科技管理体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7 16:06: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科技管理体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科技管理体制

篇(1)

1 我国科技管理体制

1.1 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现状

科技管理体制的建设对我国科技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科技管理体制的好坏也决定了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水平。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改变过去中央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科研活动有了较大的自由度,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成熟的科技管理体制相比仍有不少差距。

1.1.1 科研活动行政化管理

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以行政化管理为主体,行政色彩过浓,缺少适应科研活动审批、评价和监管机制,对科技管理的鼓励不够,不同科研部门的壁垒较深,科技资源分散。各种科研项目通过项目汇报、经费审批等方式来组织,各种会议、文件的需要通过政府管理机构才得到允许,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没有与企业经济紧密联系。这种行政化的管理方式使得科研项目经费流向被行政机构所决定,这种外行管理的方式降低了科研活动效率,影响了科研活动的健康发展,甚至会导致学术腐败。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瓶颈,只有得到进一步改革才能保证科技发展战略的实施。

1.1.2 科技人才分配不均

由于我对专业技术人员户籍、编制等因素管理严格,对人才调配不够灵活,致使人才分配不均,一些单位人才匮乏,另外的科研机构却人才过多,使得人才使用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地域发展不平衡,地区经济差异大,也加剧了人才过多向发达地区涌入,导致部分地址科研人才稀缺,这些都对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提出了挑战。在对科技人才的任用中,行政化的管理方式过于繁琐,科技管理体制中过多的行政事务浪费了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时间,降低了科研效率和创新能力。

1.1.3 对科技创新缺乏保护

科技创新在如今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被视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对科技创新保护仍有待提高,学术造假、剽窃专利的情形屡见不鲜,在保护知识产权法律不健全的情况下,这些行为无法得到根本的抑制,一些山寨产品更是大行其道,降低了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与热情。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与对科技创新的管理体制密切相关,国外发达国家对知识产品和创新的保护投入巨大,而且有着完善的科技评估与保护体系,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重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这些都是发达国家先进和成熟的经验,值得我国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中重视与借鉴。

1.1.4 缺乏核心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核心科技创新对国家的科技发展而言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缺乏核心科技创新是我国长期的问题,众多企业中拥有核心技术的凤毛麟角,很多研发成果都是二次开发和加工,薄弱的创新能力这使得我国企业进一步研发和抢占市场时受制于人;而我国自己研发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很低,仅为10%左右,远低于国外,这也导致了我国的科技创新对国民经济贡献过低。我国科技创新体制对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不足,没有发挥指导性的作用,科研项目与市场项目脱节,科技管理部门没有做好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对接,降低了科技工作者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积极性,浪费了科研成果与资源。

1.2 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2.1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在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面前,科技创新是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提高科技创新能必须改革落后的科技管理体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使得科研活动更好的为全社会贡献力量,使得科技管理体制在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中起到科技资源配置作用,因此,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2.2 科技管理体制亟待提高效率

我国现有科技管理体制下,行政管理机构过多,对于相似的科研项目重复立项,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之家没有协同合作机制,投入不足和浪费的现象严重,造成了整个科研体系的低效。不同部门对科研的投入分散,缺乏整合支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效率较低。

2 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议

2.1 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促进作用

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中的科研主体谁高校与科研机构,担负着我国科研重大项目的责任,而企业在这个体制中作用较小,也就导致账了企业和科研院所之家的隔膜,成为了两个独立的研究体系,也造成了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分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也在于此,一个健康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要求科技与经济发展不能分离,在科技创新扮演越来越重的角色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应该再科技创新中扮演更为关键的一员,科技管理体制中应该加大对企业的扶持,促进企业在科研方面与科研院所相互合作,让科研院所中的专家去接触生产实践,提升创新成果转化率,重点支持产学研结合的项目,努力改变目前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的情况。对企业科研项目加大重视,提高投入,并且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作为验收标准,促使科技创新转化为经济成果。

2.2 优化科技管理体制中各方的职能

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要求管理方式的创新,目前我国的管理部门对科技项目的规划、审批、执行一条龙似的管理,这种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管理造成了科研体系整体的低效和不透明。发达国家的科研管理体制中,科研项目的决策、执行、监督各由不同的部门管理,每个环节简洁高效,相互制约。科研基金由专门的科研基金管理部门负责对科研项目预算、审批和管理。科技管理部门可以专门对投入的项目进行评价和项目跟踪管理,使得科研经费使用更加透明,管理更加客观独立。同时对项目实施的监督加大重视,完善监督机制,对科研项目的经费使用、项目成果加大考核,由科技管理行政部门和科研院所自身共同监督,提高项目执行效率。

2.3 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

人才是科技创新中的动力之源,也是科技发展的核心因素,在现有科技管理体制的基层上,应当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有限解决科技人才的户籍、编制问题,建立创新人才专项资金,对青年科研人才和欠发达地区的科技工作者增加资金投入,保证他们的科研活动顺利进行,重点培养杰出的创新科技人才,为我国科技发展事业储备人才。对于科研团队同样加强重视,现在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需要不同领域专家的合作,设立科研团队基金,保证科研团队的培养和建设,促进我国科技发展。

3 结语

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决定了未来我国科技发展的趋势,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应该加快对就体制的改革,为科研机构和科研人才提供优越的发展环境,激励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发展,使得科技创新成果更好的转化为生产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涛,张瑞.论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J].科技管理研究,2012(12).

篇(2)

我国目前的科技管理机制并未完全打破以往传统的计划管理模式,有着十分浓厚的行政色彩,体制性的障碍依然成为约束科技发展的“绊脚石”。譬如:各自为政的局面依然复存;一直以来并未创建与科研技术开发客观规律相吻合的研发、评价与监督体制;在科研工作人员良好工作环境、培养鼓励创新环境的探索上远远不足,久而久之,造成科技资源长期处于散乱、协调能力欠缺的局面。为此,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是亟待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1.2科技管理工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我国早不断引入市场经济机制,走入全球化潮流当中,固有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一种状态。科技资源的配置,市场机制要充分性的发挥自身固有的指导性作用,可是,当前科技项目的设置上并没有促使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真正地发挥出来,这就造成项目研究在开发与成果的应用完全分离的一种状态,科技管理体制和市场经济互相脱节的现象存在。这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科技成果转化困难,市场中产生的经济效益非常低;第二,科技管理部门的作用并未充分地发挥出来,实业界和科研机构间缺乏密切的联系。我国当前科技成果的转换率在10%以下的水平。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转化速度跟国外发达国家对比低出很多,许多科技成果根本达不到市场、企业的基本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我国许多有限科技资源得到了巨大的浪费,造成科技进步贡献率急剧下滑,严重阻碍着我国经济的正常增长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1.3科技投入低,使用效率不高

从2008年我国科技经费投入公报结果中了解到:2008年全国R&D经费支出4616亿元,R&D与GDP的比值为1.54%。这一比值与国外发达国家对比来看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大部分发达国家R&D经费强度在2%以上,以色列甚至超过4%。此外,我国科技投入管理欠缺行之有效的整合机制,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等现象非常多见,这就会导致重复立项与支持力度不足的同时存在。

2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具体建议

2.1科技管理体制创新发展方向

伴随着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高度融合,政府科技管理活动需遵循公共管理的客观规律,在行政体系、社会资源、市政体系三个维度上做好明确的定位,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大层面中的科研活动实施分层管理,同时按照不同地区资源突出的地方特色,创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吻合、与中国国情科技管理体制相吻合。详细来讲: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需要处理好创新要素、创新资源的科学合理性配置,譬如:企业、政府、高效、研究机构等行为主体间的互相作用,通过理念的创新、科学化的引导及有效地激励制度等措施,进行创新资源的有效性整合,从而促使创新价值链,创建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结构合理、联系紧密的新型创新系统。

2.2具体措施

2.2.1创新科技管理观念,转变政府职能

第一,决策权和执行权相分离。我国可参考借鉴国外先进的科研体制,建立基金管理委员会,对项目管理进行专门性的负责,其中包含:经费预算和分配问题,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基本原则,实施项目审批、管理及组织实施。以此,能够促使科技管理部门由繁重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脱离出来,从而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做好其他方面的科技创新工作。实施一线调研,对各领域的科技规划、科技投入使用的合理性和效率进行综合性的探究,与此同时,创建完善化的国家科技决策咨询体制,精准性地掌握好地方创新资源和宏观发展走向,做好项目规划的科学合理性设置,对未来科研的发展方向进行正确地引导。第二,创建多层次监督问责机制。应当由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具体项目的评估,同时对项目承担方的信用情况进行评价和监督,严格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对出现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格处理,再安排国家政府科技部门、科研机构等对于项目经费的具体使用情况、使用后所产生的效益进行共同监督与考核,从而提升基委会对项目的筛查、管理及转化水平。

2.2.2构建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

从当前科研单位的情况来看,其对科研人员的评估、考核有简单量化的一种倾向,这是造成科研工作与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完全脱离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科技管理部门需在创建科学合理化薪酬制度的基本前提下,建立完善性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这样才能够实现科学合理性的人才评估,推动科研人才的积极能动性,双管齐下、奖罚分明,对科研劳动和科研成果实施严格的奖励与褒贬,这样才能够充分地调动起广大科研工作人员的行为,促使其积极创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上的发挥,使得现有的科研管理水准得到显著性的提升。

2.2.3推动精细化管理,倡导成果转化后的“售”后服务

确立全方位规范化的制度体系,这是成功实施科技管理的关键所在。我们可学习国外先进的精细化管理模式,然而,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是充分做好科技管理制度建设,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入到制度化内容当中,从而更好地指导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我们唯有注意做好细节服务、强化细节的管理,才能够促使精细化管理的真正实现,促使现有的科技管理水平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3结语

当前我国科技管理体制需进一步完善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因前期历史遗留的问题和制度的变迁所造成的。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科技管理体制作为非常重要的构成内容,一定要将传统的理念和体制完全克服,进行实时改革与创新,从政府职能、管理理念、精细管理等方面着手,为科研项目和科技人才的未来成长创造良好地氛围,把各类科技创新主体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形成激励科研机构自主创新的新型科技管理体制,推动我国科技强国目标的顺利实现。

作者:石有圣 单位:聊城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3-0312-0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有效的科技管理手段和完善的科技管理体制。为顺利实现我国科技发展的目标,必须深刻认识世界形势,深入研究科技与经济的关系及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科技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新形势下,科技管理部门面临更新更高的要求,科技工作者也被寄予更多的期望。

一、新时期科技工作面临的挑战

1.经济发展科技化。当前,世界经济正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迈进,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已经从原始的依靠生产经验积累发展到依靠技术创新突破来推进。科技管理是科技创新的有力保障,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以能源行业为例,科学化的管理手段能够指导国家同时进行传统能源的开采和新能源、新材料的开发,有效地降低了对不可再生能源的开采率,推动了资源的合理、高效和综合利用。

2.社会发展信息化。进入21世纪,世界知识经济发展进程日益加快,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突飞猛进,网络化加速发展,信息、科技、教育等知识产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在信息产业的支持下,科技成果可以在各国之间得到快速的传播,使科学与技术得到很好的融合。另外,在信息化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科技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改革和创新的机遇,可以利用计算机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和项目申报管理数据库,提高管理效率,为科技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但目前我国企业科技管理人才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网络信息普及程度也不高,这将成为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迫切需要改进的问题。

3.科技发展国际化。当今科技已成为跨国界的全球化活动,伴随着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研究资源和研究成果可以在国际范围内得到很好的流动和共享。科技研究和开发的国际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机遇,更是一个挑战。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吸引众多的科技投资和优秀人才,增强本国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对全球市场和资源进行争夺。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应当加大科技投入,提供广阔的科技资源和优越的科研环境,努力减少本国优秀科技人才的流失,加速提升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实力。

4.科技管理创新化。由于科学技术水平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管理工作已经不是单一的行政管理,而是一个涉及企业技术开发、产品制造、交流合作、人才建设等多方面的综合管理。科技创新管理是指通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结合企业实际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可行有效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科技战略的创新是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管理的创新实质是科技超前性和管理前瞻性的结合,合理的科技战略的制定即是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可行性预测,通过提前制定和完善科技管理手段来适应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科技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科技文化水平和灵活的科技头脑,准备把握科技的发展动向和企业发展特点,为企业的进步及时献计献策。

二、树立正确意识,实现科学管理

科技工作作为一项社会活动,具有经济和社会双重属性。其经济属性体现在科技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发展科技的重要目的之一即是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同时,科技工作又是一项探索知识、发现自然、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实践活动,具备社会属性。科技管理工作者应该准确把握科技工作的内涵,明确科技管理工作的定位,树立全新的科技工作意识,积极促进科技资源合理配置,努力提高科技管理水平。

1.创新意识。创新是科技发展进步的灵魂和原动力。科技管理首要的任务就是要为科技发展提供创新的制度和环境。因此,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都应全面具备创新意识,并将其充分发挥到科技管理工作中去。创新管理的意识适用于项目申请、资金运转、人才配备和考核奖励等各个方面。项目申报与完成的过程中,创新的沟通方式可以为科研人员顺利完成科技攻关提供良好的条件;人才建设中,创新化、合理化的工作方式能够使得科技人员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科技管理采取先进的考核评价理念和创新的鼓励机制,能够奖赏有据,可以极大的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人本意识。人是生产力的创造者,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主体和根本。因此,以人为本的人才发展模式是企业革新和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科技管理工作中应当重点把握的方向。企业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方面应当加强人力资源的科学化管理,加强企业内部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从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角度去培养和利用人才。再者,企业管理部门应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措施,为各类科技人员发展提供不同的平台,为其创造学习机会,落实各项鼓励和奖励措施,激发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促进科技成果的产生。

总之,树立创新化和人本共存的科技管理意识是当今企业科技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和完善的重要能力。只有将科技化的管理融入到技术创新、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才能够使得科技管理全面化、制度化、人性化。

三、完善科技管理体制,提升核心竞争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一套完善的科技管理体制来支撑。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至今已走过三十年,而企业在改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科研机构的改制、改组给企业管理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企业在科技管理体制的完善过程中拥有更多的政策和资源,企业可以通过合理化配置政策、信息和财政等各种资源来为科技创造提供有力保障。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企业的科技管理体制将会有一个新变化,建立一套完善化、科技化的管理体制,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企业应当将发展实际和国家科技政策制度相结合,在实践的指导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有效科学的管理制度。

1.把握发展机遇,创建产学研用联合体。自1998年我国开始实施“科教兴国”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科技战略以来,我国企业的科技管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在科技发展中有了较为全面的定位,切实落实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项目创新研究,努力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基础性、战略性和综合性的科技问题。同时,企业还应逐步加强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有效地整合科研资源,成为科学研究的产业化基地,从而形成产学研用的有机科技联合体。联合体的形成一方面能够促进科学成果的有效转化和平稳落地;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得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

2.优化资源配置,营造创新环境。科学进步和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要素,如制度、政策、资金、人力资源、信息等,这些要素的积聚对科技发展和创新至关重要。科技管理部门与其他政府管理部门有着多渠道的联系合作,因此,要主动把分散于政府各职能部门和社会中的各类要素资源进行引导和聚集,整合配置到科技创新工作中去。优化创新的企业环境不仅能够加速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而且能够提升员工的素质,有力地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因此,资源的合理化配置是企业长治久安的有效措施。

3.加强评价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管理的作用。企业的评价体系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科研活动及其创造的经济效益评价和人力资源评价。在科研活动方面,企业应当落实国家科技政策,规范科研成果研究和科技经费使用,并按时定期对承担的科研项目进行调查,对科研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对于成果为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并进行表彰鼓励。人力资源评价是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将科技人员的劳动成果与其个人的经济利益进行关联,通过实行合理化的激励措施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的科学创造力。科学合理化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增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合作,而且能够为企业培养一批具有团队精神和创造力的人才,是将企业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相融合的一项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1] 雷宇,赵晓丽.科技管理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23):113.

[2] 张鹏.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的思考[J].管理科学,2013,(15):44-45.

[3] 张虹,周增桓.“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及其实践意义刍议――兼论科技创新中的“以人为本”[J].科技管理研究,2013,(6):132-134.

篇(4)

进入21世纪,科技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政治地位与经济实力的关键,成为决定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科技管理体制是否合理,关系到科技政策能否得到认真正确贯彻,科研机构和队伍的潜力能否充分发挥,科技规划、计划能否顺利实现。笔者通过分析当前科技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索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路径,以期为提高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提供若干可资借鉴的参考。

一、科技管理的内涵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 (NRC) 在1987年的报告中将科技管理定义为:科技管理是一个包含了科技能力的规划、发展和执行,并且用来规划和完成组织营运以及策略目标的跨科别领域。

科技管理的目的在于鼓励创新,促进经济成长和增进全人类的利益。短期的科技管理包含品质改善程序、高效率的制程设计等,长期的科技管理内容则包含了整体性、策略性的科技预测与规划。

科技管理是一个整合了各种专业领域,诸如科学、工程学、企业管理等跨领域的学科,其影响组织的研发、设计、生产、营销、财务、人事以及信息等各个不同功能部门的活动,包括组织的日常运作以及策略规划。

二、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科技管理体制,是科技活动的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和制度的总称。我国原有的科技体制存在着科技与经济严重脱节的现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发展到今天,仍然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包括科技管理体制所需要的基本法律框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科研院所的治理结构,科技资源的使用和监督等,这些都是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源配置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二)决策机制不适应科技创新的需要。宏观调控能力不足,科技和经济在国家层次上的决策机制中存在许多弊端;缺乏高层次的科技决策咨询、评估、监督机构,不能就科技发展的总体设计、战略重点提供政策建议与咨询意见。

(三)自主创新不适应科研活动的特点。各创新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管理僵化,人才活力难以激发,无法适应科技创新的规律。

三、现行科技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现行科技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科技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到30%,高新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例不到10%。

(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科研开发力量过多,企业内应用研究仅占全国总量的约10%,大大低于美国80%这一比例。

(三)科技力量内部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独立科研机构的大量重复设置;科技人员难以流动,难以进入企业和市场。

四、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路径选择

分析我国目前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制度变迁造成。只有逐步探索、研究和解决好这些科技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我国经济才能走上依靠科技自主创新促进发展的良性轨道。为此,笔者就改革我国科技体制机制提出以下三大路径选择:

篇(5)

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行业、地区、国家之间已经开始逐渐转变关系和合作方式,从最开始的资本竞争转变为科技力量的竞争,科学技术和创新研究的重要地位逐渐凸显出来,而这也就看出科技工作对全局、现代化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而科技管理的体制同时也能影响到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科学管理体制是否合理,这直接关系到以后再科技政策实施方面是否可以获得正确的贯彻、科研机构也是否可以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而科技规划和计划是否能够制定出最合理的内容,并且能否顺利实现等等。我国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在确定好基本经济制度之后,也需要确立与之相匹配的科技管理体系。我国在近20年里一直致力于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创新以及对科技的管理和信息化建设,主要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最后以提升经济的稳定增长,这也是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还仍然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其中还包括了对市场经济体制相符合的法律条款和社会约束力,同时还有政府同市场的关系、科技管理的基本结构、社会所发挥的力量等等,这些原因共同约束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对科技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因素。从细致的方面分析,我国在科技管理体制正常运营方面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科学管理体制的发展与我国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并不相符,所以,这导致所有的科技资源投资并没有在市场机制中发挥出自己的作用;第二,社会的宏观调控能力不足,而市场调节会出现非常多的弊端所在,这样就会导致科技的官僚化严重。在科技管理中,高层的监督不够完善,使科技总体设计、战略重点的意见和建议不够完善,对市场发展没有指导作用;第三,在科技创新主体选择上,企业自主创新机制还不够完善,而科研院的运行机制还需要多样化的支持,存在内部管理僵化,没有办法适应科技创新的规律,这样也会导致科技创新的发展。只有分析出我国现在在科技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根据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然后通过探索、研究和解决管理中的情况和问题,才能找到最适合社会发展的市场经济发展道路,也能为我国科技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健康、稳定的环境发展。

二、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

为了适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必须要根据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要求对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做出以下几点要求:第一,需要根据社会要求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这主要涉及的整合体系包括企业、科研机关以及与科技相关的机构,然后根据自己体系在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和结构,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同其它体系进行交流和沟通,然后发挥自己在其它体系中的优势,保证资源的最大效益,实现科技价值的创新。第二,就是要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市场调节还是处于主体地位,所以,市场对整个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对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市场的调节,一定要符合市场的发展规律,然后,满足宏观调控政策。所以,一定要明确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指引科技正常发展,然后在法律、经济的管理之下健全宏观管理制度。第三,要完善科研机构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我国已经存在的关于科技研究学院和机构应该承担起科技发展的重任,首先要在自己内部进行创新和改革。在科学项目的激励过程中,一定要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激情,这样才能有创新的思维。同时,还需要健全对科研学院的内部评估制度,对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进行监督,有效促进科技的长久和谐发展。这时候社会还需要加强对企业的研究投资力度,然后促进我国在科技项目上的不断创新。

三、科技管理体制创新与信息化建设思考

1.明确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目标。在进行科技管理体制创新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目标的创新,必须要把科学技术同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然后保证市场经济共同发展,科技能够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同时,制度的创新技术还需要市场经济的检验,尤其是在对科技管理上,必须要符合市场对科技的要求,还要满足我国国情发展。在对科研活动进行管理时,还需要把商业的运行和管理模式投入到科研活动之中,进行发展和创新,让科研活动创新更有动力,推动着制度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协调好政府、市场、科技院校以及需要企业之间的关系,只有处理好这些组织之间的关系,整合整个市场的资源,才能把每个层次所需要的结合起来,然后充分调动起市场的调节作用,建立起创新科学管理方法,在社会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还要注重对创新信息人才的培养,这也是进行科学管理的前提,对人才的管理才是科学管理的根本保障。2.创新过程中严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进行科学管理制度创新过程中,必须要遵守我国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政府应该尊重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尊重市场规律,然后制定出创新的职能。同时,政府应该出台一些法律法规政策以对创新进行法律保障,通过进行科学管理制度的创新,然后把科学资源运用到经济体制之中,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科学制度领域的技术创新。而科学管理的政府领域还需要不断完善科学管理体制的建设,然后通过制度的规范约束,并且还要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这样才能建立起最佳的管理和评估机制,规范整个科学市场。而最后,还需要加强对科学管理制度创新的,使科学管理制度更加合理,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3.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信息化的时代模式还需要能够健康长久的发展下去,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现在发展处于传统的工业化时代,要在这个基础之上建立起科学技术管理体系,就需要建立起信息化的管理方法,这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加强对相关部门的科学管理体系,使科学技术有效管理;第二,就是要用创新体制的管理,保证创新管理体制可以在市场中不断发展;第三,要建立健全的信息管理体系,保证信息安全。科技管理是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这也是社会的需求,这一趋势还需要管理的效率,这需要加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让信息的管理更加高效。在进行信息管理中,还需要掌握全面的信息技术,在这个时候要掌握信息量还需要掌握信息的有效性,最后,就是科技竞争力的发展,以后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只有掌握科学技术,才是掌握到以后市场的发展方向,这样也就是能够提高我国科技的创新能力。总之,本文主要通过对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在信息技术发展方向中必须要做到的几点是:遵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确定以后的发展方向和创新,再就是进行人才的培养,最后就是企业的有效管理,这些方面相互协调找到各自的地位,这样才能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之下,找到最佳的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方向,然后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提升,这样才能获得科技的创新,让我国在科技管理上有更大的进步,为我国信息化建设贡献出更大的力量,同时,为我国科技管理在世界上的地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6)

1.1科技管理部门只重视结果,不重视管理过程

我国科技管理工作由于受长期体制制约,管理模式仍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模式。科技管理不么仍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具体的科研项目以及研究团队的管理方面,管理的范围过于宽泛、制度过于死板,等等原因都为科技管理工作的发展以及自主创新造成了障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科研组织机构与科技管理部门信息不对称,在提供信息时只提供有利于自己的信息,报喜不报忧,通过这种不当的方式来争取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然而把心思都放到争取项目上,真正的科研任务、科研工作却退居二位。科技管理部门的这种管理模式制约了科技工作的发展。

1.2科技管理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在我国引进经济体制后,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却没跟上市场改革的步伐,在对科技资源配套方面,应发挥市场经济的指导作用,使得科技工作围绕市场经济来展开。然而现状却是科研工作与经济生活脱离,科技管理落后经济发展的步伐。许多科研成果难于转化成真正的生产力,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科研成果含金量不高,满足不了企业和市场的需求,这样就对我国的科技资源形成了大量浪费,使得我国的科技发展速度放缓,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国家经济战略的调整。

1.3科技管理体制不太完善

我国科技管理工作行政手段干预过多,一方面阻碍了科技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使得科研人员不能放开思路大胆的搞科研工作。过渡的行政干预使得各自为政,缺少沟通,使得科技管理工作没有形成一套与科研工作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在评比、奖惩方面体制也不太完善使得管理制度缺少活力,不能足够的调动起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对我国科技管理工作的创新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而科技管理工作应继续深化改革。

2科技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2.1科技管理的内因分析

①管理体制不到位目前我国管理科技工作的部门较多,使得管理职能不能明确,管理工作有重叠,工作关系则是相互独立,在国家科技政策的制定以及执行上很难形成统一领导。②公共科技资源不能有效共享目前为止,我国共建立了19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7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并加强了科研技术平台的建设以及科研基础建设。由于多个部门共同管理,不同机构不能有效合作,造成了国家公共科技资源使用率偏低,不能共享。据相关资料反映国外的大型科研仪器利用率比我国要高5~6倍。③管理方法落后由于历史原因,使得科技管理工作原始、缺乏创新,管理方法都沿用传统的一套,是的管理方法过于陈旧,属于经验式的管理。

2.2科技管理的外因分析

①政策配套不完善促进我国的科技管理必须有相应配套的经济政策,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管理的政策过分追求经济总量的扩张,很少考虑国家科技自主创新的支持,大量的资金被用于引进国外的现金技术装备,而不是鼓励我国的科技创新。由于国家的相关政策使得在进行经济建设时主要进口国外技术以及设备,使得我国的科技水平仍处在初级阶段,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很难跟国外相对成熟的技术展开抗争。②国家计划项目分散国家目前掌握科研经费的部门就有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等众多机构,各部门通过各自计划安排科技项目、划拨科研经费,彼此之间没有进行有效地统筹协调,使得部分科技项目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造成浪费现象严重。这种局面同时也造成了同一项目多个机构同时申请,同时得到了几个部门的立项支持,科研成果交由多个部门的不合理现象。此种现象持续了很多年,随着国家在科技方面投入的加大,重复申报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反而日益严重。

3科技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

目前科技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如何更好的组织利用科技资源,使得人力、物力、财力达到优化配置,使得科技管理工作更加有效、科学。

3.1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

我国在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拨款制度的改革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对研究机构进行分类管理,对偏于开发业务的科研机构,逐步减少事业费;对侧重于公益性研究的机构则实行事业费包干;对基础型的研究机构采取基金制。随着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变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都对科技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3.2组织形式的变化

科技的进步以及科技管理制度的完善,科技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上至国家下至科研人员,整体的组织形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在科研机构,以往只关心自己的科研项目,只在自己的独立范围内自成一体,现在应结合经济的发展,顺应社会发展,是的科研工作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3.3微观结构以及活动本身的变化

篇(7)

2 科技档案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的完善路径

2.1 树立新型的科技档案观

做好科技档案工作的前提就是增强档案意识,国家与各部门可以通过不同方式来加强宣传教育,不仅要从思想上重视科技档案,同时还要将科技档案归入到实际日程中,让各部门与员工共同进步,真正从行动上重视科技档案工作。在过去,人们提到档案首先想到的是一种凭证,该凭证是具有一定的法律价值的,由于不同的档案应用的场合不同所以应该形成一套严格的制度,科技档案有着很强的技术性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知识,是国家相关部门最重要的资产。我国科技领域以及档案领域正在努力树立起档案资产观念,将此档案纳入到国家资源管理中便于以后档案的登记、查找等。科技档案可以通过开发来实现其价值,而科技档案管理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科技生产、管理方面。在管理过程中要以用户为中心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科技档案的开发中,充分满足不同工作者的需求程度,也使科技档案得到更好的开发与利用。目前已经将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率作为科技成果评价最主要的标准之一。对电子档案的信任可以通过宣传教育让人们意识到信息的易变性与识读性,电子档案也可以与纸质档案一样作为证据被保存下来,因此我国应该进一步修改完善档案管理的相关法律制度,最终验收其成果。

2.2 健全档案工作制度体系

为了配合我国科技档案法律制度的贯彻与落实,国家档案局以及相关部门,例如教育部、卫生部、城乡建设部、农业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等等,共同联合起来制定或修改各专业领域的规章制度。科技档案是科技管理的重要产物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科技管理的基础工作,应该将其纳入到科技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中。根据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中按照专业实行统一管理的原则,例如城市建设档案工作由建设部门直接管理,国家档案局也应该根据档案法来实施相应的办法,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改?橛晒?务院进行监督主管之后,国家还有职责与权利来管理中央企业档案工作,各专业主管部门应接受国家档案局的指示与检查,积极配合档案局的工作共同促进本专业系统档案工作的发展。

2.3 建立科技档案管理的纳入机制

首先应该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将各类科技资源、科技文献以及科学数据等条件平台建设,同时加快健全共享的服务管理模式,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标准与奖惩方法,构建起国家财政与资金配置方法,利用这些资金可以购置更多更好的科研仪器设备,防止出现重复购置以及闲置浪费的现象发生,对加快建立统一管理数据库与科技报告制度有很大的帮助。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将科技档案列入到科技资源的范围之内,从而实现科技档案的科学配置与高效利用。21世纪是信息化、经济化的时代,信息与知识的价值逐渐显现出来,各个行业都在加快推进信息资源的利用与管理,档案管理自完成以来经历了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再从知识管理到知识服务的相应过渡,将科技档案库逐渐打造成本单位的知识库与思想库。

2.4 建立科技档案资源共享机制

篇(8)

一、国家科技宏观管理统筹协调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

1.中央部门间、中央与地方的沟通机制和会商机制有待完善。为贯彻落实《规划纲要》,2004年部省会商制度开始试点,2007年科技部颁布《部省会商工作暂行管理办法》标志该制度正式确立,截至2009年9月,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有27个省市自治区与科技部建立正式的部省会商制度,地方政府相继建立了部省会商项目实施协调领导小组、省市(县乡)会商领导小组等组织机制。但是,中央与地方的会商制度仍存在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一方面部省会商的议题主要是针对地方需求和发展重点而进行科技计划的协商,而科技工作思路对接、体制机制创新则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地方常常是因项目实施过程遇到跨部门障碍需协调时才被动地进行沟通、会商的,而对国家科技资源整体规划、宏观布局、统筹规划等科技宏观管理层面的统筹协调机制触及不多,尤其是部省会商机制中地方政府参与会商的积极性因项目的相对被动执行主体地位而显不足。地方始终将积极争取科技部的项目与经费支持作为会商工作的重点以及科技工作业绩的标准。再者,在科技资源统筹协调过程中,中央注重科技计划规划与实施进程,地方则注重中央科技经费投入与要求的配套资金,中央与地方科技资源配置事权主从关系明显、科技发展战略目标脱节问题比较突出。此外,会商制度将企业这一主体隔离的做法不符合会商制度设计的初衷,也不符合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有悖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2.中央科技计划内部条块化。现行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侧重于单个计划的管理、项目(课题)的管理、主管部门的内部管理,对国家科技计划内部统筹管理不足。国家科技计划主导下的科技资源配置常常以指导性和指令性配置为主,统一归口科技部实施的国家科技计划和不归口科技部由教育部、中科院“切块”设置的国家科技计划之间常常是计划独立管理、部门与计划互为封闭、内容交叉,重复立项、重复建设与重复申报成果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国家科技计划在区域发展协调、工业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效度不够。中央各科技计划的实施具有明显地科技水平选择性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央科技资源配置配置过程伴随发达地区挤压欠发达地区、大企业挤压中小企业、新兴产业挤压传统产业的现象,加高地方间、企业间、产业间创新联动的门槛,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企业平衡发展、产业可持续发展,难以形成以点带面、点面融合的网络化创新空间体系。此外,国家科技计划未能真正进入企业,企业科技计划也未能融入国家科技计划。2009年,全社会R&D活动投入政府资金、企业资金、国外资金、其他分别为1358.2710、4162.7182、78.0999、203.0155亿元,分别占总投入的23.4%、71.7%、1.3%、3.6%,企业创新计划常常游离于国家科技计划之外,国家科技计划对企业创新的引导意义极为有限。

二、中央与地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等科技条件资源共享机制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

在管理体制方面,科技资源一方面存在部门分割、区域分割、行业分割管理导致科技条件资源原子化的问题;另一方面存在分散管理、重复管理的问题。科技资源共享主要涵盖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公益性科研条件资源、行业共性科技条件资源,这些资源中中央属和地方属产权概念多混淆不清,未能由国家专属部门统一管理,常局限在所在部门、所在区域、所在行业内部管理与使用,使得在全国范围内的科技条件资源共享机制流于形式,造成科技条件资源使用率低下、重复采集、重复建设、重复研发而浪费大量的宝贵科技资源。全国范围内科技条件资源共享平台端口建设、运行机制建设仍在摸索中。科技条件资源配置矛盾一方面为科技条件资源配置区域、主体功能区失衡主要表现在:中央科技条件资源宏观配置规划与地方发展科技条件资源需求差距较大、中央科技条件资源区域配置规划与区域战略导向科技条件资源需求耦合度低、中央科技条件资源产业配置与地方相关产业发展需求也不匹配,另一方面科技条件资源配置主体以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为主,且科技条件资源共享机制并未真正发挥效用,企业所获得科技条件资源配置较少,私营企业近乎被排斥在科技条件资源配置主体之外,这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出的“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极不相称。科技条件资源配置区域失衡、产业失衡、主体失衡问题极大降低国家科技条件资源配置效率。

三、中央与地方科技成果价值评价过于模式化,科技成果转化路径需进一步优化

对于各类科技活动成果价值的评价中央与地方常常以专利申请数、高质量论文专著发表数、培养研究生数量等固化指标体系衡量,显而易见在科技活动目标梯度化排布下,国家重大专项成果价值当首屈一指,部级重大课题其次,地方与企业最后便是理所当然。这种国家强势科技活动引领下、具有明显刻板效应与“竞争特色”的科技成果价值评估体系对于地方与企业科技活动研发成果的衡量产生巨大的负激励效果,着实有失公平性,在很大程度上挫伤地方与企业科技活动积极性。科技成果导向下中央与地方科技资源配置将出现二次失衡,加剧中央与地方科技资源配置割裂性。同时由于区域经济水平差异、行业发展层次差异使得原本脆弱的科技成果价值评价的有效性更为有限,其直接结果是进一步降低区域间、行业间科技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使区域间、行业间科技资源配置鸿沟继续保持并加深。从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来看,成果转化障碍颇多。科技成果转化路径主要有专利转让获得许可收入、科技成果二次研发投资、科技成果产业化三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20%,专利实施率不到15%,究其主要原因有:科技成果产权不明晰导致成果闲置率高;科技成果层次低,转化成本高收益低;缺乏转化资金,其中关键原因为缺乏转化资金。

四、优化我国科技宏观管理体制的政策建议

1.建立科技宏观管理统筹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中央部门间、中央与地方的沟通机制和会商机制,并探索地方联动创新的体制机制。一是建立中央部门间以科技部为牵头单位,部门间科技计划安排、科技制度安排、科技条件资源管理、科技创新活动联动协商的沟通机制,整合部门科技创新资源,并尽快出台相关文件规范运行机制。二是完善现行部省会商制度。会商机制应逐步引入企业主体,搭建直接与行业龙头企业实行会商平台,将科技部、地方政府服务创新主体的范围延伸,使会商合作走向多元主体、民主的互动过程、目标的系统性与协同性府际网络科技治理的模式。三是不但探索地方沟通互动的体制机制,对接地方与地方、地方与中央科技战略,消除区域间科技资源配置障碍,实现地方与地方科技资源优势互补、科技创新活动良性竞争、科技成果公平共享的格局。建立立体化、网络化科技计划管理体制,实现中央部门间科技计划相呼应、中央与地方科技计划、政府与科技中介、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对接有效的生动局面。中央各科技计划应以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为标杆,以促进东中西部科技协调发展、优化区域工业产业布局、完善主体功能区建设为目标,以提升地方经济、科技水平为基点,以地方科技计划为衔接点,合理布局各科技计划。

2.构造资源配置的社会化网络。完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管理,优化科技条件资源的规划布局,提升科技条件资源利用效率。根据科技条件资源属性、使用效率特征与区域经济水平、科研水平,中央应结合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和各地方不同时期科技活动实际需求结构,优化科技条件资源布局空间。一方面针对不同的主体功能区,实行科技条件资源分类管理区域调控政策体系,科学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的关键问题区域,实行差别化的国家区域科技条件资源援助政策体系,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地方要创新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生成积累机制,加强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自主创新与使用效率研究,加大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转化投入,加快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平台建设。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中心,建立整合中央与地方科技资源的研发联盟。以研发活动为内核,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为目标,聚合中央与地方科技资源,抓好创新型企业建设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一是中央与地方要强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和研发联盟运行机制建设,中央应构筑点状产业布局空间,选择各地方优势、主导产业,对接地方产业发展战略,集聚中央与地方创新资源,创新官产学研研发联盟,发挥高等学校基础研究优势,对接各地方企业群产业化需求,形成以产业为导向地方企业群为依托的官产学研创新联盟。二是中央要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综合考虑科技水平、环境容量等因素,优化重点产业生产力布局,创新产业技术联盟,鼓励产业导向下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以产业技术创新链为动力,以产业链条为纽带,以各地方产业园区为载体,以发展一批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备的现代产业集群为目标,开展可持续的产学研深度合作,开展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及政策研究,构建产业发展共性技术平台,突破产业关键技术瓶颈,开发前沿创新技术,制定或参与制定国家以及国际标准,不断增强缔约各方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我国在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3.创新科技成果管理机制。一是中央与地方应创新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指标,以多大程度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两型社会为指针,以多大程度有利于实现项目(课题)战略目标为基准,以项目(课题)属性、区域特征以及对应行业现状为评价起点,以效率为主线兼顾公平为总则,以多大程度创造现实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内容,以投入产出效率为落脚点,以同行专家、中介机构、社会相关人为评估团体,构建层级化、区域化、信用化科技成果空间评价体系。二是创新科技成果应用工作机制,科技成果价值反映科技活动绩效的关键指标,中央和地方科技计划充分发挥市场基础配置作用,引进科技创新资金竞争机制,加大部分研究成果申报的后补助资金额度,关注优秀科研团队阶段性研究成果,奖励科技成果价值高的科研主体。三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优化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鼓励创新主体或个人将科研成果直接产业化、二次创新,鼓励共性技术、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成果设立产业共享平台,鼓励重大科技成果申请专利保护、及时转让给科研主体或中小企业。四是建立科技成果向不发达地区转移扩散的新机制。中央要加大对中西部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支援力度,尽快构筑有利于科技成果扩撒的外部条件,各地方要建立开放式互动的科技成果管理体制,加快改善科技成果溢出环境,与其它科技发展较快较好的区域互联互通。五是创新科技成果共享、扩散与保护机制,根据成本收益原则、经济效益原则召开科研学术交流会、专著等形式共享科技成果,根据科技成果属性与应用范围有选择地在区域间扩散,通过申请专利等法律途径保护重要科技成果。

参考文献

篇(9)

1.1科研项目管理总体战略布局与规划不合理

当前科研院所科技发展规划对科研项目发展指导性作用不强,主要表现为科技发展规划中的科技创新目标缺乏整体、统一的科研方向,科技创新目标过高且不切实际,科研项目发展的重点不够突出,不能正确引导科研项目的发展[2]。在多部门管理和统筹协调不足等背景下,科研项目和计划的安排信息难以共享,导致项目立项存在分散、重复和交叉等现象。

1.2缺乏完善、科学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首先,农业科研院所财务管理人员缺乏相关专业的知识,对课题在完成项目任务目标中发生的费用支出是否与项目目标有关、发生的费用是否合理缺乏必要的认知和监督,只是机械地照搬财务管理制度,实施呆板、不完善,缺乏科学的灵活性和应用性;其次,预算编制由课题负责人完成,而课题负责人不具备专业财务知识,缺乏法律意识,对有关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和财务制度了解较少,只凭经验测算,导致预算编制不合理;再次,在农业科研经费的使用中,缺乏公开透明的资金监管体系和对科研经费规范使用的宣传,使得在资金的管理过程中出现突击花钱、执行和监管不到位、财务评价体系缺失编等现象[4]。

1.3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

虽然农业科研院所对收入分配制度进行了改革,科技人才的收入水平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科技人员的收入分配与其研究贡献不匹配,距离科技人才期望的薪酬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时,当前能提供的培训机会也比较有限,农业科研院所目前缺乏系统的培训体制及计划,不能及时有效地提供培训机会,对外交流培训机会少,科技人才知识更新较慢;加上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抑制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使高素质人才大量流失,同时也抑制了科技成果的转化[5]。

2科研管理水平的提升对策

根据《意见》遵循规律、改革创新、公正公开、规范高效 的基本原则,科研院所建立健全能与国家体制改革相配套的科研管理机制及体系,改变落后的科研管理状态、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

2.1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学术影响力

《意见》指出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计划和建立健全统筹协调与决策机制。农业科技工作要服从国家战略和时展需要,农业科研院所应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需要,围绕产业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需求,结合自身科研发展现状,形成详细明确的长、中、短期发展规划,并对科技规划进行合理分解和优化整合,选择战略性、长远性农业科技重大攻关课题,组织跨专业、多学科的协同攻关,强化成果组装集成,通过核心课题带动同类课题整体研究的突破。同时,抓住同一科学问题的关键环节和突破点,从源头创新、关键技术突破,到技术推广、产品开发,实现上、中、下游紧密结合,形成系统集成的重大成果[6-7]。

2.2严格制度,规范经费管理

《意见》指出改进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和加强科研项目和资金监管。农业科研院所在科研经费使用的管理上,要树立项目负责人的法律意识、经济责任意识,对经费使用的真实性、合理性负责。要提高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在编制预算时,财务人员要发挥预算管理作用,指导项目负责人制定科研经费预算,并按照预算要求进行经费开支;建立并健全科研经费管理的监督与评价机制;建立科研经费使用的自查制度;培训科研人员财务知识与项目管理水平等。

2.3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激发创新能力

《意见》还指出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对于基层农业科研机构而言,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不仅能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培养科技创新团队,还能推动成果转化效率。首先应实施人才超前培养战略,开展有计划、分层次地培养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接班人和青年学术骨干等工作,力求培养出一批具有国内外一流学术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一批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科研团队,为今后承担重大课题提供实施保障[8]。同时,为激励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研究所应对科技人员实行任务考核和奖励相结合的管理办法,以承担科技任务、项目、成果与论文的完成情况作为岗位职责进行年度考核,对获得的成果按级别进行奖励,对高级别的成果和高水平的论文加大奖励力度,还应建立与实际贡献相匹配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的人才流动机制,以及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运用等收益分配机制,尤其鼓励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双向人才流动机制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激发科技创新人员的热情,充分调动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2.4加强科研管理现代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篇(10)

首先,进一步明确学校、学院和课题负责人的责、权、利,将管理重心下沉,充分调动院系与课题负责人的积极性;第二,进一步探索并完善科技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方法和途径,科研工作纳入工作量,并与学校考核、奖惩,职称评聘等挂钩;第三,引入科学的评价监督机制,完善成果实地验收等管理制度,对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和科技成果进行科学评价,加强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的管理以利科研成果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供需直接见面或通过中介组织实行有偿转让。

构建学科体系框架 完善学科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

我校学科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特色,突出重点,按照“以特色优势学科为主体,重点发展特色学科,协调发展多类学科,以特色学科带动多学科发展,以多类学科促进多学科集群的建立,并倡导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的学科体系建设思路。在保持应用研究优势的同时,实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目前我校已拥有涉及8个学科门类的22个一级学科,现有森林培育、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林木遗传育种、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4个国家重点学科;森林保护学、植物学、机械设计及理论、生态学、木材科学与技术5个部级重点学科。对林业重点学科给予多方面支持与倾斜,进一步增强我校林业学科的功能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紧跟发展前沿的研究方向,使其具备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能力和研究手段。根据我校的发展目标,建立了一个规模、层次、布局及结构合理,重点学科特色鲜明,符合林业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要求的绿色学科体系。积极探索和建立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有机结合的、有效的学科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专家在学科建设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学科评价体系。

培养高层次创造性林业人才 构建林业科技创新团队

坚持党管人才,树立“科教兴林、人才强校”的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集聚人才、服务人才。启动实施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的计划,进一步完善人才使用和激励竞争机制。实施高层次、创造性林业学科团队培养工程,以重点林业学科建设为基础,吸引、遴选和造就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林业学科带头人。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建设若干个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科研团队,注重培养和引进“长江学者”、“杰出青年”,争取进入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坚决打破论资排辈和院系观念,在全校范围内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和公平竞争,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学术环境。

构筑科技创新平台 提升科技研究水平

加强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基地建设

在国家“2 1 1工程”经费、学校投入和承担国内外科研课题经费的支持下,依托优势学科建设了一批教学型、研究型实验室和产、学、研基地。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实验室的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特色。目前,学校拥有国家野外定位观测研究站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和北京市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林业局开放性重点实验室5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建立了三倍体毛白杨等优良品种为主的林木良种基地、花卉苗木产业基地5个,建立了北京妙峰山研究实习基地、北京大兴沙地综合治理研究基地、北京密云水源保护林研究监测站、山西太岳森林生态定位站、重庆缙云山生态效益监测站。依托重点实验室和中心,培植了一批科技型高新技术企业。

我校本着集中资源,优化管理,充分发挥效率的原则,出台并完善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条例》,规范实验室管理。加大对重点实验室的投入,建立实验室运行保障基金,实施主任负责制,实现其相对独立性的运行机制。鼓励实验室与外界的联合与合作,构建学科方向齐全、布局合理、创新力量强大的研究平台系统。

建立工程 (技术)中心

上一篇: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 下一篇: 健康心理学教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