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7 16:06: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个人债券投资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对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回顾
1.1债券市场规模不大,各子市场发展不均衡,流通性有待提高
1999年末,我国发行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中央银行融资券、企业债券的总余额为17985.33亿元,占当年GDP的22%,仍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其中94%是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其他债券的发行规模很小,从二级市场来看,也是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的交易规模相对较大,其他债券的市场份额较小,且整个债券二级市场的交易规模不是很大。1999年沪深证交所和银行间市场的债券交易总量占当年GDP的比重不到1/3。除了国债,其他各种债券的流通性仍然较差。
1.2债券市场的框架结构不完善
第一,场外形式的银行间市场与场内形式的证交所市场在很大程度上相互隔离。后者以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保险公司、企业等机构和个人投资者为主,而前者的参与者主要是各类存款货币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暂时被排除在外,两个市场的参与者交集构成主要是二、三十家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参与者种类的不同造成了资金流动在较大程度上被阻塞,两个市场的表现差异很大:证交所市场交易活跃,规模相对较大;银行间市场虽然集中托管了国内发行的大部分债券(1999年底银行间市场托管的各类债券余额为13264.61亿元,占债券总余额的74%),但市场流动性较低,交易规模相对较小(1999年交易量约占证交所国债交易量的1/4)。第二,零售市场没有充分发育,且与批发市场相互隔离。银行间债券市场目前暂不对企业和个人开放,故与零售市场处于分割的状态。而且,目前的零售市场基本上只局限于交易所市场内部。第三,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联动性不够。二级市场需要的短期债券品种很少,1999年底的余额只有260亿元;企业短期融资券基本上年年发,但数量逐年减少,1999年累计发行55.6亿元。此外,一级市场的债券发行利率与二级市场的收益率有时会存在较大差异。第四,债券市场的层次性不分明,尤其是场外市场的组织结构比较单一,中间交易商和中介服务机构还没有充分培育。
1.3债券市场的定价机制和信息传播机制不完善
一是做市商、商、经纪商制度在我国债券市场上还没有得到普遍推广和运用。其中,商制度和经纪商制度在证交所市场已经得到广泛运用;部分银行间市场参与者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试行融资行业务,但在实践中还没得到有效推广;有部分银行间市场参与者从1999年开始尝试进行债券的买入和卖出双边报价,揭开了做市商的萌芽,但还很不成熟。二是债券一级市场发行机制和定价机制不尽完善,尤其是在中国目前金融机构之间实力差距十分悬殊的客观条件下,如何制定合理的机制,尽可能减少少数几家特大型银行的垄断影响,保证承销团等其他金融机构的合理权益,从而维护市场的公平与效率,还很值得研究。
2对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展望
有鉴于此,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方向应该确定为:保证政府能够有效控制其成本和风险,调整好政府的资产和债券发行工作的成功及二级市场的有效运作。最终形成一个高效运作且与国家货币政策目标相互协调发展的债券市场。
2.1财政部应继续发行凭证式国债,以满足具有储蓄偏好的国债投资者
国债的发行目的,从国家角度,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发展经济。从个人角度,是为满足我国广大个人投资者日益增加的对国债的需求。从目前的状况看,大批的个人投资者是不直接在市场中运作的,也没有精力和能力去运作,他们基本上是买了以后持有,到期兑付,所以国债的二级市场对他们意义不大。为满足这一部分人的需求,财政部应该继续发行凭证式国债。这种国债虽然不能上市,但可以提前兑取,并且可以避免市场风险,目前这一品种在我国国债市场上成了国债的发持主体,并且实践证明效果很好。像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至今仍然保留着储蓄债券这种不上市的、完全对个人的品种。但凭证式国债毕竟是不上市的债券,它与世界各国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趋势不一致,不应作为国债发行的主体。因此,在我国为了保证个人投资者的需求,在继续保留一定发行量的该品种的国债基础上,应该积极探索个人投资者投资的可上市的国债品种。
2.2增发长期国债,有利于降低国债的筹资成本,有助于调整国债规模
长期以来,我国国债基本上是以3~5年期的中期国债为主,既没有10年期以上的长期国债,又几乎没有1年期以内的短期国债,中期国债的期限结构比较单一,国债期限结构缺乏均衡合理的分布。这种单一的期限结构,使国债严重缺乏选择性,不利于投资者进行选择,很难满足持有者对金融资产期限多样化的需求,从而大大缩小了国债的发行范围,而且也造成国债发行规模增加过快。由于国债期限不稳定,又呈逐年缩短的趋势,再加上付息方式过于单调,大都是一次性还本付息,使得债务偿付年度不均,导致国债集中到期,形成偿债高峰。偿债高峰又逼得财政增加借新还旧的比例,加重还本付息的负担和压力,从而大大加剧了偿债年份中央财政支出的压力,不利于财政收支的平衡。在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率不断下降的情况下,抓住有利时机发行长期国债,符合降低国债发行成本的要求。以后若能每年发行一定数量的10年期以上的长期国债将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类矛盾。
2.3积极探索个人投资者投资可上市的国债品种,培养投资于国债二级市场的个人投资者
我国20世纪50年代和80年行的国债都主要是对个人发行的,人们把购买国债看作是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的爱国行为。如今人们购买国债是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随着国债发行逐步走向市场化,为个人投资者购买国债提供方便,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因为,一方面,居民投资是国债资金的主要来源,鼓励群众购买国债,可以充分发挥国债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变个人消费资金为国家生产建设资金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金融意识增强,国债作为一种证券投资工具,将会成为广大投资者的重要选择。尤其是在个人投资渠道不足情况下,国债投资更是成为许多家庭除银行之外第二个稳定的理财渠道。目前个人购买方式有纸化、非上市流通券的比较多,购买定价发行的多,而在二级市场上购买国债的人却很少,这与人们对国债的了解不足,对国债交易提供的设施、信息较少有关。为便于个人投资者投资于国债二级市场,可采取在证券交易所挂牌分销和在证券经营机构柜台委托购买的方式向公众公开发售,这种方式1996年以来发行过几次,但今后要逐步增加这种形式的债种。因为这种方式有利于个人投资者认识国库券作为金融资产的投资意义,有利于股票持有人把国库券纳入资产组合,投资者可以用同一证券帐户进行国库券和股票的买卖,这就为投资者进行国债和股票间的资产转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随着这种方式发行的国库的增多,债券的二级市场会更加活跃,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相互影响也会更加明显。
2.4优化债券市场结构,大力发展企业债券,鼓励非国有企业融资
长期以来,国债是债券市场的主体,而其他债种则停止不前。这样,不仅财政每年到期的还本付息任务增大,而且,由于国家大量投资于固定资产建设,致使国家财政负担过重,只好靠举债过日子,雪球越滚越大,非常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只有激活股市以及其他券种的市场(如企业债券),才能使财政卸下沉重的包袱,让财政投资的建设项目转为由社会投资来进行。从理论上讲,发行企业债券具有防止出现控股、发行新债券手续简单、利息可在纳税时予以剔除而降低筹资成本以及免受通胀影响等优点。正因为如此,企业债券市场应成为资本市场的发展重点。但就当前国情看,发行企业债券还不能成为国有企业筹资的主要途径。因为,国有企业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债务负担沉重。不过,对非国有企业,却应当鼓励其进入债市融资。众所周知,我国目前非国有企业对经济的贡献与其获得的信贷支持严重地不对称。在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的前提下,应为非国有企业提供一个更加宽松、公平的竞争环境。因此,当前适当支持那些效益好、自身资本结构合理的非国有企业通过企业债券市场来融资。
2.5改进承购包销办法,实行招标方式发行,努力实现利率市场化
1991年第一次采取承购包销的方式发行国债,实现了发行方式由行政分配任务和对个人、单位派购的方式向投资人自愿购买的市场方向转变。1992年采取一级自营商在一级市场上认购国债方式,使一级市场进一步向市场化的方向发展,促进和提高了二级市场的流动性。但是在银行利率尚没有市场化以前,国债的票面利率仍然只能随着存款利率的变动而变动。1996年我国曾尝试通过招标方式发行了记帐式国债,但由于非常不规范,1997年又回到承购包销方式,不过完全以招标方式发债券是国债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可采取分步走的策略:第一步,完善和发展一级自营组织,使自营商考虑国债长期包销的收益而不计较一次包销国债的得失,避免那种今年承购包销,明年不干的短期行为。第二步,逐步实现招标方式和承购包销方式相结合,可以对实行承购包销国债的一部分实行招标,也可以先实行招标,然后再实行承购包销。由于一级自营商也承担一定的承销义务,这样有助于在过渡时期保证国债发行任务的完成。第三步,过渡到完全招标方式和直接向个人发售相结合的方式,这时国债市场的大宗国债以无券记账形式通过招标方式发行,小规模国债的发行主要供个人投资者购买,这样可以建立两条筹集资金的渠道。
除此之外,发展债券衍生金融工具。成熟的债券市场需要发展债券和与金融变量相联系的衍生工具。2001年全球金融衍生产品中,利率性衍生产品占到95%。发展债券期货、期权、远期等债券衍生金融工具,可以为投资者提供避险的手段这对于长期进行大量债券投资的机构投资者来说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对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回顾
1.1债券市场规模不大,各子市场发展不均衡,流通性有待提高
1999年末,我国发行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中央银行融资券、企业债券的总余额为17985.33亿元,占当年GDP的22%,仍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其中94%是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其他债券的发行规模很小,从二级市场来看,也是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的交易规模相对较大,其他债券的市场份额较小,且整个债券二级市场的交易规模不是很大。1999年沪深证交所和银行间市场的债券交易总量占当年GDP的比重不到1/3。除了国债,其他各种债券的流通性仍然较差。
1.2债券市场的框架结构不完善
第一,场外形式的银行间市场与场内形式的证交所市场在很大程度上相互隔离。后者以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保险公司、企业等机构和个人投资者为主,而前者的参与者主要是各类存款货币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暂时被排除在外,两个市场的参与者交集构成主要是二、三十家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参与者种类的不同造成了资金流动在较大程度上被阻塞,两个市场的表现差异很大:证交所市场交易活跃,规模相对较大;银行间市场虽然集中托管了国内发行的大部分债券(1999年底银行间市场托管的各类债券余额为13264.61亿元,占债券总余额的74%),但市场流动性较低,交易规模相对较小(1999年交易量约占证交所国债交易量的1/4)。第二,零售市场没有充分发育,且与批发市场相互隔离。银行间债券市场目前暂不对企业和个人开放,故与零售市场处于分割的状态。而且,目前的零售市场基本上只局限于交易所市场内部。第三,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联动性不够。二级市场需要的短期债券品种很少,1999年底的余额只有260亿元;企业短期融资券基本上年年发,但数量逐年减少,1999年累计发行55.6亿元。此外,一级市场的债券发行利率与二级市场的收益率有时会存在较大差异。第四,债券市场的层次性不分明,尤其是场外市场的组织结构比较单一,中间交易商和中介服务机构还没有充分培育。
1.3债券市场的定价机制和信息传播机制不完善
一是做市商、商、经纪商制度在我国债券市场上还没有得到普遍推广和运用。其中,商制度和经纪商制度在证交所市场已经得到广泛运用;部分银行间市场参与者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试行融资行业务,但在实践中还没得到有效推广;有部分银行间市场参与者从1999年开始尝试进行债券的买入和卖出双边报价,揭开了做市商的萌芽,但还很不成熟。二是债券一级市场发行机制和定价机制不尽完善,尤其是在中国目前金融机构之间实力差距十分悬殊的客观条件下,如何制定合理的机制,尽可能减少少数几家特大型银行的垄断影响,保证承销团等其他金融机构的合理权益,从而维护市场的公平与效率,还很值得研究。
2对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展望
有鉴于此,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方向应该确定为:保证政府能够有效控制其成本和风险,调整好政府的资产和债券发行工作的成功及二级市场的有效运作。最终形成一个高效运作且与国家货币政策目标相互协调发展的债券市场。
2.1财政部应继续发行凭证式国债,以满足具有储蓄偏好的国债投资者
国债的发行目的,从国家角度,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发展经济。从个人角度,是为满足我国广大个人投资者日益增加的对国债的需求。从目前的状况看,大批的个人投资者是不直接在市场中运作的,也没有精力和能力去运作,他们基本上是买了以后持有,到期兑付,所以国债的二级市场对他们意义不大。为满足这一部分人的需求,财政部应该继续发行凭证式国债。这种国债虽然不能上市,但可以提前兑取,并且可以避免市场风险,目前这一品种在我国国债市场上成了国债的发持主体,并且实践证明效果很好。像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至今仍然保留着储蓄债券这种不上市的、完全对个人的品种。但凭证式国债毕竟是不上市的债券,它与世界各国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趋势不一致,不应作为国债发行的主体。因此,在我国为了保证个人投资者的需求,在继续保留一定发行量的该品种的国债基础上,应该积极探索个人投资者投资的可上市的国债品种。
2.2增发长期国债,有利于降低国债的筹资成本,有助于调整国债规模
长期以来,我国国债基本上是以3~5年期的中期国债为主,既没有10年期以上的长期国债,又几乎没有1年期以内的短期国债,中期国债的期限结构比较单一,国债期限结构缺乏均衡合理的分布。这种单一的期限结构,使国债严重缺乏选择性,不利于投资者进行选择,很难满足持有者对金融资产期限多样化的需求,从而大大缩小了国债的发行范围,而且也造成国债发行规模增加过快。由于国债期限不稳定,又呈逐年缩短的趋势,再加上付息方式过于单调,大都是一次性还本付息,使得债务偿付年度不均,导致国债集中到期,形成偿债高峰。偿债高峰又逼得财政增加借新还旧的比例,加重还本付息的负担和压力,从而大大加剧了偿债年份中央财政支出的压力,不利于财政收支的平衡。在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率不断下降的情况下,抓住有利时机发行长期国债,符合降低国债发行成本的要求。以后若能每年发行一定数量的10年期以上的长期国债将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类矛盾。
2.3积极探索个人投资者投资可上市的国债品种,培养投资于国债二级市场的个人投资者
我国20世纪50年代和80年行的国债都主要是对个人发行的,人们把购买国债看作是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的爱国行为。如今人们购买国债是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随着国债发行逐步走向市场化,为个人投资者购买国债提供方便,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因为,一方面,居民投资是国债资金的主要来源,鼓励群众购买国债,可以充分发挥国债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变个人消费资金为国家生产建设资金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金融意识增强,国债作为一种证券投资工具,将会成为广大投资者的重要选择。尤其是在个人投资渠道不足情况下,国债投资更是成为许多家庭除银行之外第二个稳定的理财渠道。目前个人购买方式有纸化、非上市流通券的比较多,购买定价发行的多,而在二级市场上购买国债的人却很少,这与人们对国债的了解不足,对国债交易提供的设施、信息较少有关。为便于个人投资者投资于国债二级市场,可采取在证券交易所挂牌分销和在证券经营机构柜台委托购买的方式向公众公开发售,这种方式1996年以来发行过几次,但今后要逐步增加这种形式的债种。因为这种方式有利于个人投资者认识国库券作为金融资产的投资意义,有利于股票持有人把国库券纳入资产组合,投资者可以用同一证券帐户进行国库券和股票的买卖,这就为投资者进行国债和股票间的资产转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随着这种方式发行的国库的增多,债券的二级市场会更加活跃,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相互影响也会更加明显。
2.4优化债券市场结构,大力发展企业债券,鼓励非国有企业融资
长期以来,国债是债券市场的主体,而其他债种则停止不前。这样,不仅财政每年到期的还本付息任务增大,而且,由于国家大量投资于固定资产建设,致使国家财政负担过重,只好靠举债过日子,雪球越滚越大,非常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只有激活股市以及其他券种的市场(如企业债券),才能使财政卸下沉重的包袱,让财政投资的建设项目转为由社会投资来进行。从理论上讲,发行企业债券具有防止出现控股、发行新债券手续简单、利息可在纳税时予以剔除而降低筹资成本以及免受通胀影响等优点。正因为如此,企业债券市场应成为资本市场的发展重点。但就当前国情看,发行企业债券还不能成为国有企业筹资的主要途径。因为,国有企业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债务负担沉重。不过,对非国有企业,却应当鼓励其进入债市融资。众所周知,我国目前非国有企业对经济的贡献与其获得的信贷支持严重地不对称。在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的前提下,应为非国有企业提供一个更加宽松、公平的竞争环境。因此,当前适当支持那些效益好、自身资本结构合理的非国有企业通过企业债券市场来融资。
2.5改进承购包销办法,实行招标方式发行,努力实现利率市场化
1991年第一次采取承购包销的方式发行国债,实现了发行方式由行政分配任务和对个人、单位派购的方式向投资人自愿购买的市场方向转变。1992年采取一级自营商在一级市场上认购国债方式,使一级市场进一步向市场化的方向发展,促进和提高了二级市场的流动性。但是在银行利率尚没有市场化以前,国债的票面利率仍然只能随着存款利率的变动而变动。1996年我国曾尝试通过招标方式发行了记帐式国债,但由于非常不规范,1997年又回到承购包销方式,不过完全以招标方式发债券是国债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可采取分步走的策略:第一步,完善和发展一级自营组织,使自营商考虑国债长期包销的收益而不计较一次包销国债的得失,避免那种今年承购包销,明年不干的短期行为。第二步,逐步实现招标方式和承购包销方式相结合,可以对实行承购包销国债的一部分实行招标,也可以先实行招标,然后再实行承购包销。由于一级自营商也承担一定的承销义务,这样有助于在过渡时期保证国债发行任务的完成。第三步,过渡到完全招标方式和直接向个人发售相结合的方式,这时国债市场的大宗国债以无券记账形式通过招标方式发行,小规模国债的发行主要供个人投资者购买,这样可以建立两条筹集资金的渠道。
除此之外,发展债券衍生金融工具。成熟的债券市场需要发展债券和与金融变量相联系的衍生工具。2001年全球金融衍生产品中,利率性衍生产品占到95%。发展债券期货、期权、远期等债券衍生金融工具,可以为投资者提供避险的手段这对于长期进行大量债券投资的机构投资者来说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国债只是债券的一种。按照发行主体的不同,债券可分为政府债券、中央银行债、金融债券、公司债券、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券,见表1。普通个人投资者可以直接投资的品种是国债、公司债;对于央行票据、金融债和短期融资债,则需要通过购买债券型基金或信托的方式进行投资。
债券的价格为什么会出现波动
对于大多数普通个人投资者来说,经常接触的债券种类可能仅仅只是国债。在他们的理解中,债券和固定存款类似,在持有期内价格不会有太大波动。买了以后,把凭据往家里一放,过个几年再去银行取出来,可以得到一定的利息收益。在他们看来,债券就是一个略高一些的加强版存款。
债市由两个市场组成。一是发行市场,老百姓们平时经常接触的国债就是在发行市场里进行,而个人最常接触的银行则是国债发行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是交易市场,已经发行的债券可以在这个市场里进行交易。在交易市场里,债券的价格并非固定不变,会像股票一样出现价格的波动。
目前我国的债券交易市场主要有两个:银行间债券市场和证券交易所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是商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或其它金融机构进行债券交易的市场,个人投资者是无法参与这个市场的。证券交易所市场就是众人熟知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个人和机构都可以参与。
公司债、可转债可以直接在证券交易所市场进行交易。政策性金融债、央行票据和短期融资券可以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以上所有交易品种债券型基金都是可以买卖的,如果个人投资者想购买那些只能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交易的债券,则需要通过购买债券型基金进行间接投资。
政府债的情况比较特殊。以前我国不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所以一谈到政府债,指的就是国债。但是最近国家出了新规定,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今年11月15日,上海市政府已经发行了新规出台后的第一期地方政府债。目前,地方政府债只能由机构投资者参与投资,以后个人能否直接投资还不能确定。目前个人可以直接投资的国债主要有两种:凭证式和记账式国债。前者就是我们经常可以在银行买到的类似于储蓄的债券,它不能在交易市场进行交易;后者可以在交易市场进行交易。个人投资者既可以在发行的时候购买记账式国债,又可以通过证券公司在交易所购买记账式国债。
影响债券收益的因素
影响债券收益的因素主要有3个:当前人民币基准利率、对未来利率的预期和对未来股市的预期。债市由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组成,债券的一级市场是指债券的发行市场,债券的二级市场是指已发行债券买卖转让的市场。
当前人民币基准利率主要影响债券在一级市场上的基础发行利率,一般以1年期银行存款为标准。当前人民币基准利率较高,债券的基础发行利率也会较高,反之,则债券的基础发行利率较低。
对未来利率的预期会同时影响债券在一级市场上的发行利率和二级市场上的交易价格。对未来利率的预期是上升的,债券在一级市场上发行时的发行利率会走高;反之,发行利率走低。对于债券二级市场,未来利率的预期是上升的,债券价格会走低。因为在二级市场上的债券,其利率是已经固定了的,未来利率上升,则意味着未来发行的债券其收益率会比现存的债券收益率更高。换句话说,就是现存的债券相对于未来的债券变得不太值钱,因此价格走低。总而言之,二级市场上债券价格的走势与未来银行利率的变化是成反比的。
对未来股市的预期同时影响债券在一级和二级市场上的交易价格。如果未来股市预期上涨,则投资者会偏向于卖出收益率相对较低的债券,买入收益率相对较高的股票,此时,债券价格会趋于下跌。反之,债券价格会趋于上涨,见表2。
上一轮债券牛市回顾
很多个人投资者,想必不会对附图2感到陌生。2007年10月16日~2008年10月28日一年多的时间内,股市下跌幅度为72.83%。这意味着,假如在2007年10月16日,出手100万元满仓股票,到2008年10月28日,大概只剩下27.17万元。这是一次令很多人绝望的大熊市。
手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随着科技的进步,原本主要用来通信的手机附加上了诸如拍照、上网、收音机、GPS定位、游戏、mp3等等功能,外型的设计也是看得人眼花缭乱,可用到最后,相信很多人还是会转而选择最简单实用的款式。在商业领域,推崇简单而成功的案例很多,比如Google、联邦快递的简单商业模式,还有i-Pod、苹果电脑的简单设计以及宜家家居的简单生活方式等。ipod的功能及外观设计比其他数字音乐播放器简单得多,价格却高出一大截。Google网络搜索引擎,不仅功能强大,而且界面非常简洁,“Google”也成为“网络搜索”的代名词。大众不仅愿意掏钱购买,更会爱上能为他们简化生活的设计。可以说,简单中其实学问很大。
投资中,把握简单可以赚更多钱。2008年弥漫全球的金融危机,令无数投资人资产严重缩水,与A股指数下跌六成相比,国内债券市场却出现了一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中债总指数2008年以来上涨11%,去年债券基金也成为基金市场的最大赢家。债券型基金年内的平均收益率达到6.52%,部分债券基金则给投资人创造了超过10%的收益。这不仅战胜了CPI,更规避了股市风险,债券基金已经成为个人理财资产中的重要投资品种。
同样是固定收益,分品种看,不同信用级别的债券带来的回报却不同。综合来看,越简单的反而越赚钱,票息最低的固息国债在本轮牛市中表现最好,而存款设计繁多(比如附加期权等)、票息相对高的金融债和信用类债逊于国债,这些债券的流动性也不如国债。国债因为票息收入可以抵扣应纳税所得额,具有“免税”效应,与其他债券在定价上有一个利差,所以不需要考虑“免税”的投资人通常会选择票息更高的金融债或者信用类债以期获得更高的收益,但是在这次牛市中,其间的投资收益并没有超越国债。这其中主要原因是投资者对于信用类产品基本面的担忧导致了信用利差的加大,所以涨幅不如国债。
美国的储蓄国债是由政府发行的不可转让债券。截至2004年1月底,美国政府的债务总额为41000亿美元,不可流通的零售债务占5%,其中储蓄债券占3%。与1945年储蓄国债在债务总额中所占26%的比重相比,相对债务比重已经大幅下降。虽然近年发行比重有降低趋势,但是在绝对数额上依然增长较快。
英国的储蓄国债也有一定的规模。截至2003年3月,英国政府的债务余额为4420亿英镑,不可流通的零售债务占14%,其中,储蓄债券占27%,政府有奖储蓄债券占31%,直接储蓄账户占16%。
品种设计
从种类看,储蓄国债可划分为固定利率类、浮(变)动利率类和零息债券类。
美国储蓄国债的种类较为丰富,品种设计上能充分满足并保护个人投资者的需要和利益。其主要的储蓄国债品种有EE储蓄国债、Ⅰ系列通胀指数储蓄国债和HH储蓄国债。其中EE系列储蓄国债共有50~10000美元不等的8种面值。而HH系列储蓄国债则由500美元以上的系列EE债券转换而来,有500~10000美元不等的4种面值。Ⅰ系列通胀指数储蓄国债于1998年9月开始发行,其收益与通货膨胀率挂钩,持有者在持有期内的收益率为固定利率加上通货膨胀指数,以充分保护投资者的实际收益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这种债券也有50~10000美元不等的8种面值。
英国的储蓄类债券品种也较多,主要分为固定利率产品和变动利率产品。变动利率产品包括有奖债券和便捷储蓄凭证,固定利率产品包括固定和指数挂钩类储蓄债券。其中可变利率类的存量大于固定利率类的存量,这种变动利率的储蓄国债,给投资者提供了各种获得回报的机会。
储蓄国债的品种期限有多种选择,最短2年,最长为30年。对于30年期国债,持有满17年时债券价格将翻番达到或超过面值。若持有满17年后的收益率达不到面值,财政部就会把债券一次调整至面值水平。在不同的储蓄国债品种中设计有可转换条款,当投资者持有原EE系列储蓄债券满30年后,可有两种选择:兑付本息或将其转换为HH系列债券。
利息确定
储蓄国债利息的确定充分考虑了二级市场同样期限可流通的记账式国债的收益率水平。除了一般固定利率品种外,其他类型的储蓄国债在发行时就明确了未来每一年不同的支付利率。储蓄国债的利息确定保证了储蓄国债的价值每个月都会增加。
认购限制
储蓄国债的认购对象主要是个人投资者。储蓄债券的持有者在各个收入阶层分布较为平均。年龄分布上,35~54岁的中年人占总人数的55%。
储蓄国债并不是可以无限额认购,投资者通常有购买限额规定,并且不同种类的储蓄国债购买限额也不同。英国规定,投资者最低申购额为500英镑,最大持有量为每期10000英镑。
利息税收
美国储蓄国债利息免缴州税和地方税,但不免联邦税,可以享受联邦所得税递延优惠,即直到债券到期或债券兑付时才缴纳所得税。其中EE储蓄国债可用于公司或个人的税收计划,且可享有税收递延的优惠,如将储蓄国债的利息收入用于孩子未来的教育支出,且夫妇调整后的总收入在一定限额之内,那么债券的利息收入可以免缴联邦所得税,这项税收减免依据调整后的总收入水平按比例递减。
罚息规定
由于储蓄国债以吸收长期储蓄资金为主要目的,因此,对于储蓄国债的提前兑付都有一定的罚息规定。如有的储蓄国债种类规定必须持有债券期限超过12个月后才能提前兑取,若投资者持有债券不满5年而要提前兑付,则要扣除3个月的罚息。有的储蓄国债规定1年以内要求兑付将不计利息,或者是任何时候的提前赎回都将只能得到较低的利息。
购买模式
美国政府制定了零售投资者计划,投资者可以通过网络、电话、金融机构、工资抵扣、邮件等方式进行非流通债券的交易,并且可以将债券在国库直接系统(投资者和国库直接进行交易)和商业系统之间进行转移。投资者可通过财政部的国债局、银行、储蓄和贷款协会等直接购买EE储蓄国债,对于大面额的储蓄国债,可以通过任何一家联邦储备银行购买。(摘自2006年第4期《大众理财顾问》)
相关链接
公司债券市场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信息不对称是决定公司债券市场能否正常发挥其作用的关键,要促进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就必须系统性地减少发债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解决公司债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主要方式是通过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安排保证广大投资者获得关于企业特征的标准化信息,因此政府在公司债券市场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在我国的公司债券市场上,政府的不当干预不仅不利于缓解发债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反而加重了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程度,阻碍了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因此,本文在分析公司债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政府作用的基础上,为改善我国政府在公司债券市场中的作用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一、公司债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在市场体系中,公司债券融资和银行贷款融资都是企业债务融资的主要形式,而且同样由于债权人对于借款者的风险偏好、信用水平、盈利状况、投资机会和努力程度缺乏完全的信息,公司债券市场也存在债权人和借款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种公司债券融资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可以发生在融资的不同阶段,相应也会导致不同的后果。而且,公司债券市场在处理债权人和借款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方式上与银行业相比有着不同的特点。
(一)公司债券市场信息不对称在不同融资阶段的后果
首先,在债券发行阶段,投资者与发债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投资者的逆向选择问题。因为债券的收益率与其风险水平正相关,所以企业的内部人有以次充好的动机,夸大过去的业绩和未来的盈利机会。由于投资者不拥有企业的全部信息,又难以直接识别发债企业提供信息的可信度,投资者面临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局面时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拒绝投资给所有的企业,这样不仅拒绝了对高风险的差企业的投资,也同时拒绝了对低风险的好企业的投资;要么提高所要求的投资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以补偿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低风险的发债企业由于得不到公平的价格而被迫离开市场,转而通过其他方式融资;而高风险的企业却可以通过较高的收益率吸引投资者。这也就是说,在信息不对称而引发债券市场收益率上升的情况下,风险较低的好企业反而被排挤出市场,投资者最终选择的往往是风险较高的企业。
然后,在债券发行后的资金运用过程中,作为债权人的投资者和借款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借款企业的道德风险问题。当债权人将资金投资于借款企业之后,因为企业的股东对于资产的求偿权次序在债权人之后,而且股东对企业债务只承担有限责任,如果资产价值大于债务价值,债权人只能获得本金和利息,而股东可以获得超额部分,如果资产价值小于债务价值,股东只承担有限责任,债权人只能获得企业的清算价值。所以借款企业就有激励将资金投资于高风险的项目,或者降低努力程度oj.当债权人由于信息不对称而无法完全监控企业经理人的行为时,这种动机就有条件变为实际行动,就会产生企业经理人的道德风险,损害债权人的利益。
最后,当借款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时,信息不对称会降低债权人清算决策的效率。由于信息不对称,债权人无法区分陷入财务困境的借款企业是有生存能力、但是暂时陷入流动性困难,还是根本没有生存能力。对于前者,债权人有效率的决策是不对企业进行清算,通过追加投资帮助它们度过暂时的财务困境;而对于后者,债权人有效率的决策是立刻对企业进行清算。但是对于借款企业,尤其是企业的经理人来说,从其自身利益出发,总是倾向于得到追加投资,维持企业的运行。所以,当债权人对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拥有不完全信息时,企业和债权人之间就存在利益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有生存能力的企业可能得不到资金支持、被迫进行清算,没有生存能力的企业反而可能得到资金、不予清算,这就降低了债权人清算决策的效率。
(二)公司债券市场处理信息不对称的方式及其特点
在银行贷款融资体系中,最终债权人是存款者,而信用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却是银行,银行不能把这种风险转移给存款者,这就意味着银行必须通过审慎监控企业来缓解借款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银行面临的风险。为了有效地监控借款企业,银行需要获得关于企业经营策略、管理业绩、盈利水平以及资产持有情况等有用的内部信息。要想获得这些内部信息,银行可以与企业进行重复交易建立起长期关系,还可以通过借款企业在银行开立的结算账户获得有关企业经济活动的信息。银行获得的关于特定借款企业的内部信息是不可传递的,因为这些信息是高度个别化的,因此其和质量都无法在市场上合理定价。基于以上原因,银行就成为存款者委托的监控者,代表存款者对借款企业进行监督。存款者期望银行提供金融服务和较高的存款利率,而不是期望得到有关借款者的信息,也就是说,银行体系试图减少银行和借款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不是存款者和借款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与银行贷款截然不同的是,公司债券市场上的最终贷款者是广大投资者,他们自己进行投资决策,因而自行承担决策的风险。由于投资者众多而且分散,所以关于发债企业的信息必须是标准化的和可传递的,只有这样,企业的特征和业绩才能通过债券的利率、风险贴水、期限等反映出来。保证让广大投资者获得这些标准化的信息是减轻发债企业和债券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促进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各种中介机构如投资银行、评级机构和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都在帮助投资者获得关于发债企业的准确信息,减少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政府减少公司债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作用
在减少公司债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方面,政府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政府在公司债券市场中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法规和制度安排,以及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发债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提高债券市场配置资金的效率,降低金融体系的风险。
(一)推动《证券法》、《公司法》、《破产法》等相关法律的制定和完善
公司债券市场存在的重要条件是市场参与者能够即时地、无偏差地履行合同,但是仅仅依靠契约来保护投资者的权利是很困难的,所以需要法律来强制契约的执行。政府要推动《证券法》和《公司法》的制定来规范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各个参与者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例如要求债券发行者披露完整而准确的信息,惩罚会计、审计人员和投资银行认可虚假信息的行为,禁止内部交易和市场操纵等行为。《破产法》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公司债券市场也是非常重要的,法律要明确规定投资者拥有强制破产企业偿还债务的权利,以及行使这种权利的程序。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债券的债务重组比银行贷款的债务重组实施起来要困难得多。因为公司债券市场的投资者是分散的,每个投资者对发债企业的力是微不足道的,而且个人投资者都有搭便车的倾向,所以债券投资者很难相互协调进行债务重组或与企业进行谈判。为了保证债务重组的顺利进行,有关破产的法律还应该包括更多的补充条款。在此基础上,政府才能依法制定相关的法规,减轻公司债券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
(二)制定会计、审计准则和信息披露要求
在公司债券市场上,适当的、标准化的会计和审计准则的是促进发债企业信息披露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政府要制定会计和审计准则,并要求发债企业严格按照会计和审计准则对过去和未来的收入业绩、债务偿还能力等信息进行披露和解释。只有让广大投资者获得全面而准确的企业信息,他们才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会计、审计准则和信息披露要求可以增加发债企业的透明度,加强对企业的约束力。因为债券合约赋予个人投资者的权力是有限的,所以加强企业透明度的措施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否则,分散化的投资者很难发现债券市场上的不正当行为。而且,增加透明度还有利于提高公司债券市场的效率。Broker(1993)指出市场的效率不仅指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节约成本的效率,还包括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质量,以及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享受服务的便利。
(三)培育中介机构来执行法律和规则
在上述法律和制度安排具备的条件下,政府还要培育相应的机构来执行和实施这些法律和规则,包括会计、审计、律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投资银行和其他提供信息服务的机构。具有专业技能和丰富经验的会计、审计人员和律师可以及时而准确地发现虚假信息,确保企业按照法律规定的信息披露要求信息。投资银行作为公司债券市场的中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职责是将企业的信息标准化并公布于众,设计出能够吸引广大投资者的债券发行条件,帮助企业拟定债券发行章程,促进债券的出售等。信用评级机构的作用是在公认的、客观的标准下,对发债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价,通过评估发债企业按时足额偿还债务的能力和意愿,对债券的风险状况做出独立和客观的衡量。信用评级机制有益于促进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激励发债企业改善风险状况,增强市场的透明度,增加信息的流动性。当然,为了确保信用评级机构的公正性和独立性,监管当局要求评级机构公布评级和数据来源,并接受定期审计。中介机构的存在减少了发债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了投资者处理信息和识别风险的成本,因此可以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公司债券市场。
(四)确立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投资者定位
公司债券市场上的投资者既有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商业银行、养老基金、信托公司等机构投资者,也有个人投资者。公司债券的风险特征与投资者的风险管理能力相匹配是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关键,公司债券投资需要大量的信息收集和处理工作,因而对投资者的风险识别与风险管理能力要求较高。个人投资者的信息分析能力、风险管理能力以及风险承担能力都明显差于机构投资者,因此个人投资者与发债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更加严重。机构投资者拥有较强的信息分析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能够对公司债券的风险状况做出比较准确的估计,有效地减少投资者和发债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因此,政府在推动公司债券市场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将公司债券的主要投资者定位于合格的机构投资者。
三、我国公司债券市场的政府干预及其负面
与上述降低信息不对称的作用相反,政府对公司债券市场的不当干预会加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恶化信息不对称的后果。我国政府对公司债券市场的干预和管制措施很多,这里主要我国政府对公司债券的利率管制和强制担保要求对缓解公司债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严格的利率管制阻断了信用信息通过价格信号在公司债券市场上的传递。我国政府对企业债券的利率实行严格的管制,在公司债券市场上,关于发债企业的特征和业绩是通过债券的利率、风险贴水、期限等反映出来的,这些标准化的信息是减轻发债企业和债券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因素。如果这些信息不能准确地传递给投资者,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就无法得到缓解,公司债券市场的就会受到限制。债券的利率实际上是风险的价格,如果政府以行政手段代替市场手段为企业债券定价,债券的利率就不能准确地反映企业的信用风险水平。面对失真的价格信号,投资者无法准确估计企业债券的风险状况,也无法根据债券的风险和收益进行投资决策。而且,在债券利率受到管制的情况下,企业信用风险的变化无法完全通过利率的波动反映出来,这不仅不利于对企业形成正确的激励,也不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其次,强制担保造成发债企业和投资者的双重激励扭曲,进而加大了公司债券市场上的道德风险。在我国,债券发行的审批部门和上市交易的监管部门都明确要求企业债券必须要有担保。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是由政府按计划分配的,债券的定价也受到政府的管制,缺乏充分的信息披露和具有公信力的信用评级。再加上我国企业债券主要面向个人投资者发行“,这类投资者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较差,政府出于保护个人投资者和维护市场稳定性的考虑,会强制性地要求企业发行债券必须有担保。这种担保在形式上虽然不是由政府提供的,但是由于担保机构多为国有银行或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基金,实质上类似于政府担保。政府的强制担保要求虽然提升了公司债券的信用等级,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减少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反而产生了双重的激励扭曲:发债企业的激励扭曲和投资者的激励扭曲。所谓发债企业的激励扭曲是指有了政府强制要求的担保,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问题会更加突出。因为有政府为企业的违约行为买单,所以企业改善经营、管理风险的激励就会减少,企业管理者将很多时间和精力用于争指标和与政府讨价还价,而且企业投资高风险项目的激励也会增加。所谓投资者的激励扭曲是指有了政府强制要求的担保,投资者的收益得到了保证,他们不必关心企业的信用风险状况,所以投资者管理风险和监督企业的激励也会减少,这反过来又会加重企业的道德风险。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干预公司债券市场的初衷也是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维护市场的稳定性,但是其具体措施并没有减少发债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是通过行政性定价和强制担保掩盖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发债企业无法通过债券收益率、债券的信用等级等信息向投资者传递有关公司债券风险水平的信息,投资者没有办法也没有激励去识别风险并监督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债券市场上信息不对称问题并没有减轻,而是由政府承担了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后果。从长远来看,政府的这些干预措施不利于公司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因为阻碍市场发展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没有得以解决。所以,我国政府在公司债券市场上的作用亟待改善。
四、相关政策建议
公司债券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债权人清算决策的低效率,这些都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阻碍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为了减轻发债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维护公司债券市场的稳定,政府的作用举足轻重。然而,不当的政府干预不仅不能降低公司债券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反而会使得这一问题及其后果更加严重。基于以上分析,建议在发展我国公司债券市场的过程中,政府应该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取消政府对公司债券市场的不当干预。
政府的不当干预使得关于公司债券风险水平的信息无法通过债券市场进行传递,加重了发债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了企业和投资者的激励扭曲和行为扭曲。因此,政府应该取消对利率的限制,只有由市场决定的债券利率才能准确地向投资者传递关于发债企业特征的信息,缓解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促进市场的发展。另外,政府强制性的担保要求不但没有解决公司债券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反而造成了公司债券发行者和投资者的激励扭曲,结果是由政府承担了公司债券的信用风险,加重了体系的风险积累和运行的成本。因此,在发展我国公司债券市场的过程中,应该取消政府强制性的担保要求,主要依靠市场的力量,尤其是机构投资者识别、管理风险的能力,减少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建立公司债券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政府或监管当局对企业发行公司债券是否需要担保不做强制性规定,将决策权留给市场。
第二,将公司债券的主要投资者定位于机构投资者。
在促进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方面,监管层近年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实际操作层面,一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产品也已开启了破冰之旅,但全面实现互联互通仍须付出持续的努力。
割裂之痛
中国债券市场长期以来一直是以银行间为主、交易所和商业银行柜台为辅的市场结构。
中国的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所以在银行间市场集聚了绝大多数的债券品种、债券托管量和交易主体。而交易所债市则相对边缘化,市场规模小。根据央行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约30万亿元。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托管量约28万亿元,占总托管量的94%,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一家独大”。
目前三个债券市场之间存在严重的分割,主要表现为市场交易机制不同、清算托管方式不同、交易主体不同、交易品种不同。严重分割之下,统一的收益率曲线难以形成,制约了债券市场的发展。
由于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门槛高等原因,交易主体以金融机构为主,个人投资无法参与。而交易所和柜台市场交易主体比较多元化,非银行金融机构、机构和个人都可以参与。交易所市场的连续竞价,连续交易机制对价格形成机制、价格连续性和价格发现有独特优势,有助于形成真正的价格曲线和收益率曲线,且交易所债券市场高度透明。
但目前交易所市场品种少,规模小,占整个债券市场的比重仅3%左右。因此,交易所债券市场还具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可以使更多的投资者尤其是个人参与债券市场的投资。
互通之益
弥合割裂,深化中国债券市场的互联互通,对于推动中国建立层次丰富、功能完善的统一债券市场,促进中国债券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债券市场的互联互通,便于债券的跨市场交易,进一步打通各个市场的融资者和投资者的交易渠道,有利于提高债券的流动性;第二,有利于盘活社会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第三,有利于债券的创新,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为个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第四,有利于化解“影子银行”风险,使金融市场发展更加阳光化;第五,有利于降低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风险,分散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第六,将使各市场债券之间的价差逐步收窄,有利于促进债券收益率曲线的完善,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发掘市场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长期以来,中国直接融资比例过低。尽管近年来各类公司债券有了一定发展,但发展规模总体上仍然较小,滞后于其他金融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的发展不足不仅会造成银行风险的积累,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而且也会影响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限制市场功能的发挥和市场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破冰之旅
有鉴于此,自2008年起,中央就陆续出台各项政策推动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在政策的助推下,“互联互通”的步伐日益坚定。
6月23日,平安银行“1号小额消费贷款证券化信托资产支持证券”正式登陆上交所,成为首只登陆交易所的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ABS),开启了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登陆证券交易所的里程碑,标志着银行间市场与交易所市场的融合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在2013年底,经央行和证监会批准,国开行在上交所试点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先后四次,共发行2年、5年和15年期限债券300亿元,完成政策性金融债的跨市场试点工作,实质性推动了中国证券市场的互联互通,对于打破中国债市一直以来的银行间和交易所两个市场分割问题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国开金融债在上证所的发行给交易所带来了大量增量资金。很多上市银行的开户资金进入交易所,带来了增量资金,包括QFII和RQFII资金也大量进入,大概购入了国开金融债近三成,
未来之路
但统一债券市场的建立并非一夕之功,随着国家相关规定的出台,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均应积极推动债券市场的进一步互联互通。
监管部门可着重解决各交易市场的监督机制、交易机制、清算托管方式等影响债券市场互联互通的障碍。一是要增加市场透明度,强化债券发行主体的信息披露;二是要推动债券评级机构发展;三是培育合格的投资者;四是要不断提高市场监管水平,既要推动债券市场发展,又要注重防范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机制越来越复杂所带来的风险;五是要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债券的发行、承销、托管和清算等环节。
一、引言
2008年次贷危机发生以后,为了更好实施财政政策,中央政府于2009年同意地方政府在国务院批准额度内发行债券。2009年和2010年地方政府债券由财政部发行,代办还本付息。财政部了《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从此拉开了地方政府自行发行债券的序幕。由于我国地方政府发债才刚刚起步,很多机制尚为成熟,因此研究国外市政债券发行具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二、美国市政债券的发行
(一)市场债券发展情况
在全球中,美国市场经济非常发达,债券市场发展较为成熟,其市政债券发行相关制度安排也较为完善。很多地方政府都参与其中发行市政债券。市政债券的发行主体主要有州、城市、县政治政治实体极其机构,发行的市政债券有一般责任债券和收益债券两种。在美国,投资市政债券所获得的利息收入一般是免收所得税的。正因为这种税收上的优惠,使很多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购买市政债券,增强了债券的流通,促进了市政债券的发展,同时也是地方政府能够募集足够的资金来完善基础设施和经济建设。
(二)市政债规模、增长速度
美国市政债券主要通过公募和私募发行,其中公募又可以分为竞标承销和协议承销。2013年末,通过竞标承销和协议承销发行债券的发行额分别为694亿美元和2437亿美元,而私募发行185亿美元,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在这两种的债券发行方式中主要以公募为主。一般责任债券是以公开竞标方式发行,而收益债券常以协议承销方式发行。
随着市政债券发行规模的增加,地方负债规模也越来越大,从2000年未偿付余额14807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36524亿美元。金融危机的发生减缓了市政债券发行速度,从图1中可以发现,未偿债务存量从2000~2010年是呈递增的趋势,2010~2014年出现平缓递降趋势,与去年同期相比,债务存量降低了2.1%。
从存量角度看,目前项目收益率债券都是美国市政债市场的最为主要的债券品种。截至2014年末季度,总的财务存量为3.27万亿美元,其中项目收益类债券存量为2.23万亿美元,占比68%;而一般责任债券存量为1.04万亿,占比32%。
(三)投资者市政债券持有情况
美国市政债券的投资者主要是银行、保险公司、基金等金融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在2013年末,市政债券的最大投资者是个人投资者,所占比例高达44%,其他依次是共同基金、保险公司和银行,分别持有的比例为28%、13%和12%。由此可以看出个人和是共同基金是市政债券的重要参与者。
(四)担保与信用评级
为了使债券能够较为顺利发行,同时降低债券的利率,美国地方政府对其发行的市政债一般都会进行投保,投保债券一旦违约,保险公司就需履行代为偿还债务的义务,降低了投资人面临的风险。另外,信用评级机构也会对市政债券进行信用评级,使投资者能清楚了解债券的风险情况,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投资者可以根据信用评级情况,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来选择合适的投资对象。在评级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债券类型,信用评级机构的评价方法也有所不同。对于收益债券,评价方法和商业性项目一样。由于一般责任债券募集资金的使用方向有其特殊性,偿还资金的来源以政府的税收收入为主,因此评级机构对一般责任债券进行评级时,主要考虑发行人即发债地方政府债务结构、税收收入和宏观经济环境等。截至2014年末,美国市政债券余额有32727亿美元,在债券评级来看,没有评级的债券只有占到10.07%。
三、国内实践
(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情况
根据《预算法》相关规定,地方政府并没有赋予发行债券的权利。但是自分税制改革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无法满足经济建设的资金需求,形成了巨大的资金缺口。地方政府只能通过其他的途径为经济建设募集资金,伴随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剧增,政府财政收入增速减缓,违约风险日益加剧,同时很多的债务没有纳入预算管理,脱离了中央政府的有效监管。为了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和监控,同时也为了满足地方政府建设资金需求,2009年国务院同意地方政府在国务院批准额度内发行债券。
(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情况
2009年中央政府开始发行地方债券,以竞标承销为主,其中2009年到2011年中央政府计划发行的地方债券规模均为2000亿,到2012年增加了500亿发行量。其发行的利率相对降低,具体利率情况如图2所示。2012年中央政府批准了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为试点自行发债。这四个省市2012年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期限结构为3年期和5年期,发行额各占发债规模的一半。2013年的地方政府债券发债规模为3500亿元,债券类型为3年、5年、7年期。2014年的发行规模为4000亿,发行期限为5年、7年和10年。
通过数据对比,可以发现地方债券的发行有以下特点:第一、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额呈递增趋势,地方政府债务期限结构不尽合理;发行的债券期限过短,在这几年经济不景气时期,增加了地方政府偿债压力。第二,发行的利率偏低,甚至低于同期国债利率,不足以吸引投资者购买,影响其流动性。第三,发行的债券主要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流通,截至2015年4月,银行间债券市场地方政府债券托管量为11606.4亿元,而在交易所只有17.1亿元,这影响了机构投资者资产管理的需要。
四、启示
中国地方债券的发行才刚刚开始起步,各项制度不完善,为使债券市场更能健康稳定的发展,我们需要做好:
(一)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的改革,赋予地方政府发行债券融资的权利,明确政府责任,防止道德风险
一方面通过对《预算法》等法律法规进行改革,赋予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权限,规范政府举债,严禁地方政府通过其他形式融资,并把地方债务纳入预算管理,从而形成对地方债务规模有效监控。另一方面合理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以实现事权与财权的匹配,完善中央政府转移支付的机制,避免地方政府过度举债出现支付困难而将债务转移给中央政府。同时制定相关法律,明确地方政府债券融资的法律责任,对发债主体、融资范围和投向、偿债机制、效益的考核和评价等环节作出相应规定,建立地方政府预算硬约束机制,防止道德风险。
(二)进行个人所得税改革,完善相关制度,充分发挥国债和地方债的免税功能,以吸引个人投资者购买
在2013年6月审计署的“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中,显示银行贷款是其债务资金的最主要来源,占债务总额的78.07%,这使得商业银行面临着很大的风险,一旦地方债务出现问题,将对金融的稳定性产生巨大的冲击,因此分散风险是必要的。我国单位存款和个人存款每年都在不断增加,如果这些存款能够地方债券,市场上有更多投资者,就无需担心风险的过度集中和债券流通问题。市政债务的性质决定了低利率水平,为吸引个人投资者参与,应充分发挥其免税功能。把利息收入计入到个人所得中征收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越高,免税债券的等价应税收益率就越高,对个人者就越有吸引力。
(三)规范信用评级市场,增强信用评级机构独立性
在国外,评级机构通过向投资者出售评级报告获得收入,而在国内,评级机构的收入来自于债券发行人支付的评级费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取得业务,提高业绩,信用评级机构有强烈动机帮助地方政府提高其信用评级,结果使得其评级成为了一种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结果的独立性和公正性难以让人信服。为此政府应制定相应的准入制度,限制过度竞争,严厉打击不合法经营行为,以使其真正发挥风险警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兰玉盛,高翔.美日发行市政债为城市化建设融资的经验及启示[J].金融发展研究,2015(3):56-61.
[2]周沅帆.城投债――中国式市政债券[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3]曹小武.中国地方政府债券发展研究[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
弱势中避险
但总的来说,相对于股票等高风险投资品,债券最大的特点就是稳定。每年一次稳定的付息,与股市的涨涨跌跌给投资者带来的感受截然不同。相比股票,债券更适合稳健的投资者,在市场弱势时,配置作用更是明显。今年以来债券市场走出了一波牛市行情,其中信用债是绝对领涨品种。部分纯债基金凭借大幅配置信用债,业绩涨幅喜人,平均收益率达到6%。
也许有些投资者会觉得,要获得6%的年收益率应该不是难事,其实不然。弱势之中,如果某人能持有一只公司债或者企业债,那么就可以有效规避股市的风险,最差也可以获得票面利率,若债券的交易价格上涨,还可以赚取资本利得,可谓“双丰收”。目前中国的企业债、公司债税前收益率大多在6%至9%之间,相对来说风险较低。以中债信用债总财富(3-5)年指数为例,其今年以来总回报率为6.32%,最近一年总回报率为9.64%,收益率超过9%;从历史业绩上来看,以信用债为主的中债信用债总财富指数自2008年至今的复合年收益率达到5.69%,累计收益率超过30%,远超CPI增长率,也远远超越了同期A股的收益率。
注:中债信用债总财富(3-5年)指数由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与维护,以银行间和交易所上市的、剩余期限3-5年的所有信用债作为指数成分,以发行规模为权重,对债券全价与利息再投资收益之和进行加权平均,采取派许加权法编制而成。该指数具有市场代表性强、市场发展潜力大、编制规则透明度高、流动性相对较好、历史业绩表现突出等综合优势。
信用债≠国债
在证券账户购买债券,交易费率大约为万分之二,费用较股票低了不少。在二级市场购买债券,购买的过程类似买股票,最低购买金额为1000元。交易所债券实行T+0交易、T+1交收的制度。
需要注意的是,买债券之前,如果准备长期持有,应该做好足够的“准备功课”,对标的债券的收益率、净价、债券评级、公司评级、公司性质、债券期限、是否浮动利率债券、是否可提前偿还债券以及债券有无担保的情况做详细了解。如果准备做回购业务,还需要随时关注标的债券的折算率。不准备长期持有债券的投资者,还应关注该债券的流动性。
普通投资者购买债券,基本不需要博弈价格涨跌,投资债券侧重持有到期为宜。买债券和买股票是不一样的,股票的投资逻辑主要是靠买入,等待价格上涨;债券的投资主要是吃票息,在把握好信用风险的基础上,尽可能获得高票息。
不过,购买债券持有到期的个人投资者需要注意一点,即个人购买企业债、公司债在利息兑付时,是需要付20%利息税的。投资者需要留意债券的付息登记日,在付息之前,债券的价格通常会下跌;而付息之后,债券的相对收益率增加,导致债券价格有可能上涨。只要投资者买卖债券的价格差小于所需缴纳的利息税,就可以在这段时间操作债券,让自己的收益最大化。
如果你期待6%~8%的低风险投资收益,那么分级基金应该是你考虑的重要选择之一。
分级基金本质上是基金公司提供平台,两类投资者之间进行不同借贷。借贷的方式有短有长,有浮息有固息,有的到期还本,有的无期限永续,也有类似可转债的融资方式,有的可以配对转换,有封闭且上市交易,也有不上市交易但定期开放申赎。
能带来预期收益6%~8%的分级基金包括:部分有期限分级基金的A类份额,绝大多数永续分级基金的A类份额,以及某些时候一些债券分级基金的B类份额。
基于6%~8%的年化收益预期,我们关注的分级基金,首先是分级基金的资金融出方,一般称为优先级份额、稳健份额或者A类份额。A类分级基金都有明确的约定收益率,相当于债券的票息,这是投资者确保能够获得的。目前市场的主流品种约定收益是浮动的,大约在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3到4个百分点,从名义上看,这就能达到6%~7%的年化收益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