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内涵的意义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7 16:06:5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文化内涵的意义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文化内涵的意义

篇(1)

一、概论

彝族服饰图案种类繁多、文化内涵丰富,大多数服饰图案主要来源于对自然的模仿和图腾崇拜。彝族服饰图案及其由此所构成的独特民族服饰风貌,是彝族民族性格、审美情趣以及文化习俗的重要表征。随着彝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开放与发展,彝族服饰受到较大冲击,在沿袭旧制的基础上,同时也受到周边民族和汉族服饰文化的影响。一些具有原始特色的服饰图案已经遗失或正在遗失,研究彝族服饰图案并进行创新,使其发扬光大已迫在眉睫。

峨边彝族自治区和金口河区是隶属于四川乐山的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县,其地处小凉山,位置偏远。较为封闭的空间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使这两个地方在过去的日子里和外来文化交流较少。也正因如此,这里的彝族服饰文化也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但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对外社会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该地区彝族的彝族服饰文化也在经历着变迁。本文以金口河、峨边为代表,对彝族服饰图案进行分类研究,并阐述它的艺术特征,尝试运用于现代的图案设计以及当地的旅游业中,力求提升其文化产业价值,为凉山彝族图案所蕴涵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对于沿袭和发展民族服饰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小凉山彝族服饰图案的分类

(一)按图案的来源来分

小凉山彝族服饰图案来源于自然和生活两方面。由于该地区位于高海拔山区,高山、峡谷与河流遍布,因而在其服饰图案中保存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的图案,如山、河、波浪纹、云彩纹。另一类图案则与生活息息相关,分为简单图案和复杂图案:简单的图纹以几何图案为主,图纹简单,颜色统一,具有生活化的特点,如涡旋纹、台阶纹、指甲纹等;复杂的图纹则与彝族的习俗传统、生活观念密切相关,如火焰纹、葫芦纹。

(二)按题材类型划分

动物、植物以及抽象几何图案等是小凉山彝族服饰图案的题材。以这些题材为基础,小凉山彝族服饰图案大致可以两类:一种是具象图案,这一类又可以细致地分为动物图案(以动物的某些特征或者部位为主,如羊角纹、鸡冠纹等)和植物图案(将生活中的一些植物通过变化变为一些具有浅显的象征意义的图案,如菩提图案、花纹、太阳花图案等)两小类;另一种是抽象几何图案,这一类图案是以寓意较为复杂的几何纹饰为主,如八角纹、山纹。

(三)按性别和年龄划分

小凉山彝族服饰图案在男女服饰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男装通常用样式简单的图案来装饰。着色方面,图案色种较少,色彩对比度不高。小凉山彝族女性服饰的图案较为复杂。在颜色运用上,一般选用较为鲜艳的颜色,强调色彩的反差。此外,在不同年龄群体服饰中所采用的图案也略有不同。小凉山彝族老年服饰图案样式多以线条为主,纹饰简单。儿童的图案展现的是活泼可爱的风格,色彩是以红黄以及相近的颜色为主调。而中青年服饰图案的样式和颜色是最为丰富的。就其寓意而言,儿童服饰图案寓意偏重茁壮成长之意,在中年服饰中则是倾向于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而在老年服饰图案里注重表现健康祥和之意。

三、小凉山彝族服饰图案的艺术特征

(一)图案的分布位置

小凉山彝族服饰在衣襟、袖口、领口、围腰、帽子、挎包等位置都绣有图案,且每个地方的图案结构、搭配均有所不同。就小凉山彝族服饰中最重要的围腰部分而言,大图案一般位于围腰的中间位置,是整件上衣的突出点,如篝火纹。此外,一些小图案点缀在围腰周围,起装饰作用(见图1)。衣袖图案的走向是根据衣服的裁剪曲线缝制的,这些图案具有小而精的特点,以纯色为主。袖口和领口的图案,排列紧凑整齐,颜色种类偏多,图案以线条为主。小凉山彝族的帽子类型丰富,图案简单,有帕帽、荷叶帽以及儿童帽(见图2)。荷叶帽上的图案多数由线条组合而成,样式单一,但色彩丰富。儿童帽的图案大多数是经过简化的抽象图案,题材一般是花卉纹、羊角纹等,在大多数小凉山彝族的挎包上也有此类图案(见图3)。

(二)图案的艺术美

小凉山彝族服饰图案的艺术美主要表现在图案的颜色和样式组合上。首先从色彩上来讲,图案颜色明快,给人比较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其次,在色彩的运用上,小凉山彝族服饰图案在大图案和小图案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在大图案中,一般以黑色或红色为底色,黄色为边框色,展现的是一种色彩张力美(见图4)。在小图案中,往往是单色调的,绿、蓝、紫这三种颜色最为常见,体现的是静态美与精细美的融合。此外,就其颜色搭配而言,不论是单独的图案还是整体图案,对比感十分明显。同时,在图案组合方面,从整体和局部两个视角来欣赏,小凉山彝族服饰的图案都呈现出不同的美感。整体上,小凉山彝族服饰每一个地方的图案排列整齐有力,呈现出一种阳刚之美,留白的空间与图案分布和谐。局部上,其所展现的是精致美与对称美。图案简约却细腻,大多数图案是以中间为对称轴,形成左右或者上下的对称感。颜色是黄色和黑色的组合,色彩对比强,线条具有曲线美。小凉山彝族结婚时所穿的上衣整体展现的是一种简约,大气又不失韵味(见图5)。

四、小凉山彝族服饰图案的文化内涵

(一)图案色彩的文化内涵

小凉山彝族是一个崇尚“三色文化”的民族,三色是指红色、黄色、黑色。在小凉山彝族服饰图案中,以红色、黄色、黑色为主调色,兼有绿色、蓝色、白色和紫色。每一种颜色都承载着一定的彝族文化内涵。彝族自古是一个尚黑的民族,黑色寓意尊贵。同时黑色是土地的象征,表达彝族人民对自然的由衷敬畏与感恩。绿色和蓝色在彝语里称为“纳”,也是黑色的意思,表明这两种颜色与黑色有着同样的文化内涵。红色则与生活息息相关。小凉山彝族聚居于高寒山区,火在彝族人民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而红色正是火的最直接的表现。它是驱除妖魔鬼怪的吉祥色,是能带给彝族人民温暖的色彩。此外,红色还代表着彝族英雄的血,象征着正义、勇敢、热情的民族性格。而黄色代表的是美丽、大方、光明、富裕、健康、安宁,寄托着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图案的民俗内涵

小凉山彝族服饰图案大多是神话传说、信仰的浓缩,展现彝族人民的生命观。图6为蕨芨纹,在彝语里被称为“鸳头鸡”。蕨芨来源于蕨芨草,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植物。无论生存环境多坏,它都可以存活下来,且根系发达,长得十分茂盛。一方面,这个图案是小凉山彝族人民对生命意识本能的一种信仰。另一方面,它与小凉山彝族的生育观念有关。在小凉山彝族地区,他们有多子多福的生活观念,而蕨芨草的枝叶繁茂正与此观念相通。

(三)图案的宗教内涵

毕摩是彝族社会中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祭师。毕摩既掌管通神之权,又通晓和掌握本民族文化。既司通神鬼,又指导人、事。在彝族人民心目中,毕摩是神的化身。毕摩服饰中的图案具有特定的含义。例如,毕摩在祭祀场上专用的法帽,是一种形状像斗笠的帽子,它的材质有竹子、铜、羊绒。竹法帽编出的圆形图案有九个或者七个,数量的不同代表持有这种法帽的毕摩等级,也区分了大毕摩与小毕摩参与祭祀活动规格的差异。同时,小凉山彝族地区的毕摩服饰图案的颜色和纹饰也有特定的含义。颜色以黑色为主调,蓝色和青色为辅,这三种颜色的叠加正是毕摩崇高地位的体现。毕摩服饰图案基本上都是线条构成的,样式较为简单,体现出人们对毕摩的崇敬。另外,在小凉山彝族地区,毕摩所用的一些法器会被彝族人民作为服饰图案,如虎牙这一种法器用于驱邪,而彝族服饰图案采用虎纹,寄托着彝族民众趋吉避凶的愿望。

五、彝族服饰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一)彝族服饰不同类型图案在现代服装中的不同应用

彝族服饰图案样式丰富,造型多样,不同类型的服饰图案体现出不同的美学形式和文化意蕴。

1.人物图案的运用

彝族服饰中人物图案,虽是用刺绣工艺完成,但造型逼真,神态生动,看起来栩栩如生。如图7中的图案,圆的外层是以纯黑或纯红来塑造人物,较为抽象,但是人物造型、动作等较为清晰。红色和黑色相互交叉,协调搭配,看起来简单大气,在现代服装运用中大多用于点缀衣摆、衣领或袖口。圆中心的人物则非常生动,头发颜色及其穿着都一目了然:左边女子两只手高高举起,形成一种优美的弧度;右边女子左手撑地,抬头凝望前方。两名女子曲线非常优美。女子中间有熊熊燃烧的一团火焰,周围还零散分布着一些小火苗,这与大圆和小圆外的火焰纹相呼应,给人一种生活红红火火的感觉,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可以作为衣服的主要图案元素。

2.动物图案的运用

彝族服饰上的动物图案多种多样,有飞禽,有猛兽。在彝族服饰动物图案的设计中,遵循“形神合一”的原则。图8是五彩斑斓的蝴蝶,看起砀挥猩机与活力,蝴蝶身边点缀着花朵,好似蝴蝶在花朵上翩翩起舞,象征着生命力的勃发。各个年龄段衣服都可加入该元素,但不适用于太过花哨的衣服,可用于整体风格较简单的衣服,绣入一两只作为点缀即可。

3.植物花卉图案的应用

彝族服饰中的植物花卉图案,可用于局部点缀,也可以大面积使用。图9绣的是花,花以深红和浅红为主,由波浪纹和回旋纹构成;花的周围散布着大小不一的绿叶;花的底部绣着蓝色的茎和红色的根,象征着富贵吉祥。该图案适用于中老年服饰,不过其中根茎叶和花可以分散点缀,提取其中某种元素,并与其他元素结合重组,形成新图案,也是不错的选择。图10中的服装以红色为基调,衣领、衣摆和衣袖用小花作点缀,小花点缀着一圈绿叶;衣服中间的花大小不一且有绿叶相称,花朵与绿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图案色彩与服装整体色调保持协调一致,看起来富贵大气。

4.几何形图案的应用

彝族服饰中的几何形图案,主要包括三角纹、菱形纹、锯齿纹、水波纹、回形纹、火焰纹等。在衣服设计中,可以用典型的几何图案组合,如菱形纹、直线条纹、方形纹、三角纹等,每一层样式都不尽相同,独特新颖。虽然图案组合较多,但是并不觉得花哨,反而极具层次感。色彩搭配上深浅交叉,协调统一,是当今年轻女孩比较喜欢的民族风格。

(二)彝族服饰图案元素在现代服装中的运用及优势

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运用彝族服饰图案的大多以女装为主,多运用彝族服饰图案中的波浪纹、直线条纹,以及螺旋纹。图11的半截裙是间接运用,设计师借鉴了彝族服饰图案的颜色以及几何图案中的直线条纹。半截裙中直线线条较为平滑,疏密相间,简洁而不简单,大气而重细节。并且以不同深浅的红为底色,色彩艳丽,中间再穿插一些过渡色,具有一种色彩流动的美感。上衣整体以白色打底,再绣上花卉图案,左右对称。其花卉是由彝族服饰图案中的花卉图案变形而来,在色彩上颜色更丰富,在形状上也不再是简单几何形的组合,更复杂,线条也更平滑。彝族服饰图案形态各异,为现代服装的设计提供了大量素材,也成为了设计师的灵感来源。在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进程中,民族服饰元素日益流行,大多数人希望返璞归真,追求原始的民族文化。彝族服饰图案造型独特,色彩艳丽,运用到现代服装中能增加一种独特的美。彝族服饰图案在运用到现代服装中时,有的设计师采用直接运用,将彝族服饰上的图案整个运用到现代服装中,而有的设计师则是间接运用,采用解构重组或者变形等方法为其服装设计服务,使现代服装独具特色。

六、彝族服饰图案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一)彝族服饰图案在宣传海报中的应用

在平面设计中应用得较多的服饰图案为几何图案,究其原因几何图案适用范围广,且造型多变,用于点缀和装饰是非常不错的选择。海报是以图形、文字、色彩等诸多表现手段来传递信息的一种重要媒介,它具有直观的特点。如图12中的海报,带有鲜明的彝族特色。海报左边是以三角纹样式作垂直延伸,右边是一个姑娘的半边脸,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其帽子上的纹样。该海报主要表现的是彝族的刺绣。彝族刺绣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制作精美、异彩纷呈,不管是花鞋、飘带、围腰,还是钱包、枕头、各类饰品,都能绣得精致独特,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彝绣是彝族服饰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海报中间“彝绣”两字用的是服饰图案有的几何造型,加以变形组合在一起,看起来独特且突出刺绣的主题。总体来说,海报色彩鲜艳,线条平直中不失柔和,融合了彝族服饰图案的几何造型,极具民族风情。

(二)彝族服饰图案在产品包装中的应用

产品包装与一般的广告设计有区别,产品包装具有立体性,强调结构的整体性和色彩的协调性。想要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提高产品的销量,产品包装在设计上需要花点心思。如色彩的搭配、图案的点缀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图13中有关彝家漆器的包装盒极具彝族风情,顶部和底部分别以条纹形几何图案点缀,再加上回旋纹和圆形图案,使其看起来富于流动感,不呆板。顶部与底部相得益彰。产品中部以大红色为底色,正中在金黄背景中呈现漆器图片,大气、醒目,且代表着一种红火吉祥之意。 “彝家漆器”四字与左边用彝语写的相呼应,不失为送礼的佳品。

(三)彝族服饰图案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在彝族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彝族工匠运用自古相传的木雕、漆绘艺术等来表现彝族的民俗风情和审美观。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设计师们往往借鉴彝族服饰的图案对建筑进行装饰和包装,体现了彝族特有的地域特色,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很高的公众评价。在现代建筑中,有的大面积使用彝族服饰图案,而有的则用于点缀和装饰。图14中的墙个性鲜明,顶部以黑色为背景,上下两部分红色的变形回旋纹向左右两边延伸,回旋纹中点缀着黄色的花卉图案。整面墙最突出的便是正中的图案,以黄色为背景,人物图案与动物图案有机结合在一起,好似一个女子骑在牛上。将人与自然统一起来,体现生命的本真。图15是一个牌坊,其设计古色古香,红色漆木点缀着星星点点的金黄,喜气洋洋,寓意极好。

(四)彝族服饰图案在家具及家纺布艺中的应用

家具及家纺布艺日益成为一种文化,一种观念,设计师在设计家居布艺时可以说是创意不断。如今民族风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时尚,追求真善美、追求古朴自然的生活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诉求。彝族刺绣的色彩搭配艳丽多彩,对比强烈,用色泼辣大胆。在家具及家纺布艺中,或多或少加入彝族元素,会使风格有很大突破和改变,也会让人眼前一亮。图16的椅子极具彝家风格,椅子整体为黑色,四条直线将金黄色羊角图案相连接,中间一个火红的大圆,其中左右两边的牛角相对称。牛羊皆彝族人民崇拜和热爱的动物,通过这个图案彝族人民对其热爱程度溢于言表。椅背以红色为底色,顶端和底端为金色回旋纹,中间一只静静矗立的鸟,给人吉祥富贵之感。图17是当地一种特色布艺,俗称背单,也叫背篼。其用处是将孩子背在背上,可以空出双手做其他事情。这个背篼独具特色,将黑色和红色两种颜色搭配起来,以火焰纹和牛角为主,看起来红红火火,富有生气。

(五)彝族服饰在促进彝族旅游商品开发中的优势及应注意的问题

利用中国传统造型元素设计时尚服装,符合当前的市场需求,竞争力强。如果大力发展以彝族服饰图案文化为主的旅游商品,经济来源有保证。并且把彝族服饰图案应用于更广阔的领域,可扩大其影响力。如图18、图19中的碗、壶都能加入彝族服饰图案,其图案十分讲究装饰的对称性和变形的抽象性,点、线、面的运用简洁得体。漆器的色彩浓烈而明快,感染力极强,对色彩的\用寓意民族审美意识和精神气质。用黑、红、黄三色,色彩协调且大气,黑色为天地之本色,寓意庄重与威严,红色代表热情豪放而勇敢。碗和壶都以回形纹为主,且富于变化,使造型更加丰富独特,集民族性、实用性、艺术性于一身,深得游客青睐。图20是小凉山的彝族新寨将彝族服饰图案运用其中,别具一格。

彝族服饰图案发展旅游商品的优势首先是彝族服饰传统文化保留完好,彝族聚居地众多,为第六大少数民族,人口众多,为彝族服饰图案在旅游商品开发中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其次是政府的重视及大力支持,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保护和开发彝族服饰图案,对彝族服饰图案在旅游商品开发中有保障和促进的作用。最后,我国旅游消费现状反映了我国旅游商品缺乏特色,而彝族服装和饰物样式繁多,其服饰上的图案应用途径广。

在旅游商品开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小觑。首先,如今国家大力倡导创新,同样的颜色和样式看多了总会产生视觉疲劳和审美疲劳。彝族服饰图案样式多,我们可以在其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将不同的图案利用解构和重构的原则使其形成新的图案。其次,彝族刺绣虽精美但效率较低,可在传统的刺绣、珠绣、扎染等基础上,运用丝印、激光雕花、数码印花等新型制作方式,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最后,要树立服务意识,政府可大力培养该方面专业知识人才,对来访游客进行详细地解说,大力打造彝族特色产品,着力于彝族特色住房。

七、总结

小凉山彝族服饰图案承载着彝族的审美文化内涵。但由于峨边地区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较大,其生产方式大都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制作。这样,彝族服饰就自然处于劣势,导致手工艺人为谋活路而放弃制作。并为追求利益一味迎合市场和顾客的喜好,文化因素也逐渐荡然无存。怎么去保护和发展凉山彝族服饰就成了现今最为重要和迫切的问题。

基于对小凉山彝族服饰图案的文化内涵和现实作用的分析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服饰图案与历史文化的关系,从而树立彝族特有的文化理念。只有明确了服饰图案所包含的历史因素和现实意义,才能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彝族服饰图案。为此,小凉山彝族传统服饰亟须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去保护和抢救。具体措施如下:政府应大力扶持传统服饰,各县市、乡镇、村队逐级开展服饰普查,并尽全力恢复和再制作,使服饰和制作工艺不会丢失民族特色。峨边地区较大凉山经济较为发达,旅游业逐步发展,应创立属于小凉山彝族特有的品牌,并以图纹、色彩和做花工艺为基础开发多种旅游纪念品。打造民族特色文化,形成有规模且规范有序的产业化道路。

项目来源: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四川省峨边县彝族服饰图案研究》,项目编号:201610649013

参考文献:

[1]刘茜,李纶.浅析彝族服饰图案仿生艺术语言[J].文艺探索,2009(01).

[2]陈晓莉.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族服文化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

[3]陈煜鑫,郝云华.现代服装设计中民族服饰元素的应用[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4]邓军文.彝族服饰图案元素在现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硕士论文.2008:109-109.

[5]马晓华.四川凉山彝族服饰文化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6.

[6]何宗云.浅析彝族服饰色彩在家居布艺上的运用[J].金田(励志),2012(08).

[7]赵浩.凉山彝族图案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3,6,6.

[8]冯燕.凉山彝族服饰图案的审美内涵与现代服装设计[J].当代艺术,2009(1):57-58.

何思敏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篇(2)

一、大学文化精神的内涵解析

在广义上,大学是指所有的从事高等教育的机构;在狭义上,大学是指在专科学校、学院之后的最高等级的高等教育机构。[1]“大学文化精神”是一个高度概括性的文化概念,是在长期的教与学、工作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为广大师生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具有两方面的属性特征:

第一,学术自由的属性特征。学术自由的内涵则主要是指自由探索知识,满足个人的好奇心需要,从而实现人的精神完满和个性发展。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将这一精神理念被带入并践行于早期的大学学术生活中,它是中世纪早期大学区别于其他社团性组织的一种外在的“标示性”文化,同时也是“生活于大学这一社团性组织的知识分子在日常学术活动中所具有的文化品性”。[1]从大学的起源上讲,中世纪的大学起源于自发组织起来的“精神的手工业者”,他们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组织所属”,可以自由的云游讲学,而且形成了一种自由探索高深知识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品性,并维护和坚守这一“社团性行会组织”的独立和自治,不愿受学术范围以外的政治、宗教和社会因素的干扰或约束;求学者没有现代意义上学籍的限定性,可以依据自己探究的兴趣和需要自由的云游求学,以发展完整人格、获得广博学识与独立思考精神。这些“精神的手工业者”在探究和学习“高深学问”中的“教”与“学”所体现出的“学术自由”精神理念和文化品性,不仅蔚然成风,而且成为当时大学的一种“文化标示”。所以,从大学的起源上讲,“学术自由”的精神理念,表征着生活于大学这一社团性组织中的知识分子或精神的手工业者在日常的学术活动中所具有的原生性的、“自在”的文化心理和精神品性,体现着中世纪早期大学人大学生活的日常状态、方式、态度、价值及精神风尚。

第二,人文主义的属性特征。人文主义的核心是人的解放,主张“以人为本”,关注人的价值和人的精神的自由。虽然中世纪的大学并没有明确地提出“以人文本”的教育主张,但其大学教育几乎都是人文主义取向的,其一,既倡导学者个体对“高深学问”的自由探究,同时又关注对学习者个体独立思考个性的养成以及个体的精神自由;其二,教育内容主要是人文学科,不仅把人文学科作为“自由”探究所有“高深学问”的基础,而且以人文学科来陶冶学习者的高尚情操。所以,虽然中世纪早期大学的这种人文主义取向并不是近现代意义上的“以人文本”的“人文主义”,但在关注个人理智的培养、高尚情操的陶冶以及个人独立个性的完善等方面,已明显表征出“人文主义”的精神理念。

现代大学人文主义精神和品性不仅是以“自在”的文化形态渗透于近代大学人的大学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而且以“自觉”的文化形态作用于大学人的生活文化中。洪堡创建柏林大学时把科学研究带入到近代大学的同时也把他的新人文主义思想和精神渗透于柏林大学的精神文化之中,在洪堡看来,“唯有在研究活动中,每一个个体才能在获得精神自由的同时,运用理性来独立地思考,独立地面对疑惑和承担责任,才能够发现真理,并从中感受到幸福和快乐”。[2]洪堡的这一新的人文主义教育观,不仅直接影响着近代大学的教育理念,而且广泛地被各国大学所接受,并逐渐成为大学人大学生活的一种生活哲学和精神追求。在他看来,自由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心智,以此来“形成对个体终身受益的精神品质,如自由、公正、理智、温和以及睿智等等”。[3]因此,大学自由教育的思想观念,不仅以一种教育哲学的力量不仅影响着近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而且以大学人的群体意向渗透到大学人大学生活的文化心理和精神信念中。

二、大学文化精神的现代意义

大学文化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独特气质,大学精神的独特气质是外在的“形”,而大学文化是内在的“魂”。作为具有真正现代意义大学的文化精神,它应该起到两方面的作用:

第一,引领学生的品性性格培养。

从终极关怀的意义上讲,创建大学文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和发展与完善其健康人格,而大学文化精神是大学文化所营造的大学的“精神场域”的重要组成,[4]所以,大学文化精神所内涵的“传统”精神理念以及所表征出的大学人的文化品性,对目前在校就读的大学生来讲不仅需要,而且是大学生提升其精神境界和发展与完善其健康人格的必需。

对现代大学生来说,广泛意义上的“精神”对每个人来说并非可有可无的东西,在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而且也体现着或践行某种精神,哪怕是一种虚无主义的或物质至上主义的精神,所以,从“精神”之于人的存在与发展的意义这一层面上讲,“精神”不仅仅从生命存在的层面上表征着一个人的精力或活力充沛,也不仅仅是从心理的层面上表征着一个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处于自觉的心理状态,更主要的是,“精神”表征着每一个人对其据以生活的终极意义和价值的信奉,是一种灵魂的“寄托”,也是每一个人的具有一定理想追求和目标指向行为的内驱力,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生活意义的追求、对生活价值的选择以及生活所持的态度、日常行为规则的遵循和方式的选择以及相应的意志品性,因此,精神对于每一个大学生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和价值,但不同的精神品性之于每一个体精神境界的提升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与完善却有着不同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大学文化精神内涵中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性所表征出的精神境界和人格确实存在着相当的差异性,可以说,一个具有“无私奉献”这一“精神品性”的人,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以及个人与国家利益关系上,总是把个人利益置于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之后,具有这种精神品性的人,又被誉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所以,大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阶段应具有何种“精神”,或者说形成什么样的“精神品性”,不仅是学生提升自身“精神 境界”和发展与完善其健康人格的问题,更应是学校营造和创建大学精神文化来“引领”的职责及方法问题。

第二,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塑造。

从哲学上讲,“价值”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是人的“合目的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根本体现。价值观念是一种衡量内心活动的尺度,是个体评价事物与抉择的标准,它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念、信念、理想等,也为人们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了充足的理由。价值取向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价值观被内化为个体的行为标准时,就表现为个体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可通过个体行为被外界感知,反映的是人的大脑关于外界事物对自己、对社会的意义、重要性的认识倾向,对人们的行为起着重要的支配、调节与定向作用。

从“价值”之于人的行为的选择与定向等方面来讲,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直接反映出价值主体对事物或行为所赋予的意义,价值主体作出价值判断从而作出价值观念的标准和依据:一是价值主体的信念、期望、理想追求,即合目的性;二是价值主体所处环境中的“他人”的价值观念以及价值实现的事实和引领;三是价值主体所处环境外的价值观的渗透和引领。对生活在大学校园中的学生来说,大学文化所内涵的价值观念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导向”就显得尤为重要,要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我们不能用主导价值观来强行取代大学生个体对自身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的多元自主选择,主导价值观的确立并不等于完全消解大学生群体中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差异,而是要通过对各种现行的价值观的批判整合,确立一种为大学生所普遍认同的价值观。这就需要我们在大学元价值观中作价值量的分析与比较,让学生懂得去确定价值等级次序,优先选择其中价值量最大、最值得选择的那一种,从而最大限度地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等级最高的是我们一直倡导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爱国主义是调节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关系的价值观,集体主义是大学生自我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社会主义要求我们反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个人享乐主义思想。

参考文献:

[1]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P.82,99

[2]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P.234

篇(3)

中图分类号: H3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3-0165-01

一、词义内涵的“联想意义”

语言,特别是词汇一直是人们记载重大历史事件和传播人类智慧的有效工具。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千百代人的创造和积累,形成了错综复杂、丰富多彩的一个民族所特有的词义和语义体系。陈原曾指出:“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常常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词汇可以体现社会活动的深刻烙印,更能传达丰富的文化思想内涵。语言的各要素中,词汇作为最基本的要素,文化差异必然会体现在词汇层面上,对词汇的解释也必然能体现文化之间的差异。

邓炎昌和刘润清在《语言与文化》中提出了“词汇的隐含或附加意义”这一概念,而杰夫里・利奇(Geoffrey Leech)在他的著作《语义学》中,把词的意义划分为七种不同的类型:理性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主题意义。他把其中的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概括为“联想意义”。也就是说,他把词的意义大体上划分为理性意义和联想意义。在谈到理性意义和联想意义之间的区别时,他指出,理性意义是言语集团成员所共有的语言,即“共同体系”的一部分,联想意义则不那么稳定,可以因个人经历的不同而变化。

下面看一下利奇的“联想意义”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具体体现。

杰夫里・利奇认为,词汇的涵义是指:一个词语除了它的纯理性内容之外,凭借它所指的内容而具有的一种交际价值。例如,汉语的“狗”,在英语中有其对应词“dog”,但各自的内涵意义不是完全对应的。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把狗当作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因为他们很欣赏狗具有的那种对主人忠诚的品质。如,“Eve dog has his day.”(凡人都有得意的时候)," 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这些古老的谚语足以表达西方人赋予狗身上的内涵意义。然而,中国人会说:“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狼心狗肺”,“狗血喷头”等,因为中国人把狗当作肮脏和卑鄙的典范。

如果一般语言所表达的是关于使用该语言的社会环境的意义,那么,这就是利奇所说的社会意义。以“money”为例,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人来说,金钱就是一切。因此,money具有一定的积极的社会意义。如:“He was born with a silver a spoon in his mouth.”(他出身于富有的家庭);“He is as sound as a dollar.”(他十分健康)等等。而对于中国人来说,“金钱”的社会意义一般是与消极、堕落的品质相联系的。因此,出现了“纸醉金迷”、“金尽情绝”、“金钱乃万恶之源”等谚语。

情感意义旨在表明语言如何反映讲话人的个人情感,包括他对听者和他所谈事物的态度。讲话者可以通过表达感情的词(“I love you.”我爱你)或者通过表达感情的词(“I agree with you.”我同意你的观点)来表达个人的情感或态度。讲话者也可以通过联想意义来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情感。这时候,情感意义是一种内含的、潜在的意义。由于联想意义一般来说是因人而异的,因此具有不同文化的人对同一词汇的情感意义不尽相同,因而就会产生跨文化交际时的误传或误解。

反映意义是通过与同一词语的另一意义的联想来传递的意义。也就是说,它是不同于词汇的字面意义但又与之相联系的引伸意义。“花”它不仅用来指称植物当中最美丽的部分,也可以用来指任何一种事物中最好或最完美的部分。在英语中有这样的说法:“the flower of the flock”(鸡群之鹤),甚至,在婚礼上,走在新娘前执花或撒花的女孩叫做“flower girl”(女花童)。在汉语中,“花”也给予人们美好、愉快的联想。如,“花好月圆”、“花团锦簇”等。但是,“花”在汉语当中有时也会给人们一种不愉快、不忠实、厌恶、趣味低等的联想。如,“花言巧语”、“花花公子”等。

通过经常与另一个词语同时出现的联想来传递的意义叫做词语的搭配意义。搭配意义必须与别的意义搭配在一起才能产生意义。在汉语中,“意思”是指语言、文字的意义、意图和思想内容等。英语中也有其对应词“meaning”,但是下面几句话中的“意思”的意义与“meaning”的意义却是貌合神离的:(1)这是一点小意思;(2)你真不够意思;(3)只不过是意思意思;(4)这真没意思。这些句子都是汉语中出现率很高的话语,“meaning”是没有这些意义的。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对“意思”这么多不同的搭配意义会感到茫然,不知所云。社会文化意义和修辞联想色彩多半与民族文化有关。这一切语义都作为该民族集体的思想成果而巩固在语言单位之中,因此离开民族文化背景就难以准确理解语言单位的涵义。

二、“联想意义”在实现跨文化交流中的意义

从联想意义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具体体现,可以看出英汉词语对于事物的概括不尽一致,包孕的语义内涵不同,影响着它们的对应关系。这一现象也可以通过语义分析方法得到较为满意的说明。词语的意义可以分解为语义成分,即构成词的语义的基本单位,是表示范畴意义和区别性特征的要素。英汉对应词各自所含的语义成分,在数量和性质上往往不尽相同,因而造成意义对应的偏差。

从语域方面来看,词语的语域涉及词语的使用和使用者。有关语域的信息有利于理解词语运用的适切性,是词语意义的一个主要因素。语域有书面与口头、正式与非正式、礼貌与粗俗之分,也有英与美、男女老少、俚语、交际意图变化之别。同是表示“警察”这一指称意义,law officer带有客气的口气,cop多含贬义,policeman则为中性词语,一律标以“警察”就不够贴切。

由于英汉语在意义上存在着非完全对应关系,词的理据(motivation)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变得模糊。词的理据指的是事物和现象获得名称的依据,说明词义与事物或现象的命名之间的关系。从历时的角度来看,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词的理据可能丧失或者变得模糊,在现代英语中,有些词变成无理据或者难以找出理据。那么,从共时的角度来看,词的理据也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变得模糊。词语的文化烙印是普遍的,这种烙印深浅不一,因而对应词的选择要有分寸。

三、注意掌握目的语文化背景

世界上的语言形式千差万别,这就导致了各个民族在认识、思想及世界观上的不同。这样,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在概念上就出现了文化和所指意义的不对应,不重叠,交叉甚至冲突的情况。这时,跨文化就可能出现困难。因此,在跨文化中,必须特别注意反映民族文化的词语(culture-bound words)。

要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减少或避免文化冲突,就必须弄清词语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其词义内涵。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取向,可以帮助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预测和解释外民族交际者的言语行为,尽可能减少误传或误解。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输入与所学语言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提高语言使用者正确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反过来,一个词语在不同语言里所具有的不同的联想意义又可以反映出不同民族文化的特点。这些带有感彩的形象生动的联想,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是了解目的语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58.

篇(4)

[中图分类号]F293.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9-0024-02

随着房地产经济的飞速发展,南宁各楼盘竞争日趋激烈,楼盘命名已是房地产营销中体现创意策划的撒手锏。各楼盘纷纷在楼盘名称中亮出自己的营销理念,倡导独具个性的居住文化,以吸引不同品位的消费者。本文根据搜房网上586个南宁楼盘名称,从营销视角考察分析楼盘命名的文化内涵及其营销意义,给新楼盘命名创意和产品推广以启示。

1 楼盘名称的音节选择

从上表发现,在586个楼盘名称中,最短的是双音节,共有3个占0.5%,最长的是九音节,只有2个,仅占0.3%,四音节的最多,共有289个,占49.3%,其次是六音节,共有119个,占20.3%。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以及五音节的楼盘名称的音节形式是两个节拍,六音节的楼盘名称形成三个节拍,即“双音节+双音节+双音节”结构。七音节、八音节和九音节的楼盘名称,字数多、不易记,音节组织结构复杂,总数较少。双音节的楼盘名称简略单薄,使用不多,四音节的楼盘名称几乎占总数的一半,排在第二位的是六音节,用得最少的是九音节。

讲究成双成对、匀称整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一特点在南宁楼盘命名的音节选择上得到了充分体现。纵观南宁586个楼盘名称,可发现多是选择四音节、六音节的偶数音节。有些单音节的通名,如“园”、“苑”、“庭”、“城”、“湾”等,营销者也在其前冠以“丽园”、“碧园”、“雅苑”、“花苑”、“豪庭”、“华庭”、“绿城”、“康城”、“金湾”、“蓝湾”等,使单音节词变成了双音节词。“双音节+双音节”的音节结构,看上去整齐均匀,听起来自然流畅,读出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味,给人以感官和精神上的享受。消费者感兴趣、记得住、传得开,利于产品的推广和销售。

2 楼盘名称的组合形式

楼盘名称一般以“专名+通名”构成。专名即楼盘的专有名称,用于辨认、区别不同的楼盘。在楼盘命名中,专名最能体现开发商的营销创意和楼盘建筑风格;通名即楼盘通用的名称,主要用于告诉公众楼盘的大小及功能定位,命名比较单一,有一定的稳定性。考察南宁的楼盘命名,主要有以下的组合方式。

2.1地名+通名

营销商以这种形式命名,主要是想显示楼盘的位置所在,突出地段优势。如白沙苑、东葛华都、邕江时代广场、南湖名都广场、相思湖中富花苑、凤岭名园、青秀山庄、新兴苑等。“地段,地段,还是地段。”这是李嘉诚在房地产界的一句名言。在南宁,朝阳广场、五象广场、东盟国际商务区、南湖和青秀山周边等都属稀缺地段。它们或是传统商业区,或是自然风景得天独厚,或是政府重点建设区域,这些地段可供开发的土地日趋减少,新房源供应也越来越紧缺。处在这些地段的楼盘自然在命名上添加位置标识性字眼,极力张扬地理优势,以地段资源为卖点。

2.2开发商名+通名

标明楼盘开发商,其目的或是开发商宣传自身,在售楼的同时也提升开发商品牌;或是社会影响力大的金牌开发商亮出身份,以赢得公众青睐。如方圆公寓、昊壮一品尊府、万昌邕江明珠、保利21世家、恒大苹果园、荣和中央公园、永凯春晖花园等,均以开发商名冠名。也有属同一开发商的多个楼盘,其名称前冠开发商名,后面的通名稍有变化,如阳光100城市广场、阳光100上东国际、振业・中央华府、振业青秀山1号,永凯现代广场、永凯现代花园,云星城市春天、云星钱隆江南、云星钱隆天下、云星尚雅名都等,凭借已获成功产品推出新产品,实现市场扩张。

2.3性质类专名+通名

这类命名能指出该楼盘的性质、属性及功能定位,表明楼盘的专业化指向,吸引某消费群体注意,适应目标市场的需求。在南宁市楼盘命名中,如金源CBD现代城、利源商住城、绿都温泉度假山庄、荣宝华商城等都说明了楼盘的属性与功能,便于消费者“对号入座”。

2.4开发商名+性质类专名+通名

这类命名综合了“开发商名+通名”和“性质类专名+通名”的优点,如浩天南湖菁钻公寓、保利东盟国际第1街、盛天香墅等,既明确楼盘的属性及功能定位,又借助楼盘名称为开发商扬名,一举两得。

2.5开发商名+专名

这类楼盘名称由开发商名和专名构成,把通名省略了,如昊然风景、振宁翠峰、红日江山、万正假日风景、同和华彩上湾等。有的楼盘没有标出开发商名,只用专名,如维也纳森林、中谷蓝枫、城市杰作、和美春天、香樟林、慧谷阳光、荷塘月色等,旨在营造一种意境,给消费者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对未来美好居住生活产生期待,具有独特的宣传效果。

3 楼盘名称的文化内涵及其营销意义

消费者在购房过程中,一般会考虑地段、环境格局设计、设施配套、价格、社会文化习俗、品牌等因素。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购买力不断增强,消费者购房已不仅是为了得到一套住宅,对房子以外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也非常重视,对楼盘的文化品位也给予高度关注。南宁楼盘在产品命名中,正是以文化诉求为切入点,强调满足消费者除了居住功能之外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需要,取得了较好的营销效果。

3.1古词雅语:装点古朴典雅

南宁楼盘的命名,除用“楼”、“园”、“厦”表示外,多用古词雅语,如“苑”、“庭”、“居”、“府”、“御”、“都”等。主要有:世纪阳光沁景苑、鸿金雅苑、富丽华庭、汇春名庭、半山雅居、伴云居、红日学府、瀚林华府、金凤凰南湖御景、盛天名都、骋望骊都等。苑,在古代一般是指帝王的花园,是养禽兽、种林木供帝王打猎游乐的场所;庭和居,都是古代沿用下来表示居住的地方;府,旧时贵族和官僚的住宅。由于它们出身华贵,因而房地产营销者以其来命名,突出其高雅,增添楼盘的古朴与风雅。南宁高新区科园西七路有一楼盘命名“荷塘月色”,不禁让人想起朱自清笔下“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梦幻般意境;凤岭北百花岭路有一“万正鸣翠谷”楼盘,好似给顾客展现了“野鸟鸣翠谷,流水唱欢歌”画面;“凤岭・在水一方”的楼盘名字让人想起《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诗句;“伴云居”楼盘使人联想《千家诗》李朴《中秋》佳句:“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这些命名让楼盘平添几分古朴典雅,给顾客以诗情画意联想,对未来的

居住环境怀着美好憧憬,营销效果不言而喻。

3.2南国绿城:追求自然情趣

绿城,是南宁的另一个名字。这里绿叶婆娑,满目青翠,小叶榕、木棉、槟榔、棕榈等风景树,公园、街头、城里城外随处可见。走进南湖公园的名树博览园,加拿利海枣、佛肚树、大王椰、菩提树……各种珍奇名贵的亚热带树让人叹为观止,可谓“半城绿树半城楼”。南宁房地产营销者充分挖掘这一丰富环境资源,在楼盘名称上大加渲染,或以寓意美好的植物命名,如玫瑰园、丰业橄榄宿、香樟林、香百合花园、棕榈印象、枫林蓝岸;或以优美的自然景象来命名,如八桂绿城、嘉华绿洲、大自然花园、海丽世纪桃源、昊然风景、山渐青、半山雅居、凤岭春天、同和华彩美地、四季花都、绿城翠堤湾等,这些命名让人感觉楼宇花木簇拥,四周石山瀑布、芳草萋萋、百鸟啾啾,可谓海市蜃楼,人间天堂,顾客怎能不流连忘返呢?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步履匆匆,终日穿梭于车水马龙之间,对都市的尘埃和喧嚣早已厌倦,渴望走进大自然,享受宁静与闲适。营销者正是迎合顾客的这种心理,着力打造小区的自然环境,同时在楼盘命名上精雕细琢,以满足消费者在物质与心理上的需要。

3.3国际都市:营造包容浪漫

南宁是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南博会”这个国际性经贸交流盛会,每年都在南宁举办。博览会以“促进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为宗旨,涵盖商品贸易、投资合作和服务贸易三大内容,是中国与东盟扩大商贸合作的新平台。南宁作为中国一东盟合作的枢纽城市,自2006年提出构建区域性国际城市目标以来,中国一东盟区域性物流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商贸基地和交通枢纽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建设已初步成型。由南宁通往东盟国家的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日臻完善,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四个东盟国家在南宁设立了领事馆,中国一东盟多个交流中心、办事机构也落户南宁,“南宁渠道”已成为中国与东盟之间稳定的沟通渠道。形成了“三基地三中心”格局,对接东盟,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中心城市枢纽。南宁,作为国际都市意味什么呢?意味着开放开发带来的无限商机以及随之而来的先进理念、兼容并包含异域文化、浪漫风情。房地产商紧紧抓住这一主题,在楼盘名称上浓墨重彩极力渲染,如雅典卫城、天筑米兰、文莱御园、新加坡城、维也纳森林、左岸青园等,以此吸引消费者,引得八方顾客纷至沓来,收到很好营销效果。

3.4中国水城:点缀宜居天堂

篇(5)

一、权威的发展:出现与消解在我国的历史早期,权威维系着人类内在的自由及精神上的秩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传承和更新着人类的文化。随着现代性的信仰危机的出现,曾经确定无疑的传统师道权威逐渐变得凝固,甚至不断受到挑战和抛弃,它不再能生存于人们对师道的信仰之中。然而不可更改的事实是,人仍然需要一个可以起到引导作用的根本权威。对此现象,我国传统文化给出的定义更为明确:师道的权威必须经历理性的判定、动态的整合及流动的发展才能使人信服,才能在历史的变迁中始终作为人所依赖的精神源泉。

二、教师权威的内涵西方社会学家克利弗顿和罗伯特依据韦伯的权威理论,从归因层次对教师权威进行了分析,认为教师权威的形成其影响因子为[1]:制度性因素和个人因素。这与我国传统的教师权威制度不谋而合。我国古代对传统教师权威的定义为:建立君、父、夫三权一体的礼教。其社会文化价值赋予了传统师道的威严;是形而上的法定权威,包括当时的社会制度及社会法规赋予教师的绝对权威。这是融入中国人骨血中的传统,虽有不足却立命千年。传统文化中对知识传播者的尊敬源于知识权威的固有地位,教师的知识权威由教师个人的学识、感悟、经历等构成,这是教师权威的形成依据。正如孔子所言[2]:“吾之宏愿,诚欲统一学术,统一政治,不料为作百世之傀儡,惜哉!”儒家强调以感召权威而育学生,这其中包括教师本人的人格魅力及对社会的同情心等。由此可见,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教师权威的形成在根本上取决于教师的个体修养,在客观性因素中取决于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文化传统的沿袭,从需要层面也取决于教师的学术素养、精湛的专业技能、脱俗的人格感召力及崇高的精神力量[3]。

三、教师权威的意义1权威引导的确认

传统文化将教育概括为人与人的心灵交流活动。教育的内涵则是教师作为一种社会权威,担负起引导学生使之获得完整人格及精神能力的社会活动。这就是文化的传承,是通过实现保存以往历史文化发展的全部精华的生成过程,来进一步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生成。教育需要学生与教师的虔敬向道之心,否则只是一种劝学的方式。如果缺乏对知识价值和真理的憧憬,人之为人的存在就将失去意义。而对教师权威的敬畏则是源于个体对善的向往和追求。个体的发展自发地接受和适应传统价值,这种自然的融合虽然可以使个体达到高层面的文化化和社会化,但是,学生作为个体的发展却处于低级状态,因为无法把握传统文化的内在,不了解其精神意义,所以让人处于虚无的精神之中。

2权威引导的意义

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权威之中,否则只会陷于对社会规则的屈从和更深的虚无之中。面对这样的态势,我们只有选择性接受某种权威的引导。因为除此之外,根本就不存在一种普世性的、可以让人在文化层面理解一切发展定律的立场,对传统文化中师道的漠视、教师权威的漠视,只能使人在文化的变革中陷入盲目无知的虚无之中。对传统文化下教师权威的选择,并不是通过一些手段达到某种目的,而是依据自我在实际生活中对教师权威意识的形成和融合,加之解读。以此唤醒被遮蔽在文化洪流中的权威,做出主观的选择。

最后,在对传统文化中教师权威的选择下,我们永远不要迷茫的是,教师权威是真实的而并非绝对的,每个独立的个体都应有自己对文化的解读,而不是盲目寻求在权威中得到指引。

参考文献:

篇(6)

一.我国节假日的发展轨迹

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与它的环境密不可分,国家规章制度的实行也肯定与它的政治、经济密切相关。五一、十一长假就是在1992—1998年我国宏观经济陷入了经济增长与消费疲软的困境,消费与生产的矛盾日益激化的背景下产生的。为了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从1999年五一、十一长假正式开始。于是人们利用长假,纷纷出游。当时人们纷纷用“井喷”来形容这种突如其来的旅游大潮。摩肩接踵的旅游人群,让所有的旅游热点地区的景区、宾馆、交通、餐饮等价格成倍上涨。从那时开始,人们发现原来长假蕴藏着这么多的“黄金”,媒体用“钵满盆满”来形容商家的收获。于是五一、十一长假被人们称为“黄金周”。黄金周成了商家创利的重要时机之一。十年来“黄金周”确实完成了最初的使命:刺激了消费,拉动了需求。

新事物固然有其强大的生命力,但随着环境的改变、社会的日新月异,新事物逐渐会丧失其原有的优势,那它就会面临淘汰或被改良的问题。另外黄金周的弊端也日渐显现。当“黄金周”演变成消费热潮之后大量的消费需求在短短的几天之内被释放。而生产过程需要一定的调整周期。从而导致市场上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在黄金周期间供不应求的刺激下,社会上更多的资源被调配于应对黄金周的需求,当黄金周的消费热潮过后,整个市场出现了消费低潮,间接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状态。另外,由黄金周引起的交通拥堵、景点爆满等负面影响,使黄金周逐渐褪尽原有光环。从最初的全民狂热,到随后的大面积疑惑,每个黄金周过后,都给我们流下来太多的思考。黄金周正是在这样的追问、分析、质疑下不断发展。

当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在家度过“黄金周”,或在此期间探亲访友时,由“黄金周”引起的争议愈演愈烈了。从第一个黄金周开始,黄金周就是以旅游为其特征,将近十年的“黄金周”经历,催生了一个旅游时代。当大对数人的黄金周被习惯冠以“旅游”的名义时,很多人对“黄金周”期间在家休息反而不习惯了,反而觉得“黄金周”已经没有意义了。其实黄金周为何不是休闲的黄金周、探亲的黄金周,度假的黄金周呢。终于,在种种压力和非议下,五一黄金周取消,取而代之的是由清明、五一、端午等几个小长假代替,但是十一的黄金周依然存在。

二.节假日的经济意义与文化内涵的博弈

众所周知,十月一日本应是举国同庆日子,但是人们过度关注“黄金周”的经济利益,整个社会冲刺着黄金周到底能给社会带来多大收益、给商家带来多少回报的金钱的诱惑之下,忽视了它的文化内涵。虽然十一不像清明节、中秋节那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但国庆节也是中国人民值得留恋、祝贺的日子。提到十一长假,我们想到的是黄金周,想到的是经济利益。但是这种文化意义却逐渐被我们淡忘了。另外黄金周本应是老百姓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之后休息娱乐的时间,可是各个商家对待它的态度远比老百姓热衷的多。它被老百姓称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在旅游景点、交通等面临强大压力情况下,现在大多数人选择在家渡过黄金周,未免不是一个好的现象。十年后的今天,国内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我们更应该淡化“黄金周”的经济意义,更加关注它的文化内涵。转变休闲娱乐的实施模式,将老百姓的休闲娱乐放在首位。

1980年在菲律宾马尼拉世界旅游会议上通过的《马尼拉宣言》指出“人必须享有积极的休息、假日,必须享有在人本身所需要的闲暇及娱乐时间内自由旅行的权利”。使用闲暇时间的权利,特别是由于工作权利而带来的度假、旅行和旅游自由的权利为《世界人权宣言》及许多国家的法律视为为实现人类自身价值的一个方面。对社会而言,每个社会有义务赋予其公民最为实际的、有效的、毫无歧视的权利。

我国的黄金周实施这么多年来,已经在人们的心目中形成了一个真正的盛大节日。每次黄金周来临的前夕,人们就开始盘算着如何利用这个长假来做自己想做而没时间做的事情。比如远在他乡就读或工作的孩子回家探望自己的父母、学习、进修、考各类证照、聚会购物等等。当今的工作节奏非常快,大多的工薪阶层都没能有时间好好的休闲放松一下,所以黄金周的长假就是这些工薪族彻底放松自已、好好娱乐、休闲的最佳机会。虽然每次黄金周后,人们都说好累好辛苦、在家没意思等等,但谁不期盼有这种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时光呢?确确实实地说,黄金周已成了国人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么多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了黄金周这样一个长假。

有些人称,随着带薪休假制度的逐步实行,黄金周会自行消失。但是由于我国劳动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带薪休假制度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却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是难以做到的,尤其在民营企业。因此如果完全取消黄金周,会极大地影响人们的休闲娱乐生活,不利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三.淡化节假日旅游的经济意义,提升其文化内涵

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一下黄金周的经济意义,而把它过渡到旅游文化内涵上来呢?其实,黄金周为何不能看成是一个新的文化现象呢?黄金周体现了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反映了一种文化现象的追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认识,这是中国整个社会的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其次,不论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多么现实、重要,都不会也不可能是各国作出鼓励发展旅游业的决策的唯一标准。度假的权利,公民熟悉自己周围环境的机会,更深刻地了解国民性及把每个人与其同胞联系在一起的凝聚力、文化和民族归属感,才是人们真正应该追求的目标。实际上黄金周假日的产生和发展也改善了中国总体的国际形象。外国人老是说中国没有人权,《国际政治权利公约》写着度假作为人权的存在,中国也签署了这项公约。所以,黄金周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国际形象的一种提升,中国在逐步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把人们认为黄金周是经济的黄金周转变到是休闲的黄金周、度假的黄金周观念上来,恐怕需要政府、旅游企业以及公众的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应该通过法律、法规制度来保障公民的休假权利,制定一系列的法律进行保障人民的休假权利,使企业意识到给予工作人员正常的休假权是企业一项基本义务。 政府推行奖励旅游制度,如日本为了推行企业奖励旅游制度,也是作为扩大内需的一种措施,规定企业组织奖励旅游其中有一部分费用可以计入成本这等于是政府出钱来办奖励旅游。加大鼓励对旅游基础理论研究的力度,从理论上解决旅游者的本质属性,理清旅游、休闲和旅游休闲等一系列基本概念。扩大对黄金周文化意义的宣传,打造中国旅游的黄金周文化品牌,使黄金周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具的休闲假期,使黄金周逐步成为中国人团聚、休闲、出行、购物的一个“新民俗”。

其次,旅游企业应该分时推出具有不同特色的旅游产品,能够吸引旅游者在不同的时间参观旅游景点。开发乡村休闲旅游、工业旅游等多种旅游模式,把旅游业从一般观光的旅游景区中分流出来。企业应该落实奖励旅游制度,因为他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凝聚力,培育团队精神,也有一种广告效应。另外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互帮互助,共同应对黄金周期间的旅游问题。

最后,社会公众应该有一种理性的休假意识。首先应该认识到黄金周是我们的正当休假权利神圣不可侵犯。至于休假的方式,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包括探亲、访友、购物。而旅游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如果有意愿旅游,应该及时了解黄金周期间的旅游信息,为了提高旅游旅游质量,自觉避开旅游高峰期。

旅游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权利,是社会进步和繁荣的标志。因此,对待黄金周,我们应该从对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过于关注转到更加重视黄金周的文化内涵上来。那样我们才能全面地看待黄金周,才能正确地对待它所产生的各种社会现象。

篇(7)

    艺术团体,来学校为师生普及高雅艺术,使学生们近距离享受高雅艺术的魅力,感受经典、学会欣赏、懂得艺术,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升了校园文化内涵,受到师生热烈的欢迎,在校园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坚持长期开展,提倡普及教育。高雅艺术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与现代社会脱节,也不是只有少数专业人士才能享受的专利,学生们希望学校能更经常性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将高雅艺术引进校园。普及高雅艺术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建立长效机制,由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在高校建设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长期深入开展下去,为高职院校学生创造学习、欣赏和参与高雅艺术的条件,从而达到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的目的,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

    倡导红色校园文化,营造高雅艺术氛围。红色校园文化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一种新途径和有效形式,具有感染力强、形式多样化、与时俱进、价值高等优势,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校园文化内涵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例如本校每年举办一期青年者团学干部培训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连续三年赴革命圣地西柏坡进行红色教育;利用寒假“三访三学”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红色教育,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党的伟大。通过主题班会、我的团日我做主、广播台、QQ群、微博等途径,加强对学生进行红色校园文化活动的宣传,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的舆论氛围。

    加强学生艺术团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指出,今后每三年举行一次全国的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为了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各个高校都应当组建自己的大学生艺术团。这些艺术团招收有一定艺术素养背景的学生作为主要群体,组建舞蹈队、合唱团、管乐队和话剧社等艺术团体,并给艺术团提供相应的场地、教师等资源,使其成为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主力军,在校内外各种文化交流与艺术教育展演活动中承担重要的任务。

    本校从2002年开始,一年一度的艺术节已经举办了10届。在学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给同学们提供了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舞台,是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活动的一次盛会。参与人数和获奖人数都是全年学生活动中最多的。此外,目前我院已有包括大学生艺术团在内的学生社团80个,学生中不乏会小提琴、钢琴、古筝的同学,且有几位达到八级、十级水平。学生参与各个协会的兴趣也很大。可以说,全院师生对文艺生活有着极高的热情和期盼。通过这些活动的举办,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升了艺术修养及综合素质。各个高校应当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的作用,把艺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大力开展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普及高雅艺术,让艺术的气息充满着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普通的学生都有机会欣赏高雅艺术、参与高雅艺术,构建真正符合学校特色的高品位校园艺术。这不仅培养了广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促进了校园舞台艺术水平的提高与繁荣,更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

篇(8)

英汉词汇中很多词汇都带有与本民族文化密切相关的内涵意义,由此构成英汉语言词汇意义的文化差异。这两种语言中有许多对应的词语,其意义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在文化背景方面,意义有较大差异,这是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词的字面意义和涵义

一般来说,词汇具有字面意义和涵义。词汇的字面意义是指基本的或明显的意义,在字典里能找到的解释;词的涵义是词的隐含或附加的意义,是带有本民族文化和情感色彩的意义,在字典里找不到这方面的解释。在英汉词汇中,有部分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的字面意义和文化内涵是基本一致的,例如Oxygen(氧气)、Aspen(阿司匹林)、Penicillin(青霉素)、computer virus(计算机病毒)等,但也有部分英汉词汇字面意义是一致的,但文化内涵却有很大的区别。本文着重对这部分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其差异进行对比性的探析。

二、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的表现

英汉两个民族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文学艺术传统等方面有所不同,受这些文化因素的影响,部分英汉词汇的字面意义是相对应的,但文化内涵有所差异。

1. 词义范围有所不同。

在一次在听课中,笔者听到授课老师在讲解intellectual这个单词时只简单地说“它用作名词时,中文意思是知识分子”。其实,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还应该知道intellectual与汉语中的“知识分子”的内涵区别。在中国,“知识分子”一般包括大学教师、大学生以及医生、工程师、翻译人员及一切受过大学教育的人;而且,中学教师也是知识分子,在一些贫困山区,中学生也被认为是“知识分子”。但在美国和欧洲,intellectual是包括大学教授及有较高的学术地位的,不包括普通大学生,所以这个词汇所指的人范围要小得多。如果教师能把两者内涵差异讲清楚,相信学生会对intellectual这个英语词汇的意义有更深刻的了解。又如“dear(亲爱的)”,在中英文化中都是对自己喜欢的或爱人的称呼,但是在英语民族文化中,还可以用dear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书信的称呼中一般都以dear开头。

2. 赋予的感彩不同。

一次在英语课上,一位学生把亚洲“四小龙”译为“four dragons”,显然,这位学生并没有掌握dragon这个单词的内涵。dragon(龙)在汉语里象征“高贵、神圣、吉祥、非凡”。我们自称为龙的传人,“龙”可以指一国之君,亦可指贤才能人。但西方人却视之为一种不太可爱的、凶猛的动物。在中世纪西方,“龙”是罪恶的象征。由于英语里dragon的邪恶意象,译界把亚洲“四小龙”译为“four tigers”(四小虎)。汉语中其他一些与“龙”有关的词语或者成语在翻译成英语时也尽量避开不用dragon这个单词,而用其他的单词来表述。例如:龙颜face of emperor;望子成龙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

另外,一些颜色词为中西两种文化所共有,然而它们的内涵却截然不同。英语中的yellow 与汉语中的“黄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汉语中,“黄色”常表示“、下流”,有“黄”“黄色书刊”等说法,但在英语中,yellow 则没有此义,相反,它往往象征正义、坚定、智慧,yellow book,yellow paper 是极其严肃的政府报告,而不是“黄色书籍”。

3. 性质上有所不同。

地理环境不同也决定了中英两种语言中一些词汇性质上有所差异。英语中的east wind 与汉语中的“东风”在字面意义是一致的,但性质上迥然不同。中国位于东半球,在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以大陆性气候为主,所以,汉语中的“东风”是和煦温暖的,代表着春天和美好事物。而英国在西半球,是一个岛国,西临大西洋,属海洋性气候,所以,英语中的east wind是指萧瑟的秋风,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寒冷的风,和我国的西风,甚至北风相似。英国人在east wind前所用的形容词,都是极其凛烈的。

篇(9)

一、关于动物词语

随着国家间交往的不断深入,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变得尤为重要,但是,各国由于气地理位置,风俗习惯,等不同,人们对待同一种动物的看法和态度也不尽相同,同一种动物在不同的文化内涵中所代表的意义有可能相差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与动物相关的词语和习语时,必须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贴切的传达其本来的意义,使译入语读者能够认同和理解译文,从而达到更好的文化交流的目的。

二、动物词语的文化内涵

(一)动物词语文化内涵的人文性

人类各民族的语言不仅是一个符号系统或交际工具, 而是该民族认识、阐述世界的一个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 因而语言都具有人文性——即不把语言看作是一个客观、静止、孤立、冷峻、在形式上自足的对象, 而把语言看作一个人参与其的、与人文环境至为关照的、动态的、内容上自足的表达与阐述的过程。动物类词语是构成英汉语言的重要材料,它们的文化内涵都具有鲜明的人文性。例如:ass——驴;傻瓜,蠢人。bear——熊;粗鲁的人;笨拙的人。bee——蜜蜂;忙碌的人。bird ——鸟;(俚) 人,家伙,姑娘。dragon ——龙;凶暴的人;严厉的人。seal——海豹;(美俚)(贬)黑人妇女;黑人。duck——鸭;(口) 亲爱的人;(美俚)家伙。ferret ——雪貂;搜索者;侦察员。fox——狐;狡猾的人。quail ——鹌鹑;(美俚)漂亮姑娘;青年女子。

分析以上词语的语义,我们就会发现一些有趣的文化现象:一是相当一部分动物类词语都打上了人文性的烙印, 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具体说来,这些动物类词语并非单指动物本身,而是打上了人文的烙印,指有某种动物特征的人;二是动物类词语反映了英语民族中存在的社会矛盾。特别表现为:妇女地位低下,种族歧视明显。英语中的动物类词语在用来指女性时,一般贬义词较多,在美国俚语中就突出了。“cat”指“心地恶毒的女人”,“dog”指“”,“pig”指“”等,这些词语所隐含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及对她们的鄙视。同样, 在英语民族中,尤其是在美国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最为明显的是对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歧视。在美国俚语中“seal”指“黑人妇女”、“黑人”。

(二)动物词语的指示意义相同,文化内涵相同或相近

随着人类语言的发展和交往的加深,在人类同动物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们对某一种动物的象征意义的认识逐渐趋同,由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它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也相同或相近。如汉语的“鸽子”和英语中的dove所指相同,感彩也完全等值,都象征着和平,我们把鸽子称之为“和平鸽”。英汉民族对“蛇”( snake, viper) 都持有恐惧、厌恶的态度及心理,用它来象征狠毒的心肠或狠毒的人, 汉语俗语有“蛇蝎之心”; 英语中的“snake”和“viper”都可用来喻指狠毒险恶的人。另外,“天鹅”(swan)都是“高贵”和“圣洁”的象征;“蜜蜂”(bee) 使人都想到“辛勤、忙碌”(as busy as a bee);狐狸是动物中最狡猾的,汉语有“狡猾的狐狸”之说,英语也有“as sly as a fox”之喻;汉语有“蠢驴”,英语有“as stupid as an ass”;“鹦鹉学舌”在中国耳熟能详,英语中也有相应的说法——“to parrot what others say”。这些例子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契合点。

(三)所指动物相同,但只在一种文化中有特殊的内涵

由于受民族文化的制约,不同民族的语言所代表的信息就不同。有些词语的文化内涵,随着时间的积累,本族人可以领悟、感受、联想出深藏在背后的东西,而没有相应文化背景的外族人则很难得到相关信息,只照字面理解或死译,就会给交际造成障碍。

例如:中国人从“狼烟”一词就会想到“报警的烽火”,想到“战争”;鹤是长寿的象征,如“鹤年”、“鹤龄”、“松鹤延年”等;“凤凰”(phoenix)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是百鸟之王,有“百鸟朝凤”的说法。

篇(10)

无论中西,人类生活的环境有很大的相似性,人们认识动物的角度都是基于动物的基本属性,因此导致对动物产生的联想大致相同或相似,自然就会赋予动物词汇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内涵。例如狼(wolf)对待猎物凶残,英汉两种语言中都用来形容人残忍、贪婪,如“as cruel as a wolf”(像狼一样凶残)。狐狸(fox)用来形容人奸诈、狡猾,英汉语言中都有“As sly as a fox”(像狐狸一样狡猾)。鸽子(dove)在中西文化中都常常被视为和平的象征,在一些大型活动中,经常能够看到放飞鸽子的情形,代表着人类企盼世界和平的美好心愿;英语也有“dove of peace”之说。另外,“天鹅”(swan)都象征“高贵”和“圣洁”“蜜蜂”(bee) 使人都联想到“辛勤、忙碌”(as busy as a bee)。

二、所指动物相同,文化内涵不同或相反

在中西两种文化中,由于受生活习俗、思维方式等影响,导致有些动物词语所反映文化内涵不同或相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中西方对狗和龙的态度。

西方人把狗视为人类的忠实朋友,既可以用来看门或打猎,也可当做人的伴侣和宠物。英语中许多带有dog 的词语都含有明显的褒义。例如“a top dog”(优胜者,头头),“a lucky dog”(幸运儿),“a jolly dog”(快活的人) 等,还有很多带有dog的谚语都含褒义,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时)。中国人虽然也养狗,但在汉语中带有狗的词语几乎都是贬义甚至是侮辱性的,常用来比喻卑鄙、丑恶的人,如“狗眼看人低”“狼心狗肺”“鸡鸣狗盗”“走狗”等。

“龙”(dragon) 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龙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位置,我们把自己的国家称作“东方巨龙”,称自己为“龙”的传人,有关龙的成语非常多,且含有褒义,如“望子成龙”“龙凤呈祥”“龙腾虎跃”等。而西方的龙是长着一对巨大的蝙蝠翅膀,身体粗壮,而且有巨爪,会喷火焰的怪物;是喜欢收集财宝和美女,是邪恶、黑暗、残暴的象征,也用来形容凶狠、跋扈形象的妇女。如the great dragon(指恶魔撒旦),the old dragon(魔鬼),a dragon of a woman(剽悍的女人)。这就是为什么亚洲四小龙译为“four small tigers of Asia”,而不是“four small dragons of Asia”。

三、所指动物不同,文化内涵相同或相近

由于受文化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中西方在用动物词汇描述某一事物和现象时有各自的倾向,因此,在中西两种文化中就会出现用不同的动物词汇来表达相同意思的情况。

上一篇: 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 下一篇: 公路桥梁监理规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