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研究方向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7 16:07:2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力学研究方向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力学研究方向

篇(1)

2.留迹法。运动物体无论以何种方式留下的何种痕迹,都将或多或少地暴露出它在运动过程中的特征和规律。因此,通过对运动物体留下的痕迹的研究来把握其运动规律,是研究运动的一种好方法。在本实验中,采用了“留迹法”:用打点计时器在与小车相连的纸带上打下众多时刻的瞬时位置点迹,然后通过点迹的分析求解出小车的速度和加速度,最后得出小车运动的规律。

3.比较法。在课本实验参考案例中,用比较法探究加速度与外力、质量的关系,即取两个相同的小车放在倾斜的木板上,前端各系一条细绳,绳的另一端跨过定滑轮各挂一个小盘,盘中可放砝码。两小车后端各系一条细绳,一起被同一个夹子夹着而使小车静止,打开夹子,让两小车同时开始运动,关上夹子,两小车同时停下来。通过增减小盘中的砝码来改变小车所受的合力,增减小车内的砝码可改变小车的质量。在控制两辆小车质量相同的基础上,比较两车加速度与合力的关系,再控制合力相同的基础上,比较两车加速度与小车质量的关系,最后得出加速度与它受到的合力及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其中加速度的比较可通过对位移的比较来实现,而不必测量加速度的大小,简化了实验操作,俗称“双车法”实验。

4.等效法。如果在研究某一个物理现象和规律中,因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等限制,不可以或很难直接揭示物理本质,而采取与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征的等效现象来替代,这样不仅能顺利得出结论,而且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这种方法称之为“等效法”。在本实验中,小车所受摩擦力不可避免,若在长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一些小木片,反复改变垫高,直至小车在倾斜的木板上作匀速直线运动,这时小车重力沿斜面的下滑分量与小车所受的摩擦力平衡,即用下滑力抵消了摩擦力的影响,等效于小车不受阻力。

二、实验数据的测量方法

1.累积法。对某些微小量来说,在现有仪器的精度内难以测量准确,若采用将这些微小量累积,将小量变大量,更便于测量,从而提高测量的准确度,减小测量误差。在本实验中,由于打点周期小,纸带上相邻两点的间隔很小,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相邻两点的间距误差较大,而选择每隔几个点(如5个点)作一个计数点,再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相邻两计数点的间距,测量结果较为准确,求解出的纸带加速度也更为准确。

篇(2)

2 管理心理学的学科特色与应用价值

(1)学科特色

任何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任何组织又都是离不开管理的,管理是追求效能的,管理的主体是人,而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是组织管理活动中个体、群体、领导、组织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发展。这就表现出这一学科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涵盖性、维度和宽广的应用空间。管理心理学重视组织中个体心理与管理的关系,重视组织中群体心理与管理的关系,重视领导心理与管理的关系,重视组织心理与管理的关系。可以说,它的发展是所有组织成员的需要,所有管理者的需要。现代化的组织处于社会这个开放的复杂系统中,无时不在与其他组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管理心理学注重与外部组织的联系,注重与外部组织人的联系,使组织在社会复杂系统中达到自适应。一个理论如果没有特色,就没有地位;没有基础,就没有水平;没有应用,就没有发展。管理心理学可以说具备了特色、基础和应用几方面的特征,尤其是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基本点,正是对“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这一认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系列个体、群体、组织等亟须解决的理论课题和现实问题,呼唤新的研究成果为之服务。需要是理论发展的动力。管理心理学发展和应用空间广阔,特色和魅力彰显。

(2)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

人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德裔美籍思想家,著名的精神分析医生E.弗洛姆(E.Fromm)曾指出:“心理学的进步并不在于把称之为‘自然”’的领域和称之为‘精神“的领域相区分,而是从‘物质一精神’的整体上把握人。”‘‘人,认识你自己”这句名言,成为历代心理学家为之奋斗的目标。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有巨大的潜能,这种潜能需要开发。对于每个人来说,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是创造积极人生、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创造力是人类巨大潜能的表现。据研究表明,用来进行心理活动的大脑容量有100亿个比特,可以装下全世界图书馆的藏书内容 。《美国心理学会年度报告》载,任何一个大脑健康的人与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的差别是用脑程度和方式的不同,而这个鸿沟不但可以填平,甚至可以超越,因为从理论上讲,人脑的潜能几乎是无限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在《行为管理学》中得出如下的结论:按时计酬的员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 ~30% ,而受到充分激励的员工其能力可发挥至8O% ~9O% 。可见,调动人的积极性是个极为重要的课题。在现代组织管理中,应用心理学研究成果,会有效地发现和开发员工的替能,提升员工的创造力,进而使组织中的人往和合作达到1+1>2的效能。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管理,为开发组织中人的潜能,进而提高组织的管理效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3)提升管理现代化效应。顺应经济全球化

现代化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现代化的管理,科学的管理,它同单凭个人主观臆断的管理、经验主义的管理,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进行的管理是不同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管理的内容越来越复杂,生产的社会化已超越了国界,分工协作也从组织内部、国内组织之间向跨国之间发展。跨国公司作为与现代化生产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在全球经济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而跨文化交流在全球经济化过程中是必须面对的。了解民族差异的管理者在与其他国家的人共同工作时,可以适时地调整管理风格,使组织中的人为实现组织目标和自身目标而努力工作。例如,他们知道英国人很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所以会避免问英国人个人问题;而希腊人对个人问题却是可以接受的,这表明你对他感兴趣。管理心理学在发展中关注了这些新课题。在经济学教科书中,人被抽象为劳动力,并被作为与资本、土地地位等同的生产要素;而在管理心理学中,人性假设理论是基础儿n叭。美国管理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克雷戈认为,在每一个管理决策或每一项管理措施的背后,都必须有某些关于人性本质及人性行为的假定。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心理学强调推行“顺乎人性“的管理,强调尊重员工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增进与组织员工的感情联系;强调各种激励机制,满足职工的各种合理需要去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强调根据人的个性差异有效配置人力资源,人尽其才;强调民主管理,提倡员工参与决策和管理;强调管理是种服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于顺应全球经济化,提升各类组织的管理现代化效应,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都是彰显的。

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管理心理学研究新视野

我们正处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从2O世纪9O年代苏联解体,到计算机网络风靡全球,从亚洲经济危机和复苏,到欧洲统一货币,跨国集团、跨国组织的跨国经营,促使全球经济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流动和配置的加速是经济全球化的突出表现,主要表现形式为跨国经营模式。一个大的企业公司往往在其他国家、地区开设子公司,如可口可乐要在4O多个国家和地区行销。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跨文化交流。民族文化是有差异的。跨国组织中的跨文化差异对组织中个体、群体及组织自身正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学科研究要为时展服务。管理心理学在这场变革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并呈现出新的研究特点。我国学者凌文辁、郑晓明等撰文概括了近2O年管理心理学的研究特点和发展趋势: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从个体理论向整体组织理论扩展;在理论发展上,重视吸收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学科体系上,更强调组织的动力学和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在研究领域方面,突破了传统的框架,管理培训与发展、工作业绩评估、管理决策、组织文化、跨文化研究已成为热门领域,并取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出现新的研究视野:

其一,重视精神和物质激励有机结合的研究。激励问题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自管理心理学诞生以来研究最多的领域,曾产生了内容学派、过程学派及行为学派等诸多理论。进入2O世纪8O年代以后,虽然很少有新的激励理论提出,但在前人的基础上,越来越重视激励研究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新型的激励是赋予员工更多的权利和责任,使员工意识到自己也是组织管理者,进而发挥自己的自觉性、主动性和首创性,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其自身的人生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正如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未来的激荡》一书中所说,“人类正从一种饱肚子的经济走向心理经济。”当代管理思想家、英国商学院教授韩迪(C.Handy)特别提出“企业会员(membership)的概念,强调建立组织与个人之间的心理契约。他认为,如果员工被视为企业的“工具”,无论再怎么赋予员工活力,充其量只能增进效率,而无法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更进一步的贡献。只有将员工看成企业的会员,给予他们决定企业未来的权利,他们才会将自己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连在一起。正如美国学者马斯洛等认为的那样,追求需要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追求各种需要的满足,是人类的天性。员工进入组织工作,为的就是组织能够提供机会满足需要。人,都是需要被激励的。唯有受到激励,人才有干劲,尽其所能,甚至于不眠不休。员工在组织所受到的激励,大致可分为两类,即外附激励与内滋激励。外附激励如公司的政策和公司的管理以及待遇、工作保障等;内滋激励如工作的认可、工作的成就、工作本身是否符合个人的能力与兴趣和发展等 J。提供外附激励与内滋激励,也即是物质激励一精神激励相结合。管理心理学的新发展更加重视人在组织中的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双需求。

其二,重视组织文化建设和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研究。组织文化是组织的个性,是组织的核心价值。培育充满创新精神的组织文化离不开组织人员能力的培养和发挥。为了有利于创建一个基于能力的企业文化,应该尽一切努力确保新聘用的管理人员和员工具备更多的能力。传统的企业一般只重视规章制度建设,而新型管理还同时强调组织文化建设和学习型组织建设。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有自己的企业精神,用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来熏陶全体员工。独特的组织文化和学习型组织建设,正在全面影响着现代组织各项管理职能的实现和组织效能的发挥。在跨文化和本土化的组织文化中,全球经济化带来的组织管理中的人际交往和文化摩擦等问题,已引起学者的广泛注意。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知识的积累和创新,使现代组织更加重视对知识和人才的管理,终身学习的理念已蔚然成风。在管理心理学的新视野中,把现代组织看成是学习型组织,要求员工不断获取新知,发挥知识或团队的整合效能。学习型组织是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组织成员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高度柔性、符合人性发展的组织。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把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看作是学习型组织的技能。传统组织把人看作是管理的客体,对人的假设是“经济人”;学习型组织则把人既看作是管理的主体,又看作是管理的客体,对人的假设是“学习人”。美国排名前25家的企业中,几乎全部是按照学习型组织的模式改造的。

篇(3)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205-01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机能活动规律的科学;运动生理学研究人体在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影响下结构和机能的变化,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机能变化的规律,以及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探讨人体运动能力发展和完善的生理学机理,论证并确立各种科学的训练制度和训练方法。运动生理学是体育科学基础学科之一;是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人体的机能和形态是密切联系的,因此学习运动生理学不但要从人体生理学入手,还需要掌握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运动力学、运动医学等基本知识;只有和这些相关学科相互配合,进行综合、系统研究,才能达到更好的研究效果。

一、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运动生理学以正常人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人体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它的任务是:在正确认识人体机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发展变化的影响;阐明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过程的生理学原理;掌握不同年龄、性别,不同运动项目和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的生理特点,从而能科学地组织体育教学,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更好地为体育实践服务。

二、运动生理学研究方法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实验,在人工创造的条件下,使一定的生理现象按所要求的时间和空间正常出现,借以观察和分析机能活动变化的过程及其因果关系。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手段有了很大的改进,肌肉活检、电镜观察、微电极生理和超微分析等技术已把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带进以分子为基础的微观世界;另一方面,多种生理现象又可通过换能、遥测、多导记录,在不影响人体运动状态的条件下获得实验数据,利用电脑记忆、系统处理、综合分析,使动态的和整体水平的研究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同时,动物实验也是运动生理学实验中不研究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的生理学分支。具体任务是: 在正确认识人体机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的影响教学现状涉及知识面广,运动生理学课程学习需要有一定的运动解剖学,组织细胞学等知识为基础,而体育系因专业限制仅进行了运动解剖学的初步学习。运动生理学又是学习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医学、运动处方等课程的基础,具有多学科交叉性。这就给运动生理学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

三、运动生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抽象。运动生理学教学内容多、理论性强,学生学起来普遍感到抽象、枯燥,缺乏兴趣。特别是学生刚开始接触运动生理学时,肌肉的收缩过程、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等内容复杂、抽象,老师又很难讲述清楚,造成许多学生一开始就丧失了学习运动生理学的信心。

2.理论与运动实践脱节。运动生理学是一门基础理论与应用科学交叉的学科,而且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运动生理学的知识既可为竞技训练服务,又可指导群众的健身活动。而在以往的运动生理学教学中常常忽视体育实践,把运动生理学当成人体生理学来讲。

3.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体育运动学校不同学生之间文化基础不同,不同专项对应掌握的生理学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因此,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时应针对不同学生传授不同的知识,对知识的要求也应有所区别。在以往运动生理学教学中常常忽视了这一问题,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真正实现培养目的。

4.缺少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体育科学中的许多课程与运动生理学关系密切,运动生理学是学习其他课程如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医学、运动处方等的基础。以往教学中常常忽视这种联系,把该课程当成一门孤立的课程来讲,给其他课程的学习造成了困难。

四、教学方法的运用

我们是在现时代的条件下从事教学工作的,因而运用教学方法时要考虑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以及现代科学的新进展。

在运用教学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发展学生的智能。这无疑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需要学生成长为具有高度科学精神的、智能型的,具有创造力的人。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两点是同样重要的,离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不可能实现教学目的;而离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也将无所适从。这方面最重要的是采用那些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更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从而达到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及能受到思维训练的教学方法。在这类方法中,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对学生进行激励、组织、点拨、引导,使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

3.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一般地说,现在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研究还是很不够的。把学习方法作为主要教学方法的还是比较少的。当然,一般地说,学习方法是第一个层次的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实际上都是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是一个正在探讨的课题。

4.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进行的主要是认识活动。不过在进行认识活动时,必然会有情感活动随之发生。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认识和情感是不可分割的,积极的情感对认识有推动作用,消极的情感则会阻抑认识活动的开展。所以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有益于把学生从“刻苦”学习中解放出来,使学生能愉快地、活泼地学习,这才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

总之,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作为艺术就必须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创新、发展,让学生在心理上认可与欣赏。

篇(4)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29日

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机构,它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新颁发的《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对高校图书馆的定位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并对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方式、资源配置、服务手段和方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图书馆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其必须把开展图书馆本身的学术活动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一、图书馆基础理论的形成

图书馆学的基础理论是图书馆人长期从事图书馆工作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和财富,通过长期的理论和实践原理的体系,是图书馆工作实践的具体模式,预先研究尚未出现的图书馆工作实馆的起点与根本,是图书馆学领域中的主题思想、宏观理论,从近代西方图书馆学引入中国,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企业管理等新技术新概念的引入,图书馆学理论的变化,最初表现在研究内容的变化上,使图书馆的研究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一旦这些新的理论内容变得成熟,就会有人探索构建新的理论体系来容纳它们。构建新的理论体系,既是基础理论体系自身的变革,也是使新理论成为学术共识并对图书馆实践产生更大影响的最佳途径。无论从实体还是虚拟,从时间还是空间都给予图书馆研究方法和基础研究提供了无穷大的想象依据,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又从根本上冲击着图书馆的基础理论研究。

二、图书馆学研究现状

1、数字图书馆的兴起。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由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图书馆数字化和信息化发展模式,向人们展示了数字化图书馆的新型模式——数字化技术。人们将图书馆学作为一门科学去独立研究是从近代开始的。由于图书馆学是在图书馆工作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当图书馆学自立于近代科学之林以前,历史上已有关于文献收集、整理、存储和利用方面的经验和知识,为图书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图书馆数字化基础理论,数字资源的研究、数字资源的整合管理等新模式、新观念。而数字图书馆一度被认为会取代原始的老式的传统图书馆。

2、图书资源信息化。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提供文献信息保障的重要机构,作为高校文献信息从业者的图书馆员,其信息观念及信息能力的高低,既是评价其职业素质与水品的首要标准,也是影响图书馆工作和整个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决定因素。信息资源共享是将一定范围的信息资源,包括信息资源、信息传播机构和利用者,按照互惠互利、互补余缺的原则进行协调,共同纳入一个有组织的网络中,使网络中的所有信息供有关用户、网络成员共同分享与利用的一种方式。它可用最小的投入提供尽可能多的、优质的知识信息,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或网络成员的需要,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信息服务机构的服务效率。计算机技术网络化的发展催生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资源的信息化催生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检索方式多样化,使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

3、知识管理的理念。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文献建设和加工有了新的方向,由此图书馆催生了“知识”概念。知识,作为一个被广泛使用的词,其内涵和外延因使用者不同而异。一般可区分为狭义和广义的两种概念。根据韦伯斯特词典1997年的定义,知识是通过实践、研究、联系或调查获得的关于事物的事实和状态的认识,是对科学、艺术或技术的理解,是人类获得的关于真理和原理的认识的总和。总之,知识是人类积累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用户需求的调研与预测,以增强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如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方式就是保障读者需求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要加强用户管理,注重用户信息能力的培养,提高读者的图书馆使用技能与使用效率,将馆藏的静止信息转化为动态的知识导航。引入内外部结构评价标准,通过读者的满意度调查和需求的增加率来看知识管理的效果。这就是广义的知识概念。知识管理对于图书情报学影响的研究、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情报学的变革和创新研究等。

4、图书馆人文研究。随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图书馆人文研究转向实践,研究人员将人文研究的内容与信息自由、信息权利和公共图书馆精神相联系,认识到图书馆作为公益性事业,必须体现公共性与公正性,图书馆信息资源需要公平地提供给每一个读者,从而实现读者的利益均衡。蒋永福最早在1991年采用人文精神名称,他说:“人本主义图书馆学所极力倡导的是人的主体性,即弘扬人文精神。它要在现实的图书馆学土壤中,全面实现人性的复归。”图书馆是人类思维的产物,是人的本质的物化形式之一。通过对人文关怀,使技术化与人文化高度融合。图书馆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必将起到缓解社会矛盾、缩小社会差距;维护信息公平、保障公民权利;活跃文化生活、提高教育水平;弥补数字鸿沟、推动和谐发展的作用。图书馆人文研究的目的将是如何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图书馆人文研究的对象将向公共图书馆转移,公共图书馆是图书馆体系中的重要类型,具有自身的明显特征和代表性,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5、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作为现代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在社会信息化浪潮的前沿,网络化、数字化建设迅猛发展,众多图书馆则处在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的过渡发展阶段。信息资源作为图书馆的基本资源,是图书馆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源。加速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已成为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发展的核心与关键,是摆在当代图书馆人面前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信息资源管理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 (起源、内涵)、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体系建设、信息市场管理问题、信息共享和利用问题、信息检索策略与工具、信息资源重组、网络信息组织等。

三、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方法

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21世纪出现了几种全新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定性与定量说、过程说和三维立体论。定性观察只是要求对物质的组成有所了解。此仅仅涉及到性质。定量观测要求到物质的组成以及在各物质的含量问题。定量是具体到数值,一般比较精确。而定性就模糊许多。常用的图书馆学定量定性研究法主要针对文献计量、个案调研等。而过程说和三维立体论也是研究人员在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整个过程中人为地将图书馆学研究方法划分的结果。

四、结论

图书馆学的方法论只是研究图书馆文献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当代图书馆学中任何重大的研究课题,都需要将传统的图书馆学理论和方法,与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相结合。除上述学科以外,经济学、统计学、传播学、历史学、语言学、逻辑学等,也都是与图书馆学相关的学科。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一些在多学科研究中都通用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模拟法,以及逻辑思维中的分析、比较、分类、类比、综合、抽象、假设、归纳、演绎等方法都在图书馆学研究中得到了应用。其中,调查法已被广泛应用于读者研究、文献资源调查等很多方面。图书馆学研究中最常采用的是对图书馆实践经验的分析与综合的方法以及目录学方法。在研究图书馆学的过程中切忌将某种或几种研究方法来定性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以使我们的研究方向出现偏差。图书馆学研究是在不断吸取各种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发展的,新的科学研究方法还会不断出现,图书馆学研究也将随之更加深入。

主要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269-03

高等学校机构是一个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其他因素有条件地发生着相互作用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组织,当然也是千丝万缕联系中的一个节点,参与着对流与交换。只有当各个部分充分发挥作用时,事物作为整体才能发挥最佳功能。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也不例外,只有当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大学都能按照各自的办学理念准确定位、合理分工、凸显特色的时候,一个充满活力、竞争有序、健康发展的高等教育系统才能形成。地方性大学,当地社会传统文化、经济发展、政策制度以及各种变迁都会对大学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它为大学的运行和发展创造了各种积极影响因素的同时,也对大学的活动起到制约作用。“大学以整个社会环境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环境,社会向它输入必要的资金、设备、人员、图书信息资料以及各类相关政策,高校为社会输送各种人才,创新新的知识,提供科研成果,正是大学与社会这种物质、能量、信息的双向交流,使得大学保持着有序、平衡地向前发展”。

地方性大学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的具体体现,经济系统制约着教育系统的发展,同时教育系统又通过培养一定的人才促进经济系统的发展。因此,区域经济是地方性大学的生长土壤,地方性大学人才培养应该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但是,目前很多地方性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出现了培养目标模糊、盲目追求高层次的问题,专业设置上出现了跟风趋同、重复设置等问题,此类问题的结果是造成地方性大学人才培养与地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脱节,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地方性大学的生存与发展,也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地方性大学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一)地方性大学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增加了社会知识存量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源的占有和递增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人才的竞争和占有,也是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结合国家、地区经济的特点和优势,培育各种所需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已成为各国的共识。从我国目前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来看,东南沿海省市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也是地方性大学最为密集,人口综合素质最高的地区。在这些省市,高等教育为他们培养了大量的各方面人才,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提供了技术支持,高等教育的产业化更显示其促进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不难看出,高等教育发达,人口素质高是这些省市经济腾飞的重要因素。统计表明,目前我国研究生就业流向,主要集中在三个区域:沿海发达地区、大都市和培养学校所在地。一方面,高等教育是培养未来知识和信息创造者的摇篮,它通过教育思想、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不断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热情,为学生未来创造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地方性大学聚集着一大批有较高学术成就的专家、学者,集中高水平的多学科教学和科研机构,他们一方面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承担科技前沿重大课题,另一方面还利用其人才资源和科学技术方面的优势为区域内的组织提供各种多样的技术咨询与服务,实现信息的共享与应用。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向以高科技人才之间的竞争为特征,高等教育则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地方性大学学生消费是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高等教育启动消费论的基本观点是通过高校扩招和增加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拉动大量消费,并相应地增加就业。在无需国家和财政拿出大笔钱的情况下,可在短期内形成一个巨大的新经济增长点。这可由最近几年来我国很多高校都在城市比较偏的地方选址建校,带动着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目前,高等教育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为数不多的供不应求的 “短缺产业”之一。一个地方性大学的建立,学生消费将直接贡献给当地的经济,而学生每月生活费至少是500―1000(网上调查数据)元,这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

高等教育对需求的拉动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实现。首先,要适当扩大高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对经济的确存在一定的拉动作用,因此,发展并适当地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以地方性大学为中心的小经济。其次,地方性大学对区域经济的短期拉动作用是有限的,是受到区域经济整体状况的限制的。要增大地方性大学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必须相应地改善地方性大学周边的经济环境。再次,将地方性大学作为小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现在可以看出,大学的存在对周围房地产的价格提升起到一定作用,因为高校附近房地产业靠近大学,环境好,消费方便,成为很多买房者的首选之地。因此,要以大学为中心开展房地产业、商业、饮食业的发展。再次,要大力发展高校旅游业。一是针对大学教师和学生的外出旅游,因为大学的教师和学生有足够的假期、相当多的旅游需求、也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二是可将大学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大学具有很多人文景观和一定的历史意义,将大学作为一项旅游资源将对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因此,从促进经济运行过程的良性循环角度看,发展高等教育不仅可以促进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而且还可以扩大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二、地方性大学培养的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库

区域经济是地方性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同时,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有赖于地方性大学对人才的培养。区域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资源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首先,区域经济的增长过程是其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赖于人力资源规模、类型和层次的调整;其次,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优化也主要依赖于其人力资源的层次的提高。地方性大学是较高层次人力资源的主要输出地。其培养的人才的规模、结构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增长。因此,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主要场所,地方性大学培养的人才应该同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劳动力在规模、结构、质量上相适应。

三、区域经济是地方性大学发展的支撑与引导因素

区域经济在属地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物质支撑与发展引导的作用。一是地方性大学的发展受到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制约,在我国整体教育投入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地方性大学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地方的支持,地方性大学如果没有所属区域政府和社会财力的支持,其发展就会受到影响;二是地方性大学的发展要受到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环境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结构优化,会影响地方性大学的专业设置和培养层次,区域经济的发展定位会引导高等教育更新办学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总之,区域经济在地方性大学的发展中起到支撑与引导的作用。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与区域内经济结构、技术结构密切相关,而不同的区域经济、技术结构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研究、应用人才。一般来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其技术结构层次较高,社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技术装备程度的提高,要求区域内劳动者的整体文化素质应普遍提高。目前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当中的技术结构将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将影响到地方性大学培养人才的规格与层次;同时,区域经济技术结构层次的提高会促使区域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随之提高,劳动者对教育特别是对高层次教育的需求随之增大。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地方性大学除了培养广大的复合型、外向型、应用型人才外,还应努力培养各种在地区经济起飞中具有决定性影响和作用的高层次人才。

四、区域经济是地方性大学人才培养的根基

地方政府和社会是地方性大学的生长土壤,地方性大学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其所在的地域的社会发展。其中,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是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一方面,从管理体制上来看,地方性大学是“相对于中央政府主管的部属大学而言,是地方政府主管的省属公立大学或市属公立大学”,地方性大学从属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接受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战略领导和管理,其发展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因此。一所地方大学的发展模式、发展速度、发展方向都与其所从属的地方政府的政治决策息息相关,而地方政府的政治决策往往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从市场运行机制上来看.地方性大学是“适应一国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以及市场型区域利益机制而发展起来的”。某一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该区域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程度,也决定了该区域支付高等教育发展的能力,因此。地方性大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

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多元经济和产业结构多元化的格局,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应培养出适应不同区域、不同岗位和不同生产力需要的多种类型、层次、规格的专门人才,因此,高等教育结构必然具有多种类型、多种层次,其培养目标也是风格迥异。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大学只有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实力,才能确定自己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达到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和作用。我国著名学者潘懋元先生从人才培养目标分析,按照两个体系的划分,地区一流大学从事的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主要不是为了更高层次教育的生源选拔,而是为了满足社会“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需要,满足受教育者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地区一流”院校应该建立起适应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学科结构和技术水平,适应地方多元文化的价值观念的服务模式,培养具有技术专才的高素质公民而不是在学术精英上创造一流;服务地方而不是刻意追求在基础研究方面创造一流;在传承、选择、交流、整合地方文化方面创造一流下足功夫。这种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时代的思想被我国很多高等教育界的学者所接受并推广。为了经济的发展是地方政府投资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学习“有用”的知识是很多学生求学的主要目的。倡导“地区一流”,就是要推进从办学理念到教学过程,从人才培养目标到社会服务方式的多样化。地方院校既可以是侧重效率的,也可以是侧重公平的;既可以是作为消费者的学生定制的,也可以是为了某些非学术方校把每一个专业都建成品牌特色专业是不现实的,必须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选择具有很好的发展前途、具有一定办学特色和较高办学水平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

五、地方性大学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地方性大学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加强教育与经济的结合,建立地方性大学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关系,实现“互补”“双赢”的基础,这一关系的实现无论是对深化高教领域的改革还是对提高我国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地方性大学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做到与区域经济发展形成合作关系。

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理论认为“教育必须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所制约,并对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起作用”,其中既说明了教育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又要发挥自身的职能服务社会,这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高等教育需与区域经济发展形成合作关系,这正是由地方性大学对区域经济的依赖性和自身所肩负的职能所决定的。地方性大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合作,首先是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建立大学和地方的对话机制,共同商讨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大学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以加强高等教育的针对性;二是与地方政府、企业、团体等进行联合的科技攻关与合作,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与技术优势,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三是高等教育要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为区域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提供建议。

就大学而言,它依托于地方而产生,随地方发展而发展;就地方而言,它因大学的产生而变得有名气、有活力、有凝聚力。大学与地方发展关系演进的历史表明,大学的产生发展与地方发展尤其是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城市或地方是大学的依托,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是城市发展的产物。而大学的产生与发展又为城市或地方的发展聚集了人力、物力、财力和创造力,聚集了文化与精神。因此,大学产生之后就与地方发展形成了彼此依存、共生发展、相互促进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湛俊三等.地方多科性大学战略发展环境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6,(12).

[2]张云霞.地方大学地方性刍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9).

[3]文辅相.中国高等教育目标论[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16.

[4]邹晓平.“地区一流”院校的定位与发展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

[5]李淼焱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地走高校教学改革[J].辽宁教育研究,2004,(05).

[6]罗秋明,刘安民.区域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J].经济师,2003,(10).

篇(6)

引言

随着通过生化技术来治疗心理疾病和情感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对精神和心理对抗运动的研究兴趣也逐渐增大。而最早意识到积极心理学作用的是:马丁・赛里格曼博士,它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鼻祖,并且用了40多年的时间致力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在追求生活质量的同时,却忽视了精神追求,因此负面心理纷至沓来。与此同时,传统的心理学中的诸多理论把人过于机械化,忽略了人内在的潜能和主动性。因此,积极心理学应运而生。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以及研究层面

1.积极心理学简介

在过去10年里,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是其研究以及应用合理的囊括了人类经历的精神层面曾经被视为消极的、不成熟的、甚至是病态的心理现象已经不再为人鄙视,而更多的心理学专家对其表现出了积极地态度。

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地品质,它与消极心理学对立而生,相对于消极心理学的负面、低落,积极心理学能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能,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生活更加的幸福安定。积极心理学本身利用了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有效的试验方法和测量手段,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及发现的问题

单就目前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而言,积极心理学主要从三个层面上来研究其对人产生的影响。

首先由内而外,在主观层面上积极情绪体验的研究,其包括:幸福感和满足感、希望和乐观主义,以及快乐和幸福。而研究表明,人类的各种积极情绪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往往在体验一种积极情绪的同时,也会间接的感受到其他的积极情绪。

单就个人而言,是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爱的能力、工作能力、人际交往技巧、对各种事物的感知能力、天赋、智慧等等,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的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在群体的层面上,积极心理学研究公民美德和使公民更具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以及民间组织,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责任的媒体等等。

在对积极心理学产生的条件做相应研究的同时,人们也发现了诸多矛盾的问题。例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积极的心理学强调获得积极情绪,必须存在快乐、满足、幸福等必要因素,但是中国古人却留下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样的名言,而一些常识也进一步证明,有些成功,也要面对负面情绪的积累,而长期处于优渥环境下的人,反而丧志,所以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之间如何转化?如何塑造更健全的人格? 这些也给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这也有待专家们的进一步的探究。

二、积极心理学发展的意义

1.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完善心理学理论体系

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并不是全新的流派,它是将以前各种专业研究中忽略的积极心理元素整合在一起,然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某种程度上的创新,促进心理学分支中人性积极层面的发掘。如今,积极心理学被越来越多的群体所重视,逐渐成为当代心理学新的研究方向,所以积极心理学发展的研究,有利于构建心理学的完整体系,同时发展积极心理学技术,从而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及水平,使之与生活质量的提高相匹配,由此带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2.积极心理学能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的对象是个人,而且其关注的是人的优点和价值,关注正常人人性中的积极的成分,从而更加全面的了解人心理状况,更有利于展开积极的干预和诱导,以促进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积极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可以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从而更好的建立健全人格。

3.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对于传统研究技术的沿用,促进其更新变革。

从某种角度来说,积极心理学是在消极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消极心理学研究过程中碎片化的整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继续沿用了消极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例如:问卷、访谈、实验等,但是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变革,研究方法更加的标准、醇熟,从而使研究方法更高的服务于心理学研究体系。

三、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遵循当前主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例如:问卷,访谈,实验等各种方法,同时中间还融合了人本主义思想。积极心理学倡导探讨人的美德、爱、宽恕、感激等各种积极的方面,引导人们不断的发现自身长处,使普通的个体对社会及生活充满积极情绪,促进个人,团体和社会的繁荣,从某种意义上来来说,积极心理学弥补了心理学知识体系上的空档。

但是换言之,积极心理学也并不是凭空出现的新鲜事物,在以前的心理学研究中,就已经存在了积极心理学的元素,只是它们当初相对的分散,没有被整合成一个整体,虽然西方学者对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得出了许多振奋人心的结论,但是上述研究中发现的矛盾及问题也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参考文献

[1]曹爱红,陈晓芳,宋惠佳.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方向及价值核心.[J].心里科学进展,2008,5(9):30-37

篇(7)

一、引言

项目这种形式自古以来就有,中国的万里长城、古埃及的金字塔、人类登月等都是一个个的项目。项目本身不用依附于某一特定行业而存在,所以可以把项目从不同行业的特殊性中抽象出来进行单独研究,利用有效的管理方法使得任何行业在进行项目实施中都可以从中获益。“当今社会,一切都是项目,一切也都将成为项目”,这种泛项目化的发展趋势正逐步改变着组织的管理方式,使项目管理成为国内外管理领域中的一大热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项目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授课过程需要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相结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强化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使用现实项目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符合时代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因此,在课程教学设计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学生不仅要熟悉有关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掌握一定的项目管理知识,更要加强有关技能和方法的实践培养,自觉地把所学知识运用到项目管理实践中。

二、项目管理课程

教学现状传统的授课方式是教师板书或使用PPT授课,这种方式能使学生掌握项目管理课程的知识架构,对于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是项目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除了必需的理论知识外,更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对于项目的管理、项目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以及项目的良好实施等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在传统授课方式中加入实践环节,收集一些与课程配合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案例分析。两者结合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弥补单纯理论教学的不足,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所用案例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案例之间没有联系,不是一个完整的项目案例,学生虽然能够对单个案例进行分析,但缺少对项目整体的认识与分析,不利于学生整体概念的形成。在教学之外,另一个内容就是对学生的考核,这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考核一般采取期末笔试的方式,笔试的方式可以很好地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但是无法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高低,存在较明显的弊端,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上是项目管理课程目前多采取的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均存在不能和课程完全匹配的问题。因此需要对该课程的教学、考核等方式进行深入研究。

三、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施

(一)梳理归纳课程知识结构

目前项目管理教材较多,这些教材都有各自的编写重点,有些教材的侧重点是项目管理基本理论与项目实施,有些教材的侧重点是项目评估与分析、带来的经济效益评价,有些教材的侧重点是项目计划、管理、实施的过程。项目管理应该有一个全面、系统的知识结构,作为授课教师应该结合课程需求,归纳整理具有通用性和完整性的知识结构。在深入进行课程分析之后,结合国内外多本教材,笔者建议课程知识架构可参考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出版并发行的PMBOK指南。PMBOK是ProjectManagementBodyOfKnowledge的缩写,即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是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对项目管理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工具进行的概括性描述。该指南中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划分为九个知识领域和五个过程组,笔者将知识领域和过程组对应起来,用表格形式表示,在表中不仅表明了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在行列交叉处说明了某一过程组下,需利用对应的知识完成的具体工作。利用这张表,学生能够清晰地识别项目管理的知识结构,便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教学中,笔者会首先给学生下发该表格,并对该表格进行概括性的讲解与说明,在课程之初就建立起学生对课程的整体印象。同时该表格也可供学生在后续项目实践时进行参考,指导学生在项目的某个过程做匹配的工作。根据使用效果发现,学生可以很好地记忆项目管理的九个知识领域和五个过程组,并能轻松地复述以上内容。参考PMBOK指南的另一个好处是,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参加由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发起的,严格评估项目管理人员知识技能是否具有高品质的资格认证考试,即PMP(ProjectManagementProfessional)项目管理专业人士(人事)资格认证。PMP认证考试在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是目前项目管理领域含金量最高的认证。学生获得认证证书是对个人能力的一种肯定,也极大地提升了个人就业竞争力。

(二)组建团队,策划实施真实项目

为了适应课程实践性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选择真实项目,学生自由结合组建团队,从第一节课开始每个团队选择一个项目,该项目的策划、实施与管理由学生团队全权负责,在课程结束时完成项目。笔者在选择项目时集中在小型的活动类项目上,这类项目首先来自学生周围,如运动会项目、迎新晚会项目、公益活动项目等校内外活动。另外根据专业特点,也会选取有明显专业特色的项目,如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教师会选择网店运营类项目。这些项目和学生现阶段的能力较为匹配,学生易于上手完成,且能真正实施、完成项目。根据项目管理九个知识领域和五个过程组,笔者结合企业项目管理经验设计了11个表格,分别是:项目成员表、项目干系人表、项目范围说明书、项目WBS表、项目进度计划表、项目成本估算表、项目质量计划表、项目KPI指标、项目风险管理表、项目采购计划表及项目总结表。每个学生团队的项目根据进度,需要完成以上表格的填写,并提交教师审核。

(三)加强过程考核,提高考核

全面性考核是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考核结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前传统期末考试方法不能准确反映出课堂的教学效果,有必要应用多种考核方式,加强过程考核以完善项目管理课程的考核环节。项目管理课程以考查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基础,将考核分为两大环节:平时成绩考核与期末成绩考核,各占总成绩的50%。平时成绩考核主要包含三个方面:考勤、作业、课堂表现,分别占平时总成绩的20%、40%、40%。作业以上述11个表格为评分对象,课堂表现包含团队协作能力、个人参与度及课堂分享表现等。改变期末闭卷笔试的考核方式,改为项目策划书。每位学生需在期末提交一份项目策划书,策划书能够更好地反映学生对项目管理知识应用的水平,也体现了过程考核,更加匹配课程特性。

(四)提高教师项目策划与实施能力

教师在授课中扮演重要角色,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要学生更好地运用项目管理知识进行实践,教师必须掌握项目管理的知识与经验。因此,教师除了要不断提高理论知识水平,还要参与项目提高实践能力,累积实践经验。笔者所在学院开展产学合作教学模式,引进了许多真实的企业项目,这些项目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使教师不用走出校门即可开展真实项目策划与实施。教师获得能力与经验的提升,学院也通过产学合作很好地与企业对接,学生发展也更接近社会需求。

四、结论

以上是笔者结合亲身教学经历提出并完成的项目管理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改进教学过程,深入项目现场,师生共同参与,引导学生将所学转变成技能,提高教师自身能力素养。经过实践,这种理论教学加真实项目的教学模式在学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后需要更多教师进一步研究,发现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培养出适应社会项目需求的、优秀的项目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美〕项目管理协会.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篇(8)

一、借助“优学方法导图”,探究新知

【片段一】

出示例1: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用了10只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

师:读题后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1:可以假设10只全是大船。

生2:可以假设10只全是小船。

生3:可以假设一半是大船,一半是小船。

师:同学们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假设情况,让我们来试试看!

出示优学方法导图:

[借助画图、列表等

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选择一种假设情况,自己尝试画一画,填一填,算一算] [独立思考解答后,

小组探究学习] [1.交流:你找到的答案和方法] [2.讨论:不同的方法解题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师:请根据优学图的指引,完成学习单,然后小组交流。

在学习例题前,学生还处于一种“似有所悟”的状态,他们的思考呈现出很多的“碎片”。上述片段中,教师适时出示了“优学方法导图”,帮助学生把这些碎片进行整理,并对学习方法进行优化,让此段的学习进入一个“呈现―纳入―碎片―整理―优化”的过程。这里的“优学方法导图”是一幅学习的流程图,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图中用两种颜色进行了区分,绿色方框表示学生独立解决的部分,黄色方框表示小组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学生有了“优学方法导图”的指引,不仅学习步骤清晰了,学习目标也更明确了。

二、利用“优学思维导图”,提炼思路

【片段2】

师:谁愿意来介绍你找到的答案和方法?

生1:我是画图来帮助分析的。先假设10只全是大船,每只大船坐5人,共可以坐50人,比全班人数多了8人。因为一条小船被当作大船就会多算2人,8里面有几个2,我就把几条大船调换成小船。

生2:我是画图来思考的。假设10只全是小船,每只小船坐3人,共可以坐30人。比全班人数少了12人,12里面有6个2,我就把6条小船调换成大船。

生3:我是列表来分析的。先假设一半是大船,一半是小船,各为5只。再算出假设与实际总人数相差多少,调整后得到大船6只,小船4只。

课堂上,学生发言非常踊跃,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解答方法。用画图的方法帮助分析问题的学生都只抽取了与数学有关的“大船”与“小船”的数量特征,而船的具体形态不见了。如果说抽象思维的细胞是概念,形象思维的细胞是表象,那么学生课堂中产生的这些“学习图式”既是形象生动的运演,也是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一种具体表现。在利用图式导学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了升华。

【片段3】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完成板书:

[画图或列表

][假设10只

都是大船][比42人

多几人][一只大船比一

只小船多几人][假设10只都是小船][比42人

少几人][一只大船比一

只小船多几人][调整 验证][假设一半是大船一半是小船][与42人相差几人][一只大船比一只小船多几人]

出示练一练:鸡和兔一共有8只,数一数腿有22条。你知道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吗?

师:独立解答时如果觉得有困难,可以参照板书的“优学思维导图”,先画一画,再算一算。

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

生1:我用(22-2×8)÷(4-2)=3(只),求出兔的只数;8-3=5(只),求出鸡的只数。我想8只假设都是鸡,就比22条腿少了6条,因为一只兔比一只鸡多2条腿,6里面有几个2,就是有几只兔被看成了鸡。

师相机出示“优学思维导图一”:

[假设都

是鸡] [比22条

少几条] [一只兔比

一只鸡多

几条腿] [调整] [检验]

生2:我把8只假设都是鸡,用(4×8-22)÷(4-2)=5(只),求出兔的只数;8-5=3(只),求出鸡的只数。

师相机出示“优学思维导图二”:

[假设都

是兔] [比22条

多几条] [一只兔比

一只鸡多

几条腿] [调整] [检验]

生3:我是用画图的方法来解答的。

[假设全部

都是兔。] [5×2+3×4=22(条)][鸡:(8×4-22)÷(4-2)][=10÷2

=5(只)][兔:8-5=3(只)][答:鸡有5只,兔有3只。][假设全部

都是鸡] [16条腿

少6条][兔:(22-8×2)÷(4-2)][=(22-16)÷2

=6÷2

=3(只)][鸡:8-3=5(只)][答:鸡有5只,

兔有3只。][设全部是兔] [4] [4] [4] [4] [4] [4] [4] [4] [32条][比原来多了10条][应用5只兔换5只鸡][正确:] [2] [2] [2] [2] [4] [4] [4] [4] [22条]

在学完例题后,教师根据学生归纳的思路,完成了板书的“优学思维导图”,这是对学生解题思路的梳理。这幅“优学思维导图”既是学生解题思路的总结图,也是学生练习时思考问题的引导图。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哪个孩子学会了画应用题,我就可以有把握地说,他一定能学会解应用题。”作为老师,我们时常发现学生没有理清数量关系,可这是为什么呢?根源在于学生还没有掌握解题的思考方法。因此,借助“优学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整理信息,理清思路,把抽象的文字语言变成直观的图形语言,对学生学习数学有很大的帮助。

三、构建“隐性思路导图”合理运用

【片段4】

练一练2 六年级学生制作了176件蝴蝶标本,分别在13块展板上展出。每块小展板贴8件,每块大展板贴20件,各有几块?

师:估一估大、小展板可能各有几块?你是怎么想的?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学生汇报,集体交流。

生1:我是这么想的:假设13块全是大展板,就比176多多少件标本呢?再想……

篇(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深化,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年来发展较快。截止2012年3月29日,我国已经有303所独立学院。独立学院的生源介于普通本科与专科之间,高考成绩普遍低于普通高校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目标不明确等。但是独立学院学生动手能力强,学习受兴趣和爱好引导和驱使,主体需求务实性高。根据2014年度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建筑工程系的就业质量调查报告显示:86.36%的毕业生选择了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而影响毕业生选择工作岗位的原因中,学以致用和发展空间则占到了57.57%;离开学校进入工作岗位后,经过实际工作的历练,72.1%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教育教学在教师教学、教书育人和社会实践方面对自己的影响最大,其中选择社会实践的占比最大。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级应用型人才,其办学定位基本确定在教学型与应用型层面,这恰好与独立学院学生主体的务实需求相一致。作为本科层次教育,应重视较宽厚的基础知识的传授;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应重视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实际,面向经济社会活动实际,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创业发展的能力。[1]本文根据独立学院《水利工程施工》课程特点,指出了当前实践教学的成绩和不足,并就案例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该方式创造性的开展了基于真实工程项目的案例教学方式,通过精选国内外的实际工程案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交互渗透。最后指出了该项教学实践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的地方。

一、水利工程施工课程特点

《水利工程施工》是水利水电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其实践性、综合性很强。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各类型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技术及施工组织的基本知识,了解主要工种的施工机械,能初步从事施工组织设计和现场的施工工作。[2]《水利工程施工》在水利工程专业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基础和核心的专业课程,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强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面宽广。该课程学习涉及到工程测量、工程地质、工程水文学、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水力学、水工建筑物、水电站、建筑材料、工程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概预算等课程相关内容的运用,需要学生将各种知识结合起来,增加其学习难度。二是政策性强。该课程的学习涉及到大量国家及地方有关水利工程施工规范、规程、标准、法令、法规的运用,需要学生能了解各种规范、法规。三是灵活性高。某一个具体施工过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如分段围堰法导流可以采用二段二期、三段二期、三段三期等方法进行;一个时期常用的施工机械、方法是与当下的科学技术水平相一致的。四是实践性强。该课程涉及大量具体工程的特殊施工机械、复杂施工方法等,而学生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所以对讲授的内容不容易理解。在本科的教学培养方案中设置该课程,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施工组织设计能力、工程施工质量、进度和成本管理能力。[3]

二、基于真实工程项目的案例教学方式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理工科专业,培养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要求毕业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理论基础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夯实掌握,实践能力的获得却需要大量的工程经历和施工管理经验的累积。实践是工程教育的灵魂和根本,为了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天津大学仁爱学院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一直努力构建“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和实践教学相互配合”的教学体系。经过几年的努力,与天津市水利工程公司、潘家口水利枢纽管理处、大黑汀水利枢纽管理处、尔王庄水库管理处、屈家店水闸枢纽管理处合作建成了相对比较稳定的学生实习基地。在实践教学取得一个又一个成果的同时,一些阻碍教学发展的问题也暴露了出来。在产学合作方面,我国的体制政策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所不同,主动权并不是掌握在学校一方,很多时候取决于企业的合作态度,所以去企业实习存在较多困难。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很大程度上是进行参观学习,学生真正动手实践的机会也很少,不能充分发挥生产实习的作用和效果,依然难以摆脱书本与实际脱节的弊病。针对这一现状,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在《水利工程施工》课程中创造性的开展了基于真实工程项目的案例教学方式,通过精选国内外的实际工程案例,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交互渗透。

(一)案例选择

当今时代,很多工程项目都是浩大而复杂的项目,其知识领域涉及众多学科,甚至很多的工程项目需要开展国际合作。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具有“大工程”的理念、多学科的视野、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人文情怀及工程组织素养等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以适应和胜任复杂多变的工程环境。[4]为了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通晓国际规则的应用型人才,水利工程施工课程,根据各个章节内容的特点,针对性的选择了一批已建和在建的水利工程。

(二)设置真实施工场景,互动启发式课堂教学

案例教学方式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保证。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根据选定的工程案例,借助于计算机等多媒体手段,演示案例内容,设定施工场景,结合教材理论知识设计问题,引入启发式教学模式,发掘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按照事先制定的讨论计划分组讨论、分析。讨论过程中,老师给予方向性指导,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总结阶段,着重指出案例中的关键点,讨论中的不足和长处,在形象生动的实践案例中输出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知识。[5]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设置问题情境,针对教学主体—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的务实需求,结合他们期待更多接触工程实际的愿望,通过视频、图片再现真实施工场景,根据书本知识结构,精心选择施工事件,由浅入深设定问题,层层递进,步步结合,形成塔形的案例教学课堂模型,达到螺旋式上升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改善考核内容和型式

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基于真实工程项目的案例教学方式考核学生的除了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更侧重的应该是工程实践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水利工程施工》试卷的试题模式基本上按照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问答题和计算题来安排,学生应对考试的方式就是依靠简单的记忆、背诵,“死记硬背”之后往往很难真正理解如何运用知识。为了配合案例教学方式的开展,科学、准确、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课程的考核方式一改以往传统的试题模式,模仿英语阅读理解,参照现行建造师考试题型,从工程案例和工程科技文章中抽出一段,根据问题难度大小设计名词解释、简答和分析简述等题型来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套试卷通常由5~6篇小案例组成,每个案例结合各章节的理论知识,分值为15~20分。理论考试成绩以百分制计。[6]

三、教学效果检验

为了进一步完善案例教学方式,了解学生的适应情况和对水利工程施工课程的需求和建议,以及这种教学方式在不同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以便为下一步的探索提供依据,立项小组面向2011级水利水电专业3个班106名学生进行教学效果调查。设计调查问卷分为三个部分:教学方式课堂互动情况和调动学生积极性情况;教学案例和理论内容的结合情况;案例教学提高实践能力情况。通过在问卷网上设计调查问卷,每个班抽样25份,共75份,回收有效问卷66份。调查结果显示:95.45%的同学认为施工案例教学让其更加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互动;认为案例教学方式中实践案例与理论知识结合形象效果好,使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及实际问题变得生动,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学生占到98.48%;全部参与调查的学生都认为在学校课程设置实习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案例教学对加强实践管理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有帮助。该调查结果说明在水利工程施工课程中案例实践教学方式的探索,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既有深厚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有帮助的。

篇(10)

以理性主义为代表的“世界图式”学说关注世界的本源,探究自然界和社会发展中的理性原则,热衷于对终极世界的猜想,这是一种有关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宏观学说,它基本上外在于人,尤其是外在于人的丰富内心世界。尽管文艺复兴时期提出了发现人、尊重人等口号,但这场运动主要朝向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自由这样的人道主义方向发展,而并未回到作为更为本体的人的内心世界。然而,十八世纪以来,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克尔凯郭尔、弗洛伊德、海德格尔、萨特等人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状况,他们对理性提出了大胆的质疑,开始以直觉、情感、意志、本能、潜意识这些与个人联系更为密切的心理元素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放弃了有关世界本源以及客观规律的宏大叙事和终极探索,以非理性取性,开启了一个被称之为非理性主义或称人本主义的哲学时代。在西方哲学史上,这种以非理性为主要特征的人本主义哲学第一次真正启动了哲学研究向心理学研究的转向,使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直接推动了现代心理学的产生。人本主义哲学与心理学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人本主义哲学将研究的主体对象从外部世界转移到人本身,从对外部理性的关注转移到对人内心非理性世界的关注,具体研究人的情感、直觉、意志、潜意识等心理元素及其社会意义,这一研究范式的转移以及它所开辟的新领域为现代心理学的产生做好了准备,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人本主义哲学的根本出发点是非理性的人,非理性的人以情感、直觉、意志、本能、欲望、潜意识为表征,人本主义哲学不仅将个人的这些心理内容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而且把这些心理内容看作世界万物的本源和本质。在唯意志论代表人物叔本华那里世界的本质是“生存意志”;在尼采那里世界的本质是“权力意志”;在柏格森那里世界的本质是生命直觉和生命冲动;在海德格尔和萨特那里世界的本质是生、死、烦、忧、畏等情绪体验。他们的哲学研究为人们推开了一扇人类意识世界的三棱镜和万花筒,他们以个人的非理性世界去对抗传统哲学的理性世界,他们把表象世界还原成人的意识和心理世界(这种论说基本上就是后来兴起的心理还原主义的哲学版),正是在这一点上,非理性主义哲学家们打通了一条通往心理学的通道。其二,人本主义哲学不是将客观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本源,而将情感、直觉、意志、本能、欲望、潜意识等非理性元素视作世界的本源和人的真实存在,把整个世界看作是自我的产物和体现。他们否认通过理性能够认识真理,相反,他们认为只有通过体验和直觉才能认识真理,这实际上就是将人们认识的对象归于人本身,将认识的手段归于人的精神和心理直觉。生命原本是鲜活而充满灵性的个体,让这样的个体服从于冰冷的理性逻辑,或者服从于自然科学的实证逻辑,而罔顾自身的存在,这是人本主义哲学家所坚决反对的。生命具备如此丰富而惊人的潜能,让个体放弃自己的潜能,而仅仅依靠理性去认识世界和真理,这同样是人本主义哲学家所不愿的。历史上的泛神论追求的是“神我不二”的境界,人本主义哲学在个人存在,个人认识问题上追求的“物我不二”的境界,或者这一境界也可称之为泛意志主义、泛直觉主义和泛心理主义。其三,人本主义哲学家不仅仅将非理性视作世界的本源,意识到只有靠直觉等非理性的东西才可以把握世界、认识真理、彰显人性。一些重要的人本主义哲学家还从非理性的角度出发去探寻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从而把人以及人的精神心理世界推向了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度。尼采对人类非理性世界的探索从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1872年)即已开始,在这部著作中,他比较了代表古希腊文化的两种不同的审美风格,或曰精神信仰,一种是以平静、和谐、平衡为表征的日神(阿波罗)文化,它代表的是古希腊理性主义传统;另一种是以热情、张扬、癫狂等为表征的酒神(迪奥尼索斯)文化,它代表的是古希腊文化中的非理性主义传统。

尼采敏锐地意识到此后西方基督教文明就是日神文化的延续,而在历史长河中酒神文化却遭到基督文明的压制,人类被基督教所信奉的理性所摧残和毁灭,真正的自我在历史上消亡。正是由此出发,尼采宣称“上帝死了。永远死了,是我们杀死了他”。在尼采看来,上帝死了之后,人们的首要任务就是重建信仰,再造一个新上帝,而这个新上帝就是权力意志和所谓的超人。这种思路不可思议地被另一位思想家弗洛伊德接了过去。弗洛伊德或许是人本主义哲学家中唯一一位具有医学学术背景和医学临床背景的学者,他关于人类潜意识领域的发现震动了整个西方世界,由于他的学术及临床背景,也由于他更多地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他的学说引起了人们普遍重视。弗洛伊德的全部学说与“压抑”这一核心概念紧密相关,在弗洛伊德看来,所谓压抑主要是指现实施加诸于人的诸多限制。潜意识是弗洛伊德最为重要的发现,他认为所谓潜意识就是指被现实压抑的欲望、本能以及其它替代物。弗洛伊德对梦及其表征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梦就是被现实压抑的愿望的实现。他提出了自成一体的人格结构理论,这个包括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实际上是一个动态力学结构,其基本运行动力仍然是压抑的本能:本我体现的是一切被压抑的本能,自我把守在本我和超我之间,以确保在二者之间取得某种压力的平衡,超我的形成则得之于经过内化而形成的良知和道德的压力,三者之间取得平衡的关键是压抑机制。不仅如此,压抑这一概念还被弗洛伊德天才地用于对整个文明进程的历史考察,他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证明外婚制起源于儿子们联合起来杀死父亲并娶母亲为妻之后所带来的负罪感以及恐惧,正是由于他们害怕自己将来遭受父亲那样的命运结局,他们开始以图腾祭奉父亲并宣布“放弃那些促使他们和父亲发生冲突的女性”。在《文明及其缺憾》等著作中他更分析了人类精神疾病可能的重要起因就是习俗、制度和文化对人的压抑,他断言,每一个体就其本质而言都是文明之敌,文明的发展就是以压制每一个体为代价的①。尼采对弗洛伊德的影响是一个事实,尽管后者宣称自己不想读尼采的作品,因为觉得尼采的思想会侵蚀他自己的研究②。吊诡的是,弗洛伊德最终还是接过了尼采历史研究的文化学和心理学思路。从人的欲望、本能与文明之间的冲突与平衡这一角度去探讨社会历史以及文明的发展在尼采那里已经开始显山露水,到弗洛伊德这里可以说已是蔚为大观,这一思想区别于哲学史上的神意决定论、理性决定论、技术决定论、生物决定论以及经济决定论,它不仅仅为哲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场所,同时也为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打开了一条新的通道。本文来自于《广东社会科学》杂志。广东社会科学杂志简介详见

二、心理主义范式的兴起及其危机

上一篇: 广告策划的特征 下一篇: 法制安全教育感想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