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物流监管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8 17:07:3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冷链物流监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冷链物流监管

篇(1)

1.冷链物流中心的现状分析。(1)冷链物流体系的现状。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已逐步形成了“生产者或商——经销公司——超市——消费者”、“生产者或商——社区专卖店——消费者”等“三位或四位一体”的快速运作模式。但目前,就整体冷链体系来说,我国完整独立的食品冷链体系尚未形成,损耗浪费惊人。(2)冷链物流的市场现状。按我国各类易腐物品平均年产值在4000亿美元来计算,超过25%的商品由于没有很好的冷藏保温技术而在运输和储藏中被浪费。冷链物流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对它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与冷链物流相关的生产加工、运输流通、消费和销售市场的各种设备在市场上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商机,给冷链物流中心的发展提供了软硬件设施的基础。(3)冷链运输能力现状。我国的冷链运输能力可以从公路和铁路两个方面来说:第一,冷藏公路汽车运输。我国的公路冷藏运输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据2005年一项统计表明,2005年我国生产的冷藏车、保鲜车和保温车共计约4093辆。其中冷藏车2478辆,占60.5%;保鲜车82辆,占2%;保温车1533辆,占37%。目前,我国冷藏车辆约有3万辆,占货运汽车总量的0.3%,汽车冷藏运输占冷藏货物运输总量的比重是20%。第二,铁路冷链运输发展。我国铁路冷藏保鲜运输一直处于设施简陋、模式单调、数量匮乏的状态。2005年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铁路总运行车辆为557655辆,冷藏车占全国总运行车辆的1.34%。其中,机械冷藏车2588辆,加冰冷藏车3884辆,其它冷藏车1020辆。(4)冷库容量现状。冷库是冷链物流中心发展的基础,是冷链物流的储存地,是冷链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阶段,我国冷库一般分为四种类型:超低温冷库、低温冷库、中温冷库和高温冷库。初步统计,我国目前的冷库总量为700多万立方米,大概在880万吨左右。在这些冷库中,大多数限用于肉类、鱼类的冷冻贮藏,但是当原料资源不足和生产淡季时,冷库往往处于限制耗能的状态。

2.冷链物流中心存在的问题。我国冷链物流发展起步较晚,冷链物流意识不强,缺乏高素质的冷链物流专业方面的管理和技术人才,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法律法规也不完善,同时冷链物流的管理缺少制度和监控手段,使得我国冷链物流市场在建设和管理上基本处于粗放型的发展和运行阶段。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1)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冷链物流体系。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正在重视并建设自己的冷链,但更多的主要集中在冷链物流,并没有向冷链物流中心方面发展,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还没有建成。在供应链的某些环节达不到标准,大量的冷链运作因某些薄弱环节造成效率低下,形成类似“木桶效应”的结果。而发达国家在运输过程中运用了冷藏箱或冷藏车,并配以EDI系统等先进的信息技术,采用公路、铁路、水路等多式联运,建立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在内的新鲜物品的冷冻冷藏链,使新鲜物品的冷冻冷藏运输率及运输质量得到提高。(2)冷链物流的市场化没有形成,第三方物流不占主流。冷链物流的市场化是冷链物流的需求者和提供者之间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了冷链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3PL)是指物流渠道中的专业化物流中间人,以签订合同的方式,在一定期间内,为其他企业提供的所有或某些方面的物流业务服务。第三方物流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和现代化物流发展的结果。通过调查,日本和美国等国家使用第三方物流的市场份额在30%以上,在欧洲,英国为34%、德国为23%、法国为27%,大型的产业使用其比重在76%以上。而我国冷链物流中心的物流配送模式大部分是由企业自身和销售商来完成的,第三方物流介入比较少。从采购、生产加工到销售这整个过程,还是处于一个投资大,回报期较长,物流成本在产品价格中占的比重较大的储运模式中,不利于资源和资金的合理利用。(3)缺乏冷链物流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从冷链物流体系的整体来看,存在点多面广、物流量大、时间较长和牵扯面广等特点,为了保持冷链物流中心的正常运转要求各个部门统一协调,而这一点就是我国冷链物流中心所欠缺的;从基础设施来看,在冷链物流中心的建设中,人们大多数是重视肉类冷库的建设,而轻视蔬菜、水果和花卉等方面的建设;重视大中型冷库建设,轻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的重要性;重视在城市中经营性的冷库建设,轻视了在生产加工地区的冷库建设。这些现象,使得冷库的整体规划影响了冷链物流中心的资源配合,从而不能够拉动冷链物流整个行业的发展。

二、我国冷链物流中心的对策建议

我国是一个易腐食品生产和消费的大国,这就决定了易腐食品的环境卫生和安全问题成为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我国的冷链物流在不断地发展进步,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和我国消费人群日益增长的需求来说,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发展我国冷链物流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已经迫在眉睫。

1.加大扶持力度并健全法制,加强宏观调控和整体规划。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结合国际标准,制定出有利于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标准和法律法规,并放入市场中,形成监管机制。首先,制定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市场竞争规则,为冷链物流中心建设和管理涉及的各个领域的主体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加强冷链物流中心的整体规划布局,防止过度竞争和垄断经营,维持市场的秩序。其次,冷链物流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存在着投资资本大、运行及维护成本高、资金回笼较慢等特点,而且易腐产品在时间上和保鲜度上要求较高,必须要改革现有的不合理政策,制定规范的冷链物流产业优惠和支持政策,帮助冷链物流行业发展。

2.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冷链物流中心的建设和管理能力。冷链物流行业是一个附加值比较高的产业,要维持冷链物流的可持续发展,跟上国际冷链物流现代化的步伐,就必须培养专业型的冷链物流管理人才和操作人才。第一,可以和相关高校进行合作,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培养冷链物流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企业与有关机构合作,对员工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使其具备专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冷链物流知识。相关政府部门或行业机构也可以编制冷链物流的实训手册,并建设培训和实习基地,培养在冷链物流领域高技能和高管理能力的人才。

篇(2)

2.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的战略定位还不清晰。企业在整体社会供应链中如何定位?上、下游现况及发展趋势如何?本企业发展冷链物流的优劣势、机会与风险如何?如何与上、下游衔接?这些问题还没有考虑清楚,大企业是从头到尾每样都想自己做,小企业不知道该如何做。

3.体系建成后如何经营与运作,是每个企业正在头痛的问题。

4.政府考虑的是整体社会的食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社会福利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方面的问题;如何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赚钱、赚多少钱是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

5.对冷链物流的迷茫会导致部分企业的短期行为。部分政府关系较好的企业可能会将冷链物流政策扶持的土地变相转成农业地产项目或冷链物流地产项目,将投资转化为投机,不是从冷链物流的经营中获取利润,而是借用项目获取低价土地或政府扶持资金,通过土地升值与地产转让获取收益。这种短期行为会造成在冷链物流中心的建设中,主观上一味追求低成本,形成人为的劣质工程及短寿命工程,实际上对整个社会造成资源浪费。

6.由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许多企业在关键冷链物流技术与设备选择方面大多采取保守做法,较先进的技术与统筹方案在项目的实际执行中并不能被普遍采用。

国内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概况与存在的问题

各种调研数据表明,国内的冷链物流体系与发达国家甚至我国港澳台地区相比,均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估算应在15~20年以上。近几年,许多专家学者也分别从食品药品的冷链体系保障情况、冷藏车的配置情况、人均冷库面积、人均冷冻冷藏品的消费趋势等多方面、多角度对我国冷链物流现况进行了分析与说明,借鉴这些数据,同时参考北京、深圳及中原(郑州、武汉)等地正在进行的冷链物流体系的建造性情况,对我国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的现况进行分析,可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特点:

1.冷链物流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对”与“错”、“是”与“非”等观念上的认知还没有普及到位,还需进一步提升观念。比如:空调食品、药品能在常温环境中存储及运输吗?封闭式低温月台建设是否有必要?冷冻库等于“冰库”吗?冷链物流建设就是冷库建设吗?货架存储方式与地面堆叠存储方式哪种更适用?冷库建设方式哪种算是先进的,哪种算是落后的?等等。许多问题处在“对”与“错”、“是”与“非”的思想不一致的阶段。思想到位,行动才能到位,否则,现有的思想可能导致错误的行动。

2.冷链链条不完整,“断链”是一种常态,未意识到“断链”也是一种常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不是一个企业做到位就“到位”的事情,而是需要整个社会供应链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企业均做到位,才能总体到位,才能不“断链”。也就是说,需要整个社会供应链中的每个环节均能发现自身不“到位”之处,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并予以改正,才能使整个链条做“到位”。

3.冷链物流建设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冷链物流的建设不能完全等同于冷库建设与冷藏车的普及;虽然在国内,众多的技术与设备提供商可提供较先进的技术设备,但为防范建造风险,许多在建的冷库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技术与设备,新型冷链技术与设备的推广普及速度较慢。

4.得到政策扶持的企业正在积极进行冷链物流中心的建设,未得到政策扶持的企业缺乏自身建设的原动力,整体社会冷链供应链“断链”的情况将还会在较长一段时期存在。

5.由于企业在冷链体系建设方面发展的不均衡性,食品、药品的全程冷链追溯体系很难在短时期内完全建立起来。

冷链物流应用的主要技术与设备

一、冷链物流中心

1 主要建筑结构形式

(1)土建式冷库。目前国内在建的数万吨级以上的大型冷库,基本采用的都是土建式冷库,其建筑一般是多楼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在结构内部再用PU夹芯冷库板组装冷库,或使用PU喷涂四周的方式建造。这种使用PU喷涂的建设方式在国内已使用了40年以上。

(2)装配式冷库。前几年,装配式冷库在国内一般用于小型拼装冷库,近几年随着钢结构在许多大型建筑中广泛使用,大型的钢结构装配式冷库也在陆续建设。大型钢结构冷库柱网跨度大、柱子较小、施工周期短,更适合内部物流设备设施的规划,如货架布局、码头设备规划、内部叉车物流动线规划等。

(3)库架合一结构。随着货架系统在物流中心的广泛使用,国外一些大量存储的自动仓储冷库、多层高位货架冷库在20~30年前已大量采用库架合一结构进行建设。同时,在非货架区域配合采用PU夹芯库板拼装在钢结构外侧的施工方式,整体建成室外型冷库。目前在国内,由于其施工水平、工程细节及精准程度要求较高,在冷库建设方面此种结构方式建造较少。库架合一结构由于物流中心内部没有柱网,可以达到单位面积存量最大化及物流动线最顺畅化。

2 制冷系统

(1)制冷系统在冷链物流的投资中占有较大比重。在冷媒的选择方面,国内主要使的是氨系列或氟系列的冷媒。另外,在较高温层,如12摄氏度作业区,还可规划使用二次冷媒,如冰水或乙二醇。

(2)制冷系统是由一系列的设备依统筹设计组装、安装而来。一般可区分为:制冷主机(主要包括:机头、压力容器、油分离器、阀件等)、制冷风机(由不同的布局方式及数量、除霜设计方式,进行不同的选择配置,比如:电热除霜、水除霜、热气除霜)、控制系统(由一系列的阀件、感应装置、自控装置及控制软件等组成)、管路与阀件系统(一般依设计配置)。

(3)与制冷系统配套的还有压力平衡装置、温度感应装置、温度记录装置、电器设备等。

3 存储及相关设备

(1)与常温物流中心相同,冷链物流中心内部存储同样需要各型货架或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AS/KS)。在国外,食品类商品不允许直接堆叠在地面,必须使用塑料托盘,使用货架存储。各型货架,从自动仓库使用的20多米的高位货架,到拆零拣货使用的流力架,在冷链物流中心均有大量使用。与常温货架不同的是,低温库内使用的货架对钢材的材质、荷重、货架的跨度设计均有特殊要求。

(2)为配合存储,满足生鲜食品的特殊要求,冷链物流中心的仓储库内会配置臭氧发生器、加湿

器、新风机、二氧化碳发生器、其他特殊气体发生器等配套设备。

4 冷库用专业门组及库板工程

(1)各型门组在冷链物流中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冷链物流中心的能耗影响较大。比如:冷冻库使用的电动平移门、封闭式低温月台区使用的滑升门、人员进出门等,都需要足够的保温性能与气密性。此类门组属于低温专业用门。

(2)与门组配套的各型防撞杆。

(3)冷冻、冷藏库建设使用的聚胺脂库板也是冷链物流建设的关键材料。

5 冷链物流月台设备设施

主要包括:月台各型门罩或门封、月台调节板(电动、手动)、月台防撞设施、月台车辆尾门机坑。

o搬运设备

冷链物流中心内部的搬运设备主要有各型叉车,如高位货架库内的前移式叉车、步行式叉车、电动托盘车、油压托盘车,以及自动仓库内的堆垛机等等。一般情况下,这些搬运设备需是耐低温的专用型设备。

与自动仓库及物流动线配合的皮带式或滚轮式的流水线也属于冷链物流中心内部的搬运设备。

7 物流容器

冷链物流的目标商品一般是食品类和药品类商品,托盘一般需要使用塑料托盘。

除塑料托盘外,冷链物流容器还有:蓄冷箱、物流箱、笼车、物流筐、台车以及与商品特性需求配合的物流容器。

8 分拣设备

包括自动分拣机、DPS电子标签拣货系统、RF拣选系统、自动台车等,常温物流中心使用的设备在低温中心同样需要使用,对这些设备同样有低温环境的适用性方面的要求。

除了上述硬件设备、设施外,同常温物流中心一样,还需要物流管理软件,如WMS(仓储管理系统)等。

二、生鲜食品加工中心(包括中央厨房)

生鲜食品加工中心是全程冷链物流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在考虑全程冷链物流时,通常也会将生鲜食品加工中心一并纳入考虑范围。如:肉类加工中心(包括猪肉、牛羊肉、禽肉类)、水产品加工中心、蔬果净配菜类加工中心、乳制品及冰品类加工中心、烘焙类产品加工中心(如面包厂等)、连锁餐饮行业的中央厨房等。

生鲜食品加工中心在建造技术与设备使用方面,除包括前述冷链物流中心的全部设备外,还有食品加工类设备及食品包装类设备、清洗类设备、灭菌消毒类设备、洁净类设备等等。

此外,运输作为全程冷链中极为重要、不可或缺的一个关键环节,涉及各类型冷藏车的使用。冷藏车除保温车箱外,一般会配置制冷系统、温度追踪记录系统、GPS定位系统等等。目前国内冷链技术水平分析

冷链技术水平体现到实物上表现为冷链物流中心或生鲜食品加工中心的建造水平、冷藏运输体系的完善水平、冷链全程温控的保证水平上。事实上,大多数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所需要的设备、设施与技术在国内均能找到,但国内总体冷链技术水平还是较国外落后一、二十年以上。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 规划设计能力落后

国内设计单位一般不重视流程设计与数据分析,在设计时更多的是关注建筑、结构、制冷系统等方面。冷链物流中心使用单位本身没有规划设计及建筑、设备设施的施工经验,无法将需求具体化并转化为平面布局需求并以图纸形式提出。设计单位在没有客户的具体要求下进行设计,很难采用新的建造技术。同时,大多数人的观念还停留在“冷链物流中心的建设就是冷库建设”的观念上,因此目前国内许多在建的大型冷链物流中心采用的建造技术还是20年以前的水平。

2 设备、设施的统筹能力落后

现代冷链物流中心需求的许多设备、设施是符合现代冷链物流的特点的。这些设备、设施分别由不同的生产厂家提供,许多是需要与建筑进行结合的。国内许多设计单位对此类设备不熟悉,无法在建筑结构的设计图纸中体现出这些设备的预留机坑、预埋件、建筑与设备结合节点的方案,同时,国内的施工单位在此方面的安装及施工经验不足,导致一些按现代物流特点建造的冷链物流中心“有形无神”,原因就在于各项设备设施不能很好地统筹在一起,衔接部分的细部施工节点做得不到位。

3 观念落后

这里指冷链物流技术使用方面的观念比较落后。下面以两个例子进行说明。

(1)冷库吨位的计算

目前常用的计算冷库吨位的公式为:

冷库吨位=冷藏间的容积×容积利用系数×食品的单位重量

其中:容积的利用系数与食品的单位重量还有一个对比表可查。

虽然这个公式是以前延续来的,但它符合现代物流的特点吗?

仔细看不难发现,这个公式是建立在“所有食品采用地面堆叠的方式存储”这个假设前提下进行估算的,并没有考虑物流特性。实际在现代冷链物流中心,若规划的是货架存储,存储板位数是能精确计算的,冷库的实际吨位也能很精确地计算出来,而不需要“冷藏间的容积、容积利用系数”这些看似科学实际并不准确的公式来进行计算了。即使是使用地面堆叠方式存储,若在规划设计时将存放板位、存放型式、通道位置等细部布局设计出来,较精确的存量才能被计算出来。在此以北京一家第三方冷链物流中心的一个冷库做实际对比:

依公式计算冷库吨位=40×66×8.6×0.6×0.3=4086吨

而实际库内使用四层高重型货架,依布局可存放板位为3155托盘,每托盘商品体积是1.92立方米,重量为600kg,实际冷库的吨位是3155×600=1893吨。

这个计算结果直接影响到进、出货量的计算,进而影响到冷库制冷系统的负荷计算、制冷系统机组配置的大小、风机配置的数量。因为不做细部的数据分析与精确的规划设计,每年会造成多少浪费?

(2)连接件

每当笔者在设计方案中提出使用不锈钢做连接件及悬吊件时,开始都会遭到企业一致的反对,理由是:不锈钢是金属,属于有热传导,不利于断热,使用尼龙螺栓可断热。目前国内一般大型装配式冷库的连接件使用的就是尼龙螺栓,悬吊件一般用铝合金并做断热处理。但不锈钢在国外却普遍使用,原因在于:尼龙虽然不导热,但长期在低温环境中会脆化,5~6年后连接件失效,除了带来风险,冷库的使用寿命也会大大降低;而不锈钢的热传导系数极低,不会产生此类风险,所以在材料使用方面应综合权衡尼龙螺栓+铝合金悬吊件与不锈钢螺栓+不锈钢悬吊件的利弊。其他材料方面的使用也存在类似情况。

冷链发展趁势及在技术和设备方面的需求

目前,整个社会已经普遍意识到企业自身冷链及冷链物流体系的落后,未来几年,我国冷链物流将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将波及从农产品的产地至大城市的餐桌的整个供应链体系,届时与冷链建设相关的产业也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笔者对冷链建设相关的设备、材料、技术的需求预测如下:

1.大型单层钢结构装配式冷库将越来越多地被用户接受,并投入到建设中。冷链物流中心的业主会开始关心物流作业效率,改变过去一味地只考虑存储能力的思维方式。

2.对制冷系统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制冷系统的需求量也将越来越大。

3.聚氨脂冷库板的使用量将越来越大。在冷库建设中,聚氨脂冷库板的装配建造方式将取代聚氨脂直接发泡建造方式。

4.耐低温钢材的需求量也将越来越大。新的建造方式及设计方案,从货架到钢结构均对钢材材质提出了要求。

5.低温门组、封闭式月台设备如:门罩门封、调节板、滑升门等、冷链物流中心专业设备需求量将加大。

篇(3)

作者简介:兰必近(1976-),男,瑶族,副教授,高级物流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国际物流,物流投资,冷链物流。

一、冷链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及学科基础

目前学术界对“冷链物流管理”还没有共识性的内涵表述。参照《物流术语》(GB/T18354-2006)、智库百科、百度百科和互动百科给出的定义,本文对“冷链物流管理”内涵界定为:冷链物流管理(ColdChainLogisticsmanagement)指需要冷藏冷冻的物品,在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配送等各个环节中,为保证物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而在规定的低温环境下对其正向及反向的物流过程及物流信息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根据目前冷链物流的职业岗位、发展规模、发展趋势、行业影响、提供就业容量和经济拉动作用等方面分析考虑,本文认为“冷链物流管理专业”的提法或称谓具有一定合理性和针对性。

现代物流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相互渗透形成的应用性新兴学科,是经济科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在现代高新技术的支持下研究物质实体流动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物流管理是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是现代物流学的分支学科。冷链物流管理是在物流管理学科突破性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型应用学科,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其应用领域受到冷藏冷冻类物品产地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及消费群体分布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当从冷链物流管理的基本内涵、行业领域和业务过程来探讨其发展的学科基础和涵盖的专业技术。具体分析如表1所示。

二、冷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冷链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食品安全规划需要,主要面向物流产业发展,在通用物流管理学科的基础上,培养跨自然科学、经济科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与冷冻工程科学,具备现代冷链物流职业岗位(群)需要的制冷与冷藏技术、食品生物技术、保鲜技术、检验检疫技术、包装技术、自动识别技术、物联网技术、冷藏运输技术等知识技能,在保持物品处于低温条件下,使用物流管理信息管理系统和冷链物流监控追溯系统等,熟练地开展冷藏冷冻物品的采购、货物运输、仓储管理、库存管理、货物配送、物流信息处理等业务,可从事冷藏冷冻物品的采购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流通加工、配送管理、物流控制、物流信息处理、物流市场营销、物流客户服务、物流包装和质量检验等冷链物流管理工作,适应冷链物流标准化发展的知识技能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2]。

(二)冷链物流行动领域工作过程分析

冷链物流在整个业务环节中,具有通用物流各个业务环节的工作内容,如对上游供应商进行采购、对采购货物进行开展运输业务,入库后对货物进行仓储管理,接到下游客户订单,经处理形成有效订单后对货物进行分拣、加工与包装,配装后在指定时间内把货物配送到相应的客户手上。但是冷链物流具有自己独特的业务工作内容,如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等在向上游供应商进行采购时,如果货物是刚摘取得到的果蔬,刚屠宰得到的肉类和刚捕捞得到的水产品等,需要去污处理或去内脏处理,然后进行农药残留检测或食品卫生检验检疫,符合农药残留检测标准或食品卫生检验检疫标准后,进行预冷或速冻操作,为以后的冷藏运输、冷藏储存和冷藏配送等业务做准备。并且在冷藏冷冻货物的整个物流关键业务环节中,采用相应的食品生物技术和保鲜技术进行货物品质和质量维护,同时需要进行质量或品质的检验或检疫工作,同时需要进行相关的信息处理和温度控制等工作[4]。冷链物流行动领域主要工作过程如图1所示。

(三)冷链物流行动领域典型任务分析

随着我国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冷链物流逐步成为物流业务的重要组成。调查分析表明,目前我国冷链物流的系列岗位群,需要经过系统的知识技能学习与培训,从业人员才能胜任这些岗位群的工作要求。调查发现,物流专业毕业生从走上冷链物流工作岗位到成为一名冷链物流经营管理者,需要经过冷链物流业务员岗位、冷链物流业务主管岗位、冷链物流业务经理岗位等三个阶段的历练,每个阶段的工作历练一般需要通过相应岗位群的业务实践来完成岗位能力的提升。这些系列岗位群的具体构成如下:业务员岗位(冷藏冷冻仓管员/冷藏冷冻货物采购员/冷藏冷冻运输调度员/冷藏冷冻货物配送员/冷链物流信息员/冷链物流营销员/冷链物流客服员/冷链物流质检员)、冷链物流业务主管岗位和冷链物流业务经理岗位。各个岗位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如表2。通过分析行动领域职业岗位主要典型工作任务的冷链物流知识技能,是构建冷链物流专业课程知识技能体系的基础和条件。

(四)冷链物流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换

典型任务分析表明,冷链物流岗位知识技能是有一定的系统性,但是需要把这些知识技能进一步优化,才能转化为冷链物流的学习内容。根据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兼顾物流行业的职业岗位操作标准,本文以冷链物流的实际工作过程为参考,以冷链物流具体操作项目为载体,以冷链物流典型工作任务为教学驱动,以冷链物流职业岗位核心业务技能培养为目标,开设“学、教、做”一体化的冷链物流特色核心课程。再根据冷链物流岗位需要的其他辅助技能,开设冷链物流专业领域辅助课程或专业领域拓展课程,完成冷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冷链物流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换如图2。

(五)冷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框架

根据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结果表明,冷链物流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可分为基础知识技能、核心知识技能、辅助知识技能和拓展知识技能。同时,冷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以分为冷链物流基础知识课程群、冷链物流核心课程群、冷链物流辅助课程群和冷链物流拓展课程群。冷链物流基础课程群主要培养学生从事冷链物流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岗位知识和岗位技能。冷链物流核心课程群是开展冷链物流业务必须具备的核心岗位知识和岗位技能,包括具有一定食品工程学科知识,自觉运用食品安全规范对冷链物流过程进行管理;具有一定冷藏速冻技术,能够运用冷藏与速冻技术对物品进行低温处理;不但具有常规物流的采购、运输、仓储、加工、包装和配送等业务环节的知识技能,还要在各个业务环节过程中采用先进低温控制技术,对物品进行远程跟踪控制,使温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物品的品质和质量;具有一定物流信息处理能力,采用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和远程物流信息技术进行业务管理[5];由于冷库和冷藏集装箱是冷链物流重要的设施和设备,从业人员还应具备冷链物流项目的规划与设计能力。冷链物流辅助课程群是培养冷链物流从业人员的其他辅助技术,以便顺利开展冷链物流业务工作。冷链物流拓展课程群主要培养综合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以上这些课程基本涵盖从事冷链物流管理业务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通过这些冷链物流课程的教学,可以培养具有物流行业特色的复合型冷链物流管理人才,才能满足冷链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具体课程体系结构如表3。

三、冷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发展

(一)及时融入冷链物流前沿热点知识和先进物流技术

冷链物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产地加工冷冻技术开发与应用、冷藏设备技术开发与应用和冷藏运输技术开发与应用是目前冷链物流发展面临的重大技术难题,也是目前构建冷链物流课程体系的难点,“难”的表现不仅是“应用难”,也是“教学难”。因为技术不成熟,没有广泛推广应用之前一般不能作为教学内容。国家《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明确提到冷链物流的知识有农产品冷链物流、储藏保鲜技术、HAC-CP(危害分析和临界控制点)认证、GMP(良好操作规范)管理技术、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冷链物流监控追溯系统、移动物流信息技术等,这些知识在国外已经广泛应用,但在国内还处于概念阶段。因此,我们必须及时跟踪和了解目前冷链物流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状况,并融入相应的课程知识体系中,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冷链物流专业技术人员。

目前主要的冷链物流技术设备主要包括冷藏储藏技术设备和冷藏运输技术设备。冷藏储藏技术设备方面,目前国外已经广泛采用自动化冷库技术。应用自动化冷库技术的冷库,其产品保鲜期比普通冷库延长1—2倍。气调储藏是较为先进的、可广泛应用的果品储藏技术,目前法国、意大利、荷兰、瑞士和德国等也在大力发展气调储藏技术,这些国家的气调储藏苹果平均总量达到苹果储藏总量的50%—70%[6]。在运输技术设备方面,冷藏运输技术设备主要包括公路冷藏运输、铁路冷藏运输、水路冷藏运输和冷藏集装箱多式联运。以上技术设备是开展冷链物流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之一[7]。为此,我们应当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内容基础上,及时跟踪和融入冷链物流前沿热点知识和技术,在内容上实现不断更新与优化。

(二)引入冷链物流标准,规范冷链物流知识技能体系

篇(4)

药品行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是全球公认的具有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我国有5000家药品生产企业、1.2万家药品批发企业、40多万家药品零售企业。而全国范围内具有药品检查资质的人员不足500人,因此,监管对象数量多、监管难度大、监管检查存在死角盲区。加之近几年机构改革也对基层监管带来一定的影响,监管人员轮岗等都会有一些影响。

实际上,山东疫苗事件同时映射出药品冷链物流需求的紧迫性。统计数据显示,药品质量问题中有近30%与冷链物流相关,而根据国家药监局公布的数据,国内药品冷链物流的覆盖能力仅为10%。这表明中国冷链物流的市场潜力巨大,而其规范化的进程也显得格外艰难和迫切。

“断链”之困局

然而,医药冷链的发展绝不能单靠事件来推动,本文就目前国内医药冷链物流行业中存在的四大问题及可能的出路进行剖析。

冷链物流监管体系不完善。此次山东疫苗事件中,未经冷藏的疫苗通过非法渠道流向24个省市,反映出疫苗在运输和配送环节的监管缺失。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管药品的生产和流通企业,而疾控中心、各个医院则由卫生行政部门管理,这种分段监管的现状本身就存在监管的漏洞。再加上现有法律法规对擅自“断链”、降低标准运行“冷链”的处罚力度太轻,不足以震慑相关违法行为。面对较高利益与较低违法成本的比较,企业自会趋利避法。另外,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和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冷链标准不统一,GSP中有对冷链要求的明确规定,但各省市解读不一样,企业自律性差,并没有完全按照国家的法规来执行,医院和疾控中心也同样面临这些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医药物流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医药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由于医药公司运输药品方式普遍是小批量、多批次,所以很难使冷藏品的集运具有规模效应,物流公司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很困难。北京市药监局曾对北京市营业额在2亿元以上的药品批发企业拥有的运输设备情况进行调研,数据显示,28家营业额2亿元以上的药品批发企业,平均每家拥有运输车辆的数量仅为1.28辆。而在不发达的三、四线城市,物流市场更为落后,具备冷藏品运输条件的设施设备更少、此外,大型医药冷链物流企业数量过少,制度化水平不高,在药品冷藏、运输、分捡、包装等方面效率不高。冷藏药品的全程冷链是一个必然要求,可是由于管理机制等原因,许多需冷藏的药品从出厂一直到患者使用的整个链条上,常常出现“断链”现象。

第三方冷链物流“多、小、散、乱”。除了制药企业发运以外,大量冷藏品在商业环节缺乏有效的冷链运输条件。许多企业托运冷藏品,过程中一旦涉及到多家物流公司之间分别作业,药品在托运终端就很难再保证冷藏运输条件。尤其是在冷藏品退货环节,即逆向物流阶段,冷藏条件几乎完全丧失,这可能带来严重的药品质量问题。国内迄今尚无专业从事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具有覆盖全国市场配送能力的专业化冷链物流企业。一般有实力的大型药品流通企业能保证药品质量,一些小的物流公司缺乏药品冷链运输的意识,再加上成本因素的影响,难以保障冷链运输,尤其当药品送到二三线城市或者偏远地区,就存在安全隐患。国务院在今年2月取消了第三方药品物流审批认证,引发行业强烈关注,但取消是否意味着全面放开,还是监管更加严格,具体工作实施,后续还期待具体细则出台。

信息化程度滞后。医药供应链应该是一个闭环的生态链,但受技术条件限制,我国医药冷链物流从供应链顶层到底层涉及医药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等物流节点,没有实现完全联网,各环节采用各自独立的管理方式,无法实现各环节相互之间各种因素的继承与组织协调,难以实现信息共享,也就难以对全程冷链的药品及环境等信息进行跟踪、预警和追溯。此外,多数物流公司采用在出货和进货时进行温度测定,这种人工确认温度的方法难以实现温控数据的连续性和准确性。更关键的是,药企配送冷藏品,药监部门如何使用科技手段对其进行有效的跟踪,目前并无定论。看似这些行为属于企业自主经营行为,但是正是因为无标准可依,反而导致目前药企冷链物流管理的混乱,为人民用药安全带来了隐患。

专业人才匮乏。目前冷链物流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医药冷链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瓶颈。近年来我国物流产业蓬勃发展,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但与之相应的物流人才教育却跟不上产业发展的步伐,既懂物流又懂医药的人才偏少,全国各地医药物流人才缺口很大,至于物流领域的新兴产业――药品冷链物流,人才缺口则更加严重。

出路在何方?

医药物流的高附加值、高标准、高要求,决定了其监管的异常严格,整个供应链环节都需全程冷链,这需要多方发力。具体来说如下:

完善医药冷链物流相关标准和监管制度。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医药冷链运输的发展依赖于法律规范的保障、政府立“法”管理、行业立“章”规范、企业立“秩”自律。冷链物流是一个对资金、管理和技术都要求很高的产业,一个国家的冷藏药品冷链保障体系的建设,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通力合作。针对冷藏药品冷链物流行业标准严重缺失的现状,我国应尽快制定与国际标准衔接的药品冷链物流标准,实现从生产到使用的全程监控体系,并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严密监测疫苗等冷藏药品在冷链各环节中的运行状况。在相关标准中应该明确医药冷链运输过程中的运输条件要求,以及相关设备的要求,同时应该明确规定各个流程负责人,把责任落实到个人,这样当有问题发生时,可以避免相关人员互相推诿,同时,把责任落实到个人,还可以增加每个人的责任心,自己确切负责的地方一定会努力做好。

完善医药产品冷链物流技术和信息跟踪体系。

为了提高我国的冷藏医药产品冷链物流管理水平,应建立有统一标准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交换系统,全面动态监控各种冷藏车和冷库,及时了解库存产品的保质期和库龄。这就迫切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牵头建设一套全程集成化、无缝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的追溯体系。要充分利用审批药品集中采购的平台信息资源,构建全国药品信息平台,向社会公开药品的价格、用量、质量、流通等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建立信息共享和法规追溯机制,我们也期待医药物流信息化的进程能够加快。建立物流、生产、销售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平台,采用RFID射频识别和条形码相结合的自动识别方案,追溯供应链中各环节的有关信息,准确识别发生医药产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及时实行医药产品的召回。医药物流企业应逐步加大物流网络建设、信息装备自动化技术的引进和开发,以及符合新版GSP要求的医药物流中心的升级改造,优化医药物流服务流程,建立面向全产业链的一体化供应链系统,实现医药物流的全面冷链管理。冷链涉及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断链都意味着整个冷链的失败,只有实现全程冷链物流无缝化和一体化,才是一个完整的冷链物流供应链体系。

鼓励和扶持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发展。

政府应采取以下措施来鼓励和引导发展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1)政企合作。积极鼓励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开拓药品冷藏业务,政府聘请专家提供医药冷链业务指导以及人员培训,同时将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状况作为一项重要的考评指标用于物流企业等级评比。(2)财政支持。政府应对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在冷藏药品库建设、保温设施设备购买等硬件建设方面提供低息贷款和资金补助政策,对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提供如三年的免税政策,以此来降低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发展的资金壁垒和政策规制。另外,政府应给予优惠资金和政策扶持,激励并引导医药物流行业协会的发展,以增强行业协会的纽带桥梁作用。(3)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政府应降低医药冷链物流企业的准入门槛,一方面鼓励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企业发展医药冷链物流网络业务,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组建独立的医药冷链物流公司,政府给予优惠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鼓励规模大的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公司实施行业内的并购、整合,以实现优胜劣汰,促进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行业的规范化和最优化发展。(4)就冷链物流业务基础资源来讲,存在结构性矛盾,但更缺乏的是资源整合和运作效率。如果能够将全国相关资源,如冷链物流公司、信息化机构、生产企业等进行合理的整合,形成集调度、仓储、运输、结算于一体的信息化指挥控制平台,则有机会创建更强的专业化赢利模式。依赖现代信息化技术,建立第四方医药冷链物流平台,则有机会全面承接冷链产品从车间下线到患者使用前的物流业务。

完善医药冷链物流硬件配套设施的建设。

要实现我国医药冷链物流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高标准的医药冷链物流硬件配套设施建设必不可少,但与欧美发达国家医药冷链物流配套硬件设施相比,我国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因此,我国应在如下方面展开专业化的医药冷链物流硬件配套设施的完善工作。(1)冷藏箱(车)温控技术设备方面。由于医药冷链物流运输中冷藏箱(车)一般难以实现满载,在运输实践中可采用同车多温控制技术,即在同一车上设立冷藏药品、冷冻药品以及常温药品和医药器械等多个温控区域,实现不同温度要求的产品可同车运输,提升满载效率。(2)节能环保的冷藏物流技术方面。医药冷链物流行业应加快推进新型节能环保冷藏技术的普及推广工作,积极引进先进的医药冷链节能设备,以适应医药冷链绿色物流发展的需要。(3)改造和更新现有的冷链运输和仓储设备,发展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的小编组机冷车,满足医药市场对多品种、小批量货源运送的需要。在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技术方面,加快先进技术引进工作。通过先进的技术,对医药产品冷藏、运输等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4)加快冷链设施设备的研发。专业化的医药冷链物流需要高标准的设施设备支撑,为了提高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的整体水平,必须完善配套的设施设备。在城市的道路体系中,要建立应急医药冷链物流的专用通道,服务于造血干细胞的移植、器官的移植、灾后药品的输送等。专用通道与城市的普通通道相结合,避免拥堵造成的运输延迟。依靠不断改进的道路系统,有计划地实现“门到门”医药冷链物流的全程服务。

篇(5)

中图分类号: U65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5-26-2

0 引言

在我国,由于疫苗储存、运输不当,导致疫苗失效之事时有发生,事件披露后引起社会的轩然大波,“疫苗事件”再次挑战了公众对于社会公共安全的信任感。因此,如何加强疫苗冷链物流运营,监管疫苗流通过程,确保疫苗安全有效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1 我国疫苗冷链物流运营流程分析

疫苗冷链运营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涵盖了疫苗从生产、储藏、销售、运输、配送到接种的全过程。第一阶段指疫苗从生产企业生产下线后的产成品开始,到省市级的医疗卫生机构为止。这中间包含疫苗生产企业、疫苗经销商、疫苗运输企业及省市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多个节点合作环节。第二阶段所指从省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出库节点开始,到地市县(区)的医疗卫生机构接收入库为止。第三阶段为从地市县(区)的医疗卫生机构出库节点,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收入库为止。第四阶段指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出库节点开始,到接种人群完成接种为止。图1为疫苗冷链物流运营四个阶段。

但是在疫苗流通过程中,国内疫苗一般有两种冷链物流运营模式。一种是疫苗生产企业自营配送。使用这种模式的疫苗生产企业,一般都具备了物流条件,如有自身仓库,有配送车辆和相关温控设备等。采用自营配送模式的优点是,企业可直接参与疫苗冷链物流全过程的管理,减少风险。另一种是疫苗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完成配送。这种配送模式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设备和资质要求极高,运用此种模式,疫苗生产企业主要是考虑到有很多跨地区的疫苗物流配送业务。无论采取哪种冷链模式,都需要对疫苗冷链过程中的温度进行严格监控,保证疫苗质量。

2 疫苗冷链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2.1 疫苗冷链过程重视防“过热”,忽视防“过冷”

商务部、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等6部门共同《全国电子商务物流发展专项规划(2016-2020年)》,其意强调要构建服务医药电商的全程冷链及可追溯体系。但在这些规定中,医药包装企业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往往在于包装不“过热”,实际上“过冷”对疫苗等生物医药的伤害更大,而防止“过冷”需要更为完善的冷链包装技术。按照新版GSP医药冷链的相关规定,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卡介苗、乙脑灭火疫苗等疫苗需要严格的2℃~8℃冷链运输。2℃~8℃冷链包装中高温不超过8℃的不“过热”要求并非难以实现,加大泡沫保温层厚度、多加冰袋即可。但是,要想_到绝对不低于2℃以防止“过冷”冻坏疫苗,难度确实不小,没有专业的冷链包装材料和设备很难实现。而大半冷链包装都无法真正达到不“过冷”的规定,而这也是目前医药冷链的通病。

2.2 疫苗冷链数据缺乏连续性

疫苗冷链物流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冷链数据的连续检测来完成对整个冷链过程的管理工作。这就对该数据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目前,由于疫苗冷链过程节点多,层次多,渠道长,运输仓储环节衔接不到位等原因,导致冷链过程数据不连续或不全面。

2.3 疫苗物流固有的特点加大疫苗冷链运营难度

疫苗冷链物流具有 “小批量、多批次、多频次、多区域”的运营特点,很难实现疫苗冷链物流的规模集运,这无疑对疫苗的冷链物流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保障冷链质量又要满足疫苗的规划和注射需求,实属不易。

2.4 不同气候条件加大冷链物流难度

中国广袤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不同地域气候的巨大差别,而不同的天气,对冷链的要求各异,因此辽阔的国土给疫苗冷链物流运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即使在同一个季节,中国的南方和北方的温度有巨大的差异,更别提东部和西部不同的地域风貌而决定的不同气候环境。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把产品输送到最终用户手上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是天灾的时候,疫苗的需求更加急需。因此,在中国这种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下,要想做成一套适合全中国的冷链系统,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2.5 缺乏专业的人才

要想运营好疫苗冷链物流,相关从业人员不但需要精通整个冷链物流运营过程,还需要具备疫苗产品的相关基本知识,同时还要熟悉国家法律法规对于疫苗的特殊监管和要求。疫苗冷链是一个跨行业、多部门有机结合的体系,必须协调好从生产、存储、运输、销售等各个冷藏作业管理。目前,疫苗冷链物流行业就是缺少这样既具有全局观和整体意识的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因此,要想搞好疫苗冷链物流,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必不可少。

2.6 政府监管不到位

现有医药冷链监管还处于流于形式的自查自管模式,所以出现了济南疫苗常温运输的事件;很多企业即使采用了GSP温度监测仪去管理温度,但是实际上还存在发货药品中只是少部分严格2℃~8℃控温应付上级检查,大部分冷链包装并没有纳入温度监管的数据库中去。更有甚者,还有不少不良企业更是直接篡改温度记录仪后台数据,数据造假,给政府监管部门提供的永远是完美的数据与温度曲线!而作为收货方的医院等单位,还没有完全落实监管职责,很多还是停留在之前的经验上,用感觉代替仪表记录,收货的时候药品没有过热还是冰凉的就可以了。

3 疫苗冷链物流运营优化策略

3.1 转变观念,严格控制疫苗冷链过程的温度适应范围

按照新版GSP医药冷链的相关规定,疫苗冷链过程要严格控制温度范围,比如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卡介苗、乙脑灭火疫苗等大多数疫苗储藏与运输温度要求在2℃-8℃内的。而一些特殊的疫苗,比如:风疹、麻疹、乙型脑炎等疫苗,其存储与运输温度要求都在-20℃-8℃之间。由于疫苗对温度敏感,疫苗从制造到使用的现场,每个环节都可能因温度不符合规定要求而失效。因此,在疫苗的运输和储存中,温度监控系统不可缺少,保证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而不是一味地重视温度上限,一旦温度超出范围,不论是高于设定温度还是低于设定温度,疫苗就要被销毁。

3.2 采用先进的温度检测设备,保证数据的完整性、连续性

2016年4月25日,备受关注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修改版正式。《条例》规定提出,疫苗储存、运输的全过程应当始终处于规定的温度环境,不得脱离冷链,并定时监测、记录温度。温度报警装置,在疫苗冷链物流中非常重要,尤其在冷库内和疫苗流通过程中。因此,无论生产企业还是经销商都应健全冷库和疫苗流通中的温度报警装置,定期对温度报警系统进行检测。温度报警装置可从疫苗生产下线开始,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一路进行温度人工或自动记录,一旦出现温度报警情况,将启动应急处置方案和措施。另外,可以通过“疫苗电子监管码”看到疫苗流通全过程温度情况,温度是否合格,是否有超温现象等,使得疫苗合格不合格,一目了然。此外,对疫苗冷链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应学习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如将RFID射频识别与条形码相结合,通过自动识别来追溯供应链中各环节的相关信息,一旦发生疫苗安全问题,就能准确识别出发生疫苗安全问题的环节与原因,及时实行疫苗的召回。还可把车载温控仪与GPRS网络结合起来,实现对冷链运输车所在方位和汽车车厢与疫苗冷链专用箱实时温度的远程监控。如果疫苗在流通的过程中,采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并且控制中也通过无线电同步,这样既能实时检测,又能自动控温,那会使疫苗冷链物流更为安全和可靠。

3.3 培养专业人才

医药冷链物流在人才培养中所涉及的学科种类和领域将会更多、更复杂,专业性也会更强。如涉及医药和疫苗管理方面、制冷和冷藏技g方面、物流管理和信息技术方面等多个方面,而且疫苗还具有配送时效性强、性能易变等特性,很不容易掌握。因此,在医药冷链物流人才培养中,企业、高校、政府都应做出努力。同时,通过技能认证来促使企业与个人都重视冷链物流,从而会培养出更多专业人才。

3.4 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在我国,疫苗的行业主管部门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部门,各部门各司其职,监管疫苗从生产到流通到接种的全过程,确保疫苗安全。2016年,《2016-2021年疫苗行业深度分析及“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导报告》指出,疫苗生产企业自行配送或者委托配送疫苗,应当严格遵守药品GSP相关要求。对疫苗装卸、交接等情况下的温度控制要求,疫苗生产企业应在验证基础上做出规定。委托配送疫苗的,应当对配送企业是否具备冷链储存、运输条件及执行药品GSP的能力进行严格审查,并将该企业情况分别报告生产企业所在地、疫苗储存地和配送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配送企业应当书面承诺随时接受委托方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检查、遵守药品GSP相关要求,对疫苗流通过程的监管进一步细化,保证疫苗流通过程中的安全。

4 总结

本文从我国疫苗冷链物流运营流程出发,分析疫苗冷链运营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多个层面共同努力,齐抓共管,疫苗冷链物流才能真正达到不让冷链“断链”,使疫苗真正安全可靠。

参 考 文 献

篇(6)

前言

我国目前冷链管理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国家虽然有药品冷链相关规定,但相关政策法规过于原始、粗旷,可操作性不强,生产、经营企业也无所适从。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药品冷链管理体系。相关管理部门未对药品冷链管理的整个体系做出完整规划,以避免药品从生产到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因缺乏有效冷链管理而造成重大的人身事故,应引起政府和企业的重视。

1、药品冷链管理现状

1.1对药品冷链物流不够重视

药品与生鲜农产品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涉及到质量安全、社会民生、冷链运输等方面,但因为药品所具有的特殊性,以及药品对于民生和国家安定所具有的深远影响,又使冷链药品对于温度的设定和监管相较于生鲜农产品要严格很多。但是纵观国内现行的物流政策,虽然近几年对于信息化物流产业的政策不断出台,但对于药品冷链物流的相关政策仍旧不多,而针对医院药品的流通管理更是鲜有提及,致使药品在医院内部流通时多有纰漏,现行的冷链物流政策更多关注于生产经营企业,而医院内部的冷链物流未被重视。因此,应尽快研究制定针对药品冷链物流的政策及指导细则。

1.2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我国现行的药品相关法律法规中,均涉及到了药品的冷链管理,虽然相关政策很多,但因其对于药品的冷链管理缺乏整体规划,导致政策制定的管理理念陈旧,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因此在具体操作流程中指导作用不强;对于管理过程中的监测和监督也缺乏科学性、严谨性,导致政府的监管力度不够,惩罚措施制定不完善、不明确。以上原因给了不良机构一些可乘之机,对于药品的质量安全易产生不良影响。

1.3政策条文叙述笼统,可行性不强

JCI 标准是国际公认的代表最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和管理标准,其中对于药品的冷链管理虽有提及但并不深入;同样卫生部制定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是我国对于三级综合医院的评定依据,其中的《药品入库储存及养护制度》对于药品的冷链管理也是一笔带过,除了强调分库管理、重申了温湿度标准外其他再无提及。不难看出,大到国际小到各地方甚至各机构都会制定一些关于药品冷链管理的政策和制度,但因其内容过于笼统,对于具体操作缺乏规范化和细节化,所以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常常失去其指导意义,致使多个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都形同虚设。

1.4资质审查不够严格

因国家充分意识到了保障药品质量的重要性,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置于首位,继而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于市场准入的企业设定了严格的标准,有效的控制了不符合标准的机构向市场的流入。对于已经取得医药冷链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其日常工作必须严格遵从法律法规行事,并且及时发现和完善流程和政策中的纰漏,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障药品质量。然而由于工作疏忽等原因,相关部门对于企业的资质审查不够严谨和全面,致使一些不符合标准的企业仍在进行着药品冷链管理的工作,对于药品的安全使用造成隐患。另外,由于对于医疗机构并没有出台关于药品冷链管理的资质要求,故也没有相关的资质审查,导致各医院之间冷链管理水平良莠不齐。

2、药品冷链管理现状存在问题的改进方案

2.1完善药品冷链管理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鉴于药品冷链物流有严格的运输条件和广泛的社会影响,监管部门应重视药品冷链物流的地位,针对其特殊性专门研究制定和药品冷链物流相适应的政策法规,并针对药品冷链物流的不同阶段(比如医院末端物流)提出有针对性的规范,促进该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将生产企业,运输企业和医疗机构的操作流程和工作任务进一步细分,除了对于生产和运输企业工作的规范化和细节化外,也要对于医院药品冷链管理单独制定监管制度,强化医院对药品冷链管理的责任,以确保药品在院内流通时管理链条的完整性。

2.2加强药品冷链管理监管

2.2.1 提高监管部门药品冷链检查水平

通常情况下,一个行业的监管水平高低反映了该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目前药品的冷链监管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监管机构应针对监管人员的实际工作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强化培训。培训应涵盖行业的基本知识、要求的基础设施、相关设备、法律法规等专业知识,以及医院、药企、冷链物流公司的药品冷链管理模式等,达到丰富监管人员知识和技能,提高监管人员的药品冷链检查能力,从全局角度指导相关企业走上正轨、健康发展的目的。对于医疗机构来说,药师既要巩固关于药品的专业知识,也要加强冷链管理的学习,以提高整个医院的冷链管理水平。

2.2.2加大药品冷链检查力度

我国的药品冷链发展时间还不长,但是大部分企业能够做到遵守法律法规要求,提升本企业药品冷链操作的规范性,提升药品冷链管理水平,但仍有部分企业、医院为了减少投入,降低成本,追求利益,忽视药品冷链管理,致患者的生命安全于不顾,扰乱行业的良性发展。因此,监管部门应加大对药品冷链违法违纪现象的检查力度,抓到一起处罚一起,并不定期在整个行业开展专项整治,督促企业提高守法意识,提高药品冷链管理水平。由于现阶段对医院的冷链管理的相关政策偏少,监管机构尤其要注意加强对医院的冷链检查,避免出现医疗机构利用政策漏洞,降低自身要求,出现威胁到患者用药安全的情况。

2.3加强行业规范建设,确保冷链在各环节的有效运行

监管机构应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针对整个冷链物流行业制定完整统一的药品冷链物流标准,并加强标准的可执行度。除了要求药品整个生命周期的储藏、运输均要符合相关标准外,还应该考虑到每个环节的不同情况,制定实际可行的规范要求。发达国家很早就制定了药品冷链相关标准。2002 年,美国成立了冷链协会,颁布了行业标准细则――《冷链质量标准》。该标准涵盖了药品冷链管理流程中的各个环节,为整个产业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标准。美国要求药品生产商除了要保障药品质量,还要对药品冷链运输过程负责。美国对于冷链药品的温度控制和实时监测制定了严格标准,促使药品制造企业在药品整个生命周期中对于温度起到全程监控的作用,更有力保障了药品质量。我国现状是从生产企业到运输企业到销售机构缺乏统一行业准则,各个环节对于温度的控制和监测也呈现出各自为政的现象,不利于药品的质量整体管理。 因此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应组织力量,制订关于药品冷链相关设施的标准、生产标准、药品冷链储藏、运输操作的基本要求等标准性文件。定期组织相关企业开展培训,多途径解答企业疑问,指导相关企业遵照标准开展工作。 指导性标准文件应根据不同时期的药品冷链发展水平进行调整,使其迅速适应最新发展要求,指导企业全方位提高药品管理水平。

2.4成立统一配送中心

可以通过政府出面,成立统一的药品冷链配送中心,负责整个区域的药品运输配送,这样可以整合各企业资源,建立统一的配送标准,打造信息化、专业化、标准化的先进的药品物流供应商,解决各企业物流水平不一,配送标准不一的混乱局面。

3、结语

药品冷链管理是药品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完善行业法规、提高监管水平、加强行业自律等方式加强药品冷链管理,对药品的质量安全提供有效保证,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篇(7)

共同走第三方冷链物流的道路

前两年新建的中国百胜杭州配销中心的特点就是提供一条完整的冷链。货物在冻库、冷藏库以及冷藏车之间周转时,都将在低温卸货码头暂存。低温卸货码头为全封闭结构,有效控制了卸货区域的温度,这样冷藏车、低温卸货码头、冷藏库以及冻库就形成了恒定温度的货物保存空间,可以使货物在恒定温度下保存、搬运,选择和运输,确保冷链的完整性,从而保障食品的安全与品质。

百胜的这一做法给了中国冷链物流业一记响亮的耳光。因为这本是冷链物流企业最应该做的事情,但却让餐饮企业抢先了。虽然它不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分工的规律,但在条件尚不成熟的今天,我们只能先适应它再改变它。

有两个模式可以作为尽快改变这一现状的选择。一是让这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将让已建成的食品全程冷链的设备、技术和资金得到最大效率的发挥,也就是说,让其独立成为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从而更好地为更多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服务。这方面已有不少成功的先例,如河南双汇物流投资有限公司、天津康新物流有限公司,上海光明领鲜物流有限公司等等。另一个模式是让那些虽有资金实力却并不具有实际操作实力和市场客户资源的食品生产和经营企业与目前已初具规模的冷链物流第三方企业合作,或融资、或投资、或合资,大家抱团发展。

近年来,我国冻品行业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日渐突出。数据显示,多年来,由于我国冷加工及冷链物流设施不足,冷鲜肉仅占10%,冷冻肉制品产量只占肉类总产量的15%,与发达国家肉类冷链流通率100%、占肉类总产量比重50%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而由于第三方冷链物流的不发达,很多冷冻食品企业还停留在自营物流阶段,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与冻品行业直接打交道的冷链物流行业从业者,若与冻品行业实行产业联动,即可在协同发展、降低成本的基础上实现共赢。

得标准者方能得天下

今年7月初,闹得沸沸扬扬的走私冷冻肉事件让人深思。尽管国家食药监总局、海关总署和公安部联合通告,对所有查获的走私冷冻肉品均依法予以销毁,并将追查走私入境冷冻肉品的来源及销售去向。但追究到底,此事反映的还是冷链物流标准问题。

据了解,目前我国对冷冻肉的存储期限方面没有强制性法规,只有牛肉方面有可参照的推荐性标准《GB/T17238-2008鲜冻分割牛肉》,规定“冻分割牛肉应贮存在低于-18℃的冷藏库内,贮存不超过12个月。”其他肉类冻品保质期尚无明确规定。

那么,肉品冷冻太久有什么危害呢?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冯平介绍,由于冻藏时间较长,冷冻肉的油脂会氧化,水分和蛋白质会有大量流失,因此冷冻肉的口感和营养都要比鲜肉差很多。

目前之所以会发生类似走私冷冻肉等事件,除易腐食品在运输环节中温度波动会造成食品变质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目前我国冷链物流标准混乱。一方面,目前我国冷链物流标准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上相互交叉;另一方面,大部分冷链物流的标准多为推荐性标准,不具有强制性,因此约束力极低,对冷链物流企业指导作用非常有限。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国家标准,在国标出台前,应将行业标准作为国家推荐性标准,规范物流行业。

精细化管理:岂止是一个冷字

无论对于食品企业还是冷链物流企业,设备、技术和资金都是硬实力,而精细管理则是软实力中的硬实力。精细管理即所谓“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习惯(纪律)等五个单词的英文缩写,泛指生产经营管理的精细化。

冷链物流的精细化管理一般围绕温度控制来进行,整个冷链从仓储、运输到配送,再到终端消费,都必须在规定的温度范围之内,它涉及到人员的配备、装货的效率、时间的配合等等。比如,可以精细到每台车都必须配备两个驾驶员,以防止疲劳驾驶,每4个小时要更换一次驾驶员;要放两个温控仪,中间放一个,后面放一个;每台车上都配备红外检测仪,为的是在装货前测量温度,因为产品的出库温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他诸如对冷库环境、卫生、人员身体健康等,也都有严格和具体的要求。

对于冷链物流来说,这些无疑都是对的,但并非全部。那么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古代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早在两千年前就发现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静止是相对的,而运动则是绝对的。这是最朴素的辩证法,适用于大千世界中的万事万物。无论是对人的管理还是对物的管理,都有动静之分。既然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和最高境界是靠标准监管,那么相对于人的监管而言,标准的监管无疑属于静态的监管,因为标准是不可能老变化的,否则也就不称其为标准了。但是,被标准所监管的对象却是人和物,这方面的变数就太多、太大了。诚然,现在冷链物流行业乃至整个物流行业的标准制定还处在起步阶段,目前大多数物流企业在实践中所实施的只是企业标准,其实,如果严格按照企业标准管理和操作,其效果一点不比实施国家标准差,因为企业标准往往比国标更严格。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冷链物流企业对标准的监管往往还停留在技术层面和粗线条的监管,更主要的是,很多企业的管理还只是对人的管理,认为只要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就是管理到位了。由此衍生出的问题就是忽视对管理细节的严格要求和依据标准进行日常的动态的管理。

麦当劳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其对细节的动态管理非常到位、严格。麦当劳不仅有几百页的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而且连每一片面包的厚薄、气孔大小以及吸管的直径都有严格限定;不仅每家分店经理每时每刻都要检查每一个工作流程是否严格按照标准实施,而且总店每天都要通过电脑终端,检查每一个分店的经营业绩和标准实施情况,把已有的标准真正付诸实施并体现在每一天每一刻的操作实践中,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

篇(8)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3-0036-02

食品冷链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在低温条件下的物流现象。食品冷链建设要求把所涉及的生产、运输、销售、经济和技术性等各种问题集中起来考虑,协调相互间的关系,以确保易腐食品在加工、运输和销售过程中的安全。具体来说食品冷链是指易腐食品从产地收购或捕捞之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和零售、直到消费者手中,其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产品所必需的低温环境,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目前中国食品正在由长期供给短缺转向结构性相对过剩阶段,由主要解决食物总量供需安全问题向主要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转变。由于食品从农田到餐桌,要经过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如此长的产业链条中,每一个环节都有食品被污染的可能性。从整体冷链体系而言,中国的食品冷链还未形成体系,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消费内需来看,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都十分明显。以蔬菜、水果为例,果蔬采后加工和流通设施落后,造成腐烂损失严重,物流成本提高,全国每年果品腐烂损失近1200万吨,蔬菜腐烂损失1.3亿吨,按1元/kg计算,每年经济损失超过上千亿元。所以发展食品冷链物流刻不容缓。

1 食品冷链的流程

食品冷链由冷冻加工、冷冻贮藏、冷藏运输及配送、冷冻销售四个方面构成。

(1)冷冻加工:包括肉禽类、鱼类和蛋类的冷却与冻结,以及在低温状态下的加工作业过程;也包括果蔬的预冷;各种速冻食品和奶制品的低温加工等。在这个环节上主要涉及冷链装备有冷却、冻结装置和速冻装置。

(2)冷冻贮藏:包括食品的冷却储藏和冻结储藏,以及水果蔬菜等食品的低温贮藏,它是保证食品在储存和加工过程中的低温保鲜环境。在此环节主要涉及各类冷藏库加工间、冷藏柜、冻结柜及家用冰箱等等。

(3)冷藏运输:包括食品的中、长途运输及短途配送等物流环节的低温状态。它主要涉及铁路冷藏车、冷藏汽车、冷藏船、冷藏集装箱等低温运输工具。在冷藏运输过程中,温度波动是引起食品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运输工具应具有良好性能,在保持规定低温的同时,更要保持稳定的温度,远途运输尤其重要。

(4)冷冻销售:包括各种冷链食品进入批发零售环节的冷冻储藏和销售,它由生产厂家、批发商和零售商共同完成。随着大中城市各类连锁超市的快速发展,各种连锁超市正在成为冷链食品的主要销售渠道,在这些零售终端中,大量使用了冷藏冷冻陈列柜和储藏库,由此逐渐成为完整的食品冷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2 武汉市食品冷链物流发展优势

(1)政策扶持。食品冷链物流属国家政策扶持范围,符合条件的可申请到国家政策扶持资金及相应税收优惠政策,而且优惠政策将会延续且力度会进一步加大。

(2)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加强。武汉市更加严厉的食品安全监管法规会陆续出台,越来越多的食品生产、运输、储存环境会被要求纳入冷链体系;食品冷链的温度追溯体系将在国家标准及规范上得以明确化。食品冷链企业的优势将会越来明显。

(3)经济进一步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鲜食品、冷链食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食品冷链行业的市场会进一步加大。武汉市食品冷链物流中运输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冷链规模增长迅速。

(4)武汉市食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华中地区最大的冷链项目―白沙洲冷链项目在武汉奠基开建。该项目冷库容量为6.5万吨,辐射半径1000公里,规模相当于1个半徐东冷库。可带动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及西部地区农副产品的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和零售。不仅有效缓解了武汉现有冷库贮藏压力,大大提高了农副产品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对提升武汉乃至湖北地区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保障农产品食品安全起到了促进作用。四季美冷链市场完成一期招商,明年将开门纳客,万吨冷库搬迁至武汉肉联,坚守城区市场。

3 武汉市食品冷链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1)食品产地冷链物流发展相对滞后。武汉市尚未普及预冷技术和低温环境下的分等分级、包装加工等商品化处理手段,区域性食品批发市场、农产品交易中心等关键物流节点也缺少冷冻冷藏设施,与冷链物流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现有冷库多为低温冷库,适用于果蔬调峰上市的高温冷库需求缺口还比较大。武汉市周边农村冷链物流投入水平明显落后于城市的相关投入,加上农民粗放式、小规模的生产方式,结果导致当遇到农产品集中上市的季节,由于缺乏冷库,大量农产品会烂在田间地头,造成巨大的浪费,也严重损害了农户的利益。

(2)基础设施不完备。物流装卸场所设施不完备,易腐物品装卸大多在露天而非在冷库和保温场所进行,运输车辆和仓储设施之间没有过渡区或者防护措施。物流运输设备不完善。大部分生鲜农产品仍在常温下进行储存,运输中多采用开篷设计的普通货车。80%左右的水果、蔬菜、禽肉、水产品都是用普通卡车运输,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输。货运车辆约大多数是敞篷式设计,而备有制冷机及保温箱的冷藏车辆只占到很小的比例。铁路冷藏运输设施也有待进一步改进,缺乏规范保温式的保鲜冷冻冷藏运输车厢等。在这方面,与国际标准相差较大。冷库结构也不合理,重视肉类冷库建设,轻视果蔬冷库建设;重视城市经营式冷库,轻视产地加工冷库建设;重视大型储藏冷库建设,轻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

(3)第三方食品冷链物流企业短缺。目前武汉市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数量不多,绝大部分都是原有从事冷藏运输或仓储的企业转制而成的,企业规模小,市场覆盖面窄,网络不健全,发展还不成熟。大多数易腐食品的物流都是由生产商、加工商和零售商自己操作的,市场分散和设备不足,信息传递不畅,极大地影响了产品的在途质量,造成了食品冷链的成本和商品损耗很高。

(4)消费者对冷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随着武汉市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对食品的消费也在不断地增加,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由于食品安全常识宣传力度不足,大多数消费者缺少食品冷链常识,无法区分哪些食品需要冷链,不关注食品的储藏温度,也不了解如何判断食品是否安全,使食品价格成了大部分消费者进行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大多数大型超市冷柜都有温度显示装置,但是温度达不到低温食品的要求。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不足还体现在消费者消费后的行为上。由于缺乏冷链相关知识,原本新鲜的食品被消费者几番“折腾”后变得不新鲜。对于食品冷链行业来说,只有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提高,才能真正拉动行业发展。

4 对武汉市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的建议

(1)加快冷链物流信息化工程建设,提高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加快建设一批冷链物流示范工程,增加冷链物流服务过程的透明度。应充分利用武汉市现有RFID技术、3S(GPS\GIS\RS)技术及冷链物流信息化技术的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运用高科技手段,实现冷链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过程实时监管,实现责任追溯机制。促进冷链运输管理的透明化、科技化、一体化,从而真正有效提高冷链运输的效率,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和物联网产业发展建设。(2)尽快建立第三方监管体系。建议武汉市政府牵头组织食品监督管理局、发改委、科技局、信息产业局等部门,尽快建立第三方监管平台管理体系:食品冷链监管平台、农副产品冷链监管平台,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实现各职能实时监管,变事后被动事件处理为事前计划、事中监控指挥、事后可追溯。

(3)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武汉市中部物流枢纽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进步,促进冷链物流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有效地提高冷链物流的效率和效益。应坚持自主创新,高新技术与适用技术并重,走有中部冷链物流特色的技术发展道路。提高中部冷链物流运输的核心竞争能力,打造中部地区的核心优势,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促进中部冷链物流运输产业的更快更好发展。

(4)武汉食品冷链可以采取企业导向型或平台导向型两种发展模式。企业导向型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和大型食品企业,发展以核心企业为轴心的食品冷链体系,串联供应链上下游,逐步形成覆盖分类食品产业的冷链保障体系。平台导向型是建设连接农产品主产区和消费地的食品冷链主干网络,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武汉市食品冷链变革需要三位一体化,一个地区的食品冷链保障体系建设,单靠任何一方都是难以有效推进的,它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通力合作。政府应当制定食品冷链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鼓励措施,加强行业规划的方向性引导;行业协会应发挥沟通协调作用,制定并落实行业整体规划和行业规范;企业应根据市场规则具体运作,合力推动中国食品冷链的逐步发展。

食品冷链是一项系统工程,发展状况能综合体现地区经济整体实力、科学技术水平及人民生活状况。提高食品冷链研发技术水平,是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百姓放心食用安全食品的特殊保障。所以武汉市必须要抓住我国整体经济快速发展的好时机,提高食品冷链技术的研发,大力发展和改善我市食品冷链设备和管理,建设、健全、完善食品冷链,实现与国际接轨,使食品冷链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丰富我市的饮食文化。

参考文献

[1]刘畅,张浩,安玉发.中国食品质量安全薄弱环节本质原因及关键控制点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1):24-31.

篇(9)

冷链物流市场爆发

电子商务催生了冷链物流宅配市场的兴起,进而带动了冷链物流客户渠道的改变。电子商务冷链物流的客户群体可分为B2B和B2C两个市场。2014年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B2B占总体市场的3/4,B2C占总体市场的1/4。虽然B2C市场规模较小,但受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2012~2014年的3年间其年均增速达到80%~120%。由于冷链物流市场的整体发展、消费者消费能力的提升、客户购买频次的增多,以及生鲜产品尤其是海鲜产品高达50%的毛利率的吸引,当前电商企业纷纷推出专业的生鲜产品品类,或是加大对生鲜产品品类的拓展力度。随着各大电商企业不断发力,预计到2015年年底,冷链物流中的宅配市场业务规模可以达到40亿元人民币。

目前冷链物流行业的货品品类可以细分为蔬菜、水果、加工食品、速冻食品、禽肉水产及花卉产品等,还包括一些特殊商品,如医药产品。其中,水产品、医药产品等近年来发生的变化较大。从冷链物流行业整体规模和增长速度看,2014年,水果和水产品消费量依然较大,多年来始终是重点货品品类,并且随着冷链物流行业成熟度的提高,其需求增速也在稳步提升。2014年,医药类产品的增长同样不容忽视。近几年由于医药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对经营设施、企业资质等严格审查,医药产品在冷链运输上的比例越来越高。在前100种最畅销药品中,有冷藏温控要求的药品已经占到45%。现在采用冷链物流的医药类产品主要是疫苗和血液制品。未来,诊断试剂这一市场将会进一步放开。从长期来看,随着种类的丰富,整个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另外,价值链不断扩展延伸。冷链物流企业由单个环节服务领域逐渐向一站式综合领域扩展。与过去相比,综合型冷链物流供应商所占比例逐渐增大,企业在服务过程中逐渐向立体化、跨界方向发展。

冷链物流遭遇瓶颈

与发达国家冷链物流相比,我国现有冷链物流水平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制约冷链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分布不均,且功能失衡 目前我国冷藏保温车辆约7万辆,而美国已经拥有20多万辆;我国冷藏保温汽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为0.3%左右;按人均占有的冷库容积来说,我国仅是美国的1/5。此外,我国当前冷库结构不够合理,导致功能失衡,比如肉类冷库多,果蔬类冷库少;冷冻库多,保鲜库少;城市冷库多,农村冷库少;经营性冷库多,加工类冷库少;土建式冷库多,装配式冷库少;东部冷库多,中西部冷库少等现象明显。

冷链标准缺乏监管,企业执行力度差 据统计我国冷链相关标准已经超过200项,但所有这些标准都是推荐性标准。近几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委根据行业需要也制定了若干项冷链国家和行业的标准,如《冷链物流分类与基本要求》《食品冷链物流追溯管理要求》等,并进行了标准试点和宣贯工作,但是仅靠协会的力量是有限的。部分企业打着全程冷链的旗号,却经营着间歇性供冷,以此降低冷链物流的成本。发达国家对于冷链物流的重视已经上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例如,欧美多国采用的《易腐食物国际运输及其特种运输设备协议认证》(简称ATP),其中对冷链运输和冷链设备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一旦企业触碰法律,就将面临罚款与制裁。而我国目前还尚未有专门针对冷链物流的法律。

冷链理念薄弱,易腐食品安全意识不强 这既体现在行业层面,也体现在消费者层面。重视食品生产环节,而缺乏对于冷链环节的监管和追溯,是冷链理念不强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美国农业总投入中,仅有30%用于生产,70%则用于产后的保鲜、运输和监管。虽然我国居民家庭易腐食品消费占比已经超过30%,但大部分消费者对冷链的要求或意识不强。

创新驱动冷链物流向前

今后冷链物流的发展,要进一步提高行业认识,采取一系列创新性措施,降低冷链物流成本、提高冷链运营效率,从而保证冷链市场平稳运行。

提高软硬件运用程度 以美国为例,美国冷链物流当前大力发展火车温控集装箱,也是基于考虑铁路网络的优势。而理想的冷链物流产业链应该是“产地预冷、冷链运输、市内配送中心、销售终端”四点一线,甚至可以直接从产地到终端。中间环节越少,成本越低,断链的可能性就越小。因此,政府可对产地冷库、市内配送中心等做好统一规划和标准,引导第三方冷链物流有序发展。另外,在实际操作中,可在整个供应链中运用一套完整的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MS),对企业运输过程中涉及的订单处理、运输、配送、承运商管理、运力管理、返单管理、应收应付管理,以及退货管理等业务,进行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和监督。

跨界冷链资源整合不断创新 跨界冷链对市场的冲击能力、竞争能力和整合能力,是传统冷链物流企业所不具备的。需要通过餐饮企业和生鲜电商企业,与冷链物流企业及高新产业技术融合并跨界合作。在联合的基础上实现跨界多赢,才有可能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带来行业新的发展机遇。

篇(10)

近年来,随着我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乡居民购买力的提高和释放,我省蔬菜产量和流通量逐年增加,目前,我省蔬菜种植面积已达1400万亩,年产蔬菜2300万吨,外销量达到每年1700万吨,成为全国重要的蔬菜产销基地。2011年被国家商务部确定为“南菜北运”试点地区之一以来,生产供应能力逐年扩大,2011年供应北方市场的蔬菜达到550万吨,2012年达到650万吨。全社会对生鲜蔬菜产品的安全和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建设云菜冷链物流,对于促进我省农民持续增收和保障消费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蔬菜与蔬菜冷链物流的特点

蔬菜属于鲜活农产品,突出特点是易腐性和易损性,采后寿命短,在产业链全过程中,若经营处理不当很容易衰老或发生品质变化,导致蔬菜品质下降。蔬菜冷链物流指的是蔬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者冰箱产业链全过程中的各环节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中,以便更好地降低蔬菜损耗、保证蔬菜品质的供应链系统,并最终实现蔬菜产品的安全。蔬菜冷链物流的突出特点是低温、低耗和高效。低温意味着蔬菜必须在全产业链中全程的温度控制。低耗指在蔬菜冷链物流的各环节中,通过新进的冷链物流技术达到降低产品损耗的效果。高效指通过多种途径达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交易效率。

二、我省蔬菜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

(一)冷链基础设施落后

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冷链市场的需求,加大建设和投资开发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力度成为当前我省冷链物流系统建设的重中之重。特别是我省设施落后,设备不全,配套设施严重滞后等情况非常突出,因此业界都认为,当前应当连续普及全国性冷藏供应链配送网络系统,建立和完善现代流通网络,降低物流费用,开展多形式的农超对接,逐步完善冷链系统,云南应当紧紧抓住《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总体规划(2012~2020年)》以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期,不断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促进冷链物流产业升级。

(二)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缓慢

蔬菜冷链物流投资高以及专业化程度要求较高,因此一般的小企业很难进入蔬菜冷链行业。因此积极培育壮大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非常重要,由于第三方冷链物流的发展滞后,云南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现有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经济实力薄弱、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落后、无核心竞争力等特别突出。

(三)蔬菜生产规模小而分散,合作组织功能不健全

我省蔬菜产业的突出矛盾是小生产与大市场并存。农户仍然是蔬菜生产经营的主体,蔬菜产业园、蔬菜龙头企业较少,致使蔬菜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和示范带动力不强,以及蔬菜合作组织在生产、流通、销售等领域中起的作用不大。由于农户受自身经济、技术等条件的制约,无投资冷链物流设施的能力,导致蔬菜在生产、流通、销售等过程中品质受到严重影响,同时,蔬菜合作组织发展缓慢,在蔬菜生产、流通、销售等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功效。

(四)冷链意识有待提高

近年来虽然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部分人对冷链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致使人们对冷链意识有所提高,但由于受长期生活习惯的影响,对于蔬菜在常温生产、流通、销售等的情况司空见惯。人们应当把蔬菜冷链物流看作关系到我们每个人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社会形成像日本“没有经过预冷处理的果蔬就是不受欢迎的”的观念。

(五)缺乏专业化的蔬菜物流公司和全程冷链运输

我省蔬菜冷链物流刚刚起步,发展缓慢,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蔬菜物流不是由专业化的物流公司来完成,而主要是由普通物流公司来完成,并且流通过程操作简单以及不严格控制好蔬菜流通温度,各个物流环节并未形成统一的对接。其次,没有形成标准化、规模化的蔬菜生产,销售市场零散,以及缺乏专业化的蔬菜物流公司。

同时蔬菜产业并未形成一条从田间、采后到预冷、到冷库,再到冷藏车运输,再到批发站冷库,再到超市冷柜,再到消费者冰箱的完整产业链。

三、我省蔬菜冷链物流发展的建议

冷链贯穿于蔬菜加工的各个环节从包装前的预冷、包装完毕后的冷藏储存,到蔬菜上架销售前的冷藏运输。“云菜”应打造全程冷链物流,将对于云菜在保证品质、实现远距离销售和提升附加值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提升“云菜”品牌。

(一)打造冷链物流全程监控与追溯系统工程

构建高端配备现代监控的物流体系,规范化、标准化运作,建设全程温控和可追溯系统,充分利用龙头企业冷链物流新进的技术和市场交易信息平台,建立便捷、高效、低成本蔬菜冷链物流信息追溯系统。

蔬菜冷链物流流程图

同时要组建专业冷藏运输车队对蔬菜专业合作社进行统一收购,带动蔬菜园区外周边冷链物流,形成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共赢的局面。园区内外统一运用传感器、GPS等物联网技术,进行全程温控和综合管理,最终形成物联网监控的、社会化的全程冷链物流系统,形成一条从田间、采后到预冷、到冷库,再到冷藏车运输,再到批发站冷库,再到超市冷柜,再到消费者冰箱的完整产业链。

(二)打造冷链物流监管与查验体系工程

完善冷链物流从生产、加工、储存、运输、中转、进出口等主要环节的监管和查验基础设施建设。在全程监控与追溯系统工程的同时,同步建设监管和检测设施。依托现有的监管和检测资源,进一步提高种植基地、加工基地、配送中心、中转中心、进出口口岸的查验和检测能力,提高监管水平,保障产品质量和安全。

通过提供多方位的综合冷链物流服务,将大大缩短产销距离,加入信息流有效保证供应的及时性、敏捷性;同时,全程冷链物流专业化的运作模式为蔬菜销售渠道的畅通提供了保障。提升“云菜”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保证冷鲜蔬菜的质量。促使农户分散于多处的物流资源进行集中处理,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优势,实现蔬菜冷链物流的现代化、专业化和标准化。提高了农户种植蔬菜的积极性,带动云南蔬菜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三)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完善合作组织功能。

加大培养蔬菜龙头企业力度,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组织模式,带动和示范周边农户,形成标准化、规模化蔬菜生产经营,利用龙头企业的经济实力雄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先进、有核心竞争力等优势带动全产业冷链物流。完善合作经济组织,充分融合小生产与大市场,鼓励蔬菜种植小农户积极参与合作组织,使分散的、无规模的小农户整合为有规模的合作组织,并由合作组织对接大市场,提高蔬菜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保护农户切身利益,增加农民收入,达到农户、企业及合作组织多赢的局面。并加大对合作组织的建设力度,拓宽其服务功能,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等全方面的服务,实行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等一系列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经营。

(四)通过政策扶持,大力发展第三方蔬菜冷链物流

通过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财政、税收等多方位、全面的扶持政策,培育一批经济实力雄厚、辐射带动能力强、有核心竞争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激励蔬菜生产企业从源头到销售实现低温控制,加大对冷链运输和低温销售的发展力度,建立以生产企业为核心的冷链物流体系。积极推进第三方物流发展,利用物流企业的信息网络把先进科技带到农业领域,指导合作组织生产和销售,提升蔬菜产品附加值,推进蔬菜产业化升级发展。

(五)加大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和人才培养力度

加大投资冷库、冷藏车等配套基础设施和设备,以及采用低温等离子体真空减压冷藏解毒保鲜技术,并按照蔬甘肃省居民个人保险消费力实证研究

周雪梅

(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摘要】本文在分析甘肃省保险消费市场的基础上,介绍了保险消费力的概念及构成要素。通过搜集1990~2011年甘肃省人均保费和居民收入情况相关数据,选取适当的解释变量,分别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对甘肃省居民个人保险消费力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促进甘肃省保险业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保险消费力 保险需求 消费力客体菜冷链物流发展的需要,完善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机制,通过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推动高等学校设置冷链物流相关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发展蔬菜冷链物流职业教育,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同时聘请有关专家和科技人员研究和制定蔬菜的真空保鲜、标准化加工技术操作规程,对优质蔬菜产品进行脱毒、杀菌、去农残、解毒、保鲜,使蔬菜加工产品新鲜安全、无公害,达到外销的标准。蔬菜进入冷库流通前,首先在产地预冷库中进行预冷,采后蔬菜经历卸货、检验、检测等阶段,未发现异常,则直接放置到冷库的预冷间预冷,温度依据蔬菜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预冷之后,直接进入加工车间进行加工并最终实现从田间到消费者冰箱的完整产业链。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R],2010.

[2]云南省商业厅.云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R],2010.

[3]朱超才.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1,39(4):2317-2318.

[4]黄利伟.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5]杨青松.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42.

[6]张云中.农产品流通模式亟待变革[N].国际商报,2011-07-20(4).

上一篇: 城市综合体规划设计 下一篇: 施工单位质量管理体系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