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8 17:07:3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物专业研究方向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1调查对象
以吉林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武术专业和吉林体育学院武术与传统体育学院武术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吉林体育学院官网里的中国知网、万方镜像数据库、维普资源平台、体育资讯和学校图书馆综合类图书,查阅了与本次研究相关文献30篇进行了归纳总结。
1.2.2问卷调查法
本次研究共准备了250份调查问卷,实际发放228份,实际收回225份,有效问卷182份。其中吉林体育教育学院发行120份,实际收回119份,有效问卷104。吉林体育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院发行108份,实际收回106份,有效问卷78份。
2.結果与分析
2.1武术专业与就业方向调查结果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毕业生自2007年到2013年参加国企人数呈增加状态而所占毕业生比例却呈减小状态,这反映出吉林体育学院扩招现象,扩招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所以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就业时选择了私企和个体。
2.2武术专业社会实践渠道缺少
现如今最常见的高效学生的社会实践途径组要有:依托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进行社会实践、参加重大庆典活动进行社会实践、开展寒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体育公益志愿服务活动,我们可以看到现如今的社会实践途径很少有专门与武术专业有关。一个学校所在的那个城市和在城市所在的位置,以及学校所在地的民俗文化也将制约着高效学生的社会实践,例如长春电影制片曾邀约本校学生去参加太极拳的表演,2015年长春市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表演上有太极拳的表演。这些很少数的社会实践的机会却有着很多附近学校学生的争抢,从而形成了“僧多粥少”这种现象。武术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渠道缺少,但非武术专业学生与武术专业学生的共同争抢这些为数不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使武术专业学生参加专业对口的社会实践的机会更少。
2.3社会实践与就业方向的关系
对于社会实践与就业方向的关系,通过本次调查研究,武术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与就业方向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社会实践会为武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积累经验,同时,社会实践有助于提高武术专业学生的个人能力,尤其是专业技能、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武术专业的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运用到实践上,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加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武术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的确定影响着社会实践的方向和目的,在武术专业学生确立了就业方向后,他们的社会实践目的更多的是为了积累就业经验,社会实践的经验积累又可以让武术专业学生更好的进行就业。所以,社会实践与就业方向两者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就业方向引导和加强对武术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的重视。
2.4武术专业人才的流失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对人才的需求量加大,而人事制度的改革使得人才的流动不断的增大,武术专业人才也随经济高度发展而高度的流动,同时,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就业压力也使得很多武术专业的学生为了生存而迫使改行,导致了武术专业人才的流失,而武术专业人才的转行,是武术专业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武术专业的社会实践平台的缺少会影响到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减少,武术专业的学生得不到更好的社会实践机会。
3.1.2武术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过低,让武术专业学生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进行社会实践.
3.1.3新时期的经济发展,人才的高度流动对武术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产生影响,武术专业人才的流失影响到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和全国武术教育推广的进程速度。
3.2建议
3.2.1对于武术社会实践平台的缺少,学校应该建立一个专门的武术专业的社会实践平台或组织;并设立各个部门为平台筹集经费、联系社会上需要武术专业的企业和组织,鼓励武术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武术专业社会实践平台当中,引导学生的实践方向积累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经验。
3.2.2武术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主要来源于学校的课程学习和专项提高,因此学校应该完善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同时,武术的专项提高应摆脱制度化的学习模式和西式武术教育方式,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条件来制定专项提高的内容。
3.2.3学校和社会方面应做好武术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提供更多的武术专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引导武术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开展就业辅导改变武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政府应建设武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加强武术专业学生与专业相符的用人单位的接触;根本上解决武术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从而改变武术专业学生的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
作者:孙成岩
参考文献:
[1]吉洪林等.我国学校武术的发展历程与改革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2(12):91-97.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5-0164-02
我国的硕士研究生可以分为普通硕士研究生和专业硕士研究生,普通硕士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而专业硕士是具有职业背景的硕士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由于国内物流管理方向绝大多数都是普通硕士研究生,所以本文论述的研究生是指普通硕士研究生。
1 我国物流教育历程
1.1 物流教育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物流”课程初次引入高校课堂,之后我国不少院校陆续开始设置物流类专业。2001年教育部批准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目录外专业开始恢复招生,在这之前全国开展物流教学的大学仅有15所。2002年全国正式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物流工程专业或者x相关专业方向的大学约60所。2003年全国已有120所高校开展了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2004年已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方面的课程。到2008年年底,我国开设物流类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达308所。
1.2 物流管理专业硕士专业设置
目前国内物流类硕士研究生专业主要是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方向,少数学校也开有物流经济方向。现在的物流专业一般设置在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交通运输学院、机械学院(或系)下面,也有的单独成立物流学院(系)。各个院校通常考虑学校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特色设置物流专业,发挥自身优势。在开设有物流学院的学校,如北京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结合本校理工类特色,其物流专业大多数都设置在工学学科门类下,授予工学学位;而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工商大学等,结合本校财经类特色,其物流专业大多数都设置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授予管理学学位;还有一些具有行业特色的学校,如上海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在物流专业的设置上充分考虑到海运、港口的特色,其物流专业设置比较全面,涉及经济学、工学、管理学多门学科,合格的毕业生可授予经济学学位、工学学位、管理学学位。我国物流专业的背景多种多样,有从交通运输、机械工程等工科基础上发展的物流工程专业(目前仅54所),也有从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的物流管理专业(高达254所)。
1.3 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培养方案是培养单位进行研究生培养的主要依据,一般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学位论文工作、培养方式与方法及各培养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其他内容(如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学术活动等)。培养方案应具有可操作性,便于考核、核查。针对教育部规定以及我国高等院校具体情况,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培养目标:政治思想上要求硕士研究生要较好地掌握基本理论,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在专业知识方面培养具备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系统规划理论等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独立从事物流管理专业领域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2)学习年限: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2~3年,实行弹性学制,可以提前或者推迟毕业。
(3)学位论文工作:大多数高校要求论文选题密切结合本学科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4)培养方式方法:硕士生的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可以相互交叉。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在申请答辩之前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2 问卷调查内容与反馈信息
2009年11月,我们对北京某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做了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共发出98份,收回89份有效问卷,被调查人员涉及研一(28人),研二(34人),研三(36人)。调查的内容涉及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专业教材、教学实践等方面的问题。由于篇幅限制,调查问卷的具体内容在此不予显示,关于统计分析的结果将在下文中分别说明。
2.1 关于学生来源问卷调查
调查问题与统计结果:①你的本科专业是什么?本科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仅为14%,管理类相关专业的学生占47%,理工类学生占24%,其他专业的学生占15%;②研究生之前对物流管理的了解程度:很了解的仅占3%,一般的占40%,不是很了解的占36%,不了解的占21%;③选择物流管理专业的原因:认为是学校的热门专业有前途占57%,想要更深入了解的占20%,别人的建议占10%,随便选的占13%。
总体来说,我们国家的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起步较晚。从对北京某高校的学生的来源分析,本科就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所占比重很小,大多数同学是从管理类相关专业转过来的,同时还有少量理工类学生,所以很多同学在研究生之前对物流知识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并且很多同学选择物流专业也是因为是学校的热门专业,再加上近年来社会上对物流炒得比较热的缘故。
2.2 关于培养效果的问卷调查
调查问题与统计结果:①你认为该校毕业生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如何?认为一般的占54%,很好的占6%,好的占16%,很差的占24%;②你对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否满意?表示一般的占48%,不满意的占33%,满意的占16%,非常满意的占3%;③你觉得国内研究生教育的模式如何?是否需要改进?表示一般、需要改进的占58%,不好、应该完全的占18%,很好、不需要改进的占7%,好、可适当改进的占17%;④你是否认为在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有继续深造的必要?不需要的占52%,没有影响的占20%,非常需要的占17%。
总体来看,学生对现阶段的教育模式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有33%的学生表示不满,说明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在问到北京某高校毕业生的竞争力时,54%的同学表示一般,24%的同学表示很差。从此结果来看,该校物流管理专业研究生的教育模式急需改善。另外,针对该校的具体情况,仅有17%的同学认为有继续深造的必要,可见毕业以后参加工作的同学占绝大多数。
3 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概况
结合《物流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问卷调查》结果,我们拟从课程设置、专业教材、师资力量、教学实践四个方面讨论一般院校物流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情况。
3.1 课程设置
我国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种,其中学位课包括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非学位课包括选修课和必修环节。各个学校的公共学位课基本相同,为第一外国语、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非学位课里面的必修环节基本类似,是学术交流、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实践教育等。财经类院校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包括:供应链物流、供应链管理、战略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与物流等;理工类院校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主要包括:运输系统分析、运输管理与政策、交通运输与规划、物流工程、物流技术等。调查问卷显示:研究生基本肯定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但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56%的学生表示学习该课程对于以后的工作用处不大或者是完全没有用处,44%的学生表示课程的学习对于以后从事物流行业有极大的帮助。
3.2 专业教材
物流管理是从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相对较新的学科,两百多所院校在近十年成功申办物流管理专业后,急需大量的教材,造成教材的出版时间短、任务重,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另外,各院校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的不同也使得教材难以普遍适用。现在充斥市场的物流专业教材和辅助教材内容多相似,引用的参考文献多雷同,缺少具有真知灼见的专业教材。目前,硕士研究生所使用的物流类教材与本科生无明显区别,专门针对硕士研究生所编写的物流类教材很少。从问卷的调查结果看:仅有7%的学生认为现在的教材很好,表示一般的占49%,表示没用的占30%。说明现阶段的教材质量还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3.3 师资力量
现阶段我国的物流教师大部分是从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机械工程、交通运输等相关专业转行而来。从而造成物流管理专业所开设的通用课程如经济学、管理学、财务与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师资充足,而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如供应链物流、物流园区规划、运输与配送、仓储与终端管理、物流分析、战略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运营规划与控制等的使用与开发等需要专业师资担纲的课程教师稀少。问卷结果显示:有59%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质量一般,认为不好的占28%,说明现在学生对于老师的教学方式和结果都不甚满意。
3.4 教学实践
现阶段的物流教育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播,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亦是如此。我国一些院校中对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要求,一般都是参加“三教(助学、助研、助教)”。从调查问卷中也可以说明这一点:52%的学生表示自己在社会实践方面需要加强,而另有28%的学生表示自己动手能力需要加强,在问到现阶段北京某高校物流学院安排的实践活动能否满足需求时,表示完全不能的学生占37%,另外有27%的学生表示少了点。
4 思考与建议
根据对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现状研究,以及结合对某校问卷调查数据资料分析,我们认为,目前在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上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许多问题与课题需要解决、研究,但首先需要解决下述几个问题:
第一,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要与最新的物流科学研究紧密结合。科学研究是硕士研究生阶段教育的
重要内容,与教学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者在教学与实践过程中要与最新科研成果相结合,在课题研究中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第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目前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是按照学校特色,这种课程体系设置势必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过窄,严重影响学生科研水平的提高。因此目前国内各院校不仅要突出特色,还要加强基础课程的配置,在“宽口径、厚基础”上下工夫,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学生。
第三,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师资水平。物流师资水平决定教学水平,特别是我国不少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师稀少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在校教师接受专业培训和聘用国内外物流专家和企业资深物流经理为客座教授等办法来实现。
第四,组织物流管理专业教材编写。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配备适用的教材也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组织物流领域的专家学者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优秀教材,同时也可引进国外优秀的教材作为参考。另外,需要增加专门针对硕士研究生教材的编写量,提高物流教育层次性。
第五,注重实践与案例教学。物流是一门新学科,又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除了参加“三教(助学、助研、助教)”实践外,还可以利用校内外资源让学生增加对物流设备设施、物流业务流程的感性认识。一些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开展案例教学,通过视频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速物流知识的传播和更新。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4-148-03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master graduate students,we explored new training mod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aining objectives.We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biological research student cultivation,then improved the training plan,formulated the system of curriculum learning.Fortunately,we investigated research papers and projects of master graduate,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mproved after reform.The more research graduate students were trained for company.
Key words:Biology;Research direction;Training mode
生物学是交叉应用性学科,综合了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等理论和方法,该学科涉及的领域包括信息学、医学、生物学、化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内容广泛。生物学研究生课程多、方向多是该专业的主要特点,研究生在学习中不容易准确给自己定位,对自己应该学习的内容和锻炼的能力难以了解[1]。经过走访调查,多数院校的生物学学科是按照二级学科的模式进行培养,这种培养模式存在可能的问题是,如果招生人数不足,将会导致二级学科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由于选课人数不够导致不能开课(一般院校要求5人以上选课才能开课),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对学生的课程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该二级学科的发展。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本文对按照研究方向招生及制定培养计划的改革方式进行了探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生物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及培养模式,改变过去按照二级学科进行招生及培养的弊端。按照研究方向进行招生和培养,能够极大地整合现有研究生培养资源,无论是从科研平台的利用率上,还是从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上,都能够提高效率,同时还会对研究方向的特色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研究生提供基础[2]。
1 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方式现状分析
随着生命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生物类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发生变化,各个国家生物类人才培养规模也日益扩大,高等院校如何培养优秀高层次生物类专门人才,以适应生命科学与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成为国内外高等院校教学管理者和研究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1.1 国外生物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当前全球各国的生物学学科不断的发展壮大,这是因为生物学科与人类生存和生活息息相关,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美国大学在研究生培养整个过程中,都会执行淘汰机制,包括各个环节招生录取、理论学习、论文写作等过程。美国大学招考研究生必须执行的标准:第一,招生对象的学术水平要有保证;第二,招生对象要具有管理者的才能;第三,招生对象的个人素质,包括要有责任心和道德感,能给人以信任感等。英国的研究生教育目的广泛,包括发展新知识、传播文化、促进各个学科的发展、为社会培养研究性和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等都可以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目的。研究生教育目的广泛导致研究生培养模式类型多样,例如,“研究型”培养模式,主要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专业型”培养模式,不仅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而且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学型”培养模式,以课程讲授为主,以研究能力的培养为辅;“协作型”培养模式,主要重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3]。德国的研究生教学以产学研结合位主,注重把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与社会需求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所以德国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为研究型、教学型和应用型并存以及交融的多样化趋势。德国在研究生教育中积极探索,实现教学、科研和生产一体化,形成了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以项目管理模式为基础,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适用性[4]。
1.2 国内生物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我国生物学专业近年来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在世界上居于首位,在国际学术期刊中发表的论文数量也达到世界前列,但论文的引用率却较低。为何会存在这种现象呢?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创新。首先,与其它一些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对培养的学生的要求是听话,导师提出想法,研究生来执行。这样的传统使研究生有了极强的依赖性和惰性,丧失创新的原动力。其次,我国的研究生导师都要主持相关的科研项目,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内容,所以科研项目顺利结题是每个导师斗艳面临的现实问题。如何平衡完成科研项目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是目前生物学研究生培养的一大难题。因此,生物学研究生教育必须改变现有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一定的范围内,由导师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最终建立一种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2 改革措施
2.1 建立以研究方向为主的培养模式 生物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要满足社会的需求,应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学术型研究生和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应有不同的考核标准,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不应再作为研究生毕业考核的唯一标准。通过对生物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建立一套适合生物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使学生能够潜心于生物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做到学有所用,无论今后是读博还是工作都能够为其提供帮助。
2.2 合理制定培养计划 以生物学一级学科为基础,建立以研究方向为主的招生及培养模式,把研究生导师按照研究方向重新划分,培养计划根据研究方向重新制定,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报考,真正做到量体裁衣,激发学生的科研潜力,进而使研究生的培养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生物学高级人才,同时也能够反哺学校,使学校的生物学学科得到持续发展。制订新的培养方案是建立以研究方向为主的培养模式的关键点[5]。一是更新教学内容。研究生课程授课教师注重更新教学内容,将学术前沿知识领域呈现给学生。授课教师的方法改革,改变传统的以老师讲授为主,新的教学模式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注重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二是转变导师培养模式。在导师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研究生实际掌握知识程度和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灵活制定适合不同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对相同研究方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采取小组形式共同制定培养计划,组成实际项目研究小组,在学习和项目研究期间互相配合,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使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
2.3 建立考核体系和奖惩机制 通过参考本科教学的评估办法,建立监督机制,让学生对授课教师进行打分,根据学生给出的成绩对授课教师进行排名,以此对授课教师进行激励与警示,促使授课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
2.4 联系实际,“产学研”结合 对生物学相关的企业进行走访调研,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按照企业的需求定制学生,真正做到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在校期间,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培养学生业务能力同时,还需增强他们的沟通协调能力,做到与社会需求同步接轨。
3 培养模式改革效果的分析
我们在改革中以研究方向为主导,通过优化各个方向的课程设置,为研究生打了坚实理论和专业基础;同时在课堂上及课下注重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专业外语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本文对实施改革后2013级和2014级生物学研究生的情况、获得研究生科学研究项目等指标分析如下:
3.1 情况 情况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体现,现在高校对研究生教育质量重视程度逐年提高,许多高等院校对研究生提出了的要求。我们在改革中以研究方向为主导,通过优化各个方向的课程设置,为研究生打下坚实理论和专业基础;同时在课堂上及课下注重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专业外语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我院生物学专业中2013级和2014级研究生共发表SCI收录论文3篇,国家级核心期刊论文5篇,省级学报论文8篇,相比2011级和2012级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其他专业高出18%。
3.2 研究生获得研究项目情况 各级管理单位对研究生素质教育逐年加强重视,设立了不同层次的科学研究项目,以自主具有独立科研思路的优秀研究生。本校设立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主要增强科研创新意识,着力培养研究生自主科研能力,提高培养质量。校级评选优秀的科研项目可以推荐参加“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项目的申请”,研究生创新项目用于资助具有独立科研思路的优秀研究生。创新项目首先进行个人申报、各院系进行初评推荐、研究生院组织相关专家组评审并最终立项。我院生物学专业中2013级和2014级研究生共获得省、校两级创新项目6项,相比2011级和2012级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其他专业高出12%,相比同期其他专业研究生优势也比较明显。这充分说明了,在实施了以研究方向为主导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后,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创新能力以及科研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4 结语
综上所述,以研究方向为主的培养模式将会改变现有生物学学科所面对的困局,让学生不再觉得知识晦涩难懂,而是让他们更有兴趣地投入到生物学的科学研究中,创造出更多的科研成果,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随着生物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模式改革的推进,转变生物学专业硕士生的培养模式,为生物类学生继续深造提供机会,力求培养生物学高层次人才,以更好地适应改革形势的发展和社会对生物学人才的需求。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与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导师与研究生积极参与,及时反馈改革成效,适时调整教育策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命学院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学科建设为基础,科学研究为重点,改革生物学研究生培养方模式,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加深专业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科研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研究生整体素质,探索出了培养具备竞争观念、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与国家研究生改革培养模式相呼应。我们在改革中探索出了适应我校生物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为其他农业院校生物类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曹树青,江力,孙佳佳,等.工科院校生物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2(26):123-127.
[2]刘新,侯丽霞,赵方贵,等.多元化培养模式提高农业院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44-46.2012(34):44-46.
[3]姜鹏,张玺,崔晶,等.病原生物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3(12):1150-1152.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9―1231一04
本文对1982―2003年全国体育院校及部分重点大学体育院系、国家体育总局等30多个单位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博士生研究生论文选题进行了分类统计和比较分析,并对其选题方向和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今后运动人体科学学科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共收集1982―2003年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各研究方向的研究生论文505篇,其各专业的分布情况如下表: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搜集了研究生论文选题方面的文献并进行了分类整理,获得了相关资料和信息。
1.2.2数理统计法 对论文的题目、研究对象、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和特征等指标进行了初步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了数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体运动科学专业论文分布情况 运动生理方向的研究生论文数量占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生论文总数的46.34%(表1),这与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代表的一批体育院校运动生理学科点开设较早、而其他学科点开设较晚有关,同时与80年代某些院校只设立运动生理专业硕士的现象也有一定的关系。数据显示:运动生物力学方向的论文数量较少,90年代后有所增加,这主要是由于运动生物力学为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在我国的起步较晚;而运动解剖学方向的论文数量总数也相对比较少,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的3年中运动解剖方向的研究生数量急剧减少,其原因主要在于各院系的招生培养结构所致,该学科属基础理论学科,且与运动训练相关性不大所致。
从图形及数量分析可以看出,各研究方向在年代分布上,尽管呈现出一些波动,但总体趋势是各研究方向的数量和总数都在逐渐增多。
统计结果显示,近年来运动生理学研究生的选题方向主要集中在骨骼肌生理、疲劳与恢复、机能评定和心血管等范围内,其数量占运动生理方向研究总数的55.98%,这与目前国内体育期刊上相关领域的研究方向与研究趋势基本相符。其原因是骨骼肌生理,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运动员机能评定及心血管等方向与运动训练关系密切,这些研究可以解决运动训练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入21世纪后,内分泌功能的调解、训练效果等与大众健康、全民健身关系密切相关的问题也将受到了重视,其研究生论文数量必然有所增加。
2.2各专业方向研究生论文选题方向分析
2.2.1运动生理专业
2.2.2运动生化专业
如表3所示,营养是运动生物化学方向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其研究生论文数量约占总数的1/3。在运动训练中“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的新观点提出之后,人们开始逐渐着眼于营养学的相关研究,如何应用合理的营养手段来延缓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促进运动后恢复已成为体育科研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但这些论文的研究对象多采用动物实验,对人体的研究相对较少,而运动营养及合理的恢复段在运动员当中推广使用,还须更多的人体实验作为更直接的依据。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体育健身在我国的开展,近年来针对各种健身锻炼项目的训练效果的研究数量也在逐渐增加,呈现了与运动生理方向相一致的变化趋势。
2.2.3运动解剖学
统计数据显示,儿童少年体质现状和生长发育规律及体育运动在人体塑造方面的作用是运动解剖学方向研究者们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其论文数量分别占该研究方向论文总数的37.14%和28.57%。涉及骨骼肌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基础性研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而其它方向的论文数量比例均相对较少,呈现出明显的“选题分布极不均衡”的特点,这一现象说明运动解剖学知识领域广泛,可供研究的问题相对比较多,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运动解剖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研究领域,这也是一个学科发展基本成型的表现。
2.2.4运动医学
统计数据显示,运动医学方向研究生的选题方向主要集中于心血管生理、训练效果、骨骼肌生理及运动损伤等方向,各个方向的科研讨论数量分布均衡,占其方向的百分比均在15%左右,且这些研究相对集中,与运动训练实践结合比较紧密,体现了科学研究服务于训练实践的基本指导思想,和运动医学实用性较强的学科特点。
2.2.5运动生物力学
统计数据显示,运动生物力学方向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对运动项目的某些技术环节的动作分析上,其研究主要是利用运动生物力学的手段辅以现代化技术手段展开探索研究,从而得到一些敏感指标、数据,并采用计算机评价系统进行分析、评价。其中涉及动作技术分析的占42.86%,而涉及计算机评价系统的研究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达到生物力学研究生论文总数的23.81%,体现了运动生物力学与计算机科学的联系日趋紧密。随着科学的发展运动生物力与数学、物理、计算机、医学等学科的交叉将逐渐增多。
2.2.6 各专业方向选题特点的分析 从表2~6的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各方向的选题方向一方面呈现了各自专业的学科特点,同时各学科之间互相关联,存在一些共同点。
从各自专业方向选题特点来看,运动生理方向选题中骨骼肌生理及疲劳与恢复的内容较多,尤其是在90年代前后,对肌纤维类型、肌纤维组成比例的研究很多,采用无损伤方法测定肌纤维类型,对延迟性肌肉酸痛以及骨骼肌疲劳后超微结构改变的研究,都是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
运动生化方向对运动员营养补充问题以及运动后恢复手段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注视。“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这一新观点提出之后,营养及其他恢复手段成为竞技体育中的热门问题。
运动解剖学方向论文选题明显集中在“儿童少年体质现状和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器官组织形态结构影响的研究”和“骨骼肌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这3个方向,占论文总数的80%。
运动医学的选题则集中在创伤、心血管、训练效果及骨骼及生理四方面,而且分布比较均衡,各占该方向论文选题的13.04%、17.39%、15.22%和13.04%。
运动生物力学是相对较为独立的学科,其选题集中在两个方面:动作技术分析(42.86%),其次是计算机评价系统的研究(23.8l%);除此之外人体组织力学、动力学及身体素质等方面的论文选题也逐渐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
2.3各专业方向研究生论文的研究对象
统计数据显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研究对象中动物实验占到总数的41.05%。运动员只占到19.26%左右,位居第
三位的是体院学生,占12.26%。近年来,动物实验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人体实验在逐渐减少。
从科学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上看,人体实验的科学研究通常具有更直接的实用价值。但是,由于人体实验时,实验条件不一,且实验对象在实验期间难以控制,作为受试对象的人本身个体差异较大,因此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会造成很大的困难。动物实验的优点是样本个体差异小,条件容易控制,测试结果更为准确,特别适合做一些机制性的研究。其缺点是动物与人的亲缘关系太远,有时候反映在动物身上的变化,未必可以在人体上得到重现。而且,动物采用的运动模型较为单一。从目前来看,常用的动物运动模式为大鼠(或小鼠)游泳,以及在动物跑台。且不说这些运动模型的控制是否严格,从这些运动方式上看,与人体的运动毕竟有一定的差异。而且疲劳点如何确定的问题,一直是动物实验论文中存在争议的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将人体实验与动物实验的优势结合起来,一直是研究生论文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好的选题不仅在于题目本身,实验设计也是论文成败的关键。
2.4各专业方向研究生采用的研究手段
2.4.1运动生理专业
2.4.2运动生化专业
2.4.4运动医学专业
数据显示,运动生理、生化、解剖和运动医学方向研究生论文中使用的各种研究手段中,运动生化指标的测定占相当大的数量和比例。尤其与运动实践结合比较密切的论文多采用生化指标对受试者进行评定,观察受试者身体机能的变化。如:血乳酸一直是科学训练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另外,血常规、血尿素指标以及以血清酶的变化都是运动训练中经常涉及的问题。另外,在一些机制性的研究中,如运动性低血睾,运动性闭经或月经紊乱等问题,都需要对激素及激素受体辅助生化手段进行定性分析。近些年来,随着基因分析手段的日益更新、先进,实用性的基因分析手段逐渐应用到了体育科学研究中来,例如对骨骼肌a―actin基因表达的研究,对β-肾上腺素受体基因表达的研究,对衰老过程中线粒体DNA缺失的研究等等,都是现代基因手段与运动实际相结合的有益尝试。
在研究手段的选取上:运动生理学使用较多的是生化指际、生物电技术和常规生理指标,共占其研究总数的74.99%,近几年来,借助生化指标检测的研究数量逐渐升高。运动生化方向则是生化指标占绝对统治地位,达到总数的85.19%,充分体现了本学科的特点。运动解剖学则较多地应用身体素质指标、组化电镜、生物电技术及常规生理指标等,所采用研究手段相对较多,且分布均匀,即运动解剖学的研究手段呈现多元化。运动医学方向中应用较多是生化指标、常规生理指标和组化电镜及生物电技术,占该方向研究手段总数的89.36%,体现了运动医学监测过程中需要借助生理、生化手段的特点。各方向的研究手段呈现出互不相同特点,归结原因在于不同专业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所致。
动作技术分析系统是运动生物力学专业研究中最常用的手段,占生物力学各研究手段总数的42.22%,它是运动生物力学为运动训练直接服务的最常用手段,在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码拍摄技术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也逐渐进入体育科学研究领域,其主要运用在计算机分析、评价系统中,这些先进、准确手段的引入对运动训练和科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4.6 除运动生物力学外所有专业不同年代研究手段的对比
表13显示,80年代采用较多的是生物电技术、常规生理、生化指标,各占总数的28.87%、25.77%、25.77%,他们之间的分布相对均衡。进入90年代后,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一些简单手段,如生物电技术和常规生理指标的应用比例逐渐减少,而生化指标等反应受试者机体机理的研究手段所占比例增大,达到总数的52.30%,体现了各学科研究的精确、精细化和定量分析的逐渐增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前沿科技手段,如基因技术开始在运动人体科学领域中应用。本文所统计的只是2001―2003年的研究生论文,样本量相对较少,但其变化趋势基本和90年代相同,这些变化趋势反映了体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研究手段的不断发展,同时也反映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科水平的提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创新精神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再次革命已经席卷全球,一个科技强国才能发展为经济强国,从蛟龙探海到神舟飞天,从动车高铁全面开行到大型计算机、大飞机项目的进行,这一过程不仅完成了各种技术的攻关,还带动了我国一大批企业及新兴行业的发展,通过一个创新带动了市场的需求、产业的进步。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①然而,纵观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水平,期间存在的差距仍然不容忽视。因此,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后备军的大学生群体,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及创新能力的锻炼必不可少。因此,创新是当今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大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直接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发挥高校的教育功能,社会实践的延伸功能的前体下,结合学生自身的知识、自信、怀疑等理念,方能推动大学生创新。②
古语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亲民”,指的就是付理论于实践,将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起来,旨在解决实际问题。而大学生创新计划,正是为这样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施展的平台。③
大学生创新活动(下称“大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十一五”期间教育部为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是教育部第一次在国家层面上实施的、直接面向大学生立项的创新训练项目。④该计划2006年开始试点,2007年进入正式实施阶段,我校从2008年开始展开,目前已实施5年。⑤这种活动的开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⑥对于本科的学生,通过参与大学生的创新活动,也对今后的专业学科兴趣和今后的个人专业成长,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对现有课程学习的促进作用
通过大学两年时间的课程学习,大创小组成员已基本学习并掌握了部分学科基础知识,但这些知识还处于被动的接受阶段,如果不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和强化,很容易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忘掉。特别是不少参加大创的学生,正处于基础课和专业课交界处,通过此次大创试验,可以更进一步的了解学习的知识结构、方向,可以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检验,以实验的方式来运用理论知识,让学生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真正的用于实践当中去,而不是死读书读死书,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并从书本中,从课堂学习上力求去独立的解决它,增加对现有课程的学习兴趣。⑦
2 对本专业的认识更加具体深入
通过大一大二两年的学习,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已有了初步的较为系统的了解,药学院的组员知道了从事药学方面的研究需要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也清楚了药学的前景与未来。生物工程学院的组员对药学院的药理学方面同时也比较感兴趣,生物与药理是联系很紧密的两个学科范畴,对本专业的认识也可以借助大创来实现。但毕竟书本上看到的东西理论与概念居多,通过大创,学生能够有更多机会接触实验室,了解各种实验设备和实验理论方法,这样使学生能够对本专业的特点及方向有清晰的认识。⑧
3 对本专业的研究方向有了一定的了解
大创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本专业情况,还可以对自身专业的研究方向有更为明确的了解,这为学生以后继续深造提供了研究方向。通过大创实验,可以提前了解到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差别,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认知能力。⑨我们研究室大创项目小组组员均来自药学院与生物工程专业。药学院中的药学专业与本研究室大创项目的研究方向联系最为密切。药学专业主要研究药学及其各分支学科,包括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等众多方向。药理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是研究有关使用化学物质治疗疾病时引起机体机能变化机制的学问。生物工程研究的方面很广泛,涉及领域很广,比如肿瘤干细胞的研究就与生物工程有关。目前体内试验通常采用动物皮下肿瘤移植模型和人癌异体皮下移植模型。这种模型的弊端是皮下移植的肿瘤属于异位种植,脱离了其起源组织器官的微环境。因此学生可以以此来进行实验和学习,为研究癌症的发生发展、以及相应的新药开发提供理想的模型。这就让生工学院的组员对自己专业的研究方向有了一定的涉猎,并且也能够从药学专业找到一些共通点。
4 对今后研究方向兴趣的提升作用
大学生创新训练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兴趣,进一步了解专业的学科内容及实验环境,激发其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为今后的科研深造提供方向性和选择性。⑩药学院的小组成员根据两年的学习情况及自己的兴趣,确定自己未来的进一步深造的方向为药理学方向。大创不仅是接触未来实验环境的一次机会,也使大学生组员能够更深入认识药理学,为之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来自生物工程学院的组员虽然学习的是生工专业,但也同样对药理学方面有着一定的兴趣。想今后可以从生物与药理两方面着手去进行生物研究,从学好本专业的知识做起,逐步深入,去攻克药理学方面的难关,这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兴趣,并且也为今后的研究方向做好铺垫,打好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Z].2006.
② 魏天兴.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1):46-51.
③ 沈剑敏,陈强,管利萍.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探索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0):104-105.
④ 李旦,赵希文,吴.以过程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评价体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102-105.
⑤ 周合兵,黄晓波,沈文淮,罗一帆,祝凤荣,王苑奇.建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104-105.
⑥ 陈洋,闫达远,明道福.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9.2(11):93-105.
⑦ 张友琴,王萍,朱昌平,朱晖.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契机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7(28):167-172.
20世纪80年代末,人类基因组计划(HGP)正式启动,随着该计划的实施,越来越多物种的基因组被破译,随之而来的还有海量的分子生物学数据。对物种基因组的研究并不是为了单纯的积累数据,而是为了揭示大量数据中所蕴藏的信息。因此,生物信息学应运而生。目前,几乎所有生物医学相关高等院校都开设了生物信息学课程,很多农业院校也陆续开设此课程,但是在普通师范院校还存在着开设不足的状况。目前在师范院校中,很多科研工作者也在从事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数据涌现出来,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成为大多数研究人员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对生物信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目前大多数生物信息学专业的本科生在学习期间只接触基本的生物学课程,在生物学专业知识的深度上把握不够,而生物信息学专业的研究生一部分直接从来自于生物信息学专业,另外一部分则是从计算机、数学或物理专业转行而来,在生物学背景知识方面更是欠缺。因此,如果能够让非生物信息学专业的研究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将符合未来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我们就目前普通师范院校非专业研究生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于改革存在的思考详述如下:
一、师范院校研究生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选择少
硕士研究生培养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学生系统掌握某学科或专业领域内专门知识和基础理论。这就要求研究生既要拥有广泛深厚的专业知识,也应具备一定研究与创造能力。对于非生物信息学专业的师范院校研究生,我们要求其既掌握基本的生物信息学知识,同时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目前本科院校生物信息专业常用的教材讲的比较深入,对于非专业的研究生来说,由于缺乏较好的数学和计算机基础,学习起来稍显吃力。但是普通生物信息学教程大多讲的较宽泛,也不适合研究生教学。如果能够编纂既能普及学生的生物信息学知识,同时又能让其具备基本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的教材将非常有利,但是目前市面上该类教材还比较少。
(二)师资缺乏
目前,国内大部分师范院校将生物信息学作为选修课来开设,使得课程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偏低,造成对该类教师的师资培养不够重视。且大部分师范院校未配备专业的生物信息学教师,多为其他生物专业的教师兼职讲授,该类教师部分通过自学,部分通过进修,缺乏专业系统的生物信息学培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满足教学要求。
(三)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
师范院校研究生来源途径广,除了本科师范院校外,还有一部分来自农林院校或综合院校,学生本科所学专业不同,生物学基础和对生物信息学的认知程度差异较大,这些问题都会成为教学中的影响因素,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能够在授课内容上不仅做到完成教学要求,同时要兼顾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使学生更好的对该门课程有很好的把握。
二、教学改革思考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完善教学广度和深度
不同院校不同的教师研究方向不同,但是大致都离不开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这些大类,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门工具学科,要求研究生在学习该门课程后,能够熟练的运用生物信息学的知识为自己的科研服务。作为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要求在上课之前先对学生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进行初步的调查,选择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科研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可以不局限于现有教材的内容,必要时候可以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补充。
(二)根据学生基础调整教学内容
针对学生基础层次不齐的现状,授课教师可以在授课前几章节补充学生的遗传学和基础分子生物学知识,通过两到三次课的时间完善学生该方面的不足,部分学生可能是农林院校的本科生,在大学期间学习的多为专业方向比较强的生物学知识,那么通过普及基础生物学知识,可以让其对整个生物学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同样对于师范院校的本科生,通过该段授课,也可以将自己在大学学到的各门专业课有一个整体的脉络和认识,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对基础分子生物学及基本的遗传学思想不再陌生,再学习后边的生物信息学知识的时候就不会显得很吃力。同时由于学生研究方向不同,对生物信息学技术的需求也不一样。针对此,授课教师可以在讲授过程中,穿插列举一些学生科研终于到的一些问题,应用所学的生物信息学知识进行解决,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教材所举实例。同时对于前沿技术的内容,也必须做及时补充和更新,使学生更好的把握生物信息的前沿和技术。
(三)利用现有的多媒体资源改进教学方式
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生物信息学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不仅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同时要求其必须有较强的上机操作能力。且大部分课程知识在讲授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的教师操作演示不能起到好的教学效果,毕竟观看和临摹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将生物信息学教学分成理论授课和上机实践两部分,有些操作性较强的章节可以直接选择在机房讲授,让学生在听课过程中通过自己操作增强感性认识,以利于更好的对知识进行掌握。
米红旭和蒋帅是一对情侣,从东北林业大学硕士毕业生后,两人远离家人与繁华的都市,主动放弃稳定优越的工作,选择落户穷乡僻壤的海南鹦哥岭热带雨林保护区。
四个多月过去了,两人很快地融入了这个护林团队,并对保护区工作相当熟悉。“这个团队就像一家人一样,只要有空就互相帮忙,关系简单而友好。”
明年,两人准备结婚,将来作为独生女子的他们,还打算把双方父母都接到海南,真正扎根鹦哥岭保护区。
选择梦想战胜现实
米红旭和蒋帅在东北林业大学读本科时是同班同学,专业是生物学。本科毕业报考研究生时,他们依然同时选择了生物类专业,只不过米红旭的专业是动物学,研究方向是鸟类生物学;蒋帅的专业是微生物,研究方向是环境微生物。
2012年,两人的研究生专业同时毕业。“说实话,我的专业找工作面比较窄,同学们都选择去了大城市的科研院所,有的为了留在大城市甚至转行。”米红旭说。
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他们首先在青岛找到了工作。女友蒋帅被一家生物制药公司录用,起薪3000多元,而米红旭则从事生物制品的销售工作。米红旭始终觉得放弃已经学了6年且十分挚爱的专业,非常心痛。恰在此时,学校的老师给他们打电话称,“海南有个鹦哥岭自然保护区,是年轻人工作、创业的好地方。”
得到消息后,米红旭和蒋帅立即上网,从网上看了关于鹦哥岭青年团队的报道后,两人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应该是我们去的地方啊!”对于这两个热爱生物研究,渴望有所作为的年轻人来说,鹦哥岭自然保护区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可以让他们有所作为,也让他们神往。
“当时我特别想去,毕竟6年多的专业知识,如果扔掉就太可惜了。”米红旭说,随后他开始找女友蒋帅商量,没想到女友特别理解,也非常支持。
接下来是劝说双方父母。两人的老家都在东北,米红旭又是独生子。所幸双方的父母都比较开明,最终两人辞掉了在青岛的工作,父母也表示“只要你们两人在一起,不管到哪里我们都支持”,就这样两人决定加入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团队。
2012年6月30日晚,飞机缓缓停在海南三亚国际机场,走下飞机一股夹杂着海腥味和潮湿的热浪袭来,两人没有来得及欣赏国际旅游岛的夜景,连夜乘车赶到了位于海南白沙市的鹦哥岭自然保护区。
两人共同克服困难
刚到鹦哥岭的那段时间,每天米红旭和蒋帅都会早早起床跟随护林员上山,主要的工作就是在山上进行资源调查,因为对鹦哥岭的情况不了解,所以前期的上山调查很多。调查需要两人一组,通常米红旭和蒋帅都被分到一组,小米对每一块土地上的植物种类进行辨别统计,而蒋帅则负责记录下这些数据,生活中的默契也让两人工作起来得心应手、配合得天衣无缝。
最初的鹦哥岭保护区生活还是让这对情侣受了点苦。有时候,还需要在野外搭帐篷宿营。米红旭说,在热带雨林里搭帐篷宿营并不像电视剧拍得那样浪漫,有很多突况让人措手不及,特别是山里的蚊虫和山蚂蝗。
米红旭第一次和护林员上山,就被一种叫不出名字的小虫咬怕了。“那虫子很小,根本不起眼儿,在人的耳边飞来飞去,不一会儿就落在手臂上。”米红旭说,刚开始没有在意,随后手臂开始痒,结果全身被挠出40多个包。“当初是非常痛苦的,不过现在都被咬习惯了,已经适应。”米红旭笑着说。
米红旭的女友蒋帅则特别怕山蚂蝗。有一次,米红旭和她去便文村的山上做植物样方调查,从海拔600米处爬到1400米处。路上有一处陡坡,山蚂蝗特别多,蒋帅不小心摔倒了。“一边是流血的伤口,一边还有蚂蝗叮咬,别提当时我心里有多苦了。”但回忆起来蒋帅却是笑容满面:“红旭很快就用树枝绑成了拐杖,扶着我一步一步坚持下山。再苦再累,我都不觉得了。”
后来,他们想出了一个对付山蚂蝗的方式。他们用工具做了一个“蚂蝗棍”,一个小木棍,头上绑了一块布,然后带着矿泉水瓶,里面装了一些很浓的盐水,沾一下蚂蝗自动就掉了。
几个月下来,两人的体重都明显下降。米红旭瘦了20多斤,蒋帅也瘦了8斤。“鹦哥岭就像一个天然氧吧,虽然条件苦了点,但生活方式很健康,我们就当减肥了。”米红旭笑着说。
除了艰苦,当然也有甜蜜的时刻。
米红旭说,他的研究经常需要夜间上山,最近的一次是11月12日,傍晚6点,他和团队成员开始出发,边爬山边看,晚上10点到达海拔1500米的观景台,在两栖天堂(因为此处的动物很多,当地人取名),他看到了非常罕见的两栖动物——海南疣螈。“疣螈是中国的特有物种。这个发现让我兴奋了好几天。”米红旭兴奋地说。
金钱不是幸福的标准
米红旭说,他现在的月工资是1300多元,跟留在大城市的同学没法比。因为大部分时间都在山上,吃饭基本都在集体食堂,两人的工资加起来也基本够用,而且觉得非常幸福,只是衡量幸福的标准里没有金钱。
“虽然生活条件艰苦,许多时候也会觉得不适应,但是只要跟红旭在一起,只要在山上能继续调查研究,我就觉得这一切都是有意义的。”蒋帅说。选择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就需要承受与众不同的苦难,想要完成理想就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这对米红旭和蒋帅来说是至理名言。
米红旭坦言,现在对于他们来说,在保护区的工作仍处于学习阶段,从课本知识到现实实践,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转眼间,两人到鹦哥岭的时间快5个月了。“慢慢找到了工作的感觉,我将鸟类和兽类红外线监测作为研究方向。”米红旭说,他在保护区内鸟类和兽类经常出没的地方安装了自动触发照相机,一旦有鸟类和兽类经过,相机就会自动拍照,然后他再根据这些照片研究动物的活动规律。
蒋帅的研究方向是微生物学,而目前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内有关微生物真菌的调查资料非常少,她的研究需要从头开始。“这是我感觉很对不住她的地方。”米红旭说,蒋帅本来在青岛可以和生物医药公司的团队一起做出很多科研成果,但为了他还是选择来到海南。
我院环境工程专业是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共建设点,在招收的攻读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大多数学生选读了《高等环境化学》这门课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毕业后能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而且具备主持较大型科研、技术开发项目的能力。我们学院攻读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主要课题方向列于表1。从表1可见,他们的研究方向主要有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和环境监测分析与技术三个方向,研究的内容主要以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脱氮除磷技术、生态区域规划。
2. 课程教学内容与硕士论文课题相结合
与建设理论、循环经济研究、环境污染物分析方法研究等。
从表1可见,大多数学生是从事水污染控制工程方向的,其次是进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另外还有一些学生是专攻境监测分析与技术方向的。根据上面的情况,如何讲解此门课程,为他们在结束课程学习后进入到课题研究的关键问题是确定课程的主要内容。为此,我们作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并结合研究生的课题研究方向,修改、制定了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讲课的主要内容。由于本课程的教学时数只有36学时,环境化学的内容又是那么多,因此必须进行合理安排。我们把讲解的内容分为六章,每章节的主要内容和教学时间安排见表2。由表1可知,较大部分学生是从事水污染控制工程研究的,他们很需要有关水污染这一方面的环境化学基本知识。我们在这一门课程的教学中就是根据此情况来安排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时间的。由表2可见,第三章水环境化学的内容最多,共有10节,教学时数为18,占了总学时的一半。其内容包含了天然水的基本特征、主要离子的形成、溶解性气体,酸碱化学平衡、沉淀和溶解、配位平衡、吸附平衡等的基本原理,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氧化还原技术和生化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等。
在讲解天然水的基本特征时,我们主要介绍了天然水的存在形式,各种水的主要组成、特点和污染物情况。如湖水中含钙、镁、钠、钾、硅、氮、磷、锰、铁等元素,其中氮、磷等元素引起的富营养化问题是湖泊的主要污染问题。在2007年夏天,无锡太湖发生了严重的蓝藻事件,给无锡市部分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蓝藻出现的主要原因:一是气温比较合适,二是水中的氮磷浓度较高,三是太湖水域水流缓慢,这些都是蓝藻大面积繁殖的必要条件。根据此情况,我们讲解了水体中的异相物质——藻类的基本知识。藻类是湖泊、水库等缓慢流动水体中最常见的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浮游类植物,有一个明显核。在没有阳光的条件下,藻类将消耗自身体内有机物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同时也消耗着水中的溶解氧。
对目前经常使用的生化法处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有针对性地介绍了水体中的生物氧化还原反应。水体中的微生物在有氧气存在的情况下,进行有氧呼吸时,有机物质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表示如下:
CxHyOz+O2—^C02+H20+能量水体中,细菌、酵母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催化作用的结果使得许多无机化合物的生物氧化还原反应经常发生。细菌等微生物的呼吸过程是在微生物细胞内的各种氧化还原酶和一系列辅酶的催化作用下完成的,有机污染物被细菌等微生物降解的中间产物生成了各种有机酸'这些有机酸在水体溶解氧不足的条件下,将利用较弱的NO;-、Fe3+、Mn4+、SO42-、CO2等电子受体,进行反硝化、反硫化、甲烷发酵、酸性发酵等厌氧过程,其最终产物有CO2和氏0,以及NHhH2S、CH4、有机酸、醇等。在缺氧条件发生的生物反硫化作用可在淤泥、沼泽、排水池中进行。由此引起硫酸盐转化为HS气体的反应,从而产生Cu、Pb、Zn、Ag等金属的硫化物沉淀,以至减弱了这些金属在所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能力。
另外对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和无机物的的迁移转化机理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特别是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污染更为重要和复杂。到目前为至,世界上已有700多万种有机物,其中大多数都是有毒有害的,如排入到环境中会造成环境质量的恶化。而我们对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控制和处理还较簿弱,需要我们做很多工作。
水中有机污染物以及农药残留的分析、监测是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部分研究生在这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从环境科学的角度,土壤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土壤环境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土壤环境化学就是研究化学物质,包括各种污染物进入土壤后的化学行为及其影响。包括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降解和累积过程中的化学行为、反应机制、历程和归宿。此章重点放在几类有代表性的化学物质,即化学农药(代表土壤中外源有机化学物)、化肥、重金属和固体废弃物的土壤污染化学,并对土壤污染中复杂的化学过程作一介绍。首先,我们介绍了土壤的组成和性质;然后介绍了土壤负载容量或土壤环境容量;让学生对土壤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重金属是土壤无机污染物中比较突出的一类。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的重金属通常以可溶态或颗粒态存在。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及生物可利用性均直接与重金属的存在形态相关。例如重金属对植物和其他土壤生物的毒性,不是与土壤溶液中重金属总浓度相关,主要取决于游离(水合)的金属离子。对镉,则主要取决于游离Cd2+浓度,对铜则取决于游离Cu2+及其氢氧化物。而大部分稳定配合物及其与胶体颗粒结合的形态则是低毒的。仅脂溶性金属配合物是例外,因为它们能够迅速透过生物膜,并对细胞产生很大的破坏作用。
我们学院有些教师在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析的研究也开展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某些研究成果,并将此作为研究生的研究课题之一。根据此情况,我们给学生介绍重金属形态分析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最新研究情况。近年来,以北美Tesskr等人提出的五步系列萃取法和欧共体BCR的四步系列萃取法应用较多[3,4]。我们也将这二种方法存在的缺点摆了出来,主要是萃取操作的时间过于冗长,使实际应用不易实现。在此同时,我们向学生展示了国际上应用超声波或微波的能量加速萃取样品中组分和缩短操作时间的研究工作情况,并把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析作为研究生研究的课题之一。
3.已取得的部分研究成果
通过学习,学生们很好地了解和掌握了有关高等环境化学的基本知识。学生使用已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在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和环境监测分析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在各类期刊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水污染控制方面的数最多,主要是利用膜生物反应器、生化法技术处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如厌氧氨氧化细菌、双循环两相生物处理工艺、磁场对污泥沉降影响、水生植物修复技术等。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方面取得的成果主要是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资源利用等。在环境监测分析与技术方面取得的成果主要在样品预处理现代技术的应用、重金属形态和有机污染物分析测定等方面。如在使用膜生物反应器生化技术处理废水时就运用在此门课程中学到的水体中的微生物在有氧气存在的情况下,进行有氧呼吸时,有机物质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对一体式射流曝气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废水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以及对膜生物反应器的优缺点及改进思路进行了探讨,成果分别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和《江苏环境科技》期刊上。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利用方面,如对城镇化过程中水环境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和盛泽湖湿地生态恢复初探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分别在《江苏环境科技》和《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上发表了研究成果。在重金属形态分析研究方面,研究生应用课堂上学习到的关于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析的基本原理和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Solutions of Current
Biological Normal University Graduates
ZHANG Qiang, SONG Yunxian, WU Xiaomin
(Anhui Key Laboratory of Plant Resources and Biology,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Anhui 235000)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biological problems Normal student employment, to refer to the current needs of society to adjust the size of enrollment, optimize the structure for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will provide cross-disciplinary talent and emerging disciplines schedule, conduct career guidance,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relevant education, quality of education students will be upgraded. In this paper, the status of employment of Biotic Normal majors summarize, for biological countermeasures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problems were analyzed for biological Normal Universities in China majors employment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college; biological normal professional; employment situation; solutions
1 对于高校生物师范类专业的就业现状
当前高校生物师范类专业的招生量太大。根据我国相关部门统计,在2000年进行扩招之后,高校学生教育一直保持这快速增长的趋势。我国本科师范类生物专业学生数量由2.3万增加到6.8万,在读本科生由5万增加到23.6万,当年的毕业生数量由0.6万上升为46.5万。2009年,我国计划招收本科生物师范类学生6.9万人次,硕士以及博士25.6万人。可以看出,随着国内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国内对于生物专业的师范生的的需求数量在不断地增加。然而,生物流专业的很多研究方向是基础的研究方向或是比较冷门的领域,这样的在短时间内进行大量扩招必然导致就业问题。当前高校生物师范类的就业情况不良,与生物领域的就业面窄等因素有不可分割的关系,高校生物师范类学生就业前景不良的问题需要及时解决,这样才能够使得整个教育体系出现进步。
2 对于高校生物师范类专业的就业措施
2.1 跟随社会步伐,调整招生幅度,不断完善教育结构
相比于其他很多国家来说,美国算是十分发达的国家,能够影响全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走向,其地位可见一斑。美国的这一地位与国内的学生教育水平的关系密切相关。在长期的探索之后,美国的学生教育逐渐发展成为参考,能够参考其教育情况进行社会就业人数的设定,这样使得美国的教育-就业系统不会出现供不应求或是供过于求的情况,能够进行很好的循环。这样的模式使得很多国家开始借鉴和效仿。本科生的招生计划是对于社会发展宏观调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研究方向、招生计划、人数设定应该和就业情况和社会需求进行挂钩。参考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发展特点,在以后的在读学士里面除了其中一部分需要进行硕士学位的学习之外,其他的学生都要面对很多实际应用的单位,变为具有动手能力的职业型人才。
2.2 将新兴与交叉的学科的相关人才的培养提上日程
现在,生物产业在国际经济里面十分具有先进性和重要意义的一个产业,对于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也具有支柱作用。以后生物产业的发展能够使得食品生产行业、生物材料行业、生物化肥行业、生化行业、生物医药行业等等多个行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这些行业的发展当中,很多学科都是交叉的,因此对于这些新兴行业的学生的交叉学科教学不能掉以轻心。而且,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学会创新思考。这些创新性的人才培养,都是从我国的生物产业未来的发展的立场上考虑的,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进行这一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业型的全面人才的培养,注重进行产业与教育的全面贴合,对于我国未来的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生物类专业师范生的就业问题的解决都具有十分关键的现实意义。
2.3 将学生的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对于高校的学生教育来说,主旋律不是进行机器的制造,而是进行人才的培育,是对于具有创新精神的未来的进行培养,并不是进行粗制滥造。教育质量是开展本科生教育的根基,也是本科生进行就业的指标保证。我国过去会把本科生当成学术精英开展相关培养。从1997年开始恢复本科生教育起,一直到实行扩招政策这段时间,国内的本科生的数量还保持在一个很小的数字,当时我国的条件还能够满足进行精英模式的教育。但是现在国内的本科生规模逐渐扩大,逐渐变得十分庞大,比较难开展精英化教育。笔者认为,在进行生物类专业师范生的培养的过程当中应当注重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本科生的培养单位坚决不可以将培养标准随便降低,还要严把毕业考核关。在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很多的本科生的教育负责人和相关指导教师主张摒弃本科生毕业时的要求,实行“宽进宽出”的方针模式。坚决反对教师采取自主式的教育方式,要使教师在学生的教育当中起到关键作用,不推卸责任,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能够大幅度提升学生的教育质量,这样能够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具有十分特殊的重要意义。
3 总结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我国人民逐渐越来越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高校的教育更是十分关注。但是,最近几年的本科生的就业情况不好,就业率也不断降低,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十分不利,本科生的就业逐渐出现区域性的岗位竞争,出现了十分激烈的竞争局面。本文对于高校生物师范类专业的学生的就业现状进行总结,对于高校生物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进行分析,对于我国高校的生物师范类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所以,我们要从一个全新的高度出发,对于生物师范类本科生的就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各个方面进行生物师范类本科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使得学生们能够学以致用。
基金项目:淮北师范大学2013年校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jy13242)和淮北师范大学博士人才引进启动项目(No. 600743)
参考文献
[1] 张江涛.高职院校医药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现状研究——以G职业学院生物制药专业为例[D].华南师范大学,2010.
[2] 管元生.师范生就业困境及出路[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21(2).
心理学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两个方向,关键看所报考的是哪个方向的心理学专业:
1、一般基础研究方向的心理学专业主要学习基础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心理的生物学基础等课程;
2、一般应用方向的心理学专业主要学习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验与分析、心理咨询与治疗、变态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课程。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