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资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8 17:07:3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教育资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小学教育资源

篇(1)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3-0089-03

一、研究背景

2001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十三条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同时,该《决定》规定了在规划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时须遵守的三个原则: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同年,中央启动了税费改革,废除了农业附加税和各种集资,这就造成了当地政府在“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下财得非常困难。当地政府在落实“撤点并校”政策时,往往忽略“小学就近入学”的原则而实行“一刀切”来达到节约教育成本的目的,结果导致城乡小学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出现了严重失衡的现状。

通江县是四川省非常落后的地区,当地政府财政能力非常有限。该县的外出务工人员非常多,县域内的所有村庄都有大量的留守儿童,并且这些留守儿童分布较散。随着“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及当地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该县小学教育资源主要聚集在县城之内,保留下来的村小教育资源极度匮乏,甚至在一些村小出现了老师“包校”的现象。该县的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现状是我国西部落后地区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现状的缩影。因此,本文选取四川省通江县为研究对象,从教育财政体制、学校发展、教师待遇三方面来深入探析该地区城乡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社会原因,并就此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

二、有关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

许丽英在《教育资源配置理论研究――缩小教育差距的政策转向》中,从教育资源配置的主体(即教育资源由谁配置)、教育资源配置的对象(即教育资源配置给谁)、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向和目标、教育资源配置和获取的方式四个维度来探讨了如何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①张盛仁在《基于人口流动的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研究》中认为教育资源配置包括:一是社会总资源对教育的配置;二是各种教育间教育资源的配置;三是各种学校教育资源的配置;四是地区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落脚点是教育资源配置结构的优化。②谭文君在《我国城乡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中从教育资源是教育实践得以进行的首要条件、教育资源的稀缺性是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约束力、教育资源的公益性是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动力等三个方面来研究分析了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性。③严科宇在《四川省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创新研究》中从基础教育中的精英教育与功利主义、教育的市场化、教育经费投入中的缺位、教育监管中的缺位、基础教育资源总量的供需不平衡、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基础教育机制不完善七个方面来分析了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原因。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强调了教育要合理的发展,需要学校、社区、教师三方的通力协作。教师在社区和学校之间建立了一道直接的沟通桥梁,教师素质是整个教育质量的关键。因此,平衡城乡小学教育资源的配置有利于提高整个教育质量,基础教育资源的配置最终会回归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上。城乡小学教育资源公平的配置是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就得优先考虑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

因此,学术界对于基础教育资源的配置主要是从资源配置的主体、对象、方式方法来探析的。然而,对撤点并校“一刀切”造成的贫困地区城乡小学教育配置严重失衡未进行全面论述。因此,本文将结合撤点并校政策对城乡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及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四川省通江县为研究案例深入探析城乡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社会原因。

三、具体调查情况

我们本次调查主要选取了麻石小学(片区中心小学)、擂鼓寨村小学(村小)、新建小学(村小)、春在小学(乡中心小学)。麻石小学和春在小学作为一个地区的中心小学,其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县城小学的教育资源配置相匹配。雷鼓寨村小学和新建小学是两所保留下来的村小,在县域内所有的村小中具有代表性,它们的教育资源配置情况与其他村小的教育资源配置情况非常接近。因此,本文选取这四所小学作为具体的调查对象,主要从这四所学校的学生人数、教师人数(授课教师)、图书室配置、教师宿舍配置、教师的社会地位五方面来调查这四所学校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

这四所学校教师配置的具体情况是:擂鼓寨村小学一共有两个年级,其中三年级有3个学生、二年级有2个学生,两位教师则一人负责一个班的全部课程及事务。两位教师每天除了给学生上课之外,还得给学生和自己做饭。因此,这两位教师每天都是“从早忙到黑”,并没有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同时,由于教师专业知识的限制,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都没有开设,这就限制了该校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新建小学尽管在教师配置方面相对完善一些,但是由于教师年龄较高、专业趋同严重,因此该校教师的整体教学效果与擂鼓寨村小学教师的教学效果相差不大。麻石小学和春在小学在教师配备方面更全面,德、智、体、美、劳等相关课程的教师配备完善。这两所学校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两所村小。

从表2可以得知,中心小学和村小在图书室配置方面出现了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出现既是当地教育整体投入不足的表现,同时也是该县教育资源分配、教学点设立不公平的表现。

表3 四所学校的教师宿舍配置、教师的社会地位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四所小学都为教师提供了专门的宿舍,但是不同学校的教师的社会地位却不同。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人在前两级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渴望自己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得到满足。村小教师由于学校的差别,在“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三方面都不能得到与中心校教师同等的满足,这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城乡小学教育质量的差距。

四、城乡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原因分析

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好坏直接决定了整个基础教育的质量。城乡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现状,是整个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直接体现。

(一)现有教育财政体制下的城乡小学财政资源配置的瓶颈

基础教育就其产品属性来讲属于公共产品。城乡小学教育的投入主要是由当地政府来完成的。我们在探析基础教育财政投入方面的问题时,以当前的教育财政体制为出发点,结合如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构来探析。

纵观中国教育财政体制的变迁,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分级办学、分级管理”阶段;分税制改革与“分级办学、分级管理”阶段;农村税费改革与“以县为主”体制的确立。在这种体制下,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是来源于上级政府或者中央的转移支付。四川省通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当地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是上级政府的财政拨款。因而,当地政府在教育财政提供方面缺少自主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在对村小教育财政的提供时,由于其学生人数较少,如果按照国家标准来配置教育资源,就必然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所以,在进行财政资源分配时,农村小学经常被忽略,造成农村小学出现了“老师包办学生的一切”的怪象。

(二)学校发展

1. 生源流失对农村小学发展的影响。随着九年免费义务教育的开展,我国基础教育的“量”相对增加了许多,然而相应的教育财政投入的增长速度却相对落后。撤点并校将部分村小“撤”而“并”后,小学的数量就相对减少了,小学的分布也趋向于向城区或城区附近聚集。基础教育“量”的增加就集中在了城区小学,进而就促成了城区小学“超大班”、乡村小学“超小班”现象的出现。另外,就教师而言,乡村小学教师所教班级学生人数过少,甚至一个班只有2个学生(如通江县的擂鼓寨村小学),这必然会对教师上课的质量有所影响。教师上课质量的下降,必然会造成农村小学生源的流失,生源的流失又反作用于教师上课的质量,进而就形成了“生源流失―授课质量下降―生源流失”的恶性循环链。

这种恶性循环链的出现必然会对学校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一是农村小学生源流失加剧;二是农村小学教育经费投入会相对减少;三是农村小学相关教学设备配备落后;四是农村小学教师社会地位会相对降低;五是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机会配置严重不足。学校主要是由学生和教师这两大群体组成,这两大群体的数量和质量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2. “城区中心”的教育政策取向对农村小学发展的制约。我国基础教育相关政策中,存在明显的“城区中心”价值取向。随着农村学龄儿童大量流入城区学校,基础教育往往优先满足城区小学学生的利益,如城乡小学图书室配置的差异,城乡小学教师伙食保障的差异。农村小学教育起点低且发展受到制约,农村小学始终处于因分配不公而资源严重缺乏的弱势地位。

3. 对农村小学监控和指导不力。现阶段被保留的农村小学,地理位置偏僻,生源质量差、数量少,衍生出了“老师包班”制甚至“老师包校”制的怪象。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在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检测、评估时,都不会把农村小学的教育质量纳入检测和评估的范围,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的现状脱离了人们的视野,导致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得不到及时改善和提高。

(三)农村小学与城镇小学教师待遇差异大

由于农村小学受财政投入不足、生源流失严重、离城区较远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小学教师与城镇小学教师相比在生活环境、工资待遇、工作环境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一是村小教师没有专门的教师食堂,老师和学生的吃饭问题主要是由老师自己解决;二是村小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设备。例如,通江县擂鼓寨村小学老师没有专门的讲桌;三是村小教师年终绩效奖金低于城区小学教师;四是村小教师接受在职培训的机会很少。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村小教师背负着“上有老、下有小、中间靠不到”的生活压力,促使村小的教师想尽办法进入城区小学教书而无心在村小施教。

五、建议

教育资源配置遵循公平和效率原则,城乡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和效率低下的直接体现。鉴于此,本文根据城乡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原因提出了相关的改善建议。

(一)规范城乡教师的无序流动

撤点并校后,农村小学的教育资源得到了重新的整合,农村小学原有的优质教师资源都积极地向城区或城区附近的学校流动。农村小学优质教师资源的流失,无疑会促使城乡教师资源分布不公平。城乡学校的教师流动应双向流动,鉴于此,笔者建议在城乡学校之间建立教师轮换教学制度,即在不同学校之间教师是双向流动的,这样就可避免城乡学校教育质量的差距因教师因素而加大。

(二)经费保障

基础教育属于公益事业,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农村小学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在“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资源配置原则下处于劣势,因此政府部门在“计划”配置教育经费时适当提高农村小学的教育经费,同时给予农村小学在“市场”配置教育经费的博弈中更多的指引和政策优惠。农村小学在政府大力扶持下,自身也应该积极适应市场博弈的机制,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宣传自己,为学校争得社会的关注。

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示范性、责任性五大特点。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主要体现:一是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推动社会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二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良多;三是教师开发人的智力,并对人的各项潜能开发起奠基作用。不言而喻,教师对于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应该适当提高对于乡村教师的生活补贴。农村小学由于受财政投入、地域条件、教学质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小学教师所在学校一般距离较远且教师宿舍配备不完善,很多教师每天放学后都得回家。这就无疑增加了农村小学教师的上班成本。这种成本包括教师的时间、财力、情感成本。我国实行的是按劳分配制度,乡村教师付出的成本代价较大,相应地给予乡村教师适当的生活补贴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一种保障措施。由于当地政府财政能力有限,中央和省级政府应适当提高用于农村教师生活补贴的专项经费。

(三)改善农村小学硬件和“软件”配置

为了防止生源的过度流失,促进农村小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应适当改善农村小学的“硬件”和“软件”配置。如,建立图书室、建立适合农村教学的教室和教师宿舍。让农村小学拥有与城区小学大致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条件,是农村小学拥有一个公平竞争环境的保障。在这里,我们主要是强调相对公平而不是要求绝对公平,因为绝对公平对于教育资源是种极大的浪费。例如,农村小学由于人数较少,在配置相关教育资源时,就应该遵循“小而全”的原则,而不能一味地进行学校之间的攀比。

总之,城乡小学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事关基础教育整体的发展,本文从现有教育财政体制、学校发展、教师三面来论述了通江县城乡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社会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在西部落后地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方面起到一定的建设性作用。当然,要让我国西部落后地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达到最优,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注释:

①许丽英.教育资源配置理论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篇(2)

    一、设计目标

    考虑到小学在城域范围内轻松实现互联、互动,因此教育资源中心网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挖掘教育资源、规划教育发展。教育资源中心不仅只是资料的保存与提取中心,它还应在四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教学、资源、交流、管理。

    1、为教育管理人员服务: 充分利用网络化办公条件,快速便捷地处理大量的教育信息,简化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强度,使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研究和课程开发。

    2、为教学人员服务: 为教师提供与外界沟通的通讯环境、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共享平台,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为学生服务: 在网络的支持下,学生们可以最大范围与世界互动。一方面可以访问各地教育资源及各种信息,一方面可以以全新的学习模式与手段进行自主、自助、写作学习。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4、为家长(社区)服务 便与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学校也能及时得到家长的反馈信息,使教育走进家庭,走进社区。

    二、主要功能

    资源中心网站中提供的服务就决定着整个资源中心的应用。教学、资源、交流、管理等四个方面的作用,也必须通过资源中心网站来实现。

    中心网站可以成为优秀的教育教学软件展示中心,教案论文资料交流中心,教学交流讨论中心等,最终成为区域范围内的教育资源集散地。教育资源中心网站体现了以Internet技术为基础的、完全基于Web管理的沟通模式,也是新世纪教育资源管理的一种发展趋势。

    资源中心提供以下服务内容:

    专题辅导—

教师往这里各类课程的专题辅导,学生从这里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个性化学习专题。根据供需动态匹配、平衡的原则,轻松实现个性化教育与教学。

    课件交流—

    教师可以方便地将自己的课件上传;同时可以搜索、免费下载课件库中的任何课件,而且可以对别人上传的课件进行评价打分。

    社区作品—

    涉及轻松,智力,综艺,故事,科学,文学,社会,创新,家庭等各个方面的作品。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可以在这里共享自己的美术、音乐以及文学等作品,也可以在这里欣赏别人提供的任何作品。 WEB题库试题—

WEB试题与普通试题最大的不同在于WEB试题可以是多媒体试题,试题中不仅可以插入图片,而且可以插入Flash等多媒体动画,可以做到声像俱全。教师可以往题库中添加WEB试题,也可以利用题库中的试题智能组多媒体试卷。学生也可以根据个人的需求与爱好,利用WEB试题库练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在线问答—

    学生精确定位提问,相应的教师给与及时的解答。问题与解答都可以插入多媒体资源进行注解,生动有趣。

    网内新闻,通知,论坛,聊天—

    网内网外信息,可以及时地在电子社区网中和传播。节省信息传播成本,提高学校信息流通的效率。论坛与聊天功能为师生交流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场所。

    三、系统组成

    本资源中心分软硬件两大模块。

    硬件建设:

    资源中心网应以宽带IP网为目标,以适应数据、语音、视频的传输带宽为要求。网络主干达到1000Mbps,以较高带宽(10M以上)与学校相通。建议尽可能利用现在浦江教育网的硬件资源,追加一至两台服务器(建议每台不少于500G的磁盘空间),连通电信宽带网络。

    如果农村学校暂时还不能连通光缆的话,可通过上Internet利用WEB实现资源共享。缺点是速度会有限制。

    主要配套设施:

1、网络中心机房(包含电源系统):中心网络设备(中心交换机、路有器、服务器、网络设备等);

2、网管中心办公室:高性能网管PC机、笔记本电脑;

3、信息资源制作是:数码采集设备、数码摄录设备、非线性AV编辑系统;

------------以上均可利用县教育网相关设备。

4、信息技术机房:高性能网络多媒体机房。

    软件资源:

    利用县实验小学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带动实现我县小学教育的资源共享。即为实验小学配备一台专用服务器,由实验小学和县教仪站共同上传并管理有关教育教学资料,(服务器和网关等设备的维护委托于县教育网站,节省费用)网内实现所有资源的公开与共享工作,网上通过Internet实现共享。

    软件资源除了教育教学本身资料外,还应安装一套管理平台。软件平台建议运用目前国内首家通过国家教育部鉴定的校校通/教育区域网软件平台,其整合了教育管理、教学应用、教育资源、教育信息等功能,它包含区域网软件平台、校校通软件平台、动态信息系统、远程多媒体教学系统、多媒体点播系统、智能教育软件、网络多媒体教室、网上备课系统、网上招生系统、教育统计报表系统、教育资源中心等十二个功能模块,基本涵盖了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要求,并可灵活组合供教育局和学校使用。

    四、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策略

    ⑴资源为首,队伍先行

    资源中心网建设要坚持“队伍培训在先,建网建库同行,重在开发应用”的原则。首先要在教师、技术与管理人员的不同层次上进行全员培训,要充分利用现有学校特别是实验小学的教育教学资源,形成一支能使校园网、资源库充分发挥使用效益的应用队伍、教学软件开发队伍和能保证正常持续运行的管理队伍。统筹规划资源库建设,做到“有路有车有货”,积极开发网络资源,充分应用网络资源,不断积累不断完善。

    ⑵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篇(3)

中图分类号:D52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曾对凭祥市十多所农村小学(含教学点)的调查发现,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教育发展仍然困难。虽然是窥豹一斑,但是也能折射出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在党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际,在教育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之时,事实的见证引发了笔者诸多的思考。制约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因素很多,本文主要从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加以分析和思考。

二、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教育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方面

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包括“一师一校”式的教学点)在师资及生师比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1.教师工作负担重、待遇偏低。

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样本校教师周课时平均达24节,教学点平均周课时达35节。超工作量使教师陷于疲惫状态之中,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另外,教师工作收入相对偏低。而且除工资外,无其它福利。

2.教师培训机会少,教学技能偏低,教学方法陈旧。因人员紧缺,经费所限, 80%教师没有接受培训、进修的机会。80%教师对现代教学媒体一无所知。

(二)物力方面

1.其一,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校舍拥挤,教学设备严重缺乏,致使教师一支粉笔七尺讲台上课。其二,生均课外图书占有量极低,平均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生均20-30册)的10%。部分教学点和初级小学图书拥有量为0。

2.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的音乐、美术器材极少,大部分学校没有配备,尤其是初级小学和教学点,因而就谈不上使用了。体育器材的配备也少而单一,要么没有,要么只有一两个篮球、羽毛球之类,而且80%的中小学没有标准的运动场。鉴于此,直接影响到体、音、美课程开设。

3.教学器材配备率低,而且分布不平衡。教学点和初级小学均未配备,完全小学平均每校只有数学和自然教具。录音机是仅有的电教器材。教学器材不全的小学占70%。

4.教师办公用房少,两三人一间。而且无办公电话,对外联系少。

(三)财力方面

调查发现,贫困地区的农村小学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多年来,县财政投入教育的只是教职工的工资和离退休教师工资。因而,办公用品以及教学的开支只有学校以每学期每生的杂费收入支付。乡镇投入甚少。社会捐资很少,学校创收为零,并且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尤其是当前农村教育附加费和教育集资的取消,大大减少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来源。正是由于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教育投资的严重不足,致使学校的数量的不均衡和地区布局的不合理,教师的负担重,出现了师资缺乏,教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不高的现实。这样,扼杀了农民本来就较弱的送子女上学、投资教育的积极性,造成了恶性循环,对“普九”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三、完善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的措施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明确义务教育的重要地位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真正认识到义务教育的战略基础地位。同时,进行政策教育和舆论宣传,让全社会真正关心和支持义务教育,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小学教育,因为它是中国能否完全普及义务教育和发展基础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教育的关键和决定性的因素。

(二)建立完善的义务教育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义务教育资金

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投入的国家主体地位,建立义务教育的投入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负担的机制,进一步完善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义务教育经费的体制。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制度

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是政府间财政资源转移,是中央和省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以保证贫困地区普及义务教育资金的供给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从而使贫困地区的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办学条件达标,贫困学生得到必须的补助。具体要求为,首先,应确立县级政府为义务教育财政转移的基点,是义务教育财政转移的接受单位,承担义务教育的直接财政责任。其次,建立县级政府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模型,如总额比例补助模型、分项补助模型和转移支付补贴额模型等,并明确转移支付的需求。再次,建立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制度,保证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效益。为此,要严格执法的力度,加强资金运用的检查,以免防止资金的挪用和占用,专款专用,定期上报使用情况,并逐一核实。同时,加强绩效管理。对不能完成相关指标要求的如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毕业率,以及教师危房修补的情况等都要做相应的扣除处理。

(三)完善教师人事制度,建立合格的教师队伍

1.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编制标准,合理确定小学的教职工的比例,精简机构,压缩、分流农村小学中富余的非教学人员,清理在编不在岗的各类人员。

2.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证制度,对在岗教师进行资格认定,优先录用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任教的同时,有计划地录用具有教师资格的其他院校的毕业生。

3.利用各种机会组织在职教师的进修培训,对培训后仍然不合格的教师进行分流或者辞退。

(四)调整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布局,优化农村小学资源配置,规范农村小学学制,改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原则,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确定学校的服务半径。通过有计划地撤并、置换、改造和新建等形式,建立规范合理、服务半径适中的农村小学。有计划地将位于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及文化相对闭塞的地区的初小和教学点办成寄宿制和半寄宿制的复式完小,并适当给予寄宿补助,尤其是贫困儿童的补助。优化资源配置,增加教育投入,实现“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并逐步加强对农村小学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尽量享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条件。规范农村小学学制,以便合理投资,提高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

参考文献:

篇(4)

1. 克拉克的观点。克拉克曾提出

>> 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资源整合的4.0时代初探 探究偏远地区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 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资源整合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媒体资源整合研究 资源整合信息时代的媒体创新 网络时代中小学媒体素养教育探析 国外有关中小学生心理干预资源整合方案的研究 对农村小学在教育资源整合中的探究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初探 中小学教育资源调整与学校文化整合策略思考 整合课程资源,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媒体活动与资源整合 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缺失探究 做大:打造资源整合新优势 中小学多媒体教育 媒体融合时代中国国际传播应强化资源整合 自媒体时代西方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及启示 人力资源整合问题探究 高校档案资源整合探究 教材资源整合方法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6]覃川.教育应对新媒体的法则.新闻爱好者[J].2011.11(17).

[3]《2010: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249).

[4]郑冬红.对学一媒之争的思考[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6.

篇(5)

信息时代要求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的发展。社会的信息化,必然要求教育的信息化。我校于2004年初建立了校园网,并且在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资源库的建设进行了一些探索。

我校深深感觉到资源建设的重要性,没有资源,学校的课改工作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看着资源服务器有限的教学资源我们也曾发愁,经过两年多的探索我校摸索出了网络环境下资源建设的一些有效做法。

我校的每一位教师,既是教育资源库的使用者,也是教育资源库的建设者。教师在进行多媒体备课时,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资料的搜集,而最大的尴尬就是很多教师在备课中可能在做重复的工作。我校教育资源库就是充分利用广大教师的集体力量,让他们把收集和制作的所有资源,如:标准教案、个性化教案、声音、图片、动画、课件等等,全部上传至我校的教育资源库当中,积少成多,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我在工作中注意把教学相关的课本电子教材、课文朗读、教学课件、视频资源的网址通知给各学科教师或直接添加到办公电脑的收藏夹里。这样老师们备课就有了丰富的素材,将这些有用的素材经过加工处理就可以完善成自己的教学课件。

至今,我校教育资源库已收到教师课件几百件,声音、图片、动画等素材三千多兆,课改年级各学科有90%左右的课程都有了标准化教案,有近50%的课程经教师修改后成为自己的个性化教案。这些资源如果制作成光盘,将达几十张。

为了使我们的资源库日益丰富,我校还购买了大量对教师极有帮助的光盘出版物。这些光盘出版物制作精良,容量大,内容丰富。目前,我校已购资源光盘一百多张,包括课件素材,各软件公司的教育软件产品。我校教师利用空余时间浏览自己喜欢的资料,我校的教育资源库组织采用的是web方式,教师只要通过点击就可以很方便地查询到并且下载到需要的资料。这样,教师做起课件来更加有滋有味、游刃有余了,在运用时就会很熟练。

当然,教师对课件都不是照搬,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班级特点和现实状况,重新组织资源,用于自己课堂教学实践,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个性。我校为了充分发挥校园网的功能,充实我校的教育资源库,很注意了解各大公司出版的资源库,在衡量质量、数量以及实用性之后,我校选择“K12教育资源库”“科利华教育资源库”来补充我校的校园网教育资源库。

我校的资源建设得到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几年来我校先后从电教教材中购买了5万多元的教育资源,初步完善了学校资源库。其中配套教材的教学资源和课文动画深受教师们的欢迎。学校领导也积极带头参与信息技术的学习。2005年校长严湘刚制作的课件《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获得陕西省三等奖,带动了全校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仅有资源是不够的,还要有使用这些资源的思想观念。我校从来没有间断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从文字编辑、图片处理,到多媒体制作,这些对我校的教育现代化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目前中青年教师都能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2004年贾军华、谢利斌老师制作的课件《圆的面积》获得陕西省二等奖。2005年蔡华老师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教学的课堂实录《北京亮起来了》获得国家级三等奖。我校每学期组织教师信息技术基本功比赛和信息技术交流会,在2005年11月举行的学校信息技术基本功比赛中有11名教师获得优异成绩而受到学校的表彰和奖励。

我校共3名教师参加了汉中市组织的“Intel未来教育”培训,5位教师参加了汉中市组织的信息技术师资培训,改变了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方式。这些教师现在分布在我校各学科教研组,成为各学科实施教育现代化的骨干。

篇(6)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必须和传统教学方法融为一体,多种教学媒体互相补充,协调统一,按教材的需要进行优化组合,才能发挥优势,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视听结合,图文并茂”是优化组合的原则,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由以教为主变成以学为主,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了更好地运用教育资源信息服务于教学,现我结合个人的实践经验谈谈现代远程教育在农村教育中的应用情况。

一、明确管理机构、人员和职责

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加强学校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与教研机构的领导,把如何开发与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作为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明确学校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人员和职责,制定工作制度与管理办法,成立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信息技术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与教研机构。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负责领导和监督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与教研机构的工作情况,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与教研机构的成员负责管理学校的现代远程教育设施,负责接收和下载或刻录远程教育资源,负责组织学校全体教师进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业务技能培训。因此,学校一定要加强对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领导,明确管理人员和职责。

二、强化培训,规范教师的操作

多媒体教室电教设备的主要使用者是老师,由于种种原因,部分老师对多媒体教宣电教设备不甚了解,因此在使用上总会存在一些问题。学校要经常派遣计算机专任教师或远程教育工作管理员出去参加“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的培训,并对派遣出去参加“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的教师明确责任。要求在培训期间,参加培训的教师必须做好笔记,培训结束必须交出一份培训学习心得、体会或总结;返校,要负责刻录和下载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和农村的各种适用技术。要对学校全体教师组织校级培训,通过校级培训使广大教师掌握现代远程教育理念和应用优质教育资源,实施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理论与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将优秀的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于教学中。要针对教师的不同需要,采用集中培训与日常学习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全面提高教师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能力。因此,学校必须重视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和教师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校级业务培训。我认为至少要通过培训让本校教师掌握各种电教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严格按照操作守则进行操作。

三、加强资源的利用

广大教师普遍认为教学光盘和卫星资源学科比较齐全,内容丰富,适应面广,实用性强,符合农村学校的教学实际,大大弥补了学校资源的不足。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综合发挥多媒体优势,营造动静交错、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激发师生教与学的兴趣,极大地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学校师生还要根据学习需要,打破教材的限制,主动在网络上浏览和下载有关学习内容,拓宽视野,自主学习,增长见识,丰富生活。比如资源中有优秀教师的示范课,不出家门就可以看到远在千里之外的优秀教师是怎样说课程结构和教学设计、怎样教学、怎样反思的,学学他们的教学艺术。除此之外,还可以了解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从而提高个人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还可以利用资源中的教学课件、图片、声音、F1as等内容进行教学课件再制作。比如我就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制作出有关物态变化的课件,效果相当好。我在利用“工程”提供的资源和手段进行教学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受到多重感官刺激,易于获取与巩固知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容易使学生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形成愉快的学习氛围;容易实施启发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能节省教学时间,强化教学效果。

四、学校应积极关心管理员或计算机专任教师的工作、生活

要为推动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开展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因为在农村小学,从事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管理员或计算机专任教师大多是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并都是学校的兼职人员,再加上这项工作的特殊性,需花费很多时间钻研、学习计算机操作和维护、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接收和利用、管理等知识。我常听他们说:“我们一周的任务相当重,除了从事复杂的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工作外,还要上比普通教师只少1、2节的教学任务。我们哪有时间去学习和开发新的远程教育知识与资源。除非把我们教学工作量再减少一些,我才有充分的时间去开发和管理。”因此,学校在安排教学工作量时,应将他们从事该项工作的工作量计算进去,并以不低于普通教师工作量的一半计算。这样才能保证现代教育管理或计算机专任教师有充分的时间钻研、学习现代远程教育的有关知识,开发、接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带头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运用到教育教学中。

篇(7)

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以及在国家所倡导的“互联网+”社会发展前提之下,“互联网+教育”必然成为当前社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旋律。而且在这种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之下,数字资源的广泛使用和各种学习媒体的大众化,必将深刻地影响教育的发展,引起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甚至不久的将来会在教育界引起一场革命[1]。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非常时期,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十三五”建设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期,这对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数字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快速推进等方面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这也是继续深化数字教育资源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的关键期。面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和发展问题,利用数字教育资源项目的建设来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解决城乡数字教育鸿沟,促进义务教育以及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个新的突破口[2]。因此,继续深化农村小规模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建设不容懈怠。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现状

自从《关于全面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通知》颁布之后,全国28个项目省份开始响应,各地积极主动、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首先,开齐了国家规定的课程;其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后,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开拓了视野,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安徽和湖北等地探索了同步课堂、传递课堂等针对教学点的教学组织模式,中心学校或县镇学校教师通过视频互动方式为教学点学生开设过去无法开设的国家规定课程[3];贵州印发文件指导全省教学点开展资源应用;海南组织全省教学点应用现场观摩活动;福建、宁夏等地开展了送教下乡活动向教学点无偿发放优质资源;河南建立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支撑平台”提供适用本地教学需求的配套资源;甘肃、宁夏举办了送教下乡的活动,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和投入使用进行思想指导和技术扶持;四川万源市在探索实践中形成了“人停机不停,师生堂堂用”的局面。各地自创模式、普及应用,对促进“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全面实施做出积极努力。尽管数字教育资源的使用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初见成效,但是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技术领域内作为一项刚起步的新生事物,在建设和发展运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难题,但是要实现数字教育教学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健康、科学、持续的发展,必须解决好当前数字教育资源在实践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教学点数字教育设施配置不理想,经费问题受到限制

首先,各个教学点配置好所需的信息化多媒体设备是进行数字化教育的基础,其核心问题在于网络是否畅通无阻,如若不是,则优质教育资源就不可能达到共享的效果。但我们发现这些处于偏远地区学校的多媒体设备五花八门、来源不齐,而且使用问题也比较大;同时宽带也没有完全开通,有些开通了宽带的地区网速也比较慢,基本无法进行教育教学。还有一些交通不便的地区因为开通宽带需要学校独自承担铺设线路和维护费用,因而也没有开通,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其次,在一些学校多媒体设备安装良好、网络畅通的情况下,是否能够充分利用网络优质教育资源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教师在使用示范课程时发现,示范课程既无法在线看也无法下载,必须进行注册,更有甚者都不知如何使用。由此可看出,优质教育新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应用[4]。最后,就是关于经费的问题。由于各个学校多媒体使用的电费、网费都要学校自己承担,为此有些学校的信息化教育流于形式,有名无实,这也是一些教学点无法安装宽带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

2.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教师培训缺乏实际操作方面的内容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教师的信息化培训是决定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能否充分有效利用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在进行教师信息化培训过程中,由于数字教育资源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中缺乏经验,没能把握住教师信息化培训内容的侧重点,进而使得农村教师的信息化培训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其主要问题在于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培训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和指导思想方面的培训,而忽视了实际操作方面的内容,进而使得教师的信息化培训脱离了实际操作。其结果便是教师在培训之后并没有真正学会对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反倒感觉使用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难度太大、对教学没有太大的帮助[5]。由于教师信息化培训没有真正落实而流于形式,致使一些本来就不愿意使用多媒体授课的教师严重丧失了对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热情,从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数字教育资源的使用频率,造成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浪费。

3.教学点教师对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缺乏兴趣,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能力低

由于地理环境的局限性,偏远地区教学点条件艰苦,缺乏优秀教师,师资问题比较多:如老龄化问题、兴趣问题、低学历问题、配置不合理问题、信息素养低等问题,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有效、合理、充分的利用。首先,教学点师资问题的薄弱性是农村教育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再加之许多客观原因,山区教学点极其缺乏优秀的年轻教师,主要还是由代课教师、转正教师以及大专毕业生构成。因此他们与正规的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具有本质上的差别,他们缺乏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以及能够满足与信息化教学相对应的学科基础。同时对信息化教学缺乏热情与兴趣,面对新生事物不够积极、不愿意去学习,在教学方面更加注重讲授。其次,教学点教师的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能力低,这主要是由于其教学点教师配置不合理所引起的[6]。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正规院校毕业的年轻教师,他们的专业知识、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技能都比较全面,可以给教学点带来新的理念,促进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的发展;二是教学点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语文和数学教师比较多,而英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师则严重缺乏。

4.教学点信息化教学设备缺乏专业维修的技术管理人员和指导人员

从目前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项目的建设来看,其共同的不足之处是每个学校几乎都没有专业的多媒体设备维修人员。所以每当教学点遇到多媒体设备的维修问题时,学校便只能上报教育局委派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处理,或者停用。根据案例中农村教学点多媒体的使用情况来看,各教学点的信息化教育设备都缺乏这类人才的引用,不能保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及时、有效、充分地利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改进策略

以目前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地分析、讨论,从而研究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是当前深化和持续发展数字教育资源建设项目的必要举措。面对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在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我们不仅要严格按照国家项目的实施要求,同时也不能忽视在利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有效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的重要性。有效结合数字教育资源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政策依据与理论依据,联系实际,把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在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作为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持续深化数字教育资源项目的建设,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从而研究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1.加强农村各教学点教师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思想观念

加强教师积极使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是数字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7]。特别是对于那些年龄比较大的教师,他们对多媒体教学缺乏兴趣,也不主动去尝试,甚至都不愿意去学习多媒体的使用。还有些教师只在公开课或者评优课的时候才迫不得已去使用,主动性不够。这一切教师的问题基本都可以归结为他们对于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思想观念不够积极,总觉得利用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耗时耗力,容易让学生分心。因此,我们必须打破这种落后的思想局面,力促农村教师积极使用数字教育资源。

2.选择性能良好、操作简便一致的教育信息化设备

对于数字教育资源的设备问题,建议选择其工作性能良好、操作比较简便而且统一的信息化设备。尤其对于农村小规模教学点而言,尽可能配置新的一致的多媒体设备。统一的数字教育资源设备有利于教师之间进行使用经验的交流,促进教师对教育信息化技术的掌握。操作简单的设备可以提高教师使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同时操作简单的设备也有利于信息技术比较薄弱的教师进行教学。尤其是在教师老龄化严重的农村学校,教师的信息素养不高,学习新技术的能力相对落后,因此操作简便的多媒体设备也有利于这些年龄较大的教师学习和使用。

3.进行信息技术扶持,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教师培训缺乏实质性内容的问题,建议当地教育局加强实践方面的培训,只注重理论与指导思想的培训是明显不够的,甚至可以说是肤浅的。数字教育资源建设项目的核心问题就是有效充分地利用比较前沿的信息资源,因此加强教师的信息化技术就明显重要于其理论的学习。通过理论的学习,在实际的操作中掌握多媒体设备的使用[8]。对于这种操作技术比较强的培训,应该力促一些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现场指导,开展实地操作演练。比如,近些年兴起的送教下乡,在一线教师队伍中帮助教师进行学习。

4.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积极性

充分调动起教师和学生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积极性才能进一步保证数字教育资源建设项目的真正落实,否则光有设备而无人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也就流于形式,多媒体设备和优质教育资源也就造成浪费。鼓励教师使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逐渐让他们感受到使用数字教育资源所带来的便捷和高效,从而充分利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大力发展农村小规模学校在“互联网+”背景之下的教育信息化强度,促进农村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以便在长期的数字资源教育工作中可以与教师相互探讨,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教学相长。同时,数字教育资源的大众化也对于农村学生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变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5.实行对口管理原则,加强多媒体设备的维修和看管力度

对于多媒体设备的维修和看管方面,必须加大培养力度。目前各教学点都缺乏相关人员,各地方教育局应该对多媒体设备实行对口管理原则,引进这方面的骨干教师和技术人员负责日常教学工作中多媒体设备的正常运行,以保证每一位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育教学时不受技术的限制。实行对口管理的另一个好处是在引进相关技术人员的同时,也引进了信息技术教师,他们不仅可以进行技术方面的扶持,而且还可以负责学生基本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如此一来,也就培养了一支促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年)[EB/OL].

[3]李英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科学经济导刊,2016(19).

[4]刘鲜,王瑛,晓晓东.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基础设施的发展战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5).

[5]张文波.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5).

[6]郭涛,王亮.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和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2(2).

篇(8)

1.重视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

信息化教学环境具有明显的优势:增强了共享学习资源的通信功能;教育信息化离开了能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所需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就成不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

2.努力建构信息化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新型教学模式中的交互作用过程和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认识过程却是教学模式的构建;通过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充分发掘教育信息化的最大潜力。

二、加强远程教育资源的建设

1.资源开发应为教师教育服务

利用资源开展教师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开展设备的使用、维修、资源的管理等教育,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水平。二是对学科教师开展教学应用培训,提高远程教育资源在农村中小学的应用层次。

2.资源开发应与教材开发相统一

地方教育行政人员应与资源开发部门协调统一,地方在选用教材时尽量统一、规范,资源开发部门也要考虑到地方的实际情况,多开发一些与地方教构相符合的资源。

3.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资源的开发

程教育资源除了为教学提供服务外,还应该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空间。

4.资源的开发应符合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需求

首先,应及时将课程改革的相关信息送到农村中小学领导和教师的手中,使他们能领会课程改革的主旨,积极改善自身教学方式、方法。其次,远程教育资源应以课程改革提倡的新理念、新方法为依据进行整合,慢慢掌握新的教学方法。

5.提高资源开发的深度和精度

提高资源的深度和精度可以从专题资源做起,教师可以找出教学中的一些共性问题,拟定一些有代表性的专题。针对这些专题,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教师、技术开发人员共同参与,制作一批专业水平高、制作精良且符合农村中小学实际的专题资源库。

6.资源的开发应考虑农村中小学某些特殊课程的教学需要

在短时间内难以补充师资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远程教育这一平台,直接将城市学校的优质课堂教学实况送到农村中小学,代替教师的教学。

三、教师的资源应用水平有待提高

1.立足农村教师实际找准自身的出发点

教师的培训者必须使他们从内心深处切身体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给现代化教育教学带来的无穷魅力,然后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他们自觉的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来。

2.优化教师培训形式加强教师技能培训

篇(9)

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一项促进西部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缩短地区教育差距的惠民工程。我校自2004年11月成为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项目学校以来,切实开展远程教育培训与使用活动,开阔师生视野、更新育人观念、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一、学习远教资源,更新教学观念

我校语文教师能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利用远教资源进行备课和上课,把学科教学、课改精神与远教资源有机整合,结合“课堂实录”、“课堂点评”等内容学习先进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师为主导,以生为主体,以练为主线,以疑为主轴”的“四主方针”,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优化我校的语文教学。

二、利用远教资源,加强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我校是一所西部偏远的农村小学,学生的养成教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如查询资料、预习课文、专心听课、认真笔记、规范书写、合作学习等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极大地制约了我校语文教学的时效性。自实施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我校开展了一个校级课题“运用远教资源,加强养成教育”,语文教师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里提供的“课堂实录”,让学生在观摩与学习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习惯与方法,规范学生的学习与言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在自我学习与反思中不断规范自己,努力改进学习方法,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终生发展保驾护航。

三、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远程教育资源在“教学资源”栏目中提供了“课堂实录”、“教案实例”、“媒体展示”等丰富的资源,使我们的老师能够从“黑板+教科书+粉笔+教鞭”和“师教生学、师讲生记”等传统教学模式走出来,把远教资源与语文学科教育进行有机整合。同时远教资源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与文字等多种信息融为一体,具有双向互动功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多种感官的需求,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琥珀》一课时,学生对化石的感性认识不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对琥珀化石的形成过程只停留在语言文字之中。利用远教资源展示形形的、令人称奇的化石图片和琥珀化石形成过程的flash动画,给学生以形象、直观、动态的享受,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效。

四、综合运用远教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远程教育资源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情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多种感官接受刺激,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10)

一、引言

目前,对于广大农村小学而言,课程资源相对匮乏,一是校内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如师资紧缺、设备陈旧、媒介单一等;二是校外课程资源中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几乎没有。因此,农村小学的课程改革必须发挥当地特有的乡土资源优势。朱慕菊认为:“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村镇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1]因此,乡土资源反映的是某个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色,而乡土教育资源则是能够运用于教育教学的乡土资源。本文就农村小学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及应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让乡土教育回归自然,更具实践性,让教学体现本土化、回归生活。本文采用了调查法、文献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集中、深入地研究重庆市綦江、万州、奉节这三个区县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二、乡土教育资源的研究现状

目前农村小学的乡土教育普遍忽视对“本土化”的资源开发,使得乡土教育资源与本土文化联系较弱,农村小学乡土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在于乡土教育资源开发力度不强以及由此导致本土文化在教学中运用较少,从而失去了让学生从乡土教育资源中获得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的实际意义。当前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主要从本地自然资源、人文历史、风情文化等方面来建设乡土教材,但在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中还处于初始阶段,很多方面都还不成熟。国内关于农村小学乡土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的研究起步较晚,与之相关的课题研究也相应较少,其中大多是有关学科课程的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研究,没有较出色的研究成果,研究模式和操作方法都仍处于落后阶段。

三、重庆市三区县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一)綦江区的特色农村乡土教育资源

1.资源介绍

綦江区作为“中国农民版画之乡”,拥有极其丰富的版画资源。20世纪80年代,綦江农民版画在全国声名鹊起,师承于农民版画的少儿版画应运而生。1993年,重庆市教育局、市文化局和綦江县教委在重庆、北京先后举办了“綦江县陵园小学儿童画展”。由此可见,早在20年前,綦江区就已经将版画作为乡土教育资源应用于教学中。“在以版画为媒体的美术课堂上,版画的刻印趣味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作欲望,学生能在一个积极主动的良好氛围里,体验到版画制作带来的快乐。”[2]所以,将版画这一兼具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与寄托功能的元素作为乡土教育资源运用于教学中,对农民版画的继承与创新、少儿版画的探索与发展以及小学生因家乡而产生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的意义十分重大。同时,版画的开发与运用会成为綦江教育领域的一大亮点。

2.开发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创作题材陈旧无特色。1988年前后,綦江少儿版画产生并先后被引进綦江县部分重点小学,至今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曾取得不少令人瞩目的成就。正是因为少儿版画已经发展到较为辉煌的阶段,各种题材都已被广泛应用,现阶段的作品在题材上呈现出大同小异、缺少特色等弊端。陈旧题材的泛滥与新颖题材的缺乏是綦江少儿版画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2)对版画内涵的认识逐渐模糊化。如今,在部分少儿版画中出现了教师设计构思、学生加工制作的现象,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专业技法和色彩搭配,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创造性。在这些作品中传达出的思想与情感往往不是一个孩子现阶段所能表现出来的,技法过于成熟与色彩搭配过于合理违背了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世界的角度和方法。綦江少儿版画是在农民版画兴盛之时受其熏陶而产生的,在继承和发展农民版画的过程中,教师过多地重视少儿版画的作品质量而不是学生的创作意图和作品蕴含的情感,显示出教师对版画艺术的内涵及学习版画的目的的曲解。

3.对策和建议

(1)回归乡土,培养创造力。一方面,利用綦江区农村地区自然优势,引导学生用心感受自然和生活中的细节,并将其应用于少儿版画的创作中,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另一方面,教师应鼓励和支持学生原创,改正“教师设计构思、学生加工制作”的贯有作风,循序渐进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教师可以利用一次课,带学生到校外通过写生的方式制作版画,在没有木板和刻刀等工具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可得的材料,如废旧的硬纸板,加上剪刀和浆糊,利用纸板的凹凸进行版画创作。在乡村这个充满泥土气息的环境下,学生可以创造出更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版画作品。(2)丰富课堂教学的游戏性,寓教于乐。游戏练习法即让儿童在轻松愉快、无思想负担的条件下进行美术活动,使之维持长久有效地学习,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由于儿童的年龄小,心智发育不完善,往往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一种知识和技能。因此,建议低年级的学生通过涂色游戏初步接触版画,即教师画出轮廓,学生搭配色彩、进行自我创造和涂色;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情境设计,让学生自己自由组合,通过版画编造一个小故事,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也可以让学生的创造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很好地发挥。

(二)奉节县的特色农村乡土教育资源

1.资源介绍

脐橙是奉节县最具代表性的农村特色乡土资源之一。奉节县位于四川盆地的东部,属于长江三峡库区的腹心,其有利的自然条件能培育出最优质的脐橙,而这里气候适宜、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又为脐橙的生产、运输、销售等方面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与其他地区的脐橙相较而言,奉节脐橙不仅色泽红艳,甜美,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如今奉节县的农村教育资源较为匮乏,而富有自身特色的脐橙就可以作为奉节县特有的一种乡土教育资源,弥补奉节县农村地区在教育资源上的不足。

2.开发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奉节脐橙作为农村特色乡土教育资源,存在运用粗浅的问题。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之日益精进的培植技术使脐橙产量大幅增加,随着交通以及网络的发展,脐橙已逐步销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但它作为乡土教育资源,应用力度不足、教学效果不佳是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另外,对于脐橙的应用方式,以往的教学方法,仅局限于图片的展示和抽象资料的介绍,这些单调乏味的教学方法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3.对策和建议

奉节农村拥有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好乡土教育资源。[3]脐橙作为奉节县农村特色的乡土教育资源,具有丰富的教学意义和实践价值。从脐橙的选苗、种植、采摘、储存、运输以及销售等方面,都可以培养学生在数学、美学、文学、劳动实践、管理学以及经济学上的能力。在数学课上,教师可以将脐橙带入课堂,以脐橙的数量为基础来教授学生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这样的教学方法形象生动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字的兴趣,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数学学科本身的枯燥与抽象。在美术课上,教师可以用不同成熟度的橙子教学生辨别不同的色彩。还可以让学生以橙子为原材料制作一些艺术品。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培养学生的艺术情趣。在语文写作课上,教师可以用外形美丽,营养丰富的脐橙作为学生的写作材料,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领略脐橙四季不同的风釆,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劳动课上,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脐橙果园组织采摘团体比赛,即在有限的时间内,比比哪一个小组采摘的脐橙最多。由此,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勤劳勇敢的精神。在科学课上,教师可以教学生学习如何保管脐橙以及定期检查脐橙的完好度。以此让学生懂得一些基本的科学管理知识,充分发挥脐橙作为特色乡土教育资源的作用。在品德与社会课上,教师可根据脐橙的运输销售情况,向学生讲述品牌营销、市场定价、经济利益最大化等多方面经济知识,扩展学生的社会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让他们学习用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

(三)万州区的特色农村乡土教育资源

1.资源介绍

(1)特色酒文化资源介绍。20世纪初,诗仙太白集团的创建人鲍念荣先生,远赴泸州,重金购买了具有400年历史的温永盛酒坊窖泥和母糟,结合唐代沿袭下来的古老酿酒技艺,回到万州改良传统大曲酒,重建酿酒作坊。因唐代诗人李白三过万州,并钟情于大曲酒,后人为纪念李太白,遂取名诗仙太白酒。而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诗仙太白酒可以使农村小学生领悟到酒在万州发展进程中厚重的历史韵味,油然生发出对家乡的浓浓依恋之情。(2)酒文化乡土资源介绍。如今诗仙太白酒的传统酿制技艺进入了重庆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酿造诗仙太白酒所需的歇凤山泉取自万州区城西北郊铁峰山脉背斜的中部,其源头位于农村地带,此地拥有丰富的农作物、甘甜的泉水、开阔的土地,其原料如大米、小麦、玉米等都是农村孩子容易接触和便于深入了解的。其地理位置对教育资源短缺、交通稍显不便的农村小学而言,是农村小学生进行参观教学的一个巨大优势。

2.开发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教育理念,忽视乡土教育资源对教育的重要性。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对课程资源要求“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而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到“各地区、学校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应用”。万州区许多农村小学在乡土资源对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上认识不足,教育理念匮乏,一定程度浪费了万州区优秀的乡土教育资源。(2)没有完整的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体系。乡土教育资源在教学上的利用本就寥寥无几,更谈不上完整详实的开发利用体系。教育者在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教育目标模糊,通常只制订一些简单且没有深度的教育教学目标,致使丰富的乡土教育资源闲置浪费,没有使教育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3.对策和建议

(1)利用乡土教育资源,丰富学科教学内容。乡土资源是学生所熟悉的身边的资源,且容易被学生接受,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而特色的乡土教育资源对丰富和优化小学阶段各类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也发挥着指导作用。以美术和综合实践课程为例,诗仙太白酒的包装对美术教学具有指导意义。以诗仙太白新花瓷为例,蓝白相间的底纹浪漫而飘逸,极具中国风特点,恰如其分地展现了李白“雄奇飘逸,极富浪漫主义精神”的诗情酒意。低年级小学生可以临摹自己喜欢的包装,体验包装上图案搭配的美感。而高年级的小学生可根据美术课学习过的知识,再加上老师的讲解以及自己对诗仙太白历史文化的理解,发挥想象力,进行产品的包装设计。酒的营销管理对综合实践课也具有指导意义。老师可以组织一次模拟买卖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站在销售者的角度,思考原材料的收购方案,酒的营销策略,以及企业自身的管理策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分小组进行模拟买卖,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在活动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将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转化为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实践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2)利用乡土教育资源,彰显学科教学特色。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设计,要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具体情况,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甄别筛选,确保资源的可利用性,突出实效。[4]经多方调研和考察,万州诗仙太白酒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很高的乡土教育资源研究价值,可以让学生在制酒技艺中领略民族传统制造工艺的魅力,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弘扬传统文化优秀品质的重要意义,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3)利用乡土教育资源,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教学时,教师要把握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连接点,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4]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认识酿酒原材料,了解这些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学习酿酒过程。学生以整体协调发展为基础,自己在家用这些农作物来亲自体验酒的酿造过程并详细记录每天的变化,养成勤于动手、善于观察的习惯,发挥主观能动性,建构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结语

将乡土教育资源应用到农村小学教育这一做法是有必要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乡土教育资源的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学生对于本土文化的了解,让学生从身边事物,从生活点滴中学习知识、培养兴趣。同时将乡土教育资源应用到农村小学教育中,因其自身所带有的实践性、真实性、通俗性等特点,可将学生从课本中解放、将学生带入生活,增强学生对事件的真实感。由学生通过身边的事物学习知识,释放学生天性,感悟点滴生活。综上所述,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尽可能地让学生回归乡土、回归本真,提高教学质量,解决当前农村教学中出现的资源短缺等问题。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宋阳.版画教学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实施问题[J].美术教育研究,2014(16):122-122.

上一篇: 辩论的基本流程 下一篇: 企业文化价值观的理解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