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价值观的理解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8 17:07:3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企业文化价值观的理解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企业文化价值观的理解

篇(1)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1.2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1-44-02

一个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必然离不开优秀的企业文化,而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要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执行才能发挥它的巨大作用,人力资源管理是新世纪企业管理发展的趋势,是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课题。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产生都是源于企业对管理的需求,它们的根本都是“人”,以“人”为中心,二者构建起了紧密深刻的联系,把企业文化由无形变为有形的执行过程,必然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支持。可以说,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企业文化贯彻执行的重要载体,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实践活动与企业文化贯彻执行紧密关联,企业文化的价值观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各个环节。

一、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文化执行提供人员支持

首先,企业文化的执行和推广也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任务之一。企业文化推广的途径有很多,如会议、日常管理、绩效考核、教育培训、团体学习、媒介、活动等。而这些活动都离不开相关人员的支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根据各种活动的性质,把企业文化推广任务分配到各相关岗位的职责中去,由专门人员来负责推进。其次,人力资源部门以企业文化价值观为导向,在招聘活动中,有目的进行宣传,让潜在的员工了解企业文化,特别是企业的基本价值观、基本精神和行动准则。让应聘者对企业文化有所了解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明确自己的价值观是否与该企业的企业文化价值观相符,进而做出抉择。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对应聘者的价值取向的分析,来判定其性格、素质、处事风格等是否与企业的价值观一致,通过面试选择对本企业文化认同度较高的人员作为进入企业的备选。再运用企业文化的特质对企业进行分析,找出每一类岗位中体现出的企业文化特质,再把适应此岗位文化特质的应聘者选。尽可能地为企业甄选出适合本企业文化的人员,在招聘源头上把好关,为企业文化的执行提供广泛的员工基础和支持。

二、培训与开发是企业文化贯彻执行的有效手段

作为企业成员共有的一种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企业文化必须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可,但执行企业文化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长期、不断地坚持向员工进行宣传教育,才能让企业文化真正扎根于员工心中,而培训和开发就是其中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建立一套与企业文化相适应的培训体系,通过教育培训使员工达成共识,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理念,从而强化和引导员工的行为,使其与企业文化相悖的行为逐渐减少至消失。通过入职培训,可以让新员工对企业目标、企业文化、具体岗位工作的内容和要求等加深理解,帮助员工在短时间内培养起对企业的归属感。在培训中,向员工展示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通过一些具体的正面和反面的实例的讲解,比较形象地让新员工了解企业文化是什么样的。形式上,可以采用互动式,或者是情景模拟式,让员工身临其境感受企业文化的魅力,增强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可。通过对在职员工进行教育培训,加深巩固老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由来、发展及其深刻的意义的理解,使员工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最终成为企业文化忠实的执行者。通过对培训活动进行评估和反馈,来监控每次文化培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培训活动的评估和反馈有助于企业更全面地掌握员工的精神状态,以及对企业文化的接受程度。

三、绩效管理系统能为企业文化执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绩效管理和企业文化执行都是为了达到管理目标而使用的方法。企业文化的贯彻执行必须要有与共同目标、群体意识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制度。首先,通过良好的绩效管理制度,了解员工今后的工作规划,使员工在绩效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地成长,完善自己,使员工对企业有更强烈的归属感。员工对企业有了归属感,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可,在此基础上,企业再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对员工进行企业价值观等的强化,企业文化的落实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其次,企业文化落实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而员工的绩效指标就是企业的整体目标的分解。在员工的绩效指标中融入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在对绩效指标的考核中对符合企业价值观的工作和行为给予好评,对与企业价值观相悖的行为给予低评,通过考核成绩向员工展示企业文化倡导什么,禁止什么。从而使员工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越来越遵循企业价值观。

四、薪酬制度的实施过程就是企业文化的执行过程

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表达了企业作为盈利组织存在的意义,决定了企业的战略选择,它明确了企业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是企业内部判断是非的准则。同样,薪酬体系也会通过其内部的各个方面来传递企业的价值观。如公司执行的是业绩导向的文化,则薪酬总额中浮动薪酬设置比例要大一些,如公司鼓励创新性思考,则在考核要素中应加大工作创新方面的考核权重。如果公司是强调合作精神的文化,那么奖励的重点就是以团队为主,如果企业是强调个人英雄主义的文化,那奖励的重点就是以个人为主。企业文化的不同,决定了企业薪酬体系的不同。随着企业文化的发展和变化,企业的薪酬制度也会发生改变。

有效的薪酬管理也有助于促进企业文化的执行。薪酬为企业文化执行提供了物质保障,如果员工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那么就谈不上企业文化执行。企业的薪酬政策能够引导员工的行为,如果薪酬制度所传达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相一致,那么就会极大地促进企业文化的落实和执行。薪酬制度与企业文化的贯彻执行息息相关,可以说,薪酬制度的实施过程也是企业文化贯彻落实的过程。

五、员工关系管理加快了企业文化执行进程

员工关系管理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主要职能之一,完善的员工关系管理可以使员工在心理上获得一种满足感,有利于提高其工作意愿和主动性,也在保障企业战略和目标的有效执行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良好的员工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修正员工的行为态度、提高其工作效率和执行能力,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和谐、团结、相互信赖的文化氛围,在无形中,减少了企业文化执行的阻力,提高了企业文化执行进程的速度。

员工关系管理从狭义上讲就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沟通管理。完善的沟通管理机制,能够把企业文化的执行情况快速反映到管理层。企业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贯彻企业文化价值观,但是贯彻执行的效果如何,员工的认可程度是怎样的,这些都是需要沟通管理机制来帮忙的。执行管理层通过企业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把企业理念和价值观等通过各种渠道传递给员工,员工接收到这种理念和价值观,在与自己既有的价值观进行分析融合后,在日常工作和员工交往中会表现出对企业价值观的一定认可。这种认可程度又会通过企业的沟通管理机制由下而上反馈给执行管理层,执行管理层会根据反馈的信息,来调整和修正企业文化执行的政策和方式,然后再传达给员工,这样循环往复,最终达到员工对企业文化的完全认可。企业与员工之间顺畅、快速的双向交流大大提高了企业文化执行的有效性。

结语

当抽象的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能够有机地融入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和实践,员工就会日复一日地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并对其做出反应。这样,不认同企业文化的员工,就会不断地修正自己原有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使自己属于该企业文化的一员;认同企业文化的员工就会更加强化自己的认同感并不断延伸下去,使其更加巩固。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执行的关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通过建立起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招聘、培训开发、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以及员工关系管理的各个环节融入企业文化价值观,在对员工进行日常管理的过程中,强化企业的价值理念,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进而落实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 (美)斯蒂芬・P・罗宾斯、蒂莫西・A・贾奇.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 董克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 雷蒙德・A・诺伊等著.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篇(2)

引 言.

近三十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三十多年年均9.6%的高速增长,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约3.3%的年均增长率。与此同时,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民营经济从改革开放之初占GDP比例不足1%发展到2012年末已经超过GDP总量60%,企业总数更是达到了90%,吸收了85%的非农就业人口。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新一届政府将致力于行政审批权的下放和行政审批项目的逐渐缩减,民营企业将会进入能源、交通、电信等原来为国有资本垄断的行业。毋庸置疑,民营企业无论是从产出、企业实收资本存量、劳动就业和对财政税收的贡献上都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然而,经济发展的质量不能仅仅局限于规模增长,企业的质量也更不能局限于数量、规模的扩张。统计数据表明,在中国,民营企业集团公司的平均寿命7—8年,远低于世界500强42年的平均寿命,与世界1000强企业30年的平均寿命仍有显著差距;从全球各区域来看,也低于日本30年和欧美12.5年的平均寿命,尤其是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仅2.9年…,我国民营企业增长的质量和持续经营问题越来越突出。尽管民营企业短命有许多原因,比如不注重产品研发、盲目多元化等等,但归根结底,几乎所有的制约因素和经营失误均与企业文化缺失有关。企业文化影响着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市场领域的开拓、科技开发的投入以及财务运作的理念等几乎所有企业管理中的功能。总结学者们对民营企业短命现象的研究结论,无论是茅于轼(2005)领导者素质决定企业寿命的观点,还是张玉明(2009)我国民营企业家缺少决策能力、民主意识、文化素养以及适应制度的拓展能力的见解心1,都与企业缺乏积极的企业文化有关。张唯迎(2005)曾一阵见血地指出民营企业迅速消亡的原因主要是企业尚未建立现代化的企业文化理念、营造相应的企业文化氛围。

企业文化软实力和技术硬实力共同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学者们均认同企业文化软实力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决定性力量,瑞士国际管理学院(IMD)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美国麦肯锡对世界500强企业成长性的研究,都定量地分析了企业文化对竞争力的影响超过生产效率、管理效率和公司业绩∞1。本文认为,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企业必须以符合人们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体系作为企业价值观的参照系构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商业文明不仅体现在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以诚信、自律、平等、创新、责任等价值取向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也是维持商业持续发展、促进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企业,必须首先适应管理结构和文化结构的变革。近些年,我国经济中表现出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和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事件频发都显示出,我国民营企业才刚刚跨过粗放经营阶段,尚未形成以符合人类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体系为参照系的企业价值观体系。企业仍然存在短视行为、缺乏战略意识、核心竞争力不强等影响企业持续经营的因素。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实质.

(一)文化的内涵和企业文化.

文化一般被定义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办事的行为方式”。。古拉丁文中的cultura是指“教习”、“开化”,汉语中文化即“文德教化”口1。由是观之,文化的核心内容应该是价值观,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文德教化”的本质就是用各种神话故事、英雄形象、生活习俗教化使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即何为正确、何为错误,什么是为社会赞赏的,什么又是被社会所唾弃的等等。Ruth Bennedict认为文化本质是由人们所共同拥有的观念和判断标准构成的价值观体系M1。Hall认为文化是人们交往的媒介,文化触及并改变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1,即文化决定人们的行为方式。概而言之文化就是基于人们某种功利性或道义性的追求而对个人或社会组织的行为和行为结果进行评价的基本观点。

企业文化应该属于社会文化的子领域。那么,企业文化弘扬的价值观必然从属于整个社会文化价值观体系。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影响和决定着员工的行为规范。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企业价值观与企业伦理,并由此演化出企业在处理与员工关系、与客户关系、与消费者关系、与社区关系、与政府关系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条例甚至包括不成文的惯例、程序旧。。其伦理价值观是否符合人类的普世价值、是否被社会所接受将最终影响企业效率以及企业的市场、社会形象,并对企业的竞争力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经济腾飞引起了世界发达国家的关注,于是企业文化理论在美国兴起,最早关注企业文化现象的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教授泰伦斯·迪尔和麦肯锡咨询公司顾问艾伦·肯尼迪认为: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所信奉的价值观,是一种规范体系,并且将企业文化归纳为5个方面的要素: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文化仪式和文化网络。企业外部环境或企业的外部形象影响企业的行为;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决定了员工在判断自己行为时有统一的标准和纲领;英雄人物往往是企业文化的人格化;文化仪式使企业文化的价值观体现有了明确具体载体;信息网略是企业制度以外的非正式信息沟通的渠道。迪尔和肯尼迪不仅仅是指明企业文化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组成,也使得企业文化在管理中进入应用阶段。在此后的研究中,不同学者对企业文化从不同的角度给出过定义,Schein认为,“组织文化就是组织在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融合过程中独创、发现和发展而来的,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假设,这种假设被作为正确的思维方式传输给新的成员,以使其在处理相关问题时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感受事物。一¨’沙因理论认为组织文化文化包含组织结构、认同的价值和基本假定。其基本假定往往是根植于员工潜意识中的观念,基本假定潜移默化中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Kotter and Heskett(1992)指出企业文化是企业中各部门和高层管理者共同拥有的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实践¨…,这一观点说明企业家和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引导甚至是决定的作用。Robbins(2000)指出,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的共同的价值观体系,它使企业独具特色,并可以区别于其他企业。这一观点实际上也说明了企业文化的难以复制性。

简单的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处理外部环境和内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所发展起来的规范和信念体系,是企业长期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的;企业创始人或企业领导者对企业文化有重要影响;企业文化的共同价值观独具特色,而它的精华就是企业共同的价值观体系,价值观才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和精髓。

(二)企业文化价值观体系.

从企业文化的功能角度考察,企业文化对内协调员工行为以增加企业凝聚力,对外向环境传递符合社会价值观念的信息以增加社会对企业的认知,即通常所说的企业形象(CI)。因此,企业对外界环境的判断和经营宗旨必然会左右企业的价值判断。所以考察企业文化价值观体系必然从企业内部和外部来考虑。而企业文化的“软实力”恰恰表现在这两方面。

企业文化的灵魂是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对于企业文化价值观体系包含的内容,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将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归纳为三个层面:使命(Mission,即经营宗旨)、愿景(Vision)和核心价值观(Motto)。Denison(1995,2000)企业文化量表最初将企业的文化特质概括为适应性(adaptability)、使命(mission)、一致性(consistency)和员工参与性(involvement)四种特质,四个特质细分为12维度的价值量表,即授权、团队导向、能力发展、核心价值观、同意、协调整合、创造变革、关注顾客、组织学习、战略方向、目标愿景…1。这12维度构成企业文化价值观体系的主要内容。张光进(2006)通过问卷调查,将12维度模型精简为七维度模型,认为更适合中国企业文化的测量。

国内研究中,孙海法(2004)采用问卷调查对我国民营企业的价值观体系做了归类。认为民营企业的组织文化普遍体现了成长型企业文化的特点,价值观偏重“变革创新”、“顾客导向”等因素,外部适应能力比较强,但内部凝聚力不高。他的这一研究方法不同于国外的研究,而是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总结出我国民营企业文化的10个维度。通过调查者对企业文化的表述进行归类,依照调查者的认可度从高到低,10个维度分别为:团队协作、求真务实、诚信为本、变革创新、奉献精神、顾客导向、追求卓越、持续发展、社会责任和重视人才¨2|。孙海法的研究是国内比较系统的通过实证研究全面探讨企业文化维度的文献。而针对来自全国民营500强的52家进行调查的结果也基本类似,但排序略有差异,来自500强民营企业的样本认可度最高的两项是追求卓越和社会责任。这中间的差异似乎也显示了这些企业能够做大的原因:即这些大企业的企业家更注重企业家精神中的价值实现和社会责任意识。杨君茹(201 1)根据Schein的文化理论,概括了我国企业文化维度的基本框架,其中包含11个维度,并通过实证的方法研究得出企业文化对员工满意度存在显著影响。但这一研究则更侧重于企业文化对企业内部员工激励的研究,对外部增强社会对企业认知和社会责任维度阐述较少,此类自下而上的研究还有Robert E.Quinn(1983)、Cameron(1998)等。

此外,中国企业文化测评中心建立了企业文化测评系统,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研制的测评量表以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编制的企业文化测评量表,这些对于企业文化价值观体系的研究结论均大同小异,中国文化管理学会企业文化管理专业委员会2011年还了《中国企业文化管理测评标准2.0》(COCS),对我国民营企业文化维度的研究有很好的参考。

三、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与制约因素分析.

(一)重媒介载体、轻价值内涵,企业文化流于形式.

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将有形的制度约束融入无形的文化约束,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因此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宗旨就是让企业管理层和员工形成一致价值认同,这种共同的价值认同具有无形的约束力。但是,价值观理念不能仅仅表现为脱离实际的概念,应该体现在具体的企业文化活动中,企业文化活动是价值观理念的载体。

企业文化作为舶来品,上世纪被引人中国后,得到许多民营企业的效仿。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中,大多借鉴了欧美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案例。由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欧美人的处事方式、甚至性格不同都会影响我们对文化活动载体背后价值观的理解。由于没有充分理解和分析文化活动背后的价值理念,反而投入过多精力去关注文化活动技术层面的细枝末节,最后造成企业文化空洞化、形式化。

比如欧美文化中强调个性自由,而中国文化则更多强调集体秩序,欧美人更多的性格外向而中国人更多的性格内敛都会影响企业员工的处事方式。简单照搬、效仿并一定能起到理想效果,投人过多精力去关注文化活动技术层面致使文化活动没有充分发挥正确引导员工价值观的作用,反而成了“口号式”的说教,增加了员工的精神负担。欧美企业的文化建设更多着眼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关注员工日常生产活动中行为规范的塑造,注重实效,西方价值观中强调自由、平等、尊重人权、突出个性、富于冒险的理念已经渗透到员工的血液里。与之相反,我国更多的民营企业将文化建设搞成了“轰轰烈烈”的政治活动,企业文化活动中所彰显的价值理念并未影响民营企业的员工“自觉”行为Ⅲ。1引。

(二)缺乏战略意识和愿景,企业文化短期化.

Schein文化理论认为,企业文化是组织在处理外部适应和内部融和问题中交互发展的结果一1,企业为实现其目标,不断调整其行为规范,最终形成的思维模式并被组织成员所接受。由此可知,企业目标的实现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具有不断强化或影响转化的效应。因此,清晰的阐述企业的战略目标,才能使企业形成有利于持续发展的稳定的企业文化。战略管理大师波特也曾指出企业文化中首先包含企业使命和愿景,战略管理目标就是帮助企业在环境分析中确立企业实现愿景的战略安排,这些都是西方企业精细化科学管理所长,能够对于企业战略目标进行精确定量化的描述。

反观国内民营企业,由于受到改革开放初期生存环境的限制,利润成了疲于奔命的民企唯一的追求。

过度关注短期利润造成行为的短期化,企业文化中缺乏原始创新的动力,更多的是模仿、甚至不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对市场缺乏分析,因此主业不突出、盲目多元化等。孙海发(2004)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进行调查,民营企业认同的企业文化12个维度中恰好缺少与Denison七个维度中“战略方向与意图”对应的维度¨2|,这也印证了我国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缺少战略考量。

(三)缺乏国际视野和跨文化多元意识,很难融入现代文明.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全球文化的交流,平等、多元、开放的文化交流平台已经在全球许多领域展开,人们通过交流形成了一些公认伦理和普世价值观,这些价值理念也将成为指导企业文化的参照系,成为全球化竞争背景下企业必须遵循的价值规范。比如,现代文明强调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加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在尊重人权的价值、重视社会道德、重视健康、生命与安全等现代文明理念基础上,社会责任国际组织(SAI)1997出台了SA8000标准体系,已经成为欧美企业自觉遵守的标准,融人企业文化价值观体系,这一标准从尊重人权出发要求禁止使用童工、禁止性别歧视、禁止强迫性劳动和限制工作时长等等。然而我国目前许多民营企业仍未将尊重劳工、尊重劳动视为其“理所应当”信奉的价值观念。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要求员工超强度超时长加班、欠薪情形屡有发生、不注重员工的劳动保护致使员工在强噪音重污染环境下工作,甚至忽视劳动安全而造成安全事件,导致员工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等。这些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经营管理行为显示企业文化缺少国际视野,很难融人现代文明。当前,SA8000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普遍认可的标准,这一标准被称为“蓝色壁垒”,黎有焕(2004,2006)、王英霞(2012)等的研究表明,由于我国民营企业缺乏对劳工权益的关注,蓝色贸易壁垒已经切实影响到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随着民营企业实力的增强和参与国际分工,一些民营企业开始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随之而来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在多元文化下的企业文化价值观一定会面临不同文化类型、价值观念、伦理标准之间的冲突。而民营企业由于缺乏国际视野,缺少对多元文化的认知,缺少国际化的管理人才,很难融入所在地区文化,参与国际竞争。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尤其是高层通过伦理再造、组织学习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三个方面,打破一元文化制约、取得国际化认同理念,形成一种跨文化的相互沟通、理解、支持的能力¨“。

(四)重组织内部管理。忽视企业伦理和社会责任.

企业文化从根本上有两个功能:对内通过组织成员的价值认同形成企业内部凝聚力、向心力和约束力;对外通过利益相关群体的价值认同形成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最终目标是使企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提高企业的持续竞争力。而从我国民营企业文化的实践来看,似乎更偏重于组织内部的创新特质,忽视了组织适应外部环境中应尽的企业社会责任。我们从许多民营企业文化案例中都能看到如追求卓越、求实创新、团结协作等字眼,但似乎社会责任这些字眼并不多见。孙海发(2004)对106名民营企业经理进行调查,在企业经理认同的企业文化价值观10个维度中,社会责任的认同度最低,仅为33.9%,而认同度最高的团队协作81.9%,其次求真务实75.5%,变革创新66.1%,这足以说明企业文化重视组织内部效率而忽视外部企业伦理和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概括为四个方面:即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慈善责任¨“。然而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现状令人堪忧。近些年屡屡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今年上半年发现的污水偷排地下事件、违规使用不合格原材料事件、毒胶囊事件均表现出企业贪图短期利润而几乎不顾及顾客健康与生命,甚至贻害子孙。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的《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09—2012年显示。300家大企业(国企、民企、外资各100家)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平均得5-子2009—2012分别为20.2分、17分、19.7分、23.1分,整体社会责任状况堪忧,而民营100强企业的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平均得分2009—2012分别17.9分、13.9分、13.3分、15.2分。①这体现出两个特征:一是社会责任发展状况徘徊不前甚至有下降的趋势,二是民营企业状况差于国企,每年基本七成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处于旁观者阶段(低于20分)。

另外,企业文化建设不注重社会责任似乎不仅仅表现在企业实践,从我国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中也表现出对社会责任的关注度不够。分析CNKI网数据2000年以来国内研究企业文化的文献有142922篇,主题包含企业伦理或企业社会责任的共7648篇,占比仅为5.35%。而同期SCI数据库中研究企业文化的外文文献(主题包含Corporation(Enterprise,Business)Culture)中,包含主题词Corporation(Enterprise,Business)Ethics或Social Responsibility的比例则高达15.5%。

民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似乎更偏重于企业形设计(CI),然而企业形象主要靠企业全心全意的履行社会责任向利益相关者传递正确积极的信息,而不是单纯通过广告。

(五)忽视传统文化.企业文化无根无源.

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子领域,一定需要从整个社会文化中汲取营养,传统文化必然是企业文化的不竭源泉。西方的企业文化受到西方宗教和世俗文化的影响,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中就阐明了新教尊重和崇尚劳动的价值理念促使西方世界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西方文化认同通过诚实劳动追求幸福,因此企业文化更鼓励创新和个性的发挥;还有基督教的原罪思想也使西方社会和企业更注重从制度上完善社会和企业管理等等。但是西方企业文化在强调个性、鼓励创新的同时,一定受到基督教中“诚实、仁爱、平等”等价值观的约束,如果脱离了宗教或者西方法治环境孤立的谈创新,则可能将企业引入歧途。

我国民企在向西方学习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也同样认可其创新理念,但是没有西方宗教文化背景,也不注重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中汲取营养,致使企业文化建设成了无根的浮萍。由于企业文化脱离社会传统价值观,民营企业所谓的“管理创新”损害企业员工权益、“产品创新”损害消费者利益、“技术创新”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等,甚至不择手段剽窃他人的创新成果时有发生。

四、民营企业文化的推进路径.

(一)从转变政府经济发展理念视角。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功利”观.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整合内部资源和适应外部环境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中国民营企业诞生于国有企业的夹缝中,生存环境决定了其诞生之初只能不断迎合政府,而不是按照完善的市场经济规律处理与政府的关系。“关系”文化就是中国民营企业特有的一种企业文化,尽管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为企业赢得了政府的信任、占据了一些市场份额,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投机钻营的企业文化,有些企业并不是依靠加强内部管理、注重技术创新、正确地市场营销获得市场,而是通过对政府官员的行贿、腐蚀获得不正当利益,这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秩序,扭曲了企业文化;同时一些地方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蜕化成唯GDP马首是瞻,政府决策行为的短视,也助长了民营企业经营的短视行为。“三聚氰胺”事件、毒胶囊事件以及一些地方企业环境污染事件背后都有地方政府失职、渎职甚至暗中包庇行为,这助长了企业投机文化。

什么样的环境产生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政府就有什么样的企业行为。政府必须树立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理念,经济发展必须以人为本,才能引导、制约民营企业逐渐培育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引导企业以社会价值观认可的方式行事。企业愿意并且必须放弃短期投机文化,才能构建有持续竞争力的企业文化,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清正廉洁、讲求信用、富有效率以及依法行政的政府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从企业家文化修养视角,引导企业员工正确的价值观.

Werhane赞同亚当·斯密关于“经济行为者是一个具有善良意志、明智以及自制的人,他在基于道德、法及正义的社会及经济的环境中展开既合作又竞争的活动”的观点,Werhane(1999)在研究了亚洲和新西兰的企业时强调企业家道德品质是决定企业文化的关键因素。Po—Keung Ip(2002,2003)考察中国民营企业,其研究结果表明成功的企业无一例外具有道德型领导,企业家的伦理道德、个人品质、生活方式是培植企业文化的重要力量,道德型领导的持续激励有利于引导员工正确地积极一致的价值观和共同愿景,而反面的证据则是Modic(1987)年调查研究表明,企业员工的非伦理行为都是被上司所迫而为,因为他们担心受到惩罚甚至失去工作。

我国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必须以企业家文化素质修炼和价值观培养为契机。企业家不但要有文化理论知识,更要有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目标远景。由于我国民营经济产生的特殊背景,许多民营企业家在创业之初文化程度都不高。但是,教育和经历构成企业个体人力资本的核心,民营企业必须加强自身文化修养,才能放眼世界,借鉴和学习现代西方科学管理理论,使企业从经验型管理迈人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而且作为民营企业家,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激励员工形成高度一致的价值观念和共同愿景。中国民营企业需要品德高尚、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意识的企业家。中国曾经的民族企业荣氏家族企业之所以能百年不衰,逐渐壮大,这与荣氏企业的创业者和传承者始终坚持“为国堵漏卮,为民添衣食”的愿景、同时注重个人品德修养不无关系¨引,现代民营家柳传志、张瑞敏能够带领中国民营企业走向世界,与他们个人品德修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三)从传统文化视角,推进企业文化正确地扬弃观.

民营企业要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必须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并汲取营养,否则,企业文化必定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只有当中国的企业向西方输出文化而不仅仅是产品时才能体现中国真正的强大。那么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一定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

“仁”是儒家文化核心,即“仁者爱人”,这与现代社会文化以人为本思想不谋而合,道家“道法自然”的理念与现代社会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如出一辙,甚至佛家“悲天悯人”的思想也同样对现代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有借鉴意义。在这方面,日、韩、新加坡等给我们民营企业提供了大有裨益的参考。儒家“和”文化深深印刻在日本的企业文化中,影响了日本企业强调集体利益与团队精神,造就了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稻盛和夫总结的企业核心价值“感恩、仁爱、勤奋、慷慨、正直、慎独、守信”显然发端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价值理念ⅢJ,鲜活积极的企业文化促使日本企业在二战后的迅速发展壮大,而韩国企业文化倡导的“勤勉”使员工对企业尽职尽责,孝道文化使新加坡的企业具有很强的民族意识。

当前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注重从传统文化中归纳、扬弃与现代市场经济和人类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一致的价值观理念,比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处事准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价值理念、“礼智、德治”的观念对当代企业处理组织内部关系以及适应外部环境都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价值,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文化交流的Et益频繁,中国这些传统价值观念已经部分被西方文化所接受,将会逐渐演变为我国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文化优势。

(四)从低碳和可持续视角。推进企业文化可持续观.

企业文化的可持续性决定企业经营行为的可持续性。企业的发展壮大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依存。难以想象一个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的经济环境下,企业能够持续健康的成长壮大,因此企业文化一定要坚持可持续观。

现代企业文化可持续性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坚持低碳理念,低碳生活、低碳技术与低碳发展经济已经成为新型工业化过程必须遵循的发展模式,各国政府以及一些国际组织已经在减低消耗、推进可再生能源、拟制气候变化等领域展开合作。民营企业低碳和可持续理念贯穿于企业文化建设活动,让低碳理念深入企业员工的思想认识,坚持低碳和可持续的企业文化将引导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让低碳理念成为企业员工的“自觉”行为。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改造生产工艺,降低能源消耗;通过新产品研发生产出更环保低碳的产品,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引导社会公众建立低碳消费理念。

五、总 结.

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越来越体现为企业而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民营企业当务之急。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与企业伦理,其目标是让员工形成符合社会价值判断的一致价值观和共同愿景,这种共同的价值理念不仅是企业组织稀缺的战略性资源,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始终围绕价值观这一核心,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认真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必须尊重职工权益、尊重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正确处理与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关系。

在中国全面现代化与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民营企业家不能将企业视为赚取利润的经济组织,应深刻认识到企业本身就是一个文化载体,时刻向社会传递一种价值理念。企业不仅应该生产出符合顾客需求的物质产品,同时也应该传递一种积极的、可持续的、符合人类伦理价值判断的精神理念。因此,企业文化建设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李柏洲,李晓娣,李海超.中国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状况与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12):23—26.

[2]张玉明,吕静.企业家素质培育与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以山东省中小型科技企业为样本[J].软科学,2009(3):111—115.

[3]谢厚鹏.企业文化的定性与定量测评[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7.

[4]约瑟夫·M·普蒂.管理学精要:亚洲篇[M].丁慧平,孙先锦,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424.

[5]吴文盛.企业文化与民营企业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5.

[6]BENEDICT R.Patterns of Culture[M].Boston:Mariner Books,1934:54—55.

[7]HALL ET.BeyondCulture[M].New York:AnchorBooks,1989:141-142.

[8]王德胜.基于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文化作用机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1.

[9]SCHEIN EH.OrganizationalCulture andLeadership[M].SanFranciseo:Jossey—Bass,1992:23—24,106-107.

[10]KOTTER J P,HESKETI"J L.Corporate Culture and Performance[M].NewYork:FreePress,1992:115—120.

[11]张光进,廖建桥,骆静.Denison企业文化量表在中国背景下的有效性分析[J].管理评论,2007(11):42—48.

[12]孙海法,戴水文,童丽.民营企业组织文化价值观的维度[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00—105.

篇(3)

一、旅游企业文化相关概论

作为旅游企业来说,和其他企业不同的是,旅游业以服务为核心,它的商品就是服务,因而服务质量显得很重要,但服务质量又难以控制,因而作为旅游企业来讲,旅游产品的特点决定了整个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中旅游企业文化的作用尤显突出。

(一)旅游企业文化的内涵。旅游企业文化是在长期的旅游经营管理活动中,通过企业领导者主动倡导和精心培育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和遵守,具有旅游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企业精神、行为准则、传统习俗、员工文化素质,以及蕴含于企业形象、企业制度、企业产品之中的物化精神的

总和。

(二)旅游企业文化的个性特征。旅游企业文化以旅游企业自身特有属性为出发点具有如下特征:1、服务性;2、旅游消费属于文化消费,文化意识是旅游企业文化的重要特点;3、国际性;4、独特性;5、人性化。

二、目前我国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旅游企业文化建设总体来看与我国旅游企业发展程度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意识观念出现理解偏差。企业文化理论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了一种管理理论,是发达国家企业管理达到相当水平的产物,我国由于刚刚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许多观念还停留在旧有的框架中,旅游企业管理者对于一些新的观念还无法全面理解与贯彻。因而出现了诸如将旅游企业文化等同于旅游企业整治思想工作、等同于企业精神、等同于企业文化活动、等同于CI战略的理解偏差。

(二)实践程度不均衡。一些改革开放较早的沿海地区或特区新区,在旅游企业文化的实践上要比一般地区优越;规模相对较大的旅游公司要比一般的小型旅游企业好;诸如此类不均衡现象表现的非常明显。

(三)雷同现象较为频繁。许多旅游企业并不能够真正理解旅游企业文化的内涵,因而照搬其他旅游企业甚至是非旅游企业的文化运行模式,包括文化活动、文化精神等,雷同现象频繁。

(四)缺乏系统性。一些旅游企业的文化建设也涉及到企业文化的很多方面,如培育企业精神,开展文体活动等,但都缺乏系统的整合目标及长远发展规划,其着眼点仍在于搞好企业内部生产管理,而忽视围绕企业经营和环境的变化适时企业文化管理和建设。

四、旅游企业文化的建设

旅游企业文化对旅游企业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旅游企业文化具有凝聚作用、能够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具有振奋精神激励情绪的作用、能够优化企业结构等。因而从我国旅游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现状来看,明确建设途径、建设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以下根据我国旅游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些意见和看法:

(一)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念。企业文化价值观念在企业文化内容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它规定着企业全体员工共同的努力方向和行为准则。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价值观要做到:(1)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让员工理解和接收企业价值观。可以通过舆论导向、文化传播等方式,使员工、公众对旅游企业文化游一定的基本认识和了解。(2)领导要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给员工一个示范式的展示。(3)精心设计企业文化仪式,使员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认同和体现共同信念。

(二)设计人性化旅游产品。旅游企业文化产品主要以服务为主,因而具有旅游企业文化的服务也是体现旅游文化价值观的重要形式。旅游企业文化建设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它要求旅游企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努力培育忠诚的员工队伍和相对稳定的顾客群体,从而实现可持续

发展。

(三)生态旅游概念的实施。旅游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在发展旅游、树立旅游企业文化时要将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作为企业追求的目标。提倡环保、注重资源的节约等成为新时代旅游的主要趋势,也是企业生命的“常青树”。

(四)旅游企业文化成体系。旅游企业文化作为旅游企业活的灵魂,要有本质上的正规和统一,因而建立属于本企业的系统化的旅游企业文化体系是有一定必要的。建立属于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尤其是针对旅游业这特殊的产品提供形式的企业而言,企业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故而需要将旅游企业文化放在比目标管理、利润管理更加重要的地位上。

篇(4)

一、引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有关企业文化的研究不断增加,,一般认为,20世纪60、70年代日本企业迅速崛起推动了企业文化研究的发展。基于质量、可靠性、价值观和服务的企业文化,为日本企业的成功构建了竞争优势“。企业文化具有内部整合和外部适应两大职能,同时强调内部整合和外部适应价值观的企业将获得最佳的企业绩效和员工态度(schein,1992)。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企业文化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方面,在经济转型阶段,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日趋激烈,如何通过企业文化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而获取市场竞争优势,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个重要问题。另一方面,中国企业与西方企业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企业内部结构也存在一定差异,如何理解、有效运用源于西方的企业文化方法对中国企业也存在极大挑战,,近年来,与中国企业文化有关的西方研究文献不断增加,早期对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主要基于文化维度的视角,分析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例如,关系、面子和社会和谐。最近的研究则基于组织结构理论的视角更详细地讨论了中国企业文化结构类型,不同所有权结构企业文化差异,并比较了西方和中国企业文化实践之间的异同。基于组织结构理论视角的企业文化研究认为,企业文化的各个维度不是孤立存在的,企业文化是不同价值观的组合,不同价值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最终导致了企业结果。基于企业结构理论视角的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代表了中国企业文化研究的新方向,因此,有必要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评述,以为国内学者研究和企业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二、企业文化涵义和组织结构理论

基于文化维度的企业文化文献试图将企业文化归纳为不同的维度,并假定每一个维度是独立、附加地影响企业结果。hofstede、child以及biggart&hamilton等人的研究都讨论了中国企业文化的维度.例如关系、面子和社会和谐。但是这种研究范式对于文化维度、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结果三者之间的关系缺乏足够的解释。具体来说,对于文化维度将以何种形式组合构成企业文化、文化维度将如何影响企业结果等问题缺乏进一步讨论.进而无法将文化维度与企业结果直接联系。实际上,企业是一个整体,对于任何企业要素的理解都应该在企业整体框架下进行。企业文化的不同维度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企业文化维度组合形式的不同将使得企业呈现出不同的整体文化特征。虽然基于文化维度的企业文化研究分析并归纳出诸多企业文化维度,但是由于此类研究范式缺乏对企业的整体性认识,因此,在对于企业问题的深入分析上尚缺乏足够的解释能力。

基于组织结构理论的研究范式则采取了一种整体的观点,强调造成企业结果的多个原因之间的同时性和交互作用⑧。为了进一步理解基于组织结构理论视角的企业文化研究,有必要对企业文化的涵义和组织结构理论进行简要阐述。

1企业文化涵义

schein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某一特定的人群,在学会如何应对外部适应和内部整合中遇到问题时,所发明、发现或发展出的一套基本假设的模式,这套模式一直运作良好而被视为有效,因而它被当作感知、思考和感觉那些问题的正确途径而传授给该人群的新成员。外部适应关注对外部支持者和环境关系的积极反应,内部整合关注建立一个共同的愿景、在员工和业务单元之间分享价值观,以及发展企业的特征,这些条件将促使员工对企业做出更高的承诺.做出承诺的员工进而将通过特殊表现对企业绩效作贡献。因此企业文化的日的在于创造和维持一个支持企业战略方向的“强”的企业文化,为“其成员提供可能方向”3v以获得“创造竞争优势的能力”。

2.组织结构理论

组织结构理论认为,社会进程和产出受到多维度、多样性的复合集合的影响,而非单个维度的孤立影响,因此,应该采取系统和整体的研究方法开展组织研究。结构化研究视角的基本假设是,不同的组织特征组合形成了不同的组织特征模式进而导致不同的组织结果,对于组织现象的理解应该强调识别组织差异以及组织内部的一致性集合而不是寻找组织间的联系∞。结构化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基于类型法( lypology)和分类法(tax"nomy)对组织进行分类研究,关注包括多个自变量的结构模式将如何影响因变量,而非单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weber的权力论是较早体现结构化思想的研究之一。在他看来,社会权力可以分为三种,包括传统、理性/法律和超凡的权力,每一种权力都对应着一个适当的行政结构.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40篇有关结构——绩效的文献进行研究发现,组织结构与组织绩效部分相关。结构化的组织研究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组织研究领域,而且无论在概念层次还是在实证层次上都增强了组织研究的科学性。

基于组织结构理论视角的企业文化研究认为,企业文化是源自不同理论和实证研究的价值观的组合,企业内部不同价值观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企业的整体文化价值观结构,不同类型企业的企业文化有所差异,而且不同类型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产生不同影响。现有实证研究一致地证明了企业文化类型与企业结果(包括企业绩效和员工态度)之间的密切联系,将企业文化分为四种类型,即团队型文化、活力型文化、层级型文化和市场型文化,其研究发现,企业文化类型能够较好地解释企业绩效@。

三、基于组织结构理论研究的个案分析

sackmann认为,研究企业文化的方法基本上遵循两种模式,一种是以“局外人”立场进行调查、然后加以演绎的模式:另一种以“局内人”立场进行调查、然后加以归纳的模式@。两种模式的差异在于对文化在企业中的预设不同。从外部进行调查,基础是实证主义,收集数据,意图建立普遍的法则。在这种研究中,文化被当作几个可控的组织变量之一来看待;相反,从内部的研究,强调所获知识的情境特殊性和形势的重要性,不能总结情境之外的知识,致力于对文化的完整认识。对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也可以分为这两种模式。在现有的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中,tusi et al.和cooke分别基于局外人和局内人的立场,基于结构化方法研究了巾困企业文化,是两个经典的样本。

1.tsui的研究:局外人的视角

tusi et al.基于对中国不同地区的mba、emba学员的问卷调查,通过三项研究分析了中国不同所有权结构企业中企业文化的维度、类型以及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员工态度之间的关系.,基于schein有关企业文化的内部整合和外部适应功能的定义,tsui et al.将企业文化分为与内部整合有关的文化以及与外部适应有关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文化维度进行进一步细分和精简。研究发现,在国有企业、外商投资/管理企业和私有企业中都存在七个企业文化维度。其中,与内部整合有关的企业文化维度有四个,包括员工发展、和谐、领导力和员工贡献。与外部适应有关的企业文化维度有三种,包括顾客导向、结果导向以及创新。

在此基础上,tsui ei al.进一步研究了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并将五个企业文化维度归纳为四类企业文化,即高整合型文化、市场导向型文化、适度整合型文化以及层级型文化。研究发现,在国有企业、外商投资/管理企业以及私有企业中普遍存在这四类企业文化,但是这四种类型的企业文化在上述三类企业中的分布是不均的。外商投资/管理企业以及私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多属于高整合文化,同时强调内部整合和外部适应价值观。而相对其它两类企业,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多属于层级型企业文化,既不强调内部整合价值观,也不强调外部适应价值观。而且,国有企业没有一个系统的企业文化类型模式,在被调查的国有企业中,四种类型的企业文化分布较为均衡。此外,随着文化整合水平的提高,被调查者感知的企业绩效相应提高。研究暗示,相对于所有权类型,企业文化类型对企业绩效的预测更显著。同时.tsui,et al.发现,相对于所有权类型,企业文化类型与管理者态度更相关。在具有高整合型文化和适度整合型文化中,企业工作的管理者表现出了最高水平的组织支持,组织承诺以及最低水平的离职倾向。而相对于其它三类企业文化,属于具有层级型文化企业的管理者在组织支持、组织承诺和离职倾向上表现最差。

2.cooke的研究:局内人的视角

cooke基于对中国学术和实践类期刊上发表的有关企业文化的案例研究,归纳了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维度,并分析不同所有权类型企业的企业文化特征,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和西方管理方法对中国企业文化的影响进行了讨论。cooke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存在六个维度,即员工福利、员工娱乐、生产率促进、企业程序、规则以及员工发展,在此基础上,cooke研究了不同所有权结构企业的企业文化活动。研究发现,在特大型国有企业中,企业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对20世纪50、60年代传统企业价值观的重温和扩展。同时,此类企业内部存在党委和行政两套管理体系,而且前者对企业的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外部制度环境约束也对国有企业文化管理存在显著影响。在跨国公司、合资公司和高技术企业中,企业的经理人接受了更多的西方教育,而且他们没有国有企业的包袱和国有企业发展路径的约束,因此,企业的经理人更倾向于使用西方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在此类企业中,更关注生产率促进和公司程序等企业文化活动。cooke将民营企业分为乡镇企业和私有化的国有企业,在此类企业中,有些企业的企业文化活动接近于国有企业,有些企业的企业文化接近于合资企业,例如,私有化的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明显带有国有企业的痕迹。此外.cooke的研究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儒家思想和家长制)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对中国企业文化活动存在显著影响 中国企业更大程度上将企业文化视为关系管理,企业文化活动是关系驱动的,既强调内部与与员工的关系,也强调外部与社会的关系。相反,外国企业更关注绩效促进活动,例如生产率提高、企业程序与规则。同时,西方管理方法、技术对中周企业的影响日益增强.

3.两种不同研究视角的比较

tsui al.和cooke分别基于“局外人”和“局内人”视角对于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是现有中国企业文化研究的经典文献,对这两篇文献的深入分析可以较为全面地认识中国企业文化的现状。而且由于研究方法的差异,这两项研究的结论也略有不同。

一是研究方法。按照sackmann对于企业文化研究方法的分类,tsui et al.对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采取了基于“局外人”立场对中国企业经理人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取得结论的方法。这种方法基于两方理论的假设和逻辑对中国问题进行研究,是一种“由外到内”的研究方法。例如.tsui et al.对企业文化的分类就参照了schein有关企业文化的定义;而cooke对于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则是基于对现有在中国出版的期刊上有关企业文化的案例进行内容分析。通过内容分析,cooke提出了中国企业文化的六个维度,以及企业文化在不同所有权结构企业里的差异。这种基于“局内人”立场进行分析的方法更接近于一种“由内到外”的研究方法。“由内到外”的方法强调了中国的具体情景。研究方法的不同必然会影响研究结果,但是,正是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才能得到有关中国企业文化的真实情景。

二足研究内容。tsui et al.和cooke都分析了中国企业文化的维度以及企业文化在不同所有权结构企业中的差异,在企业文化维度的分析方面.tsui et a1认为,中国企业文化包括和谐和员工导向、顾客导向、系统管理控制、创新和结果导向(社会责任)五个维度:cooke认为中国企业文化包括员工福利、员工娱乐、生产率促进、企业外部关系/形象促进、企业程序和规则、员工发展六个维度。尽管两项研究对中国企业文化维度的分类略有不同,但是这两种分类实际上存在对应关系。例如,和谐和员工导向与员工福利、员工娱乐以及员工发展(员工意见/建议计划)维度存在对应,顾客关注、创新维度与生产率促进维度存在对应,系统管理和控制维度与企业程序和规则维度存在对应,社会责任维度与企业外部关系/形象提高维度存在对应。

在不同所有权结构企业的企业文化分析方面,两项研究都认为,不同所有权结构企业的企业文化存在差异。但是,tsui et a1.认为,外商投资企业和私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同时强调内部整合和外部适应的价值观,具有整合文化的企业伴随着更高水平的感知企业绩效和员工态度,是企业文化类型而不是所有权结构类型决定了企业绩效和员工态度。这暗示,相对于社会文化,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影响更大。而cooke认为,中国企业文化主要关注内部整合,虽然企业文化中存在一些外部导向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很大程度上是表面性的(例如,形象建设),企业文化更接近于一种发展与员工和外部社区关系的关系管理活动,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有限。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对中国企业文化存在重要影响。总体来看,两项研究并没有对有效的中国企业文化模式达成一致。

同时.tsui et a1.和cooke还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各自未来的研究内容。tsui et al.指出其研究使用的经理人对企业文化的主观描述以及相应的共同方法偏差和归因偏差,可能会降低对于企业文化以及企业文化感知的企业绩效与员工态度三者关系理解的准确性,而且现有研究难以排除企业绩效、员工态度与企业文化类型之间的逆向因果关系,冈此,纵向研究以及基于客观资料的研究(例如分析企业中的故事、惯例、口号等)将是今后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方向。cooke认为其研究所分析的企业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分析的企业也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或者私有化的国有企业,缺少对外资企业和真正私有化企业的分析,而后者与前者存在显著不同,其对中国管理活动的影响也日益深远,值得进一步研究。此外.cooke的研究主要使用了二手数据.缺乏对企业员工的直接调查,这样难以获知员工对企业所实施的企业文化活动的真实感受和反应,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直接调查企业文化活动对员工的影响,以及员工的感知和反应。

虽然tsui et al.和cooke基于各自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未来研究展望,但是两篇文献都暗示需要对中国企业文化进行更细致、更长期的观察和分析,特别是应该从企业员工处寻找问题的答案。

四、结论与启示

目前,企业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方法已经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普遍关注。基于组织结构理论视角的企业文化研究认为,企业文化是源自不同理论和实证研究的价值观的组合,企业内部不同价值观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企业整体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结构对企业绩效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现有对于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表明,虽然不同所有权结构企业存在一些共同的维度,例如关注员工、重视外部关系构建以及逐渐强调创新、控制等,但是,不同所有权结构企业的企业文化类型仍然存在差异,而企业文化类型差异会进一步导致企业绩效和员工承诺的差异。基于组织结构理论的企业文化研究具有如下启示意义。

篇(5)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所在,是形成组织效能的共同认知系统,也是大家都能认可的习惯方式。企业文化更是一种力量。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它对企业兴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当前,我国已经置身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之中,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现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追求差异化战略,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在文化的竞争上。因此,构建企业文化,管理者应更新观念,以人为本,深入群众,树立共同的企业文化价值目标。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价值;企业文化建设中图分类号:F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4-0036-02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企业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不可或缺。 企业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组织的经营之道、企业精神、职业道德、企业作风、员工科学文化素质和企业形象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所在,是形成组织效能的共同认知系统,也是大家都能认可的习惯方式。企业文化更是一种力量,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它对企业兴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当前,我国已经置身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之中。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现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追求差异化战略,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在文化的竞争上,因此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和建设已成为必然。一、企业文化的作用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企业文化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内增聚力,外树形象,是企业潜在的生产力,是员工共同的精神支柱,是企业基业常青的力量。 1.导向作用。即把组织成员的行为动机引导到组织目标上来。企业如果没有明确统一的目标,职工就难以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向共同的价值目标努力。2.凝聚作用。文化有一种极强的凝聚力量,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和员工沟通的桥梁,文化可以全方位的把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人都团结在组织目标的旗帜下,形成一种合力,使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能树立与企业共荣辱同生存的信念。3.激励作用。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确立共同价值观念。优秀的企业就是要创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设立合理的奖惩机制,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崇高的群体价值观和信念的实现会让员工有成就感和荣誉感,精神需要获得满足的同时,将产生深刻而持久的激励作用,从而激励员工为实现自身价值和企业发展而不懈的努力。4.约束作用。规章制度构成企业员工的硬约束,而企业的组织道德、组织风气则构成组织成员的软约束。企业文化就是这种无形的软约束。它会潜移默化地在员工心中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缓解规章制度给员工心理上带来的压迫感,消除员工的抵触情绪。5.外部影响作用。企业文化通过宣传塑造企业的形象,宣扬企业的理念,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良性发展。因为文化的宣传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无形中影响着其他企业对本企业的认知程度。二、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价值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美国管理学家托马斯・彼得斯和小罗伯特・沃特曼在对国际知名的成功企业深入考察后指出:“我们研究的所有优秀公司都很清楚它们主张什么,并认真地建立和形成了公司的价值准则。事实上,如果一个公司缺乏明确的价值准则或价值理念不正确,我们很怀疑它是否有可能获得经营上的成功。” 特雷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也指出,对拥有共同价值理念的那些公司来说,共同价值理念决定了公司的基本特征,使其与众不同。同样,这些共同价值理念创造出公司职工的实质意义,使他们感受与众不同。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价值理念不仅在高级管理者的心目中,而且在公司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它是整个企业文化系统,乃至整个企业经营运作、调节、控制与实施日常操作的文化内核,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也是企业追求成功的精神动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建设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企业价值理念,并使之转化为管理者和员工的自觉的行为规范。企业倡导的价值理念只有转化为普通员工的信念,才能成为企业实际的价值理念;否则,它不仅对企业没有任何裨益,还会扭曲、损伤企业的形象。企业价值理念转化为全体成员的信念的过程,就是让员工接受并能够去自觉实施价值理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家和企业领导者的作用举足轻重。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知识资本”,所产生的生产力是企业寻求生存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它是凝聚人心以实现自我价值、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和资本,更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根源。企业文化的塑造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然而,最具适应力的企业文化应该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企业价值、员工价值。每一位企业的领导者都应该把握企业的价值理念,恪守自己所提倡的价值理念,通过企业文化的宣传使员工对企业价值理念产生内心的共鸣,把企业价值理念转化为内心的信念。只有这样,员工才能对企业价值理念的实质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才可能把企业价值理念贯穿到实际工作中。 三、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的关系1.企业文化是企业所依赖的一种文化价值观。企业本身是一个经济实体,从事着生产和经营展活动,但是,如果认为企业只有经济价值观,没有文化价值观就有失偏颇。因为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与企业文化密不可分,文化的价值观始终主宰着企业的一切营销活动和它的经济价值观。从产品的生产、销售和售后都直接影响这企业的发展。树立来的良好的文化价值观,才能设身处地的为消费者考虑,实现企业的诚信,争取到更多的消费者对企业的关注。2.企业文化是员工行为的指导思想。一个优秀的企业,一定拥有自己成功的企业文化模式,在共同的价值观和信念认同与的影响下,才能使员工向着共同目标努力,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如果一个企业没有明确的文化价值观,那么员工就不能形成合力,没有奋斗的理想和目标,对企业而言这是危险的。所以,只有做到互相协调,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使两者同步运行,企业文化才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到积极的、不可估量的作用。四、构建新型企业文化建议企业文化是与企业相伴而生的客观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完善方面所取得了巨大成就,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了企业文化对创造、提升企业价值的关键作用,并积极开了企业文化的建设。但是大部分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以贯彻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指示精神为主,要求企业文化工作者必须是具有较强的党性的党员干部,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使企业文化建设成为一种严肃的说教,流于形式,墨守成规,缺乏创新。笔者对如何应对这种局面,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更新观念,深入群众时代的发展必然会要带来管理的更新,如果企业的管理跟不上发展的步伐,那么肯定会对企业的运转产生负面的影响。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认识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是一种新型企业的管理手段,把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应该把树立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作为主导思想。企业文化是内生的,而不是外在的,企业管理者要深入调查,了解员工的生活,了解群众的疾苦,树立员工认可的的企业文化价值目标,才能从根本上抓住员工的心理,形成企业的凝聚力。2.以人为本,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哲学,要坚持把人作为企业管理和一切活动的中心。人是企业文化的主人,在企业中,创造物质生产的是人,创造精神思想的也是人。对员工的尊重、信任,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创新精神。要让员工主动积极自觉的接受企业文化,管理者就要融入员工的生活中,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要求将培育进步的企业文化和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作为企业管理的主导环节。它是构成企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动力,它是企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3.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推广传播作为经济与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企业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形式多样,表现手法各异,要想办法把企业文化融合于两个文明建设之中,就需要各部门全方位的配合,注意生活中的细微之处,积极宣传。好的企业文化,就是在一些琐碎的积极要素基础上成长起来的。4.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员工素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生存、发展,关键取决于员工队伍素质的高低。管理者要积极加强全员素质教育,加强科学知识、管理能力、业务和技能水平等方面的教育培训,积极为员工提供学习机会,使越来越多的员工及时掌握先进的生产技能,提高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与实践应用能力。因为只有具备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才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进取心、,只有高素质的员工才会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熟练的劳动技能;才会形成企业精神并在生产、管理等各方面促进企业的新发展。

篇(6)

一、我国企业文化营销的现状

1.营销人员的营销理念不明确

营销人员的营销理念不明确。在产品高度同质化的今天,要把一个什么样的,有别于其他企业、其他产品的信息传递给目标顾客群,是赢得市场的关键之所在。营销人员是企业产品信息的传递者,他们的理念不明确,是信息传递失真的根本原因,这直接造成企业产品销路不畅,大量积压。经济效益难以实现,更别谈社会效益了。

2.营销水平落后

文化产品归根结底是商品,只有销售出去才能实现其价值。我国的文化企业在以顾客为中心、以市场为目标方面做得不尽如人意,大部分文化企业缺乏专业的市场营销部门,虽然经营中也采用了一些市场营销策略,但很少像美国那样花较大的资金进行营销活动。而且,我国文化企业在打造文化精品和品牌方面虽然开始起步,但仍在低水平运转。树立名牌意识,打造属于中国文化产业的名牌,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3.文化营销的理解片面

任何一种文化均可看成是由表层结构、深层结构和意义结构的统一。我国的企业所认为的文化主要是对文化的表层结构的含义,多是文化的可感知、可观察的感性外观形态和载体,包括物质形态、行为方式和表征体系。如大多数企业只追求表面的文化形式,忽略了文化的深层次含义,如社会地位和身份的提示、炫耀或象征等。

4.文化营销缺乏创新精神

文化营销的本质就是重在创新,而不是简单照搬书本上或别人现成的东西。比如有的企业只是想到一个好听的名字就如获至宝,马上就开发产品,进行主观的文化臆造,只是想当然认为这个产品一定不错。这种以自我价值观代替消费者的价值感受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注定是盲动和肤浅的“文化”。

二、我国企业文化营销的策略

1.注重企业文化营销的产品策略

企业在文化营销中实施产品策略的过程,就是以产品为载体传递文化的过程。企业要在产品策略中取得成功,就要在市场定位、产品设计、产品包装等产品系统的各个层次中渗透文化理念,将结合时代精神、消费态势,与消费者需求进行沟通后,在此基础上构建的文化价值观念植入产品之中,提升产品的价值,以文化力重整企业产品营销。文化营销要使产品带有表现顾客个性、实现自我的功能。对企业而言,利用文化营销增加产品功能的核心就是去发掘这种联系,创造这种联系并加以充分利用,从而增强产品或服务的文化含量和价值。企业要在产品市场定位、开发设计和产品包装方面都力求文化与产品策略的完美结合。

2.将企业文化内涵融入到品牌中

把产品所拥有的文化内涵融入到品牌中去,使文化成为品牌的灵魂,以更持久的方式把产品的文化内涵转变为企业品牌内涵,厚积品牌资产,建立起一个超值的文化品牌,引导顾客的购买倾向,促进产品的销售。因此,实现文化与品牌的连接是非常重要的。

3.利用各种营销手段,进行促销

企业利用广告、公共关系、营业推广或人员推销等促销手段的目的在于向目标顾客传播具有说服力的产品信息或企业信息,说服顾客进行购买本企业产品。也就是说,促销实质上是企业与外部环境中的顾客或社会公众的说服性沟通过程。在国内,中华五千年文明璀璨瑰丽,源远流长,企业如能在促销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结合现代文化,以文兴商,一定能够拓广促销空间,在企业与顾客间建立相互信任与忠诚的情感模式,打动顾客心扉。跨国经营时,企业必须根据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采取适合本土的文化营销理念。如IBM在美国强调服务的效率,在中国则更致力于营销渠道的完善和与中间商的良好合作。

4.定出适合消费者的价格

在市场营销组合中,价格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价格的最终确定应该以客户感受到的产品与文化的价值总和为准线。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价值观,形成不同的消费个性,对某种产品的价值理解也就不一样,企业在对消费者的理解价格有正确估计的情况下,可定出适合不同消费者的价格。价格是同价值相关的,即使产品的价格比成本超出许多,但与产品和其内在文化价值相比,只要目标客户心理能够接受,就是合适的价格。

三、结语

总之,企业文化营销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整合诸方面的营销策略来参与进行。企业惟有通过对产品、品牌、促销、定价这四个策略进行配套运作,才可全面有效地实现企业文化营销战略目标,体现企业的文化定位特色和核心市场竞争优势。

篇(7)

从企业的层面上来看,企业文化是企业所依赖的一种文化价值观。企业是一个经济实体,企业里的一切围绕着生产和经营展开活动,只有经济价值观,没有文化价值观。但事实是在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中无不充满着文化的气息,文化的价值观始终主宰着企业的一切营销活动和它的经济价值观。企业文化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溶入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但是,由于企业文化的抽象性,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不被人们所认识与重视。其实它就像空气里的氧气一样无时无刻地环绕在我们身边,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可是离了它却不行。所以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企业员工个人的层面上来看,企业文化是员工行为的指导思想。现代企业里的员工,已不仅仅只想通过劳动从企业中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他们还需要被社会和企业认可,并有一种个人的成就感和归属感。企业是员工赖以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寄托,企业也就是员工之家。让员工们认识到企业是自己的企业,这就是好的企业文化产生出来的积极作用。反之,员工们认为企业不是自己的企业,吃光、用光、败光,这是失败的企业文化产生的消极作用。企业文化就是全体员工认可和共有的企业核心价值,它规划了员工基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并渐渐将其演变成一种习以为常的规则。而且这种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还能在新老主管交替、新老员工交替过程中具有延续性和保持性,这样的企业文化能使企业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二、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误区

1、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内涵

在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活动和企业CI形象设计都是企业文化表层的表现方式。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价值观灌输给全体员工,通过教育、整合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是影响企业适应市场的策略和处理企业内部矛盾冲突的一系列准则和行为方式,这其中渗透着创业者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凝结了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集体形成的经营理念。将这些理念和价值观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表现出来,才是比较完整的企业文化,如果只有表层的形式而未表现出内在价值与理念,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没有意义的,难以持续的,所以不能形成文化推动力,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了深远的影响。

2、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精神而脱离企业管理实践

有些企业家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要塑造企业精神或企业的圣经,而与企业管理没有多大关系。这种理解是很片面的。企业文化就是以文化为手段,以管理为目的,这种理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企业组织和事业性组织都属于实体性组织,它们不同于教会的信念共同体,它们是要依据生产经营状况和一定的业绩来进行评价的,精神因素对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企业生产效率及企业发展固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影响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它是渗透于企业管理的体制、激励机制、经营策略之中,并协同起作用的。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的价值观是贯穿在企业经营活动和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中的,并与企业环境变化相适应的,因此不能脱离企业管理。

3、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创新和个性化

企业文化是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该企业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的个性化表现,不是标准统一的模式,更不是迎合时尚的标语。综观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方方面面都大体相似,但是缺乏鲜明的个性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其实,每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不同,企业的构成成分不同,面对的竞争压力也不同,所以其对环境作出反应的策略和处理内部冲突的的方式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不可能完全雷同。企业文化是在某一文化背景下,将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经营策略、企业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确定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因此,企业文化的形式可以是标准化的,但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价值内涵和基本假设各不相同,而且企业文化的类型和强度也都不同,正因如此才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个性化特色。

三、全面构建企业文化中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

1、企业文化的构建要以人为本

首先,发现并关注细节。企业中蕴含着某种有价值的独特文化因素,这是任何一个企业在创办或运行过程中都会有的因素。比如说,有的员工非常爱护自己的机器,有的员工上下班非常准时,有的员工特别节俭,有的员工喜欢着装朴实整洁,有些员工非常喜欢学习新的知识,甚至业余时间自费去读培训班,有的员工喜欢钻研,总想改进产品形状和功能等等,这些都是比较好的细小的文化现象。我们的管理者通常不会特别注意这些事情,这些事情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只有善于培育企业文化的管理者,才会知道它们的价值,发现它们的价值,因为它们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基础要素。好的企业文化,就是在一些琐碎的积极要素基础上成长起来的。

其次,立足于内部。对于企业文化因素,有些管理者不认为那是从本企业孕育出来的,而是看重外部引进、移植。企业管理者通常认为:企业可以任意造就文化,甚至认为管理者自己可以造就企业文化。其实,这种企业文化移植论,少数人创造论是不合乎实际的。企业文化是内生的,而不是外在的,更不可能由少数人强加给多数人。这种强加给企业的文化由于缺少根基,往往成为一种装饰。好的管理者恰恰善于发现本企业积极的文化因素,能够慧眼识珠。

[NextPage]

再次,走出口号,走向员工。把概括的企业文化其特征描述、标志性事件、典型案例与代表性人物品格、思想、选择恰当的方式和途径传达给全体员工,使他们努力理解这种文化表现。员工接受与否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关键。前面的三道程序任何一道程序做得不到位,都可能影响员工接受这种文化,非本企业产生的文化因素会引起抵触,难以与本企业完全对接,管理者本身没有文化潜质则很难发现企业文化的因素,即使看到一些文化因素也难以与之产生共鸣,概括提炼失真,不当,员工也不会接受。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渗透到员工的工作和活动中去,目的就是让员工企业文化,接受企业文化。

第四,融进员工的意识。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接受、理解和认同,要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体现出来,即表现在日常的工作中。最初可能是被动的,员工会按照企业文化的要求约束自己、规范自己。如果这种被动的约束与规范不能转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企业文化建设也会流产。所以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使员工产生自觉行动,没有外在约束,这时的企业文化才算初步建立起来。员工的自学行动是企业文化初步建立的标志。再有,企业每一项经营战略的实施、每一件高质量的产品都要靠全体员工的有效工作来实现。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员工的文化教育和业务培训,并教育引导员工树立为用户服务、为用户提供满意产品的价值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增强工作责任心。企业经营展丰富多彩的、有企业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丰富员工的团队精神,提高企业凝聚力。

第五,突出和依靠主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领导者的关键作用和员工的主体作用缺一不可,员工的主体地位不可忽视和动摇。强调突出和依靠主体,就是要注意吸收员工长期以来在实践中创造的特色文化原料,注意发现和升华员工在工作中创造的闪光点,不断充实企业文化的内容。突出和依靠主体,还要在提出和形成企业文化关键要素的过程中走群众路线,使企业文化的内涵在反映企业发展方向与反映职工的意志和根本利益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和依靠主体,还要在企业文化诸多要件都按程序正确确立起来以后,必须通过反复深入的宣传教育和思想工作达到全员认同,变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突出和依靠主体,还表现在领导者和领导班子要率先垂范地实践企业文化的信条,自觉接受职工群众的监督,使企业文化不仅成为领导者对全体员工的要求,也同样成为全体员工对领导者群体的要求。

2、企业文化要不断创新

篇(8)

跨文化广告传播是涉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或地区的带有文化差异性的广告文化的传播活动。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实质是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的跨文化传播活动。文化环境包括影响一个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偏好和行为的风俗习惯和其他因素。跨文化广告传播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拥有具有战略意义的全球性广告主题还要适应不同的文化语境和受众市场本土化。因为从某种意义而言,广告实际上是建构于特定文化背景的外化显现,广告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一种现代社会大众流行文化。广告的aida传播效应模式理论认为:有效的广告首先要引起受众注意,使他们对广告信息保持兴趣,进而引起他们的购买欲望,最后促使他们采取购买行动。许多广告之所以未能引起aida效应,造成浪费,原因就在于广告主及其文案人员忽略了:广告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市场营销行为,它同时也是一种复杂而微妙的文化行为,它与社会意识形态、风俗习惯、文化偏见以及价值取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故欲达到aida效应,则须采取灵活适当的跨文化营销策略。

一、文化营销的实质

市场销售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营销活动不仅要满足人们对产品的物质要求,更要满足消费者的审美要求、价值认同、社会识别等文化需求不仅要考虑商品、服务的物质性使用价值,更要注重它们的情感性、审美性、象征性、符号性等文化价值。文化营销之兴起缘于:产品同质化。现代化的技术力量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同类产品的性能十分接近,消费者对它们性能上的区分意识越来越少。当竞争在技术、成本、质量服务等物质因素上再难有大的突破时.一种非物质的因素——文化就引入了竞争。消费者消费观念的变化。营销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需求是有层次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得到大致满足后.心理需求所占比重便大大增加,这种高层次的需求,大都折射出某种文化的成分。

二、文化营销策略浅析

文化营销是有意识地通过发现、甄别、培养或创造某种核心价值观念来达成企业经营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因此,可以说价值观是文化营销的基础,而核心价值观念的构建是文化营销的关键,只有通过发现顾客的价值群并加以甄别和培养或是企业顺应需求,努力创造核心价值观念,才会使文化销售得以成功。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文化营销策略体现为产品文化营销策略、品牌文化营销策略、企业文化营销策略。

跨文化广告之产品文化营销策略。产品文化营销策略是指在广告创意中注重文化的意义和作用.以文化包装相关概念.强调以文化为导向。注重产品外在形态的艺术审美和形象带来的消费者利益感知的增加.同时突出产品的标志化和个性化。这里产品文化是指提供给市场,在人们选取、使用或消费中满足人们某种欲望或需要的一切实体和价值观念的综合体现。以美国科尔盖特公司生产的科尔盖特牙膏为例。为了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心理.巧妙地把英文名称“colgate”汉译为“高露洁”,这一主题清晰同时又大吉大利的名称,使消费者以为这是一家地道的中国公司。

在中英广告中还有很多这样成功进行文化包装的例子。如:瑞士omega(欧米茄)手表的英文广告——标题:themoonwatch(月球表)。正文:speedmasterpro—fessional:the first and only watch wornonthemoon(高速计时专业表:第一个和唯一在月球上戴的表)。该广告个性鲜明的文化包装凸显拥有这种手表具有不同寻常的社会象征意义。

上述成功的文化包装在于成功地把握了广告受众的文化价值观,消弭了文化差异。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如不能对广告受众文化价值观有很好的理解与把握,则会导致语言语用的失误。如“小熊”牌的出口儿童服装译名是littlebear,本想表达“憨态可掬、茁壮成长”的褒义,可在英语中,熊一直被视作“凶猛、残忍、笨拙”的动物,用于指人时.又有“脾气暴躁、态度恶劣”之意.最主要的是在现代经济术语中.bear与market搭配构成onebearmarket,意为“行情下跌的市场”。俗称“淡市、跌市或熊市”.这样的译名怎能激起人们强烈的购买欲呢?故跨文化广告之文化营销策略须顺应广告受众的文化价值观,反之则难以取得aida效应。

跨文化广告之品牌文化营销策略。品牌文化是指某一品牌特有的名称或标志,或是这两个要素的组合。它们所代表的利益认知、情感认知、文化传统以及个性形象等价值观念的总和有利于消费者识别和区分这一特定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品牌文化有形地展现在消费者面前的是品牌的名称和标志。品牌名称是产品品牌中可以被读出声音的部分。品牌标志指的是产品品牌中可以被理解,但又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部分,常常需要某种特有的符号、图案或其他独特的设计。这些标志往往在看第一眼时就能够给消费者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例如,麦当劳的金黄色大“m”标志、可口可乐的红色圆柱曲线以及耐克服饰上静中有动的“v”标志。

情感认知型营销策略就是要从目标消费者心中业已存在的情感出发,因势利导,使品牌的形象能强烈地触发消费者心中扎根的“情感结”,并与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引起消费者的共鸣与认同,最终对这一独特品牌“心生爱意”并“忠诚拥护”。最常见的情感类型莫过于爱国之情、故乡之情、浪漫之情、温馨之情、亲情、友情、爱情等。因此情感诉求型的广告最易在全球推广。也最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共鸣。江苏红豆集团生产的红豆衬衫广告语为唐朝王维名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红豆成为世间最纯洁美好情感的象征,浓缩了五千年中国文化里的爱慕之意、相思之情。故红豆衬衫在深受唐朝文化熏陶的日本一推出,便深受日本消费者的青睐,日本人非常看重其文化价值,纷纷买来赠亲送友。

又如南非钻石公司debeers在美国打出的两则广告语“a diamond isforever与diamondsmake agiftoflove”以爱情为诉求点,打动了无数消费者;其在中国的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更成为梦想中的爱情经典。

文化传统型营销策略就是指企业在建立产品独特的品牌形象时不是着眼于其他的诉求点,而是从目标消费者所看重的传统文化人手,建立与之相应的文化形象。以丰田汽车脍炙人口的广告语“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为例,该广告语借用了“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这一中国谚语.表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在中国市场获得了很高的知名度。又如诺基亚手机的中文广告语“科技以人为本”.体现了儒家文化“仁者爱人”的伦理价值观。

个性形象营销策略侧重于强调品牌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具有某种与人相类似的个性因而它不仅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和认同.而且会成为目标顾客用以表达自我特性的工具。每一个人都有向别人传达“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我希望成为个什么样的人”的欲望.因此具有某种特定的个性化特征的产品往往就成为具有相应性格特点的使用者的代言人。如苏格兰知名品牌威士忌酒芝华士(chivas)中文广告语“真味真情趣,尽在芝华士”突出了产品的个性,表达了企业的理想追求,使广告能够迎合受众,形成某种内在的亲和力,引起受众的关注和青睐。

跨文化广告之企业文化营销策略。企业文化营销是企业根据自身文化内涵的特色.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系统革新和有效的沟通。以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个性鲜明的企业形象.并以此达到企业经营目标的种营销方式。由上述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文化营销与企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文化可分为四个层次,即精神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以及物质文化层面。那么,我们也可以根据这四个文化层面把企业文化营销由外向内依次分为:外显文化营销、行为文化营销、制度文化营销以及精神文化营销。

外显文化营销是企业文化具体化、视觉化的传达部分。要把企业经营哲学、产品内涵和企业精神有效地传达给受众,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牢固和鲜明个性的企业形象,必须通过一个整体传播系统,尤其是运用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符号,将具体可见的外观形象与内蕴特质的价值理念融为一体。以ibm公司为例。该公司把其企业文化概括为“尊重个人”、“竭诚服务”和“一流主义”三个信条。为了在形象设计上反映公司的企业精神.设计师把公司的全称“intenrationalbusinessma.chines”浓缩成“ibm”三个字母.以富有美感的造型表现出来。并将蓝色作为公司的标准色予以统一各种标志。ibm公司实施企业文化营销策略的成功.使其成为计算机企业的蓝色巨人。

行为文化营销通常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如企业在产品销售、产品促销、公共关系、新产品开发等经营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基本精神。行为文化营销不同于外显文化营销,外显文化营销借助于其有强烈视觉冲击效果的标志来体现企业的文化精神,具有直接性、形象性:而行为文化营销是依赖企业的经营活动表现企业的文化精神,是一种非直接的但更具时效性的文化营销方式。如深圳比亚迪公司一直致力于电动节能环保汽车的研发与推广.其英文广告语“green.environmentally friendly.energy saving’’是其行为文化营销的最佳诠释。在2010年第80届日内瓦车展上,比亚迪与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签订谅解备忘录,计划共同打造全新的电动车品牌。这~举措让世人看到了比亚迪致力于研发绿色环保汽车的信心与能力,使比亚迪的品牌影响力迅速上升。

篇(9)

关键词:企业文化 企业形象无形资产

 

一、企业形象的概念及分类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和交往,在这些交往活动中,人们发现单个人的活动往往会受到种种限制,因而逐渐产生了各种社会组织。企业作为一类以营利为目的,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组织,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其生存和发展与很多因素有关,自身的实力、良好的管理、适宜的环境是企业成功的基础。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以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支持人为特征的管理思想应运而生。企业形象作为一种管理职能,则是从如何建立和维护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互利互惠关系、树立组织良好形象的角度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企业形象是指人们通过企业的各种标志而建立起来的对企业的总体印象。企业形象是企业精神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它是社会公众与企业接触交往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总体印象。这种印象是通过人体的感官传递获得的。企业形象能否真实反映企业的精神文化,以及能否被社会各界和公众舆论所理解和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自身的主观努力。 

企业形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组织内部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按照不同的标准企业形象有不同的划分方式,按照形象的可见性可分为有形形象和无形形象 

有形形象是指那些可以通过公众的感觉器官直接感觉到的组织对象,包括产品形象(如产品质量性能、外观、包装、商标、价格等)、建筑物形象、员工精神面貌、实体形象(如市场形象、技术形象、社会形象等),它是通过组织的经营作风、经营成果、经济效益和社会贡献等形象因素体现出来的。无形形象则是通过公众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而形成的观念形象,这些形象虽然看不见,但可能更接近企业形象的本质,是企业形象的最高层次。对企业而言,这种无形形象包括企业经营宗旨、经营方针、企业经营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信誉、企业风格、企业文化等。这些无形形象往往比有形形象有价值。 

二、竞争使企业文化的地位提升 

现代社会之所以重视企业的形象问题,实际上是竞争的结果。在激烈的竞争中,各种有形形象容易被模仿和超越,而无形形象的建立和维持更容易获得竞争的优势。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大型企业的凝合剂,以价值观共识为手段,统合企业行为,实行文化管理和文化控制,不但节约大量的管理成本,而且能够不断地创造卓越,超越管理。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长期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文化传统,它是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思想信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的总和。它的实质是企业员工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和企业精神。

现代社会已进入“文化制度”的时代。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企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现代市场竞争已越来越表现为企业文化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拥有先进文化的企业得到生存和发展,拥有落后文化的企业被淘汰出局。用先进文化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引领企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持续健康发展,这是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 

企业文化应该包括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部分。企业物质文化是企业员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他是企业文化的物化成果,主要包括企业环境和设施,企业产品和服务,企业容貌和标志等。物质文化属于企业文化的表层。企业行为文化是指从最高领导到基层员工言行举止中反映的企业文化内涵和特征。企业英雄、企业典礼仪式、文化活动和企业家行为在企业文化价值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构成企业文化的重要因素。 

三、如何打造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篇(10)

跨文化企业中的员工是由来自不同国家、民族文化背景的人组成的,由于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不同,从属于民族文化的各国企业文化也不相同,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势必会在企业中造成文化冲突。所谓文化冲突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它既指跨国企业在他国经营时与东道国的文化观念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又包含了在一个企业内部由于员工分属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而产生的冲突。目前,企业跨文化冲突研究越来越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1]

一、跨文化企业的企业文化特性

(1)价值观多样性。跨文化企业员工一般都具有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和复杂的信念结构,尤其是跨文化企业成立之初这种特点尤其明显。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员工各自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信念,由此决定了他们具有不同的需要和期望,以及不同的行为规范和表现。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管理的难度,而且也使得统一的新的企业文化的建立困难重重。

(2)经营方式与经营思想的冲突性。跨文化企业的管理员工因为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留着各自的民族文化习惯,这就使得同一个跨文化企业内有些行为规范与习惯是互补的,而有些则是相互冲突的,甚至有些管理员工对待员工还会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民族中心主义或某种非理性反应,从而引起纠纷和冲突,造成管理不力。

(3)经营环境的复杂性。跨文化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错综复杂,主要表现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企业文化模式下企业员工,在管理目标的期望上、经营观念上、管理协调的原则上、管理员工的管理风格上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无形中就会导致企业管理的混乱和冲突,使决策活动更加困难。

(4)文化交融性。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无论是观念还是行为方式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只有逐步被人们相互理解和认识,进而产生关心、同情和认同心理,然后才能逐渐取得共识,并建立起共同的全新的企业文化。跨文化企业内部要建立自己特有的企业文化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以下过程:文化接触——文化选择——文化冲突——文化沟通——文化认同——形成全新的企业文化。

二、跨文化企业文化差异与冲突的具体表现

1.民族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企业中,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员工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文化误解与冲突,为了解决民族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许多学者已经研究了这项课题。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荷兰科学家霍夫施泰德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概括了与工作相关的文化价值观的5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权利距离、不确定性回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化与女性化、长期取向[2][3]。

(1)权利距离。指在社会或组织中缺乏权利的员工对不公平的权力分配所接受的程度,在强调公平与平等的社会中,其社会与组织员工之间的权利距离较小,如美国、英国、日本等;而在强调等级的社会里,其社会与组织员工之间的权利距离较大,如法国等。

(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社会中,个体之间的联系是不稳定的,人们只关心自己及自己的家人,如在美国、英国、法国等;集体主义则是一种相反的社会价值取向,在这种社会中,人们从出生之日起就被整合到具有强烈凝聚力的小群体中,并通过交换对小群体的忠诚获得保护,如在中国、日本等。

(3)不确定性回避。指在一种文化中的员工对不确定性或不了解的情景感觉到威胁的程度。在不确定性回避程度高的国家中,如在德国、法国、中国,人们强烈地信任专家意见与知识,组织程序化规则与规范非常严格且必须遵守,在决策过程中,将风险降至最低点。在不确定性回避程度低的国家中,如在美国,人们喜欢冒风险,组织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鼓励变革与创新。

(4)男性化与女性化。男性化是指在社会中性别角色具有明确的差异性,男性被认为应当果断、顽强,关注事业成功,而女性则被认为是应当端庄、温顺,考虑生活质量,如在中国、日本、美国等偏男性化。女性化是指在社会中性别角色是重叠的,男性与女性都被认为要谦虚、温顺与关心生活质量,如在法国偏女性化。

(5)长期取向,即儒家动力论。20世纪80年代后期,霍夫施泰德与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迈克尔·邦德共同合作,以传统的儒家文化价值观为基础,开发出了“中国人的价值观测量表”,对包括日本、韩国、中国在内的22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实证性研究。他们在总结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儒家动力论作为霍夫施泰德的文化价值观的第5个方面,儒家动力论也称“长期取向”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追求的是未来的长期目标,儒家动力论指标高的国家的特征是坚韧、克己、执著、节俭、安全、和谐。

2.企业文化差异与冲突。企业文化差异与冲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显性文化的冲突。跨文化企业中最常见和公开化的文化冲突,是显性文化的冲突。显性文化的冲突即来自行为者双方的象征符号系统之间的冲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表达方式所含的意义不同而引起的冲突。显性文化的冲突即文化差异在语言行为上的表现。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文化决定人的思维方式,从而决定语言的表达方式。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1)领导职权方面。西方人受“自由平等”的思想影响,在语言行为上表现为直率、坦诚。外方企业领导者善于对下级授权,任何一个级别的部门领导,都可以在本部门的范围之内拥有决策权。而中方企业领导者讲究权利“集中制”原则,各个级别间等级制度森严,下属较多的依附于上级领导,几乎很少提出有悖于上级领导的建议。2)沟通与协调方面。外方领导在与下属的谈话中会很直接地指出对方的错误并坦率提出批评,这对于讲究“面子”的中国人来说是很难接受的,有时甚至会直接导致冲突的发生;而中方领导会很顾及下属的面子,批评也多采取含蓄婉转的方式进行,而下属对上级的批评也往往会心领神会,积极改进,从而双方在不伤害彼此面子的基础上把事情做好。3)人际关系的差异。中方员工大都注重与同事和上司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在处理很多管理问题时,大家“讲关系”、“重面子”。有时,为了照顾关系,甚至不惜牺牲企业的利益,这与外方管理者,尤其是外方管理者“对事不对人”的管理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体现了中方管理者和外方管理者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上的差异[4]。

(2)价值观的冲突。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看法、评价,是人们信仰、价值、心态系统中可以评价的方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工作目标、人际关系、财富、时间、风险等的观念会不尽相同。

荷兰跨文化管理专家斯特罗姆佩纳斯将价值观分为通用——特定价值观、个人——集体导向价值观、中立——情感价值观、具体——扩散价值观和成就——因袭价值观等5个维度,每一个维度代表一个方面的价值观[5]。中方员工重视特定价值、集体导向价值、中立价值、扩散价值和因袭价值等价值观;而外方员工则表现为通用主义、个人主义、情感价值、具体型和成就取向等价值观。

(3)制度文化的冲突。制度文化体现于企业经营的外部宏观制度环境与内部组织制度之中。

来自发达国家的管理员工,例如外方员工,一般是在法律环境比较完善的环境中开展经营与管理,通常用法律条文作为行动依据;而中方员工,尤其是国有企业员工,习惯于按上级行政管理机构的指令行事,一切按上级行政管理机构的条文、指令、文件办事和决策。

(4)经营思想与经营方式的冲突。在经营思想方面,外方多数企业注重互利、效率、市场应变的思想;而中方的企业缺乏这种思想,往往较少考虑对方的获利性。而在市场经济中,外方企业讲求“以销定产”,认为行业构成、产品品种结构是由市场导向决定的;中方企业的行业结构没有完全反映出市场的需求,而是在原有工业结构基础上把产品生产出来后再寻找市场,进行推销。

(5)人力资源方面的冲突。一是在企业员工的工资调整上,中方偏重于考虑企业员工的资历、经历和学历;而外方则认为,企业员工的工资和他们所从事的企业工作性质有关,所以,只有当企业员工的工作内容发生变化时,才会考虑工资的调整。二是在人才的选拔使用上。中方较注重德才兼备,重视人的政治素质、个人历史和人际关系;而外方则把员工的能力放在首要地位,量才而用[6]。

三、跨文化企业文化冲突的形成原因

(1)民族中心主义。跨文化企业的员工易按本民族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其他国家、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一切,包括言行举止、交际方式、社会习俗、管理方式及价值观等。如果跨文化企业的管理者一直以这种观念对待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他们的管理行为就容易遭到忌恨与反对,有时甚至会使他们无法正常管理企业。

(2)文化定型观念。主要表现在对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员工用同一种文化先入为主的印象来看待,忽视个性差异,缺乏沟通与交流。定型观念使得员工不能客观地观察另一种文化,阻碍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的相处,从而造成了跨文化企业的文化冲突[7]。

(3)沟通误会。主要表现在沟通是人际或群体之间交流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但是由于许多沟通障碍,如:人们对时间、空间、事物、友谊、风俗习惯、价值观等的不同认识,造成了沟通的难度,导致沟通误会,甚至演变成文化冲突。

(4)非理性反应。管理者对待文化冲突,感情用事,不能正确处理文化冲突问题,结果不断地引起员工非理性的报复,造成冲突与对立加剧。

四、文化冲突处理模式研究

冲突处理的研究最早是由美国人布莱克和莫顿在1946年提出的管理方格论,他们认为管理者的领导风格可以从对生产效率的关心和对人的关心两个方面来衡量[8]。冲突问题的理论家们将管理方格的原理应用于分析和处理人际间的冲突。应用和发展这一理论的代表是托马斯,他划分出冲突处理的5种典型方式:1)竞争型策略;2)回避型策略;3)妥协型策略;4)合作型策略;5)体谅型策略[9]。后来学者们对管理方格提出了批评,认为其未能充分考虑人际冲突过程中的相互沟通问题。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大多数学者同意并采用加拿大著名的跨文化组织管理学者南希·爱德勒的观点来解决跨文化企业中的文化冲突。他的观点包括以下3种方案[10]:

一是凌越(Dominance)。指组织内一种文化凌驾于其他文化之上,而扮演着统治者的角色,组织内的决策及行为均受这种文化支配,而持另一种文化的员工的影响力则微乎其微。这种方式的好处是能够在短期时间内形成一种统一的组织文化,但其缺点是不利于博采众长,而且其他文化因遭到压抑而极易使其员工产生反感,最终加剧冲突。

二是妥协(Compromise)。指两种文化的折衷与妥协。这种情况多半发生在相似的文化间,指采取妥协与退让的方式,有意忽略、回避文化差异,从而做到,以实现企业组织内的和谐与稳定,但这种和谐与稳定的背后往往潜伏着危机,只有当彼此之间文化差异不大时,才适应采用此法。

三是融合(Synergy)。指不同文化间在承认、重视彼此间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尊重、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从而形成一种融合的、全新的组织文化。这种方案认识到构成组织的两个或多个文化群体的异同点,不是忽视和压制这些文化差异。它与妥协的不同在于对待这些差异的态度不同,并能够把不同点统一地纳入组织文化内。

五、解决跨文化企业文化冲突的对策

一是识别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发展文化认同。按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赫尔的观点,文化可以分为三个范畴:正式规范、非正式规范和技术规范[11]。正式规范差异主要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员工之间在有关企业经营活动方面的价值观念上的差异,由此引起的冲突往往不易解决。非正式规范差异是指在企业运作中的生活习惯和风俗等方面的差异,由此引起的文化冲突可以通过较长时间的文化交流来克服。技术规范差异主要指各种管理制度上的差异,它可以通过技术知识的学习而获得,很容易改变。可见,上述这些差异所造成的冲突程度和类型是不同的。因此,只有识别差异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解决。

二是进行跨文化培训,培养跨文化意识是解决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1)对方民族文化及原公司文化的认识和了解;2)文化的敏感性、适应性的培训;3)语言培训;4)跨文化沟通及冲突处理能力的培训[4]。

三是在企业内部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通过文化差异的识别和敏感性训练等,提高公司员工对文化的鉴别和适应能力。在文化共性认识的基础上,根据环境的要求和公司战略的需求建立起公司的共同经营观和强有力的公司文化。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2]Geert Hofstede . Culture’ s Consequences[M]. Beverly Hills:Sage Publications. 1980.

[3]Geert Hofstede.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M].London:

McGraw-Hill. 1991.

[4]刘汉杰.合资企业的跨文化冲突现象及解决对策[J].企业活力,2005,(8).

[5]陈凌.中外合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研究[D].北京:电子科技大学,2004.

[6]张永安,高逸琼.跨国企业的跨文化冲突[J].国际经贸,2006,(27).

[7]侯建军.文化差异与跨文化管理障碍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4).

[8]Robert R. Blake & Jane S.Mouton. The. New. Man-agerial Grid[M]. Houston:Gulf Pub. 1978.

[9]Thomas K W. Conflict and conflict management[A].In Dunnette M D ,Hough L M ,eds. 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C]. Palo Alto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1976.

上一篇: 小学教育资源 下一篇: 化工设计行业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