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8 17:07:3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基本财务知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随着施工企业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加大,旧的财务核算和成本控制方式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的要求,需要分析目前财务核算和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有效的建议和解决措施。施工企业的财务核算与成本控制是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以项目负责人为核心,联合所有财务管理人员共同努力工作。成本控制可以保证财务管理真实,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施工企业远离经营风险,进而可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目标。施工企业的财务核算和成本控制,对实行的监督和指导工作重视起来,尽可能照顾到每一个细节,让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在最低范围内。随着建筑市场的竞争激化,越来月越需要通过工程造价的控制来提高竞争优势,只有拥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才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要特别注意财务核算和成本控制。
一、 施工企业财务核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核算会计科目设置混乱
施工企业财务核算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会计科目设置混乱,这就导致了成本核算准确性的难度大问题,容易因为漏项或重复造成财务核算问题。在进行施工企业的财务核算工作时,首先要合理确定财务核算的对象,在在合理确定财务核算对象以后,还需要设置一整套成本核算的会计科目,用于核算已预提费用以及工程施工中的各种罚款开支等情况。目前财务核算会计科目的设置还不完善,存在会计核算科目设置混乱的主要问题,而且会计科目设置不完整、随意性较强,这些问题都是有着致命影响,可能会造成许多费用开支无法明确归属到相应的成本核算对象。
(二)财务核算对象随意性大
许多工程所使用的建筑材料,由于项目建设工期长,涉及到信息量和参与人员都比较多,这就会造成核算人员很难进行准确的核实,导致项目核算无法或者难以准确真实的现状。核算对象设置的随意性和不合理性,还具有其他的后果,比如造成许多成本、费用无法计归到相应合适的科目。因此,企业实际的各个项目部对分给自己的责任成本,在实际工作中,造成即使明确了核算指标,使得核算工作完全流于形式,起不到成本管理应有的作用。只有解决财务核算对象中随意性大的问题,才能切实保证核算制度的效果。
(三)财务核算制度不完善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没有一个考核的标准,漏洞较大,不利于工程项目的考核。大多施工企业材料管理漏洞大,有的单位购进多少摊销多少,这样必然虚增成本。材料管理应严格出入库手续,职责分明、落实到人。为了适应建筑市场公平竞争的需要,一方面要做好财产物资的保管工作,另一方面要合理使用财产物资,节约使用资金,降低工程成本。有些单位机械结算手续过于简单,只有机务部门参与结算。施工企业在核算间接费用时,主要是二级明细运用不恰当。
二、 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施工企业成本控制制度
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首要措施就是完善其成本控制制度,这是保证达到成本控制目标的基本前提。由于施工企业的特殊性,一方面要建立相关财务核算制度,另一方面还要关注工程项目的控制制度,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具体成本控制,准确、合理地确定工程造价,减少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之间结算纠纷。这样既能维护双方各自的经济利益,又能合理地确定工程价款。合理利用已有资源条件,完善成本控制制度,使工程造价的构成保证真实性。任何一项措施的执行都离不开相关制度的建立,就施工企业成本控制而言,完善的成本控制制度主要是建立合理的成本控制机构、选择专业的财会人才队伍、制定合理完成的成本控制计划。
(二)对施工全部门进行财务管理
成本控制是建立在合理有效的财务管理基础之上的,为了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首先就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为了保证整个项目参与到成本控制中,就要对施工企业全部门进行财务管理。对施工过程中的项目管理中,各个部门要有明确的财务负责人,对各种费用的花费明确的记录,形成一个分配明确和财务责任到个人的财务管理体系,发现各个部门财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让财务始终在有效的控制之下。在企业施工开始之前,要对项目负责人进行明确的规定和管理,以方便以后进行核对和审查。施工预算必须在财务部门的管理之下,如果出现预算的偏差,需要及时进行财务调整,同时尽可能的降低成本,这样才能够增加企业利润。财务要做好资金预算与实际花费的对比,同时财务人员要对各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
(三)加强对成本控制的力度和监督
当前新形势是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必须切实提高资产配置效率,开展自上而下、自内而外的全面的成本控制。过去的不完全成本核算已经不能适应现展的要求,必须向完全成本核算转变,通过科学的分析各项项目的成本以及考核单位成本等手段,进行定期的资本核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市场主体不是独立的存在的,必然要借鉴其他企业的优秀财务管理经验。为了切实落实财务监督制度,还可委托外部有资质部门进行审计,这也是提高成本控制水平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大成本控制的力度主要是指施工企业给予成本控制更多的关注,成本控制监督则是为了保证成本控制效果的有效措施,方式操作人员的放松和疏忽造成成本控制不力的后果。
(四)提高财务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和专业素质
财务核算和成本控制的工作,开不开财务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和专业素质,能否做好成本控制工作,也是主要看财务人员对工作的重视程度,只有自上而下树立科学化理财观念,财务管理制度才能不断完善。首先,在企业中进行宣传教育,在整个业务流程中贯彻实施,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都参与的良好局面。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加强联系与沟通,将不好的影响降低到企业能承受的范围之内。要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从专业知识到成本控制技巧进行综合培训,通过学习提高财务人员的知识储备与综合素质,在现代社会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情况下,财会人员要有财务创新理财观念,不断学习与财务有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施工企业财务核算及成本控制是其发展过程中永恒的课题,财务核算是手段,成本控制是目标,企业收益的最大化则是最终目的。财务核算是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的中心环节,建议对项目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面预算,,与会计核算同步进行成本控制。施工企业财务成本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员积极参与,共同控制,必须采用合适的措施做好财务成本控制工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做好财务成本控制是企业得以生存的一个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冬梅.施工企业财务核算及成本控制[J]. 会计之友(B),2005,(08):40
[2]宋逍飞.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研究[D].广西大学,2012
[3]冯利娜.建筑施工企业财务核算的几点思考[J]. 经营管理者,2009,(08):192
[4]李文兵.浅谈施工企业财务成本控制的措施[J]. 商业经济,2010,(19):60-61
[5]李真丽.浅议施工企业财务成本控制[J]. 财经界(学术版),2011,(04):142
[6]郑祖国.基于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成本控制问题探讨[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1):82-83
第一章财务成本管理总论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了解财务管理的内容、目标和环境,正确理解和运用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具体来说,本章的题型主要是客观题,分值较小,一般在2―3分左右。需要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主要有: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三种代表性观点,即利润最大化、每股盈余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的优缺点,特别是股东财富最大化需要重点掌握。
二、影响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因素(一般掌握)。
三、股东与经营者、债权人冲突与协调。重点掌握协调方法。
四、现金流转不平衡的原因分析,特别是理解折旧对现金流转的意义。
五、财务管理的原则。这是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常以客观题形式出现,一定要理解含义,注意把握原则在财务管理实践中的表现形式,读透教材,但不要死记硬背。
六、财务管理的金融市场环境。主要掌握金融性资产的特点以及利率的构成。
第二章财务报表分析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利用财务报表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获取对决策有用的信息”。本章在历年试题中各种题型都有,客观题主要是考查对个别指标(特别是上市公司相关指标)的理解;大题在历年考试中计算分析及综合题均出现过,考生可根据近几年的命题规律判断,一般难度不大,容易得分。但考生要特别注意加强分析能力的训练。本章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有:
一、变现能力比率、资产管理比率、负债比率、盈利能力比率等基本财务比率中各项指标所反映的财务信息。
二、杜邦分析法。重点是结合杜邦等式所进行的因素分析,另外也要注意与第三章可持续增长率计算与分析的结合。
三、上市公司财务比率分析。该类指标是历年考试的重点,可以与其他章节内容结合,一定要熟练掌握。
四、现金流量分析。这是财务分析的重点,因为它体现了现金流转的观念,可结合教材60-64页例题来掌握。从考试规律来看,这应该是今年考试的重点。
第三章财务预测与计划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进行财务预测与计划,编制企业预算”。本章的重点是可持续增长率分析,历年考试反复出现,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特别应该认识到可持续增长与融资之间的关系。本章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有:
一、外部融资需求的计算公式以及销售增长与外部融资的关系。这是可持续增长率的引子。
二、区分内含增长率、可持续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的不同。
三、可持续增长率的影响因素及如何从经营效率、财务政策的调整上保持可持续增长,如何调整融资政策以满足实际增长的资金需求。这是历年考试的重点。
四、财务预算。主要掌握现金预算的编制原理,要搞清楚预算表中每一项数据的来源,特别是资金的筹措与运用。
五、现金预算表编制与投资决策的综合命题。这种题型综合性强,难度大,以前年度没有考过。基本思路是:利用项目投资的决策原理在备选方案中选优(可参照第五章掌握);根据所选方案在预算期内发生的现金流量填列现金预算表。其实,这种题型关键是分开掌握项目投资决策原理及现金预算编制原理。
第四章财务估价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理解货币的时间价值与投资的风险价值原理,正确运用证券估价的基本方法”。本章是财务成本管理教材最重要的章节之一,是历年考试重点,一般要占到15分左右,各种题型均会出现,特别是综合题型,要引起高度重视。本章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有:
一、货币时间价值原理。这是学习财务管理的基础,必须非常熟练,否则财务估价、投资管理以及企业价值评估等重要内容都无法透彻地掌握。
二、证券内在价值的含义。这是债券估价以及股票估价的基础。
三、债券估价模型及到期收益率计算。主要掌握基本模型以及纯贴现债券估价模型;到期收益率计算主要结合基本模型利用插值法求得。
四、股票估价模型以及股票收益率的计算。主要掌握零成长股票模型、固定成长股票模型以及非固定成长股票模型,事实上关键是货币时间价值的应用。股票收益率的计算关键是理解股利收益率及股利增长率。
五、证券组合风险报酬以及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这一部分关键是理解透证券组合风险和报酬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比如:相关系数、标准差、协方差、有效集、资本市场线、市场组合等:在此基础上理解B的含义并运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特别是要注意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与股票收益率、普通股资金成本计算公式之间的关联。
第五章投资管理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理解投资决策的原理。正确计算和使用投资评价的各项指标”。本章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在计算题和综合题上,题量大、难度大、分值高,失误率高,得分低,约占10分左右。本章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有:
一、净现值、内含报酬率指标的对比及优缺点。这是投资项目评价的主要指标,也是基础,一般命题都与它们有关。
二、固定资产平均年成本的计算(包括经济寿命的估算)以及折旧的抵税作用。一般来说更新决策问题都与此相关。
三、注意本章内容经常与其他章节内容(如要求用本量利分析原理先计算出现金流量,然后再按投资项目的评价方法来进行投资项目评价)结合起来,综合性很强,要注意这方面的命题和解题思路。
四、简单掌握风险的处置调整方法。一般不会出大题。
第六章流动资金管理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掌握现金、应收账教和存货的决策分析方法”。本章内容在试题中约占10分左右,易出计算题。主要集中在最佳现金持有量、信用政策及存货决策三个
方面。具体地:
一、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确定方法主要掌握存货模式和随机模式。
二、应收账款决策主要掌握信用政策决策的程序。
三、存货决策主要掌握本订货量模型及相应假设。并了解基本模型扩展。
第七章筹资管理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掌握各种筹资工具的特征和使用方法,制定营运资金政策”。本章相对比较简单,计算题较少,分值一般为5-6分,主要考点集中在客观题。本章涉及不少法律规定,不过只要求从财务的角度去理解法律规定,不需死记硬背。
一、熟练掌握不同融资方式的优缺点。另外可对可转换债券的转换价格、转换比率及转换价值重点关注。
二、计算题角度重点掌握融资租赁与借款购买的现金流量净现值的对比。
三、掌握不同融资政策的资金结构安排。
第八章股利分配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分析和评价企业的股利政策”。掌握本章的关键是要树立股利政策是企业融资政衰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观念。本章虽然文字较少,但出题时经常与股票估介、资金筹集、资本结构、可持续增长等内容综合起来,加大计算难度。从万年考试情况看,本章客观题也较多,约占7―8分左右。本章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有:
一、两类股利理论的主要观点。这是容易出客观题的地方。
二、各项股利政策的特点。这是本章命题的重点,一般地,计算题均要表赖某一种股利政策命题。
三、股票股利与股票分割以及对股东价值、股权结构的影响。
四、重点关注股利政策与股票估价、资金筹集、资本结构、可持续增长等内容的综合。
第九章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计算个别资本成本以及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分析和评价企业的资本结构”。根据历年考试情况,本章客观题和计算题都不少,尤以计算题和综合题比较复杂。分值也比较多,一般可占12-15分。本章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有:
一、熟练掌握个别资本成本以及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计算原理。
二、特别注意普通股资金成本与投资人要求的报酬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能将其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结合起来。计算股票价格。
三、各类杠杆原理及其反映的风险衡量。主要指经营杠杆、财务杠杆的计算并用标准离差(率)衡量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
四、各类资本结构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容易出选择和判断题。
五、重点掌握每股收益无差别点的含义、运用及其与最佳资本结构之司的关系。该方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是每股收益最大,借助于市盈率,股票价格最大,但没有考虑财务风险。 六、运用最佳资本结构的含义(即使公司总价值最大,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但不一定是EPS最大),确定最优资本结构。该方法中体现了MM理论的命题及运用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十章企业价值评估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用多种方法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本章是考试的重点,常以计算、综合的形式出现,在历年考试中分值比例较高,可达15分左右。本章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有:
一、认真区分、牢固掌握各类价值观念,明确价值评估的对象。这是本章掌握的基础。
二、重点掌握企业价值评估的各类模型及运用。这是每年出计算题和综合题的地方,基本上每种方法在各年间隔着命题,应重点把握。
第十一章成本计算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正确计算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成本”。从历年考试来看,本章每年均有计算或综合,分值一般不少于10分,重点内容是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成本的分配方法、分步法,难点是平行结转分步法。本章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有:
一、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成本的分配方法。特别是约当产量法以及联产品和副产品的成本分配,适合出计算题。
二、重点掌握各种成本计算方法。分步法主要是区别理解完工产品与在产品在平行结转分步法与逐步结转分步法下的不同。由于分步法出题的频率较高,可对分批法加以重点关注。
第十章成本-数量-利润分析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进行成本一数量一利润分析”。本章是管理会计的内容,单纯命题很容易得分,一般分值较低,为5分左右,但也不排除综合命题难度提高的可能。本章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有:
一、注意管理会计采用的是变动成本法的观念,与财务会计中的制造成本法观念不同,特别是该部分的分析是不考虑财务费用的。在此基础上熟练掌握边际贡献(率)、盈亏平衡点(作业率)、安全边际(率)等基本指标计算及重要关系式。
二、利用利润基本计算模型,分析实现目标利润的途径有哪些(基本的方法有销量增加、价格提高、成本降低)。
三、利润的敏感性分析。特别应注意到销量对利润的敏感系数也就是经营杠杆系数。同时要注意以盈亏平衡为标准计算各项指标的临界值。
四、注意成本-数量-利润分析原理与求每股盈余无差别点时的利润(或收入、销量等)问题的结合。
第十三章成本控制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运用标准成本、弹性预算等方法对企业成本进行控制”。本章的核心内容是三个成本项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两个因素(量的因素和价的因素)。标准成本的制定也好,差异分析也好,都是围绕上述三个项目和两个因素展开的。本章分值约为5分。本章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有:
一、标准成本差异计算和分析,重点掌握固定性制造费用差异分析的计算。一般地,计算标准成本差异可按照连环替代法的顺序来替换计算数量差异与价格差异,但固定性制造费用例外,要结合预算进行分析。另外,上述的各项差异的计算与分析一定要在实际产量下进行。
二、标准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这一点应该作为本章的一个重点。
三、掌握弹性预算的编制原理,它体现了成本性态的思想,很容易出计算题。可作为本年考试重要的关注点。
第十四章业绩评价
1.成本计算对象不规范。成本管理就是把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按其性质和发生地点,分类归集、汇总、核算,计算出该时期内生产经营费用发生总额和分别计算出每种产品的实际成本和单位成本的管理活动。其基本任务是正确、及时地核算产品实际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提供正确的成本数据,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但是,从目前来看,为使将来生产销售产品的耗费能够计量,从而与其收入相配比,必须正确地确定成本计算对象,这对任何一个生产有形产品的企业都是必要的。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就是为了解决计算什么成本,费用由谁来承担的问题。但有些中小企业对这个问题看得并不重要,它们在成本核算中,不管生产产品的品种和规格有多少,统统地按一个成本计算对象来核算成本。结果必然是不管各产品所耗工费料费的差别有多大,计算出的单位产品成本却都相同,但由于各种产品的销售价格并不一样,因此计算出的损益就不真实。
2.成本核算的内容不够全面。成本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成本管理关系到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但是,很多企业成本核算的内容不够全面主要表现在企业有许多资产没有得到充分的计量。企业的某些特殊资产,如土地、自然资源等,是被企业控制并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资源。对这些稀有资源,由于会计人员没有或不能可靠地加以计量,从而根本没有在资产负债表上得到充分的反映。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源已成为生产要素的主要因素,知识资源的消耗理所当然地应成为产品成本的构成部分,而现行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都将无形资产的价值摊入管理费用,没有计入产品成本,这显然已不符合知识经济下成本的内涵。
3.成本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制约着成本控制的有效实施。成本是特定会计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发生的可用货币计量的代价,但综观我国当前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确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财务部门担负着企业成本管理的重任,而财务人员由于知识结构单一,成本管理水平尚处于传统管理,更多地体现了会计的核算职能,而监督职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更谈不上成本管理的战略性。财务人员知识结构的单一体现在懂成本却不懂生产,无法将所学的知识熟练运用到生产中去指导岗位员工控制成本;岗位操作人员熟悉生产,却又对成本管理认识不足,没有成本控制的压力。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这种矛盾使成本管理存在难以突破的“瓶颈”。
二、夯实财务成本核算机制,提升企业整体财务管理水平
1.积极引入全成本核算方法,实现全方位管理。全成本核算这个概念来源于企业管理中的全成本管理理念。全成本管理是指企业对各种成本发生进行全方位考察,实现全过程控制。企业全成本核算是指包含所有成本要素的成本核算,即企业纳入成本的支出合计。全成本管理的核心思想是“谁受益,谁承担成本”。全成本管理是从成本的发生过程分析控制成本,通过分析成本构成,实行全成本管理,使各项成本以谁受益谁承担的方式,按责任成本分摊到其所对应的成本对象上。这样不仅改革了过去那种在成本责任上“大锅饭”式的企业成本核算制度,实现了责任成本核算,还将成本核算的着重点从单纯计算企业总成本转移到计算各责任单位的成本费用上,以确定责任单位的工作成绩和经济效果,体现了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
2.规范确定成本核算对象。企业不论大小,生产的产品不同,生产经营过程和管理要求就不同,在确定成本计算对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既要适应企业生产技术与生产组织的特点,又要满足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要求。对于同时生产几种产品而且每种产品又分多种规格时,应以每种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采用品种法核算产品成本,然后采用系数法核算品种内不同规格产品的成本。对于生产主要产品又兼营生产少量副产品的企业,应以主要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同时把其他副产品统归为一类作为一个成本计算对象,再用适当的方法计算产品成本。如果副产品数量较多,也可以每种副产品作为一个成本计算对象。对于同时生产一两种产品的企业,应以每种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分别计算产品成本。
风险投资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风险投资业蓬勃发展,尽管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某些挫折。风险投资在美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得益于其在治理结构上的一系列制度创新,其中,在财务治理结构方面的独创性更是功不可没。风险资本市场在运作机理和财务治理结构上的独创性已使其成为现代金融工程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从风险资本市场的基本特点出发,就美国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企业的财务治理结构尤其是限制性财务合同在风险资本市场财务治理中运用进行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几点对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启示。
一、风险资本市场的特点及其对财务治理结构的要求
风险资本市场的产生是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的结果,风险资本市场的运作机理反映了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与一般企业相比,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作为风险资本投资对象的高新技术风险企业的上述特征进而赋予了风险资本市场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一方面,风险资本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高度信息不对称的新生企业,另一方面,由于风险资本的投资者(风险资本的原始出资人)受经验、专业知识与能力、信息和时间等方面的约束,不可能在各个层面上直接行使由出资人所享有的对财务资源的支配权利(财权)。与风险资本的投资者相比,风险资本家在经验、专业知识与能力及信息方面具有优势。因此,风险资本的投资者将一部分财权委托给后者就成为提高投资收益、降低投资风险的一种必然要求。
企业财务治理是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以及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财务决策权及其相应的责任与义务的制度安排,它是以企业财权为核心和纽带构造的一种企业财权配置机制,[1]通过这种财权配置机制进而在企业内部各财务治理主体之间塑造一种内含财务激励和约束功能的制度框架。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公司治理的深化和实现途经。风险资本市场所固有的高风险的基本特征赋予了风险资本市场财权运作过程中双重委托关系的特点。即风险资本市场的财权配置通过两个层次的委托链条主要在风险资本的投资者、风险资本家和风险企业家之间进行配置。下文就是上述逻辑思路的进一步拓展。
二、风险投资机构财务治理的制度取向:财权在风险资本投资者与风险资本家之间的有效分割
有限合伙制是风险投资机构的主要组织形式。
有限合伙制之所以成为风险投资机构的主要组织形式是与这一组织形式所内含的财务治理结构的特点密切相关的。在有限合伙制组织形式下,风险资本的筹集权、投资权及收益分配权等风险资本的主要支配权是在作为委托人的风险资本投资者与作为人的风险资本家之间进行分割的。主要源于风险资本家自身的资信及过去的业绩记录的融资能力和战略决策能力使风险资本家赢得了风险投资机构财务治理主体的角色。作为财务治理主体,风险资本家享有的对风险资本的支配权包括约束条件下的风险资本的筹集权、投资权、财务决策权等其他权利。
具体而言,风险资本家参与风险投资机构财务治理的方式和程度主要是以一系列内含限制性条款的财务合同来明确的。
1.风险资本筹集权的配置
在有限合伙制下,作为一般合伙人的风险资本家在合伙资金的注入时间和数量方面有较大的控制权。通常合同规定有限合伙人在合同签字后立即投入其承诺资金的25%~35%,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数额投入。违反合同注资规定的有限合伙人要受到包括降低有限合伙人已经取得的股份数额在内的一系列方式的惩罚。上述规定有利于风险资本家按预定的数额筹集风险投资所需要的资金。
另一方面,风险资本家的筹资权是受到严格限制的。因为一旦基金筹集完毕,有限合伙人对资金的追索权就会受到限制。为了限制风险资本家的机会主义行为,筹资财务合同中通常内含针对风险资本家的限制性合同条款。限制性条款的内容因合同监控的难易程度和机会主义行为的诱因不同而有所区别。[2]通常包括以下条款:(1)限制新基金的筹集。筹集新的风险投资基金会增加风险资本家的管理费用收入,但会减少风险资本家对原有基金的关注程度。为此,合同通常规定在现有基金资本的一定百分比已被投出之前或在一定日期之前,禁止风险资本家筹集新的资金。(2)有限合伙人拥有分阶段供给资本并保留放弃投资的权利。上述权利是对风险资本家筹资权利的一种约束。(3)限制风险资本家对债务的筹资。作为期权持有人,风险资本家可能会通过增大基金的财务杠杆来提升他们所持有的看涨期权的价值,这是以损害投资者利益为代价的。为此,合同会把债务限制在承付资本或资产的一定百分比之内,在某些情况下还限制债务的期限。
(4)限制增加新的普通合伙人。风险资本家出于减轻自身努力程度及压力、增加闲暇时间的需要,往往会引进一些新的普通合伙人。当新来的普通合伙人经验不够或素质较低时,就会导致管理质量的下降。
因此,许多投资基金规定新的普通合伙人加入必须经由顾问委员会或一定百分比的有限合伙人的同意。(5)反股权稀释条款。反股权稀释条款的主要动机是防止因公司低价发行新股使原股东资产严重缩水或对公司的控制能力下降。其核心内容包括:赋予老股东以新股优先购买权,以有利于老股东保持原有的持股比例:赋予优先股以调整转换价格的权利,以便在股权稀释现象发生时,优先股转换到的普通股数量能够相应增加。
2.风险资本的投资权配置
在有限合伙制的财务治理架构下,投资者作为有限合伙人将资金交给作为一般合伙人的风险资本家,由风险资本家行使主要的投资权利,包括投资项目的选择、投资过程的监管以及最后股份投资的变现,这个过程一般要经历10年左右的时间。在这个过程当中,风险资本家有很多机会在自身利益驱动下做出损害投资者利益的事,如在投资项目的选择上冒不适当的风险,把最好的投资机会留给自己。为减少风险资本家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成本,风险投资财务合同设计了一系列针对风险资本家的内含激励和约束功能的投资条款来明确投资者和风险资本家的投资权利范围。主要包括:(1)对单一企业投资额的限定。为了防止风险资本家通过追加大笔投资的方式来挽救以前对业绩较差企业的投资损失,合同往往规定对单一企业的投资额占基金资本或承付资本(Committend capital)的最高百分比。有时可以通过规定基金的两到三笔最大投资总额方法来加以约束。
(2)对使用利润进行投资的限制。由于对外发行权益资本的资金成本较高,而债务筹资一方面受到种种限制、另一方面又要承担较大的筹资风险,因此风险资本家通常不愿将利润分与投资者,而是将其用作投资。为防止风险资本家过度使用利润进行投资,增加投资者的风险,降低投资者的投资回报率,合同通常对使用利润进行投资加以限制。具体做法有两种:其一,风险资本家用利润进行投资要征得顾问委员会或有限合伙人的同意;其二,在一定日期之后或已投资额己超过承付资本一定百分比之后,利润将被禁止用于再投资。(3)对基金所投资的资产类型的限制。由于同类资产对不同的投资者回报率存在差异,为防止风险资本家提高的回报率而损害作为有限合伙人的其他投资者的利益,或出于对风险资本家会选择他们不熟悉的资产类型进行投资的担忧,投资合同通常会规定基金对某一类资产的投资不能超过资本或资产价值的一定百分比。
3.其他财务决策权的配置
其他财务决策权限划分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1)风险资本家股权出售的限制。作为普通合伙人的风险资本家持有合伙企业股份有利于将风险资本家的利益与投资项目的业绩捆绑在一起,激发风险资本家的努力程度,降低成本。而当风险资本家出售合伙企业的股权时,有可能会削弱风险资本家监控投资项目的激励强度。因此,有限合伙协议通常明确禁止风险资本家转让股权,或者要求这种转让必须征得大多数有限合伙人的同意。(2)风险资本家利润分成的限制。利润分成是风险资本家取得报酬的主要方式,但合同通常规定,一般合伙人的利润分成要等有限合伙人收回其全部投资后才可支付。
4.合同限制性条款的主要决定因素
上述合同中的限制性条款核心思想是限制作为人的风险资本家的机会主义行为,防止风险资本家利用行为追求个人效用而损害作为委托人的有限合伙人的利益。由于风险投资基金中的有限合伙人不能象公司组织中的投资者那样有众多方式来约束人。因为按规定他们不可以直接参与基金的经营活动,另一方面,撤换一个基金的风险资本家是比较困难的,并且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因此,在有限合伙制基金的财务治理中广泛运用的限制性财务合同条款来分割风险资本投资者与风险资本家的财务权限,是有限合伙制这一基金组织形式对降低成本,提高财务治理效率要求的内在逻辑使然。
就限制性条款的数目而言,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关键变量:(1)风险资本家的供求状况。供求假说(Supply and Demand Hypothesis)认为,当对风险投资服务领域中的风险资本家的需求大于供给时,合同限制性条款就会减少。由于大部分限制性条款都禁止可能增加投资者的成本而给风险资本家带来利益的行为。因此,普通合伙人的利益会随着限制性条款的减少而增加。当对经验丰富的风险资本家的需求较大,而供给又相对不足时,风险资本家在与风险资本投资者的讨价还价中会拥有更多的优势,合同中限制性条款的数目就会相应的减少。(2)限制性条款的收益与成本的比较。成本订约理论认为,订约双方会在限制某些行为的利益和谈判条款、签署条款以及监督执行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只有当限制行为的利益大于成本时,限制性条款才会包括在合同中。[3]根据这一理论,限制性条款的数目与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第一,基金的规模。由于大型基金可能进行损害有限合伙人的可供选择的投资空间更大,同时大型基金有很多投资,为评估风险资本家的策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因此,限制大型基金的某些活动所获得的收益更大、付出的成本更低。
相应地对大型基金中的风险资本家的限制性条款越多。第二,报酬相对于业绩的敏感性。Jensen和Meckling指出,当把经理人的报酬同企业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时,成本就会降低。提高风险资本家的报酬对业绩的敏感性会减少不利于有限合伙人收益最大化的投资行为。因此,限制性条款的数目就会减少。(3)风险资本家的声誉。风险资本家的声誉越好,他们进行机会主义的行为所付出的成本就越大。因此,声誉好的风险资本家,发生机会主义行为的诱因较小,限制性条款的数目也较少。
三、风险企业财务治理的制度架构:财权在风险资本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相机配置
风险企业的财务治理主要涉及两类治理主体,即作为委托人的风险资本家和作为人的风险企业家。由于新生的风险企业不确定性高,面对的管理问题、技术问题和市场问题更加复杂,风险资本家和企业家之间的委托关系中信息不对称性更强。因此,风险企业的财务治理的主题是如何在信息高度不对称的背景下,在风险资本家和企业家之间合理划分风险企业的财务控制权。从总体上讲,风险企业的财务控制权呈现出明显的状态依存性:在风险企业早期,利润很低甚至不盈利,风险资本家掌握风险企业的财务控制权;随着风险企业的发展,财务状况的改善,企业财务控制权逐渐向作为创业者的风险企业家一方转移。换言之,风险企业的财务控制权是一种典型的状态依存权。[4]风险企业的财务控制权的配置是通过风险资本家和风险企业家之间的合同来加以明确的。具体而言,风险企业财务治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1.以可转换优先股为主要方式的合同联结:风险企业财务治理的核心内容
据有关统计,可转换优先股是风险资本家与企业家合同联结的主要方式。以美国生物技术和软件两大行业为例:在全部合同方式中,可转换优先股合同分别占95.9%和96.4%。[5]与普通股、债务相比较,可转换优先股的成本更低、财务治理效率更高。可转换优先股合同具有双重财务治理效应:其一,在该种合同下,企业家的收入少量来自工资,绝大部分来自股份增值。Gompers(1997)的研究证明了这种合同可以为新生企业的创始人提供有效的激励,并将风险资本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潜在的冲突最小化。其二,与一般的企业可转换优先股不同,风险企业的可转换优先股除了赋予风险资本家在未来以某一价格转换普通股的权利外,还规定了风险资本家享有包括选举权、董事会席位在内的一系列与财务活动有关的控制权。在风险企业以选择公开发行股票作为风险资本退出方式的情况下,风险企业家在企业控制权上获得了一个隐性合同:当企业培育成功并公开发行股票时,由于风险资本家出售相当部分股份,在加上新股发行的稀释作用,风险资本家在企业中的股份大大降低,更为重要的是显性合同一般规定在企业发行股票时风险资本家的优先股自动转换为普通股,相应地风险资本家失去了优先股合同中规定的一系列财务控制权,在风险企业家对企业控制权赋予极高价值的情况下,收回企业控制权的强烈预期会激励企业家努力工作,这是一种双赢的制度安排。从上述意义上讲,可转换优先股这一财务合同连接方式具有在风险资本家与企业家之间相机配置财权的功能。
2.分阶段投资:一种重复博弈财务控制方式
风险资本家对风险企业的投资并不是一次性投入,而是分阶段投入。与风险资本家效用函数不同,企业家除了追求货币收益以外,还追求在职消费、职业声望和其他非货币收益,企业家的非货币收益与企业规模密切相关。因此,企业家存在一种扩张企业规模的内在冲动,进一步地说,企业家有可能以牺牲股东利益为代价去投资净现值为负的项目。
分阶段投资赋予风险资本家一个有价期权,即风险资本家拥有在未来对风险企业是否继续投资的选择权。[7]从财务治理视角看,分阶段投资是风险资本家面对企业家拥有有关自身能力、努力程度及投资项目私人信息的背景下,通过对投资权的灵活运用来约束风险企业家的筹资权,降低企业家挥霍企业自由现金流量的机会,进而抑制后者的机会主义倾向,降低风险企业的成本,保护自身利益的一种相机财务治理方式。从实质上来看,分阶段投资是风险资本家与风险企业家在信息不对称背景下,进行的一种重复性博弈活动,上次博弈的结果会影响博弈双方下一次策略的选择。[6]
分阶段投资的期限与次数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1)企业资产特性。由于清算价值与有形资产正相关,因为有形资产较之无形资产更易于变现,因此,在分阶段风险资本投资中,无形资产总是与较高的成本联系在一起。随着有形资产的增加风险资本家通过清算形式收回的投资较多,并且由于无效经营而导致的预期损失也会下降。这将减少对风险企业严密监控的需要,相应地延长分阶段投资的存续期限。(2)企业价值的驱动因素。对于那些企业价值主要由未来成长机会决定的企业中,创业者更有可能选择为自己带来利益而给持股人造成损失的投资策略。[8]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比率高的企业易受这类成本的影响。相应地,风险资本家对这些企业的监控更有必要,风险资本分阶段投资的存续期限也会随之缩短。(3)风险资本的退出方式。
实证研究表明,在公开上市与清算这两种风险资本主要的退出方式中,前者的分阶段投资的次数要多于后者。其原因在于,与清算这种退出方式相比,公开上市给风险资本投资者带来的风险更低、收益更高,这会鼓励风险资本投资者向风险投资基金投入更多的资金,从而支持风险资本家增加向风险企业投资的次数。(4)风险投资基金承付资本的数额。
自由现金流理论(Free cash-flow theory)认为,风险投资基金承付资本的增加将导致每轮投资数额和投资次数的增加。(5)风险资本家的信息需求满足程度。一般而言,风险资本家信息需求的满足程度越高,分阶段投资的次数越少。[9]由于在风险资本家与企业家之间存在“信息缺口”,因此,通过分阶段投资,前者可以阶段性地获取企业内外部信息,减少投资的风险。
四、启示
从对美国风险资本市场财务治理结构研究中,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1.健全、高效的财务治理结构是风险资本高效运作的微观层面上的制度基础。风险资本的运作主体主要包括风险资本投资者、风险资本家和风险企业家这三个利益主体。如何从财务关系这一层面上在三者之间构建有效的利益制衡与激励机制、明确地界定三方的利益边界是风险资本运作能否成功的关键性制度安排,而这正是财务治理结构所要研究的主题。
2.以货币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利益为核心的、以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取向的公司治理模式是未来高科技企业公司治理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美国风险资本在高科技企业所取得的成功昭示:无论是“资本雇佣劳动”,还是“劳动雇佣资本”的公司治理逻辑都无法协调“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利益冲突。如果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创业企业家与风险资本家之间合作性博弈,或者没有风险资本投资者与风险资本家之间的利益上的高度趋同,都不可能实现任何一方利益主体的利益最大化。合作、共赢将成为未来高科技企业公司治理的核心理念。
参考文献:
[1]伍中信。现代企业财务治理结构论纲[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3):62~67.
[2]保罗。A.冈珀斯,乔希。勒纳著。宋晓东等译。风险投资周期[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29)。
[3]保罗。A.冈珀斯,乔希。勒纳著。宋晓东等译。风险投资周期[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30)。
[4]司春林等著。创业投资[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221~222.
[5],许小松。风险资本市场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6]余晓东。信息失称下的创业资本运营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2.(5):83.
我国经济在不断发展,但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并没有得到彻底地改变。虽然国家、高校、企业、家庭及大学生本人都做了很多努力,很多专家学者都作了深入研究,但效果不佳。尤其是在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的今天,商业服务专业就业人员需求日益增加的情况下,仍有部分商科专业的大学生就业有困难,因此,客观地评价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对人才供需双方都有重要意义。
一、问卷设计及数据来源
本报告借鉴杨翀(2007);李哲(2007);王裕豪(2009);娄玮瑜等(2009);李玲(2010);焦静,冯明(2010)等人的问卷设计思路,请有关业内人士从问卷项目表述的准确度、项目命中目标程度及项目的单维性(项目是否重复测量)三方面对问卷的全部问项进行了审核,经修改后,设计了企业需求视角下人才素质调查问卷。该问卷从知识、能力和个性特征三个维度进行设计,采用李克特态度量表(Likert-type Scale)的5点评分形式。反向题l-5分别表示“不重要”、“有点重要”、“重要”、“很重要”和“非常重要”。
通过现场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本次向位于长三角地区的30家企业进行了调查,涉及到的企业类型包括贸易、证券、期货、咨询、资产置换和评估、物流、教育、信息科技、工业与工具、自动化设备、医疗器械、铝业、光电、汽车销售、消防器材、智能科技、校办公司和地方经济发展中心。
本报告借助和SPSS18.0完成数据统计分析。
二、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本调查问卷的知识维度包括15项内容,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其重要性如表1所示。
依据企业选择数量和占比进行统计,企业认为重要和很重要的知识问项有管理知识、经济与会计知识、销售与市场知识、顾客与个人服务知识、汉语知识、外语知识和法律与政府知识。
企业认为有点重要的知识问项主要有文书知识(13家,43.3%)、人力资源知识(11家,36.7%)、社会学与人类学知识(11家,36.7%)、哲学与宗教知识(12家,40.0%)、公共知识与安保知识(13家,43.3%)、法律与政府知识(9家,30.0%)、通信和媒体知识(13家,43.3%)和运输知识(12家,40.0%)。企业认为不重要的知识问项有社会学与人类学知识(8家,26.7%)、哲学与宗教知识(8家,26.7%)、通信和媒体知识(10家,33.3%)和运输知识(13家,43.3%)。
表1 企业视角下大学生知识素质重要程度表
数据来源:作者依据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整理得。
(二)能力维度重要性分析
本调查问卷的能力维度包括13项内容,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其重要性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看出,除了领导能力这一问项有12家企业选择有点重要外,其他问项绝大多数企业都选择了重要和很重要,更有12家企业认为团队合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全体30家被测试企业都认为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对大学生而言是重要、很重要和非常重要的。
表2 企业视角下大学生能力素质重要程度表
数据来源:作者依据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整理得。
(三)个性特征维度重要性分析
本调查问卷的个性特征维度包括14项内容,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其重要性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知,除了有个别企业对有些问项选择不重要和有点重要外,绝大多数企业对个性特征维度的各个问项都集中于重要、很重要和非常重要三个选择上。
具体看,企业认为大学生个性特征重要的问项有注重自我形象(11家36.7%)、身体素质好(14家,46.7%)、感恩(12家,40.0%)和有事业心,追求成就(12家,40.0%)。
企业认为大学生个性特征很重要的问项有吃苦耐劳,工作勤奋(17家56.7%)、理解他人(13家,43.3%)、勇于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12家,40.0%)、有责任感和自信(11家,36.7%)及积极主动,乐观向上,有进取心(13家,43.3%)。
企业认为大学生个性特征很非常重要的问项有做事踏实认真,有进取心(19家,63.3%)、诚实守信(17家,56.7%)、富有韧性,百折不挠,不服输(13家,43.3%)、对组织有很高的忠诚度(12家,40.0%)、有责任感(10家,33.3%)和自信(11家,36.7%)。
表3 企业视角下大学生个性特征重要程度表
数据来源:作者依据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整理得。
三、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对于大学生而言,能力和个性特征是比知识更重要的素质组成部分。基于此本文有两方面的启示。
第一,对高校而言。大学生素质的提高离不开高校的培养。高校应在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师素质提高方面加强改进措施。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重视对大学生能力和性格的培养。有些知识,如公共安全知识和安保知识、心理学知识、法律与政府知识及哲学与宗教知识应成为普适性课程或公共基础课程加以开设。即使企业并不认为这些知识有多重要,但在今天这个变化迅速的时代中,这些知识应成为大学生的一种常识或能力。
大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应是家庭和高校最(下转第220页)(上接第213页)为关注的事情。知识是可以快速学习和积累的,但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却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事情。也即德行的培养是长久之事。万万不是高校开展学期化的德育教育和实践、实习就可完成的事情。这其中教师就起到了关键作用。无论是一线教学型教师还是行政教师,在大学生能力和个性培养方面都会起到重要作用。高校教师要在其日常工作中,提高自身修养水平,以身作则,指导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其在能力和个性提升过程中有方向和引领者。
第二,对大学生而言。大学生自身在学生和生活过程中,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多读书、读好书,见贤思齐,修炼自身个性。同时,勇于参与学校和社会的各项活动,锻炼自身能力,从实践中学,从挫折中锻炼和升华。做到学中练,干中学。有担当,有作为。
参考文献:
[1]李哲.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素质特征模型[D].西南财经大学,2007(11).
[2]杨翀.大学生素质模型的理论构建与素质现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6).
[3]王裕豪.大学生就业通用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与验证[D].浙江理工大学,2009(12).
[4]焦静,冯明.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的构建[J].科学决策,2010(10):59-67,87.
[5]娄玮瑜,钟建安,段锦云.基于职业发展的大学生核心素质模型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4):122-127.
[6]李玲.基于就业的大学生AIH素质模型与群体差异性比较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1):97-100.
[6]靳敏,徐妹莉.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模型的建立与实现[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2(9):61-62.
[7]万远英,尹德志.大学生综合素质层次分析评价体系及其数学模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2):191-193.
[8]茶金学,游艺.基于胜任力的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J].教育与职业,2010(3):78-80.
[8]张红娜,张丽霞.基于胜任力模型大学生就业研究[J].企业导报,2010(9):255-257.
[9]韩秀景.基于胜任力的大学生就业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0):110-111.
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3-291-01
一、技术资本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财务方式
(一)技术资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积极效应
1.技术推动效应。企业内部研发的技术成果,对于企业具有一种很强的催化功能。随着一项技术成果在企业内部的应用和扩散,并成长为核心业务,以至逐渐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模式,这时企业的技术结构趋于相对稳定,能够为企业在较长的时期内带来超额利润和规模经济效应。这种由技术资本绩效带来的竞争力超过了具体产品和服务。
2.技术扩散效应。技术资本成果在企业内部的扩散是实现技术资本规模经济、增加创新收益的主要手段。在企业经营中,由技术资本成果构建成的新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在不同产业或产品中的扩散和渗透,使企业技术扩散产生了收益倍增的效应,获得巨大的技术创新收益。
(二)运用技术资本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财务方式
核心竞争力是将技能、资源和组织运作有机融合的企业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战略和外部交易战略有效结合的结果。如何运用技术资本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找到企业战略资本收益流和战略增值环节,是企业家急需解决的问题。
1.依靠自身技术力量构建企业内在资源核心竞争财务方式。核心战略观念要求建立在现存优势基础上的战略才会引导企业获取或保持持久的战略优势。企业运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构建核心竞争力,必须具备四个条件:(1)该技术资本具有充分的市场价值,能为顾客提供根本性的好处或效用;(2)技术资本具有独特性,竞争对手无法复制或复制的难度及成本很大;(3)技术资本具有一定的延展性,能够在多个产品市场上拥有更多主动权;(4)具有对顾客潜在市场需求的把握能力。预测和辨别顾客需求是中长期需求还是一时行为,是技术项目选择和技术成果形成产品进入市场的前提,也是企业财务是否以技术资本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2.实施企业技术资本战略性重组,构建内外资源结合的竞争财务模式。企业技术资本战略性重组是企业对那些掌握企业重大技术资本的关键技术的企业实施重组。可以以自身内部资源为基础吸收外部资源,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必要的竞争财务要素。技术投资属于风险投资,技术投资决策也必须协调好风险和收益的关系,使竞争财务有效地支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发展。
二、基于知识资本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财务方式
(一)知识资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效应
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源于知识学习能力的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成长过程是知识转化为竞争力的过程,知识资本和竞争力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持续发展。对企业而言,显性的、大众化的知识,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或市场交易取得;但最重要的却是具有价值优越性、不可仿制的、隐性的知识和能力,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知识特性(用户价值性、独特性、延展性等),这些特性往往作为辨识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依据。
(二)运用知识资本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财务方式
1.设立公司知识主管部门和制度,并对其工作进行全面的绩效评价。企业知识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一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确立知识管理目标、任务、政策;二是拟定并提交CEO关于与知识管理相适应的企业组织结构、分配激励机制、人才管理政策等;三是建立和营造一种促进学习、知识共享的企业内部环境;四是加强企业知识集成,以产生新的知识,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五是制定绩效考核指标,进行严格考核,及时兑现奖惩措施。
2.努力使智能资本向市场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转化,将企业财务作为转化的剂。企业财务积极支持和强化员工间的知识交流制度,建立企业学习库和知识库,做到知识共享。
3.设置有效的组织结构,调整财务资源配置。适当的集权与分权,建立创新的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智能资本的提高和开发,企业领导应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企业财务工作要支持建立学习型组织,不仅促进企业发展,更重要的是让员工在工作中得到学习,获得一种职业资产。
4.从财务上支持企业建立知识团队。加速知识资本向核心竞争力转换,不仅需要正规的组织管理,更需要知识团队的自我管理。在企业组织中,可以形成“T”型管理模式,纵向由正规组织管理实施,横向由众多的知识型团队组成。因为严格的层次管理不利于知识创新,也不利于知识资本向核心竞争力的转换,但“松散”的组织不易形成企业整体的核心能力。知识型团队的成员是由组织内、外的各位专家组成,他们根据组织外部情况和企业战略目标进行自我归类和自主的创新活动。
5.建立学习型战略联盟,实现以财务资源为依托的知识整合。联盟成员之间双方相互持有彼此的少量股份,交换少量的关键人员以达到学习交流的目的,通过互相持股建立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以利于知识的不断整合,业务创新的不断发展。
三、分阶段采取不同的资本筹集方式
一、引言
经济学家认为,企业拥有的资本归根结底可以分为财务资本和智力资本两类,企业是这两种资本的特别市场契约。这两种资本因素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竞争能力,从而使企业获得发展。业内已经对财务资本于企业绩效的重要作用达成共识。而如今知识所带来的智力资本的投入,已悄然改变了企业价值创造的模式和相应的运营管理架构,渐渐成为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砝码。但是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总量毕竟有限,所以如何将这些资源在智力资本和财务资本之间合理分配才能达到企业绩效最大化是企业家及学者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我国上商业银行为例,研究现如今企业的绩效主要是依赖传统的财务资本还是已经转化为智力资本等问题。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财务资本与企业绩效
财务资本是企业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企业的经营必须从财务资本的投入开始。充裕的财务资本表明企业较强的投资能力和风险抵抗能力,这会增加投资者信心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国外的Steven Firer(2003)利用智力增值系数(VAIC)模型,实证研究了南非企业的人力资本增值系数、物质资本增值系数、结构资本增值系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发现物质资本能够引起企业积极的市场评价。国内的李嘉明(2004)和万稀(2006)也发现物质资本与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基于上述研究,提出本文第一个研究假设:
H1:财务资本对商业银行的绩效显著正相关。
(二)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
潘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论》认为:由于不同的原因,企业拥有的资源不同,产生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差异。而智力资本的稀缺性、创新性、难以模仿性等与这种异质性资源的特点相吻合。智力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这两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也可以为企业带来持续的价值创造能力。马格雷特·布莱尔(2000)和Ahmed Riahi-Belkaoui(2003)对美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和跨国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有明显的正向作用。国内的蒋琰、茅宁(2008)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中国江浙地区企业进行了研究,发现企业的可持续增长能力仅依靠财务资本是不够的,企业要创造长期的战略绩效,要更依赖智力资本。刘超、原毅军(2008)也发现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并且随着企业绩效的不断提高,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的贡献也在逐渐增大。鉴于此,提出本文的以下假设:
H2:智力资本对商业银行的绩效显著正相关;
H3:人力资本对商业银行的绩效显著正相关;
H4:结构资本对商业银行的绩效显著正相关。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已上市的12家上市的商业银行的2007—2011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原始数据主要来自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及各银行年报,部分数据由笔者手工整理计算而得。本文剔除一些不适用或无法取得的数据,分别获得组数据。实证分析主要采用Eviews软件。
(二)变量选取及度量
智力增值系数模型(Value Added Intellectual Coefficient,VAIC)是由Ante Pulic[5]提出,他认为人力或者知识潜能等对任何企业的绩效都是有影响的,尤其对于企业的价值增值有显著影响。该模型的主要思路为:企业的价值增值是通过财务资本和智力资本这两大类资本来体现的,其中,智力资本又包括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所以对企业业绩的评价应包括对财务资本增值效率(CEE)、人力资本增值效率(HCE)、结构资本增值效率(SCE)的评价,即VAIC=CEE+VAIP=CEE+HCE+SCE。本文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的变量如下:
1.被解释变量。企业的价值增值用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表示:ROE=P/(E0+NP÷2+Ei×Mi÷M0-Ej×Mj÷M0);
2.解释变量。财务资本增值系数CEE=VA/CE=企业增值/财务资本,其中VA=产出--投入=营业利润+职工薪酬+累计折旧,CE用年初净资产表示;人力资本增值系数VAHC=VA/HC=企业增值/员工薪酬总额,HC表示人力资本,采用现金流量表中“支付给员工以及为员工支付的现金”表示;结构资本增值系数SCE=VA/SC=企业增值/结构资本,SC=VA-HC;智力资本增值系数VAIP=HCE+SCE。
3.控制变量。本文将商业银行规模和财务杠杆系数作为控制变量,其中银行规模SIZE=ln总资产,财务杠杆系数以资产负债率表示。
(三)模型构建
为了考察财务资本、智力资本以及智力资本各构成要素与商业银行绩效之间的关系,笔者构建以下两个多元回归模型:
模型1:ROE=α+β1CEE+β2VAIP+β3SIZE+β4LEV+ε
模型2:ROE=α+β1CEE+β2HCE+β3SCE+β4SIZE+β5LEV+ε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以表1中,CEE、HCE、SCE的均值分别为0.5121、4.5836、0.7645,表明每一元的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能够为商业银行带来0.5121、4.5836、0.7645的价值增值。并且不难发现,商业银行的VAIC的主要贡献者是HCE,其余的两个指标CEE和SCE对商业银行起的作用不大。该现象反映出我国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提高财务资本的利用效率,并合理优化配置各项资源。
(二)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多元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调整后的R分别为0.3340、0.528,F值分别为8.39、14.21,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这两个回归方程的总体拟合度良好,且模型2的拟合程度更高。模型1和模型2均显示出CEE与企业绩效正相关,从而证明了假设H1。在模型1中,财务资本效率(CEE)的回归系数为0.15,远远大于智力资本效率(VAIP),说明目前财务资本仍然是我国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源,为银行绩效最大的贡献者。模型1中VAIP在稍微大于5%的的显著水平上正相关,验证了假设H2;模型2中HCE、SCE均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了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与商业银行的绩效均存在正相关性,验证了本文的假设H3、H4。尤其是结构资本对于企业有积极的正向促进作用,但是人力资本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的积极作用并不明显,这可能是因为人力资本投资存在一定的回收期,在初始投资时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没有明显的影响或是负影响,随着投入的人力资本增加和前期的投资逐渐收回,人力资本投资会促进企业绩效的增加。本文的研究结果与Steven Firer(2003)的结论相似。
五、研究结论及建议
第一,实证结果表明,财务资本在商业银行价值创造过程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具有长期稳定性。目前要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财务资本不容忽视,绩效的增长更多来自于财务资本利用效率的提高,如引进更先进的技术、使用更高生产效率的设备等。
第二,我国商业银行对人力资本的投入还停留在初期或者投入不够,导致了现阶段人力资本投资对绩效的正向促进作用不明显。所以笔者建议商业银行应该树立起对人力资本进行长期投资的理念,重视人力资本的开发与管理,培养员工的各种能力,增强知识流动性,形成知识共享,使得人力资本在企业绩效的形成与提升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
第三,各项资本对商业银行均有正向作用,并且它们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的,所以不能只顾一方的发展而忽略其他资本,应该协调发展各项资本。通过分析,商业银行应该将发展重心转移到智力资本上来,建立人力资本投资优于财务资本和结构资本的观念,当然不能忽视后两者的发展。只有各类资本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共同促进商业银行绩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Steven Firer,S Mitchell Williams.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raditional Measures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2003,4:348-360.
[2]李嘉明,黎富兵.企业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134-138.
[3]万希.智力资本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5,5:18.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改革的进程也不断的加快,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企业想要实现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做好成本控制和管理工作。因此,文章针对基于财务视域的企业成本控制及管理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的关系分析
财务管理主要包括预算管理、财务报表分析、项目可行性分析、成本管理以及资金管理等内容,成本控制属于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基于财务管理引申出来的重要分支。财务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和可持续发展,企业正常运行过程中的资金筹集、财务监督以及会计核算等内容都和财务管理存在密切的关联,企业想要生存,就必须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成本控制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成本控制水平直接影响财务管理水平以及企业的利润水平,同时对股东的股权价值也具有一定的影响,通过提高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能够不断的提高企业产品的综合市场竞争力,直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实现企业股价的上升,从根本上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并获得长远的发展。
二、基于财务视域,提高企业成本控制和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企业全员的成本控制意识,加强全面成本控制
员工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企业全体员工是否具备良好的财务管理意识、成本控制意识,是关系到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企业的领导层、管理层应该增强对全体员工成本控制意识的培养,充分的发挥全体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在招聘新员工时,应该选聘成本管理意识强的员工;再者,企业还应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员工进行培训和考核,让所有的员工都树立正确的成本控制意识,实现全面成本控制。
(二)不断更新成本控制理念
传统的成本控制工作中,会计人员通常采用人工处理的方法对企业的财务成本进行核算,成本控制通常为事后核算,缺乏对业务活动的事前预测和决策,并且过度依赖财务部门,并不能够体现企业内部员工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并不能够满足现阶段企业成本控制的实际需求。因此,基于财务视域下的企业成本控制理念,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的对成本控制理念进行更新,将开拓观念、法制观念、效益观念、经营观念以及竞争观念等创新的成本控制理念融入到现阶段的企业成本控制工作中,不断的对成本控制管理工作进行创新,以便于更好的适应新形势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
(三)创建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
财务视域下,为了保证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就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以及现行的财务管理规则、会计制度等,创建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健全成本控制制度,根据企业的发展潜力和未来发展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定额,为企业的成本控制和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实现企业成本控制的“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以便于更加充分的发挥成本控制的作用,为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成本控制水平
现阶段,信息化技术、网络技术等快速的发展,并被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各行各业中,为了提高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就应该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在企业成本控制和管理工作中,通过大数据能够更加直观的体现成本控制的各个环节。虽然信息化技术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在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但是,信息化平台创建完成后,其创造的价值也是巨大的,例如,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在库存管理中,通过利用信息化技术的大数据特点,能够有效的提高库存管理效率,降低人工运营成本,其创造的长远效益远远超过初期投资成本。
(五)创建科学的评价与监督机制
基于财务视域下的企业成本控制和管理工作,应该创建科学的评价和监督机制,对成本控制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动态的监督和评价,能够对成本控制结构的完善性、合理性进行评价,为评价成本控制的效果和效益提供科学、可靠的参考。因此,企业应该不断的完善监督和评价机制,充分的发挥两种机制的作用,不断的完善企业成本控制工作,提高成本控制效果。
(六)加强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和成本控制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加强内部控制,创建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对于提高企业成本控制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为了提高成本控制水平,应该重视内部控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其一,创建科学的固定成本控制制度,对企业已经确定的日常成本开支、投资预算、固定资产等成本进行控制,尤其是在进行投资时,应该对预投资行业的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分析投资风险和回报率,保证投资决策的正确性,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成本浪费;其二,变动成本控制制度主要是度企业的制造成本、人工成本以及材料成本德国进行管理,通过对各成本进行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即从事前、事中、事后分别进行成本控制。
三、结束语
现阶段,国有企业的社会负担沉重,在企业成本刚性增长的背景下,如何处理好财务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成本控制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成本控制和管理水平,对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和提高企业的综合市场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霞.从财务管理角度谈成本控制[J].经济视野,2014(8):237.
一、前言
公路工程建设属于当今城市建设规划中的一项重要施工项目,它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关系到我国公路路况是否能够得到改善,人们的出行是否便利、生活质量能否提高等多个方面。因而我们要提高对公路工程建设的重视,特别是在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以及成本控制方面,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以及能否取得好的收益。诸多工程案例表明,只有不断加强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以及成本核算工作,才能从最大程度上降低工程的施工成本和养路资金。公路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并非只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它需要工程的各个部门协调配合好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工程的施工成本,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二、公路工程项目财务管理及成本核算的有效措施
1.项目预算成本以及实际成本管理工作要做到位
(1)财务管理人员要做好公路工程项目的预算成本以及实际成本的管理工作。预算成本通常是指公路工程项目各种产品的价格,它是人们根据公路单位计算工程进度以及办理各项结算工程价款的重要依据,因而编制好预算成本直接关系到公路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工作能否做到位。各施工项目的特点不同,成本预算也会不一样,因而施工单位要分别进行核算,尽量保持实际成本能和预算成本的一致性,也便于工程项目的预算成本能和实际成本随时进行对比分析,进而促进财务部门监督和控制工程成本工作的开展。
(2)施工单位要建立健全材料的出、入库管理制度,并且能够按照施工计划定额采购材料。材料的采购人员一定要控制后材料的质量关,不允许定额采购材料,特别是一些经常性消耗的材料一定要根据定额进行采购。施工时要严格遵守限额领料制定,禁止乱领和乱用材料,以免出现材料积压浪费的情况。一些需要露天堆放在施工场地的砂石等各种大宗材料要按照施工预算以及施工路段的长短来确定用量,然后根据用量进行堆放,以免材料被大量运进施工场地而无处堆放。对于一些低值易耗的材料的领用一定要有完善的领用和回收制度,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材料浪费现象的出现。做好材料的管理工作也是财务管理以及施工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因而施工人员一定要节约资源,这样才有利于施工成本的降低。
(3)一些直接费用以及施工管理所需费用要跟工程实际费用和预算成本作比较,然后拿出合理的节约措施,从而控制好工程成本所需费用。
(4)人工费用要按照工日量差以及日平均工资额进行分析,并且要完善施工考勤制度,严格控制劳动工时定额,从而减少不必要的人工费用支出。
2.加强公路工程项目的财务监督及核算工作
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财务活动都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监督,一些如有必要还需再次进行核算。所有工程项目的财政支出都要根据施工计划然后按照工程量的大小以及工程的施工进度合理分配,优化资金的配置。对于工程项目施工中支出的各项费用,要合理进行分类,以便于后期结算工作的开展。核算时要根据公路工程的性质、施工对象来对费用进行汇总,然后会计核算。各个施工项目的财务人员要定期向工程的施工部门上报财务支出情况,使得施工单位自己做到心中有数,也便于管理者能够及时的掌握工程的资金动向。
3.做好工程项目的成本决算及综合分析
工程项目完工后,财务部门会根据工程项目实际施工时的资金活动情况来跟技术部门进行决算,然后做出综合分析及评价。随后再跟工程的预算进行对照,逐一对各项定额的执行进行考核,且工程项目中的每项经济责任制的实际效果也要进行考核。对于出现偏差的地方财务人员要结合工程施工中的资金节约、超支等各种因素进行考虑,然后拿出一份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此外财务部门本身要加强自身的建设,不断开展业务培训活动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养以及工作管理水平,这也是确保整个公路工程的财务及成本核算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
三、公路工程项目财务管理以及成本核算注意事项
1.打牢会计基础,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对于公路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来说只有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科学、严谨的项目管理制度才能确保整个工程项目的财务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也能确保该工程项目收入和支出的透明化、公开化。
(1)财务工作人员需做到的是在企业会计委派制的基础上,实施“四统一”的方法,即会计制度统一、会计核算统一、财务管理统一以及内部控制统一。只有开展会计工作的各个阶段的评级达标工作,才能确保供公司财务的规范化、科学化以及现代化。
(2)除了要对会计工作的诸多方面开展达标升级活动还需要对公路工程项目的承包企业开展会计电算化培训活动,并且需要推行会计电算化的岗位责任制,只有这样才能把会计电算化的操作管理程序纳入正规,而且财务管理人员还需制定一系列的计算机软硬件以及数据管理制度,此外要派一些电子计算机水平高的人对资料和档案进行存档和保存。
(3)一般公路工程项目都具有投资资金比较大,加上施工期限比较长等特点,为了避免资金运转过程太过随意,施工人员希望尽量减少财务管理里面的人为因素干扰,从而健全和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使得工程施工单位能够把握好资金的动态流向。
2.公路工程财务管理中的预算和成本控制
工程项目的概(预算)方案是所有工程项目必须具备的建设计划书,只有上级审核批准后才能真正投入施工使用,这也是施工管理单位对施工费用合理进行归集、对成本进行核算的重要依据,而只有熟悉并充分掌握了概算的编制方法以及皮肤程序,才可以掌握整体的概算批复的内容,也才能控制好工程的施工成本,进而有效的控制住公路企业的投资。工程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的法律法规、文件,并及时向有关上级部门进行请示,或者咨询相关的中介机构,努力做好工程成本控制中出现的设计变更以及项目调整等工作;此外工作人员还需要认真地研读概算书,从而确保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使得在对工程成本进行核算时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巧妙应对各种问题,进而从源头上避免预算方案的实际安排及执行过程中出现超概算现象的出现。
与此同时为了弥补财务人员在工程项目专业知识上面的不足之处,施工企业可以定期派遣财务人员到工地上进行勘察学习,进而能够真实了解到工程的实际结构、施工技术特点以及工程的现状,从而能够提高自身对概算以及预算内容各方面的感性认识。财务人员还需积极参与工程项目的各种概算编制工作,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才能熟悉概算并编制好工程的定额,也能充分理解工程项目总投资成本的而构成,使得整个工程项目的财务状况更加清晰明朗化。
3.认真履行各项基建财务制定的职责
工程项目的财务工作者必须按照基建财务制定的范围和内容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施工成本,只有明确了建设成本构成的各项内容,并充分结合工程实体本身构件过程中使用的材料状况,才能对工程项目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也才能找出合适的办法做到既能保证工程施工时各个环节的开支所需不超过财务制度规定的标准,也能确保工程建设施工资金的充足。
四、结语
随着公路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公路工程项目的施工量和施工成本也逐渐增多,这就使得公路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以及成本控制变得非常重要。只有做好工程的财务管理并能明确的控制好工程的施工成本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工程的整个动向,而且这也是决定公路工程企业盈亏的重要因素,因而工程管理人员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重视,努力降低工程的施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建芳:如何搞好公路工程成本核算工作[J].交通财会. 2012(10).
[2]卢迎春:高速公路养护成本核算的相关问题探讨[J].科技资讯.2012(24).
[3]李 华:健全科研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J].农业与技术.2012(06).
[4]周丽琼:浅析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中国外资.2011(12).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中职学生成为具有岗位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能够输送到行业企业上岗就业的中级技术人员。他们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成为多面手;不仅要熟练完成本职工作,而且要了解相关领域的工作。要培养这些职业能力,离不开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而有效的课堂教学也有赖于适用于专业特点的校本教材。我以培养物业管理专业的职业能力为出发点,谈谈对开发《房地产基础知识》课程校本教材的几点思考。
一、物业管理行业就业岗位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不再仅仅满足于“有屋住”,而是要住着舒适、住着方便、住着安全。但由于物业管理行业在我国刚起步,物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亟待提升,需要培养一支专业化、实用型的物业经营管理队伍。房地产不但开发规模增大,智能化、生态化、人文社区化程度也大幅提高,配套服务项目增多、主题开发、综合利用等方面都对物业管理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物业管理是一个综合行业,涉及建筑学、土木工程学、建设管理、工程设备管理、房地产投资与金融管理等相关专业,所以要求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必须是复合型人才。
我校开设的物业管理专业是国家级重点专业,在这多年的专业教育探索研究及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中,确定中职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第一任职岗位为在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和市场管理工作。为进一步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在2011年年初由我校负责牵头完成的广东省物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编写工作中,我们联系了多间校企合作的物业企业,经过调研论证,大致归纳了物业专业的就业岗位有:前期物业管理助理、物业管理员、物业前台接待员、文员、物业招商助理、房地销售员、房地产经纪等。因此,学生不仅要具备物业管理相关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相应的房地产基础知识,如熟悉房地产开发全过程及其各环节的有关业务等。
二、《房地产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物业管理是房地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有部分学校在开设物业管理专业时认为其发展趋势已逐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房地产开发后期的服务性行业。所以在物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围绕“管理、服务、经营”的特点展开,摒弃了一些与物业管理关系不大的房地产前期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而事实上,经过这几年房地产市场和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两者之间的界限越发模糊了。特别是现时很多物业管理都实行前期介入及参与后期物业的营销、经营管理,这就对从事物业管理行业的人员提出了必须具备相关房地产知识的要求。例如在参与房地产项目前期介入阶段,要识读房屋户型图,掌握房屋各种户型间隔、朝向、风格、装修、层高等基本知识。在日常物业管理中有可能涉及房屋租赁、买卖等交易,那么掌握适当的房地产中介业务知识和房屋交易流程就更有必要了。
物业管理在整个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过程中并不是孤立的,它与开发公司的前期介入、房屋销售租赁、物业经营活动等工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培养学生相关岗位的迁移能力也是必需的。《房地产基础知识》这门入门课程,包括房地产专业教育、岗位设置介绍、房屋基本要素学习、房屋开发基础知识,其正是为打破学科界限、融合房地产知识这一特色而开设的。
三、目前选用的《房地产基础知识》课程教材存在的问题
1.教材部分内容难度偏高。
现在我校物业专业所选用的是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系列教材,教程内容主要围绕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项目资金筹措、用地取得、市场营销等方面,对于物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对房地产市场状况、行业概况、房屋基础知识等方面都没有初步理解的情况下来学习这些内容,学生普遍难以消化了解,更不用说学会掌握运用知识了。例如对房地产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教材采用的是一些成本估算方法、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及引用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等,这些财务分析法对于高职学生的学习尚且有一定难度,更何况是对中职学生呢?
2.教材内容的设置对物业专业学生的岗位适用性有偏差。
学生在以后的物业管理工作岗位上可能会运用的知识除了本专业相关知识外,还应掌握一定的房地产知识,如学会读懂房屋的平、立、剖面图纸、了解房地产的种类,知道房屋面积测算的分类、方法,还有诸如房屋产权的分类及产权登记流程,等等。但现有教材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房屋建设规划与勘查设计、房地产开发建设施工管理等内容。学生以后从事物业管理工作时,理论与实践有偏差。
3.课程评价方式单一、模式化。
传统的理论课程采用的课堂考核评价体系,考试仍以知识的积累、记忆为目标;考试方法简单,重在教室考试。在课程考核上,一般采用单一的笔试形式,考核内容仍依附教材,而且只考共性的、统一的知识技能。如讲到房地产项目资金筹措,考核学生掌握哪些开发资金来源、融资的方式、融资的步骤及审查内容等,学生往往就通过背诵记忆等方式来学习。这种教学评价考核机制只看重考试成绩而忽视了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特别是没有很好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很好的体现与张扬。同时,单一的考核形式不能充分突出物业管理专业中涉及的房地产知识特色,脱离了现实工作环境,没能与市场很好地接轨,不利于学生就业。
四、对改革《房地产基础知识》校本教材的几点思考
很明显,完全采用现行的一些房地产开发经营的教材不切合实际,不利于学生的学业发展,也不能满足他们职业发展的需要,因而必须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思考,充分合理地利用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结合师资力量等综合因素,探索与开发适用于本专业的校本教材。我在物业管理专业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认为开发校本教材应以适应学生的实际发展要求为前提,在新的教材中不断淘汰不适用的内容,增加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内容。
1.作为物业专业学生学习房地产知识的入门课程,教材内容应考虑选择难度较低、能吸引学习兴趣的基础教学模块。
从目前选用的教材内容来看,教材没有充分考虑中职学生与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业基础的差异;没有考虑中职学生的需求及长处。结果所编教材面面俱到且理论性过强,导致学生学不会也不愿学。针对这种情况,以及我校专业特点,我们首先要对这门课程进行重新开发编写校本教材,使教材符合岗位工作要求。从我校目前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专业知识体系学习来看,《房地产基础知识》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比较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的循序性发展。作为物业专业学生学习房地产知识的入门课程,开发校本教材时应考虑选择难度较低、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教学模块。如教材开篇内容可先做专业教育,以及相关职业岗位群的分析、介绍。在讲到商品房介绍时,可结合目前最主流、最受认可的一些热门户型设计给学生讲解房屋的户型结构、朝向、层高、装修、建筑风格、物业类型等基础模块知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产生兴趣继而上升到对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
2.《房地产基础知识》校本教材应根据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选择更贴合专业学习特点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内容。
《房地产基础知识》作为入门课程,本应教授房地产专业中有关开发、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但对于物业管理专业学生来说,我们应该把握“以够用为主,以胜任为主”的原则,在编写教材中紧紧围绕学生在以后物业管理工作岗位上需要或涉及的相关知识内容。从目前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来看,职业岗位群定位在物业管理及相关房地产企业操作层的第一线岗位,涉及如前期物业管理助理、物业管理员、前台接待、文员、物业招商管理员、房地产销售、房地产经纪等岗位。所以在校本教材内容编写上应选择实用性的“理论”知识,如商品房介绍,小区(写字楼、商场、工业厂房)楼宇配套设施介绍,建筑物用地性质、如何取得土地,开发建房的资金来源取得等内容。至于应用较少的如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分析、评价;房地产建设规划、勘查设计;房屋开发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等方面则可放至拓展性学习模块上,让学有余力。能力较强的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既解决学生为什么要学的疑惑,又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时内可以接受或完成更多的任务,有利于个性化教学。
3.教材课程内容结构安排应从学生实际生活感受为切入点,再由浅入深地扩展到房地产市场专业知识层面。
以往的课程教材,内容结构安排一般都是从行业发展历史、概况现状等入手,然后以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建设房屋过程为流程导向编排教程内容。但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往往集中在浅显性、趣味性、生活化的内容上。所以在编写这门教材上,我认为不妨把传统的学习内容顺序反过来,先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职位岗位介绍、涉及相关的房地产专业知识入手,然后从房地产开发的成品――商品房的基本介绍,再到楼宇公建配套建设、建设用地取得、房地产开发资金筹集、开发企业介绍等环节,把房屋开发建设的过程从结果出发,再逐级往前推来安排教程内容。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应大胆改变教学内容的繁、难、不适合的现状,加入学生乐学、喜学的内容,使专业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
4.采用模块化的考核方式能更客观地评价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效果。
编写校本教材,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而且要解决“考什么”、“怎么考”。在考核内容的选择方面,既要体现课程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从学生的学习过程规律来看,不难发现,学习内容的难度将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状态又会影响学习结果。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有些知识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不易理解,学习难度较高,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用传统的考试方法测试学生的学习结果,必然出现大批的不及格。所以,我认为在考核方式、方法的选择上,应根据这门科目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例如采用模块化考试,即在部分难度较大、内容较多的主干专业课中,将学习内容整合成不同模块,按模块分别进行考试,各模块成绩的累加就是学生该课程的学习成绩。例如在楼宇公建配套设施介绍这内容上,可分成几个学习模块:住宅小区主要配套设施建设―写字楼配套―商场物业配套―工业厂房配套―特殊物业的配套建设。根据不同的物业类型,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模块考核。模块化考试既能评价学生各阶段的学习结果,又能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既能降低了学习难度,又能给学生一个调整自身学习状况的机会,扭转以往课程考试“一锤定音”的现象,让学生循序渐进,较好地解决专业基础课难学的问题。
总之,《房地产基础知识》校本教材应以任务化、活动化为表现形式,贯彻“理实一体化”的原则,在保证内容的科学性和知识点的完整性的前提下,不刻意追求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考虑中职学生的现状的基础上,力争使教材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有利于发挥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和专业优势的作用。只有构建密切结合物业管理行业发展、专业特点的特色鲜明的《房地产基础知识》校本教材,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本课程才能真正成为为专业服务的专业平台课。
参考文献:
[1]赵丹丹,赵志群.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综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