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课课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8 17:07:3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计算机课课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计算机课课件

篇(1)

引言

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传统文科主要研究人的观念、情感、价值,新文科则为传统文科“赋能”,对传统文科内容进行重组和优化,从专业分割走向交叉融合,文科和理科交叉发展,力求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知识。

1新文科的特点

新文科主要有四大特点:(1)战略性。在新的发展阶段,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各学科领域的渗透日益深入,计算思维成为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新文科建设基于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基础,通过对传统文科教学做出战略性调整,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可以增强我国的国际社会话语权,促进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2)创新性。新文科建设创新发展了传统文科,对传统学科进行转型、改造和升级,就是创新体现,在此过程中各学科之间融合发展,交叉学科引领文科建设的转型升级,可以推动文科建设和科学技术的融合。(3)融合性。新文科建设中非常注重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不同学科之间看似孤立,实则存在内在发展关系,深入挖掘不同学科之间的关系,推动传统人文社会科学与新科技革命的融合,实现多个学科的交叉拓展,有助于建立起新的新兴领域学科。(4)发展性。新文科建设并非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学科融合之中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属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文科建设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了解新文科建设的发展性特点,可以更好地调整学科结构,促进新文科建设发展。新文科的时代意义深远,(1)有利创新性技术的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改革,推动教育教学领域改革转型发展,要求文科专业在内容创意方面包罗万象,注重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新兴的科学技术融入人文社会科学,迫切需要跨专业、跨文化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新文科建设调整学科定位,衔接社会需求,促进协同发展,有利于以新文科带动新技术的创新发展。(2)有利学科之间纵深式探究。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学科门类的中国特色要求新文科建设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进行新时代的自我调整和提升,从文科建设的深度和广度进行延伸,文科传统研究命题如意识、语言、心理等,融合人工智能、基因工程、虚拟技术等新兴技术,迎合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渴求。

2基于新文科的计算机人才培养

当前,新文科下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跨学科跨专业考生少、计算机课程体系弱化、未形成教学科研团队等问题的存在,制约着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其具体内容如下:(1)跨学科跨专业考生少。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中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学生在专业的选择上多倾向于传统的单招班,忽视了跨学科素养的培养,新建立的跨学科跨专业课程,生源质量和数量均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中,忽视了新文科建设的要求,没有从新文科建设的意义和重要性出发,强调跨学科跨专业课程的重要性,许多学生不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专业选择上缺乏全面性的考量,致使后期的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现。(2)计算机课程体系弱化。新文科下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仍然是薄弱环节,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尚未实现,现有的课程体系建设之中,虽然意识到了课程融合的重要性,但对计算机专业课程和文科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缺乏较好的衔接和过渡,只是单纯地两门或多门课程的相加,无法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课程。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准确的定位,学生对将来干什么,如何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如何满足企业需求没有明确的认知,计算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各文科专业素质培养受阻。(3)未形成教学科研团队。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方面由于人才培养机制僵化,未形成教学科研团队,学科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专业课教师还是单打独斗,文科学生仅局限于自己专业范围,跨院校、跨专业甚至是跨行业人才培养思想尚不具备,缺乏对新文科下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相应的师资力量得不到保障,不同学科专长的专业学者之间缺乏交流互动,教学科研团队不能提供智力支持,教学模式单一,高校计算机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提高也因此大打折扣。

3应对策略

篇(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54-02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线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并引发了新一轮教学改革的理论与探索。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已经受到国内外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在网络教育等方面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国外微课资源的建设相对成熟和完善,并已应用于日常教学中,而国内微课资源在教学上的实践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

微课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首创。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Kownledge Burst)[2]。

在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最为系统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在《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上发表了“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的文章,率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而后,微课的相关研究也逐步深化,对微课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全面,其概念内涵也在不断发展、丰富[3]。尤其2013年后,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4,5]。国内各大重点高效也在利用微课方式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如何优化教学。目前,已经有一部分高校和教师把微课理念引入到了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对未来计算机教育形式的改革提出了建议。

计算机语言与软件作为计算机的一门基础课,一般都是采用课堂教学和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授。教师在课堂上花费大部分的时间讲解编程的思想,学生被动的接受,缺少课堂的互动,不利于学生消化和理解相关知识点,对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果将微课应用于计算机语言与软件课程教学,教师可在课前提供相关的微课视频,供学生预习、课前了解知识的难点和重点。课堂上,教师结合视频与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互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教学效果。

二、基于微课的计算机语言与软件课程的实践

微课的视频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围绕课堂中的某个学科知识点进行的教学,主题突出、目标明确。文中以计算机语言与软件中的递归函数为例,阐述如何开展和实施微课教学[6]。

(一)微课课件和教案的制作

针对递归函数,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形成微课的课件和教案。其中,递归函数内容主要包括四方面:递归函数的概念、递归函数的执行过程、编写递归函数及用递归函数求解问题。文中将利用递归函数求解问题作为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制作10分钟的微课课件和相关教案。

(二)安装录制软件并拍摄

在计算机中安装相应的录屏软件,例如Camtasia Studio、Snagit或Cyberlink YouCam等。打开PPT的同时加载视频录制软件,调整好PPT的大小及录制位置,点击“录制”按钮,开始边讲解边录制。录制结束后,将其保存为相应的格式,待后期编辑和美化。 (三)视频的编辑和美化

将微视频导入视频录制软件,如Camtasia Studio软件开始编辑和美化。视频轨道和音频轨道进行编辑、剪切、复制、合并等操作。

(四)组织课堂教学,结合视频展开讨论

递归函数的授课思路为:首先以“信息化战争中离不开计算机软件系统,计算机软件需要良好的程序设计,而良好的程序设计离不开计算思维”引入递归函数。并以结构自相似的图片为例,阐述了递归函数的概念。以求解n的阶乘为例阐述递归函数的执行过程,进而讲解如何编写递归函数。至此,教师都是以PPT讲授为主。接下来,播放微视频,详细讲解如何利用递归函数求解问题。这里,以汉诺塔为例,讲解如何利用递归函数求解非数值型问题。微视频的播放,激发了学员的兴趣,并在课堂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结合视频播放,以程序演示为例,验证汉诺塔的执型步骤。

(五)课后的巩固和学习

通过课前视频观看、课堂视频讨论,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可以引导学生随时随地、多次观看视频、巩固所学知识。最终,通过上机实践、编写程序,提升学员的实际编程能力。

三、应用效果的调查

表1中给出了100个学生对此次微课视频的完成程度和满意程度,数据显示通过微课的学习,100%的同学都能顺利完成过关任务,并且对微课程的满意程度也有90%以上。

四、面临的问题和措施

丰富微课的内容形式。国内的微课多以课堂实录为主,呈现的形式较单一,知识点多,容易造成内容的不连贯性。因此,需要丰富微课的内容的呈现形式,除了以教师讲授为主,还要配合相应的动画、图片、音频等多种多媒体技术,使其呈现的形式丰富多样。

完善微课配套的资源建设。建立完善的微课资源平台,不仅需要提供视频资源,更需要提供一个良好的互动型的交流平台,应设有配套练习,知识点、学习体会、交流互动等特色化配套资源。微课资源平台的开放性更使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的师生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重视教学设计,提高微视频的质量。微课内容的主体是微视频,所以微视频的质量直接决定微课的教学效果。因此,需要鼓励教师不断学习视频技术、扩大视频的来源,并提升视频制作的水平。

五、结束语

微课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本文以计算机语言与软件中的递归函数为例,讲解如何开展和实施微课教学,并探讨了微课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 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6: 26-33.

[2]姜玉莲.微课程研究与发展趋势系统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23):64-73.

[3]胡铁生,黄明燕,李民. 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4]桂耀荣.微课及微课的制作和意义[J].化学教与学,2013,5:41-42.

[5]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48-54.

篇(3)

微课以“短小精”为特征,符合微时代的发展趋势,学习者观看几分钟的微视频,便能快速地吸收有效的信息,让学习变得更加高效和便捷,形成了随时随地都可学习的现象。微课不仅成为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资源,而且还为中职计算机教学本身开启了新的局面。

一、中职计算机教学微课应用的优势

(一)微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新的途径

首先,微课有利于学生碎片化学习。微课的时长一般要控制在十分钟左右,在“快餐式”文化节奏下,学生们喜欢“一口能咽下去”的知识。学生可以选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短小的、紧密联系的知识单元,符合网络时代信息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其次,微课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学生自己可以在课前或课后,根据个人学习的情况,在独立的环境中自由地开展学习,学生学习的速度和程度可以由自己的情况而掌控,懂的知识可以跳过,没懂的知识可以反复观看或停下思考,从而实现了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

(二)微课给教师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首先,学习掌握录屏软件。微课的制作需要专业的软件,如:CamtasiaStudio、Pad、摄像机、手写板等,这些新的录屏软件需要我们积极地学习和使用。微课是以视频形式,呈现给学生学习的,因此视频制作的图像要流畅而清晰,视频中的动态演示,速度要适中,动静结合,以方便学生观察。可见,掌握专业的录屏软件是当务之急。其次,语言表达要生动有趣。微课中与学生交流的主要是语言,因此,需要语调抑扬顿挫,使视频听起来有意思,要像节目主持入一样,有着丰富的语言,并可及时加入一些幽默风趣的言语,甚至与另一位老师一起来讲解。

(三)微课为中职学校的教研开辟新的领域

首先,微课作为新兴起的教育领域,中职学校要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进一步理解微课的内涵、特征、意义。微课的学习理论、微课设计、微课应用模式等方面,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也为中职学校教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其次,微课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广泛使用,若要取得进一步的成功,中职学校应该整合资源、坚持不懈的努力,通过一个阶段的尝试,才能逐步建构,甚至是一个长期、动态的建构过程。

二、中职计算机微课平台建设

(一)创建微信公众号

微信是现在十分流行的交流工具和平台,微信红包更是妇幼皆知。通过微信大家不仅能及时发送文字,在线聊天,发送语音、视频聊天外,还可以通过微信,创建微信公众号,进行相应的大量消息推送。教师也可以创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中职计算机微课可以借助微信的订阅号平台,把自己做的微课发送到相关学生关注者的手机,并能及时互动联系。

(二)利用视频网站

网络上视频网站有很多,如优酷、腾讯、爱奇艺、乐视等视频网站,上传视频和下载视频都很方便,并且注册账号后大多数可以免费使用,这样为教学视频的上传带了便利。教师可以把相应的微课上传到相关视频网站,让学生自己进行选择性地观看,扩大计算机微课的影响,更加方便学生进行学习。学生不仅可以看到自己老师的微课,而且很能找到其他优秀教师的微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视角。

(三)借助校园网

学校的校园网站是大多计算机校都在建设,有的学校建设的网站已经十分成熟。校园网站不仅仅是宣传学校形象,校园动态的地方,也可以借助它来传播各学科的知识。在中职计算机的微课建设中,努力推进微课的网络化。在学校的支持下,现在已经在网站和学校的微信公众号上,开辟微课专栏,将在该专栏内设立“计算机微课”以及“德育微课”,学校组建团队一起完善微课的内容。在学校的校园网站上,建立相关链接,开辟微课专区,把各学科的微课分门别类整理好,再按照相应的章节知识点或课时安排建立链接,学生可以直接凭密码或身份验证进行登录。

三、中职计算机教学微课应用的措施

(一)微视频的设计原则

明确性:知识点要明确,要让学生在一开始就明确本视频的教学知识是什么。贴近性:贴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接受心理。针对性:微视频的研发应依照少而精的原则,以一个个微内容为主,坐到突出重点,明确难点。碎片化:遵循“删繁就简,化整为零”原则。将复杂的整体内容进行碎化,分解成诸多知识点。整体性:整个微视频的设计制作中,根据课程内容,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每段微视频所传达的知识既是相对独立,又是与其他的知识点是形成内在联系的,从整体上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互动性:微视频的设计制作可以添加互动元素。实现微视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即时回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中职计算机教学微课的应用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115-02

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要求计算机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设计与分析能力,还要具备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概念、顺应计算机快速发展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因此,如何面向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仅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同时也适应计算机学科发展的需求。在现有计算机课程体系中,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工程、编译原理等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软件基础和核心课程。这些课程贯穿于四年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系统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提高软件研发能力与应用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本文从计算机专业软件课程群建设、构建软件知识平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等方面,探讨如何通过优化知识结构、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将创新教育贯穿于整个专业教育过程中,面向应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以适应计算机学科发展和专业教育的需要。

一、科学设置课程群框架,构建软件知识平台

以掌握软件理论知识、提高基本技能为目标,按学科、课程相互联系构建软件课程群,使以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工程、编译原理等课程为中心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相互渗透、交叉,形成网络结构,形成计算机专业的软件知识平台。

(一)课程群和教学内容设置的原则

1.突破基础性标准,突出前瞻性要求。教育往往落后于技术的发展,而课程体系制定后也有一个相对的稳定期。我们以夯实专业基础、提升实践能力为重点,对软件课程群的设置采用“基础课群”和“专业套餐”相结合的课程框架。以专业基础课为中心的“基础课群”保持相对稳定,“专业套餐”中相应专业课、选修课应突出一个“新”字,可随技术的发展每年调整。学科平台课程群包括的主要软件课程有、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编译原理等;专业课课程群主要包括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软件工程、多媒体技术、软件新技术模块等。

2.突破课程局限,构建系列课程。计算机的课程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强的特点,而这些要求有时很难通过单门课程达到。以课程建设为中心,构建系列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多门相关课程的学习和相应的实践环节,使学生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数据库课程建设为例,通过设置数据库系统(侧重理论性)、数据库程序设计(理论向技术过渡)、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本原理,又能熟练应用和操作数据库管理系统,并能设计和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能力。为突出专业特色,提高学生嵌入式系统和软件系统开发的能力,我们在课程体系中分别为嵌入式方向软件开发方向设置了两组系列课程,每组包含3门相关课程。

(二)改革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

根据学科发展特点对软件课程群的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进行了修订,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优化课程教学的内容。例如,数据库技术发展很快,一本数据库教材若连续使用多届,必定难以适应技术的发展,这就要及时进行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更新,适当压缩、删减教材中的陈旧内容,增加补充专题,实现教学内容的动态调整,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2.明确不同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保证不同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通过加强课程间实验的继承性、设立系列课程设计等策略,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加强实践环节比重,创建一种新型的实验指导方式:增设课外实践环节,与课内实践学时比例为1:1。改变传统的以班为单位、学生完全按教师指定的时间完成指定实验的教学方式,允许和鼓励学生免做一些简单的实验,或改变实验项目的顺序,或自选一些实验项目。将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按时完成指定实验,改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组织完成实验,形成以能力为导向的学习环境。

二、改革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为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应不断进行探索与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吸取传统的教学方法的精髓,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和改造,探索开放式教学模式。

1.加强启发教育模式,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照搬课本的习惯,高校教师要科学设计启发教育模式,积极实现由教师为主的课堂模式向以学生为主的新模式转变,课堂教学多交流、多探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数据结构》课程为例,不少学生觉得这门课的知识点多、算法灵活多变,上课时能听懂,在课后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时却不知如何下手。教师把知识“嚼碎了”教给学生,学生却不能解决问题,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数据结构》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习数据结构的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实现从知识到能力和方法的转化。我们结合数据结构课程的特点和启发式教学的目标,以质疑和分析为基础,探讨了一种新的教学实践方法:QADS[1],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最终达到举一反三目标。

2.探索基于CDIO的“开放式”教学模式。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是麻省理工W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大学继承和发展欧美20多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经验,创立的先进的工程教育模式[2]。C―D―I―O分别代表构思―设计―实现―运行,意指将工程教育寓于工程实践之中,在产品从构思、研发、应用到再改进的全生命周期中,提升学生的工程基础知识、个人技术能力、系统工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我们根据软件企业的人才需求,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探索基于CDIO的软件课程教学模式,并将此教学模式成功应用于《数据库系统》课程的教学中,选择一个难度适中、知识拓展性强的工程项目贯穿整个课程,从项目需求分析,到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最后到数据库的脚本生成,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展开各章理论知识的讲解,将知识点的讲授与项目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紧密结合[3,4]。

3.建立多维互动教育教学模式。接受教育是以“讲解―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其实践基础的。由于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是一种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讲授法长期以来成了“填鸭式”,学生的思想被禁锢起来,追求唯一答案的思想也严重地制约了创新意识的发展。进行创新教育,要鼓励全体学生参与教学,在教育学的互动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的互动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还要延展到课堂外。结合精品课程建设,研发了网络综合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包括课程介绍、课件下载、教学视频、课后练习测试、在线答疑、提交作业、案例演示、工具下载、多媒体素材等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通过计算机网络在线学习以及与教师在线交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学习和深入学习。教师还利用微博、微信、聊天群等途径,实现与学生的多维互动。

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是培养方案的基本落脚点。本文以计算机软件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为研究对象,将这些课程作为一个整体,从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研究,围绕课程群建设,将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贯穿于整个专业教育过程中,全方位地培养和提高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将培养模式从“知识导向型”向“能力导向型”转变,使学生不仅具体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而且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以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戴敏,刘凤连,雷鸣.数据结构教学中QADS启发式教学过程探讨[Z].天津理工大学暑期教学研究论文集,2010.

篇(5)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士官大专班学员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共同基础课,对士官学员信息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支撑作用。近年来,我们根据士官教育特点,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课时分配少,课前缺少技能感知、课中技能内化不足等缺点,本课程理应发挥计算机专业优势,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术应用到公共课教学中,充分发挥在线学习教育模式的优势。MOOC的到来,使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有助于提升士官人才培养质量。

1 MOOC理念及特点

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也称为“慕课”。MOOC作为一种新型在线教育模式闯入人们的视野,已成为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与传统教育不同,MOOC实质上是一个远程教育开发系统,以视频为主,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给全世界学员学习,它有一套标准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1]。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或教育机构加入到MOOC的行列。很多国际、国内的大学和教学工作者已经在开放平台上了自己的MOOC课程。

MOOC课程的主要特点[2]包括:①工具和资源的多元化。MOOC整合多种社交网络工具和多种形式的数字化资源,形成多元化的学习工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包括小视频、电子邮件、论坛等形式。②课程可用性强。MOOC突破传统课程时间、空间限制,依托互联网及大数据技术,各地的学习者在家即可学习到国内外著名高校课程;MOOC也使得各国大学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优秀的在线课程资源建设课堂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方式。③课程受众面广。MOOC突破传统课程人数限制,能够满足大规模课程及课程群的学习者来学习。④课程参与自主性高。MOOC具有较高的入学率及辍学率,学习者在课程学习中具有较高的自主性,学习依赖于自我控制和协调才能按时完成课程学习内容。

2 士官学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引入MOOC的必要性

2.1 现有教学模式存在不足

《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一门计算机基础课,面向士官大专各专业,是学习后续相关计算机类课程的基础。由于此课程的独特性,教学中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水平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目前在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课程教学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但在教学组织过程中,由于实行任职教育,基础课课程学时分配较少,要求学员掌握的计算机技能不少,学员课下自学计算机精力也十分有限,教师和学员很难有良好的教学互动和效果反馈,因此目前很难有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2.2 现有的授课内容和教学形式陈旧

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特别是实践环节)不能及时满足对学员操作能力的培养。网络最新学习资源丰富,但无法合理利用。课堂授课主要通过多媒体手段讲解完成,方式单一。教员无法实时掌握学员的学习效果,课下也缺乏与学员互动沟通和答疑释惑的有效平台。导致教与学两个环节发生脱节和错位,不能实现无缝对接,同时现有教学模式还没有很好考虑到学员的专业和个体差异,只是“一刀切”,迫切需要利用开放平台实现模块化学习。因此如何合理运用MOOC平台,结合具体n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思路。

3 依托MOOC平台的士官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研究

3.1 课程总体教学方法的改革

本课程的讲授内容涉及计算机多个知识领域,覆盖面宽。借助MOOC平台,将多媒体课件、电子资源、操作演示、视频播放、案例教学等多种方法融合起来,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重点在改革以往教法,围绕教员和学员角色的改变,采用“以MOOC课程平台为中心、教学视频为主体、线上交流互动学习为补充、线下评测总结为巩固”的新的教学模式。将原有教学资源,诸如课程电子课件、参考学习资料和习题考试库等统一整合到MOOC平台网络云端。教员需将教学重点放在为学员提供学习服务上来,例如线上及时布置分配学习目标和资料、实时在线答疑并做好总结;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可按照课内实验和课外实践两个环节精心设计案例,并上传至课程MOOC平台上,要求学员完成实验中的案例和问题,并将实验结果或解决方案通过平台发送给教员。好的实验案例,完全可以满足实验目的的要求,能潜移默化地将知识“灌输”给学员。

3.2 课程授课方式及内容的改革

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覆盖面广,课程内容和知识点实践性强且较松散。还要根据在线学习的特点重新编排知识点、练习、实验等整个学习流程。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以教员授课小视频或微视频为授课内容主体形式,并合理根据大纲要求把握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对于计算机系统相关基础知识以及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要作为课程的主要重点内容,而操作系统的扩展功能、Word高级应用、Excel表格复杂函数的应用以及计算机系统信息安全技术可作为难点内容处理。难点内容可结合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引导学员理解并学习,在教学上可利用前期已有的精品课程在线网站资源,并利用MOOC 平台将课程重要内容和知识点结合实际应用在线展示出来,以小视频的方式授课讲解介绍知识点,方便学员的自主学习,提高教学过程的重现效果,同时结合课程MOOC平台可进一步完善视频教学的内容,并同步对学习内容进行答疑、测试及评价。

3.3 实践环节及考核方式的改革

以往课程实践环节的效率不令人满意,学员完成实践后提交相应电子作品,其中存在敷衍了事、相互抄袭等现象,这样既达不到实践环节的教学要求,也给实践成绩的评定和考核带来了难度。因此在后续课程改革中,要充分利用MOOC平台实现在线练习与测试,将实验内容分模块分知识点细化到学员的学习过程中去。如涉及到应用软件的实验内容,可要求学员以电子文档形式上交实验报告,要求学员写明每个操作和应用过程的详细步骤和结果;也可根据学员的专业和班级,选择不同的课内实验内容让其完成,便可避免上述问题,学员在报告的完成过程中也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目前课程考核采用无纸化上机考试,主要题型包括客观选择题和操作题,其中office办公软件是主要的操作题考核类型。可结合MOOC平台资源,将在线测试练习与课程考试题库有机结合起来,增加在线单元测试占考核成绩的比重,促进学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练、考、评一以贯之。

4 结语

MOOC是一个公开课程资源的平台。士官计算机教学中,依托MOOC平台,教学拓展性强,由于采用了直观、可重现的小微视频作为开放课程的主要授课形式,提升了学员的自主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以视频为主题,实现教与学的完美互动。

篇(6)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而只有创建实训课的高效课堂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才可以真正的掌握一技之长,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从实训课现状分析,进而讨论如何创建实训课的高效课堂。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课现状

(一)学生的积极性差

计算机应用基础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学科课程之一,是学生学习计算机入门的基础课。但是由于现在计算机的普通大多数学生在初中学校就学习过信息技术,他们对于教师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甚至有些学生在课堂热衷玩游戏或手机。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在之前没有接触过电脑。因此由于学生的学习起点不一致,对于同一的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差。中职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是作为教师首要注意的问题。

(二)实训课内容陈旧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而课程内容的更新速度相对缓慢。一方面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是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更新周期总是落后于技术的发展,从而导致计算机的许多新技术、新知识不能很快出现在教科书上。教学内容的陈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体现不出教育的先进性,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

(三)教学形式单一,师生缺乏互动性

在目前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为了便于驾驭课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整堂课都是采用PowerPoint课件加实例演示教学模式,然后布置练习给学生,很多情况学生是将教师所演示的再操作一遍。也就是在上实训课是普通采用“讲――练”相结合的模式。虽然该模式比以前板书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提高,加大了课堂信息量,更直观形象。但是缺少师生间的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积极性仍然没有得到充分调动。

(四)最后缺乏有效及时的反馈与评价

由于仅仅是为了完了成上机任务,使得中职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低,而且学生较多,上课教师不能给予充分指导,对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和作品,未能给予有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从而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创建实训课的高效课堂的措施

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衡量课堂高效,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的,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

(一)课前准备

作为教师要学习职业教育法和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精神,真正吃透职业教育的特点。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熟悉学生的心理状况、思维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具体到一节课,在上课前教师要充分备好课,备好学习内容可以把大的任务分解成小的任务,备教法和学法时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来定,因为是实训课提前去机房考察确保机器够用能用。

(二)形式多样的任务

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内容,将其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中英输人、Windows操作、文字排版、电子表格处理和演示文稿、网络及通讯等几个模块。在显现任务的形式上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呈现任务时,可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直接提出,也可以进行虚拟化的角色体验。如:图文混排时,可以说某公司要求制作一份宣传海报,学生都是小小设计师,进行设计。只有形式多样活泼的任务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有动力进行主动探索研究。

(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深入分析中职学生的学情、教材特点、课程知识结构特点等。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充分地激发出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自主的学,轻松的学。实现“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践操作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恰当的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兼顾学生能力差异;积极开展“协作学习”,充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创新的创建实训课的高效课堂。

(四)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

在进行教学时,不要忘记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才能使得课堂成为有效的课堂。在具体进行实训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进行情感体验,让学生进行快乐学习。对于学有余力的同生,可以让其充当“小老师”,帮助其他的同学。这样不仅解决了教师辅导学生的困难,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五)及时的反馈评价

实训课的考核与评价要坚持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在考核与评价过程中,要重点考核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计算机文化素养及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教师在进行考核与评价时,应跟踪记录学生运用计算机完成任务、案例或项目的过程,评价学生操作过程及操作结果的准确性、合理性、熟练性及全面性。

总结:

计算机基础课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理念等,都已不适应现代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变化的需要,也不适应社会企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及时改变当前实训课的现状,必需通过更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理念,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创建实训课的高效课堂。真正让学生愿意学,学得好,学得轻松愉快。才能满足社会对现代职业人员的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最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克东、谢幼如、王本中. “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J]. 电化教育研究,2000(2).

篇(7)

计算机科学的课程不但有较强的理论性,也有较强的实践性,理论和实践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理论能指导实践,实践能加强对理论的理解。特别是以职业教育为主的中职院校,计算机课程的实践课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大的,例如,动漫专业教学计划中《AE影视特效合成案例教程》的总课时数是104,其中理论40课时,实践64课时,由此可见,计算机课程的实践课是计算机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讨论怎样上好计算机课程的实践课。

一、完善的实践课计划和提纲

上机实践计划是实践课的总体安排,包括实践题目、时间、地点、课时分配、实践次数、硬件和软件环境等内容,以便任课老师和实践室管理人员之间能够很好地配合,提前安排上机实践的有关事项。每一次上机实践都要有实践提纲,实践提纲格式为:实践目的;3、实践要求;4、实践内容;5、实践步骤及注意事项;6、实践思考题。

实践提纲必须和实践计划一起编制,两者协调一致,实践提纲是实践计划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细则。由专业课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实践计划和提纲进行精心策划编制,在教学中按照实践计划和提纲进行实践;学生在实践提纲的指导和安排下上机,完成实践课程,根据实践提纲执行情况书写实践报告;教师也是按实践提纲的要求来检查实践结果,评定学生成绩。因此,教师在进行实践提纲编制时对每门课程的每一次实践课都要有周密的安排,进行精心的设计。

二、计算机实践课程的准备工作

计算机实践课程的准备工作是非常繁琐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软件环境。实践室管理人员要根据实践计划,选择好所需的操作系统软件、高级语言环境、应用系统和辅助教学软件,预先把这些软件装入计算机内并调试好随时可供调用。若有网络环境,管理员要为每一个上机的班级设置各自的账号,根据实践计划分配所需的软件和必要的权限。另外,版本新、功能强的杀毒软件也是必不可少的,管理人员要随时用它来清除计算机系统内的病毒。

3、组织和管理。

计算机的使用要严格管理,要保持良好的秩序,严令学生遵守实践室各项规章制度。如果实践学生的人数超过计算机台数,最好是分组进行实践,使每个学生都有上机的机会,同时也便于管理和辅导。管理人员要严格控制学生使用外来磁盘,预防计算机病毒带入实践室。

4、教师和学生。教师要对实践课的全过程进行周密的思考,要避免出现漏洞和疏忽;而学生要按实践提纲作好实践课前的准备工作。

求学网为您编辑了“计算机理论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计算机理论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培养创新的思维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而课堂教学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计算机课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师要根据计算机教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则、方法。笔者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精选教法,激趣创新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也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例如,在教photoshop平面设计课中,笔者先在大屏幕上演示了一下本堂课需要完成的作品,如广告画、包装、建筑效果图等,美丽又直观,学生们看后深深地被吸引住,并展开了想象,思考着如何来完成这个设计。在浓烈的学习气氛中,再给学生概括讲解完成这幅作品所需要的技巧,学生们马上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这就为后面授课的顺利进行做好了准备。

二、设疑导引,探究创新

古人云“学贵有疑”,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了有一定引导性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造的意识。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是事先设计好有效的问题,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在教学中,笔者没有让学生局限于学会几个操作步骤,而是抓住计算机软件设计中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

如在指导学生学习Word软件时,当他们熟悉了基本的文字排版后,自己并没过早地给予肯定,而是又展示已经排好的复杂的电子板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①版面上漂亮的背景是怎样设计的?②版面上的书签链接有什么功能?怎样设置?③页面上的花边是怎么插上的?④怎么就能使文字覆盖在图片的上方?⑤方框中的文字为什么会挪动?⑥页眉页脚是什么?怎么设计?对这些课本上不做讲解的内容老师没必要一一讲明,应让学生自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探索解决,即使有询问,笔者也是略作提示。

这样,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了培养,更主要的是摆脱了长期依赖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导引,从而渐渐形成了创新的习惯。

三、实践课的实施

计算机实践课是计算机课堂教学的继续,也是教学效果的初步体现。为了上好计算机实践课还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实践课开始时,老师要重申本次实践课的目的和要求,指明实践要点和要注意的事项,对实践中的疑难之处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要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说明。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初次使用的应用软件,教师要首先进行演示和讲解。

在实践中要尽可能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特别是学生进行实例制作的实践时,教师可以先演示和讲解该应用软件的一些功能,将一些制作技巧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以后能尽快动手进行实例制作。另外,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些效果比较好的辅助教学软件,例如《AE影视特效合成案例教程》课程的实践课,可选择相关课件,为学生理解该软件提供便利。

最后一点,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要有高标准、严要求。学生在操作计算机时一定要按规范和标准进行,如开机、关机、入网、退网等要按正确的步骤,键盘打字的姿势要正确,特别是学生在编程时要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和风格。要注意培训学生在计算机使用中的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为学生今后独立操作和使用计算机打好基础。

四、实践课的总结

通过上机实践,学生对老师讲授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技术都有了较为深刻的体会和认识,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此时,教师要及时督促学生总结上机实践中的收获,巩固所学的知识。为此,要求学生写好实践报告。

实践报告直接体现了学生上机操作的情况,是对实践过程进行概括和总结。具体内容如下:实践题目;3、实践目的;4、实践要求;5、实践过程;6、实践总结。

篇(8)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程,是所有高校学生在教育阶段都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它作为高校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以及今后步入社会的重要工具,具有面向高校所有专业学生的广泛性。当前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发展都较为良好,通过采用有效积极的项目化教学手段来实现计算机教学目的。随着信息化科学技术的渗透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时选择翻转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将计算机各个项目融入到整个教学之中,充分激发出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热情,对学生自身整体创新和动手能力都有很大提升作用,在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强化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推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1翻转课堂的概念及其教学思路

1.1翻转课堂的含义

翻转课堂主要是指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或是教学课件等教学手段将需要学习的知识提前消化,到实际课堂教学时再由教师和学生进行共同讨论和交流,最终实现解答课堂知识难疑点和掌握课堂知识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翻转课堂的含义我们可以看出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同之一就在于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的前后顺序翻转。我国高校也在进行翻转课堂的探索和实践研究,翻转课堂这种新颖教学模式为我国现代化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元素。

1.2翻转课堂的基本教学思路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课堂上,课堂教学模式大都相似,高校学生走进教室置身于课堂教学,由教师通过板书或是投影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学生通过课堂上的知识吸收去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是从传统教学中一直沿用下来的,然而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发展,很显然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满足不了教育需求,它忽视了在课堂上每一位学习主体的学习能力不同,学生在课堂教育上的差异就很明显地体现出来了,这时教师要想通过自身来解答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点的疑惑是很难实现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推行翻转课堂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翻转课堂的基本教学思路就是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教学课件进行课前的知识点预习和吸收,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再由教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专门讲解,实现教学知识点的总结和提升,同时在课余之外还能随时随地通过教学课件进行教学知识的反思。

2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现状

2.1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比较缺乏

根据教育部门的教学要求,当前我国高校相关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都顺应了教育改革要求,但是在实际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相关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和匮乏,无法满足现代化科学技术背景下的教学要求,再加上高校课时的限制,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不能在课堂上得到完全解释,制约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2.2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式比较传统

在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式由原来的一对多教室式教学转变为现在的一对一机房式教学,但是在知识的传授上还是采取教师讲解学生倾听的教学方式,很难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翻转课堂在计算机JAVA编程语言知识点中的实验研究

计算机教师进行计算机课堂教学,主要包括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指导,为了更好凸显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实践作用,选择JAVA编程语言这一知识点进行具体翻转课堂教学。在传统JAVA编程语言课程设计上,一般都是教师将教学任务提前告知学生,由学生自行进行课前的准备和预习,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课程内容演示以及学生实践编程三个主要阶段。然而由于学生在实际JAVA编程上缺少经验,导致其在编程中易发生各种问题,再加上缺少课余之外的沟通交流,积压越来越多的问题,很难达到的预期计算机课程目的。在这样的课堂背景下对JAVA编程语言知识点的教学实行翻转课堂具有实际意义。

3.1JAVA编程语言知识点利用翻转课堂的课前准备

教师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不仅仅担负着传授知识点的责任,还要准备课前计算机知识点课件或是视频资料,为了提高JAVA编程语言知识点的效果,课前准备工作可以从这两个方面着手。首先,翻转课堂需要一个完整课堂学习系统作为依靠。通过对知识点课件或是视频的准备和管理掌握教学任务的进度,并收集学生观看课前视频课件的信息,清楚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此来实现监控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目的。其次,翻转课堂还需要充分的课前学习资料作为基础。翻转课堂作为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区别就是前者在充分开展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实现了学习效率的最大化。计算机教师通过自己制作视频课件或是在网上选择适合JAVA编程语言知识点的视频,再加上课前收集的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来准备相关知识点的教学文字资料,完成一整套的翻转课堂课前准备。

3.2JAVA编程语言知识点利用翻转课堂的具体实施设计过程

在实行翻转课堂之前,教师应根据学生对于JAVA编程知识的熟练程度对学生进行分组排序,对于掌握程度熟练的学生可以安排实践任务中较为困难的一部分,并在实践中担任比较重要的领头作用,在锻炼学生们相互合理安排分配任务以及组织协调能力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自主动手创新能力,对于掌握程度一般的学生,则在观看课前视频课件的同时还应有针对性地选择知识点较为薄弱的部分进行专门学习,而对于掌握程度较差的学生,在观看教师准备的课前视频课件之前,优先系统复习巩固最基础的知识点,保证他们有足够的基础知识完成翻转课堂的实践学习。在翻转课堂的课前预习中,学生可以随时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相关视频课件进行学习。在JAVA编程语言课程最开始时要求学生确定编程项目并清楚自身在课程学习中的实际需求,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制作课前视频课件时候应针对知识点的实践作用来展现学生们的实际需求,基础强或是弱的学生都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视频进行预习。进行实际翻转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实践教学分为课堂检测、课堂讨论以及课堂总结三部分。在课堂检测部分,教师可以针对理论知识或是实践知识选择通过笔试或是问答的方式来检测学生课前预习的成果,并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在课堂讨论部分,教师可以实现根据学生掌握程度和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设计一些问题,在JAVA编程语言设计中的用户管理删除系统功能,学生在设计时往往会选择直接删除,但是这样的行为在JAVA实际编程中是错误的,教师就可以通过对这一部分提出疑问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讨论,以此来提高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在课堂总结部分,教师通过整堂课程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整体构建和巩固,有助于学生理解透彻知识点。通过翻转课堂在JAVA编程语言的实际运用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以前在传统计算机课堂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在翻转课堂上几乎不存在。对于实行了翻转课堂的班级可以发现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成绩都明显高于未实行翻转课堂的班级,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能促进师生关系融洽。

4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教学转变

翻转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结合了不同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发展特点,很好地解决了高校中传统计算机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师个性化教学能力,通过教学的互动性完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教与学的转变。

4.1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教的转变

翻转课堂的互动性使得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更加趋向于学生在学习中的状态和问题,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教学主体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相关课前和课中课件由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能力之后亲自制作,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根据自身不足进行针对性学习,提高教师个性化教学能力。在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或是表情来获取学生接受知识点与否,而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基于计算机课程的高实践性特点,教师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解决更多的问题,通过课前的学习任务布置和课中知识点的讨论,教师能够发现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不易发现的问题,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4.2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学的转变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课堂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中只是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为了真正的课堂主体,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型转变为主动参与型,课前的主动预习、课中的主动谈论以及课后的主动巩固知识点,都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能够更好发挥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效果,学生之间还能通过互帮互助机制促进知识点的交流学习,建立专门的课题讨论群,方便学生进行及时的学习、作业的提交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

5结语

终上所述,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有利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整体水平提升,还顺应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时代进步发展。在进行有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中,我们要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发挥翻转课堂在实际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最终实现教育体制改革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作为各类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为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该课程知识点多,操作性强,教学学时在不断下调,教学过程又要求避免枯燥,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一定的困难。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成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一、CAI的特点

    1.CAI课件根据教学目的,可分为讲课型、练习型、实验型课件等,改变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讲课型课件以课程基本原理为主,对于学生理解比较困难的地方,如复杂的动态图形,或学生没有接触过的事物,在CAI课件中就可以利用动画演示,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既能加强理解,又生动有趣;练习型课件可以辅导学生做习题或自我测试,并对其回答做出判断和提示,其次教师可利用课件批改作业和试卷,逐步摆脱重复劳动,又能综合学生的错误情况,改善课件内容;实验型课件可以辅导学生预习实验和检查实验结果,学生通过模拟掌握实际的使用情况,既不用担心实验器具受到损坏,又能使学生了解具体使用步骤。

    2.CAI课件能够实现因材施教、个别化教学目的。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对学习内容进行复习、重学、跳跃式学习等,还能根据个人时间对学习进度、内容自我选择,因此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3.院校通过集中优秀教师去开发CAI课件,使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到普及,能够更快地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 CAI具有很多传统教学模式不具备的优势,建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CAI课件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具有的问题,并能改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因而为现代教学理论所推崇。

    二、CAI课件开发

    1.实现工具。CAI课件开发一般有高级语言和多媒体集成工具软件两种方式。高级语言对创作者要求高,开发周期长,工作量大,常用的有 VB、VC等语言。目前常用的多媒体集成工具软件有:Authorware、Toolbook、Director、洪图、方正奥思等。其中Macromedia公司开发的Authorware是一种面向对象的、以图标流程线逻辑编辑为主导,以函数变量为辅助,以动态连接库为扩展机制的“无需编程”的多媒体工具软件。通过Authorware使得非专业人员也能快速掌握使用,编制出自己所需的CAI课件。

    2.媒体的选择与操作。根据知识点的内容进行媒体的选择与制作,选择什么样的媒体表达课件内容,关系到课件的学习效果。作为CAI课件开发者,应把多媒体与课件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安排它们的位置、大小。在CAI课件中可选择如下媒体:

    (1)文字说明:适用于概念、定理的讲解,可使用Authorware文字功能中的窗口菜单快速实现。

    (2)声响效果:讲解词、背景音乐、提示声响(包括WAV、MPS、MIDI等)。Authorware自带WAV音频文件播放工具,可用变量来决定音频的播放。但音频过多引用就会造成文件容量迅速膨胀,考虑到这一因素,我们可采用MP3、Midi等替代。例如MP3音频格式的文件大小仅为WAV文件的十分之一,从而可以大量节约空间,更适合在CAI课件中使用。但Authorware本身没有自带MP3的播放功能,我们要借助一些专门的外部函数实现MP3的播放。

    (3)图形、图像、动画操作:课件使用的结构图、部件图、电路图以及背景图片等可以通过绘图仪、扫描仪、图像处理软件(如Adobe公司的Photoshop软件等)处理。表现某一原理和物体的作用过程,可用动画制作工具(如Autodesk公司的3D Studio等)或实时录像来实现。Authorware本身提供了相应的支持工具。

    (4) WWW文本:超文本作为网络时代的新媒体,通过它可利用Internet上的一些现有资源(如远程多媒体教室、网上课堂等),通过Authorware中提供的Webplayer插件来实现,其可充分利用IE的各项功能,达到资源共享,、缩短了开发周期。同时对WWW文本在Authorware中的应用,扩展了CAI的应用范围。

    三、结语

    目前,计算机已经广泛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教育系统本身看,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高水平的人才,无疑具有重大意义,而以计算机为工具,以CAI课件为手段已成为我们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一环。作为教学工作者,在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基础上,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发出优秀的CAI课件,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高水平的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10)

一、根据市场需求,专业设置模块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劳动力市场不断完善,我国人才市场也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学生从毕业到就业,必须经过市场这个中间环节来实现。职业教育本身必须随着经济新格局的需求转变自己的职能,使之贴近市场,把握职业学校在市场中的位置。现根据市场需求和职校学生的特点,将微机专业设置为三个模块。

1.辅助设计专业模块

随着广告效力日益增长,不少产品生产商利用广告来宣传自己的产品,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吸引消费者,打出非常生动形象的广告,而这些广告的制作大多数是利用计算机的辅助设计来开发的,从效果上看,是其他设备无法比拟的。例如:家电、家具、服装、汽车等产品,要不断推新款式和品种,为了在市场经济中具有竞争力,传统的手工设计和制造必须加以改造,不断缩短设计和制造周期,不断提高设计和制造的质量,就必须不断利用和改善计算机辅助设计,提高制造能力。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消费观念也有了转变,把目光放在装饰和修饰上,利用计算机进行灯箱的制作、居室的设计。可见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市场上发展前景是非常可观的。

2.办公自动化专业模块

当前,计算机已经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为许多行业提供高科技、高智能的辅助设施,大大解放生产力。现在,许多合资、独资、公有及私营企事业单位,非常重视办公自动化的程度,提高办事效率。它要求专业人员利用高速汉字处理软件进行文字处理工作。这种专业适合中专职业教育,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

3.计算机维护专业模块

随着社会的进步,计算机已经进入各行各业,甚至进入每个家庭。计算机数量逐年增加。数量的增加也就是要求增加专业维修人员,要求维护人员保证电脑正常工作,减少损失和不必要的麻烦。这就要求工作人员熟悉计算机硬件构成、性能、系统配置。对于DOS、网络要精通,并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对新知识新技术的信息掌握尤为重视,这种专业供给适应市场需求。

二、“模块式”课程模式的构想

我院“模块式”教学模式学制安排为三年,按1:1比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一年,用一年时间完成各专业所需要的基本教学内容和基本实践性教学环节。第二阶段为第二年,进行专业音标的学习。第三阶段为第三年,对学生进行分流,其分流流向:

1.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前期教学;

2.上岗前的实习阶段。

三、模块式课程的实施

1.第一阶段

在第一年,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作为计算机入门和第一模块,其主要内容是认识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打字、排版技术常用软件。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能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该模块为微机操作及应用的基础模块。

2.第二阶段

在第二年将进入专业模块阶段,因为这时候已具备了一定专业知识的计算机能力。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与专业相应的知识,体现出计算机辅助专业的作用。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能力。这一年是计算机教学最重要的一年,必须加强学生实验实践能力,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基本理论知识,形成实验能力的重要手段,它在中专培养目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首先,做好实验教学的整体设计。为了提高实验课质量,必须在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及掌握科技发展新信息的基础上,对拟开设的实验课进行科学的整体设计。

(1)确定实验教学总目标,即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研究与分析问题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进而达到巩固、深化已学到的理论知识,最终使学生的能力逐步协调发展的目的。

(2)合理安排本门课实验教学、课时数和内容。把计算机实验课作为一门课进行单独考核,增加上机学时数应至少占计算机学时数一半。增加实验内容,尤其是将一些常用工具软件,压缩软件,硬盘修理结合在实验教学中。

(3)按实验目的和内容要求把实验分为四种类型即分析型、验证型、强化训练型、综合型。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实验节数,有利于总结各类型实验的科学规律。

(4)改革实验考核办法,学生每一次实验,都要按其完成的项目、质量、态度,给该生实验报告评出平时成绩。基本考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几项内容。把平时实验成绩和期末实验成绩加起来得出总成绩。

其次,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中,积极进行思维的感知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一种比较系统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能力,是中等技术人才应具有的最基本能力。

(2)培养学生的研究与分析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这一能力,在实验中出现问题时,教师不要包揽代替,而要指导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根据每次实验内容和目的,教师要安排几个题目,让他们有充分思考时间,要向学生提供资料的线索,让学生自己去查阅,最后由学生单独或结合成小组来完成。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进行实验,教师对学生进行实验方法和具体步骤进行指导。当学生掌握了怎样进行实验之后,应改教师指导为学生自己探索,使其发现问题之所在,教师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必要的指导。

3.第三阶段

第三年进入分流阶段。一部分是想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深造的学生,针对他们可根据所报考的专业,针对考试大纲,让他们选修一些与考试相关的计算机课程。另一部分进行岗前培训,即进入实习阶段,让学生进行强化技能训练,尽早适应市场的需要,使学生在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双向选择中有较强的适应性,胜任某一岗位的能力。

在上述三个阶段实施过程中,应边实践边总结。即使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老师也应跟踪调查,看看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将反馈信息加以及时总结,使模块教学更加完善,形成新的知识技能体系,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四、模块式课程的考核标准

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确定标准并辅之以相应的考核,才能使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质量得到保证,有效地改变目前计算机教学的随意性,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考核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改革。

第一,建立基础计算机水平测试办法。实行考教分离,水平测试不同于学校惯用的期末考试,会考之类。也不同于毕业或结业性考试,而是针对每一个模块进行的合格考试。于第一年一个固定时间开考,职业演出机关报在校生,不论专业、年级,只要学某一模块,就可参加,水平测试由学校主管部门组织,以确定考教分离。

第二,建立职业学校基础计算机试题库,主要采取主观试题形式,加强应用能力测试,减少应试教育影响。今后,有关部门应设计与基础计算机教材配合使用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软件,通过职业学校现有计算机的升级,实现计算机教学和考核的人机交流,运用现代化手段来改革原有考核方式。

上一篇: 基本财务知识 下一篇: 高效焊接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