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8 17:07:4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课堂教学妙招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原有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多弊端,老师大搞“一言堂”,很少给学生思考和质疑的机会,语文知识靠灌输和填充,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丝毫得不到培养和提高。要想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语文老师就应该更新教学观念、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笔者认为,语文老师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前做足准备工作,是提高效率的前提
我们一直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意思就是做事情之前,需要经过精心的准备,才可以有胜利的把握。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同样适用这个道理。语文老师在上课之前,就应该经过精心的准备,吃透教材,把教材上的内容做到熟记于心,深刻把握本篇教材的教学要求,领悟教学重、难点,以此做到胸有成竹,在课堂上才能临危不乱,做到随机应变,及时应对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做足课前准备,不仅指语文老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还要对所授课的学生有所了解和认识,本班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写作水平怎样?性格特点有有何差别?这都是语文老师在做课前准备时应该充分考虑的问题,只有语文老师把教材、教法、学生都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这才具备上好一堂好课的前提条件。
二、给学生留足自由思考的时间,保障他们学习的权利
在课堂教学中,因为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差异,或生活经验的不同,或性格特点的差别,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当老师针对教材提出一些思考性问题之后,学生的反应效果是不同的,接受能力和思考能力都很强的同学,可能在老师提出问题之后,就会把手高高举起,而思考能力一般的同学,可能就会迟疑不前,不敢表现自己,或者性格内向的孩子,想着不在大家面前出风头,也会保持沉默。出现这样的场面和现象,关键还是大部分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自信心不足,所以,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是非常必要的。
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有利于他们对于课文进行潜心阅读之后,经过深思熟虑,对教材有了全面的把握,每一位学生都会对老师原来提出的问题得出自己的答案。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学生的心目中,他们对于语文教材也有着不同的见解,语文老师要多鼓励学生当众表达自己的意见,当大部分同学都举起手来时,语文老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同学进行提问,便于了解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由此掌握教学进度和深度。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给每位学生留足思考和读书的时间,保障学生的学习权益。
三、给学生充分质疑的机会,以此激发学习能力
论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学会自己去学习,去领悟,而不是被教材和老师牵着鼻子走,才可以充分体现他们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
精读课文时,针对文章中的细节进行质疑,有利于学生对文章思想有深刻领悟。语文老师要正确认识到:学生学会对相关知识进行质疑,这正是他们创新意识觉醒的体现,也是培养他们学习素养的有效途径。语文老师要充分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进行质疑,从文章的题目入手质疑,从文章的遣词造句质疑,从文章的篇章结构上质疑,从标点符号上质疑,在质疑解疑的步骤中全面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四、给学生当堂写作留下时间,以写作促课堂效率提高
语文课堂往往把重点放在精读课文和词句评析上,只注意了让学生朗读,却忽略了让学生练写。语文老师往往把练习写作安排在了课外。这样,不仅加大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因为课堂结束之后,学生会遗忘掉有关知识,所以写作效果不尽如人意。其实读写结合才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方法。
那么,应该怎么样在语文课堂上做到读写结合呢?笔者认为在适当的时机穿插在教学环节中,以此达到读与写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语文老师可以在学习相关词语时,训练学生造句,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可以在学习优美段落时,安排学生进行仿写,以巩固好~佳句的记忆。
综上所述,要想全面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语文老师要精心设计每个环节,做到心中有数,并且采用多种辅助手段,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多读书、多思考、多质疑、多写作,这样才能逐步提升教学效率。只有语文老师端正教学态度,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教学才会向更好的阶段发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它却往往影响整堂课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小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开头的导语,用别出心裁的导语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如“三角形内角和”的引入部分,我先要求小学生拿出自己预先准备的三个不同的三角形(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各自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然后分别请几个小学生报出不同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我当即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一开始,有几位学生还不服气,认为可能是巧合,又举了几个例子,都被我一一猜对了,这时学生都感到惊奇:老师的答案怎么和量出的一致?“探个究竟”的兴趣油然而生。
二、授中激趣
开讲生趣只是导入新课的“引子”,如果仅仅停留于此,那成功之路至多只行了一半。教师还需要在讲授新课中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恰到好处地诱导,充分挖掘知识的内在魅力,以好奇心为先导,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比如,本课的新授部分,在板书课题后,我让全班学生动手做一个实验:分别把各自手里的三个三角形(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再分别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拼在一起,并激励学生:看谁最先发现其中的“奥秘”;看谁能向大家作“实验成功的报告”。这时,学生心中激起了层层思考的涟漪,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跃,争先恐后地发言。还有学生通过把正方形的纸沿对角线对折,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因为正方形有4个直角,是360°,所以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显然,此时不但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性质有了感性认识,而且教师对这一性质的讲解也已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最佳时刻。
三、设疑引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中启动思维的起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引发小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见疑生趣,产生有趣解疑的求知欲和成就感。比如“三角形内角和”一课在新授结束后,我进行了如设疑。
师:(出示一个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
生:180°。
师:(出示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
生:180°。
师: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两份。它的(指均分后的一个小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有的答90°,有的答180°。)
师:哪个对?为什么?
生:180°,因为它还是一个三角形。
师: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这样的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
这时学生的答案又出现了180°和360°两种。
师:究竟谁对呢?
学生个个脸上露出疑问,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探究后,开始举手回答。
生1:180°,因为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三角形了,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总是180°。
生2:我发现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拼接在一起的两条边上的两个角没有了,就比原来两个三角形少180°,所以大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不是360°。
师:你真聪明!(演示。)
这里我通过提出两个思考题,层层设疑,使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波澜起伏,时刻处在紧张而又兴奋的学习状态中。
四、练中有趣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有时候呆板的练习形式、乏味的练习内容,往往把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中激发出来的兴趣无情地淹没,学生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受到严重的扼杀和抑制。因此课堂练习要设计得形式多样,精彩有趣。
1.练习形式要注意层次性
教师应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示性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降低习题的坡度,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比如“三角形内角和”中在运用规律解题时,先已知两角求第三角;再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锐角求另一角,感知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之和是90°;最后已知三角形的一角,且另两角相等,求另两角的度数,或已知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均相等,求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以上设计,通过有层次的练习,不断掀起学生认知活动的,使学生学起来饶有兴趣,没有枯燥乏味之感。
2.练习形式要注意科学性和趣味性。
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时,教师可适当选编一些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有一定情节又贴近小学生生活经验、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题目,通过少量的趣题和多种形式的题目,使学生乐学乐知。比如,本课在完成基本题后,我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画出一个三角形,要求其中两个内角都是直角。学生画来画去都无从下手,个个冥思苦想,抓耳挠腮。这时我再讲解“画不出来”的理由,学生才恍然大悟。
五、课尾留趣
一节课的前半节,是小学生接受知识的最佳时刻。后半节,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这时教师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大脑得到适当休息,而且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达到“课业结束趣犹在”的效果。
在本课结束时,我设计了一道抢答题。
揭示:“把图片截去一部分,(每次只截一次)要使剩下图形的内角和是180°,有几种截法?”学生原以为只有几种截法,到后来才知道截法可以有无数种,感到是“一大发现”。但更使他们感到“一大发现”的是:剩下的图形的种类只有一种,因为内角和是180°的图形只能是三角形。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在探索中不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
六、“评”中增趣
一、语音教学的新授环节的三大妙招
妙招一:在韵律的语境中体会发音规则
在语音教学中,采用歌谣、绕口令等韵律教学手段是学习语音、感知语音、探究语音的一大妙招。如在讲授PEP Book2 Unit4 Let´s spell 字母组合or的发音时,我机智地创编了这样的绕口令1:York is four. He has a fork. Eat some pork. Eat some corn. 让学生反复听、读这个绕口令,在这个韵律中体会发音规则的功能。反复体验后,教师继续创设情境,York says:I´m only 4. But I´m busy. T: Why is he busy? 我又出示了绕口令2 :York says:I read a word! I watch a worm! I play with Worf! I have so much "work".通过反复体验和输入,体会规则二与一的不同。这样学生就自主体会并发现or在字母w后面发音。所以我认为在语音教学中运用好韵律教学能取得极佳的课堂教学效果。但如何创编合适而又有趣的韵律,需要我们动脑子、想办法,也需要不断积累。
妙招二:以旧引新、顺藤摸瓜学习语音
以旧引新法,是语音教学最简单、最易操作的方法。它可以达到知识的复现率,使学生所学语音知识像滚雪球一样增加,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将语音进行归纳、总结、归类。如:在教学PEP3 U4 Let´s Spell开音节u-e的发音时,就采用了以旧引新法引出u-e在开音节中的发音。因前三个单元分别学了a-e/i-e/o-e在开音节中的发音,本节课在导入时:先是课件出示了name face cake make,让学生朗读这些单词并说出a-e发字母Aa的音,然后出示单词like kite five rice, 让学生朗读这些单词并说出i-e发字母Ii的音,接着出示单词nose coke note Mr. Jones, 让学生朗读这些单词并说出o-e发字母Oo的音,顺着这根藤,让学生猜测u-e的发音,学生自然就会摸到这个瓜--u-e发字母Uu的音。这样的导入,不但复现了已学元音字母在开音节的发音这一旧知,而且通过发音规则,还将新知也串连起来,达到异曲同工之妙。
妙招三:利用汉语拼音正迁移,比较法教语音
语言具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我们可以利用母语去学外语。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汉语辅助学习音标。我们要正确、及时利用的语言学习中的正迁移。英语和汉语拼音使用的是字形完全一样的字母。两种学习情境有许多共同因素。如我们可以利用汉语拼音b、p、d、t、k、ɡ、s、z、r的发音部分导出英语辅音[b、p]、[d、t]、[k、ɡ]、[s]、[z]、[r]的发音,同时,在教学中也可以经常引导学生用拼拼音的方法,叫学生尝试着去拼读未学过的英语单词,如:b-a-g/c-u-t-e等,那样日积月累,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会建立字母与因素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这样迁移来拼读语音,那效果就立竿见影了。那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地掌握单词的发音,而且使单词学习更加便捷了。
二、语音教学的操练环节的三大妙招
妙招一:巧用教具练拼读
在语音的拼读操练中,翻卡器是一种很好的拼读教具。翻卡器就像一个小台历,在翻动中,不断变换其中的一个辅音或元音,让学生进行拼读。使用翻卡器,既简单又高效,既省时又省力。另一种拼读教具更简单、实用,就是一张张字母小卡片。使用方法:教师将所用字母卡片贴到黑板上,用时可随意移动组合,学生进行拼读。如:练读u-e的发音时,教师将u和e字母卡片贴到黑板上 ,然后不断更换空白处的辅音字母,组成不同有关u-e的单词进行练读,当然可能组成的单词并不存在,我认为这没有关系,只要练习拼读的目的达到了。这种拼读教具可以全班展示用,也可以小组合作进行拼读操练。这是训练学生见词能读、听词能拼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妙招二:闯关游戏练语音
设计各种练习进行操练是语音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单纯让小学生做练习,对他(她)们来说是枯燥乏味的,是无趣的,甚至是痛苦的。如果将这些练习通过一个闯关游戏将其串起来,并加上一些声音、动作效果,然后采用合适的评价方式,那对学生来说充满了挑战、乐趣,就会真正达到了乐中学,学中乐的效果,这应该就是我们倡导的愉悦课堂吧!
妙招三:简单绘本练语音
语言活动中,当要呈现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内容时,通常要转换课件的画面,我会利用“猜一猜”的方法,调动孩子思维的积极性,把部分孩子从游离的状态拉回课堂。如在小班儿歌《如果我能飞》的教学过程中,要展现“小星星”“小鸟”“浪花”这三个画面。“小星星”的出现,我采用了局部呈现法,开始只展示“小星星”的部分画面,让孩子们猜猜是什么。他们凭着看到的图像,利用经验联系实际,进行归纳推理,终于猜出了内容。这时候孩子的眼睛是闪亮的,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起来。“小鸟”的出现,我采用了影子呈现法,让孩子们猜猜是谁的影子。孩子们凭着对小鸟外形的熟知,很快就猜了出来,继而欢呼雀跃起来,为自己的成功而喝彩。“浪花”的出现,我采用了声音呈现法,让孩子们通过听声音,猜猜谁来了。孩子们顿时安静下来,屏住呼吸认真倾听、分析,终于猜出这是海浪的声音。孩子们对自己猜中的内容印象特别深刻,这首儿歌的主要内容也很快就记住了。
妙招二:按按,对不对?
皮亚杰告诉我们,儿童的思维是在活动中、操作中形成和发展的。我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使孩子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建构经验。科学活动中,孩子爱模仿,看着老师熟练地操作课件时,他们也盼望能来尝试一下。上课时,我常请孩子上台来操作课件,让孩子在与课件画面的互动与对话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提高教学效果。如在大班数学活动“比较轻重”的实践环节中,孩子已利用天平称出了物体的重量,并记录了下来,但到底谁更重还要请幼儿判断。于是我让幼儿亲自在课件上操作,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判断在正确的答案上打勾。如果答对了,电脑上立即会出现笑脸与“恭喜你答对了”的声音;如果答错了,电脑上立即会出现哭丧着的表情与叹息的声音。孩子们纷纷举手要求测试,沉浸在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反思中,好奇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妙招三:拍拍,那是我!
当孩子们对画面产生视觉疲劳时,如果画面中出现自己与同伴的样子,他们一定会非常惊奇,注意力又会被吸引过来。在开展中班绘本活动“南瓜汤”时,我请小朋友说一说自己平时与同伴怎么开展合作时,孩子们一时语塞。于是我把他们平时相互合作的情景照片利用课件展示出来,孩子们眼睛睁得大大的,津津有味地欣赏起课件中的画面来。当我再次让他们发言时,孩子们纷纷举起了自己的小手。
聚焦“理答” 彰显智慧
当我第一次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时,我为自己不能及时关注学生回答中的问题而扼腕叹息。学生的回答其实正是教学效果的直接呈现,应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加倍关注的内容。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都忽视了这一点,只是尽可能地按照预设的教学程序往前推进,如果能完成预设,就觉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忽视学生主体性的课堂教学设计得再完美也是有缺失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理答就显得非常重要。
何谓“理答”?有学者认为:“教师的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反应,通常告诉学生所思、所答、所做的结果如何,告诉他们学习的正确、充分、恰当的程度,给予评价,从而帮助他们调整、控制后继的学习行为。”我觉得教学过程就像是打乒乓球,教师提问,就像是发球,学生回答问题,就像是接球,同时又把“球”推给了教师,“球”指的是学生的发言,要使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老师必须具备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的素质,即准确地接住孩子的“发言”,这就是教师的理答过程,也称为“教学反馈”。
而教师的理答最能体现出教师的教育机智和教学思想,最近在观课时我特别关注教师理答的方法,也学到了不少妙招,不妨与大家分享。
一、 刨根究底,穷追不舍
在日常进行教学时,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课文中现有的“阅读提示”来进行提问,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学生预习课文时已有的“学习准备”,还能在课堂上给学生后续的思考与学习留存更大的空间。浙江名师王春燕教学《石猴出世》就巧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发问,在课堂上与学生演绎出一道特殊的风景。
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前面有一个阅读提示,阅读提示里有这样两个问题,你注意了吗?快速浏览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
1 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2 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老师按顺序让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当有一个学生回答“石猴是凭自己的本事成为猴王的”,老师便由此展开了教学……
王老师的这段教学从文章前面的阅读提示人手,提问也由此展开,并不作过多的牵扯与发散。因为问题集中而具有鲜明的指向性,便能很好地引领学生读书,让所有同学的注意力指向语言文字,提示他们用书中的文字回答问题,然后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抛出一个“在这里”,启发学生在明了大意的基础上再度关注语言文字,关注文字中的“这一部分”,从而不至于产生阅读的浮躁。
二、一脉相承,让提问更有关联性
要整合与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努力变线性提问为立体提问,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关联性,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的思维在拾级而上中得到有效的扩张,同时也让课堂保持某种意义上的圆融与整体架构,一位老师在教学《人类的“老师”》时提出了这样几个具有连续性的问题:
1 初读了课文,现在同学们能说说课题中的“老师”为什么要加引号吗?
2 想一想,老师为什么把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几个词板书在同一行呢?
3 老师为什么把“袋鼠”和“贝壳”写在同一行呢?
4 这两种是简略介绍的,而上面的几种写得比较详细。再想想,“贝壳”的后面加上什么标点符号才比较完整呢?
在揭示课题后,这位老师已经启发学生抓住课题中的引号和“老师”进行了提问。对于中年级的学生而言,虽然经过课前的预习,他们已经能够大体明白《人类的“老师”》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但他们却不太清楚课题“老师”上为什么要加引号。这时老师并没有选择“告诉”,而是让学生读文识字,这种关联性极强的教学提问带给学生的阅读收获是不言而喻的。
三、相映成趣,让提问更富包容性
一位老师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时,通过提问让学生自主选择理解词语的方法,在课堂上创生出趣味盎然的教学场景,当时的教学片断如下:
(老师先组织学生认读生字新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理解。)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来理解这些词语?
生:给它找近义词。
师:就是换词法。
生:还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生:我用查词典的方式理解词语。
师:对,可以借用工具书来理解。
生:我把词语拆开来,先理解字的意思,再理解整个词的意思。
师:这就是拆词法。
师:理解词语确实有许多妙招,老师还有一个妙招,就是联系现实生活理解词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此,一堂好课始于把脉学情。把脉学情是从横向和纵向更广泛深入地了解学情。
片段一:三年级《30米加速跑》第一课时,教师朝学生大声呼喊:“前脚掌着地,注意前脚掌着地!”可孩子们像没听见一样,只沉浸在快乐的奔跑之中,教师扯破了嗓子,效果却不明显。
课例中教师苍白的呼喊换来的是学生无力的回应,教师课堂上没有妙招的根源在于教师不知道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在于对学情把握得不准、不精。真正把脉学情,要做到多观察、勤思考,观察学生的学习习惯,观察学生的技术动作,观察学生学习状态,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找到教学难点和切入点;勤于思考,思考如何利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促进他们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
把脉学情除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年级和这一学习水平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外,还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
1.兴趣爱好。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并能与教材创造性的融合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敲门砖”。小学生爱听故事,易被故事情节吸引,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将技术动作教学寓于情境教学之中;小学生爱游戏,教师可以对运动技术进行游戏化改编,引导学生乐中学、学中乐,创设快乐体育课堂。
2.能力水平。根据学生运动技能水平,教师充分挖掘学生已有体育知识和技能,依循教学规律,引导学生进行旧知到新知自然地衔接与转化,避免生硬地灌输,促进学生新知识和技能的接受与消化,提高学习效率,创设高效体育课堂。
3.身体素质。发展学生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五项身体素质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清楚学生身体素质情况,课堂教学中做到有目标,有计划,科学持续地进行学生体质升级干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创设实效体育课堂。
如此把脉学情,我们的体育教学将更科学,更合理。
二、研究教材,做到敏于学,笃于行
要提高教学质量,就不能走马观花式的浏览教材,一些教师拿到教材浏览一遍,感觉技术动作简单,随手将教材搁置一旁,凭自己的感觉和理解进行教学设计,殊不知漏洞百出,毫不严谨,如不及时纠正就会误导学生。例如本课加速跑教学就容易忽略“前脚掌蹬地”这一教学难点;再如站立式起跑中的口令教学,“各就位”容易被粗心老师呼成“各就各位”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出最重要的来讲。”想一想,如果体育教师对所要教授的技术动作掌握都不熟练和细致,那么正确引导学生科学学习的可能性就不大。
片段二:课余时间,教师独自到教学楼后面的空地上反复练习“前脚掌跑”,边跑边思考突破“前脚掌着地”教学难点的方法,跑累了就“前脚掌走”,走着走着突然来了灵感――可以先引导学生“前脚掌走”逐步过渡到“前脚掌跑”,可问题又来了,三年级的孩子控制走和跑的步频和步幅能力不够,练习时仅靠教师的语言提示效果肯定不好,有了前车之鉴,就要另辟蹊径。这时地面上一块块方形地砖给人启发,可以利用方格调控学生练习时的步幅和步频,方格可在操场上用白石灰画出,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一切豁然开朗。
研究教材仅仅停留在书本教材上是不行的,“纸上得来终觉浅”最终会导致课堂教学的浅显、空泛、无内涵。一堂好课,必定是“绝知此事要躬行”,即教师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亲身反复地实践技术动作并不断思考,最终找出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就像课例中的“前脚掌走过渡到前脚掌跑”和“小方格控制步幅与步频”两种解决重难点的办法,就是通过教师大量、反复地亲身实践和思考得来的。
三、教学设计,做到简约而不简单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简约而不简单,简约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偷懒,恰恰相反,它要求教师在备课环节狠下功夫,用简洁而切中要害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运动技能自然生成。教学设计真正做到简约并不简单,因为要简约掉的是那些花哨的,低效的,与主教材关联性不强的教学内容和环节,取而代之的是实用的,高效的,紧扣教材的教学设计,前者容易堆砌,后者需花费心血,巧妙构思。
片段三:难点突破部分运用“闯少林方格阵”的教学策略。
[环节一]引导学生一步一格前脚掌走过方格阵。(前脚掌走的方法过方格阵,为前脚掌跑学习打下基础)
[环节二]师:同学们都能前脚掌走过方格阵了,但走的方法速度慢,不过瘾,你们能不能勇敢一点,用前脚掌跑,一步一格闯过方格阵呢?
生:能!
(该环节由前脚掌走过渡到前脚掌跑,在快乐的闯方格阵练习中,学生前脚掌着地的本体感觉初步形成)。
[环节三]师:同学们一步一格前脚掌跑的闯阵法都掌握了,那能不能再勇敢些,先一步两格、再一步三格地前脚掌跑敢不敢尝试?
生:敢!
师:好!分组练习,看一看我们班谁的轻功学得最好,开始练习。
(一步一格到一步三格,格数的增加只是表象,换来的实质是教学难点被突破,是学生步幅的增大,重心的提高和前脚掌着地快速跑技术动作的自然生成)。
简约体育的教学设计第一要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和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课例中的“前脚掌走过渡到前脚掌跑”的教学方法就是遵循这一规律;第二要坚持切中要害原则,反对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课堂教学,切中要害就是抓住教学重难点,突破难点之妙招也是一堂好课的亮点所在,课例中的“小方格控制步幅与步频”的教学方法就是切中了要害,有效地突破本课教学难点,也是课堂教学的亮点。
担任初中化学教学已经十多年了,早已熟知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也深深了解学生们对于实验的喜爱程度。因此,课堂上,能做的演示实验,我都一一完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尽量补充实验辅助教学。可对于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却令我头疼不已。因为教材上要求的实验,都专门安排有相应的课时让学生亲自操作,可是因为初三才开化学课,每年的中招考试中化学又是必考科目,这就迫使教师必须超前教学才能完成教学任务。一学年的教学任务,早早地在每年的二、三月份就结束了课堂教学,进入复习阶段。这就意味着初中化学必须提前二至三个月结束教学任务。课本上的知识不能不讲,于是好多化学教师就想出了牺牲学生实验课以节省时间的高招。这样一来教学时间是挤出来了些,可是学生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迅速递减,一部分自制力差的学生甚至放弃了化学学科的学习。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常在想,能不能把实验放到学生自己手上,让学生做实验的主人。
我排查了整个初中阶段所接触到的演示实验以及学生分组实验,把有关的仪器、药品一一罗列出来,利用假期时间,到实验室把常用仪器通通借出来,根据不同形状,巧妙编排,最终在一个改进了的手提储物箱内把仪器分门别类的放了进去,又把常用药品分类,液体药品用小滴瓶,固体及粉状药品用小塑料瓶一一装进了储物箱,像镊子、药匙、滴管、试管刷等一些零碎用品也一一找到了相应的位置。这样我设计的便携式实验箱就大功告成了。为了推广,我先组装了五六个,让同事先试用了一段时间,经过反复改进,实验箱最终成型,并在师生中引起了强大反响,人人都想拥有这么一个便携式手提实验箱。根据学生们的要求,每个班内组装了三十多个便携式手提实验箱。这样一些实验在课堂上或者课余时间就可以完成了,并且原来的一些演示实验也可以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尤其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原来苦于时间不够用,学生手头缺少材料,而无法完成,现在好了,学生自己不仅主动完成教材上的编排的一些探究实验,并且还主动做一些课外的探究实验,自己去探索化学上的奥秘。这样既把课堂还给学生,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使课程进度两不误。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刚开始组装时,储物箱、仪器、药品等购买时的费用问题?平时实验箱的保存问题?药品的安全问题?学生毕业后实验箱的归属问题?等等。经过几年的实践,我都找到了妥善的处理方法,既解决了学生动手做实验的问题,激发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又没出现安全事故,以及乱收费问题,收到了比较好效果。
这是我在实验教学上的一点改进做法,希望大家都来关注实验教学,给出更好的妙招。
教材中的文章是培养学生语感的载体,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托。选入小学教材的课文都是千挑万选的大家之作。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孩子们抓住文中精妙的语言、精彩的片段,甚至是一个标点,反复品味,读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底,品出语言中的丰富内涵。
例如,在上《林冲棒打洪教头》这课时,文中描写最精彩之处就是对两人的交手过招,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就给读者展开了一幅精彩的画面,让人越品越感到词语的魅力。在第二次交手时,洪教头用的是“把火烧天”,林冲用的是“拨草寻蛇”。就这几个字,没有对招式的详细解说,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品读空间。我引导孩子们:“你们能想象一下,‘把火烧天’招式大概是怎样的吗?”学生展开想象,从字面上理解,感受到了这一招的特点。然后,我又问道:“这样一招在格斗中威力在哪里?破绽在哪里?”孩子们演示了一下后,感到棒往下打的力量很沉,但是下半身却疏于防守。师:“林冲的拨草寻蛇应该是怎样打的?在对付洪教头时有什么妙用?”学生结合洪教头一棒的破绽,感觉到了“拨草寻蛇”真是恰到好处,真是妙招。师又引导到:“这两招的使用上,大家能看出两人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吗?能领悟到这两人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吗?”学生通过交流,结合上下文,感觉到洪教头的凶悍、恨不得一招制胜的特点,而林冲却是沉稳、内敛,有大家风范。
通过这样的品读,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不断深入探究,脑海中逐渐展现出一幅生动的打斗场景。学生从词语中读出了林冲和洪教头两人的个性特点,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在品读中学生感悟到了语言的无穷魅力,大大提高了阅读兴趣。
二、在文本的深情厚意处拓展,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在课文中传递着人文情感。在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以文本为载体,在引领学生品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在与文本的情感碰撞中实现情感的教育。教师要利用文本传达的人文情感,开展多种形式的拓展阅读,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例如,在上《母亲的恩情》这课时,文中传递着对母爱的歌颂,意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亲情观,对父母的孝顺、感恩。在教学中,我进行了拓展阅读,问道:“小朋友们,读了课文后,能说说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学生们踊跃回答:“母亲真好!”“我爱母亲!”……接着我问道:“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母爱的文章吗?”他们根据自己读的文章,举了很多例子。然后,根据课堂拓展的情况,我让孩子们进行小练笔,把自己想对母亲表达的爱写出来,然后回去跟母亲说。最后,让他们在课后为母亲做一件家务事,送一样自己做的小礼物。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增加对母亲的理解,而且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对母亲的爱,提高了行动的能力。
三、在文本的中心主题处拓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每篇优秀的文章都有一个中心思想和主题,文章的描写是围绕这样的主题展开的,这样的主题就是文章的心脏、关键。如果把文本的这一主题看作圆心,那文章就是围绕这个圆心的圆,围绕这个圆,在品读体验中可以获得更大的同心圆。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抓住这样的主题,围绕主题充分发挥想象力,进入文本情境,与作者、主人公进行超时空对话,走出文本发散思维情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12-0036-01
一、收集的窍门
1.以体育教研课的主题方向进行收集和整理
从研讨主题角度来收集公开课的教案。例如1:2008―2011年近三年的杭州市江干区,开展以“同课异构”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教案如1:小学五年级《支撑跳跃》为主教材,以“跳上成跪撑-起立-向前挺身跳下”为教学内容,突出体育课堂技能教学,挑战教材难点。主题是“阅读体育课堂,提升教学技能”。如2:《跑:曲线跑》《跑:折返跑》《跑:障碍跑》展示自己对教材独特的理解。对教材不同的处理,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手段。
2.以体育单元教学思路进行收集和整理
单元教学设计,有利于帮助教师理清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层次性,抓住课时重难点。
例1:主题式单元教学设计教案,如水平一《跳跃单元教学设计》、水平二《耐力跑的单元教学设计》教案。例2:问题解决式单元教学设计教案。如水平二技巧类教材《侧手翻单元教学设计》《前后滚动单元设计》《跪跳起单元教学设计》教案等。从不同练习手段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角度来收集第一课时教案、第二课时教案、第三课时教案等等。
3.以教材内容系统性与学段间的衔接进行收集整理
体育学科的运动技能特点,决定了同一个教材,在不同年级、水平、年龄、个体差异,在各个学段间教学策略是不同的。如何开展不同水平阶段教材内容的衔接和系统教学,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例1:2012年杭州江干区进行以中小学教材衔接与系统教学为主题的研讨课,如一年级《前后滚动》、三年级《前滚翻》、七年级《远撑前滚翻》、八年级《鱼跃前滚翻》。根据这个特点,可以系统教学为主线进行收集不同水平,类似教材的教案进行研究。例2:选择相同教材不同内容研讨课,如篮球从小学到初中有梯度的展示课四年级《篮球:原地运球》、五年级《篮球:原地双手胸前传球》、七年级《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
4.以校本教研特色活动进行收集和整理
收集校本课程教案,主要目的是研究探讨和挖掘本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规划本区域体育特色发展。例如:二年级《短网:正手挥拍》、三年级的《快乐活力板》、四年级《短网:双手反手击球》、五年级《羽毛球》、七年级《花式跳绳》等教案。这些教案相对来说,属于教学设计比较陌生、也不经常上课的教材。所以收集校本课程的教案具有借鉴作用。
5.以体育专题研讨内涵进行收集和整理
通过体育专题研讨的途径,发掘教材的内涵,提高教师处理教材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提高。例如:2011年浙江省中小学体育“疑难问题”专题研讨会的教案。研讨了教学目标的正确性、教学重难点的合理性、教学方法及手段的目的性及适用性、评价标准的确立等,重点对单元课时之间如何衔接、课时安排是否合理有效进行探讨等。如《前滚翻成直腿坐》《后滚翻接跪跳起》《立定跳远》《跳上成蹲撑――各种姿势下》教案分别进行研讨。
二、使用的妙招
1.妙用设计之思路
收集整理研讨课教案,对各个教材进行分析,探讨研讨课设计思路,理解上课老师如何进行教学意图的设计,给我带来怎样的启发。例如,去聆听专家、听课教师、快速准确地了解授课教师的意图,引导大家对教材的理解,从中学习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会什么等思路问题。
2.采用方法之原理
从教学设计中,先了解教案中教学方法、练习手段是如何为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再理解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如何运用的。最后反思在实践教学中,看方法、手段对目标达成的效果如何,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疑难问题如何处理等,这就是从优质的教研课中要学习的资源。
3.改造为我所用
收集利用研讨课教案时,先认真听课,边记录,边听专家的点评、写听课反思。回来后,可以按照研讨课的教案与自己的听课反思相结合进行上课。课后再次反思,修改教案,再创新进行上课。将研讨课中好的东西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与体会。对收集的教案应该理解、感悟、内化,并付诸于日常教学并创造条件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4.借用目标与过程和谐统一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