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8 17:07:4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篇(1)

体育教育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生长发育,身体健康,帮助学生形成多种身体技能;增进体育文化知识,促进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形成,使学生在校期间有充沛的体力学习。学习体育的这一宗旨,与学校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开拓型人才的目的不无一致,反映了学生的身心特征,体现了体育的目标功能和国家社会对人才的期望。

1、通过体育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1.1 所谓身体素质是人体活动的一种能力,是人体在运动、技巧、劳动和生活中所表现出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能力。这些能力的大小决定于肌肉的解剖生理特点、肌肉工作时的供能情况、内脏器官及神经系统的调节。

1.2 体育教学实践中,通过体育锻炼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

1.2.1 体育锻炼会使肌肉代谢的增强,产生的热量也随着增加。虽然神经系统的调节增强了散热过程,但仍然慢于产热过程,因此体温升高。运动时体温适度升高对机体是有利的:首先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酶的活性,促进代谢过程的进行;其次加强了呼吸、血液循环机能;另外还可降低肌肉的粘滞性,从而有助于肌肉收缩的力量及密度的发挥,并可加大关节的活动范围。

1.2.2体育锻炼能够增加骨质疏松脱钙等老化;增强关节柔韧性和灵活性,可预防关节炎和关节强直。改善心脏本身的循环,可预防心血管疾病。增强呼吸功能,增大肺活量。加强消化系统功能,增加食欲易于消化吸收。动作灵活,不易疲劳,反应敏捷,防御机能较好。对肝、肾、胰、内分泌功能及皮肤等均有好处。

1.2.3 体育锻练对运动系统的影响体育锻炼时骨的血液供给得到改善,骨的形态结构和性能都发生良好的变化,骨密质增厚使骨变粗,骨小染的排列更加整齐而有规律,骨骼表面肌肉附着的突起更加明显,这些变化使骨变得更加粗壮和坚固,从而提高了骨的抗折、抗弯、抗压缩和抗扭转等方面的能力。

1.2.4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运动时要消耗能量。体力活动愈剧烈,氧的消耗就愈多,于是呼吸活动就会通过各种调节方式明显得到加强。运动对呼吸机能的作用是复杂的,除能最大程度地改善人体的吸氧能力,降低呼吸中枢对乳酸与二氧化碳的兴奋性,并增强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

2、通过体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心理健康

2.1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

2.2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或基本内容大致包括之下五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人格统一,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

2.3心理学认为,人在通过认识、情感和意志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特征,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差异。体育教学可以造就和改善一个人的这些差异

2.3.1体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感知。

在各种运动项目教学实践中,去感受运动的美感,力量感,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在体育教学竞赛中的取胜催人奋发向上,有利于个性形成。

2.3.2体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的交往,反应了人的健康状态,人与人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善于与他人相处,建立互敬,互爱,相互理解的良好人际关系。体育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体育游戏,教学比赛等各种项目都能增进学生中的友谊,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由此可见,体育教育在加强人际关系,促进心理相容,培养心理适应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3.3体育教育可以塑造学生的意志品质

相对体育而言,意志坚韧顽强是十分重要的,参加体育活动,既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对意志的考验.锲而不舍,勇于拼搏,是体育精神的充分体现。由此可见,通过体育教育使学生必须参加体育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意志,坚固学生毅力,增强学生斗志的重要手段之一。

3、通过体育教育能够促使学生的智力发展

3.1智力(Intelligence)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 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3.2智力这个能力包括以下几点:理解、计划、解决问题, 抽象思维、表达意念 以及语言和学习的能力。

3.3作为学生,学习成绩是学生的智力衡量标准之一,学习效率,  是学习成绩的直接影响因素。学习效率高低是由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所决定的,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进而使记忆力增强。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是提高学生智力的有效手段。

4、总结

随着社会的变革,对人才已经有了更加全面的要求,学校体育教育已经在教育中占据了不能替代的地位,体育概念的内涵不断扩大,体育教育的作用不断凸显,学校体育教育在教育人、培养人的同时,更是丰富学生文化与精神生活和完善自身的重要手段,高校做为教育的高层部分更是如此。我们应当全面地、深刻地认识这项工作,从身体、心理、智力三个环节人手,使体育教育这项朴实的工作在高校得到健康的、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这就要求学生能够理性地看待比赛中的进攻与防守、得与失、胜与败,使学生形成健康、豁达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素质。同时,还应该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体育比赛中所养成的良好心理品质迁移到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能够从容不迫、冷静客观地处理所面临的问题,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切实的提高。

2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当前高校体育专业教育,不仅要求教师要能够教授给学生知识与技能,同时要教给学生教学的方法,因为高校的体育教育是以培养优秀体育教师为职责的,从而实现由一名普通的学生向体育教学工作者转变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促使其能够顺利实现从学生变成体育教育工作者的转变。体育教育的特点是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常常能够使学生在喜悦和愉快的情境中接受教育并且得到一定的锻炼,在体育活动中渐渐转变学生的负面思想,不断加入正能量,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学生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要得到切实的提高,教师就要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充分利用体育教育的特殊作用,在教学中把学生们带出环境相对狭隘的学校,把学生带到环境相对广阔的社会实际中,通过组织开展各种相关体育活动,让学生们实实在在的吹风沐雨、经受实践锻炼。只有这样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提高。

此外,教师不能脱离体育教育特点开展教育活动,要使学生在欢乐中接受教育,进而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作为学生一方面要自觉接受类似的实践锻炼,另一方面,还应该明白为什么要参与这种活动,从而掌握类似教育活动的方法,最终学以致用,成为自己的一套教学方式,为今后成为体教工作者做好准备,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作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与体育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体质得到增强,而且还能提高文化素养。体育活动还是德育的重要载体,美育的重要手段,他能够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不断提升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从而克服不良的陋习,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校的体育教育应充分挖掘体育的德育、美育因素,使其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由于多种原因的存在,有的高校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有说脏话的不良习惯,甚至已经潜移默化成为一种习惯,难以克服。这时,适时适当利用体育教育的特殊作用,往往可以取得料想以外的效果。当前高校的学生存在着许多不良的习惯,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举办有针对性的体育比赛活动,通过体育教育活动的特殊功能,帮助学生们改善不良的行为习惯,为高校塑造良好的氛围。

篇(3)

1.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体育教师形象艺术设计方面的资料,由于专门的书籍资料非常少,所以主要通过网络收集了关于教师形象艺术设计的信息、视频和姊妹学科的相关资料。

1.2观课分析法

通过听、看课,主要为高校体育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课程的实况,进行对比、分析和总结。专家访谈法专门访问权威形象艺术设计人士和资深教师,针对高校对体育教师形象设计的意义和审美的要求进行访谈讨论,总结专家意见和建议并在访问记录的基础上总结整理。

2研究内容

2.1高校体育教师形象的重要性

2.1.1形象艺术设计对教师的作用这里的形象艺术设计是要对教师角色定位、分析、设计,运用美学、美发、美容、化妆、服饰、礼仪等手段塑造具有个人特色的职业形象,旨在全面提升教师的整体形象,升华精神境界。形象设计在教师职业生涯中有着非常重要作用,如识别、归类、吸引等作用。形象传递出的信息是非常广而丰富的,最直观的是的衣着打扮、言行举止、生活方式,甚至是知识层次、家庭出身、价值观念等。学生通过这些形象构成元素在清楚地为教师下着定义:这位教师是否热爱他的职业?是否平易近人?生活习惯好不好?对学生来说是否是可以学习参考的对象……同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大多情况下也会根据对教师印象而将其加以归类,再对这个人加以推论并做出判断。良好的形象总会给人愉悦的感受,内外兼修的形象更够帮助教师获得学生的信任,从而影响学生对教师所教授课程的学习效果,甚至影响学生积极人格的建立,达到美育的目的。2.1.2体育教师形象设计的意义体育课的教学是一种健与美有机结合的教学,健与美同等重要,在体育教学的美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依靠讲解来传授知识和技能,还需要用形象的肢体语言、身体运动做示范,而依赖教师的形象示范这一点正是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最大区别,所以说体育教师的形象至关重要。在体育课堂上,教师通过大量的形象动作向学生讲解、示范和传递运动的美、身体的美、体育的美、人文的美等,这与其他一些学科单调、枯燥的室内教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2如何设计并发挥积极作用

2.2.1外在的积极作用明确体育教师进行形象塑造的目的,从外在形象入手,进行色彩分析,根据皮肤色、毛发色、瞳孔色等身体色特征测试出最合适的服饰用色范围,包括色彩的明度、纯度、冷暖以及不同色彩在人物身上的面积比。并结合年龄、课程的场合需求、体态特征等,测试出最合适的配色方案。根据五官、神态以及个人服饰风格诊断辅助工具及身材特征,判断与体型,气质,最具有共性的、最适合从头到脚的装扮方式。其中包括人物的服装款式、质地、图案、鞋帽款式。试想如果一个体育教师穿着西装、皮鞋来上课,或是穿着皮衣、高跟鞋,那么学生们一看到这种形象,就对这位老师产生质疑,对这节体育课也就已经失去了信心。所以外在形象最直观、很重要,针对脸型与发型的分析以及饰品、鞋包等综合诊断,帮助人物树立鲜明的个人形象与和谐的着装品位,可以弥补缺陷、美化包装、提升气质,甚至是改头换面。以女性青年教师的形象设计为例:首先,作为一名教师,其形象一定要是端庄、得体的,所以在上体育课时要选择比较干净的妆容、利落的发型、较整洁、运动风的服装和配饰。其次,作为一名女性教师的形象,还应该符合其性别、年龄、身体条件、性格、和审美等,展现其女性魅力的优势,给学生以赏心悦目的感受的同时,注重个人特色的展现,可从适合的且个人喜欢的颜色、款式、图案入手,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从青年女教师的角度考虑,形象上还应更富有年轻朝气,可以选择自然妆、清新的发型等,再配合平时的教姿教态,让同学们觉得这位老师很有亲和力,这样从外在形象的设计,能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一开始已经给学生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形象,方便在教学中营造欢快的课堂气氛。2.2.2内在的熏陶影响形象的内在构成包括性格、修养、生活方式、人生观、价值观、爱好等。从内在培养体育教师注重形象的意识,学会如何打造良好的日常形象和职业形象,并养成形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形象是无声的教育,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教学效果。在高校教育中,学生对形象暗示有着较强的敏感度,如果接收到的视、听信息是不美的、粗鄙的、丑陋的,那么学生会产生反感、不愉悦的情绪,体现在行为上则会不靠近、不接纳,而采取回避和抵触的态度。相反,如果面对的是美好的、端正的,学生们会自然地产生喜欢、羡慕、愉快的情绪,体现在行为上则会主动接近、模仿、学习,所以教师无论在课堂还是课下,都应注意自己的形象的美,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以美的熏陶和启迪,使学生产生向教师学习的动机和欲望,为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好基础。体育教师应该培养注重形象的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提升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从内在到外在最直观体现就是教师的仪态教姿“仪态属于人的行为美学范畴。它既依赖于人的内在气质的支撑,同时又取决于个人是否接受过规范和严格的体态训练。”仪态的美丑,往往还是鉴别一个人的高雅还是粗俗、是严谨还是轻浮的标准之一。从头到脚,从内到外,小到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大到整体风格和气场,良好的仪态教姿会加强教学效果,达到美育的目的。首先,教师亲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专注的眼神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消除恐惧感,在表情的互动、交流中缩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教师热情洋溢的微笑、友善慈祥的面容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其次,得体、规范的体育课常用手势动作和口令同时运用,做到动作、语言和口令的统一,能够感染学生,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增强对体育的兴趣。再者,除了此类通用的仪态和教姿之外,体育教师的形象还应该结合具体的专业来设计。以瑜伽专业教师为例,在进行教师形象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瑜伽专业的特点,结合瑜伽的体形塑造心灵修炼和现代形象色彩搭配综合打造内外双修的形象,需遵照潜能瑜伽自知,自律,自我臣服三大支点,从道德,知识,心智模式,形体外貌,口才演讲等核心内容综合塑造。教师对仪态教姿规范不仅会对学生和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在反作用这教师本身,良好的形象使人自信自重,能增强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在长期习惯性地塑造、维持良好形象的意识和行动的积累下,不断积累审美经验和文化内涵,进而由内而外地提升气质,产生更强的气场。

篇(4)

一、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身体素质训练的重要性

高校教育的教学目标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政治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等,其中身体素质是综合素质的关键与物质基础,对学生体质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通常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身体素质训练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三点:第一,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体育教学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好坏,只有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才能保证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通常,身体素质指的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的各种能力,如柔韧性、灵敏度、耐力、力量、速度等,素质越好,越能更快地掌握技术技能。如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学习跆拳道中的横踢技术时,不能很好地踢腿且快速踢出,导致整体动作不规范。第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学生体质的强弱可以成为身体素质好坏评定的依据,有效衡量学生的体质状况,而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增强体质,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实现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器官系统技能,改善身体形态,加快机体新陈代谢,增强运动器官功能,如韧带、肌腱、肌肉、骨骼等,还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运动成绩。[1]第三,为社会提供健康的人才。身体素质训练能保证人们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的有序进行,促进人们身心的健康成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体力劳动被脑力劳动所取代,身心压力不断增大,致使现代文明病增多,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而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所以高校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加强身体素质训练,贯彻落实“终身体育”的思想教育理念,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

二、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身体素质训练的实施路径

首先,增强学生的思想认知。普通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实施身体素质训练时,必须要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和思想认识,让学生对身体训练在人体健康方面的作用加以理解,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参与训练活动,提高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借助实践课来提高学生认知,培养学生锻炼的自觉性,对身体素质训练的身心愉悦进行体会;或者是利用定期的理论课来增强学生认知,根据心理、生理等学科知识,使学生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意识到身体素质训练对自身未来发展的意义。

其次,贯彻落实身体素质训练。普通高校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必须要以学生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加以重视,进而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如在每周的体育课程教学中,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身体素质训练,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同时高校主管部门应贯彻落实身体素质训练,将其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对其作用及意义加以明确,使其成为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评价内容。[2]另外,高校体育教学部门可以定期培训教师,量化要求教学中身体素质训练的内容和时间等,及时解决训练中出现的问题。

最后,更新教学的方法、内容和模式。“双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而提高身体素质的形式与内容相对丰富,教师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可组织适当的身体素质练习,练习时间可为课后的20分钟。当然,每单元的练习内容需要多样化,采用竞赛、循环练习、分组游戏、综合练习、转化练习、辅助练习等方式,并以学生的锻炼能力、体质、性别、年龄为依据,有计划性地进行身体素质练习。[3]此外,安排与选择身体素质练习的强度和内容时,必须要注意区别对待,遵循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问题。

三、结语

当前普通高校学生在身体素质状况方面不够理想,这与体育教学中忽视身体素質训练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普通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中,必须要立足实际,加强身体素质训练,增强学生的思想认知和终身体育意识,更新教学的方法、内容和模式。这样才能满足高校体育的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所需的全面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彩彩克.体育教学中举重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及其战术训练要点探析[J]. 西部素质教育,2017(15). 

篇(5)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为帮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奉献给社会,毕业后能迅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就业与发展的现实要求。作为高职院校老师我们应该关注和实施学生的人性培养,重视并实施大学生个性发展。

一、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个性的重要性

(一)体育教学的目的

体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各种方式锻炼,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增强学生体质、增进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最终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对终身体育的实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职业院校教学的特点

高职专业比较多也比较开放,不同的专业决定着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以及运动能力和水平的差异,在体育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要为他们营造环境,提供条件给他们充分的发挥自我个性的空间。如果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挥,这样只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讨厌上体育课。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因材施教,个性化的培养和教育学生。尽管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模式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没有明显差异。随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体育课,不仅承担着身体健康的任务,同时也为学生就业后的不同位置上,身体需要奠定基础。

二、个性化教育的实施方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所谓的个性化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个性化,就根据学生不同的个体特征,有针对性的适当的个性化教育。孔子是第一个首创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和现代人文主义提供理论指导,所以为了个性化教育我们应该积极探索途径和方法,在体育教学中老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需要进行多元化施教。

(一)个性化教育的特点

在体育教学训练或竞赛中,参与者必须在困难面前进行自我约束、动命令和体验,及时克服困难与障碍,在运动中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校体育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并逐步完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个性化教育是教育的对象,通过全面调查,研究,分析,根据社会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是对教育对象的特点和潜在的价值取向与教育对象的利益目标和要求,量身定制的教育目标,教育计划。个性化教育是教育和学生自身的个性结合,是个人主体性要与社会统一,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实施高职院校体育个性化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应准确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增强学生的自我概念,培养学生在全面发展个性特点。

(二)发展学生的个性优势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高院校体育教学中选择教材内容要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体育运动水平,学生最喜欢的项目就是娱乐性强、能明显知道胜负的、自主性较强的活动项目,让学生体验成功快乐,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活动特征,扩大范围人际交往,促进社会技能的发展。

(三)促进师生之间关系

创造平等轻松和谐的师生对话环境,力争让学生敢与老师交流的,老师要善于与学生交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多一份的责任,多一份奉献意识。注重教育过程中的细节,和学生良好情感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认真对待与学生交流谈心的机会,学生的健康成长进步是快乐源泉。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体育教育,课间活动、运动会、观看体育比赛等机会,走进学生,融入学生中间,老师不仅只是组织者或裁判,还应该是参与者,如学生一起跳健美操等活动中,倾听学生的心声,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能更好地使用教学法来协调师生关系。

三、总结

个性是指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个性的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是个体对某种事物占主导地位的指向性,它包括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体育教学特点就是轻松自由,但是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较为严肃,课堂后气氛较为沉闷,教学方式单一,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突破的教学思维方式,大胆的进行体育教学改革,让学生在可以充分发挥自我想象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运动本身是在不断的创新与发展,个性发展往往决定创新能力的提高,只有充分重视学生的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灵活选择教学内容,营造生动、活泼、快乐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晓荣,李随成.论大学生个性培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4):28-29.

[2] 李广.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个性特长[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06):81-82.

篇(6)

体育课程的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否提高,运动技能是否增强,健康状况是否得到改善等方面。而传统的体育课程关注的是学生的运动技术是否掌握、身体素质是否提高、体育成绩是否进步。前者是以促进学生健康为目标,关注的是学习的全过程;后者是以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关注的是学生的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由于教材的局限性,许多竞技运动教学内容并不适合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教学内容既陈旧又不实用,因此不受学生的欢迎。不喜欢体育课,对体育课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表现为行为松懈。因此,体育教学改革成为一种必然。

然而,体育教学改革单靠某种教学形式或某种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不能实现的。体育需要强调人们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内容。培养人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忽视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就不可能奠定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础。惟有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做好体育教学。

一、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1.可以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现在的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找个轻松舒适能挣钱的好工作,缺乏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因此,体育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如队列队形练习、“投准游戏”、越野跑等,一方面,学生要承受机体的疲劳与肌肉的酸痛,可以培养坚强的毅力和韧性;另一方面,严格的纪律与规则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与自制力,帮助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注意力,使学生们知道成功并不是唾手可得的囊中之物,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必然充满艰辛和苦涩,在苦难面前勇往直前才能登上成功的顶峰,感受成功的来之不易。

2.培养体育习惯

大学生将来要担当起国家建设的重担,通过锻炼强健体魄,获得健康,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所以,通过课外体育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学生的体育锻炼成为自觉的行为。将来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够促进群众体育的进一步推广和提高,是增加社会体育人口,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关键。

二、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做好体育教学

1.可以充分运用游戏、竞赛的机制。

人有争强好胜的天性,学生喜欢游戏、体育竞赛,他们此时的脑神经活动旺盛,兴奋性高,他们热情洋溢、富于朝气,且集体观念强。此时应可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开展小组学习,互助学习,让学生组成学习队子,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体育之“大”首先要从全面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培养学生在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形成终身发展的意向。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必须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老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健康”这个概念,必须充分认识到:健康不公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善状态,确立生理、心理、社会相结合的多维健康观。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到在青少年时期打好体质健康的基础,不仅是我们在学生时期完成学业和幸福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是终身健康的需要。并进一步认到增进健康和增强体质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必须通过长期锻炼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实现自身“健康”,不断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

3.培养学生的课外体育精神

篇(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11-01

1 构建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符合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

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知识经济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终身教育已经从简单的概念落实为实实在在的教育体系,构建社会终身教育体系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从目前来看,构建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符合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十分必要的。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构建社会终身教育体系,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发展

在目前全球经济发展中,知识经济成为了发展的重要特色,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主流,知识的作用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在这种背景之下,如何提高全民知识水平成为了重要课题。由此提出的构建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的概念,深深契合了这种发展实际。所以,构建社会终身教育体系,对知识经济的发挥是一个有力的促进。

1.2 构建社会终身教育体系,提高了全社会的人员素质

通过构建社会终身教育体系我们可以发现,全社会都对知识经济的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全社会的人员素质都得到了切实提高。从这一角度来看,构建社会终身教育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不但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提高全社会整体素质有着重要促进作用,所以,我们要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引起足够的重视。

1.3 构建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随着社会总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全社会的教育程度在不断加深,在这种现实的需求下,构建社会终身教育体系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因此,我们要对构建社会终身教育体系有全新的认识,要从社会总体发展规律的教育去重新看待,并积极推动构建社会终身教育体系取得成果。

2 高校在社会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在构建社会终身教育体系过程中,高校成为了重要组成部分,不但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智力保证,也为其提供了多元化的开展方式。在目前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高校的地位日益突出,已经成为了开展社会终身教育的重要场所,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高校的地位会日益凸显。从目前来看,高校在社会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高校为社会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重要场所

高校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除了培养正规高等人才之外,还肩负着为社会终身教育体系提供场所的职责,高校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正在社会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高校在社会终身教育体系中处于提供场所和资源的角色,其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

2.2 高校是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高校拥有重要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在全民教育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因此高校成为了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构建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元素。随着我国高校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提高,高校对社会终身教育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所以,高校成为了构建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

2.3 高校为社会终身教育体系培养了众多高等人才

目前我国的高校教育日趋完善,所培养出的高等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的教育职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正是有了高校培养出的众多高等人才,社会终身教育体系才能得到维系和提高,社会终身教育的作用才能得到全面的发挥。所以,高校在社会终身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

3 高校在构建社会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考虑到高校在社会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其对终身教育体系的促进作用日益突出。因此,我们要对高校在构建社会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并积极发挥高校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保证社会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成功。从目前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来看,高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高校促进了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的整体发展

由于高校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在构建社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高校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首先,高校丰富并完善了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的形式,其次,高校提高了社会终身教育的整体质量,再次,高校为社会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3.2 高校推动了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

在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高校的另一重要作用就是推动了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使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保证整体性和完整性,保证社会终身教育体系取得积极的构建效果。由此可见,我们要对高校在社会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的作用有足够的了解,并发挥其积极作用。

3.3 高校为构建社会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智力保证

高校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是进行社会终身教育的最佳场所,社会终身教育体系与高校结合之后不但可以共享其资源,还可以利用高校这一有利平台不断提高社会终身教育质量,保证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效性。所以,从作用上来看,高校为构建社会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重要资源,同时提供了智力保证。

4 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高校在构建社会终身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整个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要想取得构建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的最佳效果,就要对高校加以正确利用,不但要发挥高校的促进作用,还要将高校作为构建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所以,我们必须要对高校在构建社会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积极发挥其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姜福臣.论发挥普通高校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4(1):27-28.

篇(8)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人性化课堂设计就是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以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自身特点为主要前提, 即以人为本,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1]。英语人性化课堂设计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关心和赏识学生[2]。局限于国内教育情况,很久以来学校为了一味的追求升学率和重点学校的人数而忽视英文的人性化和人文性的特征,只重视英语的知识性和工具性的特点,从而使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变得越来越枯燥乏味[3]。因此,在提倡创造和谐师生关系的今天,作为英语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积极创建良好的人性化的环境,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还要在塑造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情感以及挖掘学生的潜力方面大下功夫,努力完善的学生们的人格。

1 英语教育人性化课堂设计的基础

人性化课堂设计源于人性化教育的理念。文艺复兴时期,希望已有一些人文主义思想家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确立为人们的全面发展,教育应以心智训练为核心,而非单纯的传授知识和职业技能[4]。目前,人性化教育理念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教育潮流,被更多国家教育界先知者们所接受和推广。进入新世纪以来,可以明显发现学生的自我意识普遍增强,追求个性特点也变得越来越强烈,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及理解,在学校里尤其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重视和尊重。作为教师,积极改变传统的陈旧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正视和走出传统教学存在的误区也已成为客观要求。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人性化课堂设计并不仅仅是体现子啊对课堂教学方式和形式的整合优化,更主要的是体现于课堂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逐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并提升人们的需求层次,通过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促进师生和学校的共同进步发展。

2 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弊端

2.1 过于模式化和教条化

很长时间以来,国内的英语教学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对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发展产生着严重的制约作用[5]。英语课堂教学无非是复习知识,引出新课、讲解巩固、布置作业,课堂上具体的教学行为已经逐步演化为单调、刻板甚至不变的模式;这种形式大于实质的教学行为,过分重视纯粹形式化表现将可能会导致实质性的内涵越来越少[6]。很大一部分教师把教材上的内容当做真理和金科玉律,按照考试范围和备好的教案进行枯燥的授课。英语课堂活动中没有任何的创造性、也缺乏应有的活力,只有平铺直叙和机械的讲述,简单无味的重复还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作为新时代的英语教师,应该意识到课堂是动态存在的,要随时根据不同的情形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改变以往僵硬化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地位,精心进行课堂设计,以焕发英语教学活动的生机和活力。

2.2 教学模式缺乏师生互动

由于升学的压力等诸多原因,英语教育把知识和技巧的提升确立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内心的追求还有授课方法和形式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当然就忽视了教育所追求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目的[7]。曾有研究表明,人类的心理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中知、行、情、意之间也是互相渗透和联系的。在教学组织形式,我国长久以来就采用班级上课制的形式,无论是人数多少,均采用课桌椅的整齐排列[8]。课堂上缺乏应有的活动,只有听到老师及少部分学生的声音,而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严重制约着学生主动性和自主性的发挥,从而也就难以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性。另外,在课堂上过于追求固定化静态知识的传授,很少深入探索知识形成的方法,缺乏师生间真正有效的互动和交往。对于知识,也应从辨证的角度来看,不仅是名词,还是一个动词,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索,通过自己的动脑、动手获得的知识,才是掌握的比较牢固和创造更大的价值。

3 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和需求

英语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一方面它与汉语相似,都是人们进行语言情感深入交流的工具;另一方面,英语不仅受英、汉两种不同语言的影响,还收东西方民族文化。价值取向等多个特点的限制[9]。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在不同语言文化中培养性情和全面完善人格。而人性化课堂设计也是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3.1关注学生的内心活动和价值取向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为其提供充分发挥和自由选择的机会。充分考虑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给学生充足的主动探索和自由支配的时间及空间,使学生们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处于自主的状态,从而能够主动地去动脑、动手汲取知识。教师应该努力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个性特点以及价值取向,在课堂上精心创建对学生有意义或挑战价值的情景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和成就感[10]。在创设问题时,要特别重视问题的情景,让学生通过一个个问题的逐步击破,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英语教师还应该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平时多换位思考,努力创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研究显示,良好的情感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智力上的不足,因此建立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逐渐喜欢上英语课堂,对提高教学质量将非常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再努力挖掘其潜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2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

人性化课堂设计还要求教师要注意关心学生们的生活状态,能够打破单一的集体教学模式。班级授课可以采用全班集体教学、小组学习以及个别指导等多种形式[11]。此外,还要关注学生身上具有的独特文化,平时要注意加强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学生时期是由童年迈入成人行列的过渡性时期,通过一定的学习,除了让他们既能够学习成人的价值态度,为成年后迈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还应该让学生们内心的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

4 人性化课堂设计利于学生文化品位的提高

积极培养学生较高的文化品位和兴趣爱好,不断他们精神世界的丰富性也是人性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学生人格的目标之一。新时期的英语教学对于学生而言,不再仅仅是掌握一门外语,还更应从西方特有的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一个国家的文化与其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只有在掌握语言运用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能够在与外国人交往的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文化元素的导入。首先,可以通过深入挖掘课文中的文化信息,结合文中情况补充西方国家的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文化背景,让学生对西方文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其次,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展示西方国家的图片或播放电影引导学生逐步西方文化各方面的情况。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阅读一些合适的英语小说或优秀的文学作品的方式,让学生从原著阅读中感受到英语的美妙之处和西方文化的特质,不仅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还能丰富其情感和审美意识,最终培养成为具有较高文化品位和素养的人才。

5 结语

目前,人性化教育教学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关注学生群体的个性化,因材施教,回归人性,才能极大程度地挖掘人们的潜能和促使新世纪人才的全面发展。英语教学从中学到大学一直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听、说、写综合能力,不断提高其综合文化素质水平及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能适应国际化交流的需要[12]。这一要求意味着英语教学已不再是单纯的机械地传授知识,让学生掌握单词、语法、句型等基础知识,学会解题的技巧,而是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真正掌握一门外语,并且从西方特有的文化中汲取营养和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从而能够在国际化交往中做到游刃有余。目前,国内英语教学仍存在形式单一,过于模式化和教条化,一味追求升学率,且存在教学效率太低的问题。因此,精心进行人性化的课堂设计,与学生建立良好地师生互动关系,积极关注学生的内心活动、价值取向以及生活状态,依据学生英语学习的思维模式,确立人性化理念,并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将对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仕龙,一种高校课堂教学效率的综合评价法[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7(12):72-73.

[2] 杨阳,浅谈利用小组合作提高英语教学效率[J],中国校外教育,2010,5(2):166-167.

[3] 杨宏,罗东山.基于普专对比的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J],时代教育,2013,(5):237-239.

[4] 骆京景,庞继贤.学术论文中指令语分布特点及其话语策略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26(5):157-158.

[5] 鱼银霞.浅谈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角色的转换――由参观山东杜郎口中学引起的一些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 ,2010,(31):191-192.

[6] 张迎春.探索自主学习规律提高英语教学效率[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7(19):178-179.

[7] 鞠晓琴.师生协作共同提高英语教学效率[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26):227-228.

[8] 姜海春.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浅析[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9):229-230.

[9] 李敬梅.从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看英语教师的课堂角色[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1):219-220.

篇(9)

在体育课堂上,教师的情绪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它通过教师的表情对学生起着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因此教师上课应保持良好的心情、丰富的情感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并引起共鸣。同时教师的情感要与教材的情感因素结合起来,如果离开了教材,那么课堂教学的情感感染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各种体育教材有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在驾驭教材的基础上,善于深挖体育教材的情感因素,使自己的情感与教材的情感因素深化在一起,从中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教材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发生共振,形成一个情感交融、扣人心弦的教学场景,方能引导学生接受教育,达到体育教学所预期的目的。

一、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最佳手段之一

体育教学过程包含着品德形成的五个环节:知、情、行、信、意,因此,学校体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最好手段之一。它可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执着追求和坚强的意志,它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克服学生的娇气、怕苦怕累、集体观点不强、学习目的不明确等不良倾向,引导学生树立吃苦耐劳、集体主义精神和为祖国建设而锻炼学习的崇高品质。一个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他的动机、意识、胜负观点是受环境及主观因素影响的,社会上的歪风邪气都不无影响着学生体育品德和道德的形成,通过体育教学加以引导,教师以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去影响和指导学生的行动,训练学生的行为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因此,体育教师必须随时随地、课内课外,用教师自身的行动指导学生,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给学生做好榜样。

二、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建立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态度。凡是深受学生尊敬和爱戴的教师,会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热爱迁移到对教师所上的体育课的热爱。反之会使学生厌恶体育课。因此,良好的、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会出现一种心理相容、思想沟通、情感交流的教学氛围。有了这样的教学氛围就能使师生之间的心理协调一致,心心相印,情情相通,相互包容,成为学生认真上课,努力学习的一种动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依赖学生,建立尊师爱生的良好关系,使课堂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民主和谐的氛围。体育教师作为课堂的控制者,应以自己高尚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并激发出学生积极学习体育知识的热情。因此体育教师还必须具备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等,特别要具有热爱体育事业和热爱学生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动之以情,才能与学生架起情感的桥梁,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有良好的基础。

三、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树立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把以教师“教”、“灌”为主的注入式教学,转向以在教师指导下、启发下的启发式教学。把教学的基点定在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方面。高校体育教学要立足于现在,面向社会,着眼未来,不只是锻炼学生身体,教会学生某种运动项目技术,而是要注重启发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多边信息沟通、情感交流能够让教师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控制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在已有水平上,都有所发展和充分发展的方向迈进,及时带给学生成功的欢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精神。从而使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由理论形态转化为现实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而促使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篇(10)

前言

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高校体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遵循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的要求,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把体育技能的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开发心理潜能,渗透仪认知、个性心理、心理品质、情绪情感、克服心理障碍。

1、高校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培养目标

国家教育部规定各高等院校要按照一定的学生配备相应的心理咨询及辅导教师,以提供大学生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解决或缓解大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扰,对大学生出现的一些心理障碍进行应对,提供专业知识,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心理辅导室,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很多高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并且资源配备不足;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充分,很多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有误解,认为高校心理咨询室只是对那些存在心理障碍、人格缺陷、心理异常的大学生为对象,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去正视和面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有局限性,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只是以口头了解为主,并没有做出一些相应的治疗,也没有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来消除学生所产生的心理问题。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确定了体育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的培养目标: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

2、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教师在体育技术教学中应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其包括:教师在体育技术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使学生能够充分融入到体育教学的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能力的了解,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充分的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当的评价;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间的人际互动,是健康人格形成的一条重要途径。如在和学生的相处中应该察觉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性格的不同,为体育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适度培养体育学习的心理状态,让学生能适度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针对学生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表现的变化,实施心理激励调控和暗示调控,巧妙地给学生形成一种兴奋好学的心理状态。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他们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进学习效果。并且给学生一个发泄自己情绪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的空间;开发学生的运动技能,通过良好的学习行为和心理能力的训练来实现,对学生提出要求,重复练习,以熟练、自然、自觉为目标,并且对学生实行正面引导,督促检查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习惯。

3、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3.1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响应政府的号召,符合时代的要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对现在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未来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心理素质的的竞争。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社会现代人不可或缺的。

3.2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要求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自杀未遂的达1000万人以上;造成功能残缺最大的前10位疾病中有五个属于精神障碍;推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负担到2020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四分之一。在中国,目前保守估计,大概有有1.9亿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据调查,13亿人口中有各种精神障碍和心理障碍患者达1600多万,1.5亿青少年人群中受情绪和压力困扰的青少年就有3000万。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行为异常、心理承受障碍等表现较为异常。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因此,对大学生实施心理教育迫在眉睫。

3.3符合国家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素质教育的各项素质培养中,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的核心和基础,心理素质的全面优化是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前提条件。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质,具有较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上一篇: 课堂教学妙招 下一篇: 贸易自由主义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