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服务体系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8 17:07: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公司的服务体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公司的服务体系

篇(1)

基层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与广大群众利益息息相关,是共享发展成功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当前我市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客观要求。目前,九龙坡区在学前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出现雏形,“十三五”期间,九龙坡区更是提出普及15年教育的计划,如何深化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为广大基层提供过一条可行的经验,值得探讨。

一、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概述

“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指与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目的,以满足公共教育需求为根本任务,以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为载体的系统制度安排。“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分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从教育改革发展实践来看,必须引起基层政府的高度重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中央更是多次要求,要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显然,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这一问题不仅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而且已获得合法的政策保障。“十三五”时期,是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阶段,也是我市深入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攻坚阶段。

二、目前普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从总体上看,郊区的基本公共教育资源缺乏,实际配置标准较低,这造成市区和郊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差距。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实际上在具体配置上区与区之间、校际之间仍然有很大差别。有些达不到基本标准,有些高于标准。校际资源配置上的差距是造成了服务水平差距的重要原因。

(二)公共教育服务体制导致发展有差异。我国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虽然需要加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差距,但不可能实行如欧洲那样全国高度统一和一刀切的管理模式。我市基础教育实以区县为主,在投入上以区县为主。由于区县财力差别很大,受各区县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公共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现象仍然存在,城市中心区与郊区、城区与农村、区域内校际之间的差异依然存在。

(三)公共教育服务问责机制需要健全。目前,在政府的教育决策和学校的决策和管理中,信息公开不够,社会参与较少,公众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还不畅通,市民参与和问责的方式往往流于形式,在公共教育服务的有些领域不公平现象仍有发生。

三、九龙坡区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经验

(一)推动学前教育普惠规范发展。制定规范性文件,为普惠性幼儿园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定期组织开展园长、教师培训等集中培训,形成常态化培训机制,提升学前教育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建立电子信息管理平台,对学前教育实施动态监管,推进形成依法、规范、科学办园的良好机制。

(二)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城乡互助联动等方式,加强对薄弱学校扶持改造力度,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以质量监测等多种方式对学校进行分层考核和评价,调动学校办学积极性,促进学校整体发展。实行学校台账管理制度,对各学校办学历史、办学规模、教师队伍、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等内容建立统一台账,为各学校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

(三)推动高中教育内涵发展。实施“高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建立高中优秀名师人才库,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和资源库,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加强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推进走班制、选修课、社团课程等教学改革,开展特色学科、特色课程、特色文化等特色项目建设,建立“学科长”制度。

(四)推动职业教育专业特色发展。按“一重、一特”发展思路,巩固示范和重点中职学校建设成果。大力建设电子、信息技术、现代加工、现代服务、动漫、建筑等一批品牌特色专业。加强中高职专业衔接,试行中高职“3+2”“3+4”“五年一贯制”升学衔接模式。

(五)推动社区教育品牌发展。创新学习方式,推进社区学校和学习点“实体化、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的特色社区教育体系。抓好群众参与面广、需求量大、深受欢迎的品牌教育项目,组织好“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等活动,推动社区教育示范品牌发展。

(六)推动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建立促进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制度,推进政府向民办学校购买教育服务。加强民办非学历文化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做好对民办培训机构的日常巡查和年检评估。促进民办学校优质、特色发展。

四、完善基层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思考

(一)提高公共教育服务的均衡性与可及性

当前,在制订教育政策时,要特别注意对薄弱地区、特殊人群的服务供给。随着主城区非户籍人口不断增长,义务教育阶段非户籍适龄儿童的数量也在提高,这些孩子大多聚集在近郊区域。要应对这些实际矛盾,确保公共教育服务的可及性,只有实现上述三个转向。我们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育服务政策,保证公共教育服务的普惠性和可及性,使得教育真正成为社会公平的基石和社会和谐的促进手段。

(二)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

篇(2)

1四川省公共体育活动人群的基本情况

1.1四川省公共体育活动人群参加体育活动的年龄

表1 公共体育活动者参加体育活动的年龄

年龄 18-35岁 36-45岁 46-55岁 56岁以上

百分比 13.6% 23.7% 27.7% 35%

从(表1)中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公共体育活动者的老龄化倾向比较明显。说明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人体机能会逐渐下降,身体就会受到疾病或潜在的疾病侵害。因此,年龄越高的公共体育活动者健身意识越强。

1.2四川省公共体育活动人群参加体育活动的职业

表2 公共体育活动者参加体育活动的职业

职业 学生 工人 机关

工作

人员 企业管理人员 商业服务人员 退休人员 无业人员 其他

百分比 5.9% 7.6% 12.5% 12.3% 8.7%

44.3% 5.3% 2.2%

从(表2)中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参与公共体育活动的人群中离退休人员所占的比例较大。说明退休人员有足够的空闲时间以及相对较好的经济基础和充足的精力。

2四川省公共体育活动人群参加体育活动状况

2.1四川省公共体育活动人群参加体育活动的频度生命在于运动

任何事物都是通过一定量的积累才达到质的飞跃。只有坚持经常性的锻炼,才能提高人体的技能水平和整体健康水平,从而达到增进身体健康、防病治病的目的[1]。

表3 公共体育活动者参加体育活动的频度

频度 天天锻炼 每周3次或3次以上 每周1-2次 每月1-2次 偶尔

百分比 51.3% 30.6% 9.6% 5.2% 3.3%

从(表3)中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最高的是第一类即天天锻炼,其次是第二类即每周三次或三次以上,两者共有81.9%,说明公共体育活动者的健康意识不断增长,公共体育活动习惯也逐步形成。

2.2四川省公共体育活动人群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

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在30分钟或30分钟以上的占76.7%(见表4)。这与体育锻炼人群中老年人居多,老年人闲暇时间充足,体育活动的时间较长,精力充沛等都有了一定的关联。而对在职人员由于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快,参加活动的时间相对较短也有一定的影响。

表4 公共体育活动者参加体育活动时间

时间 10-20分钟 20-30分钟 30分钟以上

百分比 8.9% 15.4% 75.7%

从以上的数据统计及分析处理上得出公共体育活动点锻炼者参加锻炼的频次多、时间长、强度低的特点。这三项是体育人口的指标项。根据卢元镇编写的《中国体育社会学》一书中对体育人口的界定:①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以上;②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③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称之为体育人口[2]。在参加公共体育活动锻炼的人群中参加频率达到每周三次以上的占31.6%,持续时间为30分钟以上的占16.7%,强度在中等程度以上的占60.5%。

2.3四川省公共体育活动人群参加活动的场所

表5 公共体育活动者活动的场所

活动

场所 公园

广场 公共体

育场地 街头

巷尾 江河

湖畔 小区

绿地

百分比 39.8% 10.5% 17.9% 8.2% 23.6%

序 次 1 4 3 5 2

体育活动场地设施是公共体育活动点锻炼者参加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前提保障。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根据自身条件安排全民健身活动场地,应当对该公共场所和居民住宅区配置全民健身器材明确管理和维护责任人[3]。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四川省公共体育活动者活动的场所主要是在公园广场、小区绿地、街头巷尾。而在公共体育场地,江河湖畔较少。说明,公园广场是大多数公共体育活动者的锻炼点。

3四川省公共体育活动人群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容

表6 公共体育活动者活动的内容

活动

内容 散步

跑步 交际

舞蹈 大秧歌 武术类 跳绳

其它

性别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百分

比 8.1%

4.2% 17.5%

20.8% 10.6%

15.7% 4.2% 5.7% 4.2% 1.1% 3.6% 2.1%

问卷中体育活动内容共设计了6个运动项目。从项目的选择上,男女有明显的不同,这反映了性别的需要和兴趣上的差异。相对以前的慢跑、快走提升为舞剑、太极拳、健身球操、老年探戈等,更多倾向于娱乐性,健身性。

消费结构大多是买一些常用的运动服装鞋帽、常用的运动器材(如太极剑、绳、扇子等)。而体育消费是指人们用于体育生活的各种支出,主要包括购买运

4建议

4.1政府部门应发挥其政策导向作用

合理有效的组织机构是整个管理工作的有利保证,也是达到整体组织目标的基础,而科学健身是获得良好健身效果的重要保证。政府部门要加快四川省社区体育建设,使公共体育活动点体育活动规范化、公共体育活动点建设法制化,以确保锻炼者参加体育活动的稳定性和经常性。并且使体育锻炼公共体育活动点与城市社区融合在一起,进而提高体育锻炼公共体育活动点的组织化、规范化、法制化。增强锻炼者的体育意识,逐步树立“终生体育”的观念,让体育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人们理解“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真正含义[4]。

4.2改善锻炼坏境

公共体育活动者的锻炼环境应进一步加以改善与合作,如学校与体育锻炼公共体育活动点联合、企业与体育锻炼公共体育活动点联合等等,以实现体育场地设施等资源的共享。并要求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好现有场馆,面向社会全部开放,提高现有设施利用率。多渠道筹集活动经费。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摸索建立体育创收自给的渠道。将集来的经费用于提供给公共体育活动者购买锻炼器械,包租、新建场地。

4.3活动内容、管理丰富

在活动内容上,应以娱乐性、趣味性、保健性、表演性为主导。可在健身指导员的带领下积极开展如老年探戈、健身舞、健身球、太极拳等为锻炼者所喜欢的、对场地和经费要求不高且锻炼效果好的运动项目。国家对以健身指导员为职业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5】。由政府部门出资为街道、社区配备专业的健身指导员为公共体育活动人群提供科学的健身指导。

参考文献:

[1] 袁方.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1期

[2] 胡爱武.丁云霞 试论社区体育的科学公共体育活动与全民健身[J]. 湖北体育科2002(1)

[3]王凯珍,任海,王渡,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1997,17(5)

[4]尹敏 对南京市居民公共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篇(3)

前言

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是指实现我国公民享有权利的逻辑起点,正如公共图书馆作为我国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机构,为我国政府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服务机构。因此,加强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作用,满足广大人们群众对公共图书馆的需求,早已成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首要工作之一。以下笔者提出几点加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实践办法,以供参考。

1.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概述

目前我国在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中,有学者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公民文化权利的逻辑起点,能够满足公众对公共文化的真实需求,是一种向公众提供服务和文化产品的总称。而公共图书馆作为我国公共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建立的性质和服务宗旨皆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一致。同时,公共图书馆以其独有的特性,既丰富的馆藏资源,向全社会的广大群众提供着借阅、讲座、查询、展览、活动等服务,满足社会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而“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作为公共图书馆的办管宗旨,长久以来始终是我国图书馆的追求的目标。因此,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公共图书馆要本着高度重视公众的文化权利,认真调研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把加强公共图书馆优质服务、高效率服务以及提供优质产品等方面落实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来。

2.公众对公共图书馆文化权利需求的表现

2.1 公众应该具备宽泛的文化权利

公众对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权利主要有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等等方面,同时不应该因其种族、年龄、性别、职业的不同,其享有的文化权利有任何变换。也就是说社会上的所有公众都应该享有到图书馆看书、查阅资料、学习以及图书馆所提供的一切服务的权利。在公共图书馆中,公众有权表达在阅读意愿、发表阅读感言、提出图书馆改变建议,使图书馆服务工作更加贴近公民需求,更加符合公共文化建设的基本目的。

2.2 公众应该具备符合现代化发展的文化权利

随着我国社会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近些年来,数字信息化的出现,对人们的阅读内容、阅读习惯等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出版物、光盘、网站等电子阅读工具的出现,使人们在阅读上从读纸到读屏的方式逐渐过渡,给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体系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因此,公共图书馆在满足社会公众文化权利需求时,应该满足现代化发展下的新阅读趋势的文化权利需求。

3.加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主要实践办法

3.1 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实践中强化政府主导意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信息化发展越发重要,我国政府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应该认识到,政府作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良好建立的基本保障,在健全、完善服务体系中起到重要的主导作用。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制的责任早已成为各级人们政府主要的责任之一。在公共图书管服务体系的建立中,政府应该给予大力支持,对图书馆的在施工建设过程、日常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更种问题,应该加大重视度和关注力度,从公共图书馆的整体规划入手,对公共图书馆的各项经费管理、图书购置、技术支持以及延伸服务等等方面给予经费上的职称、政策上的保证。

3.2 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实践中加强公益

加强公益是强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实践中,应该在图书馆建设初期就为社会广大群众建立良好的内部环境,实行公益。一方面,为社会广大群众免费办理图书借阅证件。实现图书的免费借阅;另一方面,为社会广大群周提供免费的图书讲座、中外图书影片观赏活动。同时馆内为广大工作提供免费存包、免费饮用水。以此真正实现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公益,吸进更多的社会公众走进公共图书馆,利用图书资料提高文化素养。

3.3 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实践中加强服务的开放性

篇(4)

一、引言

随着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增强,全球化环境中的竞争已经越来越激烈。21世纪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在物流发展过程中,要想使整个地区、国家乃至全球范围内物流高效率运作,第三方物流的力量显然不足以整合社会所有的物流资源,不能完全解决当今物流瓶颈方面的问题。在实际运作中,一些企业经常发现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缺乏当前所需的综合技能、集成技术、战略和全球扩展能力,难以满足他们的部分要求――如电子采购、订单处理能力、充分的供应链可见性、虚拟库存管理,以及必不可少的集成技术在内的增值服务等。于是,一种新的外包选择开始出现――企业正向单一组织外包其整个供应链流程,这就是第四方物流。

二、第四方物流的概述

第四方物流(4PL)的概念首先是由安德森咨询公司1998年提出的,其定义为“一个调配和管理组织自身的及具有互补性的服务提供商的资源、能力与技术,来提供全面的供应链解决方案的供应链集成商。”

第四方物流的作用是:对制造企业或分销企业的供应链进行监控,在客户和它的物流信息供应商之间充当惟一“联系人”的角色。

第三方物流注重实际操作,而第四方物流更多的关注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活动。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之间是一种合作关系,他们都是客户的服务提供商。他们的合作和互补可以让被服务企业的物流成本最小化。

因此,面对越来越多的第四方物流企业, 生产企业如何选择合适、满意的服务商, 以及选用之后如何评价其服务水平, 是一个非常关键且必要的问题。

三、第四方物流服务提供商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第四方物流自己不投入任何固定资产,而是对买卖双方,以及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资产和行为进行合理的调配和管理,提供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

第一,第四方物流提供一个综合性供应链解决方案,以有效地适应需方多样化和复杂化的需求,集中所有的资源为客户完整地解决问题。第二,第四方物流通过影响整个供应链来获得价值,即能够为整条供应链的客户带来利益。

本文根据第四方物流的以上特点,构建了评价第四方物流服务商的指标体系。

1.在物流服务能力方面

(1)质保体系:质保组织健全,有主管质保经理和管理者代表;有质量认证体系,管理层有定期评定质量体系的制度且制度具有有效性,且各项质量记录完整。

(2)设计开发能力:有全部物流功能自行设计、开发的能力。有一整套的产品设计开发控制制度。

(3)物流功能设计手段:设计全部计算机化,有大量的标准化模块可供用户选择,物流各基本模块实现自由拆分和组合。

(4)资源共享程度:能够在较大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企业在接受物流服务的同时能够享有更广泛的资源。

(5)物流信息化处理:有先进的物流信息平台。信息处理速度快。允许同时有足够数量的用户使用,信息来源合理,应用软件具有前瞻性,和现有系统的借口问题很容易得到解决。

2.客户关系管理能力

(1)管理程序或办法:有一整套有效的客户管理制度,能够对客户的物流服务实行有效的管理。能够预防物流服务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对不同的合作伙伴实行分级管理。有专门的监督人员和定期的监督记录,能够及时纠正外包过程中的不正当之处,有纠正记录。

(2)对合作伙伴的管理:有一整套完整的评价体系,物流合作全部在合格的物流企业之间进行。

3.历史用户满意程度

(1)服务态度:对顾客有良好的服务。主动调查顾客的服务要求,并能够尽力实施;客户有抱怨能够及时纠正,并能够将信息反馈给顾客,顾客投诉的情况。

(2)其他企业对该物流企业的服务满意程度,以及希望以后能够继续和该家物流企业进行合作的意愿。

(3)法律状态:没有因质量事故、外欠款、侵权、重大责任事故、兼并重组等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诉讼事宜。

4.企业实力

(1)具有对多服务供应商进行组合管理的能力。

(2)在集成供应链技术和外包能力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3)具有对资本和资产的高效率运用的能力。能否对供应链所拥有或所能掌握的资产进行高效率的运作,最直接地反映了物流企业的能力。

(4)具有全球化的地域覆盖能力和支持能力。

(5)能提供全球层次的供应链策略描述并对商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

四、结论

本文提出了第四方物流服务商的评价指标体系。此体系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快速准确的选择合适的物流供应商,还能对其进行绩效评价,这样通过循环往复保证本企业供应链的健康发展。但是企业在选择第四方物流服务商时,要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从而选择最合适的服务提供商。

篇(5)

第一,信息服务具有目的性。也就是说,信息服务是信息的提供者根据信息需求者的需要,通过筛选和整理,通过一定的载体,向信息需求者提供能满足其要求的文献资料、图片、实物等信息。信息服务一定是为了满足特定的要求而来的,服务的对象是社会公众和特定的社会机构,而不是图书馆本身。图书馆从自身出发而不是从需求者出发,所编辑的文献资料,不应当视为信息服务。比如图书馆开展工作的内部文件、活动通知等,虽然具有目的性,但是其面向图书馆内部职工,而不是面向社会和社会需求者,只能算作图书馆的内部信息,而不是我们这里所讲的信息服务范畴。

第二,信息服务具有价值性。也就是信息服务能够满足社会公众或者特定机构的某种需求,能够对他们的工作产生实际的帮助,或者有助于一个具体问题的求证和解决,或者能在某个问题上提供一个参考。没有价值的信息,就是无用信息。这种价值性,还体现在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影响上。当图书馆所提供的信息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并被经常采用时,图书馆自身在某一个领域的社会地位就会得到社会公众或者特定机构的认可,并通过这种认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和专业影响力。如果图书馆所提供的信息价值偏低,质量不高,就很难得到社会公众和特定机构的认可。

第三,信息服务具有专业性。信息服务是为满足社会公众和特定机构的需求而提供的,不仅需要满足社会公众和特定机构的一般需求,还要求满足他们的专业需求。对社会公众和特定机构来说,只有难以通过自身获取某种特定信息时,才会通过图书馆等公共服务机构来满足,而这种信息需求一般来说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甚至仅仅靠一家图书馆未必能够得到解决,需要通过多个图书馆,或者图书馆和其他公共服务机构如档案馆、博物馆等的联合协作。所以,图书馆在提供信息服务时,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专业需求,提供有价值、专业性强的信息,是图书馆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服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图书馆信息服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点

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很强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图书馆功能上的一定的契合性。图书馆信息服务只有找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点,才能更好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服务。

第一,图书馆功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属性上的契合。根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文学及其语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礼仪、传统体育等。这些传统文化,有的通过文字记录的形式,流传下来,有的虽然没有文字记录,但是需要通过其他形式,使其得到传承和传播。图书馆的一项原始功能,就是保存人类文化典籍,收集、加工、整理这些珍贵文献资源。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契合点就在于,“非遗”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图书馆是这种载体的保存和服务者,并为其传承和传播提供条件,两者的文化属性相同。

第二,图书馆服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上的契合。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是“非遗”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我国通过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非遗”普查,收集整理实物和资料29万多件,拍摄图片477万张。按照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思路,对所有的“非遗”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对其中具有价值的“非遗”则进一步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什么样的文化遗产是非遗,什么样的非遗有价值,价值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图书馆的文化保存功能,可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整理、认定过程中,根据已有的馆藏资料,通过深入查证,通过多方面比对,为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提供咨询服务。

第三,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存与保护方面的契合。根据《非物质遗产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是指对非遗的认定、记录和建档;保护,是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前面已经提到,图书馆是作为保存文化财富的机构而存在的,担负着保存文化典籍的任务,并以文献为物质基础开展业务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存在形式多样,形态各异,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应该成为图书馆保存和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另一方面,图书馆通过所保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系统整理和加工,进行广泛交流与传递,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有助于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广泛传承和传播。

三、图书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信息服务应注意的问题

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保护全过程中,所能提供的服务是多方面的。目前,许多图书馆通过数字化改造,大大提高了包括非文化遗产在内的信息服务能力。但是基于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定位和特点,图书馆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信息服务上,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增强信息服务的针对性。信息服务是有很强的目的性的。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多种形态,不同的形态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不同,因此,图书馆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信息服务中,应该增强预见性,开展相应的服务调查,或者通过公开的报纸、书刊、网络以及上级文件要求等渠道,进行信息服务研判,特别是根据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有情况、保有项目,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服务,做到每一条信息都针对某一项特定需求,增??信息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防止漫无目的、应付差事式的服务。

篇(6)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队伍建设有待加快

近几年,县级公益性事业单位群文干部中,老同志逐渐退休,年轻人陆续进入文化队伍行业,群文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优秀的文化事业人才难以脱颖而出,从事文化事业高端人才匮缺。从乡镇层面来看,一批老文化站长的退休,新的文化站长基本上不是艺术院校科班出身,大多为过渡岗位,更换频率非常高。他们不仅身兼数职、专干不专用,而且文化业务欠缺、文化热情不高。从村级层面来看,村级文体管理人员队伍刚建立,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村级文体管理人员文化程度低,业务素质普遍不高,服务能力较差。

(二)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大多数乡镇的综合文化站、乡镇文化室和图书馆是用老办公楼、弃用的校舍或租借用乡镇所在村办公楼创建的;部分村的基层文化馆和农家书屋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创建,面积狭小,设施陈旧,布局先天不足,不便于群众使用,违背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均等性原则。虽然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相关配套措施滞后,不少基础设施存在挤占、挪用、空置等不良现象。

(三)经费投入相对不足

2014年,宁海县公共文化事业费支出5719万元,仅占地方财政支出38亿元的1.49%,虽然逐年增长,但比重还是偏低,与其他民生投入相比相形见绌。从人均公共文化事业费投入来看,按照2013年全省公布的评估数据,宁海、鄞州和北仑分别是95.33元/人、194.20元/人和275.31元/人,宁海县与市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四)服务效能仍需提高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供给大多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缺少自下而上的过程,导致政府提供的与群众需要的出现错位。“喂食”型文化活动难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农村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的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挥。公共文化设施在利用上存在不均衡性,休闲公园和室外活动场所的利用率相对较高,而图书室、文体活动室等文化场地活动人员较少。

(五)服务均等化程度不高

从城乡看,农村、社区基层公共文化资源仍然比较匮乏。从区域看,偏远农村落后于近郊区农村。从群体看,当前针对老人、少年儿童、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的公共文化资源普遍偏少。文化骨干队伍虽多,但形式创新不够。目前乡村文化活动的载体比较单一,大多以电影、戏曲、广场舞为主,主要的对象是中老年人,缺乏以年轻人为对象的主题活动。

二、建议意见

(一)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进一步完善文化队伍建设规划,落实健全机构编制、待遇保障、继续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快造就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刚性规定乡镇(街道)文化站编制数,配齐配足并确保在职在岗,完善乡镇(街道)文化干部招聘准入机制,引入真正具有艺术院校学习经历、专业文化特长的人才,规范村级文体管理人员选聘制度,逐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从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人员发放津补贴,鼓励他们扎根乡村,稳定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增加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人员编制,鼓励市县文化工作者到乡镇挂职任职。积极培养引进高端人才,加大对有突出贡献人才奖励力度,培养名家大师,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文化发展的品质。扶持、壮大文化志愿者和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分子队伍。将乡村文化志愿服务岗位纳入“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计划,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从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发挥乡土文化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作用。推进乡村文化辅导队伍建设,重点调动乡村文化爱好者的积极性,培养其成为乡村文化活动的辅导员。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在村(社)层面,要根据各自实际和群众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文化服务,探索建立基层文化设施长效管理运行机制,充分有效地发挥文化设施的应有功能。继续推进公共文化阵地创建,做好2015年市级示范项目和文化示范村创建工作,提高和完善乡镇文化站、基层文化宫、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设备建管用水平。充分利用现有公共设施,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场地。坚持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健全设施运行管理和服务标准,规范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

(三)加大专项资金投入

建议尽快出台《宁海县文化公共事业发展扶持办法》,建立稳定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按照国家要求,每年文化事业费增幅要高于当年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不断提高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要结合文化部门工作实际,加大对业务经费的投入,支持各类公益性业务的开展。对群众文化活动所需设备的添置与更新进行适当的财政补助,尤其要对基础较差、财政较弱的乡镇进行适当的倾斜。探索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领域。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通过委托或招投标等方式吸引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鼓励社会资本兴办或捐赠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事业。鼓励乡镇成立理事会制度,欢迎各级商会、乡贤加入到理事会中来,以冠名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四)创新社会服务管理

建立由宣传部、文化、发改、财政、编办、建设、科技等部门参加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宁海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考核、激励、问责和监督机制。建议在年底综合绩效考核中,加大对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考核权重。

篇(7)

一、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树立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政绩观是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首要问题。我国现行的财政框架设计主要是以经济上的分权为主,在大的格局上已经朝着有利于中央宏观调控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中央适当集中财力是必要的,也是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的。为此,政府要扮演好两大角色:一是继续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二是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必须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来实现。因此,围绕着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点,一要科学分工,明确责任。必须尽快建立科学的中央、地方公共服务分工体制,并在此基础上加快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二是要严格考核,加强监管。应当尽快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干部考核任免制度。因此,必须加把公共服务指标纳入干部考核体系中,使广大群众的评价成为影响干部升迁的重要因素,让政府真正成为公共服务的主体。在公共部门中引入市场机制,展开竞争,形成政府组织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的激励机制,提高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

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确定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限制大城市发展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加强城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推进城乡一体规划建设,促进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协调。完善市、区县、乡镇、村规划体系,统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生态环保规划,分区域确定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建设用地标准、投入产出强度、环境保护要求,建立各类规划统筹协调的新机制。长久以来,户口清晰地划分着城与乡的边界。建立“可移动式”的社会保障。如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型城市,给有户口的居民一个可携带的、量化的、货币化的福利待遇,引导他们逐步搬到周边的地区生活,为使具有竞争力的新来人口进入这个城市腾出空间。改革完善户籍管理制度,引导人口随就业在各级城镇合理、有序流动。实行积极的产业政策,引导人口合理布局。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鼓励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家庭自愿退出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进入城镇安家落户,享有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增加县城和中心镇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投入,结合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宅基地整理复垦,在小城镇规划建设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新居工程,不断增强县城和小城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吸纳的承载能力。结合农民工迁居城镇,加快“城中村”、城镇危旧房、工矿成片棚户区改造步伐,探索在“城中村”改造中留出适量土地由转为市民的当地居民组织经济实体进行开发,从而提升服务水平。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构建服务型政府

公共服务体系完备对于社会的和谐至关重要。由于各级政府对强化公共服务的职能缺乏深刻的理解,因此,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切实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变到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务上来,建设以公平、公正、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为目标的公共服务型政府。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加大公共支出结构中社会性支出的比重,减少经济性支出的比重,不断提高社会性公共服务的地位与作用效率与公平原则。实施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过去一直强调效率优先,公平与公正问题被忽视了。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公平是最大的效率,效率是实现公平的保证。公平有利于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在公正的社会里,资源才有可能得到最合理的配置,才能更好的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在真正充满效率的社会里,运行机制、资源配置、管理体制都应是最合理的、公平的、公正的。只有兼顾效率和公平才是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四、提升公共服务监管水平,完善公共服务评价机制

建立一套完备的法律、法规与配套制度体系,对于防止垄断权力滥用和保证社会公益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我国情况看,目前有关公共服务领域的法制建设相当滞后,政府对各类公共服务主体的监管还比较薄弱。因此,通过建立有效的公共服务机制,加强对各类公共服务主体的政府监管,不仅是各发达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也是深化我国公共服务改革值得借鉴的一个基本经验。其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新闻媒体、普通公众等制度外监管主体的力量,从而推动经营和社会的发展。完善公共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让监管有法可依。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评价机制,这就必须改进对政府公共服务评价的方式,树立公民取向的绩效观,即评价政府公共服务的参照系是公民而不是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公共服务体系的各个分支体系的完善程度、服务质量、公民满意度等,都是从公民的立场和角度来看待的。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建立多重评估体制,这不仅包括政府机关的自我评估、上级评估、党的组织和权力机关(人大)的评估,还应当包括相关专家评估,更重要的是引进政府管理和服务对象即社会公众的评估,逐步实现官方评估与民间评估并重。除了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体系评价之外,有必要成立包括各方面专家的专业绩效评估机构,各级政府在每年的工作报告中,应该有对上年评估情况的反映,政府的改革效果,不足之处与改进的具体措施等等,完善公共服务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篇(8)

[3]李国新.对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克拉玛依学刊,2016(4).

[4]李国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北京设计”[N].中国文化报, 2015-06-23.

篇(9)

党的十七大会议、总书记“6.25”讲话明确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着眼全局,审时度势,着重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泉州市人事部门作为政府人才人事工作的重要职能部门,如何带头解放思想,积极构建人才人事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打造人才人事工作服务品牌,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是其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泉州市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

泉州市自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以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引进培养人才的优惠政策,形成了加快开发人才资源、促进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共识。

从具体举措上看,一是泉州市大力推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机制,积极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二是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选拔力度,开展推荐“泉州市杰出人才奖”、“泉州市优秀人才”、“泉州青年科技奖”等一系列工作。三是市县乡三级联动,泉州市人才人事公共服务中心在各县(市、区)及重点乡镇设立人才工作站,努力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谋发展”。四是开通泉州人才热线968826,开展政策宣传、业务受理、业务查询、业务咨询、问卷调查等便民服务。五是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做好人事、人事档案管理、人才信息的收集工作,积极组织举办各类人才市场活动,加强企业人力资源联络员信息的收集,为构建泉州市人才人事公共服务体系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泉州市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第一,人才环境有待完善。一是对引才、留才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人事人才工作的舆论宣传力度不够,部分用人单位不能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对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往往满足于本单位尚能在现有环境中勉强立足的现状,特别是泉州市有些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方面没有进一步优化,原有的家族式管理的弊端越来越掣肘着企业的发展空间,许多非公企业不愿花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还不够浓。二是人才流失现象依然存在,泉州市重点建设项目和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汽车及配件、船舶修造、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量虽大,但所需专业人才在国内人才市场比较紧缺,客观上形成引进难的局面,且即使引进了,仍有不少人只是把泉州作为向更有发展前途的厦门等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的中转站。

第二,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薄弱。一是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服务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体现在人才信息的技术分析与处理、薪酬设计与分析、供求预测与调节、人才测评、人才派遣、职业生涯设计、企业人才规划等深层次多方位的人事人才服务项目亟待开拓和发展。二是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方面,限于经济发展水平,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第三,人才中介服务发展缓慢。一是人才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功能还需进一步加强,人才资源基本数据库亟待完善。二是民营人才中介机构发展缓慢,全市民营人才中介机构数量偏少,而且运营模式单一,形成不了有效的竞争机制,不能够让市场积累的能量得到有效的释放。三是对人才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不够,没有建立新型、长效的管理监督机制。

第四,人事人才工作部门职能转变不够快。必须加快推进人事人才工作部门的职能转变,树立“一个中心,三个转变”的理念,即人才工作为中心,实现由“重人事”向“重人才”的转变、由“以事为主”向“以人为主”的转变、由“重管理”向“重服务”的转变。但目前的问题是还存在职能转变不明显、不够快、不到位的情况,存在重微观轻宏观、重管理轻服务等倾向。此外,人事人才工作部门提供有效的人事人才公共服务支撑的研究不够,工作作风、工作方式需要进一步改进。

三、构建泉州市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做好服务定位,实现“三个转变”

1、转变思想观念。构建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人事部门要顺时应势,牢固树立“三大观念”:一是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二是要树立正确的权利观。三是要树立全新的职能观。积极整合公共资源,使人事人才工作主动介入公众服务,变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服务,打造有所为、有所成的“有效人事行政”。

2、转变服务方式。一是工作职能转变。要从管理为主,转到管理与服务并重、以服务为主上来,主动进入人事人才公共服务领域,进而实现人事人才公共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二是工作重心转变。要从传统人事工作为主,转到建立以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为主上来,建立健全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人才工作机制,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的全面深入实施。

3、转变工作作风。加强人事人才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事人才干部队伍,是构建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我们人事人才干部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大力弘扬攻坚克难、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不断提高人事人才工作的服务新水平。一是要加强理论业务学习。二是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三是要加强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当前人事人才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很多,必须加强调查研究,探寻人事人才工作的内在规律,掌握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新方法,进一步提高人事人才工作的整体服务水平。

(二)始终坚持创新,强化“四个支撑”

1、强化人事人才公共服务能力的支撑。一是要提高思维创新能力。建立健全系统的学习培训机制,积极组织开展互助学习、业务研讨、创意交流等活动,在拓展视野、谋划思路中逐渐养成思维的前瞻性、辩证性和系统性,进而推动政策举措创新。二是要提升科学决策能力。开展理论研讨,强化调查研究,建立完善重大问题民主讨论和集体决策制度。三是要增强沟通协调能力。人事人才工作部门要积极与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协作,充分调动和整合人事人才工作力量,实现全市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协调高效的工作新格局。

2、强化人事人才公共服务功能的支撑。在构建人事人才公共服务的实践中,要以一切让人才和服务对象满意为目的,以解决人民群众在人才人事领域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不断增强人事人才公共服务工作。一是加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统一开放、资源共享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在不同地域、不同产业和不同所有制形式之间有效配置人才资源。二是加强对社会力量兴办人才中介机构的鼓励引导,鼓励其进一步提高服务功能,根据不同的需求面向客户提供高品质个性化服务。

3、强化人事人才公共服务内涵的支撑。突出“人才服务”主线,开展系列主题活动、特色活动,既要实现人才服务工作全面开花,提升质量,又要注意创造特色,打造品牌,推动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上水平。同时,拓宽服务领域,把服务对象从城市拓展到农村,从企事业单位拓展到非公企业,将流动人才、老年人才、农村人才纳入服务范围,深入开展人才服务进农村、进企业、进项目的活动,真正把服务人才的文章做深、做实、做好。

4、强化人才人事服务效能的支撑。一是提高人事人才服务的透明化。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和服务承诺制度,严格实施局机关首问负责制,坚持“政策、程序、进展、结果”公开,着力打造“阳光人事”,确保操作规范与服务公正。二是提高人事人才服务的实效化。通过深入基层和用人单位座谈、访谈,认真听取干部群众对人事人才服务的意见和建议,提高人事人才服务的针对性。三是提高人事人才服务的人性化。积极推行和实施“免费服务”、“网络服务”、“电话服务”、“一站式”服务等多种人事人才服务方式,方便群众办事,提高服务效能,对上门办事的群众,做到随到随接待。

(三)抓住工作重点,搭建“四个平台”

1、搭建人才引进平台。要紧紧围绕泉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地开展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一是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作为人事人才工作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多种措施,加大人事人才工作的宣传力度。宣传泉州市人事人才政策,宣传各单位重视人才的典型事例,宣传各行业施展才智、服务社会的优秀人才,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和社会氛围。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印发《泉州市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若干规定》等文件精神,切实加强人才服务管理,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人才。三是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人才储备的方式,以建设泉州人才村为契机,大力实施人才工程建设,积极组织用人单位参加国(境)外、省内外各种技术交流和人才招聘活动,帮助用人单位攀名门、找靠山,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实现挂靠,与大中型企业搞好联合,借智生财,借力发展。通过多渠道、多方式的交流合作,着力引进泉州市所需的各类优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努力打造高素质人才聚集基地,为泉州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2、搭建人才就业服务平台。泉州市人才人事公共服务中心承担着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推荐等公共服务职能,在毕业生资源配置中起着主渠道作用。要从“搭建平台、加强指导、拓宽渠道”等方面入手,在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同时,建立毕业生报到信息系统、档案管理系统,为他们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推荐、档案管理等“一站式”服务。建立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鼓励他们到基层、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和自主创业。完善“特困家庭”和“零就业家庭”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援助长效机制,扎实做好就业援助工作。

3、搭建人才培育平台。要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强化人才的培养措施。认真做好“泉州市杰出人才奖”、“泉州市优秀人才”、“泉州青年科技奖”、海西产业人才高地和海西创业英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泉州市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等选拔工作,重点强化和造就一批优秀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需求导向、以提升能力为目的的继续教育体系。逐步建立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投入机制,进一步开辟地区合作、岗位实践、在职进修和挂职锻炼等培养途径,不断提升各类人才的整体素质和层次。充分挖掘现有教育资源,围绕泉州市地方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培养一大批泉州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亟需的各类实用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

篇(10)

创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推动就业、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自主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微观上讲,创业活动可以满足个人生存的需要,促进个人成长发展,从宏观上讲,创业活动能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根据英国伦敦商学院和美国百森学院两家1998年以来共同发起的“全球创业观察”项目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创业活动与当年经济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是正的;创业活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有时滞性的,与一年后、两年后的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创业活跃程度越高其经济增长率越快。

因此,鼓励和支持创业活动,对我们而言,不仅是解决目前就业压力的应急之策,而且是开发个人潜能,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以培训带动创业以创业推动经济将是一项紧迫的工作。

二、福建省公共创业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一)创业政策从无到有

近年来,福建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创业带动就业工程的指导意见》、《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劳动保障厅等部门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意见的通知》、《关于省级创业培训(SIYB)经费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意见》《关于做好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开展闽台合作高校毕业生SIYB创业培训试点工作的通知》、《福建省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关于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工作的专门文件。

健全完善创业服务,提供事前指导、跟踪辅导、快速办结等“一条龙”服务;大力扶持创业园建设,鼓励在科技智力资源较密集的高校园区科技园区建立创业园,形成孵化成长加速输送的全方位服务平台;引导有创业意向和创业潜质的进入创业园发展,形成集聚优势;重点资助优秀创业项目、提供会展补贴资助、给予创业融资支持等,创业政策从无到有、越来越成熟完善,为福建省劳动者创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各级政府部门重视公共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厦门、三明两市2009年起根据国家级创建创业型城市总体建设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已初步建立起公共创业服务平台功能,主要通过建立创业实训及孵化基地和就业见习基地、建立创业项目资源库举办创业项目推介会建立专家坐诊服务制度等多种形式加强公共创业服务,三明市聘请了工商税务金融司法人社经管以及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250多名专家,提高了创业指导水平和指导能力,成立了创业政策咨询、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农民创业、残疾人创业等若干个专项创业指导小组,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项目审定开办融资征地技术人才项目跟踪等个性化服务。

对于福建省部分设区市的创业孵化基地,人社部门虽然不起主导作用,但都依托公共创业服务政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泉州领Show天地、莆田安福城以及部分学院基地,被列为我省2014年重点建设扶持的10个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园之一,得到各级人社部门的重点支持一三明市政府制定的《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行动方案》,鼓励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创业,其中尤溪县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建设村级淘宝服务站50多个,带动36名返乡农民工实现创业,会同商务、工会、妇联、团委、农业等部门,依托市电子商务创业中心台湾农民创业园、阿里巴巴等机构,组织有意愿从事互联网创业的返乡农民工开展电子商务培训,2015年仅清流县累计培训电子商务人员1000余人,通过电子商务创业带动近2000人就业,涌现了郑开洪黄胜仙等返乡农民工创业典型一

(三)劳动者尤其大学生创业意识觉醒

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各类创业培训的促进,使得劳动者尤其是大学生的传统就业观念逐步改变,越来越多的劳动者意识到创业对体现自身价值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意义,创业意识日益觉醒,创业意愿日益强烈。2015年有关机构对福建省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显示,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比例高达69.8%一就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发展现状而言,也经历了从无到有,比例逐年提高的发展过程。

福建省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公共创业服务体系已经初具规模,搭建了一批创业服务平台,创业服务政策不断完善,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创业氛围不断提升,但仍存在创业服务机构设置不规范人员配备和经费保障不足服务平台建设滞后,创业培训实训质量有待提高,创业园和创业服务化基地孵化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在新形势下构建更加完善的公共创业服务体系将是下一步一项紧迫的工作。

三建立公共创业服务体系的构想

公共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庞大而又复杂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体系完备日臻成熟的公共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受到劳动者自身创业培训师的教育引导政府创业扶持理念和政策、整个社会的参与程度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因此,构建更加完善的创业服务体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依托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公共创业服务体系

一是政府可因地制宜加快推动公共创业就业政策体系建设步伐,着重提高政策整体质量,将创业培训政策、创业金融政策、创业财政政策结合起来,并加快制定政策的实施细则。

二是可依托现有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成立一批公共创业服务中心,承担创业服务的相应职能,为创业者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创业培训创业担保贷款、税费减免、政策咨询等“一条龙”服务,也可整合各类社会服务资源,组成“一站式”创业服务机构联合体,共同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三是大力发展创业中介服务体系。如鼓励各类会计、税务、法律、咨询机构为创业者提供便捷的专业服务渠道等。

(二)提升创业培训质量注重创业培训方式创新

在福建省现有创业培训工作开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创业者素质,提高企业的开办率和成活率,主要做到以下五点:

一是明确创业培训目标。新形势下创业培训工作应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需要,从过去的扶弱转变为扶众,逐步实现就业倍增效应,为社会创造更多机会,据法国创业培训的实践情况看,不是所有的失业人员都愿意创业,愿意创业而又能创办企业的人员很少,大约只占失业总人数的8%~10%,而最后创业成功的仅为3%左右一这一结果表明由于受到失业者群体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对创业培训的期望值不能太高,对我省来说,失业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职业技能单一的现象。因此创业培训的对象不能仅仅涵盖下岗失业人员,而应积极拓展人员范畴,对于全社会有意愿参加创业培训的人员,特别是将人员中素质较高的作为重点培训对象。

二是推广各种灵活高效的创业培训模式,不断发展完善SIYB、YBC、KAB,以及台湾创业培训模式的先进做法,促进各类创业培训可持续发展,建立完备的创业培训技术体系,包括丰富的培训课程先进的培训技术规范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监督评估体系,培训过程中应注重创业知识学习和创业实践相结合,在培训过程中,既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又要考虑到福建省各地的实际情况,实行边培训、边调查、边策划、边咨询、边制订计划、边实施的思路,对部分条件成熟的学员采取边学边干的办法,可将学员分组成立“商务模拟公司”,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模拟商业活动,让学员掌握从提出竞选创业项目组建公司团队,注册企业,经营企业等全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指导学员。

三是打造一批专业的创业培训机构一探索开展创业培训定点机构建设,集中力量扶持一批为城乡劳动者提供优质创业培训服务,接受社会广泛监督的合法的专业性的创业培训机构。

机构资质方面: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取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或教育部门批准的办学许可证:有一年以上开展创业培训或创业服务经历,能提供培训或服务效果的相关证明材料以及服务对象的评价材料:制定开展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的年度计划,以及市场宣传推广计划;有专职管理人员负责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的组织工作。

创业培训方面:培训机构重视创业培训,承诺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制定的创业培训相关技术要求和培训流程,组织开展培训;至少有2名以上获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创业培训(SIYB)师资培训合格证书》或《创业培训(SIYB)讲师证书》的专职教师;有固定的培训场所和满足创业培训教学要求的标准化教室(不小于100m2)及电脑、投影仪、课桌椅、黑白板等教学设备。

创业服务方面:注重服务效果,建立学员档案,定期评价培训和服务的效果,并定期为培训学员提供创业跟踪指导项目推介创业咨询创业实训等后续服务:具有3名以上全职或兼职的创业服务专家(包括企业家、大学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取得创业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的人员等),具有满足创业服务要求的设备设施。

四是培养一支专业的创业培训。精于创业服务的师资队伍,创业培训是一项实践性综合性都比较强的工作,其实训体系的构建,需要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过教师进修企业顶岗挂职锻炼及企业兼职等多途径培养具有实战经验的创业培训实训指导教师一兼职教师可由企业家、成功的创业校友、政府官员、咨询师等组成,多渠道地培养创业师资队伍,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到创业第一线兼职,真刀真枪地下海创业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创业素质和能力,使他们成为既有理论又有实战经验的创业培训师资队伍。

五是形成一套完善的财政补贴制度和办法,为创业者提供免费的创业培训,继续用好现有的鼓励和扶持创业者参加创业培训和自主创业的各项财政政策,在此基础上可探索建立完善创业培训补贴创业场租补贴、创业补贴等各项制度,可考虑每年设立创业引导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稳定增长机制,资金主要用于促进鼓励和扶持创业者参加创业培训,建立自主创业的工作机制政策支持体系、孵化基地建设和表彰奖励等。

(三)加速推进公共创业服务平台建设

依托现有实体公共创业服务场地增设或完善创业服务窗口,集成现有网络信息资源打造升级版的公共创业服务信息平台,建立健全创业项目库,

一是全面推行“一站式”实体服务窗口一创业者在创业时遇到较为普遍的问题是政策问题一我们可在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开设创业服务窗口,公布创业咨询服务电话,协调财政、经信、工商、税务、银行担保公司投资机构众创空间培训机构等相关部门派遣专人,统一到经办服务窗口集中办公,将创业咨询指导、创业政策宣传创业项目开发和推广应用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孵化基地入驻、创业培训实训申请、人事、工商税务登记等纳入服务事项,为创业者提供便捷的指导服务,提高各级创业公共服务机构开展创业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二是全面推行“一体化”公共创业信息服务,可在福建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www,)的基础上建立福建省公共创业服务信息平台,为创业者提供工商税务贷款等方面的政策咨询,以及创业中其他相关具体问题行业专家解答的功能平台,该平台可分为创业学员提问功能模块、相关部门及行业专家解答功能模块、系统管理人员信息查询和帮助功能模块,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自助服务。

三是建立健全创业项目库,做什么项目是创业者要迈出的艰难一步,初次创业者缺乏经验和知识,创业失败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入错了行”,创业项目库的目的在于帮助创业者提高创业成功率,创造人与项目的最佳匹配一可因地制宜,根据实际,向社会广泛征集涵盖制造业类,农、林、牧、渔业类,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类,批发和零售业类等的创业项目,项目提供者应具有项目的所有权、经营权和权,且应为企业独立法人或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征集的创业项目统一报送管理部门审核,并经专家评估认定后纳入创业项目资源库,并向全省推荐,面向社会。

(四)建立健全公共创业服务管理咨询体系

新企业创立后,能否生存就在于如何经营管理,对于缺乏经验的创业者而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经营管理方面的帮助,这就需要政府建立管理公共创业服务管理咨询体系,我省可根据实际组建创业专家服务团,成员可由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工商税务等政府部门专业人士,成功企业家创业培训讲师(培训师)创业成功典型等组成,鼓励拥有丰富经验和创业资源的企业家天使投资人和专家学者担任加盟,建立专家服务团或专家指导创业者服务机制,做好回访,指导创业者记录,切实有效地为创业者开展创业信息、创业策划、创业政策、企业管理、跟踪指导、咨询答疑等支持服务。

(五)建立健全公共创业融资服务体系

上一篇: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方向 下一篇: 计量经济研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