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8 17:07:4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地方公路养护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U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354-01
地方公路是r村交通运输的首要选择,对农村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农村地区的交通建设是目前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作为连接城乡的纽带,农村公路对于推动城乡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因此,我们有必要认识到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完善当前农村公路管理与养护机制,要注重对地方公路的养护管理,减少公路损坏,确保交通运输便利。搞好农村道路设施公共品的供给与养护管理,对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地方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1.公路网渐趋完善,养护任务日益繁重
随着经济发展,公路建设得到了广大地区重视,公路建设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网得到了大大完善,满足了人们的出行需要。然而,快速发展的公路建设和日益高涨的公众出行需求,对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服务要求,再加上代步工具的不断更新,人们对交通运输质量有了更高要求,同时,由于地方公路具有路线多、路线长、分布广的特点,现有的条件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公路管理的需要,使得公路养护管理任务越来越艰巨,加大了养护压力。
2.地方公路建设管理差
地方公路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连接乡村之间、乡镇之间的沟通交流,便于农副产品的对外运输,主要服务于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所以在道路设计时主要以小型的农业机械、小型的交通运输工具为依据,考虑到流量小的特点,设计的质量比较低,导致地方公路车道窄,大部分乡村公路路面宽度仅有3.5米,通行能力低,又因为建设地方公路资金投入等条件的限制,地方公路修建技术投入少,没有充分考虑公路的抗灾。在公路建成后,缺乏后期的管理,使得相当数量的公路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公路缺土覆盖,绿化断垄缺株,补植不及时,大大降低了公路的抵抗能力,在自然灾害来临时,极易发生塌方、挡土墙倒塌等险情,给公路安全和行车安全埋下了隐患。
3.养护人员素质低
对于公路的养护,人们不够重视,认为养不养护都不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出行,人们没有自觉保护公路的意识,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处于形式化。同时道路的养护队伍大多选择文化水平较低的、年龄较大的、闲散的劳动力,根本无法很好的完成道路的养护工作,即使是专业的公路养护工人也因为养路工资少,待遇差,工作环境恶劣等原因不专心工作,不认真养护,出勤不出力,而且养路工人任务重,负责管理的道路长,应用于公路养护的工具还是传统的设备,许多公路养护的机器过于落后,不能观察到公路的准确情况,导致公路养护工作出现失误,威胁到公路的正常运行,完全不能适应当前公路养护需求,甚至是根本不起养护作用,因此在出现损坏时不能及时排除和维修,大大延误了公路养护时间,扩大了危害性。
4.养护资金缺口大,标准低
地方公路养护管理需要大量的养护工人、先进的养护器械,必须有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保证养护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但是目前道路养护资金来源少,几乎全部由地方政府投入,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尚未形成。在资金缺少的情况下,只能进行简单的养护,解决一些边沟清理、路面病害严重部分修补,路肩修复等问题。针对一些毁坏程度严重、维修费用高的问题只能搁置,等待资金到位,在进行养护,因此由于资金有限,大大延误了公路养护管理,增加了后期的养护难度。
二、地方公路建设养护管理改进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
人民群众是公路建设的最大受益者,也是公路养护管理的主力军。因此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公路养护管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农民真正意识到修建养护道路是惠及自身的民生工程,让他们自觉主动的支持和加入修路养路的队伍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公路法,及时宣传公路养护管理现状,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深入宣传养护管理方式,让人们从自身做起,减少对公路的毁坏,积极营造社会关注、政府支持、农民参与的良好舆论氛围。吸引人们的关注,引起人们的重视,最终形成全民养护的管理模式。
2.组织专业公路养护队伍
地方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始终服务于地方公路建设。要想实现对地方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组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性的养护队伍。挑选队伍时要充分考虑养护人员的对公路养护技术的熟练性,能够在短时间内接受和使用先进的养护工具,同时还要注重养护工人的工作态度,挑选事业心强,责任心重的高素质人才。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公路养护管理的专业性。
3.加强公路养护管理技术培训
开展专业性强、技术水平高、效果明显的的高质量的公路养护管理技能的课程培训,根据培训人员的实际需求严格安排培训时间进度、培训的课程内容和培训的质量。同时选用一批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和教学经验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深受农民欢迎的专家、教授、认真准备课堂教学内容,切实提高培训者的学习和接受能力,掌握处理公路养护的各种问题技术,提高公路养护工人的专业素养,以技术为依据,实现地方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健康开展。
4.加强政府部门对公路养护工作的监督
在进行公路养护的同时,必要的监督措施是不可缺少的,政府部门对公路养护工作的监督是改进公路养护管理措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既要加强内部监督,也要实行外部监督,这样有利于工作人员责任意识的提高。政府应转变态度,重视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从根本上来解决问题,要摒弃以往的重建轻养的作风。同时要将损坏公路的行为写入法律法规中,鼓励人们进行监督举报,对于毁坏公路、强占公路影响交通的行为和人进行批评教育,制定专业的处罚标准,加大处罚力度,情节严重者进行拘留处置。
地方公路的高低直接影响人地方经济发展和人们的出行,不断提高地方公路的建设质量,不断增加对地方公路养护管理,保证公路的正常通行,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同时我们要引导人们自觉参与到道路建设中,主动的养护、爱护道路。
参考文献
一、特殊地区公路环境特点
盐渍土是指含有一定的溶解盐而造成性质变化的土,公路工程上定义盐渍土为地表1m内含有大于0.3%易溶解的盐的土,铁路工程则为0.5%。我国盐渍土地区主要包括沿海盐渍土地区和内陆盐渍土地区,沿海盐渍土区主要包括辽宁、山东、河北、江苏等地,属于氯盐渍土,含盐量5%以下,且该地区的水文环境对盐渍土的稳定性影响最大。内陆盐渍土地区主要分布于新疆、河北、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属于硫酸盐盐渍土和氯盐硫酸盐混合型盐渍土。盐渍土中含有易溶盐,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会发生变化。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盐类具有胶结和吸湿作用,有利于路基的稳定,一定条件下可利用盐渍土和岩盐修筑路基或铺筑低、中级路面。而在潮湿环境中,由于易溶盐的存在将导致路基的密度减小,承载力下降最终丧失稳定性。而硫酸盐盐渍土会使路基松胀,盐渍土的碱化作用也会增大土的膨胀。
黄土在指一定的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土的结构将受到迅速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下沉性质的土,具有明显的湿陷性。黄土的主要特征包括:黄色、含盐量较大,含有碳酸钙及其结核,包括硫酸盐型黄土和碳酸盐型黄土。黄土中粉土颗粒含量很高,占55~60%,且黄土具有多孔性和大孔性空隙特点,为垂直节理发育。黄土的地貌可分为高原地貌和河谷地貌,前者以侵蚀类型为主,后者以堆积类型为主,但在二字之间也存在着过渡类型即侵蚀堆积类型。黄土地区在我国可分为五区,山西诸盆地、豫西山地与阶地、关中平原、陕甘黄土高原、陇西黄土丘陵。
冻土是指温度低于或等于0℃,且含有冰的各类土。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占全国面积的22.3%。冻土包括瞬时冻土、季节性冻土、多年冻土。瞬时冻土是指冻结状态仅维持数小时的冻土,季节性冻土是指受季节性影响,冬季冻结,夏季融化的土。多年冻土是在自然状态冻土状态能保持3年以上,常存在地面下一定深度,上部接近地表,也易受季节性影响,多年冻土也常伴有季节性冻结。
二、特殊地区公路常见病害
盐渍土地区公路病害主要包括盐胀、溶蚀、冻胀和翻浆。其中盐胀具有累加性,包括路面盐胀和坡面盐胀;溶蚀的主要原因就是盐的溶解。冻胀中氯盐的含量如在一定范围内冰点降低,水分聚流时间长,加重冻胀,但含盐量更多时,不产生冻胀或只产生轻微冻胀,硫酸盐盐渍土对冻胀影响不如氯盐显著。翻浆在盐渍土地区较为普遍,氯盐渍土聚冰多,且液、塑限低,蒸发缓慢,翻浆后不易干燥,造成路面严重破坏,含盐量高时因不冻或少冻而不发生翻浆或者减轻翻浆。硫酸盐渍土在降低冰点方面机理与氯盐类似,另外春融时因结晶硫酸盐脱水可加重翻浆。
黄土地区的黄土具有湿陷、疏松及遇水膨胀、崩解等特性,垂直渗透性远较水平方向大;各向抗剪强度有明显差别;易遭冲刷和冲蚀;干燥状态下粘聚强度较大,可形成较陡边坡。根据调查,在黄土地区公路工程主要病害包括:黄土剥落易造成小型塌方及沟槽陷穴;边坡坡面在多次干湿循环后,出现裂缝。边沟被水流冲深、蚀宽,使路肩和边坡坡脚破坏,边坡土体受水浸润发生滑塌,或在地下水、地面水综合作用下形成泥流侵入路基,导致路基整体的滑动。
冻土地区季节性冻土路基在冰冻季节,路基填料土冻结后体积膨胀,导致路面开裂,解冻后由于汽车碾压,使路基沉陷、路面翻浆,对道路的破坏极大。多年性冻土常有热融沉陷、热融滑坍、冰胀丘破坏,热融沉陷常是由于自然和人为破坏了多年冻土的热平衡,使地表下沉而形成凹地或积水凹地,热融滑塌主要是破坏了有厚层地下冰的斜坡的热平衡状态,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滑坍,冰丘是地下水的冻结膨胀隆起土丘,这些破坏主要导致路基下沉,甚至突陷,路堤基地或路基边坡失去稳定,冰丘膨胀力导致路基变形。
三、特殊地区公路设计及养护方法
盐渍土地区的路线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对于过、强盐渍土,低洼地带、大片盐渍土地区应当予以避开,否则须以最短距离通过;对于一般盐渍土地区,小面积零星或岛状分布的,可以选择有利地形,高地势地带通过,此外应保证通过距离最短,离渗水性土产地最近处通过。一般采用路堤而不用路堑。对于路基设置,应保持0.5%~1%的纵坡加强纵向排水,排水困难地区应加深加宽边沟。必要时可设置横向排水沟,间距不大于500m,沟底最好有向外倾斜2~3%的横坡。养护方面对于翻浆路面应当及时铲除,加固路肩可以用沥青材料封闭或用15cm厚盐壳加固以防路肩水分下渗。对于用盐晶修筑的路基,当其表面覆盖层破坏时,可用砂土混合料覆盖。路肩出现车辙、泥流等,可以铲除浮泥,用碎盐块整平夯实再覆盖砂土混合料。
黄土地区的路基设计应以预防为主,养护工作应该充分重视,不应等到病害恶化后才采取有效措施。黄土地区设计时应当选择合适路线及设定合适的边坡及坡率,加强排水及加固设计。对于沟间路线,应坚持直、长、纵坡平缓原则,绕开沟头,高差小时填土通过或架设土桥。沟谷路线应注意沿沟两岸的稳定问题,可采取沿沟走的策略,对于沟间和沟谷连接应严格控制上塬和下塬,可利用高架桥高填土跨沟。黄土地区养护应注意排除路基附近的路面水和地下水,加强排水沟、渠的防护,针对路肩的坑凹可以用砂土混合料加固表层以防地表水侵蚀。路基出现凹陷应当查清水的来源、水量及发展趋势,采用排水和导水措施,必要时可以回填夯实、灌砂或泥浆。对于黄土滑坡破坏可以清除滑体,植树稳固,可以设置抗滑挡墙或抗滑桩。
冻土地区的公路设计原则对于冰胀丘采取绕避原则,不能绕避时必须做好排水措施。对于季节性冻土排水条件好的路段,只要设置好路基排水边沟,保证排水顺畅,可采用透水性良好的粗颗粒土,将有效解决路基的冻胀翻浆问题。排水条件差,可以采取综合措施,通过抬高路基高度,采用抗冻性好水稳定性好的填料,必要时可采取隔离层,但需根据路基高度和不同填料选择合适的位置和厚度。对于多年冻土,可以采取片石气冷措施以及通风管道措施,保持冻土的冻结稳定状态。
四、结语
特殊地区公路工程环境相比其他地区更加恶劣,工程质量更难以保证。因此在特殊地区公路工程设计与养护都应当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各自的地质及环境特点进行设计养护,设计时应以预防为主,同时养护应当得到充分重视。只有良好的设计和有效养护并行,才能充分保证特殊地区公路工程质量,以免发生公路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1] 罗昭鸿.我国特殊地理环境下的地区公路路基设计要点[J].黑龙江交通科技, 2007(3):5-6
[2] 朱凌林.浅析常见特殊地区路基病害及治理措施[J].山西建筑, 2011(10):138-139
中图分类号:U416.217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目前,路面病害已成为沥青路面的主要危害之一,而造成公路病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已建成的道路而言,及时处理产生的病害才能防止路面病害的扩大化。因此,在道路竣工后,我们黄河养护单位必须要做好道路沥青路面维修养护工作。
二、道路沥青路面的施工现状
当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现象是我国公路建设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其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设计、材料、施工、管理、维修养护等等),但结构设计不合理、施工质量问题成为导致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的关键因素,这已得到业内人士普遍认同。虽然采取了一些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路面质量,但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依然存在甚至更加严重。目前,路面结构上的问题已经引起了重视,如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研究、永久性沥青路面研究。但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另一个主要原因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方面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现在不开始彻底解决质量问题,公路的早期损坏和修复问题会很快成为我国公路行业的危机。
三、沥青路面的维修的基本方法
针对道路沥青路面的各种病害,要根据其损坏形式和原因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养护方法。主要的方法可概括为局部养护、罩面和翻修。
1、局部养护
局部养护主要是病害发生的面积较小,或比较零散,在整个路段里,占有的比重较小,通过小范围的处理,就可以使破坏的路面恢复正常的使用功能。常见的方法如下:
(一)沥青路面裂缝的维修。
(二)沥青路面车辙的维修。
(三)冻胀与翻浆的维修。
(四)桥面铺装损坏的维修。
(五)井框高差。
2、罩面
道路路面罩面主要为了消除破损、完全或部分恢复原有路面平整度和改善路面抗滑性能。罩面的结合料宜使用性能较好的粘稠型道路石油沥青、乳化石油沥青、改性乳化沥青。矿料的选择宜采用耐磨、强度高的碱性石料。罩面厚度的选择:
(一)当路面状况指数、行驶质量指数在中、良等级,路面仅有轻度网裂时,可以采用较薄的罩面层厚(1.0cm~3.0cm)。
(二)当路面破损、平整度、抗滑三项指标都在中等以下,又要求恢复到优、良等级时,应采用较厚的罩面层厚(3.0cm~5.0cm)。
(三)高等级路面,城市快速路、主干线罩面宜采用4.0cm~5.0cm的厚度,其它的路面可以采用较薄的罩面层厚(1.0cm~4.0cm)。
3、翻修
当城市道路路面破损严重,采用罩面的养护方法不能使路面恢复良好使用状态时,或路面承载力严重不足时,则应进行翻修。翻修需重做垫层和半刚性基层,重新铺设沥青混凝土面层。
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防性养护要求我们在平时工作中,要细心观察,持续开展对路面、路基及附属设施的日常检查、定期检查和检测评定,并认真分析,制订预防性养护方案,以便及时消除隐患。路面的预防性养护:
(一)沥青路面早期出现的松散、麻面、网裂、龟裂等病害,应用沥青表面处治材料封闭或进行罩面处理;对小坑槽应及时进行修补,连片坑槽一起补。
(二)水泥混凝土路面要重点加强接缝养护、板底灌浆、微病害处治。
四、提高工程质量的沥青路面修补技术
我国现阶段沥青路面维修和养护技术主要有:路面裂缝填缝、雾状封层和还原剂封层、 碎石封层、微表封层、薄层罩面、开槽修补法、坑洞修补、沥青路面再生技术、柔性基层技术、温拌沥青技术和重铺路面。在以上沥青路面养护技术中,现有沥青技术的新技术有雾状封层、碎石封层和微表封层(稀浆封层)。
1、沥青路面再生技术
目前,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在我国的运用还不是很广泛,这个再生技术在国外已经有将近二十年的发展史了。沥青路面再生技术也叫做旧沥青路面的再生利用,就是将旧沥青路面经过路面再生专用设备的翻挖、回收、加热、破碎、筛分后,与再生剂、新沥青、新集料等按一定比例重新拌和成混合料,满足一定的路用性能并重新铺筑于路面的一整套工。沥青再生技术按温度要求可以分为冷再生技术和热再生技术,热再生技术又可以分为地热翟生、厂拌再生,冷再生技术可分为厂拌冷再生、就地冷再生、全深式冷再生。现在主要运用的沥青再生技术有就地加热再生工艺、冷铣刨摊铺工艺以及就地冷再生工艺三种。就地加热表层再生,主要用于更新浅表层老化沥青和呈脆性的薄层,通过加热软化和翻松表面层,然后添加还原剂或再生剂,并加入新沥青混合料进行复拌,最后摊铺成型、压实。它包括红外加热沥青修补技术和微波再生沥青修补技术两种。冷铣刨摊铺工艺即将旧沥青路面切削、回收、破碎并根据旧料性质的变化掺入不同的添加材料,经拌和后再运回道路施工现场进行摊铺压实。就地冷再生是一种较新的养护技术,首先要对旧路面进行常温破碎, 然后在再生料中加入乳化沥青、还原剂、水泥或其他添加剂重新拌和,再压实成型,最后加铺磨耗层。沥青再生技术在我国的运用不是十分广泛,由于其造价偏高,技术含量偏高,我国目前的沥青再生技术发展还是一个起步阶段。
2、雾状封层和还原剂封层技术
雾状封层和还原剂封层技术是把雾状的沥青或者是专门的再生剂喷洒在已经老化的沥青路面面上,其中专门的再生剂要求能渗透进路面6cm 左右。雾状封层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更新和还原沥青路面已被氧化的沥青膏体。雾状封层技术和还原剂封层技术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施工后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开放交通,并且,喷洒的要求十分严格,必要时需要使用铺砂的方法来改善其抗滑阻力。由于雾状封层和还原剂封层存在着以上的特点,一般运用于行车较少,行车缓行的路段。
3、碎石封层技术
最早出现的预防养护技术是单层石屑封层技术,这个技术的施工方法是在原已经损害的沥青路面上喷洒一层沥青材料,接着撒上砂、单粒径或适当级配的集料,并紧跟着进行碾压。碎石封层是一种敷设简单易行,价格相对低廉的养护方法。碎石封层需要有较长的初期养护时间,因为车辆在高速行驶时产生的声音过大,沥青路面上的松散集料会被正在高速行驶的车轮带出并撞击、依附在行驶的车的身和其挡风玻璃上,这些原因会导致集料的损失,同时导致抗滑能力的衰减,这种技术很少用在交通量大,车流量多的道路上。碎石技术适用于我国轻交通量的公路和农村的公路建设,普通公路沥青路面的预防养护等,对于我国现今状况来说,是相对较好的沥青路面养护技术,适合推广。
4、微表封层技术(稀浆封层技术)
微表封层技术也就是稀浆封层技术,它采用机械设备将适当级配的乳化沥青、粗细集料、水、填料(水泥、石灰、粉煤灰、石粉等)和添加剂等按照设计配比拌和成稀浆混合料摊铺到原路面上形成的薄层。稀浆封层工艺原理是将乳化沥青、符合级配的骨料、水、填料及添加剂按一定的设计配比搅拌成稀浆混合料,均匀地摊铺在待处理的路面上,经裹复、破乳、析水、蒸发和固化等过程与原路面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密实、坚固、耐磨和道路表面封层,大大提高路面使用性能。这种工艺适用于二级或二级以下的公路进行预防养护,普通路面的维修和养护,在现有的高速公路的维修和养护上也同样适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沥青路面的维修和养护对于堤顶硬化道路的正常运行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在工程完工后应该对工程进行时时刻刻的监控,从而及时的发现问题,使得其得到及时的解决,保证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天南.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的探讨[U].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9).
[2] 崔彦秋.沥青路面施工相关问题探讨[U].才智.2012,(2).
[3] 王丽.浅析新型沥青路面施工方法[U].科技与生活.2011,(11).
[4] 蔡田,陈春霞.试析沥青路面的施工问题[U].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8)
(一)海南省农村公路的规模
截至2009年底,海南省农村公路里程达到16723.59公里(含农垦),占全省公路总里程的83.4%。其中,县道2832.623公里,乡道5475.764公里,村道8390.401公里,专用公路24.798公里。在现有农村公路中,按技术等级分,一级公路14.143公里、二级公路203.279公里、三级公路595.421公里、四级公路10468.21公里、等外公路5442.535公里,四级以下公路占了全省农村公路的95%以上。目前,全省乡镇、行政村通公路率均达100%,92%的乡镇通了沥青(水泥)路,81.6%的行政村通了沥青(水泥)路。农村公路成了海南省以“一环三纵四横”为主骨架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海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当前农村公路管理与养护现状
2006年3月,海南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2005〕49号)、交通部印发的《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交通部令2006年第3号)和《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暂行办法》(交公路发[2008]43号)有关规定,出台了《海南省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与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琼府办[2006]11号),明确了市、县政府是本地区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与养护的责任主体,各市、县交通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了各自的公路管理机构――地方公路管理站,强化了管理职能,并由地方公路管理站具体承担农村公路的建设、日常管理和养护工作,各市县农村公路、特别是县道的管理与养护得到了切实加强。
由于历史原因,海南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除主要的县道173条2497.8公里继续由省公路管理局直属的各市县公路局(分局)管理养护外,其余334.823公里县道已全部纳入市县交通公路部门管养范围,设置道班实行专业养护,县道列养率100%; 而农村公路中的乡道和村道的管理养护,目前,列养的乡道有4450.33公里、村道有7376.99公里,分别占现有乡道的81.27 %和村道的 87.92 %,《公路法》规定, 公路实行分级管理, 县道县管, 乡道乡管, 村道村管的原则,但由于《海南省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与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对乡镇政府的具体职责没有明确规定,因此,乡、村道的日常的养护主要由市、县地方公路管理站实行季节性养护,或委托乡镇、农场、林场代养。同时,有相当一部分市县农村公路中的乡道和村道既没有纳入市县交通部门的管理范围,乡镇政府也没有真正承担起乡道和村道的养护管理责任,离“有路必养”的目标尚有相当大的差距。
(三)当前农村公路管理与养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主体不明确,责任不落实。《公路法》对县道、乡道公路的养护管理主体作了规定,但对村道养护管理由谁具体负责没有明确规定,而2006年3月出台的《海南省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与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虽然明确了市、县政府是本地区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与养护的责任主体,由市、县交通主管部门具体承担农村公路的建设、日常管理和养护工作,市、县公路养护管理机构的职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但对乡镇政府在农村公路建设、养护、保护以及资金筹措等方面的具体职责却没有明确规定。由于乡镇政府没有明确自己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中应承担的职责,致使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在乡、镇以下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在全省,县、乡、村三级养管体系没有真正建立,农村公路分级管理没有真正落实。据统计,目前全省18个市、县近200个乡镇中,仅有134个乡镇设立了公路养护机构,还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乡镇既没有设立专门的农村公路管养机构,也没有配有专(兼)职养护人员,因此,造成部分乡道和所有村道管理主体不明确,养护管理严重“缺位”。目前,全省农村公路除了由各公路分局和各县地道站直接管理养护的334.823公里县道外,绝大多数乡、村道基本上处于失管、失养状态,即使是已经由省级投资列养的11827.32公里乡、村道,管理养护也不完全不到位。
2、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海南省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与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规定,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由省级财政补助和市、县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组成,用于保证农村公路达到规定的养护质量标准和正常养护。目前,海南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投资主要来自省级专项补助资金和各市、县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两条渠道。2009年,省级补助按照县道每年每公里8000元,乡道每年每公里35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1000元,全省列养的农村公路6166.66公里(不包括省养的2497.88 公里),投资1498.2万元,加上按照1995年省交通厅确定的人员编制拨付的人员经费共计3713.9万元,这两部分资金已全部落实到位;但在市、县投入专项资金方面,全省18个市、县,除了三亚、五指山、保亭县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列入同级财政预算,还有琼海、万宁、琼中、昌江4市、县给予一定的财政资金安排外,绝大多数市、县一般都是通过冬修公路等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非常有限的补助,2009年,全省各市、县累计投入用于农村公路养护的资金仅为385万元,以上的省级和市、县两项投资合计为4098.9万元,如果按照维持正常的管理养护而制订的定额计算,仅2009年全省农村公路养护经费缺口就达1125(线路853+增资272)万元之巨,严重影响了全省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
3、农村公路养护方式比较落后,养护质量难以保证。目前,海南省农村公路养护,除了省公路管理局下属的公路分局养护的部分重要县道外,无论是市、县公路管理站设置专门道班进行专业养护的县道,还是实行农民合同承包养护、或是委托乡镇、农场、林场代养的乡、村道,在养护中基本上人力操作,机械化程度很低,管理非常粗放,仍是一种低级的、分散的养护管理模式,无论是技术还是设备都无法承担农村公路管养任务,养护质量难以保证。
4、各市、县农村公路管理人员的人员编制、人事与人员经费管理分离。
各市、县地方公路管理站系当地交通主管部门下属的一个事业单位,单位的人员编制、人事任免流动、工资调整审批都是由所在市县人民政府主管部门管理。但由于历史原因,人员经费则是根据国家计委、国家经委、交通部、财政部《公路养路费使用管理规定》(87)交公路字64号文件规定,由省交通厅以1995年确定的各市、县地方公路管理站人员编制数,按照管理人员1.6万元/年、工勤人员1.4万元/年编制部门预算报省财政厅审批后,从燃油税转移支付经费中统筹下拨到各市县交通局,再由交通局拨给公路管理站自行发放,与市县财政无关,造成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人员的人员编制、人事与人员经费管理分离:一是省交通厅确定的人员编制与市县人事部门确定的人员编制不一致,而省交通厅所给的人员编制是按1995年海南省地方公路管理站实行改革时由省交通厅确定的,显然已不适应当前农村公路飞速发展的需要;二是地方公路管理站人事调动和劳动工资审批均由市县人事部门负责,省交通厅无法控制,造成地方调入人员过多,人员经费挤占养护经费的现象严重;三是从2006年以来一直按照管理人员1.6万元/年、工勤人员1.4万元/年编制部门预算下拨经费,没有考虑人员增资、劳保福利改善、管理费用增加等因素,造成经费缺口逐年加大,不但影响了一线农村公路管理队伍的积极性,也使得许多必要的农村公路工作难以开展。
先进省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借鉴
2010年5月,笔者参加海南省公路管理局组织考察组,赴全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先进省份山东和江苏考察,无论是在山东,还是在江苏,经过详细的实地考察和认真的思考,课题组对如何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感触最深的有两点:第一是有人管事,第二是有钱办事,,二者解决好了,其他难题迎刃而解。
一是健全管理机构,落实“有人管事”。为加强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山东、江苏两省大部分地区已经建立了市、县交通部门和乡镇、村四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由于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由行业行为真正转变为政府行为,使以县为主体的农村公路养护职责得以落实。
在山东省,济南市和济宁市下属各区县分别成立副科级别的农村公路管理机构,隶属市交通局管辖,具体承担本辖区内的县道养护以及县道、乡道的路政管理工作,负责对乡道、村道管理养护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拟定县道养护建议计划并按照批准的计划组织实施,组织县道养护工程的招投标和发包工作。乡镇成立农村公路养护站,负责区域内的乡道、村道的养护管理工作。江苏省无锡市、苏州市在市、县二级成立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地市为公路管理处、县为公路管理段),隶属市交通局管辖,内部新增设了具体职能部门(县乡公路管理科、农村公路管理科),以专门负责本辖区内农村公路管理工作,全面负责县乡公路建设设计及施工单位的资质管理、公路建设市场管理和工程管理,办理公路建设队伍资质准入手续等。其人员编制、人事和劳动工资都由本级编委、人事和财政部门负责;乡镇成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站或镇交管所),人员由乡镇工作人员中进行调剂,负责乡村公路的日常养护管理工作。
山东省枣庄市为解决“有人管事”的问题,配齐配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人员。市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负责人,由市交通局现有人员调任;区(市)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负责人,由区(市)交通主管部门推荐,本级政府选任;乡镇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负责人,在征求区(市)交通主管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由乡镇科级干部兼任。同时,实行道路养护工程师和桥梁养护工程师制度,各区(市)农村公路管理处设置专职道路养护工程师和桥梁养护工程师各1人,乡(镇)农村公路管理站明确道路和桥梁养护技术人员,并保持人员相对固定,上述人员工资待遇,由原渠道或同级财政负担,不挤占农村公路养护专项资金。
二是多方筹集养护资金,保证有钱办事。山东省从燃油税转移支付中补助给农村公路作为大中修工程的费用,按照县道7000元/公里・年、乡道3500元/公里・年、村道1000元/公里・年根据确定里程下拨到地市,再由地市下拨到市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构;济南市补助给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按县道每年每公里1800元,乡道每年每公里12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900元。要求下属各区县按省级补助标准进行1:1配套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并列入地方财政。
江苏省苏州市交通主管部门每年对被认定管养的农村公路补助管理和养护资金,具体为:县道每年每公里10000元,乡道每年每公里40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1000元。要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将县道养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县道的养护资金应满足公路技术状况完好的需要,大中修工程里程原则上不低于评定里程的8%。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路必养的原则,对辖区内的公路按不低于乡道每年每公里40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1000元的标准补助镇人民政府用于乡道、村道的养护。镇人民政府应当将乡道、村道养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满足乡道、村道技术状况完好的需要。乡道、村道的大中修工程里程原则上不低于评定里程的6%。
山东省和江苏省地、县二级农村公路养护机构管理人员经费均由省级财政部门切块逐级下拨到各级地方财政部门,不足部分由地方财政补足。
另外,江苏省对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实行补助:每平方米补助800元加200元的奖励,每年预留3000万元作为检查评比、水毁等应急备用资金。
三、建立海南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长效机制的途径及措施
(一)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
首先,转变观念,使市、县政府由虚拟主体转变为实实在在的主体。《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2005]49号)明确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是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的责任主体,其交通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管理养护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个别地方往往把政府的交通主管部门等同于地方政府,致使交通主管部门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中担负着不能承载之重,养护管理工作运转不灵。要转变这一状况,市、县以下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将农村公路的管理纳入管理工作的范畴,以建设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农村公路管理体系为目标,着力实现由交通部门为管理主体向县、乡政府为管理主体转变,由行业行为向社会行为转变,由部门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变,切实履行起上级政府制定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保护以及养护资金筹措等方面的具体职责。
其次,建立法规制度,着手解决农村公路建养管“有法可依”的问题。为规范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秩序,尽快出台《海南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法》,并完善农村公路养护、工程管理、评价办法和检查制度, 建立起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目标责任制和检查、考核、奖罚机制, 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提高管理和决策水平, 使农村公路更好地为农村交通运输服务, 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同时,各市、县人民政府制订相应的实施细则,做到农村公路管理有法可依、养护有章可循,并根据《海南省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与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第七条要求,明确乡镇政府有关农村公路建设、养护、保护以及资金筹措等方面的具体职责,把乡镇政府推向前台,担当起农村公路乡、村道管养的主角。
第三,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管养体系,落实管养责任。进一步强化各市、县交通主管部门设置的公路管理机构――地方公路管理站的管理养护职能,切实担负起市、县农村公路养管工作的指导、检查、监督和协调的职责;在乡镇一级设立农村公路管理站,考虑到编制问题,负责人由乡镇领导成员兼任,配备必要的专职管理人员,负责本辖区乡道、村道的日常管理养护工作;乡镇可根据实际情况将村辖区范围的乡道、村道的具体养护工作落实到村委会,由村委会落实1-2名协管人员负责乡村道路养护工作的组织实施,真正形成县、乡、村三级养管体系,使“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以县为主,乡村配合”的原则得到贯彻落实。
(二)建立稳定、长效的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资金渠道
明确农村公路管养的责任主体、管理到位后,管养资金的投入是解决好农村公路养护问题的重中之重。
目前,海南省农村公路养护经费投资渠道较为单一,主要依靠省级专项补助,作为农村公路管养主体的市、县基本没有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经费纳入地方财政支出范围。2009年,按县道每公里8000元,乡道每公里3500元,村道每公里1000元计算,省级投资列养的农村公路(省养县道除外)小修养护经费约1498万元,如果按《2010年地养公路小修保养年公里成本(费用)定额表》计算,目前的投入和实际需要两者相差较大,如果考虑到农村公路的大中修和桥梁养护,则资金缺口更大。因此,当务之急除了尽快建立稳定、长效的投资渠道外,有必要开辟新的筹资渠道,确保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实现正常化、规范化。
1、突出市、县政府在农村公路管养资金筹措方面的主体作用,明确市、县财政预算安排作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主渠道。通过法规程序,出台《海南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条例(办法)》,进一步明确规定市、县政府负责筹集本辖区农村公路管理与养护资金,明确规定将农村公路管理与养护费用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安排。
为了尽快争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列入市、县财政预算安排,省公路管理部门要尽快制订《海南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定额》,作为市、县交通主管部门编制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经费预算的依据,编制完成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经费预算报当地政府批准。
2、完善省交通主管部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经费补贴渠道,充实市、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经费。省交通主管部门对市、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补助资金补贴应改变拨付方法,要在市、县财政落实本市、县列养农村公路资金的前提下,根据市、县交通主管部门上报的线路里程、等级等实行不同的补贴标准,作为市、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经费的补充,由市、县交通主管部门统筹用于农村公路的管理养护。
3、 转变观念,善于开辟新的筹资渠道。面向社会,通过宣传发动,鼓励公路沿线受益企业、单位和个人捐助资金;通过农村公路冠名权、路域资源开发权、绿化权等市场化运作方式筹集的资金;采取“一事一议”政策筹集的资金;鼓励村民投工投劳等。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商业化运作,不断丰富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资金来源,最大限度地缓解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缺口的矛盾。
4、设立农村公路大、中修及水毁工程养护基金作为农村公路养护经费财政预算的补充。由于农村公路的大、中修及水毁工程的实施不像小修保养一样需要每年都进行,有一定的周期性,但各级财政每年对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投入是按所有的养护工程进行配置的。这样,市县交通主管部门或公路管理机构便可将暂时闲置的大、中修养护经费用于建立农村公路大、中修及水毁工程养护基金,以弥补农村公路大、中修时可能出现的资金缺口,同时亦可将地方各级财政转移性支付及自筹资金纳入农村公路养护基金筹措范围。
(三)采取多种养护模式,逐步实现养护市场化
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是今后农村公路养护的发展方向,对此,〔2005〕49号明确提出了实行管养分离,培育养护工程市场,招标选择养护单位的改革要求。由于海南省农村公路建设起步迟,基础差,专业养护水平不高,管理养护明显滞后,我省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尚处于培育和发展的起步阶段,对农村公路的小修保养市场化进程宜分类、逐步推进。
1、县道农村公路的养护。目前,海南省有县道农村公路2832.623公里,其中2497.8公里由省养,其余334.823公里的管养由各市县交通公路部门负责。各市县交通公路部门对县道的小修保养,在全省已形成共识,即参照目前省养县道的形式设置道班进行日常养护,有固定的班址,有固定的养护人员,并配有一定的养护机械,基础较好,日常养护作业基本可以正常运转。将来,在各市、县安排的养护资金落实后,这些县道农村公路可以参照省公路管理局正在推行的小修保养内部招投标模式,即将一条或两、三条相对较短的县道作为一个标段(最好一个标段在10公里左右),在内部进行小修保养招投标,由中标人在内部组织养护,而交通主管部门的公路管理机构,则抽出身来通过合同管理、计量支付、检查考核等手段加强监管,经过不断的培育,等到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养护资金完全保证时,范围逐步扩大到包括主要乡道在内的农村公路。
2、乡、村道农村公路的养护。目前,我省列养的乡道4450.33公里、村道7376.99公里分布在全省18个市县近200个乡镇,由于前面提到的管理体制不顺等原因,养护大多不到位,有一部分勉强养护的,都是或委托,或代养,大都为季节性、临时性养护,没有固定的养护人员,要套用县道的养护模式根本不可能。而全省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地理环境差异较大、交通量大小不同等原因,要在全省统一推行一个固定的养护模式,显然不现实,也不科学。为此,省公路管理局于2007年8月,在三亚、屯昌、五指山、琼海、东方等5个市(县)组织开展农村公路养护试点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总结出了以下五种模式并加以分析:
一是五指山市“承包养护”模式。主要由乡镇政府、各村委会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充分发动受益村庄有养护机具(挖土机、拖拉机等)、劳力充足且责任心强的农民群众签订合同承包管理养护农村公路。其特点是:地道站养护组、乡镇养护站、村委会养护队三方共同签订公路养护承包责任书,由乡镇政府、村委会选定“承包人”, “承包人”有养护机械和工具,劳力充足、壮实且责任心强,对养好农村公路有较大的优势,但是,“承包人”选择难度较大。
二是琼海市“签订养护合同”模式。主要由市交通局与各乡镇签订养护合同,明确规定养护线路及里程、养护内容及标准、养护补助资金的拨付和检查考核办法,每月定期对养护线路进行检查考核,并依据评定结果及时支付补助资金。其特点是:交通局与各乡镇签订养护合同,各乡镇根据养护季节和养护线路的路况变化,调整和选择恰当的养护方式,经济发达的乡镇还可投入适当的资金加强养护。但是,此模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镇政府的财力、责任感和积极性。
三是屯昌县“农民代养”模式。主要由地方公路管理站确定试点线路,定养护投资标准,各乡镇选定“代养”人员,与“代养”人员签订代养协议书,并上报地方公路管理站批准实施。地方公路管理站工程技术人员分片管理,对“代养”人员提供技术指导、养护质量监督与定期考评,确保路况稳定。其特点是:县交通局、乡镇、地方公路管理站“三位一体”联动互动,由各乡镇选定“代养”人员,并签订代养协议书,由于 “代养人”是当地人,对维护路产路权,处理公路乱堆乱放行为较有发言权。但是,此模式养护资金有缺口的时候,需要地方政府或受益农民或受益企业出资,确保养护工作到位。
四是三亚市“养护中心”模式。主要在市交通局的直接领导下,由镇政府解决养护中心用地,地方公路管理站负责养护队伍的组建,在全市设立了六个 “农村公路养护中心”,每个养护中心根据线路里程及路面状况定编养护协议工具体负责线路的日常养护,采用现有道班管理方式,养护过程实行责任到人,即定员、定线路、定里程、定好路率等。其特点是:采用现有道班管理方式,由地道站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养护工作,利于规范操作、统一管理。但是,此模式完全由地方公路站负责管理,启动时要求有一定的养护资金投入,还要配有一定的机械配备,投入较大。
五是东方市“村民养护”模式。由公路沿线村委会成立村民养护班组,采取“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渠道,将乡道、村道按历史形成的范围一并划归各养护班组实行养护。在地方公路管理站农村公路养护组的指导下,制订爱路、养路、护路的倡议书,确保农村公路均有人养护,实现全民共管。
其特点是:地方公路管理站成立农村公路养护组作为乡道养护责任主体,组织村民对乡道进行养护,村委会为村道养护的责任主体,在公路沿线村委会成立村民养护班组对村道进行养护,充分利用 “一事一议”规则筹资筹劳。但是,此模式没有乡(镇)一级参与养护管理,并且要求当地村委会和群众对农村公路要有较高的主人翁意识。
通过对以上五种模式的分析,我们认为在当前的形势和特定环境下,既有各自的适用性,又有其局限性,如三亚模式,要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实行,显然不切实际,又如东方模式,无论是在交通量较大的发达地区,还是经常性水毁的山区都难以满足要求。因此,我们认为,上述五种公路养护模式可以在全省范围内并存,各市、县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加于整合推广实施。
应该强调的是,现在乡、村道农村公路无论选择何种养护模式,都要遵循这几个原则:一是落实农村公路分级管理制,突出乡、镇政府在乡、村农村公路养护中的主体作用;二是充分发挥地方公路管理站的监督指导作用;三是保证必要的养护资金投入。
3、农村公路养护的发展方向。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是今后农村公路养护的发展方向。我省农村公路养护模式,无论是在县道,还是在乡、村道,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推广、引导和不断完善优化后,在人员方面,要形成一支过的硬专业化养护队伍,并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在管理方面,要累积充足的现代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这时,全省农村公路逐步实现管养分离和养护市场化条件趋于成熟,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应着手向养护专业化、市场化转变:一是成立养护公司。在我省农村公路责任主体明晰,机制理顺后,可以在对各市县地方公路管理站管理人员科学核定编制的基础上,逐步剥离下属的公路养护单位,成立公路养护公司,实行企业化管理。乡镇一级可以对应建立乡镇公路管理办公室(或其他形式农村公路管理机构),有条件的可以成立专业养护单位并组建公路养护公司,负责辖区内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实现专业、科学养护。二是实行养护工程招投标。随着公路养护公司的成立,为降低养护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必须引入竞争机制,将大中修、水毁等工程向社会开放,实行养护工程招投标制度,择优选择养护作业单位。三是继续允许多种养护方式存在,对难以通过市场化运作进行养护作业、或简单的养护工程,可继续由乡镇组织沿线农户或村民进行承包等方式养护。
(四)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软、硬件建设,打造现代化养护管理组织
1、切实解决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人员编制、人事与人员经费管理分离问题,激发公路管养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照山东、江苏等先进省份的做法,将地方公路管理站单位性质改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地方公路管理站人员编制、人事流动、工资调整发放权全部移交市县政府管理,省财政厅直接将人员经费下拨给市县财政,人员工资由市县财政统筹统发,确保人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控制人员调入,便于人员调出、提拔任用,便于地方公路管理站内部人事管理。
2、针对农村公路管理站人员整体素质偏低问题,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加大培训学习力度,逐步提高养护管理人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同时,着手组建农村公路路政管理队伍,把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纳入管理范畴,依法维护好路产路权。
农村公路建设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国家公共财政投入较为集中的建设区域[1]。基于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性,除了要在公共财政投入中加大农村公路投资资金比重外,还应重点围绕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管理这一主线,对制约影响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筹措、使用及管理的因素加以分析,并着重解决养护资金短缺等问题。
一、公共政策视阈下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管理改革形势
三农问题一直备受国家重视,为促进农业发展、稳定农村发展局面、增加农民收入,我国在2009年推行实施了公共财政资金,即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及国债资金多方投入的资金使用及管理措施,以更好地开展农村公路建设工作。而我国政府在2008年实施的交通税费改革举措,使公路养护资金在筹集、拨付来源上得以拓展,原先以养路费为主要养护资金来源的资金征收及拨付方式改为以燃油税征收为主。而在公路养护资金的审批上也实现了单一的由省级交通部门负责到省级交通部门与省级财政部门协同审批的转变。随着各地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的改革深入,在公路养护管理中,各地区逐渐采取了“县道县管、村道村管”、“养护管理承包”等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指明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筹措及补充方向,其实践效果较好,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管理趋于规范。
二、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管理问题分析
首先,县市等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部门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重视不足。近年来,随着农村公路建设热度的增强,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出现注重公路建设,忽视公路养护的问题,一方面导致农村公路寿命周期受损,另一方面也增大了后续养护的难度。其次,农村公路养护的责任主体较为模糊。具体到农村公路养护实践,存在县市政府、县级交通管理部门、公路管理部门交叉管理的现象,引发农村公路养护主体不明确及重叠问题。第三,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来源较为狭窄,资金较为短缺。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在筹集上更多地依赖于财政转移支付及公共财政资金划拨,各地区受限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地方财政资金投入较为有限,农村公路养护资金自筹渠道主要依靠农民、社会企业的分散资金投入及捐助,来源不够稳定。
三、公共政策视阈下强化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管理水平的相关要点
(一)健全公共财政体系,提高区域政府财权和事权的匹配性
农村公路建设及养护属于社会公共服务范畴,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应将其纳入到公共财政体系中,立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做好农村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需求的资金保障[2]。农村公路在属性上带有极强的公共性,当其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形式存在时,需要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通过公共财政体系的保障,提高政府部门财权和事权的匹配性,增大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公共财政投入力度,使农村公路养护资金能够得到基本保障,最终发挥农村公路这一公共产品及服务的价值作用。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
在构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时,要针对前期养护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养护主体不明,责任不清的现象,在遵循“统一规划,区域负责”管理理念的基础上,构建“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管理机制,从而使县级政府、乡镇政府、村级基层管理部门各司其责。作为区域交通管理部门,要围绕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设置专门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监督机构,辅助乡道养护管理专职人员及村道养护管理机构开展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的保障下,各地政府可以针对农村公路养护,设置相应的养护基金管理项目,将日常积累的养护资金加以收集汇聚,用于短期内的养护工程资金投入[3]。
(三)拓宽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筹措渠道,强化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监督管理
在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公共财政支出范围更加广泛,如单纯依靠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来源较为单一,不利于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的稳定供给。因此,在明确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责任主体的同时,地方政府部门应致力于拓宽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筹措渠道,通过建立并完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筹集机制,形成政府公共财政转移支付、乡镇基层组织资金自筹、社会资金捐助入股相结合的资金筹集模式。具体地说,省级相关部门应借助省级财政、公路养路费,燃油税征收等方式划拨专门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县级地方财政应以农村公路养护费收取及县级财政拨付提供养护经费保障;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乡村道的养护经费筹集。以北京通州区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筹措及管理实践为例,通州区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筹措渠道涉及到市级财政,、地方区域政府财政、基层乡镇政府财政等多个环节。其中,针对乡级公路,市财政采取4500元/公里年作为养护资金补助标准,地方区域政府补助标准为2060.5元/公里年,基层乡镇政府则为2060.5元/公里年。针对村级公路,相关补助资金依次为3500元/公里年、1760.5元/公里年、1760.5元/公里年。在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监督管理中,通过设置财政专户的方式,落实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确保资金不被侵占及挪用。
四、结语
在公共财政体制深入改革的背景下,公路养护资金管理愈发凸显其重要性。针对公路养护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应注重结合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在公路养护管理机制构建、公路养护资金筹措、监督管理等方面加以完善,实现养护职责分明,资金高效利用,确保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的协调发展。
作者:赵素琴 单位:丹阳市公路管理处财务科
参考文献:
引 言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费改税的实施,现有公路养护体制呈现出诸多弊端,养护资金严重不足。笔者认为各级政府应多方筹集资金,避免养护资金被挤占,公路部门也应努力提高公路养护科技水平,降低公路养护成本,使公路养护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养路经费是从公路资金中拨付的。养路经费占公路建设总投资的比重,一般为30%~50%,高的达60%以上(如瑞典),低的为20%左右(如日本)。苏联等国的养路经费主要由国家和地方财政拨款。中国则采取由公路管理部门自行征收公路养路费的办法,专款专用以收抵支。公路养路费的支出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养护工程费(包括小修保养、中修、大修、改善工程、水毁修复、道班房屋以及渡口、绿化等),约占80%。
2、养护专业费(包括机械设备购置、小型厂场建设、科研、培训、段站房屋及行政管理费等),约占15%。
3、养护其他费用,约占5%。养路费收支计划及其实施均由省级公路管理机构负责。近十多年以来,多数省的养路费收入可以保证公路养护需要,有的还可抽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公路和桥梁的改建和补助地方修建新的县乡公路。
1公路养护资金存在问题分析
1.1 公路养护资金严重不足
公路养护与管理资金主要来源渠道有:成品油消费税、车辆通行费、车购税返还、交通部专项工程费、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及银行贷款等。其中成品油消费税占有较大比重,约为70%左右,即公路养护费的主体来源是成品油消费税,国家规定其正收部分的总收入(不含提高养路费标准部分)在扣除合理的征收成本、国家和省规定提取的有关费用后,用于公路养护的资金比例不得低于80%;地方切块包干资金中人员经费支出费用应控制在20%以内。
当前国家对养路费实行地方切块包干,一包5年不变的资金管理办法。一包5年的做法,忽略了社会物价上涨带来的资金购买力下降及车辆逐年增多引起的社会对公路产品及服务需求增加等因素,造成了递减的养路费投入政策与逐年增加的养路成本支出之间的矛盾,使公路部门在各项管理工作中积聚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由于养路经费严重不足,而养护职工队伍又快速膨胀,依靠财政拨入的养路经费在发完人员工资后,剩下用来养路的经费有限。
1.2公路养护资金被公路建设资金挤占
我国许多地区公路基础设施底子薄,基础差,路面等级仍偏低,与我国的经济发展要求极不适应。这种低等级公路无法承载大交通量超重车的运行要求,这种局面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善,不但制约了经济发展步伐,还将加深社会群众对公路落后面貌的不满情绪,增加来自社会对公路部门工作的压力。各级政府虽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许多地方财政比较困难,若要加强对公路建设的投入,只能挤占养护经费。
1.3公路养护资金的使用分配不合理
随着社会车辆的不断增多,超重超载车辆屡禁不止,加上原有的公路有些路段已趋于老化,需要加大养护资金投入。但目前各地公路养护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养护,主要表现为疲于应付各种病害,缺乏运营使用过程中的路况调查、病害预测以及适时养护决策和养护规划。
2 加强公路养护资金筹集与使用对策分析
养护资金的不足,必然会使公路病害得不到及时处理,公路使用寿命大大缩短,交通事故频频发生,给经营者和使用者都造成极大的损失。如何突破资金的瓶颈,如何采取措施保障公路养护管理资金的足额、及时到位,走出当前的困局,这是摆在各级政府和各级交通主管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点来合理利用公路养护资金:
2.1广开公路养护资金筹措渠道
公路是公共资产,不属于一个行业所有,把公路建设、维护好,既是公路管理机构的责任,更是政府的责任。养路费实行费改税,并逐步有序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后,公路管理机构已失去贷款融资的信用基础,实际上是把公路管理机构筹集养路资金的责任转由政府承担。
作为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多渠道筹集公路养护资金,增加养路费的投入,使公路交通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广大民众服务。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大车购税用于干线公路的升级改造投入。
2.争取国债资金用于公路养护。
3.继续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公路养护。应本着“除关系国计民生和必须国家垄断的领域外都允许民间资本进入的原则”,鼓励民间资金对基础设施(包括公路养护)和公益设施领域的投资。
2.2兼顾平衡,调整切块包干基数,合理分配养护资金
国家对养路费实行地方切块包干,一包5年不变的资金管理办法。该办法虽然对养路费的使用有加强监管、强化责任、促使节约使用的作用,但也产生了不少新的矛盾。由于各地的承包基数不平衡,有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底子厚,承包起点高,一年的养路经费大有节余,如某经济特区公路局在某年有将近60%的养路费没有投入使用。与之相比,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贫困山区连人也养不起。这种资金的超额节余与资金的巨额缺口的差异,主要在于在制订管理措施时未能做到全面规划,兼顾平衡。
2.3综合考虑财力水平,规范建设项目规模,减轻公路养护压力
省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在下达公路建设项目前,一定要做好宏观规划,按照“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的原则,建设项目采取“由下而上,由上而下”的竞标办法推出,即各地方政府首先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及财力水平,向上级提出公路建设项目申请。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必须在项目配套资金、用地拆迁、建设时间、规模、质量、安全等环节上做出确切的计划保证,上级主管部门根据各地提出的建设申请,组织各类专家进行实地考察,综合评比,确定建设项目。
对中标的建设项目,上级部门要提高建设资金补助比例,确保建设资金需要。上级部门拨出的建设补助资金要落到实处,发挥成效。要减少照顾性补助支出,撒胡椒粉式补助支出。
下级政府推出的建设项目要兼顾经济发展需要和资金建设水平,确保工程建设项目推出一个完成一个,防止出现因资金断链造成工程竣工日期遥遥无期,因资金不足而设计的路面承载力不够造成新建公路早期破坏,令公路养护部门不堪重负等现象。
2.4推行预防性养护措施,提高公路养护科技水平
只有变补救性养护为预防性维护,才能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减少养护成本,提高养护效益。
全面推行预防性养护,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病害或不良情况发现要及时。
二是处理要及时,及时安排小修、大中修工程。
三是措施要得当,既要防患于未然,又要把资金用在刀刃上,让预防性养护能够有效延长公路使用寿命。
结 语
总而言之,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杜绝“重建轻养”的思想,树立建设是为了发展,养护是为了更好发展的理念,多方筹集养护资金;公路部门要高度重视养护规划和年度计划的编制工作,全面推行预防性养护,努力提高公路养护科技水平,降低公路养护成本,使公路交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1、地理条件的影响
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致使铺筑高等级公路所需的筑路材料如路基土、砂、石等材料绝大部分需要外购、外运,而且是远距离调运。而高等级公路在平面设计的选线、定线上,为了提高其车辆通行能力,防止公路街道化,又必须和城镇保持一定距离,这就使一部分高速公路辐射区域内的支线公路成为其建设期间的施工便道。大吨位载重车辆和施工机械频繁过往的反复碾压,造成一些支线公路不堪重负,毁坏严重。
2、支线公路自身条件的限制
大部分支线公路都是解放初期或年代修建的低等级、低标准的砂石路面,少部分是20世纪80~90年代期间由当地交通主管部门采用民办公助或者多方出资以拼盘形式进行简单改造的简易油路,承受荷载和累计当量轴次都极低,承受不起大批量重载车辆的昼夜不停地反复碾压,造成损坏也是必然。
3、工程施工对支线公路的影响
高速公路建设期间,施工单位的运输车辆为了降低成本,普遍存在超载现象,这对砂石、简易沥青路面损害极大;履带式的施工机械在一些支线公路上随意行走调动,致使一些支线路面人为破坏;钻渣、弃土、弃料等建筑垃圾沿着支线公路的路肩随意倾倒,造成路肩排水不畅.促使路面形成大面积坑塘、翻浆,进而导致行人和车辆都无法正常通行,交通事故时有发生。
4、支线公路养护经费紧缺,坑塘得不到及时修补
公路养护管理单位想依靠它修补支线大面积的坑塘,或者安排其它大、中修项目,无疑是捉襟见肘、举步维艰。所以在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期间,因施工造成损坏的支线公路,养护管理单位想修补恢复路况、保持畅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指挥部和施工单位对支线公路的维护也很难顾及。这就势必造成工程建设中,支线公路往往养护不及时、不到位,有的甚至失养,最终导致积重难返,出现断路,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产生不良影响。
二、支线公路养护应采取的的措施
1、交通主管部门应把高速公路建设期间对支线公路的影响纳入工程项目中,统一规划和管理高速公路工程开工前,工程建设指挥部对施工车辆应规定运输线路,对成为施工便道的支线公路,要拨出专项经费,对其沿线的桥梁、涵洞、路面进行加固;工程进行中,工程建设指挥部要和地方公路养护管理单位主动联系,采用出资或者出力的办法,对施工车辆经过的支线公路进行小修维护;工程结束后,交通主管部门要安排经费,并结合地方资金,对损坏严重的支线路段进行大修改造。这样做对维护地方的交通安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2、公路管理机构要对连接高速公路施工区域的支线公路加大路政执法力度当前各级政府对“要想富、先修路”这一道理都达成了共识,因而对于高速公路以及干线公路网化工程建设,地方政府积极性都很高,制定出台了许多为工程提供方便的优惠政策。但这并不能置于国家的法律、法规之外,而应服从于国家有关的政策和法律。所以在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公路管理机构的路政执法部门要对连接施工区域的支线公路的路政管理加大力度,维护路产、路权不受侵害,而绝对不能放任不管,听之任之。
2.1对于施工单位,路政管理部门要主动上门宣传有关的政策、法规。
2.2对支线公路的路产、路权以及路损加大检查力度,最好确定专人对支线公路进行巡查。
2.3加大处罚力度。对查出的车辆超载、违规调动施工机械、随意倾倒垃圾等路损行为,要按章进行处罚,不能含糊、和稀泥。
3、公路养护管理单位要主动协调,积极养护
当前,公路管理机构的养护管理单位正处于深化养护体制改革阶段.各级部门都在减员增效,干、支公路实行分级养护.分灶吃饭。在目前国、省干线养护、支线公路养护经费包干使用的局面下,支线公路存在许多急需处理的问题,但是支线公路的养护经费仅能糊口,想安排小修、中修和大修计划是困难重重。因此公路养护管理单位对由于高速公路建设造成损坏的支线公路,必须要摒除消极思想,积极养护、主动协调,积极和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指挥部、地方政府以及施工单位联系,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连接施工区域的支线公路的养护,对支线公路出现的坑塘要及时修补,不能任其损坏,更不能失养、弃养,引发交通事故,给人民和国家造成损失。
4、各级部门都要高度重视支线公路的养护工作
在公路管理工作中.地方交通主管部门要统筹规划,不能重建轻养,对由于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造成损坏的支线公路养护要规划好,拿出具体措施和资金进行维修和改造。公路养护工作不能重干线轻支线,公路管理机构要主动联系,多方协调,确保支线公路得到及时管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抓住机遇,结合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出资、出力对地方支线公路进行维修和改造,不要把公路“管、建、养”看成是部门的行业行为,而要当成政府行为来抓、来管。总之,只要各级部门都高度重视支线公路的养护工作,那么此项工作就一定能够抓实、抓好。
5、将传统养护管理体制模式要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高速公路的运营特征是高速度、大流量、全封闭、控制交通。这就决定了高速公路的养护管理不同于一般普通公路,它要求有高效能的养护和管理方式,保证高速公路能全天候、大流量、安全、快速、优质地投入营运,真正发挥高速公路的运输骨干网作用。
因此,对于农村公路的养护来说,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和地理进环境来考虑,绝对不允许照搬城镇公路的那套养护策略。应研制出一条具有农村特色的公路养护策略来针对农村公路建设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当前农村公路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为农民的生产与生活提供便利,方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公路管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存在“重建轻养”思想
农村公路由于建设周期短、见效快,能在短时间内充分体现当地领导干部的“政绩”,所以地方领导干部非常愿意搞建设。而管理养护是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不具备明显的生产效益,所以对于流动性较强的地方领导干部来说,不愿意投入很大的财力、物力对本区域内的道路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养护,重视建设而忽轻养护的思想严重。
2养护管理主体意识不强
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主体意识不强,分工不够明确,养护管理力量比较薄弱,对于相关的公路管理标准或管理规范没有按照规定执行,没有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的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小组,使当地政府或管理机构对公路的养护不够重视,对农村公路管养问题采取回避或放任态度,导致部分道路存在失养弃养现象。
3、养护资金短缺
尽管我国农村公路养护每年都有中央政府的资金划拨,不过由于地方配套资金较少,容易造成公路养护资金投入长期不足,由于地方政府自身的财政吃紧,因此往往不愿意在此方面进行大量的财力的投入,最终造成了养护水平不高以及缺乏有序的养护管理措施的实施。
5、公路建设技术的落后
由于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施工过程中的材料选择,往往只能是被动地选择那些质量等级不能满足建设需要的材料,这样就使得公路水泥路面没有良好的质量保证。同时,资金的短缺也阻碍了先进技术的使用,再加上缺少必要的专业人员,所以,这样建设出来的公路根本没有质量保障。其技术等级也不符合实际发展的需要,一旦遇到重物或者洪水的冲击,就会使路面情况严重受损,从而给农村的交通运输留下极大的安全隐患。
6养护水平低下
因为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条件有限,受到经济、技术的制约,农村公路的养护会受到周围农田、水源的影响,加大了养护建设难度,而且农村公路的土路和砂石路较多,很难按照公路施工标准规范进行,陡坡危桥的潜在危险一直都在,即使有过油化、硬化的路面也存在缺沟少涵无路肩等隐患,使得养护成本提高,资金不到位,养护工作很难进行,所以整体的养护水平较低。
三、加强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的对策
1、保障投入,建立稳定的养护资金来源
农村公路养护是一项长效性的工程,需要后期持续性的资金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当下农村公路养护的落实到位。因此,需要建立稳定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来源。除了依赖于政府每年的定期财政拨款之外,各级政府也应该进行合理的资金筹措,通过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的开辟,发挥地方、个人以及企业的积极性,实现多元化的资金来源的开展。比如通过冠名、权绿化权等等方式,丰富当下农村公路资金的筹集,借助于市场化的管理手段提升现有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落实。
2、建立健全的养护体制
针对地方实际情况,应制定出一套符合自己的体制,为适应公路发展的建设需要,共同构建新农村,提高养护管理水平,建立统一管理模式,由区、乡两级来负责工作,随之管理层的减少,资金的统筹安排也容易进行,有利于区、乡政府统一落实安排养护工作的进行,逐步实行规范化、政策化,合理科学的管理与专业的养护相结合,才能使养护工作发挥最大效力。
3、狠抓基层管理机构的建设
各乡镇承担养护本区域内乡村公路的日常管理和养护工作,乡村公路管养的好坏和基层管理机构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有着直接的联系。各乡镇养护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严格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和规章制度认真开展工作,同时,加大办、所的内部建设,按照核定的养护路线、养护里程、养护内容和养护标准检查、验收、考核、评比,明确奖惩措施和完善激励机制,让基层公路管理机构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4、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随着现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车流量的增多使公路养护工作变得更加重要,要解决农村公路管理和养护的问题,还应加强对农村公路施工和养护队伍的建设。因此,公路养护队伍应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工作,提高公路养护和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尽量使公路管理和养护人员固定。应组建一支专业的公路养护团队,是农村道路管理和养护逐渐走上专业化的道路,可在农村选拔合适的人员进行专
业培训,合理组织和管理队伍对公路进行专业性的养护,提升人员的专业素养以适应农村公路发展的需要。
5、加大宣传力度,倡导全民养护公路
政府应通过当地媒体,加强道路养护的宣传教育,让农民真正意识到修建养护道路是惠及自身的民生工程,并让农民认清自己的“主体”地位,取得他们的支持并号召他们主动加入修路养路的队伍。同时,政府应意识到,道路养护只有在农民参与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路为民所用、路为民所有、路为民所爱,才能在修路、养路、护路、集资、出力等全过程中得到广大农村居民的拥护。在决策过程中,只有保证信息公开,真正做到让农民参与,才能尽可能多的实现农民的利益诉求,才能使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事件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
6、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农村公路相关工程
1 陕西省农村公路建养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分析
结合对于陕西省范围内的各级农村公路的建养管理体制的相关调查研究及数据,可以看出陕西省农村公路建养管理体制主要存在下列问题:农村公路发展缓慢、建养比例失调、养护缺口较大,资金匮乏、管养未能分离、养护技术落后等。
上述问题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现一一陈述:农村公路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定位不当,二是理念偏差,三是制度缺陷,当前政府对于农村公路认识不足,特别是有些地方政府认为农村公路的建设及养护资金是成本支出,未能意识到长远的收益效能,当前的制度未能将农村公路的发展纳入官员的考核制度中来,造成了大多数领导为了完成政府对于自身的考核而致力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而对于农村公路这种利益需要长期才能显现的工程则未能引起官员的足够重视;建养比例失调普遍存在与陕西省的各个地区,这主要是由于重建轻养的理念普遍存在的原因,各级政府的理念及考核制度中无处不渗透着这种观念,同时也是政府部门过度的最求个人功绩的后果;养护缺口较大,养护资金匮乏的主要原因在于制度的落后、养护人员素质低下及信息化差,主要表现在缺少必要的政府资金筹措渠道,养护人员素质低下导致养护成本增加,缺少政府部门间必要的信息沟通;管养未能分离的原因在于未能形成养护的市场化,没有市场化,那农村公路的主要养护则需要政府来进行操作,政府操作必然没有市场化的调节与竞争更快更有效果,所以政府对于农村公路养护的动作往往较低;养护技术落后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未能形成养护的市场化,技术推广及养护技术的相对落后,另一方面在于当地经济相对落后,没有足够的资金以备技术需求。
2 陕西省农村公路建养管理体制问题的解决理论
面对陕西省农村公路建养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出适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理论方法:
(1)地方政府对农村公路发展的竞争理论和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的公共政策理论
农村公路建养的主体应为地方政府,因为农村公路的属于公共财产,由某一单位或个人负责是不可行的,若有中央政府负责,则势必会因为中央政府对于地方信息量的掌控不足而引起决策的失误,而作为农村公路建养所带来的利益的直接受益者,地方政府则最有动力,同时也是最为有压力的真服,所以农村公路必须由地方政府来供给,也是最具效率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地方政府作为农村公路的供给者,但具体的建养工作却没有必要政府来进行,政府的直接参与不仅无法带来效率的最大化,也干扰了农村公路的建养的市场化进程,所以政府应当将建养的具体工作交付于市场,由市场自行竞争,引导各建养单位参与到农村公路的市场竞争中来。
(2)政府职能的转变理论
转变政府职能,转变目前当地政府在农村公路的建养过程中的大包大揽现象,实现地方政府在农村公路中的角色向着配合社会、服务社会的职能转变,同时进行制度创新,打破目前的考核制度,将农村公路的建养成果纳入地方官员的考核中来,这不仅会大大提高地方官员的紧迫敢,同时还从另一个方面提高了地方农村公路的建养水平及发展速度。
3 陕西省农村公路建养新体制的构建策略
(1)制定思路
陕西省的农村公路建养新体制的制定应当以国家出台的农村公路相关政策为指导,对陕西省农村公路建养现状政策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动用先进理论进行体制改革方向和内容的制定,结合成功地区的农村公路建养经验,并借鉴东部农村公路发达省份的成功经验,提出切实可行的且适用于陕西省的农村公路建养新体制。
(2)制定原则
依据上述思路,提出相应的制定原则,主要包括新体制的建立要符合国家对于农村公路的建养法规及相关政策,要结合农村公路的建养理论及相关分析,要注意其他省份的成功案例及存在弊端,要注重新体制的可操作性与可实施性,同时要注重陕西省自身在地方上所积累的宝贵经验。
(3)主要内容
陕西省农村公路建养新体制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的意义;人员配置及考核;责任职能与认定;建设立项、设计、资金及科学管理;养护的市场化;建设的市场化;养护的机械化;养护质量;养护资金;建养监督等内容。
4 结语
陕西省目前的公路建养体制存在的诸多问题,严重的影响着陕西省农村公路的发展,问题的解决需要地方政府对农村公路发展的竞争理论和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的公共政策理论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理论来进行解决,由此需要进行陕西省农村公路建养新体制的构建,陕西省的农村公路建养新体制的制定应当以国家出台的农村公路相关政策为指导,对陕西省农村公路建养现状政策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动用先进理论进行体制改革方向和内容的制定,结合成功地区的农村公路建养经验,并借鉴东部农村公路发达省份的成功经验,提出切实可行的且适用于陕西省的农村公路建养新体制。
参考文献:
[1] 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农村公路建设与管理必读[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年
[2] Alessi, L. de, ‘Institution, Competition, and Individual Welfare’, in N. Karlsson(ed.), Can the Present Problems of Mature Welfare States Such as Sweden be Solved [M], stockholm: City University press, 1995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不断扩大,农村公路也进入大规模的兴建与改造阶段。农村公路数量及质量的不断提高,不仅带动了地方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也从根本上提升了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公路数量庞大,质量优劣不齐,各地方的管理养护也存在很大差异,农村公路“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十分普遍。管理养护方面的缺位和养护资金的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公路直接和间接效益的发挥。所以现阶段急需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方面的新经验与新思路,来为农村公路管理与养护提供新导向。
一、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意义
在庞大的公路网络中农村公路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农村公路对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搞活农村农业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长远发展看,农村公路 “点多、线长、面广,密度也较大”。因此管理与养护好农村公路比较困难,但其意义重大。如果单纯依靠国家补贴或地方自筹资金等办法,很难保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水平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所以现阶段必须积极探索和研究一系列的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新经验、新思路,从根本上完善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机制问题,使农村公路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二、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中普遍存在重建设轻养护的现象,甚至很多地方存在以建代养、只建不养的问题。建养关系的不协调,使农村公路的基础效力很难得到持久性的发挥;农村公路在养护与管理方面还存在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在管养方面主体缺乏明确性、责权不清;大量乡村公路缺乏有效的管理与养护,只能由地方政府组织沿线居民进行简单的季节性或临时性养护。另外,资金缺乏、养护技术低、手段单一,是目前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普遍存在的重要问题。很多乡村公路的养护工艺比较原始、粗放,设备简单,这就使公路的养护质量很难得到保证。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使我国农村公路管理与养护的水平仍然处在初级水平,很难适应我国农村经济、文化建设快速增长的需求。
三、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对策思考
(一)建立起完善的管养体系
对农村公路管养的主体进行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包括县、乡级政府,应该将农村公路管理纳入到管理工作的范畴之内,对上级政府所制定的农村公路管养政策落实到位;建立起稳定的、长效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渠道。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积极组织筹措农村公路管理与养护资金,采用政府财政投入与公益资金相结合的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使资金保障体系得以全面完善;可实行科学化的管养分离的机制,使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对公路养护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提高农村公路养护运行机制的合理性与高效性。全面推行招标养护、委托养护、全责养护以及承包养护等养护模式;建立并健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考核的长效机制,以可靠的制度为依据,对管理养护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县级政府有必要将农村公路养护人员纳入到乡镇的考核内容中,这样不仅可督促乡镇政府尽快建立相应的管理养护考核机制,也有利于促进养护经费拨发激励机制的建立,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公路的养护质量。
(二)因地制宜运用多种养护管理方法
在我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过程中,多方参与性较强。由于农村公路养护存在生产机械化与专业化程度不同的问题,农村公路管理与养护模式归纳起来可分为:群众突击季节性养护、分段承包性养护与专业养护队养护。目前我国农村采取的养护模式通常是由县级交通管理部门出面负责,与养护队签字养护合同,然后由养护队对合同路段进行养护。这种养护模式的优点是养护机械相对完善,养护人员相对固定,道路养护的质量较高,基本能够完成对农村公路和桥梁等构造物的养护工作。由于各地区农村公路管理与养护的实际情况不同,所以养护管理工作不能搞“一刀切”的模式,应该根据具体地区、公路等级、资金筹措情况等综合因素,尽量在专业化管理的基础上,与乡村的实际管理相结合,专业养护与乡村养护相结合的新思路。
(三)深入探索农村公路养护的组织形式
从实际养护管理操作情况来看,通常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组织管理形式,是由各市或县交通主管部门,与各乡镇政府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的。在确定以后通过招标等形式进行市场化运作,从中选择合适的养护单位来进行实施。其实农村公路大中修养护工程以及县道的日常养护应该由各县交通局来负责,对于一些由于客观原因无法通过市场化来实现养护管理的乡道、村道,完全可以发挥乡政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结合具体情况,采取委托、个人分段承包等多样化的养护方式;同时,在农村公路大、中修工程中应该进行捆绑式招标,面向社会选择具备专业资格的公路养护公司,将专业管理、施工、监理等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采用有效的竞争机制,将一些小型的养护工程捆绑承包给专业化的养护队伍,同时实行合同管理、计量支付的方法。
四、结论
总之,在农村公路管道养护工作中,应该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积极探讨,总结好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模式,结合实际情况,加快研究对农村公路资金筹措、权责分配等问题。突破传统,深入探讨新经验、新思路,为实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新模式的高质量、高效率实施提供支持。
文献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