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的功能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8 17:07:4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教育科研的功能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教育科研的功能

篇(1)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法律的健全与完善,保证了此报告的顺利实施与完成。1976年,鉴于对培训位置供求数据的统计与对培训位置的规划和预测的需要,《培训岗位促进法》生效。其中第一次明确联邦政府将职业教育报告作为每年对职业教育现状和发展的综述性报告,包含关于职业教育的统计数据和职业教育计划的制定。1977年,形成了第一本职业教育报告。其后,1981年颁布的《职业教育促进法》又将职业教育的研究与职业教育的管理与规划相联系,明确了职业教育研究在国家职教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及任务,并就为完成报告所应有的研究组织与机构、相应承担的责任及义务作了明确的法律规定。

二、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地位及作用

1.《职业教育报告》是联邦教育与科学部每年出版的职教政策性报告 它是联邦政府在制定职业教育政策时所依据的纲领性文件。是所有职业教育政策制定、规划和实施人员制定工作计划的基础,称之为德国政府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白皮书。

2.《职业教育报告》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联邦职教所研究、起草 它对整个联邦职业培训的质和量统计基础数据进行研究以及对各地区、各行业的培训情况进行总结。完成此报告的宗旨是将全社会的职业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协助联邦政府解决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上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问题。

3.《职业教育报告》自1977年开始研究,已有20余年了 它对教育政策及社会产生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一是此报告所形成的历年对培训市场供需关系的分析与研究,一直是德国政府职业教育政策制定的依据;二是它对社会、企业培训岗位的设立,家庭、个人职业岗位的选择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三、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结构与内容

德国职业教育报告内容大致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报告。以1997年内容为例,主要有以下方面:对过去职业教育发展形势的总结与评价;现实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挑战与要求;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政府对出现的问题采取的政策与措施及前景展望。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出了德国政府对过去职业教育发展所持的态度与意见,国家对整个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性的预测,代表了国家的教育意志与思想;但同时不排除社会各界不同的看法,也反映工业界、社会少数派代表的意见。

第二部分为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状况及数据统计。以1997年为例,主要有:职业培训的量的发展;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职业教育的内容形式及其结构问题;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职业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的国际比较等。

两部分的内容特点:

第二部分侧重于研究方面,通过对大量的统计数据的分析及前沿性的课题研究,体现出教育决策所具有的科学性及可行性”。同时,对职业教育发展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也进行了论述。其中包含有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与个人发展、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职业教育的内部发展、职业教育师资、职业咨询与指导、促进与支持妇女及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新的职业及对职业教育的改革要求、不同领域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差异及教育政策诸方面的内容,其全面与详实是任何一类研究报告所不能比拟和涵盖的。

四、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内容特点分析

德国职业教育年度报告,之所以能在德国教育界与经济界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报告将职业教育研究与国家的教育及就业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 在《职业教育促进法》中指出,职业教育规划是协调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通过教育规划使职业教育的发展尽可能符合技术、经济和社会的需要,这种职业教育规划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职业培训单位提供的从性质、数量、规模和地域的培训名额的统计与分析,预测并提供职业培训位置。因此,要求联邦主部门对职业培训名额在地域和行业方面的供求发展进行经常的观察,具体的内容即为年度报告,报告中须说明下一个年度可能提供的职业培训名额的情况,若应提供的培训名额不能得到保证,则必须在报告中提出克服困难的建议。

鉴于此,对职业培训位置的分析与预测构成了整个报告的主体,是整个报告的主要任务之一。这种研究内容与时展需要相结合的思路,使职业教育研究一开始就纳入紧密联系实际开展综合研究,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轨道。通过以分析职业培训市场供求关系入手,实现了职业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统一,这也从某种方面体现出了德国民族务实、求真的民族个性。

这种对职业培训位置的分析预测,所具有的深远意义还在于,明确了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政策。通过系统的对职业教育数据的定量分析,为企业界、行业组织、工会团体、公开的社会组织开展培训提供了广泛的信息,从而实现了研究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同时,一个最有意义的特征是,这份报告为广大青年及适合培训者所利用,成为其选择培训位置,确定将来的就业机会与可能的重要工具。

2.国家对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视,将教育决策、规划与管理紧密与教育研究相连 突出的特征就是联邦职教所的建立,同时赋予它的法律地位及任务。根据《职业教育促进法》,联邦职教所是一个法人团体,主要任务有:①协助准备国家的培训条例和其他法则、职业教育报告及进行职业教育统计;②促进模式试验;③就职业教育问题向联邦政府提供咨询,进行并促进职业教育研究;④编制获承认的培训职业目录;⑤审核、批准并赞助职业培训函授课程。联邦职教所属于联邦教育科学部的一个重要的研究与决策机构,同时,在法律基础上建立了主管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监督保证了各项研究工作的完成及研究内容的专业水平。

3.职业报告除大量的统计数据外,还反映出大量的研究课题、典型试验,代表着较高的专业和学术水平,其观点与内容在德国职教界具有广泛的影响 作为国家最高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联邦职教所除完成历年的政府报告外,还承担有大量的研究与试验任务,至今进行了约125个专项典型试验课题,它以不同的时间周期来运作,在每年的报告中将不同的研究成果反映于其中。目前包含在此报告中的研究共有以下四类,即重点研究课题、一般性研究课题、超前研究课题及国际资金资助课题。其中超前研究课题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是自1995年起为适应职业教育出现的新形势与新情况而设立的,迄今为止进行了三方面内容的专项研究,即职业资格和能力与职业的升迁;新的职业与新的就业领域;通过教育改革体现职业教育课程的个性化与差异性。

典型试验及其成果反映出德国职教研究的特色及价值取向。1978年以来,联邦职教所利用联邦教育与科学部的资金资助校外职业教育典型实验,以开发和实验职教实践的新举措。这类试验内容与问题来自于职业教育实践,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试验的结果同时也能够在相应的领域推广与应用,从而实现了研究的社会价值。如“学习岛”的研究,新职业与就业领域的研究。这种兼顾了职业教育制度与就业制度双重需要的研究,在德国职教界具有广泛的影响,研究的内容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将来的职业教育发展;同时,所形成的职业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概念丰富了职业教育理论。

4.研究数据的全面与可靠,保证了报告内容的科学性与教育决策服务的价值 根据《职业教育促进法》的规定,报告所涉及的数据主要有两部分组成:①上一年度截止到9月30日登记入册的培训合同签订数及由联邦劳动局介绍但未被利用的培训位置数和在联邦劳动局登记寻找培训位置的人数;②预测该年度的寻找培训位置的人数和可提供的培训位置数额。历年报告就上一年职业教育形势与培训位置的供给进行总结与评价,尽可能对劳动力市场的供需进行客观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供需进行有针对性的预测与展望。

为了保障此数据统计的收集与整理,相应制定了一系列数据统计归口及管理制度。其中联邦统计局主要管理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基本统计数据,保证此数据的共同利用价值;具体有关职业教育数据内容的调查设计、数据的登记整理及培训合同签订数由联邦职教所管理进行。此数据与各级地方劳动部门登记的需培训人数构成培训位置分析与预测的基本数据。各州统计局负责本州职业学校的有关数据的管理;劳动就业人口数和参加职业咨询与职业指导数则来自联邦劳动部。

5.报告中反映出研究者的科学的务实精神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贯穿此报告体现出的是研究计划的周密性,准备工作的充分性、研究人员的高水平、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内容的实用性。每年的4~5月份将下一年的报告在研讨的基础上进行人员及内容分工,这种分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作为年度报告的任务承担者,必须在所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所要求的内容。从事此报告的研究及工作人员约有80余人,相当于全所人员的五分之一,从而保证了此报告的质量与水平;此外,这种分工表现为内容的细化与具体,作为研究人员能够深入了解此方面的内容,达到报告内容的准确与实用。

转贴于 五、中国职业教育报告情况及其发展思考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教育研究领域为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一直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本国的具体研究需求相结合作为努力方向,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

但是,目前我们的研究报告,还仅仅停留在作为一份数据汇总与资料整理基础上的研究报告,与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相比,存在着几个不够明确的问题。第一,报告的属性问题,即此报告属于研究性的课题还是同时具有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服务的功能,这决定着报告的写作方向与具体内容的制定,正因为对此问题界定不够明确,不可避免地出现对此报告内容与结构问题的反复争论。第二,报告的特色问题,即什么是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报告。从内容上讲,我们的报告在目前不可能对劳动力培训市场进行调查与预测的前提下,其主要内容仅仅停留在对历年职业教育发展基本状况的数据统计,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但由于对构成中国职教报告的基本框架、具体内容、形式诸方面的认识与理解存在着不一致,从而使报告成了年复一年的统计资料,长此以往,将逐渐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第三,报告的结构问题,即在对我国职业教育进行全面描述的基础上,就数据分析与宏观决策研究的结合,整体描述与地方特色的兼顾问题。根据我国国情及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在报告中如何体现此类问题也是一个难点。第四,对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宣传与推广问题,作为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应加以考虑。

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与完善,为我们的报告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范例,在总结我们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具体研究情况,为完成我们的报告,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完成报告所应有的组织、管理制度建设 如果历年的职教报告是我们今后的一项常规工作,且作为政府决策的参考与咨询工具,而我国现行的法律还没有对教育科研做出具体化的规定时,我们的报告迫切需要进行管理部门的参与支持。对完成研究所应有的组织机构、管理职责、人员经费、时间进度等方面,应做出一系列的规定,通过制度化的管理完成报告的任务。

2.对现行报告进行认真研究,确定其基本框架及主要内容,就其形式、结构、篇幅等具体事项做出原则规定,使报告的完成具有可操作性 特别是就报告所涉及的数据统计、文献资料,应建立一套稳定、可靠的信息源。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及我国的地域差距大的特点,作为一份政策性的参考资料,发挥地方研究部门的积极性,扩大地方的研究内容,充分利用地方的研究特色,使报告成为各地经验利用与推广的工具,将是一个发展方向。

3.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提高了报告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 特别是报告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以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导,除需要对现实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外,就问题本身需要进行大量的分析与研究,并能够提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为此提高从事研究报告人员的科研水平,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篇(2)

【中图分类号】 G633.9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6-0108-01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应该对培养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思想、行为、情感、态度等进行正面引导。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德育特点以及重要性是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因此,提高体育学科的德育科学性、实效性、自然性,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来提高体育学科德育功能的必要性,做到教师即“教书”又“育人”。学生即学到了知识又懂得怎样做人。

一 体育学科德育目标

1.运动参与中的德育目标。加强学科常规教育,提高学生在完成身体练习中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和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为学生终生体育发展,对社会责任有所认识。

2.运动技能中的德育目标。在运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学生在运动技、战术方面充分发挥自己创意、设计和纠正自己的战术和技术。

3.身体健康必须全面发展体能,增强体质。学生在全面发展体能过程中,通过长期、系统的锻炼,培养他们的恒心、信心,不怕困难的决心。

4.在心理健康方面,学生通过系列的体育活动,合理设置目标,不断获得成功。培养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同时认识到运动中所学的锻炼方法对形成坚强意志品质的重要作用。

5.在社会适应方面,学生在通过体育活动中的表现,正确处理体育活动中与其它活动中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合作的精神,在竞赛中表现良好的体育道德。

二 体育学科德育的作用

1.体育学科德育对教师素质及教学方法起到了示范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具有榜样的作用。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严以律己、为人师表,要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教学技艺去启迪学生。

2.体育学科德育对学生管理与纪律教育起到了关键作用。体育学科与其它学科最大的不同特点是在室外进行教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行为及表现做出有预见的、及时的相应调整和加强学生纪律性,保证课的任务完成。

3.体育学科德育对学生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体育课的最大特点是身体练习,教师应及时抓住时机,激励学生发扬勇敢顽强精神及团队精神,使学生在身体发展、心理健康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4.体育学科德育对教学资源及教学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在使用教学资源时教师要教育学生怎样使用和爱护,要以文明的行为、正确方法来使用和管理这些资源。同时保持整洁的教学环境也是一种美的教育。

三 体育学科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1.首先要从教师自身素质进行,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教师要做到。因为教师的言谈举止不仅给学生留下了烙印,同时给学生的表现行为与有一定影响。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思想、语言、行为,不仅影响着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发展有着一定影响,甚至对学生今后乃至一生都有着重要影响。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结合本学科专业德育特点,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事,如何做人,也就是体育教师即是教书者,又是育人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采用积极的、有创意的,富有时代感的教学方法、手段,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兴趣、培养有着积极作用。

2.教师在组织教学及学生管理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及学生组织纪律性。良好的教学组织管理,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正面影响,使他懂得在学习体育技能中,教师的组织教学对学习效果有着重要作用,自然就要服从要求,加强纪律性,同时学生们在教师的教育影响下,不同程度的接受管理,组织能力的培养。有多少军事指挥家,自幼在学校的教学组织培养下,奠定了管理、组织、指挥能力方面的基础。

篇(3)

1语文课程的工具作用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样看来,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就是工具。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情感熏陶的作用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潭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泛起粼粼波纹。小学生的阅历浅,经验少,想学好语文可谓困难重重,凭近似“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收效甚微,而让学生主动地投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语文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相统一。如何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教育性,讲读教学中必须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从思想素质和语文素质两个方面都得到提高。

那么,我们是如何在讲读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呢?

2.1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要在学生的心灵里播下爱国的种子,就必须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

中华民族创造了数千年来的人类文明,同时也孕育了无数的爱国民族英雄,这些在语文教材中有较多反映。如郑成功、文天祥、、飞夺沪定桥的英雄们,这些英雄宁死不屈、气吞山河的气慨令人震撼、可歌可泣。我们应通过课堂语文教学让学生与这些爱国民族英雄的思想产生共鸣,使他们在对英雄的敬慕中产生爱国主义情操,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2.2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道德思想品质教育。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许多课文是我们进行道德思想品质教育的好教材。如忠于职守,主要表现就是全力救人,做人之道,主要表现就是在救人中所体现的人生理念,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对妇幼这些弱势群体的保护、彻底的忘我、与事业共存亡的精神等。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的认识上开到了一个高度。这就是语文教学,又让学生接受良好的思想教育,在教学中穿插思想品德教育就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审美教育

对美的向往是人的本性,培养学生的审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小学语文课文中经常同时出现一美一丑的两种事物或现象。教师应抓住它们的不同点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美与丑的本质区别在哪里,说了很多语文课程的教育功能,那么我们怎么在教学的实际行动中应用它的这些功能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⑴找准教材的教育切入点

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素材,找准教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要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做到有的放矢。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深刻道理。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⑵语文教学中的教育一定要把握儿童心理特征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互动。教育也如此。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

则是其优点。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

⑶通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篇(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1 绪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竞争的加剧,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其职业技能外,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也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的现实,使高职教育在导向上的市场性、功利性愈来愈明显。各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进一步强调学生专业岗位技能的培养,强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和“职业性”的特征,在课程体系中相应减少了语文学科的教学时数,语文学科已处于边缘化状态。

人文素质选课究竟要不要开,要不要重视?前几年有专家提出我们要“拯救语文”,而一些高校只把人文素质选课或者《大学语文》当作摆设,只在个别班级中象征性开课。由于《大学语文》等人文素质选修课程本来就处于“边缘”地位,加上该类课程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征有较大距离,因而,《大学语文》等人文素质选修课程的改革在高职院校特别是工科类高等职业院校处境非常艰难,不可能将之作为必修课来开设。并且这种现状短时间内也很难改变。如何在高职院校让学生掌握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呢?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开设人文素质类选修课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因为人文素质选修课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完善人格、提高情商、开阔视野和改善思维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它承载着《大学语文》的功能和任务,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2 本论

2.1目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急需提高的必要性

第一,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普遍较低。很多学生缺乏理想、缺乏信念,上大学目的就是为了找一份既轻松收入又高的好工作,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缺乏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他们在选择专业时,很多不再以强烈的进取心和执著的信念为择业目标,也不再以个人理想、爱好、需求作为励志成才的动力,而是将拿到文凭以便求得高收入、好前途等作为人生追求的基本目标。

第二,人文基础常识缺乏。长期以来,大学阶段的教育存在专业方向过于细致化,以上好专业课为目的等等一些不合理现象,从而导致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环节较弱,知识结构不平衡。就像华中理工大学原校长杨叔子先生所说的:“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扎实的基础训练不够……”现在的高校里有不少学生人文素质课程方面的知识都很欠缺,就连最基础的文学常识、最基本的艺术欣赏能力都不具备;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写的毕业论文逻辑错乱,错字连篇,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实用写作文体格式都没有掌握。

第三,心理素质不健全。在大学校园里,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行为不文明,生活品位低下;追求所谓的个性自由,纪律观念淡薄;意志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缺乏修养;对人生没有追求,对事物的好坏、善恶缺乏分辨能力,比如药家鑫事件、马加爵事件,都让人难以接受。这些非正常现象正是高校教育多年来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结果。

第四,缺乏民族精神。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悠久历史、优良传统、优秀文化、科技发展了解肤浅,对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巨大贡献知之甚少,许多学生没有读过四大名著,有些学生甚至连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都不知道,而获取这些知识的渠道绝对不是专业课。

2.2人文素质选修课如何承载《大学语文》的功能和任务

第一,人文素质选修课的开设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人文素质选修课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有语言教育、文学教育、道德教育、影视鉴赏教育、戏曲鉴赏教育、美术鉴赏教育等等,它的形式和内涵极其博大、生动。可以说,人文素质选修课是大学里最优秀的人文课程。开好人文素质选修课既可以补充学生的综合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利用人文素质选修课,可以培养高校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中华民族在创造五千年文明史的奋斗与发展的进程中,凝聚和积淀而成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自觉的历史责任感,自强不息的韧性,关心他人、讲求道义的利他主义,注重整体利益的互助协作,强调个体价值的奉献精神。如:孔子主张的“仁者,爱人”;屈原的忧国忧民;司马迁的矢志不移;李白的不事权贵;文天祥视死如归;鲁迅黑白分明的爱憎观;艾青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沉重的历史责任感,炽烈的爱国之情,使他们激情荡漾,使他们热血沸腾。爱国之情和护国之心的使命感使他们义无反顾的为之付出年华和生命。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和国家的前途与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些历史事件既是我们民族的理想人格,也是我们的价值取向,高校可以利用《诗词鉴赏》课程的形式让学生通过“一诗一读,一诗一颂,一诗一写”的形式最终获得能力上的提升。《诗词鉴赏》课程的开设既补充了学生们的人文知识也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比起单纯的政治说教,更具有说服力,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第二,人文素质选修课的开设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当前的高职生对于美丑、善恶、好坏、高尚低俗等等一些社会现象,缺少基本的辨别能力,有些恶俗的现象他们居然认为那是个性,甚至去模仿。而人文素质选修课开设使他们通过学习能够获得基本的思辨能力。比如说,辩论赛。辩论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思考,而且有利于学生们思想的交流和进步,这种思考、交流对于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有着巨大的作用。同时,在辩论中产生的思想瑰宝也会让学生受益匪浅。虽然辩论赛是一种比赛的形式,但还是希望高校能够将之常态化,这样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

第三,人文素质选修课的开设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文学是生活的审美反映,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意境极易唤起人的美感体验,使人获得强烈的美感享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的审美鉴赏力,使人的思想充满活力。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使他们的人生更充实,生活更快乐。也就说,人文素质选修课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人文水平的提高,还能实现人文精神的升华,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这对当今的高职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通过人文素质选修课教学进行审美教育,是得天独厚的,因为人文素质选修课有优秀的作品作为审美教育的媒介。例如《影视鉴赏》课程的开设,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分析影视中的主要人物来获得一些正能量,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正确的人生观,逐步培养起健康高尚的审美理想、审美情操,成为一代有美好情操的人。另外,对影视作品的欣赏也可以使人心灵深处播下善良的种子,可以唤醒人的良知,唤起人心向善的意识;在赏析影视作品的过程中可以使人富有同情心、宽容心、仁爱心,使人感情丰富、使人心胸宽广,志向远大,可以丰富人的内心世界,提高人的文学素养,培养人的生活情趣;在影视作品的熏陶中,使学生的人格逐渐趋于完善。

篇(5)

"养德"不同于"传道",而是远远超出了"传道"的范畴。从素质教育的构成来看,完美人格的塑造,优良品德的陶冶,健康个性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思想的培育,心灵的教化,生活的导引,做人的训导等皆在"养德"的内涵之列。"养德"的实施,寓于知识学习之中,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融教学过程与教学氛围之中,是使学生不间断的积淀,产生顿悟的过程。需要经常性的熏陶、喻示和诱发;是春风细雨式,贵在存心有意,相机诱导;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

以知养德、以史养德、以题养德、以人养德构成物理教育中实施养德的重要途径。以知养德即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理解知识本身,而且要通过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用系统的、联系的、发展的辩证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研究问题。物理知识之间以及知识的产生过程中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培养学生的物质观、辩证法和认识论观点是知识教学中养德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史养德即教学中不失时机的介绍与学习相关知识直接联系的物理学史,既可激发学习兴趣,调节学习节奏,而且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探索、求实、进取、奉献精神教育和科学态度教育的极好素材。如火箭专家钱学森放弃美国优厚待遇,毅然回到祖国,使我国跨入一箭多星的世界前列;邓稼先搞原子弹、氢弹,在科技界"销声匿迹"直止逝世等等。他们的爱国与献身精神,是一曲曲人类美好的赞歌。以题养德即要挖掘习题训练中的养德功能,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议、多题一解"的变式训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自觉探索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不断扩大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人养德即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文明的行为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引人,优美的心灵感染人。言传身教,乐为人师。教师也要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对善思、勤钻、品德优良的学生注重培养,树立典型,让他们成为更直接的教育者,影响和带动一片,形成健康的人格影响力。

二.开智-----素质教育之核心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开发智力,激发潜能,培养能力,促

进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我们认为教学中应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三主一心"教学思想。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主体性是它的根本特点。教师为主导就是通过诱导、启发、检测、评价等手段,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启发学生爱学、会学。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发展性是教学的基本特征。训练是掌握知识方法获取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要更加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既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开智不同于"授业"、"解惑"。开智的核心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掌握物理学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不断发展的学习能力。物理学方法是物理学发展的灵魂,是以知识学习到能力发展的桥梁。物理学方法是指物理学的具体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是普遍的哲学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在物理学中起指导作用。其二是普遍使用的普通逻辑方法,即比较、概括、抽象、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这些方法对学习物理必不可少。其三是解决个别类型问题的方法,这在物理学中纷繁复杂,如隔离分析法、等效变换法、叠加法、对称法、极端分析法、近似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对解决实际问题十分有用,但没有反映出物理学方法的主要特点,也不宜将它们归为物理学方法的范畴。其四是具体的科学方法,物理学方法就属于这一类。通常认为有:观察法、实验法、理想化方法、类比方法、假设方法和数学方法六种。

物理思维方法的学习应抓住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是:

创设情景 激发生疑 启发思路 鼓励组合 提出设想 解决问题

(设疑) (诱导) (释疑) (辩论) (解疑)

教师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接近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提出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引发不同的思路,甚至采用多种对立的思路去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学习。根据一定的需要、依据必然规律,灵活多变的组合相关因素,鼓励提出新的设想;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甚至是开放式的。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学生学会设定虚拟条件,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提出新方法,设想虚拟大前提,并且学会联想和利用看起来并非相关因素的时候,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插上腾飞的翅膀。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基础上,提出适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引导其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以开发智力、激发潜能、培养能力、促进发展为主线。

设疑引趣、夯实四基、过程教学、思想方法、启发创新是物理教学中开智的重要途径。①设疑引趣促智。诱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知识的全过程,是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前提.爱学才能会学,会学才能学好。②夯实四基益智。抓好"四基"--即基本事实、基本方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是开智的关键。从基本事实出发,诱导学生明辩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变化条件,然后进行思维加工;在加工过程中,则要突出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引导,从而形成概念,总结发现规律,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③过程教学开智。把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放在教学首位,使学生获得程序性知识和最佳知识结构是开智的重要途径.每一个知识点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弄清其来龙去脉,充分挖掘其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因素,突出知识产生的思维过程教学,揭示和挖掘知识本身的方法教育功能。④思想方法育智。善于渗透物理思想,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是形成能力的桥梁。掌握了方法就能举一反三,不仅能轻松学好功课,还能自学新知,开阔视野,受益终生。⑤启发创新养智。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自学、创新意识,学会学习,是开智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开智的中心任务.

三.健体-----素质教育之源泉

健康是一种身体、心理和适应社会的完善状态,是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和谐统一.物理学科教学中健体的教育目标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物理课堂教学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的责任,健康的体质、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全面发展的源泉.创设一种愉快而有秩序的课堂氛围、民主的、宽容的、公正的、热烈的气氛对心理健

康以及智力与能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人的身体健康和高效的吸收社会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把心理素质教育融合到教学活动之中,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正确地看待社会与生活,向往美好,憧憬未来,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要重视培养耐挫能力,能在顺境与逆境中自我调节,形成自我激励机制,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旺盛的精力,充满朝气。

四.审美-----素质教育之神韵

审美是一种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审美能力本身就是一种高品位的创新能力。人的各种素质中,审美文化素质是最主要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基本的是审美的关系,人的最高意识是审美意识。教育,就要使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世界、审视他人、审视自己,就要注意培养学生个人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课堂教育过程的本质就是一种激发美感效应的过程,会使学生的心灵产生启迪、感染、震惊和净化效应。物理科学美不同于大自然或艺术作品中直接的自然感受,而更多的是一种深层次理性的审美.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内涵,通过物理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激发审美创造力,丰富学生的理性沉淀,是物理教育的重要任务。

培养审美感受力.物理学是一个充满生机和魅力的学科,教师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联想,引导发掘物理美的丰富素材,并通过美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出物理科学美的特征,创设美的意境,使学生明确地或潜移默化的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激起学生对物理强烈的学习兴趣,点通学生领悟的那一点"灵犀",依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感受,从而逐渐产生审美情趣和爱美意识.

提高审美鉴赏力.物理学家在探索自然界奥妙的过程中,始终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努力形成的物理理论,不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放射着美的光辉.简洁、对称、和谐是物理科学美的主要特征.各种物理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变复杂为简单,简洁而合理地概括了物质与运动的某种特性,体现出物理理论整体简洁美、方法简洁之美。时空对称、数学对称、抽象对称均能给人以对称美的体验。自冾和谐、对应和谐、互利和谐、多样统一美无不体现在物理学科之中。

激发审美创造力.物理科学美不仅体现在物理知识的形式上、内容上、结构上、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上,而且体现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体现在物理学家的精神上.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揭示物理学家的人性之美、至善之美,以美感人,以美育人,使学生产生"需要"的感觉,并进而引发"体验";引导学生自己去追求和创造物理美,并将美的认识转化为追求美的自觉行动,产生创造欲望,进而爆发创造力.

提高教师自身的审美修养,并展示教学过程的形式、结构、内容、表达美.教师作为物理学科美育的组织和施行者,在物理美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审美修养对物理美育的成效起着很大作用.所以教师要从修养、气质、人格、行为、习惯、语言、服饰等方面确立一个具有良好的影响素质的施教者形象.使学生在自觉地学习中发展对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的识别能力,促进智能全面发展。总之,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创新能力。

"养德、开智、健体、审美"四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养德是魂,开智为心,健体是本,审美为韵。共同构成中学物理素质教育的体系、也成为物理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它既符合物理学科的自身特点,也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只有以此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或教育过程的目标,才能真正培养出会做人,会求知、会生活、会健体、会审美的创新性人才.

篇(6)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表扬性言语评价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1.表扬过多失去作用

部分老师虽然对于表扬性言语的应用有所了解,但是应用的方法出现了错误,无论何种情况都不加分析的基础上盲目地应用该种手段。课堂上同学积极地回答问题,回答正确的情况下老师会给予表扬,但是错误的情况下老师还给予表扬,两者没有进行本质的区分,这样学生感受不到表扬性言语的真正作用,使学生感觉麻木。

2.表扬性言语过于表面化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可能使用的表扬性词汇比较单一,例如“非常好”“不错”“很好”等,这些词汇的频繁广泛使用,没有依据个体的差异性进行合理科学的评价,导致表扬性语言过于简单

乏味。

3.老师表扬缺乏感情投入

小学生生长环境不同,不同个体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性,且小学生的感觉非常敏锐,老师在表扬的过程中如果不是发自内心,不抒发自我的真情实感,仅仅将此作为一项简单的任务,学生会感觉到被敷衍,失去主动性,失去原本的意义和作用。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表扬性言语评价的措施和办法

1.提高老师修养,合理运用表扬性言语

小学生刚开始学习生活,语文教学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小学语文老师必须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素养,为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有利的保证。丰富自我的专业性语文知识,了解小学生年龄层特有的性格和心理特点,如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老师可以利用表扬性的语言加以合理的讲解及时地开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利用小学生特有的年龄特点进行疏导,符合个体差异性地运用表扬性言语,刺激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习兴趣。

2.树立科学的评价观

以往表扬性言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小学语文老师过多地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形成正确、科学的评价观念。如果想要表扬性言语真正地发挥出应有的实际效果,语文老师自身必须树立科学的评价观念,了解这种方式的理论知识内容。小学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过程,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通过文字表达自我的情感和思想,是一种自我能力构建的重要过程,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要适当地和同学进行交流,更加重视表扬性言语评价的总体作用,提升实际的效果。过去语文老师将大多数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内容的策划中,由于自身对评价理论的认识不够到位,专业的评价能力和意识均不足。学校必须提升对于表扬性言语重要作用的认识度,组织老师进行培训学习,学习表扬性言语的评价方法和具体内容,老师之间相互交流沟通,互相改正缺点,保证在日后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进步,充分发挥表扬性言语的作用。

3.加深感情投入,提升表扬的新颖化

小学生心理比较脆弱,需要老师投入更多的感情关注,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真正地关心爱护同学,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不仅可以教授知识,还可以成为自己的朋友。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老师要主动地倾听学生的表达,投入更多的耐心和热情,提升工作责任感,提高学生对老师的认可度,从内心深处注重老师,老师投入真情实感积极地发掘不同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在课堂问答过程中鼓励学生,恰当合理地运用表扬性言语,配合自身的肢体语言,面部表达和神态来传递自己的思想,帮助学生成长。

4.提升表扬性言语行为使用的能力和及时性

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比较低,课堂上思维比较活跃,老师必须依据实际情况积极地应对出现的种种问题,依据特殊的状况进行处理,合理科学地使用表扬性言语。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的表扬性言语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如果得到表扬,学习热情就会大幅度提升,感觉到乐趣,老师如果没有及时地表扬则会感觉到不被重视,讨厌老师,逐渐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所以教学过程中必须及时准确地关注学生进行表扬,不要忽视个别同学,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伤害学生的心灵。表扬方式要不断改变,实现多元化和多角度化。比如,老师可以表扬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丰富情感态度,表扬学生的积极主动发言,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课堂中表扬性言语的应用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重要问题,此问题是小学语文教育水准提升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培养,饱满的精神状态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不仅在小学语文学习的道路上起到良好奠基石的作用,更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7)

一、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实验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越来越重视。高中化学实验作为高中教育的一部分,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化学实验越来越引起教师的重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的发生和发展都与化学实验息息相关。化学实验作为化学的一种教学形式,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该切实加强对高中化学实验的重视程度,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检验化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我国化学界的前辈戴安邦先生曾经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作为化学教学的一种形式,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和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还能使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验中有效实施和落实。此外,化学实验还可以有效地调动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化学课程安排中,有8个课程模块中设立了“实验化学”,在“活动与探究建议”中,涉及化学实验的项目有61项,其中有些实验是以前的课本中没有出现过的,例如,沉淀的转化、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或电化学分析法测定污水中的化学耗氧量、晶体的生长条件探究、电路板的化学蚀刻等。

从新课程标准对化学实验的描述和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对化学实验教学的要求,由过去的重视对实验操作过程的规范化和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转变为更加重视实验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由过去的教师垄断实验选题和方案设计,转变为教师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实验选题与方案设计;由过去的教师为教学设计实验,转变成为了学生的学习设计实验,这些改变使得化学实验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方式。

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实验的教育作用

(一)高中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的重要手段

化学课程中需要记忆很多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氢氧化铜的颜色、状态以及与其他一些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现象和反应结果等,如果不进行化学实验,学生只能通过背诵来达到记忆的目的,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记忆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而且非常容易将知识混淆。化学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可以通过直观的化学反应现象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将学生的感性经验转化为理性认知,从而有效地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

化学实验除了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理论知识之外,还是提高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的重要手段。实际的化学实验操作,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不仅懂得化学理论知识,同时还会用科学的方法去验证他们的所学所想。

(二)高中化学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途径

化学实验是一个创造性的探究过程,它可以使学生体验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化学原理,了解了物质的基本性质之后,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来探究不同物质之间的反应情况,也可以对已知的化学反应结果进行验证。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的知识更加直观、形象,更有助于的理解和记忆。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地利用的自己的思维和学过的知识,体验科学探究中的乐趣。化学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他们的科学探究意识,促进他们学习方式的改变。

化学实验作为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应该具有周密、严谨的安排,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在实验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提出问题、收集信息、做出假设、实验验证、结果分析等方面做好详细的记录,使学生能够有目的地进行实验和探究。

(三)高中化学实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非智力品质的重要过程

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之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具体而言,包括学习热情、求知欲、自尊心、自信心、责任感等方面的因素。高中化学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化学实验所具有的探究性和科学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学习化学时能够更加积极、主动,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的寻求、探索知识。而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现象的真实记录和对实验结果的真实分析,对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作风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

(四)高中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化学实验作为一门注重科学探究的学科,对学生而言具有极大地趣味性,尤其是化学实验中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使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敢于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创新,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建议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一种方式,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突出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化学实验教学时,教师应该尽量采用探究法教学,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和探索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此外,教师可以制定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实验效果进行反馈和评价,逐步改进和完善化学实验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寿兵.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科教文汇,2008.

篇(8)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1 理论基础

对语篇信息结构的研究起始于二次世界大战前布拉格学派的学者,布拉格学派的思想通过HALLIDAY的研究在欧洲得以传播。HALLIDAY(1985:274-275)把信息定义为“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信息指已知的或可以预测的和新的或不可预测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与数学概念上所说的信息不同,在数学中信息指对未知的测定。在语言学意义上,信息是由新旧交替而产生的。所以信息单位是一种由新的和已知的两种功能组成的结构。”这个概念为本文界定了信息传递功能中信息的限定范围。

2研究对象

本文从多种外文科技期刊中挑选出涉及科技知识面较广,且在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科技期刊中最齐全的一种月刊―“Scientific America”。

3 分析与讨论

在分析中发现,话题导入功能,话题展开功能,话题小结功能,转换主题功能,信息衔接和连贯功能,这五大功能的分析要结合语篇,因此它们并不仅仅是信息传递功能,同时也属于语篇功能的范畴。而且这些功能的研究特点与之前的学者是基本一样的。

3.1常规否定焦点后置

例一,The attempt to link the weirdness of the quantum world to mysteries of the macro world is not new.

例二,Yet Einstein also attained a wider renown than many of his equally brilliant peers in physics…Surly the reason is that the public had feelings for him beyond admiration.

在例一中,原文为了强调这个尝试并非是新的,将否定焦点“not new” 置于句末,这样就让读者一目了然―这个尝试以前就实施过。如果将此否定结构换个位置,那么否定焦点“not new”的重要性也将大打折扣。

3. 2否定焦点前置

在此次例句研究分析中,发现否定句的焦点凸显功能还有否定焦点不在句末,但也能达到凸显的目的。

这里就先介绍否定焦点前置,即在英语否定句中,当否定结构置于句首时,该否定焦点的凸显功能也能表现出来。

例如No conclusive explanation exists for this anomaly.(例句181第20页第四段第2句)

在该句中,原文将 “No conclusive explanation ”置于句首,加强了否定的力度,否定焦点 “conclusive explanation ”的凸显作用非常清楚,让读者印象深刻。

达到了在否定一方的同时,突出肯定另一方。这样的否定词有:unlike,Rather than。

例如:Unlike most other European countries, Germany consisted for many centuries of a multitude of independent states, each with its own culture landscape.(例句438第22页右边第1段第4句)

4结语

本文在焦点凸显功能,焦点对比功能及信息客观描写功能这几方面都得出很多新的发现,打破了前人研究在此方面的研究界限。由于研究对象的局限性,所涉及的科技文知识面也是有限的。希望众多的英语学习和研究者,能进行更进一步更深入的分析研究,在英语句中信息传递功能方面能获得更大突破。

参考文献

[1] Quirk, R. et al.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M]. London:Longman Group Ltd., 1985.

[2] 姜玲.英语联加状语的语篇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1).

[3] 杨石乔.科技英语被动句的语篇功能[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3).

[4] 姬瀚达,岳红梅.英语疑问句的语篇功能[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6).

[5] 鞠玉梅.信息结构研究的功能语言学视角[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4).

篇(9)

对于小学语文和数学老师而言,课堂教学能力可以直接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其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与调节也是课堂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是从事教学活动的一种特殊的认知能力。而这个过程需要通过课堂中学生的各种行为信息及学生的反馈等进行加工梳理。有关小学语文与数学教师课堂信息加工能力的研究发现,不同经验的教师对课堂信息加工表现出不同的差异化。在注重教学发展的同时,具备丰富经验的教师更能够适时调整课堂气氛与教学活动,高效快速捕捉到学生的行为信息,并做出决策后进行课堂管理。

1、小学语文和数学教师课堂信息加工能力的重要性

由于小学语文与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直接直接关系到教师的素质,进而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教育和社会发展。故而,小学语文与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水平一直备受各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关注。其中,小学教师的课堂信息加工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培养其教学专长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在认识到小学语文及数学教师课堂信息能力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后,分析透彻影响其信息加工能力发展的因素,才能为我们制定科学的教师培养计划,提升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供有效的实践指导。

2、小学语文与数学教师对课堂信息加工能力具体内容

2.1、小学课堂活动信息加工内容的主要构成

结合小学语文与数学课堂情景信息看,教师需要认知与获取信息内容无外乎三类:学科教学内容的信息、课堂教学活动信息以及课堂背景信息。鉴于不同类型的信息在教程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并且不同的语文教师与数学教师分别对课堂教学的效率产生很大的差别。导致这样差别的缘由主要集中在对课堂信息加工的准确性以及课堂教学问题的处理能力上。简而言之,小学语文与数学教师通过知识、洞察力和效率几个因素可以训练在课堂信息加工方面的直觉性与认知技能。

2.2、小学语文与数学教师课堂信息加工能力差异性体现

首先,是对学科内容信息、课堂活动信息和课堂背景信息的加工速度的差异。

教师对不同类型课堂信息的加工速度存在显著差异,通常教师对课堂活动信息加工速度最快,对学科内容信息加工速度仅次之,对课堂背景信息加工速度居后。

此外,当课堂活动信息、学科内容信息与课堂教学情境一致时,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教师对于这样匹配的信息反应速度较快,并能够做出知觉判断;反之,对于不匹配的信息反应稍慢。在处理这样的信息加工时,专家级别的教师与一般教师在对教学情境的观察和判断表现也出现很大的不同。比如,在通过录像观看整个教学课堂过程后,针对课堂教学现象需要做出解释时,一般教师形成的报告结果经常与实际情况相矛盾,并且表现出困惑不解;而专家级别的教师则能够轻松自如地抓住录像问题的症结所在。在教学规则的使用中,专家级别教师在观察和判断时表现得更为快捷和流畅,对一般教师而言确实比较困难。

其次,是对学科内容信息、课堂活动信息和课堂背景信息的辨别能力的差异。

由于小学语文教师与数学教师专长不同,对于课堂情景信息的关注程度也不同[2]。因此,在对课堂教学现象的解释与预测、课堂重要事件的判断、课堂教学规则的运用的等方面也表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比如,在预测课堂现象时,数学教师比语文教师更擅长相似教学情境的认识与推理,并且能够掌握课堂教学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精准预测学生的课堂表现。但是,在同样的数学教学课堂中,专家级别的数学教师能够对现象的重要性进行有效地区分与组织,并发现问题关键;而一般教师却太过于侧重细节,而不能信手拈来分析出问题的关键。再者,一般而言,语文教师对活动信息和匹配信息的判断正确率高于数学教师,对学科内容信息的正确率却低于数学教师。

3、强化小学语文与数学教师课堂信息加工能力的举措

3.1、提升教师课堂知觉能力

课堂感知能力也可以称为课堂洞察力,即教师对教学课堂信息的认知技能。不可否认,这样的认识技能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遵循着一定的发展规律,需要不断强化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在优化认知资源的分配上,提高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速度和准确性。比如,数学教师在选用一种具体或图象式类比物去表达数学概念之前,教会学生筛选的策略,通过选择一定的积木组展示出体积大小的概念,学生只有在理解体积大小的概念后才能选择出合适的类比物。同时在学生学习情景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逐步让其明确感知类比推理的过程。

3.2、吸取教学经验

一般教师课堂信息加工能力水平低于专家级别教师,主要是专家级别教师具备了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对于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与典型行为高度注视与把控。

良好的观察与再认知能力是在某一特定领域进行长期且目的性练习而获得的。新手教师需要不断针对自身教学课堂中的经历进行反思,甚至总结形成一套系统性的认知,对学生课堂问题与典型给予不同的程度的关注,如此,可以在课堂学科内容信息、课堂活动信息和课堂背景信息的核心环节上均衡的分配资源,提升信息加工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4、结束语

小学语文与数学教师课堂信息加工能力不仅体现了教师对知识结构的认知、课堂信息的洞察力,更体现出了教师对其课堂信息监控决策能力。眼下,我国小学教育背景下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水平还有待提升,应该全面地、系统地、科学地探索其规律性,并制定相关的教师长期职业发展培训,不断积累经验,完善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理论。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3-024-001

在美术教学中,围绕课堂趣味性和技能传授之间的话题,交流、争论一直不断。随着美术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许多新理念虽已深入人心,但部分美术教师仍缺乏具体准确的操作,导致教学实践上的偏差,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一、美术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1.有“趣味”无“技能”

有些老师为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中刻意增加一些指向性不明、目的性不强的趣味环节,却忽视美术学科的技能传授,导致学生画面内容贫乏、图式造型概念化。

2.有“技能”无“趣味”

有些老师将美术课程与技能训练等同起来,出现弃趣抓技的极端现象。他们一味强调学生图示语汇能力的培养,而导致课堂枯燥乏味,缺乏个性与创意。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趣味是美术课堂教学的亮点,也是美术学习的起点,只有激起学生的兴趣,才会促使他们主动地去探求新知、掌握技能。所以,美术课堂应是趣味与技能相融共生、同构共建的结合体。

二、美术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1.趣味与技能相融,让导入更灵动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篇布局,是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好的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在课堂伊始就能立刻融入其中,成为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在上课前要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既要考虑到导入的趣味性,又要凸显学科的特点。

1.1创设情境导入。熟悉的物象、生动的图片、视频,往往兼具趣味性和启发性,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灵震撼和情感共鸣,有效的情境创设,对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效率大有裨益。

1.2实验演示导入。实验演示的方法是一种可以直观体现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的方法,它能让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抽象的概念直观化,能真实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所必需的感性经验,激起学生深入学习的欲望。

1.3实践体验导入。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和主动性去探究实践,这样才能高效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在《叶子片片》一课中,教师首先让学生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自己喜欢的叶片,通过多感官参与,从体验、感知、观察树叶的表面肌理和形态特征入手,唤起学生对已有经验的再认识过程,进而揭示课题。这样的导入,既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与探究,又发展了学生的感知和形象思维能力。

2.趣味与技能相融,让过程更精彩

2.1以趣渗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要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在设计《放学了》这课时,教师将情感目标设定为:以趣导入,激发学生内心情感;将技能目标设定为:先找动态线再画动态人物。教学中,教师以动态人偶辅助教学,通过互动游戏(为人偶摆造型、画动态线)增加课堂趣味,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练习,学生深刻地理解了人物的动态变化,轻松地掌握动态人物的画法步骤,效果甚好。

2.2以技激趣。美术是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任何一个高质量的创意,没有良好的知识和技能的配合,是不能形成作品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技能的传授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少,知识体系不完备,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没有优秀范例的新图式启发,学生的原创想法很难顺利表现。只有在多元化的示范以及其他视觉启发下,才能形成高一级的图式。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适时而高效地进行专业指导与示范。

在上《箱板上的新发现》一课时,教师进行了分段式技能示范,使原先用语言说不清楚的画、刻等制作步骤、方法,在片刻间,演示得一目了然,并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实践。尽管课堂上没有惊心动魄的环节,但张弛有度的教学结构、化难为易的分步骤示范以及教师精美的范画、扎实的基本功,都深深吸引了学生,课堂处处洋溢着成功与喜悦,趣味课堂精彩生成。

3.趣味与技能相融,让评价更智慧

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教与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它贯彻于整个教学过程。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加强过程性评价。

3.1引入“专业味”。美术学科有它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点,所以,“专业味”的评价顺应了学科的独特要求。从促进学生美术发展的目标出发,关注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程度和收获,关注学生的每一次努力和进步,既要给学生及时肯定的评价,又要利用美术专业术语进行客观导向性的评价,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美的,什么是正确的。

曾听过一位老师的课,她的评价让学生如沐春风,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你给我一个建议,我给你一个惊喜。”“比比看,谁的创意最好。”“要是能添上背景,你的画面就更完美了。”“你的画线条一气呵成,如果画面再饱满一些就更好了。”……从教师的评价中,学生得到了肯定和鼓励,也知道了如何提高自己的美术技能,完善自己的画面效果。画画因此变得轻松而快乐。

3.2加入幽默味。幽默是一门艺术,教学中多用富有幽默的语言,更能启发学生的心智,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有一位学生,在作业本上画了条小鱼,就拿给老师评分,老师没有责备,也没有直接指出不足,而是模拟小鱼的口吻对那位学生说:“我好孤单哦!”幽默的一句话,让学生噗嗤笑出声来,话中虽没有好坏对错的直接指向,却隐含着某种暗示,至于如何处理画面大小及穿插、对比关系等构图法则,则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探究。这样的策略,让评价显得更有智慧。

美术课堂是灵动的,形式是多样的,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我们都要始终遵循美术学科的特点,将课堂回归美术本体,扎实开展好每一环节的教学,让美术课堂变得更简洁、高效。

参考文献:

上一篇: 会计计量概念 下一篇: 财务报表审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