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的概念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8 17:07:5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建筑艺术的概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建筑艺术的概念

篇(1)

【摘 要】肩周炎现称为“粘连性肩关节囊炎”,中医属“痹证”范畴。目前手法治疗收效满意。目的:通过对近5年文献的总结,探讨手法为主治疗肩周炎的进展。方法:从手法、针灸、康复、中药、穴位注射进行总结。结论:常规手法、运动类手法以及手法结合其他的治疗方法都能取得满意的疗效。现将近5 年治疗肩周炎的文献总结如下。

关键词 肩周炎;中医治疗;综述

1 常规手法治疗

段亚芬[1] 手法治疗肩周炎54 例,治愈42 例,总有效率98.15%,针灸对照组总有效率63.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尹贵明[2] 推拿手法治疗肩周炎52例,总有效率86.5%,较对照组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总有效率6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李忠龙[3] 采用推拿疗法和电针疗法治疗肩周炎60 例,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推拿疗法的综合疗效、改善肩关节疼痛和功能活动效果、即刻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效果均优于电针疗法。陈昕[4] 对264 例住院患者根据病情,采取不同手法、部位和穴位,对症治疗。治愈189例,无效17 例,但总有效率93.56%。颜学军[5] 采用推拿疗法治疗60 例肩周炎。结果:治疗组治愈32 例,无效2 例,总有效率93.3%; 对照组治愈20 例, 无效10 例。总有效率83.3%,两组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马强[6] 根据不同的发病时期,对265 例门诊患者给予不同手法调治,治愈224 例,总治愈率达85%,总有效率100%。柳家凯[7] 手法结合足部按摩治疗90 例肩周炎患者, 痊愈60 例,占66.7%;总有效率达95.6%。

2 运动类手法治疗

李杰[8] 采用吴国庆五步法(大鹏展翅、推磨、蝴蝶扇翅、划船、拉直撴展)治疗50 例肩周炎,痊愈40 例,无效4 例,总有效率92%;药物封闭组总有效率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张云亮[9] 采用叶希贤活血舒筋9 步法(摇臂;揉臂;捏拿;大旋;运肩;活肘;舒筋;双牵;和络)治疗32 例肩周炎,治愈11 例,无效3 例,总有效率为90.6%。邬学群[10] 采用施氏整肩三步九法(理筋、整骨、通络)治疗73 例肩周炎,总有效率为98.63%,治愈67.12%。刘波[11] 采用双手提拿肩法、抬肩法、摇肩法、旋肩法四步治疗226 例肩周炎,215 例患者痊愈,治愈率为95.1%。王彩云[12] 采用摇肩松解、对抗扳肩松解、对抗拔伸松解、牵抖松解法,治疗肩周炎67 例,痊愈18 例,占27%,总有效率100%。

3 手法与康复结合

卢伟[13] 推拿配合关节松动术治疗粘连性肩周炎80 例, 结果:观察组治愈31 例,占77.5%, 无效1 例, 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治愈22 例,占55%,无效8 例,总有效率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王小君[14] 关节松动术及传统中医推拿综合治疗肩周炎79 例,痊愈68 例,治愈率86.1%,总有效率100%。陈华桥[15] 推拿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72 例,41 例痊愈,16 例无效,总有效率达77.8%。王国春[16] 推拿联合功能锻炼治疗肩关节周围炎64 例,观察组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陈建军[17] 推拿结合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132 例,两组均采用推拿治疗,治疗组增加功能锻炼。结果观察组治愈38 例,未愈3 例,总有效率95.45%;对照组治愈20 例,总有效率92.4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 手法与针灸结合

杨华娟[18] 将196 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成A、B、C 三组各65 例,A 组采用针灸结合推拿,B 组采用单纯推拿,C 组采用单纯针灸。结果:疗程结束后,三组的治愈率分别为96.9%、78.4% 和80.0%,A 组治愈率显著高于B、C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李剑[19] 针灸结合推拿点穴治疗肩周炎66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A 组,对照B 组,每组22 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愈、显效、有效病例数多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凌建伟[20] 推拿手法配合针灸治疗老年肩周炎160 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0 例。实验组推拿手法和针灸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针灸治疗。结果:实验组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有效率为73.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5 手法结合其他治疗方法

闫佩峰[21] 将174 例患者随即分为推拿加中药热敷治疗组96 例和单纯推拿对照组78 例,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92%,对照组总有效率89.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袁经阳[22] 推拿加肩痹汤熏洗治疗48 例肩周炎,痊愈9 例,总有效率91.67%。

6 小结

常规手法已经广泛运用于临床治疗各期肩周炎,且收效满意,但对部分病情治疗不佳,现常作为对照组的治疗方法作为参照;运动类手法能缓解肩周炎患者的疼痛和改善关节活动度,但操作较为繁琐较难掌握,非麻醉情况下施予手法往往令患者较为痛苦;手法与康复治疗结合能够取长补短,让患者持续性的自我训练,增加患者的依从性;针灸配合手法临床运用最为普及,对大部分肩周炎疗效肯定;手法结合其他方法也是目前临床研究的主流方向,方法多样,疗效明显。总之,根据不同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才能取得最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段亚芬. 手法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J]. 湖北中医杂志,2010(10).

[2] 尹贵明. 推拿治疗肩周炎52 例临床观察[J]. 基层医学论坛,2013(08).

[3] 李忠龙, 梁军. 推拿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

[4] 陈昕. 推拿治疗肩关节周围炎264例临床观察[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

[5] 颜学军. 推拿疗法治疗肩周炎60 例疗效观察[J].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2.

[6] 马强, 杨东月. 推拿分期治疗肩周炎265 例[J]. 甘肃医药,2014.

[7] 柳家凯. 推拿治疗肩关节周围炎90 例临床体会[J]. 中国实用医药,2010.

[8] 李杰. 五步推拿手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50 例[J]. 现代中医药,2014.

[9] 张云亮. 王平叶氏活血舒筋手法治疗冻结肩32 例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0.

[10] 邬学群, 王世伟, 邢秋娟.“施氏整肩三步九法”治疗肩周炎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2.

[11] 刘波. 中医按摩治疗肩周炎226 例体会[J]. 黑龙江医药科学,2014.

[12] 王彩云. 推拿治疗粘连期肩周炎67 例[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

[13] 卢伟. 推拿配合关节松动术治疗粘连性肩周炎临床体会[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

[14] 王小君. 关节松动术及传统中医推拿综合治疗肩周炎79 例[J]. 内蒙古中医药,2014.

[15] 陈华桥, 陈勉. 推拿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72 例临床疗效观察[J]. 福建医药杂志,2012.

[16] 王国春. 推拿联合功能锻炼治疗肩关节周围炎34 例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

[17] 陈建军. 推拿结合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2014.

[18] 杨华娟, 杨艳芳. 针灸结合推拿治疗肩关节周围炎195 例疗效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2012.

[19] 李剑. 针灸结合推拿点穴法治疗肩周炎66 例临床观察[J]. 黑龙江中医药,2010.

篇(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途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中认识探究、体验探究、学会探究,从而实现用数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概念这一目的,一方面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究,另一方面需要教师以数学教育理念为指引进行悉心的指导。如何让学生在数学概念学习中产生完整的表象,并从中抽象出概念的内涵,以及如何使概念成为思维的具体,最终实现数学概念的有效建构,是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必须关注的重要内容。

一、材料,精心选择且巧妙搭配,合理隐藏而有序出示

加涅的学习层次理论和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的理论都非常讲究教学的顺序。上位学习,要求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呈现顺序;下位学习,要求由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呈现顺序;并列的学习,可以用类比的方式呈现顺序。数学材料的严密有序,有利于帮助学生在数学实践和探究活动过程中建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例1.锐角三角函数概念教学。

(1)引入生活中的几何图形,感知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元素,可以呈现材料一(如右图)。

(2)用几何画板探索,在RtABC中,如果锐角A确定,那么∠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邻边与斜边的比、对边与邻边的比也随之确定。可呈现材料二(如下)。

其中移动点C,让学生动态演示。

(3)用几何画板探索,在RtABC中,如果锐角A不确定,那么∠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邻边与斜边的比、对边与邻边的比也随之变化.可呈现材料三(如下)。

移动点C,让学生动态演示。感受比值是角度的函数。

(4)教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给出三角函数的定义。

那么,如何呈现教学中的材料?

(1)重组材料,提高概念教学效率。任何有效的事物都应有选择性。将教学材料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筛选后,一些经典的材料就会被发现。尤其是教材内容一般是分块的、交叉的安排的,在学生遗忘率很高的情况下,更需要对教材进行重组再处理。

(2)活化材料,提升概念教学。如在这节课中,教师可以利用活动画面。通过这样的研究,学生不仅理解了三角形函数的概念,而且还明白了概念生成的本质要素。

另外,材料的呈现还要注意系统性。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不仅要遵循教学的原则,还要遵循数学学科内部的原则。

二、提问,使学生通过解决这个问题,而进入另一个崭新的天地

概念的引出是进行概念教学的第一步。这一步走得如何,将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而教材展现给学生的往往是“由概念到定理,由定理到公式,由公式到例题”的三部曲,这一过程掩盖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因此,教学中教师不应只简单地给出定义,而应加强对概念的引出,使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加深对新概念的印象。

例2.教学“认识三角形(2)”,知识目标是进一步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内角与外角的关系,如何引入好呢?

生:在准备好的白纸上画出一个ABC和∠ABC的一个外角∠CBA,如上图。

师:在黑板上示范。

师:请同学们相互指出与这个外角相邻的内角,与这个外角不相邻的两个内角。

生:同桌互相交流。

师: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生: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师:同学们想一想,你能根据上图提出一些问题吗?

生:1.这个外角与相邻的内角是什么关系?

2.这个外角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有什么关系?

3.这个三角形有多少个外角?它们的和是多少?

(让学生提出问题,唤起学生的主动意识)

师:今天,我们来研究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三角形的外角和”。

分析:好的问题指向明确,能有效地刺激学生,引导他们进行积极思维。好问题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助推器。平时教学中可以创设悬念提问、创设质疑提问、创设矛盾提问,可以递进式问,也可以开放式问。所有手段都要努力使学生形成积极探究的态度,指向数学概念。

三、设计,重在过程,让学生亲历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

概念形成过程包括:引入概念的必要性,对一些感性材料的认识、分析、抽象和概括。注重概念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假如在教学过程中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把形成概念的生动过程变为简单的“条文加例题”,对理解概念是极为不利的。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可以是完整的、本质的、内在的,提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对理解概念具备思想基础,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

例3.在“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教学中对“过程”设计如下:

(1)学生回顾与思考相似多边形,可设计问题组:①什么叫相似多边形?②什么叫相似多边形的相似比?③如果多边形相似,他们的对应角有什么关系?对应边有什么关系?(设计涵盖了相似多边形的相关概念,体现了从普遍到个体,从一般到特殊的关系)

(2)新概念引入,可设计:①点拨问:如果相似多边形的边数是最少的那一种,应该是什么情况?(相似三角形)②追问:你们是怎么知道的?还有其他的补充吗?(学生尝试回答相似三角形的概念)(设计体现出教师启发学生进行主动思考的特点,来源于对教学材料的有效选择,所以,学会选择就是学会研究、学会认识、学会寻找)

(3)新概念学习,可设计:①教师给出定义。②相似三角形表示方法。如果ABC和DEF相似,我们记作ABC∽DEF。强调两点,一是顶点字母一定要写在相对应的位置上,即点A对应点D,点B对应点E,点C对应点F。二是只与对应点有关,与摆放的位置无关。③随堂练习。下图中的两个相似三角形怎样对应?

(教学中的难点“对应”问题,设计中用两个“强调”来解决,以强化学生对关键性问题的认识)

(4)深入理解概念,可设计:

议一议1:两个全等三角形一定相似?为什么?

议一议2:两个等边三角形一定相似?为什么?两个等腰三角形呢?

议一议3: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为什么?两个直角三角形呢?(设计始终贯穿了从特殊到一般的哲学思想,不断地用不同的、特殊的例子来诠释“相似三角形”概念的要点)

分析:数学课程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时候,关注的是数学探究与数学概念的并重,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清探究步骤,发展数学概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对探究活动的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其对数学的兴趣,形成数学的态度和数学探究的能力。

四、活动,提升概念素养,以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为宗旨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开展学习活动,能够在脑海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讲解新概念时,教师可改变自己讲、学生听的传统做法,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从实验中抽象出数学概念。

培养学生开展学生活动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活动要具有可操作性;(2)要能把握住教学的核心内容,选择学习,合作学习和发现学习等不同学法,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3)激发学生的兴趣;(4)适当补充相应素材,使课堂教学具有鲜活的一面。

概念是数学知识的系统元素。数学概念的建立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对于概念教学,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相对成熟的教学方法。但“教有法,教无定法”,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继承已经成熟的、基本的有关概念教学的一些形式与方法并在教学中使用,另一方面还有许多相关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沈文选,杨清桃.数学史话览胜.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1.

篇(3)

中图分类号: TU74文献标识码:A

在目前房屋工程建设施工中注浆技术的使用非常的频繁,也是一项便利的技术,正是因为这样,我们要对注浆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将其推广起来,这样便大大提升房屋建筑的安全性,也降低了房建的成本,节省人力物力。注浆技术原理则是通过压送技术将浆液注入裂缝土层或岩层中,一段时间后浆液凝结使得将裂缝塞满,使土层变得更加坚固。

注浆技术定义及其分类

(一)定义及分类

注浆技术是将充填胶结性材料配置成浆液,再利用注浆的设备注入到土层的缝隙、孔洞或孔隙中,待浆液慢慢凝结、硬化后从而达到填充、堵水或加固的目的。注浆技术应用的范围广泛,实用性强,是施工中地下工程重要施工技术,主要应用于矿山巷道、隧道、竖井、地铁、水利堤坝等工程开始施工时加固和防渗堵漏。

注浆技术一般按照常规分类可以分为高压喷射注浆和静压注浆两大类。

按照地质条件、浆液对土体作用、注浆压力、浆液运动方式和替代的方式可以分为压密注浆、劈裂注浆、渗透注浆和喷射注浆。

(二)注浆材料

随着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注浆材料得到更加广泛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分为绿色浆液材料、普通浆液材料和化学浆液材料三大类别。

普通浆液材料

最常用的普通注浆液材料是水泥类材料。这种浆液来源非常广泛,施工比较简单,但是稳定性很差,容易沉淀析水,在地下水流动速度比较大的情况下作业时,浆液很容易受水的稀释和冲刷,抗水分散性和抗水溶蚀性比较差,为了能够把浆液的稳定性提高,一般情况是向水泥浆液里面加入0.2%~0.5%外加剂和膨润土。缺点是随着增加膨润土的掺量,浆液早期强度明显下降,更甚者几天不凝。这样的浆液灌送到地下层后容易被地下水所冲蚀,灌浆的效果降低。水泥注浆来自英国汤姆逊隧道才开始使用,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一般的水泥粒径比较大,这样的水泥浆液渗透的能力有限,一般情况下只能将其深入到大于0.1MM的空隙和缝隙。对于微小的空隙浆液注浆加固的效果比较差。

日本是率先研制成功的超细水泥浆液材料。超细浆液稳定性好,浆液的强度比较高,渗透的能力较强,能够达到与化学浆材相似的可注性,并且浆材是没有污染的,已经有了逐渐取代化学浆材趋势。开辟了新的注浆界领域。超细水泥浆液勇于封堵地下水、堵漏、处理复杂地基、加固堤坝防渗等工程当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超细水泥浆液和纳米水泥浆液是对目前来说比较有研究前景和价值的水泥注浆材料。但是由于成本高和储存的运输难度非常大,制约了使用的范围,对商业化的发展是不利的。

化学浆液材料

一种水玻璃类的化学注浆浆液材料:水玻璃注射材料采用固化剂和水玻璃。致使发生化学反应。从而生成大量硅凝胶使得凝结硬化,具有凝结强度可调、时间可控等优点;但结石体抗压能力较若,抗水溶性和持久性差。

二是高分子有机化学注浆材料,这种注浆材料能够解决一般水泥浆液解决不了的工程问题。这种材料具有可注性及渗透能力强粘度低,能够注进土层或孔隙、凝固时间和凝固强度可控性好等优点,固结性能好;缺点是耐久性比较差,对周围的环境有污染,结实体强度低。由于化学材料配方复杂、价格昂贵,而且很多化学材料都有毒。因此发展受到了限制,尤其是在日本发生了注浆污染事件之后,美国、日本都禁止了有毒化学材料的使用。

三是复合的化学浆液材料,水玻璃双液浆液材料不仅拥有水泥浆的所有优点,而且还存在一些水玻璃的特点,可以从几秒到十几分钟内调节凝固时间。结实抗压强,结实能够达到百分之百,可注性要比水泥浆的浆液高,目前应用和研究比较多的注浆浆液材料,但水玻璃双液耐久性能差,固结强度低。

绿色注浆材料

当前地下工程突出注浆浆液用量过大,成本过高,环境问题污染严重等问题,无法形成材料与环境协调产业化格局,我国灰、粉、煤、钢渣、矿渣等废渣的储存和拥有量非常高,但是资源的利用率却是非常低。有效的使用率在百分之十以下,实验表明工业的残余废渣能够被碱所激发,固体颗粒比较小,颗粒分布合理,可以作为双液浆液注浆原材料。

注浆方法

高压注浆法

高压喷射的注浆方法在我国已经有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并相应的制定了施工设计规范。矿山加固、高速公路加固、水利工程防渗等多方面得到各种应用。在一些大的城市,随着高层建筑和地铁建设的崛起,很多深基工程都是采用的高压注浆技术进行止水防渗。

高压注浆法采用的是高压切割射流原理,通过注浆管在预定的深度用高压设备使浆液喷射而出,来冲击切割土体,当喷射动压超过土层强度时,土粒便从土层脱离,在重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与浆液混合,按质量的大小和浆土比例重新排列,待浆液完全凝固,便在土中形成团结体。

静压注浆法

静压注浆法又可以称作劈裂灌浆法,用静态注浆施工,利用的是劈裂作用的机理,用压力注入水泥砂浆或水泥浆,在压力作用下形成形状不规则的凝结体,使周围的土体产生密实和挤压的作用。静压注浆法既可以用基坑止水工程,又可用于加固地基工程。施工时易产生地面串浆、冒浆等现象,不容易保证浆液加固效果,为克服这个缺点,采用振冲注浆方案,使浆液扩散均匀,提高效果。

复合的注浆法

复合的注浆法是将高压注浆法和静压注浆法进行结合,发挥两种浆液优势的新型技术,在实际的工程当中要先采用高压喷浆成桩柱体。再采用静压注浆增强效果,防止固结收缩,扩散加固浆液,消除注浆盲区,将复合注浆应用在基础的加固中,能够充分的发挥高压喷注法和静压喷注法的优点,复合注浆的适用底层范围非常广,既可以用于黏土,又可以粉土、粉细砂层。同时可以用于处理土洞岩溶,而且复合注浆施工简单。操作性强,施工噪音小,加固效果好。

注浆技术发展趋势

我国对于研究注浆技术起步较晚,但是发展的速度较快,在目前注浆技术在很多工程中取得了明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由于注浆工程隐秘性和复杂的受注介质条件,研究起来比较困难,这样导致注浆理论发展落后其他科学,由于现代工程涉及到很多科学技术的领域,而各科学领域又互相渗透,因此,注浆的技术的去适应工程的发展。则必须与其相结合。如锚固技术与注浆技术相结合得到锚固理论、基础工程技术与注浆技术相结合得到复合地基技术、利用注浆技术去解决工程中的桥头、跳车问题等等。在另一方面,注浆技术也涉及到岩石力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学、流体力学、化学、天文地质学等学科,而且还包括射流技术、电子技术、液压技术等息息相关。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工程技术的不断提高,各个领域学科互相渗透,新的施工工艺、新的注浆理论、新的注浆材料、新的注浆效果检测手段和新的设备将不断被研制开发出来,注浆技术就会更加的完善和成熟,获得强大生命力,理论进一步的完善,注浆技术也必然得以高速发展和更加广泛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熊士斌. 注浆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 2008,(13) .

篇(4)

二、教学设想与教学实践

在我的建筑艺术课程教学中本着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根本目的,并结合建筑艺术自身的特点,注重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践以及联系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使学生真正做到参与欣赏、参与社会实践。1995年,尹少淳教授在《美术及其教育》中提出“美术教育综合目的论”,即融合情感、智力、技术创造,四个价值系统于一体,注重它们之间综合效应、群体功能的美术教育综合目的论。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同样应该注重建筑艺术自身的特点,从了解建筑与人类生活发生的各种关系,了解建筑与相关各学科的逻辑入手,使所学各个学科、相关知识得到有效的整合。“建筑属于这个世界,诉说着关于世界的种种”。如果学生有机会通过了解建筑设计前后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实地考察的机会,并且能从设计师的角度考虑问题、研究问题,深入实践,考察实体建筑,让学生发现自身潜在的对美的追求和理想,从而以艺术来净化学生的情感和心灵。其实所有的人类艺术的表现形式都有着相同的主题,因为有想要表现某种东西得欲望才可能会有优秀的作品产生。因此在建筑艺术课程的教学中,在社会实践中要给学生一个自由表现的机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大多数学生很难长久保持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理论多于实践,高中学生的课程设置本身就很紧张、枯燥,如果美术欣赏课依然一味的理论灌输,势必会给学生造成负担,因此如果有机会安排实践,一定是学生欣喜并期盼的。柏拉图曾说:“生活应该当成游戏来过。”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建筑艺术教学当成生活来过。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实实在在的培养实践能力。让学生尝试对所在学校、家庭或城市的某个建筑进行实体研究,一定会受益匪浅。例如:在讲中国古代建筑一课之后,让学生实地考察所在城市的古建筑张家口堡(堡子里)古城,体会古建筑风格布局、屋顶形式以及沿角装饰,并且能更深一步的体会到中国古代建筑的沉稳、大气以及构造的科学严谨,是人类智慧和力量的体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所谓理想太丰满,现实太骨感,我国普通高中的美术课程设置与实际课时相差甚远,学校往往为了给高考科目更多的课时而挤掉艺术、体育等科目的课时,而使基本课时不能保证完成,更别说这建筑艺术只是欣赏课中的一小部分。因此如果在建筑艺术课程中加强社会实践部分没有足够的课时只能是纸上谈兵,而且在足够的课时前提下,更需要学校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才有可能实现。

篇(5)

建筑以其丰富的表现语言,深刻地反映着当时当境人们的意识形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活动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探讨和分析建筑艺术审美特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建筑艺术的审美规律

建筑作为一种“美”的艺术形式,不仅要满足建筑本身的实用,还要具备独特的建筑美感。在长期的建筑实践过程中,建筑师们不断积累经验,探索出创造建筑美感的客观规律,设计出了令人赏心悦目的建筑作品。下面从现实生活中建筑的美学现象出发,探讨了建筑艺术中的审美规律。

1.1 效法自然

人类与其他生物一样本是自然的一个部分,效法自然的准绳而生存,是自人类起源之日就无法改变的客观规律。任凭科技如何发展,尖端的科学技术、深奥的艺术形式等等被追溯到古代时期的雏形,都离不开效法自然。人类在自然中学习和模仿,获得启示,并将方法经验用于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是各个领域得以发展的源泉。自然的准绳好比这个世界的一种法则,从这些法则出发,在自然中获得启示,体会天地之间所蕴含的自然之美,是建筑艺术成功的必经之路。

1.2和谐有序

美由秩序而生,是秩序的外在表现。凡是美的,都是和谐的,比例合度的,美的本质在于和谐。所谓“和谐”,就是在遵循事物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使得具有差异性的事物之间形成统一、共存的关系,当这种“和谐”表现在建筑艺术中,建筑形式中各个相关要素以及和其他相关内容之间,就形成了“多样统一”,“对立统一”或是“变化统一”的关系。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在体现欣赏者与建筑物之间的关系时,建筑师常常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引入建筑整体布局之中,这实际上也是在强调和谐有序的关系。实际上,“和谐有序”作为一条建筑的美学原则,普遍体现在各种建筑之中。

1.3 情形合一

建筑不仅是一种物质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建筑师把自身的建筑理念、情感因素,以及人们的审美追求贯穿于建筑设计过程中,使得建筑本体完成从物质功能向精神层面的跨越,进而把人的“情”转移到建筑本体上,建筑因此有了不同的形式具象,也成为人们情感的一种物质载体。

2、对建筑艺术审美特征的分析

(1)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艺术,它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它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根据物质材料的性能和规律,并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去造型,创造出一个既适宜居住和活动,又具有一定观赏性的空间环境的实用艺术。它一方面具有实用功能,是一种技术活动,在适合物质材料的性质和规律的情况下,改变物质材料的面貌,使它适合人类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审美功能,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它在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过程中,积淀着人类的审美感受,物化着人类的精神体验。建筑艺术的实用性,一方面表现在建筑的内部空间适用于主体的活动需要,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建筑的外部形式适应于材料的结构功能。建筑艺术直观的形式美,往往都是形式与功能、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2)建筑艺术是一种空间创造艺术,它的审美特性常常直接表现在它自身所具有的造型美以及和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

建筑艺术虽然始终是适用于审美、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但如果建筑造型缺乏形式美和表现力,建筑也就不可能成为一门艺术。所以,建筑艺术通过综合运用空间、形体、比例、尺度、质地、色彩、装饰等建筑语言,根据对比、同一、均衡、节奏韵律等造型规律,创造出可视的三维空间艺术形象。总之,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首先集中体现在建筑的造型上,而不同的建筑形式,又会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或是形式美的愉悦,或是精神的震撼,或崇高、或优美、或独特、或怪诞。建筑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固定的工程形态,它一旦建成,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整个环境集体的一个部件,因而处理好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构成它的审美属性的重要条件。如果建筑能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建筑与环境相得益彰,就会拓展建筑的意境,增强它的审美特性。

(3)建筑艺术还是“凝固的音乐”。建筑与音乐的确存在相类似和关联的地方,建筑物质材料合乎规律的组合,能给人以类似音乐的节奏和韵律的美感。同时,建筑艺术与音乐的关联还表现在二者都运用数比率。所以我们说,建筑具有音乐的某些审美特性。

3、现代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探讨

3.1 审美主体基本的心理特征——求新、求奇

建筑语言是人们对形象所赋予的情感和比喻、象征等概念,并以图形化组合而成,以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验为基础的。审美作为一种欲望在很重要的方面体现为求奇、求新的心理特征。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有一种激情和热心的气质,总是想着那些较为新鲜的东西,在物象的群体中,又总是爱着那些超乎凡俗、出类拔萃的东西,即具有特色或具有某种特定意味的东西,这些东西往往能改变视觉原来的注意指向,都是为了适应主体审美的求奇、求新的认识结构。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需在思想上、内容上不断更新,只有这样,艺术才有生命力。

3.2 审美的形象思维形式——联想

建筑是造型艺术,对它的认知活动是通过对形象语言的理解和联想进行的,审美的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是联想。在审美认知中,联想的使用在于提高主体认识的主动性和目的性。联想是美感体现的主要途径。没有联想就没有对美的感受。欣赏者与艺术品之间情感上的共鸣,也是由一系列联想活动造成的。当欣赏者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回忆起来,并同作品中的某些情景相互联系加以比较时,就引起共鸣,产生美感。建筑师的想象同审美主体的联想构成建筑艺术的创作;建筑艺术的欣赏就是两者间心灵的沟通。一个成功的建筑创作,就是两者间默契合作的结果。

4、结语

篇(6)

关键词古代建筑艺术,审美显现 ,文化象征

无论是西方的古代建筑艺术还是现代的建筑艺术,任何时代的建筑艺术都对其特定的文化精神的审美显现表现在四个大的方面:首先是建筑艺术中象征的特点。将许多自然对象人化,染上伦理色彩,再加以形式化,在建筑上进行装饰处理,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惯用的象征手法,而西方古代建筑则往往通过具体的建筑形象本身的结构来映射理性的完美。其次是建筑艺术在音乐上的体现。音乐艺术和建筑艺术在存在方式、结构基础和情味内容等方面都存在审美共通性,具体说来,它表现在艺术时空方面、结构的数学性方面、意味的抽象性和内容的象征性方面。此外, 建筑需要对物质材料进行高度的艺术处理,以期铸成音乐般的和谐旋律。再次是建筑艺术在综合方面的表现。建筑艺术中蕴含绘画、雕塑、书法,诗词等艺术成分,可以多元地展示文化精神。建筑作为一种立体空间艺术,为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的创作和展览提供了场所,而绘画、书法、雕塑等作为一种补充成分与建筑艺术融为一体, 使人们行走在建筑物中便可以体会到艺术整体的美感。最后是建筑艺术存在的烘托性,即周围环境对建筑艺术的陪衬与烘托。以建筑来组织和点缀景观是中国古典园林妙造自然的基本功能,现代建筑的整体观念往往不在于求得建筑自身形象的尽善尽荚, 而在于求得它在整体环境中的和谐结合。

建筑艺术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并不是以抽象概念的方式张扬出来的,而是以象征性显现、音乐性显现、综合性显现、烘托性显现等多种感性方式来肯定自身的。正是因为这些感性显现方式充满活力,建筑艺术的文化精神才会有生命的流动。

象征最初是原始社会中的一种思维方式,这与原始时代的巫术活动、艺术活动、语言表达之间存在着无法分割的紧密关系。按照黑格尔的表述,无论就其概念来说,还是就其在历史上出现的次第来说,象征都是“艺术的开始”。因此,他把象征看作是“艺术前的艺术”,并把象征分解为两个因素:第一个是意义,即事物象征的或暗示的含义;第二个是这意义的表现,即外在事物。黑格尔对于象征所作的阐述,虽然指出象征可以分解为意义(即事物象征的或暗示的含义)以及这意义的表现两个构成要素,但是我认为还是相当模糊的概念。

心理学家卡尔·容格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写作的一本著作《人类及其象征》中说:“所谓象征,是指术语、名称,甚至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景象。但是,除了传统的明显的意义外,象征还有着特殊的内涵。它意味着某种对我们来说是模糊、未知和遮蔽的东西。”他认为象征是人的潜意识的产物,梦是所有有关象征知识的源泉。可见,象征总体上说是以外在的感性事物的形象,暗示一种抽象的、普遍的意义。象征所给予人们的或要使人们意识到的,不是这个具体的、外在的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直接意义,而是以某些特征所暗示的普遍意义。象征不是哪一个人的创造和发明,而是人类在漫长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日积月累,逐步形成的一种集体意象。暗喻或暗示是象征的首要特点。一般来说,象征所暗喻的要比事物的概念更为宽泛,呈现出某种不确定性或模糊性。黑格尔就曾指出,狮子所表现的不只是刚强, 刚强也不只是表现在狮子身上。在建筑艺术中的象征问题,有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从广义上来说,凡是一个对象在形象上映射出一定的时空存在、社会现实、精神意蕴的,不论是否出于这个形象设计者的主观意图,都有象征含义。另一方面从狭义的角度来说,目前建筑界还有不同见解。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凡艺术对象,除了它的外在直接目的、具体含义以外的意图通过形象反映出来都是象征。更为狭义的象征,则是把某种意识或物象一对一地涂染到形象上去,从而使这个形象产生特定的文化语义。建筑语言的特征是象征,这种象征具有本能心理的和文化心理的两个层次。不论是按照黑格尔所区分的象征型、古典型或浪漫型建筑、还是现代建筑,都具有这两个层次。但是,建筑本身总是具体的,即是说它有具体的时空位置,具体的目的功能,具体的形象塑造,具体的社会文化含义,所以本能心理的象征也就不可能完全独立存在。

在中国建筑文化中,象征的文化心理语言有许多是约定俗成的。例如传统文化以单数为阳,一些古建筑就都用单数设置的台级、开间等。在西方古代建筑中,也有类似情形。如教堂正中的玫瑰窗,被象征为“永恒的玫瑰”,认为它是极乐的灵魂,上帝能放散出玫瑰的芳香。将许多自然对象人化,染上伦理色彩,然后加以形式化,在建筑上作为装饰处理,这是中国传统建筑惯用的象征手法。

由于东西方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的不同,所以在建筑艺术的象征方式上也有不同。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象征从思想方法上看是辨证的,而西方古代建筑的象征往往通过建筑形象本身的结构,纯然外在地映射出理往的完美。西方的建筑主要是靠美的形式暗示所应表现的内在意义。而说到“美的形式”,这首当其冲的建筑就是埃及金字塔。古埃及人眼中的金字塔形,带有太阳神崇拜的意味。在赫利奥波利斯的阿蒙·拉神庙里,用四锥体石块,外用铜或金箔包住,在阳光下烁烁闪光,那是太阳神的象征。古埃及人把此形状扩大数千万倍,屹立于沙漠之中,再把这种包有铜或金的石头放在金字塔顶,将太阳的光辉折射到国王的土地上,让人们领受太阳神的恩泽。由此可见,金字塔建筑也蕴涵着浓厚的宗教性质。金字塔高度的不断增加,以52度的斜面直插天际,反映了国王企图让亡灵进入天堂的愿望。一直被人们作为柱式典范的两种古希腊建筑柱式,即帕提农神殿上的陶立克柱式和伊瑞克先神殿上的爱奥尼柱式,她们的美也来自象征。但这种象征从思想方法上纯属从形式到形式,是从摹拟来理解、审视和象征的西方古代思想方法。陶立克柱式的简洁、雄健、有力的形象,显示出男性美:爱奥尼柱式的多变、柔和、纤巧形象,显示出女性美。但就形象来说,它们确实与人体比例相一致,这种拟人的比例象征着古希腊建筑形象的近人特征。古罗马在意识形态上着力摹仿古希腊,但由于古罗马的社会现实与古希腊不完全相同,所以也不可能照搬。建筑也是如此,罗马皇帝扬威四方,战功赫赫,每每班师回朝,都要建造凯旋门和纪功柱以歌颂功绩,礼赞英雄。所以这样的凯旋门的建造,完全就是属于人们精神上的象征。

众所周知,艺术的各个门类之间在特定方面是可以相互阐释的。建筑和音乐作为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典型代表,在审美角度方面是存在许多共通性的。正如席勒所说:“造型艺术到了最高度完美时,就必须成为音乐,以直观感性的生动性来感动我们”。建筑正是这样一门造型艺术。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家阿尔伯蒂就讲到:“宇宙永恒地运动着,在它的一切运动中贯穿着不变的类似。我们应该从音乐家那里借用和谐的关系的一切规则。”到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便有了直接将音乐与建筑相比拟的思想:“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哲学家谢林),“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音乐学家豪普德曼)。19世纪黑格尔在其《美学》中直接说明了音乐和建筑的相似性关系:“在可归到数量及其凭知解力去认识的外在定性这一点上,音乐和建筑最相近。因为像建筑一样,音乐把它的创造性放在比例的牢固基础和结构上。”音乐理论家柯克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作曲家和建筑师都使用不表达任何意义的原料(时间里的单纯乐音和空间里的石块)来创造有意义的形式,并使其符合比例、平衡和对称的原则”。至今,音乐与建筑的关系在一些作曲家、音乐学家、建筑家、美学家、哲学家的著述中屡见不鲜。

通过对这两种艺术的欣赏,人们会很自然地诉诸美感比拟,达到听觉美和视觉美的相互转化。这种审美现象之所以会出现,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建筑和音乐具有多方面的审美共通性。在艺术时空方面,建筑自身的空间属性并不能将时间因素排除在外,相反,作为艺术的建筑形体及其室内外空间,它一经为人们所使用、所观赏、所感受, 就必须伴随着动态的、不断流逝的时间进程,即“需要有时间去把巨大的空间看遍,逐渐把其中丰富多彩的东西认识完。”现代建筑中关于“空间加时间”的提法,实际上已经冲破了传统静态“空间艺术”的观念,而使时间与空间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建筑作为艺术种类的序列大型的立体空间艺术,虽然主要是三维的,然而从时空相关的角度看,或者说,人们以小观大,移动观赏视线或审美脚步,把它作为一个过程,它就类似于流动的音乐。李泽厚曾说:“建筑物比一件工艺品是远为复杂多样的整体。立面体型、平面布置内外部空间结构的处理、门窗式样、色调装饰以及园林布置..,各以其特色构成一个丰富复杂的如乐曲似的错综组合。它虽静,却如动,当你在中国园林中徘徊,在峨特教堂里瞻望,你好象走进一支乐曲中,建筑物的各因素各方面可以给你一种曲调或旋律似的审美感受,领会到一种巨大、深邃的情感内容。谢林把建筑称为“凝固的音乐”,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这是强调了建筑三维空间中所寓含和萌生的时间维度。

因为音乐的数的结构能够极为概括、深刻地反映现实世界广阔多样的数的秩序、和谐,与深刻的情感内容的凝合,就使音乐作品能达到和具有哲理性的思想深度。所以,我们也可以认为,音乐般严格的数学构成,是建筑美的基石。由音乐家组织和变化的数学结构,这也是沟通建筑和音乐的共通性之一。在意味的抽象性和内容的象征性方面,严格的数学结构决定建筑和音乐不可能是偏重再现的以具体形象为主的艺术。当然,不可否认,建筑及其装饰也可以有某种具象性,如中国古典建筑的“大屋顶”,正脊两端有鸱尾,戗脊上有兽吻, 门上还有兽面含环的铺首。但这类装饰对于整个来说只是局部,正像乐曲中模拟鸟鸣、水声一样,只是局部穿插。

从建筑总体构成看,中国古典建筑的平面或立面,基本上是抽象的几何形组合,西方建筑则更是如此。因此,它们和音乐一样,其审美意味总是表现出一种抽象性、宽泛性和不确定性。上述三点是建筑与音乐在存在方式、结构基础和情味内容诸方面的审美共通性。此外,建筑需要对物质性建筑材料进行高度的艺术处理,以期铸成音乐般的和谐旋律。音乐也需要对艺术的感性材料进行高度的调配。音乐节奏可以通过种种形式美表现出来:比例、对称、协调、重复、变换、齐一、循环、回旋、联缀、展延、层递等等。而其总的核心,是音乐的和谐。这些音乐形式美的节律,也凝固在建筑之中,或者说,建筑中也流动着这种音乐般的节律,当然,它们又都是一种无声的序列。

秩序与变化、协调与对比、统一与多样、间接与丰富..这些便组成了两两对立的美学语言,它们相互补偿,共同谱写出建筑美的和谐乐章。许多建筑物之所以是美的,不仅是因为它具有物质材料方面的客观属性,而且还因为它符合形式美的法则。勒·柯比西埃认为,要想使新建筑成为美的精品,就必须赢得“比例与尺度上的成就”,达到“更高级的满足”。比例是事物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的数学关系,建筑与音乐都离不开这种关系,并由于这种关系而相互沟通。

总之,音乐与建筑存在诸多方面的审美共通性。音乐不但以其四维性、数学性、抽象性乃至象征性构成通于建筑的审美契机,更多地是通过主体的审美感受在起作用。因此它与建筑仅仅是有某种审美共通性,正像音乐不同于建筑,只是流动的建筑、无形的建筑一样。音乐与建筑都是人类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从不同角度映射出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的灿烂历史,了解和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将会使我们对人类精神创造和情感体验的理解更为丰富。

篇(7)

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它一方面受着物质技术水平和实用功能的制约;另一方面,它的形式和风格的演变又受着人们精神生活,特别是社会审美意识的影响。桥梁建筑艺术是建筑艺术的一个分支,是桥梁建筑师在熟练地掌握艺术媒介物质(色彩、线条、形体等)的自然属性及其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物质手段创造出来的,为了使人感知和认识,从而发挥其社会影响,体现一定生活内容的结构艺术形象。桥梁作为一种建筑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精神的建筑,融汇造型艺术的一切要素及科学技术的伟大成果。古朴典雅的中国赵州桥,精致美丽的圆明园十七孔拱桥,气势磅礴的金门大桥.它们同古老的金字塔,蜿蜒的长城,高耸入云的埃菲尔铁塔等这些伟大的作品一样,都闪烁着不朽的光彩,构成了建筑的美。

桥梁建筑艺术,它一方面反映出结构物的空间跨越所体现出的美感,另一方面,桥梁的造型,尤其是栏杆和桥头堡等附属设施的形式也受到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意识流的影响。赵州桥的蛟龙栏板(图1)雕刻精美,寓神话传说与当地文化于一体,充分显示了当时人文风俗与技术水平Ⅲ。卢沟桥石狮(图2),活灵活现,双目凝神,注视桥面,酷似桥梁的守护神,给行人及当地居民以充分的安全感。

不过,桥梁建筑艺术也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优美的桥梁,均融入了桥梁建筑师个人的感彩和艺术手段。实用和美观的双重特性,决定桥梁建筑艺术往往是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醒目的见证之一。完美的桥梁建筑,既有功利性,又不能缺乏美的属性,是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统一。

2.桥梁建筑艺术的原则

桥梁建筑艺术是桥梁建筑师的审美意识物态化成果,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桥梁建筑师在进行桥梁设计与艺术构想时,通常都综合考虑权衡了下面几项艺术原则。

2.1功能与形式美的协调

桥梁建筑艺术与语言艺术、表演艺术及造型艺术不尽相同,它还是一种实用艺术。一座优秀的桥梁,应该实现实用与美观的统一。只有技术和艺术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真正的美的桥梁。在处理桥梁建筑功能与形式美的协调时,通常有以下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过分强调实用功能而把桥梁建筑之美置之不理,这在我国解放初期表现最为明显;另一种是只注重桥梁建筑的美观而忽视其实用性值,出现的许多桥梁伪结构。要避免这两种倾向,桥梁建筑艺术的协调原则就显得十分重要。功能和形式,偏颇任何一方都不会产生好的作品;只有功能和形式做到完美统一,桥梁艺术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2.2满足民众审美情趣

首先,桥梁所提供的便捷的交通服务功能,是满足人的生活需要的。然而,老百姓有自己的审美观,该审美观必须同社会功利、国计民生相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桥梁的美已经从实用中分化出来,但仍表现了它的社会功利性。

2.3体现桥梁建筑艺术的时代精神

与其它艺术一样,桥梁建筑艺术也并非一成不变。古代桥梁多以装饰华丽为美,而现代桥梁则以简洁大方为美。桥梁建筑能够以其巨大的空间形象来显示生活中的某些本质方面,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桥梁建筑风格、艺术和技术具有较大区别。在中外桥梁建筑史上,几乎每个时代都会形成其独特的桥梁建筑风格,而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性特色。各个时代的桥梁建筑师在设计创作时,不可避免地受时代精神的影响,西方建筑显得尤为明显。威尼斯水上世界的桥梁,桥面上集市密布,融休闲、购物、观光、交通于一体,是当地的一大特色。

2.4展现桥梁建筑艺术鲜明的民族特色

世界上没有规定审美建筑一定要有审美标准,但一定的民族,必然有一定的建筑特色。反映在桥梁上,中国的桥梁多具有地方特色,如江南小桥优美多姿(图3),西南部的桥梁则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格,如程阳风雨桥(图4)。不同民族在习俗、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基于此,不同民族对桥梁建筑艺术提出各自不同要求,也就不足为奇。

3.桥梁建筑风格特性

桥梁建筑风格是由桥梁形态所体现的在设计构思上所具有的特色的表征,是桥梁建筑各种要素的总和,是结构内在规律在外在形态所表现的一种美的格调,是形式的抽象或升华,犹如人的风度气质一样,有时是一种可意味不可言传的特征表现。风格是文化艺术中的高层次问题,它被社会、传统、经济、文化等因素所制约,反映出一个综合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3.1时代性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是一定历史时期技术文明发展的产物。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物质生产力量与人们的生活条件,体现了一定时代的社会思想、美学观念与技术水平,留下了时代永恒的烙印。桥梁建筑在机械工业化和手工业生产时代,在选用材料、施工工艺、生产手段上截然不同,其选用结构形式、艺术特点也自然而然有所差别。如古希腊时代的优美柱式结构,罗马时代的半圆拱结构,欧洲哥特式尖拱,中世纪流行的有浓厚宗教色彩及军事防御功能的桥头堡(图5),文艺复兴时代铁桥上繁琐而精细的巴洛克风格雕塑,现代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结构所带来的现代桥梁简洁纤细的形态等,如法国某城市中承式外倾拱肋拱桥(图6)。这些都无不折射出建筑(当然也包括桥梁建筑)风格的时代性。

3.2民族性

各民族有自己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背景,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也产生了带有民族特色的审美概念,它与某一民族的共同语言和心理特点及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紧密相关。人类生活与桥梁建筑密切相关,因而也必然带有一定的民族色彩,例如古代桥梁建筑都有借助“神物”的力量与自然作斗争的美好愿望。西方桥梁上的雕饰以神话人物或伟大文物为多,如维尔茨堡美茵河上的古老桥梁(图7),意大利的十二天使徒桥、美国华盛顿州的阿林顿纪念桥、法国塞纳河上的桥等,桥墩或桥头望柱上均有一座座雕像。而在我国石桥上的雕饰以狮、龙为主,这些“神兽”曾起着制胜镇邪的作用,如苏州香花桥栏杆艺术(图8),同时也是一种民族形式的装饰,不仅给桥梁建筑艺术添姿增色,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一种偏爱与情趣,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景观。

3.3地域性

即使是同一时代,在不同地域,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生活条件的不同,在审美标准上也会有很大差异。但是,某个地区的桥梁,应有自己较为统一的风格。如果每一座桥梁都标新立异,甚至要“一座桥梁一个样”,这不仅劳民伤财,而且也违背了美学规律,大败“胃口”。

然而,桥梁建筑毕竟不同于房屋建筑,其在功能上的单纯性制约了桥梁形态。古今中外均以拱、梁、吊为基本形态,由于现代化信息交流的频繁与便捷,桥梁形式受民族、地域的影响并不似古时那么突出。而且较能显示桥梁民族风格的大部分都是桥梁附属结构,如桥头建筑、栏杆、灯柱、雕饰等。在法国巴黎市中心,桥梁密布,具有浓郁的法兰西民族文化特色(图9)。罗纳河上的古老桥梁,同样也反映了欧洲中世纪的灿烂文化(图10)。因此,在桥梁建筑中体现地域风格,创造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没有特色,就没有个性,从而缺乏持久的生命力。

风格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是有机的统一。桥梁建筑的杰出作品从来都是某一时代、某一民族及某一地域进步的审美理想的美好体现,也是美学价值、历史价值之所在。显然,现代桥梁建筑应该表现出积极的、正面的、令人精神振奋的格调,体现出良好的时代、民族与地域风格。

4.桥梁建筑造型要素

形式是由点、线、面、体构成。桥梁建筑艺术通过其艺术语言——空间组合、比例、质感、尺度、体型、韵律、色彩及象征手法等,构成一个丰富多彩矗每体系.{奉现-种形态的美:在形态美学里.点是有造型意义的,一点在画面上.成T视线集中之处:两个大小一样的点,视线来回这两点间,而产生“线”的感觉。线的形态不同,体现不同意义。不同形态的直线和曲线,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粗直线表现坚定、有力、厚实、稳定、粗壮、笨拙、顽固等特征;细直线则体现敏锐、脆弱、纤细等特征;折线具有节奏、运动、焦虑、不安等特征;圆弧线给人以充实、精神饱满的感觉;椭圆形弧线除具有圆弧线的特征外,还具有现代感;流线型是抛物线的自由审美创造;双曲线具有曲线平衡的美,也有较强的时代感,变径曲线具有丰富而变化的特点;自由曲线具有丰富的感情。

面是由线的运动而形成。通常认为,平面有安定、确定的感觉;三角形给人以冲动、刺激的感觉;圆形给人以温暖、流动的感受;梯形富于很强的稳定感;斜梯形具有一种倾斜方向的动感或力感;正方形使人感到整齐,端庄,有一种均齐美;球面、圆锥面、圆环面等曲面的形态,给人以亲切、饱满、柔和、流动的感觉。

立体是由面的运动形成的。建筑的立体美感,由角度的变化、艺术联想、虚实关系等来产生。金门大桥桥塔(图11),其竖直方向线条顺畅而富有规律,且有合理的变化,使桥塔的大体积的形态得到了纤细化,给人一强烈的力的美感;大红的涂彩,使大桥又增添了一份明亮和活跃。法国某公园人行桥(图12)则是曲线与直线的完美结合,其在水中的倒影优美绝伦,令人浮想联翩,过目不忘。

桥梁建筑的形态美,产生综合的审美效应。点、线、面和体的彼此依赖、对立统一,构成广阔、深远、多姿多变的艺术境象,丰富了人们的美的感受。

5.结语

篇(8)

建筑技术是人类对一定科学理论和应用所出现的建筑构筑的技能,工具和手法或手段。但不同的资源条件,环境条件所形成和出现的建筑工具,建筑手段等是不同的,这在人类传统时期以前的建筑发展史上表现得最为明确。如热带,亚热带潮湿区域多为巢居技术,以及后来形成的勾脚楼式的建筑技术;寒带地区则多为窟居技术,以及后来形成的窑洞式的建筑技术。又如欧洲传统时期形成了混凝土建筑技术,中国传统时期则形成了木构架建筑技术。如此等等,都是源于其客观资源,环境条件的不同于影响关系,这是自然环境影响建筑技术的一个方面。建筑技术还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环境等条件相联系,这在较发达的现代社会里才表现得最为清晰。建筑技术实际上也是社会生产力构成的一部分。而且,社会环境———指社会存在所构成的环境,也影响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如建筑教育,建筑技术的主体是建筑技术活动的人,而这些从事建筑技术活动的人,若接受的教育内容和程度不同,就可能发现不同的建筑技术,即使是同一种类的建筑技术,掌握和运用的结果也可能有差异。显然,社会环境条件也是对建筑技术有所影响的。

2建筑艺术影响因子

自古以来人的思想观念一直是影响人们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的重要因素。建筑艺术的审美包含于审美,所以人类的思想是导致建筑艺术会向哪个方向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就以中国主流思想和建筑的关系为例。提到中国建筑无论是外国人或者是中国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中国传统的木构架建筑。木材被中国人作为建筑的主要用料离不开中国人传统价值观中的天人合一。无论是儒家,道家或者是佛家都将自然看作是有机整体,认为天地、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人类也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人不要试图去改造自然,应该尊重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管子?水地》中说“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苑也。”土地为万物的本原,生命的源泉,万物生于土地,死后又重新回归大地。世间生命轮回如斯。当中国古人意识到木材取于自然,与泥土又有生命之亲,腐朽之后又能重归自然恰巧符合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从此木构建筑成为了中国人血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篇(9)

关键词:结构美学;美学视角;建筑艺术表现力;建筑设计

一、建筑艺术及其常用表现手段

艺术是人们对完美事物的精神追求,我们通常将具有一定表现力的事物称作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建筑的本质也在发生着概念上的转变,建筑逐步地成为和艺术相关的产物。并且和绘画、雕刻、音乐等其他种类的艺术形式还有着些许的不同,建筑艺术被称作是一种综合性要求非常强的艺术种类。而且建筑师在考虑这些艺术因素的同时还要考虑建筑的使用功能、防火材料、城市整体规划等实用因素,还要包括对结构形式、施工工艺可行性等因素的考虑。现在人们对建筑艺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建筑的艺术表现风格现在越来越多元化。一个成功的建筑作品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的表现手段做到对自身艺术性的表达,常见的表达手段主要有穿脆性表现和复杂性表现两种。纯粹性表现手段又具体包括建筑物的结构形态设计、色彩和材料质地的选择、空间格局的安排等,而复杂性表现还可以通过别的表现手段展现,具体是通过文化和语言手段的表现、听觉、味觉和嗅觉的运用等方法来提升建筑艺术的表现魅力。

二、以结构形态视角作为建筑艺术表现创作的出发点

1.建筑艺术的结构合理性

许多人对建筑艺术给人的美感认识比较浅,认为建筑的美感是建立在虚无缥缈的氛围中的,而实质上建筑美感是需要一定的科学原理来支撑的。这个科学原理就是我们的专业术语中讲到的建筑艺术的表现力,而其内在都是蕴含在其结构合理性中的。

(一)稳定性。人们对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受力方面是比较熟知的,但是建筑结构形态整体画面中呈现出的稳定性在理想建筑艺术效果的确定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如十二至十五世纪西欧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建筑典型代表—哥特式教堂,专家就是通过结构形态的塑造来营造那些均衡的氛围,使得人们在走进哥特教堂的时候能够体会到空间宏伟感觉对稳定性的展现。

(二)比例感。建筑美学规律的一个重要属性之一便是比例感,此属性在结构形态的构成中被体现的最多,在建筑中合理的比例感是建筑美呈现不可或缺的因子之一,一旦建筑失去所谓的比例,任何的弥补措施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建筑艺术家们从来不吝啬对建筑比例感的追求。希腊的维纳斯、埃及的胡夫金字塔、雅典的帕提农神殿等等,都将建筑艺术的比例感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些成功的建筑也全面地向世人展现了适当的比例关系是带来整体形态统一性和协调性的重要因素。

(三)力学支撑。富有表现力的结构形态是合理的力学规律的外在表现,我们如果能够将基本力学规律成功地作为建筑形态的构思支撑,我们最终想要给世人建筑视觉上的极大冲击的目的就会自然达成,其中弯矩的计算可以说是结构构思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除此之外,在结构构思中对于结构形态弯矩图及其含义的推理和判断对我们形成建筑美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现在的电视塔和大跨度屋面结构和桥梁等中,力学支撑应用的较多,而且最终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合理的结构是建筑整体形态得体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某些层面上讲,结构的合理性是建筑艺术表现的必要条件,我们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2.结构形态的艺术表现力

随着人们对建筑艺术了解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建筑中的一个有趣的现象:原有的建筑结构框架反而要比装修过的建筑看上去漂亮,这种情况虽然不能说是普遍存在,但是这种情况的出现也绝不是偶然。同时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建筑结构形态本身是具有一定的艺术美感的。

(一)科学美与内在美。平衡、稳定、强度与刚度是建筑结构形态的四个最基本的内在要求,我们在建筑外形的展现中如果能够将这四个要求展示的淋漓尽致,这边是对科学最大的尊重。科学美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分为刚度之美、平衡之美、强度之美和稳定之美也可以分为内在的理性美和逻辑美,在建筑结构中其内在美和科学美是相互对应的关系。很多的建筑师在构思过程中以结构的科学性为前提采用常规的形态去追逐建筑非凡的艺术效果,这也是对科学技术合理性的反应方式之一。

(二)形态美与外在美。建筑结构展现在大家面前的外在美可以分为整体美和细部美两种,因为如果不以装饰和材料性能为研究对象的前提下,结构形态就完全可以被看做是一个由点、线、面、体而形成的单纯、抽象、纯粹的几何体。结构的形态美问题也可以看做是这些组成元素的美学问题。其中细部的组织排列构成整体,在组织的过程中形成韵律和节奏,有序和统一。

(三)感觉美与心理美。人们的知觉和心理反应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视觉的冲击,建筑结构形态的外在美可以给人们视觉上的享受,这种知觉心理所引起的感受就是我们所说的感觉美。感觉美主要来源于人们从结构形态中所获得的中心感、方向感和领域感,大到建筑的整体形态,小到一个形态构件都会引起人的心理共鸣。

参考文献

[1]亚瑟•叔本华,张弈译.人生之路如何走过:叔本华随笔[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2]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篇(10)

引言

建筑是人类进行日程行为活动的重要场所,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等方面都离不开建筑这个载体,建筑的存在就是为人类提供庇护之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历史经验可得,无论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但最好的方法还是二者统一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好的发展我国建筑事业。本文从建筑的基本特点出发,从古代和现代建筑量方面分析建筑艺术和建筑结构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出如何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建筑事业的繁荣,为未来建筑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建筑的基本特点概述

建筑的发展起源于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建筑是人类进行日常行为活动的重要场所,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等方面都离不开建筑这个载体,而建筑作为人类生活的载体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建筑必须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这是建筑建设出来的主要目的,也在建筑的构成要素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次,建筑的建设必须满足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这一方面是建筑构成要素中的核心和重要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方面、建筑材料方面、建筑结构方面、施工技术方面、设备技术方面等;此外,建筑必须具有良好的建筑外形条件,建筑的体型、内外部空间的分布、采光度等方面都要提前设计好,因为这些都是构成建筑外部形象的主要条件,建筑艺术就是指的建筑的良好外形带给人的美的享受,建筑形象是建筑功能和技术的综合反映,会赋予建筑独特的艺术魅力;最后,建筑的基本要素要体现时代的特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的物质条件也会随着变化,而建筑艺术也会在不同时代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由上可得,无论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但最好的方法还是二者统一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好的发展我国建筑事业。

二.从古代建筑的角度分析建筑艺术和建筑结构的关系

(一)古代建筑艺术和建筑结构之间的关系

从历史上记录的古建筑状况,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细枝末节的得出结论,首先从材料利用方面来看,虽然材料具有局限性,不能运用比较复杂的材料,但古建筑总是能将材料利用的恰到好处;从结构方面来看,简单的堆砌方式却能完美符合力学要求,将建筑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不得不说真的是非常巧妙。古代建筑在没有对过去经验的借鉴情况下却能造出如此优秀的建筑,有一些到现在还存在于世,成为著名的景区和观赏点,与其建筑艺术和建筑结构相结合的特点不无关系。

(二)举例说明

世界上现存的古建筑中最有名的要数金字塔了,其高度约有146.6m,在四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保存完好。从建筑艺术的角度来看,金字塔的外观宏伟壮观,气势磅礴,具有压迫性,也能切实符合当地的自然环境;而从建筑结构方面来看,金字塔是正四棱锥体,结构十分稳定,其材料也是用的抗压度和硬度都十分强的石材,从而保障了金字塔具有坚固的特点和富有艺术水平的外观。

金字塔属于古建筑中的封闭性建筑,而开放性建筑中比较经典的当属西方的拜占庭建筑,拜占庭建筑主要用于宗教建筑,其建筑艺术大多富含宗教气息,而在建筑结构中也将建筑艺术溶于其中,材料采用接近现代的砖结构,屋顶为正圆圆顶和两个半圆圆顶的组合,看起来十分美观;而且其横向水平的理由侧墙支撑,纵向水平的力由半圆圆顶支持,然后再转移到支撑穹顶的四个柱子敦上,这样受力均匀,能够分担个方向的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建筑的耐久性。

还有西方比较典型的古代建筑还有哥特建筑,哥特建筑不同于拜占庭建筑,它是采用筑拱肋和飞券的拱式结构,这种结构不但坚固,同时还有艺术观赏价值;在哥特建筑中,一般中庭的拱肋的拱脚比较高,通过凌空腾跃的飞券结构将力均匀的从高到低传给标高较低的区域,这样独特的受力方式不仅能够保障教堂结构的稳定,也能够在结构的基础上增强艺术性特色。

三.从现代建筑的角度来分析建筑艺术和建筑结构的关系

(一)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的情况

世界十几到二十世纪中,对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各种新型材料逐渐替代传统材料出现在建筑行业中,为建筑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另外,一些先进思想研究成果逐渐涌入到建筑行业中,例如力学的广泛应用,对建筑的结构创新创造了条件;一些新兴技术的发展也提高了建筑的效率;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也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人们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显著增加,为建筑提供了新的背景和精神指引,也为现代建筑艺术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二)二十世纪以后

二十世纪之后,我国现代科技的发展日益成熟,一些新兴的材料也逐渐运用于建筑的发展之中,例如钢筋建材和混凝土等,为建筑的坚固程度打下更坚实的基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空间压力,于是就有了高楼建筑;该时期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功能要求高、建筑艺术和建筑结构的融合度高、建筑规划体系已经趋近完善,不会出现不合理的布局、建筑外观设计也比较恰当美观、施工技术先进,建筑进度加快等。

总之现代建筑较之以往有了重大的突破,最主要的体现在建筑艺术和建筑结构的互动关系更为紧密,二者之间又互相发展转变为共同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建筑方面的进步。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艺术无疑会给人以美的享受,大大满足了人们对于建筑的精神需求,然而在建筑艺术发展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建筑结构的发展,保障建筑结构能够更加适应人们的物质需要,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促进了建筑艺术和建筑结构两者的互动发展,共同进步,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建筑的需求,增加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俞樟南. 建筑艺术与建筑结构的互动关系研究[J]. 商品混凝土,2013,07:185-186.

[2]张建华,孙颖. 当代建筑表皮的结构艺术表现研究[J].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01:35-43.

[3]武星宽,蔡琴. 小城镇建筑与环境艺术的互动关系[J]. 小城镇建设,2002,05:46-49.

上一篇: 园林工程建设论文 下一篇: 道路施工安全标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