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8 17:07:5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学生学前教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音乐教学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而声乐教学则是音乐教学的要素之一。它的作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感悟音乐、表现音乐、创作音乐的能力。它对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如何在声乐教学中建立合理的学生发展评价体系就显得相当重要,下面我就幼师声乐教学中学生发展评价的目的,评价的内容,评价程序和方法以及评价结果的解释与运用谈谈我的看法。
一、声乐教学中学生进展评价的目的
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程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功能,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的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声乐学习的评价,不仅能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能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能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运用自评、互评、家长评、老师评等多样评价体系,利于学生真正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确立更高的发展目标。
二、评价的内容与指标
(一)乐学习的情感评价
声乐是情感的艺术,声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聆听歌曲、演唱歌曲,进而充分体验歌曲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内涵,被歌曲所表达的真、善、美的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为其终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学习声乐的情感态度与之具备的音乐知识、音乐技能并无直接关系,有的学生虽没有良好的嗓音条件,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知之甚少,但他们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表现出了积极的参与态度和对音乐形象准确的把握能力。因此,学生的学习情感作为音乐教学评价的内容是可行而必要的。
(二)声乐学习的技能评价
在幼师声乐学习中,声乐知识与声乐技能的评价应与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教育相区别。首先,大部分幼师生在进校前,尚未经过系统的声乐学习,对于基础的声乐知识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具备声乐技能了,即便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声乐学习,也仅囿于声乐学习的初级阶段。因此,评价就不能是单纯的演唱技能技巧的考核,还应当对他们的歌唱状态、音准、节奏、歌曲感情处理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三)创造性活动的评价
新课标认为,“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声乐知识,感受了歌曲作品的内容及情感,也透过歌曲的学习把握了音乐的节奏、旋律、曲式结构、速度、力度等基本元素,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利用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有目的进行例如幼儿歌曲的创编、幼儿歌曲表演的创编等创造性活动,教师通过对这一类创造性活动的评价可促进学生积极拓展音乐思路,挖掘自身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一)形成性评价
由于声乐教学持续的时间较长,因此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是必要的,我认为在幼师声乐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小组评价法、参与评价法和鼓励评价法,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1.小组评价法
在幼师的声乐教学中,通常会将学生按一定的人数进行分组,在布置歌曲学习任务时,向学生明确地提出小组活动的目标,例如分声部演唱合唱歌曲等。其次,根据预定的目标,对各小组的汇报情况进行评价,这类评价是全班性的活动,包括了教师对于小组的评价以及学生个体或组与组之间的互相评论。再次,让学生针对评价的结果,进一步加深对声乐知识的理解或掌握,发展歌曲演唱技能等相应的能力。
2.参与评价法
我认为在评价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也是很重要的,这样不仅确立了学生在教育中主体的地位,也改进了教师评价学生的单一模式,减轻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压力,更能够引导学生将学习的重心从“最终的分数”转移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参与评价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在声乐教学中,把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纳入评价的主体范畴。
3.激励评价法
这种评价法的载体是教师,它所体现的教育价值是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促使学生持续发展。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创造出各种生动、贴切的语言、姿态,对学生在声乐水平上的发展给予充分肯定,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声乐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评价形式。是在教学结束阶段时进行的。对于教师确定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起点;预言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的成功性,以及制定新的教学目标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终结性评价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活动评价法:“活动评价法”就是通过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以及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态度等进行评价。
2.汇报型评价法:“汇报型评价法”则是把某一阶段学习内容整理后向家长、或学校进行汇报。形式以表演为主, 可以是歌曲联唱、歌舞表演、独唱、领唱等。
四、评价结果的解释与运用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评价结果的解释主要为分数解释和描述解释,分数解释体现在达标考核中,该分数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60%,期末考试占40% 。
平时成绩:一学期按18周计算,根据学生平时上课、练习、平时成绩等进行汇总,最后得出平时成绩(满分为100分)。
期末考试主要通过全年级公开考核的形式进行,由所有任教教师监考,老师给学生打分(每个教师要回避自己所任教的班级),满分100分,按照不合格60分以下,合格60分―74分,优良74分―85分,优秀85分以上,取出平均分作为某学生的期末考核成绩。
虽然是传统的分数解释,但从分数所占比例可以看出,平时成绩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平时成绩的评定是依据形成性评价而产生的,这种解释不仅仅停留在分数表面,还对学生平时学习的情况即声乐知识技能方面,情感方面,音乐创造力方面给予了相对准确的评价。既鼓励了学生平时积极主动的学习,又确保有些学生尽管考试中发挥得不太理想,但因平时投入较多,同样能够得到较为满意的成绩。同时,也杜绝了一些学生平时不练习,想凭嗓音条件好,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的投机心理,杜绝了学生练与不练一个样的错误观念,避免了打分中的个人因素,使评价更趋客观、公正。这对于学生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有很重要的意义的。
学前教育中对学生声乐的培养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最基本的审美能力为前提,帮助学生掌握声乐知识和内容,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和水准,并逐渐培养情操,最终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加强学前教育声乐课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1 注重情感教学
1.1 创建愉快的教学氛围
学前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拉近距离地交流和沟通,减少学生无形的压力,教学首先必须注重教学氛围的引导,力争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得到音乐的熏陶,使得学生的心理状态也处在一个较好的水平。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是高效的,同时教师也会更加容易和学生交流。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和沟通中也加强了彼此的理解,对于今后的教学也起到了很大的正面影响。所以教师必须注重自己行为模式的传达,尽最大的努力去营造友好而又平等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放下一切心理负担去感受音乐,升华音乐情感。
1.2 平等的对待每个学生
教师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基本的音乐鉴赏能力,不得偏向资质好的学生,这样会导致音乐欣赏水平稍差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落差。另一方面教师也必须充当学生朋友的角色,深入学生的内心深处去了解和把握学生最深层的渴望和需求,与学生真正成为朋友。
1.3 良好的师生情感激发
教师要善于畅通情感信息的流通渠道,把自己的情感渗透于实例。在讲授呼吸方法时,许多教师备课、课堂教学中,做好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对学生倾注自用闻花香的感觉让学生体会胸腹式呼吸的状态。教师通过满腔的热情和真挚的爱,焕发学生声乐激情。教会学生认真体会,用心感受,终得要领。教师的神态、语言、动作、都会传达一定的情感信息。教师以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学生,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
1.4 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学习兴趣
声乐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情感心理过程,在教学中善于运用有利条件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感是声乐教学的核心,声乐课集知识性、趣味性、情绪性、情景性为一体,声乐教学应该在一种温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进行。一堂成功的课,不仅取决于教师深厚的基本功,更主要的是要上好开放式的轻松愉快的声乐课。
2 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2.1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声乐教学模式构建必须注意的事项
(1)知识进行融合。幼儿教育的特点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新鲜的事物。声乐教学中也要将多所种知识进行融合,比如在声乐教学中可以结合儿歌及乐理知识等内容。这样不但可以有效丰富学生的声乐相关知识,还可以增强声乐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之间的双边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歌唱技能与艺术表现力的提高是在实践中,声乐教学新模式要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2.2 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一个合格的声乐课教师,在课堂上的一笑一颦都要极富表现力,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思维。这种教学模式很自然的把课堂的主人变成了学生,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课堂中以学生表演为中心,教师是导演。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学生的课堂学生来演。教师要时刻注意是学生的心理变化、情感波动。课堂中以学生为中心,一切问题的发现与解决由学生自己完成。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学生会唱,还要会教,掌握声乐艺术规律,掌握声乐教学规律,以适应幼儿园音乐的实际需要。所以,要采取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以优带良,实践教学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声乐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有教与学的机会,这样可以激励学生求知欲望。
2.3 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
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帮助儿童获得初步欣赏美的能力,要求幼儿教师具备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可以尝试把声乐欣赏贯穿在平时的声乐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视频等现代教学设备,将声乐欣赏教学常规化,以此提高学生的艺术文化修养。
3 教学内容的合理取舍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学前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艺术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日渐提高,学前音乐教育教学也面临着新形势、新问题的巨大挑战。从素质教育出发,对学前教育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课时又作了大幅削减,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的教育要求与现行教学体系间矛盾空前尖锐。
(1)重新建立新的教材体系。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打破现行教材体系,重新确立新的教材体系,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保持学生学习热情。由于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音乐素质较差,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材上要以古今中外的声乐作品为主体,要结合声乐发声原理进行授课。同时做到力求在尽量少的时间里求得尽量多的容量、尽量好的效果。让学生既掌握了知识理论、训练了技能技巧,又大量熟悉了作品、提高了音乐素质。有了这样一个教学方向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应更具体的考虑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才能更有效更实际地提高学生的学时热情。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靠近社会靠近时代。首先需要了解幼儿园音乐课的授课内容及方式,既能做到结合专业特点、考虑教学效果,激发学习兴趣,为就业打下一个交好的基础。
(2)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资料,观看声像资料,作为教与学的有力补充。从内容上来调动学生学习声乐的热情,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再通过知识和能力的不断升华,使其自身素质得以提高,最终成为适应这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3)教材内容的合理编排。针对学前师范教育声乐课程应用性不强的现状,要加强对不同学制的学生进行幼儿歌曲教学和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四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第一学年是声乐基础训练,此阶段主要以美声方法训练为主,为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打下坚实基础;第二学年进行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结合训练;第三学年加强幼儿歌曲演唱与表演,结合舞蹈表现、朗诵等综合进行。
参考文献:
相对而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在落实的过程中,声乐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产生的影响也特别的突出,为了能够在将来的教育工作中得到更好的成绩,有必要将声乐教学模式做出积极的优化处理。值得注意的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必须对当下的问题和不足做出分析,选择专业化的手段来进行优化,减少盲目的变革。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
(一)师生互动较少
声乐教学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当中,占有决定性的地位,对未来的学前教师培养而言,能够产生特别大的影响。可是在现阶段的教育工作当中,声乐教学的师生互动并不多,这就导致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出现了严重的缺失现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难以按照预期设定的内容来完成,在最终的工作上,很容易造成特别强烈的隐患和不足。分析认为,师生互动较少的问题,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些教师在日常的声乐教学中,完全沉浸在自身的教育体系当中,对于学生提出的看法和观点,根本没有做出任何的辩解,最终得到的教学效果也表现为大打折扣的现象。例如,当代的学前教育工作,必须要与小朋友积极的沟通和探讨,要从小朋友的角度来进行教育和引导。可是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当中,声乐教学教师的日常行为,要求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老旧经验来学习,根本不可能因此得到理想的成绩,还有可能造成强烈的恶性循环现象。第二,师生互动的工作,应该是通过教师来引导,再加上学生的积极配合来完成。
(二)过于强调学科本身的教育
从主观的角度来分析,通过开展声乐教学,能够让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表现的更加健全,由此来对幼儿教育提供足够的支持。可是有些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针对声乐教学的理念存在严重的偏差,这就导致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日常教学任务,走向了错误的方向,在声乐教学学科本身的强调上过分的强烈,促使学生对教师的抵触情绪较为突出。首先,教师在开展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总是按照最标准的方法来实施,这就对很多学生提出了特别严厉的要求。表面上,利用最严格的标准手段来教育,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成长,可以在教育水平上提升。可从实际的工作来看,学前教育毕业的学生,未必会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即便是从事幼儿教育,也未必将声乐方面的教学完全作为重点。
(三)教学模式单一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在实施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将来造就的人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在教学模式上阶段性的作出改革,如果没有按照积极的方向来发展,很容易导致声乐教学陷入到极大的困境当中。就目前所掌握的情况来看,很多地方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其在声乐教学的模式上,展现为强烈的单一特点,对学生的塑造和未来发展,并没有产生较大的积极作用。首先,声乐教学在落实过程中,还是在通过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来开展,整体上表现为“老师讲、学生听”的状态,这就很容易造成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强烈隐患。有些学生对于声乐教学有不同的看法,或者是擅长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即便获得了一定的成绩,还是没有得到教师的肯定,反而是遭到了强烈的抵制和干预,这就会让学生对声乐学习的成果不断的下降,给学生造成了错误的指导,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其次,声乐教学的方法,完全集中在课堂当中。我国当下所主张的教学模式,表现为素质教育、开放性教育,要让学生积极的拓展自己,不能总是局限在固有的框架内部。可是有些教师的资历较高,再加上自身的古板思想和错误的理念,直接将声乐教学,转变为中职院校的应试教育,学生在理论成绩上非常高,在实践能力上特别的不突出,最终造成的负面影响,难以在短期内得到纠正处理。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的优化对策
(一)推广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考虑到我国的人口增长较快,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当中,固有的模式已经展现出了很多的不足,在人才培养上也表现出很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在声乐教学模式的变革上,一定要从长远的角度来出发,应该不断的推广、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促使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体系更加健全,为声乐教学的长久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持。首先,我们可以在声乐教学中,积极的在班级内部举办一定的活动。通过活动教学的方式,将课堂教学的气氛更加活跃起来,打破死气沉沉的现象,让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下完成,减少师生之间的矛盾现象。例如,可以在班级或者年级中展开一次声乐比赛,各参赛队伍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决定参赛曲目然后进行竞赛;或者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多地请一些优秀的学生来尝试示范或者教学,多听取学生的意见。课堂教学模式一定要打破沉闷,加强创新,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其次,声乐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技能,并且在自身的长久学习上得到良好的成绩。
(二)加强学前教育实践
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中,仅仅是在理论上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我国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筛选、衡量标准,都在不断的提升。单纯在理论上获得一定成绩的学生,并不能得到企业的青睐,也无法在教育工作中,帮助小朋友获得更好的成长。经过大量的讨论与分析,认为在声乐教学中,必须不断的加强学前教育的实践,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前教育的难度和各个方面影响因素,由此来在技能的学习上、理论的融合上更好的完善,由此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首先,实践教学并不是说一定要去岗位进行参观实习,在理论教学的阶段也应该逐渐向学生渗透一些学前教育的方法并尽可能地让学生积累各种情况的教学经验,例如让学生代老师进行一堂授课等,通过多种可行的方式让学生积累实践教学经验,为学生正式的实习做好准备。其次,在开展学前实践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充分的进入到社会当中去调查和研究。当代的很多学生在日常学习上,感觉自身得到了一定的奖项,或者是得到了专业老师的夸赞,就可以在社会上从事学前教育工作。这种思想的错误和理念上的偏差,很容易给学生的将来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中,可以阶段性的给学生布置一定的社会调研任务,在给予学生充分时间的情况下,让他们脱离校园的束缚,将自身学习到的内容去实践,然后再进行总结和分析,教师此时进行引导,要比直接通过强力手段执行,会获得更好的效果。本文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展开讨论,当下的教育工作开展,相比以往而言,出现了明显的转变,各项教育工作的开展,未出现严重的缺失与不足。日后,应该在教育工作中不断的前进,要积极的对声乐教学模式做出优化处理,将社会上、教育界的先进理念做出吸收,然后再对声乐教学实施优化处理,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艺青.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及改革新探[J].黄河之声,2016,(03):39.
二、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以广州市天河职业高级中学学前教育专业一年级(1)、(2)班的65名女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65份,回收62份,回收率为95%,最后确定有效问卷60份,有效率为92%。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和数理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调查得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舞蹈课中意志力方面的心理素质普遍较差,具体表现在遇到困难时不能克服,意志薄弱、缺乏信心,优柔寡断、果断性不强,自制力较差,缺乏持久奋斗的毅力等。影响造成以上心理素质差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1. 家庭的影响。
调查中发现,当遇到困难不能克服时,有66.8%的学生认为自己太娇气了。当考试考不好,认为自己怎么努力、怎么练也不行,缺乏信心的占52.6%。而有80%以上的学生感到因有差距而有压力。这说明家庭环境的影响各个家庭在社会地位、经济条件、文化层次、教育方式等方面都不同,对子女心理素质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有的父母因文化层次低、生活压力大,将自己的不满情绪向孩子发泄,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悲、脆弱等不良心理;对于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由于父母及其他亲人的过度爱护,使之容易养成娇惯的习性,吃苦耐劳精神不够,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强。在家庭教育中,一般家长只注意学生身体的发育、文化成绩的提高,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造成学生依赖性强,没有经受艰苦和劳累的磨练,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和顽强的意志力,也是当前独生子女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耐受能力差的集中表现。
2. 学校的压力。
学校的指导思想、教师素质和学生的学习负担等对学生心理素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不少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长期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紧张状态,容易产生神经衰弱、失眠、注意力减退、厌学等心理问题。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教育工作的顽症,已经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阻碍。据报道,学生因考试受挫折出现逃学、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说明当前中学生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太差。
四、加强意志力培养的基本途径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舞蹈课中意志力方面心理素质差的成因,那么,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呢?笔者认为,根据意志的特征以及学生的心理需求,加强意志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意志体现出人的心理活动的能动性。
意志行为的第一个特点是有明确的学习目的。首先在舞蹈课教学中运用榜样法,通过一些先进的典型事迹,英雄行为的感染,来引导启发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其次,是用讲解法,使学生明白生理上的变化造成的不适应或不协调是暂时现象,是可以通过坚持长时间训练来改善和提高的,使学生的训练更具有自觉性和主动性。
2. 意志总是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
意志行为的第二个特点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人的意志行为的大小是通过克服困难体现出来的。基于这一点,应采用下列教法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分层指导法:可激发和调动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积极性;集体竞赛法:比赛具有竞技性强,学生情绪高的特点,在课堂中经常组织一些小型的舞蹈比赛,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自我激励法:首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遇到困难,难以坚持时,心理默想“我不比别人差”、“我也能行”,从而克服自卑心理。
3. 意志的培养需要意志努力的坚持性和持久性。
意志行为的第三个特点是以随意作为基础的。随意动作是指由意识指引的行为,掌握必要的随意动作,才能体现人的意志力。而随意动作的掌握是通过长时间的、反复的练习与活动来实现的。根据这一特点,用下面教法发展学生坚持性和持久的能力:
定量训练法: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按不同民族舞的基本动作规格要求、风格,保质保量的完成动作,通过观察适时提高增加基本动作的练习难度,提高练习的要求,使学生经受更多的困难和挫折的磨练。这种教法使学生坚持练习的持久力得到促进和提高。
教师激励法:教师用语言及时激励学生克服困难的斗志,或督促学生坚持练习的持久性。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法改革后,结果表明,80%以上的学生在意志力方面的心理素质明显提高。从课上的观察也可以看出学生训练时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心理上承受困难、战胜困难的毅力明显增强。说明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的教学中,加强意志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舞蹈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有促进作用。
五、结论与建议
1. 当前,教学改革重视对学生进行创造、竞争、应变、抗挫折等能力的培养。意志力差应会成为能力发展和提高的障碍。“勤能补拙”,这说明意志力对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所以,坚持培养意志力,是发展和提高能力的必要前提。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的互动关系是课堂教学能够进行的必要前提,师生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
声乐课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低年级的声乐教学一般都是采用集体教学的方式,由于人数多,基础差,学生的声乐知识几乎是空白的。而要使学生对声乐知识的理解、接受变得容易,并解决学习中的困惑,提高学习质量,增强学习声乐的自信心,就必须在声乐教学中有效地更好地采用多种“互动与交流”的方式。笔者借此谈谈个人的教学体会。
一、“互动交流”——来自课前热身运动课前是课堂的前奏,自由性和体验性是它的两大特点。
课前的互动和交流是在课堂以外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学生可以自由地和教师交流,没有紧张的心理,教师也可以随机地在交流和互动中进行自由提问,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因此,课前的交流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大的学习空间,教师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有限的时间里精心设置互动和交流的内容及实施的方案,利用富有趣味性故事、谈话或借助于现代话的电子、音响设备及课堂环境的布置,调动学生的中各种感官感受音乐。例如:弹奏一首学生们在小学、初中最喜欢唱的歌曲,让他们回忆起童年时的美好时光,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中外世界名曲,熏染课前学习气氛,还可以请敢于表现的同学演唱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或交流课后的歌唱练习体会。
总之,课前的交流和互动具有极大的灵活性,这种自由、欢乐的歌唱前“热身运动”,为课间的歌唱教学奏响了一段很好的前奏。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学生在互动与交流中,能体现个性,明白了自己要唱好一首歌的不易和距离,增强了学习的欲望,并带着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走进声乐课堂的学习中。
二、“互动交流”——来自相互倾听声乐教学是师生共同创造声乐艺术表现力的双向活动,教师在讲授发声方法和歌曲演唱的过程中,相互倾听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手段。师生间相互倾听,互为主体,缺一不可。
教师如何教、如何指导,学生首先都是通过倾听教师的讲解、示范、演唱进入声乐学习的初步认识阶段,学生在倾听中辨别声乐发声的方法,在倾听中模仿和学习正确的歌唱,在倾听中辨别音高、节奏、位置、共鸣、情感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是通过倾听学生的练习和歌唱,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困惑和错误。教师还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如:“倾听中的比较”——正误之间的比较。“倾听中的思考”——学习的要领及方法。“倾听中的探索”——通过录音的方式倾听自己歌唱,确立自己歌唱的努力方向。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等音像资料倾听歌唱家们的演唱,开拓艺术视野。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课堂教学。例如:在学习《我爱你,塞北的雪》这首歌曲,借用多媒体的教学工具展示塞北风光,为课堂营造了一种音乐气氛,学生们在倾听中产生了一种入情入境的感受,使得学生迅速而自觉地进入学习活动中。在练习歌曲的过程中,重难点之处也是通过多次的倾听教师的示范,学生的练习、模仿等,来解决歌唱的各类问题。通过倾听,在课堂教学中就能做到学生与教师实质性的知识互动。这是声乐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
三、“互动交流”——来自平等和信任声乐教学是建立在平等、信任与合作的基础上,这是先决条件,一旦违背了这一先决条件,所有的教学努力都是徒劳的,尤其是对刚刚入学的新生,由于自身的声音条件差,对声乐课的不理解,缺乏信心,自暴自弃,产生自卑心理,这些现象都是直接影响声乐教学的不良因素。
要使不良的因素转变为积极的因素,教学中的互动与交流是实现良好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寻找他们的个性特点,扬长避短,对条件差的学生以鼓励为主不嫌弃,并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每班只有2到3位男生,在上课时他们总是低着头坐在课堂的最后面,为了消除他们不平等的心理压力,笔者将他们调整到自己的身边(钢琴旁),上课时总是给他们送去鼓励的眼神,在教学的内容上也选择了适合男女声演唱的歌曲,在课堂个别抽查的过程中,选择适合的调让他们演唱。对五音不全,连张口的勇气都没有的学生,教师不是用眼神去斥责学生,用动作去制止学生,而是要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他们,让他们知道害怕就是自己的敌人,只有战胜自己才能调整好心态,每个人的学习都是从不会开始的,只要努力就会获得好成绩,就能获得美好的歌唱。
在课堂提问的环节里,让学生知道提问、抽查不是为了让他们出丑,而是针对每位同学对知识理解的程度进行教学反馈或把他们存在的不同问题和错误进行纠正。以点带面使没机会被问到的同学也能进行自我更正。
在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多用表扬、赞许的语言,哪怕是一个眼神和会心的微笑,也会让他们对教师产生真正的信任,以便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用,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消除过于紧张的心理状态,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低年级学生的声乐基础训练过程由于声乐理论比较抽象,技术性又很强,初级练声曲也比较单调,又要不段反复地练习,因此就需要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目的、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与教师积极配合,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计划。
这也就决定了平等与信任在声乐学习的重要性。
四、“互动交流”——来自情感的体验情感互动是师生互动中的高层需求,是知识互动中的另一种高级形式。
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不容忽视,尤其在低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声乐基础差使得教学组织显得重要而艰难。因此,建立亲密的师生情感互动与交流是教学过程的动力。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保持温和热情的教学态度,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用鼓励的眼神、甜美的微笑,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使学生获得全身心的放松,乐意与教师进行沟通,主动参与课堂的讨论,积极的动脑、动口、动手,从中体验和感受歌曲的演唱及作品的表现方式。
要达到真切的情感体验,教学就必须设计丰富的内容,采用多种手段,创造多彩多姿的情境,例如: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歌唱水准,教学内容可以从幼儿歌曲着手,如:《小乌鸦爱妈妈》、《摇篮》、《大鞋与小鞋》等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歌曲进行歌唱训练。这些歌曲短小、精练,音域也不宽,对刚学歌唱的同学来说容易接受,从中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还可以增加一些他们喜欢的流行歌曲和艺术实践。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预留一点时间,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自我展示、相互评价、挑战自我。在活动中得到情感和心理的满足,师生可以根据歌唱作品的内容一起进入教学内容所规定的角色,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
由此可见,情感的体验与投入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要让学生都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中,教师语言的情感成分和教学环节的情感把握与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例如在学习《绣红旗》这一课时,教师预先让学生上网查阅歌剧《江姐》的有关资料和片段,课堂上让学生参与情景剧的表演,将情感体验与创作表演融为一体,在身临其境中体验歌曲的美妙,深刻地感受革命先辈们对党的热爱和高尚的情怀。这就象人们常说的“上课如演戏”,“戏”的好坏离不开导演(即教师)的教学设计与编导,演员就是教师(也可以换位为学生),观众就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一场戏的好坏来自于台上与台下的共鸣。演员的好坏来至观众(学生或教师)认可和肯定。因此师生情感的互动从多个角度入手,了解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这就是较好的一块敲门砖。
五、“互动交流”——来自课后的知识巩固课后的互动交流来自于学生的课后反馈作业和课后辅导。教师要求学生把课堂上的感受、收获、难点、困惑及要求写成书面作业交给老师。
这是检测课堂教学互动的第一关,这种反馈形式让教师能更具体更全面地了解每位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要求。了解学生群体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对后面的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具体到可以将每一首歌曲的难点集中、汇册。还可以使教师发现班级中的学习薄弱群体,以便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也是对课堂互动的补充和弥补。
课后辅导就是将这些在声乐学习中的薄弱群体组织起来,针对他们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疏忽了班级中的薄弱群体,容易导致这个群体的增大和教学负面因素加大。因为课堂教学是面对整个集体,而这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毕竟是少数,由于他们有心理负担,不敢开口歌唱,往往容易被忽视,因此,在课后的辅导中教师辅导的不仅仅是歌唱的技能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明白学习的理念,增加他们的信心,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针对性的交流与互动的方案和要求。真正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如:音准、咬字、头腔共鸣、位置等。
总之,学生课堂互动与交流需要的满足远比纯粹的知识、技能的学习来得重要的多,学生的课堂交流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和学生是否能共同创建健康的课堂交往环境、有效地师生互动。
参考文献:
[1]刘何仙.对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05,(2).
[2]杨方.谈音乐教学中学生的参与[J],音乐天地,2006,(1).
声乐是一门情感艺术。运用丰富的情感寓以声乐教学中,对人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身心都具有独特的陶冶作用,有效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一、声乐歌曲的选择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的歌曲选择要以培养学生声乐能力为基础,还要充分注意通过声乐教学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学校编写了校本教材《声乐曲集》,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声乐曲集》曲目选择为五类。
第一类:反映历史题材的作品。例如,《黄河大合唱》、《故乡》等等。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使学生更深地了解中华民族的近代历史及其伟大精神的内涵。
第二类:根据民族素材创作的现代歌曲,具有号召力、时代感强的特点。如《我爱你,中国》、《祖国慈祥的母亲》等等。作品主题明确,歌词纯朴,深情地倾诉着中华儿女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第三类:人们的社会实践中,经过长期口头传唱、广泛流传、集体艺术加工和反复的实践锤炼而形成的民歌。如《茉莉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等。作品语言淳朴,形象生动,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有的是热烈奔放,表现劳动场面的劳动号子;有的是抒发感情、传递情意、休闲逗乐的山歌;有的是流传于都市中表现爱情、婚姻和风土人情的民间小调。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在祖国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是多么的温暖和幸福。
第四类:情感性强,旋律优美动听的作品。如《那就是我》、《高天上流云》、《歌声与微笑》等等。这类作品浸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富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艺术性,充满了人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第五类:校园歌曲。如《校园多美好》、《同桌的你》等等,充满了美好和友情,使学生感到学校生活的美好。
二、歌曲内容的感染
教会学生唱一首歌并不难,重要的是如何使歌词的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心灵受到滋润。因此,教唱一首歌之前,教师首先要对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如《祖国啊,我永远热爱您》唱的那样:“尽管你还清贫,我总觉得生活是那么甜蜜;尽管你还有忧虑,我总坚信未来是多么美丽……啊,亲爱的祖国,我的心紧紧贴在你的怀抱里。”歌曲内容能让学生的心永远与祖国一同跳跃,感受深沉的爱国之情的美。
三、歌曲学唱的内化
学习唱歌是学习者情感的表达,灵魂的体现。节奏,旋律会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
1.应从音乐曲调方面着力揭示歌曲的音乐美,使学生从歌曲优美的旋律中领悟其艺术感染力。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民族风格、民族调式。各民族的歌曲风格和韵味不同,特别是少数民族歌曲,像《在那遥远的地方》等。
2.要努力帮助学生从掌握音乐作品的艺术体裁中领悟其艺术美。比如,从进行曲雄壮有力、刚健豪迈的旋律中领悟其节奏清晰、强烈分明的艺术美;从抒情歌曲自由奔放、舒展活泼的旋律中领悟宽广流畅、热烈深情的艺术美;从叙事歌曲通俗平稳、紧凑圆润的旋律中领悟自由活泼、轻松舒畅的艺术美;从劳动歌曲节奏清晰、朴实有力的旋律中领悟欢快活跃气息浓郁的艺术美等。
3.注重歌唱教学的演唱技巧处理。教会学生注意歌曲的速度快慢、气息控制、共鸣位置、力度强弱、演唱的表现形式以及与结尾的处理等等,使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增强歌曲艺术形象的感染力。
四、歌曲欣赏的升华
歌曲欣赏是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听觉聆听音乐作品,从中获取音乐美的享受,满足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提升。然而,音乐以其音响的魅力,给人以各种美的感受。它的旋律在起伏变化,抑扬顿挫,迂回曲折中,在动与静、高与低、快与慢、紧与松的对比组合中无一不蕴涵美的因素,显现出它独有的魅力,从而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激起人们感情的波澜。它以其音响本身的美,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并在乐曲欣赏中容入爱劳动、爱集体、爱生活爱祖国等的德育教育,陶冶他们的情操。如欣赏歌曲《黄河大合唱》时,在欣赏过程中,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提升,道德情操随之升华。
总之,声乐课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把德育有意识地贯穿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中,不断挖掘教学过程中可能潜藏的美感因素,努力将声乐课中的技能、技巧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充满音乐美的气氛中学习声乐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这一概念反应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儿童“亲身经历真实的研究过程”。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教师要掌握生成性教学的理念,运用恰当的策略,要让儿童在真正地“做科学”中建构和生成科学的意义。
一、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
(一)生成性教学的提出及内涵
生成性教学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维特罗克最早提出的。维特罗克提出,学习的实质就是大脑主动地建构外界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相关信息的联系,以使输入的信息获得具体意义,即学习是学习主体的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积极地选择、注意、知觉、组织、储存和激活信息,并主动建构起信息的意义的过程。在生成性教学中,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发现者、研究者和主动构建者。
继维特罗克提出生成性教学的理念以后,众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这一理论的内涵。意大利的马拉古兹在学前儿童教育中进行了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经过实践研究,马拉古兹认为学前儿童教学既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死的执行计划,也不是儿童无目的、随意、自发的活动,而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生成过程。美国的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多尔对后现代课程的描述是:“它是生成的,而非预先界定的”。他强调,构造主义的课程是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交互作用而生成的,而不是预先设定的课程。教学过程是互动与对话的过程。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各因素都处于积极状态。
综上所述,生成性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诚的态度与学生就相关课题进行平等对话,并根据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感受、兴趣与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思路做出及时调整,使教学对话能够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的教学过程。其核心是旨在通过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儿童生动活泼的个性获得长足发展。
(二)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
1.生成性教学更加倾向表现性目标的价值取向
所谓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它是由美国课程学家艾斯纳提出的一种教学目标取向。艾斯纳指出在课程计划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教学目标:一种是在教学计划中预先规定好的,即预先规定了通过教学儿童应该获得的知识和行为,称之为教学型目标;另一种是预先不明确规定儿童在教学完成后应获得的知识和行为结果,而只指明学生将要遭遇的情境、将要处理的问题和将要从事的活动,强调学生在学习中个性化的表现和个人意义的获得,称之为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强调学生与情景的互动,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教学仅仅为儿童创设一个情境――需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但并未预设他们要达到统一的结果与行为。它能够激发儿童主动参与问题解决并且进行个性化的构建和知识的生成。当然,生成性教学关注表现性目标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教学性目标,恰是在承认教学性目标的基础上使表现性目标更加凸显。
2.生成性教学更加关注教学的具体过程
传统教学关注的是教学结果,也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状况或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而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则略去不管。而生成性教学关注的是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又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的。“教育一词首先被认为是一种过程”,教学当然也是一种过程,教学与过程不可分离。如果教学过程是单一的,学生只能获得片面的发展;如果教学过程是丰富而生动的,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个性化的发展。生成性教学认为教学活动的实质是培养人的过程,其核心不是目标的达成而是儿童的发展。生成性教学认为教学设计仅仅是对整个教学过程所做的宏观规划,而对教学中学生的具体行为表现不做预设。因此,生成性教学是更加关注教学的具体过程,而不是结果。
3.生成性教学更加重视偶发教学事件的教育资源性
所谓偶发的教学事件,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偶然发生,事前没有预料到的事件。从某种意义上说,偶发事件不是教学过程中的意外,而是教学过程的必然和常态,是一种出现规律不易被把握、又没有统一的固定的处理方式的事件。生成性教学更加重视对偶发教学事件的利用,甚至将其看作是教学过程中生成的一种有益的教学资源。在生成性教学中,重视偶发事件的教育性,就是要求教师不断留意学生的变化与反应,捕捉偶发的教育契机与智慧火花,并对其作出积极的回应。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比他预料的要多,学生对教师的触动方式也是无法预料的,这会促使教师采取进一步的教育性行动而不是去完成事先规定的行动。
4.生成性教学更加强调平等互动性的教学方法
生成性教学的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在教学中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关系的内涵就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过程。“我”影响“你”,也就是“你”影响了“我”。生成性教学把教学过程看作是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教师与文本、儿童与文本等多种教学因素相互促进的互动过程,而不是单一的“教――受”的灌输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互动,才会生成新的资源和信息,而对话是互动性教学方法的基础,是师生以平等的关系、开放的心态、谦虚的态度来交换彼此的思想,探讨对文本的理解。所以在运用互动性的教学方法时,要时刻注意以对话的方式来统领。
二、生成性教学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学前儿童的学习特点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更多的是运用直觉思维而非逻辑思维,抽象符号的呈现对于幼儿来说难以理解,其对世界的认知是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的。儿童学习科学,不只是学习现成的科学结论,而是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与体验,是儿童主动构建具有个人意义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习得科学探究思维的过程。由此可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成性教学的过程,生成性教学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生成性教学可以培养儿童的科学思维能力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并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让儿童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其领悟科学、运用科学的能力,即将所学的科学知识、概念和技能运用于解决具体问题中。科学思维能力是儿童在不断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和得以体现的。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生成性教学中,教师会有意识地为儿童提供进行科学探究的环境,让儿童历经探究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带领学生运用观察、交流、猜测等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来获取信息、组织信息以及检验结论,引导他们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运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以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生成性教学可以引导儿童通过探究建构科学概念
儿童天生就具有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强烈愿望,他们会自发地组织来自外部的各种信息,形成对世界的初步认识。这些初步的认识依赖于直接的情景和感知,是建立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是儿童认识这个世界的开端,也是他们建构对这个世界新认识的起点。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会认真观察并了解每一位儿童的想法,从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出发,积极地给儿童创造亲自探究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建构新的科学概念,促使他们在现有水平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三)生成性教学可以发展儿童的多元智能
科学学习作为一种儿童通过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实践来认识世界的活动,受到其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不同思维水平的儿童在科学教育中的表现特点不同。那些处于具体行动思维水平的儿童在直接的探究活动中获益更多,而认知水平更高的儿童即使在传统的讲述方式下也能够获得发展。因此,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引导儿童开展各种不同方式的探究活动,可以发挥儿童不同的优势智能,使儿童更加自信,更有兴趣投入活动,并在活动中使智能获得多元的、全方位的发展。
三、生成性教学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生成性教学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科学有效地实施生成性教学,需运用以下策略:
(一)了解儿童,预设学情,是生成性教学的前提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儿童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因为每个儿童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特的人,儿童之间的独特含了更大的生成性。教师把儿童当作重要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就必须要了解儿童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需求,并以此为据开展科学教育。科学教育从儿童的现实情况出发,从儿童的已知起航,生成才会更有效。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曾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二)精心策划弹性的教学设计,为生成创设自由的空间
生成性教学重视教学的情境性和偶发性,但这并不是对教学预设的排斥,相反,而是更强调精心策划具有弹性的教学设计。为了更好地生成,教学设计要从活动目标、内容、过程、方法、材料及场地等方面体现出多样性、选择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为儿童科学知识的生成和个性的发展预留更大的空间。如在设计活动目标时,一方面要从知识掌握、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三个维度进行预设,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儿童实际水平和个性差异,做分层要求;在设计活动方法时,可以采用观察、操作、比较、分类、阅读、交流等多种方式方法,并且使各种方法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观察中有操作,操作中进行观察,在操作、观察中进行比较和交流更有收获。再如,预设活动形式,可以运用个别学习、小组探究、大组讨论、小明星上课、情境表演等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活动中如何选择和组合运用这些形式,则根据活动的需要和可能而定,无固定框架,多形式的活动组织更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和积极性,更有利于探究和生成。
(三)培养问题意识,鼓励儿童质疑,促进动态生成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曾指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问难具有极大的价值意义。在生成性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是生成性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活动情境,鼓励儿童遇事有主见,敢于提出问题,引导他们留心观察生活,学会多角度深入体验,认真思考,对所见、所闻大胆地提出问题,努力找根据,分析说明。
(四)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鼓励儿童积极探索
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是生成性教学的前提。新《刚要》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只有为儿童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感到安全、可信任的能够进行自主探究和创造的环境,才能使儿童感到无任何压力,消除顾虑,大胆去尝试,积极地进行科学探索活动。实践证明,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是儿童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儿童在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下,更倾向于探究和生成。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教师必须尊重和接纳每个儿童的兴趣和需求,寻求儿童真实的认知水平;要给每个儿童激励性评价,挖掘每一个儿童探索活动的独特价值,使每个儿童在每一次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有成功的体验。另外,教师要给儿童出错的权利,避免伤害儿童。教师应该接纳儿童的错误认识,并让儿童在“试错”探究过程中逐渐认识事物,使儿童形成尊重事实、通过探究能解决问题的意识。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生成性教学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重视儿童积极探究,关注儿童主动建构和生成知识的意义,这些理念和特点对于儿童科学素质的培养和个性化的全面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谭敬德,陈清,张艳丽.维特罗克生成性学习理论认识论特征分析及其对教学设计的指导意义[J].电化教育研究,2009(8).
[2][5]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
[3][6]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基本理念及其基本诉求[J].高等教育研究,2006(8).
[4]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78.
[7]陈琴.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4(23).
在目前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着后进生群体,他们有着比常人更为敏感和脆弱的一面。虽然他们在学校中只是一小部分,但如果不注意对他们的教育,日后对社会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要成功的转化他们就必须了解他们的表现、出现的原因,这样就能有针对性的教育,感化他们,使教育教学工作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下面我就浅谈自己这方面的工作体会:
一、后进生群体的表现
根据多年来本人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细注观察、分析总结、分类归纳,中学生的后进生群体大概表现如下:①思想素质比较差。这类学生突出表现为:不尊重老师,占小便宜。随便拿同学东西,参与社会不法行为,沾污,与同学不和睦,参与打架,甚至谩骂老师、家长等。②政治素质低下。此类群体经常表现为:不关心国家大事和学校一切事情,老师讲话当作耳边风,不理睬领导的教导。在课堂上,不管老师讲得津津有味、解惑排难、苦口婆心地教育,可他却是干着与课堂无关的事,不把上课当一回事。在家里,父母及亲人的教诲好像没有触及他,以个人为中心、听不进别人的忠言。③学习困难,成绩较差。这类群体由于智力开发不够,认真听课,可独立思考完成学习任务很困难,考试成绩总是提不高,通常被称为“学困生”。④生活学习懒惰、纪律散漫。这些群体在学校很难按作息时间工作,上课迟到早退,午休晚睡不按时休息,课堂上随便讲话、走动等等。
二、后进生出现的原因
后进生群体岀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挖掘其原因可以概括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其内部原因是:有的人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推敲能力等不比别人差,就是因为自已努力不够,要求不严,没有理想目标,得过且过,丧志等导致自己在同龄中落伍了。美国科学家爱迪生曾说:“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可见,在各方面要取得优弃的成绩与个人的努力奋斗、顽强拼搏,付出代价分不开。外部原因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良好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对一个小孩成长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塑造良好的适宜青少年学习生活成长的环境非常重要。譬如,由于教育资源短缺,生长在边避的乡村的小孩在七岁前都没有接受到学前教育,在起步上就已经相对比较落后,从而可能形成了基础差、纪律散漫、没有约束力的局面。随着社会进步,科技日新月异,基础教育比较落后的地区,教师整体素质也影响到中小学生智力的开发、思维的拓展、潜能的发挥等;社会环境是中小学生成长的温床。社会风气的好坏都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和身心健康。目前,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不少农民工涌入城市,把小孩落在家里上学,这些小孩成了“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引导不够,管理不周,也会使这些孩子成为后进生。
三、对后进生群体转变的尝试
上述分析了后进生群体的表现及其原因。其实,后进生并不是天生就后进,实际上,人的天赋素质并没有多大区别,一个人的成就如何并不取决于先天赋予的才能,而是在后天的环境中是否刻苦努力、认真读书、勇于攀登、严于律已、善于修养、不断以良好的思想薰陶的结果。对于后进学生只要我们耐心细致的教育转化,是完全可以转变为好学生的。俗话说得好:“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了一些尝试。
1.贯穿爱这条主线,关心体贴后进生群体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爱。学生希望得到家长、社会、学校的爱,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爱,尤其是后进生更需要爱心。鲁迅曾说“教育植根于爱,爱是教育的前提”。作为老师应该主动去关心体贴后进生群体,只有用爱心和耐心搭起我们老师和他们心灵沟通的桥梁,才能走近他们,了解他们,与他们交朋友,从而转变他们。例如,我教的95届3班蓝柏同学平时上课不是伏桌子睡觉,就是和别的同学讲话,不听老师讲课,影响同学们听课,课后经常和同学追拉打闹,在宿舍里拿别人的牙膏、洗衣秎等作自已用,还衍上了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他的所作所为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琢磨着如何转变这位同学,寻找突破口。恰巧有一天晚上我当值周员,天空下着毛毛细雨,寒冷的空气凄凄袭来。夜深了,万簌俱静。突然,“嘣嘣!嘣嘣……”一阵突如急来的敲门声惊醒了我,我急忙起来拉开值班室的灯,打开房门一看,原来是蓝柏,他披着一床棉被,身抖得象刚落水的小鸡一样。我问个究竟后,让他坐在沙发上,摸了摸他的额头,烫得好厉害,他的手和脚却是冷冰冰的,我倒杯开水替给他说:“先喝水…你内热外寒,必须去医院打针,不然病加重就难医治了”。他说:“我沒有钱,不去了。”“不要紧,老师先帮你垫上。”他流泪了,不说话,也不肯走。这时我知道他心里是多么沉重、痛苦、难过。“蓝柏,我送你去医院打针,病会好的。”天亮了,他的病渐好,可是起来不得。我轻声问他:“告诉你爸爸的电话号码。”他说:“老师,不用联系我爸了,你先帮我出医疗费,我再想办法还给你。”下午打完针,我用车搭他回学校后,我煮了蛋粥给他吃。第二、第三天照常去打针,病愈后我帮他结了帐。通过与他谈心知道:三年前父母离弃,家里剩下两个妹妹,父亲常岀外打工。我把这些情况告诉了其他科任老师,老师们对他的家境也很同情,大家共同对他进行耐心教育,做他的转化工作。经过这些他深深体会到老师真诚关心他,爱护他。从那以后,他学习认真了,思想行为也改变了,各科成绩明显提高了,毕业后考上了重点高中,后来上了大学,现在是一名教师。他工作第一年给我写了明片:你是最关心最爱护我的老师!是我值得崇拜和敬佩的老师!
2.多宽容少惩罚,让师生心心相逢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教书肓人是老师的天职,教师要学会宽容,给后进生多一点微笑,少一点严厉;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责怪;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批评。043班有一个同学性情暴燥、容易冲动,遇不顺心事,就翻脸瞪眼,大喊大叫,有时甚至大打出手。在学校里搞哥儿们义气,拉帮结派,自己充当老大,班上好多同学惧怕他,不敢与他交往。我发现后,并没有简单粗暴地批评他,而是多次找他谈心,我告诉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但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学会讲道理,学会宽容别人,理解别人。别人不喜欢自己,可以想办法让别人喜欢,而不是谁与自己意见不合,就对谁发脾气,施怨气。发脾气,只会让别人以同样对待你,最后问题更严重。我相信你一定学会控制自己,成为出色的学生。这些坦诚的、心贴心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他。多次的熟悉谈心,他终于改变了自已不良的行为和性格。
3.发挥后进生的闪光点,关注学困生
古人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后进生也有他们积极进步的一面,也有他们的闪光点,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并且抓住哪些哪怕是微弱细小的闪光点,我们都可以借题发挥,小题大作,也许星火燎原,成为生命旅途的曙光,照亮着他们的锦绣前程。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某届某班一位同学人高马大、身体强壮、四肢发达,可头脑简单,学习成绩很差,每科考试很少得到及格。但他有特点:遵守学校和班级纪律、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劳动积极,工作肯干,任劳任怨。我推荐给同学们选他当班上的劳动委员,他也很乐意接受了这个任务。我找他谈心,了解学习差的原因。他告诉我:书看不下,老师讲课有的听不懂,也不会做笔记。我说:“这是基础差的。”他说:“是啊,我在小学去学校读书要走近一个小时的山路,往往九点左右才到学校,下午四点半钟放学了,学不到什么东西。”我安慰他说:“不要紧,只要你勤奋,人家看一遍,你多看两三遍,课后多问老师,学习会好起来的,勤能补掘嘛”。他听了我的话,坚持不懈,刻苦努力,期考时,政治、历史考得及格,可数学、语文、英语等主要科目没有超过50分。新学期开学他辍学了。我想:一定要帮助他,不能让他荒废学业。于是,我驱车50多公里进行家访:知道他父亲疾病卧床近20年,家里还有一个小弟,小时候要带小弟弟,并且经常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他妈妈从地里劳动回来后,我对他们全家人做了一番思想动员,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家里人支持他再回学校上课,他妈妈表示,只要你认真读书我再苦再累也要送你。每次期考后,他都有放弃学业的思想,针对他的动态,我先后四次到他家进行家访,后来他毕业了,考上职业中专,现在是某汽车制造厂的技术人员。他春节回来见我说:“没有你的引导,就没有我今天的日子。”
4.言传身教,转变后进生思想观念
中职生逆反心较强,说多了,不听,甚至作对,所以教师首先要认识学生,善于琢磨并观察他们的内心世界,用行动教育学生该做什么。他们模仿能力强,模仿老师、家长、同学,所以“有其父必有其子,有什么样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身教重于言教。
二、要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明白其内在动机
内心世界就是学生思想,思想好比火星:一颗火星会点燃另一颗火星。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用智力兴趣把一个个学生连接在一起。所以老师要善于与学生交流,找准和每个学生交流的突破口,否则就无法交流,即使交流了也是不成功的。只要学生愿意和老师交流,师生就能成为朋友。因此中职学校需要建立心理咨询室。现在学生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的是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品德问题,这可以通过思想教育来解决;有的则是心理问题,无法通过思想教育解决。而心理问题不解决,产生的后果更严重,因此,学校不仅要重视这一问题,而且要真正将这一工作落到实处。对心理不够健康或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把学生安全危险以降到最低点。
三、家校、社校结合教育
学生本来没有好坏的区别,好坏是人为定义或比较而来,也是现在的社会给教师增大了压力和责任而来。他们认为,只要孩子进学校,成绩和修养好不好都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这本身是社会、家长、学校三者应承担的责任而一味加到校方,学校又强加到教师方,学校和教师能承担得起吗?有能力承担吗?这些都是体制和规则的问题,而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由于中职生多数是留守学生,家庭教育普遍缺乏,教师要教会家长如何教育学生,“家教重于校教,身教重于言教”。在一个家庭里,没有父母的榜样力量,一切关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谈话都将变成空谈。笔者认为“校以文化和技能教育为主,家庭配合;家庭以道德和素质教育为主,学校配合”。学校必须和家长就学生教育问题经常沟通,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四、正确对待和了解学生犯错这一问题
1.学生犯错误原因
(1).压力太大中职生多数由于中学成绩不好,常常受到老师和家长批评,得不到老师、家长、社会认可,多为独生子,在家是“太子”、“千金”,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不知道怎样与人打交道、交朋友。自闭心理较强,不能和别人多谈,感到孤独、寂寞,产生焦虑不安,导致失眠、烦躁。正处于青春期,希望交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理解、安慰。教师应重视他们的需求,常与他们进行交流,引导他们往正确方向行驶。
(2).教育不当中学时老师只重成绩好的,打击成绩差的,家长不知如何教育。如果职校教师的才智“深化”到培养每个学生“创造性能力”上来,如果教师善于激励学生投入创造性能力的竞赛,学校里将不会有一个平庸的学生,生活中也不会有不幸的人。
(3).青春期发育矛盾导致青春期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其实这是创新的性格基础,但看问题容易片面和偏激。若教师只用一种固定模式“授业”、“解惑”,自认为是为学生好,对那些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学生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长期以来,学生就会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自报自弃,出现心理障碍。无论教师用心如何,学生以抗衡的心态消极对抗。在实际教育中往往是顺我者“优”,逆我者“差”,这实际上是把教育和权力与力量结缘,导致了学生青春期发育矛盾加剧。
2.以平静心态看待每个犯错误的学生
(1).学生犯错误正常、不犯错误异常。教师有时也横穿马路,迟到,别说学生。
(2).从进校的第一天起,就要善于看到学生身上所有闪光的东西,不要只看到缺点和错误。教师评价学生时,先站在学生方考虑问题,与学生交流时就会心平气和。生气时最好不要说话,注意语言要激励不打击,更不能挖苦,教师的评价有时会错导学生一生。
(3).学生外表冷漠,其实内心狂热,非常希望得到老师和社会肯定,教师应多表扬、多表率、多肯定,学生狂热的心就会转化为理智的正能量。
(4).以特长教育学生。教师要在日常观察中发现每个学生的才能和天赋,使之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发展。日后,—些人将成为工程师、技师、会计师,一些人将成为钳工、车工、农业机械师等,让其智慧和创造性的思维在一生中受益。
五、帮助学生制定人生目标
经过多年研究发现:20%的学生目标不清,出学校后发展不好;50%的学生目标较清楚,出校后一般;20%的学生目标清楚,发展较好;10%的学生目标很清楚,发展优秀。所以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制定好适合他自己的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018-01
女生到了中学阶段,由于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特殊情况,使得女生在体育活动中有惰性,部分学生对体育课持消极态度,在体育教学中,也经常会遇到部分女生以请例假为由,不参与体育活动。为了有利于促进中学女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和调查,分析研究她们对什么样的体育课堂教学有兴趣。
一、教学氛围和谐
女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体育课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女生害怕或不喜欢参与某些项目的练习,作为体育教师,应当了解她们的心理。首先,在课堂上给她们必要的自主学习和自主锻炼的自由。确立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利于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体育学习,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应统得过死,压抑学生体育个性的发展。其次师生要有沟通交流。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对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要善于关心学生,不要责骂学生,否则,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乃至产生情绪化与逆反心理。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与学生一起参与练习、讨论等,并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尽量采纳学生的建议。教师应从关心学生的角度出发,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平等待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拥有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样学生将会乐意去接受每一节课的教学。
二、勤表扬多鼓励
鼓励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积极性。由于女生的自尊心强,并且比较胆小,一部分同学还有畏难心理,在适当的时候使用比较恰当的鼓励会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据调查有90%的学生希望受到老师的鼓励,其中有25%的学生是非常希望得到老师地鼓励与表扬。如果得到老师的鼓励表扬,那么她们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地提高。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要经常运用鼓励,但不能敷衍了事,做到公平合理,恰到好处。比如语言鼓励、动作鼓励等,让学生时时都能鼓起学习的兴趣。
三、激发学习热情
初中女生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女生,生理心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出惰性加强羞于表现自我。教师应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并给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让学生自己“闪光点”闪亮起来。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及针对具体的学习内容,以引导为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例如,在篮球行进间投篮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想像所观看过的篮球比赛中都有哪些投篮方法,将学生带入形象、逼真的运动情境,然后让学生个人或小组自由选择不同的投篮方法进行练习,教师在必要时稍加点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体验成功和快乐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并取得成绩时,她会对成功的表现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对此项体育活动更加感兴趣。如果获得成功,她们就会喜欢上这一体育项目,特别是体育平平的女生,她们由于体育一般而不愿意参与体育活动的占大多数,如果降低她们的学习标准,使她们获得成功的机会与其他同学一样容易,那么她们的积极性肯定大大提高。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就要设法使她们获得成功,如:在足球教学中,可以通过在球门近距离射门,使她们体会到射门成功和快乐,这样会激发她们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五、尊重和信任学生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中的首席与学生相处,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切忌居高临下,以威压人,感情投入厚此薄彼,这样会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伤害,对教师的教学没有好处。特别是初中女生,她们感情细腻丰富,又羞涩,对男教师即渴望又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作为男教师在和女生交往中要做严师,更要做益友,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真挚的关心和爱护,以唤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使师生感情达到和谐、统一,师生间就能配合默契,教师的每个意图、每句话学生都能很快理解接受。教师与学生的这种高度和谐,在教学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关注特殊时期的女生
许多女生并不了解经期的适宜锻炼有利于健康,因此她们不敢去参加一些有益的体育锻炼,体育课也大多见习。体育教师应多关心、询问女生的月经状况,进行纪录,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作出处理。应多向女生传授有关知识,要让女生明白经期参加适宜的体育活动,不但有利于改进盆腔的血液循环,减轻盆腔的充血现象,而且运动时腹肌的收缩与放松可起到柔和的按摩作用,有利于经血的排出。这样指引学生走出困境,学生将会自觉积极地参加适宜的体育锻炼。
七、丰富教材内容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都注重实效性,学生也不例外。她们不管学什么或做什么都要问为什么要做、为什么要学,那么我们如何来利用这一点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首先,我们要讲清所学内容的理论基础、对我们身体机能的锻炼价值以及在实用价值。其次,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适当的教授一些在日常生活中的小常识。如:基本的按摩手法,常用的可以减轻头晕、痛经、头痛、扭伤和醒脑等的穴位,以及女生如何塑造完美体型的一些方法等等的知识。这些知识深受女生的喜爱和欢迎。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这样的知识也能有效的激发女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