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程基本理念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8 17:07: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音乐课程基本理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音乐课程基本理念

篇(1)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024-001

中学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等全新的音乐教育理念。谈到在音乐方面的创造性思维,往往使人容易和音乐创作联系在一起。那么,如何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认识音乐创新教学的重要意义

创新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新因其强调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传统的音乐教学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主,学生经常是一味的机械地模仿,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善于自己独立去理解、去想象,学生的思维根本得不到开发,能力得不到发展,只有在创新的理念下,我们的课堂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挥的广阔空间,让学生发展他们的音乐感受力、想象力,启迪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体验音乐魅力的基础上继而创造美、表现美。

二、积累必备的音乐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先要有一定的知识、经验的积累。我们都知道,学生没有见过的动物,让他们画可能怎么也画不出来。音乐也是如此。一定的乐理知识(如节拍、节奏、视唱等)和经验(如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的能力),是音乐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谈不上培养音乐方面的创造性思维。中学音乐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创造性音乐学习活动入手。在音乐教学中,音乐创作活动可以说是最具体、最有效的体验和学习方法之一。学生在学习音乐中,不仅需要学习体验别人的作品,更需要培养他们运用音乐基本要素去完整的表达他们自己的音乐表现,这是音乐教学的目的之一。音乐可赋予我们一种积极想象与创造的方式,提高我们的创造能力。同时在音乐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理解音乐所表现的场面,课堂创编与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那么,采用怎样的创编与活动才能启发学生展开思维并能挖掘他们的创造力呢?当然要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积极参与音乐课堂活动。我们说音乐创造力是发展人的创造思维和能力的重要课题,它将贯穿于整个音乐教学过程的始终,以学生已有的对音乐基本要素的体验为基础,提供机会让学生经历和体验音乐的创作过程。

三、注重直观形象及身体语言

众所周知,歌声乃人之情也,不难想象,一个毫无感情的人是无法发出悦耳之声的,人的心理状态会直接作用在发声器官上,因此,教师在中学音乐教学、尤其在声音训练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从而锻炼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审视以往的中学音乐教学,我们发现音乐课堂往往只限于你教我唱的固定方式,课堂结构显得单调无昧,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创新的思想指导下教师可以适当进行表演教学,让学生自己设计各种情景,自己体会音乐作品进行联想和即兴演唱演奏。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发散性思维活动中,教师不要把学生的思维限制的过死,要允许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驰骋想象,展开自己的想象力。音乐形象是通过音响表现作曲家的艺术构思,塑造艺术形象,从而使欣赏者产生联想。在欣赏教学中,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所播放乐曲强、弱、快、慢以及音乐的喜、怒、哀、乐,并能够想象出音乐表现的情景。若再经过教师的讲解,就更能够正确的体会与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情绪、意境。我们知道音乐本身是非语义性的,其本质与价值可以激发人的创造性,而且音乐的高、低、强、弱,以及音乐情绪的喜、怒、哀、乐,是能够通过身体形态语言来表达的。同时身体语言能唤起人的本能,更能触发人的自由联想,有助于人的创造意识,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加入适当的身体语言,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理解音乐的能力,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注重音乐与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创造力,使学生能以最自然最简单的方式进入音乐,并从中获得个性发展。

篇(2)

诚然,基于综合理念的贯彻,音乐课中可能会不同程度地涉及一些艺术门类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但涉及它们是为了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是为了更好地学习音乐,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情趣。如果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引向了探究其他学科或艺术门类的方向,这显然是同“课标”的理念和精神相悖的,这也反映了教师对“课标”的学习和研究不够扎实与深入。其实,在“课标”实施建议中,已非常明确地提到“为保证《标准》的实施,教师应深入领会课程的基本理念……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的问题,但这一重要指导思想在新课程实施中却没有引起教师们的充分关注,今年的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全部选手无一人答对,“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的两道填空试题,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

“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是新课程音乐教学中的一个根本原则。之所以要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这是音乐课程的本质所决定的。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课标》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如果冲击了音乐为本的课程理念,就等于削弱了音乐课程的审美价值,那么,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的音乐课就会被异化为另类课程,失去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意义。因此说,音乐课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课中要体现音乐,在音乐新课程实施中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篇(3)

一、艺术课程与音乐课程的价值取向

音乐和艺术课程的价值就是人与音乐和艺术课程之间特定关系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概念。艺术和音乐都是精神产品,所以艺术课程和音乐课程的价值不同于物质价值,它的实体是精神价值和教育价值的载体。不同的教育哲学和不同的课程观对学科的课程价值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当前,我们更应该以素质教育理论,以新的视角去看待两类课程的价值。

1. 艺术课程的价值取向。

(1)人文价值。艺术课程关注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从艺术的角度塑造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注意生命的价值,同时从“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四个方面,要求学生不仅要懂得如何欣赏艺术,珍爱生命,而且要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这才是艺术的课程价值所在。

(2)情感价值。综合艺术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特别是心理与人格得到和谐协调发展。综合艺术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方面、多渠道的情感体验,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方式进行自我表达和交流,使情感得到丰富,达到人格的升华和心灵的净化。

(3)智能价值。艺术课程通过各类艺术的沟通和联系,全面培养了学生视觉能力、听觉能力、肢体语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得到整体协调的发展。

2. 音乐课程的价值取向。传统音乐课程以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为其价值取向,新一轮课程改革推出了音乐课程的新理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音乐课程三维目标的首位,强调音乐的学习和音乐自身的价值作用,在音乐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1)音乐审美体验价值。通过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为音乐表现出的真、善、美的意境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

(2)文化价值。音乐课程教育的价值在于传播与普及音乐文化,继承文化遗产,音乐艺术的普及造就了一个高层次的文化群体,音乐教育的文化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3)创造性发展价值。音乐实践活动中的音乐思维具有创造性的一些特点,是多维的、求异的、求新的和发展的。音乐给人以启发并使人得到灵感和顿悟,音乐教育无疑会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二、艺术课程与音乐课程教育目标的差异

课程目标是按照国家教育方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所要达到的结果和标准。艺术课程目标和音乐新课程目标具有如下共性:

1. 课程目标与课程价值定位及教育理念相统一。

2. 两类课程目标都注重人和人的发展,突出人文精神。

3. 两类课程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文化修养,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

艺术课程在目标定位上提出“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为总目标。艺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及和谐发展所具备的综合艺术素质而提出来的,它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人文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以人文精神统领艺术教育是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人文精神的统领可以引导教师走出艺术教育的误区,走出技能训练的怪圈,使艺术教育真正成为实现培养和提高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任务的主要阵地。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总目标分三个层面,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并指出了新课程目标的三维整合与构建,体现了音乐课程由知识本位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转变。音乐课程的总目标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是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要将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和提高到一个新的高质量的品位。而“过程和方法”这一维度,本来就应该是音乐学习者自我体验、自我展示的过程。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过程和方法”并不等于轻视乃至放弃“知识和能力”。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有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要求,音乐课也不例外。音乐目标的三个维度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协调统一的,三者不能孤立无关,也不是简单相加,三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三、艺术课程与音乐课程内容之比较

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可见的载体,也是具体化了的教学目标。从表面上来看,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涵有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因为综合艺术课程在学习内容上提出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门类为学习领域,但从实际情况看,艺术课程是以人文内容为主体,围绕人文精神来进行的,而音乐课程的内容是以音乐为主体,围绕音乐审美来进行的。

新课程标准把音乐教学内容表述为四个领域:“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其中“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表现”和“创造”则是音乐教学中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表现包括演唱、演奏、识谱、表演等,是教学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的重要途径;“创造”则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学习领域,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功效;“音乐相关文化”是音乐作为人文学科的集中体现,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新课程改变了原来音乐教学内容的繁、难、偏、旧等现象,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的情感和文化,易于操作,使音乐学习更容易、更有趣。

四、艺术课程与音乐课程教育的展望

在基础教育领域,艺术课程与音乐课程改革,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改革的方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强调各门艺术学科之间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综合。

2. 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和人文化。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途径的多种多样,教学方法更贴近于生活,倡导艺术教育以人为本,以艺术(音乐)为本的思想,注重个性发展,面向全体学生。

由于艺术课程的人文性和综合性符合改革的趋势,从而决定了其可行性和生命力。艺术课的实质是把握艺术的通感。艺术的各门类是相通的,我们不能把艺术各门类之间的联系完全割断。艺术是生命之源,是生命赖以生存的清泉甘露,体现不同的人对待生活不同的态度,并决定了每个人的不同生活方式。

艺术课程经过几年的实验,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学生在艺术课中获得了快乐和轻松,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也得到了提高,但也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

1. 怎样结合农村实际实施艺术课程?其实在我国农村当今最小的单位学校――村小,一般只有一两个老师,他们要教义务阶段的各门课程,作为这些教师本身要求应该是综合性的教师,所以在那里开展综合艺术课教学是再恰当不过了,但目前在农村并未得到开展。

2. 面对现状,艺术课程的师资如何解决?教师的素质和综合能力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各地采取了许多办法培训教师,但就长远而言,各大专院校培养师资迫在眉睫。

篇(4)

什么是“以人为本”?新世纪的重要标志就是人的教育。我国在2011年颁发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提出“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参与各种音乐活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情智。”①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使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更加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传统的教育理念将以音乐为本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课堂上采取“满堂灌”的方式,没有重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害怕上音乐课,不喜欢上音乐课。新课标将提倡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提高学生的兴趣,学校音乐教育教学中更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创造成果,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发挥潜能,让每个学生更加热爱音乐课,更加喜欢上音乐课和学音乐课,从音乐课中体会快乐,发现学习的乐趣。

二、“以审美为核心”的课程理念更加完善

音乐课程理念是对音乐课程实践的理性认识和价值认同,属于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指向性的音乐课程认识和音乐课程理想的观念体系。②音乐课程理念,隶属于教育思想范畴,它根源于特定社会的音乐教育实践,并表明对于学校音乐课程的认识和看法,最终指导音乐课程实践。③音乐课程基本理念是音乐课程的理论基础,对音乐课程目标的确定、音乐课程内容的选择和音乐课程教学的实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审美为核心”的课程理念并且将它作为第一条,这说明音乐审美的重要性。人天生就喜爱美的事物,在听觉上也是如此。人类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会了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创造听觉美的事物,这就是美的音乐。音乐审美也是我国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性质。新课标中指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音乐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表演法,让学生表演音乐中的人物角色,能够拉进学生与音乐的距离,从而通过音乐活动获得审美的愉悦。“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是立足于我国“乐教”传统和学校音乐教育经验的基础之上,充分吸纳国际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大理论成果,基于基础教育的音乐的课程性质、价值认识而提出的。正如一首好的歌曲总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内心情感。同时,好的歌曲还应该具备动听的特点,只有优美的曲调才能产生动人、感人的艺术魅力,使人百听不厌。新课程标准中重视了审美能力的培养,老师有意识重视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审美为核心理念的,这样一个贯彻一个学习,贯彻到教学,然后学生,学生整个的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音乐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不像过去那么理性,那么呆板。

三、关注音乐实践

2011年版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有效提高音乐素养,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④音乐是音响的艺术,音乐音响的非语义性和抽象性的特点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提供了想像、联想的空间,不同的人听音乐,会有不同的感受。因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来获得对音乐的感受,而不是教师讲授自己的感受以此来代替学生的感受。音乐课程的实践性要求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只有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实践音乐教育的目的。

四、音乐文化多样性的引入更加频繁

新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⑤世界音乐教育的理论核心是文化多元主义,音乐文化多元主义是相对文化单一而言的。“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是顺应时展需要、发挥音乐艺术特点而提出来的一个课程基本理念。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国际关系的主题,国家、民族之间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平共处,这就必须依赖人们对世界各地民族音乐文化的尊重和理解。首先,音乐作为最能表达人类情感的艺术形式,它对增进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之间的了解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音乐课程学习让学生能够接触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使学生能够直接体验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通过情感的交流促进国际上人与人的交流与合作,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更好地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的含义,热爱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关注音乐文化多样性的学习。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总结出了新版课程标准不管是从内容的编排上还是文字的表述方面更具有逻辑性,条理性。总之,国家应该重视在新课程标准推行过程中,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保证新课程标准在各个方面的顺利实施,在基础上提高实践能力,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我国新课程标准的最终目标,使学生的音乐知识更加丰富多彩。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②尹爱青:《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年。

篇(5)

初中学校的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即回答怎样开发与利用音乐课程资源的问题。首先,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能够体现新一轮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遵循课程资源开发的一般性的原理,形成基本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思路。其次,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立足实际教学需要,以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为主。第三,由于音乐课程资源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地域性等特点,因此开发与利用要联系学生实际需要,体现复合性开发的特点。

初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研究思路是转变观念、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多方取源、综合利用、以校为本。最根本的思路是要充分调动音乐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积极性,建立合理有效的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突出校本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确立音乐课程在学校发展中的核心学科地位

初中学校由于学制短,仅有3年(少数地方是四年制初中)。当前,绝大多数的学校具有升学的任务和压力,客观上促成了学校管理层和广大师生对升学考试不起直接作用的音乐等学科的轻视。音乐课作为“饭后甜点”而存在,成为可有可无、可上可停的自由学科,一有考试或学校其他活动,就会对其造成冲击和影响。这种音乐学科在初中学校教育中的从属地位,严重影响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究其原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主观上是由于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观念上的片面认识;客观上也缺乏有效的运行、管理和监督机制。这种客观存在的现实,致使音乐课程资源形成严重浪费现象。因此,初中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要认识到音乐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不是以分数来衡量的,要充分认识到音乐学科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改变音乐课的附庸地位,确立音乐课程的核心学科地位,是学校音乐教育健康发展的首要保证。

二、建立有效的音乐教学设施和设备的管理机制

由于当前初中学校的上述的特殊性,从学校运行体制上调动不了广大音乐教师的积极性,从管理制度上致使大多数音乐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闲置或使用率极低。广大初中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学习现代课程论,掌握课程教学的基本观念,理解和把握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基本理念,彻底改变对音乐学科的错误认识观念。要以国家民族的发展大计,以长远的眼光看待音乐学科教学的作用,给予音乐学科以必要的重视。从管理体制上体现出对音乐教学和音乐教师的重视,改变对音乐教学和音乐教师的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完整的音乐教学设施和设备管理制度,使音乐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能够方便快捷正常顺利的使用各种教学设备,充分调动起音乐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三、加强师资培训,促成音乐教师成为积极主动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习惯于单一的教学模式,统一的课程实施计划,一套完全相同的教材,这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比较落后的课程现象。虽然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实施,这种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最直接被广大师生利用的课程资源是仍然是教材,而初中的音乐教材每学期只有薄薄的一本书,这种状况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容易造成“换汤不换药”的教学现象。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只有充分调动起广大一线音乐教师的积极性,促成音乐教师成为积极主动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是首要的关键。要促进音乐教师形成课程资源观念和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要使音乐教师充分理解什么是音乐课程和音乐课程资源,以及音乐课程资源对音乐课程建设的重要作用,才有可能在实践中开发利用音乐课程资源。因此,在音乐课程资源的研究中,要加强对音乐教师的培训工作,建设良好的教师队伍,形成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利因素。

四、促使学生成为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主动参与者

许多学校中的很多音乐方面的人才,如在教师队伍中,其他学科的教师不乏有能吹拉弹唱的能人,学生中也有很多学有所长的艺术特长生,完全可以开发利用这些有用的资源,搞活校园文化生活,促进音乐课程的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离不开广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促使学生成为主动参与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参与者,这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必要因素。

首先,重视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积极的音乐教育的氛围。校园文化是学校育人的重要内容,其独特的育人功能是其他知识技能学科无法替代的,是学校音乐课程的一种重要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电视、电台、计算机、网络、宣传栏等媒体中的音乐资源来拓宽学生的音乐知识视野,开展综合性的音乐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音乐教育氛围。如开展“点歌节目、晨歌、午唱、每周一歌”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充分发挥利用学校的音乐教育的作用。

篇(6)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美的熏陶,进而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落实课改基本理念,确保课程价值最大化地实现。

一、创设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情境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为了将音乐中所表达的场景以及蕴含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认真研究音乐中的内涵,并通过情景的创设来帮助学生感受美,进而真正展现音乐的价值。

例如,在教学《谁说女子享清闲》时,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中所表达的人物美,也为了展现音乐课程的价值,更为了让学生了解民间艺术形式,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借助多媒体的视频功能给学生播放了有关《花木兰》的相关视频,目的就是将学生带回到那个场景中,引导学生走近花木兰,感受当时的背景,并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之后,再引导学生学唱该歌曲,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花木兰身上的精神,而且还能让学生唱出感情,进而才能打动听者,同时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也起着重要作用。

二、歌配舞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歌配舞是课下所提倡的学科综合下的产物,其实,舞蹈和音乐往往是不分家的,但是,我们却一直将两者分开进行教学,导致两者被孤立,严重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所以,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学,要有效地将歌曲与舞蹈结合在一起,以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大幅度提高做好保障工作。

例如,在教学《绣红旗》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也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选择了舞蹈和音乐相结合的模式,首先,引导学生体会歌曲中的内涵,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懂”歌曲中所表达的含义,之后,在网络上寻找与之匹配的舞蹈,引导学生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能够打破以往音乐课堂简单教“唱”的模式,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对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质量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三、挖掘本地资源有效弘扬民族音乐

初中音乐新课程基本理念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堂的教学中。也就是说,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要教会学生音乐教材上的内容之外,还要有意识地将优秀的民族音乐引入教材之中,以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我们山西地区的一些民歌带入到教学活动之中,比如将《绣荷包》《走西口》《苦相思》《土地还家》《桃花红,杏花白》等民歌引入课堂,不仅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民歌存在的价值,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且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民歌,进而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做出相应的贡献。

四、营造轻松环境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创造生动活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是音乐课改下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构建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来发挥学生的个性,进而为高效音乐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

例如,在教学《让世界充满爱》时,为了营造出和谐的课堂环境,也为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向学生讲述了这首歌曲背后的故事,并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在思考故事,学习音乐中的一些观点和看法,进而确保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

篇(7)

一、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价值取向

九年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究其实质而言,是标志着作为计划经济时代产物的音乐指令性课程范式的即将终结和音乐新课程的诞生。这无疑是音乐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事件。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l. 变课程的统一和求同为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

指令性课程范式,将音乐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束缚在狭窄的课程流水线上,统一目标、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练习、统一考试和评分,作为艺术学科本应有的不同见地、不同体验和感受等分歧和争鸣均被拒斥于课程之外。而音乐课程新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指出:“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在课程目标中更是直言“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像;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将“发展个性”视之为音乐课程本应有的价值指向。这样,在其实施建议中提出的一系列具体要求自然是顺理成章的推论了,诸如“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而音乐创作、视唱与听力的训练则需要强化学生的自主性,因此,“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同一个练习,可能有多种答案;同一首歌曲,可能有多种处理方法:同一首乐曲,可能有多种理解。应重视音乐实践中的创造过程,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至于关键性的课程实施与终端评价,更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的重点应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等等。这就必然促进音乐课程走向多元化和个性化,使之成为师生“自己的课程”。

2. 变音乐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

指令性课程范式必然将音乐课程视为教学周期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设定好的凝固的目标和计划,甚至连课程终端的结果也是精确划一地预期好了的。教师则从课程目标到课程材料均需依赖事先的规定而无任何修正的必要和可能。音乐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则明确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更需要师生双方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具体实施中,强调“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尤其是确认了“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运用电脑网络方面所蕴藏的巨大教育潜力,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音乐”的教学的“合法性”。在这种课程中,音乐教师摆脱了既定课程计划和课程目标的执行人角色;学生则赢得对音乐知识、音乐能力的有意义、有价值、更多时间的无限建构。音乐课程进展中的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必然要突破其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而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使音乐课程的创造性品格趋向充分表现的极致。

3. 变音乐课程的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

知识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是音乐课程新标准的核心所在。在指令性课程范式中,知识居于主宰地位,音乐课程被视作知识与技能系列的叠加,重认知而轻育人,致使课程运作与学生审美体验的能力发展,尤其是与学生情感要素和谐健康的发展相疏离。而音乐课程标准则确立了崭新的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串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良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在实施建议部分,更是具体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喜爱音乐,要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技能,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要善于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音乐课程标准着眼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设计课程目标,培养和优化学生综合性的音乐素养。而“音乐素养”是一个内涵深厚、外延宽广的音乐课程新概念,既包括以审美为中心的唱、奏、识、创的音乐实践能力,更囊括学生的品德修养、审美情趣、良好个性和人生态度。这样,就广度而言,“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就长度而言,“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最终,音乐新课程就将使学生摆脱因把知识本身视作目的这种“知识奴隶”的厄运而回归生命、回归心灵,就超越了从音乐教师手中承受知识这种直观外在线型的关系而追求完整意义上的“人之发展”。

二、音乐教师创造精神的解放

就音乐教师而言,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在于:后者已经列出了必须执行的一系列详细指令,而前者则是卸除了束缚教师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种种桎梏,未知边界的课程空间正待音乐教师的自由心灵去尽情飞翔―――最大限度地去展现独特的、不可为他人所取代的教育智慧。从这层意义上说,新课程标准无疑是对音乐教师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一次真正解放。

德国当代杰出哲学家哈贝马斯把人类兴趣分成三层,其中“解放兴趣”置于最上层。它是人类对“解放”的一种基本兴趣,其价值指向是主体的诞生。从艺术学科课程的基本特征出发,音乐课程标准已经赋予课程主体双方以极大的“解放兴趣”,其中更具有关键意义的是音乐教师以新思维和新视角来观照课程的本质,在为“音乐课程标准”“解放”的鼓舞下再去自觉主动地“解放”课程的另一主体学生,彻底放弃指令性课程范式中“支配者”的传统角色。那么,在获得“自主”、负有“责任“的新课程环境下,音乐教师怎样去发挥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呢?

1. 要由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成为“自己的课程”之创造者

所谓“自己的课程”,是指教师在兼顾音乐课程共性的前提下而自主设计、选择、开发、实施和评价的个性化过程。这种不同程度的个性化课程,是判断音乐教师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优劣强弱的最重要标志。概而言之,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1)就既定课程而言,教师要对音乐教科书做出适当的“裁剪”,取舍多寡、增删与否,均要依据该校、该班、该生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相宜的安排,切忌盲目照搬学科专家的方案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具体的“人”。尤其是百般珍视“童心世界”的课程资源价值,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宽音乐课程的内涵与外延。

(2)就课程的动态性建构而言,音乐教师要以强烈的母语课程(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意识主动建构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诸如让影视、广播、网络、广告、自然风光、民俗民情等素材性课程资源进入教学流程。

(3)就课程具体实施而言,音乐教师要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课程进展充溢创造性的生机和活力。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劳伦斯・斯滕豪斯教授在论及人文学科课程实施时,认为应遵循以下五条程序原则:课堂应提出有争议的问题,教师要持中立准则,教学的主要方式应是讨论而不是讲授,教师要保护不同观点,并对课程学习的质量和标准承担责任。这五条标准的精髓,可以营养日益走向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的音乐课程。

2. 要由学生课程成绩的裁判者而成为“超越型学习主体”的创造者

从指令性课程范式到新课程环境,学生的角色同时发生着从知识容器到“超越型学习主体”的深刻裂变。所谓“超越型学习主体”,具有显著的双重特征,即既超越母语课程知识而获得有创意的并对音乐的审美体验和艺术的表达,又超越智能要素的片面发展而获得智能与情意要素的全面发展。因此,音乐教师要构建新的母语课程价值观,恰如加拿大著名课程论专家大卫・杰弗里・史密斯教授所说的:“教师所关注的并不是教―――即通常所谓的灌输条理分明的知识,而是保护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的环境条件。”这方面,音乐教师的创造性职能表现为两点。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260-01

音乐是一门艺术学科,音乐的不同曲风和不同年代的歌曲,不仅能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也能记录每个年代的社会现状。听音乐,用心去感受音乐,除了可以得到美的享受与欣赏,在中学音乐课堂中,更是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等。中学生大多喜欢表现自己,中学音乐课的进行,以人本理念为教学模式,更有助于中学生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与表现能力。中学音乐课作为中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与独特性,发掘学生的创造性,在人本理念的教学模式下,让中学生在中学音乐课中不断的发展自我,认识世界。

1 以人为本的中学音乐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既是一种新的基本理念和新的价值取向,又是一个基本的教育工作原则。“以人为本”就教育而言,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关爱人的生命及生存环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没有了兴趣,就谈不上愉快地学习,不能愉快地学习,就没有学习效率。以人为本,是我国当代新生的价值取向与发展理念,尤其在教育领域,“以人为本”成为了一种最基本的工作原则。在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下,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此为基础的教育观也是势在必得的。在教育领域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的,教育者在进行教学时,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特性与自主性,关爱学生个人的生活与生存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温暖轻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兴趣是一种愿意并乐于接受和认识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在众多的中学生中,对于音乐的学习,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自身很有乐感,还有本身很喜欢音乐,除此之外,便是按照家长要求去学习音乐的。由于中学生并没有很强的自制力,不具备主动完成自己不喜欢的事的能力,更谈不上进行创新和发展。所以在中学音乐课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很重要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受音乐的学习,教师应该以人本理念为引导线,采用丰富灵活的教学方法,巧妙地运用新颖的教学语言,在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应为学生设计一些音乐情景,并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以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2 以人为本的中学音乐教学模式

2.1 设计学生愿意主动参与的音乐教学活动

在人本理念下的中学音乐课程教学中,尽可能的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去学习音乐。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中学生的内心想法入手,中学生喜欢群体活动,所以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设计一些学生喜欢参加的音乐活动和游戏。比如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以玩歌词接龙游戏,教师先唱一句,再以这一句的结尾为下一个同学歌词的开头,要求每个学生有十秒钟的考虑时间,这样依次进行,在十秒钟之内没有接上歌词的同学就自己或者找搭档表演节目。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以糖和其他小玩具为小奖品来刺激中学生主动参与活动。除此之外,教师也应给学生机会进行小游戏或者小活动的策划。让学生以个人或者团体的形式进行音乐短剧的表演,把学生喜爱的歌以一个故事的形式演绎出来,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爱上了音乐课,也学会了创新与团结。

2.2 让学生在动画片和青少年节目中轻松愉快地学习音乐

很多中学生已经对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不感兴趣,而是将日常看的一些动画片主题曲唱的朗朗上口。为了提高中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的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教学的条件下,将一些动画片音乐做成课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自己喜欢和会唱的歌曲中,了解音乐的知识。把优秀的国内外动画片引进音乐课堂,让中学生在动画片和少儿就目中轻松愉快地学习音乐,不仅增添了中学音乐课的趣味性,丰富了课堂形式,更是符合“以中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2.3 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必须从教师做起

面对来自社会音乐教学的新挑战,中学教师应该了解中学音乐课开设的目的,不是要求每个孩子都必须以标准的音律唱出歌曲,也不是让每个中学生将来都成为音乐家,而是在于培养中学生情操,让学生拥有更加健全的人格。除了教中学生音乐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审美与品位。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必须明白音乐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调节中学生的学习情趣,而是利用音乐课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让孩子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少年。为此,教师应探索最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最新颖创新的教学模式,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进行音乐课的教学。

3 结语

将人本理念运用在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相应新课改的号召,还能够遵循了教育领域的理念与工作原则,促使中学生最大程度的接受音乐的学习。因此,作为当代一线的中学音乐教师,必须要注重人本理念的学习,且将人文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让每个学生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并在音乐的作用下健康成长,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神圣的使命。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当前教育改革及发展的方向,也是新的教育形势下对教师的更高要求。音乐教育方法要现代化,教学内容要现代化,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增选具有时代气息的新作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贴近学生,让中学生在音乐教育的天地里健康成长。让我们共同努力,以新观念、新思路和新手段服务于教学,不断开创教育教学的崭新局面,使中学课堂教学呈现新的气象!

参考文献

篇(9)

论文摘要: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不断向前发展,教师素质与教育发展的关系问题越发被重视,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指出,我国中学音乐教师队伍的素质现状与音乐新课程的实施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教师学科素养的提高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应该从教学理念、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对教师的学科素养加以提升。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我国基础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自《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广大音乐教师认真贯彻实施《标准》,努力探索教学方法,为提高音乐课教学质量做出贡献,音乐课程改革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根据我们在西北及西南共计九个地区的问卷调查和反馈结果来看,音乐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模式单一。就目前来看,一些音乐教师对新课程仍然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特别是有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不愿意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单一,教育思想陈旧。在我国部分地区,音乐课往往被置于一个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有的学校甚至不给学生开设音乐课。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一般停留在对歌曲的教唱,教师忽视了对学生音乐文化知识的引导;而高中由于在高考指挥棒导向作用下,多数学校存在经常挤占音乐课的现象,导致上课课时不足,达不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谈不上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

其次,教学设计欠妥,教学效果欠佳。教师教学方法、课程设计不当会导致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纪律松散。比如用一整节课时间来讲授理论知识,教学内容就显得枯燥、乏味,学生不仅感受不到音乐课的轻松愉快,还可能对音乐课产生逆反情绪。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它需要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体现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中学生求知欲强、接受能力强,但自制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必须针对学生实际,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创立适合中学生年龄特点、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

再次,教学手段运用不当,多媒体喧宾夺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音乐教学,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它能将文本、动画、音乐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使音乐教学更添活力。但有的教师专业水平有限,在课堂上单靠播放现成的教学课件,与学生的互动减少了很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还有的教师为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课件制作上牵强附会,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新颖、动感效果,使学生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音乐之外的东西上。这种现象不仅浪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影响学生的体验与思维,弱化了音乐课堂教学,要知道一堂课是否精彩,关键是教师而不是工具。

以上这些问题在很多学校都普遍存在,如何改变这样的教学状况,更好地推动新课改发展,关键还在于提高教师自身的学科素养。学科素养是指在学习和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包括音乐学科特征的基本品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基本经验的综合,它不是各种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多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

一、良好的道德修养与先进的教育理念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教书育人是一项影响社会和个体,具有重大社会责任的职业。因此,坚持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用科学的精神陶冶学生,用科学的知识培育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是教师恪守职业规范、坚持高尚职业道德行为的表现。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发掘思想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因此,要使每个学生的情操都得到陶冶,审美能力得到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不容忽视。

2010年8月,笔者作为会议代表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ISME),会议的主题是“和谐与世界的未来”。这次与会代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事中学音乐教育的一线教师和音乐教育研究人员,他们大多思想先进,愿意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希望自己的教育思想与世界接轨。会议通过与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学者的直接交流与观摩,使大家近距离地感受了世界音乐教育潮流,领略了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及其魅力,同时也深刻感受到我们与先进国家在音乐教育上存在的差距。笔者认识到,通过对当今先进教育思想的研究以及对《标准》的解读,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认同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形成一套系统的新课程音乐教育思想体系。

二、专业技能与综合实践能力

(一)传统音乐技能

音乐是横跨多学科的一门具有专业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边缘学科。传统的音乐技能包括声乐、器乐、乐理、视唱练耳等方面,同时也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这就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如器乐演奏技能和视唱练耳能力是从小培养且需要不断反复练习,“三天不读口生,三天不练手生”就是这个道理。作为传统音乐教学,声乐演唱和器乐演奏能力仍然具有重要地位,这些也是音乐教学活动中实施美育的载体,这些载体不坚实、不丰富,教师就无法把美的信息忠实地传递给学生。

(二)现代信息技术技能

新课改逐步深入,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音乐课教学,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介入,对传统的音乐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教师掌握中学音乐教育必备的计算机课件制作方法,以及多媒体技术的理论和技能知识,是对传统音乐教育的突破,更是适应现代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

1.课件制作

在大力提倡新课改的今天,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与科学应用,必然给音乐课堂增添新的活力。因此,音乐教师必须熟悉一些常用的课件制作工具,了解一些课件制作的基本理论,并学会收集或制作素材,根据教学设计的要求及思路制作音乐课件。常用的课件制作软件有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

2.音频处理

新的课程标准将音乐鉴赏作为音乐审美的核心,贯穿中学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常会遇到对一些音频的剪辑处理,如音乐片段的截取或连接、曲调的升降,等等。合理地利用一些设备及软件(一般的音乐制作软件都有此类功能),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动手制作或剪辑音频素材,可以使音乐教学的目的性更加明确。因此,具备基本的音频剪辑处理能力是必要的。

3.音乐制作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家用电脑的普及,电脑音乐创作凭借其方便的操作、丰富的音响效果被人们喜爱并迅速推广。因此,教师学会使用一些音乐制作软件,会让课堂教学锦上添花。这些音乐制作软件种类很多,如Nuendo、GoldWave、Sonar、CoolEdit等。

(三)课外活动组织能力

音乐课外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中课堂教学和社会音乐教学的桥梁和有效补充,是中学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视艺术实践,将其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通过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因此,音乐教师指导课外活动所需的专业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这主要包括合唱组织及训练能力、乐队组建及训练能力、舞蹈创编能力、晚会组织能力,等等。

三、教育教学与课堂管理能力

音乐教学实践中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对艺术学科至关重要,因为学生的每一次音乐实践活动,都是对音乐美的感受、体验和表现的过程,这既是音乐教学自身的特点,又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征。怎样更科学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怎样才能使音乐课堂生动有趣?应该用什么方式呈现音乐的美?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的教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获得学习、审美、认知的方法,关系到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感受与体验、审美情感的深入与升华和对蕴涵其中的美的认知。

在课堂上密切关注教学状态,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也尤为重要。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课堂上面对几十个学生,和学生平等对话,进行思维碰撞、情感互动,是一个多因素彼此影响和制约的复杂动态过程。因此,教师应及时分析、把握教学目标与课堂管理现状之间存在的偏差,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和课堂气氛,同时,努力调控情绪,运用自己的智慧和魅力,因势利导地确定课堂管理的各种指令。

四、科研创新与终身学习能力

我们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老化加速,信息更替频繁,社会变化加剧。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拥有足够的知识,终身学习是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活到老,学到老”是每位教师应有的终身学习观。

此外,教师终身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的成长有着长远的意义,培养该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要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意识,创设良好的科研氛围和环境。现代社会,音乐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教学能力,而且要具备优秀的科研能力,美国学者史密斯(R.Smith)认为:“所谓创新型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所以,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是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师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需要。现代教育理念下,中学音乐教师更应教学与科研并重,以适应新时期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

上述几个方面的是音乐教师的基本素养,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联系。只有教师全面提升其学科素养,才能更有效地推进音乐新课程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10)

初中音乐的教学设计,从整体上来看,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时要具备较强的操作性,教学过程设计应该新颖独特,能够体现出教材的特点及教师的创意,教学手段必须简洁有效,符合学生们的情趣爱好,体现出时代的特征,充分发挥出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的作用。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音乐的教学设计新理念

作为课程设置的灵魂和支点,课程理念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行动。理念作为我们对于事物显示状态的分析和展望,具有前瞻性和时代性,课程的理念通常蕴含在课程的设计过程中,音乐课程在新课标指导下提出的基本理念既能够作为我们教育教学的观念,又应该作为我们进行音乐教学设计的支撑和依据。

二、对初中音乐课程价值的理解

在新课程的标准下,教师已经不再仅仅是让学生们懂得聆听的“独奏者”,教师必须要切实地放下身段,以平等和民主的姿态精心了解学生们的所思和所想,要善于营造出一种自由宽容的课堂氛围,积极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于音乐的欣赏及操作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加入一些教学活动,比如说学生合奏、独奏比赛以及听声辨乐器等等,充分发挥学生们对于乐器的了解程度和操控能力。

三、初中音乐教学设计中存在的误区

1.以主观经验进行教学设计

很多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喜欢依据自己的经验进行教学设计。比如说在进行歌曲教学之前,都会先进行歌谱的教唱,在识唱曲谱的过程中,同学们必须有能力将重点和难点都成功解决,而在进行音乐作品的听赏课堂中,教师一定会先介绍作者,让学生们了解到音乐的创作背景。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歌曲的难易程度都是不同的,诸多的因素会导致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很多教学环节都是必须的和有效的。当细节的因素对作品的赏析和呈现影响不大的情况下,这些就显得多余了。教师应该结合特殊的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使教学的内容和进度符合学生们的求知需求。

2.形式大于内容的教学设计

在音乐课堂上,不可避免地为了呈现出更加具有观赏性的内容,让课堂更加好看,设置了一些并没有实际作用的环节。比如说,有些歌曲通过重复播放就能够使同学们学会,可是为了达到规范的要求,教师就必须要按部就班地进行课文内容的导入,就必须要把一个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让学生们一遍又一遍地练习歌词和节奏,这是一种徒劳无功的表现,教师其实可以在每节课上都设置一些不同形式的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感受到音乐的乐趣。

四、新课程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

1.以音乐为审美核心,培养学生学习乐趣

音乐审美应该是我们教学的基本理念,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健全人格和美好情操。其实音乐是一个十分有厚度的学科,我们在进行基础技能和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其有机地渗透到音乐艺术审美体验当中,整个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的共同体验和享受。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欣赏课,在课上播放一些传统的经典音乐,比如说《二泉映月》和《高山流水》以及红歌欣赏等等,帮助学生们领域音乐的美妙,让学生们爱上音乐,乐于学习音乐。

2.以全体学生为目标,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重点培养的并不是专业的音乐人才,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音乐潜能的开发,从中获益。音乐课应该以全体学生为主体,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权利来表达自己的独特的音乐形式,学生们应该享受音乐,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音乐舞会等等,让学生们有机会交流音乐,参与到音乐中。

3.以音乐实践为重点,鼓励学生们创作音乐

音乐课作为一门艺术的基础课程,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该在音乐课堂上设置一些音乐活动,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们进行音乐创作,在课堂上设置一个小环节,让学生们自由地在讲台上唱出自己的作品,不仅能够激活课堂的氛围,也给了同学们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激发他们创作的热情。

4.以学科综合为方向,弘扬中华民族音乐

音乐教学容纳了不同领域的音乐风格和形式,同舞蹈、影视、戏剧和美术之间都有巧妙地结合,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以综合音乐为教学主线,多多融合一些民族的音乐,包括传统红歌的推广和民族乐器的演奏等等,为学生们提供各种音乐素材,使它们能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在音乐的沐浴中感受到民族的深厚文化,音乐教学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进行合理的变革,使音乐学习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得到不断创新。

音乐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对教学进行设计,也就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总结,坚持创新,遵循初中生的学习能力,把握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利用各种原则不断加强音乐课的教学设计,多创造一些实践性的课程,全面提升初中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琦. 初中唱歌教学中情感目标制定的调查及分析[D]. 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上一篇: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 下一篇: 企业资产交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