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8 17:07:5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媒介的发展方向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识码]A
一、媒介的开放对传统艺术审美方式的挑战
当代艺术中的一切现象都与媒介的嬗变紧密相关。传统社会以语言文字为记录和传播人类文化的主要形态,而消费社会中电子媒体的发展,纸质媒介逐渐被电子媒介超越,当代文化由文本化向视觉化方向转化,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语言学转向已经被图像学转向取代。
法兰克福学派的本雅明早就意识到媒介的平等主义推动力,媒介的技术特征促进了人类的平等和解放。在他看来,现代媒介出现之前的艺术为权贵阶级所拥有而远离日常生活及下层阶级,而现代技术把电影等艺术作品带给人民,艺术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然而,到了机械复制时代,大规模的机械性复制的文化产品的生产,使之前艺术品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灵晕”(aura)[1]12消失。这种“灵晕”的产生与手工的、灵性的和个人化的生产方式密切相关,而不能被机械性的大量生产所代替。当下,文化正在变成一种产业,文化生产、流通和接受的方式也在经历巨大的变革。影像等新型产品应运而生,被大规模生产、制造、传播、流通。这与传统文化那种手工性个体生产、在特定时间和空间限制区域中流通,以及个体消费的方式已经迥然有别。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图像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技术对审美文化进行不可避免地渗透,这一历史潮流被W・J・T・米歇尔称之为“图像转向”[2]17。一种以视觉为主导的文化形态正在取代以语言为主导的传统文化形态。视觉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地位。图像时代,图形和影像构成了我们时代的文化特色,并深刻地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影响我们的意识形态。一切艺术样式,无论是主导文化、大众文化还是精英文化,都自然而然地把视觉性和视觉效果作为一个必然的或隐或显的追求目标。这种视觉文化或影像文化正在改变着传统文化的符号构成方式,进而对传统的审美趣味构成某种程度的消解。
视觉文化取代传统的符号方式构成主导的文化形态,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影像可以比其他任何媒介形式更逼真地接近我们所生活的实在世界。它不但可以准确无误的模拟这个世界,甚至可以以自身的影像逻辑来臆造一个虚拟的世界。麦克卢汉曾说:“一切媒介都是人的延伸!”电子媒介的公开秘密便是它们的鼓动力,媒介正在促成大众参与到社会化的生产过程中,媒介是一种强大的威慑力,对当代艺术带来一种根本挑战,并且作为一种新型文化植入日常生活之中。当代中国的影像文化是建立在一种对现实的直接模拟的基础之上的,而传统的绘画或造型艺术系统,则完全建立在另一个截然不同的符号系统之上。正像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所指出的那样,逼真的“仿像”[3]可以取代日常现实本身,并引起两种不同现实的混乱,即把影像的世界当作真实的世界加以接受,并把影像的逻辑当作真实的逻辑。影像文化的符号构成逻辑,与传统视觉文化的符号构成方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能指对所指的取代。或者说,在当代影像文化的产品中,影像自身的符号已经不再依赖于日常实在,它自己就可以指涉自己,并产生自身的指涉物。这个指涉物不是别的,正是符号的能指本身。
当今,艺术和审美文化从神圣的象牙塔中走出并步入到日常生活中来,这种具有革命性的转变对于打破旧的艺术藩篱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大众文化在不断地消解着传统的精英主义的艺术观和审美观,审美作为一种精神升华和文化批判,也随着大量流行文化和世俗因素的引入、泛滥而受到损害,“喜剧范畴取代崇高成为中国审美文化的基本形态或流行范式”[4]92。信息膨胀的后现代,传媒的意义逐渐由深度向平面转化,当代视觉美学的冲击力和诱惑力不仅使大众失去了对传统文化意义的深度把握,更加速了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深度的流失。而中国传统的视觉符号构成方式则正好相反,它以一种深度的区分原则为依据。比如,中国的绘画和书法,从来不以逼真的模拟和肖似为追求目标。中国传统的视觉符号所追求的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内在神韵及韵外之致。这种意境是中国审美文化之精髓所在,也是中国审美文化区别于西方审美文化的一个独特的地方。但是,这个传统趣味在当代影响的复制模拟和逼真再现的符号构成面前,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从主体与对象的关系来看,传统的视觉符号要求观众采取静观与细赏的阅读方式,主体与对象保持一定的审美距离。其中,最鲜明的案例莫过于传统中国画中的卷轴画这一形式,文人所珍藏的作品被小心翼翼地打开和观赏,成为一种私密性的阅读方式,最终获得的是超于物象之外的精神享受,“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而当代影像文化产品则截然不同,它要求的是一种当下的直接反应,一种极具冲击力的视觉刺激和画面感、现场感,一种主体与对象距离的丧失。古典的理性原则正在被一种享乐的欲望原则所取代,美国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对媒介娱乐化和社会化现象对人的“异化”表示深深的隐忧,甚至提出了“娱乐至死”[5]的现实警告。
另外,传统与当代审美方式的差异体现在时空关系上。在传统文化中,文化作品的传播是明显受到地域限制的,比如南北方绘画风格以及观众审美趣味的差异。中国古代文人大都把“物我两忘”、“与自然相融”当作一种生活状态。山水间的徜徉熏陶了画家的心灵,南北不同的地域风貌在画家的笔下形成了不同的绘画风貌。五代、北宋时期,“三家鼎峙,百代标程”的李成、关仝、范宽代表了北派山水的最高成就,而江南山水的典范董源、巨然则以其平淡天真、清幽雅致的艺术风格奠定了江南景致的最初典范。这种传统书画的地域特色历经各个封建王朝而不衰。然而,到了工业社会时期,交通的便利、通讯的便捷使得时空的差距急速缩小。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时间和空间进一步虚空化,文化产品的传播超越了时空限制,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更加同质化的文化情境。这种变化带给艺术界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艺术语言、观念、技法的快速传播、互相效仿与相似化。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传统和现代的一个区分就是时间和空间的关系。现代性本质上是一个把时间和空间从特定地域的限制中解放出来的过程。所以才会有国际标准时间,甚至文化的全球化现象。”[6]19
二、媒介的开放对中国当代艺术审美形态的影响
中国当代审美文化正在转向媒介化的文化。“文化的媒介化”这个概念来自关于大众媒介的讨论。英国学者汤普森在《意识形态和现代文化》一书中提出:“现代文化的媒介化是指一个过程。经过这个过程,符号形式的传播变得越来越受到媒介工业的技术和体制的组织化的制约。今天,我们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形式的生产和接受都要受到体制作用复杂的跨国网络制约的社会中。”[7]16媒介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基本构成要素,它把许多新的技术手段带入文化领域,同时也在改变着审美文化的形态。这种审美形态上的转变主要表现在生产方式、接受方式、传播方式以及意义范式这几个方面,从而又导致了文化经验以及意识形态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工具理性正在超越传统的审美表现理性而对文化的生产和消费发生重要影响。
哈贝马斯认为,科学、道德和艺术三个领域的分化就是启蒙的规划,分化导致了专门化以及彼此的区别,即文化的三个维向,这就构成了他所说的三种理性和结构:“认知――工具理性结构(科学技术),道德――实践理性结构(伦理)和审美――表现理性结构(艺术或审美)。”[8]348然而,对于当代文化而言,分化的同时又出现了互相渗透。就审美文化而言,这突出的表现为技术向审美文化的广泛渗透。这种渗透带来的新问题是技术本身的工具理性与审美所特有的表现理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审美文化加速向世俗转化。艺术和生活的界限逐渐模糊,艺术不再是少数天才艺术家的专利,艺术自身那种神圣的光环逐渐消失。当代艺术意味着对媒介的彻底解放。
当代艺术逐渐消解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图像传播和视觉化现实成为日常生活和当代艺术的共同基础,日常视觉经验成为当代艺术的灵感来源和材料基础。在创作方面,不拘泥于艺术门类的清晰划分,不同媒介之间并不是完全割裂的,综合媒材的使用逐渐增多,绘画、雕塑、摄影、装置、新媒体等艺术形态统一于视觉文化的门下。这就打破媒介之间的限制,媒介的创新和多元化运用,为艺术的发展空间提供了无限可能。许多艺术家在对大量图像的整理和提炼中,已经游刃有余地把握图像并开拓了一系列综合的艺术创作手法。新媒体艺术充分利用了科技发展带来的技术福利,它综合利用计算机、数码技术、录像技术、网络技术等,集图、文、影像、声音和互动于一体,从而建构了一种新型综合性艺术形式。典型的新媒体艺术类型有计算机艺术、视频艺术、视频装置艺术、全息摄影、交互艺术、虚拟现实、网络艺术等。对新媒体艺术的批评方面,重要的已不是技术的复杂性和高难度,而是艺术观念的先锋性和深度。
中国的新媒体艺术是“八九艺术思潮”以后媒体实验的一个统称。中国的新媒体艺术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语镜中。早期,带有鲜明批判意识的观念摄影、录相作品中的“社会学影像”是当时富有成效的创新。中国当代新媒体艺术风生水起的地方在东南沿海地区。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思想的西化,使敏感的艺术家放下架上绘画,通过大量装置、影像等敏感地记录了当代城市的变迁和社会转型。当代艺术对现实的解释,一向是通过影像提供的报道来进行的,新的时代加强了对影像的重视。早在相机刚发明时,费尔巴哈就在其著作《基督教的本质》(1843年)中预见了“我们的时代”的现状:“重影像而轻实在,重副本而轻原件,重表现而轻现实,重外表而轻本质。”[9]237摄影、电视、电影等影像的技术革命,使人们对文本可以进行视觉上的蒙太奇组合。新媒体不仅在技术上和观念上进行着整合和创新,而且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中国的新媒体艺术虽然只有近三十年时间,但却通过对传统艺术和民族符号进行观念和技术的双重改造,逐渐确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品格和美学标准。
例如,2014年6月11日至7月7日,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齐物等观――国际新媒体艺术展作为三年展”,展览汇聚了来自全球的包括由22个国家和地区、65位艺术家的58件作品,展示了艺术与科技在新的文化语境下的发展状态。展览分为“独白:物自体”、“对白:器物之间”、“合唱:物之会议”三个部分,多维度地呈现了多元生态条件与生命的关系等。展览中的代表作有劳伦斯・马尔斯塔夫2005年创作的装置《指南针》、雅各布・托斯基2012创作的装置(机电雕塑)《源于内部的平衡》、皮朗2011年创作的装置《行动物 n°502C519》、奇科・麦克默蒂2014创作的场地定制装置《有机拱门II》等。本次展览中,中国艺术家也积极参与,展现了中国当代新媒介艺术的成绩。吴珏辉2013年创作的装置作品《错造物》(图1)由弹性材料、金属结构、机械系统和控制程序组合而成。“错造物”是对“存在即合理”的一种嘲讽,是造物过程中偏差、失误与意外的产物。错造物是一个由具有弹性的表皮不断做起伏运动的动态装置多个凸起以不同节奏移动、变位、聚合、分离,在“意义”与“虚空”间游离出一种难以捕捉的流逝感。《错造物》这件作品可以被理解为自然法则的萎缩符号,也可以被理解为机械器官的仿生运动……但这些解释恰恰稀释了它的合理性与存在感,成为通往空寂的过渡状态。而另一位出生于1982年的中国青年艺术家杨健的作品则充满趣味性,他创作的名为《想要离开》(图2)的装置作品表意直接,由LED灯和椅子组合而成,拱形的led屏幕装置于椅子上,LED屏上不断滚动这样的字幕:“ Huang lei, male, wants to leave――黄磊,男,想要离开;Chenxiaoxia, female, wants to leave――陈小夏,女,想要离开……”人员名单持续增长,表达了一种人的本能和普遍状态。另外,中国艺术家的新媒介艺术的代表作还有张培力2014创作的的互动图像装置《关于物损耗和再生的图像》、胡介鸣2013年创作的图片与网络交互形式的装置《一个世界正在建设中》、杨振中2013创作的综合材料的装置艺术《V》等。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优势网络媒体向传统平面媒体发起挑战。改革开放以后,传播和包装的概念从西方引入,使中国的大众媒体一度兴盛。信息量大、受众面广、时尚性强以及传播速度快等优势使网络媒体飞速地介入到当代艺术的传播中。在社会经济的转型和艺术市场发展的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在专业媒体的推动下,中国当代艺术逐渐进入官方视野和荣登国际舞台,艺术传媒也重新定位和建构,艺术创作、展览、批评和宣传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对当代艺术的推介模式。艺术批评方面,专业媒体的介入,不仅使其借助传播的力量带来实际的舆论和宣传效力,同时也是当代艺术得以最初呈现、艺术批评得以展开的可能渠道。在当代艺术领域,雅昌网、艺术国际、99艺术网等艺术专业媒体已经为广大艺术界的创作者和爱好者所熟知,也成为艺术家展览宣传、艺术品推介以及批评家发表艺术评论比纸质媒体更加便捷的平台。而且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些网络媒体在某种程度上与娱乐杂志无异,它们巧妙地抓住一切舆论的机会,从资讯平台中海量的文字和图像里摘取具有争议性的艺术事件在首页醒目的位置予以曝光和发表,成为一次次艺术波澜的制造者和推动者,其目的就是要制造围观、占有点击率、市场利益以及影响力。当下的艺术媒体已经成为艺术产业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代艺术和艺术媒体已经结成一种连体婴儿般的共生关系,而艺术市场则是它们共同的母亲。艺术媒体不仅要对当代艺术这个孪生兄弟负责,保证当代艺术的学术价值是它首当其冲的责任;同时也要对艺术市场这位母亲负责,保证其经济效益的实现以及资本运营的活力。
三、自媒体的发展和大众自媒体时代的艺术体验
自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他人传递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自媒体是全球信息化技术、意识形态、资本利益和开放程度各种因素综合发展的结果。当下,自媒体像幽灵一样无休无止地充斥着我们的感官。除了早已普及的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博客、微博、微信、论坛、QQ空间等通讯平台成为“自媒体”的最佳载体。手机作为最触手可得的通讯工具已经毫无悬念地被媒介攻占,大众的生活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被铺天盖地的传播资讯和舆论导向包裹得如此严实。在潜移默化中大众似乎对于自媒体是一种心甘情愿的臣服,甚至发展到了吃饭、睡觉、公交、地铁上欲罢不能的“中毒现象”。自媒体何以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从根本上来说源于它的多样化、平民化和普泛化。自媒体时代让每一个普通大众都获得了发言权,而不是单一并且被动地接受来自“主流媒体”的声音。在这里,大众从“旁观者”变成“发言人”,不仅可以对所得资讯做出独立判断,同时也可以在自己相对信赖以及期待的圈子里传播自己的私密感受以及价值观。读者已经成为文本意义的主动制造者,而不是已经建构成功的意义的被动接受者。
自媒体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时尚。时尚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与工业化、商品化和大众文化密切相关。自媒体和艺术的联姻最明显的效果体现在宣传和传播上。近些年,手机互联网技术的发达,以及3G/4G网络的更新、加速,智能手机上网更加便捷,成为大众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成为自媒体发展的重要载体。艺术、娱乐和营销也形成了多元一股、螺旋向上的发展模式。以画家群体利用微信平台为例,画家们不仅紧跟历史潮流在个人的微信空间不时地甚至每天更新自己的最新创作成果,以照片的形式呈现给读者;而且,画家们比任何时候更加懂得充分利用自己的社交机会来主动宣传自己的艺术创作的重要性,手机微信加入好友(相对信任的人)的功能给他们提供了极大便利,这也为艺术投资者、经营者及爱好者等提供了充分了解艺术家便利。然而,这种宣传并没有传统广告式的浮夸感,或许这就是源于自媒体带来的娱乐性、趣味性、实用性以及时尚感。这种密切互动使大众语言中“艺术圈”更具亲和力。正如齐美尔所言:“时尚的魅力还在于,它一方面使既定的社会圈子与其他的圈子相互分离;另一方面,它使一个既定的社会圈子更加紧密。”[10]279相对于画家办画展、印画册进行宣传的繁杂工序与高昂成本,微信、微博、博客、网络等自媒体平台极大地促动了各种艺术宣传。
1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别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别首先体现在市场方面的差别。传统媒体是具有国家垄断性的,能够产生的利润是非常高的。且传统媒体发出的信息的真实性能够得到保障,而新媒体是没有垄断保护的,互联网自出现以来,竞争就已经存在。其次,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受众是不同的。传统媒体基本上是对受众进行引导,而新媒体是受到了受众的影响。受众在新媒体中选择权利较大,能够根据自己喜欢的类型来选取不同的传播媒介。例如受众在网络中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类型,但是传统媒介在信息时,更加注重的是信息的真实性,不会因为受众喜欢哪种类型的新闻,就哪一类型的消息。第三,新媒体与传统的管理模式是存在差异的。传统媒体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目前已经拥有了独立了管理模式以及管理系统。传统媒体重视编辑,对于市场的重视度则不够。新媒体就目前的形式来说,管理模式还不够成熟,网站的技术以及内容方面还不够充足。第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时效是不同的[2]。传统媒体每天的时间、量都是固定的。正是由于这种时效性,受众才养成了固定关注的习惯,不会造成信息流失的现象,而新媒体二十四小时都在更新内容,受众隔一段时间不关注,就会漏掉一些信息。第五、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排版方式是存在差异的。例如传统媒体的报纸媒介,报纸的版面规律都是固定的,标题的排列以及内容安排都是具有一定规律的。而网络媒介是很少重视版面,由于网络媒介的信息的安排是按照时间来分配的,没有专业的排版的概念,且新媒体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排版模式。
2传统媒介的优势
(1)传统媒介拥有强有力的支持。新媒体的广告规模目前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广告规模相对较小。而传统媒体的影视广告以及平面广告都已经非常成熟。因此,传统媒体得到的支持是有力度的。当传统媒体开始发展转变时,就能够得到广告商的支持。(2)传统媒介具有一定的品牌性。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传统媒介属于当前信息传播的重要传播途径。传统媒介的公信力得到了受众的广泛认可,而新媒体并不具有这种公信力。且新媒体中的信息量非常大,信息来源也不明确,很有可能出现假新闻,误导受众,造成的影响是非常不好的。传统媒体拥有专业的人才,能够确保信息的真实性。(3)传统媒介的市场非常成熟。传统媒介诞生的时间较早,经过了长久的发展,在市场中的地位已经非常稳定。且受众范围也是非常固定的。传统媒介经过长期发展,模式已经非常成熟。新媒体诞生较晚,目前的模式还不够成熟,虽然发展势头迅猛,但是仍然需要时间来改善自身的缺陷。(4)传统媒介的信息非常专业。传统媒介自发展以来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就非常高,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才会被录用。因此传统媒介在这方面的投资非常高,工作人员专业技能非常到位[3]。传统媒介为了保证自身的专业性,对于即将的信息都会进行审核,以此确定信息的真实性。且传统媒介是国家垄断的,自身的专业性就非常高,因此的信息就具有一定的专业性。(5)传统媒介的信息采集以及处理都非常专业。传统媒介的信息都是经过专业人士的鉴定以及分析后才的。针对各方面的问题的都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因此专业性非常高。此外,传统媒介与各界合作的时间较长,经验较为吩咐,能够利用自身的经验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判断,这就极大的降低了虚假信息的概率。
3传统媒介应当采用的转变措施
(1)对自身的经营模式进行转变。在新形势下,传统媒体一定要扩大自己的实力。需要概念传统的经营理念,结合新形势下的管理模式,改变经营理念。融入先进的经营理念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央视国际网络有效公司的成立,这是央视开始转型的重要发展道路。央视国际结合了央视网络电视,既能够承担中央电视台网络的宣传业务,也承担了中央电视台网络资源的整合以及相关业务的增值。目前,网络与电视相结合,是央视经营的新方向。(2)迎合观众。传统媒介获取信息的形式是较为固定的,信息的形式也是固定,很难从观众的角度出发,考虑观众的兴趣点。但是目前我国传统媒介针对这一现象已经做出了改变。例如,中央电视台在新闻中插播了娱乐资讯。中央电视台从前只播报国内外的新闻,观众的类型很单一,通常是中年人以及老年人。目前中央电视台开始关注观众的兴趣点,加入了娱乐新闻。这代表着传统媒介也逐渐开始关注受众的兴趣点,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此外,还有一些电视台在播报新闻时会插入一些微博民意调查,这种与网络相结合的形式能够体现出传统媒介已经做出了改变。(3)寻求创新。传统媒介想要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就需要寻找新的生存方向。对于传播形式、内容以及形式的创新都应当做到位。创新点的寻找就需要结合当前发展势头最好的新媒介。例如北京电视台在每年春节时都会举办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与网络春晚相结合的形式为观众服务。北京电视与新媒体结合的形式提高了收视率,这就是创新点,也是新媒体将来发展新方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形式能够更加贴近受众,能够激发受众的关注度,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4结语
新媒体的崛起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不仅仅是冲击,也为传统媒体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才能够为受众提供更好的服务。有人断言新媒体的出现将会取代传统媒体,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新媒体的出现绝不会取代传统媒体,媒体间的竞争为传统媒体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且为传统媒体提供了更加关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21世纪以来,社会逐渐步入了信息化时代,计算机信息技术渐渐渗透到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中。计算机技术在各行业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代表着未来经济文化的发展方向,具有广泛的发展空间。互联网的建立及发展,更为信息技术的传播构建了桥梁,计算机的应用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衍生出了计算机信息安全这一新的技术课题。
1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概念
研究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和应用,必须要了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概念。通常我们把计算机信息技术理解为:以计算机作为基础硬件媒介,将信息通过获得、传输、储存以及显示等手段的信息处理称为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了实现信息传输与人类语言互通的目的,发明了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主要包括汇编语言、C语言以及程序语言等。计算机信息技术主要以程序语言作为信息沟通、传播的媒介,把操作系统作为使用的平台。本文利用最常用的windows操作系统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行研究和探讨。
2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
2.1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概况
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应用于不同的行业,在每个领域,计算机都有自身的发展优势。随着人们对计算机传播信息的广泛应用,信息安全也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解决信息泄露的问题,数据信息加密系统得到了推广和发展,信息的保密与防范程度越来越高。而网络化的迅速发展,使得数据加密技术越来越普遍的应用到了日常工作生活当中。这种现象从侧面上推动了软件行业的发展,各种杀毒软件、加密软件纷纷出现在了市场中。由于计算机网络仍在逐步健全中,一些程序漏洞不可避免的会触及到计算机安全问题。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一些防入侵技术应运而生,解决木马、病毒等网络问题带来的重大隐患。
从世界科技发展来看,我国的计算机发展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有着一定的差距。在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对计算机安全问题的研究,最为普及的就是安全协议及安全评估准则等。从那个年代的技术层面来说,技术虽然已经达到一定程度,但是仍然有着一定的局限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提升,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要求也在逐渐变化。计算机信息保护的各项技术也在适应着越来越发达的网络科技。
2.2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
从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上来看,计算机最早应用于军事计算。当时的计算机功能并不完善,而且体积庞大,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对当时的科技来说运算速度已经是非常的不可思议。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不仅运算速度越来越快,而且功能也不再局限于计算,体积也越来越小,成为了“微型计算机”也就是现在的微机,我们手中的台式机或笔记本都是台式机衍生出来的。计算机逐渐步入了人们的生活中,信息技术随即大规模的发展起来。
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对计算机信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促使了信息技术向经济的不断靠拢,促使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当然,信息技术在信息处理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效,比如巨型计算机,它是以高端的集成电路为基础,功能更多,运算速度更快,存储空间也更大。巨型计算机对航天、气象观测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未来的计算机发展必然是朝着巨型化迈进,巨型指的并不是体积大小,而是功能的强大。智能化的发展必然会对计算机的发展方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探究
3.1 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
企业在会议中经常会用到视频会议、视频对话等方式。这些方式都应用了计算机的信息处理技术,这种信息处理技术可以大幅度的节约沟通交流的时间,为更多企业或个人提供互动的平台。从长远来看,这种视频信息处理技术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了历史性的改变,是未来办公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近几年来,无线网络成为了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模式。这种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了企业传统的办公格局。以无线网络为基础,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灵活的办公地点。企业可以利用无线网络的优势,对办公自动化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3.2 信息技术在物质流通方面的应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工作节奏越来越快。计算机信息技术为物流工作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的模式。物流作为人们把物品进行转移的一个重要的媒介,一般是比较麻烦和复杂的,但是一些最新的信息技术可以为其提供方便。例如条码技术,可以让物品的存储和管理更加简便;GPS定位技术,可以提供更快捷的路程选择;而采集数据信息的自动化、智能化管理,更会给物流繁琐的工作带来巨大的便利。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物流工作的实际操作中可以慢慢挖掘出更多的便利性。
4 总结
计算机信息技术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完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范。从生活方面来看,计算机技术可以使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加方便快捷。在工作方面也改变了以往的发展和管理模式,化繁为简,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计算机信息技术必然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提高技术的实用性,进而满足更多计算机用户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崔蓉.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技术及发展方向[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0,10(15):113-129.
[2]海峰.企业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要问题[J].技术经济,2013,11(18):110-123.
在3G时代手机报的用户中,大部分用户仍然选择使用手机报,但3G依然会抢占手机报的部分市场。同时,在3G时代,伴随着更多的人用手机上网,手机阅读习惯的形成将为手机报保持更多的老用户,也会抢占一部分用户。但是,就像网络时代的报纸,虽然互联网可以提供无限多的新闻,但人们更加偏向于经过整理的新闻和经过过滤的信息,因此,手机报这种经过筛选的信息也有其发展的空间和市场。
3G时代到来,是否会继续使用手机报
虽然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普遍提价,但大多数用户仍然选择用传统媒体,因为“传统媒体信息更丰富”,在这种情况下,手机报抢占了传统媒体32.6%的市场,因为“手机报费用更低”。而在3G时代,大部分人选择用3G业务,认为形式的提高可以增强竞争力。然而,也有人认为3G时代不影响对手机报的使用,因为用户更加注重的是信息内容,而非媒介形式。还有一部分人根据收费情况而定。
2.手机报中多媒体的使用
对手机报的发展方向,越来越多的学者建议向多媒体方向发展。因此,我们对手机报用户进行了一次手机报中必备的多媒体调查。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认为手机报中必备音频和视频的用户较少,而大部分用户对于现在的状况很满意,认为图片是主要的,甚至一部分认为手机报中不需要多媒体。
目前,一般手机报中同时有文字和图片,只有像《China Daily》等少数英文版手机报为方便学生练习英语听力,而在其中一个版面配有音频。
在对手机报文字图片比例的调查中,78.8%的用户认为手机报应该图文并茂,13.2%的读者认为应该以文字为主,这说明多媒体是手机报的发展趋势,但是人们习惯于接受已经形成的多媒体,而不太习惯于没有出现的。
伴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中多媒体技术的提高以及应用的普及,更有利于人们接受用手机看或者听多媒体音视频的形式,形成使用手机多媒体的习惯,手机报可借此机遇增加多媒体内容,提高竞争力。但是,目前手机报受每期文件大小和人们手机功能、容量的限制,无法增添大量的新形式。
在手机报中添加多媒体,是一个不错的发展方向,但受手机更新换代的影响和压缩大容量媒体技术的限制,从短期看还无法实现。但从长期发展看,是必将形成的趋势。
必要的多媒体
3.手机报与广告
对于手机报的盈利模式,一些学者提出了可以利用广告收入增加手机报盈利收入,然而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手机报用户介意在手机报中增加广告,剩下的用户大部分认为应该依广告内容和广告数量而定。手机是一项私人物品,如果运营商或者媒体随意在手机报中增加广告,可能会引起用户反感而放弃使用。目前,大部分手机报中没有广告,只有一些如商场打折、电影优惠券等广告。
24.3%用户赞成依广告内容而定,可以得出一部分用户希望得到对自己有用的产品的广告信息。还有一部分用户依广告数量而定,可以看出只要广告投放数量和内容恰当,用户并不十分反感广告。现在一部分手机报针对不同的用户群采取分众传播的策略,广告的投放率较高,可以成为以后的发展方向。
结论与思考
本研究通过对抽样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从频率、内容、量表等方面描述了手机报在武汉地区的发展以及发展趋势,对手机报的认知使用度、满意度进行了分析,并且联系时局从3G、多媒体和广告的盈利模式对手机报发展前景作了一定的预测。从以上的分析结合一些学术研究,可以得出一些结论:一是武汉市民对手机报的认知度较高,而愿意自费订阅手机报的比例却不高;二是武汉市民对手机报的满意度处于平均水平,有更好的信息替代品,对手机报的需求并不高;三是手机报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占领了传统媒体的市场,3G的推广对手机报也是一次挑战。
调查研究的结论固然有一定的意义,然而本次调查更有意义的目的是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以便在应用中更好地解决问题。笔者由本调查思考到以下几点:
首先,手机报发展的动力在于运营商而非内容服务商。手机报作为一种边际效应大的产品,因为还没有增添广告,发行量是其盈利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推广是重中之重。从手机报的推广方式可以看出,作为手机报内容服务商的媒体投入的宣传力度远远不及运营商,并且效果也不甚理想。手机报作为一种新媒体传播信息,能否盈利是决定其继续经营与否的关键因素。而在手机报的利益分配中,由运营商、内容提供商和服务提供商三家分配。由于内容提供商只能获得很小的一部分,因此宣传制作的原动力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信息内容的质量。
其次,3G业务的发展对手机报的冲击是“危”也是“机”。从调查中可以看出,3G业务在相当程度上抢占了手机报的市场,同时,在调查中也发现,手机报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到阅读习惯的制约,也与阅读舒适度有着显著的关系。3G业务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手机的更新换代,强化了人们把手机作为一种媒介的使用习惯,这大大提高了人们利用手机接收彩信的便利程度和阅读舒适度,培养了人们的手机阅读习惯,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曾制约手机报发展的不利因素。信息经过筛选和过滤的手机报,如同互联网时代的报纸,在未来的几年内,仍然有较大的存在和发展空间。然而从长远来看,伴随着3G发展带来的媒介融合,3G最终成为市场的主导,手机报将向多媒体方向发展,WAP版手机报会成为主流,媒介环境将产生新一代的变革。
另外,对于一些学者曾提到的手机报的多媒体发展方向,虽然在本次调查中,这种趋势还不明显,但是从长远的发展来看,手机报的多媒体方向已经开始在人们心中萌芽,并可能随着3G的发展而普及。这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技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思维和需求,人们对于没有存在的东西期望值较小,而对可以想象得到的东西有着较高的期望值。因此,创新是产品存在和发展的原动力,手机报的发展也必须走在时代的前列,在实用的基础上想人之未想,紧跟技术变化并做好内容来保持它的生命力。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一、有线传输技术概述
通信系统分为传输设备、交换设备以及终端设备三大设备。传输设备是连接交换节点、提供传输信号通道的系统,通常由置于系统两端的传输终端设备、通信线路和间插于线路的中继器组成。终端设备除完成消息和信号的相互转换外,还具有产生、识别、处理信令及信道适配等功能。交换设备是通信网络的核心,其基本功能是汇集、转接、分配用户信号,实现用户间的选择性连接和自由通信。传输设备将信号进行传输,实现其光电之间的转换,再传输到通信系统的终端设备。有线传输采用的传输介质通常都是物理性质的连接,现在的传播媒介已经经历了三个级别的变化,包括双绞线。双绞线的连接线缆采用的连接方式为电话线,使得信号传输带宽非常窄。如今通信技术在不断发展,在传输线缆上,实现了双绞线与同轴电缆之间的转变。传统电缆传输光功率信号的时代已经被光缆的使用彻底改变,其传输介质的传输信号不但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而且具有较快的传输速率。而传输介质的不同,其应用也会为传输技术带来不同的影响。
二、有线传输技术特点分析
虽然现在无线传输技术获得了很快地发展,技术实现更加简单,传输更加高效、成本比较低廉,但是无线传输的媒介是电磁波,实际的传输容易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如天气、发射装置等。而有线传输借助的传输介质是光缆、电缆等,传输信号的质量较无线传输有很大的优势。在一般情况下,有线传输不但稳定、抗干扰能力强,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传输速率更快。接下来我们对有线传输的传输介质进行重点分析:
1、架空明线
架空明线传输技术所需设备简单,且易于管理和维护。与大型基站相比,投资成本少,而且回收效益高。但是要建立一个单一的传输线路,其成本会比建立单一电缆线路的成本还要多。天气的变化会对其造成影响,尤其是风雨天气极大地影响着电磁信号,使得光电信号在传输时容易发生失真现象。
2、光纤信号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光纤传输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光纤通信传输的载体是光、电信号,作为一种高效通信方式,它的传输媒介是光导纤维。光纤由两个部分组成:内芯和外包层。内芯一般为几微米或几十微米,内芯光纤聚集形成光缆,外包层将光导纤维作为传输媒介大大提升了有限传输的速率,实际上玻璃是制作光纤的主要材料,为此不必担心出现接地回路,这主要是因为玻璃是电气绝缘体,所以,信息传播中不会出现信息泄露。相较于其他的传输介质,光纤的体积小,不需要占用大量空间,故而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3、双绞线电缆
我们也经常将其称为双绞线,企事业单位的综合布线系统经常会用到双绞线电缆,星形网络拓扑结构是比较典型的。在实际的工程、通信布线中,双绞线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大于或等于一对的双绞线包裹在双绞线电缆里面,每对双绞线由两根不导电铜导线拧成,从而有效地降低信号干扰。这种传输介质能够传输100m,虽然成本比较高,但是能够有效地避免隐私泄露和窃取,传输速率也较快,在实际安装的时候,难度比较大,需要借助特殊的连接器材。
4、同轴电缆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同轴电缆传输应用最为广泛,这种传输方式提供信号传输通道主要是通过同轴铜管或者铜网。这样,不但有效地提高了信号的传输效率,也改善了信号的传输质量,电磁信号在同轴内部传输,这样就能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此外,通过这种方式还提升了频带宽度,传输频宽可以达到十几GHz。
三、有线传输发展趋势
即使在如今通信行业在快速发展中,无线数据传输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但是有线传输的发展也不会被完全替代,而且会朝着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方向发展而趋于完美化。
1、宽带化
有线传输技术向着宽带化方向发展,使得光功率信号得到更多传输,在有限时间内达到最高的传输运行效率是其最终目的。另外,随着光纤技术被广泛应用,有线传输距离也正在慢慢向外进行扩展,使得光功率的损耗程度降低。除此之外,以光导作为传输媒介的材料,既可以使得传输性能比较稳定,还可以实现点对多点的信号传输模式结构。
2、智能化
传统的通信行业系统具有单一的特点,但是其控制程度却很复杂,加大了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因此,可以改变其应用程序,使有线传输技术向着智能化发展,从而在通信行业中发挥辅助作用。通信企业应该减少相关工作人员的任务安排,而且传统传输结构模式比较复杂,企业应该对其进行简化。
3、 网络化
计算机网络在快速发展,使其在通信行业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有线传输技术向着网络化方向发展,其中就包括集成网络一体化。而集成网络一体化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中的某一个部分的结构对远端进行控制。如今4G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化对其应用程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今后通信行业要实现更进一步发展,必须将有线传输技术网络化作为其发展的重要环节。
4、高效化
有线传输模式相关的技术都已逐渐成熟,在新时代网络通信中,有线传输将朝着更高效的方向发展。从当前光纤通信技术的革新来看,虽然在成本较高,但是无论是经济发展、工业建设,还是对人们的生活,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且伴随着传输材料的更新、软件支持系统的发展,更加高效化的信息传输将成为可能。
5、远距离
信息传输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它和现代工业发展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加快,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日益贫乏;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跨海电缆、跨地域电缆的数量逐渐增多,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光纤的距离传输当然是越远越好,相关的研究人员也都在为此而努力奋斗,远距离信息传输作为有线电缆传输技术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将伴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深活动成果。远距离信息传输作为有线传输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将伴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活动的深化取得更大的成果。
总结:
如今无线传输技术现在被广泛应用,但是其不安全性对信息传输造成了影响。因此,应该调要场所的真实情况,为有线传输技术带来更好的市场。有线传输技术有着理想的发展前景,在通信行业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将有线传输技术继续延续下去,还可以为通信事业创造更加理想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随着2003年广电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我国广电媒介产业化脚步逐渐加快,产业化推进程度逐步加深,广电媒介产业结合自身的优势特点迅速发展,在我国空间布局形态上也留下了独特的发展轨迹。一方面,在行政区域的划分下,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媒介元素的优势特点形成了自己的聚集效应。较之以前完全指令性发展时期我国广电出现的“井”字结构,如今发展的聚集效应则是市场自主选择的结果,具有市场主导发展的特点;同时,聚集效应不是以降低成本为出发点,而是以受众数量、结构等消费对象为考量因素,与一般产品的特点不同,媒介产品被赋予了更多精神消费层面的含义。
总体而言,我国广电媒介在地区经济的催生和内在发展驱动的刺激下,短短几年时间,在我国一些地区呈现出典型的聚集效应,例如:北京地区、湖南地区、上海地区和广东地区。四个地区在宏观经济环境、微观地域特点和文化背景上呈现出较大差异,但四者结合各地经济、文化、政治的特点,探索出具有自身优势的广电媒介产业道路,形成了聚集效应,在完成增长极发展的同时,对所处地区媒介产业的影响力甚巨,其核心竞争力辐射其所在的整个地区。
最具特点的是湖南地区的广电产业布局。湖南地区的广电媒介产业总的体量相对于北京和上海地区还比较小,但以湖南电广为代表的聚集效应辐射至整个湖南地区,促进了湖南地区广电媒介产业的发展。从制作机构的数量、制作团队的能力,发展本地区优势文化项目,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广电媒介发展方向,无论从市场占有率还是实际创收能力都走在全国的前列,成为我国广电媒介产业发展布局的独特形态之一。
电视媒体的区域认知与区域定位
电视媒体要在发展竞争中具有优势地位,除了有创新的节目、稳定的受众、优秀的品牌等因素外,其发展还要受到各自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传统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促使电视媒体形成各自不同的区域媒体认知和发展定位模式。
湖南电广的发展方式很具有代表性。
1993年3月,以湖南电视台等媒体的广告经营业务、传输网络和节目制作为核心成立了大型传媒企业――湖南电广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率先进入资本市场,被誉为“中国传媒第一股”。在资本市场上的成功试水,使湖南电广发展之初在集团化的道路上也做出了一些尝试,包括对节目、广告等主营业务的大力发展,网络的尝试以及在其他非主营业务领域的尝试。而正是这样的集团化的大胆尝试,使湖南电广的触角伸向湖南以外的地区。与华北地区的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拥有优势资源不同,湖南地区在众多资讯拥有量和优势资源平台搭建上远不及具有优势地位的北京地区,湖南电视媒体的发展必须重新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又具有优势地位的区域媒体定位和选择。
经过多年探索,湖南卫视锁定年轻,锁定娱乐,打造中国娱乐媒体的领头羊。“娱乐为先”成为湖南地区电视媒体发展的区域定位和认知,在这样的定位和认知上,湖南电视媒体把娱乐媒体发展成横纵双向的电视娱乐媒体产业,这样的区域定位使湖南媒体在全国媒体市场份额的占有上得到了不俗成绩。
在不同的地区发展过程中,地区的发展印记深深地影响到当地媒体的发展和地区定位,在北京、湖南、上海、广东四个各具特点的地区发展平台上,各区域媒体也在不断深入探索各自不同的区域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形成不同的区域媒体。
现代传媒技术与电视媒体产业新增长极模式的形成
随着电视媒体产业增长极点的出现,聚集效应的扩散,我国电视媒体产业伴随着媒体产业与地域特点的结合,对资源的渴求以及自身发展升级加快的现实要求,迫切要求电视媒体产业向更深层次、更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方向发展,寻求更多的产业经济增长点。为此,电视媒体产业结合了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链上各节点的相似因素,逐步呈现倾斜式发展态势。
现代传媒技术的进步为传媒产业的倾斜发展格局拓展了天地。如湖南卫视与青海卫视的合作,就改变了传媒生态和产业发展的固有思路。
青海电视台、湖南广播电视台于今年3月份正式签署协议联合运营青海卫视,双方共同组建合资公司,湖南方的团队全面负责青海卫视运营,青海方与湖南方以51:49的持股比例组建新公司。此番跨省联合运营从思路理念上开创了新的电视媒体产业倾斜式发展模式。这是继2009年底上海、宁夏两家电视台正式宣布跨省合办宁夏卫视之后,中国电视媒体产业跨省合作的又一大举动。
湖南地区的电视媒体产业发展的速度较快,各项指标的发展增长速度位居全国前列,在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外扩性发展成为其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湖南广电传媒立足本土打造优势品牌的战略已初见成效,除了自身媒介产业的发展之外,其影响力也波及全国范围,形成湖南效应,并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在自身产业的发展中其集团化发展逐步摆脱过去单一的行政手段,逐步向以主营业务为核心的集团化方式迈进,而资本市场的运作又为湖南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资金支持。
青海作为多民族聚居省份,地域辽阔,人文条件独特,民族文化多元,使得青海卫视在电视内容生产和运营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开发潜力。之前青海卫视也不断探索发展区域媒体产业的新模式,曾尝试以各种方式转让广告经营权或股权。青海卫视先后与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星空传媒、灵通网等合作,但均未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与湖南广播电视台跨省组建合资公司,开创了体制内电视媒体跨区域合作发展的先河,符合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为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在现代传播技术充分成熟之前,湖南和青海的合作是难以想象的,即便因为某种行政化的要求进行合作,其经济价值也是非常有限的。现在,由于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的成熟,跨区域合作的空间障碍已经消弭,资本的集聚效应也使合作的规模效应得以充分显现。这样,就可以实现双方合作过程中的优势互补,既有湖南卫视的经营风格,又包容了青海本省的区域文化特色,形成新的区域媒体发展战略,双方合作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这种整合模式或将延伸到其他省份以及地市级广播电视台。不久的将来,我国的电视媒体产业发展或将出现更多跨省联动倾斜式发展组合的模式。而这种扩张方式形成的增长极与传统的地缘意义上的增长极有相当大的差异。
不久的将来,中国电视媒体的产业化扩张式发展就不仅仅呈现为空间形态上分别以华北、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内陆为代表的四个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发展倾斜带,而且还会出现一些在空间上断裂,资本链条和业务模式上形成优势互补、强弱联合的电视媒体产业倾斜带。
关于中国电视媒体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
从我国电视媒体产业化发展现状来看,在全国范围内已经逐步建立起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辐射全省以至倾斜式发展的新格局。以华北、华东、华南、中南等为代表的四大倾斜带在各自产业发展逐步推进的同时,也在为电视媒体产业继续纵深发展探索未来发展之路,为我国电视媒体未来发展提出多种不同趋势发展的可能。
趋势一,形成“1+X”的联盟协作式发展方向
北京地区的电视媒体发展的优势,加之华北地区电视媒体的区域定位的相近性,以河北和天津为依托,启动与华北地区其他毗邻省份的电视媒体发展联动脚步,加大产业链条上的优势资源组合,进而形成联盟协作式的华北地区电视媒体产业发展集群。
以华东地区的上海、江苏、浙江为代表的电视媒体发展态势也有向安徽地区渗透联盟的可能,江苏、浙江、安徽构筑“联盟条约”就是这一趋势的必然结果。
趋势二,电视媒体发展在空间地理上出现新的聚集效应
在华北地区的地理方位上部,还有我国版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区域,即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有着显著的工业区经济发展特点,同时东北文化在这一地区根深蒂固,使东北地区形成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为提升东北地区的影响力,吸引具有相似文化地区合作发展产业化道路提供了可能性,进而形成我国电视媒体产业发展的新的聚集效应。这成为我国电视媒体发展的又一区域新亮点。
趋势三,电视媒体发展向西部推进,形成超越空间区隔的新增长极
我国西部地区有广阔地理范围和丰富资源,其自身一直在不断探索发展的出路,国家相关的扶持政策也一直在向西部地区倾斜。四川、贵州、重庆等地区电视媒体产业的发展在一些先行者的带动下,有可能率先走出西部并逐步发展成具有西部优势的电视媒体产业群。
从整个战略看,仅北京、上海、广州、湖南等四个一级增长极是远远不够的。中国还需要在东北、西部、中南部逐步拥有至少一个地区作为电视媒体产业发展的二级增长极,才能在我国电视媒体发展中构筑起地理分布和微观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的增长极集群,并支撑中国电视媒体产业经济逐步走向现代化。
【本文为2009年度《中国影视学术创新理论》项目组最终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①赵玉明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8》,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社,2008年版
②黄勇主编:《2008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
新闻传播这个词汇带有着浓浓的人文气息,因此这是人类社会才会有的产物,而且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新闻传播事业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需求、物质条件都达到了一定状态下应运而生的产物。
1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新闻传播活动素材及其形式的关系
1.1提供了广泛的素材
建国以来,我国农民获得了较多自,生产情况好转。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农业经济更是蒸蒸日上,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的改善,伴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也开始变的多姿多彩,这就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生活资料。
1.2丰富了新闻传播形式
在农村,农民接受文化教育的条件始终是有限的,因而农民的文化素质情况也是参差不齐,对新闻媒体的接触并不很多,了解也不深。再加上不同的人在传播媒体的选择上也呈现出个人的爱好差异,因而新闻传播活动在进行报道或宣传时,往往会选择大多数农民都能看懂、听懂并且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如民歌、方言节目等,由专业化的行业逐渐变为“接地气”的行业,走向通俗化,由此来增强传播效果。
1.3为传播媒介的商业化提供条件
新闻传播媒介实质上是意识形态的一种呈现方式,是意识形态的发声工具。但新闻传播业属于第三产业,商业性明显。农业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因而综合竞争力也有所提升,农民也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丰富。新闻传播行业可以从这一点入手,促进农村的个人社会化进程,推出主打信息服务的媒介产品。这就为传播媒介从流通领域进入商业领域提供了可能。
2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新闻传播提供有利条件
2.1扩大新闻传播的受众群
新闻传播的媒介有: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农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教育发展上去了,农民的文化素质自然也会有所提升。这样一来,农民对各种传播媒介的接受能力也会提高,对于新事物也更能理解和接受,同时,操作新工具的能力也会比以前强,对于传播工具有了更多的选择。上述几点都从各方面促进了新闻传播受众群的扩大。另外,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农民也有了更强的经济实力用来购买或更新传播设备,交通条件的改善也让报纸可以更快到达,方便了无线网络线和电视接收器的安装。
2.2加剧农民的信息需求
农村富起来了,农民有了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与农业活动无关的其他活动,娱乐休闲时间多了起来,也更加关注农村以外的世界。因此,农民对于外界的信息更加关注,有了更为急切的信息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媒体服务功能的多元化,并且在竞争中不断显现出自身优势。
2.3扩充了新闻传播的内容
农村受众群体的扩大,使得新闻媒体工作者需要换位思考,摒弃以前单一的主要以城市人口生活方式为出发点的新闻报道模式,而是深入农民群体,以农民的视角来看待一些问题,这在无形中极大地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内容。
3农业经济的发展与新闻媒体未来发展方向的关系
自1996年以来,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已经开始从结构调整出发,利用集团化手段而对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对内部制度进行创新。互联网出现以后,全球迎来了信息化时代,到如今,城市市场已经基本趋于饱和,然而广阔的农村市场还尚待开发。此外,农业经济发展,农民的精神层面得到丰富,对于本土文化也会产生更强的认同感,促进新闻媒体工作者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总而言之,未来新闻传播的发展与农业经济联系紧密。
结束语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新闻传播的积极影响表现在方方面面。除了上面提过的之外,农业经济的发展还能帮助新闻媒体工作者发觉农民更加真实的一面,也向外界展示新世纪农民的生活风貌。
自2001年“三网融合”在“十五计划纲要”中首次被当做国家战略性政策提出以来,如何实现传媒业从事业到产业的转变,变外部输血到自我积累,变行政垄断到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构成了我国传媒业改革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1 我国传媒集团化的发展现状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的通过敲定了未来几年内我国媒体改革的“路线图”。高层对媒体融合战略的重视使传媒业为之振奋,在受到鼓舞之余,也需回望十余年来“三网融合”及集团化政策推行所面临的诸多阻力与困境,从而更加理性地看待我国传媒业的发展现状。
1.1 我国传媒集团的融合探索
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成为首家报业集团,随后南方报业集团、经济日报报业集团、光明日报报业集团相继成立。2000年11月27日,第一家省级广播电视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宣布成立,其被认为是我国广播电视的体制创新。2001年8月,国办17号文中明确要求积极推进广电行业的集团化建设,同年底,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在京宣告成立。在经历了单一媒体融合成媒体集团的过程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跨媒体平台不断出现。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旗下的“第一财经”实现了跨媒体、跨行业的大融合。因此,在遵循我国传媒产业集团化发展的思路下,媒体融合是未来传媒集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的传媒产业正在迈向“媒介整合”――强调媒体组织“结构性”的融合。由于媒介融合理念的模糊和对飞速发展的传播技术认知的局限,以及现有媒体管理体制的缺陷,目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大多局限于形式和内容上的嫁接。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虽然很多传统媒体都搭建起了自身的全媒体平台和新闻中心,但在传统业务的整合、人力资源的统筹,尤其是信息内容的多形态生产方面,还未实现真正的有效融合。
1.2 我国的传媒集团化进程
我国广电集团的组建热潮于2005年受阻。在2004年12月举行的全国广播影视工作会议上,国家广电总局明确表示不再批准组建事业性质的广电集团,只允许组建事业性质的广播电视台或总台,此前已经成立的事业性质的广电集团,可以继续保留事业性质,但内部一定要剥离经营性资产,组建产业经营公司或集团公司,或者将集团改为总台,在总台内部进行事业、产业分开运营的改革。这意味着当初走在改革前列的广电集团又面临着新一轮更为复杂的架构重整。
广电集团化发展中所遭遇的政策反复,不仅仅意味着它是我国媒体集团化所经历的一个发展阶段,究其本质,更有其深刻的内在含义,实质上它反映了我国媒体组织向集团化运营方式转变中所具有的一个根本的内在逻辑冲突,即身份上的公益性与运作上的盈利性之间的内在张力,这一内在逻辑冲突一直贯穿于我国媒体集团化的过程。
随着报业的全行业、全球性衰退,以及信息技术的革新对传媒产业带来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建立在“三网融合”基础之上的媒介融合进程的加速,传统媒体时代的媒体分化逐步让位于数字化的融合。传媒的集团化发展及深度融合势必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2 新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
1997年,国家召开第一次互联网会议,通过了《国家信息化总体规划》。规划中第一次提出“三网”(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的概念。随后,主管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性政策,“三网融合”继而在“十五规划”中被上升为国家战略。然而,经历了近20年的反复摸索,时至今日,真正意义上的三网融合似乎仍旧未见端倪。但是,随着国家政策或相关行业市场策略的不断改进,以及与之并行的各种新兴技术力量的影响,也使得三网融合的目标与路径在发生一定的“转向”。
2.1 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升级的新起点
今天,无论是世界范围内还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手机终端迅速发展普及,已经超过电脑,成为互联网的第一大接入设备,将电信网与互联网的融合推向深层。除此之外,包括平板、PC、可穿戴设备等移动终端业务拓展下形成的移动互联网,也必然带来电信网与互联网的自然融合。
然而,一直以来,广电网在三网融合的进程中都扮演着相对尴尬的角色,需要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姿态。因为在一个相对开放的市场里,在各种运营力量的较量格局中,用户可以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砝码,这个力量可以防止垄断的肆意扩张,可以纠正市场格局的倾斜。今天已经出现了很多被称为互联网电视的电视机,尽管目前的有些产品名不符实且面临一定程度的政策壁垒,但该发展方向是毋庸置疑的。
2.2 物联网时代:老“三网融合”向新“三网融合”的飞跃
当三网融合在推动电视终端的形态、功能发生变化时,物联网也在推动着所有家电的变革。广电系统关于自己未来发展战略的设计,也应该放在物联网这个更大的背景下。今天电视网数字化升级的方向是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NGB的设计方向以及对电视、机顶盒或互联网盒子这些终端以及电视服务的未来定位,都应放在智能家居的前提下考虑。今天业界提出的“多屏合一”目标只是三网融合的一个过渡阶段,三网融合更重要的意义,是为物联网在家庭的全面应用提供基础。
结合今天的实践及未来的发展看,三网融合的发展与演变路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首先,实现三网互通。该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两个方向的演进,一个方向是电信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另一个方向是广电网升级为NGB,与移动互联网初步互通。虽然在此进程中必然阻碍重重,但市场规律和技术规律不可抗拒。第二阶段:三屏互动深化。促进三网的业务融合或重构。第三阶段:物联网扩张。该过程必然导致其与移动互联网、NGB之间的界限的模糊。第四阶段:移动互联网+NGB+物联网――泛在网络。新三网融合时代,即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之间的融合,它们的最终目标,是造就一个泛在网络,终端和网络无所不在,万物互联。
3 我国传媒集团化的现实困境及未来走向
现阶段,新旧媒体的并存和融合是必然趋势。传媒组织行为的融合、媒体行政管制的突破以及媒介融合的终端出口――“三网融合”进程的不断加速,都为建立起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传媒集团提供了可能。然而,纵观我国目前的媒介发展状况,传媒集团“一体发展”与“深度融合”的真正实现仍存在着诸多困境。
3.1 现实困境
(1)电信业被管道化。以OTT(Over The Top)业务为代表的开放互联网业务的兴起,不可避免地对电信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大量的应用虽然借助运营商的管道,却不再与运营商发生联系,基础业务的黏性被弱化,运营商的角色变成单纯的“管道”。在互联网业务的利益格局中,电信运营商所能够分食的“利益蛋糕”越来越小,其面临着为互联网OTT服务商“做嫁衣”的窘境。
(2)集团化为行政推动而非市场选择。在我国的改革实践中,传媒的集团化多为行政强力推动而非市场自发行为,由此,地方保护主义滋生,全国性的广电市场被割裂。“产事分隔”“员工身份多元化”“内部运作外部化”等畸形变局,亟待传媒领域内部的组织重构与整体转制。
(3)利益分配不均。数网融合的最大阻碍当属行业体制的不同引发利益分配的不均。广电所拥有的技术手段无法满足受众的多元需求,当视频网站等大举抢占市场份额之际,传统广电业甚至还尚未整合一张足够大的网格来应对进入宽带通信和互联网市场后的后台管理及运营。于是行政性的牌照发放和行业准入,更多时候成为广电抗衡电信运营商和OTT服务商的最后一道“防线”。
3.2 未来走向
(1)开放的市场是融合的基础。在广电网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基于数字电视网的需要而开发新的产品与服务,并非是广电一家能提供的,它必须引入其他力量。广电网越开放,越能吸引到终端制造商、内容提供商、电子商务经营者等各个方面的加入。与此同时,充分尊重以市场为导向和决策的最终依归,克服混乱无序的集团整合,将集团化纳入规范的市场竞争,其平台上的产品与服务才能不断创新、优化,平台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实现NGB与移动互联网的互通。
(2)内容特色化,传播精准化。未来,媒体信息和内容服务会是一场价值引领和需求导向的竞争。传统广电媒体在强化互联网内容认知的基础上,秉持生产权威、深入、优质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将海量的内容优势转化为面向电信运营商和OTT服务商“聚合平台”的内容提供能力。在渠道、服务上靠拢市场新生力量,在内容、版权上保持自主独立。利用先进的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实现一云多屏的目标,满足受众的个性需求,进行精准化的内容生产。
(3)平台一体化。目前,我国虽然对于传媒改革有一定的政策扶持,但广电和电信仍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高度垄断行业。竞争体制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在媒体内部产生了消极因素,也影响了平台化的构建。然而,随着三网融合进程的不断加速,平台一体化发展是媒体融合的内在要求和基本方向。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生产平台,争夺最大的受众注意力,最大范围地建立与受众的接触点,围绕优势资源,打造集成平台,是未来新三网融合的发展方向。因此,广电业需要打破固有思维,积极推进三网融合进程中的双向进入,才能在未来的竞争格局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4 结语
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普及的今天,媒介技术仍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变革。作为我国文化产业中核心组成部分的传媒业,担当着推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使命。如果继续固守现有市场格局中的利益,势必和社会发展进程脱节,更遑论传媒守望社会、公众的使命。在中央重点推行全面深化改革进程、媒体融合已被提升到全新战略高度的今天,我国传媒业更应乘着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讯技术迅猛发展的东风,走向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进而在未来彻底改变我国的传媒格局。
参考文献:
[1] 彭兰.从老三网融合到新三网融合:新技术推动下三网融合的重定向[J].国际新闻界,2014(12):130-148.
[2] 许颖.互动・整合・大融合――媒体融合的三个层次[J].国际新闻界,2006(7):32-36.
[3] 周宇豪.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现状与困境[J].青年记者,2014(28):56-57.
二、研究角度拓展
网络文学瓜分了中国文学的新格局,其研究也是开始从新洗牌。近两年来网络文学发展低迷,甚至有向着低俗、恶搞的不良方向发展。究其缘由,二十多年的传统研究逐渐束缚了网络作品的创作。同时网络文学的媒介研究流于表面,创作者很难深入挖掘媒介这一拓展空间。所以,媒介生态学这一新的研究角度将成为网络作品研究的新领域,同时将给网络文学注入新的活力。这种新角度的拓展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结构研究。媒介的自身结构课题将是网络文学探讨的新领域,在进行自身分析和探讨的基础上,开展与传统文学的传播结构进行对比,寻求网络作品媒介结构存在的特征。这将成为新的研究角度之一。其次,导向研究。媒介的传播形式不同,文学作品的媒介导向是不同的。媒介形式和文学的关系研究,一方面是媒介形式对文学的导向研究,另一方面是文学对媒介形式的反作用。最后,媒介本身对文学表现的研究。网络这个新的媒介平台将对文学作品的创作有无影响,对表达效果有无影响。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4-0033-02
近年来,民生新闻的节目逐渐增多,各大电视台都纷纷推出有关民生新闻的节目,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成为了电视新闻界的热闹现象,民生新闻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作为服务群众生活需要的各种民生新闻素材,是关注人民生计、关乎市民生活的新闻,既是一种社会新闻,也是关注普通老百姓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的新闻媒介形式,因此,从多方面研究民生新闻的特点与发展,并结合网络环境的特点深入探讨,将有重要的意义。
1 简述网络背景下民生新闻的整体特点
1.1信息量大
从当前的网络信息化发展来看,网络新闻的出现有多种表达方式,通过网络新闻的平台展示,尤其是在多媒体技术的手段作用下,对民生新闻主题进行素材的全面组合,形成各种形式的报道,并结合文字、图形、视频、声音等要素的完美融合,形成具有很大信息量的整体运用模式,并实现网络新闻的实时性、延时性、连通性等特点,产生信息的广泛作用,促进网络新闻的整体效能。这种关乎民生特点以及群众生产生活的新闻,民生新闻就会突出对群众生活中的小问题、小矛盾、小摩擦等进行播放,形成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焦点形式,并在大信息的环境下展示出来。
1.2主题策划的准确定位
民生新闻关注的是群众的生产、生活等幸福指数,在通过网络编辑的形式,既能服务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也能在在网络新闻编辑的整体特点上,能充分显示出网站自身的安全性能与主题风格,在民生新闻编辑中,能结合民生新闻的特色,敢于坚持说自己的话,通过事件本身来表达重要的思想,形成主题风格的全面实现,尤其是在网络编辑中结合选题的热点等方面,对民生新闻的关注度能全面实现文字消息与新闻图片的整体融合,并对事件有一个全面深入的对比,全盘把握好主题的准确定位。
2 分析民生新闻在服务民众方面的重要性
2.1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
在民生新闻的传播角度上,主要是将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关心群众的各种利益需求表达出来,并采用民生新闻的媒介方式形成各种利益诉求方式,将民生新闻做成群众自己的新闻,突出选材的共性,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方式以及基本生活状态展现在荧屏之中,能形成解决各种矛盾的民生曝光方式,让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形成利益诉求的表达方式。
2.2互动模式的交流途径
通过民生新闻的角度选取,将群众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表示出来,尤其是在整个网络化渠道蔓延的基础下,形成信息资源的互动模式。在当前的电视民生新闻中,还有就是互动模式的运用,可以促进与观众之间的交流,这种民生新闻题材与传统的新闻题材存在差异性,尤其是在网络化新闻升级的背景下,通过短信留言、微信、qq群、论坛等多种方式的互动,让群众参与电视节目,拉近与主持人之间的交流,同时将观众提供的新闻线索更好的进行初始化的分析,形成电视民生新闻的素材还原,更好的实现民众自己新闻的追求方式。
3 探讨网络背景下民生新闻的发展方向
3.1提升互动阅读的播放模式
在网络新闻编辑创新运用上,要将民生新闻编辑作为一种专业培养与应用,设置不同形式的栏目,尤其是关系民生发展、社会经济繁荣等热点问题,要及时的进行栏目编辑。在报道深度上,变平面堆积为深度拓展。网络新闻编辑要为受众提供全面丰富的信息,而不是信息的简单堆积。新闻专题的深度性,需要通过内容的选择和栏目的设置来体现,如果只有最新消息和各方反应这种栏目,很难让人体会到新闻深度,所以应站在一定高度上思考专题所表现的主题,引导受众深度阅读。突出核心信息、周边信息和辐射信息三个层次的不同运用,实现整体资源的全面融合。
3.2社情民意的主要表达方式
民生新闻的发展,在追求新闻关注角度的基础上,尤其是在网络媒体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又具有及时性、互动性强等特点,既为民众问政、议政、表达诉求提供了便捷途径,也为党和政府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创造了良好的途径。网络媒体是我们了解民情、听取民意、集中民智的重要形式,是新形势下党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是公民问政、官员问计的重要平台,是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应做到民有所问,我有所答;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民生新闻将成为社情民意表达的重要渠道。
3.3制度化氛围的综合形成
民生新闻将呈现规范化的发展,将要通过制度化的管理形成综合管理模式,尤其是在网络化背景下,要保证“公民问政、官员问计”的互动网络健康运行,必须从运行机制和规章制度层面来架构,使之制度化、常态化。同时在运行过程中使其得到不断地完善,回复中,尽量做到一事一复、个性化回复,对回复、办理不及时的,督促限时办理;同时还要分析一段时期内网民留言中比较突出、比较集中的问题,及时掌握动向,研究应对措施,组织做好工作;认真分析某个问题回复以后网上舆论反映和舆情走向,并通过网研部门及时组织,加强引导,消除负面影响,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将是民生新闻在网络背景下的运转方向。
4 结论
民生新闻主要是围绕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的,是一种关乎民众利益的新闻报道形式,尤其是在网络化发展的背景下,要形成独具特色的民生新闻发展品牌,要在提升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形成为民办实事、为民说实话的综合性节目,更好的服务民生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