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数据可视化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8 17:08:0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财务数据可视化分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财务数据可视化分析

篇(1)

针对多种数据来源

Gartner的统计数据显示,传统的商业智能(BI)软件从采购到部署、上线,通常要两年时间,而这是一个现代化企业所无法忍受的。Qlik的产品从购买到部署完成通常只要5个月。“简单易用是Qlik产品的最大优势。无论是业务人员、IT人员、专业的数据分析人员,或者是数据科学家,在使用Qlik的产品时都可以轻松上手。而一些传统的数据处理工具,只有数据专家或懂代码的专业技术人才能使用。”Terry Smagh表示。

可视化分析主要应用于海量数据关联分析。由于涉及的信息比较分散,数据结构有可能不统一,而且通常以人工分析为主,再加上分析过程的非结构性和不确定性,所以普通的数据分析系统不易形成固定的分析流程或模式,很难将数据调入应用系统中进行分析挖掘。而功能强大的可视化数据分析平台,可以辅助人工操作,将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并做出完整的分析图表。图表中包含所有事件的相关信息,也能完整展示数据分析的过程和数据链走向。同时,这些分析图表也可通过另存为其他格式,供相关人员调阅。

大数据处理通常包括数据的采集、整理、存储、分析和挖掘、展示等多个环节。可视化是大数据分析的重要环节之一,因为它可能以更直观的图形、表格、地图等方式展现数据。

“可视化分析并不是简单地将单一来源的数据用非常漂亮的图表展现出来,而是对不同来源的数据,比如财务数据、销售数据、人力资源数据、商业分析数据等进行分析,形成企业自己的洞见,然后再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这才是真正的可视化。”Terry Smagh告诉记者。

早在2009年,Qlik就已经进入中国市场,目前拥有大量客户,比如联想、苏泊尔等。“中国客户对可视化分析、云服务、数据可控等有很强烈的需求。现在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挑战在于时间紧迫。我们要以更快的速度、更全面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中国不同行业客户快速增长的需求。”Terry Smagh表示。

用户要对大数据有正确的理解。大数据是用钱买不来的。一个企业如果想充分利用大数据,那么可以从一个细分的应用开始,逐渐扩展,慢慢了解和掌握数据的属性。这时,用户就需要一个平台化的工具。

可视化分析并不难

Qlik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大数据可视化平台,在此之上提供四方面的服务,包括自助服务式的数据虚拟化、引导式的数据分析、汇报和告警、嵌入式的数据分析。从具体的Qlik产品体系来看,最基础的是Qlik Analytics Platform,它提供关联引擎、API、工具箱等;在Qlik Analytics Platform平台之上,Qlik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功能,主要包括Qlik Sense、QlikView、Qlik Cloud和QlikView NPrinting等,对数据进行访问、管控、分析,并提供相关的增值服务。

Qlik崇尚一个简单的理念:用户如果能更多地进行业务分析,就能从数据中获得更多的价值。商业智能、大数据分析可以充分利用企业中所有人的智慧,实现业务系统的最优化,并挖掘出更多的数据价值。为此,Qlik提供了多样化的、快捷的工具,帮助企业中的每个人以自助服务的方式完成数据可视化分析,从而降低大数据分析的门槛。

在近日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Qlik的技术人员现场为记者演示了其可视化分析产品的应用。Qlik的技术人员将某一数据来源的数据以鼠标拖拽的方式拉入到Qlik Sense中,就可以轻松建立图表,并可对具体的数据进行查询。这些数据和图表还可在具有权限的人员中分享。

无论数据来自哪里,Excel或数据仓库;无论数据的类型如何,是结构化数据或非结构化数据,Qlik的产品都可以处理并进行数据关联,还可以通过API与第三方平台进行连接。举例来说,香港一家知名的甜品店在当地有80家分店,它想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在某个特定时间段产品的销售情况。这家甜品店就采用了Qlik的工具,对天气数据等进行分析,然后据此调整产品的生产,在促进销售的同时降低供应链的成本。“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就通过API接口将第三方数据平台上的非结构化数据整合到Qlik的可视化分析平台上,满足了客户的需求。”Terry Smagh补充说。

许多厂商可以提供可视化工具,但是它们的重点基本放在如何让用户更容易地使用这些工具,而没有注意如何在后台实现管理和控制。Terry Smagh表示,除了方便用户进行可视化分析以外,Qlik还能提供协作、数据管控等方面的功能。

Qlik的软件销售模式非常独特,个人用户可以免费下载Qlik的可化分析产品,其功能不会因为产品是免费的而被削减。企业中5个以内的用户,也可以免费使用Qlik cloud,将可视化分析工作放到云中完成。如果企业将Qlik的产品用于商业化目的,那么Qlik将视使用的规模进行收费。

现在入云并不晚

今年6月,Qlik在收购DataMarket之后了一系列Qlik Cloud产品,主要包括Qlik DataMarket、Qlik Sense Cloud、Qlik Sense Charts等。这被认为是Qlik正式进军云计算的开始。Qlik现在才进入云计算领域是不是有些晚?

篇(2)

一、大数据与财务分析

(一)大数据与财务分析的含义

大数据是一种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

财务分析是以会计核算和报表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等经济组织过去和现在有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分配活动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能力状况等进行分析与评价的经济管理活动。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及其他关心企业的组织或个人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或依据。

(二)大数据下财务分析的主要变化趋势

在大数据的影响下,财务分析有着一些重大变化:第一,由事后向实时转换,传统财务分析都是在期末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大数据下借助网络技术、云计算等让实时分析成为可能。第二,由基于结果分析转为基于过程分析,比如网上交易完成后,分析网上购物的评价,买卖交易过程中客户提出的需求,从中发现商机、对产品进行改进或对流程进行变革等。第三,从基于结构化分析转为非结构化分析,从传统的二维数据分析转向多维度分析,除了数据分析的直观结果,客户评价、品牌、知名度、网上评分等等都应该成为分析的范畴。

(三)大数据下财务分析的优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财务分析也应与时俱进,与大数据进行融合,充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和科学的分析方法给出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结果来协助财务决策,从而提高财务决策的效率和有效性。大数据下财务分析有着如下优势:第一,可以更有效的组织企业节省资金;第二,可以利用企业数据和行业公共数据寻找新的市场和机会;第三,可以共同创建、实时改进及创新产品;第四,有些领域还可以将大数据可视化,可以更直观进行分析和做出决策。

二、传统财务分析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分析不被重视,未能体现分析的价值

在企业中,财务分析不被重视,分析报告发现并提出的问题得不到重视,甚至很长时间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有些项目没有经过充分分析、论证测算就盲目上马,最终导致亏损;财务分析人员责任心不强,对分析不重视,不注重学习,敷衍了事,财务分析报告质量下降,形成恶性循环,财务分析的价值得不到体现。

(二)重报表、指标分析,轻非财务信息分析

传统财务分析都是财务三大报表为主体,采用财务比率、杜邦分析体系等比率的计算,结合经验,对比同行业公司情况,分析企业所处的状况。但实际上由于企业不同年度经营情况有差异,市场有变化,不同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估计的不同,甚至网上评价评价都会影响分析的结果,而且传统财务分析不管是杜邦分析、比率分析等都各有侧重,难以得出全面科学的结果。

(三)重静态分析,轻动态分析

以报表为主的分析,数据是静态的,已经发生的,等到各种数据结果统计出来之后再做的事后分析,存在不能实时反映市场的变化、不能掌握市场的最新情况等问题,管理、分析的时效性滞后,而且忽视了事前、事中的控制,出现问题时,已属于被动,增加了企业调整、反应的成本,降低了财务分析所起的作用。

(四)财务数据和业务信息融合度不足、口径不一、效率低下

财务部门提供财务数据,业务部门提供业务信息,两者信息独立,企业对外报告、公司内部总结、分析等,不同部门提供的数据可能不一致;政府各主管部门、企业内部不同部门对信息的需求不同;财务部门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统计、分析,效率低下。

三、大数据趋势下改进财务分析的对策

(一)企业管理层应该重视财务分析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的复杂程度不断增加,财务分析在企业决策中的作用也愈发重要,严密、科学的分析结果是企业决策的基础。企业应当重视财务分析,选用合适的财务分析人才,明确财务分析目标,完善财务分析方法、增加非财务分析指标,合理利用财务分析工具,构建科学合理、适用性强的、适合企业的财务分析体系,并不断创新,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的财务分析和管理能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的职业素质

篇(3)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英文简称AI,是一种通过普遍使用的计算机编程软件来模拟和呈现出模拟人类智能的科学技术。人工智能的概念最早在1956年被提出,在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应用发展后,目前的人工智能已经应用在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制造企业的自动化生产线、物流行业的智能匹配配送系统等。而审计作为社会治理中重要的一环,也必然需要进入到审计智能化领域中,智能化的审计管理模式和科学化的技术手段不仅有助于实现审计的全覆盖、提升审计效率、延伸审计内涵。但在智能审计的不断发展中,由于新的审计技术带来新型风险也不断暴露,想要更好地在审计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正确识别风险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是必不可少的。

一、人工智能在审计中的运用情况

(一)人工智能在审计中运用的理论基础

1956年8月,人工智能在美国达特茅斯会议上被正式提出。直至近十年来,计算机和芯片行业的发展,存储条件、处理器性能的更新以及新型技术手段的出现才为人工智能领域奠定了基础。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的主要面向2030年的关于推进推动我国新型下一代工业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主要战略目标之一是加快推进建立一个创新型工业国家和大力推进建设世界性的高新技术产业强国[1]。随着越来越多的行业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审计作为国家和社会监管的最主要途径之一,也必须与人工智能技术相适应才能更好地监管和促进各部门各企业的良性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审计人员从重复性较强的数据计算处理、分析等工作中解脱出来,审计人员可以更好地从事其他重要工作[2]。此外,智能审计借助于人工智能技术既可以对审计的流程和模式自主学习,也能够通过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3]。我国传统审计流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结束阶段。在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后,这三个阶段的模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审计计划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审计人员从多渠道,以内外部结合的方式获取信息,分析被审计单位的内外部环境、风险水平、重要性水平等因素,同时根据审计机构的人力资源数据,分析匹配最合适该项目的审计小组,确定审计范围和时间。在审计实施阶段,人工智能主要可以用于审计证据的获取和工作底稿的自动生成。除了通过直接链接被审计单位财务系统外,还可以利用数据挖掘和OCR技术等将非结构化数据转换成易分析审计证据。同时结合了人工智能的持续监测、实时数据记录和区块链技术,可以自动定时地生成审计日志,降低数据被篡改的风险。此外,还可以通过提前设置或自动抓取审计文书模板的方式,自动生成审计通知书、函证书等。在审计结束阶段,可以根据审计过程和以前的审计结论自动生成审计报告和整改方案。

(二)人工智能在审计中运用的实例分析

实际上,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对于智能化的审计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如德勤在2017年推出的智能财务机器人“小勤人”,随后又推出了主要面向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智能审计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审计人员可以在输入审计数据和需求之后,由平台自动分析审计风险并生成审计报告。通过对德勤公开案例的研究发现其在风险评估和选择应对措施方面遵循的还是如图1所示的基本逻辑。但在数据收集方面则基本交由“人工智能”来进行,有效地提升了工作效率。根据德勤消息,其有效地减少了审查法律合同文件,发票,财务报表和董事会会议记录的时间达50%以上。而毕马威开发的“人工智能信贷审阅工具”则更为详尽地描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如何与审计过程相结合。其主要功能如图2所示。首先,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信贷文本的批量秒读,和自动化快速分类。其次,识别信贷文本与相关资料中的重要信息,实现对自动化摘要处理。再次,利用深度学习模型,自动识别资料中包含的各类风险信号,提取对应的关键风险信息。随后,运用大数据技术收集整合金融机构内部和外部数据,深度挖掘风险点,进行多维度风险信息分析。最后,可视化展示内外部整合数据的风险信息,提供更直观、更具洞察力的辅助决策。总的来讲,人工智能技术在审计中运用,可以根据对各种业务类型的划分归纳,自动对所涉及的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进行了采集、初步处理、分析及实时监测,自动产生各种预测和应急预警的信息,为被审计的项目提供了线索及相关资料。这些措施有利于审计人员明确审计的重点与审计范围,科学地安排年度审计工作,将有限量的审计资源合理配置投入至公司经营业务中存在较大风险的领域,实现了审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

二、人工智能审计带来的新型风险

大数据审计是指面对大量的数据,运用大数据技术方法和工具,开展多层次、多部门联合的数据收集、分析和验证。与传统审计相比较,大数据审计所使用的数据更多源复杂,所使用的技术方法更科学高级。而人工智能审计则是在大数据审计的基础上,将审计过程智能化和标准化,可以说大数据是人工智能审计的基础,而人工智能是大数据审计的未来提升的必然方向。而在这种发展衍生的过程中,通过分析发现会面临以下三种新型风险:

(一)数据安全风险

人工智能审计的所有构建都基于大量的数据和数据模型,所以数据安全风险既包括数据源获取是否准确与全面的风险,也包括数据泄露的风险。我国目前各地管理标准不一、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水平差异较大、各地和各部门出于信息安全性考虑对大部分数据保密等情况,造成了各级审计机关之间、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之间数据流通不畅的问题。并且在大数据时代,信息量巨大,信息结构复杂,网络中充斥着大量的虚假信息、错误信息,如果数据源出现错漏,将影响整个审计过程和审计结果。而在进行数据储存和传输的整个过程中,一旦用户的数据库和服务器遭到黑客的袭击,很有可能就会造成数据泄露。例如,成本和原材料等信息如果被外泄,该企业会在供应链的定价战略等诸多方面陷入被动的状态。

(二)人机沟通障碍风险

在审计中的人机沟通的目标就是为了使得用户和计算机软件之间能够做到尽可能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换。然而目前审计机构的审计方法大多都停留在基于SQL的数据查询和基于电子表格软件的数据查询两个层面。然而这两种方法都有其无法避免的不足之处。在SQL的数据查询方法中,需要根据不同的问题特征编写较为复杂SQL语句,这对于审计人员的电脑和编程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而这种分析的结果通常以二维表格展示,当所得到的结果数据量较多时,无法直观的展示筛查结果。而在基于电子表格软件的数据查询中,大多软件无法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同时半结构化的数据也很难用到传统的电子表格进行分析。而当今数据量不断扩大,数据类型和结构也更加复杂,很显然电子表格软件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对于大数据审计工作的需求。

(三)人工智能代替职业判断的风险

审计的职业判断,是指审计人员在对于审计准则、财务报表的编制及其职业道德操守进行熟悉和掌握的基础上,将其相关知识、技术以及实战经验进行综合应用并针对具体审计业务做出的一种有根据性地决定的判断。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运用水平下,人工智能的运行还是要依赖以往的经验判断和设定的程序语言,再通过高速的运算,最终做出类人的行为,无法取代人脑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新事物探索定义问题的能力。尤其在被审计单位或人员不配合、刻意隐瞒作假、行为言语有异常引起审计人员警惕的情况时,人工智能则完全无法对审计人员起到替代作用。在不能够保证所有被审计单位都对审计机构保持绝对信任和完全的数据共享的前提下,人工智能想要完全取代审计人员,代替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还需要在技术和制度两方面都作出更多的努力。

三、人工智能审计新型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靶向数据安全风险:加密技术和“区块链+审计”

针对数据安全问题、加密及安全技术的发展。比如,基于数据仓储单元的信息安全技术、查询方凭借设定的访问授权才能对所指定的数据记录或者是数据库中的文件进行查询。伴随着大量的数据搜索收集及分析,查询方的组织属性、访问类别等信息将以“安全标签”的形式嵌入至其中的原始数据,形成唯一的新型数据单元结构。将大量的数据仓储单元安全技术综合运用于监督信息共享的平台,可以直接通过对访问授权的方式进行控制,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原始数据的采集存储、流通等相关信息的完整性及其安全,使得审计过程和审计成果的应用可以变得更加高效、便捷。而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基于去中心化的全新分布式记账技术,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点,减轻了存储审计数据的管理压力,降低了审计数据存储的安全风险。同时,区块链也充分利用了时间戳技术来有效保障本地客户端与远程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实时更新顺序完全相符。时间戳技术能够直接作为对区块数据“存在性”和“真实性”的事实证明,确保了应用该技术的审计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及相关信息准确真实性,大大增加了审计抵御技术风险和辨别真伪能力。

(二)靶向人机沟通障碍风险:数据可视化

数据可视化的应用在很大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数据分析技术难度高和分析结果不直观的问题,数据可视化主要是通过各种易于理解的手段,将复杂的数据显示出来,从而能够清晰有效地直接表达出数据中的信息,审计人员通过数据可视化就能发现隐藏在数据之下的规律。基于SQL的查询方法、基于电子表格的查询方法,以及基于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的主要优缺点如表1所示。在对交通运输、地理资源、环境保护等领域进行审计时,其业务数据包括融合了几何、像素信息的图形和影像数据。此时,数据可视化分析的优势就体现在:第一,拥有友好的人机交互功能,可以实现数据分析的操作只需系统页面的简单点击就可完成。第二,具有丰富的图像功能,有助于审计人员掌握审计要求和重点。第三,具有强大的图形分析技术,可以交互地构建和调节曲线、表面、节点等各种数学模型,可以替代一部分编程工作,提取异常的数据。

(三)靶向人工智能代替职业判断风险:机器学习与审计经验结合

机器学习是现代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分析模型的建立进入自动化的程序。机器学习用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其预测是否可靠,依赖于其所输入的历史资料质量。所以,人的偏好可能影响到为了训练人工智能所需要选择的数据集、为过程所选择的计算方法和对输出进行诠释。而为了使得审计智能化和自动化,不仅要及时地搜集到所有审计的数据,还要反复进行数据处理,推导得到可以广泛应用的公式。在数据库的选择与筛选中,任何一个数据如果出现错误都有可能直接造成最终分析结论准确性的下降,但人工智能在其现有的信息化和科技水平之下,无法通过自主机器学习的方式来弥补其中这一缺陷。换句话说,目前人们只能通过培训提升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减少甚至消除了劣质数据的形成和产生,再通过对数据的存储分析来积累优质审计人员和专家的经验,以此来应对人工智能无法代替职业判断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杨明增,任庆玲.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运用及其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3):95-99+3.

[2]陈莉.加快会计师事务所信息化建设的六大任务[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9(11):34-35.

[3]李强,谢汶莉.大数据审计中的可视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6(2):79-86.

[4]宋夏云,周琬宇.大数据视角下智能审计取证模式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8(12):71-74.

[5]许汉友,汪璐璐.智能审计本质之问[J].商业会计,2020(23):4-8.

篇(4)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057-02

一、单位网络信息安全现状

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财务结算中心已建成千兆互联到终端桌面,所使用的主要财务软件如下:

(1)中原油田财务结算系统(安装该系统仅为查询历史财务数据)。

(2)中国石化资金集中管理信息系统。

(3)中国石化会计集中管理信息系统。

(4)中原油田关联交易系统。

在网络应用方面,与日常工作密切相关的财务应用系统相继投入使用,网络信息安全系统的建设却相对薄弱。

1、网络系统安全现状

近几年,随着局域网规模的日益扩大,网络结构及设备日趋复杂,网络病毒、黑客攻击、网络欺骗、IP盗用、非法接入等现象,给中心网络的管理、维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心网络、员工微机经常受到油田局域网以及来自大网非法连接的攻击,IP地址冲突时有发生。ARP攻击导致网络中断、甚至瘫痪;病毒、蠕虫、木马、恶意代码等则可能通过网络传递进来,造成操作系统崩溃、财务数据丢失、泄漏。而各类财务软件的日常应用,必然要进行各种外连和数据传递。如何进行安全地连接网络、传输数据,日益成为中心亟待解决的问题。

2、网络信息监控状况

对于互联网出口的外发信息无法进行记录和查询,缺乏有效的信息审计和日志保存手段,从而不能有效贯彻和满足油田以及国家关于企业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

来自网络的安全威胁日益增多,很多威胁并不是以网络入侵的形式进行的,这些威胁事件多数是来自于油田局域网内部合法用户的误操作或恶意操作,仅靠系统自身的日志功能并不能满足对这些网络安全事件的审计要求,网络安全审计通常要求专门细致的协议分析技术,完整的跟踪能力和数据查询过程回放等功能实现。

3、上网行为管理能力

中心网络资源能否合理使用,带宽是否会被非工作需要的网络应用占用,日常工作所需的网络流量和稳定性能否得到保障,当网络出现拥堵,或者异常流量、异常攻击爆发时,是否能及时分析、排查流量使用情况并几时进行有效控制,这些状况主要表现为:网络用户非工作范畴(用于娱乐)的网络应用流量极大,如:各类多线程P2P软件下载、大型网络游戏、P2P类的音视频、网络电视等应用。

二、中心网络信息安全建设目标

为了确保信息资产的价值不受侵犯,保证信息资产拥有者面临最小的安全风险和获取最大的安全利益,使包含物理环境、网络通讯、操作系统、应用平台和信息数据等各个层面在内的整体网络信息系统具有抵御各种安全威胁的能力,我们制订了如下的安全目标:

1、保密性

确保各类财务数据不会泄漏给任何未经授权的个人和实体,或供其使用。

2、可用性

确保财务信息系统正常运转,并保证合法用户对财务信息的使用不会被不正当地拒绝。

3、完整性

防止财务信息被未经授权的篡改,保证真实的信息从真实的信源无失真地到达真实的信宿。

4、真实性

应能对通讯实体所宣称身份的真实性进行准确鉴别。

5、可控性

保证财务数据不被非法访问及非授权访问,并能够控制使用资源的人或实体对资源的使用方式。

6、不可抵赖性

应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防止实体否认其行为。

7、可审查性

应能记录一个实体的全部行为,为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提供有效的调查依据和手段。

8、可管理性

应提供统一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和管理规章制度,这是确保信息系统各项安全性能有效实现的根本保障,同时合理有效的安全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技术上无法实现的安全目标。

三、中心网络信息安全建设方案

通过上述对中心网络的现状及安全需求分析,并结合油田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的具体要求,我们建议实施部署网络出口防火墙系统、网络日志审计系统、网络访问内容和行为审计系统。

1、网络出口防火墙系统

防火墙是基于网络处理器技术(NP)的硬件高速状态防火墙,不仅支持丰富的协议状态检测及地址转换功能,而且具备强大的攻击防范能力,提供静态和动态黑名单过滤等特性,可提供丰富的统计分析功能和日志。能有效实现过滤垃圾残包、拦截恶意代码,保护网络数据和资源的安全。

将防火墙透明接入到原有网络中的出口处,采用应用层透明的方式对用户对外网的访问进行应用层解析控制。在防火墙上划分两个区域:外网区域、内网区域,防火墙可以桥接入到原有的用户网络中,或者接到核心交换机上。保证所有的数据流经过防火墙以便完成应用层的过滤。

2、部署网络访问内容和行为审计系统

安全审计系统是一个安全的网络必须支持的功能特性,审计是记录用户使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所访问的全部资源及访问的过程,它是提高网络安全的重要工具,对于确定是否有网络攻击的情况,确定问题和攻击源很重要。而行为审计系统通过对网络信息内容的完全监控和记录,为网络管理员或安全审计员提供对网络信息泄密事件进行有效的监控和取证;也可以完全掌握员工上网情况,比如是否在工作时间上网冲浪、网上聊天、是否访问内容不健康的网站、是否通过网络泄漏了机密信息等等,对于不符合安全策略的网上行为进行记录,并可对这些行为进行回放,进行跟踪和审计。

3、部署网络日志审计系统

日志审计系统为不同的网络设备提供了统一的日志管理分析平台,打破了企业中不同网络设备之间存在的信息鸿沟。系统提供了强大监控能力,实现了从网络到设备直至应用系统的监控。在对日志信息的集中、关联分析的基础上,有效地实现了全网的安全预警、入侵行为的实时发现、入侵事件动态响应,通过与其它安全设备的联动来真正实现动态防御。

部署日志审计系统主要功能:1)海量的数据日志:系统全面支持安全设备 (如防火墙,IDS、AV)、网络设备 (如Router、Switch)、应用系统 (如WEB、Mail、Ftp、Database)、操作系统 (如Windows、Linux、Unix) 等多种产品及系统的日志数据的采集和分析。2)安全状况的全面解析:帮助管理员对网络事件进行深度的挖掘分析,从不同角度进行网络事件的可视化分析。

四、结束语

篇(5)

中图分类号:C35 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即建筑信息化模型,BIM建立模型时给模型赋予建筑信息的属性(如构件的材料、尺寸、配筋、钢号,设备的型号、厂家、功率等)。BIM以其可视化、协同效率高、参数化及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关注赢得了建筑行业市场的认可,在国外BIM给工程建设行业带来彻底的变革,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中国的建筑业在近20年也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建筑业越来越以体量大、复杂程度高的项目而诞生,随之BIM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工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涵是自项目开始至完成,通过项目策划和项目控制,使项目的投资、进度和质量目标得以实现。工程项目运作过程涉及多方管理主体,包括:业主方管理、设计方管理、施工方管理等。为了使各个部门之间系统、准确、及时、形象的沟通和识别项目信息,将数字化信息技术模型用于项目管理中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来,BIM应用在国内外工程建设行业如火如荼,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陆续在工程建设中引进BIM技术。BIM可以贯穿容纳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信息,这些信息能加快决策进度、提高决策质量,增加项目收益。BIM是住建部十二五期间重点鼓励推广的技术,目前在大型项目和复杂项目中应用比较广泛。

2 BIM基本概念

时至今日,BIM一词已在业内口耳相传、如日中天。那么,到底何为BIM?其发展渊源如何?

2.1 BIM基本定义

BIM概念,作为对包括工程建设行业在内的多个行业的工作流程、工作方法的一次重大思索和变革,其雏形最早可追溯到1970年代。早于它而衍生的类似术语还有:欧洲所谓的BPM(Building Product Models)以及芬兰所谓的PIM(Product Information Models),后来美国 “BIM之父”――乔治亚理工大学的Charles Eastman教授提出了BIM理念至今,BIM技术的研究经历了三大阶段:萌芽阶段、产生阶段和发展阶段。1975年“BIM之父”Eastman教授在其研究的课题“Building Description System”中提出“a computer-based description of-abuilding”,以便于实现建筑工程的可视化和量化分析,提高工程建设效率。后来随着BIM技术的不断探索,以及对建筑生命周期的深入理解,即BIM比较多的被定义为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它被直译为“建筑信息模型”。

对于BIM中文定义,大众较为认可的是McGraw Hill在2009年名为《The Business Value of BIM》的市场调研报告中所给出的,即:BIM是利用数字模型对建设项目进行设计、施工和运营的过程。该BIM定义较为准确、简练、清晰、便于传播。可以概括的说BIM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包含多个阶段(甚至是全寿命周期)的过程。

2.2 BIM诞生缘由

BIM作为贯穿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一项技术,其应用价值涵盖从项目的立项到后期的运维等各个阶段,也由此覆盖了工程建设行业中的各个群体,如:业主、设计师、施工人员、监理工程师、设备及材料供应商、物业管理人员等多专业参与人员。

有数据表明,过去几十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发达国家大多数非农业行业生产效率几乎翻倍,但工程建设行业的生产效率未升反降。然而造成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除工程建设行业自身特性所决定的外,还有其他因素。如:割裂的行业结构,信息传递失误及失流,注重短期成本而不是综合价值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

美国施工行业生产率发展趋势: 1964-2004 (来源:Pike Research)

综上,解决整个工程建设行业低效率的根本途径就是把项目设计―施工―管理过程集成为一个整体。美国斯坦福大学最初将其定义为能实现多专业融合的“POP”模型,其中:产品(Product)――建筑物、结构、管道、生产线;组织(Organization)――设计、施工、管理队伍;过程(Process)――用于建造设施的工作过程。

随后,由此发展出目前工程建设行业已广泛接受的BLM(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它要求参建各方在设计、施工、项目管理、项目运营等各个过程中将所有信息整合在统一的数据库中,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为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平台。在整个系统的运行过程中,要求业主、设计方、监理方、总包方、分包方、供应方多渠道和多方位的协调,并通过网上文件管理协同平台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

总之,BIM技术是全球工程建设行业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它为本行业发展所带来生产力的解放和生产效率的提升,经不断地实践,且已得到广泛的认可。

3 BIM应用价值

3.1 BIM应用价值概述

BIM技术可以使规划、设计(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竞标、建造、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信息连贯一致,包括设计与几何图形、成本、进度信息等。该方法以参数化三维模型为核心,原理是尽可能将建设工程过程中的修改提前到项目前期(施工以前),同时使建设全过程(方案、设计、建造、营运)的信息保持一致。

建设工程信息模型均允许访问以下完整的关键信息:

设计阶段―设计、进度以及预算信息

施工阶段―质量、进度以及成本信息

管理阶段―性能、使用情况以及财务信息

具体内容包括:

(1)BIM涵盖了全面的信息:

可以有效的访问有关设计与几何图形、成本、进度信息,所有这些关键信息均可立即获得,从而可以更快更有效地制定项目相关决策。

(2)BIM降低设计和文档的工作量及错误:

允许项目团队在设计或文档编制过程中随时对项目做出更改,三维工程模型能自动关联协调二维图纸的不当表达和疏漏,省去了繁重、低价值的反复协调与人工检查工作,提高检查质量。这使项目团队可将更多时间投入项目关键问题。

(3)BIM更加方便修改和减少修改错误:

BIM模型只要对项目做出更改,由此产生的所有结果都会在整个项目中自动协调。创建关键项目交付件(例如可视化文档和管理机构审批文档)更加省时省力,因此可以更快更好地交付工作,信息模型提供的自动协调更改功能可以消除协调错误,提高工作整体质量。

(4)BIM为施工阶段提供更多信息,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更易沟通:

可以同步提供有关建筑质量、进度以及成本的信息。施工人员可以促进建筑的量化,以进行评估和工程估价,并生成最新评估与施工规划。计划产出结果或实际产出结果易于分析和理解,并且施工人员可以迅速为业主制定展示场地使用情况或更新调整情况的规划,从而和业主进行沟通,将施工过程对业主的运营和人员的影响降到最低。提高文档质量,改善施工规划,节省施工中在过程与管理问题上投入的时间与资金。最终保障施工的顺利完成,提高工程质量,能将业主更多的施工资金投入到建筑,而非行政和管理中。

(5)BIM在工程建设生命周期的管理阶段的价值:

BIM可同步提供有关建筑、设备使用情况或性能已用时间以及财务方面的信息。工程建设模型可提供数字更新记录,并改善搬迁规划与管理,以及重要财务数据。这些全面的信息可以提高建筑运营过程中的收益与成本管理水平。同时还将用于例如搬迁管理、环境分析、能量分析、数字综合成本估算以及更新阶段规划。

4 结论

BIM技术作为一门信息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利用发达的信息技术通过虚拟建造来解决工程建设中各个环节所遇到的问题。帮助工程建设行业的工作人员提高生产力。BIM在建设领域的范围非常广泛,但现阶段而言,还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随着我国数字化、信息化进一步的推进,BIM必将成为将来建筑业的主流。

参考文献

[1]麦格劳―希尔建筑信息公司.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与施工革新,生产与效率的提升[R],2009

篇(6)

关键词:商业智能 财务管理 OLAP

引言

在信息缺乏的时代,企业管理层更多依靠个人经验和智慧进行管理,制订决策。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使企业管理的效率及劳动生产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企业管理者面对的数据和信息都有了海量的增长,而“无知”则会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与决策的最大威协。据IBM估计,全球每天在线的数据为2EB,而在脱机的媒体中数据则是在线的30倍之多。这无疑将对企业搜集、管理、分析整理数据,以提供它们进行管理所需要的必要信息进而快速做出正确的决策方面增加新的难度。

如何帮助企业管理层在最短的时间内面对海量的数据做出最为快速和科学合理的反应和处理,以提高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水平,从而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将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而商业智能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方便了企业管理者高效利用数据,真正实现以数据分析和处理的智能化决策,为企业的智能化财务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商业智能技术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战略意义

(一)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内在需求

战略目标是对企业战略经营活动预期取得的主要成果的期望值。战略目标的设定,同时也是企业宗旨的展开和具体化,是企业宗旨中确认的企业经营目的、社会使命的进一步阐明和界定,也是企业在既定的领域展开战略经营活动所要达到的水平的具体规定。

随着计算机技术 、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账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信息化的层次在不断演进,第一个阶段是单一部门的信息化,其应用效果主要是单项工作的自动化,这个阶段的财务软件属于记账型财务软件;第二个阶段是跨部门的信息化,这一阶段对应的财务软件是核算型财务软件;第三个阶段是企业级的信息化,这一阶段强调企业整体动作能力的提升,对应的财务软件是管理型财务软件。

随着信息化向纵深方向发展企业的战略目标与财务信息系统目标能更好的整合,企业的业务流程更趋合理,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整合优化企业资源的配置,从而达到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实现的目的,对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的作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改进管理模式以适应财务信息化的要求,商业智能技术能够实现财务管理数据深层次描述和指标分析 ,挖掘出财务数据中深层次的信息并发现企业所存在的问题,使财务数据得到有效地利用。

(二)提高企业财务运营分析的质量

随着信息化的全面展开,各组织基本实现了管理的现代化、智能化、一体化。信息化的层次从MRP、MRPII、ERP到CRM,每一次变革都极大地推动了企业信息化的升级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组织实施了财务信息化之后,在组织内部财务数据的准确、可靠、真实地以电子形式存储在有关文件之中,这些数据不但可以进行数据之间的运算处理,而且具有数据统一性、完整性、安全性的特征。对外报送的数据多数是以报表为主,获取容易,通过利用商业智能技术对组织内部数据及相关企业的有关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加强组织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优化经营决策的制定,控制利润目标以及经营成本费用,企业财务信息的统一标准化收集和处理,进而提升组织财务管理效率和财务运营分析质量。

(三)对于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有现实意义

传统的财务管理系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财务战略管理、财务业务管理和财务业务作业管理。其中,财务战略管理是企业财务资源,建立并维持整个企业财务运营秩序,从宏观层次规划企业财务的发展方向及路径;财务业务管理层是对企业的财务资源、计划等进行管理;财务作业管理层是直接帮助员工处理具体的财务业务数据。商业智能并不是完全传统的管理职能,而是以智能化的方式对现有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造,其主要目的是将人工智能和技术因素进行高效和智能整合,使企业变得更加“聪明”。

商业智能虽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它可以为企业带来经过科学武装的管理思维,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并能及时发现问题,这些都是企业提升经济效益的基础和关键。

商业智能的内涵及基本思想

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自1996年首次提出以来,其内涵也随着商业理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目前通常认为,商业智能是指利用已有的数据资源做出更好的商业决策,也就是说从数据中提取有效的信息,从信息中及时地发现知识,为人类的思维决策和战略发展服务,尽量减少管理决策中“凭经验、拍脑袋”的风险和隐患。

商业智能作为跨学科的新兴领域,它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新兴的管理理论、管理方法结合的产物,在技术方面,普遍认为商业智能的技术体系主要有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DW)、在线分析处理(On-line Analysis Process,OLAP)以及数据挖掘(Data Mining,DM)三部分组成,首先数据仓库是BI的数据存储技术,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随时间变化的稳定数据集,支持管理决策过程。它能够帮助企业以一种合理的方式整理各个业务处理系统积累下来的历史数据,并在整个企业内部实现信息共享。其次在线分析处理技术OLAP(Onlineanalytical Processing)是一种数据分析技术,侧重于对分析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的决策支持。它是让管理者对海量数据进行浏览分析的工具。最后数据挖掘技术(data Mining ,DM)是应用一系列技术从大型数据库或数据仓库的数据中提取人们感兴趣的信息和知识,目的是帮助决策者发现数据潜在的关系,寻找经营者忽略的要素。因此从技术层面上讲,商业智能不是新技术,它只是数据仓库、OLAP和数据挖掘等技术的综合运用,所以商业智能也可看成是一种信息化解决方案。

商业智能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一)商业智能技术与财务管理系统结合的优势

账务管理的发展经历了财务手工管理、财务信息管理和财务智能管理三个阶段,其中财务手工管理的时间比较长,财务信息管理方兴未艾,财务智能管理崭露头角。财务手工管理主要是有关人员依靠自己的经验和直觉进行推断或假设最后作出决策,依靠经验和直觉办事,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对未来只能进行假设和推断,容易形成名人效应和品牌优势,但难以应对复杂的环境。

财务信息管理阶段是管理层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及其辅助工具)对数据进行采集、筛选、提炼、统计、汇总。工作效率高,数据处理能力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可靠性。但该阶段只提供财务管理处理结果反馈,对信息的发掘不深,只见过去和现在,不见未来,提高工作效率的对象仅限于管理层和执行层。财务智能管理阶段通过人工智能与计算机的有机协调,利用业务知识和信息技术分析、集成信息,获得相关知识;提供预测数据;实现人工智能化科学化、机器智能化和企业智能化。这个阶段获取的信息具有整体性、深刻性、科学性、灵活性、预见性、敏锐性等特点。

智能财务管理是建立在财务信息管理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科学性,能进行快速、综合的分析,获得的信息容易共享,能形成明确的财务管理模型,对未来的预测具有可靠性。智能财务管理能利用业务知识和信息技术对信息、企业过去的行为和企业的发展情境进行分析集成(而不是简单的统计、汇总),挖掘出潜在的规律,将信息转化为有用的知识。这是智能财务管理优越的关键所在。

智能财务管理包含财务管理所有知识,它将财务管理所有相关数据存储在数据仓库中,能明白过去(活用历史数据)、清晰现在(进行实时管理)、洞察未来(预测数据),给财务高层决策者全面直观的视图,把企业积累的财务业务数据真正转变为有价值的信息。

(二)智能财务管理系统

首先,智能分析型财务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支持数据仓库的应用,能实现OLAP智能数据的挖掘分析,包括更细致的财务报表,支持进行财务状况的结构分析、财务状况的比较分析、财务状况的趋势分析、损益结构的分析、损益比较的分析、损益趋势的分析、现金流量结构的分析、现金流量比较的分析、现金流量趋势的分析等主要财务指标的分析功能。将一改传统财务软件只重视管理反馈,忽视数据挖掘与分析,将企业过去长期被忽略的多种形式的历史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清洗和整理,能对企业财务和经营管理数据进行多维、多点的在线分析,生成智能化立体透视的分析图表,能够对财务数据进行智能分析、预测和报告,并将这些分析和预测的结果形成报告提交给企业决策者。它强调快速准确的财务控制与分析,以实现经营决策支持为主要目的。

其次,商业智能技术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形成财务软件,可将企业要考核的指标进行量化,通过智能化分析实现管理指标的可视化直观显示、集中的显示出财务目标和非财务目标之间的平衡,使长远目标和当前行动能协调一致,从而能辅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报表是企业用于提示管理问题的有效工具之一,但是传统意义上的报表往往基于二维空间的书面性,形成一份会计报告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当收到财务报表时为时已晚,流动性太差,商业智能技术运用于财务管理则提高了传统报表的效率,有利于中深层次的问题的在线分析,同时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挖掘细节;还可以提供从不同角度分析数据的能力,促进了分析的效率。

最后,商业智能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是一种企业信息集成解决方案,与企业其他的应用系统,如企业资源规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办公自动化(OA)等系统之间均具有数据接口。同时,这些系统也为商业智能提供了数据源,但智能财务的价值又在这些系统之上,因为智能财务可以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商机或威胁,获得洞察力,帮助了解企业和市场的现状,把握趋势,识别异常情况,认清可能正在对企业的业务产生影响的行为及影响程度。

总之,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及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核算及管理层的会计信息系统会不断完善,企业积累的原始数据会越来越多,企业会形成更大规模的数据库和数据仓库。将商业智能技术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利于从数据仓库中的海量数据筛选出有用的数据,完成转换处理,为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使管理者能够从多维度全面快速把握企业整个盈利状况,进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1-108-02

一、引言

计算机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使得各个领域都极其重视计算机的应用和信息化的发展。在医院的管理控制中,财务管理占据重要地位,是做好医院把控的关键环节。加快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确保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对提高医院的整体服务水平都有重要意义。医院资源管理系统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对加快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步伐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对财务管理系统、物流管理系统、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等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探索医院资源管理系统的应用,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

二、医院资源管理系统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意义

计算机的不断应用和信息化的不断普及,使得我国各个领域都在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医院资源管理系统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对医院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建立全面的医院财务核算、成本核算、财务监督的管理体系,及时掌握充分的医院财务信息并进行分析,提高财务工作效率。

2.医院资源管理系统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对提高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和社会价值有重要意义。

3.通过医院资源管理系统,有助于更有效、准确地搜集财务信息并对其进行及时地分析,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可靠。

三、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分析

1.医院财务信息化定位不够明确。在医院的总体规划中,长期以来存在对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的问题,很多财务工作人员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这种现状的存在使得医院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和理想预期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其他行业都已经或将要实行信息化的过程中,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步伐相对比较落后。同时,医院的领导对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认识也不够明确,使得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在宏观控制上得不到重视,严重影响了财务的工作效率和改革。因为资金建设的问题,医院领导在医院建设过程中,往往只考虑到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而忽视了长久效益,仍然采用传统的工作方法,不仅工作效率较低,而且失误率较高。

2.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在医院财务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医院财务工作人员的教育、素质、职业道德等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对实现医院管理体制的改革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医院财务部门的招聘过程中,片面要求应聘人员的财务处理能力,对计算机操作能力要求较低。使得在实际工作中,财务人员单纯依靠人工操作,计算机操作能力不强,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明确,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同时,在工作过程中,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次数也较少,使得工作人员缺少知识更新的机会,给财务部门的人员素质提高和结构优化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财务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缺陷,无法满足财务管理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对医院财务管理的信息化造成严重的影响。

3.没有全局性的管理系统。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管理的日益复杂,各个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物资的分配和公共品的使用,才能使得各项资源得到最优配置,但是在财务管理的发展过程中,医院内部的控制制度不是很完善,致使医院的各项考核制度得不到落实,医院在整理管理过程中缺乏全局性的管理系统。

四、医院资源管理系统在医院财务管理应用的功能

1.信息化工作方法,提高效率。利用医院资源管理系统代替传统的工作方法,可以改善以前的纯手工的、低效的、长期的工作现状,提高工作效率。利用医院资源管理系统进行医院财务管理,将财务管理信息化、自动化,财务数字信息化,一方面提高了医院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另一方面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增强财务信息能力。利用医院资源管理系统处理医院的财务事务,由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登记信息等,不仅极大的扩充了信息数据的存储量,有效地实现现在财务信息和过去财务信息的有效对照,对财务有更好地把控;而且,可以做到及时反馈,动态掌握现在信息和过去信息。在财务处理过程中手工处理附表、会计报表等信息不仅耗时耗力,而且效率低下。利用医院资源管理进行报表处理不仅效率很高而且可以扩大报表的信息量,通过搜索等功能,获得更多形式的报表内容,从而利用报表之间的比较。

3.社会效益价值高。利用医院资源管理系统进行财务处理,简化了患者的收费手续,而且收费标准透明度高,便于查询。同时,提高了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业务能力,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概率、缓解医患矛盾。医院资源管理的应用可以极大地增加医院管理的社会效益。

4.进行实时的财务经济分析。医院资源管理系统的财务应用,可以实现收费与结账、报表的信息化,医院内部的局域网也有利于管理层更好地把握医院日常的收入情况和患者的每日流动量,有利于对医院事物进行整理的把控和对医院综合信息的评价。同时对领导监督医院的日常经营状况提供了条件,加强和完善医院的综合效益评价。

五、医院资源管理系统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运用

1.财务管理系统的应用。财务管理系统是和物流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等各业务系统组成的一体系统。使得财务管理系统的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实现高度的统一。财务管理系统的应用可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业务数据之间的一致性,对提高业务模块的工作效率有极大的意义。财务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入库凭据、收入凭据、物资等凭据的有效自动传递,实现账务数据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财务管理系统的投入使用,可以使得各部门之间的账务往来协调一致,及时调控,从而在周结或月结的对账过程中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因为数据来源一致,容易实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提高了对账效率。

2.物流管理系统的应用。物流管理系统也是和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等形成的管理一体化。物流管理系统规范了采购、入库、出库的物流过程,实现了物资在各个部门之间的高效流动,同时采用物流管理系统,对各个部门的物资流动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耗费物资数据及时记录,保证了各部门的物流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一致性。物流管理系统的应用可以实现整个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效果,有效地加强了内部监控管理,降低了资源损耗,杜绝了管理漏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医院腐败,提高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

3.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应用。固定资源管理系统在财务管理中应用,与物流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相结合,形成医院管理信息一体化。固定资源管理系统支持固定资产的多业务操作,并对操作过程进行全面的记录,有利于以后的会计核查。有些医院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中,会实行条形码处理,不仅可以有效地监控到固定资源的数量,降低日常的使用消耗,而且有利于固定资产的盘点和处理。通过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对折旧的处理,实现了现代化的折旧方法,对大型设备进行年限折旧核算,通过信息系统实现数据的自动计算,减少了人工工作量,提高了管理效率。

4.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应用。全面预算管理系统,是指系统在预算过程中,实现自动化费用报销,使得系统规定的时间内对各部门的消费进行扣除。同时,在全面预算管理系统中,添加了预警功能,对部门内的消费超过额度的会显示预警信息,方便了部门内部的成本控制,对医院的预算进行了提前控制。另外,权利预算管理系统可以实现总账、出纳日记账的自动形成,及对各个科室的财务动态跟踪,全面实现预算监控。

5.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应用。随着医院财务管理系统的不断推进,医院财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工作也日益重要。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业务操作能力、信息化意识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至关重要。在财务管理中引入财务管理系统,将财务管理人员的信息录入电脑,可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并针对财务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培训教育,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全面挖掘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潜能。对避免财务信息错误和财务问题处理错误有很大的帮助。

六、总结

在上文论述中,我们主要讨论了医院财务管理系统在医院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应用方面及医院的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医院财务管理方面更加深入的改革还需要考虑更多方面的因素,信息化进程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各领域的信息化进程日益加快,也更加受到重视,我们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要贴近实际,结合现实状况、使人员素质、硬件设备和监控情况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管理改革效果,才能使医院更好地服务人民。

参考文献:

[1] 武敏,徐孝仕.医院资源管理系统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经济,2014(8)

[2] 原俐丽.基于资源管理系统的医院财务管理研究[J].财经界,2015(30)

[3] 戴永秀.医院资源管理系统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管理观察,2015(33)

篇(8)

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会计这一职业的传统并重新定义会计的工作内容.据IDC预测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数据总量预计超过40ZB①,而2009年全球数据总量还不到1ZB.短短几年时间,全球的数据量以每年58%的速度增长,预计未来这一增速还会更快.大数据已经渗透到科学、医疗、能源、城市建设等诸多领域,也为会计信息化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1大数据时代会计的新特点

1.1打破信息“孤岛”

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原有会计部门的独立性逐渐弱化,与企业内部其他部门间组织边界越来越模糊,不同组织的部分功能趋于融合.企业资源计划的应用将会计信息与其他部门的经济信息置于同一系统中,会计数据来源不仅由本部门进行初始记录,也可能是实时从其他部门获取信息并予以记录.例如出、入库单,可直接在对口部门仓库、生产车间进入信息系统.

1.2信息质量提高

会计数据包括数值数据和非数值数据,是通过连续、系统的方式将经济业务以制单的方式记录下来,再根据记账凭证登记会计帐簿并编制财务报告,为经营管理、战略决策提供依据.以往会计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以结构化数据为主,非结构化数据排除在信息报告体系之外,因此需要参考相关信息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如财务报告中的信息披露等.利用云计算平台比以往的计算手段更加快速高效,能够将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紧密结合,将原有只记录与会计要素相关内容的记录方式,拓展到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均被收集和处理的新模式.而在大数据背景下,从数据量到数据的时间跨度、地域跨度都更为宽泛,数据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复杂化,非结构化数据被更多的纳入数据资源库,在会计信息中所占的比重也会有一定幅度的提高.总体来看,传统会计与大数据时代的会计在记录方式、结算方式、接入方式、计算方式、数据分析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1.3会计从业者的知识结构发生改变

会计知识结构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其有效载体是会计知识管理系统,将会计工作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进行记录、转化,为他人学习和使用,实现经验和技能的共享,是会计组织发展的趋势.会计人将更多的从事非结构化的、非常规的会计业务,对信息系统进行评价及修正,更多的参与到流程设计与业务管理中.

2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及风险特征

2.1数据的安全防护存在漏洞

安全防护涉及到数据采集、存储、运算、分析等各个环节,目前防护手段的更新升级速度不能与非线性增长的数据量相匹配.企业从财务信息安全角度考虑,往往选择相对传统的处理模式.

2.2缺乏健全、统一的会计信息化标准

互联网能够快速的普及和发展,得益于全球标准化的技术标准,会计信息化同样需要完善规范的标准体系.数据库领域的数据溯源技术能够记录数据查询历史、数据的传播和计算过程等,但由于会计信息的保密性,数据溯源是否危害到客户的隐私、是否会涉及到敏感的会计信息、数据溯源本身的安全防护是否到位、数据与标记是否绑定且准确无误等,都是目前尚无法解决的问题.

2.3信息的相关性有待提高

海量数据对于不同利益相关者而言,其潜在价值也不尽相同,财务报告信息相关性是在重要性、实质大于形式的基本原则上体现出来的,这就需要在数据的准确性与相关性之间,根据个体特征进行科学设计与权衡,力求客观、真实地反映个体信息.

3推动智能型会计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措施

3.1深入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

管理会计具有预测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加强事前事中控制、业绩考核与评价等职能,大数据背景下数据源的扩大化、分散化、多样化,使得管理会计的职能有了更进一步的发挥空间.结构性数据为量化分析提供了更全面、更充分的数据来源,半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为逻辑分析提供了多种类型的信息来源,海量数据被抽取后进行加工整理以定量的方式呈现出可视化分析结果,为分析企业经营态势、制定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因此,管理会计能够为企业管理层制定发展战略与决策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3.2加强访问权限控制

会计业务处理终端正逐渐由pc向移动终端转移,多渠道访问入口带来便捷的同时也造成信息安全的风险性急剧增强.大数据来源涵盖广泛,集中存储降低了网络犯罪的成本,使其成为可持续攻击的显著目标.企业会计信息的保密性使得很多企业不愿意选择“上线”,正是出于对信息安全的担忧.目前,安全防护手段的更新升级速度不能与非线性增长的数据量匹配,数据的安全防护还存在诸多漏洞.云计算平台服务商拥有庞大的动态、跨地域用户群,由于高级攻击代码隐藏在大数据中,不能被实时检测,很难对违法数据进行跟踪和管制.因此必须设置用户身份认证及云端访问权限的双重控制,保证在任何登入点云会计服务商和应用程序都能进行双向验证.

3.3强化过程性监管

数据挖掘、数据存储等技术手段的进步,使企业不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就能够实现对会计事项的实时监控,并且其监控成本大大降低.这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查询分析数据的工具,同时也是税务、银行、监管机构等相关单位查询目标数据的工具.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是采用OLTP数据处理方式,主要面向具体操作的会计人员、低层管理者,而智能化会计信息系统应该从OLTP转到OLAP,通过OLAP的灵活分析功能,让用户可以进行直观数据操作,增强企业内部与外部之间的信息互通.

3.4搭建信息安全平台

大数据使网络攻击能够获取更多的数据资源,攻击成本降低,这使其成为网络黑客攻击的显著目标.会计的云计算过程有必要记录数据的来源,可以通过标记法对数据进行标记.信息安全应考虑到大数据的高速性、多样性特点,加紧建设以政府为主导、云会计服务商积极参与的高级别信息安全研发体系,为各个环节的数据提供安全保障,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分析等,同时也要保障数据挖掘和数据过程的安全.4结语大数据时代对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给其风险防范带来了新的挑战.基于此,对会计信息化的趋势分析及风险防范,有利于完善国家管理层面的制度建设,有利于规范云服务市场的竞争环境,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推动智能型会计信息化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雄胜,陈丽花,曹洋,缪艳娟.会计理论范式革命:黎明前的彷徨与思考[J].会计研究,2013(03):3-12.

[2]王舰,李玉亭.浅谈信息时代下会计角色变迁[J].财会通讯,2010(10):153-154.

[3]彭超然.大数据时代下会计信息化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财政研究,2014(04):73-76.

[4]张华,艾文国,陆云莺.论网络环境下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模式[J].管理科学,2003(06):68-72.

篇(9)

加强财务正规化建设,是当前军队财务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时期军队正规化建设对财务工作的客观要求。自军队财务实行正规化管理以来,各级部队认真落实关于加强正规化管理的指导意见,财务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新的历史时期,深入推进财务正规化管理必须积极借鉴和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及时总结、交流反馈财务管理的经验,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将财务正规化推向深入,以适应部队的发展要求,切实保障好官兵生活需要。

一、新形势下军队财务正规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基础工作包括财务人员队伍、制度法规建设、日常管理工作等方面。一是人少事多的矛盾突出,各级财务人员忙于应付日常事务,很难抽出时间抓管理、抓指导。人员更换也较频繁,业务能力差。在财务管理中,越是基层部队,涉及的业务越多;经费开支的项目越细,遇到的问题也越多,但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不够高,管理力度弱。二是制度法规不够完善,满足不了正规化管理的需要。财务法规制度的修订不及时,不能适应新事物、新情况的需要,存在钻法规漏洞或互相扯皮的现象。部分财务制度已经老化,需要进一步修订、补充和完善。三是管理标准不高,掌握情况不够准确。财务保障任务多,经费科目多、标准多,关系复杂,如果管理的力度不够或者管理的质量不高,就容易出现差错。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单位对本级的数据掌握得还不够准确,人员实力不准、不细,发放、报销经费的错误率比较高。对财务管理问题的调查还不深入,切实可行的措施还不多。

(二)各职能部门关系协调不顺

军队财务费用项目多、涉及经费标准多,直接影响到个人福利待遇和经济利益,需要同各职能部门协调关系,这有时会给正规化管理带来一定难度。一是部门关系不顺,经费供应与管理相互协调不畅。特别是在供应手续涉及两个部门以上的岗位性、福利性、专业性补助经费管理过程中,由于各业务部门对其审批时间、范围和执行标准以及管理规定理解上的差异,往往造成经费或大或小、供应实力或多或少等现象,直接影响财务管理的质量。二是供应与管理脱节问题严重。大多数伸缩性经费的管理,按现行管理规定由部门之间相互管理。而在实际工作中,各业务部门只批不审,标准就高不就低,享受待遇条件把关不严,财务部门只供不管、只发钱不管事等现象较为突出。

(三)财务人员数量补充受限

一方面,财务干部青黄不接的问题突显。财务干部来源主要依靠军内财经院校补充,而军内财经院校每年给部队输送的财务专业毕业学员通常不足流出量的20%,且分配的毕业生多流向城市机关,部队基层有的单位几年也分不到一个毕业生,财务干部缺乏正常生长机制,补充无来源,进与出、走与留脱节。另一方面,基层财务干部由非财务专业改任比例呈上升趋势,由于军队财经院校毕业学员不能满足部队需要,师、团单位相当部分财务人员是由非财务专业人员改任的。由军事、政工或其他专业改任财务干部,产生的副作用较大,首先是认为搞财务不如搞军政,财务岗位个人发展受限;其次是不懂专业难以胜任工作需要,不会记账、算账,直接影响部队财务管理工作水平。

(四)监督考评力度不够

在现行军队财务经费标准中,具有“弹性”性质的经费达200多项,保障性质各不相同,涉及吃、穿、住、行各个方面,在管控环节上又涉及到司、政、后、装各个部门。由于各部门之间权力交错、利益牵制,在审定人员实力、享受级别及提供保障依据方面,财务部门按这些部门提供的依据执行发放或实报实销等,缺乏应有的监控措施和明确的监控标准和依据,造成上述部门的权力失去应有的监督,直接影响到部队财务正规化管理水平。

二、新时期正规化管理对财务工作提出的客观要求

主席指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与经费供应相对不足的矛盾将会长期存在,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路子。”针对经费供应紧与管理工作松并存的现象,新时期正规化管理对财务工作提出了客观要求,迫切需要引入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大力推行科学理财,解决损失浪费、重复建设的问题,切实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保障部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突出精细管理

总体上说,部队财务管理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正规化的要求。但是,要把财务正规化向前推进到新的程度,还必须在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一是要细化经费管理。不能沿袭粗放式管理模式,应当针对每一项经费特点细化管理。要加强对各项经费标准的调研论证,制定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对享受人员、享受条件、开支范围、发放标准、发放形式作出具体规定。二是要细化管理环节。如针对会议费、差旅费等难管易超经费,在借款、报销等环节制定出规范的程序,严格审核报销关,做到手续齐全、内容清楚,切实达到细化经费管理的目的。

(二)强化定量管理

定量化管理是从数量上进行考察。实行财务正规化,要严格按照科学的态度办事,以数据为依据,以定量分析为方法。要尽量不使用模棱两可的文字,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在编制年度经费预算以前,要充分进行分析论证,对项目经费需求进行科学预测,算准各个保障任务的经费开支需求,提高预算的准确度,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在答复和解决部队提出的经费问题时,不能凭感情用事,要对部队经费需求认真分析,将经费优先基层部队使用,保证部队需要。在财务正规化考评过程中,要坚持使用量化分析方法,用事实说话,让人心服口服,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三)坚持动态管理

财务管理活动不是固化不变的,而是随着环境、时间的变化,始终运动发展着的。如夜餐费、岗位津贴的享受人数已核定准确,照此发放就是规范的。但由于工作调整,原来的人数、人员发生了变化,再照此发放就是不规范的。因此不能静态地看问题,而是要动态地看问题并处理问题。一是及时掌握信息。要了解基层经费开支情况,就必须下基层掌握第一手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增强财务管理的主动性。二是加强监督控制。由规范到不规范,再由不规范重新回到规范,这是管理的客观规律,在这一过程中,控制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控制实现由不规范到规范。要形成有效的监控机制,明确控制内容,突出控制重点。

(四)实行科学管理

科学理财,是军队财务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财务正规化的最终目标。实行科学管理,就是在财务管理中采用科学方法,如统计方法、管理方法、计算机编程方法、信息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博弈论方法、模糊论方法、灰色系统理论方法等。这些方法在现代生产、管理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样适用于军队财务管理活动,只有充分发挥科学管理方法的效能,才能促使财务正规化管理更加规范有序。

三、新形势下财务正规化管理应抓住的重点

(一)因地制宜,制定本级落实方案

各级财务部门应在落实总部出台的财务管理规定的基础上,结合本级经费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财务管理方案和经费管理规定,在难管易超经费控制上制定具体有效的办法;上级财务机关应加强对财务正规化的宏观管理,认真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及时处理和解决问题。每年定期组织会审,对所属单位的财务正规化建设成果进行考评,推广好的做法,鞭策落后单位,促进财务正规化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基层单位财务部门要认真编制年度预算,科学论证、民主决策,加强具体经费项目开支的应用对策研究,主要分析日常工作中哪些经费容易超支,哪些财务管理制度规定还存在漏洞,及时对各种问题提出具体建议等,认真落实,真正把财务正规化落到实处。

(二)调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军队财务建设也将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军队财务部门应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认真搞好经费支出的调查研究,发现财务管理的内在规律,寻找解决经费超支问题的方法。加强财务理论研究对财务工作的指导作用,针对财务正规化管理中出现的特殊问题,深入开展对策研究,如财务正规化管理中的重难点问题和人员生活待遇等特殊问题,组织人力开展研究,为总部修订经费标准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各级财务部门要鼓励财务人员积极撰写学术文章,将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形成文字,共同交流提高,为财务正规化建设出谋献策。

(三)加强培训,增强管理主动性

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加大人才培训力度,下大力气提高财务骨干的管理素质,夯实管理基础,提高财务正规化管理水平。一是对财务人员严格要求。财务正规化涉及到财务工作的方方面面,必须要求财务人员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严格履行职责,切实把财务管理工作做细做实,做出成效。二是落实定期培训制度。随着财务改革的不断深入,财务正规化管理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求财务人员不断更新管理观念,开拓新的管理方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因此,部队要依托军队院校和培训基地,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大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力度,使培训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三是切实搞好传帮带。由于种种原因,每年都有近三分之一的财务助理员被更换,出现了人员成份新、工作断档的现象。针对这一客观现实,着力对新上岗人员在思想上、作风上、工作方法上进行帮带指导,使其能够尽快地胜任本职工作,防止“人员换了、程序变了”的现象发生。四是狠抓岗位大练兵。年末上级举办的岗位大练兵大比武活动,为财务人员培养训练提供了契机。要按照人员岗位能力新标准,认真开展达标训练,本着缺什么、练什么的原则,积极组织各类岗位练兵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和专业综合能力,增强管好用好经费的主动性,为全面提高财务正规化管理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改进管理手段,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财务部门应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完善财务管理系统,健全人员实力档案,增强决算审核、经费保障综合分析功能,逐步建成系统功能齐全、信息资源共享、高度智能化的信息工作平台。一是重点构建可视化财务信息平台,财务部门将财务信息在网上进行,各级人员可根据授权,随时在网上查询财务信息或打印财务资料,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二是提高网络运用水平,依托军队网络和财务数据中心,逐步实现机关到基层部队财务管理信息的互联互通,广泛开展在线服务活动,不断提高服务保障水平。三是完善财务网络检查考评办法,细化检查考评标准,增强检查考评的针对性、有效性。

篇(10)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0-38 -05

高校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控制、预算调整、预算执行与分析以及绩效考评等方面[1]。预算编制是整个预算管理的首要环节和根本,也是预算执行分析、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因此,预算编制的科学化、精细化是开展精细化预算管理的前提。为实现精细化预算管理的目标,成都体育学院与北京用友政务软件公司合作,在探索高校精细化预算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和实践。

一、方案的提出

(一)高校预算编制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生均财政拨款的不断增加,国家对高校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大。如何管好用好资金,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是新时期摆在财务人员面前的新课题。目前,在高校预算编制与管理中存在两大现实问题:

一是校内预算与财政预算不一致,存在“两张皮”现象。受编报时间、审批程序、教学年度等因素影响,财务部门每年需要编制上报财政与校内两套预算。上报财政预算一般在上一年度完成,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按功能科目、经济科目反应,项目预算比较粗放、简约。而校内预算需在确定教学年度工作任务后编制,不但要求精准、明细,还需报学校教代会通过,编制时间上比上报财政预算滞后2-3个月。两套预算在时间上、内容上的不一致,削弱了财政预算的约束力。如何避免重复劳动,实现财政预算与执行一致的目标,是急需解决的第一个现实问题。

二是预算编制与教学管理脱节,绩效考核开展难度大。教育经费大幅度提高之后如何合理的使用,用最少的资金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要求财务部门必须立足于服务教学、服务师生,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使用好、管理好每一分钱,把钱用到刀刃上。但是,预算编制主要依赖财务人员完成,而处于教学工作最前沿、具体使用资金的各教学部门的专家、教授及其管理人员,一般不具备财会知识,而无法深入参与到预算编制工作中来,要求他们按财政口径编制年度预算比较困难。为编预算而编预算,以匡算代替预算,预算执行中无法控制资金的使用结构和流向,绩效考核也因没有可靠的依据、科学的考核指标而难以开展。如何让教学专家轻松编制财务预算,使预算管理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是急需要解决的第二个现实问题。

(二)财务信息化建设为精细化预算管理提供了基础条件

高效的信息平台搭建是强化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技术性保障。通过全面预算管理、账务管理、出纳、报表管理、工资管理、预算执行分析以及外网查询等信息系统的成功上线,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为精细化预算编制提供了基础条件。

1、规范了财务管理基础代码与基础数据。

2、开展了预算的指标控制与执行分析。

3、全面实现了财政直发工资、校内工资以及各种临时非工资性补贴的统一发放与信息,方便了统计、查询、统一计税和管理。

4、初步实现了核算性财务向服务型财务的转变,校内各部门通过校园网能够随时查询本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职工个人可定期查询个人公务借款、每月工资明细及纳税情况。

5、通过预算科目(功能科目、经济科目)、会计科目的双线记录,能够自动生成财务报表。

6、通过预算执行分析模块不但能提取系统数据进行分析展现,也能够提取第三方软件进行展现、分析,有利于辅助决策。

(三)精细化预算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在精细化预算管理方面,由于受时间、制度、资金、技术、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仍停留在手工编制加匡预算的层面上,无法高效、及时地为教学、科研、训练活动提供精确的资金预算。随着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预算执行进度考核越来越严格,年终结余资金可结转额度与范围越来越小,年终突击花钱,导致财政年度与教学年度的矛盾日益激化。

1、缺乏统一的、规范的定员、定额标准。

2、专项项目预算申报缺乏标准的文本模板。

3、没有引入规范的审批流程管理,手工审核,环节控制随意性大。

4、手工预算和局部信息化应用并存,财务人员修改、审核、汇总、报批等工作量大。

5、项目支出编审没有按照部门申报、专家审核、层层审批、按学校发展方向以及重点学科建设等优先筛选机制建立项目资源库,项目的精细化管理缺乏科学依据。

6、学年度与财政年度不一致,预算执行与学校工作开展在时间上不匹配,导致预算执行与学校利益、学校工作计划与资金预算、年终考核与绩效工资兑现、职工个人所得税筹划与均衡税负等一系列矛盾的涌现。

为解决上述问题,迫切需要创新预算编制方式。在精细化预算管理的基础上构筑高校数字财务综合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精细化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财务核算、年度决算和对外服务一体化,形成快速决策反应机制,使信息化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各级领导,提高决策反映速度与准确率。

二、精细化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与规划

根据财政部《关于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以及谢旭人部长2010年在《财政科学精细化管理专题研讨会》上的讲话精神,精细化预算管理平台以现有业务信息系统为起点,基于财政应用支撑平台和标准,建设一套既符合高校特点和管理要求、又能与现有财政业务系统对接的应用平台,推动学校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提高。

(一)数据集中管理,在现有执行平台上实现精细化预算管理

目前平台的应用已经处于数据的集中模式,按照该集中模式的设计思想进行横向扩展,增加精细化预算管理的模块功能,与全面预算系统、账务系统、预算分析系统等其他子系统有机结合,并根据管理需要建立多维度的、比较完善的预算控制体系。

(二)分经费类型、项目类别设置审核流程

由于学校机构设置、业务分工、管理层次等情况不同,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经费、不同类别的项目,其审核审批流程可能存在很大差异,预算的审核必须按照经费类型、项目类别而不是内设机构进行,才能满足管理需要。

(三)日常申报和年度申报相结合

项目预算在日常业务工作过程中进行申报,给项目的可行性论证、项目规划、审核流程、绩效评估指标的确定以及政府采购等等,带来了充足的时间保证。日常申报的项目一旦通过审核,可直接进入项目库管理,学校根据资金情况、年度工作计划等综合因素,将项目建设纳入当年或以后年度的部门预算中。

(四)满足对项目进行跨年度滚动管理的需要

在项目库中标识每个项目当前所处的业务状态、项目属性,对备选和延续性(跨年度)项目,滚动到下一年度,对已执行完的项目进行清理,满足对大量跨年度滚动管理的需求,以保证项目库运行效率。

(五)建立消息机制,实现审批流管理

预算申报管理采用先进工作流机制,全面支持业务流程定制。系统设计通过对业务环节、审核方案、用户权限等定制,实现个性化工作界面,适应不同层次的管理需要、不同时期业务变化需要。

(六)进一步完善对外服务平台

以精细化预算数据为依据,从预算到执行的过程,详细记录和控制各项目收支情况,为财务公开提供比较具体的内容和形式,让预算收支、资金使用处于相对透明状态,主动接受学校相关部门以及广大师生员工的监督。

(七)提供领导查询和决策支持平台

通过图形化、可视化、智能型的决策支持系统,按照领导使用的习惯和管理的特点、把不同的数据维度输出为图形、表格等展现形式,提供比较翔实的查询和决策支持内容,让决策者实时了解和掌握当前运行状况,根据规律预测未来的收支发展趋势。

(八)实现和财政部门预算自动转换和衔接,为办公自动化整合提供标准接口

对资金性质、资金来源、功能科目、经济科目等的具体预算细化,真实反映学校各部门的年度收支情况,对内自动生成为年初预算指标,对外提供本单位的预算数据。根据财政部门预算的数据接口格式要求,通过报表设计取数接口,直接输出为部门预算数据格式。对于办公自动化接口,提供预算的审批环节与办公自动化有机结合,在办公自动化中能够对审批的环节进行控制。

(九)项目文本设计灵活开放,满足非财务人员轻松编制财务预算

考虑校内各部门预算申报操作员均为非财务人员的特点,系统设计需要提供简单易用的方式与简洁的操作界面,以满足非财务专业人员轻松编制符合财务管理需要的年度预算。如对经济指标进行通俗化说明,提供直接填报方式或Excel填报导入方式,或者使用部门填报基本部分、财务人员完善专业部分,提供可行性论证文本上传功能,等等。

(十)保障软件的实用性、通用性和前瞻性,适合未来业务发展要求

软件的设计既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对功能和数据需要设计出可扩充、可定制化的内容。还要根据不同的需求考虑多种解决方案,力求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系统产品化、产品标准化的目标,探索符合学校管理特点的精细化预算管理模式。

三、做法与特点

经过需求调研、确认实施方案、反复沟通实现模式、技术开发、演示版测试、2012年度预算编制试用、系统修改完善等阶段,精细化预算管理信息平台已成雏形。

(一)全面、准确、规范开展系统初始化设置是关键

1、基础资料设置规范统一,并满足资料统计的需要

根据学校实际,在开始年度预算编制之前通过系统初始化分别对预算参数、审核流程、预算控制数、科目编码等基础资料进行设置。基础资料不论在那个模块设置,均供预算编制、全面预算、账务、工资核算、报表、查询分析等各个模块共享。

如启动年度预算填报、允许项目填报、定义附件最大尺寸、定义统计指标、设置各种编码等。通过勾选设置功能科目、经济科目、资金性质、资金来源、四项经费、支付方式、支出类型等定义统计指标,多维度反映,以满足生成不同的预算报表需要,如报学校财经委员会报表、上报主管部门预算表、下达校内部门预算表、预算增减分析表等等。具体选择哪些指标,除要考虑统计报表所需外,还应充分考虑预算控制、财务核算、分析考核需要。通过对收入项目编码、政府采购编码、专项项目编码等级次方案的设置,方便之后将学校收入项目、政府采购目录、专项项目名称等逐一初始化到系统中,以便编报预算时可通过系统自动选择,确保规范、统一,方便汇总与统计分析。

2、审核流程设置量身定制,充分体现学校管理个性化

根据学校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及管理需要设置预算审核流程,设置审核操作员及其职责权限。设置完成后,预算编制将严格按流程进行,系统将详细保存预算编制审批流,完整反映预算编制、整个审核流程及修改调整数据原因,将过去人工协调反复的全过程通过电子文本保存下来,方便事后有据可查、建立项目库等。预算审核流程分为三类:收入预算、基本支出(人员、公用)预算审核流程、项目预算申报审核流程、项目预算下达审核流程。审核人设置完成后,系统将自动过滤有审核权限的项目,始终保持简洁的操作界面。

3、预算控制数设置科学合理,定额管理与项目申报相结合

在部门填报预算数据之前,对部门可申报预算控制数进行设置。设置完成后,部门上报经费如超出控制数,将不能上报。系统提供的预算控制可设置方式比较灵活,不设置控制数,或只设置总额,或设置总额和各分项,或设置总额和部分分项,或按分项控制,完全根据当期管理需要而定。

成都体院试编2012年预算按以下情况进行控制的:

(1)在编人员经费:未设置控制数,由财务部门会同人事部门根据国家和学校工资政策、社保政策统一编报、学校统一管理。

(2)部门外聘职工人员经费控制数=人事部门批准外聘职工人数×工资标准,外聘职工的社保经费由人事部门统一编制、统一缴纳,部门不再申报预算。

(3)各教学部门学生实习费控制数=当年毕业生人数×生均补助定额。

(4)部门运行(公用)经费控制数=部门人数×人均定额×系数+部门电话机个数×标准定额+公务用车补助定额+特殊任务定额。

教学部门人数按在校学生人数计算,并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生均培养成本系数;行政管理及教辅部门按在职职工人数计算,并兼顾不同部门办公成本系数,总之,部门公用经费必须确保部门正常工作运转。另外,如招生部门每年都必须要印刷招生简章、邮寄录取通知书,类似的固定开支则通过特殊任务定额给与单独补助,一并下达到部门运行经费控制数之中。

(5)专项项目经费,除上述经费以外的其他支出均按项目管理,专款专用,单独核算。部分常规的、有明确定额标准的项目设置了控制数,如学生奖助学金项目控制数=奖助学金等级标准定额×应评奖助学金学生人数;同样,学生勤工助学金、学生会活动费、运动员伙食补助经费等均按生均定额下达控制数。其他项目未设置控制数。

总之,预算控制数的设置,可避免需要与可能的矛盾。下达了控制数的,部门在控制数内按照学校规定开支范围编报明细支出内容;未下达控制数的,部门根据工作任务申报需求情况,学校审核立项、滚动管理。

4、经济科目说明设置通俗化,方便非财务人员填表需要

对经济科目的使用范围、填表时是否显示等进行个性化控制,最大限度的方便非财务人员填报财务预算表。

(1)科目说明:为满足非财务人员轻松编制符合财政管理需要的预算报表,按学校开支特点、管理需要对经济科目进行通俗化说明,对不允许开支的范围加以限制,方便非财务人员填表选科目时参考,充分体现使用单位管理特点及个性化需求。

(2)科目控制:由于按照国家公布目录设置的经济科目较多,即使有科目说明,考虑到非财务人员不熟悉经济科目等统计指标内涵,为方便操作,系统在科目设置上灵活机动,可以选择显示,也可以选择隐藏。因此,预算申报部门操作员填表时不论是否选择经济科目(功能科目、资金性质、资金来源),都可以正常上报数据。部门操作员无法正确填报部分,在财务初审环节由财务人员负责纠错或补充完整。

(3)科目筛选:为方便非财务人员填表,按使用部门进行筛选,根据其经费支出范围显示该部门需要的经济科目,隐藏不必要的科目,使操作界面更加简洁。

5、政府采购编码、收入编码等其他设置结合学校实际,方便操作与应用

根据实际需要先设置编码格式后再设置政府采购编码信息。即在省政府公布政府采购目录的基础上设置,并结合学校实际设置明细内容。要求申报部门对目录以内品目,不论金额大小,均按统一编码填报采购信息,即方便汇总上报财政预算,又便于学校集中采购,节约采购成本。

按事先设置的编码格式在系统初始化时设置本单位收入项目编码信息,供部门填报预算时通过编辑窗口自动选择。

对学校常用专项项目进行统一编码,供申报部门在编码表中挑选。没有设置编码的新项目,申报部门只录入项目名称,审核立项后由财务人员统一编码。另外,功能科目、资金性质、资金来源等基础资料,也需要在系统初始化过程中完成设置。

总之,利用系统功能,根据单位管理需要及个性化需求,通过上述看似繁琐的初始化设置,完成预算申报前的统计指标规范化、项目标准化设置,为下一步非财务人员轻松编制财务预算、预算数据汇总分析及预算报表生成、预算指标下达等做好充分准备。以后年度若遇政策变化或机构调整,只需对变动部分作简单调整。

(二)将业务工作分解为财务数据,非财务人员网上申报财务预算简便易行

部门操作员通过VPN登录财务服务器,进入预算填报界面,将完成本部门工作任务所需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专项经费预算通过“精细化预算”系统按先后顺序如流水账一样罗列出来,便完成了预算数据填报工作,所有统计指标、经济科目、政府采购品目等,一律在编辑状态通过弹出的对话框选择。

为确保上报财政预算之前完成校内预算申报及初审工作,在9月新学期开学后立即启动下一年度预算申报工作,时间较过去提前了好几个月。为确保预算的准确性,学校要求部门在申报预算之前,必须事先研究本部门下一年度工作计划、确定工作任务,并将要开展的工作具体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每一个需购买的商品服务项目。通过对工作任务的分解、细化与量化,根据工作经验或通过市场调查计算出所需经费保障数据,政府采购项目、跨年支出项目,并落实具体开支时间,既将教学工作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又将教学年度预算按财政年度有效划分。在此基础上,操作员只需将事先细化的每一笔流水项目按先后顺序在表中填入数量、标准或单价、系数,系统将自动计算所需预算金额。如:

填报人员经费支出明细表,只必须填报职工人数和人员工资定额或补助标准,两者乘积自动生成该部门人员经费预算。

运行经费支出明细表的填报方法同人员经费表。办公业务费需量化到办公用品名称、型号规格、数量、单价及预计市场价格变动系数等。需召开小型会议的,则要明确会议名称、次数、参会及用餐或住宿人数、会议时间等,以便准确计算每次会议所需经费预算。按定额管理的办公电话费、车公里费,原则上在定额范围内填报,不得挤占其他办公业务费。无法准确计算具体数量的纸张笔墨等办公耗材,可根据历史情况本着节约原则按人均消耗数量申报预算。在控制数内,允许按规定比例填列机动经费。

填报项目(含基建项目)经费首先需要明确项目主信息,如项目代码及名称、项目负责人、实施年度、需求金额、项目排序,上传立项依据、可行报告或项目申报书等项目附件;然后再对项目支出进行细化,将项目的具体支出方向逐一罗列出来,如同填列运行经费支出明细表一样的填列项目经费支出明细表,完整反映本部门项目支出需求。属于政府采购目录及按学校规定必须由物资部门统一采购的品目,必须填列政府采购信息,并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详细填列具体的商品名称、型号规格、数量、单价等。为避免部门未做充分的市场调查而虚填或少填采购预算,学校规定经批准的采购预算指标统一下达给物资采购部门,预算不够的相应减少采购数量,因采购节约的资金全部收归学校。

收入项目表、基本支出明细表,可逐条填列、逐条上报;也可填好后全部选中、一起上报。项目支出表则需填完所有明细支出后按项目上报。为方便审核人了解情况,申报人员还可在备注栏填写说明文字。不论哪种性质的经费预算,如果填报过于模糊、笼统、应提供的附件资料不齐全的,说明部门研究工作不具体、工作计划不落实,审核人员可以退回要求重新申报,或者不予考虑纳入预算。

(三)人工协调电子化,完整保存整个审批流程及修改数据

部门填报完成上报后,系统自动将预算表格按事先设置好的流程依次提交给审核人员。审核人员通过VPN登录财务处服务器,根据管理权限审核通过或修改数据,在“审核批注”栏批注审批意见。审核工作一律在“审核”栏进行,部门申报信息始终保存在“部门申报”栏,其数据不会因为审核人员修改而发生变动。审批流程和环节根据学校实际和年度管理需要量身定制,系统完整保存整个审批流程、所有审批痕迹,预算透明化,预算处于哪个流程、谁修改过预算、修改理由和金额等可随时查询,方便管理部门与申报部门及时沟通和协调。

学校根据资金情况,对部门申报项目实行滚动项目库管理。项目支出范围不具体、应附未附可行性分析报告、重复建设、上一年度执行效率低下的项目,不予立项。经批准立项、年初预算暂无资金安排的项目,在预算执行中有新增资金来源时,学校将在项目库中根据排序追加预算;年初未纳入项目库管理的项目,预算执行中原则上不考虑追加。

(四)自动生成上报财政预算和学校预算表,避免了“两张皮”现象

统计报表根据学校管理需要自定义设置后,固化在“预算报表”模块。预算常年申报和网络化、无纸化管理的实现,引导部门提前研究下年度工作计划、提前开展预算申报工作,因此,在主管部门布置预算编制工作之前,学校已经完成部门申报与审核工作,等待提交教代会通过及财政批复。在“预算报表”模块,可按经费类型、部门、功能科目、经济科目、经费来源、经费性质等口径将审核通过的数据自动生成上报财政部门的收入预算表、支出预算表和政府采购表等。学校教代会审核通过、财政预算批复之后,只需按照批复要求进行调整后便可自动生成与财政批复预算基本一致的校内预算,避免了财政预算与学校预算“两张皮”的现象。同时,由于预算编制更加精、准、细,通过对支出明细及需求时间的明确,跨年支出容易合理分割,如将上一年12月底停止报账之后、当年12月底停止报账之前发生的支出,列入当年预算。如此建立良性循环,既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又能够确保运转,在资金安排与调度上更加切合学校工作实际,基本解决了学年度与财政年度的矛盾。

(五)初步实现预算、执行、核算、决算、服务的一体化管理,绩效考核有了可靠依据

通过“精细化预算”系统的“指标生成”功能,将终审通过的预算生成预算指标,进入“全面预算”控制系统。根据管理需要,可对部门申报预算进行分解或合并后将预算指标下达到资金使用部门。预算指标是否对经济科目进行控制、控制到哪一级经济科目,在这个环节可以根据管理需要重新确定;如果不予修改,则完全按预算编制提供指标进行控制,实现预算申报与预算指标下达的完美结合。审核通过但未下达指标的项目预算,将进入项目库实行滚动管理,待资金落实、条件成熟后再启动实施。预算指标下达后,预算执行中若发生改变资金用途或开支范围、改变资金使用结构、或者超预算支出等情况,财务报账时将无法进行账务处理。同时,通过“预算执行分析”系统,财务部门可以监控预算执行情况,并实时对预算执行进度、资金使用流向等进行分析和监控。各部门登陆查询系统可实时查询到本部门预算收支余情况、经费支出使用流水情况及支出结构情况。由于支出内容填列详实,所需数量、标准明确,且系统还提供可了按轻重缓急排序、在备注栏补充说明表列数字的由来等功能,预算申报与教学工作结合紧密,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充分,方便财务人员了解其具体工作内容,考察、审核其预算的真实性、准确性。这样编制的预算,既避免了匡算的不确定性,又避免了预算与执行不一致的矛盾,为事后监督、绩效考核提供了可靠依据。总之,通过精细化预算信息平台建设,确保预算与执行一致,预算与会计核算一致,实现资金预算、账务处理、财务报表、预算执行分析等平台化,从而进一步加强财务监控,提高财务信息的收集、交流、分析、反应和决策速度。将财务管理从单纯的会计核算型走向财务型,财务风险控制能力进一步增强。

四、效果与思考

信息平台建设为精细化预算管理的实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要实现从学校预算编制到决算的全程信息化、无纸化、一体化的理想模式,实现单位预算管理与财政管理的无缝连接,还有诸多问题需进一步完善。

(一)全员参与年度预算编制工作,增强了财务部门与教学部门的有效沟通,精细化预算管理理念、民主理财观念在校内得到普遍推广。一方面,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是推动精细化预算管理不断深入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精细化预算编制平台的应用,将促进学校管理上新台阶。因此,要使该项工作持续有效开展,让教授治学融入到学校财经工作之中,必须构建一支由财务专家、教育专家、工程技术专家组成的精细化工作团队,建立一套决策科学的高校财经决策体系,实现高校预算精细化管理目标。

(二)零基预算、钱随事走的观念深入人心,学年度与财政年度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但未得到根本解决。预算编制与指标下达在软件设置上若能打破财政年度的时间限制,做到既满足按学年度工作任务编制预算的需要,又满足按财政年度下达预算指标的可能,使两者有机结合,不因一方工作特殊性而牺牲另一方的工作需要。

(三)高校与软件公司充分沟通,财务软件标准化与个性化并存,适合高校特殊管理需要。但是,由于时间及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限制,精细化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第8、10条尚未全部完成:预算、决算与财政报表的接口,目前需通过手工完成衔接,未实现自动化;产品的标准化与适用范围问题,还需在实践中反复验证。

(四)财政预算与校内预算基本一致,却无法实现绝对的完全一致。校内预算始终是对财政预算的细化,甚至在项目支出与基本支出口径上存在交叉。其次,执行中追加的财政拨款仍占较大比重(20—40%),且一般在下半年到位,给学校年初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到位率增加了难度。另外,由于学校工作的特殊性,在财政预算未批复之前,需通过资金调度解决工作经费与项目支出问题,待预算正式下达后归垫,在支出内容上无法实现学校预算与财政预算的绝对一一对应。

(五)精细化预算编制与管理有待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急需在实践的基础上制定规范的预算编制办法、科学的定额管理标准、完善的审批流程等,用制度管人、用制度规范操作,避免以预算编报通知或编报说明代替学校规章制度的现象,避免校内预算编制与审批的随意性。

(六)项目预算绩效考核指标、考核办法有待完善。需研究制定可操作的校内项目预算绩效评价办法,建立可量化、可操作的、以教育质量为中心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重大项目预算事前论证、预算控制、事后考评与问责问效有机结合,并与干部年度考核、绩效工资发放挂钩,全面落实经济责任制,促进资金使用效益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印发关于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财办[2009]37号.

[2]李丹.论我国高等学校预算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

[3]孙思惟.高校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探析:福建农林大学财务处[J].会计之友,2011,(26):109-110.

作者简介:

刘俚伽,成都体育学院计划财务处;

上一篇: 建设项目水利工程 下一篇: 行政管理的职位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