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6:22:1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科学理性主义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课堂上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轻视语文型
有些同学对我说,他们认为语文课程的学习似乎有些多此一举,在日常生活中,他们通过实践,通过不断地人际交往,已经会运用那些排比、比喻等修辞。至于在语文考试分量中最重的作文,在实际生活中很少能用到,因为大部分同学都没有想当作家的意识。可是从小学到现在,他们都必须得学好枯燥的语文。他们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完全是由于他们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也就是说他们从内心深处就已经厌烦、排斥语文课程。
2.瞌睡虫型
我在教学中遇到这样一类同学,他们每堂课前都试图认真专心地听讲,但是往往在课程学习开始后不久,他们就像听了一段催眠曲儿似的,不知不觉就睡着了。从托尔曼的目的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我认为这部分同学在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角度意识不够强烈,学习的目的性不强。。
3.好动型
还有这样一些同学,他们属于好动型的性格,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会感觉到拘束。几十分钟的课堂学习时间,对他们来说要保持这么长一段时间的受控状态的确是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于是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在课堂上做一些小动作、玩小东西、交头接耳或者传纸条等等。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好动的性格使然。
4.沉默害羞型
他们上课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他们按时按量完成作业,学习很自觉;他们是老师们眼中标准的乖学生。但是,他们身上有些东西很容易因为他们的这些优点而被老师们忽略。他们的语文能力总不见提高,考试的成绩也总是在中等线徘徊。
那么,我们要怎样去帮助这些学生呢?我们的预防措施之一就是引导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行为习惯。
二、引导中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行为习惯
对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要做到“勤”――勤看、勤听、勤说、勤思考、勤总结;“细”――细致对待;“小”――认真重视每件小事。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这就需要先认真观察学生,真诚地与学生交流。其次要细致对待每一位学生和出现在学生身上的问题,要耐心地教育和引导,要会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来寻找解决的方法。再次就是要重视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每一件小事情。具体到学习上来说,就是要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养成预习的习惯,学会使用学生参考书和查工具书。在课前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通过预习,可以发现问题,从而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
第二,养成读书的习惯:这里的读书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声的读,要做到有声(朗读)、有心(阅读目标)、有疑(发现问题)、有益(有收获、有所得)。我始终认为语文和英语一样,也有语感。而这种语感的获得,我相信通过有声的朗读是能达到的。另一种是无声的阅读,要尽量每天都抽出一点时间来阅读一些文学作品。阅读也要分精度和通读。对精度的部分要逐字逐句地读,细细品味。可以准备一本笔记本,摘抄一些好的语句。有兴趣的话,可以有意识地记忆一些摘抄的内容。
第三,养成写字的习惯:要工整、规范地写。尽量保证文面的整洁,不乱涂改,规范使用修改符号。
第四,养成写作的习惯:养成写点感想感受、描写、叙事之类的文章(随笔)的习惯;要养成写日记、周记的习惯;养成按时完成作文的习惯等。
第五,养成课堂记笔记的习惯:课堂笔记主要是把老师讲课时的板书和强调、补充的内容记下来。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听课时及时的补充、订正、修改自己的“预习”内容和及时记录课堂笔记,有助于帮助记忆重要的内容,更能帮助学生明确预习要点和养成阅读时的思考习惯。
第六,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作业要认真及时,独立完成。做作业要分清主次先后。各科都可以准备一本错题本,这样不会做或容易做错的题目,就能集中在一起。便于学生复习和分析总结解题经验。此外,错题本还是学生的另一个知识海洋,对学生的知识积累与增长都是有很大益处的。
第七,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晚自习时要将白天学习过的课文和老师讲过的东西都复习一遍,不懂的地方要及时询问老师或同学。睡觉前要在头脑里回顾一下当天新学的知识或是需要识记的知识内容。还要能将学过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学会归纳、分类与总结。
中图分类号:TU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中华大地,方圆九州,古建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原始社会的构木为巢到明清的楼台殿阁,框架式结构无处不在,可以说中国古建筑史就是框架式结构的发展史,是集建筑、文化、艺术、环境、生态、美学于一体的完美建筑体系。
一、古建筑结构的特征
如果将中国传统的文学、绘画、戏曲、音乐等艺术同西方相应艺术作一次结构上的比较,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西方艺术向来注重结构的整体完备和层次严密,发达的逻辑学、几何学及透视学更造就了一整套系统的表达方式和严格的评价标准。古希腊、罗马神庙中比例精确的柱式、文艺复兴时期透视准确的绘画,以及繁盛至今严谨恢宏的交响乐,无不反映出这一特点。而相应地,中国传统艺术的结构却显得自由轻松,不强调系统,更倾向于鼓励不同表现形式和手法的大胆发挥。以表现高山流水为境界的音乐、没有矛盾的主题和精心安排的序曲、乐章、尾声,有的只是悠长起伏的旋律;戏曲中的折子戏可以拆开来演出,一支小曲,一举手、一投足都可表意传神;传统建筑可以以不同的单体为核心衍伸出层层院落;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更是打破了客观的视觉原理,可以在同一画幅中容纳众多主题,其特有的留白更使它呈现出空灵,流动的特征。
二、框架式结构在中国古建筑中的作用与意义
(一)框架式结构是中国古建筑设计基础的代表和完美体现
中国古建筑在平面布置上是以院落为单位,包括正房、侧座、回廊、耳房等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在这个建筑群上最重要的是中轴线,这是整体建筑群的设计基础,建筑群左右均衡对称,正房最高,其他依次递减高度,设计上以突出主要建筑物为目的,体现了当时社会宗法礼制、地位尊卑、君权至上等,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设计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如故宫以建筑围绕成一个闭合的空间作为单元,若干庭院组成建筑群,从大明门至奉天殿,先后通过了五座门,六个闭合空间,尤为突出的建筑群为“天安门”、“午门”、“太和殿”这些建筑群都是采用了木制框架式结构建造“抬梁”、“穿斗”无处不在,“斗”随处可见,但这些木制框架式结构的设计基础是严格的中轴线对称,只有中轴线对称,才能采用框架式木结构,才能使故宫历经几百年而依然完好,在世界建筑史上中国古建筑木制框架式结构的中轴线对称设计是独一无二的,成就是最突出的,是中国古建筑设计基础的代表和完美体现。
(二)框架式结构是中国古建筑材料的充分利用和完美结合
中国古建筑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结构为骨架,达到了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木制框架式结构使维护结构与支撑结构分离,屋顶重量由木结构承担,外墙隔热防寒、内墙分割室内间,由于墙体不承重,有利于减震,因此框架式结构的抗震性能较高,“墙倒屋不塌”形象的表达了框架式结构的特点,如紫禁城太和殿为11开间,是现存最高等级的木制框架式结构的古建筑,它规模宏大、气魄恢宏,据史料记载太和殿经历了清康熙十八年发生的八级地震和雍正八年发生的六点五级地震,而没有遭受破坏,这正是框架结构的优点和建筑材料取材木料的完美结合取得了抗震效果。
(三)框架式结构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
从原始社会的构木为巢,到用木棍为架,树枝草泥为墙建造的穴居,春秋时期的建筑工匠鲁班的出现预示了框架式结构的生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进步,框架式结构有了快速的提高和发展,建造出了如:阿房宫、长乐宫、未央宫等大型宫殿建筑群,汉朝的长安街就已经普遍使用了“斗”,框架式结构发展到魏晋时期,大量兴建佛教建筑,寺、塔的出现是框架式结构的一个发展里程碑,隋唐时期建造的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和南禅寺佛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制框架式结构的建筑物。尤其是北宋政府颁布的《营造法式》是第一部作为宫殿、坛庙、官署、府邸等建筑工程的建筑设计、结构、用料和施工的准则,例如梁、柱、斗拱、椽头等构件的轮廓、长短和曲线都做了规定,使木制框架式结构得到了规范,框架式结构发展到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建筑达到最高峰时期,北京的故宫和沈阳的故宫是明清建筑的典范。从木制框架式结构的变化发展中我们不难看出,框架式结构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
(四)框架式结构蕴含着中国古建筑文化和中华文明
中国是世界上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之一,有深厚的文化和传统。这种文化底蕴展现在建筑上就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建筑体系。中国的建筑多是功能、结构和审美的统一。它不仅仅是对祖制和传统的遵从,同时也是极其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的,是理性与浪漫的交织,以北京故宫为典范的三合或四合院式布局。即先在纵轴上安置主要建筑,再在其前面的两边或对面建辅助建筑,四角以走廊连接,再以围墙将全部建筑围成相对独立和封闭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庭院。这种庭院在保证了安全、 舒适的同时也体现了长幼尊卑的顺序。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宗法和礼教制度,“斗”这个结构件在故宫建筑群的使用正是等级制度和传统文化的体现,“斗”的形制也成为衡量建筑的等级标准之一。由于长期受到儒学的思想影响,中国古建筑的风格和布局大都追求一种和谐、含蓄、宁静和内向之感。既使是大型的建筑,虽华丽、宏大、华美,也是稳重和内敛的。这些使用了框架式结构的建筑群蕴含着中国古建筑文化和中华文明。
(五)框架式结构承载了中国古建筑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建筑由于采用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建筑结构为框架式结构,这就为中国古建筑的色彩和装饰提供了必要条件,随着框架式结构的不断发展,屋顶成为建筑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了硬山、悬山、歇山、庑庑殿、攒尖、十字坡、重檐等众多形式。这些屋顶变化多样又层次分明,极具美感。除屋顶的形象具有装饰性以外,屋顶上的一些细部设置,如戗脊上的走兽,也多有其象征意义,而正脊上的鸱吻(明代前称鸱尾)更与斗拱一样成为建筑物重要的断代标志。我们不能不感叹古代匠师的巧妙技术和艺术创造力,即使从空中俯瞰中国传统屋顶,效果也绝佳。同时木制框架式结构的立柱、梁、檩等配以油漆色彩和雕饰除具有艺术性、装饰性还具有实用性。
结束语:
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多面性导致了中国空间内要素组合的丰富多样。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堆砌和矫揉造作的缺陷。中国古建筑的松动结构是一个弹性极大的结构,需要游人云充分掠夺和填补,只要人类发挥广阔的内心感悟和无羁的思维想像,从其中每一要素上都可获得宏大的审美体验和思维哲理。
参考文献:
一、主体性原则对初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初中历史新课标与旧教学大纲相比,新课标中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正式将学习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不再把教学目标僵化地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而是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统一起来,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历史课堂上进行自己的探索,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要达成上述目标,在教学中就要充分贯彻主体性原则,这就对初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1.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新课标下,历史教师应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单向传递知识变为多向对话交流。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应由执行者变为决策者和建构者,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和引导者。
2.教师教学的转变
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主“讲”,学生主“听”。所以我们常常看到教师在台上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无精打采,形成恶性循环。
在新课标下,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自主探索完成知识建构。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平等参与教学过程,对疑难问题进行引导以及把握正确的思想方向。总而言之,就是要使历史教学回归学生生活,关注学生自主探究,关注学生体验和感悟,完成从控制向合作转变。
3.教师文化的转变
传统的教师文化,是一种“适应性文化”,即:1.教师只关注自己的教学,极少关注其他教师;2.行政色彩浓厚,许多教研活动是通过行政手段确定的,教研活动变成例行公事;3.保守,许多教师是“一本教案走天下”,很少进行变革式研究,创新不足。
显而易见,传统教师文化是与新课标背道而驰的,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教师文化应以教学和发展的需要为基础,以自主自愿为前提,积极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通过探究和反思增进教师技能,改进教学;关注个体经验,形成个人风格,走出功利主义。
新课标背景下,只有做到这三个转变,才能顺利完成新课程改革,做到历史学科教学的持续发展。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贯彻主体性原则的教学实践探索
主体性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能力、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我们认为: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主体性原则关键在于找到兴趣点,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1.了解学生,在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兴趣”,才能乐在其中并认真学习。所以,我们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这有助于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初中生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如在讲“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时,可以先让几名学生表演历史剧,再现历史,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起学生的兴趣。再在此基础上通过图示讲解中央集权的过程,这样就使枯燥的概念变得直观、形象、生动,便于理解掌握。
其次,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活跃课堂气氛。如讲“吴越争霸”时,结合“卧薪尝胆”的故事,教育学生只要发愤图强,吃苦耐劳,就一定能够成功。这样可以调节学生情绪,收到良好效果。
最后,根据初中生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设计有趣味性的课堂作业。采用分组或个人抢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还能增强竞争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
2.尊重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现在的初中生,大部分是“90”后甚至是“00”后,他们多为独生子女,个性张扬,注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当他们感受到你的尊重时,他们也能自觉自愿地接受你的教育和影响,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给他们充分的机会展示自己。而在学生回答问题有错误是,要通过鼓励和提示的方法引导他们更正错误。这样,就可以顺利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合作关系,进而为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打下基础,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建立起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趣”为导,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活跃学生的“思”,培养学生的“智”,发展学生的“能”。用多种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有了兴趣以后就愿意去学,去探索,去求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牢固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归纳答案,同时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初中学生天真、幼稚,该说的他们说,不该说的他们也说,有时课堂一旦放开,教师不易驾驭。这时可将全班学生分成几大组,自荐组长,组长负责讨论时推荐(自荐)代表发言、参与讨论。这样就使学生真正做了课堂的主人,享受到了历史课堂的快乐。
新课标强调:自主、合作、开放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全面经历科学学习的过程,将学习变成学生自觉、自愿、高兴的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是每一位科学老师努力实践的课程新理念。基于此,本课堂我立足于课本内容,把班里42位学生分成了七个小组,设计出一些能激趣、导趣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经历探究《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全过程,并取得了不凡的教学效果。
【过程】
一、别具一格的开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上课一开始,我用略带紧张的声音说: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来我们班听课,同学们看起来有些紧张,那老师先出个“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同学们来回答。学生一听,顿时来了精神,笑容洋溢在他的脸上。“让你们从一写到一万需要多长时间?”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一位学生兴奋地跑上讲台,用几秒钟写下“l-1万。”在全班学生的笑声中,紧张的气氛没有了,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着我面带微笑地说道:“这位同学走的是捷径,其实在化学学习上也是有捷径可走的,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书写化学反应的捷径──化学方程式。”
(通过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呆板受教的状况,一开始就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到,原来教师和我们是平等的。学生和教师自然地走近了一步,成为学习中的合作者,建立起了良好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为今后教学中师生间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带着渴求知识的状态迈出自主学习的第一步。)
二、别出心裁的过程,增添了课堂的生命力
1.片段一:化学方程式书写技巧的归纳
首先,我给出几个正确的化学方程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尝试写出“水电解”的化学方程式。各小组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并在黑板上写出各种不同的答案。(H2O=O2+H2;2H2O=O2+H2;2H2O=O2+2H2;2H2O=O2+2H2;2H2O■O2+2H2)等。接着我问到:这些式子当中,哪一个最能体现化学反应的本质?体现质量守恒?体现最多的信息?学生之间再次互相交流,小组讨论,发表各种意见。当中我给予适当的点拨、引导以及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找出了最佳答案。最后通过这一例子,让学生归纳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方法。(写―配―注)。在学生归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宏观、微观、质量关系三方面对化学方程式涵义进行探究。
(这样做,既体现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探究空间,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学习,让他们在“过程”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知识。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2.片段二:化学方程式书写技巧的运用
当学生归纳出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技巧后,我给每组学生一些写有元素符号、数字或其他符号等信息的卡片,让他们分别拼装成多个不同的化学方程式,看哪个小组拼装的多,得到的小红花最多。(小组比赛时播放轻音乐,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完成活动,对于能力较差的小组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学生兴趣高涨,组内相互合作,组与组之间相互竞争。接着各组代表把各组的合作成果与大家一起分享,并且各组对于其他组的成果,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和补充。最后根据各组表现的差异,每个小组都得到了我预先准备的各式奖品,以鼓励和奖励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这一拼装活动,培养了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学生从团队合作、互相竞争中学会了知识,学会了交流,学生的积极参与,实现了学生真正无束缚的探究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和评价鼓励等师生互动的形式,体现了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原则得到辩证的统一。)
【案例评析】
本堂课内容丰富、气氛活跃,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了生命力。整个教学过程看不到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传统课堂景象。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积极主动、兴致盎然、乐此不疲地学习氛围。通过学习本堂课,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人共处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等都得到了有效地培养。整堂课我始终注意:以兴趣主导教学,让课堂焕发活力。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内驱力,是永不枯竭的动力源。学生学习的热情、动力皆源于兴趣。教学中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感和活力。
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学得快乐,我做到了以下三点:
一、创设了良好的情感氛围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形成亲切、和谐的氛围,给课堂创造一种群体的情感氛围,使学生热情学习,使师生间产生共鸣。如:在本堂课的开始,我用一个类似“脑筋急转弯”的问题,缓解了紧张的气氛,给学生创设了自由安全的教学氛围,之后每位学生都大胆发言,我始终面对微笑并以好的、非常好、你非常聪明、你的表现非常出色等激励性语言,及时地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
二、新课导入具有创意性
上课是一门艺术,如同一则小说,一开始就应该吸引住读者。在本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分析正确的方程式来提出问题。试写出水电解的化学方程式,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且让学生有足够的活动时间,他们必能在主动探究活动中,明白自己的内心欲求,不断调节自己的身心状态,使其集中于问题解决上,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课堂活动具有多样性
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学习,对每个学生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面临中考的升学压力,如何提高语文学习成绩成为每个学生和教师都极为关注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学习成绩。然而,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造成学生主体意识不能得到发挥,知识能力难以得到提升,鉴于这种情况,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激活语文课堂这一课题进行探讨。
一、充分理解和掌握语文教材
要想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好语文教材,对语文教材内容和结构有较好的把握。对语文教材的理解和掌握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从多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求学生对语文课程进行预习。在正式讲授课程之前,应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预习,对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生字、生词进行查找,将语言难点搞清楚,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大意。同时让学生对文章进行阅读,争取熟练阅读文章无障碍。
第二,为学生设置必要的问题。在学生进行预习课文之后,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思考问题,来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通过寻找答案的过程也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时,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通过对问题答案的查找,对课文也有了更好的理解。
第三,为学生讲解难点、重点,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精读。在每篇课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文章中涉及的生词和语句结构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难点。同时指导学生精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掌握语言表达技巧,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希望教师从教学技巧、方法和知识提升方面给予帮助,而忽视了自身的主体地位和发挥主体意识,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当从教学教法、过程等多个方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在教学准备时,不仅仅是对教材进行分析与研读,还需要对学生进行了解,包括对他们的能力层次和知识结构等,从而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和教学任务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进行主动学习、积极发言,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克服对语文的畏难情绪,增加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再次,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正确态度,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中考,更重要的是为未来的生活打基础。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二十课《口技》这篇课文时,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课文朗读和口技表演等,为学生才艺展示提供一个舞台,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也可以适时引导,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适当地提问,然后让学生进行回答,只有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更好地活跃课堂氛围。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能够利用声音、图像展现教材内容,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通过多媒体展现生活中的语文素材,可以拉近语文课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也可以将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传授给学生,将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更重要的是运用多媒体教学大大节省了课堂板书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学习和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让学生互相交流知识和学习经验,并让学生就对课文的理解上台发言。例如,在学习完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程之后,可以让学生对某个问题举行辩论比赛,表达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并将辩论台搬到教室里面,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通过辩论还可以找出自身的优点与不足,从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四、开展课堂活动提高学生主体意识
单一的课堂教学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也不利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因此,应当调整教学方式,通过开展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展课堂活动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技能,例如组织演讲比赛、小组讨论以及辩论会等,给予学生一个表现自身的机会,使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促使其形成独立的性格和学习主体意识。在开展课堂活动中,离不开语文教师的引导,通过教师的指导将每个学生联系起来,对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智取生辰纲》这篇课文时,需要教师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将学生带入到人物角色中。此外,教师应多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教师的鼓励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的进取心,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长期坚持,从指导学生理解语文教材,到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再到通过开展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只有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才能从根本上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并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充分激活语文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参考文献:
[1]晁福清.语文课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金色年华,
2010(6).
[2]王磊.初中语文课堂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初探[J].中学生优秀作
文,2010(10).
由于初中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上课的过程中讲解讨论理的时间不宜过长,难度过大,否则会造成老师领着几个学生在动,大多数学生不是不动就是乱动。可适当精选一些优美的民族音乐和风光片作为欣赏和调剂很有必要。比方讲亚洲地形时,选择播放《亚洲雄风》,并把歌词打在投影片上,让大家一起跟着唱,唱过后乘着学生的兴奋点马上利用歌词来和学生一道分析亚洲地形的主要特色。总之在选材的过程中要力求有鲜明特色,画面优美,解说风趣,学生喜闻乐见。太正统古板的介绍片一般不宜选播,否则既费时间,效果又不佳。另外在看之前一定要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写在黑板上或投影片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收听收看,另外时间最好控制在15分钟以内,否则有学生就会坐不住,注意力分散。再则音乐、片源可以是来自学校的电化教室、教师自己搜集,也可发动学生一道来搜集,扩大资料来源,还可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二、借鉴语外史政等课的活动经验,把表演引入地理课堂
过去我们主要搞过一些课堂5分钟地理知识介绍,但形式比较单一,以演讲为主,加上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效果并不理想。细细想来,学生的能力也是多方面的,不是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导游和演讲家,不妨把多样的表演引入地理课堂,比如可让唱歌好的学生,课前找个音乐伴奏带,在课堂上领唱独唱一首特色民歌,效果一定比播放一个现成的音带效果好,象《北国之春》《铃儿响叮当》《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牧羊曲》等民歌都是不错的选择。会拉琴的同学来一段独奏,而平时调皮又有一定表演才能的同学不妨来个外国民俗表演,如澳大利亚毛利人的碰鼻礼、三大宗教的不同祷告形式,不同国家的舞蹈。在讲国家地理时,可分别请一些同学事先准备好熟知一些国家的主要地形、气候、河流、物产、城市、工业产品、娱乐风俗等常识,然后来个吹牛比赛,夸夸×国好,几个同学分别代表不同的国家,谁把牛皮吹错就自动下台。有条件的活,可组织学生来个世界风情表演大会,把全班大多数同学调动起来,参与唱各国民歌、演讲、地理小品、民乐演奏、时装表演、地理游戏等活动。结合学生民主评议和专家评审来评比优秀节目。
三、通过摄影照地理、美术画地理,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及观察能力
各国有各国的特色风光、服饰、建筑、娱乐活动,利用课堂的部分或课外时间,也可让学生画一画反映各国各地区各自然条件的典型动物、建筑、风光、娱乐、服饰等图画。可在适当地点进行展出或评比,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可让师生一道来搜集中外地理风光及风土人情照片及资料,在地理教室举办小型展览或竞赛。也可以利用画地图来学地理,课前可要求学生准备一张透明纸,描绘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轮廓,然后讲到一个知识点就把它写画在图上,一个国家或地区讲完,它的每个知识点也就相应画在了图上,比直接用现成的地图讲记忆效果更好,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画得好的同学,还可上黑板来进行板图比赛。这样喜欢画画的同学又有了地理课上一展才华的机会。
四、通过竞争激烈机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表现欲望
女性主义科学哲学(Feminist Philosophy of Science)有一部分关注科学研究的女性主义学者,由于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才在上个世纪70年代出现了这门新兴学科,本文所研究的伊丽莎白?波特(Elizabeth Potter ),既是一位现代的女性主义科学哲学家,又是一位女性主义者,活跃于女性主义运动中。她主管米尔斯学院(Mills College)的妇女项目研究,从其研究成果来看她可以说是后现代女性主义科学哲学家中一位独树一帜的代表人物,她提出的辨明的语境以及对科学哲学的价值中立说的反驳等观点,在西方特别是美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同样,她的研究成果也为女性主义科学哲学的研究增加了新的内容和提供了女性主义发展新的途径,对于我国的女性主义学术研究也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对于她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女性主义科学哲学流派的思想及最新动态,同时也对我国女性主义科学哲学研究起到了参考作用。
二、伊丽莎白?波特其人其说
2001年伊丽莎白?波特(Elizabeth Potter)出版了《论性别与波义耳定律的气体》在研究科学与价值的构成、二者相互作用的背景,以及科学在要素和非要素之间的差别上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波特2003年发表了题为《21世纪的科学哲学》(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in the 21st century)的文章,她从女性主义哲学的视角研究以往的科学哲学理论,并得出结论科学中存在性别歧视。在这篇文章中波特提出重要问题是“女性主义科学哲学是不是有足够的研究证据来证明它使‘人类社会富强昌盛’的想法是成立的?”并且她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思考到在研究科学哲学“价值中立”这一问题时同样存在着不同语境下的性别歧视。这一共同利益问题的研究,也就成为了“价值中立”观点提出的诱因。
三、反价值中立说
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但作为一把双刃剑对他的各种评价也一直不断。从休谟开始的事实与价值的两分开始,在哲学史上对科学的价值的分析也一直不断。所谓科学哲学价值中立就是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来看待价值中立的问题,更进一步说是从哲学的角度对科学的价值中立现象的一种研究或反思。
作为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完成培养学生区别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例谈高中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选择性注意力,以期抛砖引玉.
一、善于“诗情”
数学课堂不应该是干巴巴的说教,而应该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教师要借助自身的知识、能力、个人修养,将数学的发展历史、数学文化、数学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充满“浓浓数学”味道的课堂上,学会如何有选择性地集中注意力.
案例1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过程中,我用王维诗歌《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作为开场白.乍一看与数学一点联系也没有,实际上动态地刻画了数学中两个知识:线面垂直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大漠是平面,孤烟是直线――线面垂直;长河是直线,落日是圆――运动中描述出直线和圆相离、相切、相交三种位置关系.两句诗句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抓住了他们的注意力.
案例2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学生学会知识并应用知识.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教学的时候,往往用“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的口诀来记忆公式的变化,可是实际情况是学生记住了这个口诀,却不会应用.我在课堂的小结中引诗一首:三角函数名不变,坐标比值却得宠.符号跳跃各象限,任意角间觅踪影.短短四句打油诗,重点突出,最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选择性注意力.
二、善于“追问”
“问之不切,则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取之不固.”所以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追问”.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教师适时地追问,牵一牵、引一引,引领学生去探索,能激发、启迪学生思维和想象,将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深入下去,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案例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教学
写出命题“若x2+y2=0,则x,y全都为0.”的否定,并判断其真假.
师:(解完该题)对这道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
师(追问):真的什么问题都没有吗?
生:为什么它的否命题是“若x2+y2=0,则x,y不全都为0.”而不是“若x2+y2=0,则x,y全都不为0.”呢?
师(追问):在数学中,命题的否定的否定词加在什么位置该怎么判断?你们能举例说明吗?
生:命题“全等三角形一定是相似三角形”的否定是“全等三角形一定不是相似三角形”还是“全等三角形不一定是相似三角形”.
生:命题“坐标满足方程f(x,y)=0的点都在曲线C上”的否定是“坐标满足方程f(x,y)=0的点不都在曲线C上”还是“坐标满足方程f(x,y)=0的点都不在曲线C上”?
……
师(追问):大家还有新的问题吗?
……
教师通过追问的方式,紧紧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引往“深”处,避免学生注意力分散,从而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效果.
三、善于“看脸”
作为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份表情,捕捉每一个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有效信息.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案例4 “解三角形”教学
已知ABC中,角A,B,C所对的边是a,b,c.过点A作BC的垂线AD交BC于点D.求ABC的面积.期望学生能利用正弦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问题一出,教室一片嘘声.
生(脸上得意洋洋地笑):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小学就会了,S=12ah.
我观察着每名同学,这时看到某生正手托着下巴,皱着眉头地看着我,我马上迎过去.
生(皱着眉头):我没有推导出面积公式,推导出了这个公式.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五节“机械效率”是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的最后一节.机械效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已广泛应用于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秉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以科学探究为手段,让学生经历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和机械效率概念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物理概念内涵的理解;通过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受到思维训练、领悟物理思想方法、发展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学科综合素质;同时,通过学生小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发展学生的学习力.
2教学设计
2.1教学目标
2.1.1知识与技能
(1)结合科学探究活动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2)知道机械效率,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
2.1.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体验使用机械做功的过程,加深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理解;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学会设计实验、能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2.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养成事实求是、尊重实验结果的科学态度;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2重点、难点及教学资源
重点:有用功、总功、额外功及机械效率的概念.
难点:额外功判断、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
教学资源:PPT课件;铁架台,动滑轮,细绳,钩码,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2.3教学过程
2.3.1提出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学校买来了一批物理实验器材,要将实验器材从一楼运到三楼物理实验室.请问:你如何较省力地把这些器材运到三楼?
(说明:该设问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学生:可用简单机械,如滑轮组,或杠杆,或斜面,或轮轴.
教师:今天,我们首先从最简单的动滑轮提升物理实验器材开始学习讨论相关问题(如图1).
教师提出问题:动滑轮对货物做功与手通过细绳对机械做功相等吗?请各位同学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2.3.2猜想与假设
学生提出猜想及依据:动滑轮对货物做功与手对货物做功不相等,使用机械做功大小可能比手对货物做功大,因为使用机械做功不仅包括提升货物所做的功,还包括提动滑轮所做的功及克服绳与滑轮间的摩擦所做的功.
(说明:在科学探究的猜想与假设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据一定的经验和事实,或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根据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进行理性的思考,利用发散思维对未知的现象及其规律作出科学预见.教师在让学生提出合理猜想的同时,也要求学生说出猜想的依据,以此教育学生猜想与假设不是异想天开,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2.3.3设计实验
教师: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应通过实验来验证.下面我们共同来设计实验探究方案.请问:这个实验的实验目的是什么? 学生:为了比较使用动滑轮对货物做功与手对货物做功是否相等.
教师: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学生:需测出物体的重力和物体上升的高度,手对绳端的拉力和绳子末端移动的距离.
教师:需要哪些测量工具?
学生: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教师: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后回答.
学生:测量前,弹簧测力计应调零;测手对绳子的拉力时,应匀速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测距离时,刻度尺应竖直放置;为了排除实验的偶然性,应改变物体的重力,多次采集实验数据.
教师:实验数据的记录表格怎样设计?表格中应包括哪些物理量?
学生:应包括实验次数、物体的重力G、物体上升的高度h、手对绳端的拉力F、绳子末端移动的距离S、动滑轮对货物所做的功W1、手对机械所做的功W2.
教师: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数据的记录表格.
实验次数G/Nh/mF/NS/mW1/JW2/J123(说明:设计实验探究方案是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教师要让学生参与方案设计的全过程,发展创新思维,体验合作的乐趣,锻炼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探究方案的设计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主动思维的过程,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水平,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完成探究方案的设计.通过全班学生的合作,教师要让每个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原理、操作程序和操作技巧,决不能急于求成.)
2.3.4学生小组实验及物理概念的建构
表格设计好后,学生两个人一组,进行实验操作,将实验数据填入表中,并计算出表格中的W1和W2.
(说明:学生以两人为一组展开实验,在提高学生实验器材使用技能的同时,锻炼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教师在巡视中注意指导个别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进行实验.)
教师:动滑轮对货物做功与手对货物做功相等吗?想想:什么功对我们有用?什么功对我们没有用?
学生:两者不相等.使用动滑轮对货物做的功对我们是有用的,提动滑轮所做的功和克服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做功对我们是没有用的.
教师:我们将对人们有用的功称为有用功;对人们无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如:克服机械自重、克服摩擦力做的功)称为额外功;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称为总功,即总功为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教师板书: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其定义)
教师:为了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值,从而引入机械效率.
机械效率定义: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计算公式:η=W有W总×100%(教师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1)机械效率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没有单位;(2)由于额外功总是存在的,所以机械效率小于1.
教师:若某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60%,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使用起重机提升重物时所做的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是60%,也可以说有用功在总功中占有60%,另外的40%是额外功.
教师:小常识介绍:起重机的机械效率一般为40%~60;抽水机的机械效率一般为60%~80%.
2.3.5分析归纳
教师:请同学们算一算刚才所测的动滑轮的机械效率.议议:三次实验机械效率相等吗?你认为机械效率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学生:三次实验动滑轮机械效率不相等,从实验数据可知,用同一个动滑轮提升重物时,物体的重力越大,提高相同高度时,有用功越大,动滑轮的机械效率越大.可知,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与物体的重力有关.由此可推知:动滑轮的机械效率还应与动滑轮重力和绳与滑轮间的摩擦有关,即与额外功有关.当有用功一定,动滑轮重力越大、绳与滑轮间的摩擦越大,额外功越大,机械效率越低.因此,为了提高机械效率,可增大有用功和减小额外功(教师板书).
(说明:科学探究中分析与论证环节,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但初中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并不成熟,教师要给以适当的引导和点拨甚至是讲解,逐步提升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2.3.6生活物理社会
教师:请同学们再议一议我们课堂教学开始时提出的问题,使用滑轮组搬运学校的物理实验器材到三楼,如何做到既能省力又有较高的机械效率?
学生:应尽量增大实验器材的重力,使用轻质的滑轮组提升器材,使用表面光滑且轻质的细绳绕滑轮组.
2.3.7课堂小结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定义;
(2)机械效率定义、提高的意义及途径.
2.3.8课后作业
物理化学是医科院校药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它既综合了高等数学、化学、物理学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又为后续课程如药物化学、药剂学等的学习提供方法和理论指导,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但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公式、定律相对较多;教学时往往令学生感到枯燥、沉闷,过多的公式和推导也往往使得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现实意义产生质疑;长久以来,这门课程使得本身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积极性不够、学习自制力控制较差的独立院校药学专业学生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并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
对我校08、09级药学学生的物理化学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普遍存在难学、恐学、厌学现象。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是提高物理化学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不断滋生新的求知欲,才能消除畏难情绪和恐惧感,让学生进入到物理化学学习的奇妙世界,愉快学习。
1 联系实际的紧密性
教学中应注重物理化学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对于三本院校的药学生,尤其应注重阐述药学与物理化学的联系,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打消他们“为什么要学物理化学?学了物理化学有什么用?”的疑虑。作为药学重要的一门基础课,新药设计、药物合成中路线选择、工艺条件确定、反应速率及机制确定需要化学热力学及化学动力学基础;药物剂型的设计与研制,药物在储藏中的稳定性及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都与物理化学内容密切相关。[1]如今,物理化学已渗透到药物合成、药物剂型、药物在体内的分解代谢、药物有效期预测、药物研究、药物临床应用等药学的多个领域。[2]当讲授化学动力学这章内容时,可结合临床药物制剂介绍相关知识,如双黄连注射液是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类抗病毒、抗菌中药,而黄芩苷作为双黄连的主要成分,具有利尿、解毒等药理作用,搞清该药物贮存的动力学变化,对该药的广泛推广使用十分必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学以致用。又如在介绍电化学时,引入“细胞折叠酶生物传感器”的实例:德意志研究联合会脑分子生理学研究中心科学家利用此传感器查明一种家族性帕金森氏症的致病机理。通过这样的介绍,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2 课堂气氛的活跃性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要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必须有活跃的课堂气氛。
2.1 融入化学史教育 “化学给人以知识,而化学史给人以智慧。”化学史不仅记录了化学科学的孕育、产生、发展过程,而且向人们展示了知识的来源和动态演变,以及蕴涵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物理化学拥有充足的化学史素材。因此,在课堂讲授中引入化学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3]例如,李时珍,出生于一个世代医生的家庭,历经近30年的时间,耗费了半生的心血,完成了《本草纲目》,在化学制药等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焦耳,依靠自学,发现了焦耳―楞次定律,穷其40年测量热功当量;哈伯通过20000多次试验,筛选出锇为合成氨的最佳催化剂,并成功应用于合成氨生产线。随后,催化剂被改为铁,并逐步发展。如今,合成氨工业基本成熟,成为化肥工业的支柱。哈伯也因此获得了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通过化学史的融入,学生对化学发展的道路有了充分认识,也被化学的神奇魅力吸引,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其专业信心和学习兴趣。
2.2 关注科技前沿 物理化学作为基础理论化学往往给人一种远离科技前沿的错觉。实际上,物理化学原理是许多高新技术的基础,且有着重要的应用。因此,教师应充分关注物理化学新进展,结合独立医科院校药学专业特点,介绍相关基础知识在新科技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学习“催化”这部分内容时,可结合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赫克、根岸英一和铃木章有关“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的研究,了解催化对新药制备等的作用,进而加深学生对化学动力学相关内容的理解。结合科技前沿,注重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4]如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对物理化学课程作用和地位的认识,产生对课程知识学习的浓厚兴趣。
3 问题情境创设的巧妙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师在导课时,能够创设一种巧妙的思维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实践证明:从教学内容出发,选用已学的理论知识、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是一种颇有成效的方法。 如讲化学动力学时,可以巧妙创设问题 “人们生病吃约时为何对不同的药品,一天吃的次数会不同呢?”来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让学生关注学习,热爱学习。
通过上述几方面措施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深了学生的感受和理解,巩固了学生掌握的知识,从而增强了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侯新朴.物理化学(第6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