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发展研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9 16:22:1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县域发展研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县域发展研究

篇(1)

    1.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武胜县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领导小组和技术专家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的组织领导,负责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活动的日常事务和组织协调。技术专家组细分为生猪养殖、家禽养殖和草食牲畜养殖三个小组,主要职责是为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提供技术支撑、协助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展相关工作。

    1.2大力推行畜禽标准化生产畜禽标准化生产按照“六化”推进。即: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选用高产优质高效畜禽良种,实现畜禽品种良种化;畜禽圈舍、饲养与环境控制设备等生产设施设备满足标准化生产的需要,实现养殖设施化;制定并实施科学规范的畜禽饲养管理规程,实现生产规范化;健全防疫制度,有效防止重大动物疫病发生,实现防疫制度化;有效处理畜禽粪污,达到排放标准,实现粪污处理无害化;依法对对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投入使用实施有效期监管,实现监管常态化。

    1.3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2007年开始,到 2011 年全县利用中央投资,实施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小区)改扩建项目,共改扩建生猪养殖场(小区)57 个。2010 年起,全县启动实施了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2011 年,根据省上有关要求,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2011年现代畜牧业优质生猪养殖示范点建设的通知》。按养殖内容制定全县统一的评审打分细则,组织专家组开展初步筛选、技术培训、创建指导和验收评审等工作,及时高效地建成了12个圈舍面积 800 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化养殖示范场,验收后由县政府补助每个标准化养殖示范场25 万元,为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树立了学习榜样,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成效。

    1.4探索畜牧业发展新机制 大力支持龙头企业采用“公司+专合组织+养殖农户(场)”的运作模式,实施“五统一”(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服务、统一销售、统一品牌)经营方式,运用寄养、托养、订单养殖等方式发展现代畜牧业。鼓励引导养殖业户按照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兴办各类畜牧合作社,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提高养殖业户的组织化程度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1.5重视畜禽养殖污染的无害化处理

    1.5.1对养殖场实施干清粪、雨污分流改造,从源头上减少污水产生量。

    1.5.2对于具备粪污消纳能力的畜禽养殖区域,按照生态农业理念统一筹划。以综合利用为主,推广“畜-沼-果草”种养结合生态模式,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发展循环农业,达到治污成本最低,治污效果最佳的目的。

    1.5.3 计划在畜禽规模养殖相对集中的地区,规划建设畜禽粪便处理中心(有机肥厂),收集养殖场粪便运送到一个中心,利用生产工艺生产有机肥料,变废为宝。

    1.5.4对广安天兆白坪种猪场等粪污量大而周边耕地面积少,土地消纳能力有限的畜禽养殖场,主要采取建立污水处理站进行工业化处理实现达标排放。

    1.5.5 落实好大中型沼气建设等项目,扶持大中型畜禽养殖企业利用沼气发电项目等方式集中进行粪污处理,提高集约化处理和利用能力。

    2主要问题

    2.1投入不足,发展受限 标准化规模养殖占用资金较大,各级部门支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政策不具体,投入较少,没有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畜牧业发展投入机制。金融机构对现代畜牧业扶持贷款额度小、周期短且条件严格,养殖户和企业融资难度大,缺乏引种和购买养殖设施设备资金,从而制约了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快速发展。

    2.2技术服务体系有待加强目前,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尚未聘用落实村级动物防疫员及疫病观察员,影响到日常的疫病诊断、服务指导和疫情信息的发现、上报、处置等工作。技术人员知识普遍老化,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能力差。乡镇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少,工作难度较大,正常工作难以开展。部分基层技术人员竞争意识不强,缺乏紧迫感。服务范围窄“,轻防重治”、无法提供管理知识和信息服务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个别养殖场不能达到防疫制度化和监管常态化。

    2.3养殖用地缺乏 近年来,国家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加大,城市化、城镇化用地急剧增加,招商引资项目增多,总耕地面积有限,导致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用地紧缺,一些养殖项目因无法解决用地而不能得以实施,不利于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

    2.4环保意识薄弱 由于养殖场建环保设施投入大,而没有直接经济效益,业主环保意识不强不愿投入,致使一些养殖场对周边环境污染严重,不能达到粪污处理无害化,同时引发社会问题,阻碍了发展。

    3思考及建议

    3.1强化政策扶持 抓住扶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发挥武胜县已有的基础优势,尽快制定出台促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发展的长效推进机制,调动养殖户的积极性。在规模养殖场优化品种、专合组织建设、技术推广、环境污染治理、争创品牌、畜产品安全检测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合理规划,统筹兼顾,把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与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解决土地、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问题。在推进基本保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试行畜禽全面政策性保险,拓宽保险覆盖范围,增强畜牧业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3.2强化畜产品安全

    3.2.1 着力动物免疫。认真做好畜禽春、夏、秋三季集中免疫和常年补免工作,确保高致病性禽流感、猪瘟、鸡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率达到 100%,彻底控制和消灭疫病。

    3.2.2着力检疫监督。做好产地、屠宰、市场、运输等环节的检疫监督,引导业主守法经营,诚信经营,确保畜产品无疫病、无药残、无公害。3.2.3 着力疫情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控制疫源流动,提高预警能力。

    3.2.4 着力完善应急机制。根据重大动物疫病变化特点,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储备应急物资,组建应急队伍,提高快速应急反应能力,构筑起畜牧业发展的安全屏障。

篇(2)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基础、以县辖行政区为单元的区域经济。加快沧州市沿海强市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

一、沧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沧州市县域经济规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的规模、层次和质量不断提高,以2012年数据为例,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第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46.1亿元,全部财政收入202.4亿元,分别是2001年的4.5倍和10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201倍和103倍。第二,工业经济持续壮大。全市县域经济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074亿元,比重达到78.5%。全市形成了6个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456家,占全市的90.3%。第三,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总产达到501万吨,是改革开放初期的3.25倍,涌现出青县小洋人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1%。第四,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3%,比2001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第五,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或就地从事二三产业,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14元,是2001年的2.57倍。

二、与先进地区相比,沧州市的县域经济还存在的差距

一是经济实力差距大。2012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前10位中,江苏江阴、昆山两个县级市生产总值过2000亿元,而我市唯一的全国百强县任丘市生产总值只有300多亿。

二是产业竞争力不强。福建晋江市,面积只有600多平方公里,但拥有劲霸、九牧王、七匹狼等一大批知名品牌达50多个。我市县域工业企业规模小、知名品牌少,与发达县存在巨大差距。

三是城镇规模小,城镇化水平低。沧州市有8个县(市)城镇化率在40%以下,有两个县低于30%,县城功能、服务产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能力亟待提高。

四是制约发展的资金、人才、科技等问题比较突出。县级投融资平台不健全,规模偏小,没有形成完善的金融体系。对各类人才的吸纳能力不强,高端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比较匮乏,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不强。

三、沧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

一是加快工业聚集区和开发区建设。沧州市已有18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和工业聚集区,这些园区是县域工业化的重要平台,要加快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步伐,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叫得响的工业聚集区和开发区,发挥其聚集作用。二是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骨干企业。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既要做存量,又要做增量。鼓励企业通过战略重组、强强联合以及技术改造等形式,壮大企业规模,提高发展质量,打造一批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支撑作用的大型优势骨干企业。

(二)大力扶持发展民营经济

一是要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政府要制定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用地指标、市场信息、科技创新、人才引进、融资等难题。二是支持民营企业做大企业、做强品牌。引导民营企业家瞄准本行业中的标杆企业,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努力做大企业,打响品牌,实现由“草根经济”向“大树经济”转变。三是努力推进全民创业。鼓励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鼓励致富能人回乡创业,对自主创业人员要在资金、技术、人才、税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三)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兴县之路

一是创新开放思路,丰富招商形式。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南资北移,不断加强与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大企业、大集团的战略合作,争取更多的外来项目落地生根,推动县域经济扩张规模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注重招商质量和实效。着力引进一批立市兴县、对主导产业具有较强支撑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同时,要发挥毗邻京津优势,利用京津科研院所多和人才密集的优势,以人才引项目,以项目引资金,积极引进一批产业转移和高科技项目。

(四)大力推进城镇化

一是加快县城建设。县城建设得好,城区经济繁荣活跃,不仅可以带动就业,促进城区规模扩张,而且可以为县域工业发展提供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支撑,进而拉动全县经济发展,增强对资金、技术、人才、优质产业的吸纳能力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二是抓好一批中心镇建设。要根据城镇的区位特点、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合理确定城镇功能定位,重点打造一批产业特色明显、综合实力较强的中心镇、特色镇、产业镇。三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实现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的一体化,实现城乡共享文明、共同发展。

(五)加快发展县域特色产业

一是要注重发挥低成本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必须立足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尤其是低成本优势。结合沧州市实际,应大力发展石油化工、管道装备、食品加工等产业,也正契合了发展低成本优势的要求。二是要提高质量,打造品牌。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产品质量监督,不但要确保产品质量过关,还要争取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同时,要深入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鼓励企业争创名优品牌,培育全省甚至全国的“单打冠军”。三是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政府要加大资金扶持和政策倾斜,鼓励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并引领带动广大中小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加强配套协作,形成合理的企业群落和高效的生产能力。

参考文献:

[1]鹿刚.产业集群形成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安徽大学,2010.

[2]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3]玉海国.河北省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状况分析[D].河北大学,2006.

[4]张元好,尹广娜,刘明.河北省产业集群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院报,2011年(2).

篇(3)

一、洛阳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是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辖7个区、1个县级市、8个县、1个省级新区、1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2012年实现全年生产总值3001.1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3.8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1808.1亿元,增长11.3%;第三产业增加值969.2亿元,增长8.7%。三次产业结构为7.5:60.2:32.3,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4%、70.1%和26.5%。

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379.0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5.3亿元,增长15.1%。其中,税收收入148.5亿元,增长13.2%,税收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2.4%。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43.7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294.0亿元,增长23.2%;农户投资49.7亿元,增长3.3%。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36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4927元,实际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777元,实际增长11.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979元,实际增长10.4%。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4.8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在洛阳市经济实力实现不断壮大的同时,各县市区没有实现均衡发展,逐渐扩大的发展差异已经制约到了洛阳市整体发展实力。

二、洛阳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 经济结构不尽合理

通过对洛阳市9个县市研究发现,各县市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三大产业之间发展不协调,其中农业发展过于缓慢,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同时由于第三产业的开放性不足导致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不足,而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过高,产业结构单一,增长方式粗放性、产品初级化特征明显,资源环境代价大,企业规模小,规模经营不足,接替产业培育迟缓。

2.各城乡差距逐步拉大

近几年,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临汾城乡差距在逐渐拉大,农村经济发展明显滞后,农民增收缓慢。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到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 四分之一,而且增长速度也长期低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收入差距呈不断拉大的趋势。

3. 整体发展水平比较低

洛阳市的偃师市是洛阳唯一一个进入全国百强县的县市,虽然洛阳经济在近几年发展迅速,但与我国沿海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2012年洛阳的gdp为3000亿,是青岛的近一半,是苏州市的四分之一,相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较低。

4. 农业产业化层次较低,农民增收困难

由于对农业的不重视,导致农业产业化进程举步维艰,同时也缺乏大型的农业龙头企业,相应的农产品的质量和产值均存在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短,而且没有自己的农产品品牌,难以吸引消费者和市场的青睐。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制约了农民经济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和增收渠道的拓宽,影响了农民的切身利益。由于县域广大农民增收缓慢,仍有一部分农民生活困苦,农村市场消费偏冷的问题比较突出,内需不旺,很难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完善洛阳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1.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为了加快结构化调整,洛阳市需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业,以及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构筑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购物中心、乡镇级的商业服务中心和自然村的三级服务体系。特别是洛宁县、孟津县、新安县要大力发展绿竹、樱桃、黄河鲤鱼的特色种植、养殖产业,不断加强品牌创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2. 加快县域城镇化步伐

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可以加快县域间的城镇化进程。首先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其次是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突出重点,优先发展县城镇和县(市)中心镇,提升城镇功能。再次是坚持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第三产业相结合,发展工业、文化、餐饮、娱乐等产业,拓展小城镇的发展空间。最后是做好政策引导,即制定并实施有利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各项政策,同时也要探索户籍制度改革,制定鼓励农民进城定居、子女就学、就业指导等优惠政策,有步骤地解决农民工城镇就业和生活问题,解除进城农民后顾之忧,吸纳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

3.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优势产业

县域经济要加快发展,就必须发展特色经济。洛阳市需要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和政策因素等进行综合考虑发展有特色的项目,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在发展特色产业时,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并以全国百强县市的标准为指导,积极开拓新的产业。同时对一些传统农业大县,要立足实际,积极进取,区分不同情况,在财政转移支付、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帮助这些县市加快发展。

4.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

为了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可以加快对民营经济的促进和扶持。为此,洛阳市可以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进入的领域,同时允许其采取收购、兼并、控股、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事业领域;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培养造就高素质民营企业家队伍,推动民营企业管理创新和提档升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和财产安全,对交税多、投资大的民营企业在经济上要给予奖励。激发广大城镇居民和农民积极创业的热情,放胆、放手、放开发展民营经济,形成全民创业、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篇(4)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2

一、贵州盘北经济开发区基本现状

贵州盘北经济开发区是一个以煤为基础的工业型开发区,成立4年多来,在“零”基础、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坚持“立足煤、依托煤、超越煤、跳出煤”理念,以“贵州新型材料生态工业区及循环经济示范基地,西南地区重点能源化工生产集聚区”发展定位为引领,推进“一区四园多组团”建设,努力打造贵州省“五百亿级”新型工业园区,依托境内黔桂发电厂、黔桂天能焦化厂、盘北煤矸石电厂、盘北洗煤厂、松河煤业等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和44个地方煤矿及洗选企业,基本建成了柏果煤-电-化-材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园、洒基煤-电-材循环经济产业园。

(一)基础设施完善,承载能力增强

坚持“3年打基础、4年大提速”的发展思路,按照“北产南城东景西流”布局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步伐,围绕规划抓配套,着力提升园区承载力。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编制开发区总规、产规、控规、规划环评、土地利用方案等,为园区建设提供重要遵循。累计投资30余亿元完成园区“一环四横四纵”路网建设,其中主干道53.3公里、白改黑道路5公里,供水管网58.3公里、排水管网102.5公里、通讯管网53.3公里、燃气管网60.2公里,架设电网2公里、迁改电网68公里,治理河道1.5公里。

(二)扶持政策全面,投资环境优越

制定《盘北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实施办法》、《盘北经济开发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管理办法》、《盘北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扶持基金管理办法》等政策;建立了“代办制”、“一事一议”等服务制度;努力在社会治安、权益保护、招商引资、产业支持、工作效能等方面下功夫,积极构建“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

(三)招商效益显著,产业发展强劲

坚持领导带队招商、以商招商、会展招商、互联网+招商等,加大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地交流,达成了江苏工业园、锂离子电池生产、高精度铜箔生产等一批重大项目投资合作意向。目前,累计开工建设项目51个,建成投产项目29个,在建22个,双源石膏粉厂成功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Q板挂牌,盘北煤焦化资源交易储备中心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县域开发区(园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较好成绩,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发展中依然存在规模较小、服务功能不健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较少、招商引资吸引力不强,有的园区规划还有待逐步完善。

(一)体制机制不顺

主要是管理机构不健全、权责不匹配。一是体制不顺。县域开发区(园区)管委会一般属于市级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领导班子成员一般由市委管理,具体事务委托当地县级政府管理,存在人事分开的情况。二是审批无权。开发区(园区)内设党政办、经济发展局、住建局、社会事务局等单位,但无相应的行政职权,对企业服务仅限于协调、代办等作用,具体办事机构还要依托县相关职能部门,使企业建设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难以及时解决。三是人员不专。管理人员大多是当地调配的干部,业务能力参差不齐,真正懂经济、懂规划、懂建设的专业人员少,经济类复合型、高素质招商队伍更是少之又少。

(二)项目用地困难

自新土地政策执行以来,“征地难”、“拆迁贵”、“供地不足”等在不同程度上成为开发区(园区)发展的瓶颈。一是土地开发模式滞后。大多数开发区(园区)主要是通过征用集体土地,完善基础设施如土地平整、给排水等按照“七通一平”或“九通一平”建设,然后通过招拍挂等方式出让给企业。这种土地开发模式已不适应园区可持续发展。二是土地审批难度大。在国家土地政策日趋收紧的宏观背景下,各开发区(园区)获得的“土地供给”指标很难满足园区建设和大项目入驻的现实需要。三是土地利用效率低。入驻开发区(园区)的企业多以中小企业主,普遍存在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投资强度低、土地产出率低等问题。四是土地价格机制不全。各开发区(园区)在土地利用政策方面各自为政,有的为了招揽项目投资,高额的土地资产以低价、零地价出让给企业使用,导致价格评估体系不健全。

(三)招商效益不高

招商引资存在形式单一、地域M窄、队伍薄弱、主动性不足等问题。一是招商产业单一。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的带动型项目偏少,除高精铜箔、锂电池外,其他项目产业带动能力较弱,产业链延伸空间狭窄。二是招商方式单一。主要采取领导带队招商、以商招商、会展招商、互联网+招商等,地域限于国内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且缺乏专业化招商人员。三是招商服务单一。受体制机制制约,各种行政审批权在县直相关部门,园区仅限于服务代办等“原始阶段”,无法提供“准确、高效、便捷”的服务。

(四)产业带动不强

各开发区(园区)内普遍存在产业集群化程度低、企业间行业关联度小等情况,缺乏区域带动力强、产业链条延伸好,并在全国打得响的明星企业、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开发区(园区)经济总量普遍偏小,还未发挥县域经济“主要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

(五)融资体制不畅

县域开发区(园区)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基础设施、标准化厂房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靠土地抵押从银行贷款和少量的财政扶持资金,融资形式偏于单一,没有充分利用民间借贷市场和社会闲散资金。入园区企业投产少、经济效益不佳,上缴税款少;土地出让价格偏低或者零地价,土地财政收入有限。入园企业投资主要靠自有资金,很难从银行贷到款,难以发挥金融财务杠杆效应,使企业错过很多发展商机。

三、发展对策

对于开发区(园区)而言,服务“企业”的特性更为具体和明显,要科学设计有效的服务、监管等机制和优惠政策,切实提高服务企业的办事效率。

(一)创新体制机制

坚持“谁招商、谁监管、谁收益”的原则,理顺开发区(园区)内管委会、投融资公司、本级政府、乡镇街道四者之间财权、事权、监管权的划分,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一是优化管理体制。按照编制总量控制、职能优化整合、人员放开搞活的原则,允许管委会自主设置内设机构和人员配备,完善管委会机制,增强行政运行效率。二是优化机构职能。探索完善开发区管理机构与所在地政府协调互动机制,明确园区重点承担开发建设、经济发展等工作,社会事务由所在地政府承担。三是优化用人机制。坚持以环境聚人才、靠事业留人才、用制度促人才等措施完善用人机制,激发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职务能升能降的活力;通过园区与乡镇间领导干部双向交叉任职、人员轮训、挂职锻炼等培育多能性人才;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与国内外招商队伍合作,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

(二)强化用地保障

坚持“控制总量、限制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用好每一寸土地。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按照园区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三规”合一,园区、城区、景区“三区”合一原则,科学规划布局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按照基础设施、产业项目及服务配套设施各占“三分之一”的要求,合理布局产业发展区、管理服务区、商业服务区和居住生活区等。二是盘活存量土地。加大企业闲置土地的清查处置力度,建立园区企业退出机制,企业闲置土地超过1年的进行处罚,闲置2年以上的进行收回。对出让土地或划拨土地中设定的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投资强度、单位面积税收等事项进行核查,达不到相关要求的,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或退出处置。三是控制增量用地。实行差别化用地政策,严格控制增量用地指标,优先安排重大招商引资和新型工业化项目用地指标,确保重点项目顺利落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原用途的前提下,鼓励支持工业用地依法适当增加容积率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规划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倡导“立体发展”理念。

(三)优化投资环境

坚持“开发区的事开发区办”的原则,对涉及招商引资项目的县内审批事项,委托授权园区各职能部门集中、统一办理,提高项目审批的及时性和高效性。一是创新招商模式。创建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招商团队,探索聘请知名企业家作为园区经济顾问和法律顾问参与制定和实施招商引资工作,包括项目谋划、项目包装、潜在投资者分析跟进、项目洽谈、项目审批、项目建设期服务及企业后期服务等在内的全程式投资促进服务。二是提高入园标准。根据产业的集聚程度、投资强度、用地规模等制定多层次的准入标准。并以此为准入红线,跳出单个项目招商思维,倡导产业链招商。三是完善服务方式。树立开发区(园区)是地方经济发展“特区”的思想,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只要投资者进入园区,就由专人提供全程优质服务,对重点项目实行分管领导跟踪负责制。成立企业权益保护机构,对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人和事,由企业权益保护机构监督有关部门依法依规、限期处理到位,全方位构筑“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

(四)优化产业升级

开发区(园区)产业规划要与县域产业集群规划有机结起来,形成优势互补、协作共赢的良性互动机制,确保园区产业有扩张力,重点产品有竞争力,龙头企业有集聚力。一是实施“一区多园”发展战略。采取“一区多园,分工协作”的形式,把位置相距较近、结构雷同、功能相似、规模偏小园区,纳入一个园区管理。如盘县境内的三个园区(红果、盘北和盘南)可合并成“一区多园”,并申报国家级开发区或新区。按照“经济产业化、产业规模化、园区特色化”的原则,致力打造“区中园”、“园中园”,实现企业间资源相互配套,能量多级利用,物料闭合循环。二是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把产业基础好、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经济效益高的上游龙头企业项目作为招商引资引进和扶持的重点,着力打造全产业链条,加快聚集和扩张特色产业,提升产业关联度。通过技术改造和“攀高枝”,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如盘北开发区可依托黔桂煤-焦-电-化项目,围绕下游化工产品,策划、包装、引进30万吨煤焦油精深加工项目、15万吨粗苯精深加工项目等。三是扶持企业科技创新。建立健全政府投入为引领、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参与为补充的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落实国家科技投入政策。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采取补贴、奖励、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创新平台建设、技术攻关、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和创新奖励等。

(五)拓宽融资渠道

加强和完善园区的金融服务,认真分析园区信贷特点、需求状况和发展态势,探索金融支持园区建设的新路子,满足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和金融服务要求。一是探索融资模式多元化。通过平台公司发行企业债、公司和项目收益债;对一些带有公益性的商业项目采取PPP模式融资。如盘北开发区锦绣盘北城市综合体和盘北汽车商贸广场项目采用PPP模式融资5.2亿;标准厂房项目发行项目收益债券融资8.5亿元。二是优化调整债务结构。建立“短、中、长”融资需求配比体系,根据园区建设周期和金融环境的变化作及时调整,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融资成本。三是创新财政扶持模式。探索建立园区产业发展基金随财政收入同步增长的机制,运用资本注入、业务补助、增资奖励等多种手段,引导融资性担保机构更好地服务园区企业。四是完善金融服务机构。引入金融机构和专家,为入园企业提供金融、财务、咨询等服务。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设立小额信贷公司,解决园区企业短期借款需求;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等探索和开办知识产权、排污权、应收账款、订单、仓单等抵押质押贷款。五是加强培育企业上市。加强上市辅导,支持有上市意愿、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扩大融资范围和渠道,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对成功发行公司债和企业债的非公有制企业,按发行额度给予一定的贴息补助。

篇(5)

我国县域金融与经济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供求存在矛盾

资金需求与资金外流的矛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各级地方政府工作的重点。小城镇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行农业产业化、走特色农业之路等对资金的需求不断增强。但资金外流的趋势却有增无减,使金融支持力不从心。表现在:一是邮政储蓄转存款巨大的利差,给商业银行尤其是信用社吸收存款带来了巨大压力,邮政储蓄成为县域资金外流的一条主要渠道;二是各商业银行贷款管遍实行扁平式管理,致使县级行贷款功能逐渐萎缩,资金大部分上存,造成县域资金的外流;三是县域区划内的省属企业实行统收统支的资金管理模式,资金实时上划,使依托这些企业生存的金融机构面临严重的资金危机。

2.资金需求与信贷供给的矛盾有关调查材料披露,2002年山东农业至少有四成左右的信贷资金缺口,浙江农业贷款缺口约为125亿元,对宁波万户农户问卷调查发现有59%的农户缺资金,河南滑县有205个村成了“零贷款村”。这些实际情况直接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成为贩待解决的问题。

(二)市场失灵导致县域发展面临经济滞后与金融压抑的双重困境

早在1973年,麦金农和肖就分别在其著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指出,金融不受抑制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县域金融市场的失灵,导致农村资金通过各种渠道大量流头,严重阻碍了县域经济发展。一方面,处于改革中的国有商业银行本身存在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偏向向国有企业贷款等问题,这样就造成了银行对农户贷款产生消极情绪。另一方面,从深层次来看,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缺乏激励与约束机制,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管理能力不能适应现代金融发展的要求,从而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压抑的强度。

(三)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信息滞后问题

CNNIC今年1月17日的第1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X]5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网民总人数为1.11亿人,其中城市网民大约有9168.6万人,普及率为16.9%;乡村网民只有1931.4万人,普及率仅为2石%。

二、实现县域金融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改善县域金融服务,加强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关键是深化县域金融体制改革,优化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充分发挥县域各金融机构对经济的支持作用。

(1)在发挥原有商业银行作用的基础_L,完善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设置。

国有商业银行的定位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原来农业银行承担的农村政策性业务,可以全部交割给农业发展银行。商业银行要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找准追求利润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同时,必须进一步完善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设置。路径有两条:一是新设商业性金融机构,如地方性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二是将原有的农村信用社的一部份分离出来,改造成股份制商业银行,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

(2)强化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职能,扩大政策性金融供给。

农业发展银行是国家独资的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支持农村政策性业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化经营项目。为了满足新出现的政策性金融的需求,一种考虑是扩大现有的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的功能和业务范围,使其具有满足现有所有县域政策性金融需求的功能。另一种考虑是新增政策性银行,当然这要增加金融运行成

本,效率要差一点。

(3)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功能。

首先,农村信用社必须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通过产权改造,促成农村信用社内部机制的转换,提升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水平。其次,要拓宽金融服务范围和层次。

(4)逐步推进邮政储蓄的改革,减少县域经济发展中资金的外流。

邮政储蓄是县域资金外流的渠道之一,而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开展存、贷款业务,可以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被大多数人认可。因此,应加快邮政储蓄改革步伐,尽快开办贷款业务,让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二)加强地方政府对县域金融与经济的支持力度,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地方政府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管理者,其职能应做到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否则,将影响到金融行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成效。首先,地方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信贷政策要求来确定项目,不干预行社贷款的自。其次,塑造诚信环境,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为县域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再次,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支持司法部门依法维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积极协助金融机构清收不良贷款,努力打造诚信政府。最后,政府应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县情,制定长远发展战略,同时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县域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自身应实行规范化管理,深化改革,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

首先,中小企业要规范自己的管理。要赢得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必须加强内部管理,健全财务制度,积极配合金融机构对企业经营的监督,便于金融机构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及风险状况的考查。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次,县域中小企业要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切实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增强资本约束,强化中小企业经营者素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使企业真正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

篇(6)

一、县域产业集群的内涵分析

县域产业集群是一群相互关联的,或是一群相似的嵌入到县域经济发展的范围之内的企业群体,它们之间彼此共享社会资源、市场机会与信息,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效用,共同应对外界市场的不确定风险。县域产业集群的主体包括县域政府、企业、员工、农民及相关服务机构(金融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及交通运输机构等)。县域产业集群的客体主要指产业集群外在的支持体系(生态环境、县域的制度政策及县域的资源禀赋、风土文化等)。

二、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的意义

1、县域产业集群——推进县域经济结构优化和产品升级

县域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的空间组合,它把集群产业的发展通过专业化分工的方式紧密地与县域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具有群体竞争优势和规模效益,从而优化了县域的经济结构,推动了产品的升级,衍生出更多的新生企业,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形式,提升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品质。

2、县域产业集群——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县域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将会有效带动周边地区农、林、牧、副、渔等产业的发展,丰富了产业结构,扩大了周围人群的收入空间,拓宽了就业渠道,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的增收问题,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3、县域产业集群——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助推器

县域产业集群的分布呈放射型轴向推进,利于辐射带动县域周边其他产业的发展,催生和吸引流通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在产业集群区域内集聚,为城镇各项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外在条件,有利于加快城镇化的进程。

三、金融支持县域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1、对发展县域产业集群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偏差。没有科学把握产业集群的内涵,片面认为企业扎堆在一块就是产业集群,忽略了县域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关联关系。

2、金融服务不灵活,难以满足集群企业的金融需求。一方面,银行网点设置与产业集群发展需求不匹配,国有商业银行基层经营网点大量撤并,影响到县域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外源性资金供给。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创新能力不强,金融产品单一,信贷业务品种与业务操作不能适应集群内企业贷款需求急、频次高、额度相对较小的特点,不能有效地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以满足处于不同发展时期的集群企业的金融需求,难以与集群企业的发展进程相适应。

3、金融产品供给缺乏针对性。随着企业自身的发展,会产生不同的金融需求,应当根据企业和产业集群发展的特定阶段提供不同的金融产品。

4、严格的信贷政策局限了金融对县域产业集群企业的信贷支持。主要表现:一方面银行信贷评级授信标准高。现行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标准普遍严格,县域产业集群经济中的企业普遍受企业规模等条件约束,难以达到授信要求;同时还存在严格的抵押担保条款。另一方面是商业银行贷款程序繁杂冗长。现行的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流程长,不能适应企业的资金需求。

四、金融支持县域产业集群之政策建议

1、从政府角度讲,支持县域产业集群的发展,要建立在对县域产业集群的深入调查分析基础上,从而更好地发挥区域优势与特点,切实制定县域产业集群金融服务与政策扶持方案。要抓住我国目前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大对重点产业集群的支持力度,明确服务目标,服务方向及支持重点,配套出台政策与措施,完善政府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提高服务效率,建设征信系统。对于服务县域及“三农”经济的金融机构,要适当给予财政补贴,通过银行贷款间接服务于县域产业集群。

2、从县域产业集群内企业角度讲,集群内企业要增强自身的价值链条,提高竞争力,有效地整合内部资源,完善营销机制与拓宽营销渠道,加强县域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联动营销,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经营水平。

3、从金融服务的角度讲,挖掘客户需求,加快产品服务的创新,提升支持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的能力。一方面,积极探索适应于县域产业集群企业特点的担保方式和融资模式。扩大担保范围,由单一的担保方式转向多元资产抵押担保新模式,为县域产业集内规模小、抵押能力弱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与支持,有利于县域产业集结构性成长。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依据生命周期理论,加大金融服务与产品的研发;跟踪同业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进程,强化创新领先与跟进机制,使创新产品与服务更适应于县域产业集群内企业的资金需求层次与特点;研究集群内企业融资方式、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特点与潜在需求,力争实现产品与创新,提供一揽子综合化的金融服务新方案,增加县域产业集群内高端客户的占比,从而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4、从金融支持县域产业集群的总体战略角度讲,要强化县域产业集群整体的风险管控机制,严防系统性风险。县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受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具有典型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点。因此,要结合县域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特点与风险防控的要求,从客户准入、信贷授权、贷后管理等多个环节入手,强化风险防范,切实防控系统性风险。

篇(7)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0-0080-03

县一级处在宏观与微观、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结合点,是县域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点。七台河实施县域城乡统筹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根据区位、资源、人口素质等因素的影响,统筹发展的内容、方式、方法,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实施城乡联动机制,促进城乡共同发展。而七台河县域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点在于实现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大幅度提高工业化城镇化水平。

1 七台河地区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现状

1.1 发挥以工促农的结构优势

七台河作为一座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县域经济比重低,仅占全市GDP的9%;农业人口少,仅占全市人口的40%,城市化程度较高。近几年工业整体实力不断攀升,带动农业发展的优势更加突出。仅2012年全市强农惠农补贴和社会各界支持“三农”工作的资金就超过3亿元,促农力度之大位于全省前列。在耕地多处于浅山区、半山区,发展特色农业条件得天独厚。多年来,形成了农民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的传统习惯,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培育出了远近闻名的岚峰红小豆、汇丰鹿产品等特色品牌;“五方牌”猪肉、“雪鸟牌”肉鸡享誉省内外;近年来又打造了一批特产之乡和特产之村,茄子河区宏伟镇被誉为白瓜之乡,抢垦乡吉祥村的“三辣”被农业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我省只有10个村镇入选)。这些传统优势是七台河以工促农发展所必备的基础和条件。

1.2 县域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近些年来,农村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新建扩建乡镇级寄宿制学校2所,新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55个、文化广场8个,解决了40个村屯、3.4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农保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90元,参合率达到99.34%以上。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乡乡都有文化站、村村都有文化室和农家书屋的目标。在坚持“近郊城市化,远郊城镇化,中心村社区化”的原则下,动员各方力量,加大新农村建设和投入力度。投入资金1.3亿元,完成54.9千米农村路面、3万米路边沟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农村泥草房5000户、危房513户。红光村和正阳村分别投资5800万元和2518万元,建设农民住宅楼16栋,可入住农户2540户。开展村容村貌集中整治,栽种花草树木16.3万株,修建栅栏4.7万延米,修葺边沟6.4万延米,安装路灯502盏,新建垃圾中转站、填埋场7个,增设垃圾箱、垃圾点177个,农村环境面貌发生明显变化。

1.3 把握城乡一体化改革的先发优势

七台河地区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户籍制度、低保标准等八个方面的政策统一,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农村医疗、文教、卫生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30多万农民享受到了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带来的实惠。继续巩固和深化这些改革成果,对于促进“三农”工作必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新入学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到 13 年以上;人人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体系更为健全,城乡养老、失业、医疗 保险基本达到全覆盖,保障标准高于周边地市。就业规模保持稳定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0%以下,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人口总量达到 96 万人,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5.6‰以内,新出生人均期望寿命达到 74 岁。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翻一番,职工平均工资水平高于周边地市。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0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全面提高。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政府工作法治化程度全面提高。

1.4 县域生态环境得到积极的改善

“十二五”时期作为七台河市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点突破期,节能减排全面完成了“十一五”约束目标。五年来,按照“十一五”规划的安排部署,全面实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黑龙江强市”战略。淘汰焦化落后产能149.5万吨。单位GDP能耗降至 2.56 吨标准煤,比 2005 年下降 25.8%,累计节能 200 万吨标准煤。实施了 82 个 环境污染治理项目、37 个污染减排项目。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全部完成,桃山水库水源保护区建设得到加强。累计消减二氧化硫排放量 17426 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057 吨。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为 88%,比 2005 年提高 8.2 个百分点;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为 73%,比 2005 年提高 3 个百分点。在抢抓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布局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机遇期中,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单位 GDP 能耗在“十一五”期末基础上再降低 19%,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比重明显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城市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基础设施承载和保障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加强森林公园和城市园林建设,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生态退化和局部生态恶化趋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有所恢复,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向生态、文明、宜居城市转变。

2 七台河县域城乡统筹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层次较低

通过对七台河地区基本县情的分析,七台河作为一座煤炭城市,在煤炭这种自然资源上有着绝对的优势,这种优势也同样使得七台河县域工业经济长期依赖于地下矿产资源,作为主导的工业,其他优势主要集中于采煤和火力发电这两个行业,而在县域的中小企业都以生产煤炭这种初级产品为主,这个县域在工业和产品结构上突出的表现为附加值低的特点,从工业结构来看煤炭采掘的比重高达97.2%,而农副产品等原料产品只占1.87%,而从产品结构上来看,结构性偏差更为明显,轻、重工业的比例是 7.3∶92.7,而在高新技术的产出比例上陶瓷、电瓷、灯泡等工艺落后陈旧的企业的产品附加值更低,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较为困难,限制了竞争能力的提升。

2.2 二元结构特征限制城乡统筹的进程

七台河作为一个土质条件和气候条件都比较差的山区县域,境内多属土石山区,农业基础比较脆弱,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农业生产的土壤中土层薄、坡地和台地占总耕地的 75.4%,农业短腿问题突出的表现为农民增收渠道狭窄、群众生产生活比较困难,这已成为影响城乡统筹发展的瓶颈,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2012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为321元,县域地区农业GDP增加值为1.3 亿元,占 GDP 的 15.9%,农村恩格尔系数为 47.85%,整体上来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县域农业的产业程度较低,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引进有效的生产要素来提升产业效益,农业产业化作为工业反哺农业的具体实践形式,但是,农业自身没有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等技术及产业结构上得到升级,城乡二元差距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2.3 以城带乡形成机制不协调

城镇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其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发达程度的关键,而在城镇化进行中农村现有的社会事业的发展却是停滞不前的。2012年七台河县域各级政府积极的推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整村推进、土地整理等农业基础性生产的同时,也集中对农村生活中安全用水、农村沼气、节水灌溉等农业项目的投入与推广工作,加快农村中小学校舍、卫生及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维修和改造,城区现有县属小学15所、幼儿园 18所,2012年县域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 44.69%,农村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 年,专业技术人员中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仅仅占到3.46%,大专文化程度的占13.6%。七台河矿区职工子女的就学、教育等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教育资源的缺失使得县域的社会卫生事业较为落后,虽然对煤尘污染和解决城镇环境的脏、乱、差问题工作较为突出,但是城镇的整体品位仍然较低,没有实现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地区扩容提质。

2.4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近些年来,七台河县域地区积极的培育农村特色支柱产业的发展来加大以工哺农力度,在增加配套基础设施中,改善农业条件。但是农业的产业发展缓慢,整体规模较小,经济效益不高,竞争优势不明显,农业产业化发展没有与市场体系及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没有发挥出以工促农和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2012年七台河县域地区的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 70%,现有耕地 47.04 万亩,人均 2.72 亩,农业总产值不足 4000 万元,农民人均从中收益仅有310元左右,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13.7%,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农业园区建设也没有形成工业化的农业理念,农民增收的主渠道缺乏农业产业化的支撑,农业园区没有成功实施集约化的管理不足以支撑农村的全面发展。

3 七台河实现县域城乡统筹的对策建议

3.1 从县域特色资源上实现统筹

第一,依托煤炭资源来实现县域工业化的统筹。在现有的煤电产业这一块,七台河县域在全市的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且也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和经济总量的一个支撑。在利用地区资源的比较优势中,突出地方的特色优势,统筹城乡产业的发展,培育优势产业。明确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方向,必须立足煤炭资源的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利用煤化和煤电等优势产业,打造煤电和煤化强县,对现有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和转型,优化以工哺农的结构。充分发挥城镇自身优势,实现城乡产业协调发展,辐射带动周边乡村产业发展,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力后劲。

第二,促进县域产业集群的园区统筹建设发展。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走势看,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成为一种趋势,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促进乡镇企业的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县域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某一产品、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在勃利县建立煤炭—电力工业循环经济园区模式。工业园区作为企业实现集群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重要载体,在煤炭—电力工业园区中,形成以资源引项目为主体,在生产中实现能源、物料循环的主链条,以存量引增量,促进煤炭及洗选过程的中煤、矸石用于蒸汽制备回供煤矿及其他企业生产用能和供暖的循环经济体。把工业企业聚集到园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降低风险。在不断壮大县域经济规模的同时,形成骨干企业支撑引领、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梯次跟进的企业群体化发展。

第三,加强县域产业及链条的规划性建设。七台河县域工业按照国家现行的产业政策、市场需求和当地实际发展的需要,加快县域原有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依靠煤炭资源来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考虑资源的节约、有效利用和深度开发,充分挖掘资源的各种利用价值,延长产业链条。这样,一旦资源枯竭,已经发展起来的其他产业,可以支撑地方经济的继续发展。此外,煤炭资源的深度开发,需要对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上实施规划性建设。工业园区在能源生产、消费上工业废物循环利用链条的扩展,实现煤炭、电能、蒸汽等能源就近利用,降低输送损耗。煤矿在开采过程中排放的矿井水,可用于洗煤,或用于电厂用水,实现循环利用和零排放。

3.2 要切实加强以城带乡的力度

第一,加强县域城镇的规划建设。统筹县域城乡发展规划,主要是要立足实际,突出特色,统一编制区域内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包括产业发展规划、用地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解决城乡发展上的盲目无序问题。规划要在指导思想上树立城乡并重、城乡一体的新理念,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注重刚性约束,又要体现灵活运用;既要注重经济发展,又要促进社会进步。要按照“规划先行、高点起步,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以城带镇、以镇促村,城乡一体、全面发展”的要求,坚持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

第二,加快城镇扩容提质。加大政策资金倾斜力度,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广大偏远乡村发展的“瓶颈”。打破这一“瓶颈”,用足用活国家各项政策,把资金投入重点转向农村基础和公共事业上,勃利县抓住国家投资基础设施倾斜和煤炭市场趋旺的机会,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国道沿线的“一城四镇二乡”建设步伐,将其建成了县域结构调整的示范区、城镇建设的样板区、先进文化的弘扬区。

第三,推进城镇基础设施的改造工作。继续通过对上争取、财政投入、村企共建、单位包保、农民自筹等多渠道增加投入,提升示范村、中心村建设水平,加大条件较差村屯的道路硬化、饮水安全、厕所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搞好农村泥草房改造,加大扶持力度,争取在年底前消灭全市的农村泥草房。完成红旗镇的红胜村、红鲜村,宏伟镇的富山村等3个村整村搬迁,推进桃山区万宝村、良种场村等5个城中村整村改造,培育茄子河区五星村、龙头村等一批新典型,提升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对现有的七个试点乡镇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类配套设施,要在完成廉租房、煤矿棚改房建设的同时,强化公共服务功能,增强对人流物流的吸纳能力和承载能力。完成在建56万平方米城市棚改房建设,力争再开工150万平方米城市棚改房,2014年完成全部平房改造。

3.3 加强农村各项事业的综合整治工作

第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水平。一是要稳定优质粮食作物生产。依据市场需求,进一步调优种植结构,突出发展水稻、玉米、大豆等优良品种种植,高标准做好备春耕生产,确保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230万亩以上。二是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科技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尽快完成汪清水库、九龙水库配套工程建设,争取2013年年底前汪清水库工程竣工。推进倭肯河治理工程建设,提高防洪标准。鼓励支持农民广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三是要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现有的14个大型农机合作社要分别拿出1000亩集中连片耕地推广玉米大垄双行栽培等先进技术,提高玉米单产水平。农技和农机部门要加强合作,科学制订方案,做好技术服务,确保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达到预期成效。

第二,拓展相关农业项目。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园区建设。要积极谋划建设绿色食品产业园区,制定出台扶持绿色食品产业园区建设的具体政策,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引进、土地和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和倾斜。市直中省直有关部门要做好绿色食品产业园区规划,建立农产品加工项目的储备库。各级各部门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引进一批具有一定科技含量、市场前景广阔、带动规模种养殖能力和农民致富能力强、符合环保要求的农业产业化大项目、好项目,把绿色食品产业园区打造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第三,要把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作为有效措施。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已经不能适应推进“四化同步”建设的需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势在必行。按照党的十提出的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要求,今后我们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一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对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扶持力度,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参考文献:

篇(8)

我国有2862个县级行政区划,它们在城市化进程中形成一定的模式,每一种模式都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模式,从区位优势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城市群带动型、中心城市带动型、交通要道带动型;从主导产业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专业市场带动型、现代农业发展型、工业主导型、旅游带动型等;从城市化发展的资金来源角度可以划分为外资推动型、内资发展型、混合资金带动型等;从城市化发展的形态来讲,可以把县域城市化分为县城中心带动的城市化、县域小城镇带动的城市化、县域县城和小城镇共同推动的城市化等模式。从山东实际情况来看,在县域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呈现出了以下几种模式。

山城企区一体化的“南山模式”

山东省龙口市南山集团(行政区划为南山村)的前身是前宋村,改革开放前全村共260多户,总共800多人,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村。如今,南山已发展成为一座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农民新城,整个南山集团拥有4万多职工,南山集团内功能分区布局合理,有工业区、生活区、休闲娱乐区等,村民就地实现了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规律表明: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第一动力,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的发动机。南山集团城市化正是通过“村企合一,以企带村”的发展模式而推动的,南山城市化与产业的集群化、链条化密不可分。所谓集群化是指南山的产业不是单一产业,而是由40多家企业构成的涉及精纺、铝业、建材等领域的10多个产业集群。所谓链条化是指南山把主导产业向前后延伸,形成原料基地、加工基地、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条。

南山集团通过产业的集群化和链式化发展,促进了南山集团的经济发展。南山“村企合一,以企带村”的发展模式,使村庄与企业合二为一,农业变成工业,村民成为居民,劳动力成为员工,都在集体企业就业。企业联合村庄,使产业化找到了具体的载体;农村依托企业,使农村享受到了企业的发展成果,构建起了企业和农民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了村企共赢。南山链式化的产业集群,是城镇化的强大物质基础,促进了城镇功能的提升;而城镇功能的增强又为城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王格芳、王成新,2007)。

政府与产业园区推动的“邹平模式”

邹平是县域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典型模式。邹平县域经济、乡镇企业比较发达,县域内的农村人口外出打工就业的不多,大部分人以就地城市化为主。而且,通过工业化和政府的推动还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就业和居住。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制度投入和产业园区推动是两个主要的城市化动力要素。从政府的角度来讲,地方政府通过“工业强县”战略、撤乡并镇、迁村并点、就业政策的制定、城镇建设的投融资、城镇与乡村的规划、新农村建设等路径,推动了县域城市化的发展。另外,城市规划制度与政策的实施也影响城市化的进程。高新街道办事处为适应县开发区建设的需要,加大了村庄整体搬迁力度,七里、鲍家两个村整体搬迁,东石、祉房等村部分搬迁,采用旧房补偿+自筹资金+政府补贴等方式确保群众搬入新居,通过这一做法,推进了农村城市化居民点的增加和农村人口的集聚。从产业园区的角度来讲,截至到2007年,邹平县域内的产业园区数达到了14个,园区内的企业个数达到4168个。在魏桥镇,魏桥工业园拥有职工6万余人,其中农民工5万多人。2007年实现产值260亿元,税收13亿元。

农业主导型的“寿光模式”

佩鲁在《略论增长极概念》(1955)一文中指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区,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出现在增长点或增长极,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扩散,对整个经济具有不同的终极影响”(弗朗索瓦・佩鲁,1988)。这个增长极可以是工业,也可以是农业。山东寿光的城市化发展进程表明:农业产业化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产业基础,城市化不仅有“工业主导型”,还有“农业主导型”。

寿光农业产业化是一个生产经营体系,集生产、加工、运输、中介、服务、科技等多个环节,通过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区域整体产业链条,从而带动城市就业。目前,寿光全市农贸批发市场已发展到26处,集贸市场186处,有“中华之最”之称的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占地600亩,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可辐射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并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王格芳、王成新,2007)。

市场体系的发展促进了寿光的蔬菜生产,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80万亩,冬暖式大棚30万个,形成了万亩辣椒、万亩西红柿、万亩香瓜、万亩韭菜和3000多亩无土栽培蔬菜等十几个成方连片的蔬菜基地。蔬菜生产规模的扩大,带动了上游的种子产业、机械产业、塑料产业、化肥产业,带动了下游的蔬菜加工、销售、运输等产业,还带动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目前,各类购销公司、经纪公司、运销专业户等中介组织达到1.7万个,蔬菜流通产业链中的人员发展到近10万人。

寿光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县域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寿光农业科技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寿光农民素质的提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为农民进城工作、投资创业、居住生活创造了丰厚的物质条件,增强了农民个人的城市化能力。第二,寿光农业产业链条中的加工、配送、处理、销售以及各种中介、信息服务机构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非农就业机会。产业的集聚促进了人员的集聚,使城镇人口迅速增加。

农民变市民的“城阳模式”

城阳是山东青岛市的一个近郊区,1994年由城阳县改为城阳区,那时城市化水平只有5%,2007年的城市化水平达到63%。城阳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注重发展二、三产业,创造非农就业岗位,通过旧村改造和相邻村庄的合并,实现农村区域的就地城市化,通过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农民初步实现了居民化。

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城阳城市化的产业基础。城阳积极承接青岛市区制造业的转移,工业化速度较快;同时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突破口,建设了中韩国际小商品城、宝龙城市广场、青岛国际服装城、青岛国际工艺品城、青岛棉花交易市场、青岛钢材批发市场等一大批专业市场。专业市场的建设和运营带动了城阳服务产业的发展。三次产业的比例已由1994年建区时的25∶60∶15调整为2007年的2.6∶64.4∶33.0。第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创造了机会,目前全区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数达到22万人,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80%。

实现了农民向第二、三产业的大规模转移后,城阳政府开始实施以旧村改造为核心的农村城市化,将全区230个村庄统一规划为46个居住组团,相邻的村庄集中建设居住社区。几年来,城阳区累计实施了52个社区的旧村改造,22个社区完成整村改造,3.4万户村民住上了楼房,腾出产业用地6000亩,相当于原占土地的55%,全部发展第二、三产业。城阳区在旧村改造的同时,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旧村改造使农民的居住城市化,还需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城阳区和街道两级财政每年投入8000万元,大力发展农村的社会保障事业,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合作医疗保险体系不断健全。2005年全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1%,有6.2万人领取了养老保险金7000万元,每人每月领取的金额达到104元,实现了‘老有所养’的千年梦想;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7.2%,9000多人获得了医药费补偿,有效防止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进一步完善了社会化救助体系,目前全区城镇低保标准达到每人每年2880元,农村低保标准达到每人每年1180元。通过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农民初步实现了居民化”(王格芳、王成新,2007)。

以园区带动城市化的“乳山模式”

乳山地处山东半岛南端,1993年撤销乳山县,设立乳山市(县级)。全市人口63万,其中农业人口58万多,占全市人口的91%,城市化水平较低。近年来,乳山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在更广空间统筹谋划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互动、和谐律动的发展格局。2007年,城市化率达到48%。

乳山市在推动城市化进程中,坚持以建设园区为抓手,发展城镇第二、三产业,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乳山以高标准建设“两区八园”为载体,吸纳国内外各类生产要素,拉动县域城市化进程。为推进县域城市化进程,采取以区建园、区中建园、园中建区的形式对市区和两个开发区实施了“三区”对接工程。依托区位优势,先后规划建起了韩国工业园、银海工业园和金海湾工业园。目前,三个园区累计引进国内外项目54个,总投资达3.6亿元,项目已开工面积9.6万平方米,解决就业人员3200余人。

在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的同时,坚持制度创新,畅通农民进城渠道。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性质的划分,实行按照常住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办法。放宽中心城市的户口迁入条件,将在市区购房面积75平方米的落户标准调整为安居工程的最低标准52平方米。加快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探索建立覆盖农民的医疗、养老保险制度,对转入城镇户口后自愿放弃土地承包权的农民,要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解除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乳山市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初步构建起了市区四周以园区搭接的子城区合拢发展的县域城市化新格局,成为县域城市化的“助推器”,推动了县域城市化的进程。

结论

山东县域城市化的发展,不仅在于政府如何推动城市的发展,增强城市的吸引力,还在于清除农民进城的制度障碍,发展县域经济与产业布局,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通过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的设计,促进经济要素和人口要素向县域城镇集聚,推动县域城市化的发展。未来县域城市化的发展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实现县城的场域功能与结构升级。县域城市化应重点发展县城,抓住县城这一核心和增长极带动边缘区的发展。其次,实现城镇生活方式与品质再造。县域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城镇生活方式重构的过程,是城市生活方式向县域城镇延伸辐射的过程。中国未来的城镇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将有可能集中中国最多的城市居民,城镇将成为社会文明的主要空间载体。城镇的发展目标就是加速县域城市化的进程,就是要把农民变为市民,实现农民的产业转移和空间转移,并实现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再次,构建乡村建设与新田园生活样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重点建设一批中心村,实现乡村城市化,创造一种新田园生活样态。乡村城市化是乡村存在的一种高级形式,是居民点的城市化,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文明程度等达到或接近城市水平。最后,实现产业集聚与提升城市就业。县域城市化发展必须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必须以集聚在城镇的乡镇企业为支撑。产业园区是产业集聚的空间载体,产业园区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空间,还是一种社会结构空间,具有独特的城市化价值。另外,还要注重制度投入与社会结构创新。城市化作为社会结构变迁过程的载体,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通过制度性投入,实现社会结构的创新与再造。在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对土地、就业、社会保障等相关综合制度进行改革才能推动新一轮城市化的发展浪潮。

篇(9)

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和移动互联时代来临,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呈现出指数递增态势。每年我国移动支付交易量逐年放大,递增速度逐年加快,而交易市场量的放大和速度的迅速提升和移动电子商务交易市场的迅速发展相得益彰,共同带动全国物流和资金流的快速高效流转。随着两个市场的不断发展深化,它们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研究原因

目前,我国移动支付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交易额度不断提升,发展速度日渐迅猛,同时成为移动互联时代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我们仍应该清醒认识到,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广大县域地区发展仍然滞后的国情。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等新兴信息技术的运用绝大多数分布在中型城市和中大型城市以及巨型城市,而县域以及其以下的乡镇地区,由于信息闭塞在国外,移动支付大都已经形成完整产业链,与之相伴随的移动支付服务呈现出系统化、多样化、细分化;而我国的移动支付行业由于起步较晚,产业规模仍处在上升扩大的阶段,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县域及以下乡镇地区,对移动支付的公众认知程度并不高,因此,广大城乡市场仍然有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

正是基于对移动支付“起步晚、发展快、潜力大、发展不平衡”的发展现状的认识和移动支付市场未来发展前景,以及移动支付市场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本小组成员对移动支付发展相对滞缓的县域及其以下地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发放问卷并回收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寻找移动支付在县域及以下地区发展存在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发展策略。

二、移动支付的限制因素

(1)县域地区消费者的惯性和人们对移动支付安全方面的顾虑,使人们在短时间内很难进行支付方式的转化。消费者没有养成移动支付观念,并且移动互联网基础较弱,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县域地区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思维。(2)缺乏应用基础。随着移动设备(如移动电话等)的普及和信息技术所推动的货币支付方式的改变,移动支付才日趋盛行。想要完成就近支付,必须有两个终端。一个终端是具有移动支付功能的手持移动终端,另一个是支持移动支付技术的商家终端。只有先让所有的装置都能使用,系统才能被广泛的接受。(3)移动支付的易用性问题也非常关键。易用性是指用户认为移动支付在多大程度上为自己使用该信息技术提供了便利,这不仅涉及到友好的消费者界面,还与消费者可以通过移动支付购买的货品和业务是否充足、业务可达的地理范围密切相关。

三、县域移动支付的发展建议

(1)提高用户使用体验。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绩效期望对于用户的使用意愿具有显著地正向影响,也即高效便捷的使用体验对于吸引潜在用户具有重要作用。商家要在移动支付的体验使用中,尽量减少实际操作的复杂程度,确保操作步骤简单易理解,同时还需考虑各种外部因素,使用户体验趋于完善。(2)降低用户使用成本。用户的使用成本将会影响到用户采纳新技术的意愿。考虑到移动终端的更换、额外消耗的流量和时间、以及移动支付本身的技术性,在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在进行软件设计时,应考虑到软件所占内存的大小、能支持的手机操作系统版本和级别以及使用时的流量耗费情况,应尽量设计流量耗费较低、支持较多的系统版本的软件,以便降低消费者的付出期望,增强使用意愿并增加可能使用的人群范围,即潜在消费者数量。(3)提高用户品牌感知度。商家在移动支付的引进及宣传过程中,需要全方面考虑到互动性、信任倾向等方面的作用,进而提高用户的品牌感知度。对于移动支付这种新型支付方式人们需要时间去认识、了解和接受。其成功与否的关键是用户接受的时间长短,针对县域用户不习惯用电子货币支付消费的现状,需要加大宣传来解决问题,提高人们对移动支付的理解程度及市场认知度。(4)保护用户信息财产安全。交易的前提是信用,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兴支付手段,其主要问题即信用问题。移动支付易使用户对其安全性产生怀疑,并且传统的交易方式使用户思维定势进而阻碍了移动支付的发展。可以说,用户对移动支付安全性的忧虑是其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阻碍。县域用户身处地区相较之下更加闭塞,观念更趋于传统,树立起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是移动支付县域推广的关键所在。

篇(10)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一、基本情况介绍

白水镇位于汨罗市西南,辖2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35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6192人,其中镇辖区常住人口9800人,镇辖区有大约3平方公里。镇内有中心小学一所,初中两所,市直属高中一所。通过近10年的发展,白水镇抓住机遇,招商引资,完成由上个世纪80年代工业区域遗留问题的的产业改造,扎实推进集镇开发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现在成为汨罗市规模较大、功能较全、特色较为鲜明的中心集镇之一。

二、发展特色

1.规划引领。白水镇坚持规划先行。目前,已规划完成2012到2020年近期发展规划和2021年到2030年的远景建设发展规划。现规划远期集镇辖区5.4平方公里,镇辖区常住人口2万人。目前,将本镇规划为三个区域:西部为新农村建设,工业区为工业区,东部是集镇建设。现在镇区内产业发展主要以商贸物流、服务业为主,现在镇内主要生产的产品为油茶、金银花等,并且镇区内有一个汨罗市的粮食中转站,镇区南部为生猪养殖基地,产值主要靠农产品。现已引进国防科大训练基地,将围绕基地建设了配套性设施。在即期将在镇区西南处修建新的公路,围绕公路两端建设新镇区大约2平方公里。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衣食住行教保医”等方面,加大集镇服务功能建设投入。新建便民服务服务中心、中心文化站、中心幼儿园、计生服务站、农技推广中心、畜牧服务站、中心汽车站,改造中心小学、白水中学、白水医院等服务老百姓的设施。又实施通讯光缆入地、污水处理厂及管道改造、自来水厂建设、九牛龙公园建设和主要干道提质等工程。现在已经较大程度的满足人们群众各方面的需求,吸引了周边其他乡镇居民前来居住和生活。

3.实施综合开发。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开发、造福群众、各级收益的理念,通过整合部门单位闲置土地,统一公开招拍挂,引进有实力、有社会责任心的本地投资商进行集镇开发,建设高档小区、农贸市场、商业步行街、大型超市和生态公园,现在已经新增商住面积约17万平方米,其中商品房15万平方米,转移农业人口5000人,已经形成通过将房产开发收入资金集中投资集镇,再有利于房产开发的良性循环。

4.管理的创新。一是建章立制,镇区街道实行政府牵头、城管、派出所、交警队、交管所等部门联合管理;二是创新模式,镇、村相继成立自制委员会、环境整治巡查队和城管劳动服务公司探索城镇管理社会化、市场化运作;三是宣教并举,重大节假日,组织镇村干部和学校老师义务大扫除。通过多种途径,引导群众自觉融入集镇综合治理,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5.统筹镇村发展。近年来,以西长、闵家新村两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为节点,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以文明屋场创建为带动,整合各类资金一亿多元,修建通村通组公路135公里,村组道路硬化率达92%;西长村为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与规范化,在本地老板牵头、村、组、群众共同参与下,成立西长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引进农业有限公司。将农户手中的残次林、低产田流转到两个公司,对流转后的土地集中整理发展生态农、林业。林、田已流转的农民又受聘到公司打工,在农林专家的指导下从事生产活动。低产田经过整理后一是成为有机蔬菜种植基地,二是改造建设为一个高效益的精品苗木园。此外,利用苗木生长周期和间隙着力发展林下经济。春种西瓜夏种薯,培育幼苗养鸡鸭,充分做活了林下经济。西长村在自身生态农林业发展起来后,打造农家生态旅游项目,统一装饰布局村民房屋,并且建设招待中心、生态农业研发中心、民俗博物馆和观景平台,配置其他休闲娱乐设施。而闵家新村则依靠本地老板修建了闵家新村接待中心,接待中心集真人CS、住宿、餐饮、娱乐、休闲、茶艺、温泉、垂钓等于一体,是现在辐射长沙、岳阳等地的大型农村旅游综合设施。

三、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1.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白水镇现在主要依靠房地产开发这个主要产业,但当开发接近饱和之后,其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出现了问题。而解决这种问题只能全面发展支柱性产业和非农产业,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2.新农村建设的风险。西长村现在主要依靠苗木种植业,但是它的成本回收时间过长,大约需要5年,当销售出现问题和不可预测的气候变化,资金不能回收时,这就有资金断裂的风险。对于这种潜在危险的办法是投保分散风险,并且积极引入各方面资本的加入,加大宣传和整体产品质量的提升,确保不出现资金断裂,产业破产的现象。而闵家新村的农村旅游业发展本身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容易被复制和超越。对于这种问题,农村自身需要再继续丰富自己的产业发展和进行广告宣传,提升服务质量,保证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政策建议

1.要统筹规划,完善功能,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按照“三镇战略”总体规划,加速集镇商贸区、工业集镇区、新农村区建设步伐,优化功能布局。抓住岳临高速穿越我镇的机遇,促成其早日建成通车,解决镇域内交通畅通问题。坚持同步规划、配套建设,克服“重地上、轻地下”的思想,统筹安排供水、排水、供电、通信、有线电视、环卫等基础设施,改善城镇人居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2.要制定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力度。用好用足国家支持小城镇建设的各项政策,积极争取资金。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3.要创新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不断提升城镇品位。坚持建管并重,把管理放在与规划、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完善管理机制,开拓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对城镇居民的社会公德教育,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

上一篇: 初中音乐教学目标 下一篇: 公路工程造价及概预算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