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培训存在的问题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9 16:22:1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教学培训存在的问题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教学培训存在的问题

篇(1)

1.培训发展不平衡

许昌市现有专任教师(含幼儿园)5万余人,其中农村专任教师占68.6%,城镇专任教师占31.4%。农村专任教师中41~45岁的有3416人,46~50岁的有3215人,51~55岁的有2883人,56~60岁的有2206人。农村专任教师年龄结构偏大,而培训机会相对较少,教师培训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2.培训模式和内容单一

目前的教师培训多以集中培训、理论教学为主,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培训以灌输一般学术理论为主,授课内容观念不新,缺乏对基础教育一线情况的了解和研究,对中小学教学实践深层次的把握不够,因而对参训教师的实际课堂教学能力提高作用不大。参训学员听时觉得很热闹,但很难把听到的东西应用于实践中。

3.培训过程对校本研修重视不够

在培训环节上,只注重对培训内容的学习和考试,对于受训教师如何开展基于学校和课堂的校本研修指导不够。完成培训回到学校后,教师多不能对所学内容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研讨、交流和反思,致使学习内容不能很好地和课堂教学实践发生“化学反应”,无法形成同伴互助和发挥知识的辐射作用。

4.培训师资有待充实

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师资主要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这当然很有必要,但因为培训对象很多是农村教师,整体上讲,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不如城市教师,很难完全接受这些学者的知识传授。即便是城市教师,对纯粹的理论体系讲解也不能完全消化。因此,为了让培训收到更好的效果,需要补充一线优秀教师到教师培训者队伍中。

二、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改进策略

1.要丰富培训的方法和手段

要提高服务意识,加强教师培训过程的管理力度,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可以采取网络平台培训、集中面授、专家讲座、学科培训、基地实践、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不宜讲授过多理论,应以提高一线教师实际课堂教学水平为主。

2.培训应向农村倾斜

在教师培训项目和指标分配上向农村学校倾斜,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改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基础条件和办学能力,以便更好地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围绕课堂教学各环节,扎实提高教师教学基本技能,通过培训促进农村教师学科知识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教育教学创新能力的提高。

3.重视网络培训,加强培训平台建设

以许昌市为例,依托许昌教育网,借助优秀网络资源而开办的许昌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已搭建起教师网络培训平台。平台开设有《名师教学课例》《教学论坛》等栏目,配备有系统管理员,及时回复和解决学员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训指导讲师每天通过平台对教师进行指导,网上答疑,在线交流。

4.加强具有本地特色的教师培训师资建设

要结合“创建人民满意学校”活动,组织特级教师、省级名师和省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以及在人民满意学校创建过程中评选出的名教师、参加市级高效课堂赛课的优胜教师,建立中小学名师培训团队,逐步成立“名师工作室”,更好地利用“名师工作室”开展教师培训,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篇(2)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以终身学习为基石的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职前教育所学习的知识已不足以支撑教师的职业发展。于此,以提高教师素质、以专业化为方向的教师在职培训的作用也便凸显出来。然而,就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实际而言,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影响着在职培训作为教师获得知识、提升素质的主要支持系统作用的有效发挥。

一、我国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偏离主旨的参培目的

走进每一个学校的教师队伍,都会有教师正在接受或者已经完成了在职培训,而要谈起参加培训的目的,答案各不相同。有的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学历,或者是为达到相关要求,以后晋级职称用。在问及参加培训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时,多数人都认为关系不大。还有一部分教师参加培训,是为了拓宽自己的教学科目。这些教师大多是小科教师,他们对自己的教学科目不是十分满意,更钟情于其他主科的教学,或者说是给自己一条后路,所以参加其他学科的培训以拓宽自己的教学科目,一旦自己所教授的科目有减员或其他变动,自己还有一个科目可以任课。对于这部分教师来说,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效率并不是参加培训的主要目的。真正能够把在职培训作为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途径的教师虽然不是很多,但毕竟还是让我们欣喜地发现这部分人的存在,而以此为目标的培训才是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本真面目。

2.乏于创新的培训形式

在我国当前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实践中,倡导更新教师教育理念的同时往往却习惯性地选择背道而驰的培训形式――集中讲座和授课是惯用的主要的培训形式。这使得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不能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难以获得真实的实践体验。而且,培训中一方面强调教师要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一方面却沿袭固有的灌输式的培训,不给参培教师提供参与的机会。这种培训,导致形式和教师教育观念脱节,成为中小学教师坚持错误观念的“榜样”。当然,不能忽视的是,一些如远程教育、研讨会、专家引领、“参与”等培训形式正开始逐渐受到关注。这些形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的教师培训形式出现了创新的努力迹象。但是,这些形式大多只是原先统一规定式培训形式上的改良,并没有本质性变化,单向的、灌输的特征仍有体现。而且,在全国范围内这样的培训形式的作用和影响还没有真正实现。

3.自上而下的课程设置

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是教师弥补自身不足、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获得专业发展的必需,需要切实有效的培训课程内容,而不是简单地讲授书本内容、形式化地传播教育理论所能满足的。然而,在我国现有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培训课程往往是培训机构根据相关部门的计划和要求,自上而下、一刀切地安排和设置的,甚至将学历教育课程翻版作为培训内容的也屡见不鲜。这样的课程难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视理论多于方法、重视准备好的课程内容多于教师实际需求的问题。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使得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获得的是那些在书本上、网络上可以轻松看到的、明确的理论知识,而真正“能用、会用、用得上”的切合实际的知识却“可望而不可及”,进而直接影响着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

4.囿于表象的评价方式

评价是培训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我国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现行的评价方式基本上仍然沿用传统成人教育的方式,通过最终的一次测验或作业来判断教师的学习情况。曾经有一位教师坦言:“参加培训学习没有多大收获,只能说是双方完成任务,考试检查时互相传抄就能通过。”这种将教师的学习效果量化为分数成绩的评价方式,对培训给教师什么样的帮助、程度如何等综合情况不予考虑,难以掌握教师学习的进展情况并发现存在的问题,评价中教师主体地位缺失,评价内容单一、说服力差,造成很多中小学教师消极对待培训、缺乏学习的主体精神。不得不说这样的囿于表象的评价方式成为了教师在职培训的一道瓶颈。

二、我国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影响因素

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的有效运行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大到国内的教育制度和政策,小到一台计算机的使用,都可能影响教师培训效果和效率。

概括而言,对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国家的教育政策法规、国家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经济投入以及激励措施、国内外及地区的经济发展及新技术发展等。这些外部因素影响着教师培训的目标选择和培训行为的结构性调整。

内部因素包括:教师本身的因素,诸如教师的学习需求、工作繁重程度;培训机构的师资队伍、设备以及培训内容、方式;教师任职学校对在职培训的态度等。内部因素的核心是“人”的因素。其中,教师本身对于培训的认识和态度,是影响教师培训有效性的关键;培训机构的师资、组织管理、培训内容的设计等,直接影响着教师培训的效率;教师任职学校对在职培训的态度,则会对教师参加培训的可能性、积极性和连续性产生影响。

三、我国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问题对策

1.宏观: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观的培训制度和政策

不同的培训观导致不同的培训制度和培训政策。我国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正处于从“补课论”走向“专业发展观”的转型过程中。国家的教师培训制度与政策、以及当前基础教育课程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的政府要求等,也应该以促进教师的学习与发展为价值取向,由重视教师的“知识”、“技能”取向逐渐转变为重视教师的职业能力的专业化。在制定、实施教师培训的相关制度和政策时,不仅要具有推动全国整体性的教师培训的进程的作用,也应体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观;既要有助于各级政府和部门重视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有助于各种培训活动的保障条件的落实,也能够通过制度性的措施促使教师形成不断学习与研究的精神,为教师的成长与进步提供制度化的、长效的、稳定的平台。

2.微观:剔除教师功利观念、提高培训机构能力

参加培训教师的动机是影响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那些受外在刺激,如职称、学历或学校(管理部门)要求而被迫参加的培训动机,将削弱教师学习的热情,减少教师参与程度,也难于让培训者随时根据教师需求改进培训课程,最终使培训成为一种形式。因此,剔除教师参加培训的功利观念,将外在强制要求变为内在意愿,激发教师内在的学习愿望和需要,才能发挥教师在培训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实现培训的目的。而怎样才能让培训由要教师学变为教师“我要学”?使教师明确学习的意义,保持学习的精神和意识,应该是一个重要的落脚点。在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具有发展性的前提下,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不能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能力和经验,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而应该研究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最恰当的教育教学策略,指导每个学生的发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目标。因此,教师为了更好发挥自身在教育教学中的应有作用,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地终生学习。这既是教师应有的现代教育理念,也是实现教师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3.横向: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多元化培训方式

体现现代教育特点的教师培训应该是实践性的、研究性的、反思性的。与此相对应,培训方式也应从“训练”走向“开发”与“发展”,建立多种形式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多元化培训。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将经验共享、参与互动、实践反思、行动研究等作为优化教师培训的重要方式,采用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校本培训与进修培训相结合、国家培训与地方培训相结合、专题讲座与问题研讨相结合、专家辅导与自学交流相结合、校本教研与自我反思相结合、网络培训与文本培训相结合的多元培训方式。同时,还应注意创设有利于培训对象参与、交互作用的良好氛围,以解决教师专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任务驱动,从理论提升与案例研讨两方而开展培训活动。

4.纵向:多层次的培训课程设置

传统的以教师集中培训为主的教师培训活动,要求教师学习和掌握培训者所提供的知识技能等内容,实行统一的内容、统一的形式和统一的标准,培训中的“统一”,在教师个体、学校、地方,甚至是全国,都能够表现出来。但很显然,即使是所有参加培训的教师都抱有明确学习目标和期望,但因个体能力、经验、专业基础的不同,参加培训的最终目的和近期需要也不相同。这就要求培训课程的设置上要考虑到教师个体的内在需求差异,考虑到具体教学实践多元性对教师发展的不同要求,考虑到学校对不同教师的不同要求,考虑到发展不平衡和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对教师与教学的不同要求。根据这些“不同”,合理设置多层次的课程内容,在尊重参训教师个人愿望和个人差异的基础上,提供适合不同教师及同一教师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的课程,让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选择课程来参加培训,满足教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增强在职培训的实效性。

5.“前导”:以培训需求为起点

由于教师面临着职业发展的任务,因此他们会根据自己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外在形势的变化和自己发展的需要,根据自己生活以及职业发展的变化,来调适自己参加培训的兴趣,关注那些与自身职业发展和个人提升所需要的东西。而如果教师在培训前只是旁观者、不能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没有选择的权利和空间,那么这种忽视了教师的实际需求的培训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以培训者为中心的过程,将会导致培训缺乏针对性,大大降低培训的有效性。因此,了解广大中小学广大教师的培训需求并对这些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应该也必须成为教师培训活动的起点。培训需求的分析不仅从本质上决定着培训能否沿着正确的需求前进,而且还是培训其他阶段的实施依据,影响着培训机构能否设计和提供出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和考核标准,对培训的有效程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6.“后效”:以成长取向为关注点

目前,教师专业发展和培训需求更多的指向于教师如何在自己的职业发展过程中提升自己、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而且教育的延时性效应与教师培训的实践指向特征也决定了培训的效果只能在今后的教学中体现出来。因此,在评价方式上,我们关注的也应不仅仅是知识取向,还要包含成长取向,不能只面向过去、着眼于教师之前的学习表现,而要更多地关注培训对于教师今后发展的影响。换言之,判断教师培训的目标实现与否,不是在于教师通过培训掌握了如何多的知识和理论,而是看培训是否能够帮助教师获得有助于自我发展的能力,是否能够促进教师对自己的实际工作进行认真的自我认识和思考、寻求自身的完善和职业生涯的成长。

当前的基础教育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职业的发展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职培训必须要顺应并且满足这些要求,不断发现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教师在职培训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师学习型组织和系统,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得到持续的研究和关注,获得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

参考文献

[1] 姚馨丙,王灿明.对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思考.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2).

[2] 应跃兴.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建设.继续教育研究.2007(1).

[3] 杨超有,韦莉娜教师继续教育研究的回眸与展望.教育与职业2006(14).

[4] 任学宾,张曦艳.教师继续教育的六大问题.继续教育.2002(5).

篇(3)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教学前沿的教师,认识、掌握并创新的运用信息技术已成为必然,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加强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信息技术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观念滞后,培训目的不明确

观念问题是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健康发展的一大瓶颈。在调研中,一些教师对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存在着质疑,他们认为信息技术的引入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过于分散,最终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不见得就好,而且认为目前不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工作,教学效果也不错,由于这些观念上误区,致使仍习惯与传统授课的模式,一些教师在接受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中热情不高。

由于观念的陈旧导致了培训目的的不明确。开展技术培训,目的在于树立现代教育新观念,掌握教育新技术,并辅助与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而一些地方对过分的强调培训人数,培训效果的好坏仅以教师是否考试及格、是否拿到证书或是会做课件为评价标准。为此,教育有关负责人强调,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让教师掌握技术是应该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教技术的过程中转变教师的传统观念,如果只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范畴,停靠在技术的亮点,教师只学会把教案生搬到电脑上,那就成了“穿新鞋走老路”,培训也就无法促进受训教师在观念上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和信息素养的提升。如果培训只仅仅为了考取一个“证书”,那就有可能游离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宗旨和目标。

2、培训方式单一?存在着“一刀切”

据调查,教学一线的教师大部分是欢迎信息技术培训的,然而,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团体推进、整齐划一的运作方式难以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比如,一些地方把全员培训简单的理解成全体教师集中培训,教师不论学段、学科,全部集中在一起学习,讲到基本操作还行,但讲到信息技术如何与学科整和时,问题就凸显出来了,由于学科教学内容的差异,对学科教师的技能要求不同,教师培训要求也就不同,所以,有的教师认为培训内容与自己所教课程关系不大时,兴趣就大大的降低了;另外,虽然要求上机时间应占到整个培训时间的三分之二,但有些地方因开办规模过大,设备过少等原因,仍以从上到下“满堂灌”的培训方式为主,教师想到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太少了,培训方式的“一刀切”,使教师对不适合自己教学实际的培训产生了不满与懈怠,使得操作技能极强的信息技术培训只能流与形式,使得受训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出来,即不能保证促成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和,也不能培养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培训的效果当然就无从谈起。

3、师资力量的薄弱

调查显示,目前中学信息技术工作的培训点由于师资力量薄弱,计算机专业或是电教专业毕业的教师寥寥无几,专职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大多是从其它学科教师经过培训或从其它行业招聘而来,这些教师绝大多数都缺乏信息技术知识,充其量也就是“一桶水”。有些教师反映,一些培训班的授课教师有的只懂技术,不懂教学;有的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不注重教材的研究,照本宣科;不注重教法的探讨,并因材施教。导致课堂氛围乏味、枯燥,淡化了教师接受培训的积极性,抑制了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求知欲,更谈不上如何引导参培教师把信息技术融入到所教学科中。

4、“学”不致用

要使培训活动坚持下去,就应为教师提供运用信息技术的机会,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大部分教师对学习信息技术很困惑,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目的是服务教学。而教师回到教学第一线后,要么是学校硬、软件资源的短缺,无法运用计算机去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致使参培教师有劲使不上;要么是学校领导观念跟不上,无法运用各种激励措施调动教师将信息技术服务与教学的积极性;要么是教师的评价制度不完善等因素,造成信息技术与教学出现严重的断层,久而久之,教师所学的就会逐渐淡忘,难怪有些教师对学习信息技术感到困惑。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信息技术与教学上的“空中楼阁”,亟需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1)筹集资金,优化资源配置。“工欲善其事,比先利其器”。现代化的设施是实施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中学面对现代教育的落后面貌,仅仅依靠财政投入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是不够的,应想法设法多方筹措资金,解决信息技术硬件资源的不足。比如争取学生家长的赞助,挖掘学校自身潜力,综合各方面的力量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资源库,将优秀的教学软件输入资源库,使之完善和不断的丰富,以此优化设备,为教师实施现代化教学搭建舞台。(2)改革评价体制,建立激励机制。为使中学普及信息教育技术,使应有的设备发挥其作用,学校应该有意识的改革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建立激励机制,使教师对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成为一种内心的需求,并把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

其实,当前中学信息技术培训中的问题远非以上诸种。高水平基地的欠缺、培训中的功利主义色彩等都是影响着中学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健康发展的因素。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一项崭新的工作,尚处在探索阶段,要解决培训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务必从中学教师教学实际出发,面向中学教师,研究中学课程;从本地教师队伍的实际出发,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切实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实践性,使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更加趋于完善,为信息技术培训和学科整和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培训中来,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篇(4)

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曾提到,孩子的成长过程像一棵树,浇了大量的化肥可能会迅速成长,但到后期会发展病态,这也是很多小天才后劲不足的原因。由此可知,校外教育培训是存在于系统教育之外的一种补充教育形式,具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本文主要针对的就是校外教育培训中以学科内容为核心的应试教育培训。

相比于学校内的学科教育培训,从教育方法来看,学校教育更流程化,可变性弱;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表现为灵活性强、市场敏锐度强,可以根据学生特征迅速调整方法。从教育目的来看,学校教育强调系统,长远的发展;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注重近期成效性,很少顾及长远的发展。从教育的内容来看,学校教育注重系统性的传授知识,校外培训机构更多的侧重于某一方面的知?R或兴趣。

二、学科类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现状

教育培训行业近年来一直备受关注,2016年行业规模约为4700亿元,据统计全国各级学生数目,已经从2012年的一亿三千万人增加到2016年的一亿四千万人,对于校外教育培训行业的需求量非常大。

因此,在“应试教育”的感召下,市场上出现了大量不同规模的学科类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许多机构标榜自己有“名师团队”、可以“快速提分”(例如一个月内至少提高30分)、价格上“行业最低”,甚至还有一些保分机构(即保证在一定期限内提分),在这些数量庞大、规模不一的机构面前,家长们显得尤其不安,因为大多数的家长仅能凭借宣传信息了解这些机构,而这些宣传背后,到底有多少事实,在没有衡量的标准前提下,家长们并不清楚。因此,他们只能说尽量选择名气大一些的机构,而任课的老师的程度,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三、学科类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

(一)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教学质量良莠不齐,数量多而规模小

校外培训机构质量是首要的问题,迫于经费的有限性,大多数机构在将重心转移到招生上后,在其他方面投资大为缩水,由此产生了很多仅有几个教室、或者仅有个别师资的机构。对于一些经费充足的校外培训机构,同样的理由,为了更多的招纳学生,会根据目标公立学校的分布,设置多个校区,并增加销售咨询人员的数量,增大自身的利润。

这造就了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多,而其规模有限的局面。因为缺乏对招生以外的师资、管理上的投资,各个机构间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判定。规模小的机构在竞争中,不断倒闭,与此同时,又不断的产生新的机构,使机构数量多而小的现象不断延续。

(二)师资力量薄弱、流动性大

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教师方面投入较少,多数培训机构对师资自身程度的考察较少,甚至无考察。在后期聘用过程中,并没有因此增加相应的培训。有些规模较小的机构甚至没有常规的教研,教学质量完全没有衡量的标准。整个教学培训的过程,围绕家长的态度,在家长没有提出意见时,默认教师的水平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另外,学科性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是以传授某一学科的知识为主要内容,对于目前市场上的求职者而言,相对于其他技术岗,“门槛”比较低。这吸引了很多仓促入职的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很多求职者会选择“跳槽”到其他的工作岗位。

另外,很多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会采取聘任兼职教师的形式,一方面节约成本,一方面减少管理的压力。由于是兼职的形式,很多老师基本处于“来去自由”的状态。有些机构限于规模小,生源少的情况,甚至会采取临时联系的方式,教师则会根据学生的数量,随时更换就职机构。

(三)虚假宣传,胡乱收费

家长在选择校外培训机构的时候,往往根据培训机构的名气与宣传内容做出选择。为了尽量多的招收学生,部分校外培训机构会给自己“拟定”一些特色课程,并在宣传上包装自己的教师,打造“名师效应”,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家长很难了解到校外培训机构的真实情况。与此同时,部分机构也会采取“夸大培训效果”,的方式(比如短期提分,考满分)。由于教育培训行业彼此的竞争性和尚不完善性,没有统一的价格标准,多数机构都是自行制定收费标准,在宣传背后就出现了很多胡乱定价收费的现象。家长们在孩子参与培训一段时间后发现,但由于缺乏以及不完善的管理机制,造成了退费难,维权难的状况。

(四)自身定位不清,恶性竞争,大打“价格战”

学科类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往往以应试提分为目的。很多机构在设立之初,只考虑自己能否“盈利”。所以当生源数目不足以获利的时候,会根据市场的情况,增加课程设置。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会继续调整课程的设置。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考虑自己核心“卖点”是什么,只是一味跟随市场。

在市场面前,部分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把招到学生数量的多少看作是机构经营好坏的标准。为了争抢学生,很多机构在价格上大打出手,时刻关注着竞争对手的价目表,这么做的结果,只是破坏了行业本有的“生态平衡”,产生了单价低,上课次数多,效果未知,继而家长转而去其他机构的结果,周而复始,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不仅影响了行业本身的信誉,也促使家长对校外教育培训行业多有抱怨、产生反感。

四、学科类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对策

(一)完善教育培训的管理体制,加强行业的监管力度

目前,校外培训机构体现出来的一个特点是杂。究其原因,是行业内对机构的初始投资金额、员工数量以及收费等都没有明确的限定或者根本就没有相应的规范。所以,针??教育行业的现状,根据每个城市自己的情况,各地教育部门应当完善对教育培训机构的准入门槛以及设定后续的管理方案,健全管理。除此之外、在校外培训机构正常的经营的过程中,行业协会应当进行每年一次的走访,确定培训机构最新的经营情况,以此来加强行业的监管力度。

(二)增加教师培训、教材体系研发的投资

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源于教材体系、教师以及管理,因此,在机构经营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以教材体系的研发为核心、教师培训为辅助的结构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在投资的侧重性上,校外培训机构应该更多的侧重于师资能力的提高,以及教材体系的完善性上,保证教学活动有序、高效。在后期的运营过程中,才会在生源引进上发挥出重要作用。

(三)提高就业门槛,提高教师整体的核心竞争力

篇(5)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和,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作为教学前沿的教师,认识、掌握并创新的运用信息技术已成为必然,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加强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我国广大中小学,尤其是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困难。在此,笔者就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做一些浅要的分析。 

 

1 观念滞后 培训目的不明确 

 

观念问题是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健康发展的一大瓶颈。在调研中,一些教师对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存在着质疑,他们认为信息技术的引入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过于分散,最终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不见得就好,而且认为目前不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工作,教学效果也不错,由于这些观念上误区,致使仍习惯与传统授课的模式,一些教师在接受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中热情不高。 

由于观念的陈旧导致了培训目的的不明确。开展技术培训,目的在于树立现代教育新观念,掌握教育新技术,并辅助与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而一些地方对过分的强调培训人数,培训效果的好坏仅以教师是否考试及格、是否拿到证书或是会做课件为评价标准。为此,教育有关负责人强调,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让教师掌握技术是应该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教技术的过程中转变教师的传统观念,如果只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范畴,停靠在技术的亮点,教师只学会把教案生搬到电脑上,那就成了“穿新鞋走老路”,培训也就无法促进受训教师在观念上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和信息素养的提升。如果培训只仅仅为了考取一个“证书”,那就有可能游离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宗旨和目标。 

 

2 培训方式单一 存在着“一刀切” 

 

据调查,教学一线的教师大部分是欢迎信息技术培训的,然而,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团体推进、整齐划一的运作方式难以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比如,一些地方把全员培训简单的理解成全体教师集中培训,教师不论学段、学科,全部集中在一起学习,讲到基本操作还行,但讲到信息技术如何与学科整和时,问题就凸显出来了,由于学科教学内容的差异,对学科教师的技能要求不同,教师培训要求也就不同,所以,有的教师认为培训内容与自己所教课程关系不大时,兴趣就大大的降低了;另外,虽然要求上机时间应占到整个培训时间的三分之二,但有些地方因开办规模过大,设备过少等原因,仍以从上到下“满堂灌”的培训方式为主,教师想到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太少了,培训方式的“一刀切”,使教师对不适合自己教学实际的培训产生了不满与懈怠,使得操作技能极强的信息技术培训只能流与形式,使得受训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出来,即不能保证促成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和,也不能培养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培训的效果当然就无从谈起。 

3 师资力量的薄弱 

 

调查显示,目前广大农村担负中小学信息技术工作的培训点由于师资力量薄弱,计算机专业或是电教专业毕业的教师寥寥无几,专职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大多是从其它学科教师经过培训或从其它行业招聘而来,这些教师绝大多数都缺乏信息技术知识,充其量也就是“一桶水”。有些教师反映,一些培训班的授课教师有的只懂技术,不懂教学;有的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不注重教材的研究,照本宣科;不注重教法的探讨,并因材施教。导致课堂氛围乏味、枯燥,淡化了教师接受培训的积极性,抑制了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求知欲,更谈不上如何引导参培教师把信息技术融入到所教学科中。 

 

4 学“不致用” 

 

要使培训活动坚持下去,就应为教师提供运用信息技术的机会,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大部分教师对学习信息技术很困惑,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目的是服务教学。而教师回到教学第一线后,要么是学校硬、软件资源的短缺,无法运用计算机去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致使参培教师有劲使不上;要么是学校领导观念跟不上,无法运用各种激励措施调动教师将信息技术服务与教学的积极性;要么是教师的评价制度不完善等因素,造成信息技术与教学出现严重的断层,久而久之,教师所学的就会逐渐淡忘,难怪有些教师对学习信息技术感到困惑。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信息技术与教学上的“空中楼阁”,亟需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1)筹集资金,优化资源配置。“工欲善其事,比先利其器”。现代化的设施是实施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农村中小学面对现代教育的落后面貌,仅仅依靠财政投入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是不够的,应想法设法多方筹措资金,解决信息技术硬件资源的不足。比如争取学生家长的赞助,挖掘学校自身潜力,综合各方面的力量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资源库,将优秀的教学软件输入资源库,使之完善和不断的丰富,以此优化设备,为教师实施现代化教学搭建舞台。(2)改革评价体制,建立激励机制。为使农村中小学普及信息教育技术,使应有的设备发挥其作用,学校应该有意识的改革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建立激励机制,使教师对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成为一种内心的需求,并把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 

其实,当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中的问题远非以上诸种。高水平基地的欠缺、培训中的功利主义色彩等都是影响着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健康发展的因素。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一项崭新的工作,尚处在探索阶段,要解决培训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务必从中小学教师教学实际出发,面向中小学教师,研究中小学课程;从本地教师队伍的实际出发,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切实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实践性,使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更加趋于完善,为信息技术培训和学科整和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培训中来,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篇(6)

高职院校的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骨干力量,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者。但是放眼观看当今高职院校教师的再培训现状,我们发现很大一部分教师不能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虽然高职院校的领导者意识到这一点,对教师进行分层次、有计划的再培训工作,但是收效甚微。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培训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再次凸现出来。因此,高职院校对当前的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找出了存在的问题,探索出更加有效的培训方法,促进教师全面素质的提升。

1.学习型社会背景下教师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培训意识存在误区

在当代社会,很多高职院校都会在适当的时间组织教师参加再培训工作,但是大多数院校在这方面都是形式主义作风。院校根本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缺少实质性的配套设备,参加再培训的教师更是缺乏接受培训的积极主动性。他们认为参加培训就是为了评职称,只要评上了,参不参加培训无所谓。一些教师认为培训只是为了按照学校的要求完成既定的任务没有实质的内容可以学习,还有些教师自视甚高,认为自己现有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已经很好了,不需要再进行学习。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已经开始进入到高职教育教学中,如果教师没有对这些新知识进行学习,就会被时代淘汰,降低自己的教学成果[1]。

1.2培训的形式单一,手段落后

现阶段,很多高校院校教师的再培训手段仍然是以教师当面教授为主,主要培训方法是专家教授辅导的“讲座方式的模式吗,这种培训方式很明显没有考虑到教师作为成年人的学习特点,导致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只会感到枯燥无味,达不到理想的培训效果。参加再培训的教师在年龄、知识层次、专业发展等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采用简单化、死板教条的统一步调对这些教师进行培训,不仅不能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也会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甚至会出现培训内容和教师专业没有任何关系的现象,导致教师感到学无所用,不仅挫伤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变成了教师的学习负担。死板教条的讲授式培训方式没有利用现达的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先进的教学教学方式,提不起教师进行再培训学习的兴趣。

1.3培训的内容和教学内容相差甚远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对教师进行再培训时内容选择不当,常常过于强调对一些现代教育理论性很抽象知识的讲述,忽视了对实际技能操作知识的学习。或者只是讲授了一些和教师专业相差较远的没有实践意义的知识,但是参加培训的教师往往是现代教学的技能不高,不缺乏理论知识,但是培训的又大多数是理论知识,实用性不强,就会打击他们参加培训的学习积极性,让培训效果也大打折扣。教师如果参加培训的只是一些和他的教学专业相差较远的内容,只会适得其反,再培训结束以后对它们的教学行为不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1.4对培训效果的评价制度不健全

首先,很多高职院校都没有建立完善的对培训效果的评价制度,对培训效果进行测试的方法也很单一,对培训后仅仅进行一个简单的考试,考试以后就不再进行下一步的跟踪分析,导致培训和实际教学工作相脱离。其次,对评价的记录缺乏系统的管理。

2.学习型社会背景下采取的对策

2.1转变教师观念,树立正确的再培训观念

第一,要让教师真正认识到进行再培训的重要作用。通过再培训可以更新他们的教育理念,提高他们的实际教学技能,提高课堂效率,如果成为金牌讲师,还可以增加他们的教学收入,在培训过程中,采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让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实践应用,教师才会有兴趣和动力参与再培训。第二要让让教师认识到进行再培训不仅仅是为了应付教学任务的需要,更是为了自己学习的需要。要让教师有危机意识,在这样的知识经济时代,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只有不断地丰富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才能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2.2采用灵活多样的再培训方式,增强培训内容的实用性

在对高职院校教师进行再培训的过程中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多采用交流、讨论的教学方式,提高再培训的效率。在授课的时间安排上要灵活,根据教师不同的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安排课程,邀请社会知名人士在教师教学专业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对教师进行培训,扩大教师的见识和知识面。充分利用现达的互联网技术,针对不同教师的不同特点可以在网站上设立题目进行解惑。让再培训内容和教师的实际工作内容相符,增强再培训的实用性。

2.3建立完善的培训效果的评价制度

分析教师在不同阶段中培训效果,发现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地解决掉这些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巩固培训效果。激发教师进行深入学习的兴趣,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要多样化,结合教师的特点达到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得良好的再培训效果。

3.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再培训工作是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保证。各个高职院校在培训的内容、方法上要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再培训工作。切实改变教师的不正确培训观念,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篇(7)

2.培训教师“同窗坐”。为了追求培训的规模和效率,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大多采取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凡是参训的教师,不管经验阅历与年龄职称、教学能力与知识水平差异有多大,都通通“同窗听课”。这种只求解决共性问题的“大一统”培训,忽视了对教师个体 “个案”分析,偏离教师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针对性不强,在许多方面是很难满足参训教师需要的。

3.培训模式“单打一”。无论开展的岗位培训,还是提高培训和高级研修,贫困落后地区教师培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讲授轻研讨、重接受轻反思等问题,在培训过程中过于强调对参训教师的单向接受和外在给予,而忽视教师作为培训主体的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实践锻炼、自我诊断与反思。这种“接受式”培训模式,参训教师虽然有些收获,但由于内化程度不够,认识肤浅,很难学以致用,所以培训效果是有限的。

4.培训内容“空对空”。培训课堂上培训者们偏重于纯理论灌输,你讲新课程理念,我讲课改新技术,他讲教育新方法……坐而论道,纸上谈兵。很少考虑贫困落后地区教师个人成长的需求,很少考虑到教师教学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不能真正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

5.培训资源“老少穷”。目前在贫困落后地区教师培训机构中,能够胜任培训工作的师资不足且结构不合理。一方面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却缺乏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思想的引领;另一方面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中青年教师,又缺乏在中小学教学的实际经验。又加针对农村教师培训教材的匮乏和滞后、培训信息渠道的闭塞,很难组织让教师们满意的培训。

6.培训经费“愁煞人”。在贫困落后地区,由于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师培训经费一般是由教师本人负担。贫困落后地区的教师收入本来就少得可怜,又加之“半边户”多,一个人要负责家庭几个人的生活,教师们的负担够重了,哪有多余的钱用来培训,有时为了晋职,硬着头皮去培训,普通话培训、计算机培训、岗位培训……七七八八,几乎要花费一家人几个月口粮。

7.培训结果“难如意”。目前的教师培训主要进行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的领会与学习,这种培训形式对农村地区的师资水平的提高应当说是一种花费不多而又行之有效的方式。然而从实际操作看,效果似乎不太令人满意,教师学时似乎对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等感到很新奇,认为使用起来肯定会有不同凡响的效果,会大大提高教学成绩,可是回到单位后,用起来感觉如同老虎咬刺猬,无从下口,不如老东西、老办法用起来顺手,过不了几天,仍是“涛声依旧”。

二、改进对策

针对以上现状,我认为应该采取如下改进对策:

1.各级政府应明确责任,切实保障贫困落后地区教师教育的投入。在贫困落后地区教育经费短缺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政府应给予专项投入,用于教师培训,为教师培训提供强有力的财力保障。

2.转变教师观念,形成终身学习氛围。通过建立教师培训制度,使全体贫困落后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充分认识到:培训学习,是工作的需要,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是造就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需要。从而形成人人参与培训学习,逐步达到在教师系统内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氛围。

3.立足农村教学实际,选择培训的内容。

(1)培训者要走进教师的经验世界,关注教师内在需要,帮助教师整理自己的经验,找到经验与理论之间的联系,及时组织、调整培训内容。

(2)重视收集农村教师培训需求信息,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培训单位要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听课与交流,以及观察了解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等活动,深入细致地分析教师教学中存在问题,对症下药安排培训内容。

(3)在教师培训中,应安排多种多样的符合贫困落后地区教学条件的教学观摩活动。如:听骨干教师的公开课,展示他们在课堂教学组织方面的经验和技巧,供培训教师学习和借鉴;又如,请优秀教师进行说课,学习他们对教材的处理,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选取新课程教学的优秀教案,请专家进行点评,并结合实际的教学过程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使培训教师扬长避短,提高自身素质。

4.创新多样化的培训模式,提高教师培训效率。

篇(8)

所谓行政点培,就是指教育行政部门或师训机构对某培训项目进行“点将”式的指派教师参加培训。这是我国县级教师培训普遍使用的方式,但随着“全员培训”要求的提出和教师动态管理情况的出现,行政点培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其弊端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资源分配失衡

随着全员培训要求的提出,近年培训项目已经很多,除校本培训外,培训层次上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培训方式上有集中式、远程式。许多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对教师培训没能建立教师培训台账,要派人参加某项培训时只是从学校提供的教师花名册中“点将”,这就出现了有的教师一年下来参加的培训有五六次,甚至更多,成了典型的“培训专业户”;有的教师一年一次也轮不上,成了“培训漏户”。就拿湖南省新田县2012年尽管举办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培训项目达26期,另外还有部分教师参加了市级以上的培训20期,但2800人左右的教师中仍有700余人“漏培”。

2.培训专业不能对口

许多县区的教师花名册没有完全统一格式标准,在教师学科专业栏上,有的是填教师最高学历所学专业,有的是填教师任教学科,有的是填教师专业技术任职学科等等。即使能统一标准,又因教师专业岗位的变动,特别是小学教师变动更大,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中的“点将”者仅凭一份教师花名册,是不可能对全县教师情况都了解的,因而,在点将派人参加培训时,就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来任教数学的要其参加英语教师培训,任教英语的派去参加音乐教师培训……真是风马牛不相及。

3.人员通知不能到位

教师除岗位有变动外,工作也有正常调动,因而“点将”参加培训,常常出现教师已经调走却还作原校人员通知参培,致使参培人员不能通知到位,培训资源分配上学校之间自然出现不均衡问题,有时还因误扣学校公用经费而发生争执,使基层学校领导对师训机构产生不信任、不合作的抵触情绪。

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恰当的解决策略是:

(1)提供“菜单”,按需选培。提供“菜单”,按需选培,就是每年年初时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教师培训计划下发到各个学校后,要求学校把培训计划以“菜单”的方式提供给教师,让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选择一个或一个以上培训项目,然后,由学校汇总送交县培训机构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这样,一则可以让每位教师一年内至少有一次参加培训的机会,做到培训全覆盖,资源分配基本均衡;二则让教师参加符合自己实情的培训项目,能激发教师参培欲望,使之乐于参加培训。

(2)确定指标,学校推荐。某些特定的培训项目(如骨干教师培训、特殊岗位培训等),需要各校派人参加的应放权给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师训机构只管给学校一定的培训指标任务,具体人员由学校推荐。这样,既尊重了学校的意见,又能选准培训对象,开设的培训班才能更加有效。

(3)特殊项目,特定指派。对于一些特殊的培训项目,由于有特定人员身份的限制,必须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或师训机构以特殊方式指派人员参加。也就是说,行政点培也是必需的,但适应的范围要少。

(4)建立台账,调控准确。为了掌握全县或本校教师的参加培训情况,培训机构和各学校要设专人负责,并建立教师培训台账,以便实现对教师参加培训的调控。只有这样,才会让培训资源分配更加合理、均衡,避免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二、培训质量不高,工作有待规范

有的县级教师培训的确存在培训质量不高、培训管理欠规范的状况,不能给参培教师应有的收获,因此,一些教师参加培训完全是一种应付的态度。如何改变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精心选好授课教师

众所周知,授课老师的授课水平直接影响着培训质量,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吸引参培教师。如果照本宣科讲课(学习文件之类的除外),参培教师是十分厌恶的;如果泛泛而谈一些表面的、无关紧要的东西,会给参培教师感觉参加培训没有多大意义。因此,在选择授课老师时,一要考虑授课老师的理论水平、专业素养;二要考虑其工作实践经验,岗位取得实绩情况;三要考虑授课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等等。根据我们的调查,参培教师最想听的是长期在一线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且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专家型老师的课,和一些理念新颖的课。

为了便于挑选授课老师,各地应建立培训授课老师人选库。

2. 合理设置培训课程

培训课程的设置,一定要根据培训项目考虑培训对象的特点,要突出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如果设置的课程内容不合理,会严重挫伤参培者的积极性。例如,2012年上半年湖南省学分登记开始启动时,学分登记系统还在完善之中,各县区负责学分登记的管理员都是通过流和自己摸索掌握系统登记方法的,而且它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操作程序和系统表格填写严格。某县举行的各校学分登记管理员培训班,虽然安排了4天的培训时间,而指导登记员怎样进行登记学分的培训却仅仅是3个学时,不但没有让参培者实践操作《教师基本信息导入表》和《教师培训学分登记导入表》,连该讲授的内容都没有来得及讲授清楚,全被一些与学分登记工作无关紧要的培训内容占去了,弄得参培者该学的没有学到,浪费了时间,大家怨声载道,最终,全县各校没有一个学分登记员能一次性按要求完成表格的填写,给负责全县管理学分登记工作的人员增加巨大的、不必要的工作量和困难。

3. 工作做到规范化

有的县级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着培训时间安排不科学,人员落实不到位和资料制定归档不规范等问题。

(1)在培训时间安排上,一是没有考虑培训与教师工作相矛盾(工学矛盾)的现状;二是没有考虑集中培训与在岗调研相结合;三是没有考虑参培者学习效果与完成培训学分的吻合。

(2)在人员安排上不能突出针对性,导致基层学校选派一些无课或无关紧要的人员参培,有随意更换参培人员的现象,这也是导致出现“培训专业户”和“培训漏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3)在培训资料上事先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对举办一期培训班应归档的资料和对参培学员获得结业证书的填写没有统一的要求,特别是结业证书填写的培训日期数与学时数有不相符之处,证书的编号也没有存档资料可查。

其实,县级教师培训工作的相关领导和人员如果能针对培训现状,认真研究培训方案,完全可以举办出高质量的培训班。例如,湖南省新田县教师进修学校 2012年12月举办的一期中小学中层干部培训班,从培训方案的制定,培训课程的设置,培训教师的聘请以及培训班的组织管理等,培训前都进行了细致研究和周密部署,并用最经济的手段,最齐全的内容,印制了简洁明了的《培训手册》。从开班典礼的举行,课堂程序的安排,结束时的问卷调查等一系列工作给参培者留下了相当好的印象,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全县各校中反响强烈,正如有学员在培训问卷中的感言所述:“这次培训焕然一新,时间虽短,收获却大。”“培训老师为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注入了源头活水,给了我强烈的震撼和引领作用,给我带来了心灵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他们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理论阐述,让我饱享了高规格的‘文化大餐’,我感受着新思潮、新理念的激荡……”这期培训班为该县今后的集中培训起了示范性作用。

三、计划落实不到位,不能统筹安排

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虽然年初会制定当年教师培训计划,但有的县负责教师培训工作的部门或机构,在落实计划时常常会出现临渴挖井的现象:临近培训计划安排的时间才想起工作的安排,有时是逾期才匆匆补做。这样,不但培训质量会大打折扣,而且还要兴师动众做根本不必要的加班,劳民又伤财。

篇(9)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1,培训方式较为单一。新教职工入职培训一般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一般3-5天。因时间紧迫,故而培训方式多以讲授为主,把学院理念、企业文化、规章制度、职业道德、技能技法等内容对新聘教职工进行填鸭式灌输,并且希望其能迅速吸收上岗。然而,这样的培训方式于新聘教职工而言,是枯燥乏味且极具压力的,很多培训内容只能做到接收,却没有办法吸收,这会造成员工的挫败感和无力感,将极大地影响培训目标的达成。

2,培训内容有所欠缺

(1),忽略了新教职工学校生活环境适应这一方面的内容。刚刚进入学校需要面对的是陌生的环境和人。很多新教职工关心的基本衣食住行问题,在入职培训中并没有得到相关重视,这一类经验的获得多从老员工口中得知,或者自己慢慢摸索。

(2),新教职工角色转变问题关注不够。这一问题涉及到教职工的心理问题,即角色转变。新聘教职工原有角色各有不同,可能是学生、可能是企业员工、还有可能原本就是教师,但是,他们都将面临着向“独立学院教职工”这一角色的转变,如何适应、习得这一角色,是他们需要学习的。

(3),技能技法培训缺乏实操性。为了让教职工尽快上岗,目前独立学院的新教职工入职培训多数以讲授为主,对于一些技能技法的学习,没有办法让新教职工逐个演练实践,去消化吸收培训教师所讲授的东西。例如,如何上好第一堂课,如何备课,有哪些资源可以用于教学,如何写好公文,如何使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等等,这些?热菖嘌凳倍蓟嵘婕暗剑?但是也仅限于培训师的讲授,并没有让被培训者亲自上手实践。

(4),培训缺乏针对性,分口培训效果有待商榷。由于学校举行的新教职工入职培训所针对的一般是全体新教职工,他们来自不同的部门,可能是行政,也可能是专业教师,还有可能是教辅或者工勤人员。这就导致这种集体式的培训缺乏针对性,而针对不同岗位不同职责的岗位培训则下发至二级单位,使其进行该岗位的针对性培训,但实际操作来看,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督,一些二级单位敷衍了事,甚至根本不组织此项工作,这就导致部分岗位的分口培训效果欠佳。

三、对策研究

1,要丰富培训形式,提升培训吸引力。培训形式不能囿于讲授,需调动被培训者的视觉、听觉、触觉……全方位的感官,吸引其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培训中来。

篇(10)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225-02

教学工作是党校全部工作的核心,是提高党员干部素质、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基层党校并没有很好的发挥干部教育的主体地位作用。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和分析产生的原因,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方法,对于推进基层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改进党校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1 目前基层党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资金不足

基层党校教学的资金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学办公设施的陈旧和教师工资制度的不完善这两方面。首先是教学办公设施陈旧,很多基层党校建筑面积虽大,但是办公条件落后,教学设施更新缓慢,多媒体教学活动很少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其次,虽然党校教师属于事业编制,但是教师的绩效工资却很难兑现,结果就出现一些行政人员参照公务员标准,即使学历和工作年限不如教师,工资却比工作多年的教授高的现象,这严重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教学资金不足还减少了地方党校教师外出培训进修的机会,使他们无法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和理论水平,这也严重影响党校的教学质量。

1.2 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1)部分学员干部存在功利主义和短视行为,重视实际的工作,轻视党校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认为干部的培训学习只是形式,可有可无,因此,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强,以工作忙和任务重等理由敷衍应付党校教育培训。还有部分学员将培训学习视为放松调整的好机会,将精力都放在拉帮结派、纵情享受上,而把学习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抛之脑后。(2)虽然党的有关文件对参加教学培训的党员和干部有时间要求及考核规定,但是在现实中却没有将培训考核的结果与干部的选拔任用结合起来,一些未按时参加教学培训的干部的政治前途也没有受到影响,或者先提拔后培训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这也是导致学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3)党校对参加教育培训学员的学习效果检验不足,量化标准低、设置不科学和缺乏具体有效的奖惩措施等是其中存在最多的问题,这也导致接受教育培训的学员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1.3 基层党校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因循守旧

党校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要考虑到学员在工作岗位、工作经验、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灵活运用教育培训方法,特别是要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学中,对传统的组织培训和集中办班模式进行大胆的革新和改进。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和学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将学员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掌握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

1.4 基层党校教师的教学内容系统性和规范性欠缺,针对性和目的性不强

上一篇: 护患沟通的特征 下一篇: 个人理财规划案例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