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6:22:2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所有化学知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3-07
一、从兴趣入手,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能否让所有学生都聚精会神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是判断一节课效率高低的关键。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课堂学习,才能实现初中化学课堂上的精彩呈现。
例如,在初中化学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把教学导入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基点。为的就是通过别致新颖的教学导入设计,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教学的精彩。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如磁石一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学习中,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学习效果。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准备和激趣化的教学设计,能够给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带来别样的精彩,能够给与学生不一样的学习感受,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有效参与度。
二、从问题入手,打开学生新的学习思路
在化学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组织教学活动,从问题入手,通过设置恰当的教学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在思考中发现问题,打开学生新的学习思路。
比如,在学习溶解度知识的时候, 我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特意设置如下教学问题:在室温下,我们把50g的食用盐和100g的水放到一起进行搅拌,请同学们计算一下这50g食盐在溶液中所占的百分比。此时学生们不假思索地回答出食用盐在溶液中所占的百分比是33.3%。此时,我进一步提问:“这样的答案对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正确!”我提出:“不对,同学们的回答是错误的。”学生听到这个意想不到的回答后,表示出了惊讶和渴求正确答案的神情。同时学生新的思路被打开,在头脑中积极地寻找新的解题方案和多种答案的可能性。我抓住这样的时机,告诉学生,要解答这样的问题,首先需要学习有关溶解度的知识。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学习思路被打开,学生顺利进入到了新的学习领域。
可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合适的问题,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更能够自然而然地打开学生新的学习思路,帮助学生实现新旧知识的顺利衔接。
三、从对比入手,增强学生的知识系统性
打造高效的初中化学课堂,要充分地重视教学方法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的精彩程度,为此,在教学中抓住初中化学知识点之间的共性和不同,从对比入手,增强学生的知识系统性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
比如,用对比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系统地进行比较,在对比知识点的共性和不同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系统化建构。我在复习的时候经常采用这样的方法。用好对比法,就要把具有一定共性的化学知识点组织起来进行对比。比如:我们可以把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离子进行对比,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它们的不同之处,明白物质组成的内在规律;在气体的制取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制取方法的不同和相同点,让学生认识到制取方法的选择和制取对象之间的关系和理解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对比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知识的内在建构,从而形成自我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教学中,可通过学生兴趣的有效激发,促进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深度达成;在教学中结合教学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有效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实现学生化学思维的有效建构;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对比,让学生对具有共性的知识进行有效地区分,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在建构,实现精彩的课堂学习体验。
一、通过创新的教学设计,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1.备课
初中化学教师在备课时还是完全按照大纲和教材的内容进行备课,毫无新意,因此化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实际生活展开灵活的备课。重点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习题讲解等方面进行改进,课堂不一定是要严肃的,可以鼓励引导学生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交流。
2.教学形式
初中化学课程是一门充满趣味性的课程,学习很多知识前都要进行相关的实验,教师就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一点,遇到实验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操作,自己观察现象,自己分析数据,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敢于表达,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从而督促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化学。
二、通过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化学中有许多需要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探究和思考的内容,但是由于上课时间有限,教师往往把这些思考布置给学生进行课后反思。但是学生往往不重视这样的思考,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要求把思考的问题以作业的形式上交,或者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于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要做到,咬文嚼字,抓住关键知识点,通过分析、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整理出清晰的知识网络,理清知识间的联系。要对初中化学教材中所有的概念做到心中有数,理解到位,并且分类掌握。教师要对初中化学课程进行充分的资源整合和利用,从实验、思考、作业等多个方面入手,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通过资源整合来提高初中化学课堂的有效性。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纵观多年的教学情况,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态度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实施,面对新形势下的教学环境,教师要转变观念,通过探索创新新颖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引言
化学作为在目前的教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门学科之一,在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教学课程的难度也随之进行不断的增加,解题的困难性也已经成为了目前学生最为烦躁和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而随着我国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有关如何更好的进行初中化学的教育教学已经成为了教育界十分重视的问题,为了更好的进行教育改革,让初中生可以更好的去理解化学、学习化学,帮助学生更好的去解决在学习化学中所遇到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新课程化学模块教学来进行分析和研究。
1.应用教材更好的去确定教学内容
在初中教育进行改革的时期,新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很多时候是和老教材不相符合的,对于新教材来说,其更注重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新教材中其主要可以将栏目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学习活动性的栏目,从实质上来讲是属于一个教材的基本要求上的,一般情况下教材会要求学生掌握好一些基本的学习内容;第二类为资料性的栏目,这种栏目一般来说都是平时考试中并不做要求的内容,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对于化学知识面进行相关的扩展;第三类则为方法性的栏目,这一栏目是用来帮助学生提供一个可靠的解题思路的,其主要的存在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建立出一个可使用的解题思路。老师则需要根据这三种不同的栏目在课堂上进行不同的分配,确定好哪些内容是最基本要求所有学生全部都掌握好的。然后在这一分析基础之上,来确定授课过程中的核心内容。如人教版这一初中化学教材中对于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模块,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可以使用以下的教学顺序来进行授课:首先教授学生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面,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其次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什么是氧化剂,什么是还原剂,物质的氧化性、物质的还原性,最后可以对于氧化还原反应在实际的生活生产的应用来进行讲述。
2.通过已经定好的教学思路以及课程教材来进行教学思路的确定
教师需要根据国家所下发的课程标准以及学校所使用的人教版的教材来确定一个准确的教学思路,所谓的教学思路就是需要确定什么是讲课的核心,如在初中的化学教学中,以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模块为例,其中最为重点的就是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如何使用和进行氧化还原反应。而在确定好授课的思路之后,就需要教师针对每一节课学生所需要学会的重点、难点来进行讲述,并且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在课堂中也需要老师尽可能的与学生多进行沟通,提高学生对于化学这门课的兴趣爱好。同时也这是在进行初中改革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只有把这些环节都做好,才能更好的促进改革,也可以让学生们更好的适应新的教育教学环境。
3.实践与教学结合,将教学内容生活化
我国初中化学教学存在的一个重点问题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过于偏向于理论性教学,没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进行紧密的集合,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一味的理论性的教学也使得化学教学缺乏了生活气息。化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相应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在这样的前提下就要求初中化学教学能够进一步的创新教学方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进行更好的结合,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更好的应用到日常的生活中,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化学课堂的有效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学生实际应用的一系列检测能够更好的评价和掌握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及应用程度,同时我们也应当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将学生的课外实践成绩纳入到学科最终成绩,这样的评价机制也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将化学课堂的生活化落实到实处。
4.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来袭,在初中化学教育中所存在的各种不同的问题,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想要真正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广大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的为其付出努力,做好定期的反思、对于新的课程改革进行相关的研究,并且要努力的克服好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相关困难,对于教育教学模式也应该进行相对的创新,并且努力加大其投入量,对于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管理和督查,让新的课程改革可以更好的适用在初中的教育教学生活中。
【参考文献】
[1]温永华.新课程标准化学必修模块教学实施的策略[J].化学教育,2005.11:24-26
关键词:初中化学;素质教育
一、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
很多人,把素质教育理解成没有考试的教学,其实是不对的。没有考试,或者说,考试的时候,很多学生考底分数,这也不符合素质教学的精神。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掌握很少的文化知识,他们也无法完成以后的继续学习,将来也谈上能为科学事业奋斗终身。然而,作为素质教育,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考试,其他的都不会,那也是没有用的。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的教学既要以考试的方向一致,也要抓好对学生的兴趣、思维、实验、体质、创新等能力的培养。在具体教学时,既要做好化学知识教学,也要重视与学生进行沟通,关心他们德、智、体等多方面的发展。如果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进步了,也能促进考试的成绩的大幅度提高。因此,那种为只为考试而教的教学方式是极其毒害学生的。
二、重视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
所谓非智力因素,就是指一个人在行为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点,它包括兴趣爱好、行为动机、情感意志等方面内容。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们每个老师都可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的智力不是很好,但通过努力,照样能取得好的成绩;有的学生很聪明,但学习习惯不好,照样考底分,这就是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特征的原因,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处在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在化学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兴趣爱好、学习情感意志的培养,并利用化学学科的特点提高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水平。
化学是一门有着广泛应用的学科,生活、生产中处处渗透着丰富的化学知识,我们就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知识,发现化学问题,并在实践中解决化学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化学知识的奇妙、有用、有趣,这样不仅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会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另外,丰富多彩的化学变化,奇妙有趣的实验现象、各种化学符号、化学知识中所蕴藏的丰富的思想内容等都会吸引学生去学习化学,只要我们精心设计,一定会使化学知识在提高学生非智力水平方面很好的体现其教育的功能。如,在烧杯里,注入二之一的水,再向水里放入一只鸡蛋,我们会看到鸡蛋是沉在水中的,然后我们向烧杯中,倒入一定量的浓盐酸,可以看到鸡蛋浮出液面后,不停的上下翻转。试请同学们解释其现象,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展开思维。促进了学生智力水平与非智力水平的同步提高。
三、要面向全体学生
现代社会不可能也不需要每个学生的将来,都去从事化学工作,但每个学生都是祖国的未来,要在这个处处可见化学知识的社会里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所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已经成为我们每个老师的职责,当然包括我们每一位化学老师。说到底,素质是在行为实践中增长的修养,蕴藏着学生发展的潜能,是持续、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初中化学是基础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认识素质,并且贯彻于全部教学的环节之中。
四、重视过程和方法,做好能力的培养
1、重视过程的教学
我们知道,过程教学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质的提高,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过程教学的发展功能是以知识的获取为基础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注重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
2、重视科学方法的教学
在这知识经济的时代,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每个人都要善于检索、获取、分析、处理各种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我们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可能把所有的化学方面的知识和各种信息都教给学生,所以,要重视以化学知识为载体,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这就是科学方法教育。可见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是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进行终身教育的大事。
3、重视能力的培养
初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初始阶段,学生是在知识经验不丰富、学习方法尚未完全形成的情况下接触化学的,所以初中化学体现的是“启蒙性”和“基础性”,让学生从身边的物质入手学习化学,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分析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并对实际问题能进行初步的探究解决。
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学生在高中接受的任何领域的学习和教育都是为了给自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高中化学在初中化学基础性的前提下逐渐系统化、理论化,对学生的要求自然更高,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并完成实验,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综合运用相关知识、技能方法分析解决化学问题,敢于质疑与思考,逐步构建自己的思维体系。
由此可见,高中化学的学习目标对于学生具有较高的要求,为了让学生更快地适应高中化学学习,初高中化学的有效衔接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从两个方面谈谈我对初高中化学衔接的认识。
一、深入研究初高中教材,做到平稳合适地过渡
高中教师在教学高一新生前,有必要对初中化学教材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期对教学的把握更精准。以下是我在教学中进行知识衔接的两个案例。
案例1:在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分散系及其分类》的教学中,我先给出分散系的概念,让学生回忆这跟初中学习的哪一知识类似。学生根据分散系概念:“把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几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很快联想到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然后让学生回忆溶质、溶剂的概念,再让学生思考分散系中如何定义分散质、分散剂,通过对比法,尝试说出两者的定义。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分散剂:容纳分散质的物质。通过回忆、联想、对比,学生很快掌握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概念,而且对溶液的知识进行回顾,为后面的进一步教学埋下伏笔。
进一步回忆,哪些属于分散系?能否举例?学生想到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并进行举例,这三者最本质的区别是物质分散性质的不同。然后告诉学生,如果从物质分散大小进行判断,溶液中溶质粒子100nm,那么粒子在1-100nm之间的分散系叫什么呢?很自然地引出胶体的概念。
这样的知识过渡和讲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很快地掌握新的概念、新的知识,学生比较乐于接受。
案例2:在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回忆我们在哪里学过氧化还原反应的类似概念。学生很快想到在初中学完O2后,给出了氧化反应的概念: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再让学生写几个氧化反应并加以归纳,学生得出燃烧和缓慢氧化都是氧化反应。实际上,在初中化学的知识延伸中,已经对氧化反应进行了延伸:凡是物质与氧的反应都叫氧化反应。这是一个得到氧的过程,那么很自然失去氧的过程就是还原反应。再让学生尝试写出初中学习的反应还有哪些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学生举例:C、H2、CO还原金属氧化物。这些中都有得氧失氧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可以从得失氧的角度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再进一步深入,还有别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吗?能否从别的角度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然后让学生分析刚刚写出的所有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除了得失氧外,还有没有其他共同点?有的学生很快思考出所有反应中都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降,这就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第二种方法:凡是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降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再让学生举例初中学过的哪些反应也是氧化还原反应。学生可以得出活泼金属与稀HCl、稀的反应,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再让学生归纳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学生在初中复习中已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通过进一步学习,归纳起来更得心应手。
学生再思考元素化合价升降和氧化还原的关系,通过方程式的对比分析及得失氧与氧化还原的关系,得到:对于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反之则是还原反应。
再进一步思考,元素化合价改变的本质是什么?让学生回忆初中课本中《离子》一节:NaCl的形成。学生很快从微观角度分析:元素化合价升降的本质是电子的得失。分析得失电子和化合价升降的关系,再进一步判断得失电子与氧化还原的关系。
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对知识点从现象到本质层层递进,实现有效的知识衔接。
二、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的过渡,合理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很重要。教师要研究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的差异,分析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应用能力,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比如初中生可以多使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对于高中生则要进行系统教学,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应用能力。对于学生而言,由于高中化学的知识量明显增加,就要从原来的“细嚼慢咽”学会“快速消化”,不是简单地模仿和记忆,而是学会理解、总结和反思,这样才能对大量的知识举一反三,从而掌握本质的规律。
总而言之,初高中化学之间的有效衔接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和需要,才能让学生尽快投入高中化学学习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化学科目是既有意思又复杂的,有意思在于学生对新科目的好奇,而复杂则是在接触化学后,面对各种各样的化学概念,学生感觉无从下手,每个知识点都是独立的,不能将它们融会贯通。在传统的化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往往借助死记硬背的方法向学生们灌输化学概念,这样学生难以深化化学概念理解,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信息加工与问题解决工具,近几年来日益受到教师们的追捧。在初中化学概念的教学中引用思维导图,不仅能帮助化学教师的改良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够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一、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是运用思维导图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而不是一味的将书本内容灌输给学生,造成学生学生效率低下,学习积极性不高。那么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构初中化学知识系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构建以小节为对象的初中化学知识体系
“小节”代表着某个单元或者知识点的完结,是构建知识中最具体、最小的部分,它既是最基本的又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讲完本课的知识点时,应该注意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总结,再将各个知识点充分的联系起来,使其系统化、结构化。以《碳和碳的氧化物》为例,运用思维导图对本小节进行构建化学知识体系,根据本单元的知识点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物理性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描述实验现象;实验室制取方法:实验室中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解释实验现象,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这些看似散乱但有相互联系的知识点,在以往的化学课题中,基本上是化学教师的重中之重,每次都会反复强调,课后反复联系,然而在进行初中总复习时,总会被学生所忽略,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利于思维导图,在课堂中在使用思维导图形式的板书形式,帮助学生找到相互关联的关键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板书构建中,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容易混淆的概念点,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构建以专题为对象的知识体系
在以专题为对象的知识体系主要用于复习阶段,运用思维导图对某个专题进行具体知识归纳整理建构知识体系,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通过思维导图将学习过的化学知识点进行梳理,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和学习,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自身的接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也能够通过思维导图改良自身的教学方式,通过对某一专题的知识建构,将相联系的概念都汇总,整理为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这样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在脑海中形成一幅清晰具体的化学概念知识结构网。
教师运用思维导图构建化学知识体系,就是将普通的化学概念学习阶段升华为系统学习阶段,使学生将单一的化学知识概念,转变为具体的、系统的知识网络,这充分体现了教学改革的思想,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作用,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思维导图应该注意的问题
思维导图作为一门新的学习工具,通过对知识点的梳理建构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由中心概念将外散出成千上万个支点,每一个支点都是与中心概念的一个连接点。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化学教学中,是有利于教师的日常教学和化学复习。但是在日常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思维导图应该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基础知识掌握牢固
扎实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实现顺利思维导图的基础。只有以牢固的基础知识作为依据,在面相关联的知识点时 ,才能够将它们关联起来,解决相关的问题,明白在解题过程中,需要运用到那些定义、公式等。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自然界的水》时,可将课题1“水的组成”,将上个单元学习的《我们周围的空气》中的课题2“氧气”结合起来,这样不仅仅学习了新的知识,又能够将前面学习过的知识点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小型的知识网,帮助学习复习记忆。
2.善于联想和类比
联想和类比都是思维导图的基本要求,根据已知的化学知识点将刚刚学习的化学知识点利用联想的方法相关联起来,化学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各个部分的知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复杂的化学问题中,利用已知的化学知识对问题进行适当的简化,由此推导出正确的答案。在化学问题解答的过程中,初中化学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对问题进行解答,通过对问题的观察、分析,根据题型和相关条件、结构、图形联想到与之有关的概念、公式等相关的问题的知识点解法,不断简化,建立相似点从而找到问题的解题思路。如在学习《碳和碳的氧化物》中“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相关知识点时,我们可以根据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的相关化学性质,将它们的特性、制取方法、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再与我们前面所学的氧气的制取、水的组成相联系,梳理成一个中型的知识网络。这样从知识分支点推出中心概念,逐步了解初中化学知识的网络构造。
初中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中所包含的化学概念涵盖了所有单元,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帮助学生们建构初中化学知识网络,掌握概念学习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思维导图的运用,巧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深化概念理解,掌握化学概念的本质内涵。
参考文献
[1]杨凌:概念图、思维导图的结合对教与学的辅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6期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373-02
1.当前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1.1 实验教学的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的理解。有少部分农村初中虽然器材和药品配备较齐全。但由于教师短缺,化学教师兼几门学科的教学,除担任化学教学外,还担任数学、生物等课的教学,即使不兼这些课,也代几个平行班的化学教学,同时兼任实验管理员,基本上农村的乡镇中学并没有专职的实验员,都是由化学教师担任。而一节分组化学实验课从准备实验仪器到使用完毕、清洗收拾实验仪器至少需要两三节课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即使认识到化学实验的重要性,由于力不从心将分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甚至放弃实验干脆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
1.2 不注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按课程设置,初中三年级才开化学课,化学课开设既是起始年级,又是毕业年级,本来上课时数较少,教学上赶进度现象比较严重,因而无时间圆满完成实验教学任务,不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注重的主要是化学知识及解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化学实验的研究不够,平时的听课也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与思维能力的研究,至于实验的成功与否、实验经验的积累、实验的后记则往往不被重视。从工作量上讲,化学实验是一项费时费力、颇为麻烦的工作,而有的学校在计算教师的工作量时,对化学教师准备化学实验和预做化学实验都不计工作量,因而也影响了化学教师和实验员开展实验教学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怕麻烦、怕失败的倾向,使得本来有条件做的实验也省略不做,能够补充的实验也不补充。更有甚者,在升学的高压下,干脆就不开学生实验,造成人力和财力上的浪费。课后的探究实验根本就没有让学生动手去做。
1.3 国家的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必需教具不足、实验教学严重缺乏。国家的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且这不足的经费配置又严重不公平,"重城轻乡"。由于经费的限制,办学条件受到制约,虽然我县部分农村初中都通过了教育强镇的评估,实验器材和药品配备只是看起来较齐全。可实际上化学教具很少,尤其农村中学化学教具很少, 象我们学校连一些基本教学挂图和模型都没有(我县农村学校都如此,没有一所农村学校有),教师也难以将某些有规律可循的知识迁移到挂图或模型上。缺仪少药较严重,致使学校无能力开足开全演示实验或探究实验。另外,因化学实验是一种消耗实验,一些仪器需时常添补,化学药品用完不能再生,更需及时添补,而有的学校只注重一次性投资而不能够时常补充,从而造成仪器药品不全而难以开足开全实验,尤其是探究实验。
1.4 农村学生基础差。由于农村学校优质生源的流失,像我们西沱镇小学、西沱镇第二小学,学校很多小学毕业成绩较好的学生都流失到城里的几所重点中学去了,有的到了省市重点中学,升入西沱中学(今年计划招生300人,只招到210人,其余的到县城,到外地名校去了)的大部分是基础较差,无心向学的学生。再加上在农村,许多家庭生活条件普遍不如城市,许多学生没有条件上网搜索,查阅书刊,从广播、电视等方面收集资料,这使探究性学习难以实施。长期以来,农村学生接受的教育大多是接受式学习,教师讲到哪里,学生就学到哪里,不习惯自主、探究学习,这使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打折扣。
2.加强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
2.1 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化学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要明确一种观念:实验教学是成功的化学教学的重要保证,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要做好每一个实验,尽可能把演示实验、验证实验改为探究实验,让学生多动手进行实验,感受化学的魅力,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力避纸上实验。另外,新课程对化学仪器和药品有新的要求,有很多需要更新和补充。因此,必须及早做好购置计划,以保障正常教学的需要。
2.2 吸引优秀人才,提高教师素质。 在西部农村中,迫于生存的需要,大部分父母都外出打工,很多孩子留守在家,这样的现状加大了学校的压力,也对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相关部门一边要需要出台多种吸引优秀人才措施,引导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来到条件艰苦的农村教学第一线,增强农村师资力量。
2.3 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弄清课程标准对化学实验的要求。《课程标准》是开展化学教学的重要依据,只有认真学习,真正领会其中的内涵,才能较好地在教学中得以体现。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对教材中相关的化学实验进行改进或补充,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一氧化碳的燃烧实验,可以改为在集气瓶口直接点燃,操作简便易行,现象也比较明显。
2.4 研究、开发农村化学实验。
2.4.1 农村有效地实施化学实验教学,教师必须参与,做好演示实验,与学生沟通、合作、交流、分享。化学实验中所蕴涵的新现象、新方法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化学实验,由于仪器条件等的限制,实验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是各种各样的,很多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以解释和应付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049
化学实验是学生在学习化学中的一种学习方式,并且与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现代新型学习中,化学实验操作被教育各界看好,所以,首先我们简要分析一下,在当下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首先化学是一个奇妙、内容丰富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会遇见各种自己不曾了解过的化学知识,初中所学习到的这些化学知识,是今后更多的化学学习中的切入点,但这些对于学生们而言,较为生疏的知识,在学生们一开始接触时会显得比较吃力。因此化学的学科内容,如果只是单纯的依赖于课堂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并且在初中时代的学生们好奇心比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通过较课堂纯讲解更有趣的化学实验教学,使学生们可以接触到更多的简单易懂的化学实验,可以使学生们更容易了解和掌握相对抽象的原理和概念,使学生更直观地学习化学,所以化学实验会是学生们更深入了解化学学科魅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不仅仅正确而充分利用了学生们的好奇心,而且有效地刺激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并且将课堂讲解的课本知识及时地通过实验操作进行复习和巩固,也是书本知识内容生动的再呈现。
二、有利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是由老师教与学生学相结合起来的,所以两者的学习互动是必不可少对的。上文已经提到化学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如此,化学实验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成效。在课堂讲解中,老师可以通过课堂上的实验教学让知识点更清晰、形象地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举例如,在金属探索一小章节中,老师们在课堂上演示铁钉在硫酸铜溶液中会生成反应产生的颜色变化,通过亲眼观察实验中化学物质的反应,学生们对该化学的生成反应会有更深刻的印象。在课堂讲解后,老师可以设立实验课以提供给学生们可以自主、亲自参与实验的机会,在亲自参与中,学生可以充分运用起课堂所学内容,这是一种复习巩固的形式,从而提高老师的教学成效。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实验操作是学生在老师模拟示范后自己参与的一个过程,在实验操作中,学生通过综合应用知识自己探究实验过程,并总结整理实验报告,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动手能力。并且在实验操作中,学生不仅局限于化学的一种实验方式,学生们可以充分的发散思维、开拓创新,可以考虑、设计多种实验方案来完成实验操作,这就是学生可以在化学实验操作中,提高创新能力的体现。最重要的是,化学实验操作可以培养学生们严谨的学习态度。化学实验操作是一个严谨的过程,一个小的操作步骤的错误可能就会导致错误的实验操作结果,甚至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比如在利用排水法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正确的发生装置是试管口要塞一团蓬松的棉花团,如果错误遗忘了棉花团,可能会导致导管堵塞试管炸裂。同时在试管加热后实验结束时,学生们会出现先撤走加热的酒精灯的情况,酒精灯先撤走会使冷凝的水汽回流到囟冉系偷氖怨艿撞浚从而导致试管炸裂。这样的一系列实验错误,不仅仅需要学生们有牢固的知识基础,同样要求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这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意义,也对今后学生们出入社会后的处事态度有重要影响。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再次明确认识到化学实验操作的重要性,所以老师们在化学教学中,则更需要重视化学实验操作。
首先,化学实验操作的基础,是扎实的化学知识和规范的实验操作要求。实验从猜想、设计、操作到最后的结果得出,都需要完整的实验步骤和正确的内容认知。教学中要留意学生的基础功课和基础内容的掌握情况,只有掌握了实验相应的知识内容,学生们才可以综合利用与实验中。同样,学生参与实验操作,要求学生已经充分了解了实验操作中,实验室的基本要求和准则,熟练并且规范化的使用实验室中所有的实验器械也是基本要求之一。
其次,化学来源于生活,在化学教学中,我们的老师要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中的化学小现象。如可乐中的气泡是由于可乐中的碳酸分解为二氧化碳,所以才冒气泡。又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氢气球可以点燃、炸裂,这印证了氢气遇明火会剧烈燃烧。总之,生活中存在多种多样的、有趣的化学小现象。我们的学生应该被鼓励去积极发现、探索。同时,也可以在家里进行简单的化学小实验,因为毕竟学生可以在学校掌握的化学实验时间有限,很多小实验也是有条件可以在家进行的。再如,学生们可以在家里利用白糖、果汁和碳酸氢钠(小苏打)来进行自制果汁。也可以通过将鸡蛋浸泡在家用食醋中,并在一定时间后观察鸡蛋壳的变化,从而印证了碳酸钙和水的反应生成。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实验都是简单明了的,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在家里完成。
中D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029
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和意义,我国作为化工发展大国,中等职业教育化学教学将直接影响化工发展。所以,不论从个人发展还是民族振兴的角度讲,实现全民知识化,增强个人创造能力,都已经成为一种内在需求。因此,在中职化学教学中,更要求教师着重于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而有效教学将直接把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提高了课堂有效性。在此,笔者就依据多年的经验来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现状分析
1. 学生分析
近年来,随着普高招生范围的扩展,中职学校录取的学生中考分数较低,有的学校甚至为了争取生源,不参加中考的学生都能进校,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白,对理论学问的学习不感兴趣,还存在一部分学生任性骄横,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耐心,脾气暴躁,做事马马虎虎缺乏自信心,影响正常的教学效果。
2. 化学专业设置分析
由于长期以来的化学专业设置、教育形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都深受传统的职业教育影响,例如重理论教学,注重符号、性质、方程式、现象记忆,侧重书本教学,联系实践不够;理论教学内容多,职业技能训练缺乏,适用性教学少,由于教学与实际的严重脱节,使教师教学法举步维艰,也让学生学习味同嚼蜡,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提高。
职业教育的培育目的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因而应当突出其技能性和实用性。所以,如何探究一条真正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实践的教学之路,就显得特别重要。
3. 化学教学分析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而中职化学的教学位置相当于普通高中化学的阶段,化学教材在学问体系上依然采用学科体系编排,学问内容偏难偏深。再加上选择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化学根底很差,所以很多学生连初中化学都没曾学完,连最根本的化学元素符号都不记得。因此,在中职学校的实际化学课堂上不可能和高中学校化学课一样,应从注重理论的细致解说、刨根问底的教学形式转化为注重实践、满足专业需求的教学,注重考虑动手操作的培养。
二、应对策略
要做好中职化学教学,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着力点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以下几点开展化学教学工作,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1. 做好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教学
在初中,学生只学了一年的化学课程,有的学生以至于都没有入门,就毕业了,而且学生掌握水平也大不一样,因而,到了中职学校后,先不要急于讲授新课,而是经过测试的方式,了解每个学生对初中化学控制的状况,然后因人而宜采取不同的教学办法,稳固初中化学学问。尤其是化合价、方程式书写等基础性知识要强化提高。
2. 优化整合课程构造
中职学生较普高学生文化素质低,没有升学的压力,对化学普遍不感兴趣。我们应以顺应学生实际、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突出中等专业技术应用才能和创新才能,科学合理地处置好学生的学问、才能、素质之间的关系。因而,我们既要关注人才培育的对口性、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才能,特别是创新才能的培养。
首先,我们在教学中除了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非常注重培育和努力提高学生乐学、自学、剖析、探究、创新等基本素质方面的培育。
其次,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毕竟只有两年,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所有的课本学问。因而,我们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删、取舍,要以本专业学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基础和才能素质为出发点,教材需要进行必要的优化,删除相对较难的章节,在课堂教学中要降低难度,分散难点,铺设合理的教学台阶,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以到达教学目的。
第三,与生活联系密切的知识多讲、拓展讲,如讲述金属钠及其化合物、含氯化合物的消毒性、含硫化合物(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等,并且多找实例、视频辅助教学;理论性太强的就少讲或是不讲。
3. 改革课堂形式,丰富教学手段
传统的化学教学,教师是课堂的教学主体。教师凭借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即可完成课堂教学。策略一:借助于实验学习能够让学生深刻地识记实验过程和现象,进一步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及反应原理;策略二: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能够放大化学分子构造,洞察化学反应过程,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丰富了课堂教学环节;策略三:引申课堂讨论环节,增加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自学、合作能力。
4. 重点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促进教与学的统一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利用中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的形式。教师应适当调整实验内容,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让他们在实验中摸索出实验成败的关键;然后,由学生回答现象,分析结论。这样,既有利于对教材的理解、记忆,也大大提高了实验技能,提升了学生思考的能力。
5. 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一、“初中化学探究学习”教学模式
“初中化学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分为5个阶段:关注、参与;实验、探究;解释、推论;整合、精致;反思、评价。现以初中化学《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为例,说明“初中化学探究学习”教学模式:
1、提出问题。首先向同学们提出:如何在实验室里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提示同学们可找出课本中所有能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参考课本内容,探究课本中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是否是最好的方法。要求同学们写出实验方案、实验过程、现象、结论及体会,每位同学都要参与其中,分工合作,用家中的小实验室制取出二氧化碳气体,下星期三各“科学小组”进行展示。
2、实验探究。周末的两天里,各科学小组都行动起来,我用电话摸底,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较弱的小组,到现场辅导和鼓励。
3、成果展示与交流,上课前要求各“科学小组”先把设计的实验方案先交上来。
上课开始后,各小组开始展示其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一边实验一边陈述探究的过程。八个小组实验方案各不相同,甚至有的小组有多种方案,实验的用品更是五花八门,酒精灯有小药瓶做的,有玻璃胶水瓶做的;反应容器却用医用吊瓶、各式各样的玻璃食品罐;导气管用水笔芯、圆珠笔芯、自行车气门芯、细软管代替;而橡皮塞只有这些具有原创力的、可爱的学生想得出:用橡皮擦、捏成小动物的橡皮泥、小木块加橡皮筋代替。实验过程中针筒、衣服架、风钩、回形针、瓶盖等,都成了同学们手中的实验仪器,家里的醋、食用碱、装修用剩的大理石、蜡烛、泡沫、雪饼中的干燥剂等成了同学们实验用的药品,他们的实验橱更是哪个国家实验室也找不到的,用各种粘粘纸、彩笔画装扮得漂漂亮亮。
曾有一位科学院的院士说:能用最简陋的实验设备做出实验来是最了不起的。我们的学生不正是用最简陋的实验设备做出实验来的了不起的人吗?而且有的实验跟教材中的实验原理完全不同,当然不一定更好,但都是他们通过查资料想出的,这不仅使他们理解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装置和原理,而且回顾了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的装置,还掌握了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4、反思与评价。当一个“科学小组”展示完毕后,先由小组成员自我评价,后其他小组对展示小组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态度情感的总体评价。
经过前期的准备,学生已完全具备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思维能力,并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态度情感的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
二、体会
(一)学生探究的内容要视教学内容的价值性。本次课程改革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但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内容都设计成探究性的。哪些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探究,哪些内容要教师给出相关信息或启发讲授,我的体会是:分析和挖掘教材知识的价值,选择具有核心地位和基础地位的、规律性的内容让学生探究。因为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真正理解了这样的知识,就等于掌握了化学知识的主干,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
(二)帮助学生建立进行探究的条件。在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尽量利用传统的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并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探究学习的方法,如把探究学习的5个基本阶段印成小册发给学生,让学生具备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思维能力,帮助指导学生用家里的废弃物、儿时玩的玩具和少量化学药品建立小实验室,以便为开展完全的科学探究学习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