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规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9 16:22:2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家庭教育规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家庭教育规划

篇(1)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072-03

一、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的现状和需求分析――基于对番禺区的家长和学生的抽样调查

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对家庭教育乃至整个国民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更好的使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首先必须清楚了解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的现状和需求。基于对番禺区的家长和学生的抽样调查,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概括。

1.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与他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成正比。大部分家长虽然很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但却发现自身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都是有限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问题上,91%的家长表示自己很重视或重视家庭教育,同样,在学生卷中有73%的学生认为家长很重视对自己的教育。但是在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了解程度的调查数据中,只有7%的家长认为自己掌握了丰富系统的相关知识,说明大部分家长虽然很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但也认识到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是有限的。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与他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成正比,使家庭教育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为了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家长的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变得至关重要。

2.家长有学习教育子女知识和技能的需要,但却缺乏统一、科学的引导。调查数据显示,对于是否需要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问题,有79%的家长认为比较需要和非常需要;有15%的家长没有想过这一问题;而仅仅有6%的家长认为自己的知识能够胜任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比较不需要和完全不需要学习相关知识。这说明大部分家长和子女都意识到家长需要学习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关于是否考虑改变现有教育方式的问题,有40%的家长表示想改变,但是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有14%尝试过改变,但是效果不明显;只有22%的家长认为现有的教育方式很好,不需要改变。说明家长在尝试提高家庭教育技能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而科学有效的引导是提升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关键。

3.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总体来说比较少是家庭教育中常见的问题。调查数据显示,关于教育孩子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有30%的家长觉得是缺少时间,同样,在学生卷中认为父母平均每天陪伴自己的时间在0~1小时的有63%,1~2小时的有24%,2~3小时的有10%,3小时以上的只有3%。综合来看,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整体上还是比较少的。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更不用说花时间来培养和提升自身的家庭教育技能了,所以要想使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必须考虑到并解决好时间的问题。

4.大部分家长和子女都偏向于通过简单方便的途径获取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调查数据显示,在家长卷中关于获得家庭教育知识的途径问题,27%的家长选择通过与他人的经验交流,22%的家长选择通过阅读育儿书籍,19%的家长选择通过观看电视节目,17%的家长选择通过互联网,12%的家长通过参加亲子活动,而只有3%的家长是通过专业培训机构获得。可见家长比较容易接受简单方便的途径,这对下文中的促进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提供了参考价值。常规化培养是一种状态,但形式可以多样,为了切实可行,可以采取家长喜闻乐见的简单方便的途径。

二、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当前我国内地的亲职教育仍处于局部的而非普及的、零碎的而非系统的、民间的而非官方的、兼职的而非职业化的状态。”从我们搜集整理的资料和实地调查中可以发现,目前的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所谓自发零散状态就是一种没有规划、没有组织、不系统的状态。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具体体现为四点:第一,形式多样,但大多数仅停留在形式层面;第二,内容丰富,但不统一、不成体系;第三,家长教育指导师不专业、无组织;第四,家长参与显现出很强的随意性和不连续性。

2.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没有得到统一的引导和规范。“当前我国亲职教育发展中存在‘需求’与‘约束’的结构性张力,表现为知识性需求、技巧性需求以及特殊群体需求较大,而政策性、制度性和技术性支持力度不足”,也就是说相比较需求而言,当前的政策性、制度性和技术性的支持不到位。而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之所以处于自发零散状态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政府的缺位,是政策和制度的缺失。因为缺少了这引领和规范的一环,后面一系列工作只能处于无组织的自发零散状态。赵刚在主编的《家长教育学》中提到,“从法律和政策上确立家长教育在国家教育发展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教育获得发展的重要一环”。

三、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的必要性

由于政府的缺位、政策和制度的缺失,目前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

1.市场上出现的形形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因缺乏统一的规范与引导而难保证其科学性。市场的方向盘是随着需求转动的,因为看到了家长对家庭教育技能培养的需求,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培养内容,包括各种书籍、报刊、杂志、教育机构、网络平台等。但市场本身具有盲目性和自发性,同时充斥着竞争的因素,使这一过程很难形成统一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体系。市场发挥作用无可厚非,但教育事业是一项公共性的关系民生福祉和民族希望的事业,所以仅依靠市场发展而处于自发零散状态是不行的,依靠政府的统一规划而常规化发展才是出路。

2.家长参与表现为随意性和不连续性,实际效果不显著。调查显示,金钱和时间是制约家长去参加教育技能培养的主要因素。现在,大多数家长都忙于工作,他们对孩子的付出很多是通过金钱的投入,让孩子多学习。虽然逐渐认识到自身也需要学习,但由于政策、法律、制度的缺失,这种认识也只是停留在浅认识层面,一般家长不愿耗太多时间去了解各种教育形式和内容,所以即使一部分家长愿意抽出时间去学习,也不太清楚如何选择。家长参与家庭教育技能培养表现为偶尔性、间断性、随意性和不连续性,从而实际效果不显著。因此这种自发零散的状态急需政府的改变,一方面对教育形式和内容加以引导和规范,方便家长的选择;另一方面,用政策和制度引导和保证家长参与培训的时间、金钱和实际行动。

3.许多形式仅仅停留在形式层面,并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有40多万所家长学校,但这些家长学校实际上只是一些现有的学生学校同时挂了“家长学校”的牌,更多的是倡导家校合作,学校定期或不定期的与家长沟通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这一形式对于提升家长家庭教育技能有所帮助,但是帮助并不大。因为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是一项长期性的事业,家长并不能通过这种形式学到系统的教育知识,所以这种附带性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流于形式的,并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4.各种形式的教育难以形成合力。教育资源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而教育资源要想形成合力就必须通过整合。目前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教育的价值观、内容都需要整合,政府的缺位使教育资源难以得到整合,所以才会出现虽然资源丰富,但实际作用却并不明显的现象。

为了克服这种自发零散状态引发的种种缺陷,使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切实落到实处,进而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必须寻找出路,改变这种状态,使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常规化。

四、促进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

促进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就是把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从目前自发零散状态提升为有政府职能部门统一组织实施的系统化、制度化、常态化的常规教育。在管理层面走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之路。

(一)设立专门家长教育机构,由专门部门管理,而不依附于学校等其他主体

目前的家长教育机构基本是以学校为主体承办的家长学校,这样的家长学校容易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染上应试教育的色彩,专门设立的家长教育机构由专门部门管理可以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设立的专门机构可以由教育部门或者妇联等其他部门的专人管理,也可以由专门培养的家庭教育导师管理。提供专业的家庭教育课程以及家庭教育问题咨询和帮助,甚至可以举办家庭亲子活动等。

(二)家长教育指导师专业化和职业化

1.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家长教育指导师专业化的岗位资格认证制度。实施家长教育指导师的资格认证制度,是克服当前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自发零散状态的缺陷、确保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的一个重要举措。目前正是由于指导师没有进行资格认证,他们没有形成一个系统、规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各持己见,各成一家之言,因而也给家长带来了不少困惑。许多家长在众多的所谓的专家观点中迷失了方向,只能是获取零散的很不明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实施家长教育指导师资格认证制度,将改变这一零散、自发的现状。

2.在大学设置相关专业,专门培养家长教育指导师。资料显示,在欧美国家每300人就拥有一名家庭教育指导师,全美国拥有80万名家庭教育指导师,而目前我国拥有家庭教育指导师的专家不到2万人,市场需求具有极大潜力。

在大学设置这一方向的专业,一方面是顺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为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提供专业化的人才,更好的为我国教育事业服务;另一方面也能够拓宽专业选择渠道和就业渠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

(三)家长资格化

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进做家长也需要家长培训证书的家长资格认证制度。马克思说,做教育孩子的父母是门职业。做家长也要具备资格证书,这一做法已经在许多国家中实施,目前我们国家也应该逐步推行这项证书制度,并且明确家长资格证的获得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根据子女所处的年龄段及不同年龄段的特征把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常规化培养分为7个阶段,分别是准父母培养阶段、学前儿童父母培养阶段、幼儿园至三年级父母培养阶段、三年级至六年级父母培养阶段、初中父母培养阶段、高中父母培养阶段、大学及以上父母培养阶段。因为每一阶段孩子的成长特点和需求不同,所以也对做父母的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家长在每一个阶段都要取得相应的家长资格证。

(四)课程设置与管理

针对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我们对专门培养家长教育技能的课程设置与管理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

1.课程设置。第一,根据子女所处的年龄段及不同年龄段的特征把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常规化培养分为7个阶段,针对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第二,为了适应不同家长多样化的需求,将每一阶段的课程设置分为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必修课程是针对同一阶段的所有爸爸妈妈而设置的,内容是一些基本的教育孩子的价值观和教育方法。选修课程针对爸爸与妈妈的不同和每个家长的区别进行多样化的设置,给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的选择。

2.课程管理。第一,采用学分制,在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的每一阶段规定爸爸和妈妈分别应修够具体的必修课的学分和选修课的学分。第二,采取家长资格认证制度,家长只有在每一阶段修够所要求的学分,才可以取得相应的家长资格。

篇(2)

家庭财务诊断

从表1来看,孙先生家庭负债占资产的比重为27.93%,家庭财务较安全,风险评级为中等风险。孙先生家庭正处于成长期,这一阶段里,家庭最大开支是保健医疗费、学前教育、智力开发费用。同时,随着子女的自理能力增强,父母精力充沛,又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投资经验,投资能力大大增强。

从表2来看,夫妻二人的月收入合计2.4万元,其中,男方的月收入为1.6万元,占比66.67%;女方的月收入为8000元,占比33.33%。从家庭收入构成可以看到,男方是主要家庭经济支柱。

目前,孙先生家庭的月支出合计为1.3万元,其中,日常生活支出为8500元,占比65.38%;月房贷还款支出为4500元,占比34.62%。家庭日常支出占月收入的比重为35.42%,低于50%,控制开支的能力较强,具有良好的储蓄能力。家庭月房贷还款占月收入的比重为18.75%,低于40%,家庭财务风险较低,处于较为安全的水平。

从年结余来看,孙先生的家庭每年可结余13.6万元,留存比例为43.59%,储蓄能力较好。

家庭理财规划

孙先生家庭的理财规划可从以下4方面入手。

应急规划

孙先生家庭每月的生活支出为8500元,每月需要偿还的房贷为4500元。对于有房贷的家庭来说,建议准备6个月的应急资金,且这笔资金应覆盖6个月的房贷支出。按此标准测算,孙先生家庭应准备的应急资金为7.8万元。这笔资金中的1/6以活期存款的方式保留,另外5/6可购买货币基金。

长期保障

目前,孙先生的年收入为20.8万元,有社保,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在孩子出生后,家庭对商业保险的需求将逐渐凸显。在遇到意外情况时,社保显然无法满足紧急的资金需求。如果孙先生希望保障未来5年的收入,则保额缺口为104万元。如果覆盖房贷风险,则保额缺口为135万元。根据保费年支出控制在年收入10%~15%的标准,孙先生还可增加2.08万~3.12万元的保费。

孙太太同样是家庭经济的重要来源,如果希望保障未来5年的收入,则保额缺口为52万元。目前,孙太太承担50%的房贷,考虑房贷后的保额缺口为83万元,则孙太太还可增加1.04万~1.56万元的保费。

子女教育规划

目前,孙先生夫妇的孩子2岁,夫妻二人希望在其18岁时筹备100万元教育金。根据测算,在通胀为3%、收益率为7%的情况下,每月需投资4555元。

养老规划

孙先生31岁,距离60岁退休还有29年;孙太太29岁,距离55岁退休还有26年。由于孙太太退休时间更早,因此根据孙太太退休的时间测算夫妻二人退休后所需的养老费用。目前,孙先生夫妇每月的生活费用为6000元,按3%的通胀率计算,至孙太太退休时夫妻二人共计需要生活费1.29万元。假设测算时间为25年,则所需的养老费用共计388万元。如果其中的50%可以由社保满足,另外50%自行筹备,在7%的年投资收益率下,每月需定投2203元。

基本规划完成后的收入支出情况

从表3来看,基本规划完成后,孙先生家庭的月结余为4242元,年结余为8099元,表明家庭现有的财务资源足以支撑上述规划。

实施策略

第一,从活期存款中拿出7.8万元作为应急资金,其中1.3万元以活期存款的形式保留,剩余6.5万元可购买货币基金。

第二,孙先生夫妇可用商业保险增加长期保障,分别配置重疾险、寿险和意外险。孙先生的保费支出应控制在2.08万~3.12万元;孙太太的保费支出应控制在1.04万~1.56万元。

篇(3)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5-0104-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5-051

[本刊网址]http://

一、二战后“回归家庭现象”和婴儿潮

出现在战后的结婚潮和婴儿潮是出乎意料的。当时的社会学家预测,在战后随着女性受教育的时间越来越长和工作机会的增多,结婚年龄和生育年龄应该往后推迟,并且生育更少的孩子。而事实是出乎意料的,女性的平均结婚年龄从1940年的21.5岁下降到了1950年的20.3岁,到1956年下降到历史性低点20.1岁。在1960年20到24岁的女性的结婚率达到了四分之三。对于男性来说,平均结婚年龄从1940年的24.3岁下降到1956年的22.5岁,而在马萨诸塞殖民地时期是26岁,20到24岁的结婚率从1940年的27%上升到1955年的51%。这一时期不仅结婚年龄提前,生育年龄也提前,生育数量也在提高。从结婚到生育第一个孩子的平均时间间隔在1955年到1959年只有13个月,而在大萧条初期长达2年。20到24岁的女性的生育率从1940年到1957年上升了几乎一倍。

之前由于萧条和战争,平均结婚年龄被往后推迟。战争结束后,这一人群开始进入婚姻和提前结婚的年轻一代形成叠加效应,形成婚姻潮,造成了家庭的在数量上的急剧扩张和“婴儿潮”的出现。

这样就形成了美国战后的一个回归家庭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年轻人更注重家庭生活,愿意较早组建家庭,忠于婚姻,离婚率出现下降,愿意较早和较多的生育。在家庭中一般建立明确的性别分工,丈夫外出工作,挣钱养家,妻子一般做全职太太或从事兼职工作,把更大的精力和时间照顾家庭和儿女,这种家庭也被称之为核心家庭。这种趋势持续了20多年,人口统计资料显示,从20世纪40年代一直到60年代初,相对于他们的欧洲盟友来说美国人的结婚率更高,而结婚年龄也更低。

对于战后年轻人为什么抱着极大的热情回归家庭?有的学者认为,家庭的急剧发展是和平与繁荣回归的必然结果。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社会的家庭和生育意识很强烈,独身和不要孩子的夫妇不被社会所认可和接受。二战后优越的条件使之前被压抑的婚育行为一下子释放出来。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伊莱恩・泰勒・梅教授从冷战的时代背景出发,考察年轻人回归家庭的现象。二战后的美国尽管结束了萧条和战争,但不久冷战开始,美国国内矛盾激化,美国面临国际和国内的双重危机。美国政府认为,让年轻人回归家庭,扩大和宣传一对夫妻两个以上孩子的核心家庭,有利于缓解国内的隔阂,增强国内凝聚力。以后的发展也确实核心家庭加强了来自各个国家的白人移民,特别是白人中产阶级之间的融合。对外可以通过宣传“美国式生活方式”和“美国梦”来增加资本主义制度的吸引力。在普通的美国年轻人当中,面对冷战时代的国际国内状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充斥着焦虑的情绪,渴望回到家庭寻找安定。“战后的美国人强烈渴求摆脱过去,确保未来。”

二、对住房的需求和选择

新组建的大量家庭造成住房上的巨大需求,据粗略估计,美国当时迫切需要500万套住房。家庭的成立往往要求购买住房,不能像单身时那样去租房,这种核心家庭在选择住房时往往把家庭和孩子当做主要的考虑因素。对于住房,一般要求良好的社区环境,足够的空间以满足四口之家的需要,由于孩子数量的增多和孩子在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要求住房足够的空间,以及周边良好的儿童成长和教育的环境和社区环境。

以维莱顿卫典型代表的郊区住宅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1951年,美国统计署计算出最具有“平均”特点的美国人是:男性,30岁,已婚,2个孩子,年薪3000美元,一个冰箱,一台收音机,以及一套分期付款的住房。这个美国人就住在莱维敦。“最具‘平均’特点的美国人”是战后初期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核心家庭男主人。“住在莱维敦”体现了中产阶级核心家庭对住房的要求。

核心家庭倾向于离群索居,远离父母、亲属朋友,注重家庭生活和子女的成长。要求住宅满足四口之家的生活需要,足够的家庭私密空间、良好的儿童成长环境。

莱维敦住房高度浓缩了在当时被认为是现代化时髦象征的牧场主式住房。牧场主式住房的间隔约60英尺,保证了住户的私密性和足够的空间。整套住房的空间很开阔,能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莱维敦对牧场主式住房的浓缩在当时被很多杂志称为美国新模式,有一期文章将其题为“浓缩革命”(ARevolution in Epitome)。以莱维敦为代表的郊区社区还特别注重为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有人这样形容这一类社区:“这是一个孩子们可以尽情玩耍的地方,在操场上、游泳池里、球类场地上都可以听到他们纵情的欢笑声;这是一个父母自愿工作的地方,他们对孩子的爱可以体现在社区会议上,球类运动场上,学校活动上;这是一个教师和管理者关注学生的地方,人们可以看到他们在教室里,包括午后2点半后,在体育竞赛和音乐会上,总之,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社区。”

由于莱维敦的设计和建造,充分考虑了当时中产阶级核心家庭的需求,而深受欢迎。莱维敦不仅昭示了美国战后居住的主导趋势,还昭示了美国战后家庭的主导趋势。比如在第三个莱维敦的1.2万个家庭中,绝大部分是年轻家庭,平均有两个不满18岁的孩子,每6个家庭中不到1个是父母与他们住在一起,65%的男性户主是白领职业。有人这样评价莱维敦:“他是养育子女的理想之地,是一个不断产生希望与信心的地方,特别是年轻的父母希望他们的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时更是如此。所以,每当有房出售,买主多半是一家有新生儿的年轻夫妇。”以莱维敦为代表的郊区社区的建造,使大量中产阶级家庭移居郊区,并且推动了的中产阶级居住文化的发展。

三、联邦政策的推动

美国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出于冷战的考虑来解决住房问题。哈里・杜鲁门在接任总统后不久,就直言不讳地宣称:“在我们证明在我们的民主体制内可以为我们的人民提供体面的住房之前我们怎么能指望在欧洲推广民主呢?”美国政府把支持的方向放在了郊区。通过大力发展郊区住宅,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家庭的住宅需求,而且推动的美国人向家庭回归,从而营造了50年代“美国梦”的一个显著特征。

美国联邦政府除了大力支持公路建设等基础设施以支持郊区发展外,还推行住宅抵押保险制度和住宅补贴制度鼓励家庭到郊区购买住房。美国政府对于购买住房进行补贴,对首付、利率和偿还期等方面施行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明显向郊区倾斜。比如20世纪40年代联邦住宅管理局对独户住宅和多户住宅的保险比率为4:1,50年代这一比率为7-1。而在中心城区往往只能租房或寻求高利率的贷款。

中心城区建筑密度大,住房面积一般相对狭小,家庭生活空间难以跟郊区的独户住宅相比,城里的公寓还不欢迎带小孩的家庭入住。而这一时期在郊区大量兴建的独户住宅是为核心家庭而设计。莱维敦是当时最普遍的郊区住宅,这种房间数量较多,除了夫妻的卧室之外,家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卧室、浴室和厕所。由于家庭强调集体生活,各种为全家一起活动的家庭起居室增多。这种郊区住宅既强调了团结与和睦,又不失个性和隐私。

篇(4)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社会竞争激烈,因此,大学生就业压力开始凸显。为了引导学生顺利就业,各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结合求职者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求职者确定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培训和发展计划等,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协助学生进行必要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里获得事业的成功。否则一个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漫无目的,“随大流”、“跟风”、“追热门”,必将浪费生命,一事无成。

有位学生屡次求职失败,很伤心,找到笔者要求咨询。在谈话过程中,笔者发现了她的问题所在。首先,在个人装扮上比较另类,而她的理想职业是公司秘书或文员。其次,说话的语气方式太过生硬。最重要的是,笔者在谈话中发现,她考虑问题几乎都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无视他人的反应或感受。当晚近12点,笔者接到一名陌生中年男子的电话,自称是该同学的家长,希望我能帮助他的女儿顺利就业。该家长说话的语气方式和他的女儿如出一辙,非常生硬,同时打电话的时间也选择得比较尴尬。放下电话,笔者有些哭笑不得,也可以理解该同学思考问题的立场、说话的语气等为什么欠妥。

就个体差异而言,每位同学的家庭教育不同,在求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职业选择、面试的应激性反应、对未来薪金的期待值及就业后的流动等都有很大的差别。

毫无疑问,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每个孩子的家庭是造就其素质以至影响职业生涯的主要因素之一。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的观点非常明确:“家庭教育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

不同的家庭环境有着不同的教育方式。根据美国学者鲍姆林德(D.Baumrind,1969)的研究,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authoritative style),专制型(authoritarian style)和放任型(permissive styl)。后来美国心理学家麦科比和马丁(E.E.Maccoby&J.A.Martin,1983)又将放任型进一步分为溺爱型(indulgent style)和忽视型(neglectful style)。这样,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权威型(高要求、高反应)、专制型(高要求、低反应)、溺爱型(低要求、高反应)和忽视型(低要求、低反应)。因为权威和专制两词词义含混,近来多用民主型代替权威型。

四种父母教育的具体特征如下:

1.民主型父母

他们对孩子是高度关怀和中等程度的行为控制,对孩子既不娇惯,也不过于严厉。他们对孩子的行为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并能严格执行,同时对孩子的期望与孩子的要求和能力相一致。他们既高度重视孩子自主性的发展和自我管理,坚持自己的正确原则,又重视亲子间的双向交流,能听取与接受孩子的意见,对孩子的缺点、错误能采用耐心恰当的方法加以解决,注意满足孩子的正当需求,启发孩子的自觉性,训练和培养孩子的自立、勤奋等品质。孩子面临困难时,父母能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他们能利用说理、解释去促进服从,坚持自己的意见但不绝对化,行使自己的权利但不强制,自己错了可以公开承认。这样可以提高孩子对规则的理解,使孩子在父母不在场的情况下也能用规则控制自己的行为。

在民主型家庭中,父母自身言行的示范作用大,孩子自我约束能力强,即便到了青年期,独立性发展了,在择业的复杂社会环境中,仍然能考虑父母的忠告,并在各个方面按照正确的规则要求自己。并且,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互相理解能够不断增长,心理上不存在隔阂,双方犹如朋友一样,在遇到各种问题时可以坦诚布公地交流沟通。

2.专制型父母

这种类型的父母倾向于低度的关怀和高度的控制,特别看重孩子的服从性。他们对孩子缺少慈爱、温暖和同情,他们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物或私有财产,常用粗暴的态度,如命令、苛求、禁止、威胁等手段,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迫使孩子服从,很少采用温和的劝说和表扬。他们不鼓励孩子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不容商量和质疑,经常干涉孩子的行动,随意向孩子施加各种严厉的惩罚。

专制型家庭的青年与父母的关系十分疏远。感到自己在家中毫无地位,家庭毫无温暖,自己不被理解,父母的要求也常常是无理的,内心对父母不服,很少与父母交流思想,更谈不到讲心理话。专制型的父母和子女在认识、情感和行为协调上一致性水平最低。

3.溺爱型父母

这类父母常以一种接受、和蔼甚至有些顺从的方式对待孩子。他们较少对孩子提出要求, 孩子具有高度的按照自己意愿行动的自由。父母对孩子的溺爱行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过分迁就庇护。这类父母爱子心切, 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无限制地满足子女的一切欲望。不管孩子的需求是否合理, 一味迁就, 从不违背孩子的意愿。他们几乎看不到孩子的缺点,总拿自己孩子的长处与别人孩子的短处比,放松了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甚至不愿意听别人说自己孩子的缺点,对孩子偏袒护短, 娇惯纵容。二是过分保护。有的父母总把孩子看成幼小无知、需要处处照顾的弱小生命, 生怕孩子遭到不幸, 总怕有害于孩子, 对孩子的身体及生活照顾得太过分, 对孩子的衣食住行样样包办代替, 对孩子的学习、游戏、社会交往等方面设置了过多的清规戒律。

4.忽视型父母

这类父母总是对孩子采取放任的态度。他们对孩子没有明确要求,或没有什么要求。尽可能少与孩子在一起活动,甚至可能对孩子置之不理。他们对子女的活动和去向知道得很少, 对子女在学校或与朋友一起时的经历也不感兴趣,很少与子女谈心,做决策时很少考虑子女的意见。他们很少关心孩子的需求, 很少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与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奖罚往往凭自己的兴致或情绪,随心所欲。对孩子的表现不重视,视若无睹,甚至对孩子的问题行为,如撒谎、逃学、作弊、抽烟、喝酒、打架、赌博等不管不教,放任自流或纵容。

忽视型父母其实是以自己为中心的, 而不是按照有利于子女发展的信念来抚养孩子, 他们主要围绕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建设家庭。这类父母与子女在认识、情感和行为协调上都比较缺乏。青年与父母的关系只是抚养与被抚养的关系, 缺乏心理上的交往, 他们难得接受到来自家长的责怪或鼓励, 对家长的榜样也没有兴趣, 激不起心灵上的激动与不安, 心里有话也不愿在家中讲。至于必要的理解、尊重、独立自主性的满足、榜样的信息等,则要到社会生活中去寻找。

日本性格心理学家诧摩武俊研究了母亲教养的态度与孩子性格之间的关系后指出, 对于一个人理想的树立,人生观的形成,道德品质的特征, 尤其是性格的形成方面, 家长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结果见下表。

表一资料来源:[日本]掘内敏 著 谢艾群 译:《儿童心理学》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0年

在笔者的生活工作过程中,以上四种类型的家庭都有所接触,也深感家庭教育对每个孩子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影响之重要。

民主型父母笔者曾亲自感受过。那时笔者还在读大学,一任课教授要举家迁往外地,我们几个同学一起去他家送行。在交谈中,大家了解到他太太是公务员,14岁的儿子小曾在音乐学院附中上学。理所当然的,我们想小曾一定会和父母同去。可老师的话让我们诧异:“不,我们夫妻走,小曾留下。”“那小曾和爷爷奶奶一起住。”“不,他自己照顾自己,平时在附中读书,周末还要去乐队排练。因为他不肯离开他乐队的伙伴,我们尊重他的选择。”我们面面相觑,而坐在墙角端着吉他的小曾在朝我们微微笑。“小曾,弹首你自己创作的曲子给哥哥姐姐们听。”悠扬的歌声响起,歌词已经记不清了,可是老师家那种轻松、温馨的家庭氛围真让我们所有的人感叹不已。现在,小曾真的成了一位专业歌手。小曾说:“我喜欢我的职业,我很快乐。”用业内人士的术语来说,他和他的家人对他的职业生涯进行了较为成功的规划。

当然,民主型父母不是知识分子的专利。只是一种教育方法的体现。只要有这种教育认识的人都可以做到!

专制型父母笔者在工作中也曾接触过。男生小吴,学习成绩不理想。但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强,擅长与他人沟通。曾在一家大型房产中介机构实习,业绩不错,单位对其工作能力较为肯定。可实习期满,小吴却辞去工作,和我商量要一心一意准备专升本考试,或去读全日制网络、成教本科。我很惊异,他沮丧地说:“没办法,我妈妈一定要我继续读书。否则她就不认我这个儿子。”后来,我和她母亲交谈后,明显感觉她的母亲太强势,“我们家是书香门第,所有小孩都是读书出人头地,小吴当然要接着读书,去卖房子像什么样子,我和他爸爸怎么有脸和别人说。他只能读书,要不然就别做我儿子。”我接着说:“那读书不还是为了工作就业吗?说不定过几年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那不如一边工作一边读书。”“那也要找个像样点的工作,做这样的工作,我宁可一辈子养着他,让他读书。”面对这样的母亲,我还能说些什么呢?

溺爱型的父母在笔者的工作实践中是最为常见的。例如,在进行职业咨询中,笔者给予一些专科学历的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指导时,建议他们与其和本科生、研究生竞争外贸公司文员、秘书等职位,还不如去五星酒店、宾馆、旅行社等服务型行业从基层做起,反而可能有更大的上升空间。孩子听了表示可以接受,但要再回去和父母商量。很快就有家长打电话过来:“老师,我们家好不容易培养一个大学生,你怎么能叫他去伺候人。我在家什么都舍不得让他干,你倒好,还让他端盘子、刷马桶。要真是这样,我养他一辈子也舍不得让他干这些又脏又累的活。”

所以说,如何改变溺爱型父母的思维方式,可能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正如上海媒体所报导的家长清晨替孩子在公交车站排队,只为了孩子早上上班能多睡十分钟。面对记者,家长还振振有词:“小囡上班太辛苦,我们能帮孩子就帮一把。”在这种过度关爱下,孩子在就业过程中一旦有压力、受挫折,就可能轻易提出辞职,放弃原有的努力和规划。

忽视型父母的教育过程中,就笔者实践工作接触个案而言,孩子个性一般会出现两个极端:要么很有规划意识,对自己的人生目标能有清醒认识;要么自暴自弃,生活学习毫无目标。如女生小文,成绩优异,所有给她上过课的老师对她的学习刻苦精神和很强的领悟能力都表示赞赏。小文平时为人谦和,衣着朴素大方,我一直以为她一定生活在一个知书达礼的家庭。很偶然的机会,我才从她好朋友的口中了解到她真实生活的环境:母亲下岗后没有固定工作收入,父亲就像我们在香港电影中看到的那样,是个大龄的“古惑仔”,吃喝赌无所不沾,甚至常有人找上门来,在门口用油漆乱涂,拿着刀子逼她和母亲还赌债,她自己已经不记得搬过多少次家了。以后每次我看到她,都有一种心疼的感觉,我很难想象在那种环境下她怎么还可以坚持学习,而且成绩还那么好。在选择继续升学还是就业中,她毫不犹豫地选择就业。我很为她可惜,她很坦然:“吃了妈妈这么多年闲饭,该早点让妈妈歇歇了。”后来我才知道,在大专3年学习中她已经考完了自考本科并取得英语高级口译证书,所以在就业过程中她非常顺利,凭借一口流利的英文和认真的工作态度赢得用人单位的好评。

为了进一步研究家庭教育因素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对上海商学院在读的1521名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及其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如下:

表二父母和孩子对最终学历的期待

由表二可以看出,父母对子女最终学历的期待是很高的,并且在本科这层次开始就要高于子女本身的期待。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专科生和本科生毕业前面临就业升学时,有相当部分选择升学的孩子是来源于父母的期待。

表三父母对孩子职业选择的期待因素

由表三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职业选择的期待因素的顺序是职业名声、职业收入、舒适安全、施展才能、符合兴趣、国家需要、社会贡献。

表四孩子自身对职业选择的期待因素

由表四可以看出,孩子自身对职业选择的期待因素的顺序是符合兴趣、施展才能、职业收入、国家需要、舒适安全、职业名声、社会贡献。

表二和表三显示的不同数据,反映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父母和子女的选择存在一定差异,孩子的最终职业选择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父母观念的影响。同时,上海地区的父母由于某些原因对职业的名声特别关注,而忽视了孩子自身的兴趣和才能。

综合以上各情况,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学校、社会固然赋予多方面的影响,可家长本身的家庭教育方式给予孩子本身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可小觑。如何完善家庭教育,帮助学生成功规划职业生涯,我们不妨借鉴著名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构建由学校、家庭、社会构成的整体施教系统。在这三者构成的整体系统中,学校是其中起“指挥作用”的主导机构,它引导家庭、社会按照学校的教育意图和计划,完成各自难以取代的特殊教育任务。具体构想如下:

一、教育专家可以结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编写家长教育系列教材。因为家庭教育涉及到多种学科知识,如优生学、营养学、人才学、社会学、经济学、美学、德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卫生学等等,为了使家长们掌握教养子女的最基本知识,有必要研究并开发一套以各种相关学科为理论基础的家长教育系列教材。从辅导家长们提高文化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教育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入手,帮助他们系统地学习家庭教育基础知识和技巧,取代以前零碎收集的、不完整的“经验堆积”,使家长们在实际生活中有可以依靠的行动指南,改变目前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急救方式”。

二、大学应该建立家长档案,了解每个学生家庭教育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采取不同的方法,积极帮助家长逐渐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例如对部分文化程度比较低的家长和对孩子过分溺爱的父母,要转变他们“重养轻教”的观念,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自觉性。而对一些文化程度较高、从事科学技术职业的家长,应该纠正片面的人才观,树立现代的、全面的人才观――现代社会需要的任何职业的出类拔萃者均是人才,即平时所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有利于家长根据社会的需要,从子女的智能、体能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既使子女获得立足社会的真才实学,又免除家长不切实际的期望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所造成的家长及子女的心理挫折与适应不良。

三、大学成立由辅导员、学生家长代表参加的大学生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统一负责家庭教育的组织、指导、协调工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不关心家长的教育修养,任何教学和教育任务都是不可能完成的。”

四、提倡大学生和家长进行各种沟通,在沟通中进行“双向教育”。所谓“双向教育”,是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提倡的一种新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新观念。简单地说,“双向教育”有两层含义:家长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子女;同时,子女也能以自己的言行帮助家长开阔眼界、增加知识,对家长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对家长的家教内容、形式和态度作出反应。就是说,家长和子女可以互相教育,互相促进。

绝大多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已有了相当的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进了大学后,又受到更高层次的文化教育,包括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而且,大学的校园通常设在大中城市,大学生们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也受到了现代城市文明的影响。随时都可将现代文明和时代精神传输给家长,对家长的人格完善和家庭教育的改善起到积极作用。与此同时,这也能促进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的顺利进行,使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美]W・古德著,魏章玲译.家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年.

篇(5)

《规划》提出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网络,依托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儿童之家等活动阵地,普遍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城市社区达到90%,农村社区(村)达到80%。着力推动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城乡社区服务站工作的重要内容,确保每年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和2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在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家长学校,城市学校建校率达到90%,农村学校达到80%。确保中小学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家庭教育指导和1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幼儿园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家庭教育指导和2次亲子实践活动,中等职业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

咸阳一高中违规招生 60多名学生入校两年无学籍

《华商报》消息 高二参加会考时,咸阳秦宝中学60多名学生才发现自己没有学籍,无法参加会考。目前,咸阳市教育局对该校涉嫌违规招生一事已介入调查。

在报名2017年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时,位于咸阳秦都区河堤路的彩虹学校秦宝校区(又名“秦宝中学”)高二年级的数十名学生心急如焚,上了两年高中,现在他们才发现自己没学籍,无法以在校生身份参加会考。这些学生均是当年入学时比教育部门规定的录取分数线低几分,家长们已向学校缴纳了1~3万元不等的补分费,也就是家长所说的建档费。

秦宝中学是一所民办学校。据了解,咸阳市2015年普通高中考试招生工作方案规定,民办高中由各民办院校按照招生计划和各县(市、区)民办高中的录取控制线,在全市范围内自主招生。入学管理方面规定,未被正式录取的学生不予建立全国统一的普通高中学籍,不能取得在校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考籍,不发给普通高中毕业证书。

咸阳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负责人表示,秦宝中学未按照2015年招生政策要求,私下招收不够录取分数线的学生,属于违规招生,涉及高二年级学生60多名。市教育局表示,将按照招生有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查处;对这部分学生按照正常生办理学籍、考籍等手续;学校违规收取的费用,一律退还家长;今后将进一步严肃招生纪律,逐级签订责任书,加强民办学校招生督查。

河南:全省财政支出教育居第一

篇(6)

古代社会中女子文化教育的产生及其发展状态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父权家长制的社会政治结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结构、男尊女卑的文化背景是女子教育赖以生存的土壤,它是以提高女子修养、培养男权社会需要的“贤妻良母”、维护传统家庭和社会稳定为取向的。

女子教育观念的形成始于先秦,经历两汉和唐朝的发展,直至明末清初才基本成熟,这种目的性、指向性极强的女子教育观对整个封建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形成了相对完备的教育思想体系,刘向《列女传》所树立的各类才华超群的妇女典范即为后代女子教育所推崇的标尺。“言行仪表符合封建礼仪道德的母亲,用以教育后代,以兴教化:行为仪表,言则中义,养子孙,以渐教化,即成以德,致其力业。”①

中国古代的女子教育十分有特色。首先体现在教材上。女子教育有一套比较系统的教材。“中古女学诸书,失传已久。自片语散见六经诸子外,以班昭《女诫》为最先,刘向《列女传》,郑氏《女孝经》《女训》《阃范》《女范》各有发明,近世蓝鹿洲采辑经史子集为妇人法式者,谓之《女学》,颇称详赡。”②其次体现在技艺上。技艺教育主要是女红,包括纺织、浆染等。女红伴随女子一生,对社会生活有着巨大影响。第三是女子的德育。这主要是女德和母德教育,即如何做贤淑女子和贤惠母亲的教育。作为研究清代女性的最好参考书――《红楼梦》。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清代上层社会中女子生活和文化教育现象。

一,“书里书外”看清代贵族女子文化教育观念

(一)《红楼梦》中表现出的女子教育观念

《红楼梦》以贾府为一个社会缩影,展示了清朝社会的各个方面,作品中最具特色的是几百个性格各异的女子形象,《红楼梦》中,处于封建贵族阶级的小姐,如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元、迎、探、惜四姐妹等皆是饱读诗书、多才多艺的女子,“自与别个不同”③。由此可见,在贾府中,无论贵族小姐还是丫鬟奴仆,或多或少都能受到读书、习字、做诗等文化熏陶。

《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就提到古代封建家庭中,家长对女子读书的关注。“因史老夫人极爱孙女,都跟在祖母这一边读书,听得个个都不错。”④第三回,黛玉初进贾府,凤姐便关心她的学习:“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⑤黛玉往王夫人处探望,王夫人嘱咐黛玉:“你三个姊妹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识字学针线。……”⑥贾母初见黛玉之后,也问起黛玉念何书,黛玉答道:“只刚念了《四书》。”⑦就连“愚顽怕读文章”⑧的宝玉,见了黛玉也要先问:“妹妹可曾读书?”⑨除去黛玉这一中心人物不论,即便是文中着墨不多的李纨之父,虽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却也让自己的女儿念了些《四书》《列女传》《贤媛集》,认得几个字。在元春省亲一回中有记叙:“宝钗、黛玉诸姐妹”每人新书一部、宝研一方。⑩

《红楼梦》中描写的赋诗、海棠结社、怡红行令、潇湘论文的情景,便是清代贵族女子文化活动的生动写照。由此窥见一斑,在中国古代贵族社会,女子读书无疑被视为十分重要的一件事。

传统观念认为中国古代女子社会地位低下,并无文化教育而言。其实对于女子文化教育问题要分情况而定,就整个男权社会而言,女子文化教育确实是没有受到和男子教育相等的待遇,但在女性范围内,中上层的贵族女性比普通劳动家庭的女性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文化教育。从许多史料和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多数接文化教育的是贵族阶层的女性,还有一类接文化教育的女性群体是处在社会底层的青楼女子。下层劳动人民中的女子却很少接触文化教育,很少见诸于记载,这一类群体主要接受的是德育。

(二)关于贵族女子文化教育的清代社会实际情况

浓厚的读书和治学风气贯穿清一朝社会,无论是文化传播还是学术研究,其普及和深入程度都显著超过前代,这样的文化氛围自然也会影响到生活于其中的女性。在清代,由于名门望族对教育、科举、文学、藏书等方面的强烈追求,致使家庭文化气氛空前浓厚。这样的社会风尚和家庭氛围,促进了清代女子文化教育的繁荣,加之日趋成熟的教育观,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才女”。据统计约仅在康熙一朝就涌现出了4000位女诗人,其诗文集“超轶前代,数逾三千”,形成了中国女性诗歌史上最繁盛的时期。

此外,还产生了像顾太清这样当时在清朝就十分著名的女词人。她曾与当时京师的满汉才女结集秋红吟社,联吟诗词,在中国女性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顾太清多才多艺,著作小说《红楼梦影》,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位女性小说家。

清代的女子文化教育是多方面的,不仅有足不出户而一举成名的女诗人、女词人,而且在清代以“结社”的方式也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女性“知识分子”。如:清代“江右三大家之一”的著名才子袁枚,作园于江宁小仓山下,曰随园,世称随园老人。他曾公开招收女弟子数十人,并亲自编辑《随园女弟子诗选》,收女弟子28人之诗。

此外,清代女子还曾创办文学团体。康熙年间,顾之琼创建蕉园诗社,成员主要有顾姒、紫静仪、朱柔则、林以宁、钱云仪,史称“蕉园五子”B11。清中叶,女诗人张清溪曾创办清溪吟社,成员均为吴中人,被称为“吴中十子”B12。这些结社赋诗等社会活动,尽管屡遭保守势力的抨击,但也得到过开明士大夫的大力支持,并被当时社会所认可。

清代虽然对女子的伦理道德禁锢更为严格,但在教育方面有意无意地瓦解了这种伦理道德意识,这是教育使人开明的客观结果,也是历史进程中的必要条件,对这些贵族女子自觉或者不自觉进行的文化教育,不仅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女性诗人、词人,而且在改变教育理念和社会认知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这些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在《红楼梦》中也有反映。如《红楼梦》第27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题”和第70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从第27回大观园中结诗社这段描写中,我们还能看出这些女子不仅是建立了一个结社赋诗的“组织”,而且也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黛玉道:‘既然定要起诗社,咱们都是诗翁了,先把这些姐妹叔嫂的字样改了才不俗。’李纨道:‘极是,何不大家起个别号,彼此称呼则雅。’……李纨道:‘立定了社,再定罚约……我一个社长自然不够,必要再请两位副社长,一位出题限韵,一位誉录监场。’”B13

二,贵族女子教育的社会家庭文化环境因素

清代社会中影响女子文化教育的因素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皇帝的喜好决定了对于贵族女子的培养方向。

其一,决定女子的归属。贵族女子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一大部分原因是为了“入仕”,也就是能选进宫当“才人”,比如《红楼梦》中贾元春的形象,以及薛宝钗接受教育最初的培养目的就是为了能“充为才人”。皇帝的喜好影响着富贵人家的女性接受文化教育的方向。同时,皇室对闺中才嫒也是礼遇有加。如清初著名女诗人黄皆令的诗集曾传入宫廷,致使京城专门有人来聘她为女师。

其二,影响女性文学创作的体裁。《红楼梦》中有关女性做诗的描写很多,不论是结诗社这种正式场合的做诗,还是私底下自己做诗聊以解闷,都产生出大量诗作。最著名的有《葬花吟》《秋窗风雨夕》《五美吟》。那么,文学形式多种多样,为什么偏偏出现了这么多的诗歌,而不是词、曲、散文等其他形式呢?当时皇帝的喜好和社会的整个趋势有关。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等皇喜好诗歌,尤其是乾隆,更有中国诗歌数量之冠的美名。他们曾经下令编过多种诗歌总集,如著名的《全唐诗》、《唐宋元明四朝诗选》等。

其次,有接受文化教育的家庭环境。有了皇帝的喜好作为引导,还要有培养女子的客观条件。那么,历来都以“私塾”为主要教育方式的女子教育在清代也不例外的成了女性知识分子成长的“培土”。但凡有机会接触文化教育的女性以生活于望族或官宦家庭的女性居多。这些小姐们的生活条件较为优裕和闲适,她们不用担负繁重的劳动,有大把的闲暇时间读书、吟诗、作画。更重要的是出身贵族的女性还生活于良好的文化氛围之中,无论是学习条件、图书条件还是接触的“教学资源”都得到家庭很大的帮助。从《红楼梦》对于贵族小姐的生活场景的描述,我们能够直观感受到,这些女性除了自己做些荷包香囊之外,更多的是写词赋诗、弹琴作画。冼玉清在《广东女子艺文考?自序》中说:“就人事而言,则作者成名,大抵有赖于三者。其一名父之女,少禀庭训,有父兄为之提倡,则成就自易。其二才士之妻,闺房唱和,有夫婿为之点缀,则声气易通。其三令子之母,侪辈所尊,有后嗣为之表扬,则流誉自广。”B14

最后,男性对女子教育的观念的转变。清代虽然是思想禁锢最严格的时代,但也有不少男性文人对于女性社会地位和受教育权利的观点有所改变。他们为女性教育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也减轻了女性自由接受良好教育的外界压力,无形之中促进了女性的文化教育。比如,我们上文提到的男性文人招收女弟子。男性招收女弟子在清朝是一个较普遍的文化现象,除著名的袁枚外,像钱谦益、毛奇龄等文人都招收女弟子,并给她们以切实指导。

三,贵族女子教育的社会家庭文化的形态及目的

(一)贵族女子教育的社会家庭文化的形态

对贵族女性而言,接受教育主要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基本脱离学校教育的轨道。社会是不设女校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少女性依然可以通过一些途径,学习文化知识、粗通文墨,甚至还出现了不少青史留名的才女。清代贵族女子的家庭文化教育形态有三种。第一种是家中设私塾,明清代官宦家庭允许其女儿与兄弟共学于私塾。不过,这种模式只在明朝部分家庭出现过,在清代没有太多的发展。

第二种是家庭熏陶。在中国古代女性无权接受社会文化教育的时代,通过这一耳濡目染的形式,使很多女性不仅粗知义理,有的还在经学、文学等领域小有成绩。一般在士大夫和读书人家中,这种机会普遍地存在。这些家庭中对女儿的好学乐问的倾向虽不鼓励,也不反对。在这样的夹缝之中,遂产生了一大批勤奋、好学好问、尤其是以诗歌见长的女性。这也可看作中国传统女性间接接受文化教育的例证。通过家庭熏陶获得知识的女性,与直接接受父母或老师等人文化知识传授的女性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的父兄、或老师是有意识地传授知识,其内容多是德行修养,为的是嫁为人妇之后相夫教子。前者则是在其父兄无意识地状态下传授,内容也偏向诗词曲赋等文化方面。自学是这些女性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与形式。

《红楼梦》第48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描写香菱学诗的故事。“香菱苦志学诗,精血成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八句……”B15。香菱学诗痴迷到如此地步,可见其好学勤奋的程度,因为这种兴趣和精神,她也终于从不懂诗到最后做出了让大家称赞的好诗。

第三种是父母对女性的文化教育。对大部分贵族家庭的女性而言,十岁之前,由其母亲担任教育职责,这些父母所教的不过是妇道、婉容之类的女性伦常,还不属于文化教育的范畴。“长至十岁以后,才接受家庭教师的教育”。B16《红楼梦》第二回就提到过贾雨村在林府担任林黛玉的家庭教师的事情。

(二)贵族女子的家庭文化教育的培养目的和影响

贵族女性家庭文化教育的培养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男权,因此对于女子的家庭文化教育还是在封建的伦理道德范围之内。尽管在清代对于女子受教育的观念有了一定改观,但“男尊女卑”是信条,信奉“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清代的贵族女子文化教育其最大的目的就是给这些养尊处优的贵族小姐“洗脑”,让她们从小就接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心甘情愿为男人服务。《红楼梦》的四十二回,因为黛玉无意间说出了《西厢记》中的曲词,薛宝钗劝林黛玉的一段话:“咱们女孩家,不认得字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做诗写字这等事,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读书明理,辅国治民倒好……至于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织纺的事才是。……”B17

女性接受文化教育,是完全将自身置于家庭、家庭成员之下,在家庭伦理道德范围之下自我束缚。在封建社会女子文化教育观念和女子文化教育模式的熏陶与影响下,中国女性突出的特征是人格依附性,寻求人身依附成为女性生存选择的主要方式。实际上,封建专制时代从未把受文化教育的权利赋予广大妇女群众,她们只能在不危及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学习。在这样的条件下统治者为了表示自己的宽大仁慈,皇恩浩荡,也就有褒扬女性读书有成者之举。此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并且利用一定数量和文化程度的女性巩固统治。

我们从《红楼梦》这本书中可以看到,尽管贵族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有很多的限制,以纲常伦理为前提,对女性接触的书、接受的思想以及行为规范各个方面做出规定。古代贵族家庭对于女子文化教育的重视是不可否定的,这种重视也客观促使了一部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性和对于这种伦理纲常的反叛,比如林黛玉的形象。

总的来说,整个封建社会,对于贵族家庭内的女子文化教育没有一个明确的系统和界定。女子文化教育是一种建立在相对停滞的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封建意识形态。从根本上看,女子的家庭教育是封建宗法制度的附庸。女性服从男性,作为封建社会人伦关系君臣、父子、夫妇三大部分之一,成为维系封建宗法关系的纽带,女学以三从四德为核心,成为宗法制度的文化根基。

参考文献

[1] 刘向著,列女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 蓝鼎元.女学:卷六[M].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集:第41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

[3] 曹雪芹,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M].湖南:岳麓书社1997年版

[4] 胡文楷著,中国历代妇女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年版

[5] 恽珠.国朝闺秀正始集[M].清道光十一年(1831)红香馆刻本

[6] 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第22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7] 陈,闺房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8] 刘秀生,杨雨青著,中国清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9] 班固著,白虎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0] 曹大为.中国古代女子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注解

① 《列女传》,第1页。

② 《女教》,《中国传统女学的终结与近代女子教育的兴起》,第3-99页

③ 《红楼梦》,第24页

④ 同上,第24页

⑤ 同上,第28页

⑥ 同上,第31页

⑦ 《红楼梦》,第26页

⑧ 同上,第33页

⑨ 同上,第34页

⑩ 同上,第178页

B11 《中国历代才女小传》,第34页

B12 《清代社会文化丛书》,第134页

B13 《红楼梦》,第357页

B14 《广东女子艺文考》,第2页

篇(7)

在小学教育过程中落实养成教育理念,发挥学校、教师、家庭教育的作用,将道德教育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促进小学生规范个人思想与行为,有利于素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落实。

一、建立科学的小学生养成教育规划,积极明理

规范,是在小学教育环节落实养成教育的重要前提。落实养成性的训练活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教师明确养成教育的目标,建立完整且科学的养成教育落实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小学教育工作者落实养成教育的基本指南,也是政策性的教育依据。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出发,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在个人生活与学习中关注个人仪表,做到自尊与自爱,在学校中遵规守纪,努力学习,做一位真诚友爱之人,在自己的生活中礼貌待人等。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出发,教师要以学生的个人形象、个人行为、课堂纪律等多个角度入手提出规范且严格的要求,让小学生明确个人行为的制度约束,也通过制度的建立让小学生时刻有规可依。规划好小学生养成教育规划,有重点,有层次地实施小学生养成教育规划,才能促进小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快速成长。在建立小学生养成教育规划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向小学生反复明理,通过反复说明道理,让小学生产生自主管理的意识,促进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只给小学生建立制度与守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小学生理解为什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每一位小学生这样做,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善恶观念、是非观念,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开发出小学生自我养成的潜能,让小学生找到个人进步的动力,才能让每一位学生严于律已,促进学生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行为。

二、分层实施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计划,因材施教

讲究因材施教,是促进小学生养成教育成功的关键。对于不同年级与不同年龄的小学生,教师要建立不同的养成教育目标,设计差异化的养成教育内容,采取不尽相同的养成教育方法。只有养成教育的层次明晰,才能让每一个年龄段的小学生都能在养成教育中成长起来。第一,分层动员。宣传与动员是养成教育落实的开始,也是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实践。学校可以在校内的醒目位置张贴像“轻声细语”、“文明礼让”、“爱护公物”、“尊敬师生”等提示语,让文明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这些提示语外,学校还可以利用鼓励语去引导年龄较低的小学生,像“捡纸一片纸屑,真不愧是一位环保小卫士”的语言能够激发低年级小学生的实践热情,促进小学生爱护卫生,保护环境。第二,分层训练。训练活动的实施,能够促进小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礼仪,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小学生素质的重要教育模块。在小学阶段,教师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安排不同的训练活动。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教师可以从他们的个人形象入手,要求每一位小学生保持个人形象整洁,以示对他人的尊重。对于中高年级小学生,要提出“见到长辈主动问好、行走过程中文明礼让、按时完成作业”等要求,在学习与生活实践中训练学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从学生的个人品德现状以及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入手实施分层教育。一些小学生的家长具有错误的教育观念,只关注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与引导。面对具有这样家庭教育背景的学生,教师要理解学生现有的不良行为,通过做家长工作转变其家庭环境,实施针对性的养成教育。一些小学生的家长工作太忙,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建议与引导。教师要做好家访工作,在校内与校外给予小学生必要的帮助。

三、引导小学生在实践中养成正确的习惯,做好榜样

利用实践活动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教师,是小学生成长路上的榜样,家长,更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模仿对象。发挥引导作用,才能促进小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在小学生养成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发挥其为人师表的作用,并向家长传递正确的教育思想,通过家庭与学校的合作、配合,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另外,教师要做好实践上的引导,将认知与行为结合在一起。让小学生认识到身边值得学习的人与事,从点滴小事做起,形成良好习惯。比如,在上课前,教师要坚持提前两分钟到教室,以此来为学生树立守时的好榜样。除了实践上的榜样,教师还能为教育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以身作则。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借助特殊的节日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获得更加真实的感悟,促进学生在体验中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比如,在三月份,学校可以设计学雷锋月。在三月份期间,学校的物质环境要以“乐于助人”为主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每天做一件雷锋之事,在生活中积极帮助他人。两个星期的坚持,可以促进好习惯的形成,一个月的熏陶,可以促进正确思想的形成。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才能让学生真正认可规范的行为。

四、小结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个人思想与行为习惯,对于其未来的发展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关注小学生个人习惯的养成,用良好的教育氛围以及创新的教学方法帮助小学生认清个人发展的方向,使之成长为明理之人,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赵晓利.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篇(8)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2015年10月,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教育部印发文件《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

案例分析

浙江省慈溪市庵东镇西二小学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学校、家庭和和社会的沟通教育。2015年10月,学校邀请全国家庭教育巡讲团高级讲师、研究员张连凤老师为一、二年级学生家长上了一堂生动的家庭教育课。学校认为,通过专家讲座这种指导方法,家长可以接受到全新的家庭教育理念,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一些观念、方式、方法,从而更加科学地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等。事实也证明,学校为家长提供的指导服务内容,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更加积极地落实自身的教育作用,积极营造健康的家庭成长环境,从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一位学生家长说:“学校组织这样的活动,我们非常乐意参与,这个活动解决了我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很多困扰;专家举了很多例子,也能让我反思自己做的不到位的一些地方。”

人大附中朝阳学校党总支书记邓跃茂认为,有效突破和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办法除了建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之外,可以将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引入家庭教育事业中。PPP是公共部门为了公共产品或服务更好的供给,通过正式契约或合同与私人部门建立起来的一种长效的、形式多样的合作关系。即政府在加强对家庭教育指导规范和指导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购买服务、合作经营等手段,进一步完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多元化供给模式。

天津市河北区相关部门经过5年的学习和培养,家庭教育队伍不断壮大,现已形成指导师、讲师团、志愿者、“五老”、学校德育工作者和家长委员会五大队伍,他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着家庭教育工作。河北区家庭教育的阵地持续增加,依托半边天家园、快乐营地、学校幼儿园建立家长学校,各级各类家长学校的数量由2011年的120所,发展到2015年169所。阵地建设的范围不断扩大,早教中心、亲子课堂以及家庭教育QQ群、好父母加油站等阵地,并依托这些阵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河北区学生家长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率稳步提高。2012年以来,在河北区光复道街创建天津市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进社区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深化推广,先后在103个社区建立了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站,吸纳指导员300余人,零距离服务社区家庭教育工作。社区和学校积极实施家庭教育工作、卫计委积极拓展家庭教育阵地,关工委积极参与家庭教育工作、文明办利用媒体多角度宣传家庭教育工作。

篇(9)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8―0031―01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他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之中,必然要接受全方位的熏陶和浸润。马卡连柯曾经说过:“一个人不是由于部分因素的拼凑培养起来的,而是由他所受过的一切影响的总和综合造就的”。这就要求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统一认识、统一步调、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只有各方面的力量协调一致,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一、学校内部要一致

学校是一个教育的整体,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内部必须在目标和要求方面保持高度一致。学校的领导、教师都负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职责,都要根据同一个目标来教育学生。要把学生的养成教育融入到学校各科教学、少先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只有统一部署、整体规划,才能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

首先,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职能作用。学校养成教育的基础在班级,关键在班主任。如果班主任能把各学科教师组织起来,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协调起来,形成养成教育的合力,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几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班主任是保证学校秩序正常化的基本力量。班主任不负责任,不抓学生养成教育只抓分数,就会出现很严重的问题。

其次,各年级组长要定期召开年级组会议,及时通报本年级学生近期出现的新动向、新问题,并针对暴露出的问题提出统一的整改要求,让每个教师明确方向,齐抓共管,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二、家庭内部要一致

首先,家庭成员之间要主动配合,出现矛盾时,要背着孩子协调。在教育孩子时,家庭成员不能感情用事,要使整个家庭教育形成一种合力。同时,每个家庭成员要明白,教育一致不是说不能有矛盾,有了矛盾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协调。

其次,家庭教育要连贯,前后要一致。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保持教育的有序性、连贯性、一致性。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形成一个观点、建立一个信念、养成一个习惯都需要经过反复的教育和训练;矫正一个不良习惯,纠正一个错误观念更需要长期、耐心地教育。

三、家庭与学校教育要一致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能否保持一致,在学生的养成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家校之间保持良好的互动,才能达成思想和行动上的一致,才能确保学生的养成教育落到实处。

首先,家长要有意识地和学校教育保持一致。能否与学校配合好,关键是家长有没有主动配合的意识。有了这个意识,在家里说话办事就会注意与学校同步;没有这个意识就有可能背离学校的教育宗旨,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家长要虚心地向老师请教,老师的教育经验比家长丰富,他们是专门搞教育的,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家长虚心向老师请教,不但可以学到很多教育方法,还可以借用学校的力量教育孩子,从而形成教育合力。如果家长能主动配合学校,那么对孩子好习惯的培养大有益处。

其次,教师要主动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教师要取得家长的配合,首先要尊重家长,赢得家长的支持和信任,要多和家长沟通,让家长对学生的校内表现有全方位的了解,从而形成切实可行的教育规划。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社会服务。同时,教师还应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活动、问卷调查等方式向家长宣传教育学、心理学,指导家庭教育,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齐心协力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四、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要一致

篇(10)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按照“地方为主、中央奖补”标准,加强对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发展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整体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政府十分关对于偏远农村地区幼儿园发展的状况和问题,据我国统计局调查,2007年我国城镇幼儿园入园率约为农村的2倍,由此可见,我国地区差异导致的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状况十分显著。2001年9月,我国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指出将在“十二五”期间,拨款500亿人民币,加强对我国偏远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建设。国家在政策上的扶持以及资金上的投入,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必要基础。

一、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学前教育观念落后,经费严重匮乏

在我国偏远贫困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许多儿童不能接受正常的教育,导致当地人们对教育的不重视,更是缺乏基本的学前教育观念。政府对学前教育宣传和发展工作的忽视,导致农民对学前教育没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认识不到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导致许多儿童没有接受过正式的学前教育,农民的传统思想认为,孩子只需有饭吃、有衣服穿、会做农活等等,认为学习并不重要,甚至觉得读书浪费时间。这种思想导致农村教育机构逐渐减少,学前教育机构的缺乏,使农村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更加困难。我国教育学前教育的教育经费投入只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1.3%,对于农村的学前教育投入远远不足。农村幼儿园大部分都是民办幼儿园,公办幼儿园很难得到政府的扶持,导致资金运转困难,生源越来越少。此外,一些民办幼儿园的收费偏高,甚至比中小学费用还要高,由于经济的压力,许多农民无法承担孩子学前教育的费用,这也是农村儿童很少接受学前教育的原因。

2、学前机构短缺,幼教师资水平偏低

农村幼儿园数量较少,部分地区甚至没有学前教育机构,导致幼儿无法享受幼儿园的生活和教育。由于国家对学前教育机构的经费投入较少,各地区没有足够的经费开办公办幼儿园,所以地方政府鼓励建立民办幼儿园。农村地方广阔,家庭居住面积大,因此,许多农村家长把儿童送到以家庭作坊形式存在的幼儿机构,而这些机构只能简单的教授幼儿一些简单的文化知识,没有合理的教育规划,缺乏对幼儿的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此外,农村幼师十分缺少,农村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落后,很难留住专业教师人才,农村教师生活质量不能得到保障。许多幼儿教师学历较低,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有些幼儿教师甚至只是中学毕业就进入幼儿教育工作岗位,没有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大部分的农村幼儿教师都没有正式编制,待遇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因此,必须加大对农村幼儿教师的扶持力度,从生活和经济上进行补贴,满足幼儿教师的根本需求。

3、家庭教育观念落后,幼小衔接困难

家庭教育是人的启蒙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幼儿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健康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偏远地区,许多农民对家庭教育观念很模糊,并不了解家庭教育对于幼儿的重要意义。3-6岁的儿童处于身心成长的敏感期和关键期,家庭教育在这一时期显得格外重要,如果缺乏对幼儿正确的家庭教育,会造成幼儿人格和身心发展的不良影响。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合理衔接。近年来,社会对农村教育的关注,使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情况得到了很好地改善,为幼小衔接提供了根本的基础。但是,许多儿童没有接受过幼儿教育和正确的家庭教育,因而无法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

二、对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思考

1、把握机遇,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建设

国家教育部已经建立了学前教育资助制度的政策,对农村困难家庭入学给予了资助,同时要求地方政府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重点建设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地方政府应把握机遇,制定合理有效的资金投入计划,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2、增加幼儿园数量,提高幼儿教师师资水平

中央财政制定了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资金奖补计划,积极鼓励民办幼儿园的发展和建设,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程度给予奖补。此外,要加强对在岗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在职幼师的师资水平,鼓励专业人才下乡支教,提高教师工薪待遇,为偏远山区和困难地区教师提供补助,保障农村幼师的生活和工作质量。

3、积极宣传正确教育观念,促进幼小衔接

提高农民对学前教育观念的重视程度,宣传正确的育儿观念,为儿童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在宣传工作上,要结合农村发展状况,对农民进行引导和指引,用实际行动获取农民的认可和支持。此外,应积极创办公办幼儿园,使幼儿获得专业正规的学前教育,解决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扔存在许多问题,应制定合理有效的学前教育发展对策,把握机遇,提高我国农村幼儿园办园质量,促进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 企业经济管理专业 下一篇: 小学语文笔记整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