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的建议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9 16:22:3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校园文化的建议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校园文化的建议

篇(1)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措施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工作内容,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灵魂,对于实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各高职院校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培养大批适应社会、企业需要的优秀人才。

一、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必须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遵循教育规律,紧扣教育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条件及师生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八个基本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及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职业素养,是否有利于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坚持导向性原则,各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培养目标和教育规律,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强烈的职业意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并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广大学生向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长。

(二)时代性原则

时代性原则,是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途径和方法都必须突出时代特征,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相适应。坚持时代性原则,各高职院校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积极优化育人环境,深化教育改革,更新人才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关注学科前沿,把各门学科的新观念、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通过第二课堂或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及时传授给学生,以积极健康、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促进高职人才的培养。

二、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为了探索切实有效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本人组织了专题座谈会,邀请了普通学生、学生干部、学校各级领导、辅导员、一班主任及后勤服务人员代表参加,发放了调查问卷,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就如何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构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通过会议、广播、宣传栏等形式大力宣传校园文化建设,促使校园文化建设深入人心,全校师生员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格局;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考核评价,努力构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使校园文化建设能持续、稳定的开展,而不是“一阵风”、“一个活动”。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建设,构建健全的责任体系

为了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应成立校园文化建设的专门机构,负责组织全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主要职责是:(1)制订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并指导学校各部门、各系部制订相应的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认真抓好方案的落实;(2)在学校重大工作中,考虑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比如,在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文化广场等的建设过程中,在校园的总体布局中,必须充分考虑文化内涵,要有一定的文化品位。(3)指导全校性的文化建设活动。例如,对校园网站建设、校园宣传、大型文艺晚会、“三下乡”活动等,都必须进行指导,充分考虑文化内涵。(4)组织全校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专题活动。例如,我院每年十月举行“我与校园”主题征文活动,通过这一主题活动,既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又可以从中了解师生的文化需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更好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5)组织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检查、考评,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学校各部门、各系部要成立相应的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各部门、各系部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本部门、本系部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通过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责任主体,构建了健全的责任体系,促使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较好地落到实处。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建设,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应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如《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廉洁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学生社团组织管理办法》、《学生文体活动管理办法》、《校@文化建设考核办法》等。通过出台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逐步构建完善的校园文化建设制度体系,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和考核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使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规化。

(二)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夯实硬件基础

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夯实硬件基础,对于建设和谐、美观、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加强物质文化建设,要重点抓好五个方面:

1.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校园是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良好的校园环境,能改变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影响师生的情感态度、情感体验以及对事物的评价和看法。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要注意三点:一是校园设计和布局要融实用性、教育性和艺术性于一体,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审美观、行为导向和校园精神,要有利于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例如:我院文化广场的建设,从设计、色调、造型、文化内涵等方面经过精心调研,集思广益,最终建设成体现我院农林专业特色,集文化、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文化广场,取名为“翠湖广场”,成为我院校园环境的一个亮点。二是要搞好校园整体规划,在整体规划的指导下,有计划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认真抓好校园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构建学校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实际工作中,要根据校园整体规划,设立名人雕塑、文化广场、阅报栏、宣传栏,悬挂名人名言、校训标语,设立环境卫生党员示范岗等,促使师生在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启迪。三是要通过植树、种花、清扫校园卫生等活动加强师生环保意识教育,培养师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怀,做到爱护公物,厉行节约,保护校园环境和资源,形成干净整洁、和谐有序的校园环境。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基础设施包括教学设施、文化设施和生活设施,是学校办学的基本物质条件,是推进校园文化发展的物质载体,也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坚持合理规划、.注重质量、适度超前的原贝如防止重复建设和“豆腐渣”工程,避免资金、资源的浪费和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2000年,我院由普通大专改为职业技术学院,实现由普通高等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型。2000年~2005年,学院处于外延式发展阶段,重点放在扩大办学规模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上。经过几年的努力,办学规模由4000余人发展到。16000余人,新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科技大楼、校史陈列室、办公楼、教师公寓、学生公寓、学生食堂拔地而起,运动场、文化广场、学生活动中心、教师俱乐部先后建成,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配备齐全,等等。实践表明,我院基础设施的不断优化,使学院办学条件得到了实质性改观,较好地适应了教育改革与学院发展的需要,满足了广大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篇(2)

2.以人为本,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

校园文化建设总体上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校园文化中除了不断加强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外,更重要的是加强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各中小学应结合自身实际,在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中注意体现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内容。与此同时,必须对传统育人观念等进行大胆的改革:一是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必须首当其冲地贯彻人文精神,要学生大胆地追求自己的存在价值和自我学习权利,开放课堂、开放教学,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主导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和社会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发展。在改革传统教育观念和旧的教学模式的同时,还要彻底改变我们的教学观、质量观、学生观。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存在,承认学生的多元智能,绝不能只用分数的高低和驯服听话来评价、衡量学生的优劣。二是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事实上,人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最有效、最深刻的事情莫过于其个性的充分展示和最大限度的发挥。我们的教育应该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营造"学习超市",让学生在学校里有更多的学习自和自主选择权。因此,我们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必须注意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人际关系文化和学习文化,培养学生多姿多彩的个性,发展学生生动活泼的特长,让每个学生都能有自己的学习选择自由和个性张扬的空间,同时不会因为如此而受到讽刺与打击。三是关心学生的切身利益。在强调科学、规范的管理文化的同时,不要忽视建造集体主义和爱心世界的人文精神。不容否认,目前许多学校管理者往往处理不好科学管理和人文精神的关系问题,习惯于使用管理制度去管、卡、压学生,美其名曰:"一切让制度说话"。但是,在人们的生活实际当中,有许多问题不是制度可以解决得了的,解决人的思想问题不能只靠规章制度说话。如果只靠制度说话,忽视人的心理问题,这就严重的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

3.坚持高格调,把握校园文化的正确方向

学校的文化建设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持校园文化建设的高格调,让校园文化中的主流文化高扬,剔除非主流文化的影响。一是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二是优化社会大环境。三是加强人格的力量。四是建立系统的教育工程。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学习借鉴国外校园文化建设先进经验。西方发达国家的校园文化建设伴随着其经济的发达而发展起来,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我国的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起步较晚,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探讨。为了尽快缩短我国与国外的差距,使我们早日能够参与到国际竞争中来,我们必须学习借鉴国外的校园文化建设经验。然而,国外校园文化与我国有着诸多方面的差异,如社会历史条件差异、时代特质差异、价值体系差异、理论基础差异等。面对城市与农村特点兼顾、东西方价值观念碰撞直接、传统与现代思想交织剧烈的珠三角地区的特殊环境,大朗中学在学习借鉴国外校园文化建设时,必须更加注重批判地吸收、借鉴西方校园文化建设经验。

4.倡导多样性,使校园文化丰富多彩

篇(3)

关键词:

体育文化;校园文化;建议

一、引言

一直以来,我国都十分重视素质教育,为了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很多学校已经开始高度重视体育文化建设。体育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体育文化有利于为学生营造丰富的校园文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各学校负责人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灵活地采用各种办法将体育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最终推动学校发展。

二、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体育具有教育效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育德于乐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加强锻炼、强健身体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不仅如此,各学校也开始高度重视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项目当中,力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体育运动是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体育文化在社会发展以及学校发展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在当前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体育文化建设。体育活动具有思想性、学习性的特点,它拥有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鼓励学生们不怕挫折、勇于挑战,通过体育文化的建设,学生既能够增强健身意识,提高身体素质,又能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体育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教育人、改造人、培养人的作用,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较大的影响,从而加速学生在政治素质、价值取向、知识技能、人格心理等方面的社会化进程。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非常广泛,德育功能突出,所以,学校领导者应当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体育具有凝聚效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寓教于乐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肩负着发展国家的重要使命,所以,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凝聚作用。体育活动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一些体育活动来实现体育文化的建设,当学生在参与体育竞技的时候,体育文化可以充分发挥其凝聚作用,从而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合作,拉近了学生之间的关系。我们通过实践发现,体育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增进友谊的“纽带”,是凝聚人心、增进团结的“法宝”,除此以外,体育文化还激发了学生的认同感、使命感和集体荣誉感,最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体育具有激励效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励志于乐

加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作为体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具有激励的效能,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能够感受到运动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不得忽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以及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四)体育具有传播导向效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获智于乐

如今,很多学校都开始通过组织体育活动来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经过不断的实践,他们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当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的时候,他们会从其他运动者那里感受到喜爱、尊重和信任,除此以外,学生还会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忍让和表达情感,这种具有传播导向效能的体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如何实现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深化学校办学理念、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各学校应当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笔者根据自己经验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加强体育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积极组织校园体育活动

为了加强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培养学生不怕挫折、勇于挑战、团结合作的精神,学校应当多组织一些校园体育活动,例如全校运动会,这样就既能够减轻学习的压力,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又可以让学生体验到体育竞技的乐趣,从而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当然,在学校运动会的时候,教师和学生都应当积极参与,这样可以拉近师生的关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总之,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途径,它既要完成体育锻炼的任务,又要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我们必须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锻炼意识和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组织学生观摩体育比赛

组织观摩赛有利于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观摩赛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录像、电视实况转播、现场观看等形式,班主任可以组织全班同学一起观看精彩的体育竞赛,然后对竞赛进行详细的解说,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同时,也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欣赏体育美的重要手段。

(三)加强体育宣传,建设校园体育文化

为了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学校领导者应当加强体育宣传,宣传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学校可以让各班级通过黑板报、校园广播站、校园新闻报纸等方式来实现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各班级在制作黑板报的时候,他们应当紧紧围绕体育有关的主题,例如优秀运动员的介绍、有趣的竞技项目等,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结束语

加强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学校领导者应当高度重视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将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作为学校事业发展重要内容之一,发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文化建设当中,从而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魏秋珍.关于校园体育文化的思考[M].湖北体育科技出版社,1999.

[2]任莲香.体育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1).

[3]郝君,韩超.高校特殊群体体育健康需求分析[J].科技信息,2012(16).

篇(4)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无论从馆藏条件规模或从读者服务总体水平上看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可高职院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长期滞后,导致了在图书馆规模和服务水平提升的背后,却并没有给图书馆带来本质的变化,其馆藏利用率和核心竞争力并未得到实质的增强。如今,各高职院校图书馆也已经意识到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开始着手于图书馆自身的文化建设。本文就高职院校在图书馆文化建设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旨为图书馆文化建设提供帮助。

一、图书馆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或一个企业的文化都不是在转瞬之间形成的,它是在人们长期进行社会实践而积累起来的产物。我国高职院校从诞生至今尚不足20年的时间,其图书馆文化积累还相对薄弱,但高职院校如果不顺应图书馆的发展,而盲目地加快图书馆文化建设的脚步,不但不利于图书馆自身文化的积累,而且对其文化建设产生负面的影响。

高职院校在进行图书馆文化建设时要明确,文化的形成是经过长期实践、总结、积累与传承的过程,并不是一句标语、一项措施、一个课题或某项工程就能立即完成的任务。例如,每年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活动,有些图书馆就走走活动流程就匆匆收场,而有些馆不但把活动搞得风风火火,而且非常善于对活动进行适当包装、总结和宣传。图书馆长期对这些每年举行的活动进行总结和宣传,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不但更有利于活动的传承,更有利于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每个发展时期都有属于这个时期的文化背景,如果图书馆文化建设速度大幅地快于或慢于图书馆其它的建设速度,图书馆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甚至失去方向。图书馆文化建设需要与图书馆其它建设同步发展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建设的是机制与策略而不是文化本身

处于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对于图书馆文化建设的认识较容易偏差。有的图书馆片面地认为不断组织几次大型活动,举办几场名家讲座,或是统一图书馆工作人员制服,甚至在图书馆外竖立一个雕塑就是图书馆文化建设了;而有的图书馆却认为把与图书馆相关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图书馆中形成新的文化就是图书馆文建设了。这些狭隘的认识都偏离了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本质,它们充其量只能算是图书馆文化某一方面的内容。

高职院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不是建设的文化本身,更不是为了文化而变文化,而是建设对本图书馆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理念进行挖掘、发现、收集和整理,使之形成图书馆文化,并对形成的文化进行积累、总结、发扬、创新与传承的机制与策略。这些机制与策略的建设,就会使图书馆更好更全面地转化和吸收自身在社会实践中的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经过长期的积累就会使图书馆自身充满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氛围,从而增强图书馆的活力。

三、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文化建设应始终把自身独特的核心价值理念包含在内并相互作用

几乎所有高等院校都把培养对社会对民族有用的人才作为自己的教书育人的最终目标。然而,每所高校对培养人才的方式与理念都各不相同,从各高等院校不同校训就能看出,比如重庆大学的校训是“尚俭朴、耐劳苦、勤学业、爱国家”;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的校训是“厚德强能,求实创新”;北京大学的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些理念就是该学校培养人才的核心价值。核心价值的不同是导致各高校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差异也是如此,虽说每所高校图书馆都以服务科研与在校读者作为最终目的,但不同服务理念与方式造就了图书馆不同的核心价值,这些异同的核心价值驱动着图书馆文化向着不同的方向前进,并形成文化差异。高职院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尚处于发展初期,如对文化与核心价值的理解不够深入,就会把图书馆文化建设引入歧途,主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一)可以参考其它高校的建设模式,但因核心价值的差异不能简单复制

每所高等院校图书馆最根本的核心价值观的不同导致了每所高校图书馆文化的特殊性,如果高职院校图书馆把其它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模式直接的移植过来,自然会因核心价值和文化环境的不同而“水土不服”,自己的核心价值理念与独特文化的形成会受到影响,甚至被同化。

(二)图书馆文化建设不能与核心价值相分离

核心价值本身是一种文化形态,是一种观念,是一种文化的历史选择过程,在许多条件下,文化与核心价值具有共性。图书馆文化与核心价值也不例外。如果高职院校图书馆在进进文化建设时不与本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发挥作用,文化建设就会因失去核心价值的驱动力而停滞不前,图书馆文化也无法形成。

四、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是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文化应纳入到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并得到平等对待

任何一个高校图书馆文化都是该高校整个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图书馆文化建设。然而,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尚处于的初级阶段,普遍存在金费不足、对图书馆的认识不够等原因,始终未能把图书馆文化与校园文化同步建设,甚至没有把其纳入校园文化内,造成高职院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严重滞后。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使其文化建设进入正常的轨道,校园文化的建设才能健全,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才能发展。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应与校园文化建设方向保持一致

高职院校图书馆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建设方向应与校园文化建设保持一致。如果高职院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方向与大的校园文化建设方向偏离,图书馆自身的文化建设将会被孤立,更得不到发展,而且会对整个校园文化产生较大影响。

五、高职院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可首先把制度文化建设作为切入点

高职院校图书馆文化由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构成,对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内容也主要包含该三个方面的内容。从理论上讲,图书馆文化建设应该使这三个文化内容齐头并进共同形成,但实际上高职院校图书馆因自身条件、所处的地位和金费薄弱等客观条件的束缚,要做到共同建设的可能性较小。图书馆文化建设可先把制度文化建设作为切入点,因为它是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中介,精神文化通过这一中介层转化到物质文化层,而且制度文化建设可以促使图书馆文化建设机制的形成。另外,图书馆核心价值建设都需要图书馆制度来保障,没有符合高职院校图书馆文化环境的切实可行的制度,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都不可能建设好。

参考文献:

[1]韦文辉.走出图书馆文化建设的误区[J].图书馆学研究,2004,(7):54-57,

篇(5)

我们的来龙新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相传,明朝中叶,这里原是方圆百里的湖泊(后据考证是地上湖),名日“白鹿湖”,湖边垂柳依依,湖内波光粼粼,风光秀丽,景色宜人,一云游僧人露宿湖边,夜见一条巨龙盘旋湖上,遂就地结庐建庙,取名“来龙庵”,庵主虔心向佛,遂成得道高僧,坐化后肉身不腐(即木乃伊),只有左耳被虫食,法身端坐庵内数百年直至期间被焚毁(法身被焚一节无数目击者证实)。因龙结庵,因诚得道,从此此地虽经历朝历代无数次行政区划然必以“来龙”冠之,后沿袭至今为来龙镇,现在改名为来龙新城。

在来龙这片热土上不仅有许多龙的传说、龙的故事,还有一些龙的建筑、龙的民俗,如龙凤街、赶庙会。更有一些龙马精神的人,如享誉世界的京东商城董事局主席刘强东。我校把龙文化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以此作为切入点解读古老的中华文明和灿烂的地方历史,继承和发扬一些乡风民俗、风土人情,其根本宗旨在了解来龙的历史渊源,挖掘来龙深厚的文化内涵,打造具有来龙中心小学特色的校本文化,育好更多的龙马精神人。

二、实施龙文化的具体方案

1.制定方案阶段(2016.03-2016.04)

校长室经过调研,制定初步的“龙文化”学校特色建设方案(讨论稿),并公开征求师生的意见,完善方案,最后提交中层以上干部、年级组长、教研组长、教师代表座谈会讨论,根据讨论的意见和建议补充完善。

2.宣传发动阶段(2016.05-2016.06)

(1)“龙文化”学校特色建设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全校师生共同参加,会上校长室对打造“龙文化”学校特色进行具体安排部署。

(2)营造“龙文化”学校特色建设氛围

少先队负责布置橱窗、宣传板报,校长办公室制作宣传横幅,并负责悬挂在教学楼,教导处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方案。

3.近期目标落实阶段(2016.07-2016.12)

(1)成立校本文化建设筹备组,制定并不断丰富和完善《校本文化(“龙文化”)建设方案》

(2)“龙文化”的发掘与本校龙文化内涵的打造与丰富。发动广大师生通过网络、典籍等渠道搜集积累“龙文化”素材,重点在于通过自己对素材的加工创作出具有砹特色的龙文化。

(3)班主任利用班队会课加强对学生的宣传,并让学生人人会讲来龙庵的传说,会讲龙的起源、龙的发展、龙的影响、龙的文化等。

(4)分年级段建立年级“龙文化”研究小组:

一、二年级:绘画组(美术教师)、手工组(劳动教师)、故事组(语文教师)、儿歌组(语文教师)、舞蹈组、合唱组(音乐教师)。

三、四年级:“龙文化”研究小组(教师组)、绘画组(美术教师)、手工组(劳动教师)、故事组(语文教师)、诗歌组(语文老师)、摄影组(教师)、舞蹈组(音乐教师)、合唱组(音乐教师)。

五、六年级:“龙文化”研究小组(教师组)、绘画组(美术教师)、舞蹈组(音乐教师)、合唱组(音乐教师)、故事组(语文教师)、诗歌组(语文老师)、书法组(语文教师)。

三~六年级教师“龙文化”活动课内容分工表

(5)活动时间

我们将利用班队会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地方课以及阳光体育等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特色建设活动。

(6)形成一些艺术品:绘画、手工品、泥塑、刺绣、诗歌、篆刻、舞龙等。

4.中期目标落实(2017.01―2017.06)

(1)对近期目标落实情况再次进行展示、评估。

(2)落实校园“龙文化”宏观设施,邀请相关专家到校指导实施。

(3)面向本校师生征集新校区道路、主体建筑、景观景点等有形硬件名称。

(4)制定特长生标准,评选特长生,进行表彰与奖励。

(5)校级配套活动的开展。

①举办有“龙”图案的剪纸、书画展。

②6月1日举办首届校园“龙文化”艺术节,对前期成果进行展示。

(6)对前期艺术品进行加工润色,产生市场经济效应。

5.后期目标落实(2017.07-2017.10)

(1)学校的有关“龙”的第二课堂形成与众不同的办学个性,形成整体性特色。

(2)学生能传承龙的精神,审美情趣、道德品质、文化知识、身体素质、价值观等都有明显提升。

(3)举办第二届校园“龙文化”艺术节。

三、“龙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育好了大部分师生

1.学生在龙文化活动中变得有精气神

我们学校的学生在“龙文化”课题的研究中,逐渐成长起来。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位舞龙学生的日记,就会深深地感受到学生都变成“小龙人了”。

2016年6月1日星期三天气晴

今天是星期三,虽然外面很冷,伴着凉丝丝的细雨,但是我们兴致还是很高,因为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听说,还有航拍,大家兴致能不高吗?

第一个节目是我们的舞龙,在此之前,放了段音乐,很长,我着急死了。

终于开始了,我冲上去。虽说有点心慌,但自己压制住了。看!我们的“八字舞龙”、“单侧起伏”……场下掌声一片。当摆到“长城”时,我离音响太近,非常吵!自己心里默念着:“不管了,拼了!”到第三段的时间,我真的拼了,喊都喊破音了!我一直在和张旺说:“三、三、三……”意思是单侧起伏小圆场和跑斜圆三圈,因为还有很长一段音乐,所以多做一点。

最后,公布我们的奖次时,我紧张极了。当听到是特等奖的时候,我又开心地笑了。

这位男学生有1米65高,在没参加舞龙队伍前,上课时不爱举手,老师硬请他起来回答问题,他就紧张地愣站在那儿,嘴乱动,就是说不出话。可是经过一个多月的舞龙训练,一站起来回答问题就声如洪钟,朗读更有感情,做起事来利索,写起文章来笔下如流水。

总之,舞龙队员们都养成了“耐心做事、善于思考、乐于合作、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等良好的习惯。

2.教师在龙文化的氛围中,变得敢试敢闯,乐于合作

篇(6)

(一)隐性德育

隐性教育是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案,为受教育者特意创设一定的社会环境、活动场所和文化氛围,并有意识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会,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得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哲理的启迪,进而潜移默化地达到教育目的。隐性德育的一个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它不带有强制性,而是靠学生自身的体验、感受来接受教育,它渗透到职高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逐步产生累积效应,进而通过职高学生自己的主体选择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实际生活中指导自己的行为。

受教育者所处的环境、氛围、以及教育者的授课方式、教学态度、师生关系、人格魅力、衣着外貌、情感气质等,都属于隐性德育。其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及其中道德信息传播和接受的诸种方式、方法和手段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关系状态就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场――隐性德育场。

(二)隐性德育的形态

隐性德育的形态可分为:

1.物质形态的隐性德育:校园的规划布局、建筑构造、生态环境等无不包含于物质化的隐性德育课程之中。客观物体本来是没有生命的和情感的,但是经过教育建设者们按照预期的教育目标,并适应学生成长需要进行精心设计和创造后,校园建筑和生态环境也变得活起来。优雅整洁、布局合理、富有内涵的校园环境,会促使学生自觉地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和使命感。

2.精神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首先主要表现为学术文化性的隐性德育,它是以一定的校园文化现象或专业文化活动为德育内容。例如经常性地开展高质量的学术和文化活动,能及时地给学生们带来新鲜的学术空气,激发他们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心和勇气。其次还表现在示范性的隐性德育。教育者是隐性德育的“活教材”,教育者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再次表现为氛围性的隐性德育,大至学校的校风、学风,小至一个班级的班风、凝聚力,这些弥漫在学生周围的氛围是否积极向上,对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3.制度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其在学校内起着引导、规范和调整学生的行为和价值取向的作用。严明理性的校纪校规,科学民主的教学管理制度,既有硬性的指令导向,又有柔性的舆论导向,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具有鲜明的立场。这些制度规范往往体现了学校决策者的管理思想和理念,从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产生影响。

二、依托校园文化,构建职高“隐性德育场”

“校园文化”是指校园内一切影响学生成长的校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总和。所谓职高校园文化,是指职业学校在长期的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长期实践中,由师生共同创建、信奉、遵循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它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等构成。

隐形德育的出现,为德育工作者提供一个既继承传统、又基于现实、更面向未来的可供借鉴的德育实践途径。“隐性德育场”这个概念借用了“场”的本意和引申意,是指德育的一种氛围、一种环境、一种载体。优秀的校园文化是隐形德育场最好的载体,它就像富有吸引力和粘合作用的粘合剂,能够产生强烈的向心力、内聚力和群体意识。

1.构建组织文化――隐性德育场的精神阵地

我们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和管理的需要,积极创建优良的班风(如高一是团结、友爱、遵纪、高二是奋发、成才、诚信),对一年级,要重点进行专业思想熏陶和学风教育、心理健康咨询。二年级学生以重点培养中职生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为主。对三年级及毕业前夕的学生,则重点进行择业与创业、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这些成为构建有形的组织文化的首要目标。还利用地方人文资源,创建“模范班级”(如:雷锋班、赖宁班等),引领学生学英雄、学模范,形成了优良的、富有特色的组织文化。此外,根据兴趣、爱好、成长需要自由组建的各种社团组织也起着积极的作用。如文学社、书画社、家电修理铺、网络营销店等等,这些带有服务性、自动性、自励性的社团组织形成的“隐性德育场”往往有着强烈的辐射功能,以点带面,推动着德育进程。

2. 构建物质文化――隐性德育场的物质基础

一位资深的教育家曾说过一段话:“环境是一种教育工具,我们可以叫学生不要随地吐痰,这是一种教育;但是我们还应该创造一种环境和气氛,叫学生不好意识吐痰,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这就是环境的力量和作用。学校的物质文化载体主要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文化设施和校园美化物态。校园主体建筑指门面、路径、教学楼、学生宿舍及食堂等;校园文化设施主要指体育场、俱乐部、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展览室、音乐厅以及相关的设备器材等;校园美化物态指草坪、雕塑、花坛、亭台等。经过教育建设者们精心设计和创造后,校园建筑和生态环境也变得鲜活起来。

我们还列出了关于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包括班级布置、安全标语、文明标识、综合标语、“法制与安全”专题宣传栏、文明劝导语牌、环保垃圾桶、交通标志、班级卫生角、“春色满园”笑脸墙等的建议。从而使学生形成友善的言行、得体的举止、优雅的风度。

3.构建精神文化――隐性德育场的核心灵魂

精神形态层面的隐性德育,是指对受教育者发生深刻的、非规定性影响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师生关系、教师人格等精神、心理因素。精神文化所传载、倡导的道德价值和校园精神已浸透和附着在校园内的多种环境因素及学校成员身上.而且赋予学校以特有的个性魅力,从而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位学生都深刻影响。

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青年人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现代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得更好:“形象地说,学校好比一种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人的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到一个学生的心灵――但要奏出这样的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准,而这种乐器是靠教师、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的”。因此必须为学生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塑造完美人格、提高道德修养的良好环境。

4.构建制度文化――隐性德育场的制度依托

制度形态层面的隐性德育.主要是指学校的各种规章、规则、规范和领导、教学、生活与一切活动,以及教育评价等多种组织方式的隐蔽形式.影响着受教育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道德品性与行为方式。

篇(7)

1.是培养高职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需要。职业素质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职业实践和企业文化的陶冶,是养成良好职业素质不可缺少的途径。而且不同的职业(行业)往往有不同的职业素质要求,这种不同的素质要求则需要有不同的文化来陶冶。要使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感受这种职业(或行业)文化,初步形成较好的相应职业的职业素质,必须通过包含有一定职业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学生逐步了解、习惯和自觉遵守相关职业的素质要求。显然,这种包含职业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只有通过“校企结合”途径才能形成。

2.是创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是强校之本,没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将难以长久生存。办学特色不仅体现在专业特色、课程特色、管理特色、服务特色等方面,还表现在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不管是哪个方面的特色,如果没有相应的特色校园文化作支撑。这种特色只会是昙花一现,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办学特色。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只有在文化建设上实行校企结合,吸收不同类型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才能形成各具特点的、百花齐放的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

3.是高职教育服务于企业的需要。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直接服务于企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是高职教育的宗旨。这一宗旨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要有很强的服务功能,全体教职员工要具有很强的服务意识。目前大多数企业在完善服务功能方面都远远地走在了高校的前面,具备了良好的服务理念,形成了良好的服务体系。在高职院校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实行文化的“校企结合”,一方面可以学习优秀企业的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理念。学习企业为客户服务的服务体系;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的融合,高职院校会与企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这将有利于全方位的实行校企合作,有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4.是学生“零距离”就业的需要。真正的“零距离”就业是很难的,但是我们可以尽量缩小学习与就业之间的距离。有不少学校的毕业生仅就知识和技能而言,是基本能适应企业需要的,但是有相当部分的毕业生仍然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这是因为一方面不适应企业文化;另一方面在学校学习的环境与企业工作的环境反差较大,从学校到企业一时适应不来,找不到感觉,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难以发挥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作用。因此,学校不仅要把知识和技能的“零距离”作为培养目标。更要把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实行“校企结合”,使高职学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认同企业文化。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有一个较为合理的定位。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的途径

1.吸纳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比较我国的企业和学校,企业对社会变化的反应更敏感,学校对社会反应略显迟钝。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企业的服务意识大大增强,顾客至上的理念已为大多数企业奉行。而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的过程中,虽然也做出了较大的改革,但与企业相比,可以说还是远远的落在了后面,因此,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首先应注意吸纳国内优秀企业甚至国外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从现阶段来看,主要应吸纳大多数优秀企业所共同奉行的四个方面的理念:团队协作精神、以客户为中心、平等对待员工、激励与创新。

2.学习研究企业文化。要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必须要学习和研究企业文化。目前,企业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相对成熟,学校文化的研究略显滞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研究还刚刚起步。通过学习和研究企业文化,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一是高职院校的高职教育研究所应有专人从事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研究,各个专业也要有专业教师进行相关职业或行业的企业文化研究。二是要为高职学生开设企业文化课程及相关人文课程,学习企业文化的内容,并进行与此相关的职业素质的训练。三是定期选派相关人员,如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必要时也可选派高年级的学生,到优秀企业参加社会实践,学习感受企业文化。

3.企业精英参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的形成是历史的积淀,但这并不等于我们只能被动地接受校园文化,而应变被动为主动,精心设计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无论是校徽的制作、校训的确定、校歌的创作、校刊的编辑、校服的设计,还是教室、宿舍的文化布置,都要精心设计,充分体现学校精神的文化内涵。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最密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企业的参与和支持:诚邀企业的管理精英、技术精英、营销精英等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向企业精英发放调查问卷,征求企业精英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书面意见和想法;成立有优秀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参加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成员还应包括高职院校的主要领导及有关管理者、骨干教师,政府和行业部门的管理专家以及一些优秀毕业生等。由高职院校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校园文化建设的专题会议。

4.注重来自企业的反馈信息。校园文化这项系统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善于收集和吸纳来自院内师生员工和社会各方面的反馈信息,对偏离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的行为,适时调整,对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的行为予以强化。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尤其要注重来自企业的反馈信息,这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的重要途径之一。要有专门的途径来获得企业各个部门就校园文化对毕业生影响的评价,学院的就业指导部门和各专业在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时要把毕业生对企业文化的适应状况和企业各个部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作为重要的调查内容。

篇(8)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16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1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上网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并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基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发展迅速。它对传统的校园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在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方面对高职院校的师生产生了影响。如何利用好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摒弃其消极作用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 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现状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校园的精神氛围,师生在这种氛围里进行学习、生活和工作,并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形成其价值观和世界观。鉴于网络的迅速普及,高院校都有自己的校园网平台,便于师生进行资源共享、相互交流和休闲娱乐。虽然网络上信息丰富,但良莠不齐,所以,网络文化有好的一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有不好的一面,起到了消极作用。

1.1 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

网络文化有其积极的作用,第一,网络文化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网络已经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都可以求助于网络,并且可以得到满意的回答。第二,网络文化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网络的开放性和普遍性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的局限,网络吸纳了古今中外、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资源。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都可以轻松获取这些文化资源,学生也不例外,通过对这些文化资源的学习,开阔了他们的眼界、提升了他们的文化层次和文化素养。第三,网络文化释放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和情感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不及时进行疏导,很可能演变成心理问题。网络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发泄的渠道,他们可以通过看电影、听音乐、聊天等方式,把心中所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想发泄的不满释放掉,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非常有帮助。

1.2 网络文化的消极作用

当然,网络文化有其积极作用,就有其消极作用。首先,网络文化严重冲击着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网上经常接触一些西方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在无形中难免会受其影响,使学生对善恶是非、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产生模糊的标准,盲目追求个人享乐、刺激的生活方式。其次,网络文化减少了现实生活中的交流和人际交往,学生经常泡在网上,无论是学习还是娱乐,使他们减少了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交流,遇到什么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去网上寻找解决方法,使现实生活中的感情越来越淡薄,长此以往,其会削弱人际交往的能力;最后,网络文化冲击着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网络上的资源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资源的使用没有具体的法律和法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陷入沉迷的境地,比如玩网络游戏,而学生处于一种无法自我控制的状态时,会表现出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2 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基于对网络文化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的分析,高职院校应拿出有效的建议与管理对策,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积极的作用,尽量避免其消极作用。

(1)提高对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视度,把它纳入学校的总体建设规划中。只有把网络文化纳入学校的总体建设规划中,才能真正重视网络文化的建设,才能发挥各个职能部门的功能,群策群力,分工合作,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保证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使之成为帮助学生提升能力的平台。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全面推进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这支队伍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深厚的计算机知识,这样在传播网络文化的过程中,才能很好地过滤网上的不良信息,才能利用好网络上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学校就要出台相应的对策,对教师提供进修和培训的机会,给予其各种奖励,以激励他们向这方面努力;在评聘职称上,向这方面的人才倾斜,提升他们的待遇。总之,所有的对策都是为了提升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进而建设和管理好网络文化。

(3)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建设贴近学生的网络文化,凸显学校网络文化的特色。学校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把网络文化打造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品牌,把本校的文化底蕴融入到网络文化中,建立属于自己的精神文明和学术文化。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把网络文化创建成以学生为本,一切为学生服务的内容体系,发挥其引导和教育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热情。多投入一些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校园里学生可以方便上网,在网络上多开发一些学生喜欢的板块,比如论坛、成果展示等,使学生有说出自己想法、展示自己成果的地方,多展示一些积极向上的信息,这样可以让学生对网络文化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样网络文化才能被充分利用。

主要参考文献

篇(9)

二、实施过程与方法

医生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极为紧密的职业,光会读“本本”是不能成为好医生的。我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四得”特色突出的好医生。基于这些特性,开展了以“基础、台阶、铺路”为主要内涵的校园文化建设“三大工程”。

(一)突出学生需求,做实“基础”工程

近年来,我校根据高等医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医学科学发展的自身规律、临床医学教育的特性及“四得”医生培养的要求,对不同年级医学生的现实需要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整合,努力建设贯穿大学五年,满足学生试探期、定向期、巩固期、冲刺期需求“四期需求”的校园文化“基础”工程。

1.医学起航――满足学生试探期需求

刚步入医学殿堂的大一新生,既对校园的一切充满好奇,又有一丝茫然。我们把这个阶段的校园文化建设定位在引导学生了解大学生活、适应大学生活、融入大学生活。一是有针对性地开发了“大学,你准备好了吗?”――新生教育模块,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校风学风、心理健康、专业理念、职业认知教育等,让新同学早准备、早适应、早规划,赢在起跑线上;二是让高年级与一年级的班级结对子,开展“传帮带”活动,在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给予引导和帮助;三是组织新生走进医院,使他们早期接触临床,培养专业兴趣,打牢专业思想。

2.春风化雨――满足学生定向期需求

经过一年的适应,跃跃欲试的二年级学生需要更广阔的舞台。我们本着 “宽口径,厚基础,强技能”原则,打通学科专业壁垒,加强通识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迁移的能力。我校组织了每周一次的“文化沙龙”活动,在老师的指点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各类活动,让同学们在缤纷多彩的校园文化中得到熏陶,不断提高综合素质;针对医学专业方向较多,部分学生对专业选择比较迷茫的实际,有组织有计划地举办各类专题讲座,就各专业的职业需求、发展前景等为学生释疑解惑;利用附属医院的平台,选拔了一些优秀的临床医生担任医学生导师,积极、灵活、有效地开展专业思想教育。

3.守护生命――满足学生巩固期需求

步入到三、四年级的医学生,开始进入临床课程学习,对专业理念的认识更加深刻,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愿望更加强烈,这一时期重在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和提升。对于这个阶段的校园文化建设,我们侧重于与专业学习相结合,通过邀请名师名家作专题学术讲座、举办医学理论知识竞赛和临床技能操作大赛、举办各种趣味知识竞赛等,鼓励和支持学生践行“求真求精”的校训。同时,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科研活动,举办各种学生讲座、竞赛活动,让学生掌握医学研究的方法,发展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4.青春――满足学生冲刺期需求

大学五年级,从课堂到医院,从学校到社会,大五的学生重新来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思考未来的职业发展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如何走下去。因此,这一时期的校园文化建设重在就业指导和职场指引。通过邀请成功校友畅谈个人奋斗历程、考研达人分享考研心得、心理专家解读减压方式、举办简历设计大赛、请医院领导担任评委举办模拟招聘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等。在职场指引方面,重点针对毕业生开展毕业教育活动,特别是结合职业的需要开展廉医教育活动。

(二)突出社会需求,做好“台阶”工程

面对当前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农村和社区“缺医”但条件较差、同学对毕业后何去何从很是纠结的实际,我们着力建设以“台阶”工程为主旨的校园文化,力求通过这些文化的熏陶,使同学们对“下得去、留得住”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1.培养“红土”情怀,引导服务基层

我校地处粤西,建校53年的奋斗历程中蕴含了广东医学者对粤西这片红土地炽热的感情,也形成了广东医“扎根基层、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红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充分利用“红土”文化,通过举办校友论坛、校园宣讲会、座谈会、DV大赛等,让这种精神得以继承和延续。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许多毕业生都走进基层、服务基层,有些还成长为杰出的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带头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红土”情怀的代表人物、我校临床老师何建猷教授。她自小在广州长大,1967年从中山医毕业后却来到湛江最偏远最贫困的徐闻县一个大队卫生站、后到公社卫生院,一干就是13年。即便是后来调到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仍不忘基层百姓疾苦,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成为患者最爱找的医生,先后获得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抗击“非典”一等功臣、广东省“健康卫士楷模”“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医师奖”等荣誉。我校每年均针对性地开展“当何建猷式好医生”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服务大众、扎根基层的“红土”情怀。

2.开展社会实践,感知社会需求

为了让学生了解基层、认识基层、服务基层,在服务与回馈中提高自我,我们结合同学们的专业特长和相关单位的实际需要,大力开展“义工服务站”活动,先后建立了以关怀临终病人为主的疗养院志愿者服务站、给残疾儿童义教义诊的特殊教育学校志愿者服务站、进行卫生健康知识普及的社区志愿者服务站、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各项服务的附属医院义工服务站等;另外,在每年的寒假和暑假还组织开展富有医学院校特色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们切身感受到社会对“医生”的渴求与敬重,领悟到“赠人玫瑰”的“余香”,也使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得到历练。

3.用好“三支一扶”平台,巩固“下得去”思想

国家及广东省关于“三支一扶”的政策,既是对“三农”的扶持,也是对大学生就业的扶助。基于这一认识,我们一方面鼓励学生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另一方面持续跟进参加“三支一扶”的毕业生的工作及生活情况,并在校园内广泛宣传在“三支一扶”活动中涌现出来的许定华等一批优秀学生的事迹,使同学们对“三支一扶”的意义更加信服,巩固了“下得去”的思想

4.掌握社会需求,调整校园文化建设内涵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为此,我校定期组织志愿者开展医院需求调查,了解医院对员工的要求;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医生的看法与要求;开展社区调查,了解基层对医疗卫生的需求;建立校友反馈渠道,了解我院人才培养方向的需求。我们在充分调查“知彼”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对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和模式进行调整,从而提高了“产品”(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三)突出职业需求,做优“铺路”工程

如何培育、引导、帮助学生很好地完成从医学生到医生的华丽转身,是临床医学院的重要任务,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为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围绕提高学生“知识、技能、人文、创新”四种素质,鼓励个性发展,竭尽全力做优“铺路”工程。

1.夯实基础知识,拓宽学生视野

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成为一名好医生的基础条件,尤其掌握应用型的知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我们建立了学习奖励制度,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了学习讲座、学习经验交流会、医学知识擂台赛,结合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开展医学理论知识竞赛。此外,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建立了宿舍流动图书馆,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狠抓临床技能,强化操作能力

熟练的临床技能是一名合格医学生的必备条件。为了使学生及早、有效、顺畅地从“会看书”向“会看病”转化,我们专门成立了临床技能指导委员会,定期开展无菌术、四大穿刺、体格检查等技能培训;结合国家执业医师考试,连续7年开展多站点考核的临床技能操作大赛,规范学生临床技能操作,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各项技能。通过引导与鼓励,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和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多次参加 “广东省大学生科技学术节之医学临床技能大赛”,均获得较好成绩。

3.弘扬生命文化,培养人文情怀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生“看病”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过去的单纯生物学模式逐步向生物- 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因此医学生要掌握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必须懂得医学人文关怀。我校创新形式,多层面开展医学人文教育,成立了生命文化研究协会,开设了人文素质大讲坛、课外人文课程,举办了生命文化节、“生命对话”人文论坛等,努力打造“生命文化”这一人文教育建品牌;开展养蚕体验生命周期、人文主题电影展播鉴赏、换位体验移情意识等各种体验式人文教育;开展现代医者之修养、医德医风之内涵等职业素养教育,强化了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4.培养创新思维,培育科研能力

医学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创新,我校在学生中倡导以创新为荣、以创新为乐的良好氛围,通过印发《学生科研手册》、制定《学生科研奖励办法》、成立学生科研站、定期举办“挑战杯”创新大赛等各种方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的热情。

5.支持个性发展,培养“多面”人才

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多面、越来越立体,为了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兼收并蓄职业素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校坚持全面发展与尊重个性相结合,通过举办“校园达人秀”、宿舍才艺大赛、书画比赛、文娱表演、体育竞技等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了个性发展与展示的舞台。

6.力推“名师”工程,促进教学相长

德才兼备的老师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并且成为学生争相学习的榜样。我校非常注重师资的培养,设立专项经费,开展临床教学名师工程建设,每年开展临床教学名师遴选活动,创造临床教学名师成长的条件,使一批临床教学名师成为临床教学的带头人,也使老师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效果。

三、工作成效及经验

(一)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具实效性

国家人才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人才发展要坚持“以用为本”。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把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支持计划,作为卫生人才规划的5项重大人才工程之首,突出了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地位。我院始终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四得”人才为主旨校园文化建设,传承“红土”情怀,紧贴社会实际。同时,还建立了调查、反馈、研讨、沟通、修正的校园文化动态调控机制,将社会及基层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反映出来,取得了显著成效。

1.服务基层人数多

到目前为止,我校已为基层医疗单位输送了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30000多名,很多毕业生是基层卫生骨干。据调查,广东省约70%医院业务骨干为广东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的毕业生,全省21个地级市卫生局领导班子中,14个是我校毕业生,覆盖面为66.7%。

2.社会反响好

多家媒体报道高度评价我校面向基层的育人成果。 如《南方日报》以“乐为基层育人才――全省县以下高级医务人员主要由广东医学院培养”为题,高度评价我校面向基层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健康报》以题为“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办学方向――广东医学院毕业生扎根基层”的专稿对我校毕业生作了高度评价。

3.专业品牌效应优

以社会为需求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促进了临床医学专业的积淀与发展,临床医学在社会中形成了品牌,荣获“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广东省应用型人才示范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成为粤西地区最大的全科医生培训基地。

(二) 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具针对性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我校坚持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特点,把握重点,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顾问”、书记微博、辅导员微博等平台充分采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开展喜闻乐见、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1.就业率高

在临床医学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近年来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都保持在95%以上,并且逐年提升,其中2011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达96%,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2.荣誉成果丰硕

近年来,学生获得多项荣誉,其中国家级61项,省级45项。尤其在科研方面,获省大学生创新实验资助项目11项,省级各类科技竞赛奖18项,在国家级、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研究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4本。多个学生集体获得“全国先进班集体”“广东省先进班集体”“广东省五四红旗团支部(标兵)”“广东省志愿服务优秀项目”等10多个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3.学生认同度高

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较高,尤其是与专业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据调查,80%的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很满意,8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校园生活很幸福。

(三)以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具前瞻性

为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我校积极拓展以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夯实专业理论基础、提高临床操作能力等搭建舞台,成效明显。

1.专业素质过硬

连年参加“广东省大学生科技学术节之医学临床技能大赛”获得好成绩,在2011年获得全省第一名。在2004年~2010年我校毕业生参加国家职业医师综合笔试平均分都高于全国平均分10分以上,考试通过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2.用人单位满意率高

在2010年毕业信息调查反馈,用人单位认为我校临床专业的毕业生不仅专业素质过硬,而且能吃苦耐劳、踏实肯干、虚心学习、乐于奉献,满意率达98%以上。

3.职业发展前景广阔

我院毕业生大多选择在基层工作,也有200多名毕业生到国外深造和研究。他们奋战在各级医疗战线上并创造出骄人的成就:有1人获得国家白求恩奖章,4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8人获国家、省“五一”劳动奖章,80多人次获国家级先进称号,150多人次获省级先进称号,涌现出被誉为“动物脂类基因技术的开创者”、现供职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康景轩博士,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Primate Biomedical Research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美国科研基金常务评委陈维政教授、抗“非典”英雄陈洪光、邓子德校友等杰出校友。

我院在近年来校园文化建设中,有以下的深刻体会:

篇(10)

娱乐是人类自己的创造物,正常的娱乐无疑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类需要娱乐来放松自己,娱乐就是可取的放松和调节方式之一。然而,在商业文化日益发达前提下,在网络的放大功能日益强化的刺激下,泛娱乐化现象越来越凸显。

高等学校是培育先进文化的场所,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可以说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先锋,它是通过孕育和营造各种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研究的是在泛娱乐化冲击下,如何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如不作特别说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亦简称为校园文化建设。

一、泛娱乐化对大学校园文化的消极影响

所谓“泛娱乐化”,就是原来属于纯粹娱乐体验的各种形式、元素开始向非娱乐领域的渗透和蔓延,使得非娱乐领域里的各种活动过程都带有娱乐化表征的一种现象。目前,虽然对“泛娱乐化”现象褒贬不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不管人们是否承认、是否赞同,在大众传媒的推动下,特别是在网络的作用下,“泛娱乐化”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一种客观、普遍的趋势。今天,“泛娱乐化”趋势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在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和各种活动之中,大学生在使用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共享全球娱乐资讯、参与娱乐体验的同时,也把自己的娱乐需求延伸到校园文化活动上,从而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困惑,引发了新的课题,提出了新的挑战。

值得警惕的是,随着近年来娱乐文化不断对教育进行影响,校园文化应该具备的隐形德育作用正日益受到实质性的挑战,一些校园文化活动在泛娱乐化背景下,商业气息浓厚,越来越具有娱乐的特征,原有的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也开始逐渐淡化。甚至原本以传播主流价值观为使命的一些新闻媒体在娱乐风潮的冲击下,对于转型时期的重大问题、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关乎民生疾苦的主流话题却常常处于“边缘”的窘境中。[1]

二、建构中的支撑:校园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必要性

尽管泛娱乐化趋势已成一定规模,但还是要坚持辨证地看待泛娱乐化现象和趋势。既要看到大学生娱乐需求自发延伸对校园文化建设造成的不利影响,又要看到泛娱乐化趋势的必然性和可借鉴性,因势利导,使满足学生娱乐需求与实现德育目标达到内在统一。过于刻板、正统的校园文化不利于大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叛逆情绪的产生。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适当引入娱乐元素是有必要的,但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因为归根到底,娱乐是一种感官的享受。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具有导向的作用。价值观念一经形成就会左右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校园文化受到泛娱乐化冲击之下,要建构校园文化必须要有支撑。这建构中的支撑,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这一丰富的理论体系不仅事实上成为社会思想共识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在本文特定的语境下,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意义就在于:它既要认可娱乐方式上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又要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导权,避免和防止泛娱乐化趋势的加重。尤其要注意各种反的社会思潮借娱乐之名,动摇人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泛娱乐化背景下,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如果脱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那么教育引导是无任何意义的。

三、建构中的依托:校园文化建设的几个依托

1.依托高校党建的力量

依托高校党建的力量不仅有利于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政治特色,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而且可以保证党对校园文化建设直接或间接的领导。泛娱乐化影响最大的便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可塑性极强的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中依托高校党建工作的力量,是抵制泛娱乐化趋势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抵制泛娱乐化趋势,必须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尤其是要发挥学生党员的重要作用。大学生是高等学校的主体,学生党员则是大学生当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如同“三个代表”中“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一样,学生党员在大学校园里就是要代表着高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依托学生党员的力量,把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出来,特别是把学生党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发挥出来,这既是大学生党员这个特殊身份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在高校党建工作指引下,学生党员必须牢记自己的特殊身份,切实履行党员义务,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争优创先”活动为契机,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去,从而使党员作用的发挥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促进作用。[2]

2.依托全员育人的力量

高校这块思想文化阵地历来是意识形态领域比较敏感的地方。在高等学校里,校园文化是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一种内在动力,但是这种内在的动力不是哪个部门哪个老师一己之力就可以提供的,必须要全民皆师、全员育人。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党、政、工、学、团等部门密切配合,充分依托全员育人的力量,只有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上步调一致,统一思想,大学生受教育的机会才能无时无刻无地显现。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在高校党建工作的指引下,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建设、师资建设紧密结合,与学校长远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大举措和内容紧密结合,贴近学校实际,营造全员育人的环境,才能真正让校园文化成为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才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产生深刻影响。

3.依托网络资源的力量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其力量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大小,更取决于是否被传播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当前,信息技术和网络的蓬勃发展也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契机。目前,全国网民总数达到4.57亿亿,[3]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谁控制了互联网,谁就控制了舆论阵地。不仅泛娱乐化趋势经过互联网得到强化,而且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感很强,甚至平时的生活和感情交流都通过网络虚拟化了。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从实体平台拓展到网络平台是时代的必然。湖南涉外经济学院2011年4月22日的首届学生工作论坛、2011年5月4日的“与信仰对话——党史报告进校园”活动都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初步展示了网络资源的力量。在这两场活动中,均采取了微博直播和微博墙互动,校新闻中心和学工处的微博直播队伍全程参与,微博墙上不断刷新着听众的微博内容,台上台下互动交流活跃,效果极佳。

4.依托红色文化的力量

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人振作、一个民族复兴,红色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不应和不能丢弃。在红色文化熏陶下,大学生接受传播和教育是必然的,但只通过简单的方式来接受红色革命洗礼。增长历史知识显然还不够。因为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创新基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文化始终体现先进性和永藻生机的源泉,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红色文化也不例外。研究发现,高校学生的政治价值取向与社会青年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主要原因就是高校学生脱离社会,脱离实践,认识较浅;而社会青年更为现实,贴近生活,较为成熟。[4]这实际上给高校德育工作者一个昭示,高校肩负着引领社会文明发展的重任,它需要对社会文化的优劣进行鉴别,并用红色文化来引导青年学生。但仅仅在校园里唱红歌,在课堂上大谈特谈红色文化还不行,必须进行文化创新,而文化创新一个最基本的取向就在于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5.依托“兼容并包”的力量

在泛娱乐化冲击下,高校在校园精神文化的塑造过程中要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沃土,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西方大学精神中的精华与中国大学的历史使命、时代精神有机地融合,促使中国大学精神发扬光大。高校要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必须树立宽容的态度对待文化的多元化,在大力发展精英文化的同时吸收大众文化和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使大学精神更富有时代性和全球性。要以宽容的态度允许迈向科学的道路中存在的种种失败,尊重校园中师生的个性差异,在鼓励多元化、全方位人才发展的同时也要给予有独特专长的人以尊重和支持。但最重要的是,在“兼容并包”各种优秀文化时,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弘扬主旋律,从各个方面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其他社会思潮的控制力,在多元中形成共识,在差异中扩大认同。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并且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德育活动形式,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同时,校园文化本身很难准确测量、考评,特别是校园文化的影响是长远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可以明显地表现。因此,本文所提的几个依托仅仅是从个案出发,提出的一些观点与建议,关于校园文化建设更多的规律和做法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地探索。

参考文献

[1]张立勤.泛娱乐化浪潮与主流价值观传播[J].中国记者,2007,(5):60-61.

上一篇: 建筑工程建设 下一篇: 医药品市场分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