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6:22:3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校教学建议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学生对排球课程不感兴趣
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校门之前,都没有排球基础,可以说对排球是比较陌生的。而刚开始学习排球的时候,所学习的都是一些基础技术,这又让他们感受十分乏味,与自己想象中的那种激烈的对抗、紧张的氛围以及团结的协作等有着较大的差距。而且伴随着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学生本身可以选择的体育项目越来越多,特别是一些带有一定娱乐性质的项目,如轮滑、街舞等,相对于排球来说,更受到学生的青睐。在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使学生没有认识到排球自身丰厚的魅力,从而没有产生对排球课程的浓厚兴趣。
2教学方式较为陈旧
当前的高校排球教学中,多数教师还是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一步步的向前进行,虽然能够尽可能的保证教学沿着既定轨道运行,但是这样的模式和方法,难免会让学生感到乏味。这种状态下的学习,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的机械的学习,几乎没有教学效果可言,排球本身所具有的竞技性、合作性等特点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一个被动接受知识和技能灌输的容器,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丝毫没有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言,从而使教学效果的提升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3教学环境有待完善
良好的教学环境无疑是整个教学的基础,其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到其中的热情,而且是师生安全的保证。但是从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高校的排球场地和设施都比较陈旧,使教学受到了很大影响,而且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是在天气较冷的时节,在尘土飞扬的场地上进行学习,很容易出现受伤的问题。而且多数场地都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各类器材的借用也无从谈起,多种原因综合到一起,对教学本身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对高校排球教学发展的建议
1学校领导充分重视
学校领导是整所学校的领军人,他们对于排球教学的重视程度,将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因为排球教学所涉及到的软硬件因素,都要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才能得到有效保证。所以说,作为学校领导来说,则应该充分认识到排球教学在整个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对学生个人发展的积极作用,全方位支持这门课程的开展。具体说来,首先,要拿出专项资金,保证教学场地和设施的完善。其作为教学的先决条件,将对整个教学开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其次,应该由学校出面,联系体育教师,制定出整个学校的排球发展规划。包含教学计划、比赛计划、活动计划等多个方面,然后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再次,则要联合团委、体育教研室等多个部门,多展开一些排球比赛和活动,其不但是对教学的有机补充,而且也是对排球运动的普及和推广,必要的时候学校领导应该亲临现场,以示鼓励和支持。最后,则是对教师进修、培训等活动的大力支持。要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到各种有助于教学水平提高的活动中,让教师感受到学校领导对这门课程的关注和重视。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带动下,不仅使整个教学得到坚实的保障,而且还要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出一种积极参与排球活动的氛围。唯有此才能够为排球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其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2全面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修养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其能力和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整个教学的成败。所以高校排球教学改革,要将教师业务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作为重点。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满足教师的数量要求。排球作为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必修课,对于教师的需求量相对较大。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教师都不是排球专业毕业,虽然能够满足基本的教学需要,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师资配备显然还需要加强和完善。所以作为学校方面来说,应该在专业排球人才的引进上予以适当的倾斜,必要的时候可以适当降低在学历等方面的要求,先从数量上满足教学的需要。其次是对现有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受到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当前高校的体育老师已经多年都没有参加过的各种培训,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能力,都处于一个“过时”的状态,所以应该给教师以多种机会进行充电。如邀请一些名师或著名运动员来学校讲座、现场指导等,也可以安排教师外出进修等。从而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最后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多数教师都有着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但是在教学本身方面却有一定的缺失。当今教育学发展日新月异,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层出不穷,需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多学习一些教育学知识,并主动应用到教学中,最终获得教学效果的提高。
3充分激发学生对排球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前高校排球教学中所出现的多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没有充分激发起学生对排球的兴趣。所以说,应该将兴趣的激发作为教学改革的另一个重点。首先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在整个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过程,要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学习,而教师则是学生这种主动探索的合作者。比如一些技战术的运用,都可以向学生讲明后,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并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其次是要做到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每一个学生的基础水平和性格、志趣等都是不尽相同的,所以不能将所有学生按照一个统一的模式来培养,而是要求通过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仔细观察后,进行逐一的、有针对性的指导。这种因材施教能够让学生获得一种被关注感,继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再次是创新教学形式。一味的知识讲解和技能训练,势必会让学生感到乏味,如果能够将教学和各种活动、比赛有机结合起来,则能够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经常观看一些比赛的直播、经典比赛的录像等。多种方式和手段并举,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将会使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完善评测制度
评测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其不但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也是教师了解教学现状,并做出有机调整的重要渠道。但是长期以来,高校排球教学中,所沿用的仍然是一考定终身的模式。很多时候,其并不是学生真实水平的反应,没有起到考评应有的效果。所以说,要对传统的评测环节进行改革。首先是将评测和日常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关注学生的日常表现。国外的很多高校,都采用了这种考评模式,即教师对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细致的观察,经常在日常教学中穿插一些小的考评,而且将考评及时公布出来,作为最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一来就使得考评更加全面和公正。比如很多同学可能在期末的考试中出现了失误,按照以前的考评方式,是难以获得好成绩的,但是引入日常考核后,则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从而减轻了学生的压力,保护了他们学习排球的热情。其次是采用多样化的考评方式。以往的考评中,所有的学生都按照一个模式来进行,并没有兼顾到学生的个性。因为高校排球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要把所有的学生培养成为排球运动员,而是让其掌握一项体育技能,为他们终身喜欢排球、喜欢体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这一教学目标就决定了其评测形式的多样化。比如有的同学善于组织比赛、有的同学对排球比赛讲解十分在行,有的同学在某一项技术比较出色,这都是学生在排球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长,都应该得到教师的鼓励和支持。所以说,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考评方式,让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考评本身并不是目的,学生们是不是掌握了某一种知识技能也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让他们感受到排球运动的魅力,真正喜欢上排球。
5强化学生参与课外排球活动的意识
课外体育锻炼承担着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调节学生精神生活的任务,是体育课的延伸,其内容的选择不受体育教学大纲的限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排球活动的这块教育阵地来弥补体育课教学的局限性。学生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来消化、吸收和实践在体育课上所学的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从而促进体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强化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意识,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为学生从事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知识、技能和身体方面的基础。
综上所述,近年来,国家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素质教育的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可以说为高校排球教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氛围。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却还有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严重阻碍和制约了这门教学活动的开展。所以说,在高校教学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应该以此为契机,对整个排球教学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审视,并作出有针对性的变革和调整,使排球课真正成为深受学生们喜欢的课程,在得到各种锻炼和提高的同时,推动着我国的排球事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牛晓东.浅论普通高校排球课教学改革之路[J].科技信息,2010(27).
[2]刘多.对山东省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开展现状研究[J].科技信息,2011(10).
[3]徐静.普通高校排球选修课教学现状与改革[J].内江科技,2010(12).
成本会计课程的章节较多、理论性很强且各个章节前后联系紧密,因而需要将各章节的内容联系起来才能系统掌握。成本会计是联系实际较强的一门课程,其中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选取就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比如产品品种种类、产品的批次、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组织特点,这些都要求学生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而教材中提供的案例非常有限,学生很难身临其境的体会到成本会计计算方法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教学内容很多学生感觉枯燥无味,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不能很好的掌握所学内容。
1.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能与时俱进:
成本会计的教学方法已经从单一的板书教学向多媒体过渡,从教学过程来看,板书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成本计算工作,而板书教学就很难满足这方面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若借助多媒体教学,教学工作将会变得事半功倍。但是,很多高校却存在多媒体教室资源不充足的现状,这就增加了教学难度。但是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尽如人意,虽然多媒体教学给教师授课带来很多便利,大大扩充了课堂信息量,但是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在课件制作中,很多生产费用分配表计算过程不如板书教学讲授清晰明了,还有很多高校多媒体教学资源不能及时更新导致教学过程出现各种不可预知的问题,给教学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1.3缺乏系统性教学,不重视成本会计实训的教学演练:
成本会计教学工作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系统性教学,日常的课程讲授是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校完全忽视或不够重视成本会计实训的教学演练。成本会计实训教学相对于日常理论教学更能增加学生学习成本会计知识的兴趣,通过成本会计实训演练还可以反映学生对前面理论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而查漏补缺。但是很多高校只注重成本会计的理论教学,而对成本会计实训的教学演练不够重视,这将导致该课程的讲授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4实践教学的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理论实践性很强,既需要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等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求具备丰富的成本会计实践经验。因此,对成本会计教师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和素质要求都比较高。目前担任高校成本会计教学工作的老师,虽然学历都较高,但是没有在企业的工作经历,缺乏实践经验,从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很多高校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也必将影响到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
2.改进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若干建议
2.1增加案例教学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
在理论教学中增加案例教学即通过列举、讲解案例并举一反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成本会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案例教学法通过角色转换方法让学生设身处地进行企业相关产品成本核算,使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不确定因素,学会正确运用成本会计核算的方法和技能,懂得如何结合企业的生产组织特点、生产工艺流程选择适合的成本计算方法等等。案例教学法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方法带来的弊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2.2完善多媒体教学方法,引进情景教学手段:
课程教学方法已从传统的板书教学发展到了多媒体教学,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总体来说多媒体教学方法相对板书教学是一种更先进的教学方法,但是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法仅限于PPT教学,利用PPT展示文字、图片和表格。在情境教学法下,多媒体教学法不仅包括PPT教学,还包括影像和视听,例如播放工业企业生产现场实地摄制的影片。把声音、图像和视频等多种手段运用于教学课件的制作,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运用多媒体电脑教学,还可以大大扩充课堂信息量,使课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充实。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多媒体教学新颖活泼的教学形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过程。
2.3构建成本会计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成本会计实训部分内容的教学:
经过近几年的调研发现,完善成本会计理论教学内容,增加该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是非常必要的。成本会计实训课程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通过实验吸引同学的参与,使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将原先被动的数字计算工作变得主动有趣。要做好成本计算工作,成本核算人员必须了解实际生产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书本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应经常组织学生到核算流程规范的工业企业参观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原材料是经过怎样的一步一步加工程序最终生产成产成品,这样成本会计课程才不至于讲得枯燥与空洞。
信息化时代档案教学改革和课程资源整合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目的是培养能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改革的关键是要遵照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和档案工作创新发展的需要,把握不同板块的知识结构和逻辑顺序设计,不断调整档案课程资源与档案工作实践需要的度。培养能适应信息化时代档案事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一、整合和调整档案课程资源
传统的档案管理,是以档案实体为对象进行管理的。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档案领域内广泛应用,档案工作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使档案工作从以纸质档案管理为主逐步向以电子文件管理为主的方向转变。档案数字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档案工作的发展必将走上信息化、数字化的道路。
档案信息数字化有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加工和整理,以及档案信息的及时获取和有效利用,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率。档案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要加强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电子文件的鉴定、归档、整理、利用问题,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问题,电子文件的安全问题,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等问题,将直接影响到电子文件的管理。需要我们学习有关管理电子文件的知识,尽快掌握电子文件管理的规律。数字档案馆是通过馆藏档案数字化和电子文件的接收,整合各种档案信息资源,建立各级各类档案数据库,建立一个多层次、分布式、规范化的档案数据库,并通过档案信息网络平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在数字化条件下,电子文件和档案信息,它们具有非人工识读性、信息与载体之间的可分离性、信息存储的高密度性以及多种媒体信息的集成性等特征。这就使得电子文件和档案信息的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档案工作者将面临许多尴尬和种种困难。为此,当务之急就应加强对电子文件信息的保护,保障电子文件信息的内容安全,防止电子文件信息被非法变更与破坏,确保电子文件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长期可存取性。
二、整合和调整档案课程资源是档案学科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档案学课程整合和调整的思路
信息化时代的档案学科面临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频繁渗透,促使档案学要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研究领域,不断地吸收和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档案学要走一条理论与技术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国内与国外相借鉴的道路,围绕着档案管理的基本理论、以电子文件的管理以及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为中心,构建自己的学科体系。
档案学教育不能再像传统的档案学教育那样囿于基础知识范围内,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在档案领域内的应用,对档案工作、档案馆和档案人员产生了重大影响,要求档案工作者应用信息管理的新技术,解决档案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信息化时代的档案学理论是在传统档案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要在档案学研究中取得进展,就必须从传统的档案研究中汲取营养,为档案学的发展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经验。
(二)遵循档案教学的有关规律和规定
档案教学计划的制订是有其自身的规律。基于不同的发展目标和专业定位,各校都制定了有关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设置的规定。课程体系充分体现档案学的知识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课程设置必须符合档案教育和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当前的档案教学,口径越来越宽,专业的界限逐渐淡化,基础不断加厚,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优化档案专业课程体系
原有档案学专业划分过细,培养的人才专业口径较窄,综合能力较弱,已不能适应学科专业结构的变化。为此,应按照“宽口径、新内涵”的思路,对原有的专业课程结构进行系统优化。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必然引起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调整课程时应注意淘汰那些脱离实际和内容陈旧的课程,增添一些适应社会需要,能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型课程,逐步拓宽专业知识,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其重点应放在优化专业课程教学上。
三、档案课程资源的整合
信息化时代档案学科的发展,使档案学专业由文科式的教学模式向应用型、管理学科模式转变,加强档案应用型人才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技能的培养是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的教育要为每个学生展示自我创造机会,即尽最大可能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具有“个性”的复合型人才。为此,教师要把握时代的脉搏,重新审视时展的态势,重新规划学校的发展和改革,不再满足于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现象,不再满足于简单地为提高学生读书成绩而制定某些措施,要对当代教育发展趋势有全面的认识,体现教育理念的提升。
实践教学是大学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传授知识,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我们的档案学科的教学资源不够丰富,教学内容从概念到理论,所以,课程通融性也比较差,与基础课之间,缺少有机的内在联系。档案学课程资源,可以拓展的空间有限。我们应打破旧的实践教学框框,坚决改革那种徒有虚名的无效的实践,使学生得到有效的基本技能训练,发挥他们每个人的创新潜能。让创新意识的火花成为日后创新的成果。
四、结束语
档案管理的传统方法逐渐被现代信息技术所替代,数字化、网络化使档案工作的重心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电子载体的应用使某些传统的基础理论产生动摇,信息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图、情、档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我们原来的课程设置已经不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档案教育必须顺应潮流,及时整合和调整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丁光勋.数字时代的档案教学改革与课程资源整合[J].档案管理,2008,(4).
近几年来,通过对一些高校的学生和老师的交流,了解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上大学前没有接触过正规的篮球基本技术的学习或训练。特别是女同学,有的甚至没有接触过篮球。整体水平表现为:课时少,教学内容多;篮球基本技能参差不齐;身体素质不高;运动场所和器材与人数不成比例;所掌握的技术在实战中不能灵活运用;战术配合简单,单一,甚至没有;但学生对篮球运动有着浓厚兴趣,他们希望通过篮球选项课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篮球运动水平,这是教学最有利的条件,所以篮球选项课的教学方法对解决这些教学矛盾的作用十分重要。
1 篮球选项课的教法
1.1传统篮球教学教法
传统教学教法是指学生掌握基本技术、战术为主要教学任务,教师采用讲解示范动作要领,学生再练习或边讲解边练习为主的教学法。传统教学主要是教会学生“三基”,完成教学任务,以教师为中心,以运动技术的学习为直接的教学目的。
这种篮球教学有着明显的竞技化特征,把运动训练的一套方法直接引入到篮球教学中,把大学篮球教学课搞成了培养专业运动员的运动训练课。我们高校篮球教学的对象是普通的学生,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进行日常体育锻炼的方法与技能,传授他们一些体育锻炼方式并且从中体验到运动的快乐,从而可以长期参与,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而不是培养专门的竞技运动员。由于学生都存在着个体差异,采用统一的教法是不科学的,规范技术的形成是个长期、艰苦、枯燥、乏味的过程,如果我们一味用竞技体育的观点与方式去组织实施教学的话,势必影响学习效果,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及终身体育的培养都是极其不利的。
1.2 结合实战教学方法
学生练习技术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够在实战中得以应用和发挥。因而教师在教学方法的运用过程中应尽量结合实战 ,以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比赛教学法是结合实战教学法常用方法之一,比赛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师的主导控制下,对学生采用比赛形式进行教学的方法。这里比赛的概念不是传统竞技运动的比赛,它具有广泛的涵义,是让学生在对抗、游戏、娱乐的气氛中领悟篮球技、战术,感受篮球给他们带来乐趣的一种比赛形式。比赛教学法可分为:技术教学比赛、半场教学比赛、全场教学比赛。
比赛教学法是体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所谓“有练有赛”,课堂教学只比赛而不练习,学生虽然高兴,但是由于对规则生疏、技术不熟悉及身体上毫无准备,比赛起来犯规、失误在所难免,长期以往反而会削弱大家的积极性,因此应做好技术和身体等方面的准备方可进行比赛,所以应注意到:比赛教学法选材应注意趣味性与教育性相结合;运用比赛教学法应注意竞争性与安全性相结合;比赛教学法评判应注意真实性与鼓励性相结合;比赛教学法要注意创新。如果缺少这几方面的,比赛教学就失去意义,对完成教学目标是不利的。
1.3 趣味性教学法
兴趣是一定对象所持的积极态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更是健康美好的情感。兴趣是天然的启蒙者,即可以引导,也可以培养。学生对篮球选项课的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所以从体育教学入手,培养学生对篮球选项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从体育运动中体验到运动快乐。
运用趣味性教学法时应注意:努力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尽量满足绝大部份学生的需求和爱好;通过体育与音乐相结合,体育课变的更加生动,更有活力。教学方法要兴趣化,教学手段要多样化,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组织教学的语言富有启发性、激励性。
1.4小群体教学法
小群体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结合成一些小群体,充分发挥小群体的自主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协同地进行学习,达到在学生的生理、心理、交往能力、协作精神等方面进行培养和提高的作用。
小群体教学方式则使得篮球教学充满着竞争与合作,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能学会竞争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精神。篮球运动的对抗性规律,预示着比赛双方在身体、心理和智慧等多方面的抗衡。
小群体教学适用于篮球选项课的教学。教学中要克服死搬硬套的教学方式,防止将小群体教学演变成为“放羊式教学”,在课堂上适当选用小群体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课堂联系密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人际关系的交往。
1.5导学式教学法
导学式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依据学案通过自导(预习)、互导(课堂讨论)以及教师指导和共同操作的一种师生互动合作的新型教学方式。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逐步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导学式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动作的兴趣和积极性。老师对教学内容设定一定的疑问,通过学生自己实际练习的体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不仅提高了篮球课教学的质量,同时发展学生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导学式教学法要突出一个“精”字。要求老师不仅对知识的把握要精,同时对课的设计也要精。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和情况,师生之间要及时解决问题和灵活的驾驭知识。
导学式教学法会使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一定的失衡时期,学生由以前的被动学到现在的主动学,老师有以前的填鸭教学到现在辅导教学,这期间要有思想的转变。导学式教学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在篮球选项课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与思考,对解决的问题能有深刻的理解,对于培养初学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初步掌握动作技能、建立牢固的技术概念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在学习过程中要明确目的、严格要求、积极探索,防止导学式教学变成松散的“自由活动课”。
2 建议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对教学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这决定了高校篮球教学必须做出与之相适应的凋整。新时期大学篮球教学应当以“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以培养终身体育技能与习惯为主要教学目标,以激发学生学习和锻炼兴趣为先导,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现实的需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借鉴“他山”之思想,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丰富教学手段,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努力提高学生运用技术的能力,为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技能与习惯而做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朱宏伟.浅谈高校篮球教学中几种教学法的运用[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0,(6).
[2]陈泰树.质疑教学法新探[J].江苏教育研究,2001,(3).
[3]叶生爱 “比赛教学法”在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6,(4).
[4]张清.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帆船帆板[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
[5]钟添发.全国体育学院篮球学科建设状况调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
[6]郭华恬,盛春雷.对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的探讨[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
健美操作为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普遍开设的项目之一,是在音乐的伴奏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有氧运动为基础,以增进健康、塑造形体、健身娱乐为目的的一项体育运动并深受大学生欢迎。在各式各样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健美操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其能得到广泛地开展,被广大学生所接受,是因为该运动项目的综合价值和积极作用。健美操以形体姿态为基础,采用示范领带为主体的教学形式,技术动作时尚而欢畅,动作编排丰富多样,丰富情感,娱悦身心,整合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前高校健美操教学的现状是高校学生参与健美操学习的兴趣高,参与健美操学习的动机明确。健美操学习途径多元化,不再以体育课为单一途径。学生参加健美操的频率也在增加,健美操在高校教学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虽然健美操在高校蓬勃发展,但问题也是明显存在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问题
(1)教学模式的深层次结构是指导思想,它是制定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核心,可以反映教学模式自身的特征,同时也是区分不同学科意义与价值的主要依据。我们的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正在经历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这为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健美操教学提供了参考,但没有体现出健美操细分课程的特色。也没有显现出健美操课程本身应具备的育人作用。高校健美操教师应依据、课程的特征、教学任务及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等来确立指导思想。
(2)高校健美操教师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这种现象有利于健美操教学的开展,但教师学历和职称偏低,专业水准及科研水平不高。另外,许多健美操教师对教学和训练的理论研究太少,教学中缺乏足够的专业理论知识作为支撑,使得在教学过程中仅仅重视实践教学,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指导,因而最终制约了学生在健美操上的全面协调发展。即使是在实践教学方面,健美操的教学内容也多为大众套路,教学方式比较传统和单一。大多数学生仅仅是学习成套动作组合,缺乏有针对性的专项训练。
(3)健美操教学场地、器械比较匮乏,学生多在田径运动场上课。经费投入少,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部分高校不重视健美操教学管理,健美操比赛在许多高校中没有或很少举行。此外,一些高校忽视对健美操教师的培训及日常的上课管理,不利于健美操在高校的发展。
(4)教学效果考评体系不合理。高校健美操教学效果的评价基本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这种评价方式主要是以教师评价为主,缺少过程性评价,也缺少学生的自评与互评。由于健美操的教学评价标准缺少可量化的指标体系,教师只能根据教学经验,从学生的节奏感、动作最终完成情况与熟练度来评价。这样的方式无法及时了解学生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建议
针对高校学生学习健美操热情的高涨,面对当前健美操教学的现状,高校也应制定相应的对策。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1)改变观念,提高重视度。高校应重视健美操课程改革,更新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兼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创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同时应在校园内组织健美操活动,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到健美操活动中去。
(2)丰富教学内容,正确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随着健美操的快速发展,单一的传统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高校学生对于健美操学习的需求。健美操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比如采用学生教学生或分组互学等方法等,引导学生通过互教互学的方法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同时,教师给予正确指导,并鼓励学生大胆创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健美操教师应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学校也应为教师提供提升自己的机会,如为教师提供培训或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等。让健美操教师能够全面深入掌握健美操的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竞赛规则及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能够及时把丰富、先进的专业知识传授给每个学生。
1.教学功能的缺失
经调查可以发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功能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健康教育功能不足。自《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各高校的的体育课程开始纷纷关注健康教育,并把健康教育融入到课程改革的范围中,不过目前有许多高校都把健康教育浮于表面,并没有真正把其和体育教学的内容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而是把二者作为两个孤立的系统,这样会给健康教育的发挥带来很大影响。第二,终身体育教育失衡。现阶段,许多高校并不能把体育教育和中学的体育很好的衔接起来,使得该课程的改革力度不够,再加上体育教学的内容没有把学生的自身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出发点,无法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也很难获得成功的体验,久而久之,就会对体育课堂失去兴趣,因此无法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第三,体育文化素质教育缺失。大部分的高校在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很少会把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作为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中甚至十分排斥体育文化教育,缺失了这一教育内容不但无法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到体育内容,反而会让学生走入体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误区。受传统体育教育的影响,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仍然无法达到对健康教育的要求,目前各高校的体育课程理论内容课时较少,课堂内容主要以专项训练为主,这样就无法达到培养学生体育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
2.高校体育设施状况
虽然目前许多高校都拥有自己的体育场所和体育设施,但是近几年由于各高校开始纷纷进行扩招,其场地的面积和设备的数量已经无法满足扩招后对学生的学习和训练需求。经调查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的高校在进行扩招后,体育场所的拥有数量都会低于国家标准。在我国教育部直属的高等院校中,除了少数的几所高校外,其它的高校均没有达到国家标准。其中,有一半高等院校的体育设施和场所勉强可以供学生上课使用,在另一半高等院校中有25%的院校体育设施和场所明显不足,剩下25%的院校将达到严重不足的状态,这些高校综合性体育场所比较缺乏,一旦遇到恶劣天气时,使得原本就不多的体育课时还要进一步缩减,因此,高校体育场所和体育设施的缺失将会导致他们的体育课程无法更好地开展。
3.体育教学理论的缺失
体育教学理论在高校体育课堂中是教学的基础,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许多体育理论家纷纷强调体育理论教学的重要性。不过,目前在各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并没有对理论内容加以重视,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体育教材的内容缺乏理论深度。各高校所使用的体育教材内容基本一致,都是简单介绍一些基本的体育原理,针对学生所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涉及的内容相对较少,体育教材版本的更新速度十分缓慢,内容较为陈旧,和当前时代的发展完全不相符。第二,理论创新内容不够。在社会时代的发展进程中,许多传统的理论内容一定会被社会所淘汰,取而代之的将是具有创新理念的新内容和新观点,不过近几年各高校对体育教学理论内容的创新还不够重视,无法完成社会发展对体育教学的任务要求。第三,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现阶段,大部分的高校在体育教学中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教学的旧思想,在体育课堂中仅是一味地强调以技能训练为主,忽略了对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这样会让学生养成轻视体育课堂中理论内容的学习意识。
2 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建议
1.丰富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
按照目前教学改革的要求,高校中体育教学的内容不能光以锻炼身体为主而忽略了体育文化,要全面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锻炼意识,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各高校要按照“注重基础,提高素质,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与高校的实际状况相结合,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教学内容以及上课时间。教学内容通常包括有利于所有学生参加、并可以发展学生体能的体育项目,比如排球、乒乓球等;还有实用性较强、适合日常训练的体育项目,比如跑步、篮球等;可以培养学生团队意识、良好品质的项目,比如野外生存活动;学生感兴趣、并能从中得到放松的体育项目,比如游泳、游戏等;对体育场所和体育器材没有较高要求的体育项目,比如羽毛球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在体育课堂中适当的增加一些理论讲解,把体育训练的方式、方法传授给学生,或者选择一些具有较高水平的比赛为学生加以分析,比如NBA、奥运会项目比赛等。另外还可以为身体有缺陷的特殊学生开设专项康复体育课程,让这些学生的体育课堂更加丰富、更加实用。
2.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高校中的体育教师不但是实施体育工作的主要群体,是进行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力量,同时还是决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高校应该采取引进来的方式来弥补体育教师缺少的这一问题,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快的受益。针对已经在职的体育教师来说,高校可以采用走出去的方式加以解决,另外高校还可以制定一系列的培训计划,拿出专项的教学资金,让体育教师在进修和培训的方式中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教学知识,从而可以适应社会发展中对体育教学的要求,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3.加大体育投资
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为减轻目前高等教育承受的社会争议,改变社会的负面看法,高校必须重视实验教学,加强大学生动手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下面结合自身教学情况,就高校实验教学改革提几点建议。
一、重视实验教学
长期以来,实验教学作为理论课程的附属环节,被看成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在绝大部分高校均未得到重视,将实验教师和管理人员放在了次要地位,极大地挫败了实验教、管人员的工作热情,其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而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误认为实验课可有可无,实验中机械地按照实验步骤,获得几组数据,对实验设计思想、实验方案等缺乏最起码的思考,学生仅为了上交一份实验报告来到实验室,对实验现象视而不见,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束手无策。因此,部分高校的实验教学形同虚设,完全散失课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目的。
为此,要改变此种状况,高校需加强对实验教学重视,至少应将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放在同等地位,并且同工同酬,提高实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并对教师的实验教学进行严格监控,进而促进其对学生实验的严格要求。因此,学校加强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可促进教师及学生均认真对待实验教学,起到一箭双雕之效。
二、加强实验课程改革
首先,需要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原则上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0%、理工农医类和师范类本科专业不少于30%,高职高专类专业不少于50%[1]。
其次,加强实验课程的改革。传统的实验课是对应理论课而设置,这样只利于单独一门课程的改革和完善,而不同科目的实验课程之间缺少配合和沟通,整个实验教学缺乏系统的统筹安排[2]。使得教学内容既有空隙又交错重叠,降低了学生的学校效率,也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3]。且多数实验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只需跟着步骤完成报告即可,严重阻碍了其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实验课程应根据需要更新教学实验内容,及时删除陈旧实验,引入新的具有实用性的实验内容,将理论与新的实验技术结合,使实验课程能够与时俱进,且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创新性[4]。可将实验课程划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形成较强的实验教学系统。基础性实验及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使得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综合性实验,在基础实验的前提下,增加一定的难度,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设计性实验,用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由教师提出实验目的、要求,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完成,要求学生综合一门课程或一类课程的知识点完成实验[5]。
最后,在实验教学中,针对实验课程,教师应向学生灌输一定的科研思维,启发一定数量的对学术兴趣浓厚的学生,为其进一步的深造奠定基础。教学中,教师可将实验当作一个科研课题,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学生感兴趣的、与科研应用密切相关的问题,平时教师也应注重查阅研究性文献和书籍,将零散的知识点、理论热点系统地穿插在实际应用中,给学生展示学科的发展趋势、科研成果,开阔学生的眼界,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6]。
三、加强实验教学观念改革
目前高校实验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方法相对落后,大多数实验课仍采用教师事先告知学生实验项目、方法,学生按照已知的步骤进行操作;且通常教学将理论和实践独立开来,加之实验条件的限制,多数情况在理论课结束一段时间后,才进行实验课的安排,造成了理论与实验的脱离。
因此,关于实验教学观念改革,首先,实验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可将实验教学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这样循序渐进,打破固定的实验教学模式,增强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4]。其次,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紧密相结合,且同等对待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将实验教学也单独作为一门课程,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教学[2]。实践教学中尽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独立思考、自主设计和操作,必要条件下老师给予帮助。最后,多样化考核实验课程,改革传统的实验考核方法,建立以能力评价为核心的成绩考核体系,建立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创新意识和实验考试等多环节相结合的综合评定方法,迫使学生端正对待实验课的态度[5-7]。
四、加强实验室管理与建设
实验室是高校开展实验教学的硬件基础,其管理和建设直接关系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因此,首先实验室应投入资金,及时更新仪器,淘汰陈旧设备。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实验技术总在不断更新,造成许多新技术学科课程难以开出实验,或是因实验设备数量不足,只能开出演示实验,使学生失去动手的机会[5-7]。可见,学校在实验仪器上的经费投入非常必要。其次,实验室的运行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目前,许多高校的实验室管理基本上由专业教研室直接进行管理,缺少一个统一的管理中心,不能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因此,实验室管理需要实行统一管理、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利用所有教学资源,并不断完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制度、安全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人员管理上,实行校领导、二级学院领导分管统筹,实验室主任主管,结合实验员具体实施及学生助管等多级管理方式,促进实验室管理的不断进步。
五、加大实验教学经费投入
实验教学经费是进行实验教学的有力保证,是决定实验教学开展的根本依据。因此,实验教学要适应学校的发展,就必须根据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提高教学经费的投入。目前部分高校不断扩招,而学校实验场地面积并未相应增加,造成学生人均实验面积减少,同时实验教学经费也没有随之加大投入,造成实验经费的不足,实验教学远远达不到实验教学课程的标准。更为不妥的是,实验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减少实验项目,实验耗材试剂质量也得不到保证,使得实验教学质量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因此,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必须保证实验经费的相应增加,且为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应有计划地逐年增加实验教学经费投入,用于教师实验教学改革、实验设计的创新,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培养好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所以实验教学经费的持续投入,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既是对学生成长的负责,也是对学校声誉的负责[8]。
六、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一、非数学专业高校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经过深入非数学专业高校数学教学的实际,通过询问、调研和考察,就非数学专业高校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归纳出以下三个方面:
1.难易度不好把握
在对非数学专业高校数学教材的知识难易程度的把握上,一直是一项很难把握、不好考量的工作,有些版本数学教材因为知识难度太大而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动力,有些版本的数学教材则因为过于简单而没有达到真正的数学知识普及、数学知识教育的目的,所以,可以十分肯定地说,就目前非数学专业高校数学教材的知识难易程度把握,是教育部门、各大高校、广大一线数学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大问题,这是不能回避的.
2.教学大纲经常改动
多年来,在非数学专业高校数学教学工作中,因为各抒己见、难易不齐,各大高校都因为自身属于非数学专业高校数学教学,导致没能形成一个统一的高校数学教育大纲,即便是一些省市、地区初步确立的教学大纲,也会有周期性、甚至经常性的改动,为教学增加了很多非预见性困难,所以说,确定统一、相对固定的数学教学大纲是一项亟须解决的问题.
3.学生兴趣不好统一
因为在一些高校中,所开设的是非数学专业,也就决定了对数学教学的非重点或者不重视,而这种非重点、不重视的理念直接影响了学生们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了高校学生们对数学学习的动力,久而久之,会产生数学是辅科目,学到什么程度、取得什么成绩都无所谓的态度,致使长时期以来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标准不好统一,为非数学专业高校的数学教学工作增加了很大阻碍.
二、非数学专业高校数学教学相关的建议
为此,针对非数学专业高校数学教学,结合教学中的实际经验,积淀数学教学中的成熟理念,提出以下四条合理性、科学性建议:
1.科学计划,合理制定教学大纲
首先,要实施科学立会,即就非数学专业高校数学教学大纲召开相关的会议,要针对议题事先做好调查研究,可以采取普查制与抽查制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基层的民意测验,从而为最后拍定教学大纲提供科学、合理、可行的教学大纲,为数学教学开启好成功的第一步;其次,要抓好实施监督,“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那么,非数学专业高校教学大纲真正确定后,还要成立相关的督导组、检查组对大纲的实施情况、推进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这种监督既要是考核式的,同时也要是惩治式的,考核主要是针对执行情况进行周期性检查,惩治主要是针对不按大纲执行的高校进行严厉的追责,真正把高校数学的标准统一起来;第三,要形成制度和机制,这是对科学拍定的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保障,比如建立起《教学大纲执行制度》《教学大纲遵守制度》,相关工作情况的检查制度和检查机制等,都需要步步厘清,确保教学大纲的稳步、有效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成功推进.
2.准确考量,调整知识难易程度
首先,要做好教材的互补性,要体现科学实用性;其次,要做好教材的修订,即在分册、分单元、分页等基础上,做以科学合理的安排;第三,要做好知识体系的统筹安排,即针对教学的知识内容,要本着比数学专业院校要简单一些的原则.
3.立足普及,定位非数专业课本
在这一点中所说的普及,就是在非数学专业高校数学教学中,站在普及数学知识和提高学生们数学技能的角度上去排解问题,就是要把相关数学教材制定的起始点定位在知识普及的基础上.例如,在学习《特殊函数论》这一章节时,可以就“Zeta函数和数域上的L-函数”、“素数基本定理的初等证明”和“椭圆函数和Theta函数”等知识点进行较为系统的学习,但是就《超几何函数和六直线分布问题》这一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则不好在非数学专业的高校中推广,所以说,本文建议类似于“超几何函数”等难度较大、知识较深的数学知识要在教材中加以适当的精简和删减.
4.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学习内容
首先,要与数学自身的发展合拍,在非数学专业高校数学教学中,虽然对知识的难易度、繁杂度上较专业性的高校作以认真的调整,但是如果教学需要,或者学生们所面对的自身专业的需要,不但增加或者删减相关的知识点,而且必须要责无旁贷地作出让步,责无旁贷地做好增加或者删减;其次,要与时展合拍,非数学专业高校数学教学中所指的与时展合拍,指的是要跟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潮流,在我国则要一心一意地服务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要不遗余力地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祖国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优秀的数学人才、发展人才;第三,要与科技发展合拍,在非数学专业高校数学教学中,或者航天,或者航海,或者军事,或者工业,大凡各个科技发达领域,都要责无旁贷地把数学知识进行高端的更新,力求在非数学专业高校数学教学中,取得数字知识自身的创新、进步.
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各种便利,网络授课和多媒体授课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智能手机和各种方便携带的电子产品也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由此衍生出了一些新问题,手机除了通讯功能同时也具备了上网功能,导致很多学生难以抵抗网络的诱惑,课堂上看手机、打游戏的学生不在少数。此外,科研在高校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高校教师除了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也要投入大量精力从事科研活动,分配在教学上的时间相对减少,因而必然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
目前大多数的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成长牵动了几代人的心,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最终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提高教学质量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有重大的意义。
一、高校教学质量下降的原因
第一,高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与中学时期不尽相同,大部分高校教师只对所授课程负责,教师只有上课才会跟学生有接触,课下跟学生交流相对中学教师要少很多。这种模式下,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行为约束力和震慑力不够,学生的听课效率因此也会降低。虽然进入高校的学生已经成年,应该也必须对自身行为和未来负责,但是教师还是应该对课堂秩序负起责任。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学生却趴着睡觉或看手机、打游戏的现象。有些教师对此熟视无睹,只专心自己讲课,缺乏对课堂纪律的有效约束。
第二,有些教师本身存在一些问题。如果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不扎实,知识面太窄,就很难旁征博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降低。教师和学生之间除了在课堂上有交流,课下根本没有沟通,作业也存在相互抄袭的问题。另外,高校教师本身受科研工作压力的影响,精力偏离教学的教师也比较多。虽然科研与教学互为补充,但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和学生面对面地有效沟通,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学生本身的问题。很多学生从高中升入大学,本以为可以轻松一下,却发现大学所授课程内容更深入、更难懂,想获得好的成绩,也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有些学生能面对现实,奋起直追,但有些学生就不想像高中时那么努力了,再加上高校教师对课堂纪律的要求较松,因此,课堂上不听课的学生就比较多,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下降。
第四,高校的教师评价和考核中,科研所占比例日益增加,因此,高校教师的科研任务也日益加重。由于教师本身精力有限,科研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部分教师很可能相应地降低了对教学的投入,最终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方法
作者简介:穆丽婉(1969-),女,辽宁营口人,大连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技术学院,副教授。(辽宁大连116011)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2009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034-02
因材施教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也是教育者必须具备的教育理念。然而,即使在世界顶级名校哈佛大学的教育中,也会有比尔・盖茨在大三时毅然弃学从商;刚刚辞世的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也在里德学院学习了6个月后退学,乔布斯说:“从我退学的那一刻起,我就再也不用去上那些我毫无兴趣的必修课了,而是开始旁听那些看起来比较有意思的科目。”比尔・盖茨、乔布斯,他们在计算机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可是从他们身上却体现了在高等教育中难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前几天看电视招聘类节目,一位应聘者是2008年毕业于北京某学院某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她发现对所学专业一窍不通,致使两门课程挂科,经过几次补考,一直没有通过,毕业时她没有如愿取得毕业证和学位证,只拿到了一张结业证。离校后她又参加了2次补考,依然没有通过。在校期间,虽然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却在记者团中工作得有声有色,获得了宝贵的经验,毕业后找的工作和所学专业无关,而是与编辑有关的工作,她想应聘到大的企业做企业策划和编辑工作,在场的18家大型企业的达人普遍认为:仅凭一张结业证想进一些知名大企业根本不可能,因为毕业证是敲门砖。这仅是一个例子,代表的也许是个别现象,但她为错误地选择了专业所付出的代价也许比我们看到的大得多。
近几年来,尤其是高校扩招以来,多数教师议论较多的一个话题是:学生的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这种现象与扩招后一些学生录取分数较低,基础较差有关。本人一直在一线从事教学,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多,曾在所授课的班级做过调查:3个班80多名学生中,报考时对所学专业了解并且也很感兴趣的学生不足20名,仅占约25%,这种状态下,学生的学习状况怎不令人担忧?
一、因材施教应顺应时代的发展
1.经过笔者的调查和深入分析,厌学背后有着多方面、较复杂的原因
(1)高考报志愿时,部分学生带有功利性、盲目追随所谓热门、就业好的专业,其实对所学专业了解甚少,等到真正接触到专业课程时,才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才意识到自己犯了方向性错误,但已经没有了退路,只能硬撑着往下学,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尽管努力也只能事倍功半,结果只想混个毕业证能就业就行。
(2)部分学生的家长社会关系广泛,已为孩子安排好工作,就差一张文凭了。而且以后工作内容与所学专业之间没有太多的联系,他们认为学什么都没用,缺少了学习的动力。
(3)部分学生没有考上感兴趣的专业,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他们有着自己的目标,并为目标而努力,把学校该学的课程当成了副业,考试及格是他们对自己的要求。
(4)少数学生经过十年寒窗,终于挤过千军万马的高考独木桥,认为该歇歇了,因此将大学当成避风的港湾,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在沉溺于网络或花前月下的同时,考试成绩一次次亮起红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体制的不断创新和完善,社会上需要多元化的有创造性的人才,因材施教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想办法改变这种现状
(1)学校方面。
1)高校可将学生选择专业的时间进行调整: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的学生在大一时不分专业,大二时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来选择专业,在大一的一年时间里,一是学生对大学生活有了感性认识,对专业情况可以用心地了解;二是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学生根据爱好选择专业,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这种模式在条件允许时应该被更多的高校借鉴和推广。
2)层次相近的文理高校及专业之间可以加强合作,为选择专业时犯方向性错误的学生调换专业开辟绿色通道。以上文女学生为例:当她发现对所学理工专业根本没有兴趣,而对另一个文科专业感兴趣并很有天赋时,她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调换专业,学校可以根据她的申请对她文科相应专业进行考评,考评合格后,由学校负责她的专业调整甚至是层次相近的学校间的调整,当然这种调整会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学生自己而言是力所不能及的,而对于学校,只要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只要去做,制定好相应的制度还是可以实现的,毕竟这样的学生很少。而教育要实行因材施教,要人性化,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教育应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
(2)另一方面,作为教师,要提高认识,与时俱进,要把因材施教的理念贯穿于教学中。
本人在近几年的教学中,针对学生厌学的几个原因,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法。在满足多数学生正常要求的同时,对于厌学的几类学生进行不同的鼓励引导。
1)对于第一类学生,在当前不能调整专业的形势下,鼓励他们既来之则安之,在保证所学专业各科成绩合格的前提下,业余时间参加自考,学自己喜欢的专业,争取在毕业时拿到两个专业的文凭,将来可选择喜欢的专业就业,有少部分学生按照本人的建议如愿以偿。
2)对于第二类和第四类学生,他们的自制力较差,因此在课堂上要多关注他们,多与他们交流,因为学生如果喜欢哪个老师,他们就会喜欢这个老师的课,因此不仅要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还要真心地关心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他们做朋友,逐渐改掉他们理所当然混日子的想法,引导他们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3)对于第三类学生,鼓励他们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引导他们只有在感兴趣的领域才有可能出成绩,已有许多学生从中受益。例如:有一名学生经常缺课,后经多方了解,他对所学专业一点兴趣没有,不上课的时间他是在学习程序设计,毕业后想从事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工作。在与他认真沟通后,本人给予了他支持和信任,允许他在课程冲突时选择他喜欢的课程,课程结束考试中,他实现了对笔者的承诺――考试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及格,并在不久后通过了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
“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每个受教育者的思维都有其独特的方式,因而对他们进行个性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个性教育必须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纠正不良个性,发扬优良个性,最终使学生的个性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这就是教育中常讲的因材施教原则。个性差异和因材施教不但存在于整个教育过程中而且始终受到普遍重视。我们要不失时机,针对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使他们树立信心,增加勇气,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学生是学校的产品,对市场经济起着主导作用的是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并最终形成信誉和声望而站稳市场。新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迷茫时的引导者和领路人,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模式把所有的学生打造成标准化的产品。
二、教学与科研的平衡
自19世纪初德国教育学家洪堡提出“高校应该是研究与教学的统一体”以来,高校开始承担起科学研究的职能。到20世纪末期,随着各国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减少及大学间竞争的加剧,研究在大学中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其地位和重要性远远超过教学。[1]尤其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教师的薪水、晋升和终身教职的确定最终是依据其科研成果而不是其教学绩效,大学制定的教师学术奖励体系中几乎看不到教学的影子。”
当今高校科研氛围愈来愈浓,许多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得有声有色,更有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的许多项目,体现了学校与高科技接轨以及产、学、研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并且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与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科研能力,使人才培养达到了理论与实践、提升与创新的结合。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科研是源,教学是流”。教学与科研协调得好无疑会相互促进,过分地注重了一面,都会相对削弱另一面。现阶段,许多高校都存在着一种现象,教师将过多的经历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努力写论文,以完成科研工作量,没有更多的时间来研究如何上好每一堂课,如何因材施教,如何不断地更新知识体系,于是,一方面少数教师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生不喜欢他们的课,却没有硬性指标来考核,课就这样年复一年的上着,学生厌学愈来愈重;另一方面,重压之下,科研能力相对薄弱、找不到合适项目的教师只好“另辟蹊径”,学术造假、论文剽窃案例屡见报端。
这些现象致使教师在教学与科研的投入精力比例严重失衡,这种长期的教学与科研严重脱轨现象,势必影响高校的发展前景和声誉,进而影响到生源、人才培养及服务社会等问题。
笔者认为,未来发展中应该让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全身心回归课堂,但他们要关注科研的成果,关注科研的前沿,不断更新知识;让具有很强科研能力的教师专注于科研,多出精品论文,并负责指导学生科研,经常将科研成果以学术报告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各自发挥优势。教学与科研并重应体现在对于教师考核的方方面面。正像科学家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一样,不能期待着所有的教师都成为科学家,高校毕竟不是研究院。
三、结束语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规划中明确提出: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围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创新教育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实现人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这要求我们不断开拓思路,遵循教育规律,切实将每一个学生打造成适合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