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6:22: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调研成果转化运用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归纳起来,课题来源大致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围绕党委决策部署选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有的放矢开展监督的基本方式,是调研课题的基本来源;二是围绕人代会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选题。人大代表是所在选区选民利益的代言人,所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很具代表性和针对性,是调研课题的主要来源。三是围绕群众来信来访问题选题。因其反映的基础设施建设、失地、失业等问题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且比较迫切,是调研课题的直接来源。四是围绕政府中心工作选题。既可以促进工作开展、保证目标完成,又可以促进“一府两院”更好地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是调研课题的重要来源。五是围绕视察、执法检查发现的问题选题。把视察、执法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作为调研课题,既可以促进所关注问题的有效解决,又可以增强调研的针对性、实效性,是调研课题来源的重要补充。六是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选题。是人大体察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主要手段,也是调研课题的首要来源。
人大的调研不同于其他部门的调研,只有充分发挥人大及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切实转变作风,创新调研方法,才能不断提升调研的质量和水平。
1、科学制定方案是前提。要根据年初监督要点当月或当季度工作计划提前统筹制定,合理确定调研人员、调研地点、调研对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避免重复或频繁到同一地点、对同一对象进行调研。调研既要听干部汇报,又要听群众想法;既要看“窗口门面”,又要看“犄角旮旯”;既要看先进典型,又要看后进单位。
2、精心组织实施是保障。调查前,要组织调研组成员认真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加强同联系部门的沟通,为调研做好充足准备。调研中,通过综合采用“看、听、查、访”等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同时,要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既要深入一线,又要有针对性地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群众代表进行座谈,有针对性地收集意见、建议,做到吃透上情,了解民情,掌握实情。
3、及时总结提炼是关键。要改变重调查、轻研究现象,通过深入研究思考,扎扎实实从调查获取的众多表象事例中提炼总结出某些共性和个性的特点及规律,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实现“窥一斑而见全豹”,积极寻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综合归纳后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调查研究是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调研成果是否充分体现,并为党委决策提供了参考、为“一府两院”改进工作提供了建议。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6-0136-02
1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现状
在目前的形势下,我国高校的科研发展进入了相当重要的时期,在高校竞争力上,知识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其衡量指标[1]。高校科研成果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是影响较大的,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方式,向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促进了中国走向繁荣的速度。
在多年里来,各个高校始终把“改革创新、服务国家”作为学校发展的理念,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阶段,各个高校明确提出要把技术创新放在学校发展的首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在截止到2016年底,中国高校与各个地方政府合作共建162个产业技术创新中心,24个技术转化中心,年度转化项目达到2281个,实现销售达到1073亿元,孵化产业1547个,共累计向社会培训人才53419人,在过去的一年,各个高校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使得各个地方企业销售收入达到8434.28亿元,利税832.91亿元。
2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需求
基于向不同科研用户在成果转化中的信息需求了解,笔者在我国15个省份的42家科研院校中,通过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的方法,围绕用户需求特点、用户产业信息搜集困难以及用户基本信息等等一共设计了几十余项观察指标,此次点差问卷共发放734份,对126名可以女人缘进行了访谈,这些科研人员主要由教授、副教授以及研究生等组成,在此之中,教授所占比为56.00%,副教授所占比为37.00%,研究生等所占比为7.00%。通过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结果分析表明”:
1)中国高校的相关科研经费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国家或者省级部门项目支持或者由高校自筹的方法来完成[2],在此之中,国家以及省级经费为84.00%,高校自筹或其他形式为16.00%。
2)在解读用户在项目上的实施数据是发现,多数处于试验阶段或者还在立项、研制阶段,假如又把市场预测目标阶段放入我们的调查来看,在科研成果转化的前几个阶段的总比达到82.41%,表明各个高校的科研成果还没有正式进入市场,他们依然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在科研成果推向市场工作上,还存在着大量的困难。
3)在高校成果转化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对于学位论文、专利等常规文献以及技术信息、政策信息、研究报告等非常规信息具有一定程度的需求,只是由于每个研究人员的工作职位不同,对于所需要的信息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4)在目前来看,高校科研人员在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上,可以主要分为公共信息渠道、校内渠道、个人渠道以及商业渠道等等[3]。公共信息渠道包括公共图书馆、免费网站等,校内信息渠道包括校内图书馆、校地合作等等,个人渠道包括项目评审、项目申请等等。
5)在目前的环境中,高校科研人员对相关信息的@取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说信息面过于广泛,导致信息搜集耗时长,并且对于信息收集的准确性不能保证。此外,科研人员在获取信息的渠道数量上比较少,在对于所做科研行业的发展动态了解上比较弱,对于全程对数据的跟踪也是相当困难的。
6)访谈用户在对于相关信息服务上有相当大的期待,他们希望可以有一个信息整合与处理的平台,在对于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上有很大的需求,希望可以在需要时,对这些信息能够随时获取、调用。
3 面向科研用户需求的相关信息
3.1 相关信息类型与特点
在以上的调查中发现,中国高校在科研技术创新以及科研成果转化中比较注重非传统的信息,所以就这些信息进行了归纳[4]。
3.1.1统计类信息
在经过相关的研究部门对资料进行整理后,所得到的产业信息资源汇总。这些资源信息主要是以手册、数据库以及年鉴等形式表现,比如“中国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中国2016年经济统计手册”等等。
3.1.2报道类信息
其主要是由相关的技术创新进展、动向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所挂钩的信息。在报道类信息上,它的优点主要是可以向用户传递即时性的信息,在对于国内外的经济信息、生产建设信息以及市场动态上都可以向用户传递最新消息,通常报道类信息是以网站为通道,也有一部分是通过传统的报纸来传递,比如“中国新闻网”“新华日报”“第二财经新闻”等等。
3.1.3报告类信息
其信息主要是指通过对某一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分析后得到的要就成果信息,其主要特征是比较严谨,内容深刻等。在研究报告中,根据研究的层次可以对它分为分析报告、调查报告、可行性报告等等[5]。根据报告中的文字形式可以对它分为技术分析型与统计图表型。在研究报告的来源上又可分为政府研究报告、行业分析报告、数据库收录报告等。在内容上可以分为分析型、数据型等。
3.2相关信息获取途径
3.2.1国内外权威机构
国内外权威机构会定期一些研究报告、相关政策等信息,是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来源。
3.2.2行业机构
行业机构一般是指行业发展规划政策实行的行业权威部门。比如“国家能源部”“中国小麦研究中心”等。
3.2.3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是行业科技发展后形成的产物,行业协会作为沟通行业内部的纽带,对行业的利益平衡进行协调,是一个公共性的部门,比如“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科技协会”等。
3.2.4商业数据库
在商业数据库中,其信息存储相当广泛,并且检索速度很快,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信息来源。
4 面向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平台的构建
在各高校不同的科研领域中,笔者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应用至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平台构建中。
4.1 资源调研
在技术服务平台的构建中,资源调研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本次调研一共对几百个相关的网站进行了跟踪,通过上述信息渠道对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6]。在这几百个网站中,对其中的每一项都进行了相关信息的汇总,在对会总会的信息进行分析之后,整理出需要的信息,应对其来源网站进行检测。在所需要的新能源汽车相关信息中,政策法规类信息网站为57个,生产技术网站有43个,新闻资讯类网站有273个,研究报告类网站有67个,在此之外,笔者要对相关的图书、报告以及年鉴进行了信息的更新与补充。
4.2信息采集
参考国家科技部的《网络资源描述元数据规范》、国家科技图书中心的《NSTL数据加工规范》以及《会议资源元数据研究》。
对于需要的信息网站上的更新频率以及资源数量等,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信息进行采集,对批量化数据进行自动导入、对零散数据进行人工添加、对有规律的信息进行智能识别[7]。对于信息数据分散比较广的内容,根据网站自有的数据分析软件自动进行收集,并在信息收集之后,有相关的人员进行识别,对于不需要的信息予以剔除,需要的信息进行录入。并按照前文所述的规范进行后台部分的导入,在数据库系统因为在元数据方面是相当规范的,所以可以采用批量化进行自动导入,对于数量比较少的信息通过人过添加方式进行导入。在收集信息之后,对这些信息按照后台录入标准进行统一标准制定,对不同的信息资源实现规范化组织。
4.3信息服务平台的开发
基于用户需求的调查情况,以新能源行业的信息整合平台建设技术为参考,对服务平台进行开发,对于整个服务平台运用dotCMS开源系统实现二次开发,增加服务平台的系统稳定性,在此系统中运用的基本环境是Eclipsc+MySQL+dotCMS+tomcal[8],系统主要模块包括系统管理模块(接口管理、数据库管理)、用户推荐模块、系统前台模块、用户资源评价模块、检索模块等等。
4.4服务平台前台的服务功能
在基于知识产权的大数据下,服务平台紧紧围绕用户的需求,对不同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在服务平台中信息资源主要包括行业报告、政策法规、统计数据、新闻资讯以及相关的技术动态、专利成果等等。在每一种信息类型中,都按照信息内容进行分类导航以及相关连接。在服务平台上,还可以提供相应的信息资源下载功能、信息分享传递功能以及用户评论功能等等。并在平台使用的过程中,对平台的服务进行不断的完善与扩展,比如面向第三方的RSS调用、用户空间体验等等。
4.5服务平台试试效果
在改新能源产业服务平台设计应用成功后,在以此为基础之上,在各个高校的其他科研成果上也进行了相关服务平台的设计应用。在每一个服务平台上,对相关的科研人员进行了宣传,并且截止到目前,已经有许多技术服务平台信心实现了与其他系统的信息交换,在截止到2016年12底,从技术服务平台得到的反中可以得到,98.54%的用户在服务平台的体验感比较好,平台内容比较丰富,在平台的其他方面,用户也给了一些相关的建议。
5 结束语
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平台是支撑高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服务系统,在此系统的构建上,需要建立相关的高校合作工作方式,将这种合作方式贯彻至服务平台建设的整个过程,去实现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钱诚,王晓兰.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培育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10):10-11.
[2] 朱雪忠,李闯豪.AUTM的新发展及其对我国构建高校技术转移信息平台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6(16):166-171.
[3] Currie W L,Wang X,Weerakkody V,et al.Developing Web services using the platform:technical and business challenges[J].Journ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3,17(5):335-350.
[4] 陈飞宇.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校企技术转移机理及博弈模型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5] 邵荣,徐雯,丁小芹,杨锐,吴跃伟.面向中国科学院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产业信息集成服务平台构建方法探索[J].现代情报,2015(11):74-78.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比较低、速度比较慢、科技成果转化比较难的现状,严重影响着高科技成果对传统产业改造的进程。
1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管理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科技成果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成果验收(鉴定)、登记、建档、申报、评审、奖励、成果推广等项内容。重视和做好科研成果的目标管理工作,有利于正确评价和肯定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保护其合法权益,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使科技人员在“发展新产业”的科研竞争中固有优势、保持持续发展的后劲,从而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主体。目前,我国科技队伍主力军在高校和科研单位,科技力量游离于企业之外。而企业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更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执行者。因此,在进一步的改革中,应创新加强对企业这一主体的科技成果管理。首先,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当鼓励、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其次,企业科技经费的投入,应重点用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项目,要加大对企业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最后,积极鼓励科研院所进入企业,建立一批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解决产业集成创新中的科技、工程和装备问题,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创新以成果转化为核心的成果管理目标。科技成果管理工作要以促进成果转化为核心目标,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建立健全成果管理的规章制度,用法律手段规范登记工作,掌握和提供科技成果信息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交流与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建立多种科技成果评价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竞争、生产实践以及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等形式得到评价,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是创新科技奖励管理制度。科技奖励是一种手段和措施,其目的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科技管理中科技奖励工作应认真贯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奖励制度,激励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2创新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促进科研工作开展
科技档案是科技生产、试验、管理等活动的真实记录,它生动载录和说明了整个科学研究过程的全部活动信息和科学事业发展进步历程信息。在科技管理工作中,科技档案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期基础,是科研成果、技术发明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对促进科研工作开展,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的创新应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建立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科研成果的登记、存档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有助于实现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办公自动化、现代化,有助于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水平。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健全成果登记的档案制度,督促所有科研人员积极主动地进行成果登记工作,引导科研人员积极使用成果登记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充分地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和科研成果的认知度。
其次,加强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科技档案利用工作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提供简单查找利用单一的文字资料,信息的综合利用要形式多样化。因此,进一步开发科技档案资源信息,是服务好科技建设的关键。这就要求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者不能局限于就档案工作而做档案工作,应随时关注科学研究发展的动态,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有关工作,全方位了解一个科技研究的全过程,以及该课题在实施发展过程中需借鉴的文献信息和相关资料的利用。了解到最前沿的科技研究发展的动态信息,从而使科技档案工作更好地满足科研工作的发展需要。
最后,重视科技统计工作。科技统计工作的意义和地位在于采集、整理、分析、研究客观、真实的数据,提炼、形成科学的概念,为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本质提供依据。因此,科技管理应加强科技统计工作,不仅为科技决策者提供数据服务,而且参与科技政策研究,为科技政策制定提供咨询,对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科学化、现代化。
3创新科技项目管理,促进科技成果开发
项目管理最初是从开发和生产大型、高费用、进度要求严的复杂系统的需要中发展起来的。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组织、企业开始注重项目管理,将其灵活地运用于科技开发活动的管理中。在科研院所,项目管理主要运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项目监控评价体系。项目监控评价体系应具备健全的科技项目评估与遴选功能。要健全、完善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其提供咨询建议的作用。同时组建产业布局规划组、宏观政策研究组及盟市、部门、企业的科技管理网络系统,对实施项目进行连续、精确地定量分析,为立项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二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在项目审定、专项资金计划下达之前,要对项目进行实地调研,特别是重点项目,要了解查看拟扶持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包括项目的工程建设情况、技术开发能力、资金筹措情况、项目实施配套条件和生产经营状况等。把调研拟扶持项目工作作为项目专项资金审批安排程序的一个重要环节,掌握扶持工作的主动性,使专项资金真正能够用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上,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关键词 工会工作 调查研究 创新发展
党的十对新时期工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会组织如何围绕新形势下工会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把调查研究贯穿于履行工会各项职能的全过程,形成重视调研、学会调研、善于调研的风气,推动工会组织的调研工作迈上新台阶,这是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大力抓好调查研究工作
(一)高度重视调研。把加强工会调查研究工作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指导工作创新的重要环节,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要针对职工群众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和工会面临的现实问题,制定调研计划,精心部署,深入开展研究。要建立领导带头调研制度。发挥工会组织植根基层、贴近职工的特点,面对面倾听职工呼声,及时准确收集职工队伍和劳动关系状况的一手资料。为领导科学决策和工会正确行使职权提供准确依据。
(二)加强学习调研。加强学习是做好调研工作的基础。刻苦学习、善于学习是工会干部的政治责任和第一需要。工会干部要坚持学习,率先垂范,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学习中思考,在实践中探求,破解发展难题。要注重学习业务知识、专业技术,加强理论学习,加强对政策法规的学习,用十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全面了解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练好调查研究的基本功。
(三)建立推进机制。按照“调查研究出成果、创新服务促发展”的思路,探索建立调研工作推进机制,形成调研谋发展、调研解难题、调研促提升的浓厚风气。要强化调研工作整体牵引力,加强调研队伍建设,增强工会干部调研工作责任心。要搭建调研工作交流平台,注重调研报告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内参性。要发挥主题调研带动作用,着力在面上求广、在点上求精、在作用上求成果转化。要强化调研工作督促作用,着眼调研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运行,坚持从建章立制入手,探索实施调研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管理,激发工会干部开展调研工作的积极性。
二、围绕中心,深入基层,积极开展课题调查研究
(一)突出调研重点 服务发展大局。紧紧围绕年度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抓住当前社会反映最强烈,职工群众需求最急迫,推动实际工作最直接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展开调研。按照“出精品,破难题,求实效”的要求,加强调研工作的规范化、社会化和科学化。把调研过程作为解决问题、推进工作的过程,作为理论和实践创新的过程。
(二)创新调研方式,摸清基本情况。积极探索创新调查研究方式方法,如探索报刊网络民意调查,探索民意调查的调研方式,探索开放式调研,联合上级机关和研究机构共同开展调查研究。既要坚持传统的座谈会、研讨会、走访调查、蹲点调查、典型调查、对比调查等方法,还要积极吸收现代科学成果,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以及规划与优选方法、预测与评价方法等开展调研。要深入到基层,认真倾听职工群众的建议和诉求,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查找问题的根源,结合面临的形势,组织精干力量进行课题研究和攻关,形成典型性、系统性、综合性的调查报告或课题研究报告,为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抓住问题症结,认真分析原因。认真分析影响工会组织作用发挥的原因。首先,要查找工会组织自身原因,主要是工会干部思想观念、能力素质、工作作风、工作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是否适应形势任务发展的需要。其次,要查找工作内容和活动方式是否有问题。主要看工会干部能不能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职工家庭,调查了解实际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有力措施,工作行政化、机关化倾向严不严重,工作效率是否低下,缺乏活力,有没有创造性、主动性。再次,要查找管理体制存在的不适应形势任务要求的问题。政府部门转变职能的力度,决定着工会发挥作用的程度。
三、积极探索,规范运作,推动工会工作创新发展
近年来,安徽省经济发展迅速。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发挥了重要的先导作用。这表明,安徽省在深入开展招商引资的同时,努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
一、研发转化基础
(一)科技队伍情况
安徽在人才队伍、科学家建设方面,在中部地区处于中等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也相当接近。但与江苏发达城市相比就处于较为落后水平。
(二)科技机构情况
安徽的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在中部六省中名列前茅。但与江苏等发达省份相比,安徽的科技机构还相对较少。2010年安徽拥有科研机构2221个,同期的江苏是6735个,是安徽拥有量的3倍以上。
(三)科技投入情况
安徽近年在创新投资上有很大的提升,就 R&D 经费投入而言,从 2008 年的 995 亿增长到 2010年的1637 亿,提升幅度较大;R&D 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从2008 年的 112%到2010年的132%,提升幅度较缓。此外,安徽的 R&D 经费投资额及投资力度,地方政府对于创新投资的力度在中部省份中都处于中上游水平,与中部地区创新能力较强的湖北、湖南省差距不大,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与江苏等发达省份差距甚大,说明安徽政府对于创新投入的重视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研发转化现状
(一)科技成果情况
2010 年安徽省专利申请量37780 件、专利授权量16012,与 2009年同比分别增长了 1306%和863%,超过了中部省份湖北和河南,但与江苏相比巨大,且2010年江苏省国家科技奖是安徽省5倍以上。因此,安徽省专利申请量虽然有大幅的增长,但专利申请与授权的水平有待提高。
(二)技术交易情况
相比较于2009年,2010 年安徽省技术交易增长2956%,实现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4615亿元,在中部省份里超过湖南省,但与发达省份江苏的31705相比差距巨大。
三、制约创新成果转化的因素
安徽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等一系列指标表明,相比较于江苏等经济发达省份,安徽省创新成果转化水平不高,科研成果促进经济发展的成效还不够明显。
(一)科研机构方面的制约因素
1.科研项目选题问题。科技成果能否如期转化,其前提在于项目选题关注现实问题、有市场需求。为提高项目命中率,申报人多是瞄准理论和学术的前沿,对市场的切实诉求调研不够、把握不面,选题往往偏重技术与理论,造成科研成果与市场脱节。在科研团队的组成上,理论研究人员偏重,实践操作人员偏少,外来人员加盟也以其他科研机构理论人员为主,少许的市场人员也多是象征性的、并不承担具体的研发内容。另外,部分科研人员盲目追求技术成果的理论深度和水平,对其能否走向实际应用缺乏重视,导致科研选题远离市场需求。
2.科研机构体制问题。科研机构的相关激励和约束政策,也直接制约科研的实际效益。一些科研机构的制度设计,特别在事关研究人员的业绩考核、成果奖励、职称评审和职务晋升等制度中,对于论文的篇数、成果的项数、获奖的级别等关注较重,对于成果实际应用情况关注较少,容易在科研人员之中形成 “重科研、轻开发,重成果、轻推广”的不良倾向。此外,受“官本位”等思想的影响,一些科研机构出于引进和稳定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将大批科研能力较强、潜力较大的科研人员放置管理岗位,整日陷入大量繁琐的事务性工作,无时间和精力投入研发和转化,这是一种严重人才资源浪费。
3.科研人员观念问题。不可否认,一些科研人员对于科学研究的根本目标和价值认识不全,对研发和转化存在一定程度的畏难情绪。热衷于从事纯粹的做学问,习惯于从书本到书本,理论性地探究相关问题,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与市场严重脱节,以至于产出的成果与市场实际情况相距甚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和指导的价值不大。此外,受评奖、奖励、晋升以及学而优则仕等思想的影响,一些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更多是作为其职称职务晋升、获得奖励、分配房子等方面的筹码而存在,对科研成果的转化不抱积极态度。
4.科研成果本身问题。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如何、成熟度多高,是成果能否成功转化、成功走向市场推广应用的关键。科技成果一定要符合市场的需求才能为市场所接纳,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1]。没有具备可转化的创新成果,转化工作就是一句空话。近年来,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安徽省科技创新成果丰富,但这些科技硕果大多是停留在实验室的成果,缺少必要的中试环节,技术成熟度不高,市场投资风险大。技术成熟度不高直接导致大量科技创新成果束之高阁,最终未能实现产业化。
(二)企业需求方面的制约因素
1.企业短期行为问题。作为一个企业,出于快速扩大生产和壮大规模的需要,非常在意短期的利润回报,习惯于规避风险,决定了它对生产和营销等直接产生利润的环节更加关注,不愿把有限的资金投入产品的中试中去冒险。这就使得一些具有潜在转化可能甚至具有良好开发前景的成果,难以找到需求者,得不到进一步的推广应用,走向生产环节。成果得不到转化的持有人,势必丧失信心和积极性,其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会减少应用研究,形成非良性的循环,长期以往势必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2.项目受让决策问题。创新成果的受让转化是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能否有效衔接将影响成果转化的实际成效。一方面,由于一些企业在寻找项目时,缺乏对自身所能承接项目实际情况的充分调研和对自身实际所需求项目的充分论证,再加上科技成果市场定价机制的不完善,使得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对相关项目成果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合理的定价。而另一方面,成果持有人对其成果过高的理论预期和筹码,造成了企业方面“惜买”而科研机构“惜售”的尴尬局面,延缓了成果的研发转化进程。
3.受让信息沟通问题。科研机构和企业对科研成果需求不同的政策导向,以及他们之间所建立的非长期和常态的信息交流方式和平台,使得两者之间在项目受让信息沟通交流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一方面,企业不了解科研机构的科研情况及其所具有的优缺点,找不到合作的切入点;另一方面,科研机构对自己的成果宣传推广不够,或者在宣传推广的方式上脱离市场和企业,未能真正让企业了解成果的实际价值,从而让一些前沿且有前景的成果长期停留在实验室和论文报告中。另外,科研机构围绕企业的需求,结合自身的优势,组团攻关,实行订单式的研发等方面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大,这样也可以避免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双重盲目性。
(三)科技管理体制方面的制约因素
1.成果评估导向问题。对科技成果如何进行验收,是确保成果的成熟度、创新型以及实际价值的最后考验。一直以来,在对科技成果的评估验收方面,大多采用同行专家评审鉴定的方式进行。这样的鉴定方式,对于成果本身的理论水平和科技含量关注较多,缺乏对其研究过程中经费投入以及预期经济社会效益作出综合的评估,导致一些成果成为向上申报“报奖成果”或“档案成果”,无法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甚至,由于同行专家之间相互彼此鉴定和评审,出于人情等不可控因素的景程,可能会滋生彼此之间鉴定要求松懈、标准放低,导致一些毫无价值的所谓成果通过鉴定,造成国家科技投放的巨大浪费。
2.研发转化经费问题。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一直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同时也是高产生、高回报的工作。研发转化一般周期较长、经费需求较多,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以及社会各个方面力量的共同投入。对政府而言,需要通过提高科研立项经费等方式,支持科研机构的前期研究工作;综合运用无偿资助、偿还性资助、创业投资以及后补助、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2],支持企业组织开展需求调研和新产品研发。近年来,安徽的 R&D 经费投入虽然逐年上升,但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没有上升。安徽省的许多专家都认为,后期科研经费匮乏是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主要原因。
3.技术中介市场问题。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最为关键的环节是具有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3],需要技术市场中介服务机构的全过程服务。技术中介服务机构,要能够对企业的实际需求和科研机构的成果状态等方面信息,做好广泛收集、定期更新、及时,同时要创造机会让受让方进行对接。安徽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相对滞后,存在着规模小、范围窄、能力弱等问题,尚没有建成规范、稳定的统计调查制度。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对政府的依附性强,缺乏市场竞争力。安徽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形式上多为事业单位,其职能也常常是政府服务职能的延伸,缺乏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动力,影响了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活力,也制约了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4.科研能力培育问题。一个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一个长期建设和培育的过程。无论政府部门还是社会各个方面,首要的是在观念上高度重视,切实加大科研能力的建设。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要采取特殊人才特殊政策、特殊贡献特殊奖励等倾斜政策,通过事业、感情和待遇,吸引和稳定一大批高层次人才,改变安徽不利区域位置易导致人才流失的局面;科研机构是创新成果研发和转化的摇篮,要加大建设力度,要在数量和质量上实现双提升。
[参考文献]
[1]孙永金河南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难的成因分析 科技管理研究,2012(13)。
[2]付剑峰,郭 戎,张明喜,潘昕昕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实践与启示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1(9 )。
课题是学会工作的灵魂。对此,学会同志顺时、顺势追热点、探难点、搜盲点,坚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研究工商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从中拟课题、筛课题、定课题,努力在课题的整合上求实、求细、求精。
1、触点对接,增强课题的前瞻性。课题拟定既要体现时代性,又要富有创新性。为实现两者之间相融相通、走活“一盘棋”。他们积极开展触点对接,既打开“天窗”观“气象”,准确把握形势发展“风向标”:又立足“本会”看“全局”,及时汇集研讨工作“作战图”,使课题拟定既体现上级要求,又符合实际工作需求。在于部考核中,干部履职质效如何考量一直是个难题,他们便把“履职的质量评价、标准控制、能力保障和考核奖惩”作为课题,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管理的研究,积极探索长效管理的路径和办法,出台了经济户口管理、登记注册、行政执法办案三大质量考核评价办法和学分管理办法,大力促进“四个统一”的落实。
2、虚点踩实,增强课题的实用性。课题拟定事关研讨价值的取向。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围绕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要求征题、定题。一是向局领导征题,实现课题与局党组中心工作相一致;二是向职能科室征题,实现课题与创特色、创亮点相一致:三是向基层分局征题,实现课题与推进争先进位相一致。上下联动思题,左右配合议题,集思广益汇题,从而增强了课题的务实性,扩大了调研成果的运用力。按照这一思路,他们通过调研制定的《东台工商局基层分局标准化管理操作规程》,将巡查组、经检中队、综合组人员按5:3:2比例配备:目标任务、履职质量、内部秩序按3:5:2比例考核:组队之间衔接“三单一台账”(工作协调承办单、任务单、反馈单、事项办理台账)运转平台等工作模式已形成定式,并在盐城市工商系统推广。
3、亮点做足,增强课题的连续性。从调研成果中再拟子课题是将研讨向纵深推进的有效举措,他们对此紧抓不放、扎实推进。省工商局提出加强“服务型、监管型、法治型”三型工商建设后,他们紧扣“监管型工商建设”的要求,在形成《加强巡查监管组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基础上,进一步拟定“巡查监管工作的标准界定”、“巡查监管如何一次成像”等10个方面的课题开展研讨、交流,又从中提炼“强所的路径探索”和“加强监管型工商建设的思考与创新”等新课题和调研文章,进人上级局领导的决策程序。这样,即使课题内容丰富,又来源不断,始终朝着做深、做强、做细的方向发展。
二、创新课题落实责任机制,实现条线运作与团队攻关融合
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大落实力度,是提升工作质效的关键点。他们按照“集智、增力、强质、提速”的要求,健全“调研课题、责任主体、协办单位、完成时间”四位一体的课题落实责任机制,全力实施“组团式”研讨。
1、立足高起点,跨层级组团。2006年,他们以商标富农为课题,在省局学会具体牵头指导下。组建省、市、县三级学会联动的“一主四分”五个课题组,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济合作社、行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等方面人手。多途径搜集大量资料,实施课题攻关,先后拟定调研提纲101项,从五大方面28项内容精耕细作,形成了《创新和建立商标富农机制的调研报告》,得到省局、国家总局学会的认可,并被地方政府转发。有力地推动了农产品商标的发展,
2、立足高水准,跨职能组团。在县级局学会队伍中,专才、通才、复合型人才相对缺乏。因题而定、有的放矢聚集骨干力量、业务能手、监管精兵,实施优势互补、互动提升是他们在研讨工作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他们在《加强基层分局标准化建设》、《基层分局巡查监管组建设》、《经济户口标准管理操作规程》、《巡查监管月考核办法》等课题研讨中,实施跨职能组团研讨,拓展思路,使得调研成果更具专业性、指导性和实用性,为实现全面履职、推进职能到位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3、立足高平台,跨部门组团。工商部门履职涉及面广,不断加强和深化部门之间的配合是日常工作中的话题,他们坚持课题先定、研讨先行、举措先议。在全国集中整治商业贿赂专项行动中,他们以规范案件移送为课题,主动与地方纪检监察、检察院和公安局共同拟定《涉嫌违纪案件移送办法》、《涉嫌犯罪案件移送规定》和《涉嫌犯罪案件移送操作办法》三个规范性文件,推进了执法办案工作的开展。他们这种做法,被《中国工商报》以“东台借助社会力量查处商业,贿赂”头版头条刊登。
三、创新课题管理监控机制。实现重抓结果与重抓过程并举
细节决定成败。从课题确定到成果形成,要经历提纲拟定、思考酝酿、组织研讨、资料收集、材料撰写、修改提炼、成果运用等系列过程。他们实施四项制度,强化过程的精细管理。
1、建台账,实施目标管理制。他们分年度将课题按课题认标、过程控制、成果运用等分门别类建立台账,对每一个课题名称、申报单位、立项和完成时间、课题负责人、课题组成员、课题撰稿人等27个内容进行逐一登记、对账。仅2007年,他们建档的重点课题就有12个,全部按要求落实到位。
2、定路径,实施共谋推动制。调研课题往哪个方向延伸、按什么路径运作,直接决定课题研讨的质效。他们工作前移、重心下移,就每一个课题调研步骤、调研提纲及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与课题组人员细谋深挖,切实为研讨工作起好步、开好头,确保研讨工作不走样、不变形。
3、抓进度,实施督查追踪制。坚持将课题落实的绩效列入基层分局、机关科室分区、分组竞赛内容,列入全局月度工作例会点评、季度考评、年终总评的范畴,实施追踪督查,做到一根线穿到底、一根桩夯到底、一根轴转到底,使课题研讨自始至终按规运作、按时动作、按标操作,比进度、比质量、比效果的研讨氛围在全局日趋浓烈。
4、考绩效,实施成果评估制。以调研的执行度、到位的规范度、推广的应用度、实效的满意度为参数,采取分局推荐、科室评议、领导认可的办法对调研成果实施全方位评价,确定年度最佳调研成果,并将结果作为个人考量、学组考评的重要依据,重
思考、善调研、出精品已成为科室、分局调研工作的内在追求。
四、创新课题成果转化机制,实现线性应用与辐射延伸的互动
理论调研工作,出发点是破解履职难题和推动工作创新,落脚点是服务工商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他们在促进成果转化工作中,不断加固“先前引领、跟踪指导、延伸辐射”链条,努力把成果转化发挥到最大、最佳。
2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的启示
2.1适应市场需求,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高效市场化的西方国家,市场力量始终是科技成果产生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动力。在美国,科技投资中的70%投向应用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多数高新技术成果在进行转化时都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市场需求是高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基本驱动力,科技成果转化主要靠市场机制,市场引导科研向应用研究倾斜。在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经济萧条到迅速崛起,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经济强国之一,其主要原因就是积极地开发技术市场,以市场的迫切需求快速实现研究成果的商品型转化。
2.2建立多方合作机制,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
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科研单位不可能完成。当某些科研项目涉及多学科、跨多个领域时,研究人员须打破部门界限,与相关行业企业和领域建立合作关系,联合攻关,共同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在美国,为了加强跨学科、高技术领域和生产的研究与开发,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在许多大学设立大学—工业合作研究中心,80年代又建立工程研究中心。在日本,生产企业与研究机构建立科研项目的共同研究制度和委托研究制度。如日立、日本电气、富士通公司和东京大学的合作,是由企业的研究人员与科研机构合作进行集成电路和中央演算装置等生产过程中相关项目的研究开发。企业亦可提供经费委托大学或科研机构进行研究。由于企业具有资金优势,科研单位与企业保持合作关系,在企业的支持下发挥科研机构人才、实验设备、仪器等优势,有利于加速研究成果的转化。
2.3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和促进成果转化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的转化不是一个放任自流的过程,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管理应发挥主导作用。政府主要是通过法律手段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采取经济手段创造政策环境,主要包括政府采购、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以及保持政府较高的研究与发展资金投入等。在德国,政府在科技进步及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作用尤为突出。政府主要通过加强科技立法对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宏观调控,先后制定了《科学技术法》《专利法》以及《德国经济稳定与增长促进法》等一系列促进科技进步以及成果转化和应用的法律法规,同时成立德国技术转移中心,该中心为全国性非盈利公共组织,主要从事技术交易、咨询和技术信息服务。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科技强国,很大程度得益于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美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科技发展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在法律体系方面的政策扶持有效地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和成果的推广转化。美国颁布的《联邦技术转移法案》授权联邦科研机构与州政府及企业的科研机构开展科研合作研究,鼓励高新技术的国际合作。美国国会通过的《技术创新法》指出,联邦政府对国家投入的研究与成果的转化负有责任,要求政府部门推动联邦政府支持的高新技术向地方政府和企业转移,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在法律政策上的支持,为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提供了保障。
2.4建立面向社会的科技成果转化
服务组织机构科技中介组织是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和管理咨询等专业化的服务机构,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在技术成果与市场之间架起桥梁,沟通政府与创新主体的联系。在英国,剑桥大学建立的工业联络办公室,一方面为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寻找市场,另一方面将企业的需求和经营动态介绍给学校的科研人员。同时,英国政府还在各地成立专业俱乐部,增加高校教师与企业界人士相互接触的机会,为他们交流信息和合作提供场所,大学直接接受企业的资助,开发的应用科研成果转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德国,建立了最大技术转移中心——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该机构为民间机构,主要职能是专家咨询和评估、研究和开发、国际技术转移、人力培训等。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有一大批各个领域的专家,可以针对各类科研成果提供咨询和评估,按照规定收取一定费用,也可以直接向企业提供第一手高新技术信息。多年来,世界发达国家在科研成果管理机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及利用法律手段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制度并通过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方面都有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为加快发展水利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2006年12月,水利部颁布实施了《关于加强水利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并选择了一批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分配和高效利用、水环境和水生态等高精尖的重点项目组织实
3加快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施
同时建立了以水利科技推广、技术产权交易为主体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据统计,从2009年至2013年,水利行业技术重点推广指导项目增加了1倍以上,大量水利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取得了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但还应看到,目前仍有大量的创新成果处于科研成果阶段,没有得到推广转化,大约有70%左右的科技成果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成果转化周期长,水利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水利科技成果多但相关水利专利少等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科研与市场需求对接仍显不足、水利科技成果转化投入不足、研究成果应用性不强、研发部门缺乏科技成果经营人才、企业缺乏对科技成果资源利用的主动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加快水利科技成果转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应进一步增加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
随着水利科研资金投入的增加,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我国水利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资金投入应坚持以政府扶持为引导、以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的多部门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方式。当前的水利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资金虽然有所增加,但仍显不足,国家要增加对水利科研成果推广的资金投入,强化制定相关政策与法规,组织对成果的评价和评估,形成成果转化的平台;鼓励社会企业和相关单位增强竞争意识,加大与科研院所的联系,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产品的投入,打破行业和地方保护,提高自身产品的国内外竞争能力;制定多元化、多渠道增加资金来源的相关政策,按照共同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和单位投入更多资金,促进和加速水利科技成果转化。
(2)建立水利科技成果信息与市场需求一体化的综合信息平台
科研机构不了解市场技术需求,企业不清楚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是否适用,这种状况会极大地制约科技成果的转化。目前水利部门的科技成果信息平台已逐步建立,每年各级水利部门都会召开水利科技新技术推介会,并要求有需求的企业参会,对加大水利科技成果的转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如何更好地发挥信息平台的作用,使其更好地面向基层、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需要搭建更加完善的、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信息一体化的综合信息平台,让需求方与供给方都有表达想法和展示成果的平台,让研究者真正做到对开发的水利科技成果的市场应用价值有客观的了解,使水利科技成果信息与市场需求信息密切关联、处于同一平台之上,是水利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提高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重要环节。
(3)促进政府和产学研结合,完善水利技术创新机制
世界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经验和做法表明,政府部门与产学研一体化是科技发展和加快成果转化的主要途径,是提高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政府部门和产学研合作关系中,各方的作用应有明确定位。政府部门主要是完善相应的合作环境,包括法规、政策、市场等方面,同时也给予一定的资源投入以推动和促进合作,合作的主角是产学研。高校拥有大量的基础研究人才,理论知识更新快,应增加基础性科研项目的研究;科研机构与市场接触较多,也有相当的理论知识,适合应用性研发。企业应配合科研机构进行新技术试制以及科技成果全面的产业化。调研结果表明,随着市场产品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与科研机构或高校开展合作的期望非常高,大部分企业很希望加强与科研机构或高校的合作,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科技推广部门应建立水利成果转化推广的新机制,进一步完善水利科技推广成果转化的投入、考评奖励办法和相关政策,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激发社会和企业的内在动力。要建立新时期产学研的联合开发研究和生产的新模式,为进一步促进科研和成果转化提供条件、奠定基础。
二、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创新能力发展状况
1.基层科技工作者素质不断提升。
近年来,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充实了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队伍,使基层科技人员的素质不断提升。调查数据表明,兵团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学历集中在大专和大学本科,其中大专的比率为50.6%,大学本科的比率为41.2%,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比率为1.1%。
2.形成了一定的农业技术创新渠道。
调查显示,兵团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实际工作中从事领域涉及技术推广(73.2%)、科技管理(22.7%)、科技普及(21.5%)、科技研究(12.5%)等领域。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多领域参与,较好地连通了农业科技需求、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科技研究,形成了有效的农业技术创新渠道。
3.农业技术研发活动与学历、行政职务呈正方向变动。
兵团基层农业科技人员从事过科学研究或技术开发活动的人员比率为35.6%。科学研究或技术开发活动的比率与学历、行政职务基本上呈正方向变动,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工作人员42.9%从事农业科技研发活动,高层管理人员的参与研发活动的比率为61.5%。
4.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和应用与职称呈正向变动。
兵团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或应用于生产的比率为11.6%,且工作者的职称越高,科研成果转化的比率越高,正高级职称的比率达到100%。调查显示,科技工作者的学历与科研成果转化大体上呈正相关趋势,其中大学本科的科研成果转化比较特殊,比率为9.6%,高中/中专/技校的比率为11.9%,大专的比率为12.8%,硕士研究生的比率为33.3%。
三、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创新的困境
1.科研时间投入不足。
兵团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周一至周五平均每天工作时间达9.2小时,周末6.03小时。在可支配的科研时间调查中,认为可支配的科研时间不够用的比率为48.4%。同时,基层农业科技人员进修学习机会和时间比较少,2012年兵团科技工作者参加由单位组织或出资的业务/技术培训的平均累计时间为7.6天,而利用业余时间自费参加培训班的平均累计时间为仅为1.8天。
2.参加科研机会少。
基层农业科技人员从事过科学研究或技术开发活动比率偏低,64.4%的科技工作者没有从事过科研和研发活动。仅有5.3%的兵团科技工作者申报和承担财政支持的研究或开发项目。61.2%的基层农业科技人员认为自己目前“非常需要”进修或学习。78.2%的团场科技工作者认为参加进修或培训活动遇到困难,原因中频率最高的是单位没有提供机会(48.8%)。
3.科研成果转化收益低。
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在科研成果转化后从中受益的比率小,方式较为单一。有科研成果转化的基层科技工作者中,61.4%的人认为近三年来自己从中没有收益。在科研成果转化后获得收益的基层科技工作者中,收益形式多为一次性奖励,如获得“奖金”的比率为17.1%,而获得“技术入股”的比率仅为5.7%,获得“期权”的比率为1.4%,获得“出售专利或技术”的比率为4.3%。
4.缺乏科技创新环境。
农业科技创新具有公益性和基础性,需要良好的激励机制和宽松的保障机制。调查显示,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对职称提升、单位学术氛围、工作设施条件、个人发展空间等满意度较低,分别为15.9%、18.9%、21.4%和23.4%。35.9%的人有职业流动的意向。82.2%的基层农业科技人员感觉有压力。在创新保障方面,缺乏科研经费支持,仅有5.3%的兵团科技工作者申报和承担财政支持的项目。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新疆兵团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有很大的改进,科技创新具有一定的创新渠道,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初步呈现。这说明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创新基础好,有创新意愿和初步尝试,开挖潜力巨大。但同时也存在时间、平台、环境和保障等方面的困境,创新条件简陋,创新能力提升受到限制。提升基层科技工作者科技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宣传基层农业科技创新理念,激发基层农业科技创新活力。
科技主管部门应从思想上重视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创新能力,挖掘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潜力,将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创新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应重新定位工作职责,将创新活动运用到日常工作中,从细微处入手,进行满足实际需求的科技创新。这既能发挥基层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优势,又充分利用了工作时间,增强科技服务能力。
2.打造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创新平台,引导基层农业科技创新活动
加大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创新能力提升资金支持力度,打造为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技术创新服务的资源共享、交流合作、成果转化三大平台,创造良好创新环境。首先,通过设立创新项目、创新基金、创新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等形式,引导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领域,提高创新有效性。其次,加大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与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技术中心等具有科研基础的单位的交流和对接,进行资源和信息共享,提高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创新条件。再次,采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途径,可以通过建立科技转化服务、补助、奖励基金,引导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获取经济收益。
3.建立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创新激励机制,建设科技创新可持续能力。
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工作待遇低、生活质量差是制约其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数据分析可知,职称与其从事科学研究或技术开发活动率及科研成果转化率呈正相关。因此,应对有创新的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在干部选聘、职称评审、工资收入上给予激励,在工作待遇和个人发展空间上给予政策倾斜,以激励制度保证农业科技创新的持续性。同时,做好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在养老、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服务保障措施,解除其后顾之忧,释放农业科技人员的创造潜力,提高科技创新绩效。
加速科技产业化进程,努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率,进而不断增强本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目标。目前,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中国经济增长面临巨大下行压力的背景下,针对加快河南科技成果转化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对支持郑州航空港经济实验区建设和中原经济区建设,促进河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创新型河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具有连续性、风险性、资金密集性、高收益性等特点,转化主体包括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政府、中介机构等部门和机构,是一个集技术、人才、资金、设备、信息、管理等多个要素共同作用的系统过程,只有协调各个要素,使得各要素在转化过程中综合地发挥有效作用,才有可能产生理想的转化效果。我国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模式,主要有自行投产模式、技术转让模式、产学研联合三种模式。自行投产模式转化效率高,一般适合于完善的创业环境地区;技术转让模式其成果源与吸收体分离,双方以一次交易为主,无紧密合作关系,因此需要通过科技中介实现成果转化,该种转化模式转化效率相对较低,但在我国目前科技、经济仍缺乏有机联系的情况下,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转化模式;产学研联合模式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适中,其成果源与吸收体之间保持长期、连续、紧密的合作关系,且合作各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协同发展,这种模式在当前我国科技转化资金短缺、环境不完善的情况下,采取这种模式的局限性多,而且类型也多种多样,如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建立联合实体等。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已经成为目前世界各国科技政策的新趋势。综观各国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主要有科技成果物化为产业技术装备、转化为劳动者的知识结构和生产技能、转化为消费资料、扩大劳动对象、转化为生产组织管理手段等多种形式。
二、河南省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现状分析
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领域在于企业,几乎所有科研成果的转化基本上都要在企业完成。因此,要衡量科技成果的转化情况,必须以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情况为基础。2010―2012年河南省科技成果转化的统计结果如表1:
针对上述调研资料,经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 2010―2012 年河南省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统计值分别为49.4535%、49.601%、49.5643%,处于较低水平。统计结果显示,河南省连续三年出现科技成果研发能力低而科技成果转化效果较高的情况,说明河南省各企业和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的科研潜力还有待发挥。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相关部门,应采取多种举措,加大科研力度,提高科研水平,加速河南创新发展。
三、多策并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速河南经济创新发展
(一)加快建立科技成果可产业化的评估机制
科技成果可产业化必须建立在成果可产品化、可市场化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必须建立完善科技成果风险评估机制,在科技计划编制活动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行全面充分地评估;建立多种形式的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基金,控制投资风险,提高风险基金利用效率。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基金可以通过股份的形式既可以吸纳国家资本,也可以吸纳企业资本、个人资本甚至国外资本,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共同承担,科技成果转化所带来的收益共同分享,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同时,政府也要加大投入力度,在重视科技创新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综合运用无偿资助、偿还性资助、创业投资以及后补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低息贷款、信用担保等多种方式,加强对金融资本的正确引导,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过程中,改变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利益分配不合理机制,扫除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过程中的技术不成熟、资金短缺与服务匮乏等障碍,不断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保障科技成果转化的顺利实现。加大对科技企业的培育,支持科技企业改制上市与并购,推动全国场外交易市场建设,拓宽科技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
(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助推体系
外部硬环境的改善对于内部环境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建设,通过分析目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对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修改和完善。另一方面,要改进科研成果评价和激励机制,在设定评价指标时,要以经济评价为主,加大市场需求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指标的比重,降低成果理论价值的分值。河南省应尽快改革科技成果受益分配方式,提高专利发明和技术转让收入中成果持有人的收益分配比例,增强科研人员转化成果的积极性。
另外,政府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宏观调控者、领导者和管理者,要积极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将知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有效结合、使其顺利流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平台和信息平台。使其成为集信息检索、申请、评估、审批、交易、投资、融资、招聘、评估于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平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各方的信息共享。
(三)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完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实践证明,科技中介服务是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渠道之一,对于科技成果的转移、推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确保了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二者的交替循环。国外科技中介组织都有良好的运行机制,如美国联邦实验室技术转移联合体和国家技术转让中心通过联邦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推向工业界,顺利实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河南省可以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科技中介机构所采取的经营机制,完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法律法规体系,创造公平发展的社会环境,采用股份制和合伙制等多种形式建立科技中介组织,通过成果拍卖、成果转让等多种方式,活跃和促进科技成果的创新、扩散和运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和推广,加快促进成果转化,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
(四)转变政府科技管理与服务职能
相关科技部门需要切实转变职能,科学地对政府科技管理部门与科技中介服务组织进行职能划分,明确界定政府管理部门和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边界,努力将完善科技服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科技管理部门需要不断简化纷繁复杂的程序,对于科技中介而言服务机构能够承担的、带服务性的如科技计划评审、科技项目招标、科技统计与分析、技术合同认定等工作,简政放权,类似于面向各类中小型企业的科技创新计划、先进的技术推广工作以及扶持政策工作的落实,全力委托有条件的中介服务机构进行组织协调。另一方面,在办好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基础上,选择一批有互补功能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与其建立紧密的业务关系,促使其成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功能的有效延伸与扩展,实现高效的管理以及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黄伟.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3
[2]訾艳霞.重庆市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
[3]谷德斌,尹航,杨贵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驱动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7):93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1(a)-0099-02
经过辨析比对,应当明晰如下的特性:用语内涵有着差异,成果转化侧重转变,技术转移侧重空间方位的变更。科技成果转化、新颖技术转移,二者有着不可割裂的本源联系,但也含有差异。从宏观视角看,科技成果转化被设定成转移的目的。西方先进国家,依托这样的转移路径来变更初始成果。在这种进程中,应能维护本源的技术权益。
1 关于技术转移
1.1 识别用语内涵
技术转移特有的内涵,在不同视角下,可以拟定多样的解析。代表性凸显的观点为:在组织架构内,技术转移紧密关联着初始的制作、后续交付转移,它被划归为过程。在技术转移中,有序整合了本源的技术、多样有关技巧;传递这类认知,并且予以传输。这类技术应被真正接纳,投入后续运用,才可叫做转移。
由此可见,技术转移可被拟定如下的内涵:在利益主体间,让渡了初始的所有权、对应的使用权。这类转移客体有着明晰的商品属性,它归属于技术。
1.2 识别主客体
对于某一技术,拥有所有权、转让初始的使用权,都拟定了独特主体。作为输出主体、对应着的输入主体,二者都被划归为主体。对于技术受体,它含有开发主体、发明及拥有这一技术的主体。在转移进程中,拥有主导位置。这类主体紧密关系着设定好的转移进程,依照偏好来拟定明晰的转移进程、采纳哪类措施、转移对应的对象。
在这一进程中,受体常常被约束,处于不佳位置。在现有优势上、技术层级上,主体都不平衡。这种明晰的梯度差异,创设了技术路径下的高低流向。若能顺利转移,即可减小初始的这类梯度,增添新颖技术。
1.3 明晰转移进程
技术转移很抽象,这类内涵整合了多样的解析。转移进展之中,受体供体都折射出多元的倾向,转移进程偏复杂。为了精准解析、识别转移进程,应能考量多层级的这种视角,以便详细描画。
在宏观层级内,技术转移关联着双重的主体,含有所有权、使用权这样的双重变动,它折射出空间方位的这种变动;在微观层级内,它融汇了创设出来的科研成就,考量应用技术。后续深入发掘,含有各类测试、商品化特有的历程、融汇同时创新、技术架构下的互通及跨越、多样技术扩散。
2 关于成果转化
2.1 识别用语内涵
科技成果转化,归属科技工作特有的范畴。对于这一术语有着如下的解析:朱高峰觉得,成果转化本质,是技术路径内的企业创新;陈祖新觉得,新颖技术开发不可脱离这样的转化,成果转化紧密衔接着初始的科研、后续产出流程;石善冲觉得,这类转化涵盖着知识商品,在市场上售卖这样的商品,它凸显了经济的特性,拥有内在规律。
从本质看,转化进程融汇了平日内的成果运用、成果工艺转变、后续推广采纳、商业路径下的产业变更。归结各类观点,我们能够明晰:从广义视角看,常见的转化融汇了理论成果、软科学范畴的对应成果、技术运用成果。在理论层级、实践层级内,针对狭义架构内的成果转变。
2.2 识别主客体
科技成果含有:理论上的成果、实用特性的新颖技术、软科学变更得来的成果。创设转化机制,参与平日内的成果转变,关联三类主体:输出成果依托的供应方、输入必备的受体、助推变更的政府及附带着的机构。
从常规情形看,供体有着明晰的指向,它指代着院所及区段内的院校、附属架构的这类高校、构建的实验室。对比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涉及着的供应方及接纳方,并没凸显明晰的主从关联。
2.3 明晰转化历程
成果转化历程,含有应用路径下的成果流动、后续演变历程。在这之中,含有权能转移、商品化路径下的产业进程。“转”的历程描画出了彼此作用,整合了院所、区域中的院校、被供应的企业、流动及衍生的历程。政府能够助推,添加辅助经费,供应本源的政策指引,创设了多方位架构下的支撑及协调。中介被拟定成第三方,搭设供求平台,供应了多层级的服务及指引,提升转化成效。构建转化机制,应当选出最为适宜的路径及模式,它关系着双方协同、调配多方利益。
关于技术成果,可设定商业转让。供应方经由商业的路径把调研得来的成果让给受体,同时收取金额。在这种进程内,互换各类商品,同时互换财物。交易终结以后,主体原有的关联也随之终结。产学研框架内,某些院所凸显了独有的研发优势,有的凸显了技术及人员范畴内的优势。在协同路径下,延展了协作时段,关系更为紧密。
对于衍生企业,也可转让成果。这类转化有着便捷的特性,直接把设定好的成果转向管控着的企业、其他法人实体。企业常常集聚于区段内的院所周边,利益主体同一。在现有供体内,成果经由深层级的开发运用,转化时段含有初始的测试、后续正式测试、产业及商品化。转化进程不可脱离各时段的技术扩散、研发新颖技术。“转”的历程涵盖着转移,变更空间位置;“化”描绘出了本源的性质变更。
3 辨识二者联系
首先,经过审慎对比可得适宜的主客体。归结解析的对象,含有运动进程。在主客体上、运动流程上,都含有近似之处。但从根本看,微观层级内的关联不可予以忽视。
其次,识别流向可得:成果转化关联着的技术应能流向特有的受体之内;从微观来考量,成果转化指代着微观架构内的技术转移。对比这种转移,在宏观架构中,它还可分出更广范畴的国际转移、国内范畴中的这种转移。转移注重了固有的载体变更、空间方位变更。它并不紧密关联着载体特性的这种变更,并不是具体化。这一类别转移,不可被划归成果转化。历经产品化、后续的商品化,技术会从初始的供体向着受体去流动。它归属技术转移,并非成果转变。
最后,对于所有权、技术范畴的使用权,转变成果都被划归技术转移。这类成果转变,含有科研院所、区域中的院校、衍生企业机构。在衍生机构内,再去予以具体化。创设新颖技术,含有初始设计、生成精准图纸、接续工业设计。成果涉及着权能的变更,但转移并不关涉这样的变更。若变更了权属,就会转移技术。企业内部流程并不归属初始的转移,属于成果转化。
4 辨识二者差异
4.1 范畴的差异
相对科技成果,技术转移关联着的主体范畴更广,客体也更广泛。从主体来比较,技术转移涵盖了受体及供体,关联着法人及自然人。具体而言,它含有院校、高层科研场所、多样区域企业。技术转移供体还含有国家。与之对比来看,成果转化仍旧偏重垂直架构内的变更。从空间视角看,成果转化被设定成根基及前提;从时间序列看,它从初始的时段跨越至接续的时段,直至达到目标。若单纯涵盖着空间方位的变动,并不变更本质,不可称为转化。
4.2 角色的差异
在技术转移中,供体受体应能彼此互换;对于科技转化,则很少转变。宏观技术转移,含有双向路径下的互通及交流。技术及对应着的载体,可以彼此互动。为此,供应方及接纳方替换了初始的彼此角色,经常频繁变更。在成果转化中,院所创设了这一成果并衍生至企业。然而,反向传递仍不多见。
4.3 传递空间差异
技术转移凸显出来的市场化水准,超越了成果转化。从宏微观看,市场都被设定成本源的指引,调节现有技术,被设定成杠杆。市场主导调配,接纳了优良的、成熟的及新颖的技术。针对有偿交易、无偿情形下的交易,都伴随着金额的利益、其他关联利益。
与技术转移对比,科技成果平常的转化集聚于内部。这类调配进程被限制于偏窄的范畴,转化专业成果,然后予以提升。这类转化凸显了最优的实用特性。
4.4 时空轨迹差异
对于转移及转化,二者描画出来的时空轨迹都有着差异。在总体范畴中,二者融汇着双向的动态流程。沿着空间轴线,关系着多样主体、不同区段成果;沿着时间轴线,从某一时段向着另一时段来跨越。二者差异在于:成果转化偏重垂直,跨越不同时段。若单纯变更了原初的方位,并不产生质变。关于技术转移,则含有时空双重的层级。跨越不同国家,或在一国之内。在时间变更上,它凸显为产品化情形下的技术变更,整合了双重的维度。
5 结语
对于技术转移、科技成果特有的转化,明晰彼此内涵。理顺了主体范畴,在这种根基上,描画两类转移、各自转化的进程。妥善区分二者,对于以后的调研凸显了侧重的价值。市场态势下,仍应聚集于拟定明晰的科研规划、密切衔接需求。未来科研之中,还应识别出深层级的二者差别,深化现有调研,以便供应比较解析的指引。
参考文献
[1] 杨善林,郑丽,冯南平,等.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及比较[J].中国科技论坛,2013(12):116-122.
[2] 许端阳.国外技术转移监测评价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3(21):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