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6:22:4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医学学科建设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R197.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089-02
随着超声医学的建设和发展,超声已经不仅仅被应用于临床诊断,超声治疗也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治疗手段。超声技术可以与一些强势学科进行有效合作,可以在介入治疗,手术影像检测评估,以及生育学的超声检测中发挥重要作用。超声学科在承担诊断和医疗任务的同时,还肩负着医疗科研,甚至医疗教学等重要任务。
相对于一些临床学科,超声医学是一门全新学科,是将超声技术应用于医学各部门而形成。但是其与医院的一些其他辅助科室比较,超声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又是十分突出的。随着超声医学与临床联系越来越紧密,超声医学学科已经实现了多领域渗透。从医院进行超声学科建设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超声学科的建设的根本在于有效进行科室建设,实现诊疗科研的严格管理,以及优质服务的全面突破。
一、超声医学学科的建设重点在于科室建设
超声医学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命名。在超声科室的命名中需要考虑的是超声功能的涵盖,即使是乡镇小医院也不能简单地命名为B超室,因为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三维甚至于四维彩超也已经被引入了县乡医院,所以在科室命名上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另外超声医学已经脱离了简单的诊断功能,目前已经与临床治疗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各种临床的诊断和治疗都与超声密切相关,所以通常情况下可以将科室命名为超声科。
超声科室的有效建构是超声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超声学科与临床联系日益紧密,诊疗与教研需要紧密结合,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多数医院在超声科室建设中结构分散、系统性差,加之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所以造成了设备资源的很大浪费。我们需要有效建设完整的超声科室,实现人力、物力最大程度上的结合。对超声科室的建构可以从检查、治疗和教研三个方面有效的推进。
超声学科的建构中需要具有全科素质的团队领导者,科室主任可以从院内外聘请具有威望的中青年专家担任,因为中青年人才更具有发展潜力和魄力。在设立科室主任和副主任的基础上,可以设立诊断和诊疗、教研组长,实现对行政和业务的有效领导。超声科室的一般性工作可由超声医师,以及超声技师联合完成,医师进行诊断和操作,而技师进行录入和报告的出具工作。超声科室还需要数名护士,对患者进行术前准备,以及术后的观察。器械工程师可以选聘专职或者兼职都可以,但是需要保证检修的快速和及时。在超声科室的技术配比中需要高、中、初级互相合理配合。
二、超声医学学科建设的根本在于临床管理
从医院的建设角度来说,各学科建设的基本立足点在于临床的有效应用。超声医学的学科建设需要紧密地和解剖、生理和病理科室联系在一起,积极拓展超声和基础医学的联系。在临床诊疗中需要用规范医学条例来指导医生的患者意识,以及科研意识,在临床上做到有品质和有内涵。在全面理顺本学科建制的基础上,超声医学学科需要积极地进行跨学科协作。超声诊断是临床的前置环节,而临床可以有效的对超声诊断形成验证,所以超声临床需要建立严格的随访,以及反馈机制,超声医师下病房,以及参阅诊疗意见都是必要的。在超声学科的临床上,不仅仅需要增强科室内部的凝聚力,还需要有效的增加医院内部的向心力,以及与患者的亲和力。
超声医学学科的临床建设关键在于保证医疗质量,全面地提高诊断的正确率,积极推进超声医学的临床治疗。又快又好地完成超声诊疗的关键是减少预约,基本上做到“零预约”。在超声临床的建设中积极突出超声介入治疗,有效发挥超声在治疗中的引导作用。全面推进超声介入治疗在造影,引流和造瘘临床上的应用,突出超声在评估和靶向穿刺方面的特色。超声学科临床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及时地解决临床问题,积极地推动和使用新技术和新手段,紧密的联系学科前沿,为患者解除疾病所带来的苦难。目前对于医院来讲,最重要的是要积极地在超声介入诊断、肝脏移植、临床诊断分析、男子不孕不育和风湿疾病诊断中做精做细。
三、超声医学学科建设的亮点在于优质服务
从客观角度来讲,因为各个地区的医院层次、以及软硬件设施具有明显的区别,所以说超声医学在学科建设上基本上难以一整套办法全面推进,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其实各个医院在提高服务质量上却是相通的。超声医学的学科管理在于便捷性,因为超声检查是一项普通的医疗检查,所以说做到快速、便捷是服务的关键。超声科室的服务应该说具有两重性,其一是对患者的服务,其二是对临床的服务,所以有效的实现与医院,甚至于多所医院联网是关键。通过局域网可以进行有效的预约和排号,通过超声的信息管理可以实现临床医生快速了解结果。通过远程网络患者可以挂号,疑难病历可以得到快速的协助诊断和处理。
超声科室的服务还在于超声医师诊断结论的快速生成报告,对一些非常规的病例可以由高级医生处理,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治疗和诊断。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大型的数据库管理,便于网络的直接调取。超声科室可以与医院的网络联系,最终实现与互联网的连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患者公平的排号就诊,对特殊的病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同时计划安排好超声技师和临床护理人员。超声科室还需要开设必要的临时观察室,以便于一些小风险治疗项目可以在门诊进行直接的治疗,手术后对患者进行有效的24小时观察。
四、超声医学学科建设的未来在于科研和人才
我们之所以说超声学科建设的未来在于科研和人才,是因为超声医学的未来应用空间和领域是十分广阔的。虽然目前超声医学还局限在临床诊断上,在临床治疗上也逐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其依然有很多需要提升之处。在科研方面最主要是要将科研工作与临床紧密结合,良好的科研可以带动学科发展。在提高超声诊断质量的同时,我们需要重点发展射频消融,超声辐射力成像,心脏超声等技术。超声医学还需要与多学科实现联合攻关,与临床科室和纳米材料科室紧密合作。还需要积极的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有效地将科研成果向适宜的三级以及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输送,推动超声在介入、造影,以及肿瘤、治疗方面的临床应用;促进乳腺靶向造影,以及纳米级造影剂的申报,转化和应用。
另外,在超声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可以有效借助平台力量,加大选拔力度,培养重点人才。要将院内培养和院外联合培养结合在一起,努力为超声医学人才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在待遇上要向青年学科领军人物倾斜,鼓励青年医生申报各种创业基金,以此为超声医学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充分的锻炼机会和物质保证。
参考文献:
[1] 赵佳琦,章建全;借鉴戴明循环理论增进超声医学科研管理[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1年01期
[2] 王鹏,褚洪光,孟春荣,李倩;超声医学科建设构想浅谈[J];中外医疗;2012年01期
[3] 刘守君;加强超声学科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J];现代医院管理;2005年01期
[4] 杨益虎;超声医学科建设构想浅谈[J];实用医技杂志;2007年21期
随着超声医学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超声医学科已从早期单一的病情诊断发展成集诊断、治疗于一体并涉及生物医学工程等众多领域的医学学科。超声医学科发展涉及学科发展方向、学科亚专业分化、与临床相关科室协作、科研助推学科工作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等内容。本文探讨了超声医学科如何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1找准自身学科发展方向
超声医学科要根据自身的人员结构、原有的基础和实力,结合临床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列出学科主攻方向,加强优势技术建设,加快特色技术创新,不断提高诊治水平,更好地为患者和临床服务。
2进行学科亚专业分化
2.1超声医学科的发展
目前,超声医学已由静态软组织结构显示(灰阶超声1972年)发展到实时动态结构显示(实时灰阶超声1984年),再到功能显示(彩色多普勒1990年;超声造影1992年);已由单一的低频探头向高频、宽频和变频探头发展,由二维超声向三维超声、四维超声发展,结构显示更清晰、全面。随着集成电路和超细光纤的发展,超声探头小型化、微型化,腔内超声、血管内超声有了很大发展,超声影像诊断已发展到亚微结构水平。现代超声引导穿刺器械和超声引导下精细化介入性治疗得到迅速发展。超声这门新兴技术学科,既有“设备新、技术新、人员新”的三新特点,又有“技术发展快、设备更新快、理论老化快”的三大特征,同时要面对全院各个专科,知识要求面宽,但易造成医生临床知识不系统、碎片化。
2.2亚专业分化
学习新技术、开展新项目是亚专业细化的基础,每项新技术的开展都有可能分化为新的亚专业。亚专业的划分主要是促进学科向纵深发展,发挥自身专长,集中专业性人才,深入研究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填补医疗空白,不断扩大医疗范围,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减少超声诊治中的低水平重复,提高医疗质量,以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六个亚专业学组:妇科组、肌骨组、浅表组、腹部组、血管组、介入治疗组。亚专业建设要求:服务患者,服务临床;学习制度化,视野国际化;专科研究,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亚专业建设措施:加强基础理论系统学习:80%临床+20%本专业;技术提高:请进来,走出去,时刻保持与国际接轨;医疗行为:规范操作,规范诊断,形成制度,严格制度管理;激发和培养医务人员的创新意识:以各种方式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使其在医学实践中始终保持对新技术、新业务的学习渴望。
2.3亚专业学科管理
(1)架构:设组长、副组长各1名,由高年资医生担任。组员6~7名,住院医生不固定(1年轮岗),每位医生均有两个方向(一个为主、一个为辅)。(2)组长选拔:组长为亚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其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学科建设的水平和质量,因此,对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不但要求其拥有高超的专业技术水平、敏锐的科研思维和强烈的创新精神,还要看其是否具有高尚的医德、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否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3)亚专业管理核心:核心是组长的管理,设定医、教、研、人才培养目标,充分授权,学术方向引导,部门、学科协调给予指导和帮助。
2.4亚专业分化意义
(1)学科建设的亚专业分化,为每名医生规划一个专业方向,创造一个发挥各自特点的工作平台,使人才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满足其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学科发展与个人事业同向而行,实现“双赢”。(2)技术得到更充分的应用。目前超声现代诊疗技术,全面开展,并得到临床的广泛认可,并积极创新,形成特色优势。(3)设备利用率得到更有效的提高,把目前的仪器进行分类管理,高、中档搭配,既兼顾日常诊疗工作,又要考虑专科开展新技术所需要的平台。(4)打破论资排辈,为年资不高但掌握了新技术和新业务的人员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5)引进适当的科内竞争机制,人人思进取,激活内部动力和活力,进一步营造科室的学术氛围,形成一个学习型科室,使学科建设向“横的普及、纵的深入”全方位的快速发展。
3主动与临床相关科室协作
现代医学诊疗观点的转变,促进学科分化与交叉融合相协调。大型医院为适应患者的需求,逐步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医院内部资源,积极推进科室间有效联合。搭建重大疾病的多学科、多中心综合防治平台,不断深化重组以疾病链为纽带的学科群。比如,肿瘤治疗中心等,给超声医学科带来客观的压力。临床循证医学要求诊疗依据客观化、标准化;临床各种操作要求精准化;患者的检查要求无损伤等也给超声医学科的广泛应用带来机遇。我们的策略和措施是关注学科发展方向,主动与临床配合,体现本专业的价值,使其成为疾病诊疗团队中不可或缺的成员。
4科研助推临床工作发展
科研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医疗技术水平综合实力最为重要的标志之一。没有坚实的科研基础,临床工作就难以有发展后劲。只有把临床工作与科研工作有机结合,切实建立科研课题来源于临床、研究成果用于临床的良性机制,才能不断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1.1高水平科研平台的建设
在教育部“985”工程专项基金支持的基础上,心血管内科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建设心电生理与心律失常实验室。在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下,高水平科研平台建立并稳步发展。2012年,随着心电生理与心律失常实验室被评为广东省“十二五”医学重点实验室,也是当年心血管领域唯一的重点实验室,进一步促进了临床医学科研条件的建设和学科发展。通过制定实验室建设方案,增强实验室各项软件和硬件设施,优化人力物力资源,建立了一个集开放、协作和竞争为一体的高水平科研平台。
1.2构建临床医学科研平台
实验室包括:细胞膜片钳实验室、细胞培养实验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动物实验室、倒置荧光相差显微镜实验室、学术交流办公室。各实验室有机结合,强大实验支持,加上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医学科研条件,吸引了众多院内外优秀科研工作者,推进了科研项目的开展和顺利完成,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有利于相关学科的建立和飞速发展。
1.3配置先进的实验室仪器设备
目前,实验室已经积累了总价值约2000万元的先进仪器设备。包括:(1)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仪器:酶标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普通PCR仪、梯度PCR仪、荧光定量PCR仪、分光光度计、全自动凝胶成像系统、超声细胞破碎仪、超净工作台、高速冷冻离心机;(2)细胞实验仪器:细胞膜片钳设备、细胞压力加载系统、流式细胞仪、全自动磁珠分选仪、普通倒置显微镜、倒置荧光相差显微镜、生物安全柜、台式离心机;(3)动物实验仪器:离体心脏灌流装置、多导电生理记录仪、彩超相控阵探头、冷光单孔手术灯、体视显微镜、血管压力直径测定仪等。仪器设备种类齐全,形成了系统的研究体系,更好的服务于科学研究。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必要的科研设施,能够基本满足科研工作对于科研仪器设备的需求。同时,这些专业的实验室配置有利于科研项目的申请和开展,促进了学科的建设和稳步发展。
1.4特色化实验室管理和发展
作为心血管内科高水平科研平台,心电生理与心律失常实验室的宗旨是服务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为更好的尊承其服务宗旨,实验室建立了管理制度。对实验室科研档案管理、实验技术积累、实验室安全卫生保障、实验室仪器设备维护、科研实验收费等分别制定了详细规章制度,制定课题组之间定期交流机制,为实验室正常运作与稳步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实验室实行以课题组为单位的负责制度,各课题组负责人(或导师)对各自课题组的经费使用情况、科研进度和科研成果的可靠性负责。这种运作模式,在保证研究课题独立性的前提下,有利于不同课题组之间、不同科室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利于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学科发展。心电生理与心律失常实验室着重研究心血管疾病中的心律失常发病机制和影响,主要分为三个方向: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方向,心脏保护与心律失常方向和动脉粥样硬化与心律失常方向。为了促进上述研究方向的发展,实验室积极选派优秀人员出国留学深造。同时,邀请该领域与实验室长期合作、有影响力的专家为课题组成员,为研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随着实验室临床医学科研条件的建设和各项科研项目的开展,实验室已建立了心律失常在细胞、离体和在体水平的系列研究方法,综合多道生理仪、膜片钳等专业研究手段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室已具备开展心电生理与心律失常实验的全部仪器设备和实验方法。
2强化科研积累和人才培养
2.1科研业绩沉淀,促进科学研究在医院重点学科发展经费的支持下,科室运用膜片钳技术,建立了心脏离子通道实验平台;构建心律失常的整体动物模型;建立离子通道在动物整体模型上的整合;利用细胞压力加载系统,在细胞水平上,研究心力衰竭离子通道的改变以及对心脏重构的影响。努力构建设备先进、种类齐全、操作规范、学术氛围浓郁的优秀实验室,为吸引优秀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努力使实验室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心血管研究方面的高级人才培育基地。心电生理与心律失常实验室的建立,为学科科研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条件和浓郁的学术氛围,为科研项目的申请和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才培养是实验室服务宗旨之一,2010—2012年,在实验室建设与稳步发展阶段,科室共招收了11名博士研究生和27名硕士研究生,已有27名顺利完成科研工作并取得相应学位。科室共申请并获得多项专利,发明专利有“便携式心内除颤装置”;实用新型专利包括电极导管、心脏起搏电极、数码临时心脏起搏器和下肢动脉造影标记尺。基础临床科研取得长足进步:获得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广州市科技名院名科特色项目,1项中山大学临床医学研究5010计划项目。其中,省部级项目中包括多项卫生厅科研项目。获批的项目中,既有心电生理方面,也有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方面的研究;既有基础研究,也有应用研究,学科影响力日益增强。
2.2依托平台建设,促进科研与人才培养良性循环人才是学科建设的根本,随着平台的建设人才辈出,科室获得1项教育部霍英东基金会项目,1项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项目,3项“逸仙优秀医学人才”计划项目,2项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培育项目,累计科研经费591.6万元。科室每年获批项目数、科研经费总额和SCI收录论文篇数及影响因子均呈递增趋势(见图1、图2、图3)。1人荣获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创新人才资助项目,2人荣获日本第一三共医药学奖学金。实现了实验室建设—科研项目—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向全国培育和输送了高质量的心电生理和心律失常的专业研究人员。与其他科室相比,科室获得的人才培育项目居全院之首,且有1人荣获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学科着重培育广东省和全国优秀研究生,争创全国百优博士论文。
1 . 1 新时期军队疗养院保障形势和任务 未来几年, 随着武器装备、战略谋划、战术应用的研究向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反恐维稳、抢险救灾、维护国家权益、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等非军事行动日益常态化,生物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我军广大指战员将会承受更多、更复杂因素的影响,承受更多的身体和心理负荷,这对疗养与康复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疗养院在做好卫勤保障工作,以保证部队战斗力的提高上就显得尤为重要.
1 . 2 国内外 疗养 和 康 复在战 伤 时 的 应用 据统计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伤员重返前线的比率最高,主要原因是法国各级医疗单位广泛应用自然疗养因子和人工物理因子治疗伤员[ 1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各类疗养院均接受伤员疗养治疗和康复,军人病员有 90.3%重返岗位. 近年来,美国提出"全生命周期保障"和"全谱卫勤"的观念,实现"强健促进、伤病预防、战救勤务"并重,构想对"全维卫勤"概念的形成有重要的启示[ 2 ]. 我军的疗养康复工作是从最初的荣军医院开始的,为促进官兵健康、提高部队战斗力作出了贡献[ 3 ].
1 . 3 新时期我军疗养和康复在卫勤保障中的作用 疗养院作为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的医疗机构,面对 21 世纪疗养院根据新形势下面临的新任务、新问题,要积极发挥疗养和康复的作用,就必须掌握广大官兵身心健康保障的需求,利用疗养地优势,把握为部队服务的创新手段,增强广大官兵机体的健康体能,提高对特殊环境的适应能力,预防紧张及生物节律紊乱引起的亚健康状态,治疗和康复部队的常见病、多发病,从而发挥疗养院由平时的"保健康"扩展到战时"保打赢"的职能作用.
2 物理治疗在疗养院发挥疗养与康复的优势作用
2 . 1 理疗学与医学各领域的联系 科学地应用人工物理因子作用于机体具有广泛的意义,因此,当疗学的发展趋势是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军事医学、基础医学、老年学、宇航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等的联系日趋密切,疗养院在积极利用自然界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理化学因子和人工物理因子在疗养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 . 2 自然物理因子在疗养院的优势作用 我国疗养地多位于海滨、山地、森林、湖滨、草原、风景地等,疗养地富含对人体有良好作用的疗养因子,可增强机体的适应功能,改善营养状态,增强调节能力,改善机体的反应性,以及加快生物节律的恢复等,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能起到调节改善作用,促使失衡的机体恢复正常,消除疲劳,缓解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
2 . 3 人 工 物 理 因子 在 疗养 院 的 应用特点 (1)预防某些职业病,如矿井、坑道、地铁及潜艇等作业人员的紫外线缺乏症;预防和减轻手术并发症和后遗症. (2)治疗病种>260 种,一种物理因子有多种治疗作用;且不良反应少,作用可相对集中病变部位,与药物联合应用时可有较好的疗效.
2 . 4 理疗学和康复医学在疗养院的应用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的医学专业,不仅是对疾病本身,而是着眼于整个人,从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职业活动上进行全面康复[ 4 ]. 为此,必须是多学科共同协作,必须与各临床专科密切合作,在物理治疗、医疗体育和有关临床上配合应用作业治疗,包括语言治疗、心理治疗、文娱治疗及假肢和矫形支具的装配等都是疗养院采用康复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
3 加快疗养与康复医学学科建设与发展
3 . 1 建立疗养康复医学学科创新体系 全军疗养院系统经过 50 余年的发展建设,已经形成了得天独厚的环境、设备、资源和管理优势,具备了与康复医学趋势相适应的发展基础,但是,缺少的是与康复医学发展相配套的学科建设体系. 学科创新体系是学科发展的前提,实现军地联合、院校联合、各医院、疗养院联手,采取综合发展模式,实行规模化、集成化运作,跨地域、跨部门、跨学科、跨行业,进行系统化、网络化,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实现资源技术共享,重大项目协同公关,优势技术科学整合,强势领域联合开放、流动、竞:请记住我站域名争、协作、集成的运行机制[ 2-3 ].
3 . 2 加快疗养和康复专科建设学科建设要突出特色 ,要以疗养康复技术为基础,以理疗、心理、中医、体疗为技术手段,侧重亚健康状态和对心脑血管病、神经功能性疾病和骨关节等疾病进行治疗和康复技术的应用[ 5 ]. 同时,利用专科中心和特色科室的平台,以特色技术带动常规技术,拉动整体科室的协调发展[ 6 ]. 其次,加强康复专科中心向康复专科医院建设发展, 是推动疗养康复医学专科发展的有效途径,是疗养院准备为完成重大多样化军事卫勤保障任务的条件.
3 . 3 抓好康复与理疗医学人才培养工程 人才培养工程是学科兴旺的关键:(1)抓好人才来源,建立人才培养体制,巩固院校设立康复与理疗医学本科专业,在医院、疗养院设立康复与理疗医学培训基地, 使院校培养和继续教育相结合,使医学人才源源不断. (2)抓好人才选拔,选拔好领军型人才,一个杰出的领军人才可以占领一个领域的制高点,开辟一个新领域,带动一大批人成长. (3)积极提供支撑条件,为高素质的人才提供学术研究平台.
3 . 4 强化发展新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当今社会, 医学新技术方兴未艾,各类前沿技术的不断涌现,与临床医学相比疗养院医学科技在疗养和康复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实力还不够强,特别是在康复技术、自然疗养因子应用技术、人工物理因子及传统中医等技术的开发应用有待于提高[ 7 ]. 遵照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确立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认真论证好具有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我们瞄准康复和物理医学科技最前沿技术,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积极抢战技术制高点.
1中医专业认证对中医儿科学学科建设的意义
专业认证是一个评估的过程,通过认证来评估学校开设的专业性教学计划或者专业是否符合预设的标准;通过中医专业认证可以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学的目的。其核心目标是促进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形成;以成果为导向提高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教学手段、教育教学方法,确定中医学专业在教育教学方面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因此,通过专业认证可以有效地促进中医儿科学学科建设。
2更新教育理念,明确中医儿科学学科建设方向
在中医专业认证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指向、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的指导下,我校修正中医儿科学学科建设方向,更新教育理念,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以学生为中心,明确学科建设方向是培养中医应用型人才。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指导下,我校修订了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改革了课堂教学设计、课程考核方法,强化了实践教学,并不断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修订后的中医专业培养方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加强调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确定的中医儿科学的教学目标为:通过中医儿科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医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儿科临床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生理病理、保健预防、疾病诊治的系统知识;能运用中医学理论认识儿童和儿科病的特点,以辨证论治原则处理儿科临床各类常见疾病,抢救急危重症;掌握中医儿科常用外治法;了解常见中医儿科疾病的发病情况等流行病学特点。修订后的教学大纲增添了张仲景学术思想传承能力的培养,并且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最终使学生成长为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和职业素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工作的中医应用型人才。
3明确学科主攻方向,提高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明确的学科方向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在中医专业认证提高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要求下,我校中医儿科学的教学一直坚持“院系合一”(即医教合一)的临床教学管理体制。儿科教师坚持在教学以外的时间,全部从事系统的医疗实践,增强解决临床实际的能力。我校儿科团体先后开展了“麻杏陷胸汤治疗小儿肺炎喘嗽痰热闭肺证临床研究”“麻杏陷胸颗粒治疗小儿肺炎喘嗽痰热闭肺证临床研究”“麻杏麦冬汤治疗肺炎喘嗽风火阴虚证临床研究”,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为了促进学科发展,我们坚持以成果为导向,目前我校中医儿科已形成气血并治治疗小儿病症、经方防治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两个稳定的主攻方向。同时,学科注重内涵建设,不断向更深入专业的三级学科细化发展,建立类似于内科学科的三级学科分支,借鉴现代医学以系统划分,如肺系(呼吸)、脾系(消化)、肾系(肾脏、内分泌、遗传代谢、生长发育)、心肝系(神经、心血管、血液)等专业;坚持以学术前辈思想为指导,传承与发扬并重的方针,对学术资源进行了梳理和挖掘。在主要研究方向的优势病种(如哮喘、复感、厌食、肾病)方面,深入开展了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的制定、优化推广工作[1]。我校中医儿科课题组教师均为“双师型”教师,教师在取得医疗科研成果的同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学成果,如“构建创新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培养模式”“混合式教学法在中医儿科学中的运用”“中医儿科学形成性评价的研究与实践”等,推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保证了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4依托附属医院及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平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以研促教
学科平台是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载体。我校中医儿科科研团体依托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开展了“麻杏陷胸颗粒对热性哮喘小鼠模型血清IL-12、IL-13调控的实验研究”,不仅明显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部分学生通过跟师观摩实验、辅助实验也提高了将来搞学术研究的实践能力。同时,我们还依托学校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中心开展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保证了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5跟名师、多临床,加强中医儿科专业学科队伍建设
1医学影像学现状与发展趋势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放射学发展为诊断和治疗兼备的医学影像学,包括普通X线诊断学、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X线计算机成像(computerradiography,CR)、数字X线成像(digitalradiography,DR)、超声学、发射体层成像(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SPECT)以及两种影像技术的融合如PET/CT、PET/MRI、SPECT/CT、DSA/CT等一次检查获得多种影像信息的成像技术和介入影像学,包括介入放射学和介入超声学等。传统X线摄片已逐步被CR、DR取代。CT不断更新换代,如螺旋CT(SCT)、多层CT,现已发展到128层CT等。MRI发展趋向于高场强、实时成像、功能MRI(fMRI)、显微结构成像、波谱分析(MRS)以及同质同性抑制技术等。CT、MRI成像速度和分辨率均明显提高,灌注、弥散、仿真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超声向超声造影、三维超声成像和介入超声学发展。核医学主流发展方向是分子核医学。
影像学诊断由大体形态学为主的阶段向生理、功能、代谢和分子/基因成像过渡,出现了分子影像学和功能影像学。图像分析由定性向定量发展。诊断模式由胶片采集图像和阅读逐步向数字采像和电子传输方向发展。信息科学的进展,促进了医学影像存档及传输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和远程放射学(teleradiology)的发展,网络影像学(networkimaging)以及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aideddiagnosis,CAD)将成为可能[4]。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和临床应用,介入治疗及其与内镜、微创治疗、外科的融合发展改变了影像学实践和服务方式,影像诊治手段日益先进,影像诊治水平明显提高,使医学影像学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学科创建于1935年的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放射科。在7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紧跟学科发展,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创建了医学影像学科技创新团队,通过学科建设、医学领军人才、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项目和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等措施,将“医学影像学与介入放射学”学科建设为江苏省135工程医学重点学科(2001年),放射科建设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2002年),“医学影像学科”获准为江苏省医学影像学科质量控制中心(2004年),“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创建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06年)。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创建于1990年,当年开始培养医学影像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经采用特色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件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和教学名师培养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现已创建为江苏省普通高校特色专业(2006年)和江苏省高校成人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点(2007年),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实验室获准成为江苏省重点实验室(2007年)。本专业1984年开始招收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2003年成为江苏省唯一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
2医学继续教育的范畴与其在重点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医学影像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新知识和新理论不断涌现,医学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社会对从医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医疗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仅从医学院校教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医学工作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人才培养和学科队伍建设是关键。为了使医学影像学专业医技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高尚的医德医风,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跟上医学科学发展脚步,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5],我们在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
(1)借鉴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即“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结合国情让全体教师和职工树立终身教育、自主学习的理念,即“活到老、学到老”。其特点决定了在高校从事教学、医疗和科研的教师和职工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我,把终身学习作为自我提高的一种方式。
(2)配合继续教育学院进行脱产、非脱产形式的成人学历教育,对象涉及本院医护人员与全国成人教育考生。
(3)配合研究生院进行在职职工研究生学历教育,对象涉及本院职工与江苏省乃至全国考生。
(4)与国外著名大学、学术团体保持密切合作,每年不定期邀请国外知名专家来院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2~3次,对象涉及本院相关医护人员和研究生、本科生。
(5)学科学术地位决定了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申报和开展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就要求本学科及学术水平在本专业领域中处于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在同行中具有领先地位,这样才能吸引众多的医技人员来院学习或进修。我们利用“中华医学会实用介入技术推广培训中心”基地,每年认真组织申报并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次以上,对象涉及本院医技人员和全国需要参加培训的各层次医技人员。在实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中,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申报和开展是学科学术地位和水平的具体体现,也是展示推广学科成果、宣传自我、扩大影响、构建学科品牌的优势,同时也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水平的主要体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
(6)常年接受国内各单位进修生来院学习、工作,积极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和职工到国内外著名大学或医院进行短期进修、考察或进一步深造。
(7)切实加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执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和年轻医师五年住院医师轮转培训制度。科室每月组织一次青年医师读书报告会,以督促年轻人好学、向上。
(8)参加学术会议、撰写学术论文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国际性和中华医学会组织的高质量学术年会或专题学术会议以及省市年会,并制定了《参加学术会议及差旅费使用的规定和的奖励办法》。凡在放射学全国年会上进行大会发言的论文第一作者、在省市年会进行专题讲座或被评为大会优秀论文者,科室承担参加会议的所有费用,包括差旅费、住宿费、会务费和资料费。每年根据北京大学版“医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凡在目录内期刊上所发表的论文及SCI上所发表的论文,在单位奖励的基础上,科室根据影响因子再进行不同幅度的奖励,以此鼓励教师、职工多撰写、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科科研、教学质量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规模决定着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规模,人才结构决定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层次,人才梯队决定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后劲,故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学科、专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学科建设中,师资队伍是前提,学科带头人是核心,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根本[6]。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重点攻关项目,既是学科水平的体现,又是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同时也是人才培养、梯队建设、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取得高水平科技成果、确立学术地位的基础[7]。
坚持推进科技创新与培养、聚集创新人才相结合,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与建设科技创新团队相结合。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教师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将人才资源作为提高学科自主创新能力的最大优势,形成科技创新与教师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密切结合、互相促进的良性机制。多年来,我们本着“用好现有人才,培养青年人才,引进优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的原则,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促进学科发展的根本大计来抓,并采取主动培养、积极引进、大胆使用、热情关怀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
【关键词】 方剂学 学科建设 人才建设 发展目标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在中医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之间起着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其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期的临床各科的教学质量及临床实践。因此,科学而合理的建设方案对研究方剂学学科显得尤为迫切。
1 方剂学学科建设现状
从全国范围看,不同等级、不同地区的方剂学学科,其发展水平及地域影响参差不齐。有的发展水平很高,但有的却处于学术水平不高、科研综合实力低下、几乎没有研究成果出现的状态。从我院实际情况来看,方剂学教研室共有在编教师6人,承担着全院各专业各层次学生的《方剂学》教学任务。从职称结构来看,副教授 2 人,讲师 3 人,助教 1 人,呈现出职称结构偏低;从学历结构来看,硕士 3 人,本科 3 人,学历层次不高;从年龄结构来看,25~30岁1人,30 岁~45 岁4 人,50~60 岁 1 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由于广西中医学院地处西部,属老、少、边地区,学科基础非常薄弱,没有固定明确的研究方向,几乎没有课题立项,更谈不上研究成果;近年来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受阻;加上年年扩招,教学任务急剧增加,教师几乎成天忙于教学之中,导致近几年来科室老师无法去医院临床或从事科研工作。如此状况,若长此以往,将会导致方剂学学科始终处于徘徊不前的落后状态。
2 方剂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2.1 人才建设要搞好学科建设,人才是第一要素,是关键。在人才培养上应从远处着眼,应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和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学科带头人。
2.1.1 青年教师培养① 培养青年教师临床素质。中医学的经验性决定了中医教学必然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决定了要成为合格的中医教师,必须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生。要求青年教师上岗前,必须具有 1 年以上临床经历。同时青年教师每周不少于8个学时的临床诊疗时间。② 依靠科室内新老传帮带,指导、督促青年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③ 选派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学习相关现代新知识、新技术,以弥补知识结构之不足,为方剂学学科课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知识结构及智能储备。④鼓励青年教师进一步深造,攻读博士学位及博士后,以改善学历结构。
2.1.2 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学科带头人根据学科性质特点及整体发展动向,有针对性引进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工作中起着领衔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水平。在学科发展的困难时期,挑选一位具有发展中医事业强烈使命感,既兢兢业业,严谨治学,又勇于开拓,创新能力强的学科带头人可加速本学科建设。
2.2 学科建设
2.2.1 强化教学研究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强化教学研究以提高教师对教材、大纲、教法的熟练程度。通过课程的立项研究,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加强教材建设,同步建立 CAI 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及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案例式教学,从根本上克服传统教学方式内容单一刻板、信息量少、效率低的缺陷,把教师和学生从有限的课时内忙于板书笔记的困境中解放出来。这样一方面可强化学生的学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还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增强教与学的积极性、互动性、创造性,使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对本科生建立案,并建设本科生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促进教学。
2.2.2 明确主攻方向,形成学科特色
长期以来我院方剂学学科基础薄弱,人员较少,仅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固定明确的研究方向,几乎没有课题立项,未能形成自身的学科特色。方剂学要结合本院既有的学科特色,发挥中医中药特长,迅速确立学科研究方向,这已成为本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关键。经过多方反复论证,制定了依靠地方政府扶持壮医壮药的政策,明确了以壮药开发与临床前研究为主攻方向。围绕主攻方向,申报和开展一批相关的各级课题,以课题支撑学科,发挥自身优势,形成了新的特色。
2.2.3 配备好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硬件
学科是高等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基础性平台。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基本路径,是一个高等学校发展的核心与灵魂,也是高等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学科建设是对学科的发展加以规范、重组和创新,是以学科发展变化为基础的社会活动,它不仅涉及学科本身学术水平的思想建设,还涉及学术组织、教育制度和资源配置等。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工作的任务就是立足本校实际,发挥本校的特色优势,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培育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聚集学科梯队,强化科研条件建设,形成研究优势和学科特色,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逐步建成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人才,促进学术水平不断提高,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实现持续、快速、可持续发展。
1.科学规划,服务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要想实现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制定科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是极为重要的。学科规划的制定,必须与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发展目标的制定,首先必须要在分析、调查学校学科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要求制定奋斗目标,创造发展条件。同时,要全面分析现有学科结构、特色和水平,优势、弱势和劣势,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分别提出不同的发展目标。其次,规划的制定必须具备科学性,要按照教育规律特别是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客观要求来制定。第三,规划的制定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具备可操作性,要有具体的、可以实施的对策与措施。
遵义医学院拥有珠海校区、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口腔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外国语学院等16个二级教学单位,拥有直属和非直属附属医院10所,临床教学资源教为丰富,目前,学校共有1个国家级临床技能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人文医学研究中心,涵盖医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和工学6个学科门类的14个本科专业,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教育涵盖医学、理学、法学学科门类。2011年,学校确定了更名遵义大学,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目标,在学科建设方面,按照《遵义医学院“十二五”建设与发展规划》的相关内容制定《遵义医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确定了加强非医学学科建设,进一步完善以医药类学科为主,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农学等多学科各具特色、支撑配套、协调发展、重点突出的学科体系,提升学科建设总体水平,确定了具体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2.以人为本,加快学科带头人培养和学科队伍建设
学科建设是集学科梯队、学科方向、科学研究、基础条件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建设。学科建设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着眼点。科学发展观对高等医学院校学科建设的指导意义在于,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才,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学科队伍,培育一批高素质具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学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的“领头羊”,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水平提高的关键。同时在学科团队的建设中,不仅要注重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还要建设团队的层次架构,保证后继有人,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具有世界顶尖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明显缺乏,我省在全国拥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不多,进行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显得极为重要。遵义医学院近年通过引入高水平的“候鸟型”人才带动学科发展,提升本校学科建设水平和影响力;同时加大对学校现有科研人才的培养力度,提供人才成长的有利条件,创新管理机制,使学科带头人从学术骨干中脱颖而出,使现有学科人员乐于本职工作,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鼓励攻读博士学位,进一步优化学科队伍结构,全面提升学科队伍的整体水平,建设一支与学科专业结构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3.凝练方向,强化科学研究,提升学科影响力
随着学科的调整,艺术学升格为一门独立的门类,音乐和舞蹈归为一级学科,在某种程度上不同的艺术形式具有不同的规律和特征,其学科建设也有不同之处,但同时,现阶段的门类划分是由理论依据的。众所周知,自古以来音乐和舞蹈便伴随着人类,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艺术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1]当前的学科架构大多遵循西式的教学架构,随着中国艺术的发展,这些架构需要进行调整。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音乐与舞蹈学科设置的意义,提出了完善艺术学和舞蹈学学科建设调整的措施,为艺术学及舞蹈学学科的完善提供参考。
1 艺术和舞蹈学科设置的意义
纵观我国的古代乐舞史,乐舞自始至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艺术体系。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古代的乐舞史是一部代表古人乐舞理念的乐舞史。作为一门学科,音乐是以声音为载体的艺术,音调的旋律和节奏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而舞蹈是以人的肢体动作为载体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人的肢体动作来表达思想情感。可以说音乐和舞蹈对于陶冶人们的情操,培育人的完整人格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音乐舞蹈以其独特的形式表现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对信仰的追求,并在发展中不断拓展艺术学的体系,是人类文明的代表符号之一。当前,我国的音乐和舞蹈学科的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影响力逐渐广泛,在某些领域甚至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艺术特色和价值。[2]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都是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高等学府,为我国艺术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 舞蹈学学科的建设
2.1 完备学科理论建设和整体性思考
学科的成熟需要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推进和完善,不能单纯地依靠理论研究。作为一门学科,艺术学是客观存在的艺术世界,是一个实体,其学科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把握个体对象的特征,形成完备的学科理论。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断完善理论研究,把艺术理论与实际问题研究结合,做到言之有物。
2.2 建立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
方法决定研究的效率,合理的研究方法能促进学科的发展。现阶段,我们很多学者在对舞蹈艺术进行研究时,大多是依照唯物史观,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对舞蹈艺术的发展进行归纳和统计,但我们应该知道,艺术的产生于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环境中的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对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很多学者将舞蹈独立出来,把舞蹈与社会环境因素割裂开来是不能发现艺术的本质问题的。我们要以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的研究为技术,积极采用社会和自然学科的研究方法,深层次的研究和阐释中国的艺术理论,建立系统化的梳理和把握,形成艺术学研究的特色。
2.3 重视学理建树和教育理念的培养
当前,大多高校只是重视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学理建树和教育理念的培养,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制约性。艺术学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我国未来艺术品位的高低,对我国艺术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我国的艺术学科需要建立完善的学科架构体系,注重教育规律的传授和掌握。对于舞蹈学科的开展,需要增设舞蹈教育这门学科,研究舞蹈专业领域的理论、表现和实践问题等,创新舞蹈艺术形式,发挥舞蹈学科服务社会的功能。
2.4 学科建设要遵循实际,量力而行,不能好高骛远
艺术学科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投入,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向功利化发展,要遵循艺术的发展规律。对于学科的建设要遵循学科的基础积累和师资结构与资质,要量力而行。对于不同的艺术院校,其学科建设应该根据自身的积累,发挥自身的学科特色,形成具有特色的研究和教育体系。[3]
2.5 注重舞蹈学的生命科学价值
随着全民健身的兴起,舞蹈学还应担负起民族身体健康的职能。舞蹈学学科在发展过程中,要关注舞蹈的科学价值,将舞蹈与语言、行为、运动医学和心理等学科结合研究,发挥舞蹈担负人们健康服务的职能。当前流行的广场舞等极大地促进了舞蹈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舞蹈远程教育的开发也得到提升,采用信息技术对舞蹈进行编舞有效地扩大了舞蹈的传播手段,这些都是舞蹈学研究的范围。
3 结语
艺术学的升格,要求学科门类的进一步调整,舞蹈学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对于陶冶人们的情操,培育人的完整人格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完备舞蹈学科理论建设和整体性思考,建立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重视学理建树和教育理念的培养,学科建设要遵循实际、量力而行。注重舞蹈学的生命科学价值,才能推进艺术学和舞蹈学的发展和服务社会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有更多的精彩和阳光。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从概念上讲,学科交叉逐渐形成一批交叉学科。交叉学科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科学领域的进步,交叉学科正在逐步向综合科学发展。在医科大学中,独立学科的研究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理想的高度,要想在今后获得更大的突破,应该独立设置医科大学交叉学科,而不是仅仅作为单一的课程来对待。本研究主要对独立设置医科大学交叉学科建设展开分析,现做如下综述。
一、独立设置医科大学交叉学科建设方案
(一)交叉学科的形式
就交叉学科本身而言,其独立设置的目的在于提高医科大学的研究水平,并且扩大医学领域的研究范围,输送更多的人才。基于现实需要的考虑,交叉学科的形式可分为3个层次:核心学科、紧密层学科、外延层学科。核心学科作为我国的重点培养项目,必须是具有博士学位授予的学科。以分子生物学为例,该学科主要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属于典型的交叉学科。在医科大学中,分子生物学主要是研究生物大分子(核算、蛋白质)的结构、功能以及生物合成等方面来阐明各种生命现象的本质。分子生物学在现代医学中,突出表现为对人体神经活动的机理探索,对癌的发生研究等等[1]。紧密层学科主要是由核心学科的内涵联系紧密的若干学科组成,该形式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医学知识,并自主探究其中的联系。外延层学科主要是核心学科与紧密层学科联系松散的外周学科。
(二)交叉学科的内容
独立设置医科大学交叉学科,应从多方面入手,而不是仅仅局限在医学学科的内部,应向多种学科进行拓展,深入研究,将各个领域的相关联系摸清楚,为将来的医学发展和国家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本研究认为,交叉学科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医学与自然学科的融合。以细胞生物学为例,该项交叉学科体现在显微、亚显微、分子水平三个层次上,主要是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各种生命规律[2]。从客观的角度来说,细胞生物学有利于研究人类的起源,并且在发现新物种和探究古老物种方面,都做出了非常突出的成就。值得注意的是,细胞生物学还能够对细胞结构与功能进行研究,特别是染色体,这对临床医学的发展和各种先天疾病的治愈都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第二,医学内部学科之间的融合。交叉学科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当代医学的发展,将医学内部学科进行融合,不仅健全了交叉学科的研究体系,同时可将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临床治疗中,提高治疗水平,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第三,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以生态学为例,该项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属于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典型结合。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多样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近代生态学研究的范围,除生物个体、种群和生物群落外,已扩大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几大问题都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3]。
二、独立设置医科大学交叉学科建设成效
(一)通过实施重点建设工程,学科层次和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现实工作中,独立设置医科大学交叉学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最终的成果却是被社会广泛关注的。从我国的情况来分析,通过实施重点建设工程,学科层次和水平获得了全面提升,我国的医疗水平和技术也有较大前进。例如,2003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以来,积极致力于医学与诸多学科的融合。学校特设了Med-X基金,以此为纽带,通过项目合作,实现了两校技术平台和科技资源的共享,大幅提升了科研实力,拓宽了科研领域。“环境化学污染物致机体损伤及其防御的基础研究”项目,是复旦与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联合申报成功的2002年“973计划”项目[4]。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之所以选择复旦作为合作伙伴,就是因为看中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与医学院结合后的研发实力居于国内前列。枫林校区宋后燕教授的分子医学实验室就是在两校合并后,得到科技资源的支持,成功建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二)通过扶持新兴交叉学科,学科专业覆盖面进一步拓宽
除了上述的成效外,我国还通过扶持新兴的交叉学科,促使学科专业覆盖面有了更大的拓宽。以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为例,该学校的新型交叉学科――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研究,属于一种全新的研究领域。近五年来,在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研究方向,负责863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科技部重点攻关课题3项,获部、省级等各类奖50余项,专利10项(其中有2项为美国发明专利)。发表相关研究论文累计达700余篇,综述性文章100余篇,编写各类专著、教科书和参考书20余部,其中主编的《物理药学》、《靶向给药制剂》属填补国内空白的专著。主编的《药物化学》等教材为全国规划教材。
三、总结
独立设置医科大学交叉学科在理论上、实践中都获得了非常大的积极成果,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上也得到了广泛的肯定。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独立设置医科大学交叉学科,提高各方面的工作水平,促进医疗技术的提升,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廷奇.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1,06(05):73-77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