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管理观念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9 16:22:4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企业经营管理观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企业经营管理观念

篇(1)

一、引言

知识经济主要是指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经济类型,与传统的知识形态相比,更加依赖有效信息的利用和积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促进了虚拟企业、电子商务和网上贸易等企业快速的发展起来,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借鉴于知识经济理念,创新企业经营管理观念,使企业更快的适应新时期企业的发展要求。

二、知识经济的特征

第一,将知识经济作为企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需要将智能的人力资本作为知识经济形态的核心,将高技术作为新的生产力系统,需要充分展现出知识经济时代的可共享性、无形性和有价值性,促进知识的不断更新和积累,实现动态化的发展。需要将知识经济作为企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构建知识、资本和劳动力这一新的生产力三要素,将其作为企业重要的经营管理观念,作为企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第二,知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手段。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经济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直接关系,需要充分发挥知识的外溢作用,用知识密集型产业来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知识经济的持续发展。新经济增长理论中规定知识是“增长的发动机”,随着知识的应用、生产和传播,知识被广泛的应用于企业的各生产要素中,对促进社会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企业经营管理观念

1.坚持以人为本经营管理观念。“以人为本”是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的首要管理观念。知识经营管理理念会导致企业的产业基础发生变化,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构建知识密集型经济形态。另外,知识经济时代下,将人才作为主导型要素,企业将如何积累和应用知识作为主要研究课题,重视发挥人才的智力资源。

2.将知识资产作为管理重点。知识资产展现出了企业的知识资源价值,知识资产成为企业的主要生产要素,企业更加重视引进智能型生产工具,采用柔性化生产方式,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和劳动生产力。

3.加强产品技术创新。加大创新力度,不断的推陈出新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的管理中心。企业需要将“突破性创新”作为企业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促进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更新,为企业的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4.加强终身教育管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学校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方法,需要结合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和企业对管理人员的需求,更新教育管理方法,加强终身教育管理。需要将终身教育作为当前主要的教育方式,扩展到人的一生,培养出大量符合经济时展要求的管理人才。

5.加大利用知识产权法。在知识经济时代,改变了资产形式,更加重视知识资产,需要将其纳入到无形资产管理的范畴中,促进知识经济资产的更好传播。由于知识资产自身的不稳定性较强,容易出现被侵权现象,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发展。因此需要充分利用法律来保护知识资产,构建完善的知识资产法律保护体系。

四、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经营管理观念的创新内容

1知识经济对管理理论的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对企业传统的经营管理观念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企业管理角度进行分析可知,企业的组织管理结构主要向智能化、虚拟化和分散化逐渐转变。知识与知识主体的不可分离给人力资本管理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导致企业的各项生产工作出现分配不公现象,企业组织的分散化严重,管理对象和管理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企业领导需要依靠知识来获取员工的信任和支持,改变了企业领导的行为方式。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企业的界限逐渐模糊。要求企业突破原有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注重知识的积累,构建新的激励监督机制,建立网络化和虚拟化学习组织,使企业更快适应当前市场的环境与科技环境变化,使企业在经济时代下快速发展。

2.知识经济对管理观念的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的经营管理观念不断创新。第一,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促使社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由传统的标准化大批量生产方式逐渐向小批量灵活的生产方式逐渐进行转变。第二,知识经济是面向全球的经济,能够将全球的知识经济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构建了全球统一的大市场经济系统。第三,知识经济时代属于扩张型经济,将高技术产业作为经济时代中的信息产业代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和信息产品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持续不断的创造出更大的需求,对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第四,知识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型经济,将智力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核心。企业要想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需要创新管理观念,建立战略联盟共同体,实行“双赢”战略,不断的强化企业的管理创新观、质量观和长远发展观。

3.知识经济对管理内容的创新。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的管理内容主要包括人、财、物、产、供、销及企业知识、科技和信息管理等内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赋予企业管理工作心得内涵。要求企业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将“以人文本”作为企业的主要管理思想,将人力资本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并且企业的管理内容和管理环境也发生较大的变化,更加重视客户管理,以便能够与客户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4.知识经济对管理方式的创新。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中,主要是将控制作为管理工作的主要方式,通过控制员工的行为,来确保员工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科学的网络和信息会覆盖企业生产与流通的全过程,缩短了企业的生产周期,更加注重团队组织管理。要求每个员工在工作时,需要树立全局观念,要具备较强的创新和跳跃性思维。要求管理者将“指导与激励”作为主要管理方式,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注重服务。

5.知识经济对管理手段的创新。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强化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使用效果,需要将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作为企业的主要管理手段,使电子信息网络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快速的发展。企业将电子计算机作为主要的管理手段,在企业内部建立了电子数据系统,用户通过配置符合国际标准的终端设备,就可以实现全球通讯。并且计算机还具备信息处理功能,方便企业决策。企业通过使用计算机,可以及时掌握和分析企业的国际经贸动态,完成市场调研,帮助企业更好的开展一系列的人事管理和安全生产规划工作。通过电子计算机能够将国际和国内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强化了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组织形式。

6.知识经济对员工意识的创新。要求企业的管理者需要树立创新意识,需要将创新意识融入到企业各项工作中来,引导和培育企业员工的创新观念,在企业内部构建显见和隐含的创新型企业文化。同时,企业的员工还需要时刻关注企业内部的各项创新活动,鼓励员工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创新工作中来,企业的创新活动主要包括内部创新和外部创新。在开展创新活动时,需要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信息资料,充分利用信息资料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另外,企业的创新活动主要包括显性和隐性两种。对于显性的创新活动需要给与必要支持,而对于隐性的创新活动需要给与激励支持,通过创新活动来强化激励创新、关注创新和捕捉创新观念的发展。

7.知识经济对企业制度的创新。在工业时代,企业拥有的物质资本是主导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关键,物质资本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占统治地位,企业的最终决定权主要集中在股东手中。在知识经济时代,物质资本的地位逐渐下降,而人力资本的地位逐渐上升。理论界对这种变化做出了反应,新制度学派认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各要素影响较大,能够帮助所有者达到一个契约,企业利益直接影响所有参与签约的各方共同利益。企业为了能够更快适应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需要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进行调整,明确传统企业管理制度的弊端,提高人力资本地位,给与人力资本所有者部分剩余索取权,加大对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的保护力度。

8.知识经济对经营目标的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将多元目标的协调作为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将总体管理质量、创新精神、财务合理性程度等作为优秀企业的主要评选标准。企业对社会、员工和用户的责任等指标在指标体系中占据重要分量。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企业做好经营目标再定位,优化企业内部的结构,提高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重视非股东主体利益,需要确保企业与社会建立紧密的关联,提高社会网络化程度,突出企业经营目标的社会性,重视自己的社会责任,不断的修正自己的经营管理目标。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合理定位,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

9.知识经济对竞争观念的创新。竞争是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主题,市场竞争结构的变化,促使原来的竞争对手的企业之间纷纷建立了合作浪潮,开展战略联盟。例如,美国的IBM与日本东芝,美国福特与日本的丰富、马自达等,都是跨国战略联盟的表现。将以前的竞争对手转化为现在的相互依赖。虽然展开了战略联盟,但是还是以独立公司的形式存在,为了确保自身的利益,仍然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现象,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观念创新的表现。

五、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本身就是创新,对企业传统的经营管理观念提出了挑战。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要求企业转变经营管理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经营管理理念,将知识资产作为管理重点,加强产品技术创新。需要加大对企业管理理论、管理观念、管理内容、管理方式、管理手段、员工意识、企业制度、经营目标和竞争观念的创新,使企业更加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与世界经济建立紧密的联系,更好的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邵雅娟.知识经济下企业经营管理观念的创新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6,14:114.

[2]张丽曼.试论知识经济时代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观念[J].现代商业,2011,20:137+136.

篇(2)

不管是在计划经济发展体制下,还是在市场经济发展体制下,任何企业单位的经营发展都离不开经营成本、经营收入和经营利润的核算与管理。那么,对于建设改制企业亦是如此。在建设改制企业的经营发展中,与经营成本和经营利润息息相关的一个经营管理职能活动就是造价管理。因此,企业在资源条件许可和经营发展实际状况需要的前提下,相关管理人员都应该要加强注重改变企业经营传统理念并且确立造价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职能体系中的重要核心地位,从而为本企业未来的积极良好可持续发展做好成本控制管理的工作,起到一定的积极性支撑作用。

一、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与造价管理概述

1.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概述

所谓企业经营理念,其实就是指一个企业组织单位在对本企业资金实力、内外部经营环境以及其他经营资源发展状况认识、了解与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和形成的未来发展方向、共同信念、战略经营目标和企业经营文化的总和。它是对企业组织单位的经营行为的确认和认可的重要根据所在。

一般来讲,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主要由这三个部分组成:企业组织单位的外部经营环境,主要包含有社会结构、企业市场状况、消费者顾客状况、科学技术应用状况以及竞争者状况等要素;企业组织单位的特殊使命,比如社会义务、环境保护等等;企业组织单位经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比如人力资源状况、资金资源状况以及、科学技术水平能力状况等等。

2.造价管理概述

所谓造价管理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贯穿于招投标、项目设计、工程施工和竣工结算各个阶段,他是建设单位管理的核心部分,切实抓好造价管理工作,对各阶段的动态监督、管理十分必要。为了能够更好地保障建设费用、维护费用在各个方面的最大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通过结合采用专业的造价管理技能方法,对该项工程的建设制造成本价格所实施的全过程、全方位、科学化和专业化的协调组织活动过程。

通常情况下,企业单位实施造价管理的目的主要表现为这样的两个方面:其一、为了保证企业的建设、维护项目工程的投资额度不超过经由相关管理人员批准的造价限额,也就是制定好、执行好全面造价管理。其二、更好地遵循艰苦奋斗以及勤俭节约的方针原则,做到有计划、有目的,使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合理高效地使用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各项经营资源,避免了前期无计划,施工期间乱加价的不良现象,为企业最终取得最大的经营效益做出了保障。

二、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创新与改变的基本要求

1.从企业经营发展的一切实际状况出发

哲学中也告诉过我们,科学合理的行为方法论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此,各个企业单位在重新制定和确定企业经营理念的过程中,也就是进行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创新与改变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和原则,从本企业组织单位的一切实际状况出发,比如经济基础条件、物资条件、技术条件以及人力资源状况等等。只有这样得出的经营理念才是具有实用性和生命力的,也才能够真正实现经营管理理念进行创新改变的初衷目的。

2.对经营管理理念创新的观念意识不断进行宣传教育

企业组织单位一定要加强提高企业全员对经营管理理念创新改变的重视和关注的意识观念,使企业的全体员工将创新和制定经营理念,并且按照经营理念的指向去实施行动都视作理所当然和必然客观的。另外,还要使企业的全体员工都能够非常准确和全面地理解新的企业经营理念的内涵和精髓。

三、企业确立造价管理的中心地位的必要措施投入

1.增强与提高造价管理的技能水平

这个主要就是指企业单位一定要组织企业内部的相关人员积极加强学习与提升有关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先进文化知识,加强造价管理,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这是建设单位梦寐以求的目标,是提高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直接的捷径,造价人员还要经常深入现场,当工程需要变更设计时,从管理上要科学变更设计方案,避免方案的变更带来造价的失控,从而才能够保证通过实施造价管理为企业的良好经营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这也是使造价管理这项经营管理职能活动成为中心管理职能的前提条件。因为一个不能够起到巨大积极性作用的经营管理职能要想被确立为中心管理职能是不会被认可的。

2.配备充足高质量水平的所需经营资源

这个主要就是指一个企业单位的任何一项经营管理职能活动的实施都是需要各项经营资源予以支撑和支持,比如资金资源、物资资源、技术资源、组织结构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等等。那么,企业单位的造价管理同样也是如此。因此,企业单位要想使造价管理顺理成章占据中心地位,变为核心经营管理职能,就必须要为造价管理的实施准备非常充足的各项经营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并且还要保证经营资源的质量水平。因为从这里也可以使相关人员看出企业对造价管理的重视程度,进而来衡量造价管理的分量地位。

3.加强树立企业造价管理观念意识的宣传教育

这个主要就是指遵循马克思哲学中所描述的这样一条哲理,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会反过来作用于物质。因此,企业单位要想能够顺利成功地确立造价管理的中心地位,就必须要先对企业单位内部的全体员工进行宣传教育树立造价管理意识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企业全体员工积极地和能动地参与到企业造价管理的职能活动过程中来,并且给予最大的支持与认可。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如今这个企业经营环境非常复杂和动荡的社会中,包括建设企业在内的各个行业的企业单位要想很好地顺应时代环境的变化要求,使本企业不断的发展与壮大,就必须要积极地对本企业各个领域的经营理念以及总体的经营管理理念进行创新与改革。加强造价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增强每个环节的控制和审查,克服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从而提高投资效果。只有这样,才可以通过先进的经营管理思想观念来指导企业的经营发展活动,进而更加有利地推动与促进企业的快速甚至是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浅析[J]华章.2013,(2).

篇(3)

随着2010年经济回暖迹象越来越明显,运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铁路运输企业受到了高速公路、民航、水运的严峻挑战。铁路要想稳固和开拓市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坚持改革的方向,尽快转变机制,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经济利润和传统会计利润的差异,加大经济利润考核,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

一、充分认识引入“经济利润”的意义

1982年,美国思图尔特财务咨询公司,推出能够反映企业资本成本和资本效益的经济利润指标,并将 EVA 注册为商标,专门从事 EVA 应用咨询和推广。同会计利润相比,经济利润不仅是一个全面衡量经济效益的指标,还是一种有效的公司业绩度量指标,更是决策与战略评估、资金运用的基础理念。利用经济利润原理,企业能够选择最佳的发展战略。EVA指标不是对会计利润的否定,而是对会计利润指标的一种改进,它更清晰地告诉企业的相关利益者一个赢利的企业是否真的在创造价值,或一个亏损的企业是否真的在破坏价值。

二、深刻理解经济利润的含义及分析

财务管理中的经济利润是指企业投资资本收益超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部分的价值,或者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以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折现后的现值大于零后的部分,计算公式如下:经济利润=(投资资本收益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投资资本总额。为更通俗易懂,我们不妨来看看经济学上所谓的经济利润―是指企业的总收益和经济成本之间的差额,经济利润也被称为为超额利润或经济增加值,用公式表示如下:经济利润=总收益-经济成本=总收益-(会计成本+机会成本)=(总收益-会计成本)-机会成本=会计利润-机会成本。从公式不难看出,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之间较明显的区别就在于,经济利润考虑了机会成本,而会计利润只考虑了会计成本。

三、正确区分经济利润和传统会计利润的差异

(一)服务主体不同。会计利润服务的对象是企业外部的使用者。设置会计利润的目的是为了客观地反映经济活动。会计利润是企业一定时期内收入、成本、费用的综合反映,是在各个领域中运用的最为广泛的绩效类指标之一,并能为利润分配提供可靠依据。设置经济利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和加强管理,对企业面临的可供选择方案的风险收益进行预测,多应用于投资决策、绩效评价、收购重组、激励机制设计等方面,使企业管理决策更加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

(二) 计量基础不同。会计利润的计量基础目前限定于历史成本基础。资产、负债的计价,收入和费用确认都以交易发生时的价格入帐。无论现行价值如何变化,对入帐资产、负债不作调整,如企业的固定资产,使用时间长、价值大、虽然价格变动很大。但在计提折旧的费用时仍按帐面价格计分。经济利润则主要依据现行市价确定企业的收益和费用,并对企业的资产和项目均按现行价值进行考虑。

(三)计量方法不同。会计利润计算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它是依据企业经济活动中符合会计确认和计量原则的会计事项计量出来的,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会计可确认和计量的事项是过去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并且可以以货币计量的,对于未知的或者没有发生的事则不能计量,而计算经济利润则把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它的确认既包括已经发生的可以确认和计量的事项,也包括尚未发生,但是与企业经济事项息息相关的、可计量的经济事项,如在确定成本时考虑沉没成本、机会成本等。

(四)目的角度不同。会计利润是站在企业所有者角度的经营成果指标,经济利润是站在公司的角度,公司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可以通过债务资本和股权资本两个渠道来筹集资本,对于公司而言无论是债权人还是股东都是“投资者”,当公司通过计算得出有经济利润时,说明投资这家公司就会获得“超额利润”,自然就会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公司。

四、企业价值管理的关键为经济利润的好坏

企业财务战略的核心是价值管理, 而价值管理的关键为经济利润的好坏。

在价值管理的模式下,企业的价值就等于资本投入量,加上相当于其预计经济利润现值的溢价或折价。即:

企业的价值=投资资本+预计经济利润现值

这就说明,在投资资本不变的条件下,

当经济利润>0时,企业价值是增加的;

当经济利润=0时,企业价值保持稳定;

当经济利润

五、铁路运输企业应尽快转变观念 ,加大经济利润考核

铁路运输企业在不断加强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同时,还必须采取增收节支的措施,努力降低成本费用支出,真正做到向管理要效益,更要尽快转变观念 ,加大经济利润考核,争取少投入多产出实现铁路行业的扭亏增盈目标。近几年,铁道部提出了“政府主导,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总体改革思路,尤其是铁路建设大胆引进外资,是铁路投融资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充分体现我国铁路加快推进投融资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当然,各国股东更为关注的投资回报,所以,铁路运输业加大经济利润考核势在必行。

(一)现阶段,对经济利润考核缺乏力度的主要表现:

1.虽然铁路运输业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在财务核算、成本管理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新举措,但还没有真正摆脱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影响,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观念制约着企业价值管理的深化发展。

2.组织管理机制与价值管理存在不相适应之处。突出表现在:组织机构多,管理层次多,各路局、站段实体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还处于分散经营状态,信息流不畅,整体协作性差,对投资收益很少关注,制约经济利润的大幅度提高。

3.铁路运输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起步较晚,其规范管理、防范风险、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作用还不明显。一方面是由于铁路运输业计划经济的色彩始终难以消褪,另一方面处于相对垄断的产业地位,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格局始终难以“破冰”,即便引入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也形同往日的生产技术、财务计划,只是把预算简单分解到具体的职能部门,按照不超预算原则掌握,而没有很好地发挥其管理、控制职能,全员、全过程参与程度不高。

全面预算管理理念还没有普遍深入人心,全员、全过程参与还没有达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具体表现在一些站段只有少数几个人进行全面预算的相关管理,很多人员没有参与到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来。

4.对财务管理、成本控制认识简单化。许多单位管理者认为财务管理、成本控制只是财务部门的事,忽视其整体管理职能,导致出现重核算轻管理, 重视资金运作,轻视对会计资料的加工处理和经济活动分析,淡化财务管理、成本控制自身在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和参谋决策作用,大大削弱了对经济利润的动态核算和分析。

(二) 针对存在问题,应积极采取的手段和措施

1.不断学习,认真借鉴,创新财务管理的思想。

我国铁路近几年的发展速度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大胆引进外资,是铁路投融资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史无前例的,这也必然导致铁路运输企业在财务管理和核算中的侧重点会有所变化,因此,铁路运输企业要在总结和推广财务管理成功经验的同时,与时俱进,引进各种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加大对经济利润的考核,使铁路运输业在投资决策、绩效评价、收购重组、激励机制设计等方面更具客观性和科学性,吸引更多的资金注入企业,为铁路运输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高瞻远瞩,统筹考虑,不断发掘经济利润增长点。

我们应清醒看到铁路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孕育着巨大的商机。铁路运输业要想在严峻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有一盘棋的思想,做大做强自己的拳头产品,不断发掘新项目、新的经济利润增长点。为此,各铁路局、站段要尽快转变各自为政的局面,把分散经营、整体协作性差的状态转变成现代化的物流企业,优化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次,充分发挥铁路核心资源优势,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管理,尽快建立铁路企业物流发展战略的核心力量,逐步引领铁路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发展,不但把握好眼前的优势,而且注重企业潜在的价值、预计经济利润的流入情况,充分挖掘企业潜在的价值。

3.预算管理不能只流于形式,要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通俗讲,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可以说是始于预算的编制,终于预算的执行分析。对企业而言,全面预算管理,不仅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形式,更是一种重要的内部控制手段,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可以有效地规范企业内部管理,防范投资风险和财务风险,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必须树立预算管理与公司战略目标相结合的理念。彻底改变预算控制只是财务指标、财务部门的事,与业务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关系不大的思想。将预算与各级各部门的业绩考评结合起来,使各级各部门不得不对预算的整个过程给予重视和配合。特别是对资本性支出项目的预算管理,要坚决贯彻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原则,一方面要从过去自有资金的狭义范围拓宽到举债经营,同时又要考虑企业的偿债能力,杜绝没有资金来源或负债风险过大的资本预算。因此,建立和完善预算分析和评估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4.实行全员参与成本管理,有效控制成本支出,努力实现企业经济利润最大化。

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的不断深入, 财务管理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成本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和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之中。现代成本动因不仅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有形的物料及人力的消耗,更应包括企业的规模、市场开拓、内部结构调整等无形的成本动因,成本优势的取得绝对不仅仅局限于成本本身,应从管理的高度去挖掘成本降低和获取效益的潜力。所以,要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就要求企业各个部门互相协调和共同努力,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管理成本,使决策层和所有部门、个人都重视成本,人人关心成本,提高全员成本管理意识。尤其是把直接掌握大量成本支出的运输生产组织部门真正纳入成本控制体系中,明确业务部门对生产全过程成本合理性的检查、监督责任,让业务部门参与成本管理,从生产与成本内在依存关系入手,探索灵活而具有流动特征的成本控制方式,使成本管理从简单的事后核算转向生产过程的控制。与此同时,应尽快引入市场机制,用市场的手段强化生产过程成本控制,以市场的标准和经济效益的观点评价、决定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和增值性,完成铁路成本管理与市场对接。从单纯地降低成本向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支出来获得更大的市场价值转变,以成本支出的使用效果和实际效益来指导决策,努力实现企业经济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向君.浅谈经济利润和会计利润的区别及其运用.财经界(学术),2007;11

[2]李佩青.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的探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2

篇(4)

企业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从表面上看,取决于企业是否有能力制定有关产品定位、营销、组织、财务及人力资源等方面正确的战略目标并有能力实施这些目标。企业的这些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看待社会的态度、对待利益的态度、处理风险的态度、学习和创新的态度以及如何积累财富的态度。这些态度构成了企业经营中的核心理念,将极大影响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包括:

一、“识时务者乃俊杰”

中国人做事情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讲的就是要把行动的目的和环境协调起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可以包括政治和经济制度、市场(产品、劳动和资本)以及人的观念等。企业和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互动发展的关系,每个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所处的环境来决定各自的发展目标。我国企业所面对的一个事实是,中国经济无论是在经济制度、市场还是人的观念上都是不完善。我国刚刚加入了世贸组织,这虽然标志着中国经济开始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毕竟还存在着相当的隔阂。这就是中国企业生存环境的基本特点,这种环境对具体的中国企业而言是利弊并存。一方面这些环境限制着中国企业的发展,例如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社会保障体系和金融信用体系的不完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不合理的行业进入限制以及与世界市场的隔阂等;一方面这些不完善的环境又为企业的生存提供了一种特殊条件,甚至可以使得一些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快速成长。从总体上讲,市场不完善所导致的弊端要远远大于它为个别企业带来的利益。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生存环境也在发生迅速的变化,中国企业必然是在适应和挑战这种变化中成长。首先中国企业在其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一个相对不完善的环境,学会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其次中国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它现在赖以生存的条件中哪些是落后,是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必须认识到任何力图维系这些条件的寻租行为在长期都无法拯救企业,企业应该积极地适应市场变化的挑战。?

二、构建均衡利益格局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需要处理复杂的利益关系。例如企业与国家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企业与其他合作者之间、劳资之间、股东与经理人之间,控股者与普通股民之间等。企业能否生存发展将取决于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维系和建立的利益关系或格局是什么?这种利益格局是否对于各种利益相关者具有经济价值。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维系和构建有价值的利益关系是企业发展目标的核心内容。不能否认的是,在这种利益关系中,企业的核心利益是资本的利益,这是商品经济制度的本性所决定。任何企业都不可能仅仅为资本谋取利益,资本的利益是生存在其他人的利益之中的,企业的发展意味着为越来越多的人谋取越来越多的利益。企业能否在经营中维持一个良好的利益关系,其关键取决于企业核心成员(他们有能力安排和调整利益矛盾)处理利益矛盾时的基本态度。他们对待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的态度是什么?这种态度决定了企业基本的道德观。一个没有核心利益的企业是没有发展动力,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也不可能有持续的发展。总之,企业的核心利益是否能够稳定持续的存在和增长,这将取决于企业核心成员安排的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格局是什么,这进一步取决于企业核心成员基本的道德观是什么。

三、稳健控制和承担风险

企业的核心利益是资本的利益。资本可以在社会中获得平均水平的收益,例如利息。企业带给资本的回报则应该高于这个水平,否则企业就会亏损。企业为资本获取高于社会平均收益的原因是什么?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企业的利润是对冒险的回报。在现实的分配关系中,企业利润一个直观的解释是最后的剩余的收人要求权,这也是其他确定性的收益支付后所剩下的最不确定的收益。从这个角度讲,企业的回报是在利益关系中承担风险的回报。企业的天职是控制风险和承担风险,在这方面的能力决定着企业所能获取的利润。企业因其“艺高”所以才“胆大”,进而“利高”。一些企业家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了解利润和风险的这种内在联系,只看到了别人“胆大”和“利高”之间的关系,即只看到了别人的“高风险和高收益”,没有看到别人“艺高”和“利高”之间的关系,误认为只要敢于冒险就可以获取高收益。实际上,没有一定的控制风险和承担风险的能力,冒险的结果只能有一个,不是获利的机会更大,而是损失的机会更大。但在现实中,企业也可以利用其他人对不确定事物判断上的失误来获取利润,这就是“投机”行为了。例如企业可以“炒热”某个产品并从中获利,其实质不过是利用了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幻觉”,当企业获利时,消费者却承担了风险。再例如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通过虚假的财务报告或者其他虚假信息给股民造成错觉,炒热股票套取现金收益,当他们获利时,广大的股民却遭受了损失。没有什么人能够成为赌场上的常胜者,一次失败足以让上百次胜利毫无意义。企业的天职是控制和承担风险,这应该是企业基本的道德规范。

四、学会学习与创新

企业的生存发展要求企业具有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和超越市场的能力,这就要求企业进行持续不断的学习和创新活动。企业冒险精神的一个具体内容就是企业的学习和创新精神,也就是不断超越市场环境和向未知领域挺进的精神。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才是企业的利润的源泉。企业在学习和创新中应该注意以下一些问题:首先学习和创新是企业日常经营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表现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提高企业各方面的能力。例如通过消费者对产品的反馈意见不断提高企业的产品竞争力;通过对企业员工日常工作的考核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通过检查企业计划的执行结果不断提高企业制定并实施计划的能力等。其次企业在学习和创新中应该具有一个务实的态度,未必只有搞出高科技产品才算创新,也未必只有知名企业的管理模式才值得学习。企业应该把学习和创新看作是不断提高企业能力的手段,看作是不断满足市场需要和适应社会变化的手段。最后企业的学习和创新不仅仅是企业成员的个体行为,更应该是企业的整体行为。例如为了提高企业成员之间的交流和相互配合的能力,就需要让企业成员具有一定的共同知识,因为共同知识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基础。这些共同知识的构建应该是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学习的重要目的。再例如企业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中个别成员提出的新想法能否被其他人所重视,能否转变成企业的决策,并且被企业成员积极地执行。这些都需要企业成员具有愿意接受新物、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

篇(5)

20世纪70年代以来,利益相关者理论被管理学界所广泛接受,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社会责任派”的代表人物Ansoff和Dill等经济学家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均进行了论述。197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的沃顿学院(WhartonSchool)开设了利益相关者管理课程,旨在将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并逐步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分析框架。由于弗里曼(Freeman,1984)开创性的研究,使利益相关者观点成为一个独立的理论分支。

一、股东至上逻辑

在公司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归属问题上,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遵循“股东至上”的逻辑,认为公司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应当全部归股东所有。长期以来,许多国家在其制定的《公司法》中也体现为如下的公司治理模式: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经理必须并且仅仅为股东的利润最大化服务。不可否认,这种“股东至上”的治理模式常见于业主制企业、合伙企业及一些股东主导型公司。这些古典企业生存了几百年。然而,现代社会大量处于统治地位的公司开始偏离“股东至上”逻辑,传统“股东至上”的治理模式在微观经济领域的地位日渐衰落。尤其是1980年美国兴起的一股公司之间的“恶意收购”浪潮,更引发了人们对“股东至上”逻辑的声讨。这种股东接受“恶意收购”的短期获利行为,往往是和企业的长期发展相违背的。在这一背景下,美国许多州从80年代开始修改公司法,允许经理对比股东更广的“利益相关者”负责,从而给予经理拒绝“恶意收购”的法律依据,要求企业在被收购时应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特别是前几年OECD公布的《公司治理结构原则》明确指出,“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应当确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公司的竞争力和最终成功是集体力量的结果,体现各类资源所做出的贡献,包括投资者、雇员、债权人和供应商”。由此形成并流行利益相关者共赢的价值观。

二、共同治理逻辑

共同治理逻辑与股东至上主义逻辑的本质差异在于企业的目标是为利益相关者服务,而不仅仅只是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缔结的契约网,各利益相关者或在公司中投入物质资本或投入人力资本,目的是获取单个产权主体无法获得的合作收益。共同治理逻辑并不否认每个产权主体的自利追求,而是强调理性的产权主体把公司的适应性能力看作是自身利益的源泉。

共同治理逻辑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第一,一般来说,较合理的制度环境应以确保契约自由为宗旨,这是与机会平等的内涵相一致的。契约背后隐含的产权主体的平等性和独立性要求企业治理结构的主体之间是平等、独立的关系,这些相互关联的主体组成了“利益相关者”。产权的基本内涵在承认一个人追求和保护自身产权利益的合理性、合法性的同时,强调应考虑产权的行使对他人权益的尊重和保护。因此,企业治理结构主体多元化是现代产权内涵的逻辑延伸。

第二,企业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团队生产或长期合约的集体,而企业的团队本质又表现为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在企业中,一些资源的价值依赖于其他相关的资源,依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持久合作,任何一方的随意退出或机会主义行为都可能使他方的利益遭受损失。同时,相互依赖的资源也是相互特异的,从而存在替代成本。为保护依赖性资源免于受损,团队成员只有缔结长期合约,以确保一个可预期的补偿。而共同治理逻辑恰恰有助于保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长期合作。

第三,在现实经济活动中,许多物质资本所有者常常在资本市场扮演“投机者”的角色,他们只关心市场上资本价格差所蕴含的套利机会,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并不在意。万一所投资的企业业绩不佳甚至破产,他们首先想到的也是“用脚投票”。真正在企业中倾注心血的其实是企业的经营者和广大职工,他们向企业投入了大量专用性人力资本,一旦企业亏损或倒闭,不仅面临投资损失,甚至会危及自己及其家人的生存。

第四,现代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人力资本。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要获得更多的利润,必须有足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只能来自人力资本。即使企业只想维持现状,若没有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和一批忠诚的职工支持,也是不可能的。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相对地位的变化增强了企业中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谈判力,物质资本所有者要想获得更多的投资收益,必须依赖人力资本所有者。

由此可见,企业法人财产引致的权益理应归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共同拥有,他们通过剩余索取权的合理分配来实现自身的权益,通过控制权的分配来相互制约。处于成熟期的公司常常是利益相关者共同拥有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这种双边或多边式的合作模式即为共同治理,它反映了企业治理结构的共决性。目前,共同治理己成为各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现实抉择。

三、利益相关者共赢

公司的价值观由传统的“股东赢”向“利益相关者共赢”的转变,实际上表明企业不仅要重视股东的权益,而且要重视其他利益相关者对经营者的监控;不仅强调经营者的权威,而且要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实际参与。这样一种利益相关者共赢价值观反映了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从公司所有权来看,公司所有权是一种状态所有权股,股东只不过是正常状态下的公司所有者。公司是一个与经营状态依存的结合体,其所有权的界限是模糊可变的,股东作为公司的所有者是误导(Blair)。公司的行为和发展与股东、债权人、管理者、员工都有着密切的利益关系,公司的价值观的取向应是利益相关者共赢,在利益博弈中才能统筹兼顾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而有利于利益相关者长期合作,达到利益相关者共赢的境界。

从公司的人力资本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本相对物质资本稀缺程度越来越高。创新能力是上市公司获取利润的源泉,而人力资本是创新能力的天然载体,没有富于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和一批忠诚员工的支持,上市公司连维持现状也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做大做强。但人力资本具有不可分离性,从而具有不可抵押性,这就意味着激励问题的重要性。但因为公司由多个人力资本组成,当契约不完备时,要想每一个人都按帕累托最优定律努力是不可能的。上市公司的所有权安排必须让最重要、最难监督的成员拥有所有权,可以是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达到最佳程度的对应,从而带来的“外部性”最小,公司价值最大,实现利益相关者共赢。

从公司的管理成本来看,利益相关者共赢的价值取向可以降低成本。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不仅可以通过“偷懒”来提高自己的效用,而且可以通过“虐待”物质资本使自己收益。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股份公司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处在公司外部的股东很难监控经理人的行为,而利益相关者具有信息优势,如银行既有动机也有能力监控经理人的财务活动,员工则在公司内部能直接观察到经理人的违规行为,因此他们参加公司治理能明显降低成本。利益相关者共赢的价值取向,使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的利益更加关注,从而减少了员工偷懒行为和公司激励监督的成本。同时,公司与利益相关者长期合作,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

篇(6)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266-02

人类社会是不断创新发展的,社会经济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再到知识经济,企业经营管理从泰勒时代把人当作机器一样对待,到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以人为本”,都是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企业要持续发展,要想在复杂的生存环境中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企业经营管理是一个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因素。现代企业家只有树立和运用经营管理新理念,才能使企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一、创新化经营理念

管理理念是企业在长期经营管理实践中形成的,对企业行为起规范作用的指导思想。近年来,管理理念的创新带动了管理方法和方式的更新,出现新的管理结合点。一是理性管理与非理性管理相结合;二是务实管理与务虚管理相结合;三是正式管理与非正式管理相结合;四是层次管理与现场管理相结合;五是集权管理与分权管理相结合。除关键性管理权限相对集中外,更倾向于下放更多的权限,以利分散组织结构,更灵活地运作市场。

二、以人为本经营理念

现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活动过程。企业对人的管理分为内部“人”的管理和外部“人”的管理。传统的管理科学认为,管理就是控制,企业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控制员工,导致企业缺乏应有的生气和活力。而从当今企业市场化运作的要求来看,这种单纯的控制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了。在对企业内部“人”的管理上,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已经是大多数企业的共识。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是指在管理中突出人的地位和作用,围绕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企业和人的共同发展为目的的管理过程。以人为本应提倡全员管理并创造全员管理的氛围,树立人人都是人才的理念。如在企业内部建立局域网,每一个员工都可以通过邮箱与自己想联系的人进行沟通,可以发表对企业管理的看法,可以提出相关的管理建议,也可以在邮箱里就相关的技术问题与企业的各类专家进行探讨。这些措施能够极大地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为每一位有创意的员工提供了平台。以人为本应当在招才纳贤的同时,注意人才的合理使用和流动。对企业而言,人才管理的重点不在于要不要流动,而在于尽最大的努力做到人尽其才,并在做到人尽其才的同时,通过工作、薪资、福利等“硬”措施和增强归属感、提供业务培训机会等“软”措施来培养人、留住人,满足员工物质、心理与感情的需求。以人为本应强调团队精神。员工从进入企业时起,就应该接受企业对团队精神的教育,强调团队精神乃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企业在尊重每一个员工的个性和特长并提供发展空间的同时,更应强调与同事的合作和企业整体的团队精神。以人为本应鼓励和提倡员工自己学习与提高,并为员工提供相应的学习环境。使得企业员工能够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不断去发展企业,开拓市场。

对企业外部“人”的管理主要是指对客户的管理。对客户的管理现在愈来愈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构成,现代成功企业对客户管理十分注重以人为本的方针。客户主要是指消费者、社会公众、企业供应商、相关产品生产商等,是融为一体组成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企业对消费者所采取的策略,可以反映一个企业的发展和未来。对消费者,一是要敢于承担责任,保障顾客利益;二是要真诚地面对消费者,不能有躲避、隐瞒、欺骗的行为发生。对社会公众,要尊重他们的知情权,及时进行情况通报。要倾听公众的声音,保持与公众良好的互动。对企业供应商、相关产品生产商,要把他们的利益看作是自己的利益,互相帮助、互相协调,这会为企业形成一个和谐、良好的合作环境。还有一个特殊的客户,那就是企业的竞争者,在一定意义上说,他既是对手又是合作伙伴,为了同样的市场和能源、资源,双方会展开激烈竞争,但是,企业和竞争者也有相同的社会责任、使命,如果能够公平、正直、理性地处理与竞争对手的关系,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声誉,而且,可能会“化干戈为玉帛”。任何企业都不能独占市场,市场因竞争而变得完善,消费者因竞争而受益。如果一个企业在竞争对手出现危机时,落井下石,推波助澜,那么这个企业必定会遭到同行或消费者、社会公众的指责,企业的形象将一落千丈。

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营理念

科学技术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在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高达85%;在我国的经济发达省、市,如广东省的深圳市,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高达75%;在现代工业园,如苏州现代工业园,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高达70%。实践表明,现代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是主要推动力。企业要做好五个方面工作,实现科技创新:一是增加科技投入,每年投入经费不少于整个集团公司销售收入的5%;二是要引聘、培养高科技人才。事业是人创造的,没有创新型人才,就没有创新型的事业;三是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目标,主要是开发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价值高、市场前景好的新产品,努力创建中国名牌和世界名牌,提高市场占有率;四是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重奖有特别贡献的科技创新人才;五是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产品,使传统产业上一个新台阶,提到一个新水平。

四、绿色化经营理念

面对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绿色消费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发达国家在不断加大“绿色壁垒”的力度,从环保方面制止或限制某些产品进口,甚至对已进入的国外商品提出诉讼,使得外国企业在外贸出口中处于被动地位,绿色管理已是未来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绿色管理包涵了绿色经营思想、绿色产品开发、绿色生产过程、绿色技术保证体系等内容。企业要通过构建绿色管理体系,强化绿色消费与市场竞争理念,提高绿色科技水平改善绿色经营,从而使企业环境保护符合政府法规要求,物质资源利用与效率达到最优,形成绿色市场开拓与创新能力。

五、资本经营理念

所谓资本经营,是指把公司所拥有的各种资本,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变为可以流动、可以交易的价值资本,通过重新优化配置和资本有效运营运作,以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本增值。

资本经营不仅要充分利用自有资本,而且要尽可能多地支配和使用社会资源。所以,除了管好用好自有资本,企业还必须善于利用一切融资手段、信用手段或其他方式扩大利用资本的份额。如果是股份公司或上市公司,可以采取发行股票、配股等方式,扩大吸收社会资本,扩大企业经营规模;也可以用横向兼并办法,实现规模经济。股份公司在高成长期间,应当通过上市对企业内外的资本运营和资产重组达到资本扩张的目的。上市公司对其他企业进行部分的股权收购或整体兼并,以达到同行业内提高竞争力和在某类产品上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在保证效益的前提下,企业兼并是实现规模扩张的好办法。兼并要坚持优势互补增强竞争力为原则,防止为兼并而兼并。不断进行资产优质化。不断地进行剥离和淘汰不良资产和注入优良资产,加强劳动力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坚持主营的基础上,拓宽投资渠道,把资金投到那些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率的产品领域,积极开发高附加值和拥有独特技术的产品。

六、风险危机经营理念

现代经济是有风险的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必须走向市场,适应市场,积极参于市场竞争,更要面对开放的国际市场的强大挑战。因此,企业经营具有风险性。目前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的兼并重组,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加上高新技术是高投资、高风险、高回报产业,失败率高达70%,所以说,现代企业经营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其风险也越来越大。因此,企业必须增强危机感,确立风险经营理念。目前,我国的产品品种、质量、工艺、成本、人员素质、管理水平与世界水平有很大差距,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从领导到广大职工都应树立风险经营理念,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群策群力,战胜困难、转危为安,求得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乃峰.试论我国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战略创新.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04)

2.赵林峰.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新理念.经济师,2008(4)

篇(7)

在这个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里,现代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加大现代企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作用。然而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现代企业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以往的管理理念已经满意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为此,现代企业要想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加大经营管理理念的创新。

一、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新理念的重要性

经营管理是指企业对自身的生产、劳动力、财务等业务进行管理的活动。而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都是按照一定的经营理念来执行的,管理活动都要有一个根本的原则,一切的管理都需围绕一个根本的核心思想进行。经营理念决定企业的经营方向,和使命与愿景一样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就当前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来看,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存在很大的片面性,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依然是以效益型为主,企业的经营管理缺乏竞争意识和人文关怀,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随着对外开发程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外来企业进入到国内,给我国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与那些外企相比,我国现代企业无论是从技术、资金还是服务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我国依然采用那种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势必就会削弱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故此,树立新的经营管理理念格外重要,现代企业只有树立心的经营管理理念,才能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提高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新理念分析

1.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人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只有做好人的管理才能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发展。然而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对人的管理很不科学,首先,企业认为人的管理就是使员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这种管理比较单板,难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其次,企业在人的管理中缺乏人文关怀,企业肆意的压榨员工,给员工施加压力,制度化管理死板,一旦员工出现错误,就会加以惩罚,苛扣员工工资。在现代社会发展形势下,以人为本的管理经营理念受到了高度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经营理念就是指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以员工为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跳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来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里,以人文本的经营管理理念符合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现代企业改革的内在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可以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要重视员工的利益,保护员工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对重视管理人才的人用,是的企业员工能够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其应有的才能,企业要逐渐实现人性化的管理,进而推动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2.加大科技生产的经营理念。科技作为社会竞争的本质,就现代社会而言,科技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了,加大科技的应用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为企业带来好的经济效益。就我国现代企业而言,企业与那些国外企业相比,技术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由于科技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就会使得我国现代企业参与竞争的时候出于劣势地位,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为此,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企业应当加大科技生产,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经营理念。首先,企业必须加大技术性人才的培养,为企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性技术人才,进而为企业创造耕更多的财富;其次企业必须加大科技投入,为企业配置先进的管理设备,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再者加大技术的研究,利用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和产品,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要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进而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带来好的经济效益。

3.绿色经营管理理念。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这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经营管理理念很显然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了。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里,人们的观念发生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高,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现代企业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企业必须树立绿色经营理念,实现产品的绿色设计,大力开发绿色产品,从而使企业产品达到环保绿色的要求,符合政府的康健产品的要求,也实现了资源和效率的最优化,形成绿色市场开拓与创新能力。

4.品牌经营理念。在这个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里,现代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上都得到突破,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发展。就目前来看,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依然是沿用以往的经营管理理念,缺乏创新,没有形成属于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理念。在现代社会里,人们的品牌意识、创新意识越来越强烈,走品牌化经营道路已然成为企业发展必然趋势。品牌经营是指将品牌视为独立的资源和资本,并以此为主导,来关联、带动、组合其他资源和资本,从而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经营活动和经营行为[5]。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其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更好地生存下去,就必须加大创新,树立品牌经营理念,走出一条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经营管理理念,进而推动企业的更好发展。

5.风险经营理念。有市场就有风险,尤其是在国门打开后,国外企业的涌入使得我国现代企业承受的风险越来越大,面对如此环境,企业就必须立足市场,适应市场,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树立风险经营理念。现代企业只有树立好风险经营理念,才能更好低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推动企业的更好发展。

三、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也越来越大,而现代企业作为我国市场主体的一部分,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很显然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在现代社会展过程中,人文经营理念、科技经营理念、绿色经营理念、品牌经营理念以及风险经营理念受到了高度重视,现代企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更好地生存下去,就必须树立全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李玉峰.试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新理念[J].现代商业,2008,02:122.

[2]毛跃军.浅论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新理念[J].经济师,2012,04:247-248.

[3]王玺.试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伦理道德的建设[J].中国市场,2015,28:115-116.

[4]李胜利.试论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与完善[J].经济研究导刊,2009,08:210-211.

篇(8)

二、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理念创新的必要性

所谓的经营管理理念就是管理者获取效益的依据,是企业管理者在实施企业管理过程中采用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密切相关。长期以来,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一直是以经济效益为主,企业为了获取超高的经济效益,会采取一系列的手段、途径。在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同时,往往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如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缺乏人文关怀,一味剥削员工劳动力,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再如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取经济效益等。而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矛盾日益突出的环境下,企业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已经逐渐暴露出它的弊端,不仅制约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威胁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环境下,发展绿色经济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方面,而绿色经营管理理念也必将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在企业改革全面深入的背景下,对员工队伍建设也越来越看重。而企业要想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就必须创新管理理念,在管理中贯彻人本管理,要体现人文关怀精神。企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促进了企业竞争的加剧,对企业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对于企业而言,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创新,要摒弃那些旧的观念、理念,不断创新,进而获得更好地发展。

三、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理念创新

1.知识管理理念

随着知识时代的带来,知识管理理念也受到了高度重视。所谓的知识管理就是在在企业中构建一个全面的知识系统,让企业中的信息透过获得、创造、分享、记录、创新等过程,不断的回馈到知识系统内,进而形成永不间断的企业知识,为企业的决策提供科学地服务。21世纪的今天,知识的力量越来越大,对于企业而言,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重视企业知识的质量,利用企业所拥有的知识,可以有效地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助于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创造性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和动力,是企业发展的必然,只有创新,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而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经济时展的必然,知识管理的目标和核心就是通过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来实现企业创新。而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重视知识管理,管理者要始终将知识作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要善于挖掘知识资源,加大知识的利用,将知识管理的能力放在企业战略的中心,通过知识的力量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人本管理理念

长期以来,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制度方面,强化制度管理,以制度来约束人。而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就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过分地压榨企业员工,同时,企业员工付出了劳动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严重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就目前来看,企业管理一直是沿用传统的管理理念,管理中缺乏人文情怀。在这样的管理理念下,企业难以获得长足的发展。在现代社会里,人本管理理念受到了高度重视。人们管理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它是一种全面的企业管理理念,它强调的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要重视员工的作用,要将员工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将企业全体员工作为管理的主体,围绕如何利用和开发企业人力资源。对于企业而言,员工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企业要想获得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经营管理中,要充分体现人本管理理念,要尊重员工,在管理中要体现人文关怀精神,要对员工从生活上给予关怀,在工作上要让员工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作用,让保护员工的利益,要为员工着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拥有的力量,推动企业的更好发展。

3.绿色经营管理理念

绿色经营管理理念是在我国环境与经济矛盾日益突出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发展绿色经营管理理念也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所谓的绿色经营管理理念就是绿色经营,是指企业适应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节约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与环境、有益于消费者和公众身心健康的理念,贯穿于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以实现可持续增长,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的有机统一。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一直采用的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企业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不顾环境保护,使得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同时,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企业被利益蒙蔽,生产出了一些质量不合格的产品,既浪费了资源,同时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在这样的环境下,绿色经营管理理念也随之诞生。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空间,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也越来越高,使得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逐渐失去生存的空间,而企业要想在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全面落实绿色经营管理理念,坚持绿色发展。

4.责任管理理念

责任管理理念就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将相关责任落实,以促进企业经营活动获得更好的效益。对于企业而言,责任管理理念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外,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一部分,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作为经营管理主体,企业要想对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就必须对自身的经营管理活动承担责任,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另一方面对内责任管理。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企业而言,企业要想更好发展,就必须加强内部管理,而落实责任管理理念,可以将企业内部相关工作落实到具体人的身上,进而更好地规范员工的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意识,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和战斗力。

5.服务管理理念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一部分,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以市场为导向,服务客户、服务消费者的。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在经营管理中忽视了服务工作,由于客户、消费者对服务工作的不满意,就会造成客源的流失,而客源是企业立足的根本,是企业的衣食父母,客源的流失势必就会制约到企业的发展。在现代社会里,一条龙的服务理念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那种只重售前服务、售中服务的理念很显然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里,人们对服务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企业要想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创新服务管理理念,不仅要注重售前、售中服务,同时还要做好售后服务,以客户的利益为中心,企业只有做好服务工作,才能赢得客户的满意,进而稳定客源。同时,通过客户,还可以为企业带来新的客户,推动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6.风险管理理念

篇(9)

    1 经营思想创新

    现在所处的市场是流通主体多元化,各种所有制的流通企业纷纷参与市场竞争。国有物资流通企业过去依靠行政力量建立起来的物资供应垄断地位已被打破,市场竞争加剧,国有物资流通企业必须彻底克服“官商”、“坐商”思想,积极树立市场竞争观念、质量效益,以优质服务提高市场占有率。国有物资流通企业必须强化服务意识,牢固把握和占领铁路内部市场,并在此基础上拓宽经营渠道,形成规模效益。

    2 经营方式创新

    在经营方式选择上要克服保守思想,以不同的方式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有条件的物资流通企业,可以和生产企业在合作的基础上,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长期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实行制。这样,一方面使生产企业从自销中摆脱出来,致力于产品创新、提高产品质量,以优质的产品吸引物流企业、吸引市场;另一方面,流通企业可利用其设施、人员、销售渠道等优势,以其优质的服务吸引生产企业和开拓市场,实现互利互惠。此外,配送、流通加工、代销、代运等,都是物流企业充分利用其行业优势、资源设备优势而灵活采用的经营方式。在营销方式上要由传统的推销方式转变到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营销方式。要从市场营销的各个环节,深入贯彻营销思想,使之成为物流企业经营活动的中心环节。

    3 产权制度创新

    传统国有物资流通企业,按行政隶属关系建立,政企不分,产权不明,导致企业的经营约束机制软化,又缺乏应有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经营者的积极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此外,企业网点分布过于分散,形不成规模优势,一方面造成大量的物资流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另一方面又出现仓库、运输设施等得不到合理的利用而闲置,这些都必须靠产权制度创新来解决。对于国有大中型物资流通企业,应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股份制企业,并通过资本纽带建立起一批有一定实力和规模的物资流通企业集团,重新构建物资流通业的主渠道。在这些大型流通企业中,可采取国有资产控股、吸引多种经济成分投资的方式,这样既弥补了企业资金不足的困难,又扩大了国有资产的支配力和控制权。对于小型物资流通企业,应按照“抓大放小”的原则,既可以国有资产控股,也可以国有资产参股,还可以吸引企业入股,以利于职工积极性的发挥,并更好地监督企业经营。另外还可以采取相互联合、兼并、承包、租赁、出售等方式,盘活国有资产存量。

    4 管理制度创新

    物流企业必须健全优化管理制度,改变传统的经验管理方式,由单一的分散管理走向多元化系统管理,定性管理走向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管理,实现管理现代化。1)要建立起企业内部资本金制度,防止无效投资,要加强成本、费用核算,杜绝不合理开支。2)要强化流通全过程的组织管理,通过目标管理、预决策管理、标准化管理等现代管理技术提高经营水平。3)要重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减少盲目性,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提高物流企业的经营效果。4)要改革分配制度,破除“大锅饭”的平均主义思想,建立按责、权、利相结合的新的分配机制。

    5 服务质量创新

篇(10)

随着管理学科体系的不断延伸,尤其是知识型时代的到来,促使信息和人才成为当代企业发展的重要竞争因素,打造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已经成为每个企业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虽然物业管理是对物业及其附属设施等物资进行的管理,但是其服务的最终对象仍是“人”这个主体,所以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将客户的需求作为工作的重点,从而提供更加满意的服务,提高服务质量,更好的适应时展的要求。

一、“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实质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经常会提到人本管理,但是该思想的提出最主要的目的是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对人力资本的重视度,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考虑的话,以人为本经营理念只是企业实现自身利益的一种手段,并不能反映该思想的实质。要想真正发挥“以人为本”经营理念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弄清它的基本内涵,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加强理解:第一,弄清“人”的本质。目前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性假设,即“目标人”,它是指人具有一种为了达到目标而不懈努力的内在动力,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并为之不懈奋斗是一个人生存的最根本的意义,所以“目标人”的假设被认为是最符合“人”本质的学说;第二,要理解“人本”的思想,“本”是指根本、本源,即将人的意愿作为最主要的参考因素,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的思想;第三,要增强对人的重视度。人不仅仅是企业发展的必备资源,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所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以满足人的各种需求作为激励机制,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努力激发人的潜能,为每个人创造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实现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将个人与集体、理性与价值进行完美融合,从而更好的体现“人性”的魅力。

二、实施“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1.以人为本的管理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构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通常以利润作为管理的唯一标准,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往往伴随着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以及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限制,长此以往必然会带来发展失衡等诸多不利影响,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主张将人的发展作为重点,努力创建和谐社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努力在企业内践行“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物业管理作为企业的重要部门,也要适应时展的潮流,以“物质”为介质,打造为“客户”服务的理念,从而不断提高工作质量,更好的为客户服务。

2.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企业生存的客观要求和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各种私有企业层出不穷,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逐渐加大,对国有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在此背景下,只有加强国有企业改革,努力适应时展的步伐,才能更好的适应时代的要求,不被历史所淘汰,所以国有企业应努力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首先,物业管理虽然是对设施等物质进行管理,但是实施管理措施的主体仍然是人,任何管理目标的实现都必须依靠人来完成,离开了人,管理也就失去了根本的动力;其次,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科技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力量,而科技创新的根本是优秀的人才,只有调动人的积极性才能为企业发展创造动力;最后,物业管理最终服务的对象也是“人”,只有让客户满意,才能真正的提高经济效益,所以在提供服务的时候应全面促进人的发展,使人的尊严、价值、个性得到全面的发挥,给予他们人文关怀,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潜能,从而为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3.以人为本的管理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为服务于人们日常生活的组织,物业部门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工作方法,努力适应时展的步伐。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的时代,是知识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促使人成为最基本的资源,相较于自然资源,知识资源具有积累性、共享性和创新性的特点,能够为客户提供持续的服务,不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动而使服务质量下降,这是企业发展最基本的要求。另外,知识的共享性能够使物业人员有效的接触和使用社会和企业内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素养,扩充知识量,为服务水平的提升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知识作为一种财富,只有在人的帮助下才能发挥作用,而且通过人的创新能实现财富的增值,实现知识体系的扩增,为企业提供充足的活力。

三、打造以人为本经营理念的对策

1.将老干部政策落到实处,在企业发展中最大限度的借力

与私有企业不同,国有企业的干部任职会受到干部管理机制等因素的影响,是相对动态的过程,所以企业领导的变动较快,但是很多企业的老员工,他们长期坚守在工作一线,在对外业务客户的建立以及社会职能往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企业领导干部应学会借用他人的优势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首先,从政治上给予老员工绝对的尊重,离退休老职工经过长年的努力,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中很多人在退休后仍想为企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所以企业应努力为这些人创造工作的条件,给予他们施展余热的机会,这也是实现“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其次,在生活中给老员工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老员工的生存状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整个社会的风气,加强对老同志的关怀是企业人文风貌的具体表现,企业应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福利待遇,不仅从思想政治上加强关怀力度,还要努力帮助他们解决物质生活上的困难,让他们老有所依;最后,在工作中应诚心诚意的沟通,老同志通过多年的工作经历积累了较多的经验教训,这对于后人的工作提供了较为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对于物业工作来说,老员工的建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所以企业应采取诚心诚意的态度与老职员进行工作交流,学习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并将这些经验教训应用到工作实处。

2.加强领导班子的团结,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对于任何集体来说,领导班子都是企业的主要力量,领导层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一个企业的整体发展,所以企业应努力构建团结向上的领导团体,促进领导班子的团结合作。首先,领导层之间应精诚团结,相互信任,领导者之间只有相互信任,团结一致,才能在遇到问题时临危不乱,降低事故的影响。而要加强领导层之间的信任,就要求领导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树立高尚的作风,保持公正的工作态度;其次,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实施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相配合的经营制度是国有企业最主要的特点之一,要求从全局出发,充分考虑每位成员的特点,科学分配工作,从而使每一位员工都能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自身价值,同时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最后,应坚持民主集中的思想。民主集中制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该制度同样适用于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只有实行民主集中制才能给予员工发言的权利,鼓励他们为企业的发展建言献策,避免决策失误的出现。

3.充分调动基层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发展的动力

基层员工是组成企业最根本的力量,也是企业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因此努力发挥每一位员工的潜能,调动基层员工的积极性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应根据员工个人的能力特点做好职业规划,人作为独立的个体,拥有不同的特点,每个人由于生活环境等的不同,所形成的专长也有所区别,企业在进行人员招聘及任务分配时应结合每位员工的长处合理分配,保证员工在工作岗位中能够发挥特长;第二,坚持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激励制度的建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企业应采取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方法,为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的动力;第三,应努力创建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让他们在工作的时候体会到家的温暖,从而提高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为企业的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四、结论

以人为本经营理念的创建和实施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企业生存和进步的根本力量,所以企业应加大对离退休员工的关怀力度,创建团结向上的领导班子,同时要努力发挥每一位员工的潜能,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丁航 单位:渤海石油实业公司

参考文献:

[1]郑文海.“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理念与企业和谐发展导向[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45-47.

上一篇: 诗经研究现状 下一篇: 专业的护理培训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