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市场发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30 16:08:4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海外市场发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海外市场发展

篇(1)

客车是汽车产业的重要部分。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中国客车不断走出国门,达成实现全球扩张的目标,中国客车行业的格局也正悄然发生着变化。目前,公铁竞争加剧,中型客车将成为市场的主要增长点。国家节能减排的呼声,新能源客车产业化加速。公交客车市场重心下移,旅游客车呈现增长态势,城乡一体化发展迅猛,海外市场在国际经济复苏后将迎来新一轮增长,这都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一、中国客车市场的宏观环境

(一)中国公路等级不断提高,客运量不断增加

“十一五”期间,客车行业的运行环境总体良好。据中国道路运输协会会长姚明德说,“到2010年,公路客运量将从2005年的170亿人次增加到240亿人次;客车达到220万辆,汽车总数估计要突破1000万辆”。其中,2010年,全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6.5万公里。中国高速公路网有望2020年建成,届时公路客运量将达到目前的3倍左右。公路客运市场的发展,势必拉动中国客车行业向前发展。

(二)城市公交将会保持较好的增长

随着国家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流动人口将不断增多,这给城市建设提供契机的同时,也给城乡一体化公交、城市公交的建设带来更大的发展新机遇。国家“公交都市”建设、“公交优先”政策实施,也为客车制造业带来强大的市场拉动力。

(三)公路客运传统运输方式占据重要地位

尽管当前铁路在不断提速,但公路客运作为传统的交通方式,能够实现铁路无法实现的“门到门”服务。

随着高速公路网的拓展,公路客运仍有空间。东、中部地区高速公路路网正在加密,如郑开大道可以通行大型车辆,西部地区高速公路正在成网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西部地区高速公路干线的长大下坡路段很多,交通安全环境形势严峻,除了客车自身主、被动安全性外,还必须考虑到一些货车可能失控,影响到客车的安全。

二、中通客车的发展回顾与现状分析

(一)中通作为老一代客车,企业底蕴深厚

中通1971年开始生产客车,2011年,将迎来专业客车生产40年。中通客车一度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素有“南扬北聊”(指南方生产企业有扬州的亚星客车,北面有山东的聊城客车)的美誉。自2000年中通在深交所上市以来,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完善生产工艺,强化制造质量,推行精益生产管理,加强营销策划及市场规划能力等,已取得可喜成果。尤其是荷兰BOVA技术的成功引进,使中通拥有了高端技术的客车产品,从而带动了整体系列产品的提升,使得中通客车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逐步增强。

(二)中通客车现有资源优势明显

与国内100多家客车生产企业相比较而言,中通具有近40年的客车研发和生产经验,并具有国际先进的客车制造技术、设备、厂房。从中通未来的发展规划来看,3万辆新能源客车生产基地将在位于聊城市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中通还建有一流的国家级实验室及省级客车技术研究中心。同时,拥有客车底盘生产资质,2007年,被商务部认定为国家汽车整车出口生产基地。

(三)中通取得的业绩与品牌齐飞

目前,中通客车的营销能力、策划水平、品牌推广也日益活跃。2008年以来,利用各种展会、新闻媒体、体育赛事进行宣传,在客车界,树立了口碑和声誉。近年来,中通立足聊城,辐射全国,放眼世界,将市场层次划分核心市场、重点市场、拓展市场等,以山东为主的山东市场,以广东为主的华南市场,以上海为主的华东市场,以天津为主的华北市场等地,中、高档客车销量增长最为明显。在国际市场上,中通不但实现了整车和CKD散件出口,还在俄罗斯、中东、西亚、南美、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稳固的客户群体,海外销售呈跳跃式快速增长。

三、中通客车获国内、外推荐客车两项荣誉是实至名归

(一)中通客车在网络票选中载誉而归

中国客车网、中国客车英文网是客车行业的核心知名网站。2011年是该网站举办“影响中国客车业・2010~2011年度中国客车网读者调查评选”的第五个年头。经过50多天的网络投票,在2011年开门首月,中通LCK6107H-6精品车型喜获读者心目中2011年度中国市场推荐客车,中通LCK6126HG精品客车被评选为海内外读者心目中2011年度中国市场海外市场推荐车型。

(二)中通客车国内市场布局充分

随着国内高端产品市场的不断延伸,中通也在中、高档产品线上不断拓宽,在消化吸收BOVA客车技术基础上,开发出了凯撒、凯越等中、高档产品。在不断稳固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山西、陕西等中通核心市场的基础上,加大市场研究力度,科学决策,依据80/20原则,推行“选客户、选市场、选产品”的“三选”政策。在此基础上,优化直销与经销相结合的营销渠道,强化中通在公交、旅游、团体等市场的开发。以此来推动中通产品结构向大型化、高端化转变。

客车业的2010年,是回暖复苏、产销两旺的一年。这一年里,中通的新能源客车则承担了更多的责任,绿色出行、低碳客车成就了中通“中国节能与新能源客车领导品牌”,公交优先让中通公交客车的销售同比增长更上一层楼。这一年里,公路客运在高铁下转型发展,使得中通中型客车销售名列行业前茅。这一年里,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有中通客车穿梭忙碌的身影。2010年对于中通客车而言,大事多,喜事多。

(三)中通客车海外市场规划到位

2010年,全球经济强劲复苏,中通海外市场需求集中释放。再加上,中通客车行之有效的海外营销策略以及成熟的产品线,中通海外出口出现了喜人的增长态势,本次评选,各厂家纷纷拿出自己的杀手锏,海外畅销车型令人眼花缭乱。最终,在海内外读者的积极响应下,中通LCK6126HG精品客车车型脱颖而出。此次海外市场推荐客车评选活动,也为中国客车企业向海外市场推广精品客车产品以及了解市场反馈,提供了良好的信息资源。

除了新车型,中通还阐述了有关欧洲的市场策略。目前,中通已经陆续推出一系列符合欧洲市场需求的产品,并逐步完善销售和服务网络。未来,中通将继续坚持,并致力于成为对客户负责任的长期业务合作伙伴

总之,客车企业的成功,需要不断地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加大组织规划,市场营销的力度,并不断调整自身的营销组合策略。客车企业不仅要善于发现和了解顾客需求,并更好满足这一需求,创造客车企业的差异化战略,而且更要尽一切可能从产品、渠道、价格、促销等方面寻找并建立一个实现这一要求的可控的最优的系统性的组合。

四、结语

客车行业从总体上还是表现出一种发展的态势。一方面,产品结构在调整中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客车企业在发展中不断壮大了自己。无论是基于中国客车网的网络调查,还是客车企业自己的派员调查,从中国汽车行业协会、中国客车信息网等销售数据资料显示,排名靠前的20%的产品基本上占有80%的销售份额,这一规律对客车生产企业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客车企业如何提高产品开发效率,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作者单位为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2)

1国有企业EPC工程总承包现存的问题

1.1刻板的理念与管理方式

受到陈旧观念的刻板效应影响,许多建设单位的项目负责人(又称业主)将自身视为项目的总承包方并将E(设计)、P(采购)、C(施工)分包给若干单位。这种行为严重影响EPC的整体性。在国内,许许多多的企业没有EPC的经验,完全就是临时搭建一个项目式的小团队来从事EPC的管理,管理能力可想而知。

1.2缺少专业的EPC管理人才

现代EPC工程总承包要求项目经理不仅懂技术,更好懂得管理。这样才能更好地在EPC项目运行的同时合理的控制项目的质量、费用、安全等等诸多方面。项目经理是EPC项目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不过在国内,EPC总承包的项目经理更多是从设计专业临时委任的,并不是很专业,很少有企业具备专业项目经理的人才储备。这就大大影响了未来开发EPC项目。

2EPC工程总承包的海外市场开发战略选择

2.1集中发展战略

就国内目前来看,在EPC工程总承包海外市场开发方面做得比较优秀的企业主要有环球公司和SEI公司两大公司。因此对于国内的工程公司来说,海外市场的EPC是一片蓝海,要想成为环球或者SEI的规模与实力是不容易的,所以在开发海外EPC时,应该采用集中发展的战略方针。

2.2联合经营战略

在开发海外EPC市场时,多与当地政府合作,多与当地知名的工程公司、招标公司能合作,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2.3成本控制战略

我国与国际知名的工程公司相比,无论是技术还是管理都处于下风,要想在海外的EPC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依靠成本控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成本控制战略可以在工程投标中体现出价格的优势。

3ERC工程总承包海外市场开发战略的实施

3.1集中发展战略的实施

(1)打造国际项目部(海外部)。专门设置一个部门做海外EPC的市场开发工作。不管是收集一些信息和与海外沟通方面都有专门的团队,可以增加成功的几率;(2)程序与合同与国际接轨。公司现有的工作程序与合同范本如果有与国际EPC不一致或者冲突的地方,应该立即摒弃。已达到公司的程序与流程完全可以适应海外EPC工程总承包的项目;(3)加强专利工艺包的研发。专利工艺包的研发既是EPC市场开发的武器,又是保障基础。只有做好了这些,才能得到国际业主的认可,才能拥有更多开发海外项目的可能性。

3.2联合经营战略的实施

(1)和海外当地的施工工程公司组成联合体形式在EPC海外市场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我国的公司一定会面临诸多问题。比如:文化的差异,国家的政策不同,以及行业上的区别等等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在实施EPC市场开发的过程中,如果能与当地强大的工程公司联手,可以在招投标和项目实施阶段都能得到巨大的支持。不管是政策上还是行业竞争方面都能得到一手的信息,达到信息共享,从而提高竞争优势,获得该国的认可。在开发国际EPC工程总承包项目投标时,一定会涉及到很多问题。(2)和海外当地的招标管理公司组成联合体形式国际的招标管理公司有着丰富的国际项目的经验,可以拟补我国企业的不足,在招标过程中,如果能和国际招标管理公司组成联合体形式,可以享用其强大的供货商资源。在招标管理过程中,更加的正规,可以得到海外业主的认可,这也是一项很大的优势。

3.3成本控制战略的实施

(1)项目流程的现代化在EPC工程总承包日常项目管理中,从计划的提出到招标到最后合同的签订,整体的流程每一步有许多分支许多步奏。在战略实施中,企业必须将这些繁琐的流程整合,并制定项目流程管理系统,让项目每一步在系统中进行,既能保证其正确性,又能降本增效。去除项目流程中的冗余的部分。(2)合理降低人力成本对于一些事务性,暂时性,非关键性的工作,可以临时在当地招一批专门的人才来做,这样可以降低人力的成本。(3)成本风险转移在合同签订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付款条款来将成本压力部分转移给供应商,这样做既能减轻资金压力,又可以保证供应商供应的物资的质量。(4)开发新型工艺包开发更多的工艺包可以降低EPC中的设计成本。以往项目中关键部分的工艺包都是购买或者租赁国外的先进技术,如果可以研发出属于自己的技术,在EPC过程中可以降低大量的成本。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分析当前EPC工程总承包的现状与问题之后,制定了EPC工程总承包海外市场开发战略,并且就战略进行了分析形成了市场战略实施。对EPC工程总承包的海外市场开发战略进行了研究。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2

品牌是产品的象征,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走出去”成为大庆油田的重要战略,而品牌国际化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对大庆油田实施国际化经营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对品牌国际化战略的认识

品牌战略是现代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它指导企业如何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通过实施既定的方针和措施,创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扩大市场占有率,为企业获得丰厚利润回报。

品牌国际化,是指将某一品牌向不同的国家、不同地区进行延伸扩张的一种品牌经营策略。品牌国际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统一化和标准化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和低成本运营,将目标市场扩展至全球,通过品牌效应扩大市场占有率和收益率,获取更高利润回报。事实上,品牌的国际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行动。它和产品出口有根本的不同。产品出口是将国内生产的产品销售到国外,它关心的更多的是短期利润;然而品牌国际化要求企业用自己的品牌,把产品销售到国际市场上去,要让国外市场认知、接受和喜欢这个品牌以及在这个品牌下推出的产品,它看重品牌的权益和长期收益。

二、品牌国际化战略理论探讨

1.品牌国际化的形式

品牌国际化有多种形式,最低级的形式是产品的销售,即品牌商品的输出;较高级的形式是资本的输出,即通过在品牌延伸国投资建厂以达到品牌扩张的目的;最高级的形式是通过无形资产的输出,即签订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等方式,实现品牌扩张的目的。

2.品牌国际化的操作模式

第一种模式:标准全球化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在所有的营销要素中,除了必要的战术调整外,其余要素均实行统一化和标准化,即将全球视为一个完全相同的市场,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是具有无差异特征的子市场。

第二种模式:模拟全球化模式。即除了品牌标志、品牌个性、品牌形象和品牌定位等主要的营销要素实行全球统一化以外,产品、包装、广告策划等其他要素都要根据当地市场的具体情况加以调整,以提高品牌对该市场的适应性。

第三种模式:标准本土化模式。这是一种国际化程度最低的品牌国际化策略。在国际化策略实施的过程中,所有营销组合要素的出台,都要充分考虑所在国的文化、传统、语言,并根据当地市场情况加以调整。

由于存在着若干影响和制约品牌国际化的因素,所以纯粹的品牌国际化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第一种模式只是一种理想模式。另外,使用上述第二种和第三种模式时,品牌的形象和定位一般都不实行本土化策略,否则将失去品牌个性,影响到品牌的促销力。

3.品牌国际化的路线

建立品牌的国际性信誉,应该针对性选择市场。目前,海尔走了先难后易的品牌国际化之路,TCL选了先易后难的策略,海信则介于两者之间,选择了中间路线,先进入了中等发达国家市场。他们都取得了成功。下面就介绍这三种不同模式并加以分析。

(1)先易后难模式

先易后难创国际性品牌的方式是先进入不发达国家,然后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最后才进入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大都比较小,经济水平较低,因而建立品牌形象和信誉的投资比较少,时间短。先易后难可以为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建立品牌信誉和形象提供直接而丰富的操作经验,付出的代价较低,容易在短时间内见效,有助于增强企业创国际性品牌的信心和决心。因此,这一模式在公司财力有限,经验不足,信心不强时为可取之策。

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不足,最大的不足是在不发达国家市场建立的信誉和形象,基本上无法扩散到其他国家。就像中国国内的知名品牌信誉无法有效传播到欧美、日本一样。因此这种模式需要拾级而上,每次都得从零开始。

(2)先难后易模式

这种模式是先集中力量主攻发达国家市场,然后再转向相对容易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市场。这种模式优点显著,只要攻下发达国家,在那里树立品牌信誉和形象,就意味着品牌经受了世界上最严格的考验。它就是国际性品牌。此时再转向中等发达国家市场或不发达国家市场,就很容易被市场所接收。但这种模式见效时间漫长,投入大,广告费用大,人力成本高,经营费用大。

(3)中间路线模式

这种模式试图取前两种模式的优点,同时避开他们的缺点。第一步先进入中等发达国家市场,积累在异国他乡建立品牌和扩散品牌的经验,同时积累更多的资本实力和营销经验。这一目标实现后,再走第二步,转向发达国家市场。由于积累的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因而在发达国家树立品牌时间会短一些,需要的投入资源会有所节省。这一步成功后,第三步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市场扩散就十分自然。因此,对于有实力但是不够强大的企业,这是一条可取之路。

三、对大庆油田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的策略建议

品牌国际化是在科学战略指导下、精心组织、谨慎操作、分步实施的一项长期的庞大的系统工程。绝不能认为只要是进入了国际市场,舍得花钱打广告就是品牌国际化。对市场不加选择,对策略不加研究,对模式不做探讨,任何企业的国际化之路都将以失败而告终。

1.构建清晰的品牌体系

对于大庆这样一个综合性大企业来说,对各类品牌进行清理,构建一个清晰的品牌体系,是实施品牌战略的第一步。为此,近年来,经过一些列运作,以“大庆油田”这一企业品牌为主体,以工程技术、工程建设品牌和产品品牌为两翼的品牌体系已建成。

单一品牌战略有助于整合各方面的综合实力,以最强的技术装备、经验与国际跨国大公司进行竞争,建议工程技术服务和工程建设业务在国际市场上实行单一品牌战略,共打“大庆国际”(DQE International)一块品牌。由于各产品所涉及的产品相关度较差,各品牌所面向的客户群体、市场范围有较大差别,品牌自身的发展程度也不相同,建议产品品牌在国际市场实行多品牌战略。

2.处理好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统一品牌的关系

充分借助母公司强大的品牌影响力谋求自身发展,是子公司省时省力的明智之举。雪佛龙、壳牌等许多跨国大石油公司的成功发展经验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大庆的品牌国际化应该侧重在CNPC的统一品牌下,突出大庆的个性化子品牌,形成母子品牌体系。

母子品牌体系分为两种,一种是母品牌和子品牌都是产品品牌,如海尔-双王子、乐百氏-健康快车等,另外一种就是母品牌是企业品牌,子品牌是产品品牌,如P&G潘婷。大庆可以考虑采取后一种母子品牌形式,正确处理好与CNPC品牌的关系,既要借势,又不要丢失自我。

3.选择适宜的品牌国际化运作方式

通过对我国企业实施品牌国际化的形式的研究,大庆这样一个业务庞大的综合大型国有企业,由于各单位业务类型、经营能力、品牌状况等方面差异大,因此不能采取某一方式,必须根据各自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模式。

就品牌国际化的形式而言,虽然商标输出模式风险小、利润高,但就大庆各单位情况看,大部分品牌,如“铁人”、“庆港”“庆矛”等,目前比较适宜采用品牌输出模式,个别具备条件的品牌如“大庆”、“力神”可以考虑资本输出模式,商标输出模式应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待条件成熟时再做转变。

4.采取适当的国际化操作模式

就实施品牌国际化的操作模式而言,大庆各单位应更多考虑第二种模式,即“全球兼顾当地”,也就是说首先要有全球意识、在全球范围内做整体计划,在实施计划的时候则要因地制宜,采用标准化和本土化结合的品牌国际化策略,即在品牌的战略决策方面,如品牌定位、个性、广告主题等较多采用标准化决策,在品牌的战术决策方面,如品牌名称、广告表现形式和媒体选择等,较多采用本土化决策。

5.选择适合的品牌国际化路线

篇(4)

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大企业选择大量并购海外企业的模式,一些中型企业却以自有品牌和自有模式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打通了产品销售和渠道,在一些地区取得了良好的业绩。虽然这些企业的步伐谨小慎微,但其勇闯海外市场的勇气和经验更值得关注,从他们这些依据自身量体裁衣的模式中,我们似乎也可以看到方向,取得真经。

路径:从OEM模式转向商战略

刚开始跨入海外市场,众多中国企业首选方案是OEM模式,因为面对国际化品牌品种丰富、影响力大的局面,中国企业走出去若从一开始就选择自主品牌打造市场的出牌方式,不仅难度大,而且很少能成功。但随着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用一种模式继续经营品牌便会遭遇阻碍。“我们从一开始选择了OEM模式,但长期看,这种模式对于品牌发展和市场拓展有阻隔,不适合漫步者的发展规划。今年开始,我们调整为以在当地寻找适合的商产品销售的模式进行渠道拓展。我们会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一点点地将我们的品牌进行渗透。尽管难度很大,但这样才是企业品牌应走之路。”海外市场开拓很成功的深圳漫步者科技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张文经先生说到。

深圳漫步者科技有限公司1996年成立,1997年开始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因为没有清晰的市场战略,期间遇到很多困难,走走停停。直到2004年之后,看到了海外市场像漫步者这样的低成本优势、技术门槛较低的企业的发展空间,漫步者自身又在产品上进行了技术革新,使得漫步者在海外市场逐渐转好,也有了和海外企业竞争的能力。

“随着我们产品生产制造能力的提升,订单供不应求,已经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做OEM模式的业务,因为OEM模式往往受制于上游产业链的厂商。而企业要在海外发拓展业务,一定要有能够持续支撑企业的发展模式。”张文经表示,“纵观国际市场,树品牌形象都是大企业一以贯之的路径,其实我们也一直在尝试和努力,今年重点在海外招商,在特定市场上寻找进入当地市场的机会。”

战略:灵活多变 助力企业走向海外

近年来,企业逐渐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在拓展海外市场时,转向自有模式及寻找当地企业合作,作为渠道上的推广手段。“整体来看,一家企业要在海外成功拓展市场,首先要根据自身的产业链、营运模式建立一套系统化的战略支持企业走出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李志鹏说。

李志鹏认为,国内企业走向国际,之所以能成功拓展开海外市场,主要是因为企业通过自身条件,选择了较为合理的模式,比如借助境外的企业品牌带动走出去或采用温州模式的抱团走出去,这些都是每个企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的开拓市场的途径。“采取集群模式开拓海外市场,成功的概率更大,抵御风险能力也更强。我们要理性地选择产业模式,有针对性地选择投资领域。”李志鹏说。

据了解,除了上述成功开拓海外市场的经验外,根据产业的自身条件,企业若从产业链上选择高于产业本身的增值模式或选择创新的营销模式,比如利用融资租赁的方式走出去,都有助于企业成功打开海外市场,并且企业在海外市场会逐渐占据有利地位。

“还有一些企业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企业通过长期的走出去的实践经验,在投资国的财务管理的夹缝中寻找到了合理的避税方法,节约了一部分成本,或者选择介入境外的股权性投资基金,有充裕的资金投入到市场拓展上。还有一部分企业选择了灵活的合作方式。因为企业单枪匹马走向海外市场很艰难,通过和国有企业或者事业单位合作的模式走出去更容易成功。”李志鹏如是说。

拓展:资金和品质一个也不能少

海外市场对于国内企业是一块硬骨头,尤其是欧洲和美国市场。因为市场对企业进入的门槛要求很高,只有过硬的资金和产品实力才能抵御在海外市场遭遇的风险。

我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也遭遇了各种困扰。“企业若想成功打开海外市场,不能盲目投资,一定要充分了解当地市场,不能用国内固定的一个模式,再去国外试用,这是不会成功的。我国企业也不能继续像在印尼等国刚开始发展那样,选择恶性竞争的市场方式,破坏当地的市场体系,这对海外市场的推广只能雪上加霜。”

篇(5)

2006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已经达到17580亿元,其中出口9630亿元,进口7950亿元,各项指标分别位于世界第三位。这表明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但我国还不是贸易强国,而且是国际市场上的品牌小国,因此,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外的经贸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从战略的高度重新审视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了新时期我国迈向贸易强国的正确战略选择――创立国际品牌战略。

一、我国企业海外市场竞争力定义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逐渐加深和企业跨国经营行为的日益活跃,基于各个层面经济主体的国际竞争力也日益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但对于“国际竞争力”概念的理解与定义,不同学者与研究机构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借鉴众多学者和研究机构对竞争力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本文将一国企业海外市场竞争力定义为:一国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企业,通过出口贸易、海外投资等方式,在特定海外市场提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而持续盈利,并占据稳定的市场地位的能力。

二、海外市场占有率的品牌经济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企业国际化问题越来越引起企业和学术界的关注。品牌国际化是企业进入世界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产业层面上影响企业海外市场竞争力的可控性因素为企业的海外市场占有率和海外市场融合度。又因为资源禀赋、政府因素、机遇、灾害等不可控因素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因而在假设短期内不可控因素对国际化经营企业的影响机制较为稳定的前提下,即短期内企业的海外市场竞争力取决于海外市场占有率和海外市场融合度,以下运用品牌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对影响企业海外市场竞争力的可控性因素进行分析。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认为,价格是调节产品市场需求的唯一杠杆,因而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是解释任何市场现象的万能钥匙,那么从这个角度可以推断,低价位的产品将赢得较高的市场需求,从而获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但在现实中许多同质化产品的竞争市场上占据较高市场份额的却并不是价格最低的,而许多低价产品却只能龟缩于狭小的市场空间中,由此可见价格因素对市场需求的调控能力是有限的,根据品牌经济学原理,影响消费者需求的除了价格因素之外还包括选择成本,选择成本和价格一起构成消费者完成对特定商品的选择购买行为的总成本,许多以低价策略开拓国际市场的我国企业市场空间狭小甚至败北而归的重要原因正是输在各高昂的选择成本上。

尽管古典经济理论的分析中将价格作为调控需求的万能钥匙,但在现实经济现象中,价格对厂商的市场竞争力的解释能力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市场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的衡量标准出发,认为价格是调控市场需求的万能钥匙,从这个角度出发,价格越低的厂商其市场竞争力就越强,但现实情况却往往与之背道而驰。

价格机制对市场需求的调控存在局限性,只有当所有厂商都面临相同的市场需求曲线时价格才可能成为调节市场需求的唯一机制,然而这在现实中确实无法实现的,尤其在对产品定价极为敏感的海外市场,低价策略还以遭致东道国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保护行为的抵制,我国产品多年来在海外市场的低价策略也使得我国在贸易摩擦中蒙受了巨大损失。根据品牌经济学原理,正是品牌因素导致了厂商之间需求曲线的差异性,品牌在价格因素对需求调节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实现了对需求的确定性的推动。

厂商需求中的外生变量品类需求比例体现了产品品类定位的成功与否,品类需求比例越高则代表了厂商产品品类在该类产品中得到的消费者认可度越高,就拥有越多的目标顾客,在较高的品牌信用度基础上便可通过较高的需求来能够赢得市场占有率。

(一)市场融合度的品牌经济分析

我国自20世界90年代以来就成为全球遭受贸易摩擦最严重的国家,而自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主要贸易进口国更是纷纷矛头对准了中国产品,伴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低迷及主要经济体就业压力的加剧,2010年我国企业在海外市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阻力。本文认为,海外市场对中国产品的抵制制裁源于其自身较低的海外市场融合度,而无论是反倾销反补贴还是特保条款的施加都是低市场融合度下高市场阻力的体现,尽管阻力来源似乎体现着政治因素,但都缘于其背后的经济诱因,以下运用品牌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对海外市场融合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当企业与海外市场达到完全融合,市场阻力为0,此时企业的海外市场扩张行为不会受到来自海外市场的阻力,企业在市场需求和供给能力满足的情况下可以任意扩张海外市场份额.

而巨大的市场阻力将是企业的海外经营难以为继,因而企业只能退出海外市场。从海外市场东道国角度出发,无论海外市场阻力来自于东道国政府的制裁还是本国相关行业的抵制都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并且要承担遭受报复行为的风险(注:我国对美汽车贸易),因而只有在外国产品对东道国产业构成威胁的情况下才会造成市场阻力的产生,为了将问题简单化,本文从企业层面进行论述。

从事海外经营厂商与本土在位厂商的品类差异度越大,则海外市场竞争力越强。通过以上对影响企业海外竞争力因素的分析,在剔除了影响企业海外竞争力的企业自身较为不可控因素后,将影响企业海外市场竞争力的可控性因素确定为海外市场占有率以及企业的海外市场融合度,这三个基本要素共同从海外市场需求层面上拉动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将其称为海外市场竞争力的品牌拉力。

(三)基于品牌经济学视角的企业海外市场经营路径选择

通过运用品牌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对海外市场占有率及海外市场融合度的影响要素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后得出:企业海外竞争力的可控性影响因素可以归结为品牌信用度、品类需求比例和品类差异度,一定时期内在不可控性因素对企业的影响为积极稳定的前提下,跨国经营企业对以上基本影响因素的控制直接决定了企业在海外市场经营的成败。

所示为企业海外战略的不同路径组合,坐标轴分别为品牌信用度、品类差异度以及品类需求强度三个基本影响因素,本文将海外经营企业海外竞争力基本影响因素的控制能力及效果分为两个基本级别,级别越高则该因素对企业海外竞争里的促进作用越强,级别越低则促进作用越弱,甚至会对企业海外市场竞争李产生消极影响。不同乡县分别代表海外经营企业在各影响因素中的不同路经组合。

海外经营企业的品牌信用度高、品类需求比例高、品类对力度强,企业拥有较高的海外市场需求量及市场占有率,并且在海外市场受到的阻力较小,能够在海外市场经营中取得成功。

海外经营企业的品牌信用度和品类需求比例高、品类对立度弱,此时企业可以拥有较强的海外市场需求,但企业海外市场拓展中所面临的较大阻力可能会导致海外经营失败。

另外,从事海外经营企业必须具备较高的品牌信用度和品类需求比例,而且与海外市场东道国企业形成较强的产品品类差异度,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成功。

综上所述,尽管我国许多国际化企业在国内市场具有较高的品牌信用度,但由于海外市场结构的从差异,国内市场的高品类度很难在海外市场复制,以海信为例,海信在国内市场作为科技领先型家电代表具有较高的品牌信用度,但欧美市场存在星、索尼、西门子等通过在欧美市场多年成功经营消费者认可度较高的强势在位品牌的情况下,海信产品所代表的“科技品类”在短期内很难得到忠实于在为品牌消费者认可,因此本文认为,我国企业只有通过品类对立的海外市场战略才能够大规模提高海外市场销售量,国际化经营战略必须要围绕影响海外市场竞争力的基本要素进行,而产品的技术研发择要突破原有品类的樊篱,通过品类创新来赢得海外市场的青睐,走上品牌信用度高、品类需求比例高、品类对立度强的海外市场经营路径。

三、我国企业海外经营的品牌策略

(一)准确的品类定位

国际化起步较晚的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可谓是地地道道的后来者,面临海外市场诸多强大的在位着,企业进入海外市场之前应当首先通过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明确企业从事海外市场经营中的主要竞争对手,在确定竞争对手的基础上站在在位者的对立面上开创与其针锋相对的新品类,而避免对在为着品类进行模仿跟进,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选择成本从而赢得市场需求。纵观那些成功进入海外市场并取得长期经营成功的后来者,几乎无一不是通过与在为着品类对立的品牌战略。而相比之下,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更多的是对海外市场该领域的已有品类进行不同程度的模仿,依靠不同程度的价格优势获取短期利润,但即便可以达到与在位品牌几度相似的品质,也同样无法赢得其通过多年成功经营而获得的忠实消费者从而难以大规模拓展海外市场空间,而且品类模仿与低价竞争战略在长期中将会导致海外经营环境的恶化,因此我国海外经营企业只有站在强势在位者的对立面上才能巧妙的绕过品牌壁垒开辟出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二)通过品牌建设降低选择成本

在确立了与在位品牌对立的品类之后,海外经营企业则需要运用一系列品牌建设手段使企业具备高的品牌信用度和品类需求比例,最大程度降低海外消费者的选择成本赢得市场需求。第一,确保利益的单一性,即与海外市场在为者所对立的品类单一化,不能模棱两可,否则会增加消费者的选择成本。第二,确保需求的敏感性,企业在与在位者对立的新品类行建立品牌时,要确保品牌所代表品类具备较强的市场需求,而且品牌所传递的单一利益点能够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否则新品类新品牌就成了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同样无法赢得市场需求。第三,商标的单一性,即确保在商标的设计中出现歧义而使得商标在传递品牌含义时无法准确地反映品类信息,海外经营企业商标的设计由于要面临海外市场与本国不同的社会、文化、语言环境因而更要对商标在海外市场的含义进行反复斟酌,许多企业由于在海外市场采取通用商标而产生歧义从而对市场需求产生了负面影响。第四,记忆的持久性,作为一种符号,品牌属于信息的一种,在消费者选择过程中,品牌对其传递产品信息,而消费者在看到某个品牌符号后则会与其大脑中原有信息进行对比,只有占先、对立、重复的品牌信息才能够获得消费者持久的记忆并导致其选择行为的产生。

四、结语

企业跨国经营中品牌战略是企业跨国经营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的经营战略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策略选择的单一性,缺乏合理的战略决策、长远发展的眼光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没有与国际知名品牌相抗衡的技术、产品质量和服务。所以中国企业必须调整自己的战略,从战略决策、企业文化、品牌观念、管理和营销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进行调整,以适应品牌国际化的战略。

通过运用品牌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对影响企业海外经营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影响企业海外经营的因素可以归结为品牌信用度、品类差异度和品类需求比例的制约,而通过对以上要素对企业海外经营作用机制的分析得出,只有实现品牌信用度高、品类需求比例高、品类对力度强的经营路径才能赢得海外市场需求从而为海外市场的成功经营奠定基础。因此,本文认为,我国从事海外经营企业应首先明确海外市场在位竞争者,进而在海外市场产品投放中应当力争实现与在为竞争者品类形成鲜明对立而品类需求比例较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品牌信用度,实现品牌战略主导下的企业经营管理与技术研发,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突破海外市场的重重羁绊,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广泛市场空间。

参考文献:

[1]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2] 华民,《国际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篇(6)

一、 首都流通业的现状

1、 流通业出口规模不断扩大

统计意义上的流通业分为三大产业:批发业、零售业和物流业。近几年,北京市流通业特别是批发零售业发展迅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7年的3800.2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10338亿元,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首次突破1万亿元,见图1-1。

以流通业的快速发展为依托,首都流通业的出口规模也不断扩大。自2004年开始,零售和批发企业商品出口整体呈上涨趋势。从2006年开始,零售和批发企业出口规模急剧增大,至2012年出口额增长至1800亿元,年均增长率23.06% 。虽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商品出口额整体下降,但随着2010年全球经济复苏,全球贸易恢复带动北京市流通业出口的强势性增长,流通业的出口规模的扩张形式十分明显。

图1-1 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同比增长幅度

资料来源:北京统计年鉴

2、 流通业的空间布局不太合理,现代化水平偏低

虽然首都流通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首都流通业布局不合理,城市中心区商业设施发展规模越来越大,而郊区县商业设施发展远远跟不上北京市核心商业区商业设施的发展步伐,致使郊区县居民购买零售商品时还存在不便的情况。与国外发达国家成熟商业相比,北京市连锁经营、超级大卖场、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所占的比重仍然偏低,又因流通产业组织化、现代化水平较低,导致竞争成本增大,经营效益得不到保障。

二、 首都流通业拓展海外市场面临的困境

1、 首都流通业 “走出去”难

我国的零售企业处于国际化的初始阶段,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会面临各种困境。北京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交通运输便利,且交通成本低。在流通企业竞争方面,北京市拥有较多的大型商贸企业,又因逐年增加的市场需求量各大型企业的经营状况良好。从内部因素来看,北京的零售企业甚至是我国大部分的零售企业都还局限于国内经营,不具备海外经营的条件和能力。又因首都流通业因行业发展不协调、空间布局不合理、现代化水平仍然偏低等因素,导致首都流通业在拓展海外市场时存在国际竞争力不够的现状。从外部环境来看,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因保护自己的民族企业等因素,使我国的流通产业存在进入壁垒,这进一步致使首都流通业“走出去”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2、 首都流通业海外市场单一化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外资零售业特别是以欧美为首的大型连锁零售业开始大规模拓展海外市场。根据这些发达国家流通业拓展海外市场的经验,流通业进入的海外市场主分为两大类型,即发达国家(欧盟、美国、日本)和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新加坡、泰国等)。 由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较之发展中国家更为合理,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更高,发达国家的流通业发展情况相比较发展中国家也更完善,因此首都流通业拓展海外市场更倾向于这些发达国家。正因为如此,首都流通业拓展海外市场时存在市场单一化的潜在问题。

3、 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不够完善

我国流通业是2004年中国加入WTO时承诺首批对外开放的行业之一。首都流通业作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积极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是明智选择,也是其必由之路。为促进首都流通业能够有序发展,北京陆续出台了流通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北京市商业流通发展资金使用管理方法》(京政发[2002]13号)等法规,保障首都流通业各企业能在良好、公平的竞争环境里有序发展。但在拓展海外市场时,一些发达国家对于我国的流通业的准入存在进入壁垒,而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又不够完善,还不能够保障我国流通业在拓展海外市场面临风险困难时能捍卫自己的权利以及合法利益不够侵犯。因此,国家应制定并完善相关法规政策,保证流通业拓展海外市场无后顾之忧。(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篇(7)

近年来,战略营销理论开始传入中国,个别中国企业逐渐接受战略营销理论和理念,并在实践中大胆运用。本文希望从Z公司企业实际和行业现状出发,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了Z公司战略营销的总体思路,并以此为中心思想,对公司品牌建设、战略联盟、海外营销组织、海外营销渠道、营销计划等主题进行建议,希望能借此提高Z公司对海外市场战略营销的认识和重视,从而对提高Z公司全球竞争力有所帮助。

一、Z公司背景介绍

Z公司(浙江xx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抢吐建于1993年,是一家集自动化与信息技术产品的科研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及工程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级高科技企业,是首批“国家863计划产业化基地”之一,获得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和国家高新软件园重点骨干企业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Z公司以Z大学先进控制研究所、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机构为技术依托,利用Z大学多学科的综合优势,致力于工业IT技术和产品的开发。Z公司已经拥有了完整的过程自动化产品体系,主要包括WebFieldJX系列DCS控制系统、WebFieldECS系列DCS控制系统、WebFieldGCS系列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技术与产品、InPlant企业整体解决方案、PIMS生产信息管理系统、ERP软件及系统集成等。产品广泛应用于化工、炼油、石化、冶金、电力、造纸等流程工业企业,以及智能交通、水处理及教育领域等公共事业部门,已经为超过6000多家来自中国及世界各地的用户提供从工厂类自动化到非工厂类自动化的整体解决方案。

二、Z公司的技术和产品

工业自动化行业中,Z公司作为自动化硬件、软件制造商及自动化系统集成商,拥有完整的过程自动化产品体系,并已经为超过6000家来自中国及世界各地的过程行业用户提供了产品与工业自动化行业整体解决方案。

目前,Z公司已经形成三大类五个型一号的产品体系,见表1。过程自动化是Z公司的核心业务,主要产品包括WebFieldJX系列DCS控制系统,WebFieldECS系列DCS控制系统,WebFieldGCS系列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技术一与产品,ESP-Suite企业增效解决方案,PIMS生产信息管理系统,以及ERP软件及系统集成等。凭借完整的产品体系及对流程工业的深刻理解,Z公司提出了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的概念—InPlant(Intelligent-Plant)。据美国ARC公司调查,应用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技术可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产品质量提高19,2%、劳动生产率提高13.5%、产量提高11.5%;,

三、Z公司海外市场战略营销具体举措

Z公司争取在3—5年内从通过战略营销实现从国内自控行业的第一梯队发展成为全球自控行业的第一梯队,为此需要对公司的品牌建设、战略联盟、组织变革、海外市场营销渠道构建、及营销计划制定等五方面进行相应调整。

1.品牌建设。菲利普·科特勒将品牌所表达的意义分为六层: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和使用者,其中品牌最持久的含义是它的价值、文化和个性,它们确定了品牌的基础。因此品牌已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起点、要素、细胞和载体,成为企业乃至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实力的象征,谁拥有为社会所公认的强势品牌,谁就拥有市场,谁就会取得竞争优势。

在高新技术市场环境下,拥有强大的品牌比在传统消费品市场中更为重要。强大的品牌是高新技术产品高质、可靠的象征和标志

根据多国调查显示,z公司品牌仅处在全国知名阶段,尚不具备全球闻名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在世界范围内品牌知名度还远远落后于业内的跨国公司。现阶段,z公司的工作重心是产品销售,销售部门是公司的核心业务部门,而负责市场开拓、广告宣传、品牌建设等活动的市场部在公司架构中地位不高且结构不完整、功能不完善,这与当前一些跨国企业纷纷以市场部为中心,其他职能部门围绕市场部开展工作的做法是相反的。z公司必须意识到建设强势品牌是赢得市场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企业进军全球自控市场第一梯队的必经之路,也是实施战略营销的第一步和有力保障。因此,品牌建设对于Z公司拓展海外市场具有紧迫的战略意义。

2.战略联盟。在拓展海外市场中,发达国家的竞争对手实力往往比国内对手更为强劲,竞争威胁更大。我国企业目前整体实力较弱,同时在海外市场上普遍处于开拓初期,面临各种障碍,包括目标市场中现有企业的过激反应以及贸易、资金、技术方面的壁垒,如果采用单兵作战的方式自己开拓市场或相互拆台抢夺对方市场,势必导致企业成本增加或者“共损”局面的出现。

相反,如果与同行企业结成同盟共同开拓某个海外市场,实行技术研发、市场渠道、商标与品牌等资源的共享,将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和协同作用,相应降低每一家企业分摊的市场开拓成本.同时面对实力强大的买方,战略联盟会使每家企业的议价能力加强。因此在全球工控市场已被国际知名公司占据大半江山的现实面前,Z公司正确的战略举措应当是树立合作的竞争观,跟国内外知名公司建立战略联盟,通过利用这些公司的国外客户和渠道优势、经营理念优势、品牌优势、成熟的管理体系和人才优势等诸多竞争优势,加速公司海外市场的拓展进程。

3.组织变革。当前,Z公司为开拓海外市场,已经设立海外部,为适应公司战略营销需要,Z公司海外部的组织形式应该进行适当变革,变革的路线将是海外部—国际事业部—全球营销中心。

海外部。Z公司现已按垂直化管理原则,设置专业职能部门—海外部。该部门由部门经理和部门员工组成,专业从事进出口业务,具体负责海外营销各种服务,随着海外市场的扩大而发展实践中,海外部是刚刚开展海外市场业务的公司必经之路,便于集中管理。

国际事业部。随着海外业务的拓展,Z公司在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与当地在自动化控制领域颇有声望的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构建了分销体系,对各个地区、各个商分别进行渠道管理、价格管理和销售管理的需要十分迫切,但现行的垂直化管理体系已经逐渐不适应Z公司的海外业务拓展进程,Z公司海外市场战略营销客观要求对海外部的组织形式进行变革。Z公司在海外市场的经营活动现状是:在对某一国家出口产品的同时,在另一个国家建立商制度,而在第三个国家设立办事处,又在第四个国家开办合营企业,在第五个国家设立子公司。这样Z公司需要按照事业部原则,专门设立一个国际事业部,专门处理公司的国际业务活动。国际事业部由该部的总经理领导,负责制订其目标和预算,并负责目标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业务发展。国际事业部的职能人员包括有市场营销、工程服务、财务计划、合同管理与进出口后勤服务等方面的专家,他们为下属各经营单位制订计划,并提供服务。

经营单位的设置可按下面三个原则中的一种或几种来考虑。它们可以是地理区域性的组织机构,由分别主管不同地区的业务主管对主管国际事业部的总经理负责。这些地区业务主管负责管理承担地区业务的销售人员、商和经销商。经营单位也可以是按产品大类设置组织机构,每个经营单位由一名业务主管负责,主管每个大类产品在海外市场的销售业务主管可以向公司职能部门的地区专家征询有关各不同地区的专门知识。最后,经营单位还可以是一些国际子公司,每个子公司由一名经理主管,各子公司经理向主管国际事业部的总经理负责。

全球营销中心。随着海外事业的发展,Z公司将成为真正的跨国公司,公司将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设备生产、人才、资金等资源配置和客户关系管理,并提供后勤供给保障。此时,Z公司的全球营销职能将游离出来,依托单独设立的全球营销中心进行管理,全球营销中心是独立的公司法人。全球营销中心总裁对Z公司最高负责人和执行委员会负责,下属区域经理们受过全球经营方面的训练。经理人员可从其他国家聘任;零部件及其他原材料可以向任何价格最低的地方采购。

4.海外渠道构建未来几年内,为了加快海外市场拓展进程,根据Z公司的战略营销思路,Z公司应通过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构建海外营销网络。

间接出口间接出口是指Z公司利用本国另一商业组织,如借助利用国内各大设计院、各大成套公司、各大进出口公司的项目资源、营销网络和市场经验进入海外市场,在这种方式下,销售方式与国内市场大致相同间接出口是Z公司现阶段可用资源少、自身出口组织不健全、海外市场信息了解不充分情况下,交易成本最低、市场经营风险最小的出口贸易方式。

直接出口直接出口的主要形式是直接接受国外公司的订货及参加国外工程投标,这要求Z公司对海外目标市场了解充分,掌握丰富的市场信息Z公司可以通过在当地建立办事处,甚至创办合资公司,深人市场调研,充分挖掘用户信息,进行直接出口。

Z公司进人海外市场,与国外用户、官方机构直接、正面接触的最简单、最直接、低风险形式是开设国外办事处、代表处,它既可以作为企业商品与服务出口的延伸服务工作,如了解、研究当地市场,办理有关出口事宜,提供售后服务;也可以作为Z公司推进海外市场进人的实质性、前瞻性步骤,使Z公司可以通过了解当地的经营环境、经营条件,积累在当地经营管理企业的经验.为Z公司进一步增加对当地市场的投入做准备。建立办事处还可以作为Z公司学习竞争者、研究竞争者、模仿竞争者、监控竞争者的有效手段。

海外商和经销商。Z公司在本国自建分销渠道,对产品定价、产品选择、营销方案、市场信息等方面有绝对的控制权和知情权,能够很好的制定和实施营销战略然而在国外自建分销渠道,不但资本需求量较大,而且要充分了解当地市场,还要配有高素质的营销人员,渠道维护成本也相当高,同时又需尽力规避由立法、惯例、政治因素造成的海外市场进人壁垒,与当地商或经销商结成战略联盟是解决前述难题的有效方法这一战略要求Z公司在海外目标市场寻求具有强大营销能力和在市场定位方面有潜力的合作伙伴作为其在当地的商或经销商,将该合作作为进人新产品市场进行扩张的手段,因此正确的选择海外商和经销商对Z公司开拓海外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营销计划制定。营销计划必须与企业战略营销保持良好的协调性,应将所有的管理职能都融入到营销计划制定过程中,将顾客置于计划的中心地位,并使企业的定位策略能够与目标市场相互协调。

Z公司较为完善的海外营销计划包括定价、促销、营业推广、公共关系、产品开发和人力资源配置等,将所有的管理职能都融人到营销计划制定过程中,讲求系统化管理,整体配置企业所有资源,形成竞争优势;强调协调与统一,不仅仅使企业内部各环节、各部门的协调一致,而且也强调企业与外部环境协调一致,共同努力以实现营销资源整合。

四、结论分析

本文从战略营销角度,结合Z公司企业实际,提出Z公司应该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运用战略营销进行市场开拓,保持企业长久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基本观点总结如下:

1传统营销围绕营销产品、分销、价格、推广展开,也就是著名的4P营销组合。战略营销包括这些策略变量,但在某些重要的战略方面超越了传统营销的范围。战略营销是关于营销的一种新思维和实践方式,具有目标的长期性、营销的战略性、手段的综合性、行动的计划性、结果的深远性和竞争导向性的特征。

篇(8)

国内学者在对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研究中发现,中国企业国际化与其他国家企业的国际化相比,是在两个特殊条件下展开的:一是作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属于后发展型跨国公司,在竞争优势、外国市场的进入方式和所有权方式等方面与先发展型跨国公司有明显不同;二是中国是一种过渡经济体制,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和企业都面临着逐渐转变职能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问题。企业国际化的内外向联系模型符合中国零售企业的国际化特点和现实状况,是中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指导思想。

零售企业国际化理论是运用企业国际化理论,结合零售业的特点,研究零售业国际化中各个方面的问题。

一、国外学者关于零售企业国际化的主要观点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到现在,主要的研究成果集中在探讨零售业国际化的动因、模式、扩张等方面。

(一)零售业国际化动因

在众多成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Dawson和Alexander的研究成果。道森分析欧美零售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案例,归纳出了13条原因。这13条原因可以归纳为市场、企业家、资金三个方面:国内市场的局限——已饱和、开店限制、市场占有率限制;扩大市场的需求——分散风险、增强与厂商抗衡的力量、企业大型化和规模化、获取高额收益;海外市场的吸引——具有成长性、竞争结构和成本结构不同会带来收益、消除进入壁垒、侨胞需要;企业家精神——具有冒险心、意图引进新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技术;资金因素——有闲置资金、海外投资成本低。阿尔克斯德德结论是:第一,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零售结构五个方面的国际化动因可分成推动原因和拉动原因两类;第二,拉动因素比推动因素更为重要——过去受重视的国内市场饱和与开店限制等并不重要,企业对未来的预期对进入海外市场影响却很大;第三,国内市场饱和度和对国际化的适应程度共同决定进入的模式——两者都低,则固守本地化;适应度低而饱和度高则会采取被迫性进入模式;适应度高,而饱和度低,则会采取积极进入模式;两者都高,则会采取扩展性进入模式。

在日本,比较典型的是山冈隆夫和田口冬树的研究。山冈隆夫认为: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不断成熟,以及开店限制,大型零售企业不仅要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还应不断开拓海外市场;海外开店是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手段。田口冬树认为,日本零售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原因有四类:海外市场管制放松;海外市场潜力增加——因为各种原因,海外日本人增加,亚洲各国居民收入迅速提高;国内市场环境严峻——国内开店余地日渐减少,日益困难,成本较高;其它原因——日元升值降低了海外投资成本,泡沫经济的影响增强了投资者的投资欲望。

上述关于动因的研究都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之处:第一,分析都带有片面性,例如,道森等的研究主要抓住了宏观的环境因素,较少关注企业自身的微观因素。第二,忽略了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第三,缺乏对进入和进入后经营行为的对应分析。总的来说,动因的分析结果首先要体现出多样性,第二要体现出多因素系统的内在结构性。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对于跨国化经营这一重大行动,更应该如此。

(二)零售企业国际化的进入模式

进入模式是跨国企业同国外合作者进行交易的方式,是企业资源进行跨国转移的方式。

进入模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决定企业对海外市场的参与程度,决定企业资源的投入量和企业的操作方法。一旦决定后再行改变,就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进入模式的选择是企业进入国外市场的一项重要决策。

关于进入模式,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向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研究,而从零售企业角度进行相关研究的文献却较少。

Treadgold(1991)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分析了一些零售企业国际化进入模式的实例,Burt(1993)对英国零售企业各种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风险问题进行了研究。而 Dawson(1993)与McGoldriek(1995)对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成本与控制程度的高低进行了比较研究,这意味着学者们已经开始关注系统地研究零售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

Dawson(1993)与McGoldrick(1995)认为,不同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对应不同的成本与控制水平。根据 McGoldrick(1995)的分析,零售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模式主要有许可、租约或附属经营、特许、合资、收购以及自我进入六种类型。McGoldrick的研究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成为零售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重要历史文献。其后又有许多学者在这一问题上作了更深入的探讨,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一是对于零售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方式的研究。如Phillip(1996)将其分为直接出口、兼并与收购、合资、小规模投资 (Minority investment)、战略联盟、特许、有机增长等类型。Rudebeck Christensen(1999)将其分为出口、全部所有(whole owned)、合资以及特许四大类。而全部所有又可以分为独资发展与收购两种形式,特许也分为主特许与直接特许两种。

二是对于进入方式本质与选择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主要表现在Doherty(1999)运用内部化理论、理论与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性对零售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方式的本质与选择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内部化理论主要依赖的是交易成本的分析,因为内部化理论与交易成本理论可以视作是同一种理论。当交易成本高的时候,独资或合资的直接投资方式较之契约型方式(许可或特许)对零售商更有利。理论主要强调委托关系引发的成本问题。成本越大,就越应采用低成本,低控制的进入方式(如许可与特许)。这几种进入方式也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契约式方法。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 Doherty(1999)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认为许多零售商通过收购的方式进入海外市场,就是为了减少信息的不对称。一个重要的实例就是狄克逊向美国这样的经济发达国家扩张时,偏好于使用收购的进入方式,直接购买东道国具有完善机制的地方管理团队,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国内学者关于零售企业国际化的研究

篇(9)

近年来,战略营销理论开始传入中国,个别中国企业逐渐接受战略营销理论和理念,并在实践中大胆运用。本文希望从Z公司企业实际和行业现状出发,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了Z公司战略营销的总体思路,并以此为中心思想,对公司品牌建设、战略联盟、海外营销组织、海外营销渠道、营销计划等主题进行建议,希望能借此提高Z公司对海外市场战略营销的认识和重视,从而对提高Z公司全球竞争力有所帮助。

一、Z公司背景介绍

Z公司(浙江x x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抢吐建于1993年,是一家集自动化与信息技术产品的科研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及工程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级高科技企业,是首批“国家863计划产业化基地”之一,获得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和国家高新软件园重点骨干企业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Z公司以Z大学先进控制研究所、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机构为技术依托,利用Z大学多学科的综合优势,致力于工业IT技术和产品的开发。Z公司已经拥有了完整的过程自动化产品体系,主要包括WebField JX系列DCS控制系统、WebField ECS系列DCS控制系统、WebField GCS系列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技术与产品、InPlant企业整体解决方案、PIMS生产信息管理系统、ERP软件及系统集成等。产品广泛应用于化工、炼油、石化、冶金、电力、造纸等流程工业企业,以及智能交通、水处理及教育领域等公共事业部门,已经为超过6000多家来自中国及世界各地的用户提供从工厂类自动化到非工厂类自动化的整体解决方案。

二、Z公司的技术和产品

工业自动化行业中,Z公司作为自动化硬件、软件制造商及自动化系统集成商,拥有完整的过程自动化产品体系,并已经为超过6000家来自中国及世界各地的过程行业用户提供了产品与工业自动化行业整体解决方案。

目前,Z公司已经形成三大类五个型一号的产品体系,见表1。过程自动化是Z公司的核心业务,主要产品包括WebField JX系列DCS控制系统,WebField ECS系列DCS控制系统,WebField GCS系列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技术一与产品,ESP-Suite企业增效解决方案,PIMS生产信息管理系统,以及ERP软件及系统集成等。凭借完整的产品体系及对流程工业的深刻理解,Z公司提出了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的概念—InPlant(Intelligent-Plant )。据美国ARC公司调查,应用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技术可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产品质量提高19,2%、劳动生产率提高13.5%、产量提高11.5%;,

三、Z公司海外市场战略营销具体举措

Z公司争取在3 —5年内从通过战略营销实现从国内自控行业的第一梯队发展成为全球自控行业的第一梯队,为此需要对公司的品牌建设、战略联盟、组织变革、海外市场营销渠道构建、及营销计划制定等五方面进行相应调整。

1.品牌建设。菲利普·科特勒将品牌所表达的意义分为六层: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和使用者,其中品牌最持久的含义是它的价值、文化和个性,它们确定了品牌的基础。因此品牌已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起点、要素、细胞和载体,成为企业乃至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实力的象征,谁拥有为社会所公认的强势品牌,谁就拥有市场,谁就会取得竞争优势。

在高新技术市场环境下,拥有强大的品牌比在传统消费品市场中更为重要。强大的品牌是高新技术产品高质、可靠的象征和标志

根据多国调查显示,z公司品牌仅处在全国知名阶段,尚不具备全球闻名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在世界范围内品牌知名度还远远落后于业内的跨国公司。现阶段,z公司的工作重心是产品销售,销售部门是公司的核心业务部门,而负责市场开拓、广告宣传、品牌建设等活动的市场部在公司架构中地位不高且结构不完整、功能不完善,这与当前一些跨国企业纷纷以市场部为中心,其他职能部门围绕市场部开展工作的做法是相反的。z公司必须意识到建设强势品牌是赢得市场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企业进军全球自控市场第一梯队的必经之路,也是实施战略营销的第一步和有力保障。因此,品牌建设对于Z公司拓展海外市场具有紧迫的战略意义。

2.战略联盟。在拓展海外市场中,发达国家的竞争对手实力往往比国内对手更为强劲,竞争威胁更大。我国企业目前整体实力较弱,同时在海外市场上普遍处于开拓初期,面临各种障碍,包括目标市场中现有企业的过激反应以及贸易、资金、技术方面的壁垒,如果采用单兵作战的方式自己开拓市场或相互拆台抢夺对方市场,势必导致企业成本增加或者“共损”局面的出现。

相反,如果与同行企业结成同盟共同开拓某个海外市场,实行技术研发、市场渠道、商标与品牌等资源的共享,将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和协同作用,相应降低每一家企业分摊的市场开拓成本.同时面对实力强大的买方,战略联盟会使每家企业的议价能力加强。因此在全球工控市场已被国际知名公司占据大半江山的现实面前,Z公司正确的战略举措应当是树立合作的竞争观,跟国内外知名公司建立战略联盟,通过利用这些公司的国外客户和渠道优势、经营理念优势、品牌优势、成熟的管理体系和人才优势等诸多竞争优势,加速公司海外市场的拓展进程。

3.组织变革。当前,Z公司为开拓海外市场,已经设立海外部,为适应公司战略营销需要,Z公司海外部的组织形式应该进行适当变革,变革的路线将是海外部—国际事业部—全球营销中心。

海外部。Z公司现已按垂直化管理原则,设置专业职能部门—海外部。该部门由部门经理和部门员工组成,专业从事进出口业务,具体负责海外营销各种服务,随着海外市场的扩大而发展实践中,海外部是刚刚开展海外市场业务的公司必经之路,便于集中管理。

国际事业部。随着海外业务的拓展,Z公司在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与当地在自动化控制领域颇有声望的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构建了分销体系,对各个地区、各个商分别进行渠道管理、价格管理和销售管理的需要十分迫切,但现行的垂直化管理体系已经逐渐不适应Z公司的海外业务拓展进程,Z公司海外市场战略营销客观要求对海外部的组织形式进行变革。Z公司在海外市场的经营活动现状是:在对某一国家出口产品的同时,在另一个国家建立商制度,而在第三个国家设立办事处,又在第四个国家开办合营企业,在第五个国家设立子公司。这样Z公司需要按照事业部原则,专门设立一个国际事业部,专门处理公司的国际业务活动。国际事业部由该部的总经理领导,负责制订其目标和预算,并负责目标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业务发展。国际事业部的职能人员包括有市场营销、工程服务、财务计划、合同管理与进出口后勤服务等方面的专家,他们为下属各经营单位制订计划,并提供服务。

经营单位的设置可按下面三个原则中的一种或几种来考虑。它们可以是地理区域性的组织机构,由分别主管不同地区的业务主管对主管国际事业部的总经理负责。这些地区业务主管负责管理承担地区业务的销售人员、商和经销商。经营单位也可以是按产品大类设置组织机构,每个经营单位由一名业务主管负责,主管每个大类产品在海外市场的销售业务主管可以向公司职能部门的地区专家征询有关各不同地区的专门知识。最后,经营单位还可以是一些国际子公司,每个子公司由一名经理主管,各子公司经理向主管国际事业部的总经理负责。 全球营销中心。随着海外事业的发展,Z公司将成为真正的跨国公司,公司将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设备生产、人才、资金等资源配置和客户关系管理,并提供后勤供给保障。此时,Z公司的全球营销职能将游离出来,依托单独设立的全球营销中心进行管理,全球营销中心是独立的公司法人。全球营销中心总裁对Z公司最高负责人和执行委员会负责,下属区域经理们受过全球经营方面的训练。经理人员可从其他国家聘任;零部件及其他原材料可以向任何价格最低的地方采购。

4.海外渠道构建未来几年内,为了加快海外市场拓展进程,根据Z公司的战略营销思路,Z公司应通过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构建海外营销网络。

间接出口间接出口是指Z公司利用本国另一商业组织,如借助利用国内各大设计院、各大成套公司、各大进出口公司的项目资源、营销网络和市场经验进入海外市场,在这种方式下,销售方式与国内市场大致相同间接出口是Z公司现阶段可用资源少、自身出口组织不健全、海外市场信息了解不充分情况下,交易成本最低、市场经营风险最小的出口贸易方式。

直接出口直接出口的主要形式是直接接受国外公司的订货及参加国外工程投标,这要求Z公司对海外目标市场了解充分,掌握丰富的市场信息Z公司可以通过在当地建立办事处,甚至创办合资公司,深人市场调研,充分挖掘用户信息,进行直接出口。

Z公司进人海外市场,与国外用户、官方机构直接、正面接触的最简单、最直接、低风险形式是开设国外办事处、代表处,它既可以作为企业商品与服务出口的延伸服务工作,如了解、研究当地市场,办理有关出口事宜,提供售后服务;也可以作为Z公司推进海外市场进人的实质性、前瞻性步骤,使Z公司可以通过了解当地的经营环境、经营条件,积累在当地经营管理企业的经验.为Z公司进一步增加对当地市场的投入做准备。建立办事处还可以作为Z公司学习竞争者、研究竞争者、模仿竞争者、监控竞争者的有效手段。

海外商和经销商。Z公司在本国自建分销渠道,对产品定价、产品选择、营销方案、市场信息等方面有绝对的控制权和知情权,能够很好的制定和实施营销战略然而在国外自建分销渠道,不但资本需求量较大,而且要充分了解当地市场,还要配有高素质的营销人员,渠道维护成本也相当高,同时又需尽力规避由立法、惯例、政治因素造成的海外市场进人壁垒,与当地商或经销商结成战略联盟是解决前述难题的有效方法这一战略要求Z公司在海外目标市场寻求具有强大营销能力和在市场定位方面有潜力的合作伙伴作为其在当地的商或经销商,将该合作作为进人新产品市场进行扩张的手段,因此正确的选择海外商和经销商对Z公司开拓海外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营销计划制定。营销计划必须与企业战略营销保持良好的协调性,应将所有的管理职能都融入到营销计划制定过程中,将顾客置于计划的中心地位,并使企业的定位策略能够与目标市场相互协调。

Z公司较为完善的海外营销计划包括定价、促销、营业推广、公共关系、产品开发和人力资源配置等,将所有的管理职能都融人到营销计划制定过程中,讲求系统化管理,整体配置企业所有资源,形成竞争优势;强调协调与统一,不仅仅使企业内部各环节、各部门的协调一致,而且也强调企业与外部环境协调一致,共同努力以实现营销资源整合。

四、结论分析

本文从战略营销角度,结合Z公司企业实际,提出Z公司应该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运用战略营销进行市场开拓,保持企业长久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基本观点总结如下:

1传统营销围绕营销产品、分销、价格、推广展开,也就是著名的4P营销组合。战略营销包括这些策略变量,但在某些重要的战略方面超越了传统营销的范围。战略营销是关于营销的一种新思维和实践方式,具有目标的长期性、营销的战略性、手段的综合性、行动的计划性、结果的深远性和竞争导向性的特征。

篇(10)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调查访问了一些经销商,并查阅了相关资料进行了解。其实“中国制造”不仅仅是在英国,而在整个海外市场都存在着同样的低价销售问题。这种现象虽然有些在意料之外,可却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一、“中国制造”海外市场低价销售的原因

1.政策导向所致

为了鼓励出口,中国政府对多数出口产品采用出口退税的鼓励政策,其实就是对出口的商品进行财政补贴。从2008年8月份起,经过7次调整,中国综合退税率从9.8%提高到逾13.5%。换言之,外国人每消费100元商品,其中就有13.5元是中国人奉送给他们的,这正是中国企业能够低价出口,导致“中国制造”在海外市场低价销售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同一企业的同类产品如果在国内市场销售,却不能享受同样的待遇,无形中就要损失13.5%的利润,售价高些,也就可以理解了。

2.汇率差异所致

为了以出口带动GDP的增长,我国人民币汇率一直有被低估的倾向,人民币被低估的幅度,就是我国出口产品收入减少的幅度。随着人民币被低估的时间越长,中国对国外消费者进行的补贴就越久,假设真实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是1∶5,那么现行1∶6.8的汇率就表明了,每卖掉100元商品,我们就损失了26%的钱。这是海外市场中国产品卖价便宜的又一个原因。

3.市场定位不同

同类中国制造产品,在国外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市场定位不同。我国许多外贸企业是代工生产,其产品多使用国外知名品牌,贴牌销售。而对于很多崇尚洋品牌的中国人来说,只要是洋品牌,就是高档产品,自然也就是高价格,即使这个产品就是中国制造,高价格也乐于接受,并趋之若鹜。如中国产的“Nake”、“Adidas”、“iPod”等就是例子。而在国外市场上,中国制造由于没有品牌知名度,其市场定位就是物美价廉,海外消费者也是冲着这一实惠才会去购买中国产品,所以经销商也只能以低价格去迎合消费者需求,才能使中国产品在海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国人和海外消费者对同类产品不同利益的追求,导致了相同产品在不同市场上的不同定位,造成了海外市场和国内市场价格上的巨大反差。

4.物流成本和销售成本较低

中国制造的出口商品,80%以上采用海洋运输方式。海洋运输不仅运量大,运费也较低廉,而且货物从工厂出来后就离岸直接装船,驶往目的地国,中间环节较少。 1公斤货物从上海运到纽约只需花费1.5元人民币,而从上海到贵州却需要花费6―8元人民币。

而国内运输却不会这么简单。国内市场上货物的运输主要靠铁路和高速公路来完成,其中铁路的运费相对便宜,而且最适合运输重大粗笨的制造品,理应是交通运输的主要枝干。但令人叹息的是,中国的铁路运力严重不足,全国人均铁路里程只有一根香烟的长度,铁路成了一个瓶颈。更为严重的是铁路运输和其他的运输方式无法实现“无缝链接”,这使得其他运输方式的潜力也难以发挥。铁路不通,走公路如何?中国已经有6万多公里高速公路,美国也不过是9万公里。但是,这么多大道并非坦途。层层关卡,让想进入国内市场的企业踟蹰不前。以广州到北京为例,总里程为2300公里,按照一般0.5元/公里的收费,则高速公路收费为1150元,实际上要交的钱比这个更高,因为遇到各地的“山大王”检查,会产生更多的额外费用。如果再加上油价,1150元的运输费,用高速公路进行运输的费用就更加的贵了。此外,在海外市场销售的中国产品,来料加工的产品占了很大比例,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进行的是订单式生产,不用考虑销售问题,企业可以省去一大笔广告、促销、等费用。但是这些产品如果内销,企业就要自己建立销售渠道,层层铺向全国各地市场,这样的话,企业要预先花费大量资金,并且延缓资金运作效率。要进驻各个商场、超市还得花大量的钱铺货,并且要承担被超市压货的风险,由此造成销售环节的高成本。

国内市场货物运输和销售的高成本,使同类商品的国内售价高于国外也就成为自然。

5.货款结算快速

由于国际贸易中的信用体系较为完善,中国商品出口到海外市场,国内出口商与外国进口商签订合约之后,通常进口商都会通过信誉较高的银行开出信用证,信用证支付方式的使用不仅使出口货物的收款有了银行为第一性付款人的保障作用,更重要的是出口企业可以凭信用证到银行获得抵押贷款。因此中国产品卖到海外,相对来说资金流顺畅,违约风险较低。但是,在国内销售市场上,由于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和信用渠道不通畅,应收账款不但难以及时到位,而且容易出现欠款和违约。违约之后要想打官司,那更是难上加难。就算官司打赢了,钱照样要不回来。正是由于考虑到付款方式带来的额外财务成本,及其中存在的违约风险,企业对内销售的报价就会偏高。

二、“中国制造”海外低价销售的负面影响

海外市场廉价而琳琅满目的中国产品,在为中国赚取大量外汇,不断推高GDP的同时,也给我国外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1.扭曲了国内经济的资源配置。中国商品能得以海外低价销售的基础是我国目前所采取的鼓励出口的外贸政策,这种带有浓重的“重商主义”色彩贸易增长方式,扭曲了国内经济的资源配置,也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特别是出口退税已经成为中国外贸发展的巨大成本和代价。

2.易遭反倾销攻击,引发贸易纠纷。源源不断的中国廉价产品涌入国际市场,宠坏了国外消费者,也给其对中国产品实施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保护措施留下口实。近年来,中国商品在海外市场遭到反倾销攻击越来越多,涉案金额也越来越大。我国许多外贸企业为了保住海外市场,不得不频频应诉,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严重影响了外贸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

3.出口企业利润降低,企业发展受阻。中国商品海外低价销售的另一个原因是源于国内外贸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为了能在海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各外贸企业大打价格战,纷纷降价竞销,造成“肥水流入外人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局面。如此结果,使外贸企业利润逐年降低,企业发展受阻,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4.推高外汇储备,影响人民币汇率稳定。不断流入海外市场的廉价商品,使中国的外贸盈余不断增加,外汇储备年年增长,居高不下。其结果就是人民币成为罪魁祸首,众矢之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企图给人民币施压,强迫人民币升值,这势必又会给我们制造麻烦,从而影响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总之,大量存在于海外市场的廉价的中国制造产品,既对国家宏观方面的贸易政策和措施带来了影响,同时,也不利于有序外贸秩序的建立,不利于外贸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国外贸企业有必要对目前中国商品在海外市场上的境遇问题进行反思。

三、消除“中国制造”海外市场低价销售,发展健康外贸

解决中国外贸企业的健康发展问题,首先要解决目前“中国制造”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价格倒挂的问题,打破中国商品在海外市场廉价薄利的尴尬局面。

1.鼓励技术创新,转变出口增长方式

要消灭海外市场中国产品低价销售的局面,全面提升中国商品形象,必须彻底改变传统以出口创汇为首要目标的粗放式外贸发展战略,改变出口增长方式,实现出口促进从“规模导向型”向“效益导向型”转变。中国出口商品靠数量增长提升竞争力的时代应该结束了,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产品附加价值,提升出口质量和效益已迫在眉睫。政府应鼓励跨国公司把高技术、高增值的加工制造企业和研发机构转移到中国,并给予必要的政策优惠和支持;帮助外贸企业提高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出口产品附加价值,消灭“廉价货=中国货”的现象。

2.改革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增强国内购买能力

中国的产品之所以要大量廉价地出口到国外,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中国人购买力不足。虽然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2009年已达33万亿余元人民币,但由于收入分配机制不公,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之中,居民收入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有关资料显示,全国高收入阶层占15%左右,中间阶层占到10%左右,而低收入阶层超过70%。由于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中低收入阶层内心充满了焦虑,大家拼命挣钱,拼命攒钱,就是不花钱。结果是中国的储蓄率过高,而消费的能力却越来越弱,使我们的经济增长不得不过多地信赖于海外市场,造成目前低价竞销的局面。因此,改革目前收入分配机制,解决分配失衡问题,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广大中低阶层的收入,刺激购买,拉动内需,使我国外贸企业能用两条腿走路,既可以提高中国产品在海外市场上的销售价格,也可争取在中国市场上多卖中国产品,赚美元是赚钱,赚人民币同样也是赚钱。彻底改变我国外贸企业只有依赖海外市场才能生存的境况。

3.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降低国内销售成本

因为国内的服务业落后,货物运输、货款结算等环节常常不顺畅,令企业把进入国内市场视为畏途,哪怕是搭上一个小舢板,也要漂洋过海,靠低价竞争杀出血路。因此,解决中国制造企业的困境,需要在制造业之外找出路,所谓“功夫在诗外”就是这个道理。能够拯救中国外贸企业的,是国内的物流、银行、批发、零售等服务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和服务意识的提高,能够降低外贸企业的国内物流成本、销售成本,能使国内销售货款的结算更加便捷,使外贸企业能够内外市场兼顾。国外行情好,卖价高时出口赚美元,国外市场行情不好,卖价低时立足国内市场赚人民币。而不是象现在这样,委曲求全,只能依赖于国外市场,低价甚至亏本出口不说,还可能落下一个倾销的恶名。

4.创建品牌,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

目前,中国商品在海外市场卖不起高价的主要原因是缺少自主品牌,中国自主品牌占出口额的比重不足10%,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更是寥寥无几。中国产品科技含量较低,附加何时价值不高,难以进入高档商品行列,几十年来在海外市场上“一流产品,二流包装,三流价格” 悲剧状况还未能改变。要改变这种状况,外贸企业首先要增强品牌战略意识,建立自主品牌,并及时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注册。其次要勇于开拓、不断创新、运用新材料,新工艺,新的科技成果创造出符合市场变化需求的高质量产品。第三要提升品牌文化内涵,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抬高品牌的无形价值。只有这样,中国产品才能在海外市场树立新形象,提高身价,外贸企业的出口也才有利可图。

参考文献:

[1]何帆.为什么中国货在国外卖得比国内便宜[N].第一财经日报 09-11-30.

上一篇: 钢结构工程安全管理 下一篇: 辩论常用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