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常用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30 16:08:4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辩论常用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辩论常用方法

篇(1)

任务型教学的两大理论来源是“交际法的发展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成果”,[1]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它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为中心的地位,教师是“学习的计划者和组织者,要帮助学生自己建构意义,组织内容,获取知识和寻求帮助的策略”,[2]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这也是对外汉语“教学原则理论中最具实用价值的核心内容”。[3]“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其具体表现为准确性、流利性、得体性与多样性等四个语言教学目标”,[4]本任务选取《高级汉语口语(第二版)》中的第五课《可怜天下父母心》,[5]以高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为对象进行设计。任务的重点放在语段框架的表达训练和举例说明与反驳训练上,且辩论和演讲也是教学活动安排中的重要环节。

二、教案

(一)教学目的:掌握生词和常用句式

(二)教学内容:

1.生词,课文

2.常用句式

3.表达训练的部分内容

(三)教学要求:

1.掌握本课的重点词语,能正确运用;

2.掌握本课的常用句式,能熟练运用;

3.能运用规定的语段表达框架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4.能根据辩题展开辩论,能用例证进行观点的说明或反驳;

5.能就某个题目进行演讲。

(四)教学重点:

1.常用句式

2.语段语篇的表达训练(举例说明或反驳、辩论、演讲)

(五)教学对象:外国留学生汉语高级班

(六)教材:《高级汉语口语(第二版)》(刘元满、任雪梅、金舒年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五课《可怜天下父母心》

(七)任务难度:语段语篇的表达训练,语音语调正确,语气变化适当,语速正常连贯;用词基本恰当,能用较为复杂的词汇和句式。有一定的活用语音的能力,表达比较得体。

(八)教学方法

1.生词、句式采用全班集体学习的方式

2.课文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3.表达训练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

(九)课时安排:

计划6学时完成,每学时45分钟

第1——2学时:学习课文及生词

根据语段框架进行表达训练

第3——4学时:常用句式的学习与运用

举例说明与反驳训练

辩论

第5——6学时:学习链接内容

演讲

语言表达准确性与得体性的练习

(十)教具:电脑、投影仪、PPT课件、课文录音。

三、任务型教学的任务实施

第1——2学时

(一)组织教学(2分钟)

(二)新课引入(10分钟)

教师提问:

1.还记得小时候的事儿吗?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小时候上过什么课外学习班?

3.在成长的过程中,你有什么烦恼的事情吗?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交代本次课的主题。

(三)学习主题课文(40分钟)

1.生词

(1)PPT投影展示生词,学生每人读4个后教师领读。

(2)学生就不懂的词语提问,教师解释。

(3)学习38个重点词语,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用重点词语进行表达。

2.课文

学生分小组学习,每组3—4人。

(1)听录音,学生记录要点。

(2)小组合作,回答问题(PPT展示问题与提示词语)。

(3)各小组内每个学生念一段课文,有问题时互相帮助解答。

(4)教师回答各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

(可能存在的问题:可怜天下父母心;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放羊)

(5)本课文语段框架总结: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这段课文的表达框架:

将一个现象分成几类

指出存在不同类型的原因

举例说明其中的一种类型

分别说明每种原因

(四)语段框架表达练习(15分钟)

根据上面的表达框架,分析“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原因。

1.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原因。

2.在小组内练习表达。

3.抽查几个小组的练习情况。

4.学生与教师共同总结。

(五)做课本第58页的练习(二)(15分钟)

学生做完后在小组内讨论,体会、总结书面语词语与口语词语的不同。

(六)布置下次课的任务(8分钟)

1.准备常用句式部分和书上的模仿表达练习部分。

2.举例说明或反驳某观点,展开辩论。

(1)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辩题为“教育孩子越严格越好”,另一组辩题为“教育孩子不是越严格越好”。

(2)将每个大组学生分成正方与反方,要求正方学生举例说明辩题的观点,反方学生举例反驳辩题的观点。

(3)各组学生进行分工,明确个人任务。

第3——4学时

(一)组织教学(2分钟)

(二)常用句式部分(10分钟)

1.学生朗读例句。

2.学生结对子,仿照例句用该句式造句或进行对话。

3.教师检查每组的练习情况,每个句式抽6—7人在班上进行表达。

(三)课本第57页练习三:根据课文内容,用指定的词语回答下列问题(8分钟)

(四)举例说明或反驳某种观点(20分钟)

活动:学生自由组合,要找到与自己观点相反的人,然后互相交流看法,并记下对方的论据,即对方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其观点,填在表格上。如:

(五)辩论前小组成员的准备活动(5分钟)

(六)辩论(40分钟)

课后练习中的辩论题:

甲方:家长可以打骂孩子

乙方:家长不能打骂孩子

每组学生辩论20分钟,当一组进行辩论时,另一组当观众兼评委。辩论结束后观众进行评论。

(七)教师分析语言,适当点评(5分钟)

(八)布置下次课的任务(2分钟)

1.学习课文内容,要求学生练习好,下次要表演。

2.学生自拟题目,准备下次课演讲。可参考的题目见课本

3.教师说明演讲的要求。

第5——6学时

(一)组织教学(2分钟)

(二)学习内容链接(25分钟)

1.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文章的内容。

2.准备角色表演:确定角色分工,每人准备台词,练习。

3.各小组表演。

(三)学生演讲(50分钟)

1.一个学生讲,其他人听。

2.演讲者演讲完后与听众互动。

3.学生互相进行评价。

(四)语言形式的训练(10分钟)

教师针对学生语言表达方面的问题进行讲解,包括语气、语调、词语、句式、语段、语篇、交际性策略的使用,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操练,以提高语言表达的正确性与得体性。

(五)布置作业(3分钟)

1.修改并写好演讲的文章。

2.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四、小结

任务型教学将课堂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行大量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任务训练,启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任务型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在完成交际任务中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在练习中对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加强师生互动,平衡了意义和形式之间的关系,也提高了学生掌握汉语听、说技能的准确度。

参考文献:

[1]程晓堂.任务型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李雪梅.论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发展[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4.

[3]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应用语言学系列教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篇(2)

引言

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发展,强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实际的口语表达训练教学对教学与学生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要求教师应当具有课程意识、生成意识、课程资源意识、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在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教学中能够合理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提高训练教学质量。新课标要求学生摆脱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现状,倡导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脑,创造性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一、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教学的类型

小学语文高年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训练主要有三种类型。首先,利用零散时间开展的口语表达训练。利用零散时间开展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有着多种活动形式,例如,“日有所讲”、“诗意早点”、“模拟面试”等。日有所讲就是教师利用教学空余时间,随机选择学生让其进行一分钟的话题演讲,并组织学生进行即时点评,给予合理的方法指导。其次,“全员性比赛”形式的口语表达训练。“话题演讲赛”、“诗文朗诵赛”、“辩论赛”等是“全员性比赛”常用的活动类型。第三,借助特长选修课程开展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辩手训练营”、“演讲口才班”等是常用的借助特长选修课程开展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活动形式。

二、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教学的特点

小学语文高年级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教学和一般的教学活动有着一定的区别,其具有多层次、多渠道、多系列等特点。首先,多层次。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可以在学校、班级、小组、个人诗歌不同层次上开展。学校、班集体的活动有演讲赛、辩论赛等,小组的活动有模拟面试、小组讨论等,个人的活动有日有所讲、诗意早点等。其次,多渠道。开展口语表达能力训练的渠道较多,从宏观方面可以分为社会、家庭、学校三条渠道。在口语表达能力训练中,应当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全方位的训练体系。最后,多系列。口语表达能力训练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系列的活动有着不同的特点,例如辩论赛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当注重发挥不同系列活动的特点,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开展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教学的策略

1.师生互动法

言语交流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实现交往目的的主要途径,交往主体之间的互动性是言语交流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要想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就应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例如,在课堂上开展小型的辩论或演讲比赛时,不可以只让学生说,在恰当的时候教师应当参与到活动当中,并给予适当的引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是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训练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以身示范在促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训练学生的发音、气息、眼神、体态语时,教师应当能够随时亲自上阵,用满腔的热情、大方的风度以及专业技巧感染学生。在口语表达能力训练中教师应当通过自身的榜样作用,带动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积极地与学生互动,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2.赏析观摩法

赏析观摩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高水平口语表达的魅力,进而激发学生提高自身口语表达能力的热情。在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欣赏丁建华朗诵的《一棵开花的树》,乔榛朗诵的《雨巷》等优秀的名家朗诵,引导学生在聆听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掌握相应的口语表达技巧。辩论是目前小学语文高年级学生常用的口语表达训练活动,为了提高学生辩论活动的质量,教师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经典的辩论赛视频。教师在选取辩论赛的视频时,应当注意辩论赛的辩题与对抗程度,辩题应当使学生容易理解与接受,对抗应当激烈并且引起学生的共鸣。在组织学生观摩赏析名家的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内省,反观自己的口语表达,发觉自身的不足之处,并予以改进。

3.日积月累法

篇(3)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0-0040-02

新课标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较之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程,内容有了大幅度删减。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设置的辅课程与时俱进,栏目设置新颖,直面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若想把课上好,使学生乐学,教师就必须吃透教材、研究教材,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探究教学法”“辩论教学法”等,均是道德与法治课常用的教学方法。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辩论教学法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

一、透析辩论教学法

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辩论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围绕核心辩题,自主选择观点,形成正反两方,运用事实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并力求驳倒对方论点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

辩论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辩题进行辩驳,各抒己见、相互学习。辩论式教学强调不同观点的碰撞、对话和融合,教师把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萌发疑问,让学生经过思考后确定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寻找相关资料依据,也可以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辩论。它的重点不在于输赢,而在于辩驳对方、肯定己方观点的过程。通过辩论,观点越辩越明确,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得到提升,教学目的和任务在辩论中得以实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升华。

二、辩论教学法在“敬畏生命”一课中的实践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程,始终贯穿对生命教育的关切。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在教材中居于核心地位,既是前三个单元的价值升华,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好生命的底色。它的单元立意是普及生命意识,表达对生命价值的关怀与呵护,叩问生命的意义。“敬畏生命”在“生命的思考”这一单元中,属于第八课“探问生命”的第二框。它在第一框“生命可以永恒吗”基于“生命是来之不易的、独特的、不可逆的和短暂的,同时生命又是有接续的”的主题,继续培养学生生命至上、敬畏生命的观念。

为了突破该教学重点,笔者尝试把教材中第94页,关于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客机失联后,各国花费巨大的人、财、物等资源联合搜救的材料作为背景,设计了一场“马航失联话救援”的辩论会。

首先,选取了2段马航失联后各国联合搜救的视频,视频播放后,学生议论纷纷,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教师抛出辩题“为救援生命不惜一切代价值不值”,把学生的观点归纳于正反两方。正方观点为:生命至上,为挽救生命不惜一切代价,是珍爱生命的表现,是应该的;反方观点为:救人希望很渺茫,付出那么高代价,是对活着的人的财产不珍惜,不应该。同时,订立辩论规则:①小组讨论,提出观点。②全班学生按照自己的观点,举手示意其为正方或反正。③正反方各请3位学生在班上阐述观点,最后为自由辩论时间。

辩论一开始,学生跃跃欲试,纷纷举手发言。正方学生1说:“钱可以再挣,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们要不顾一切救人。”学生2说:“我们要换位思考,如果你是等待被救的人,或者你的亲人在飞机上,你希望别人放弃救援吗?”反方学生1马上反驳道:“在世界上还有很多饥饿、贫穷的人需要支援,应该把这些资源放在更有需要的地方。”反方学生2补充:“失踪这么久生还机会非常渺茫了,不该再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反方学生3认为:“失踪3天的人就可以当他死亡了,所以没必要花费那么大力气救人。”正当反方占优势时,正方的一位学生义正辞严地说:“支持反方的同学都是没有同情心的,你们想过那些等待救援的人的心情吗?”此时,全班热烈的辩论氛围感染了每一个人。最终学生通过辩论,明辨了是非,修正了观点,树立了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观点,有了敬畏生命的人道主x情怀。

三、辩论教学法的实践效果

以“为救援生命不惜一切代价值不值”为辩题的辩论环节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中均有开展。通过课堂实践与课后反思,辩论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有突出效果。

1. 辩论教学能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尽管每个班级学情有所不同,但是学生思维活跃,喜欢参与课堂,愿意接受辩论教学。辩题提出后,学生都能积极思考,通过小组讨论表明观点,并在班级辩论中想方设法抓住对方观点加以反驳。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辩论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辩论过程是学生唇枪舌剑、明辨是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积极调动大脑,组织语言,寻找对方存在的种种破绽和漏洞,从而提出问题,展开辩驳。通过辩论,可以培养学生理性质疑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辩论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为基础的新课程改革,把培养公民素养作为思想品德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公民素养有4种关键能力,即思辨力、调适力、信念力和行动力。思想品德学科强调的思辨力,是指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运用知识储备进行分析和综合、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思维活动后得出新结论的一种能力。辩论教学适应了新课程改革对公民素养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辨力”的培养。在辩论过程中,学生需要对信息进行处理,发现观点冲突,找到对方漏洞驳倒对方。辩论教学让学生在比较质疑和甄别选择中做出更合理的价值判断。

4. 辩论教学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要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开展辩论式教学,教师必须在辩题的选择上、课堂教学组织和课后总结等环节做好充分准备。在备课时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准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辩论过程中关注课堂生成,及时纠正和澄清学生认识上的问题。比如,在“敬畏生命”教学中,有的学生提到“失踪3天的人就可以当他死亡了”,教师应该及时指出这种观点的错误之处。

四、辩论教学法对教学的挑战

1. 时间难以把控

在课堂中运用辩论教学法,往往容易出现时间不够的情况。学生在积极争辩时,教师难以把控时间,教学结束前经常出现总结仓促、讨论不深入的问题。这样不仅影响了教学进度,还可能难以完成整堂课的教学任务。

2. 辩论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篇(4)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3-0130-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掀起课堂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最终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掀起课堂教学,笔者谈几点体会。

一、 以情感情,掀起情感

常言说,情感、情感,以情感情。这是人际关系中常用的方法,也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常用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包含着真挚情感的教材,教师应“披文入情”,以情真意切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以达到以情动人的艺术效果,从而形成教学的。

例如,我在讲《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想了很多,想到了的伟大人格、非凡才能;想到了总理的临终嘱咐,真是悲痛不已。当我与学生一同观看“十里长街送总理” 那“揪心撕肺画面时”,不禁潸然泪下。学生被我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顿时课堂上也响起了一片悲痛的哭泣声,学生的情绪由此进入。

二、 以动助读,边读边舞,掀起朗读

以动助读,边读边舞是在学生理解教材之后,为了复习巩固新知,深化理解内容,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性而采取的一种方法。它是指在绘声绘色朗读过程中,配上形体动作,将头、脸、眉、眼、手、臂身、腿等多种器官协调参与,它会使学生对朗读产生极大的兴趣,提高朗读效果。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他们的思想感情表达也是比较明显的,他们想到哪里,他们的心理变化,高兴、难过都会体现在脸上。根据这些心理特征,教师指导学生以动助读,边读边舞,会使学生兴趣盎然,消除学习疲劳,会将教学推向。

如在教学《鹅》这首诗时,当学生看完白鹅浮绿水的投影后,我就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加上动作,并想像白鹅浮在绿水上愉快地戏耍的情景。这时,同学们的情绪马上高涨起来,个个跃跃欲试。教师先放起了轻音乐,随着乐曲声师生一起做出鹅朝天点头示意高歌的动作,并读出“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诗句;接着再做“浮”“拨”的动作,并读出相应的诗句。此时同学们的情绪高涨,一边表演一边读一边想像,好像看到一只只活生生的鹅在水面上嬉戏玩耍的情景。教学也在同学们的手舞足蹈中掀起。

三、开展辩论,掀起辩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学习中的某个重点、难点或似是而非、含糊不清的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从而使学生明辨是非,得出正确结论,形成教学小。

在《两小儿辩日》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充分细读,深思 ,明确了两小儿的观点,再引导学生分组展开辩论。由于老师精心营造了辩论情境,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激烈的辩论中,迭起,学生的思维、语言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又如我在与学生一起学习《狐狸与乌鸦》这篇课文时,请学生来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按照常理,学生一定会说这是只狡猾的狐狸。可有一位学生却认为这是一只聪明的狐狸。围绕狐狸是否聪明,我让孩子开展辩论赛,学生既学习了课文,又锻炼了表达能力。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异常高涨。

四、游戏竞赛,掀起活动

活泼多样的游戏、竞赛活动,能使学生在欢快激烈的氛围中,动脑、动手、动口,以趣促思,发展多种能力。常见的语文课堂游戏、竞赛活动有:找朋友、猜谜语、接力赛、分角色表演等。游戏、竞赛活动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特征,认知结构以及教材的个性特点确定,要做到适宜、活泼、新颖、有趣。

我在一次生字教学中,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峰,山顶上有一面鲜艳的红旗在迎风飘扬。并告诉同学们要夺得那面红旗必须读出山坡上贴满的生字,每读准一个生字,就能向前走一步。当你把生字都读正确时,就表示你已经扫清上山的阻碍,可以顺利到达山顶,夺得红旗。活动中,同学们的情绪十分高涨,把课堂教学推向了。

篇(5)

技校生走上社会后要更好地适应职场工作需求,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因此,在技工院校开展法律课教学已经成为技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技工院校法律课教学的有效性体现为:不仅要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提高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更要培养学生利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一、探究法律课有效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在技工院校中,学生基础普遍薄弱,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性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也没有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任课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以外,更应该教会学生方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传统法律课教学模式主要采用讲授法,以教师为主体,直接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与法律理论,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难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运用,大多数学生缺乏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将来毕业后也难以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权益。因此,法律教师应该探究有效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强化师生之间的交互性,提高法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法律课有效教学模式类型

1.讲解传授法

在法律课教学模式中,常用的教学模式是讲解传授法。不过,法律教师在讲解传授法律知识时,不能满堂灌、照本宣科。技校生虽然基础较差,但是他们思维敏捷、灵活性强。教师在讲解传授过程中,基于技校生实际情况,要尽量避免深奥的法律理论,而是选择一些浅显易懂、实践性强的法律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习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法律教师在向技校生传授法律知识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法律知识的读物,向学生推荐优秀法律著作,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总而言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不仅有助于改善法律课学习效果,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3.辩论学习法

辩论学习法是法律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在自由辩论的氛围下,教师提出辩论题目,学生在自由辩论过程中充分发表个人观点和想法。学生一方面可以在激烈辩论中突破难点,另一方面也能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设定辩论主题时,要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教师在指导辩论的过程中,要适度引导、控制辩论进程,防止辩论严重脱离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三、法律实践课的教学方法

提高法律实践课教学效果的着重点在于实际案例的应用,法律教师应该更多选择启发式教学模式,而不是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

1.模拟法庭教学方式

运用模拟法庭教学方式时,给学生分配不同的法庭角色,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的技巧与能力。(1)精选案件。模拟法庭训练围绕案件展开,因此选择热门性案件或者争议性案件,能够提高模拟法庭的教学效果。另外,尽量使模拟法庭丰富多彩,将不同法律专业知识融合于一次模拟法庭训练中,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2)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整的模拟法庭可以划分为多个环节,每个环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独立完成庭审任务,学生集体讨论,共同决定各自的扮演角色以及职责。另外,在整个模拟法庭审查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指导辅助作用。

2.课外活动模式

课外活动模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寒暑假社会实践、参与法律讲座、组织学生观摩庭审等。下面对其进行详细说明。(1)寒暑假社会实践。在寒假和暑假期间,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和提高自己将法律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的能力,不断拓展社会视野。(2)参与法律讲座。应该定期邀请优秀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学者到学校来做法律讲座。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高超的案例分析能力,必然能够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以及案件分析能力。(3)组织学生观摩庭审。法庭审判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让学生近距离感觉庭审全过程,能够使枯燥乏味的法律知识变得鲜活起来,给学生带来震撼。

篇(6)

什么是辩论?

定义:辩论是人们持不同立场对同一对象展开争论的过程。

辩论常常是一个批驳谬误,探求真理的过程。因此,辩论的意义在于:明理即辩。

辩论的作用:

1.探求真知真理,弘扬价值观;

2.关注社会生活,激发社会责任心;

3.培养科学的思维模式和思考方式;

4.吸收和郑和多元化的知识和信息;

5.展示语言风采,弘扬口才魅力;

6.提升人际关系的能力,扩大人际交流的范围,培养公众情感。

一、辩论思维:辩论的灵魂和基础

辩论中,对辩题的分析是否透彻,思路是否清晰,反应是否敏捷,想象是否丰富,推理是否缜密,引据是否合理,配合是否默契等等,都是以思维为基础的。

辩论过程是一个充满逻辑推理、演绎论证的过程,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因此,辩论不但带有浓厚的学术色彩,而且是一种滴水不可漏的思辨之战。

1.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

是在思维过程中,通过知识、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方案、设想和解决方法的思维方式,是能够从不同起点、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标准而得出结论,

再由这些不同方式得出的结论交织融合成一个思维体系。

又叫扩散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

发散性思维的三个主要特征

1).表现为流畅、变通、独特;

2).流畅是指反应迅速而丰富,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表达出较多信息;

3).变通是指思维方式不落俗套,能够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去创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独特是指对事物有独到见解。

层次:流畅——变通——独特(最高层)

2.思维方式:收敛性思维

定义:将得到的素材在分析、综合、比较、判断的过程中重新组织,从不同的角度,将思维指向唯一正确的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过程。即“收得拢”。

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的配合运用

1).“散得开,收得拢”;

2).发散性思维为收敛性思维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广阔的依据。

3.逻辑推理:常用方法

(1).三段论

(2).归纳法

(3).类比法

(4).反证法

(5).两难法

逻辑推理:典型错误

(1).偷换概念(主动而为之)

(2).概念混淆(被动而为之)

(3).偷换辩题

(4).循环论证

(5).断章取义

(6).以偏盖全或以全盖偏

二、辩论语言

~汉语是辩论的血肉,辩论是汉语语言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辩论者要将自己的思想用语言完美地表达出来

1.辩论语言的特点

(1).精确性

要忠实于信息传递

(举例:《恐韩·韩乔生语录》)

(2).艺术性

#文采中运理,妙用修辞。(比喻、引用、夸张、排比)

#语美中含力,语言要有美感。

*语言秀

过分夸大了语言的作用,辩手成为语言秀的表演者。

缺乏朴实语言。

(3).攻击性

辩论语言是具有挑战性的攻势语言

(4).逻辑性

(5).简洁性

语言精练,清晰明了。

(6).多样性

有声语言+无声语言(人体语言、姿态语言、实物语言等)

无声语言要给人们的感觉:精神饱满、从容不迫、成竹在胸、正气凛然、气势磅礴······

(7).新奇性

指语言的内容要有新意,表达要让人觉得新奇。

(吸引评委注意,活跃赛场,一新制胜,给对手一个意外。)

(8).感染性:幽默

一是鲜明地表达观点;

二是营造场上的气氛;

三是给对方造成压力。

2.辩论语言的要求(有理、有力、有节)

1).口齿清晰

2).言简意赅

3).言之有别

4).言之有物

5).言而有序

6).言之有理

3.语音、语速、语调关系

三、审题与立论

审题

需要掌握的三个要点:

一是判别辩题类型:

1.矛盾型辩题

只需要论证本方的观点即可。

2.对立型辩题

双方的观点都需要论证。

3.比较型辩题

比较标准。

二是界定包括关键词在内的概念

(1).必要性

(2).基本方式

(3).注意事项

(4).关键词的界定:题眼

三是对辩题的价值判断

求真求实、抑恶扬善是基本价值。

立论

~立论的策略

(1).以哲学的眼光审视、分析命题;

(2).立足点高,超凡脱俗,纵揽全局;

(3).认识到双方立论的薄弱点;

(4).立论要做到严、新、奇。

论据

~特点:

(1).准确性(来源也要准确)

(2).典型性

(3).充分性

(4).新颖性和复杂性

(5).简洁性

变向论据

论证

(1).了解和把握论证因果关系;

(2).善于归纳论证的内容。

最佳立论

#能得到队员感情认同,引发观众共鸣,评委得到认可的立论。

#特点:

(1).逻辑性

(2).创新性

(3).攻击性

变向论点

定义:服务对方论点的论点。

出现的原因:对论点分析的不透彻、不到位。

纠正和拯救:再变向。

框架

底线

底线是一方必须坚守的基本立场,是不能更改的防线。

底线特点:(1).精练;(2).易懂易记。

底线一般以二至四条为宜。

寻找对方底线:观点证明。

检验底线: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进攻。

其他所有的观点都是由底线衍生并为之服务。

四、反驳与攻辩

反驳是必须进行的阶段。

反驳是反映辩手是否具有快速思维能力,敏锐的洞察力,迅速的语言归纳本领。

1.直接反驳

2.间接反驳

反驳的原则:服从真理。怀疑一切的反驳可能适得其反。

攻辩

注意事项:

(1).目的明确

(2).言简意赅

(3).击中要害

回答:

(1).设定条件回答法

(2).更换条件回答法

攻辩小结

五、自由辩论:核心

核心:形散而神不散。

自由辩论的准备

自由辩论的施行

六、辩论技巧

1.攻其要害

2.穷追不舍

3.利用矛盾

4.引蛇出洞

5.巧设圈套

6.李代桃疆

7.善用逻辑

8.慎用诡辩

七、仪态仪表

仪态:

1.头部

头部表现要沉稳庄重,频频点头或摇头都不适宜。

不能因表现不好而摇头:自我否定。

2.眼神、眼光

辩手目光要亲切、庄重、坚毅,表现出友好、沉稳、自信的风度。

3.笑容

辩手的笑容只能是微笑。

4.手势

原则:贵精不贵多,要适中得体,干脆利落,自然大方,表意确切。

通病:(1).生硬;(2).繁多;

(3).松散;(4).随意。

5.站姿、坐姿

仪表:着装与化妆

~着装

(1).庄重、统一,有特色。

(2).色彩上一冷色为主。

化妆

~效果:养眼(不是作秀)

八、辩风

1.队伍辩风:

1).雄辩: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2).花辩:复旦大学;

3).戏辩:新南威尔士大学;

4).儒辩:武汉大学;

5).正辩:山西大学;

6).文辩:中山大学;

7).整辩:马来亚大学。

2.队员辩风

1).感情型和理智型;

2).权威型和非权威型。

3.培养辩风的途径:

1).端正人生观;

2).博览群书;

3).有意识地进行。

4.有益辩风的整体配合

卡尼曼的“前景理论”:在不失个性的情况下,优编队伍,分享亮点,而不是让一颗星“灼伤”观众的眼睛。

九、辩德

(1).要树立正确的辩论价值观;

(2).要树立正确的辩论道德观。

十、辩论心理

1.适于辩论的心理素质:

(1).成熟的自信;

(2).强烈表现欲;

(3).求胜心强;

(4).从容;

(5).自然的平常心。

2.心理层次

三个层次:

(1).要我辩;

(2).我能辩;

(3).我要辩。

3.心理环境

解决方法:主动了解,提前适应。

(1).宏观环境:比赛大环境;

(2).微观环境:辩手对赛场的心理适应。

4.心理调动

5.心理压力

~印象整饬

~怯场

6.辩论中的自我心理控制

(1).控制紧张

(2).摆脱冲动

(3).控制急噪

(4).避免压抑

(5).摆脱心理障碍

(6).适度控制同情心

对方心理控制

最佳效果:逆认反应

控制对方心理以攻心为主。

观众的心理控制

观众的心理特点:

(1).对信息的棘手具有选择性;

(2).对辩手的态度受自身的影响。

控制观众心理:

(1).以真情打动观众;

(2).用真心理解和尊重观众;

(3).以真本事赢得观众赞赏。

评委的心理控制

辩论中的心理干扰:

篇(7)

首先,适量的课前调查研究是激活历史课堂的前提条件。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教师必须对每个班级的学生进行较为详细地调查和了解,调查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途径和侧重点,了解他们对辩论比赛的兴趣和熟悉程度。经过一番调查和了解,我们发现,学生主要通过阅读书籍、旅游、上网、观看影视剧等方式对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历史上很有争议的事件特别感兴趣。同时,我们还惊喜地发现,学生们普遍观看过国际大专华语辩论赛和浙江卫视周末版等电视台实况转播的中学生辩论赛。同学们为选手仪态端庄、落落大方的辩论风格所沉迷,为选手妙语连珠、口若悬河的辩论语言所折服,为选手扬长避短、机智灵活的辩论技巧所倾倒,因而,他们对各种辩论的兴趣都很高,这些都为我们把辩论带入课堂、激活课堂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和实践平台。

其次,适中的辩题是激活历史课堂的基础。

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为把辩论引入历史课堂营造了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外部环境。在确定辩论题目时,教师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考虑。

1.可辩性。即要根据初中生的实际情况来设置辩题,不可太高,也不可太低。太高了,辩手的实际水平达不到,无法辩好。反之,太低了,没有可钻研之处,辩手辩起来不过瘾,观众同学听起来也很枯燥。因此,设置的辩题要难易适中,让辩手感觉有值得钻研和辩驳之处,促使双方不仅有话可说,而且有一种立即投入到辩论中交锋的冲动和欲望。

2.公平性。即辩题双方不存在一头重一头轻、一边难一边易的情况,而是基本公平。当然,任何辩题都不可能做到完全公平,只要不是明显有偏重就可以了。

3.可听性。即不仅要从辩手的角度去考虑,还要从观众同学的角度去考虑。教师应该设置那些不仅让观众听得懂、听得进、听了之后有思考价值的辩题。太深奥的学术问题、高难问题,不仅辩手不容易辩,听众听起来也沉闷、吃力。太直露、太浅白的琐屑问题,无意义或意义不大的生活问题,观众听起来也觉得乏味,甚感无聊。

4.指导性。即辩题能够对辩手、观众在学习、生活、人生价值观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或某一方面的正确导向作用。那种只停留在斗斗嘴皮、练练口舌层次上的“辩论”只是一种肤浅的争论,不能真正激起学生的辩论兴趣。

再次,适当的辩论方式是激活历史课堂的有效途径。

历史课堂的辩论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种,即一般性辩论和专题式辩论。一般性辩论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某些历史现象产生疑问并发表议论时,有人附和,有人反对,由此带有很大随机性而产生的辩论。它没有固定的人数,也没有一定的规则,是学生在学习中由于观点的对立,自发产生的,它主要依靠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和灵敏的反应。

专题式辩论是历史课堂辩论中最有意义的辩论方式。它是教师有组织有准备的一种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按预定的程序来进行的。一般来说,正反双方的四个辩手都有明确的任务分工,还有各司其职的主持人、计时员、记录员和评审员。它实际上是一种由辩论双方围绕同一辩题来陈述自己的观点,抨击对方观点的一种团体演讲比赛。这种辩论,由于双方当面交锋,短兵相接,因此,它最能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容易对观众产生较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当然,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把一般性辩论和专题式辩论结合起来进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用播放录像、诗歌朗诵、屏幕投影等方式来创设、营造历史氛围和辩论情境,相信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适时的引导、评价和总结是让辩论激活历史课堂的终极目标

不管哪种方式的辩论赛一定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辩论之前要加强指导,以教材为中心,规范学生的辩论方法和手段,防止学生在辩论中进行人身攻击和纯粹的狡辩。辩论结束以后,应该请正、反双方的辩手代表分别谈谈辩论中的得与失。最后,要由教师这个策划组织者对整场辩论赛进行客观公正地点评。点评内容一般包括是否审题立场清晰、论据充分合理、推理严密有力、辩驳技巧卓有成效和仪态是否沉稳端庄等方面。教师在点评总结时,应该以鼓励性、赞赏性的语言为主,对辩论中的精彩之处更要特别提出来加以肯定,借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再现历史

1.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轻松学习历史

课堂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教师要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和权利。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敢想、敢说,独立思考,勇于发表不同意见。为此,教师要常用商量的口吻提问,以激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创造、思考。

篇(8)

英语专业精读课又称作综合英语课程,是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英语能力的一门主干课程。但是一直以来,精读课程以学生被动听课、老师占主导的模式进行,使得教学相对沉闷,学生缺乏主动性。以上问题使得精读课程不怎么受学生欢迎,但其实这些问题的存在是由于沉闷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师和学生自身造成的。通常来讲,精读课程以教师的灌输为主,从而使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逐渐降低甚至消失。教师习惯于讲座式教学,对课本中的语法挖掘过深,同时也靠翻译成汉语来让学生有更好的理解。但这样的做法减弱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学生则过多依靠教师,不去思考,只知道听和写。而且老师讲得越多,学生就会认为老师越有水平。这样的教法和学法从本质上磨灭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而应该具有的交际性。具体来讲有如下问题:(1)教师处理精读课过细导致学生知识面变窄;(2)过多的语法讲解使得学生只知道抠语法,而忽略了英语是交流工具的作用;(3)长期的教学也会使学生养成不好的阅读习惯;(4)教师对课堂的主导使得课堂教学沉闷;(5)精读课想要照顾到英语学习的所有面,如口语、阅读、听力、词汇等,结果力量分散,收效不大。以上问题使得教育者对精读课程的设置和安排加以重新考虑。有的学者认为精读课就是一门综合课,理应涉及到所有方面。还有人认为精读课不培养学生某个方面的能力,应予以取缔。

2任务型教学法的介绍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earning,简称TBL)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由英籍印度语言学家勃雷泊提出来的,是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其理念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所掌握的语言技能来完成任务。其特点是:学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任务型教学法有两大特点:(1)以完成具体任务为目的,而不是单纯地练习某种语言(;2)任务的焦点是解决某一语言中的交际问题,任务的设置必须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社会背景且能引起学生共鸣,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教师要设计符合学生学的活动,而且要有连贯性。在完成老师设计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兴趣加强,参与性加深,对知识和语言也进行了应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英语应用能力。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无形中也帮助了组织能力和协作能力的提高。

3任务型教学法在精读课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以上所提出的英语精读课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英语精读课堂中的任务型教学可以细化为:比较型任务、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下面笔者将对常用的一些任务教学类型进行阐述。(1)比较型任务顾名思义,比较型任务是指使用比较即对比和类比的方法对一些相关知识点进行学习的方法。例如,在讲到“ChineseFood”(何兆熊版,第三册)这一单元时,可让学生对中西文化中的饮食习惯和礼仪进行对比,同时为了加深印象可以让学生做一个PPT,使中西饮食文化以画面和声音以及视频存在于学生的脑海中,以此加深学生对中西饮食文化的理解。学生在过程中也学会了如何用英语介绍饮食文化。比较型教学法可以全方位提高学生的查阅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2)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指根据需要模拟真实的语言情景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在精读课上,学生可以依据课文指示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此来还原课文内容,更好地对课文进行理解。例如,讲到“FreshStart”(何兆熊版,第三册)时,教师可以在课上采用角色扮演的活动任务:找一些同学扮演文章中遭遇尴尬的大一新生,一些同学担当旁观的学生。当然,活动地点不同,背景不同,有的发生在学校食堂,有的发生在上课的教室。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表演欲得到满足,深刻体会到作者遭遇尴尬的心情,能够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提高对课文的理解。(3)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英语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利于学生开展头脑风暴,集思广益,更好地理解问题。讨论可以是学生参与讨论,发表不同意见,使各种思想得以体现;也可以是学生讨论后做出选择,达成一致意见。无论哪种讨论,学生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在讲到“AlienationandtheInternet”(何兆熊版,第四册)这一单元时,可以让学生围绕“因特网的利与弊进行讨论。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锻炼了他们的口头交际能力。(4)课堂辩论辩论是思想碰撞的最佳方式,是体现学生智慧的最好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英语思维的训练。除了结合精读课的文章进行锻炼,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进行其他主题的辩论活动。比如,笔者在讲到“OnBecomingaBetterStudent(”何兆熊版,第三册)这一单元时,会讲到中国教育体制下对好学生的评判标准,进而拓展到现在国内大学生面临最大的就业问题。于是笔者便组织了一场辩论,主题是“Unemployment Comes with Graduation”意即毕业就是失业。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积极参与,分工明确,辩论前做了积极的准备,辩论中也兴趣盎然,信心满满。课堂辩论不仅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换各自的看法,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篇(9)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1

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任务。我觉得,教师应把口语训练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挖掘语文教材中口语因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的,以引发学生“深层互动”为前提,通过学习探索,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口语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以下几种训练方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听讲

“听”作为信息输入的一种方式,在语言交际中与“说”具有同样重要地位。培养听力,也就训练了口语交际能力,听和说实际上是唇齿相依的关系。教师应关注听后反应的训练。例如:听课、听报告、听发言要求学生能做记录,不遗漏主要内容;对重要问题或不懂的问题要加以批注或着重号,以备课后或会后请教或追问。听讲,还要注意讲话人的表情、手势、动作、情绪等,努力“听”出话中话、弦外之音。要边听边思考,要能提出问题或自己的看法。

(二)诵读

优美精彩的诵读,是人体各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诵读,可以培养敏锐的语感,丰富口语材料,锻炼口才。要学生逐步做到正确、流利和有感情地朗读,养成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从朗读学习说话的技能技巧。它需要以感情为基础,是一种很重要的口语训练。朗读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整篇朗读,重点段落的朗读,精彩语句的品读,也可分角色朗读,有感情的朗读等等,它们都不失为提高学生口语水平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复述

复述,是在理解吸收原文的基础上讲述或转述课文内容的训练方式。也是进行口语训练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其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可复述段落,复述片断,也可复述全文;可详细复述,概括复述,也可创造性复述;还可以利用形象的图画,直观的板书,有声的语言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积累语言,启发学生的思维。另外,扩展想象和展开联想同样可以引导学生按照课文的思路进行合理想象,准确、生动地用口语表达出来,以期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讨论

讨论,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方式,是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它能克服单方面、浅层次的思维活动,发展多方位、多层次、多视角的立体思维,要求能对答如流、随机应变、识别大局、兼顾某一话题的主旨。另外,讨论的问题要有讨论的价值,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挥他们的潜能,达到锻炼口才的目的。

(五)演讲

演讲,因为要面对听众,它不仅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训练演讲者的心理素质。口语教学过程中,我牢牢抓住课前3分钟演讲环节,充分让学生展露他们口语交际的风采。当然要让学生演讲好,演讲话题的确定很重要。因为只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能让他们有话可说的话题,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懂得一些演讲技巧,并熟练运用到自己的演讲中,还要让学生在听演讲时,留意演讲者的“陪衬语”和“本意语”,从比较中体演讲要点,这样一来,那些胆小的学生也通过这样的演讲,在渐渐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六)辩论

辩论,是一种重要的口语交际训练形式,它能有效培养学生敏捷思辨能力和快速应对能力。通过辩论,可以使学生明辨是非,磨砺思想,注重积累,扩大视野,养成良好的维习惯,提高口语的表现力。在辩论的世界里是没有肯定的是非曲直的,人们所以要辩论,就是想为自己的主张找到理由。课堂出现不同的看法,如果有价值就可以组织学生或当堂或另找时间进行小规模的辩论会。如“同学过生日送礼物好不好”、 “学习成绩出色就是好学生吗”等。辩论是一种层次高、难度大的口语交际训练方式。辩论训练时,教师应给学生具体的指导,并且提供有关的学习参考资料。

篇(10)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创设多种教学情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教学服务的。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把许多枯燥无味的知识转化为理性的、易理解、易接受的观点,对学生的教育就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创设教学情境是思想品德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通过创设情境或案例,有助于将学生置于特定的问题情境中进行交流和反思,从而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丰富情感体验、实现价值引导的目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一、故事引入创设情境

即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一些故事,将教学内容穿插其间,增强学生感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学会主宰自己》这节课时,我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农夫和驴》的故事(大致内容是农夫缺乏主见最后落得个扎下悬崖而亡的下场),用这种形象生动的故事引导穿插,学生有兴趣,学得轻松,又便于学生理解知识。

二、谜语设疑创设情境

即抓住学生爱问爱想的特点,用一个谜语来提示本课的内容,让学生猜一猜、想一想,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在教学《勤劳节俭伴我行》这节课时,让同学们猜一猜,下面说的是一个什么:“两棵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学生们个个争先恐后的抢答,以此引出课题,使学生在一个积极的状态中学习新知。

三、实践活动创设情境

教学是知行统一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那些变抽象为具体,变理论为实际的生动的教学手段,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讲授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时,我搞了一次模拟“选举”活动。先教给学生选举的程序和有关知识,再给学生分发“选民证”,举行选民活动,落实选民结果。通过活动,同学们兴致高涨,探讨不停,教师在此基础上乘胜点拨,在活动中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借助活动创设情境

可以借助以下活动创设情境:小品表演――可以通过小品表演,将教材知识溶入小品中,让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做小游戏――让学生体验交往的重要性,我设置了一个小游戏,分别请几个同学闭上眼,从教室后面走到前面,谈感受;再让他们闭上眼,请一个同学牵着他们的手,从后面走到前面,谈感受。通过对比,感受交往的重要。画简笔画创设情境――如让学生绘制出各种情绪表情;讲“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时,可以绘制一艘船,标出中心、动力系统和导航系统,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容易记住知识,也能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朗读课文创设情境――教学《培养高尚的爱国情感》时,可让学生齐读《我是中国人》,一下就把学生情绪推向,对这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实现无疑是非常好的。

五、课堂辩论创设情境

课堂辩论方式创设情境,即组织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某一主题进行讨论,展开辩论。通过辩论,既可以让同学们对知识点进行全方位、深入的思考,让全体学生接受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大量信息,又可以锻炼同学们搜索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思辨的能力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利用辩论方式创设情境,关键在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争议,是否具有启发性。在辩论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控制局面,以免讨论偏离主题,并在辩论结束时,做出恰当的总结。

上一篇: 海外市场发展 下一篇: 法律法规民法典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