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16:08:4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校的思政教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化的社会意识相互碰撞,对我国原有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与传统美德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再加上国外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入侵,使得当代大学生思想中消极因素不断滋生,不利于其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也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构成了阻碍,因此在民办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要有效地开展思政教育、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需要在原有教育方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与创新。
1 当前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思政课程设置边缘化。由于沿袭了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尽管已经到了大学阶段,但许多民办高校依然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忽视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于开设当前社会上较为热门的专业,而思政课程虽然被设定成了必修课,但在实际教学中确实采取的大班制,几个班的学生集中学习,教师不能对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思想状况进行有效的掌握,教学流于形式。
(2)思政课程重视理论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追求新奇时尚的东西,对于平淡枯燥的内容往往缺乏更多的兴趣。而当前民办高校思政教育中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阐述,并没有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社会相关热点相结合,使理论脱离了实际。非但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同时这些单调的理论知识也让学生倍感厌烦,早退、逃课的现象屡见不鲜,而教师也不加以重视,再加上大班教学精力分散,不能很好地约束学生的行为。
(3)思政教育的方式较为陈旧。当前学校开展思政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育、班级内部教育、心理辅导这几种模式,方法较为传统单一。没有将思政教育与现代化的手段相结合,既浪费了教育资源,又不能很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4)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由于许多民办高校不够重视思政教育,这就导致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为懒散怠惰,对学生逃课等行为也是视而不见。缺乏相应的责任意识,也很少主动地去提升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
2 民办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创新性对策
(1)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一方面,民办高校要加强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认识开展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提高其学科地位。同时制定小班制教学,这样就能够让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掌握,并能具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辅导。另一方面,要坚持人本化教育的原则,重视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不再是由教师单方面地对理论知识进行解读,而是交由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小组辩论赛等方式对这些内容进行探究、消化,并将之吸收使其成为自身精神力量的一部分。
(2)建设教师队伍,创新考核制度。教师是思政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起到一个辅导的作用,当学生在生活或者情感上遇到难题时,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辅导,及时给以解困与帮助。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责任意识与专业技能,能够通过身边小事察觉到学生心理特征的变化。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就需要对考核制度加以创新,除了要对教师在专业技能方面的考查之外,还要重视教师思想、心理素质、责任感等方面,通过综合性的评价才能有效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从而更好的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3)利用现代科技,创新教学方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教育与科技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因此在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开展过程中,应当融合现代科技元素,对教学方法加以改进。首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案例、图片、视频等放映出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其次,构建思政教育网络平台,通过互联网让学生对学校政工工作有所了解,并在潜移默化中将思政教育的内容内化吸收。最后,借助自媒体的力量,例如学校贴吧以及学校官方微博等,在这些自媒体平台上一些关于思政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在日常上网中就能逐渐了解。
(4)加强校风建设,营造良好氛围。环境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思政教育这种需要自行体会的内容,更应当利用环境的渗透作用来提高教学效果。民办高校应当致力于构建文明、和谐、道德的校园环境,并利用一些横幅、字条等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无意识地接触到思政教育。
3 结语
思政教育作为民办高校政工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学校与教师要加强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针对在思政教育开展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加以改进与创新,使之能够符合当代大学生教育特点,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建波,李新刚.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创新策略探析[J]. 法制与社会,2014(21).
[2] 罗梅.浅议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J].中国电子教育,2008(02).
(二)大思政教育环境的特点就其特点而言,大思政教育环境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阶级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特点。阶级性主要是指大思政教育社会环境中经济、政治、文化环境都明显体现着阶级性。而社会性是指它是社会活动的产物,如大众传播媒介既为社会统治秩序服务,同时也承担社会教育的义务。第二,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前者表现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相对稳定,而后者表现为在局部环境中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二者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之中。第三,开放性和封闭性的统一的特点。前者表现为时间和空间上的不确定性,各个环境相互之间进行着交换,在总体上具有开放性的特征。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局部环境又可以被人为地封闭起来,如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具有相对封闭性。第四,复杂性与可塑性的统一。复杂性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无处不有的复杂系统。而后者体现了在教育实践中,各种环境可以被建设和利用,可塑性使复杂性变得相对简单,推动了各种环境的建设。第五,具有整体性与局部性统一的特点。所谓整体性表现为各种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而局部性表现为某一具体环境因素的突出影响。
二、目前大思政教育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一,社会生活方式和组织形式多样化,出现了一部分人奢侈的生活作风、颓废的生活方式,这给大学生带来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直接影响着他们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的形成。第二,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多样化,使得人们倾向于追逐智力劳动而鄙视体力劳动,日益形成贪图享乐的价值观,这必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第三,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化对大学生的冲击。尤其是个别人的致富是靠关系、诈骗等渠道致富的,这使部分大学生心理失衡,对社会改革产生认识上的偏差。第四,政治面临的各种挑战,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负面影响。比如,一些党政官员、、贪污受贿等,使一些大学生产生悲观失望情绪。第五,西方不良文化的渗透。比如,随着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入,西方文化中的生活方式(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等),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容易导致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危机。
(二)学校环境中不利的因素日益增多自高等学校扩招以来,社会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给学校环境建设带来许多问题。首先,学校物质环境中不利因素。这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硬件建设不足且有商业化倾向;(2)高校师资不足影响教学质量。连年扩招以后,教育部2003年将师生比例核定为1:17的比例,这种比例根本未能得到实现。因此,为解决师资缺乏的问题,有些高校采取大班授课,采用教师外聘制等方式,这些制约着大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其次,学校精神环境因素中的不利因素。第一,高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校风建设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市场导向和社会上商业化、功利化思想的不良影响,使得校风建设出现不良现象。教风方面,一些教师由于各种原因,功利倾向变得突出,育人意识开始退化,忽视人文思想品德教育。而在学风上,一些学生学习纪律松懈,学习态度和动机发生扭曲等。第二,学校制度建设和文化活动开展不足。目前,高校有些制度的制定缺乏民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在执行中不易执行落实等。同时,开展文化活动的经费和场地不足,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品位有待改善。这些都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
(三)家庭环境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家庭结构变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施行,独生子女成了当代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生子女家庭因结构比较单一,其成长环境相对孤寂,活动单调,造成他们缺少相互体贴,共同分享的经历。在这种环境中不利于良好品格的形成。其次,传统婚恋观念的转变和家庭责任意识的淡化,导致离婚率逐年升高,单亲家庭增多。这给学生心理带来不同程度上损伤,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第三,家庭成员的文化素养的影响。家庭成员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然而,有些家庭的成员文化素养不高和教养方式不当,影响了子女的健康成长。
(四)大众传播媒介环境的消极影响大众传播媒介数量多、影响力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也带来了消极影响。首先,对人具有精神麻醉的消极作用。大众传播媒介把人们从面对面的人际交流引向了人与媒体的交流,从而造成情感和心理错位。其次,大众传播媒介的商业化削弱了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比如,为了保证经济效益,一些书籍、报纸、广播电视节目以市场需求为终极目的,消解了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责任,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再次,不良内容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比如,一些媒介热衷于炒作明星大腕的生活方式,导致了大学生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导致了大学生固有道德观念的转变。除此之外,大众传播媒介环境的监督和管理体制还不完善,而针对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内容亟待加强。除此之外,由于诸多原因,当前大思政教育心理环境还不尽如人意,消极的因素还在许多方面存在,阻碍着人们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比如,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在大学应该是学习专业技能,而不是完成思想道德教育,认为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已不再重要。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没有健康丰富的情感心理,人生目标不明确,造成思想道德意志薄弱。
三、构建高等学校大思政教育环境的主要对策
(一)坚持以人文本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是大思政教育环境建设的基本思想,是大思政教育的内在要求。在大思政教育环境的建设中,要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为核心,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在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才能真正的理解和尊重人,才能真正地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
(二)遵循大思政教育环境建设原则原则是大思政教育环境建设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构建大思政教育环境过程中,必须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坚持和遵循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第二,坚持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的原则;第三,坚持时代性与实效性相统一的原则;第四,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原则。这些原则是构建高等学校大思政教育环境的前提。
(三)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一,建设良好社会经济环境就是要清除经济环境中导致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等不良因素,建设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环境。第二,加强建设政治环境,从根本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加强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建设,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风尚。第三,加强文化环境的建设。建设文化环境就是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督和管理,排除大众文化低级庸俗的负面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5-089-01
微文化是起于微博的广泛应用,随着网络时代的崛起,由“微时代”、“微哲学”、“微关怀”等相关的“微”概念汇聚成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目前,微文化的表现形式不断的在增加,并开始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一步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特别是深入影响了处在文化前沿的大学生思想和个性发展,这就为当前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发展开拓了新的视角和方向。
一、微文化特点
微文化作为一种微小的文化载体,因网络而繁荣,因此它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除兼容了网络媒介的即时性、开放性和海量性等特点外,它的便捷性、个体性和交互性等特点更加的突出。
(一)便捷性,即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途径的便捷突破了以往的范畴,表达方式上的简化和突破,迎合了大学生的接受方式,传播媒介、形式多样化以及科技手段融合,颠覆了文化传播的速度和途径概念。
(二)个体性,个性化的方式共享信息资源,原创和个体意识的体现,使得“微文化”具有创造、传播、评论和关注发展一体化模式,切合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和自主创作的满足感。
(三)超强交互性,微文化的“无距离和无差异”和“分众化”的优势迅速抢占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凸显了群体间的无差别交流、精细化传播和无限包容度,不断的开拓目的需求信息的新交互平台。
随着微文化的发展,它的内涵和界定也在不断的拓展,所具备的价值特点的多样性也日益突出,对传统文化、信息传播、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以及思想教育途径的影响和冲击有非常重要意义。
二、微文化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意义
从微文化的特点和发展出发,结合统计数据[2,3]中大学生的文化、信息和心理需求的契合度来看,微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日益凸显。目前,由于监督体制尚未健全,微文化下各种信息的传播和意见表达缺乏约束,碎片化的信息泛滥,不法分子制造的垃圾信息和虚假信息,经常使得人们的认知产生偏差的现象也极其突出。因此,思政教育者能不能充分利用微文化的新渠道,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引领学生思想动态已关系到高校思政教育的成功与否。高校思政教育衔接微文化系统的价值和紧迫感已经很明显,针对微文化的特点,高校思政教育应该着重从如何高度重视、积极应对、有效引导学生的思想动态,建立并完善全方位、立体式的快速干预机制,才能在新时期下确保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三、融入微文化引领大学生动态
在数字网络时代下,深入研究微文化的特点和教育意义,重视并掌握互动和引导的途径和技巧,是高校思政教育者的新任务,也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途径。
(一)思想跟进,高度重视。微文化的渠道是全新的,接受新事物就是要打破传统[4]。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高度重视承接新内容和新工具,积极研究和参与微文化的发展,思想上和行动上主动对接微文化下主客观体的定位,转变理念和角色适应并引领大学生的文化思潮。
(二)主动参与,积极互动。首先蓄势以待,要建立和掌握衔接微文化传播的渠道和领域,比如微博、微信和微语录等,其次要活跃参与,加强互动,关注特殊个体,对一些微主题发起探讨。最后,微文化也是思政工作者补充知识和修正工作方式的窗口,积极互动能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效率,无形中加强服务学生的专业能力,增强号召力。
(三)培养人才,传播主流思想。微文化下,谁是主流思想,在于共鸣的范围和次数。如何传播主流,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培养得力的学生干部,共同及时关注大学生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群体及时介入,协同弘扬正确思想和价值观,净化错误舆论,增强校园主流文化的影响力[5],这同时也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学生干部。
(四)以理服人,创新微形式。微文化的概念没有绝对的界定,寓教于乐的道理一样,思政教育工作可以充分创新微文化的形式,把课堂和主题教育等内容带入微文化领域,增加收听渠道,扩大收听范围。通过微文化抛问题,需要真实切身并且生动的内容才能引发大学生的评论,有效创新微文化形式,就是握住了微文化中视、听、触觉,全方位拓展大学生接受渠道和形式,改进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符合大学生的需求。
汉语言,即汉民族共同语言,是当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而对于语言,在当前的国内外学者中都有不同的定义,但是各种不同的定义都有着一个共同点,即认为语言具有交流功能。国内外学者对于语言的研究,给汉语言艺术的运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支撑,这样给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中汉语言的运用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在当前的高校思政教育中,汉语言艺术的运用能够极大的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如何运用好汉语言艺术的作用,促进教育效果的提升,首先要在表述的内容和形式上达到精准的地步,使整个语言更加的顺畅,在不违背语言规范的基础上,遵循正常的语言逻辑,尽力使汉语言的表达更加的生动形象,真正的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以及内心,从而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水平及质量。并且汉语言艺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运用的最终归宿就是要实现大学生思想意识状况的提升,因此需要教育者将深奥的道理通过通俗易懂的、形象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们传达,从而促进高校学生对深层次的思想的进一步理解[1]。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汉语言艺术,就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运用讲座、一对一谈心和动员大会等多种形式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通过生动、形象以及精确的语言,将深层次的思想道理通俗的表达出来,从而走进大学生的内心,在情感上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在思想上得到一定的升华。
2高校思政教育中汉语言艺术的特征
(1)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汉语言艺术所具有的首要特征就是科学性,即在进行高校思政教育时,必须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理论为导向,深入贯彻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科学性这一特征,首先体现在内容选择的科学性,教育者在语言运用的准确性的基础上,需要做到科学性,在通常情况下,教育会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以理服人,对在思政教育中遇到的问题要依据实际的情况进行相关的处理,必须坚持用词的准确性,从而使高校学生更加准确的理解相关的思想教育知识。
(2)其次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汉语言运用必须要具有贴近性,因为在当前的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政工作教育中,会出现一定的阻碍,例如枯燥的思想讲座以及单调的理论分析,极大的脱离了当前大学生生活的实际状况。但是当前的大学生群体已明显不同于以往的大学生,在他们的身上具有更加浓厚的时代气息,他们更加倾向于对时代潮流的发展方向,对社会上的思想变化有着极度的求知欲,他们的思维更加敏捷,在单调枯燥的说教面前,他们有着极度的抵触心理,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亟需进行创新,特别是在其中的汉语言的应用方式和艺术手法进行改革创新。因此教育者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在汉语言的应用上,要增强自身的教育观念,在语言的表达形式上进行创新,从当前学生发展的需求出发,通过通俗易懂、来源于生活的时代语言,不断提升大学生在社会主义理论知识中的学习积极性,使广大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实的感受到真实的思想教育,使当前的社会主义理论真正的影响到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3)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汉语言运用的艺术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语言是高校思政教育进行的重要媒介,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运用语言艺术,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着更为突出的收效。所以,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运用好启发性语言,使高校学生自觉自愿的学习先进的思想理论,提高在思想理论上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正确的引导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的良性发展。
(4)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运用的语言还需要带有一定的艺术性。对于艺术性这一特征,不仅要求教育者在实际的工作中使用的语言内容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并且在语言的表达形式上还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即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能只是照本宣科的进行,适当的应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同时在形式的选择上要注重语调的适当变化和修辞的运用,贴近大学生语言运用的习惯,使他们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能更好的接受这些深奥的道理。比如对于理工科学生的思想教育,要多使用通俗易懂、幽默的语言,引起他们的关注,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高校思政教育汉语言艺术的分类
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按照教育的最终目的,可以将其中的汉语言艺术分为启发性、引导性、鼓励性以及批评教育性的四种类型的语言艺术。
3.1启发性的语言艺术
启发性的语言艺术,主要是指进行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启发大学生对自身思想状况进行思考,分辨自己当前的思想状况中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从而使大学生对于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错误的思想意识有一个辨别能力。这类语言艺术能够促进大学生参与到思政教育工作中来,从而有效的提升他们的思想修养,促进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例如在进行对学生进行“坚定远大的理想信念”的思政教育时,一味的说教只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教育者可以通过当前鹦哥岭的大学生对自己远大的理想信念勇敢坚持的实例来对学生进行启发,从而能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3.2引导性的语言艺术
引导性的语言艺术,是对在思想意识上出现偏离的学生,运用较为委婉的语言对他们进行启发引导,使他们自身认识到自己思想上的偏离,使其进行自我反省,从而完成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这类语言艺术的运用,对于大学生的内心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容易引起他们的感激心理,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改正,及时的纠正自身思想意识上的偏离,最终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例如在发现学生在考试作弊这一状况出现时,如果教育者依旧使用以往的批评教育会使大学生的自尊心受挫,对这一思想教育产生抵触心理,最终与思政教育的出发点发生偏离,教育者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理解他们急于求胜的心理,引导性的进行劝诫,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3.3鼓励性的语言艺术
鼓励性的语言艺术,是教育者在进行思政教育时,运用赞扬、鼓励式的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的一种语言表现形式。每个人都不喜欢被批评,喜欢接受赞美与鼓励。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教育者适当的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鼓励性语言的运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信心,从而达到高校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个学习较为落后的学生的一句不经意的鼓励性的话语,可能会给这位学生的一生带来重要的影响。
3.4批评教育性的语言艺术
批评教育性的语言艺术,是在对学生所犯的错误的评价,运用批评教育性的语言,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引导其发现导致错误发生的根源,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避免同类错误的再次出现。但是在运用批评教育性语言时,教育者必须要事先要了解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尽量防止对学生产生误会,从而影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在进行批评教育时,教育者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包容的心态进行批评教育,以真诚的语言、宽容的心情,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错误,进行反省。并且在运用批评教育性语言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避免戳中学生的软肋,从而引起不必要的矛盾,比如对于单亲家庭的学生,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就不能用到“你家里是怎么教育你的”等等语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68
1 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进行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作,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切实做好学生的思政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高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网络平台之下各个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进行思政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融洽师生关系。由于高校当中绝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成年,早已经形成一些自主意识、观点。所以当教师和学生进行学习生活的交流之时,不可避免的两者之间会发生一些碰撞。针对这样的情况就更应该要加强各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减少矛盾,有力的引导学生的思想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前进。
第三,和谐校园环境。通过思政教育能够有效的和谐整个校园环境,有助于学校的和谐发展。通过思政教育能够加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当遇到一些和同学或者教师的小摩擦小争吵之时,接受了思政教育的学生往往会选择采取较为和谐的方式解决。这从很大程度之上减少了校园的不和谐因素,有利于构建和谐高校。
2 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方式
2.1 坚持方式创新
在高校学生思政教育方式上要注意创新,首先要确认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其工作的重要性,自重者人必重之。在进行思政教育之时还需要注意平等的态度,保障工作正常有序进行。在传统的思政教育当中学生常常都是被迫接受,因为单方面的灌输,所以通常思政教育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新形势之下就应该对学生有足够的尊重,摒弃灌输式思政教育,通过建立平等关系,并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征,积极引导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健康发展。
其次重视隐性教育方式。隐性教育的意思就是通过一种无意识、间接等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政教育。这种方式往往比较容易让人接受,并且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积极和健康的影响。
最后是方式的创新,进行思政教育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坚持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在进行思政教育的工作之时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阶段需要有不同的内容和方式。第二,坚持将思政教育工作和解决学生具体问题相结合。高校学生许多思政问题都是来自现实生活当中,教育工作者在面对学生遇到这样的情况之时,应该积极的协助学生解决具体问题,消除学生消极、悲观、自卑等不良情绪。第三,坚持律己和律人相结合的方式。教育当中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和社团组织、班级组织等要注重教师、组织者的带头作用,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管理。第四,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来讲就是要求要把正面教育、科学管理、纪律约束和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当中潜在的引导相结合。
2.2 将思政教育和网络计算机相结合的方式
在如今信息技术和网络计算机如此发达的时代,在进行思政教育之时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计算机。将二者有机结合是当前高校进行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并且其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可以在进行相关的思政教育之时,将有关的图片、视频等运用到教育当中。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够通过更加活泼生动的方式让学生积极的接受思政教育,在轻松有趣的氛围当中渐渐引导其思想心理正确发展。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强化奋斗理念,增强学生是非辨别能力。
同时可以搭建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的网络平台,这是网络信息化时代之下进行思政教育的一个有利手段。高校学生还处在走向成熟的阶段,尤其是大一新生,才刚刚从管理严格的高中走向一个相对自由轻松的大学生活,进行思政教育更加有必要。通过网络平台的建设,学生一旦有了任何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和教师、同学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对其进行引导。这样既避免了直接面对的尴尬,又能够有效的解决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问题。
2.3 针对贫困大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政教育
前者是由于社会生活经济条件而导致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要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政教育之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要和普通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有所区别,针对性的进行。抓住其特点和需求性,积极引导其思想政治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另外在一般的高校当中多是汉族学生为主,而少数民族学生就成了一个小小的部分。面对如今各个高校对于少数民族的专业限制越来越少,以后少数民族进入非民族学校的情况将会越来越多。所以在进行思政教育之时也要注意这个渐渐扩大的群体,要做到尊重各个少数民族的信仰、宗教、习俗等。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进行思政教育的时候根据不同的民族制定相关的教育内容,使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在平等相互尊重的前提之下进行。
3 结语
通过以上对于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必要性的研究可见,在高校进行思政教育是具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一些思政教育的方式,比如摒弃传统模式创新教育方式、将计算机网络和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针对贫困大学生和少数民族的思政教育等。如今高校思政教育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当中不断努力改进和完善制度及方式,保障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红革.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沈平剑.论社会工作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介入[D].浙江师范大学,2012.
一、高校实施思政教育科学重要性
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可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其核心潜能,令学生树立自信心,能够勇于拼搏,形成健康的学习生活心理。由此可见,在高校实施思政教育的创新变革尤为重要。实践管理中,高校不应一味地实施强制性、单一式管理,应有机地开展融合性思政工作与教育管理,做到内外结合,激发思政管理综合能效,科学规范管理体制,体现良好的人性化管控目标。同时思政管理应与行政控制有效结合,应确保两环节的辅助协调,相互促进。
二、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高校思政实践教育管理中,一些教师没能体现对学生的良好人文关怀,而是高高在上,以师者自居,不能与学生良好的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这样一来,片面制度化的实践管理,无法满足学生丰富的人性化、个性化需要。令其在实践发展中会摸不清方向,找不到出路,产生迷惑情绪,无法得到有效尊重并激发主体性。实践管理中,许多学校基于教学工作需求进行人、事、物,实践活动的综合管控,其制度制定体现了显著的强制性,令学生自身价值与主体地位被不良忽视,其在长时间的压抑与限制下,情感需求将无法得到充分满足,综合全面的发展也将无从谈起。同时一些学校思政教育管理中,还体现了有失公平性的弊端现象,对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不重点关怀,令他们形成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高校教育的扩招趋势日渐明显,其逐步由精英模式培养发展成为大众化的普及教育,高校的入学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这样一来,势必导致生源的多样化发展,体现学生队伍素质水平的参差不齐。同时学生则对接受教育与实践学习方式有了更个性化的需求与选择。因此高校应组织更为灵活生动的教学形式,体现多元化发展目标。基于就业方式的更新转变,学生只有接受综合培训,开展全面锻炼,才能科学适应新时期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核心需求。因此,学校思政教育应注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科学引导培养,更新管理体制,树立人性化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手段,以情动人、以理管人,对教学行政管理实现有效补充,通过多渠道管理,激发思政教育功能,促进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规范化、科学化、体制化、人性化。
三、高校思政教育针对性扩展性策略
1.高校思政教育应有针对性开展制度建设,提供完善保障
针对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应加强制度建设,提升其针对性与扩展性,面向广大在校生,为其提供思想政治辅导,培训教育,形成对严格教育管理的良好补充。同时应科学引入人性化观念,了解大学生不同时期的根本需求,对他们的家庭生活背景有针对性了解熟悉。应以学院为基础,以辅导员为核心,以班级为单位,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设心理咨询辅导室、法律援助办公室。同时,学院应向全体学生公布开室具体时间,坐班教师,令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高校应科学履行三讲一查体制,即定期举办思政教育培训讲座、大学生讲坛,深入班级寝室开展细化讲解,定期考评核查学习效果等制度,巩固思政教育成果,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与思政道德水平。另外学校、各级学院应定期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参与社团活动,通过开设马列、毛邓研讨会,党团活动,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令其通过良好的团队合作,勇于交流,善于思辨,进而满足综合发展需求。思政教育人性化管理还应注重理、情、法的同步建设,应确保管理制度的有针对性、弹性开放,明确管控重点,进而令管理教育人员、实践制度策略以及大学生在良好和谐的氛围中实现同步提升与发展。
2.以人为本,扩展思政队伍建设
优质的思政教育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思政素养、道德素质,只有自身树立良好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才能对学生做出正确引导与辅助,并促进他们健康的成长。当前,多数大学生均生长在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家长的溺爱娇惯,一些学生心理年龄尚未成熟,他们基于身份地位显著独特性,而形成了鲜明的个性,体现了独特的心路成长轨迹,这一点,在90后一代中体现的尤为明显。社会化的心理成长与人格发展,令他们势必会形成不良心理趋势倾向,倘若不加以引导控制,便有可能发展为不健全人格。为此,大学思政教育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观念,致力于全面优化学生道德思想水准。相关工作人员,应以促进学生的综合提升、全面发展为契机,抓住培养管理重点,令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服务意识。同时应依据其个性特征,通过引入特色教育培训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令其形成良好的创造力,通过主体地位作用的全面发挥,形成主观能动性,并真正树立良好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另外,高校应进一步优化思政工作队伍建设,通过开展定期培训、合作交流、综合评估,对工作人员形成强有力的鞭策,令他们树立科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并踏实做好本职工作。对于有不良思想倾向的学生,思政工作人员应重点跟踪调查,定期与学生展开交流,关注他们的思想动向,将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同时,针对学生思想发展的动态变化性,思政工作人员还应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深入了解学生当前最关注的话题,最愿意讨论的热点问题,缩短与学生的现实距离,令他们真正的敞开心扉,与教师展开心灵交流,并在其有效引导下获取良好的发展与提升。
3.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优化思政教育效果
思政教育实践阶段中,应有针对性强化激励机制科学建设,依据学生丰富心理需求,采用外部激励手段,令学生诱发学习动机,产生主动积极的学习热情,并遵循预定目标实现良好的发展。实施以人为本的思政教育管理,需要学生与负责教师均热情主动的参与其中,基于共同目标,通过协同合作,形成良好效益。因此激励机制的建设不仅应面向学生,同时也应针对教师,通过阶段评估核查,对于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成果的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实施一定的物质奖励。令教师精神需求得到良好的满足,进而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实践教育工作中,发挥核心潜能,优化思政教育实践效果。
四、结语
针对思政教育工作重要性,当前实践工作中存在的缺陷不足,我们只有有针对性制定科学有效的实践扩展策略,拓宽发展路径,更新管理模式、丰富实践手段,才能优化思政教育效果,提升实践管理水平,并促进新时期大学生实现良好持续的全面发展。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UI Cheng
( Hu'n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Vocational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200)
Abstract The main route of transmission of modern network thinking is the mobile phone network and computer platform, the student population by sliding your finger, ready to get the latest news, information modern network thinking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s the inevitable product of the society in various fields has caused tremendous shock by clever use of modern network thinking, it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 modern network thinking and real time, the impact of strong advantag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areas to create a new approach to development. For this situation, in this paper, the specific combin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network thinking, thinking of the impact of modern network generated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and analyze on how to effectively use modern network thinking to mak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eaching strategies.
Key words modern web conception;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fluence
1 进行现代网络思维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研究的重要意义
现代网络思维对社会领域范围的深刻影响起始于2011年,起始于新浪微博开始对社会舆论产生重大的影响作用。现代网络思维可以通过语音、文字、图片、视频信息的互联网高速交流,支持海量的数据进行网络传输。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现代网络建立网友间相互交流的平台,提供给人民群众进行网络浏览交流的机会。可以说,通过现代网络思维,既可以实现好友之间的实时通讯,又可以通过现代网络平台来实现对于消息的广泛传输,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现代网络思维作为现代通讯科技发展的产物,所带给人民群众的感官体验超乎寻常。鉴于现代网络的特点,截至目前为止,现代网络的使用人数在我国范围内已经超过了5亿,形成了对人民群众的广泛影响。截至目前为止,现代网络已经可以支持各种智能手机系统和电脑平台系统。在这样的背景下,考虑到现代网络思维的深远影响,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有效地利用现代网络,使用好现代网络,将现代网络思维高效地运用到教育领域,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未来研究的重点区域问题之一。因此,可以看出,现代网络思维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现代网络思维的发展优势
2.1 优良的信息传播能力
现代网络是经过千姿百态的互联网公司深度优化设计的网络传输平台,任何人都可以轻松通过现代网络的提示来进行互联网的使用,没有任何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对现代网络的使用,现代网络思维就会快速形成对人民群众认知的影响, 通过信息的快速传输,在社会范围内形成现代网络思维。与此同时,完成现代网络浏览之后,人民群众就可以随时进行现代网络信息的获取,可以说,现代网络具有着高度便捷的浏览性能,为现代网络思维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 高时效性的信息交流能力
通过使用现代网络,人民群众可以实现现代网络信息的实时传输功能。与此同时,相应的现代网络设计人员在现代网络平台上,可以利用编程手段,将信息快速传输给人民群众,在人民群众使用现代网络的过程,收到这些实时性很强的消息,会对人民群众的思维形成较大的影响。与此同时,由于现代网络传送消息具有着稳定性很高的特点,可以通过现代网络实现高时效性的网络信息发送,对于信息的传输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2.3 百花齐放的现代网络平台内容
通过对现代网络所包含内容的更新,可以将各式各样的互联网图片信息、互联网视频信息进行高效的整理发送,与此同时,经过现代网络设计师进行设计的现代网络平台具有着更高的操作管理权限,可以通过对于现代网络技术的使用,向现代网络的使用者发送更多的消息。通过对于这些丰富的内容的合理规划使用,也可以帮助现代网络管理者将精心设计的消息传递给人民群众,给予了现代网络更多的时代内涵。
3现代网络思维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了新世纪大学校园的主力军,不同于前辈,这一代大学生群体具有着勇往直前,追求新鲜事物的特点,对于新技术(尤其是代表着高新科技的现代网络)有着更加执着的追求。与此同时,大学生群体对于交流的便捷性和实时性的要求也很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将时尚的现代网络思维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将最新的科技浪潮和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将充分发挥出现代网络思维的优势,帮助新时代的高校思政教育发挥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3.1通过现代网络思维建立起师生沟通的桥梁
由于高校硬件条件和师资力量的限制,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采用合堂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好几个班的大学生一起进行思政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接触到上百个大学生,在每一次短短的两小时的授课时间里,高校思政教师难以真实了解到海量的大学生群体的个性和实际教学需求。因此,师生之间的交流往往也就容易受到合堂教学的限制,教师难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辅助教学方案,难以有效发挥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和作用。
一般情况下,大部分的高校思政教师在课堂上都会做出“问题随时向我进行交流咨询”的表态。但是,从实际的角度出发,由于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对于高校的思政教育的定位也不够明确,大学生群体很少有会在课余时间和思想政治教师进行交流咨询的情况出现。究其原因,是和现如今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缺陷存在着巨大关系的。与此同时,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今的大学生群体是随着新兴的互联网技术成长起来的一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群体对现代网络有着很强的亲密感。
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在进行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巧妙运用现代网络思维,高校思政教师从现代网络思维的角度出发,设置相关的互联网交流平台或者账号(一般情况下,最流行的方式是开通新浪微博和微信公众账号平台),通过相关的互联网软件提供的现代网络技术支持,高校思政教师可以将具有着时代性特点的思政教学内容传递给大学生群体,进而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工作效率。与此同时,通过发散现代网络思维,学生也可以从自己喜欢的方式出发,合理选择自己的思政学习方式,进而在高校思政课堂上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3.2 通过现代网络思维拓展大学生思政教育新阵地
通过合理使用现代网络思维,高校思政教师可以灵活将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进行互联网消息的转化,并采用合理的方式发送给大学生群体,充分发挥出现代网络思维的便捷性优势。与此同时,当学生将自己对于思政的问题通过现代网络提出来之后,教师也可以使用现代网络平台进行实时交流,提供给大学生群体最科学最合理的思政内容。通过现代网络思维支持,大学生群体就可以充分利用平时的闲暇时间,饶有兴趣地进行思政知识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也就得到了广泛的扩展。
与此同时,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形成现代网络思维,可以帮助高校思政教师把握住时代的脉搏,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代的气息,促进高校思政教育质的飞跃。通过利用现代网络平台,可以将简单枯燥的思想政治知识有机转化成为丰富多彩的互联网知识,给予大学生群体全新的现代网络体验。尤其是在某一个政治热点问题产生的时候,通过现代网络的技术支持,高校的思政教育过程就更能够吸引大学生群体的兴趣,为端正大学生群体的学习态度,提升高校思政教学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通过现代网络思维创设思政思想交流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6-0046-02
一、前言
高校思政教育随时代教育背景的转变逐步形成了重心的转移,强调思想引导对学生社会意识、社会认知、社会价值形成的积极作用。新时期,微信公众平台的利用越来越广泛,影响越来越大。微信公众平台以手机为载体,以舆论交流为基础,信息传播具有广泛性、实时性、交互性、便捷性的特点,这种交流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将微信公众平台运用于高校思政教育领域,积极探索以思想引导为主体的思政教育新模式,推动思政教育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取得新成效。
二、微信公众平台对学生政治思想观点形成的影响
(一)引导学生政治思想观念发展
微信公众平台推动了人们对信息的关注程度不断攀升,使人们对事物的评价日益多样化。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新媒体传播媒介,高校思政教育可利用其优势和功能,对学生进行舆论引导,净化学生的内心思想。加快高校思政教育的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发挥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在功能,加强学生对知识信息的关注兴趣、交流互动及其对社论舆情的评判进行及时、有效的思想引导,最大程度挖掘思政教育资源,使学生的政治思想意识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促使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及行为进行准确的定位,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和良好的思想品行。
(二)推动学生理性认识和价值观念回归
在信息化社会,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讯交流工具。网络平台的有效构建使得网络信息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信息传播的途径也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移动数字终端对于网络通信的传播已经形成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立足于网络通信发展特点及高校思政教育目标,有效拓宽思政教育的传播途径,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发展观念和社会价值意识,推动学生理性认知和价值观念回归,进而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高校加强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的意义
(一)拓展和创新了高校思政教育模式
微信公众平台是以公众舆论为导向,以信息传播为载体,为公众进行思想观念表达提供的交流平台。高校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对提升学生的参与性很难形成带动作用。究其根源,主要在于思政教育的内容单一化和枯燥性、方式方法的简单化和传统性、传播途径的非互动化和狭窄性。高校加强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将高校的思政教育和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融合,发挥微信公众平台的舆论传播优势,能克服高校传统思政教育的弊端,拓展思政教育的内容、创新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及育人途径,通过舆论导向对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正面引导,为学生的思想观念发展、理性认识提升和价值观念回归产生积极的保障作用。
(二)对学生内心思想开展实时性引导
微信公众平台对舆论信息的更新具有较强的实时性,不仅能对某一时段内的舆论动态进行快速更新,舆论评价过程也能够得到更为及时的体现。高校要能有效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关键在于对学生内心思想进行实时有效和科学全面的引导,准确把握社会舆情和学生思想发展动态,引导学生理性地、辩证地看待社会事态和社会舆情,提高学生对舆论信息的甄别能力,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观和评价观,以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于社会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交流互动之中。高校加强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平台建设,有利于思政教育工作者根据思政教育目的,借助微信公众平台自身所富有的特征和优势,能在最短时间内有效了解学生的内心思想及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把控社会舆情,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社会问题,了解社情民意,对学生的内心思想进行实时引导。
(三)体现了思政教育的时代特征和发展方向
学生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信息交流、发表对问题的看法等都是通过数字终端而进行传播的。这种传播方式具有及时性,与时代信息化交流是紧密联系的。高校加强微信公众平台建设能够发动更多的、更广的教师和学生参与舆论交流、思想互动,不断扩大传播范围,为传递社会正能量提供更加坚实的舆论基础。高校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技术所拥有的先进性,有利于扩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人群,扩大学生思想引导的范围,发挥新媒介在传播社会主流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传递社会正能量的作用。高校加强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将信息网络与思政教育形成密切配合,不仅是高校思政教育在思想观念上的革新,而且是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一种创新发展;不仅体现了思政教育的时代特征,而且体现了思政教育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三、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政教育引导的模式研究
(一)网络思政教育和课堂思政教育相结合
社会舆论已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关注的新焦点,他们对于网络舆论传播的关注度明显增强,对社会舆论的认知面日益扩大。在当下的高校校园,多媒体数字终端已经在学生中逐步普及,对舆论的关注度更是直线攀升,学生的社会认知和内心思想也在逐步发生变化。高校思政教育如何立足于社会舆论发展的主体性特征,把握好微信公众平台的舆论信息传播特点,有效结合校园内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现状,将社会舆论引导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开展的创新途径,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舆论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式,对学生内心思想发展情况进行科学研判,然后再通过网络思政教育和课堂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开展有效的社会舆论引导和思想政治教育。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传统思政教育的效果,而且对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产生积极的优化作用。
(二)直接引导与间接引导相结合
当下高校思政教育随着整个时代背景的变化而正在发生变化。高校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引导作用,对学生开展积极的思政教育,需要建立直接引导与间接引导相结合的思政教育新模式。将微信公众平台引入思政教育,革新教育手段,拓展教育渠道,调动学生思政学习的自主性,为学生的内心思想表达和对社会的具体认知得以充分彰显。对学生自由政治心理的引导,必须借助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作用,发挥新媒介的作用,最终实现思政教育目标。
(三)形成将日常管理工作融入思政教育的新常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多元文化的潮流已经势不可挡,在经济全球化的加速进程中,多元文化的发展以迅猛的趋势对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在多元文化背景的现状中,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然而如何在这样的考验中,分析现状总结经验,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进行建设性的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广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问题。
1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概况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的思政教育得到了空前的推动,首先,多元文化背景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在道德方面的感知能力;其次,多元文化环境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增强,这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来说,大部分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在逐渐成形,而对学生的引导方面更加轻而易举;另外,大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都趋向于开放,在强化的思政教育下,也一定程度地推动了社会的稳定。
2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2.1 引导性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受到的各方面思想文化影响因素居多,很多对思想不太了解和熟悉的同学,十分容易在思想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上误入歧途,甚至疑惑什么样的思想观念才是正确的。在西方思想意识的传播下,一部分大学生开始对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产生怀疑,严重影响了多年来积累的高校思政教育成果。
2.2 主阵地的影响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格局,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相互渗透,这虽然有利于文化上的相互汲取和借鉴,但不同阵地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冲击。其中,一些经济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而一些决策能力较弱的大学生很难进行理性的选择。这种主阵地的影响直接导致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效果大幅度下滑。
2.3 主渠道的影响
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在各种文化风俗的相互交融和相互渗透中,我国的国民越发对事物的判断相信于个人观念上的选择。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建设中,个人思想观念的优先性大大提高了我国各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教育难度。
3 探索对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策略
3.1 树立开放与民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
在当今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很多思想文化开始发生冲击,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必须要适应当前的文化环境现状,逐渐趋向于开放和民主的教学模式。在树立开放与民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尊重学生的自主认识,而对其不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干预。
3.2 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应该体现出文化的包容性,大力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范围。首先,在文化的选择上要坚持“推陈出新,革旧鼎新,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的原则。既要坚持对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要肯定外来文化带来的积极作用和有利的经验。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继承和借鉴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以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范围。
3.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增强对话消除对抗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课堂就是老师一个人的舞台,而老师只负责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只需要进行知识的吸取即可。这种传统教学方式显而易见有很多弊端,不但使课堂无趣枯燥,学生被动掌握的知识也不牢固。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增强对话,注重于学生的沟通、讨论和学生个人见解的表达,在师生共同的实践中得出一个统一的答案,或者是让老师与同学们提出的不同的思想观念相融合,以消除对抗。这样的教育方法不但能够在实践中让学生对课堂内容印象深刻,而且也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单一授课学生对部分内容不理解的情况。
3.4 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性
在多元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要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性,坚持的地位,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坚决不进行思想的多元化。在坚持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分析中国当前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让学生在掌握重要理论知识的同时,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实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以及育人、教人的目的。
3.5 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234-01
大学生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就是最为宝贵的人才资源,同时也是祖国和民族的发展希望。然而,当今社会中,大学生的犯罪情况出现次数越来越多,并且到目前为止,大学生的犯罪情况占青少年犯罪的比例还在不断增长。成为大学生的都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学子,但是最终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对于这些还需要从思政教育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犯罪进行有效防范。
一、大学生犯罪特点及原因
(一)大学生的犯罪特点
1.多样化。该项特点主要是犯罪的种类变得越来越多,大学生的犯罪已经覆盖了我国宪法中,刑法内容的大多数类罪以及种罪,从犯罪的种类来看,大学生的犯罪绝大多数是以伤害型以及财产型的为主。而在近几年,大学生所参与的犯罪活动种类正在逐渐的增多,并且有明显的增长趋势,例如,走私、贩毒、组织等。
2.宽泛化。目前,我国大学生犯罪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各类的大学生都出现在这个范围当中,大学生的犯罪逐渐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犯罪情况的发生正在日益增多。从学历角度来看,犯罪的学生学历包括了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多个层次大学生;从性别方面来看,男性大学生的犯罪占了绝大多数,而女性大学生的犯罪也在不断增加;从专业角度来看,犯罪的主体已经绵延到我国诸多高校所有的专业学生,其中还包括了法律学专业的学生。[1]
3.团伙化和智能化。近些年,大学生犯罪绝大多数都是以团伙的形式进行犯罪,其中所勾结的犯罪团伙绝大多数都为校外人。目前,当代的大学生在犯罪的过程中,采用的犯罪手段要比一般的犯罪手段更加具有技术性、智能性和高危害性,并且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采用网络技术进行犯罪已经成为大学生犯罪的主要手段。
(二)大学生的犯罪原因
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总结起来有四个方面:第一,学生自身因素。大学生会出现犯罪现象,这和他们自身所存在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以及道德修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般有心理障碍、缺失道德责任意识以及错误的价值观,都会造成大学生犯罪情况的发生;第二,家庭因素。家庭的教育和学生犯罪之间有着直接性的关联,一般情况下,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的结构都会让大学生出现犯罪的情况;第三,学校教育因素。大学生在外主要生活的场所就是大学,里面的教育情况对大学生是否出现犯罪有着直接的关联,高校中德育实效性太低、法制教育滞后以及缺失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等,同样会造成大学生出现犯罪的现象;第四,社会环境因素。在该方面,市场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是否犯罪也有很大的影响。
二、加强思政教育预防大学生犯罪方式
(一)加强道德法律的思政观念教育
思政教育课程内容中,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两项教学内容。首先,学校需要建立起一种依法治校的理念,将人文精神融入其中;其次,是建立起一个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的机制,将礼仪制度进行完善的表达;第三,是需要对大学生的管理程序进行严格的规范化和完善化,对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提供合理的保障。
(二)加强心理健康的思政观念教育
大学生的人格健全体现在身体健康成长,社会化的程度提高以及完善的心理发展三个方面。在当今社会中,良好的心理是必要的条件,因此,相关方面需要加强教育:第一,积极开展多种多样形式的心理教育教学活动,其中又包括了对大学生在情绪上的控制,对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的注意以及引导大学生在性和恋爱方面的正确处理问题关注度;第二,建立起较为健全的心理相关辅导以及咨询的机构;第三,将心理方面涉及到的相关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并且与多方进行协同,对大学生在心理方面的健康问题进行共同关注。[2]
(三)加强人文精神的思政观念教育
人文教育关注的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在大学的思政课内容中,要加大对人文精神上的教育,人文精神对于人性以及人主体的地位和价值尊严都有着高扬的精神和高度的关注。因此,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教学的时候,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渗入其中,让他们有更广阔的知识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塑造出一个真善美的心灵,从本质上杜绝了犯罪思想对他们产生的影响。
三、结束语
通过加强对大学思政教育的方法来预防大学生的犯罪情况,这只是有效预防的一个方面,想要更好地对大学生的犯罪情况进行预防,还需要学校和家庭以及社会三者之间共同的努力,才能达到最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