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16:08: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音乐节奏训练教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当代电子乐器是微电子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高科技在音乐领域的代表,是高科技与音乐结合的产物。电子音乐在丰富、充实与拓展传统音乐艺术与乐器功能的同时,又开拓出了新的符合时代潮流与现代人品味的音乐领域和音乐可能性。
早在1870年,德国科隆就有人尝试电声音乐。1920年俄国发明原始的声音合成器。到1965年才发明与生产真正实用的电子合成器。法国音乐家雅尼1981年在北京举办音乐会后,电子合成器与电子琴开始在中国热起来。电子琴指电子管风琴,创始于德国的利希特风琴,1959年日本雅马哈公司研制成双排键电子琴,采用分立元件模拟电路产生不同音色;1983年问世的MIDI(乐器数字化接口)技术的引入,解决了各种不同类型、牌号的电子乐器的兼容问题和由一人同时操纵多台乐器问题。使双排键电子琴成为电子合成器、电子琴和电脑编曲机的综合体,具有音乐工作站的功能。可以说,到90年代初,电子乐器的发展已趋于成熟造型。其主体结构与基本功能已经稳定,并且可以像电脑一样通过更换芯片来实现升级。
电子乐器的成熟与稳定,对于它的普及具有重大意义。在成熟之前,产品更新换代快,技术开发费用居高不下,生产批量受限,产品价格昂贵,寿命短促,难以普及。成熟稳定后,大量生产与广泛销售使售价迅速下降,售后服务周到。同时新技术推广应用使新出品的中低档合成器或双排键电子琴都具有优越的基本配置和功能,以及方便的升级可能性。在音乐史上,乐器始终是音乐艺术的物质基础和技巧源头。在定型的乐器普及中,大量运用和发挥乐器功能的奏法技巧和作品,才会问世。这意味着电子音乐艺术和技巧已具备形成热潮的基本条件。事实上,现在不但在酒吧迪厅和汽车音响中,甚至在街头,都已经常听到铿锵的电子节奏;许多音乐人和歌手也在向电子乐靠拢;而电子音乐专业已在中国九大音院中和一批艺术院系建成。
电子乐器相对于钢琴与其他乐器,已具备了性价比低廉、经久耐用、维修简便等优点,可以放手让学生试演使用,提供操作体验机会。它不但初置成本较低,而且运营成本也低。以很少资金就能建成电子乐数码教室,可以做到一人一键盘(终端),进行集体授课和分别操练,适于因材施教。从而改变音乐课的师徒制手工业式的授业方式,使这与学校的语音教室、电脑教室同样实现现代化和多媒体化。
虽然目前对每种音乐要素如何展现与运用尚需探索,暂无成型的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与教案,但这正是音乐素质教学改革的方向与内容。目前,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
1. 声音音色辨识训练。每种传统乐器只有单一或有限的音色表达能力,电子琴储有人声、各种乐器、各种自然声、生活声和非自然声的数百种音色和音响效果。乐音有音高、音量和音质三个要素。音高即声波频率,在音乐中标准音有固定频率。钢琴与弦乐器只有在调律准确后才可用于训练听音。电子琴自有准确音高,可采用任何音色来训练听辨音高,进行视唱练耳。音量即声压的辨识存在阈值,过低的音量和差别小于3分贝的变化,多数人不能辨别,电子琴可奏出最低可辨音量和它的每3分贝的变化,钢琴对此无能为力。音质即音色,指声波的频谱特性和色络波形。每种传统乐器音色不同,所以难以用钢琴做各种乐器音色辨识训练。电子琴则可用于做各种乐器音色训练。在乐队或室内乐演奏时,电子琴还可代替所欠缺的乐器,奏出其音色的效果。此外人的听觉具有非线性,使不同乐器同奏一和弦时听到新的迭加音色,电子琴可以方便地进行多重音色的迭加。进行迭加音色训练为学生掌握配器,日后进行作曲、改编、配乐打下基础。
2. 节奏律动训练。这是传统乐器难能而电子乐器素擅的方面。可制用电子琴内存的百余种节奏音型和数十种打击乐器,利用其动听的音响和闪烁的节拍提示灯进行演示与辨识,教师可对节奏按基本节奏、变型、常用节奏、古典乐曲节奏类型和现代风味节奏、复杂节奏等纲目进行编排演示;用速度设置器改进速度;并用自动使用功能摆脱乐器操作,以全力进行教学活动。
3. 旋律和弦训练。西方音乐注重和声,即和弦的运用。而和弦的辨识鉴赏,历来是东方学生的学习难点。音乐靠旋律来塑造形象和表达情感,又用和弦来烘托与陪衬旋律。用钢琴、风琴来表现旋律与和声进行,需要较高的演奏技巧,有时还要做专门练习,并且它们所能表现的和声单一有限。可以说,我国的音乐素质教育从未真正解决过这一难题。电子琴的自动和弦功能,包罗了音乐中使用的各种和弦,其演奏技巧简单易学。因此可随所需音乐节奏与织体,轻松地奏出不同的和声效果,又可通过动听的音响,促进学生领会。也便于学生复习和练习,提高其辨识和弦和欣赏、运用和声的能力。
4. 音序移调训练。复调音乐是西方古典音乐的主体与顶峰,是学习调性调式和曲式曲体的必由之路。以传统乐器演示复调音乐要用乐队,而且吃力费时效果差,电子琴的音序功能使教师可以逐个声部分别录入再加合成,在演示中又可以分声部讲解聆听,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电子琴录音功能使教师可以积累每节课的教学资料,保存或交流。在再次使用时可像放CD盘一样,根据新学员情况改变音色、节奏、速度,甚至移调,而不必再演奏乐器。5. 音乐欣赏。综合利用电子琴的多种功能,尤其是录音、节奏提示,音色与速度变换,移调能力和音响效果,经过一定选曲准备与编排,一台电子琴就是以构成交流的音乐欣赏课的基本设施。
“凡是有人类足迹的地方就有音乐”。音乐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的一种最古老的艺术。音乐来源于生活、表现于生活,并如同阳光一般地充满我们的生活。幼儿时期的音乐教学对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幼儿沉浸在美妙的音乐环境之中,如在幼儿来园时播放一些愉快、轻松的音乐;午餐时听一些优美、舒缓的音乐……愉悦的旋律可以启迪幼儿美好的心灵,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增加幼儿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论的三大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并指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他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因此我们认为,幼儿园的教学更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融于其生活,让生活与课程有效整合,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为此,我们进行了幼儿园音乐教学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在教学中努力把音乐与幼儿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一、教学素材选择生活化
音乐素材生活化就是要把幼儿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内容作为音乐教学的题材,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在学习活动、游戏娱乐中生成新的知识。《纲要》中也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选择,即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
大班教唱歌曲《为什么》,就可以将幼儿生活常见的一些自然、科学现象唱到歌曲里;小班教唱歌曲《春天》,也是将一些常见的符合季节性的特征唱到歌曲里,通俗易懂,幼儿极感兴趣;在《表情歌》中,幼儿更是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情绪感受来体验歌曲……在国庆节时选择大班京歌《我是中国人》,可以对幼儿进行情感渗透;三八节时选择《好妈妈》,可以引导幼儿在学习歌曲的同时增进爱妈妈的情感等。
在每次音乐教学之前,我们应努力地去钻研教材,把音乐与幼儿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有效整合,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音乐欣赏教学《单簧管波尔卡》中,抽象的音乐内容使幼儿难以理解,也给教师教学带来困难,难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验音乐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将教学设计为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请幼儿倾听老师创编的故事《柳树姑娘》,让幼儿知道柳枝在不同的风吹动下,会有不同幅度的飘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第二个环节,请幼儿欣赏乐曲,感受哪段音乐表现的是“柳条在轻轻地飘动”,哪段音乐又是“柳条在大幅度飘动”,让幼儿通过自身倾听主动感受音乐的性质;第三个环节,引导幼儿根据音乐创编柳条飘动的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认识与理解;第四个环节,合作创编动作,提高幼儿对音乐的表现力与创造力。整个活动中,我始终坚持“生活化”,利用幼儿非常熟悉的柳条来贯穿课堂,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对音乐的理解就迅速而准确。
所以,只要我们善于运用生活化的素材,许多经典的名曲、时尚的流行音乐都可以让我们的音乐教学更加具体化,便于幼儿理解与学习。
二、教学过程设计生活化
1.感受音乐――生活化。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丰富幼儿的情感,提高审美情绪,塑造美的心灵具有重要意义。在音乐教学中,可以从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出发,激发幼儿欣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在小班音乐《这是小兵》的律动教学时,我先提问:“上幼儿园了,你有没有学会什么本领啊?”这一生活化问题的导入,引导了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交流,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消除了刚接触正规集体音乐教学活动带来的紧张不安感。接着我又随着音乐(用《这是小兵》作为背景音乐)做“立正、敬礼”的动作,让孩子们猜猜我在干什么?孩子们对猜测动作很感兴趣,大家争先恐后地热闹开了,学习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在此基础上我又让他们相互学习动作,相互猜测对方在做什么动作,孩子们都表演得很起劲。在孩子们掌握基本的动作后,我适时引导:“小朋友真能干,学会了这么多本领,还学会了和叔叔一样立正敬礼。叔叔还会什么本领呢?我们一 起来听一听,比一比谁的小耳朵最能干!”孩子们一下子安静下来,仔细地聆听歌曲。
整个学习活动围绕“你会什么本领”这一生活话题,充分调动幼儿的生活积累,把生活融于教学中,让孩子们带着一份真情、一种兴趣去体验音乐,而音乐的直观形象又引导幼儿鉴赏,享受到音乐的无穷乐趣。
2.情景教学――生活化。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如果把音乐知识转化为幼儿能理解的生活游戏,使抽象的音乐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便能唤起幼儿学习音乐的信心,提升他们学习的欲望。
在小班音乐教学中,我们经常运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解决难点,获得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韵律活动《伊呀伊呀哟》的教学目标中,要幼儿掌握|x x | x x |和|xx x |的节奏。为了能让幼儿比较容易地区分与接受这两种节奏,我把这两个节奏形象地设计成了“走”和“踩”。在引导幼儿学习两种节奏时,运用故事的方法,在故事情景中训练幼儿的节奏技能和反应能力。教学过程如下:小猫要过生日了,它准备了好多好吃的东西招待朋友,香香的味道引来了蟑螂。小猫轻轻“走”过去(教师根据音乐节奏|x x|x x|做“走”的动作),用力地“踩”(教师根据音乐节奏|xx x |做“踩”的动作)……唉呀,蟑螂好多(事先布置好许多蟑螂图片在教室里),小猫一个人踩不完,你们愿意帮助它吗……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始终沉浸在故事情节中,在情境游戏的表演中通过“轻轻走”和“用力踩”来区分|x x | x x |和|xx x |这两种节奏,在感受音乐的同时产生无穷的兴趣,享受了体验音乐的乐趣。
3.表现创造――生活化。音乐是一门能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大多数的孩子热爱音乐,并愿意表现音乐。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设计教案,将教学过程转化成幼儿熟悉的生活情景,则能使幼儿在音乐中享受美的愉悦。
在《理发师》教学前,我为幼儿准备了许多道具,如剪刀、吹风机、梳子等。在熟悉歌曲旋律时,让幼儿边听《理发师》的音乐,边扮演理发师和顾客。幼儿对理发并不陌生,所以表演起来个个兴致高昂,有板有眼,真像一个个小理发师。在教学中,我给孩子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引导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体验生活,从生活经验中来学习歌曲。《理发师》中的歌词正是幼儿表演的内容,所以当游戏结束后,幼儿对歌曲已基本熟悉,在开展角色游戏的时候,“小理发师”们还能边工作边哼唱歌曲呢。
在音乐教学中,我经常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给熟悉的歌曲创编歌词或改编部分歌词,既增强了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培养了幼儿的创造能力,还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学唱小班歌曲《妈妈我要亲亲你》这首歌曲时,我就问小朋友:“你家里还有谁呀?你想亲亲他们哪里呢?”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以及对家人的情感,很快地就创编出了新歌词:爸爸我要亲亲你,亲亲你的耳朵……奶奶我要亲亲,你亲亲你的大手……幼儿一边创编歌词一边表演动作,将音乐领域的教学方式也整合起来,让幼儿在体验成功的快乐时更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亲人的情感。
三、教学拓展方式生活化
音乐要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才是最重要的。我经常鼓励幼儿用绘画的形式把自己感受到的音乐形象描绘出来,引起幼儿内心世界的强烈共鸣。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个活动,一个个兴致勃勃,积极地展开想象,把美妙的音乐变成了流动的线条和绚丽的色彩。哪怕只是一条曲线,一个色块。用绿色表现了广阔田野的勃勃生机,用红色表现热烈欢快的喜庆场面……都表达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幼儿接受音乐也并非局限于正规的集体教学中,区域活动也是他们表现音乐、探索音乐的场所之一。我们会在音乐表演区中准备各种优美、动感的儿童乐曲,引导幼儿在活动中逐渐吸收不同风格的音乐,懂得接受周围环境中适合自己的音乐,让幼儿的音乐天地更为广阔。在音乐区中,我们向幼儿提供的乐器都是运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而成的,有棒棒糖盒做成的“沙球”、饼干盒做成的“大鼓”“小鼓”、小木片涂上颜色做成的“五彩响板”……为幼儿创设原生态的音乐工作室,他们可以在里面尽兴地表演、尽情地表现。为了更进一步地满足他们的创造力需求,我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在活动区域中提供丰富的废旧物品,引导幼儿自己设计、自己创造、自己动手尝试进行打击乐器的制作。在唱唱、跳跳、玩玩、敲敲打打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从而增强幼儿的音乐节奏感,提高辨析音乐的能力,促进动作的协调,发展其想像力、创造力,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家园共育是幼儿园教育的一大特点。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怎么样让幼儿将音乐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呢?通常我会定期向家长发放资料,告之主题教学的内容。一方面让家长了解我们的教学,另一方面也能引导家长和幼儿进行互动与亲子交流。
在“三八”妇女节时,幼儿学习了《不再麻烦好妈妈》,我就要求孩子们回家把这首歌唱给妈妈听,并且向妈妈说一句好听的话,帮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重阳节时,我们要求幼儿将学校里学到的歌曲、舞蹈回家后给爷爷奶奶唱一唱,跳一跳……在把音乐与孩子生活结合起来的同时,也渗透了德育的内容。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4-025-4
民族舞教师作为教育者,首先应该明白现代社会提倡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指发展人的身心最基本品质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国民素质和民族素质,要求整个教育全方位的实现三个转变:即把单纯培养少数拔尖成才转变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把单纯注重智育转变为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把基础教育片面的为科学服务转变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那么,怎样实现这三个转变呢?这在教育工作者面前既是个十分紧迫的任务又是十分现实的问题,我认为要尽早实现“三个转变”,必须要有一套适应素质教育的优质高效的教学方法,我归纳一下主要有三个方面:
(1) 教师必须要有对所教学科系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且具有一定广度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并能恰当地融入本学科教学之中;
(2)教师对教材内容必须有完整,深刻,全面的理解和掌握,教学语言必须准确生动,演示熟练准确;
(3) 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想象力得到提高,从而在学生的不断进步中体现其教师的教学成果。
归纳的这几点只能非常粗浅的说明普通教师要注意的教学方法,而舞蹈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则具有更多的专业性。而舞蹈教师分为很多种:基本功教师,排练教师,身韵教师,舞蹈理论教师,民族舞教师等等,每一门舞蹈课的教师因所授课程内容的不一样,所以在教学方法上,训练学生的目的也不一样。因此,笔者将对民族舞教师所应具有的专业素质进行分析与阐述。
1 具备舞蹈最基本的专业素质
1.1 自我表演能力和传授表演的能力
“一个成功的舞蹈教师,必须是一个成功的舞蹈表演人才。”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在做演员的时候,他对某一个动作的理解能够作到最直观的感受,在完成动作的同时,能够体会到这个动作的运动路线,动作幅度和身体运动空间等等感受,这些都是今后在教学过程中最宝贵的财富,有了这些直接经验体会,才能使在教课过程中对这一动作的运动原理,舞蹈身体的最大极限上有清晰的思路,从而更好的指导教学。
一个成功的演员在表演上的功底肯定很好,而在表演方面不仅要只有身体的表现能力,还有情感表现能力,情感表现能力的最直接方式就是表情的运用。作为专业民族舞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表情不光只有一种表现的方式,这要根据所跳舞蹈的情感表达进行表演。
1.2 对六(七)大民族的舞蹈的基本掌握
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的课程设置上主要以藏、蒙、维、朝、傣(彝)汉几大民族作为训练核心内容,所以作为传授者来说掌握这几大民族的舞蹈方式来说是必须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形式多样,如:藏族有碾步、踮步、果谐、卓等等;蒙古族有甩手、马步、绕腕、鄂尔多斯等;维吾尔族有赛乃姆、刀郎、赛乃开斯、切克特曼等;朝鲜族有古格里、踏令、安旦、阳山道等;傣族有大鹏、小普哨、嘎光、孔雀飞等;彝族有踩桥、拐腿等;汉族有手绢花、圆韵、双颤等这些都是作为以靠民族舞为办学特色的我们应该必须掌握的,而且应该掌握的纯熟,使得在示范时能够准确无误,学生在低年级的单纯模仿中能够作到模仿准确。
1.3 相关舞蹈学科的基本掌握
我认为现代民族舞教师除了应具备自身民族舞的基本知识技能以外,还应该掌握芭蕾舞,古典舞,现代舞等相关知识技能,每一门学科不可能承担起培养一个舞蹈演员所应具备的全部知识技能,能力是多方面的,不应该任意削弱任何一门课程或割裂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掌握其他相关舞蹈学科都为教好民族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古典舞中掌握“圆韵”的训练和少数民族民间舞中强调的圆韵是一样的,同样是以腰为根源。再如现代舞中强调解放身体乃至全身最小的部位,这和我们蒙族舞中“软手”解放手指关节也是有着丝丝联系的,总之,掌握好其他舞种门类对指导民族舞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 具备编写系统教材的能力
教材是具体规定一门课程所应传授的知识技能的内容,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教师在教课前必须认真备好教材。系统的教材应该要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范围广度,还应该规定他们可能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深度。
科学的系统是客观事物的发展和内在联系在意识上的反映,系统的科学知识各个部分之间都有他内在的逻辑联系,某一部分知识总是以另外许多知识为基础,必须学会基础的知识,才能学习这一部分的知识,教材的编写就应该按照这样的逻辑顺序来组织,另一方面还应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识活动,所以教材的系统性还要根据心理程序来组织,教材的逻辑程序和心理程序相结合。
系统的教材应包括教学大纲、教案、教学法等内容,这三部分是教材的主要内容,教师应对自身所授的课程在教学大纲、教案和教学法上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在教学大纲上要对所教的民族舞种类进行严格的划分,重点培养学生身体的能动性和适应性,使学生掌握不同的民族舞蹈风格。并说明授课目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和授课时数,指出所教班级在这一学期里所应该达到的标准、要求。其次教案工作。教案是教师为教学而准备的书面授课计划,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书面依据。在编写过程中,应写出某一时间段授课目标、内容和所教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教授动作的先后顺序。再次教学法的编写及运用。舞蹈课的教学法一般是言传身教似的,老师的授课方式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的教学法应该多种多样,就我个人而言,喜欢与学生互动式的“提问-讲解法”,即学生提出对动作的疑问,老师给予解答,这样的教学必定事半功倍。又如“相互欣赏法”,即某同学进行单独表演,而其他同学“欣赏”,过后提出舞者的毛病,这样舞者知道了自身的问题,也是对“欣赏者”的一种提醒,使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避免同样的问题在自身出现。所以教师应注重教学法的运用并在教材中写出自己的教学法。
民族舞教材编写结构在总体上呈现出两种形式:1、直线式:就是把一门课程的教材组织成为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教材基本不重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2、螺旋式:则在不同教学阶段,使教材内容重复出现,但逐渐扩大范围和加深程度。这两种形式在我看来还是比较成功的,教师应该在这个总纲指导下完成自身对教学大纲、教案、教学法的编写。
舞蹈教材的编写不同于其他学科教材的编写,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民族舞蹈教师在编写教材时应该注意到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典型性、训练性和艺术性,这样就能更好的指导学生科学的训练,不是盲目的今天练练这,明天练练那。所以,教材编写的好坏与否也是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的好坏与否,因而我觉得在编写教材备课方面也是衡量民族舞蹈教师的专业素质高低的评价标准之一。
3 具备深厚的音乐素质能力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这一句话说明了音乐和舞蹈是分不开的,是血与肉的结合他们之间是相互帮助,相互升华的关系
音乐包括旋律与节奏两部分,我觉得民族舞蹈教师应该在民间舞蹈课上着重注意对学生处理舞蹈节奏的能力进行训练
在远古时期,没有旋律但是人们就伴着生命跳动的节奏进行舞蹈,在现代阻碍舞蹈发展的“歌伴舞”中,我们只能听到优美的旋律,看到与旋律“合拍”的舞蹈动作,基本没有节奏的处理,而作为一部舞蹈作品来说,不光要有准确的合拍,而且要有很好的节奏处理变化。民族舞蹈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很以来于音乐节奏的变化,改变舞蹈节奏就必然改变动作在时间、空间、力度、流畅度上的变化。如:马跃教授的《草原茫茫》开场一段就在快节奏的音乐旋律中处理动作节奏,使动作慢做,达到一种太阳初升时朝气蓬勃的意境。苏自红和色尕教授编创的藏族双人舞《天唱》中间有一幕,女主角死后退到后场换装时男主角的动作没有按照音乐的旋律来做,而是加快动作的幅度,忽大忽停从而表现痛失爱人的悲伤心情。再举一个简单例子,拿一个八拍的舞蹈节奏为例,动作可以在前三拍由小做起,在第四拍时加快,第五拍时强调幅度,在第六拍时达到整个动作,在第七拍和第八拍突然禁止,所以,舞蹈节奏的处理对于跳好舞蹈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现今节奏处理的运用已成为舞蹈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教会学生如何处理节奏是一个很现实又必须要训练的问题
4 具备继续挖掘原生态舞蹈、保持现有教材成果,融入符合民族舞蹈发展方向的新时代物质的能力
个人对信息的占有量和运用往往决定着自身的发展,在信息把握方面教师的意识应该超前。民族舞蹈教师的自身专业信息在早期来源于向民族地区群众、民间艺人学习,而现在我认为当今的民族舞蹈教师的专业信息基本来源于课堂,没有很好的向群众和艺人们学习,还是应该多去民族地区采风,搜集更多的民间舞蹈素材,然后整理提炼,融入课堂中去,这样不仅丰富了自己的教学成果,也能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不使每一届的学生所学知识重复,应该不断在保留原有好的成果基础上翻新,这样使得教材不会陈旧,不会失去生命活力,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去年在北京舞蹈学院的广场上有一群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民间老艺人献艺。我有幸观看了他们的表演,看后感觉是新鲜,在新鲜之后给人的思考是他们虽然业余,动作也极其简单,但是他们那种对原生态舞蹈动作,舞蹈情感的诠释让人将在舞台剧目上的民间舞相比,更觉得他们所跳的舞蹈更应该称为“民间舞”。虽然这二者同属于当代民间舞的行列,不能与之混为一谈,但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他们的民间舞是真正来自于民间,没有经过半点修饰的民间舞,当然我们的民间舞训练课是老一辈教师们从上百上千的类似于他们的这种民间舞蹈中提炼出来的,是为解放和训练人体各部位的能力而编创的,特点是训练性,但它只是作为一个基础,为的是使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训练之后更好更快的适应不同的民间舞。
当今社会是满地都是手机,满天都是飞机的信息时代,任何事物都在发展,民族舞蹈也是一样,很多新的事物出现。民族舞教师应该有这个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好的东西留下融入教学,将不适应我们民族舞教学的东西剔掉,按照当今民族舞蹈的发展来看,我认为现在的一些民族舞蹈根本就不能称之为民族舞蹈,更应该说是现代舞,或者说是杂技,它们将这几个艺术门类或相近课程混淆,弄得“莫名其妙”。照这个方向发展是不利于我们中国民族舞蹈发展的,而我们中央民族大学的民族舞蹈教师在这点上是做得比较好的,我们在民族组合、剧目安排上也加入了一些现代的东西,只是我们更巧妙的加进去,让人不能轻易察觉而已,有人说我们是“守旧”,但我想说这并不是“守旧”,每个学校探索的道路不同,我们只是开辟了另外一种表现民族舞蹈的道路。但时间能够证明一切,相信再过十几二十年,谁能守得住“最纯粹最原始”的民族民间舞,谁就是最棒的。而对个人来说,谁能将最地道最纯粹的民族民间舞保留在手中,他就是最棒的,就是民族舞蹈界中的“国宝”,具体到现在来说民族舞教师则应该在平时利用业余时间,走出课堂,走向远离课堂以外的民间,寻找第一手材料和信息,走进民间去了解和吸收原生态的舞蹈文化是民族舞教师的又一专业素质。
5 具备基本文化素质
民族舞教师应具备包括对所教民族舞蹈的相关知识,再以文学、美学、艺术理论等各方面的理论文化加以辅助的基本文化素质。
首先,民族舞蹈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生某一个民族舞时,应先把这个民族的特点,如:人口多少、分布的地域状况、、生活情况、习俗、为何会形成这一民族舞蹈风格等诸多因素告诉学生,使学生在跳这个民族舞之前有所了解,使学生在掌握风格方面能够顺利一些。
其次,在文学方面应该有一些底蕴。在我们身边就有一个很好的榜样:马跃教授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集教、编于一身的学者,不可能是因为单纯的有舞蹈方面的功底,正式因为他有很深厚的文学底蕴,所以每编创的节目都是有思想、有内涵的深度节目,给人在欣赏之后有思考的遐想空间,这样就说明文化底蕴的深浅程度极大的关系到民族舞蹈教师个人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民族舞蹈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关系到民族舞蹈教师在个人的发展空间上的程度高低。
再次,还应该对美学、艺术理论等有所了解。美学直接影响艺术的发展,广泛的了解和学习各种美学思想有助于教师自我美学判断和自我美学思想的形成。而艺术理论方面的文化能够使民族舞蹈教师具有深层的思考民族舞蹈的创编、传承等的能力,形成对民族舞蹈的自我理论观点,重视自身对民族舞蹈理论意识的培养,成为学者型的民族舞蹈教师,所以基本文化素质是民族舞蹈教师应该具备的。
总之,作为民族舞蹈教师来说,具备的各种专业素质应该很多,本文只是谈了我自己的一些看法,且谈的只是我认为更应该具备的某些因素。
时展到今天,民族舞蹈教师应该是具备多种专业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样,“往下”在教课中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往上”为做学者型的舞蹈教育家奠定了基础。
所以我认为民族舞蹈教师在具备了自己民族舞专业素质以外,加上具备编写系统教材的能力,音乐素质的能力,把握民间舞蹈信息走向的能力和基本文化素质的能力之后,才能真正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合格的民族舞蹈教师。
参考文献
1平心主编.舞蹈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二、体态律动充满即兴的音乐教学
体态律动,顾名思义,与身体动作密不可分。它由现代音乐教学法的开创者、瑞士音乐教育家爱弥儿雅克达尔克罗兹( Emile Jaques-Dalcroze) 创造。体态律动教学法从人的身体出发,肢体动作将音乐与内心联结,律动表达的是所听到的音乐( 诸如节拍、节奏、音高、乐句等) ,律动也表达内心感受。身体律动与即兴创作是体态律动教学法区别于其他教学法最重要的两大特色。
在现代音乐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而成功地将即兴引入音乐教育中的也是达尔克罗兹,他所创立的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中,即兴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其理论体系最终得以完善的标志。他把即兴创作发展成为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伴随音乐学习的各个环节、培养想象力、创造力的教学活动。这既是音乐创造的过程,也是音乐表演的过程,同时还是音乐鉴赏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既能锻炼孩子们敏锐的听觉、精确的节奏感、良好的音乐形式和结构感知力,同时也能培养孩子们丰富的音乐想象力与创造力。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创始于1905 年,1902 年达尔克罗兹在瑞士音乐节向全世界阐述了基本的体态律动教学法构思,1905 年开始了这一崭新教学法的实践探索。达尔克罗兹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他所生活的时代,不仅在艺术领域出现了印象主义、民族乐派; 美学思想出现了表现主义、形式主义; 在教育哲学思想方面,出现了现实主义、存在主义、经验主义、行为主义等思潮,这些都是培育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思想的精神沃土。
在身体动作与音乐的关系方面,他有着独到深入的见解。他视音乐为源自人心深处的情感,是情绪、物质、生命的直接投射,且音乐的节奏比旋律更接近人的本能的灵性; 音乐唤醒人的内在感觉,音乐中所有的节奏都起源于人类的身体,随着时间其形态和组合也跟着变化繁衍。音乐是建构在节奏和力度上的艺术,它赋予身体动作风格,用情感激发动作,然后身体的律动又进一步激发人们的音乐情感,两者相互影响促进; 身体动作中的不同姿势形态,是人们将内在非意识及意识性的感觉带到外在世界的通道,身体联结了音乐与人的内在感觉。
在对待即兴这一问题上,达尔克罗兹的态度是极其明确的,他认为即兴能够发展学生快速、明确地表达某一音乐的思想和感觉,也帮助学生获得一种综合想象、自然以及感性地运用音乐节奏与旋律素材来创造音乐的能力。然而,即兴并不是随性或者任性而为,体态律动教学中的即兴是建立在一系列常规性、规范性的音乐教学基础上的有结构的即兴。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中,即兴创作的结构性依赖于多种媒介进行音乐教学与音乐表演,例如身体律动、语言、戏剧、歌唱及乐器演奏。每节课上,学生都会在基本的音乐本体内容学习后,进行某些形式的即兴,例如语言的即兴、歌唱的即兴、乐器演奏的即兴等。而学生的即兴有赖于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引导,需要在老师演奏、演唱等多种即兴氛围的熏陶下才能得以激发。
三、有结构的即兴教学与音乐创造力培养
现代心理学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潜能,每个人的创造力潜能在正确的教育以及适当的环境中都可能提高。创造力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一般领域的技能,但是现在的观念似乎转变为创造力是一种特定领域的技能。美国华盛顿大学创造力研究专家基斯索耶博士认为创造力是要区别特定领域的: 一个人在某一领域中变得具有创造力,是通过理解和训练来帮助其发展出在该领域的创造潜能的。研究证明,一个人如果在某一方面表现出创造力,则需要他在这个方面具备非常丰富的专家知识; 也有一些研究发现,如果创造力的培养是关于某个具体学科,则会更有效果。
那么,在教育过程中哪些因素可以对创造力的改变形成影响呢? 索耶认为创造力的教育必须是特定领域的: 为帮助学生在某一科目更具有创造力,则该科目必须以一种能让学生获得认知理解的方式教给学生,这样这些知识便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变得更具创造力。讲授式教学是典型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记忆知识来进行的。这种形式的教学会带给学生相当表面的知识结构,而不会形成能够支撑创造性行为的认知理解。对于创造性行为来说,学生必须获得深层的概念理解,而非表面的记忆。他们需要教学向他展示知识之间的关联,而不是以一种孤立的方式记忆微小的主题。这些学习方式更有可能支持迁移( 将所学知识用于更大范围的能力) 和适应性专长( 将所学的东西创造性地应用于新问题的能力) 。索耶在《创造力的涌现》一文中充分论证了有结构的即兴对于创造力涌现性的作用。创造力的涌现性,通俗地说,是指创造力的不可预测性。研究者通过对充满即兴性表演的剧院进行了长期的观察与分析,得出创造力涌现性呈现出来的不同类型与激发创造力涌现性的条件。基于建构主义的原则,深度的有效学习需要以一种不可预测的即兴的方式展开,而这种即兴的方式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中是不存在的,传统教学没有不可预测性,没有即兴,因此也无法形成创造性学习,激发创造力。因此,索耶认为创造性学习的条件: 必须是部分地即兴,部分地涌现,也必须有设计良好的结构。
上述研究为体态律动教学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提供了学习科学研究的依据。首先,这是具体学科的创造力音乐创造力的培养。其次,体态律动音乐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在必要教学媒介基础上的即兴,也就是有结构的即兴。在笔者的体态律动课堂中,可以在现场教学过程里清晰地观察到,学生的即兴表现和音乐创造力,可以说充满整个课堂,无处不在。这些音乐创造力表现为富有个性的身体动作与音乐的配合,运用指定调式音阶的即兴旋律创作( 歌唱或者弹奏) ,节奏的创意组合,语言与节奏、音高的创造性搭配,而且在一定音乐情境下,视觉艺术( 如绘画) 的创作也变得轻而易举等等。
那么体态律动课程中的基本结构具体是什么呢? 首先,音感训练。达尔克罗兹音感训练的目标近似于我们通常熟知的视唱练耳,即需要用耳朵听辨出音高、音程、和弦的不同特质,以及音色的明暗、节奏的长短快慢、力度的强弱变化、和声的色彩、调式的色彩等。这些内容的学习运用有别于传统讲授和机械训练的方式。其次,音乐节奏律动。内容包含指挥、立即反应,根据基本拍、速度、力度、规则拍子、不规则拍子、卡农等要求进行的身体律动。第三,乐器与歌唱即兴。键盘和声、节奏模进、重复与对比,与音乐相关的弹奏与演唱的即兴表演等。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要培养音乐创造力,首先要进入到音乐的情境,对音乐本体的要素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体态律动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与方法可以说为培养音乐创造力提供了索耶所说的结构。然而这样的结构只是体态律动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还有对音乐创造力同样有价值的即兴部分是如何实施的呢? 体态律动课程中的即兴与基本的结构存在着一定的一一对应关系。例如,音感训练中的即兴、身体律动中的即兴和即兴乐器演奏。这里笔者根据自己在课堂中的身体律动部分的即兴教学案例《海底世界》,谈一下学生的即兴表现。
课程伊始,学生赤脚围成一个圆圈进行身体律动的热身。快速反应是身体律动中常用的音乐律动方式,做法之一是学生以音乐为指令,音乐响起时,按照音乐的某个要素( 如节拍、节奏) 进行走、跑、跳等律动,音乐停止时,学生的动作也马上停止。在通过快速反应热身之后,学生建立起了对音乐反应的敏锐,集中注意力。之后,教师根据学生当天的热身情况,即兴弹奏出带有水感觉的音响,音乐可以是缓慢的、急速的、温柔的或凶猛的。教师通过即兴演奏的音乐和语言引导学生想象这是一个海底世界,里面有很多海洋生物,比如小鱼、水草、珊瑚,等等。同时,教师即兴创编出表现这些生物的动作,请学生们模仿。紧接着,老师即兴地改变音乐的个性,请学生用心听音乐,音乐变化了,海洋生物也从小鱼变成了大鲨鱼,从一颗细细的水草变成了一大簇水草,那么我们的身体动作怎样随着音乐的变化改变,怎样表现出这些不同的海底生物呢? 从本人教授5 至6 岁儿童的观察发现,在本课例中,儿童身体的律动会随着音乐性格的改变而在动作的幅度、行进的速度、肢体动作的快慢程度上有所改变。且儿童的动作不会一直重复模仿教师起初的身体律动,而会寻找新的乐趣,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变化。尤其在观察到其他同伴改变动作的情况下,会有越来越多的儿童尝试做出自己的创意。此时,教师的适度鼓励和表演,会更加有力地激励儿童形成富有个性的身体律动创造。这个课例比较典型地展现了身体律动从模仿到集体合作,再到群体互动,最后达到个体身体律动创造的完整过程。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这一创造力的表现形式为身体律动,但这一切的创造源泉来自于儿童对音乐的感受,是结合了音乐感受、音乐想象的创造力的展现。
在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中,教学生音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通过教,进而促成学生的即兴表达与音乐创造力才是一个完整的小循环,在完成一个小的创造循环后,再进入到下一个有结构的即兴教学循环。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种有结构的即兴教学中促成的音乐创造力是这一教学体系的常态,教师与学生在每节课上都会有相当多的即兴与创造,而不是难得一见的顿悟式、灵光乍现式的创造力。
四、儿童音乐创造力的培养需要音乐教师转变传统接受主义教学观
像体态律动教学法这种有结构的即兴教学对儿童音乐创造力的促进是非常容易观察到的,如今类似的体验式音乐教学受到社会培训机构和家长们的追捧,学校音乐教育系统也开始试图从中吸取养分进行教学改革。但目前在中国能够独立设计课程、实施教学的音乐老师屈指可数,可以说,这类师资远远无法满足学校、家长和社会的音乐教育需求。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下两点:
一是从业音乐教师的传统接受主义教学观根深蒂固。从培养儿童音乐创造力的观念上看,虽然音乐学科在人们的观念里是最具有创造性的学科,但在实际的儿童音乐教学中,很少有教师们认为音乐教学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无论是器乐教学一对一的师徒式授课,还是学校音乐课程的班级授课,大多数的音乐教师几乎很少关注音乐创造力,对这一素养的培养也表示束手无策。目前的音乐教学表现出的诸多传统接受主义特征,与培养学生音乐创造力格格不入。例如:
1. 音乐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我怎么教,你就怎么学,听话被视为优秀的学习品格; 老师较少为学生提供活跃、自主、个性的发展空间。
2. 音乐教师习惯运用授受式的教学方法,主张按照老师要求勤于练习就能达到效果。高效地灌输和大量地训练被视为好的教学。
3. 音乐教师习惯于花费极大精力学习掌握把控课堂的技巧,将音乐课的教学设计为逻辑性强、可控性强的文本教案,严格依照教案教学,忽略学生的课堂反应。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学唱歌曲《早上好》
2、歌表演《早上好》
3,节奏练习;儿歌《上学歌》
教学目标:一、通过听唱学习歌曲《早上好》,体验歌曲变拍子的不同感受,让学生体会歌曲抒情、活泼的音乐情绪,
二、通过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三、通过歌表演的学习与表演,体验乌干达人民真挚、友善的情感和爽朗明快的性格。
四、通过读儿歌《上学歌》引导学生自由创编儿歌的节奏。
教学过程: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较有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音乐课堂小常识:坐姿、歌唱的常规等。
3:复习课本小知识:小图标的表示作用。
4:节奏练习:读儿歌《上学歌》
要求:完全自由地读出儿歌的节奏,随意但应固定自己的节奏型。
二:新课学习:
1:小练习:随音乐拍手:(二、三节拍子转换练习)歌曲《早上好》旋律熟悉。
2:歌曲学习:[本文转载自文秘站网-找文章,到文秘站网]
1)教师范唱歌曲,引导学生手指书视谱;
2)学生模唱学习歌曲。(二、三拍子转换处要示教师引导一下)
3)通过分句唱熟练歌曲的演唱。
3: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早上好》要求自创运动作,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4:歌表演《早上好》
1)原地练习走步:三拍子:八小节;二拍子:八小节。
2)谈谈感受,同时不相同的地方。
3)复听:自由活动:随《早上好》自由地进行选择活动,(在教室内走走)教师加以指点。但在最大的程度内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感受。
4)排队进行(两个大圆圈)反方向进行。
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欣赏乐曲《森林水车》
2、学唱歌曲《小麻雀》
3、歌表演《小麻雀》
教学目标:一、通过聆听《森林水车》,引导学生动手主动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二、用听唱法学唱歌曲《小麻雀》,指导学生用活泼亲切的情绪演唱歌曲,表达热爱生活的情绪。
三、通过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较有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音乐课堂小常识:坐姿、歌唱的常规等。
3:复习节奏练习(上一课时内容)
二:新课学习:
1:欣赏乐《森林水车》
1)初听,(完整听全曲)。
2)谈谈感想:歌曲唱了哪些内容(水车声、流水声、鸟叫声与太阳初升的感觉。)
3)复听:自由活动:随乐曲《森林水车》自由地进行选择用笔或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时间充许的话,应在最大的程度内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创编能力。)
2:小练习:随歌曲《小麻雀》拍手:(节拍练习与旋律熟悉)
3:歌曲学习:(出示投影片)
1)录音范唱,引导学生轻声哼唱歌曲。
2)教师范唱歌曲,学生小声跟唱。
3)教师弹琴,学生边唱边看书,后教师唱创编部份,但把要求学生编的部份改为只弹不唱。让学生自己进行创编。
4)学生创编整理,(固定歌词内容)
4: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小麻雀》要求自创运动作,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第二课时间的歌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欣赏歌曲《在钟表店里》
2、学唱歌曲《这是什么》
3、表演歌曲《这是什么》
教学目标:1、通过听《在钟表店里》,学唱《这是什么》,使学生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懂得珍惜时间。2、通过律动感受音乐所描绘的钟表的形象,体验轻松愉快的音乐情绪。3、拓宽学习内容(简单的知识整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从而感受音乐丰富的表现作用。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无规范动作要求,但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小练习:
节奏练习
二:新课学习:
聆听乐曲《在钟表店里》
1、导言
2、初听设问:听了这段音乐后的你感觉好象到了什么地方?(钟表店)
3、(1)问:音乐的名字是什么?
(2)简介作者
4、游戏:“钟与表”
(1)复听:在《在钟表店里》的音乐伴奏下各自模仿钟或表的动作。
(规则:选一种与音乐相适应的动作)
学唱歌曲《这是什么》
2:教师范唱歌曲《这是什么》后;让学生猜猜歌中听唱的是什么?(钟)
3:歌曲模唱学习:提示式学习歌曲,(边听录音伴奏边歌谱)活跃课堂气氛。
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通过自编动作表演歌曲《这是什么》
1)引导学生用课前所学习的自选一件打击乐器为歌曲作伴奏;
2)动作创编按句创编;然后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歌表演进行表演;
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欣赏歌曲《调皮的小闹钟》
2、学唱歌曲《时间象小马车》
3、表演歌曲《时间象小马车》
教学内容:一、通过欣赏歌曲《调皮的小闹钟》,感受音乐所描绘的钟表的形象,体验乐曲轻松愉快有音乐情绪。
二、听唱法学习歌曲《时间象小马车》,通过录音与教师范唱,引导学生用轻巧的声音,清晰准确地演唱歌曲。
三、以歌曲《时间象小马车》音乐为伴奏,通过自主创编动作表演,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编创热情。学习用欢快活泼的动作表现自己感受到的意境与情感,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无规范动作要求,但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小练习:
节奏练习
二:新课学习:
1:欣赏乐曲《调皮的小闹钟》。小故事《生病的小闹钟》
1)初听,让学生随着图谱划划,提示学生听小闹钟的特点。
2)复听,鼓励学生进入角色地进行表演,(教师可稍作引导性让学生把小闹钟走动的声音画在课本上)
2:录音范唱歌曲《时间像小马车》;引导学生边拍边轻声随唱,
3:歌词学习: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
歌词)活跃课堂气氛。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通过自编动作表演歌曲《时间像小马车》
自由创编动作进行表演;
后:录音伴奏、学生歌唱进行表演
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第三课童话故事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欣赏歌曲《小天鹅舞曲》
2、学唱歌曲《小红帽》
3、表演歌曲《小红帽》
教学目标:1、通过听《小天鹅舞曲》,唱《小红帽》童话色彩的音乐和歌曲,让学生感受体验乐曲轻快活泼的情绪。
2、通过游戏和创编活动,提高学生分辨音乐情绪,表现不同音乐情绪的能力。
3、唱名“1(d)2(r)3(m)”认识与练习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无规范动作要求,但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唱名认识与练习:
1(d)2(r)3(m)
1=C2/4
12|3—|12|3—|1213|3132|111||
二:新课学习:
聆听管弦乐《小天鹅舞曲》
1、导言
2、初听设问:这段音乐的情绪是什么?(欢快、活泼)
3、(1)问:音乐的名字是什么?
(2)简介作者
(3)讲故事
(4)出示小天鹅跳舞的画面
4、游戏:“小天鹅回家”
(1)复听:在《小天鹅舞曲》中跳舞
(规则:选一种与音乐相适应的舞步跳舞)
学唱歌曲《小红帽》
2:教师范唱歌曲《小红帽》;引导学生边拍边轻声随唱,
3:歌谱模唱学习:提示式学习歌谱,(边听录音伴奏边歌谱)活跃课堂气氛。
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通过自编动作表演歌曲《小红帽》
1)引导学生用课前所学习的自选一件打击乐器为歌曲作伴奏;
2)动作创编按句创编;然后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歌表演进行表演;
3)录音、学生的伴奏、歌表演结合起来表演
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欣赏歌曲《糖果仙人舞曲》
2、学唱歌曲《有一个人在林中》
3、表演歌曲《有一个人在林中》
教学目标:一、通过欣赏歌曲《糖果仙人舞曲》,感受体验乐曲鲜明的梦幻色彩,并引导学生想像剧中人物的形象进行音乐表演。
二、听唱法学习歌曲《有一个人在林中》,通过录音与教师范唱,引导学生用轻巧的声音,清晰准确地演唱歌曲。
三、以歌曲《有一个人在林中》音乐为伴奏,通过自主创编动作表演,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编创热情。学习用欢快活泼的动作表现自己感受到的意境与情感,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无规范动作要求,但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复习《唱名认识与练习》1(d)2(r)3(m)
1=C2/4
12|3—|12|3—|1213|3132|111||
二:新课学习:
1:欣赏乐曲《糖果仙人舞曲》。
1)初听,让学生静静地感受音乐的梦幻色彩;想到什么?(提示:在音乐中听到什么奇特的声音?请用动作表示(钢片琴声)音乐使你想到了什么?)听后浅谈小故事。
2)复听,鼓励学生进入角色地进行表演,(教师可稍作引导性动作引导学生参与即兴表演)
2:教师范唱歌曲《有一个人在林中》;引导学生边拍边轻声随唱,
3:歌词学习: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气氛。
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通过自编动作表演歌曲《有一个人在林中》
1)引导学生用课前所学习的自选一件打击乐器为歌曲作伴奏;
2)动作创编按句创编;然后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歌表演进行表演;
3)录音、学生的伴奏、歌表演结合起来表演
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第四课跳起舞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欣赏乐曲《雪莲献给北京》
2、学唱歌曲《多么快乐多么幸福》
3、表演歌曲《多么快乐多么幸福》
教学目标:一、通过欣赏乐曲《雪莲献给北京》,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感受藏族民歌中高亢嘹亮和欢快活泼的音乐特点。
二、听唱法学唱歌曲《多么快乐多么幸福》,要求学生用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
三、学习藏舞中三步一靠的动作,体验藏族人民边歌边舞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节奏练习:(为舞步学习作小练习)
XXX0|XXX0|XXX0|XXX0||
二:新课学习:
1:听歌曲录音《雪莲献给北京》(规范要求同学们聆听时能看图思考选择动作)
1)谈谈剪纸片《金色的大雁》故事内容
2)复听时可自由选择动作进行表演。
2:学习歌曲
1)听歌曲录音《多么快乐多么幸福》;
2)介绍藏族人民的风俗与服饰(激趣)
3)教师范唱,引导学生小声随唱;并要求学生唱好“查拉羊卓拉”。
3: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4:表演歌曲《多么快乐多么幸福》
1)结合节奏练习进行“三步一靠”的舞步练习
2)录音伴奏:在音乐伴奏下自己地进行练习与表演
小结: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
第二课时
学内容:1、欣赏乐曲《北京的金山上》
2、学唱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
3、节奏游戏:走走跑跑
教学目标:一、通过欣赏乐曲《北京的金山上》,进一步体验感受藏族民歌中高亢嘹亮和欢快活泼的音乐特点。
二、听唱法学唱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通过教师范唱感染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体验藏族同胞歌唱家乡、载歌载舞的情景。
三、通过节奏游戏与师生互动的交流,体验四分、八分的节奏特点,并能听鼓声走与停,锻炼自己的节奏感和内心听觉及动作的反应与控制能力。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学习藏族舞蹈中“甩袖”的动作.
二:新课学习:1:欣赏乐曲《北京的金山上》
1)初听,(完整听全曲)(提示学生随乐曲轻轻拍手)。
2)谈谈所听内容;藏族歌曲的特点与风格.
3)复听:结合学习的“甩袖”与“三步一靠”舞步自由地随音乐跳舞.
2: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学习:(出示投影片)
1)教师范唱歌曲,边唱边指投影歌片;(结合歌曲谈谈青藏高原的风土人情)。
2)学生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指谱,要有明显的强弱与优美感)
3)通过分句唱熟练歌曲的演唱。
4)录音伴奏演唱歌曲.
3:节奏游戏:学生围成两个圆圈,里外对而行;师敲鼓;学生听:鼓声起走或跑,鼓声停学生停。
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舞蹈表演歌曲《多么快乐多么幸福》与《我的家在日喀则》
教学目标:学习藏族舞蹈中“甩袖”与“三步一靠”的舞蹈动作,感受藏族人民边歌边舞的喜庆气氛。体验藏
族同胞歌唱家乡、载歌载舞的节日情景。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二首歌曲《多么幸福多么快乐》与《我的家在日喀则》
二:新课学习:
1:“甩袖”与“三步一靠”的动作复习巩固
2:《多么幸福多么快乐》练习(三步一靠)
3:《我的家在日喀则》练习,(甩袖)
4:分组表演歌曲《多么快乐多么幸福》与《我的家在日喀则》
5:集体表演。
小结: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
第五课爱劳动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欣赏歌曲《海娃的歌》
2、学唱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
3、表演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
教学目标:1、通过听《海娃的歌》,引导学生通过动作来表达对歌曲的理解,并通过想像体验音乐作品“海”的形象与“海娃”的喜悦心情。
2、听唱法学习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引导用柔和的声音、真挚的情感演唱歌曲,让学生感受体验叙述情感的音乐情绪。
3、通过游戏和创编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歌词、动作的创编,提高学生音乐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无规范动作要求,但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小练习:(分别认认、唱唱,)
1、复习1(d)2(r)3(m)
2、音的认识:4(f)5(s)
3、结合歌曲《小红帽》进行练习
二:新课学习:
聆听歌曲《海娃的歌》
1、导言(有关:“海”的:涨潮、退潮的情景与退潮后海滩上会有什么的浅释,以后让学生明白“赶海”的含义。)
2、初听设问:这段音乐的情绪是什么?(欢快、活泼)
3、复听让学生自编动作表演对歌曲的理解。
学唱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
2:教师范唱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引导学生边拍边轻声随唱,歌后谈谈对歌曲的理解
3:提示式学习歌谱,(边听录音伴奏边歌谱)活跃课堂气氛。
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通过自编动作表演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
1)动作创编按句创编;然后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歌表演进行表演;
2)录音、歌表演结合起来表演
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欣赏歌曲《劳动歌》
2、学唱歌曲《种玉米》
3、表演歌曲《种玉米》
教学目标:一、通过欣赏歌曲《劳动歌》,感受体验乐曲鲜明的音乐形象,理解劳动的喜悦与欢乐,并引导学生想像剧中人物的形象进行音乐表演。
二、听唱法学习歌曲《种玉米》,通过录音与教师范唱,引导学生用坚定有力的声音,清晰准确地演唱歌曲。
三、以歌曲《种玉米》音乐为伴奏,通过自主创编动作表演,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编创热情。学习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无规范动作要求,但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小练习:
1、复习1(d)2(r)3(m)4(f)5
2、结合歌曲《小红帽》进行练习
二:新课学习:
1:欣赏乐曲《劳动歌》。
1)初听,(提示:在音乐中听到了什么?《劳动情景》)听后浅述《白雪公主》童话故事。
2)复听,鼓励学生进入角色地进行表演,(教师可稍作“用力”动作引导学生参与即兴表演)
2:教师范唱歌曲《种玉米》;引导学生边拍边轻声随唱;
3:歌词学习: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气氛。
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通过自编动作表演歌曲《种玉米》
1)引导学生自选一件打击乐器为歌曲作伴奏;(沙球为主,采取左一下右二下的方法演奏)
2)动作创编按句创编;然后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歌表演进行表演;
3)录音、学生的乐器伴奏、歌表演结合起来表演
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第六课可爱的动物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欣赏歌曲《鸟店》
2、学唱歌曲《我的小绵羊》
3、表演歌曲《我的小绵羊》
4、游戏《摘果子》
教学目标:1、通过听《鸟店》,引导学生尝试运用乐器或可利用的器皿模拟鸟的叫声,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2、听唱法学习歌曲《我的小绵羊》,引导用柔和的声音、轻快而亲切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通过游戏和创编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歌词、动作的创编,提高学生音乐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无规范动作要求,但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节奏小游戏《摘果子》
二分节奏符:X—、XX
四分节奏符:X、XX
图谱出示、引导学生看图,再分组讨论、说说再在书中划划
二:新课学习:
聆听歌曲《鸟店》
1、初听设问:这段音乐描写的是什么时间?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动物的叫声?
2、复听后
让学生尝试运用乐器或可利用的器皿模拟鸟的叫声
分组表演
学唱歌曲《我的小绵羊》
2:教师范唱歌曲《我的小绵羊》;引导学生边拍边轻声随唱,歌后谈谈对歌曲的理解
提示式学习歌谱,(边听录音伴奏边歌谱)活跃课堂气氛。
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通过自编动作表演歌曲《我的小绵羊》
1)动作创编按句创编;选择合适的地方加上小动物的听声;
2)录音、歌表演结合起来表演
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欣赏歌曲《袋鼠》
2、学唱歌曲《小袋鼠》
3、表演歌曲《小袋鼠》
4、游戏《读歌谣》
教学目标:一、通过欣赏歌曲《袋鼠》,引导学生通过模拟袋鼠进行音乐表演。感受体验乐曲鲜明的音乐形象,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听唱法学习歌曲《小袋鼠》,通过录音与教师范唱,引导学生用轻快、亲切的声音,清晰准确地演唱歌曲。
三、以歌曲《小袋鼠》音乐为伴奏,通过自主创编动作表演,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编创热情。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无规范动作要求,但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节奏小游戏《读歌谣》
学生分组自学歌谣,再读一读(可加节奏乐器为之伴奏)
二:新课学习:
1:欣赏乐曲《袋鼠》。
1)初听,(提示:在音乐中听到了什么?浅述“袋鼠”故事。
2)复听,鼓励学生进入角色地进行表演,(教师可稍作“跳动”动作引导学生参与即兴表演)
2:教师范唱歌曲《小袋鼠》;引导学生边拍边轻声随唱;
3:歌词学习: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气氛。
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通过自编动作表演歌曲《小袋鼠》
1)引导学生动作创编按句创编;然后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歌表演进行表演;
2)录音、学生的乐器伴奏、歌表演结合起来
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第七课小小音乐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欣赏乐曲《百鸟朝凤》
2、学唱歌曲《唢呐配喇叭》
3、表演歌曲《唢呐配喇叭》
教学目标:1、通过听《百鸟朝凤》,引导学生感受民族乐器唢呐的音色与乐曲热情欢快的音乐情绪,体验乐曲鲜明的音乐形象,发展学生的想像力。
2、听唱法学习歌曲《唢呐配喇叭》,引导用活泼欢快的声音、轻快而亲切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通过游戏和创编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动作的创编,提高学生音乐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无规范动作要求,但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二:新课学习:
聆听歌曲《百鸟朝凤》
1、导言(有关:乐曲的小故事入课)
2、初听设问:这段音乐描写的是什么景象?
听到了什么动物的听声?
使你想到了什么?
3、复听后:谈谈听到了多少种鸟的叫声?
让学生尝试运用乐器或可利用的器皿模拟鸟的叫声
学唱歌曲《唢呐配喇叭》
2:教师范唱歌曲《唢呐配喇叭》;引导学生边拍边轻声随唱,歌后谈谈对歌曲的理解
3:提示式学习歌谱,(边听录音伴奏边歌谱、提示衬词“里乐拉”的地方要唱得轻快,有弹性)活跃课堂气氛。
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通过自编动作表演歌曲《唢呐配喇叭》
1)动作创编按句创编;(分句分组演唱,如有可能,可进行二部训练:强弱练习)
2)录音、歌表演结合起来表演
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欣赏歌曲《小乐队》
2、学唱歌曲《快乐的音乐会》
3、表演歌曲《快乐的音乐会》
教学目标:一、通过欣赏歌曲《小乐队》,引导学生分辨不同乐器的演奏方法。感受体验不同乐器鲜明的音色物征,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喜爱乐器的意识,
二、听唱法学习歌曲《快乐的音乐会》,通过录音与教师范唱,引导学生用明亮柔和的声音,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
三、以歌曲《快乐的音乐会》音乐为伴奏,通过自主创编动作表演,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编创热情。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无规范动作要求,但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乐器演奏片段欣赏:
以演奏方法与乐器的音色为主介绍。
二:新课学习:
1:欣赏歌曲《小乐队》。
1)初听,(提示:在歌曲中听到了几种乐器?)
2)复听,鼓励学生模仿乐器演奏进行表演,(教师可稍作动作引导学生参与表演)
2:教师范唱歌曲《快乐的音乐会》;引导学生边拍边轻声随唱;
3:歌词学习: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气氛。
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通过自编动作表演歌曲《快乐的音乐会》
1)引导学生动作创编按句创编;然后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歌表演进行表演;
2)录音、学生的乐器伴奏、歌表演结合起来
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第八课幸福生活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欣赏乐曲《阿西跳月》
2、学唱歌曲《同坐小竹排》
3、表演歌曲《同坐小竹排》
教学目标:一、通过欣赏乐曲《阿西跳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感受彝族民歌中热情奔放、欢腾跳跃的音乐特点,并能以轻快的动作表达乐曲欢快的情绪。
二、听唱法学唱歌曲《同坐小竹排》,要求学生用欢快的情绪与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边演唱歌曲边拍打节拍,体验歌曲的强弱规律。
三、学习彝族舞蹈中三步一抬腿一跳(五步)的动作,体验彝族人民边歌边舞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节奏练习:(为三步一抬腿一跳(五步)舞步学习作小练习)
5/4XXXXX|XXXXX|
左步右步左步右抬腿左跳右步左步右步左抬腿右跳XXXXX|XXXXX||
左步右步左步右抬腿左跳右步左步右步左抬腿右跳
二:新课学习:
1:听录音乐曲《阿西跳月》
1)谈谈彝族同胞的风俗、服饰特点(借助图片或投影片)
2)初听;提示:音乐让你感到是什么场面?彝族同胞在做什么?
3)复听时可自由选择动作进行表演。(引导学生采用新学的舞步)
2:学习歌曲
1)听歌曲录音《同坐小竹排》;边听边拍手、拍腿(教师应引导学生拍出歌曲强弱规律,两遍录音)
2)随教师的歌声拍手、拍腿,(注意学生的拍打的准确)
3)随教师的歌声,引导学生小声随唱;要求学生边唱边拍手(注意学生拍打与跟唱的准确)。
3:歌曲演唱:要求同学在唱好歌曲,并能使用打击乐曲为歌曲作伴奏
1)结合歌曲节奏指导学生打击乐器的准确演奏方法。
2)录音伴奏:分二组,一组演唱、一组伴奏
小结: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欣赏歌曲曲《歌声与微笑》
2、学唱歌曲《西伦达》
3、接龙游戏:《旋律接龙》
教学目标:一、通过欣赏歌曲曲《歌声与微笑》,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感受歌曲中热情奔放音乐特点,体验歌曲欢快音乐情绪。并能区分与《阿西跳月》中的不同之处,
二、听唱法学唱歌曲《西伦达》,通过教师范唱感染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练习边演唱歌曲边拍打节拍,进一步体验歌曲的强弱规律。
三、通过旋律接龙游戏,加深师生互动的交流,引导学生通过旋律即兴创编,积极参加探索声音的游戏,锻炼自己听觉能力、反应与控制能力及与他人的合作能力。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游戏《旋律接龙》
用1(D)、2(R)、3(M)、4(F)、5(S)五音做旋律接龙
注:自由组合,但应用前句最后一个音接着编唱(不管音欠准或节奏型如何,都不能加以评定)
二:新课学习:
1:欣赏乐曲《歌声与微笑》
1)初听,(完整听全曲)(提示学生随乐曲轻轻拍手)。
2)谈谈所听内容;歌曲的情绪.并与乐曲《阿西跳月》比较的什么不同?
3)复听:自编动作进行表演
2:歌曲《西伦达》学习:(出示投影片)
1)教师范唱歌曲,边唱边指投影歌片;(结合歌曲谈谈青藏高原的风土人情)。
2)学生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指谱,要有明显的强弱与优美感)
3)通过分句唱熟练歌曲的演唱。
4)录音伴奏演唱歌曲.
3:节奏游戏:学生围成两个圆圈,里外对而行;师敲鼓;学生听:鼓声起走或跑,鼓声停学生停。
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1:舞蹈表演乐曲曲《阿西跳月》与歌曲《歌声与微笑》
教学目标:1:通过彝族舞蹈中三步一抬腿一跳(五步)的动作,体验彝族人民边歌边舞的气氛。
2:通过我国民族舞蹈中三步一踢腿的动作,感受我民族边
歌边舞的喜庆气氛。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二首歌曲《同坐小竹排》与《西伦达》
二:新课学习:
1:三步一抬腿一跳(五步)舞步复习巩固
2:《阿西跳月》练习(三步一靠)
3:三步一踢腿(四步)舞步练习
4:《歌声与微笑》练习,(甩袖)
5:比较不同处(五拍子与四拍子)
6:集体表演。分组表演歌曲《阿西跳月》与《歌声与微笑》
小结: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
第九课美丽和动物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学唱歌曲《金孔雀轻轻跳》
2、歌表演《金孔雀轻轻跳》
教学目标:一、听唱法学唱歌曲《金孔雀轻轻跳》,要求学生用轻快、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边演唱歌曲边拍打节拍,体验清新、优美的歌曲情绪。
二、学习傣族舞蹈中“孔淮鹤立、孔淮开屏”等模仿孔淮的动作,启发学生用身体动作感受傣族舞蹈风格,体验傣族轻巧的舞步。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节奏练习:
2/4
1、XXXX|X—|XXXX|X—|XXXX|XXX|
XXXX|X—||
二:新课学习:
1:听录音乐曲《金孔雀轻轻跳》
1)谈谈傣族同胞的风俗、服饰特点(借助图片或投影片)
2)初听;提示:音乐让你感到是什么场面?傣族同胞在做什么?
2:学习歌曲(听唱法学习)
1)听歌曲录音《金孔雀轻轻跳》;边听边拍手边轻声随唱;
2)随教师的范唱边拍手边轻声随唱;
3)随教师的琴声,引导学生小声随唱;
3:歌表演唱:
1)傣族舞蹈动作学习;手型(孔雀)、孔雀鹤立、孔雀开屏等
2)一起随音乐练习(可自由组合,动作不可要求过高)
3)录音伴奏:分二组,一组演唱、一组表演。
小结: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欣赏歌曲曲《龟兔赛跑》
2、自由创编动作参与音乐
教学目标:一、通过欣赏歌曲曲《龟兔赛跑》,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感受乐曲中乐器所代表的音乐形象,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
二、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动作的创编,积极参加探索音乐所描绘的动物形象,锻炼自己听觉能力、反应与控制能力及与他人的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二:新课学习:
1:欣赏乐曲《龟兔赛跑》
1)分辨大管与单簧管的音色特点,想像哪件乐器可以代表龟和兔?
2)初听,(完整听全曲)引导学生边听乐曲与故事,想象龟和兔音乐各有什么特点?
2:复听乐曲《龟兔赛跑》引导学生自编动作进行表演
1)动作创编:分角色“龟与兔、森林中的其它动物、及啦啦队”
2)模拟场景:赛跑路线、啦啦队的动作、其它动物的动作与位置;
3)录音伴奏(要求全体参与表演)
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1、学唱歌曲《大鹿》
2、音乐剧表演《大鹿》
教学目标:一、听唱法学唱歌曲《大鹿》,要求学生能清晰、准确地演唱歌曲,并能有力度控制地演唱歌曲,体验团结力量大的歌曲情绪。
二、、以歌曲《大鹿》音乐为伴奏,让学生通过分角色动作的创编,引导自主创编动作表演,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编创热情,使学生在歌唱、表演的音乐创作实践中感受到愉快。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节奏练习:
2/4
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
二:新课学习:
1:学习歌曲《大鹿》(听唱法学习)
1)随音乐边拍手边读歌词,要求;清晰、准确。
2)听录音乐曲《大鹿》
3)随教师的琴声,引导学生小声随唱;
2:歌表演唱:
1)分角色演唱歌曲、注意表情与动作(动作要求自编)
2)分角色表演;录音伴奏:分二组,一组、一组观看。
3)讨论:怎样表演最好最完整?
3:音乐剧表演
要求学生创编后再进行。
小结: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
第十课过新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欣赏歌曲《窗花舞》
2、学唱歌曲《过新年》
3、表演歌曲《过新年》
教学目标:1、通过听《窗花舞》,引导学生通过动作来表达乐曲轻盈活泼、欢快的情绪,并通过动作体验音乐作品“剪窗花”的形象与“喜儿”的期盼“爹爹”回家过年的喜悦心情。
2、听唱法学习歌曲《过新年》,引导用轻快的声音、真挚的情感演唱歌曲,让学生感受体验过新年的热烈气氛。
3、通过游戏和创编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模仿“打击乐器”演奏动作的创编,提高学生音乐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无规范动作要求,但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节奏练习
2/4XXXX|XX|XXXX|X0|
XXXX|XXX|XXXX|XXX||
二:新课学习:
(一)聆听歌曲《窗花舞》
1、导言(简明扼要地介绍“白毛女“剧情;让以后让学生明白“剪窗花、贴门神”对于贫苦家庭是唯一洋溢着过年气氛的含义。)
2、初听设问:这段音乐的情绪是什么?(欢快、活泼)
3、复听让学生自编动作(模拟“剪、贴窗花”动作)表演对歌曲的理解。
(二)学唱歌曲《过新年》
2:教师范唱歌曲《过新年》;引导学生边拍边轻声随唱,歌后谈谈对歌曲的理解;明白“咚咚咚咚锵”是什么乐器的声音?)
3:提示式学习歌谱,(结合节奏练习模仿学习歌曲旋律)活跃课堂气氛。
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通过自编动作表演歌曲《过新年》
1)动作创编;模拟打击乐器“锣、鼓、镲的动作;
2)按句创编动作;然后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歌表演进行表演
3)录音、歌表演结合起来表演
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欣赏乐曲《晚会》
2、学唱歌曲《小拜年》
3、表演歌曲《小拜年》
教学目标:一、通过欣赏歌曲《晚会》,感受体验乐曲优美、质朴的音乐形象,理解晚会热闹愉快的气氛,并引导学生参与乐曲表达的音乐形象进行模拟表演。
二、听唱法学习歌曲《小拜年》,通过录音与教师范唱,轻快的声音、真挚的情感,清晰准确地演唱歌曲,体验热烈、欢快的音乐情绪。
三、以歌曲《小拜年》音乐为伴奏,通过自主创编动作表演,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编创热情。学习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无规范动作要求,但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节奏练习
2/4XXXX|X.XX|X.X XX|X—||
二:新课学习:
1:欣赏乐曲《晚会》。(简单扼要地介绍音乐家贺绿汀)
1)初听,(提示:在音乐中让你想到了什么?心情是怎样的?)
2)复听,鼓励学生自编动作进入角色地进行表演;
2:教师范唱歌曲《小拜年》;引导学生边拍边轻声随唱;
3:歌词学习: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气氛。
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通过自编动作表演歌曲《小拜年》
1)引导学生自选一件打击乐器为歌曲作伴奏;(或模仿打击动作也可)
关键词 初中体育 耐久跑 练习方法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本校80名学生,把其平均分成两个班级进行实验教学,并相互比较。
(二)研究方法
1.实验法。按照中学生体质测试方法的需求,分别对两个班学生的形态、机能以及素质能力进行实验前的测试,以此来观察引起的变量变化,对其中存在的差异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发现所具备的因果联系。
2.数据统计法。把两个班的学生放在一起测试其体质,再把相关数据进行统一的核对整理、分类归纳、统计处理。
3.文献法。本文在参照《运动训练学》和《田径体能训练》以及《身体素质训练》等众多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针对耐久跑训练方式展开分析、鉴别从而为深入探讨初中耐久跑练习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内容
(一)对象分析
为了方便比较,在研究开始之前对两个班的学生分别从身体形态、机能以及素质上进行了全面的检查,选取了表格中的六项指标数据展开比较,所测结果如表1所示:
经表1我们可以看出在开始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在耐力素质上并不具备明显的差异。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的是教学实验法和经验总结归纳法两种研究方法,在进行实验时,体育教师把实验班和对照班放在一起开展教学。实验班根据实验教案上课,而对照班的则按照以往的教学计划上课,两班的课时都一样,在测试成绩时力求时间和要求统一。下面是实验班的教学过程中采取的一些主要练习方法:
1.采取间歇跑形式,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我们以200米跑道为例,在跑道上设置一个标志物,要求学生跑完100米后再步行100米,而对跑步和行走所需时间分别规定为15秒和80秒,通过这种5-7圈连续性训练方式练习耐久跑。如此以来我们就把整个跑道分别划分为两个跑的区域以及两个用以调整呼吸的区域。在练习最初我们要求学生进行直道跑,而在学生进入状态,练习一段时间后再在直道跑中融入弯道跑,但是这一方法在冬季运用效果会更加佳。
2.练习中加入音乐元素,增添运动趣味性。我们可以在练习过程中加入音乐,通过音乐让学生掌握跑步节奏,而音乐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兴奋性,慢慢放松对耐久跑紧张的心情,把以往枯燥乏味的跑步运动变为快乐的节奏运动。比如我们可以把国际篮联对裁判进行体能测试的“莱格尔跑”练习法经过一定的改造加入进耐久跑练习中,根据音乐节奏由慢到快的变化,进行二十米折返跑。让学生在听到“嘀”的音乐声后迅速跑到折返点,而再一次听到“嘀”声后就返回到起点,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无形中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克服了长时间跑步带来的疲劳感,让学生了解到耐久跑并不是不要命的奔跑[2]。
3.结合器材、图形融入训练,让学生感到新意。我们可以把训练场地分成多个区域,把排球、篮球以及跳绳等运动器材放入各个区域,然后让学生在清楚每个器材的玩法和次数后,进行分组比赛,从而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以此增加耐久跑的趣味性。同时我们也可以运用到各种图形,让学生按照各种图形的样式变换跑步路线,如蛇形跑、“8”字跑、对角线跑、五角星跑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到新意,保持高涨的练习情绪。
4.创设情景跑步模式,让学生完成运动量。我们可以采取类似于定向越野的方式,在开始之前规划好跑动路线,并在场地上标上一些点,而学生则手拿数字牌,按照顺序从起点跑到最后一个数字后返回终点。利用这样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判断能力以及敏捷性,让学生在连续的挑战和游戏活动中完成必要的运用量,既能活跃场内气氛,又能获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结果与分析
通过在一段时间内对教学方式的改变,再次从身体形态、机能以及素质上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全面检查,所得结果如表2:
从对表1、表2观察我们看出,通过采取间歇跑、加入音乐、结合图形器材以及创设情景跑步模式等方法,实验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为:实验班的学生与之前相比不论是从肺活量、每秒跳绳次数以及跑步速度上都有明显提高,而对照班并无明显变化。
四、结论与建议
(一)应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耐久跑教学开展起来如此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前期学生对耐久跑产生了恐惧的心理,这也与学生缺乏正确的耐久跑理论知识有关。因此在教学开展之前,应首先对学生讲解正确的耐久跑理论知识,让学生对耐久跑的重要性有一个充分认识,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练习活动中。
(二)掌握正确技术,减少体力消耗
要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耐力跑练习中,较为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耐久跑技术动作。我们从学生之前的练习过程中,经常都可以发现许多学生都存在错误的动作,比如“后仰跑”、“脚后跟跑”等,这些错误的动作不但影响了学生跑步的舒适性,而且会大量损耗学生的体力。因此,要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并告知学生当达到耐久跑“极点”时,应加大呼吸深度,减少呼吸次数,调整节奏,坚持跑下去,这样就会使难受的感觉逐步减轻[3]。
(三)加强趣味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耐久跑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且过程单调、枯燥,因此要想让耐久跑练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练习兴趣,应从教学方法上着手,通过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耐久跑的趣味性得到提高。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长短距离结合的跑步方式,以及变速跑、追逐跑、游戏跑等各种形式将枯燥乏味的练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参考文献:
《音乐新课标》明确提出: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当前,中学音乐教学正处于改革发展阶段,音乐课的教学改革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保证,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主要在于教学创新。为此,笔者就中学音乐课的教改进行探索,并对音乐课“三点、三路”教学创新作如下的探讨。
1.音乐教材“三点”含义
音乐教材的三点指的是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特点。
1.1 “重点”是音乐教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部分,是学习后续内容的基础,具有常用性和应用性的特点。音乐教材的重点一般在每一节课中的重要章节里。
例如上音乐基础知识课,教材中的音乐基础知识部分就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重点内容授课,让学生心领神会,深刻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怎样突出重点呢?教师必须废除重教师讲授,轻学生主动参与的现象,采用听唱、引导分析、讨论、鉴赏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2 “难点”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二是学生容易出错或混淆的内容。难点具有主观性,它不仅与教材有关,更与教学对象的学习能力有关。
例如上音乐节奏训练课,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学生很难接受和掌握,它就是课堂教学的难点。教师在教学时采用“合——分——合”的训练方法,先组合训练,后单人训练,再组合训练,难点得以突破。音乐课教材的难点因内容而异,因人而异,靠老师灵活掌握,在课堂上采用相应的教法教学,给以突破。
1.3 “特点”是指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特别或特殊之处,音乐教材的特点指内容和形式上的独特之处。例如教材的课程安排,每个课程分为“音乐基础知识——歌曲——综合活动”三个部分,教材内容安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就是它的特点。教师只有全面了解了音乐教材的特点,才能更好地选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要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和特点时,首先要吃透新课标,只有明确了每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师参考书整合起来,才能科学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和特点。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抓住教材的重点,突破教材的难点,掌握教材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实现教学创新。
2.音乐教材“三路”含义
教材的三路是指: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教材的思路。
2.1 教路:教学路子。
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创造性的加工、取舍内容,组织实施教学的思路。对于一节音乐课的教学,“教路”应该是多样化的,教师要把握教材的思路,探求符合教学规律,又与学生实际相适应的教学切入点,选择合适的“教路”进行教学,才能确保教学质量。
常见的“教路”选择可以从如下切入:从教材的亮点切入;从学生的兴趣切入;从质疑点入手。选择“教路”切口要小,这样方向性和目的性就明确,也就便于师生集中有限的时间突破教材重点和难点;选择“教路”内容要提纲挈领,以点带面,这样就能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选择“教路”教法要富于变化,做到因人而异,因课而异,这样我们的教学活动才会开展得生动活泼。
2.2 学路:学习路径。
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路子。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好与否关键在于选择正确的学习路子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在备课时,不但要备好自己的教路,而且要备好学生的“学路”,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正确学习,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学路”是怎样的呢?一般“学路”的模式为活动式,它的规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要让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产生兴趣,深入探究,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在备学生的学路时,要让学生在整体感知和初步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学生在粗知教材的思路,认识教材的框架结构,了解教材的特点后进行思考;学生在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教材特点的全面把握后,深入探究,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具体的操作形式分为两步:第一步,自主探究活动——学生自己通读教材,将主要内容变成相关问题,然后研究。第二步,合作展示活动——学生一人提问,其他人回答;学生一人示范,其他人欣赏,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在教学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做到有准备地进入每一堂课,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带着目的认真听课;然后让师生多交流,在讨论中发现更多的好思路好方法并取为己用;同时,还要让学生阅读相关的辅导资料,认真做好习题。总的来说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做到自我定向,自主研究,自我反思。在备课中备好学生的“学路”,就能让学生在学习中避弯路走捷径,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3 思路:是指音乐教材的编写的“思路”。
关键词:小学音乐;微课教学;有效学习
《小学音乐新课程改革论》强调,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改善课程教学机制和体制,引进新型的“微课”模式,不断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使学生在合作、创新、自主的学习环境下不断培养自己的音乐乐感,提升对音乐的整体感知。微课主要是采用视频讲课的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录制几分钟的短视频,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讲解,便于学生更好地抓住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课程内容。它改变了传统的教案设计的模式,直接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删去不必要的讲课内容,便于学生学习。采用“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很轻松地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给学生点明了正确的学习方向。所以在小学音乐新课改的背景下,引进微课教学模式很有必要。本文通过分析三种新型的小学音乐微课教学模式,希望为新课改下的小学音乐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引进“微课”讲授教学重点
“微课”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抓住教学的重点,便于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理解,从而促进教师的高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例如,在讲小学音乐(人教版)《拉萨谣》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练习本歌曲,进行具体的吐字和发声练习,结合具体的民族风情,体会自然质朴、深邃的思想感情。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藏族民歌的创作特点以及其他相关的人文知识。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播放《拉萨谣》的视频舞蹈,提高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感受这首音乐的魅力。接着给学生在小视频里面展示藏族民歌的一些基本创作特点和人文魅力,使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充分融入这些人文因素。之后教师给学生讲述这首音乐的演唱节奏,同时在黑板上给学生画出本首曲子的“旋律线”,使学生跟着《拉萨谣》的“旋律线”进行具体的演唱练习,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微课”很好地抓住了教学的重点,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引进微课讲授教学难点
微课教学模式给学生讲述了所学内容的难点,并把难点进行简化,促进学生理解,便于学生对后面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音乐乐感。
例如,在讲小学音乐(人教版)《鹰》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唱《鹰》这首歌曲,在歌曲练习的过程中注重理解运用渐强、渐弱记号的演唱模式,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由于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使学生在有感情歌唱过程中熟练掌握力度记号在歌曲中的应用”,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展示这节课的难点教学内容,通过音符演奏的动态效果给学生进行详细的解说,使学生掌握这种练习模式。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力度记号的演唱练习,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刻理解。基础练习完成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本课《鹰》的演唱练习,使学生先跟着多媒体上的音乐进行哼唱,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综合训练、轮唱训练等,逐渐训练学生二声部的合唱能力。“微课”讲述教学难点的模式促进了学生的理解,提升了W生的音乐素养。
三、引进微课激发学生兴趣
微课采用多媒体的展示形式,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动态的图画和优美的音乐,从而促进学生有效理解课堂的重点和难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小学音乐《可爱的家》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掌握本首歌的演唱技巧,通过饱满、深情地演唱,培养学生对家的热爱。在上课之前,教师先给学生展示一个小视频,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阐述,即“使学生可以看懂这首歌的乐谱,并学会跟着乐谱和弹奏进行模唱”,教师带领学生紧紧围绕着教学重点和难点,给学生播放一个《可爱的家》的小视频,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之后在黑板上给学生画出乐谱,带领学生分析具体的演唱模式,从而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
在小学音乐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创新音乐教学模式,通过在课堂上引进新型的微课教学,把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给学生进行一一阐述,促进学生的有效理解和深刻思考,一方面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促进了教师的高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钢琴教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并非通过死记硬背能够理解相应的乐理知识,如果教师只是按照相应的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没有明确钢琴学科的特性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就会导致学生在钢琴学习中遇到多种困难。乐感是钢琴学习中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只有当学生具有良好的乐感时,才能真正理解相应的乐理规律,掌握相应的学习技巧[1]。因此,在开展钢琴教学时,教师须加强对学生乐感的培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钢琴学习,提高学生的钢琴水平。
一、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乐感的意义
乐感是音乐学习中的一种重要能力,指的是在音乐层面的一种敏感度、反应度,这种能力是帮助学生进行钢琴学习的重要基础条件,也是真正提升学生钢琴水平的前提。在钢琴教学中,只有当学生具有良好的乐感时,才能更好地理解各类钢琴作品的内涵,这样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钢琴学习。因此,在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乐感有着重大意义。在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乐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钢琴学习需要长期的坚持和训练,只有当学生具有充足的学习动力,才能主动投入到钢琴学习中,为学生后期的钢琴学习创造条件。钢琴教学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培养学生的乐感则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深度融入钢琴学习环境中,在进行钢琴演奏时能全身心融入钢琴作品中所营造的环境,进而增强演奏效果[2]。在开展钢琴教学时,如果只通过教师进行约束,将难以确保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高。因此,培养学生的乐感至关重要。在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乐感能够增强钢琴学习的整体质量。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偏重于演奏技巧的传授以及基础乐理知识的讲解,这样虽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在其他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培养学生乐感能够全方位提高学生的钢琴学习质量,确保学生钢琴学习的整体性、全面性[3]。在钢琴演奏中,只有当学生具有良好的乐感时,才能真正领悟钢琴音乐的魅力和艺术特性,了解音乐作品的深层含义,这样能够较好地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为学生后期钢琴的高效学习准备条件[4]。在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乐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潜在欲望。在开展钢琴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乐感的培养能够较好地满足学生在钢琴层面的追求和欲望,这样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5]。很多学生虽然知道乐感对钢琴学习的重要性,但是不懂得如何提升自身的乐感,在钢琴学习中遇到了较大困难[6]。因此,加强对学生乐感的培养满足了学生在钢琴学习中的潜在欲望,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确保教学质量。
二、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乐感的途径分析
学生的乐感并非天生就有,而是经过后期培养以及学生的长期实践获得,所以教师须加强对学生乐感培养的重视度,并在钢琴教学中从多个层面着手,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循序渐进,并营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以更好地对学生的乐感进行培养。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乐感的途径如下:(一)加强对学生听力的培养听力能力是学生学习钢琴的基础条件,也是掌握钢琴音乐节奏的重要前提,只有加强对学生听力的培养,才能为后期钢琴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实际在开展钢琴教学时,乐感的培养前提之一便是听力,一般在钢琴学习中的听力指的是声音辨别能力以及接受能力。只有当学生准确辨别钢琴音乐中所表现的旋律、音调,才能更好地掌控相应的乐理规律。在钢琴教学中,教师须注重对学生的听力进行培养,让学生更多地接触音色、曲调、节奏等内容,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乐感[7]。学生在进行钢琴学习时,教师须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善于聆听自己弹奏的音乐,辨别声音的准确度、节奏的适宜性,找出相应的不足。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出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指导学生做好练耳课方面的学习,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为乐感的培养创造条件。例如,在学习断奏与触键时,教师可先让学生预习相应的课程内容,熟悉各按键及乐理知识。之后教师可选择几段曲目进行断奏弹奏,让学生判断是否为断奏的弹奏方法。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采用断奏的弹奏方法进行触键练习,并让学生对自身弹奏的声音和效果进行判断,注重循序渐进,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听力水平。(二)加强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鉴赏能力进行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钢琴音乐的内在含义,让学生准确辨别高品质的钢琴音乐,这样能够更好地增强学生的乐感。因此,加强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很多教师都是自己主讲,留给学生的实践时间较少,这样会给学生的钢琴学习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在开展钢琴教学时,教师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音乐欣赏时间和机会,营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并通过环境对学生进行感染,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钢琴音乐鉴赏能力,为学生乐感的培养创造条件。在长期连续的钢琴音乐欣赏实践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在钢琴音乐方面的水平。例如,在学习非连音时,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选择一些相关曲目。之后教师可让各学生从钢琴音乐的欣赏中对音乐的内涵进行描述和表达,并引导学生深入领悟相应的音乐情感和钢琴音乐背后的含义。然后教师可布置一些鉴赏题目,让学生根据从音乐欣赏中获得的感悟处理相应的题目,并总结相应的乐理规律,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三)加强对学生读谱能力的培养读谱能力的培养是钢琴学习中的基础条件,也是后期钢琴学习中的必要前提,如果学生的读谱能力不强,将难以准确理解相应的乐理知识,也难以进行钢琴的演奏,进而给学生后期的钢琴学习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加强对学生读谱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钢琴教学与音乐教学之间有着紧密联系,所以在进行钢琴教学时,也需传授相应的音乐知识,做好读谱能力的培养工作。钢琴作品中的琴谱是钢琴音乐传递的载体,也是表现钢琴作品魅力的重要基础,只有当学生准确把握相应的乐谱时,才能更好地演奏出相应的钢琴作品,增强学生的乐感[8]。实际在开展钢琴教学时,教师必须明确培养学生读谱能力的重要性,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深入了解乐谱中的各类记号、指法,明确相应的乐理知识,让学生能够根据乐谱准确进行弹奏,且在弹奏中能胸有成足,将钢琴演奏技巧与音乐作品进行紧密结合,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乐感。例如,在学习连奏时,教师可先对乐谱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明确,并做好标记。之后教师再让学生结合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读谱练习,明确自身存在的不足,并记录下相应的问题。然后教师再对相应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做出针对性的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读谱,为学生乐感的培养创造条件。(四)加强对学生联想力的培养钢琴教学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较强的艺术性,注重依靠良好的环境对学生进行熏陶,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所以加强对学生联想力的培养能够增强学生的乐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钢琴演奏中的表现力,进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钢琴水平。丰富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乐感的关键条件,如果学生在钢琴学习中缺乏想象力,将难以有效融入钢琴学习环境中,也不能深入理解相应的作品内涵,进而给学生的钢琴学习带来不利影响,所以须加强对学生联想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双音弹奏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应的音乐视频,让学生能产生一定的画面感。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整个钢琴弹奏过程进行联想,并与各类画面进行联系。然后学生再结合相应的联想画面进行钢琴弹奏练习,进而更好地增强乐感。
三、结束语
以往在进行钢琴教学时,大都以相应的教案为教学依据,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也较为固定,致使课堂氛围较为沉闷,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乐感的培养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融入钢琴所营造的音乐世界里。因此,教师须明确培养学生乐感的重要性,并落实到课堂中的各个环节,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钢琴教学效率,让学生更乐于学习钢琴知识,确保整体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于佳弘.钢琴教学中学生乐感的培养路径探析[J].时代教育,2014,(7):125+127.
[2]郑伟.高校钢琴教学对学生乐感的培养[J].黑龙江科学,2015,(16):85+103.
[3]耿蕾.论钢琴教学中的乐感培养问题——乐感培养的方式方法[J].当代音乐,2016,(12):30-33.
[4]聂蓓蓓.浅谈钢琴教学中学生乐感的培养[J].北方音乐,2014,(3):104-105.
[5]耿蕾.论钢琴教学中的乐感培养问题(上)——乐感匮乏的原因分析[J].黄河之声,2015,(12):19.
[6]郑尧.论钢琴教学中学生乐感的培养[J].北方音乐,2016,36(7):89-90.
在技校中,音乐作为一门新开课程,要上好它有一定的难度。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水平、教学方法等影响着教学的顺利进行。其次学校的教学环境和学生不同层次的理解能力、水平等也为音乐教学添难。如何在技校上好音乐课,已成为一个新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几点经验。
1 转变教学观念 创设教学情境
在技校开设音乐教育课,使学生能听懂音乐,感受音乐的美,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也能获得和追求美好的事物。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更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为培养学生的智能素质打好基础。技校的教师相对于中小学教师缺少了升学的压力,他们主要的教学目标侧重于让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的技能,所以很多专业技能的教师都有很多的机会参加各种技能培训,但是我认为技校的教师缺乏新课程培训,也就是应该多输入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优美高尚的音乐,激励学生的激情,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各方面慢慢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
我们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面对特殊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及充满新异性的事物时,新鲜感便油然而生,注意力便全部集中于眼前的景象。情境教学主要体现有:①生活展示情境――音乐源于自然。音乐教学不能只把学生拘于室内的学习,应当让他们回归自然,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体会音乐的存在,在实践中获得对音乐的见解。这正如同志在他的哲学著作中所说:“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②图画、录音再现情境。在音乐教学中,适当给学生设置情境,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在欣赏《苗岭的早晨》这首乐曲时,先让同学们想像苗家苗寨的景象及早晨的情景,然后播放苗家景色的幻灯片和苗族山歌的录音。伴随美妙的音乐,学生们仿佛看到了清晨的淡雾,朦胧的远山,静静的村庄,勤劳的苗家人在地里忙着,听到小鸟欢快的叫声,仿佛置身其间,感受到泥土的芳香和青草的气息,加深了对乐曲的理解。③表演体会情境。“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与表演不可分,要想充分表现歌曲的内容,通过有声有色的表演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笔者在实习期间上的歌曲课《嘎达梅林》中,为了达到上述效果,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精心准备了与乐曲有关的图片和资料,在正式教学生学习这首歌曲时,先绘声绘色地给他们讲述了嘎达梅林的故事,然后在屏幕上放映电影《嘎达梅林》的剧照及剧情介绍,让他们了解嘎达梅林的形象和故事,再不失时机地播放由马头琴主奏的嘎达梅林主题音乐让他们欣赏,学生们聆听着优美的音乐,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感受着老师富于情感的语言,他们完全沉浸在审美的情境之中。随后,在同学们情绪高涨时进行歌词教唱,同学们带着感情轻松地学会了这首歌曲。临下课再次播放了《嘎达梅林》的主题音乐,来自情感、视觉、动觉、想像等一切可感知的审美因素,从各个方面综合作用于学生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境地。
2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我认为一堂生动的音乐课离不开三个因素:一个好的内容切入点,一份精心准备的教案,一个有吸引力的导入。上音乐课应该有一个专用的多媒体教室,有一套音响还该有一台钢琴。如果作为专业课来上,最好还要有专门的舞蹈室和琴房。除此之外,还要有相应的专业老师为之辅导。只有拥有了良好的教学环境,才能更好的开展音乐教学。
课堂中的情趣教学,是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技校的音乐教学中,师生们常被抽象的音乐知识和单调的技能训练所困扰,教学在一种刻板、机械的训练中反复进行,久而久之,学生常常因此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甚至会产生厌烦音乐的心理,往往会出现“学生爱唱歌,但不爱上音乐课”的现象。我们的课堂就是要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变刻板为生动活泼,变机械为愉快灵活。 例如,在节奏练习中,结合自由协调的身体动作(拍手、走步、跺脚等)来感受节奏,变机械的节奏训练为对音乐节奏的优美反应。
教师在课堂上除了介绍音乐家的生平和创作思想外,还可讲述音乐家的趣闻轶事。这样既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在无形中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如:海顿的性格幽默、风趣,他的作品也充满动感、明朗、诙谐,他被誉为“最幽默的作曲家”,他的幽默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又如:贝多芬长期生活贫困,为失恋所困,30岁听觉失聪,他深受启蒙运动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倾向“自由、平等、博爱”,鄙视权势,具有强烈的斗争精神,他以坚韧的毅力,去战胜命运。个性上形成“暴怒的贝多芬”、“多情的贝多芬”、“敢与命运搏斗的贝多芬”。学生通过了解作曲家们的这些生平轶事,不仅增加了知识,心理更产生了聆听的欲望。总之,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趣,要通过寓教于乐,以“情”感动学生心灵,以“趣”激发学习动机,以“美”愉悦学生身心,让学生体验音乐美妙的同时陶冶其情操,净化其心灵。
3 增强音乐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的内涵
技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个人素质良莠不齐,因此,对音乐的接受能力也是参差不齐。他们的音乐情感发展受到其身心发展制约。在此阶段中,由于受生活经验的局限,他们的情感发展处在动荡而不稳定的状态。小学低年级学生情感体验具有较强的情绪性特点,其喜怒哀乐形于色,且易于变化,技校学生音乐情感及审美体验较之小学阶段往往更丰富、更深刻,并逐渐开始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各种音乐。技校学生除喜欢朝气蓬勃、雄壮豪爽的音乐以外,还喜欢欢乐、优美、通俗易懂的音乐,以满足多方面的感情需要。贝多芬说过,音乐可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情感是人整个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学,应建立在情感体验过程中,这是最能体现其审美教育本质的一个特征。日积月累,感情便会丰富,情思便会细腻,人格就会完善起来。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至高至美的境界,音乐教师应努力去追求和创造,使音乐教育成为真正美育意义上的一种教育。
技校幼师专业的学生出去后很有可能会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那么,个人的内涵和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他们面对的是幼儿,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在音乐教学中,音乐的情感体验恰好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内涵的目的。技校的德育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则可成为德育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重视技校的音乐教育,是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充分、自由全面发展的关键。重视音乐教育还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制造多种音乐氛围,如组建各种社团(舞蹈社、合唱社、话剧社等),通过欢快的节奏,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愉悦和锻炼,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4 结语
在技校音乐教育中,教师要善于动脑,组织好各个环节的教学,选择生动有趣的音乐教材,发挥音乐音响的优势,通过听觉上的直观感受去诱发、强化学生的兴趣,并以音乐的美感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断调节和变化教学方法,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情绪去探究、去参与音乐活动,并在参考性的音乐教学活动中稳定和保持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来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