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体育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30 16:08:5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学生体育教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学生体育教育

篇(1)

2江油市中学体育安全教育现状

2.1体育设施场地检查情体育设施、场地是学校进行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的根本所在,体育设施、场地的合乎标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安全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教学计划、课外体育活动计划的完成。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校(93.9%)会经常检查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3.1%草率检查,我们知道,体育设施、场地处于动态的环境中,可能每天、每星期都处在变化中,所以,经常检查体育设施、场地可以避免很多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中意外事故的发生。在此次调查中,只有3.0%的学校不对场地设施进行安全检查。可见体育老师对设施、场地的检查与上级要求有差异,而这可能与现行的学校体育安全事故归责制度有关。所以体育老师对学校体育安全工作还是非常重视的。

2.2学生身体健康状况

有研究表明,部分学校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因为学生本身体质过于羸弱或者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过于激烈而造成超过身体能够承受的运动负荷,因此,在问卷的设计别加入了体育教师对日常教学比赛、课外体育竞赛前参赛者健康状况的了解情况的调查。由表2我们可以看出,绝大部分体育教师对参赛者的健康状况有所了解,有21.2%的体育教师非常了解,51.5%的体育教师比较了解,了解的占到24.2%,只有3.1%的教师对参赛学生的健康状况不了解。说明体育教师对教学活动中或者课外体育活动中预防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还是比较重视的。由表3可以看出,大部分学校都建立了学生健康档案,75.8%的体育教师表示学校已建立了完整的学生健康档案,有12.1%的体育教师表示虽然建立了学生健康档案,但是缺少部分指标。只有9.1%的教师所在学校没有建立学生档案。在学校安排的体育课或者课外体育活动中,容易出现体质好的学生达不到适量的运动负荷,而体质相对较弱的学生则承受不了统一安排的运动负荷的现象。学生健康档案的建立可以为学校因材施教地安排体育活动提供基础,在这一方面江油市中学还有待加强。

2.3体育教师教学安全培训状况

体育安全教育是预防在体育活动中发生危险的教育活动,具体是通过对学生进行体育运动项目理论部分的教学,让学生充分了解体育运动的生理作用、基本的体育卫生知识、预防体育事故、体育损伤的办法,树立安全运动意识,处理突发体育事故,明白体育安全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喜爱程度,提高学生体育综合知识,为学生自发锻炼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做好一定的基础。只有体育教师受到过系统的安全教学培训,才能真正达到这样的目的。在接受调查的体育教师中,有75.8%的教师表示自己接受过专业的体育教学安全培训,有6.0%的教师不太清楚自己有没有接受过培训,其中包括有的体育教师对自己接受培训内容的作用不太明确,只是掌握系统的教学内容,并不明确教学计划中有些内容属于教学安全培训的范畴。有18.2%的教师表示自己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体育教学安全培训。对此,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继续完善对体育教师教学安全的培训工作。

2.4学生接受体育运动安全教育状况调查

学生作为学校体育安全的主体,是否真正掌握了体育运动安全知识还要对学生接受体育安全教育的情况进行调查。如表5所示,50.39%的学生表示经常接受安全教育,21.26%的学生表示接受过安全教育,但是仍有9.84%的学生表示没有接受过安全教育,可见江油市的安全教育依旧存在盲点。在对学生进行“你是否接受体育运动安全教育”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表示接受过体育运动安全教育,如表6所示,学校采用宣传手段进行安全教育的占到36.61%,教师在课堂中全程进行安全指导的占到30.31%,其他几种方式分别占到一定比例。

3阳光体育安全教育取得的成效

就目前来看,从中央到地方,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具体的学校工作,学校安全教育始终是人们十分重视和关注的热点,作为学校安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安全教育,也日益被人们所关注。在江油市中学学校体育安全教育实施过程中,各中小学在抓稳定、求安全的体育教育工作中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显现出了初步成效。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校已经开展并且逐步完善了学生健康状况归档工作,笔者在走访抽样学校时,随机挑选了几个班级,要求查阅学生的体质健康档案,其中大部分学校的健康档案都很完备,指标设置比较全面,时效性也比较强,并且学校每学期都进行体质监测工作,为学校阳光体育安全保障工作的进行提供了有力的客观依据。此外,体育教师的工作态度和业务水平也都令人赞叹,个别优秀的体育教师对所教学生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能掌握学生的体质特点,安排不同程度的教学任务。这就保障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阳光体育安全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由于近年来校园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把学校体育安全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重点,督促学校完善相关工作,为给学生提供健康、安全的校园环境提供了政策上的有力保障,并在社会、学校和个人身上产生了一定影响,学校体育安全取得的成绩为体育安全教育的继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我国相关制度法规的不完善的情况下,构建和谐、安全、健康的校园环境并非一日之功,在学校体育安全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

4阳光体育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4.1阳光体育安全教育形式化

学校体育事故的发生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偶发性,因此学校需要经常性地进行安全教育活动,才能达到提高学生预防事故的意识的目的。然而事实上,阳光体育背景下安全教育形式化比较突出,从体育课的教学来看,整堂课40分钟,前一部分体育教师带领学生做热身运动,讲解运动知识技巧,这段时间由于学生集中,老师全程指导,发生安全事故的几率不大,如果教学任务完成以后,学生进入自由活动时间,各自参加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由于场地设施分散,教师无暇分身,就只能在形式上嘱咐一句“注意安全”了事,并不能有效地防止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从课外体育活动来看,学生数量众多,体育教师人数有限,更不可能面面俱到。

4.2学校体育安全教育存在的困难

学校体育安全教育的队伍建设是制约我国学校体育安全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从教师队伍建设来看,学生在体育运动时出现意外,体育教师有责任,班主任也有责任,主管学校领导也有责任,没有固定的体育安全教育的专职老师,就会导致安全教育工作没有负责人,没有主心骨的情形。学校体育安全教育时间难以保障和实施路径存在困难。一堂课的时间只有短短40分钟,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教学任务已经捉襟见肘,如果要加上专门的体育安全教育,就只能在热身活动和运动知识技巧讲解示范体验中渗透,时间上得不到保障。通过对学校体育安全教育开展的方式方法的研究,得出方法单一的结论,并且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照本宣科式的教育方法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

篇(2)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169-01

关于体育观念的教育问题,很多体育教师都有自己的不同看法,其中一部分体育教师认为在高中这个特殊的教育阶段,大多数学生因为学习压力较大,所以对于体育的兴趣相对比较低,也在情理之中,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在这个阶段,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和帮助学生掌握一些体育技巧和技能是重要的,这些技能会让学生对体育保持一定的兴趣,为后期体育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一部分体育教师认为在高中这个阶段,虽说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也教重要,但是学生的体育观念教育一样重要,如果学生的体育观念是错误的,那么在长期错误的观念教育下,学生在后期的体育学习中就很难端正,所以在中学这个阶段,体育观念教育和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都是体育教师必须注重的方面。

作为高中体育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做好体育观念教育是每一个体育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是教师应该做好带头表率作用。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很多体育教师在上课期间给学生随意安排,没有完整的教学思路,而体育教学中和学生的互动性也比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体育教师,笔者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增加与学生的互动环节,比如说在给学生进行体育项目内容的讲解和介绍中,体育教师不应该是单纯的对动作进行分解和演示,而是应该在整个教学中都充当好教师的角色,简单的讲,大多数体育项目课堂教学都是教师在完成动作讲解之后,由学生自由练习,而从众多高中了解到,在班级中,一半左右的学生在体育项目方面都有一点点了解,并非完全不懂,所以教师如果在体育项目教学和活动中能够和学生一起活动,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来,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有一些体育教师给学生讲解之后就回到了办公室,这种做法很容易让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失去兴趣,认为教师并不重视,所以也成为很多学生不重视的源头,在教学中,甚至在一些课外活动期间,教师的参与对于学生对体育的认识都会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也会让学生逐步开始重视体育。

其次,注重体育价值观教育工作。对于高中的学生而言,由于学习压力相对较大,很多家庭、学校及学生都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升学考试上,所以在其他方面都不重视,对于一些非高考科目也不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培养,一些家长也错误的认为体育就是锻炼身体,只要孩子身体健康,就没有必要参加体育锻炼,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得很多学生对于体育的认识出现了偏差,作为高中体育教师,在日常体育教学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开展中,我们应该积极的帮助每一个学生正确的认识体育,让他们懂得体育并非简单的锻炼身体,让他们认识到健康和运动对于人体的重要性,抓住每一个展示体育和宣传体育的机会,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整个学校的体育环境改变了,学生的体育观念才有可能发生转变。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不单纯需要给学生讲解一些体育技术知识,更多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帮助学生了解体育的功能、体育的价值,并积极的搜集一些身边的实证资料,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体育对于自己的帮助。

其三,严肃认真对待体育教学。翻阅资料,我们了解到,很多学校的学生对于体育的不重视除了有主管领导的不重视之外,和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过于随意也有一定的关联,一些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随意更改教学计划,任意安排教学内容,使得很多教学环节没有连贯性,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掐头去尾,最后哪一项内容都没有学完整,这种情况在很多中学体育教学中是普遍存在的,一方面教学缺乏统一性,另外一方面很容易让学生感觉到教学的不严肃性,从而不重视体育教学。所以作为体育教师,在国家课程标准指导下,结合自己地区和学校的特点,应该也有完整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安排,体育组教师应该严格的按照这些要求从事体育教学,并保持进度基本一致,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好的印象,而不是敷衍了事的感觉,一些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一节课时间,往往只是开始上课几分钟给学生做简单的讲解,剩余的时间完全由学生自己去支配,甚至在下课之际,教师也没有重新组织学生集合和做总结,所以一些学生甚至不去上体育课,久而久之对体育就忽视了。面对这些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教师严肃对待体育教学,严格的做好课堂授课的每一个环节,教师严肃了,严格对待学生了,学生才会重视,这种体育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这个阶段是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在这个阶段,体育教师对体育不负责,学生可能对体育也不会负责,最终就会形成错误的体育观念。

综上所述,体育观念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尤其是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面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和体育教育的长期性,这需要我们每一个高中体育教师都能够发挥出自己的体育才能,这些才能并非单一的体育技能,更多的时候是体育教育才能,只有我们利用好体育课,利用好学校组织开展的各项体育活动,给学生和家长展现出体育的价值和魅力,才会引起所有人足够的重视,这在高中学生体育观念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们必须努力的,这对于体育教师而言也是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但是我们必须接受这个挑战,并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做好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篇(3)

引言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工作的重心不仅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技能,而且关注培育和塑造学生的新型人格。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健全的人格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一,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教育呼唤人格培养,人格教育日益引起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普遍关注。重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已成为目前学校面向未来社会所做出的必然选择。我通过理论和实践分析中学生的人格现状,依据社会对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归纳出七点比较切合现代中学生实际、符合社会发展的健康人格标准,探索如何运用体育教育塑造初中生健康人格的原则、途径和方法,现分述如下,与广大同仁共享。

一、何为健康人格

人格,从心理学的角度可解释为:人的性格、气质、爱好、品德、操行、观点、态度等心理特征的总称。从伦理学来说,又可解释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健康人格是指人格主体的心理品质和行为倾向,符合社会成员所公认的标准。人格教育就是指塑造健全人格的教育。学生健康人格的全面发展是指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重其智力的片面发展,是指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全部学生同一个“模式”的发展,是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终身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在学校的当前发展。中学生健全人格标准可概括为:

1.健康的主体意识。

它表现为以积极的态度认识自我的存在并接受和尊重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有信心。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对于个人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良好的性格特征。

一个人良好的性格特征主要指:勤奋、勇敢、坚强、自信、谦虚、谨慎、积极、进取、细致、乐观、文明、有礼等,如果一个人具有良好的性格特征,往往能自觉主动地去组织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克服各种困难挫折,达到预定的目的,愉快地生活,从而使学习和工作取得优秀的成绩。

3.稳定乐观的情绪。

学生要保持心理健康,就必须情绪稳定乐观。任何人都会碰到顺心和不顺心的事,都有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关键是要保持积极多于消极,乐观多于悲观,使喜怒哀乐等情绪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4.良好的社交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促成人际和谐的必由之路。要创设自己和谐的人际关系,就必须掌握良好的交往技巧,具备较强的交往能力。

5.良好的道德品质。

良好的道德品质,应包括社会公德、人品修养、组织纪律性、服从服务意识等。现实情况表明,学生的人品比学业更加重要,中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决定了其一生的命运。

6.较强的鉴别能力。

学生应会理智地分析问题,不感情用事,能接受不同的观点,能接受科学客观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初步形成自己的是非曲直观,对自己认为非正当的规范不盲目遵从。这个特征是对人格崇拜,偶像崇拜,尤其是对明星崇拜与自我崇拜反思后所确定的一种主体自我回归。

7.适应社会和应变能力。

人是在不断的适应中成长的。适应现实就意味着你能跟上时代的节奏,就意味着你能保持自己的角色去实现自我。中学生必须具有敏锐的应变能力,以适应社会新的变化,能与变化的世界保持和谐的节拍。

二、现代中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表现出的不健康人格现状分析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在蜜罐里,长在鸟笼里,活在校园里;在家动画片、游戏、上网、零食是他们的全部,在学校有的只是考试、排名和家长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望超出理智,学习压力较大。他们玩的时间较少,生活孤独,发泄渠道有限,因此,他们在身体、心理、性格、交往、意志力和合作意识等方面都缺乏锻炼、体验和磨炼。在体育课上,部分同学的不健康性格表现尤为突出,具体体现为:

1.身体素质差异较大。

肥胖、瘦弱、驼背、哈腰、弧圈腿等发育不良现象都有,这都是从小缺乏锻炼造成的,缺乏健康的体魄,这将会影响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

2.缺乏自信心,不敢尝试新动作。

特别是学习单、双杠练习、支撑跳跃、垫上运动和耐力跑及障碍跑等有难度、有风险项目运动时,部分同学表现胆小怯弱,必须老师个别辅导,多次尝试才敢做。

3.意志薄弱,心理脆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经不起失败挫折的打击,不是知难而进,而是知难而退,更受不得批评和指正,教师只能正面引导和激励,通过运动训练磨炼意志力。

4.性格差距大,交往能力弱。

部分同学孤僻、怯弱;部分同学暴躁、爱发火、爱争吵。体育教学中要采取分层合作学习,正确引导,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教育逐渐培养他们自信、开朗的性格,学会自控、沟通、谦让及和谐相处。

5.缺乏责任感,合作意识不强,以自我为中心。

体育活动时,学生经常发生矛盾,互不谦让,经常推卸责任,找老师处理时都是自己对、别人错,强调自我。体育教师要采取游戏比赛、合作学习、球类比赛等形式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荣誉感。

不言而喻,以上学生不健康人格现状,不但严重影响了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干扰了正常教学的有序运行,如果任其发展将会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在城更大的阻碍,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寻求有效的敬爱与原则、途径和方法,对症下药,解除症结。

三、体育教育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原则及其运用

健康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心灵塑造和品格构建的教育,是教育者针对学生的素质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其人格系统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因此它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具有一定的原则性。

1.人文性原则。

人文背景对人格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会运用体育人文性原则去塑造学生人格,如挖掘有利于健康人格形成的体育文化内涵,构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

2.适应性原则。

人格培养要讲究适应性原则,这种适应性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教师适应学生的发展。在人格培养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各种适宜的环境,根据学生的特征,有的放矢。采用能被学生所接受的方法,同时培养内容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学生自身的需求。

3.自我认可原则。

人格培养是通过外来的干预,促使内部转化,这种干预能否起到转化作用,关键是受干预者的接受。因此,是人格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使外来干预演变为自身需要,自己去主动培养,也即自我认可。如果主体把外化转变为自身需要,由他律转化为自律,那效果将非常显著。

4.创造性原则。

创造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是获取竞争胜利的重要途径。培养健康人格运用创造性原则,就是要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创造性原则必须营造适宜学生创造力发展和表现的精神环境,尊重学生的独创性,鼓励多样性,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自信心,努力创设“支持、鼓励、肯定、接纳、承认、赞扬、欣赏”的教学氛围。

5.疏导性原则。

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要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循循善诱,利用各种机会因势利导,疏通学生的心理障碍。如果教师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使学生产生对抗情绪,压抑在心中的不良情绪越积越多无法得到疏通,最终以扭曲的方式宣泄出来,势必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6.主体性原则。

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与心理辅导要求在学生人格教育过程中教师既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又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应鼓励学生“唱主角”。让其自我探索,自己寻找发展模式,从而形成健康人格。

四、体育教育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途径和方法运用

体育教育在学生的终身发展过程中,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在长期体育教学中,不断探索运用体育教学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途径和方法,现归纳如下。

1.充分发挥体育课堂主渠道作用,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1)优化教学环境,营造有利于学生人格发展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体验、见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营造一个和谐友爱的教学环境,让每一位学生在融洽、团结、友爱的心理氛围中学习,我经常采取分组合作学习,小组探究学习,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鼓励互帮互学,我让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对学生的错误、失败采取宽容的态度。我经常参与到互动教学环境中,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2)创设练习情境,激发运动兴趣,促成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我积极探索新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结合生活、场地和器材构建新的教学情境,创编游戏,让学生体验体育运动成功的快乐,磨炼意志,培养合作意识。如在垫上运动教学中,学生基本学会滚翻后,我用垫子、标志物、体操凳等器材模仿野外郊游情境,创设绕树林、滚山坡、走独木桥、钻山洞、匍匐前进过沙漠等场景,我提出游戏规则和要求后,由小组讨论设计游戏方法、路线,集体参与布置场地,最后进行比赛,同学们配合模切,不怕苦不怕累,勇争第一,这样既磨炼了意志,学会了合理竞争,又体验了成功与失败的滋味。

(3)采用分层选项教学,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发展的需求。学生个体差异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体育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体能、兴趣、性格和能力等情况进行合理分组,提供运动菜单,让学生自主选项进行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玩他们喜欢的运动项目,体验成功的快乐,身心得到最优发展。

(4)挖掘教材内涵,寓人格教育于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是学生身心参与、情感的体验的综合活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直接参与、身体力行这一实施性强的特点,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养人格的内容来进行教育。通过中长跑教学,激励学生克服困难,挑战自我,发扬顽强拼搏精神,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通过障碍跑教学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勇于克服困难,增强学生成功的信心;通过球类教学,让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实现集体目标;通过舞蹈类教学,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伴以优美动听的旋律,让学生通过充分展示外形的动作来表达内在的情感,从而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气质,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

2.利用大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塑造健康体魄,磨炼意志。

每天出操必须强调精神饱满、队伍整齐、步调一致、踏着音乐节奏进退场,做操时强调动作整齐划一、刚劲有力、舒展大方、朝气蓬勃;冬季跑步时,均以班为单位,定出跑距目标,要求学生一个不掉队,看谁能坚持到最后,从而磨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塑造学生的阳光心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校坚持开展“每天锻炼一小时,精神抖擞一整天,健康快乐一辈子”阳光体育运动,通过拓展课和社团活动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跳校园集体舞和大型团体操表演,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与合作意识,陶冶情操。

4.通过大课间和体育特长自主选项活动,满足学生的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

根据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学校开设大课间活动和2+1体育特长课,根据场地、器材和师资力量尽量给学生提供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跳绳、踢毽子等活动项目,小组合作练习,由教师进行专业技术指导,从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5.通过小型多样的展示比赛和大型集体活动培养集体观念。

学校定期开展小型多样体育单项比赛、体育节及校运会、区、市运动会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体育活动中,展示学生风采,发挥特长,彰显个性,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同时也展示了团队、班级和学校风采,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大局观念和集体荣誉感。

五、体育教育塑造初中学生健康人格应注意的问题

1.应处理好人格教育和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之间关系。

体育教育最终目的是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使其养成终生体育习惯。因此,体育教育理所当然地要把培养学生的各种体育能力和习惯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但体育教育也是人格塑造的载体。因此,体育在致力于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肩负起思想教育、审美教育、人格教育等多项任务。一味地强调体育的健身性,就会导致人文价值的流失;如果过于突出体育的人文性,就会削弱体育学科培养体育能力的功能。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是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过程中的人格教育。

2.应确定长远的培养目标和计划。

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体育学科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要有一个长远的目标计划。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过程中,不能采用灌输的形式,应把人格教育的内容和日常教学活动密切结合起来,从小事做起,从课堂活动的点滴做起,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在切实抓好学生体育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春雨润禾苗式的“滋养”。

3.应以教师人格塑造学生人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学生模仿能力和可塑性强,在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时,教师本身就是教育内容的体现者。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观察、发现、了解教师的过程,教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举止、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教师平时应注重自身的师德修养,以良好的人格魅力、精湛的技艺、深厚的专业功底教育和启迪学生,努力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教师良好的形象与崇高的威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塑造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结语

途殊道同,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途径很多,方法不尽相同,但目标都是一样的。作为老师的我们。只要拥有坚定的信心、无穷的恒心和持久的耐心,只要拥有爱,我们的使命就一定能完成,我们的教育就会更精彩。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大学出版社,2001.7.

篇(4)

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心理上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而往往不能实行自我监督,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他们既像大人,又像小孩,有时显得很懂事,有时又流露出稚气。加以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居多,父母的溺爱及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因而容易沾染一些不良习气,导致他们自我意识强、懒惰、自私、适应环境能力差,少数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二、体育教学的德育内容及任务理论

但在实践中,这种全方位的德育常常变调,基本上已经演化为以政治为核心的德育。德育理所当然地担负培养全面的、完善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的重任,而且应当作为主要任务。随着现代化的逐步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现代公民意识与品德的养成将成为学校德育的当然之责,而且是德育工作为社会所负担重要之责。

1.纪律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在队列、队形教学中,教师统一指挥,注意观察每一位学生,对在队列、队形中表现不好的同学进行批评教育,指出他们的这种表现会造成整个队形不整齐,而影响全局,教育他们在练习中刻苦认真,遵守纪律,使他们养成动作迅速、准确、协调一致的作风,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在其它项目中也可以通过实例,让他们意识到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

2.竞争意识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出现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在竞争中品尝胜利的欢乐,失败的痛苦,进步的喜悦,拼搏的乐趣,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如在接力跑教学中,把学生分成几个组,规定最后一组到达终点的同学做俯卧撑、立卧撑等,让这些同学认识到胜利和失败带来的两种不同的结果,教师便抓住时机,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启发他们在下一次的竞争中战胜对手。又如在球类项目中,把他们分成几个组,轮流进行比赛,打败的组没有参赛资格,其它组继续比赛,让他们在比赛中尽最大力量战胜对手,保证本组能继续打比赛。

3.心理承受能力教育。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平坦的,都有一些坎坎坷坷,当代中学生都是在父母、亲人的呵护下长大,心理上更加脆弱,承受能力更低。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如在测试体育合格项目时,把体育不合格的厉害关系告诉一些体育成绩不合格的同学,使他们从心理上产生压力,然后鼓励他们认真学习、刻苦锻炼,争取补测时能顺利考合格,逐渐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4.良好风气、互助互爱教育在武术课教学中,用提问的方式向学生提出一些武打电影片及武打小说中的问题,由学生回答,使他们对“习武以德为先”有进一步的认识,以培养他们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宽以待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体育器械的管理中,每次值日的同学必须认真负责领交器材,上课时,不允许任何一位同学把排球当足球踢,应爱护公共财产,逐渐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游戏课“开火车”中,对游戏规则严格执行,让他们在游戏中明白同学之间应互助、互爱。此外,在体育课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

篇(5)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1-14

1.确立体育教育生活化的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在体育教学中将学生的生命安全融入日常生活中,才会有现实的、合理高效的生命安全教育实践。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实现中学体育教学的生活化是其应有之义,而这恰恰是生命安全教育所必需的。因为一个人对其生命真谛的体会与感悟只有在具体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实践中才能实现。如果只是空对空的理论教育,或者根本文不对题,这种教育方式很难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很难让他们从心理上重视生命、敬畏生命,注重生命安全。但是,从目前中学体育教学现状来看,竞技体育教育的意图非常明显。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过分注重运动技术的教学,忽视了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体育老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时,一定要坚持教育生活化的理念,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相衔接,使体育教学源于生活,归于生活,从而让学生在生活化教育中感悟生命、尊重生命,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2.在教学目标中突出和强化生命安全内容和要求

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的具体导向标,它直接决定了每一堂课的价值导向和教学实践成果。从目前的中学体育教学目标来看,体育教学在生命安全教育和应急避险能力培养等方面明显不足,没有具体的生命安全教育目标,最多是在体育安全操作方面有所强调。这样的教学直接导致当前的中学体育教学实践在学生的生命安全方面的引导和培养不够。换句话说,如果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学组织者和管理者能够很好地体现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要求,那将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生命安全教育实践提供一个很好的导向。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在教学目标选择上突出和强调中学生的生命安全内容,将培育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和技能、维护学生的生命安全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3.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应渗透和突出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

按照《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规定,中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主要要完成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四个方面的学习,这其实也就是规定了中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既然如此,体育教学中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必然就是通过这四个方面的教学体现出来的。教育者要通过合理的教学实践,让学生在这四个方面的学习中接受生命安全的相关教育,从而养成珍爱生命的品质,提高生命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因此,老师在具体实施教学行为时,必须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上述四个方面的教育中去,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实现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育中的常态化、系统化。比如,在运动参与方面,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具体来说,要通过日常的启发与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生命安全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从而提升学生对生命感受。在运动技能学习方面,要让学生通过基础的运动训练,对自己的技能水平和身体状况有初步的了解。尤其重要的是在进行运动技能教学时,老师要将生命安全教育中的逃生自救技能和运动技能教学相结合,在教授专项运动技能的同时讲解其与生命安全技能的关联,并且设定情境,通过身体的训练, 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时的逃生能力。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教师要通过具体的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向学生传授身体技能的同时,教师尤其要注重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意设置一定的运动难度,磨练学生的意志,鼓励学生挑战自我的身体极限,让学生在运动竞争与协作中体验到生命的快乐, 让学生在成功与失败的过程中挑战自己的心理极限,从而达到提升心理素质的目的。还要经常设定专门的情境,让学生在自救和互救过程当中提高团队意识,运动结束后进行积极的总结,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4.在不同的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内容

中学体育课程教学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理论课,即通过理论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如篮球运动简介等;二是体育实践课,即通过老师的示范和学生的亲身参与,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能及水平的目的。

教师在讲授理论课时,要充分结合授课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安全,让他们很好地体会生命的意义。教师可通过给学生讲授青春期的相关知识,让初中生明白有关身体发育的基本知识,做到身体发育和心理成熟同步,平稳度过青春期。通过对青春期人体发育特点和阶段的讲授,让学生明白参与体育锻炼对于身体健康、身心发育的必要性,了解在青春期进行体育锻炼的相关注意事项。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的生命安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理论课向学生讲解基本的生理解剖知识,向学生教授生理学知识,让学生了解人体在一些特殊环境中自身的生理反应,以及怎样正确面对这些生理反应,让学生了解人体在应激状态下和平常状态下身体机能的不同表现,以及在身体出现不适的时候应该如何应对。另外,老师还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通过观赏安全影片等方式将自然灾害发生时的逃生技巧、灾害发生后的自救方法等生命安全知识传递给学生,以提高学生的生命安全技能及水平。

在体育实践课教学中,老师同样也要通过另一种方式向学生传授生命安全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让学生养成爱护身体、珍爱生命的良好意识和行为习惯。相比于理论课,这种课程教授方式更为直观,更为生动,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教学效果将更为明显。老师在日常体育教学中,应适当穿插诸如穿越障碍、攀爬等训练项目,以增强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帮助学生建立生理应激机制;还可将各种武术动作渗透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自卫技巧,在面临危险时能做到保护好自身安全。有条件的班级和学校还可模拟各种危险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他们在各种危险情况下科学合理的反应能力。如模拟基本的伤口处理以及各种身体损伤的应急处理,提高学生的日常救护能力,增强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另外,体育老师还可与学校学团部门合作开展有关生命安全的竞赛活动或主题运动会,进行安全知识竞赛,以及提高应急避险能力的比赛,让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得到充分锻炼,并学会将学到的生命安全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强化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

总之,生命安全教育是新时期中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其他文化课程教学相比,体育教学是开展安全教育最主要的承担者和平台。因此,中学体育教学除基本的运动技能教学外,还应该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各种教学内容中,通过理论课和实践课,让广大中学生懂得如何爱护自己的身体,明白如何珍爱生命,以增强他们的生命安全保护能力。

篇(6)

全国一些地方中小学校安全事故频发,这些事故造成了师生重大伤亡,使学生、教师家庭遭受严重创伤,给社会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教训惨痛,影响恶劣。现在不仅仅在体育教学中,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安全被提到了一个极其高的位置。在此形势下学校体育教学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缺乏运动技巧和安全防范意识,而要让他们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同时身、心又要朝健康的方向发展,教师的安全意识必不可少,安全措施更是重中之重。在日常体育课中学生经常会发生扭伤、搓伤、拉伤、碰伤等运动损伤,偶尔也会发生一些重大的安全事故,轻者影响学习,重者可能造成残疾,甚至及生命,对学校、学生、家庭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广大体育教师应高度重视安全教育,落实安全措施使青少年健康快乐地成长。以下就一些方面与大家谈谈我肤浅的看法。

一、教师在体育课中应注意帮助学生树立好安全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同时也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如:有的学生上课调皮,站队时相互推撞认为好玩,他们不知道掌握力度和分寸,另外加上有的孩子本身平衡协调能力就差,很容易因碰撞而摔倒造成身体损伤等安全事故,为此教师就应在迅速制止的同时给予适当的教育不仅仅让学生明白这是错误的行为及其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同时要让每个学生都意识到这是不安全的行为,杜绝同类事件再次的发生。这样通过一些事件及时的教育和随时的提醒使学生思想上引起认识和重视,才能时时保持清晰地安全意识,不做有危险的事。促使学生高度的安全意识得以形成,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二、课前考虑要细致周到

1.对易发生的安全事故要有预见性并加以防范。如:跳跃练习中下肢的肌肉群和膝、踝关节容易损伤,投掷练习中腰部、肩部及手指手腕易受损等。那么就要根据动作技术要求重点做好针对性的准备活动,又如铅球练习要防止意外砸脚或脱手砸到周围的同学,这都要预先想到并考虑好采取针对性的预防。

2.教学方法、组织管理、设计要科学合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组织管理是防止安全事故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认识到,教学方法不好不仅仅会引起智障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注意力更不易集中,同样也会引起意外事故的发生。另外组织管理的好坏也是预防安全的有效手段。如:徒手练习时人不要安排站得太挤;器械练习时,要反复强调安全使用器械的步骤后才能组织学生要在安全范围内进行练习和使用,从而保证教学练习有序进行,保证教学练习有序进行,保证教学中最基本而不得安全。

3.教学内容要合理,动作难易程度要得当。我们知道难度过对小学生没有挑战,也不利于帮助他们的身体发展和意志品质的培养,难度过大对他们既难掌握又会失去自信,心理会产生障碍也容易发生事故。所以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去要求并引导好学生。

4.对学生练习中的错误动作应及时纠正。在体育教学练习中,学生经常会出现错误的动作,(既不合理动作)往往是最容易导致身体损伤的,如不及时纠正就会变成安全隐患和导火索。所以教学中对不合理的动作应及时的指导和纠正以防对身体造成损伤。

5.要保证好场地器械的安全。场地器材的准备是最基本的安全预防,也是引发安全事故的最主要外部因素,是可见的,也是可预防的,在上课前我们教师必须仔细做好场地和器材的安全检查,如有安全隐患应及时排除后,再进行组织教学。

6.课堂常规的建立,强化纪律教育,体育教师要以身做则,为人师表,要求学生穿运动服上课,身上不能带有小刀等锋利硬物,不要佩带胸针等饰品,不要留长指甲等上课要听指挥、遵守纪律,严禁学生有嬉戏取闹、任性蛮干、动作粗野,违反运动规则的行为。另外,准备活动要充分,跳前多活动,易伤部位早预防。实践课上良好的课堂纪律是保证一堂课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如未经允许不擅自离开队伍。尤其是垫子类运动项目。在投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程序、原则进行教学,对学生的位置要严格限制,让学生远离危险区,对某些意外伤害事故的苗头应及时制止。此外,上课要听从指挥,遵守纪律,严禁学生有嬉戏取闹、任意蛮干、动作粗野,违反运动规则的行为。

三、深入了解学生情况,掌握常见的病症和损伤的急救和处理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仅熟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另外必须要细致了解他们的病史状况,以便合理安排这类同学的体育教学内容,防止因体育教学安排不当而导致病症出现,引发安全问题。另外教师还注意掌握一些运动医学常识和简单处理方法,如运动中暑、抽筋、脱臼、急性损伤等情况的应急处理。这样遇到问题知道在第一时间里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急救处理治疗,减少和防止事故发生。

篇(7)

体育教育是德、智、体三项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在现代健康新理念倡导下学生健康形成的重要手段。现代健康理念不仅仅要求身心健康,还要求心理健康,因此,学校体育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身心健康为核心,通过多方面传授运动技术、健康理论、健身方法等知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克服各种心理困扰,以形成不怕困难、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健全人格,使之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和时代要求,具有强健体魄和健康心理的现代社会的建设人才。

一、体育课教学中学生心理不良的表现

(一)紧张或恐惧。在教学实践中,很多体育课教学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以“大纲”为主题,造成了过分夸大大纲目标,片面追求达优效率的局面,而忽视了对学生个体能力和水平的正确估价。然而,每个学生却又确实存在着先天条件、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差异。所以,那种以中等生为基准的“一条线”教学方法,难免使一些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巨大的力,造成了紧张甚至是恐惧的心理。特别是学生往往对自己的弱项内容表现出紧张感,比如单、双杠,跳箱等项目。

(二)自卑或自负。现在的学生,不少是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就有一种特殊化的优越感,并且自尊心强,然而心理承受能力却又极差,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年级的不断升高,小时候的优秀成绩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于是脆弱的心理会表现出一种不平衡情绪,再加上传统的以“学习态度+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方式,往往使一些学生,特别是所谓的“差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自信心受到打击,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相比之下,考试成绩比较好的学生,特别是名列前几名的学生,有些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缺少进取求精的精神,流露出了强烈的自负心理。

(三)消极冷淡。不可否认在现在的体育课教学中,依然存在着堂堂一种腔,课课一个调的现状。学生普遍对体育课学习没有愉,处于被动,甚至是被迫的地位,再加上学校、教师、家长也只重视考试成绩和升学,很少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和生理变化,没有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技能的培养,致使一些学生因得不到恰当的培养和训练而变得僵滞、萎缩,从心理上表现出烦躁沮丧,消极冷淡的不良状态。调查中发现有40.2%的学生因为体育课不够生动,没有充分活动的空间,缺乏发挥和训练自己特长的机会而对教学不感兴趣,于是消极对待,有12.4%的学生因各学科成绩都不够理想而情绪低落,对体育课的学习也十分冷淡。

二、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信心,不抱任何偏见,公平、热忱地善待每一位学生。在注意研究学生共性的同时,更要研究每一位学生各自的身心特点,因人而异地采用既符合体育教育规律,又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科学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使学生和教育内容相和谐;以文雅的语言、优美的动作、高涨的热情,充沛的精力影响学生,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关心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内心世界,以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和闪光点,并努力创造使其在这方面能够得以充分发展和得到提高的机会和条件,以做到各得其所,各显所能,使教与学得到和谐发展。

篇(8)

青少年期的学生身心处于一个迅速发展阶段,心理特征表现为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碰到困难轻易灰心丧气,不能持之以恒;青少年期还是一个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对社会和人生有了一定的看法,独立思考能力有所提高,但有时好高骛远、爱慕虚荣,碰到挫折也较轻易灰心、泄气、退缩,甚至有抵触等逆反心理。

二、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在很多时候,由于教学内容、方法的改变、学生完成动作的失败、师生交往或学生交往的冲突等原因,课堂集体气氛会发生起伏变化,从而对每个成员的情绪产生振动和感染,使每个成员的心理活动随课堂气氛的改变而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优化可以发挥其愉悦和调节的作用,使集体的情绪处于适度的亢奋状态,每个成员在认知上相近,情绪上相融,心理上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教与学、练的情绪高涨,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之下,认知操作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提高,学、练效果达到了最优化。如何使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得以优化呢?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核心就在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爱是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真诚地关心、爱护、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并以此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就会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师生情感相容、友好互谅、亲近依恋的心理,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在这种心理环境中,师生双方就能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接纳。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主体性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创设愉悦的乐学环境。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在愉快中求得发展。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趣影响着整个课堂气氛。教师若能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营造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就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共鸣,激发起学生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场地器材的合理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难易适度,目标设置要有层次,教法运用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能力的水平上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保持对学习浓厚的兴趣。

(三)运用积极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的评价(特别是即时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应力求通过客观公正而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认识自己的潜能和不足,悦纳自己。另外还应给予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权利。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激起积极进取的动力,以营造互学互助、相互激励、积极进取的教学氛围。

三、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

体育教学不仅能强身健体,还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体育锻炼对维持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古希腊人不仅把体育锻炼作为增强人的的体质的必要手段,还通过体育锻炼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除了可以增强体魄、锻炼意志外,对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具体表现如下:

(一)能改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畏难、胆怯、自信心不足等情绪障碍,而体育运动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

(二)可促进学生智力水平。如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话,能增进身体健康,进而促进智力发展。身体好是脑子灵活的

物质基础,坚持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使大脑获得充足氧气,得到快速恢复,大脑良好的发育为智力发展提供了有效保证。

(三)可以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的特征,培养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四)有助于学生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整体评价,由于中学生处于自尊心较强的阶段,体育运动正好为其自我概念的强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表现机会。

篇(9)

进入青春期阶段,中学生心理逐渐成熟,但却不完善。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一样,对心理压力的承受能力比成年人弱。因此,学生对失败挫折所造成的心理压力的承受力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和运动负荷时要区别对待。1.自主合作并从,确定授课目标内容。通过学生自己选择、自主练习、合作学习、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创造性和合作精神。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欣赏能力、判断能力,来品尝成功带来的乐趣,增强了自信心。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注意,要符合学生自身的需要。并且必须符合学生自身的生理和体质状况。如跳多高、跑多快、完成多少次练习以及选择同伴对抗练习等,必须要区别对待。2.面向全体学生,启发诱导并进。健康的心理素质涵盖的内容很多,有自信、坚强、勇敢、爱心等。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着依赖性强、任性、骄气、自私自利、缺乏合作精神等不良心理倾向。因此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必须站在育人的高度上去帮助、启发、引导学生,培养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弱化、扭转不良的心理倾向。3.组织形式多样比赛,培养奋发向上精神。体育比赛是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中最吸引人的组织手段之一。组织形式多样的比赛,培养学生的自强意识和集体观念。在教学中,根据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各类比赛项目,让学生在竞赛中体会与人竞争、与己竞争的乐趣。比如广播操表演赛,小组之间、班级之间的接力赛跑等。在短跑或者中长跑教学中,将成绩及时反馈给学生,并要求他们先和自己比,让相当水平的学生一起比赛,只要有一点进步就应该表扬,让他们在竞争中超越自我,不断强化其竞争意识和自强精神。

二、加强体育锻炼,挖掘中学生心理健康训练的有效策略

中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的来自主观方面,主要是自身的生理、心理障碍;有的来自客观方面。平时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每个班里都会有心理脆弱、心理素质不稳定的孩子。对于这类中学生老师要多给他们一份关爱,需要在开展体育活动及体育课上进行强化练习。1.对于性格内向,不善于交往的同学可以选择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坚持参加这些集体项目的锻炼,可以帮助其慢慢地改变孤僻性格,逐步适应与同伴交往,克服胆怯心理,去战胜困难。2.对于遇事易急躁,感情易冲动的同学,那就应多参加下棋、慢跑、长距离步行等缓慢而持久的项目,这一类体育活动能帮助学生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稳定情绪,使容易急躁、冲动的弱点得以改善。3.对于不够果敢,处事犹豫不决的同学,要多参加乒乓球、羽毛球、跨栏、跳高、跳远等体育活动。在这些项目面前,任何犹豫都将延误良机,长期锻炼能帮助你增强果断的个性特征。4.注重女生,安排克服害羞的心理练习。例如跑步时不愿意脱外衣、跑快跑慢了怕同学笑、体操动作不敢做等,强化融洽男女生关系。5.对于遇到重要的事情容易过度紧张而导致失常的人,就应多参加公开激烈的体育比赛,特别是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因为赛场形势多变,比赛紧张激烈,在这种激烈的场合中接受考验,遇事就不会过分紧张,更不会惊慌失措,从而给学习带来益处。当然,对极个别心理不健康的中学生,要与家长取得联系,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进行心理医生的治疗,学校毕竟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和健康成长的地方。

篇(10)

对中小学生来讲,心理健康与否主要看学生是否能适应环境,是否对生活和学习充满信心,能否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保持良好心态等,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生心理状况以及所面临的心理问题

青少年期的学生身心处于一个迅速发展阶段,心理特征表现为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不能持之以恒;青少年期还是一个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对社会和人生有了一定的看法,独立思考能力有所提高,但有时好高骛远,羡慕虚荣,遇到挫折也较容易灰心、泄气、退缩,甚至有抵触等逆反心理;还有因课业负担重、各种竞争的日益加剧和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的单调性,面对父母、老师寄予厚望,形成无形的压力,很容易使其在学习、生活以及平时体育活动中表现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逆反心理、恐惧心理、依赖心理、强迫心理和抑郁心理等,严重者选择逃避、离家出走、拒绝上学等现象,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二、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进行体育运动时,根据运动者的年龄、性别、个性特征,教师要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1)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讲,较多地采用游戏教学、情境教学,能够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

(2)对于年级高的学生,心理比较复杂,单一的体育运动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应多选择综合类有竞争性的活动为主,如在“集体过障碍”这个体育活动中,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各成一路纵队前后拉手站在起跑线后,教师鸣笛后各队集体向前跑,滚过垫子,钻过栏架,走过独木桥,以动作快,脱手少和队形齐的一方为胜。

2.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师要学会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体育运动,要耐心引导学生,不失时机地使其心理得到充分发展。

3.通过不同的体育项目改善学生情绪障碍。体育活动的特点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任何活动都有可能成为一种体育运动,而体育运动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教育和身体练习有机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体育活动可以改善情绪的效能。

(1)跳远项目。女生害怕跳不进沙坑,即使勉强跳过去的学生样子也不好看,还弄的满身是沙子,这样更没有学生愿意跳了,教师首先排除学生心理障碍,恢复自信,对动作分解进行练习,再以小组比赛形式练习,学生学习的情绪也提高了,而且获得了成功。

(2)跑类项目。相当一部分学生听到跑,特别是耐久跑,往往很反感,有抵触情绪,容易退缩、泄气、害怕的心理。在教学中必须注重了解学生产生惧怕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克服,引导和鼓励学生用顽强意志力去克服困难,战胜自己。

4.融爱与体育教学之中,排除心理障碍。教师平常对学生的关爱与呵护,有助于学生在进行体育教学中能积极的表现自己,教师也往往因为学生的表现而变得更加敬业。

5.创建合作与交往机会,优化人际关系。相当部分的当代青少年由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的关系,在客观上也影响了他们心理成长,主要表现为不合群、自私、任性等。教师可以通过集体项目比赛,让学生团结一致、协同作战、彼此鼓励,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及人际交往能力。

6.要特别重视社会适应的培养。在心理健康的诸多定义中,最普遍的一种观点就是以是否适应环境来划分健康与不健康的。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要加大力度,可以多选用些集体项目,团结协作完成的项目,让学生之间有更多“碰撞”,以便发现和解决个性化的心理问题。

三、体育教学增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功能

在体育教学中不但能强身健体,而且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

1.能改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畏难、胆怯、自信心不足、不如他人、可能学不会等情绪障碍,而体育运动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

2.可促进学生智力水平。如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话,能增进身体健康,进而促进的智力发展。身体好是脑子灵活的物质基础,坚持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使大脑获得充足氧气,得到快速恢复,大脑良好的发育为智力发展提供了有效保证。

3.可以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的特征,培养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4.有助于学生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整体评价,由于中学生处于自尊心、自信心较强的阶段,体育运动正好为其自我概念的强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表现机会。

5.有助于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学生身上肩负着沉重的压力,当达不到他们预期的要求,追求不到理想的目标时,就会给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遭受挫折的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动作粗暴、语言粗鲁、攻击、不安、逃避和推诿等。针对这些表现,教师应采取正确的心理教育方式,运用体育运动特有的松弛、转移、激励和调控功能,使受挫学生的心声得以自由表述,压抑情绪得以彻底发泄。

6.有益于协调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竞争意识。体育运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并与他人发生交往和联系,其显著特点就是在运动中人与人之间既有竞争性又有合作性,尤其中学生处于心理尚不成熟且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教师必须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角度,结合体育运动特点,协调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在运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四、小结

1.体育教学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健康知识,又能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

2.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体育教学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大力度,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

3.在体育教学中,体现现代健康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参与意识和心理健康教育,但决不是全部。假如我们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而忽视身体健康,那将会从一个极点走向另一个极点。所以,正确认识、理解体育与健康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转变教学观念的前提。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建筑节能行业现状 下一篇: 科研能力测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