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问题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30 16:08:5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问题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问题

篇(1)

中图分类号:F239.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4-0086-02

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存在的问题

1.对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比较多,着重于查错纠弊,对于效益审计重视不够。审计人员少有将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向效益审计扩展的观念,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市场秩序较为混乱,违法乱纪现象比较多,这客观上使审计人员不得不侧重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从而无法抽出足够的审计力量开展效益审计。

2.对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事后审计比较多,事前介入和事中控制不够,特别是对投资项目选择的决策过程难以施加影响。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领域,投资决策论证体系不健全,权责分明、制约有效、科学规范的建设项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项目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还不高,全过程的审计监督更显重要。

3.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才短缺,现有审计人员队伍知识和能力结构不合理。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涉及的审计事项复杂、专业性强。例如,为了对工程造价进行审计,需要审计人员具备工程造价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执业资格;为了对工程合同管理的情况进行评价,审计人员需要具备合同法等法律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等。然而,审计机关目前懂财务的人员比较多,懂工程、法律的人员比较少,既懂工程又懂财务的人员少之又少。

4.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的工作缺乏客观标准,主观判断多,审计风险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关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尚未形成具有操作性的准则和指南,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做得尤其不够。《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的规定比较原则、抽象,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审计也强调不多,审计人员在具体工作中感到缺乏依据和标准。

5.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就事论事多,为各级政府宏观决策和管理服务的职能发挥不够等。审计着眼于查处单个问题的多,不善于通过对微观审计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从宏观上提出搞好建设项目的建议和改进审计方法的措施。

二、创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对策思考

1.创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理念

传统的以查错纠弊为主要目标的审计理念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应增强宏观意识,努力研究和把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探索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投资体制的深层次改革必然引起投资决策方式、资金筹措方式和资金使用方式的调整。在投资管理和项目管理领域正在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决策分散化、资金来源多样化、融资方式市场化以及项目预算管理和工程合同管理国际化。这一重大变化,使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环境、对象、内容和方式等,都已经发生并可能继续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我们要根据投资管理体制、建设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要求,不断创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理念,致力于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宏观经济效应。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转变的核心问题就是提高效益。审计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目标要从真实、合法逐步转到效益上来,开展效益审计是在新形势下将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向深层次、高水平推进的必由之路。

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要积极推行效益审计,对项目建设的经济性、效益性以及效果性进行评价。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投资效益审计既要考虑投资结构的合理性,投资规模的适当性,资金使用方向的正确性、使用效果的综合性、使用过程的公平性,又要检查项目建设的宏观性、公众性、关键性、基础性、牵动性和对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的影响,把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长远效益与当前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统一起来。

2.创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内容

固定资产投资是国家公共财政的重要方面,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作为国家财政审计的组成部分,其工作任务就是要紧紧围绕国家财政审计开展工作,财政资金走到哪里,审计监督就要跟到哪里。随着投资体制改革的逐步完善,投资审计也要把公共工程项目作为主要对象,侧重于对使用国家财政资金的项目的审计,这是投资审计内容创新的基础。一是要加大对财政投入较多的基础性、公益性公共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的审计;二是当前经济运行中反映出的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三是社会各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对于这些资金和项目,审计部门要提前介入,要将违纪违规现象消除在萌芽阶段。在具体审计内容上,将逐步由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效益性审计过渡。作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今后的发展趋势就是要从效益审计入手,侧重于对使用国家财政资金的项目的审计。在效益方面,要特别注重环境效益。充分考虑预防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的环境效益审计将成为今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一个重点。在审计的深度和广度上,要做到财务收支审计和预算执行、决算审计并重,以建设单位为主,延伸审计施工、监理等与投资活动有关的部门和单位。重点查处乱上建设项目、违反建设程序、虚假招投标、违规转包分包以及项目建设中偷工减料等违纪违规行为。

3.创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技术和方法

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对于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投资活动日趋纷繁,审计内容越来越复杂,审计工作量越来越大,人们对审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目前审计所采用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已很难适应新的审计任务。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往往以资金活动为主线,对会计资料进行详细检查,即使是抽样审计,真正建立落实在内部控制测评基础上的也很少。采用这样的审计方法,一是会造成审计成本增加、审计资源和审计任务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二是审计质量也很难保证。因此,必须将审计方法转变为以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并借助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结果确定审计重点、范围和方法,同时,将风险分析和防范措施纳入审计程序的各个环节。在审计中充分运用分析测试,以分析测试结果作为拟订审计计划、实施审查、做出审计结论、表达审计意见的重要参考依据。

会计信息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审计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上交易、网上支付审计、虚拟企业的审计都将成为投资审计的具体内容,这就要求审计技术必须跟上信息时展的步伐,电子计算机将成为审计人员的主要操作工具。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在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面起步较早,并且取得了较好的审计效果,大大提高了审计质量和效率。但从实际情况看明显落后于被审计单位利用计算机的现状。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已日显紧迫,一方面应结合实际应用情况,对原有软件进行优化更新;另一方面,应针对新的投资审计领域开发出新的审计软件,使电子计算机在审计查证、分析性复核、审计信息的收集、传递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4.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规范化建设,为实务工作提供客观标准和指南

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审计准则、实施细则和其他规范,能够反映理论界的研究成果和实务界的实践经验,帮助审计人员在业务开展过程中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并恰当合理地开展审计工作,从而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规范化建设是目前亟待加强的工作。一是建议审计署制定《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的实施细则,及时总结各地审计机关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案例,为审计人员提供具有操作性的指南;二是建议审计署和财政部、建设部等部门合作,联合制定有关固定资产投资的绩效评价标准作为审计人员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特别是投资效益审计的依据;三是建议各级审计机关在审计署制定的审计准则及实施细则、财政部的有关规范的基础上,根据本单位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本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规范。

5.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质量控制的其他对策

一是要强化对建设项目前期相关工作事项的审计,包括项目决策、可行性研究、项目资金来源和执行基本建设程序的情况等,它是工程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与工程质量和效益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是保证建设项目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对重点大中型建设项目,建议审计机关以派驻的方式从项目筹建开始进驻建设项目法人单位,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审计监督。三要整合审计资源,充分发挥审计的整体效能。在审计人员少,专业技术力量不足,专业人员培训周期较长的情况下,要充分利用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力量,整合审计资源,充分发挥整体效能。

参考文献:

[1] 廖洪,陈波.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现状和对策[J].审计研究新视角,2005,(3):3-5.

[2] 赵云青.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发展趋势浅析[J].审计月刊,2006,(7):12-13.

[3] 周锋.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审计与理财,2005,(4):44-45.

篇(2)

中图分类号:F283 文献标识码:A

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投资的进度、规模和效果都需要根据统计的结果来进行分析和确定,这就使得固定资产投资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在开展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制约着统计活动的开展,这就需要在统计的过程中积极采取措施来应对,以确保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能够有效的开展,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统计的监督和评价作用。

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基础工作较薄弱。

投资统计工作开展的基础是统计人员的配备。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基层单位没有设立相对独立的统计机构,并且大部分机构中没有专职的统计人员。有些统计机构中虽然有统计人员,但这些人员的统计业务水平普遍较低;统计工作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但某些单位的统计人员频繁变动,就会给统计工作造成一定的断层情况,从而使原始数据的准确率降低,也不利于统计工作的继续开展。

(二)固定资产投资的效果统计没有进行合理的分析。

部分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缺少对一些重要指标的判断,例如单位生产能力投资、投资效果系数和投资回收年限等,由于对这些指标分析的不到位,就会给项目建设的评价和经验总结工作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投资完成额没有按照规定进行计算。

在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中,有些工作没有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实物量的计算,甚至有些采取估算的方式进行上报;有些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是依据单位发生财务的的费用等。这些统计方式都没有将形成工程实体的部分纳入到统计中,有些虽然已经纳入了投资工作量中,但没有统计到本期投资额中,这与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的相关制度存在一定的偏差。

(四)投资单位变化和项目难以确定。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基层投资单位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可变性和临时性,其中投资单位可以是产业活动单位、法人单位或者是筹建处,还有些投资单位是自然人,这种情况就导致投资项目不容易确定。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前提下,固定资产投资的主体也在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有些项目在进行审批的过程中,为了简化审批手续,没有进行比较严格的审批,只进行了简单的备案,这就使得许多民营项目只要拥有一定的条件,就能够开展工作,而不需要履行相关的程序。这种情况就导致一些管理和业务部门在对项目资料和项目单位进行确定时存在一定的难度。有些项目虽然进行审批,但报批的资料相对凌乱,这也会使统计的难度增加。

二、加强基层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对策

(一)设立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相关机构,加强对统计工作的认识。

设计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机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统计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同时统计工作的质量也能够得到提高,在此前提下,统计机构还需要提高工作效率、对机构设置进行精简。设立了相应的固定资产投资机构,就能够对及时而准确的了解固定资产投资的具体情况,从而使统计工作不偏不漏。在安排统计人员时,也应该根据《统计法》的相关要求进行配备,统计人员在开展统计工作时,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并在统计的过程中,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来开展工作,并且要保证收集的数据具有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并根据这一标准来判断统计工作开展的效果。

(二)对固定资产投资效果进行分析。

对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能够为固定资产的宏观和微观调控提供准确而科学的依据,也能够为社会提供一定的服务。通过有针对性的分析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并根据投资的结构、效益和规模来反映建设的新进展,并根据这些问题来深入研究基本建设的规律性。在对固定资产投资实行宏观调控,能够对其投资规模进行控制,对其结构进行调整。通过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投资回收期、现金流量等方面的分析,就能够对项目进行经济性的评价,并根据评价总结出项目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三)健全管理制度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

为了有效的解决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中的问题,就需要建立健全统计数字、管理制度、岗位制度、统计报表管理制度和原始资料管理制度等,这样就能在开展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中做到有法可依,并且还有相应的制度做保障。规章制度一定要对设计部门、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的职能进行划分,这样才能使其权责明确,还需要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并将这些制度落实到工作人员和相关部门中。

三、总结

通过论述基层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问题和相关的对策能够发现,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是我国经济统计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的一种手段。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时,一定要保证统计人员自身具有较高的素质,并且能够保证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通过对统计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总结出其中的问题和成果,这样才能为政府和企业开展管理以及制定政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统计局)

篇(3)

一、引言

近年来,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投资行为是实现中小企业存在价值的基础手段,是产生收益从而维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在中小企业的投资活动中,固定资产投资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最大。因此,研究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对于科学管理中小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活动,促进中小企业顺利成长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1年财政部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中指出,企业固定资产的有形资产的特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年限超过一年;(3)单位价值较高。同时认为,在确认固定资产时还应该同时满足该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和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这两个条件。中小企业一般具有这样的特征,即企业资金规模相对较小,基本结构简单,在管理方面主要依赖企业家个人的管理能力。这样的特点一方面给企业带来了灵活性,但也使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弱点,使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面临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对投资方向和投资数量的把握不尽合理。中小企业一般面临的竞争激烈,许多中小企业都将发展作为企业的第一要务。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就成为中小企业扩大企业规模、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选择。但中小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就是缺乏高效科学的投资决策团队,重大的投资决策通常由企业家个人做出,固定资产投资的方向要么过度强调短期收益和降低风险,要么不顾企业现实情况而片面追求扩大投资。这两方面的问题导致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目的过于简单化和盲目化,在投资方向选择和投资规模选取之间不能做出科学的符合企业特点的决策。

2、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在资金管理和运营方面通常会面临债务问题。固定资产的投资所需的资金规模相对较大,一般需要进行一定的筹资活动来提供资金上的支持,而通过负债形式得到的资金支持是很重要的资金筹措方式。固定资产的投资过程在时间上相对较长,在时间上做出合理的还款计划安排是中小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最佳的资产负债率和资金流动比率等,确保具有充分的长期和短期的偿债能力,避免发生资金周转失灵等问题,这是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必须面对的问题。

3、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中通常缺乏科学的投资机构和明确的投资管理制度。受到企业规模的局限,很少有中小企业设有专门的投资管理机构,固定资产投资一般都由企业家或者企业高层直接管理负责。这样的管理方式会导致在投资管理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使投资项目管理程序混乱,各个管理环节相互脱离严重,投资管理方面漏洞很多。更为严重的是,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核不严,对具体项目缺乏论证和评估,导致部分项目投资方向不合理、效益不佳。

三、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中采取的主要对策措施

为解决上述存在问题,必须针对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措施。

1、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和规模。中小企业需要树立战略管理意识和观念,科学规划企业的发展远景和发展步骤等内容,并以此来指导固定资产投资,科学的处理好企业战略发展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关系。在固定资产投资方向上,考虑固定资产投资要与企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阶段的要求相适应。

要围绕企业的技术改造这一核心要素进行,固定资产投资要特别着重于国家大力扶持的新产业。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方面,企业需要在快速发展和风险控制与追求效益之间做好平衡,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一方面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做好合理的资金分配,避免使企业陷入资金困难的境地。

2、拓展多种筹资渠道,合理开展固定资产投资。企业开展投资面临的主要困难就是资金方面的困难,这是多数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中小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时,尤其需要开拓思路,树立风险意识,在固定资产投资规划之初就首先考虑筹资的渠道和数量,根据现实情况进行科学判断,只有在能够合理的筹到投资所需的资金,才能进一步考虑固定资产投资问题。而对于筹资困难或者筹资成本过高的情况,尤其需要做出慎重考虑。坚决杜绝筹资的盲目乐观心理,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3、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制度和机构,保证固定资产投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受资金和企业规模等的局限,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和决策等方面通常处于弱势。因此,更加需要重视对固定资产的投资管理,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制度和机构,包括工程项目规划、概预算控制部门、内部投资主管部门、建设管理办公室等,并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和形成权限,不相容岗位的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机制。加强项目决策控制,保证决策的科学和客观,防止无效投资。

四、结束语

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对于其发展壮大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固定资产投资风险较大,企业往往因为投资失误而造成重大损失。有必要针对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探索有效提高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对策和措施,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投资在中小企业成长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篇(4)

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的现状

回顾过去的二十多载风雨历程,我国年轻的投资审计事业快速成长,但与飞速前进的社会发展进程相比,投资审计现状还呈现一些不足:第一审计内容仍以查错防弊为主,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是重点。第二审计方式多是事后审计,投资审计未能真正渗入建设全过程。第三审计仍主要着眼于微观建设项目,就项目审项目,在宏观决策和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作用不够。第四审计手段落后,仍以手工审计为主,投资领域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处于滞后状态。

2、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法律法规不健全,近几年,审计署颁布了《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管理办法》等法规,各地方审计机关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以地方法规和行政规章等多种形式,出台了建设项目审计管理办法,但是从全国范围看,依然缺乏统一的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规定,对多元化投资主体的监督管理、国家建设项目全过程的审计控制,依然没有统一明确的法规规定。第二投资审计不完全适应新形式发展要求,这些年,各地审计机关广泛开展了建设项目审计,主要从工程合同管理、财务核算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发现了大量的多计工程价款、挪用建设资金等违法违规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目前工作中,多数审计机关、尤其是地方审计机关,还是停留于建设项目工程价款结算和建设资金使用等微观问题,对国家能源资源、环境保护等政策落实方面涉及较少,对投资宏观调控政策、管理体制机制等研究不够,还不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第三投资审计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投资审计计划管理、审计质量管理、效益审计指导和考核体系等方面都还不够完善,随意性还比较突出。第四现有人力资源、素质与投资审计需求相比较有较大差距,投资审计队伍中精通宏观管理、工程建设、绩效评价等方面的人员不多,具备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人才更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投资审计工作开展和审计成果的提升。

二、改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的对策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已成为国家审计机关的工作重点,为了改进审计机关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

1、各级政府应重视审计机关在固定资产投资监管体系中的主导地位,通过法规、政策来保证审计机关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享有足够的权威,要求审计机关对于所有政府投资项目实行全面审计监督,即对于投资额大、关系国计民生项目实施各环节的全面审计,对于其他项目则实施项目竣工决算必审制,并按照突出重点的原则有选择地实施项目前期审计和项目预算执行审计;对于政府投资项目的绩效审计单独做出规定,为全面推行投资项目绩效审计提供了坚实的法制保障。在加强对于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规范投资行为、提高投资效率、促进科学决策、充分发挥政府投资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建立政府重点投资项目的审计员派驻制度,实现对于重点投资项目的全过程审计,只有将审计延伸到项目决策、论证、实施、评估、验收的全过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机关监督公共资金真实、合法、有效使用的职能。然而,实施这种全过程审计面临着诸多困难,很难有效协调审计机关的审计活动和投资项目运作过程中大量相关单位的工作。目前,已有一些审计机关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探索实施政府重点投资项目的审计员派驻制度。其基本做法是:由地方政府出台关于重点建设项目派驻审计员的专门规定,审计机关按照规定派出审计员进驻重点建设项目的工作现场,对建设项目实施从勘察设计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实践证明,审计员派驻制度有助于加强重点建设项目的审计监督,值得推广。

篇(5)

进人21世纪以来,国家和自治区投入大量资金,加强以能源、水利、交通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牧业的基础地位,加快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为内蒙古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内蒙古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增速都保持了较高水平,对地区经济的增长起到了主要的推动作用。其中,全区投资总额稳步持续快速增长,由2000年的430.42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5516.04亿元,同比增长12.27%和27.40%,特别是2002~2005年,增速均保持在40%以上,2003年达到了69.13%的历史最高点之后投资增速放缓:2008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596.45亿元,比2000年增长13倍,保持平稳增长。全区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实现5516.04亿元,同比增长27.4%;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38.03、117.76、187.25亿元和251.5亿元、2916.9亿元和2428.05亿元。

如此快速的发展势头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投资的强有力拉动。全区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加快了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的建设步伐,集中建设了一批重大项目,使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得到较大改观。全区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008年以来,市场需求大幅波动,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价格起伏加大,对自治区经济的冲击比较大。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低于上年,经济增长率更是下降到了2003年以来的最低点。

2009年第一季度,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宏观经济形势好于预期,整体经济运行呈现出“三高两快两稳”的良好态势。GDP、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于全国。第一季度,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71.07亿元,同比增长15.8%,高出全国9.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69.5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799.1亿元,增长18.5%: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02.47亿元,增长14.1%。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0.8亿元,同比增长45.7%,高出全国16.9个百分点。全区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5.33亿元,增长47.8%,比上年同期高20个百分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797.23亿元,同比增长19.2%。高出全国14.1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重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57.77亿元,增长20.9%:在37个工业行业中。有34个行业保持增长,煤炭开采及洗选业、电力及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三个行业增加值均超过百亿元,三大行业的增加值占整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1.4%。

(二)内蒙古投资的主要特征

1 投资以国家和自治区重点项目为依托。在内蒙古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国家和自治区重点项目充当了主力军,进入2000年以后,内蒙古陆续建成投产了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例如,内蒙古大唐托克托发电有限公司一、二期工程,达拉特电厂三期工程,准格尔电厂二期扩建工程和包头二电厂等电源项目的投产,以及配套建设长距离输电线路。并实现自治区东西部电网的连通:建成的长庆气田至呼和浩特的天然气输配工程,加快了“西气东输”的进程:包头稀土高新区希望铝业有限责任公司铝电一体化项目电解铝一期工程,霍林河煤业集团10万吨电解铝项目,包钢改扩建工程和准(准格尔)东(东胜)铁路、锡(锡林浩特)桑(桑根达来)铁路、桑(桑根达来)蓝(蓝旗)铁路及国道110线、包头至东胜高速公路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成投产,贯穿内蒙古2600公里的东西大通道全线通车,这些重点项目成为我区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部分,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投资。在重点投资项目中,地方项目越来越占据主体,近年来,中央与地方项目的比例大约在1比9左右变化,

2 投资主要投向我区的优势产业。从项目所属行业看,内蒙古项目投资主要是立足当地资源以及资源相关的制造、生产供应等行业。超过60%以上的投资集中在能源、冶金、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和农畜产品加工等六大产业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体系。

3 从投资主体性质看,目前,内蒙古投资主体主要是国有企业及国有股份企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投资主体开始呈现多元化趋势,私营企业投资虽然总量不大,但是近几年增长很快。

4 从项目资金来源上看,企业自筹资金比重最大。统计期间(2000~2007):累计完成投资额11750.75亿元,除2001年较2000年有所下降、2005年较2004年略有下降外,自2004年起开始高幅度增加,平均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1.90%,自筹资金已成为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融资来源的重要渠道。在自筹资金中,政府招商引资逐年增加,成为支持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高增长的主要力量,2002年内蒙古招商引资总额为270亿元,到2008年增加到2058亿元,6年间增加6.6倍,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5.18%。国内贷款次之,统计期间,全区利用金融机构贷款累计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为2483.71亿元,平均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7.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00年的18.6%下降为2007年的10.5%,受国家货币政策影响显著:利用国家预算内资金占比不大,平均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8.8%,2002年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影响,占比一度激增到17.4,后逐年下降,2006年起更是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削减到5%以下:利用外资平均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占比仅为2.1%,2001年较2000年上升了71.05%,但内蒙古吸引外资的投资领域单一,自2001年起对外资吸引力下降,2002年较上年下降56.92,之后继续呈下降趋势,2007年更是较2001年下降了89.2%。

5 从投资动机上看,提升竞争力、完善配套设施以及满足未来市场需求是企业投资的主要动机,其次是政府对项目的各项优惠政策的吸引。

二、投资对于内蒙古经济总量(以GDP为代表)和经济结构的影响

2000以来,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平稳增长,有力增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后劲和动力。2000~2008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由1539.12亿元上升到

7171.58亿元,8年间增长365.95%。在高投资的推动下,内蒙古经济总量8年来一直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长,特别是在2004年达到20.5%,2005年则达到23.8%的历史最高点。

在投资高速增长的同时,投资占GDP的比重也呈逐年上升趋势,2001年至2005年增速较快,进入2005年以来增速放缓,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略有下降,仍然达到72.1%。经过对比分析发现,经过投资、经济的一轮高速增长,上升阻力加大,2005年投资增长率、经济增长率、投资占GDP比重出现“三下降”。

从客观上分析,内蒙古的经济是投资拉动型经济,经济增长基本属于投资扩张为主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发展经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70%左右。近年来内蒙古通过多元化的引资,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十一五”的前2年分别完成投资3300亿元、4400亿元,2008年完成了5600亿元,3年累计完成了投资13000亿元。2009年自治区确定的投资目标是7100亿元,增长的幅度非常大。

(一)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长,实现产值稳步上升

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由2000年的38.03亿元上升为2008年的251.50亿元。2008年。占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20.3%,比2000年上升了9.2个百分点,在第一产业中,农林牧渔各行业投资均保持了比较快的增长速度,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得林牧渔业投资增速明显快于种植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内蒙古经济的发展,但第一产业发展落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产值由2000年的350.80亿元增至2008年的906.98亿元,占GDP比重却由2000年的22.79%降至2008年的11.68%。

(二)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呈现逐年上升,产值渐居三大产业之首

2008年的2916.9亿元较2000年的117.76亿元增长24.77倍,占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34.3%上升为2008年的42.3%。从轻重工业来看,重工业投资呈现上升趋势,以能源化工产业为龙头的资源消耗型企业蓬勃发展。产值由2000年的582.57亿元增至2008年的4271.03亿元,占GDP比重由2000年37.85%增至53.75%。2005年起,第二产业取代第三产业成为我区GDP贡献最大的产业。

(三)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降至三次产业第2位,产值稳中有降

2000年,第三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7.25亿元,2008年完成2428.05亿元。2008年略有回升,达到37.4%。金融保险等各行业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其中,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党政机关团体、邮电、交通等行业是第三产业投资增长中的亮点。对第三产业投资以及产值的增长做出了较大贡献,第三产业产值在2008年实现2583.79亿元,较2000年的605.74亿元增长326.55%,占GDP比重也由39.36%升至33.29%

近年来,内蒙古通过实施“三化”战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突出表现在工业比重明显提升,实现了从工业化初期到中期的重大跨越。与2002年相比,内蒙古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了17.2个百分点,达到48.9%,形成了以能源、冶金、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和农畜产品加工等六大产业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体系。通过重点行业的持续投资,内蒙古的产业结构出现了显著的变化,200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第一产业22.79%,第二产业为37.85%,第三产业最高为39.36%:到2007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12.51%,第二产业上升到最高,达到51.79%,第三产业则下降到35.70%。内蒙古的经济结构明显呈现工业化高速发展期的特点。

三、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的新动向

(一)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国家推出的4万亿元投资带动了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的较快增长,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09年前4个月,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868.8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6.8%,在全区计划总投资50万元以上项目中(含房地产开发投资),第一产业投资31.4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1.7%:第二产业投资545.13亿元,增长47.1%,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62.7%,其中工业投资531.87亿元,增长44.2%,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61.2%:第三产业投资292.22亿元,增长76.0%,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33.6%。

(二)地方与中央投资均保持高速增长

1~4月份,地方项目完成投资735.63亿元,同比增长53.9%;其中,城镇投资725.52亿元,增长53.7%。中央项目完成投资133.01亿元,同比增长75%。中央投资增速高于地方。

(三)工业投资力度继续加大

今年以来,工业投资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1~4月份,全区完成工业投资531.87亿元,增长44.2%。其中,采矿业投资155.47亿元,同比增长60.3%:制造业投资239.32亿元,同比增长39.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137.09亿元,同比增长36.9%;工业投资在全部投资中所占比重为61.2%。

(四)交通运输业投资高速增长

2009年1~4月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共完成投资62.5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倍。其中,铁路运输业完成投资22.90亿元,增长1.1倍:道路运输业完成投资27.97亿元,增长1.2倍:城市公共交通业投资1300万元,增长2.3倍:航空运输业投资4535万元,增长2.7倍:管道运输业投资4.34亿元,增长3.0倍。

(五)房地产开发投资低速增长

1~4月份,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70.5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按用途分,住宅投资和其他投资分别完成45.45亿元和6.71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5.6%和1.7%。其中,90平方米以下投资16.06亿元,同比增长7.1%:商业营业用房投资完成14.15亿元,同比增长31.5%。

四、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投资的高增速难以长期持续

从国际和国内的经验来看,一个国家或地区很难在长期内维持一个超过30%的投资增长率,对于内蒙古也是这样,2002年以来投资的高增长主要是依靠对于内蒙古能源的大量需求,这是重化工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的特征之一。以电力需求为例,1980~2000年,我国

电力弹性系数平均为0.8,也就是说电力消耗小于GDP的增长速度,我们用较少的电力消耗可以获得较多的经济增长。但进入新世纪以来,电力需求的弹性系数发生了逆转,8年来弹性系数基本维持在1.3~1.5之间。这主要是我国发展重化工业对于电力的需求大大增加,同时重化工业属于高耗能产业。这一时期,获得同样的经济增长要比以前消耗更多的电力和能源。所以,单从工业生产的电力需求来讲,重化工业的发展加大了对能源的需求。但是,据预测,进入2020年以后,由于我国重化工业基本饱和,电力的弹性系数将再次下降到1以下,估计在0.95和0.7之间。所以说,对于资源的需求从长期看是一个逐渐下降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投资率是无法长期维持的。需要寻找新的增长动力来支持经济增长。

(二)经济增长方式存在隐患

投资的高速增长使得我区GDP的构成中。投资贡献比例过大,长期超过70%。这种结构反映出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存在问题。特别是在当前政府主导的背景下,投资对于GDP的高贡献率使得各级地方政府对吸引投资的热情难以消退,政府长期热衷于招商引资使得政府很难在转型的路上走出实质性的步伐。从国民收入的构成来看,投资直接构成当期的GDP。但是当投资转化为生产力之后,能否实现销售和盈利是取法保证的。如果不能实现生产和销售。那么,这样的投资就无法成为持续的GDP增长动力。但是在当前以政府任期为周期的经济增长模式中,未来的长期可持续增长难以成为各级政府的重点,而短期见效的招商引资成为维持政府政绩的主要手段。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在这样的增长模式中,前期的投资极有可能转化为下一期的过剩产能,这也是我国经济为何长期在过热与过冷的交替中徘徊的一个制度上的原因。

(三)投资的政府主导比较突出,民营经济投资比重有待提高

以重点项目为主导的投资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各级政府的投资积极性,政府无论是在招商引资还是银行贷款过程中均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各级政府金融办公室成立后,政府与各个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为银行、政府和企业的多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在投资繁荣的背后,是民营经济的投资热情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在内蒙古的投资总额中,民营经济仅占10%左右,这与民营经济的地位是不相适应的。

(四)房地产投资后续乏力

进入2008年以来,受国家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内蒙古投资增速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房地产投资受到的影响较大。2008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16.04亿元,同比增长27.4%,其中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736.08亿元,同比增长46.96%,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3.34%。呼和浩特市房地产投资较上年同期保持增长,但是增速明显放缓。2008年呼和浩特市完成房地产投资100.44亿元,同比增长3.86%,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89个百分点,2008年,全区完成商品房施工面积6889.1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0.65%,增速较上年下降15.9个百分点,住宅施工面积5598.2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9.03%,增速下降19.73个百分点:施工面积中新开工面积3709.1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22%,住宅新开工3004.2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66%,增速下降17.28个百分点。房屋竣工面积1694.0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63%,住宅竣工1432.0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81%。房地产供给增速放缓的同时,商品房销量大幅回落,2008年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2141.01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仅增长2.57%,增速回落45.03个百分点,现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5.22%。

2009年第一季度,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310.8亿元,同比增长45.7%,比全国平均增速高16.9个百分点。但房地产市场整体处于低迷状态,商品房销售出现明显下降。第一季度,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24.9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0.7%:商品房销售额8.25亿元,下降30.3%。

五、政策建议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经济对于投资的依赖

投资对内蒙古经济新世纪的崛起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投资主导经济的局面必将成为历史。任何一个健康的经济体,都不可能容忍国民经济出现过大的比例失调。要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提高经济体内的最终需求所占的比重,也就是提高居民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当前,应当抓住内蒙古投资繁荣的大好局面,引导投资向教育、医疗、文化、环境保护等基本的民生领域倾斜,加强城乡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使人们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医疗、文化服务,改善城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这些投资的加大将会在带动居民的持久消费上起到积极作用。

(二)为民营资本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的原则。

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在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行业和领域,进一步引人市场竞争机制。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加快完善政府特许经营制度,规范招投标行为,支持非公有资本积极参与城镔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与运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支持、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投资教育、科研、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非营利性和营利性领域,

(三)拓宽非公有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的渠道

篇(6)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一、引言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已经初具雏形,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当前的市场经营秩序。但从总体来看,我国尚处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发展阶段,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即在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相应对策。

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存在的问题

(1)缺少相关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法规。对依靠国家财政性投资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来说,通常是由审计部门、行政执法部门、行业性主管单位以及相关的中介结构共同进行监管。但在共同监管监督的过程中,往往有些监管单位为了自身的利益,会做出一些违规行为,由此导致这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实际的监管过程中,出现审计监督职能失效、管理混乱的不利局面。归根到底,除了这些监管单位与这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有直接关系外,更为重要的是没有一项具体的法规条例或执法体系对这些监管单位的行为进行约束,进而导致监管失位、管理混乱、交叉检查以及沟通不畅等现象的发生。

(2)审计方式滞后。目前,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仍然以查错防弊为主要的审计方式,但这种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具体来说,从政治角度进行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必须以国家的方针政策为指导,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相关的部门机构提供审计监督服务等。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审计部门和机构即使是高度重视也难以真正发挥其应有的职能,比如说近年来经常出现的由于征地拆迁、移民安置等问题的出现而组织工程建设事情的发生。究其原因就在于如果按照传统的查错防弊审计方式去处理这类问题,很容易损害广大公众的利益。如果从经济层面的角度去看待审计,则可以发现其根源在于投资机制的问题,必须进行深入改革。比如,在固定资产项目的投资过程中,随着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化,由此促使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方式、审计对象以及审计内容等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过程中.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并考虑到广大社会公众利益的话,必然会影响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准确性和实效性。

(3)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质量不高。首先,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必须保证审计过程真实、有效、合法,并且审计部门和机构应当高度重视。但目前来看.很多审计部门和机构仅仅关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即注重的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纠错防弊,但并没有关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质量效益。此外,审计部门和机构倾向于事后审计与事后处理,需要进一步提升对中间过程的监督和控制力度。

此外,也有一些审计部门和机构的审计人员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作为主导,并没有公正客观的依据相关审计标准进行独立审计,由此也加大了审计风险。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计质量。

三、完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对策

(1)确立审计执行机制。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应当有具体的法规条例作为执行依据。比如对于建筑项目投资来说,在对工程概算和决算进行资产审计的过程中,应当进一步明确法定交付程序,这样才能明确在审计过程中与其打交道的财政、税务、金融等相关单位的具体工作任务与法定程序,做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

(2)改变审计方法。在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过程中,要注意审计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具体来说,首先要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下的计算机等先进设备来辅助审计工作,比如利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软件或者系统模块下的项目资料库等板块来强化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执行,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与此同时,还必须创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模式,强调账项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分析等模式的兼容发展,由此才能科学分析审计执行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目标进行科学定位。

(3)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准确。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其他客观需求的存在,我国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加强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因此,这些企业不断完善其经营管理模式,强调真实性和客观性审计,从而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已经逐渐意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实质性,这也意味着开展真实性审计是大势所趋和形势所在。因此,作为审计部门和机构,应将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的重点向企业靠拢,以弄清企业的资产负债和经营情况为出发点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抑制虚假会计信息的存在,对会计信息进行充分的披露。比如审计部门和机构可以先从银行入手,充分了解企业经营活动资金流向,掌握企业真实的资金走向。这样,不仅能够抑制企业的违规违纪行为,还能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其次,在原先传统的专项审计机制的基础上,加大审计的科研投入力度,研究各种审计技术和机制,充分利用当前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强大的审计网络体系。同时,还要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技能,并结合真实性审计的工作计划,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最后,实行审计承诺制度,进一步加大对会计资料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积极推行审计承诺制,明确审计部门和机构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审计内容涉及到多个方面。因此,必须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实践性,依据客观事实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由此才能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将审计理论更有效的运用到实践当中,保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邱伟.浅议固定资产投资审计[J].商场现代化,2010(36).

篇(7)

关键词:

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模式;解决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大企业所面临的压力开始越来越大,作为企业管理模式的一部分,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模式如果出现问题,将会导致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目前,我国企业对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模式的改进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其中仍存在诸多不足需要改进。“计划控制,统一预算,集中管理,统一调配”这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管理模式,以发展的眼光看,此种管理模式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需要改变和解决。

一、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陈旧的管理模式是我国企业在固定资产的投资和管理方面出现问题的根源,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还有很多,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方面缺乏整体规划。整体规划是保证事物按照固定轨道发展和运行的一个重要保证,对于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来讲同样如此。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整体规划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两点:首先,企业缺乏对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模式重要性的认识。企业的固定资产与其长期经济利益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目前大多数企业往往只注重短期利益,而忽略了对企业长期发展的规划,这就导致了很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被取代的现象的出现。其次,企业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意识落后。现如今,大多数企业采用的管理模式为“计划控制,统一预算,集中管理,统一调配”的模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一模式的确为企业带来了看得见的利益,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一管理模式已经逐渐的被经济领域所淘汰,因此,企业一定要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保证自身能够更好的发展下去,就要跟紧历史发展的步伐,摒弃以往陈旧的观点和意识。

2.企业有关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方面的制度不完善。会计核算制度与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直接关系着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模式能否达到健全的标准,但在现阶段,企业在这两种制度的制定与维系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是大多数企业都存在的一个问题。在会计核算制度中,固定资产核算属于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内容,企业会计制度不健全会导致固定资产核算相应的也出现漏洞,例如,很多企业为了粉饰自身的经营成果,通常会对自身的固定资产进行隐藏,以对外界造成自身投入低利润大的假象,从根源上讲,上述现象主要便是由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所导致的。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就一定要完善会计核算制度。其次,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控制制度不够完善。在固定资产的控制方面,大多数企业只注重资产的购买及保存,而出于减少支出的考虑,不注重对其进行保养和维护,这就导致了在企业的固定资产出现问题或故障时,企业不能及时的对其加以维护,大大缩短了其使用寿命。从长远的眼光看,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会加大程度的增加企业的支出,对企业的稳定发展非常不利。

3.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方式落后。目前,大多数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主要将工作中心放在固定资产的购置方面,而对已购置的资产的管理方面一直交由各部门同时负责,久而久之,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便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漏洞和不足。同时,由于企业的固定资产分属于各部门共同使用,如果企业不及时明确负责资产管理的主要部门,那么便会造成资产无人管理的现象,这对企业固定资产的维护和保养十分不利。

二、解决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模式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措施

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如不及时加以解决,企业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矛盾,同时其长期的经济利益也会受到影响和波及,因此,为保证企业的稳定运行,就一定要着手解决上述问题。

1.对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模式进行整体规划。首先,企业要认识到完善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模式的重要性。企业要认识到,对固定资产进行投资和管理是企业得以长远发展的重要保证,企业不应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长远利益,因此,在关注固定资产的购买的同时,也要及时的在使用过程中对其加以维护,在发现问题时及时的加以解决,这样才能保证其长久的使用,从而为企业提供更大的价值。其次,企业要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意识。企业要认识到,过去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想要保证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就一定要改变以往的发展观念,更新发展模式,跟紧时展的步伐,这样才能保证自身不至于被市场所淘汰。

2.完善企业有关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制度。首先,要完善会计核算制度。要保证会计核算的严谨性,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录入及核算时,要实事求是,要保证企业的会计账目能够简单清楚的反应企业的整个运行轨迹,从而使出现问题时,能够根据会计账目的记录及时的对问题进行解决。其次,要完善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控制制度。针对只注重固定资产的购买而不注重对其的保养这一问题,企业一定要意识到其严重性及危害性,同时也要意识到对固定资产进行保养的重要性,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一旦发现固定资产或设备出现问题,一定要及时的组织专业人员对其进行维修,从而避免由于设备出现问题而对企业的运营造成的影响。

3.更新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方式。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方式的落后会导致企业在固定资产的维护及保养方面得不到保证。因此,企业一定要将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全权交给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负责,要将责任落实到部门每个人的头上,这样在出现问题时,才能够追究到责任人。从另外的角度看,这也是对工作人员的一种监督,对保证其工作热情及工作质量有着很大的好处。另外,为更好的保证固定资产的使用性,企业还应向员工灌输爱护固定资产的意识,使其能够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更好的使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大多数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依然沿用着陈旧的管理模式,这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影响非常不利,同时,陈旧的管理模式也是导致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方面出现问题的根源,为保证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就一定更新这一发展模式,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针对每个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措施,并加以实行,这样才能使企业的固定资产得到有效的管理,从而减少企业在固定资产方面维护方面的支出,从细节上增加企业的利润。

参考文献:

[1]陈琅.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10):78-79.

[2]王殊秋.浅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若干问题[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24):31-32.

[3]曹秀菊.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及解决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5(20):87-297.

篇(8)

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我国对统计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对固定资产投资专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当前的固定资产投资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根据统计制度改革的要求,对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进行改进和创新,为实现固定资产的价值,促进经济的增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一、统计制度改革的内容

在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统计局从2011年开始对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对投资统计的起报点进行了调整

对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起报点的重新调整是统计制度改革的重点,在统计制度进行改革以后,将起报点由50万上调到500万,即只对总投资在500万以上的项目投资进行检查和统计,并直接向相应部门呈报投资情况。在对投资统计的起报点进行调整时,制定了不允许项目打捆上报的制度,必须保证是单个项目的投资总额达到500万时才可以上报。

(二)建立新开项目的相应制度

为了实现对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统计制度的改革中加强了对新开项目的投资统计的重视,为新开项目的投资统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制度支持和重要保障。

首先,新项目入库预报制度。在统计制度的改革中,制定了新开项目的入库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入库预报程序参考。在新制度的指导下,入库预报程序坚持了分级负责的原则,将经过审批同意的项目入库,对于超过十亿元的项目要报送给国家统计局进行必要的审批。

其次,新项目的管理制度。为了实现对新开项目的有效管理,真正的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需要对新开的项目进行管理,因此在统计制度的改革中加强了对新开项目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视。对于每一个新入库的项目都建立电子档案,其中包括新开项目的入库申请表和相应的证明材料。

二、统计制度改革对固定资产投资专业的影响

统计制度的改革对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效的解决了新增投资项目难以及时入库的问题。在新的统计制度的支持下,新增的投资项目可以通过预报审批等程序正式入库,并且在入库以前要准备好相应的证明材料。在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形势下,不断涌现出多种新的投资项目,统计制度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在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投资统计不合理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统计是根据农村和城镇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调查统计方法,这样就使得农村较大规模的项目投资难以列入到统计范围之内,导致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不科学合理。

(二)统计口径不统一

在固定资产的统计中,存在着多种报表,虽然新的统计制度对投资项目的起报点做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各个地方的具体情况不一致,对于不同项目的投资采用不同的表式,致使表种繁多,加大了不同地方统计资料对比分析的难度。

(三)投资分组不科学

在当前的统计制度的要求下,是按填报单位进行投资统计汇总的,这样就造成统计资料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特别是我国现行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对固定资产的投资统计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困难。如我国的房地产存在着异地建房的现象,其登记注册地的统计部门会按照企业进行统计,进而出现异地开发投资漏统计的问题。

(四)个体单位统计难度大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涌现大量的个体经济,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难度,这是因为大部分的个体单位的基础较为薄弱,缺乏专业的统计人员和统计台账。

三、改进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的有效策略

为了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可信性和科学性,需要在现有的统计制度的基础上,对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进行改进和创新,一般而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较大规模的投资项目统计的重视

新的统计制度规定了起报点和统计方法,这就需要加强对较大规模的投资的重视,包括城镇的和农村的,要提高统计工作的全面性,避免出现漏统计的现象。

(二)建立投资项目统计备案制度

凡是经过审批的投资项目都需要经过统计部门的备案,这样可以为统计部门及时了解项目投资的情况,提高了项目投资统计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各个地区也要对规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备案,便于从整体上对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进行把握。

(三)完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方法

统计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关系到统计的可靠性,因此需要结合固定资产统计的要求选择科学的统计方法,例如可以采用全面报表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取消其他投资统计、房地产开发按照实物进行统计等。

四、结束语

总之,在统计制度改革中,要通过深入的调研,了解企业与社会公众对统计信息的有效需求,统计制度设计环节就要做好为企业与社会公众服务的基础。结合企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统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和创新,为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提供完善的制度支持。

篇(9)

汽车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通常包含多种风险:1.资产的专属性汽车企业车型产品较多,其生产用固定资产大部分为对应车型的专属资产,平台化的资产占比较少。同时,汽车企业布局空间区域较大,不同区域的分部企业也需要配置相应的固定资产。这就形成汽车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多为专属性的产品和分部市场资产投资,导致固定资产投资较多。重资产化,一直是汽车企业的现实问题。2.决策的有效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缺乏科学、合理的论证,导致部分项目投资方向不合理、效益不佳;投资项目的管理程序不合规,管理环节不衔接,存在管理漏洞,形成决策结论的不严谨;投资项目可研报告编制、审核不严,造成设计缺、漏项,导致投资超预算和预测的市场超预期。3.投资的滞后性汽车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金额都比较大,一般会经过投资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实施、验收等程序。在实务操作中,受限于内外部因素影响,固定资产投资的进度往往滞后于当初的投资计划,直接会影响项目实施,不利于预期目标的达成。4.市场的认可度外部经济形势影响致使产品市场难以准确预测。由于产品转型、市场需求变化等情况均可形成固定资产产能闲置、淘汰,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失败。5.使用的有效性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不够、使用效能低下、维护不当、产能过剩,可能导致企业缺乏竞争力、资产价值贬损、安全事故频发或资源浪费。6.投资回报的预期性固定资产投资最终扩大了企业的资本规模,导致资本成本增加、投资者的最低回报要求增长。资产折旧费用作为企业的固定成本,非理性、不科学的固定资产投资不仅无法带来企业收益的提高,而且还会加大折旧的计提数,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将增加成本费用,减少利润,直接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回报的预期目标未达成。

篇(10)

1.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概述。

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是指企业投入资金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用以进行再生产的经营活动。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从根本上来讲是企业进行的扩大再生产活动,它对企业的生产产品的规模、品种、规格、质量等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关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进行扩大再生产的形式主要包括:生产技术的革新、改进,生产规模的扩建和新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效应,使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进一步积累企业自身发展的经验和水平,这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是一个长时间的投资计划,需要运用科学恰当的方法对要投资项目的预期效应做出判断和分析,判断其投资后的企业财务状况是否良好,投资是有否可行,投资是否有必要。企业在实行固定资产投资时,还需要全面考虑投资风险、货币时间价值、资金成本和现金流通等各个方面。

2.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

2.1固定资产投资的变现能力不强。因为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大多是器械设备、厂房等可见物质,其价值在采购和建设初期就已经赋予了固定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如果投入具体的生产,其用途就不容易被转变,在企业所有的投资形式中,固定资产是变现能力最低的一种。

2.2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占用时间长。因为获取固定资产因而实行的全部资产支出都包括在资本性支出的范围内,在建设期内投入的资金,一般要用相当长的时间才可以把其价值收回,而这部分资金在生产制造类企业资产中通常又占有较大的比重,对企业的资金周转会产生重大影响。

二、卷烟制造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现状

1.卷烟制造企业生产设备资产使用率不高。

1.1规模化生产模式还未形成。生产制造类企业,为了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往往会采用规模化生产。在卷烟制造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一条生产线生产几个产品的情况,这样需要采取分时生产安排。在生产一个品牌转向生产另一个品牌时,设备要停机处理。当品牌转移过于频繁时,会造成设备使用效率低下。此外,卷烟制造企业的生产厂规模普遍较小,规模化生产还没有形成,也是造成设备使用效率低的其中一个原因。

1.2生产设备还未达到满负荷的状态。目前我国税收制度大多采用属地纳税原则,卷烟工厂在兼并后虽然取消了法人资格,但税收问题还是牵制着企业的发展,卷烟生产安排会影响到各工厂所在地的税收。为了兼顾各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往往要兼顾各地方实际情况,这样不但使得本来可以集中安排生产的却要安排在规模小的生产厂进行生产。一方面由于生产技术达不到工艺标准,需要进行技改投资。另一方面,造成设备投入了却得不到满负荷生产,使得设备的使用效率总体不高。

1.3生产方案有待进一步改善。在卷烟制造企业中,由于生产软盒包装的设备与生产硬盒包装的设备不能相互利用。如果生产安排不均衡,过分考虑各地经济增长需要,制定生产方案时受到制约,通常会出现软硬盒生产安排不平衡的情况,导致一部分设备和工人闲置的情况出现,也会造成设备使用效率低。

2.固定资产投资缺乏中长期规划。

这里所说的中长期,是指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规划。在现实中常常出现一次资产的投入,远未达到预计的使用年限,就发现适应不了发展的需要,需要进行再改建或者扩建。最典型的就是房屋建筑。房屋建筑的一般设计使用年限最低也是四十年。但在现实中大部分房屋建筑通常只用了二十多年就要推倒重建。这看似是发展的需要,也符合现时的财务效益,但从中长期来看这是资源的严重浪费。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中长期规划,也存在过度投资的情况。就卷烟制造企业而言,这些投资从现时的角度来看,都是符合发展要求的,但在行业产量总体减少,结构稳步提升的发展趋势下,继续扩大产能,容易造成未来产能过剩。

三、卷烟制造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成本控制的途径

1.建立中长期固定资产投资规划。

卷烟制造企业的中长期固定资产投资规划要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来建立,从工艺标准、产能等多方面设定阶段性目标,使投资规划能充分满足战略发展需要。中长期固定资产投资规划的制订要充分兼顾已有投资,以充分提升资源使用效率、降低投资成本、顺应企业发展需要为基础。中长期固定资产投资规划的建立,能够对发展过程中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加以引导,能够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必要性进行评判,能够有效地解决过度投资、资源浪费的情况。企业中长期固定资产投资规划的建立,可以有效的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成本。

2.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组织架构。

卷烟制造企业在实施具体的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管理层要全方位了解和研究整体的市场运行情况,真实有效地掌握市场动态,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做出决策。要仔细论证投资方案,详细排查潜在的投资风险,还需要全面考虑货币时间价值、资金成本和现金流通等各个方面的情况,才能做出有效可行的投资决策。要做出这样的投资决策需要有一个完善的投资决策组织架构作为保障。投资决策组织架构应该涵盖各个层级、各个专业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架构中每一个环节的人员,都要能够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企业要营造优良的企业内部环境,提升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组织架构,才能发挥组织保障,才能杜绝过度投资和盲目投资。

3.提升现有生产设备的使用效率。

卷烟制造企业目前的设备状况可以用设备先进、产能充裕来描述。但由于企业规模化生产模式还未形成,或者是生产计划安排不妥当,导致设备使用效率不高。出现这种状况时,不是要加大投资,而是要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要坚定推进规模化生产。通过规模效应提升生产效率,不仅能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成本。此外,卷烟制造企业要盘活闲置资产,要把闲置资产中不能够再投入使用的及时进行处置和变卖,可以继续投入使用的要充分盘活投入再使用,以提升现有资产的使用效率。由此一来,不仅能够把废旧的固定资产转变成资金收入,有助于增加企业现金流,同时也使企业的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运用。

上一篇: 工会经费审计重点 下一篇: 不动产登记规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