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16:08:5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监理工程师职业分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知识及知识
(一)知识
在农业社会,土地与劳动力的结合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工业时代,以石油为代表的物质资源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进入信息与知识经济时代,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
知识是用于生产的信息(世界银行,《1998年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促进发展》)。从知识归属角度考察,知识可以分为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从知识的属性角度考察,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指可以编码,可以记录的知识,其传播空间理论上可以不受限制。而隐性知识则指难以编码,一般只能通过面对面交流进行传播,在传播空间上有所局限。个人知识一般以隐性知识为主,而组织知识基本都是显性的。根据Delph
(二)知识管理
对于知识管理的界定,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和组织从不同的
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将知识管理定义为:以增强竞争
知识管理大师达文波特(Davenport)认为知识管理的关键涵义是“通过特定的信息技术,创造一种环境让每位职员能获取、共
积极实施知识管理的IT巨头微软公司指出知识管理的关键是“组织、流程和技术合成一体
尽管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但通过分析以上学者
第一,知识管理是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对显性知识的管理重点在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而对隐性知识管理的实质是
第二惠普公司,知识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因为信息管理重在对信息——显性知识的管理,而知识管
第三,正如日本知识管理大师野中郁次郎所说:“只有人类才能在知识创新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
第四,知识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工程,包括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转移、
二、知识管理发展与存
(一)知识管理
斯威比(Karl E. Sveiby)博士在1986年到1990年一系列著作(《知识型企业》,1986;《知识型企业的管理》,1987;《知识管理》,1990)被认为是知识管理的开创者。从各国知识管理的实践看,知识管理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5年到1990年),此阶段主要是对知识资本的认识。第二阶段(1991年到1997年),此阶段由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带动知识管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微软和IBM等著名IT大公司纷纷开始实施
(二)企业知识管理存
如上所述,自1998年以来,知识管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理论界和工业界对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及其重要性已经形成共识,众多企业开始实施知识管理项目,建立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KMS)及子系统(如客户知识管理系统,CKMS)。但由于知识管理不仅仅涉及技术,还与企业管理流程、组织文化、组织结构有关,是
实施知识管理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知识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与企业高层战略、企业信息化水平、企业文化、业务流程、人力资源等方面关系密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会涉及到企业内部不同群体的利益问题。因
商业目标不明确。正如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主任欧戴尔(O’Dell)指出那样,知识管理无法在企业有效推行的首要原因是:“推行者不能将知识管理与真正的商业目标连接”。实践中,大多企业认为推行知识管理就是管理“知识”或者管理“人”,认为只要实施
在企业组织文化层面,知识共享机制不畅通。知识管理自1998年伴随着知识经济进入我国,到现在不过10年多时间,应该说国内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建立起适应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留一手”等传统观念在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这为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制造了的困难。同时,知识共享的激励和
知识管理系统建设过程中容易形成信息孤岛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很多企业在知识管理系统建设的不同阶段,选择了众多不同功能的信息管理系统,如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人力资源管理HRM等。这些系统间缺乏任何联系,无法
三、实施知识管理的关
随着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我国已经出现了一些较为成功的知识管理应用模式。如联想的知识库专用系统——专家库,对于隐性知识显性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惠普公司,有效地降低了重复劳动,避免了组织失忆。青岛啤酒共识通过在企业内部网上建立跨部门的知识频道,改善了部门间的知识转播模式,有力
(一) 知识管理的关
关键成功要素(criticalsuccess factors, CSFs)是确保管理者或组织获得成功的核心要素,知识管理的CSFs可视为确保知识管理成功而必须关注的重点要素或行动[1]。知识管理的关键成功要素是什么?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提炼。
表1 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
层次
要素
策略与规划层
知识管理必须配合企业经营战略
组织与制度层
建立了知识管理组织并确定了负责人
有专门知识团队研究和设计知识管理方法
具有制度保障知识贡献和共享
知识共享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正在形成
技术平台层
建立了分类存储知识的企业知识库
建立了沟通与交流的知识协作中心
建立了保证知识沉淀、共享、传播和交流的信息技术平台
br> 识管理遇到了一定的挫折,但这不能全部否定惠普进行知识管理的经验。同时,这也再次印证了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知识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理;基于培训师网上讨论库的产品知识汇总数据库;基于工艺流程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全球网上共享知识中心等。同时,积极对员工积极IT技能培训,为全公司开展知识管理铺平了道路。
公司内部的共识是:要成为管理者,只有通过讲课等形式与大家分享经验,扩大自身影响力。惠普还把这种分享与和员工的个人业绩评估紧密结合。员工乐于分享,将获得额外的加分。另外,惠普在管理制度上给予名誉上的鼓励惠普公司,对那些乐于与大家分享知识员工个人铭牌上加上星形标志,同时在物质上加以奖励。
的负责人——CKO(首席知识官),从组织和制度上积极进行知识管理的实践。
和管理方法参差不齐的问题等。同时,从这些问题和具体业务需求进行驱动去寻找知识管理要管理的内容,如:从产品销售中相关知识的传播,找到的关键问题是培训师获取知识和传播知识的效率。这样的知识管理与企业经营战略保持一致,同时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为成功实施知识管理打下了战略基础。
倡导下就尝试开展知识管理,下面结合表1对惠普的知识管理进行分析。
识管理分析
er>建立了沟通专家、领导、员工的知识网络
同时,在进行了大量文献和实际案例分析基础上,“高层管理者的领导与支持”、“组织文化”、“信息技术设施”、“培训学习”、“知识结构”、“绩效评价”,被公认为是知识管理的关键成功要素[3]。
3层次9要素
其中,知识管理大师达文波特(Davenport), 在归纳了众多知识管理实践案例后,提出了现代企业知识管理的关键成功要素——“三层次九要素”[2],见表1。
键成功要素
促进了知识共享与转移。依托清华大学建立的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为知识共享与知识增值提供了坚实的平台。下面以惠普公司实施知识管理项目为例,具体分析实施知识管理系统的关键成功要素。
键成功要素
相互提取和利用,大量孤立的数据、众多独立的系统为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带来阻碍,从而形成了信息孤岛。同时,在这些系统中,信息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信息并没有真正转化为知识。
补偿机制不完善,对知识输出方的物质和精神补偿不到位,企业一些富有经验的老员工和管理人员倾向于“守住江山”——“垄断知识、巩固岗位、守住优势”,而不愿让自己的知识被共享,这样导致知识共享机制不完善。对于大型跨国企业而言,在兼并收购以及进行本土化策略过程中,还必须克服企业文化“水土不服”与文化冲突现象导致的知识流失。
知识管理,企业内各部门将“自然”地进行知识分享,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实际上,成功的知识管理是知识与人力资源的有机结合,知识管理不单单是“技术问题或者人力资源的问题”,知识管理必须在管“知识”和管“人”两方面都要同时取得成功。
此,在由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向知识管理系统迁移过程中,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生命周期比一般的信息系统(如ERP)系统要长。因此,期望通过知识管理项目的实施,能快速为企业带来效益的思想,是不切实际的。
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实践上看惠普公司,据英国电信PLC组织研究负责人Daniel Morehead调查,知识管理项目成功的比例不到50%——“不能说这些企业的知识管理项目完全失败,但这些项目没有最终达到规划时的最初目标。”总的来看,目前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有以下主要的问题和困难。
在的主要问题
知识管理项目,一大批知识管理的软件问世。美国此阶段知识管理的重点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显性知识收集、储存、共享。欧洲和日本则把研究焦点放在知识的创造(包括隐性知识的传播和共享)及知识资本的测度上。第三阶段(1998年至今),知识管理进入全面纵深发展阶段,实践中人们开始反思知识工程项目实施成功和失败的原因,理论上对知识管理的实证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
发展
在的主要问题
知识存储和知识创新等,成功实施知识系统工程对知识和人的管理不可偏废。
因此,人是知识管理的主观能动性要素,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对组织内以人为本的管理。
理则建立在信息管理基础之上,是对知识的综合系统管理,重在实现知识的共享。
对人的管理。同时,知识管理的另一个重点是对知识迁移模式的管理,即对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互相转化的管理。
和组织对知识管理的分析,可以归纳出知识管理的内涵。
”,“技术是实现知识管理系统(KMS)的手段,包括技术应用于技术创新”
享、使用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知识信息”,“最终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对市场反应速度的管理理论和实践”。
力为目标的识别、获取和利用知识的战略和过程。
视角出发,给出了不同的知识管理的定义,以下是一些代表性观点。
的内涵
i Group的调查显示,企业中的最大部分知识(42%)是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IkujiroNonaka)提出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SECI模型(Socialization:群化;Externalization:外化;Combination:融合;Internalization:内化)对于知识共享与知识转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克博士在1965年所言——“知识将取代土地、劳动、资本与机器设备,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因素”,知识与知识管理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增长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助推器。
管理概述
参考文献
[1]AlazmiM, ZairiM. Knowledge management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2003, 14 (2) : 199 - 204.
[2]Davenport T H,Prusak L.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8: 153.
[3]盛小平.知识管理关键成功因素解析[J]. 图书情报工作,2009(6):87-91.
[4]王众托.关于知识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 管理学报,2004(7):18-24.
[5]赵洋,胡峰.知识管理: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J]. 广东商学院学报,2002(3):42-45.
关键词 建筑施工企业 成本控制 信息化管理
一、 现状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成本并没有最大化的控制,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也不十分普及。一方面由于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准入门槛并不高,与技术含量较发达国家的建筑施工企业比较来说较低,竞争相对来说比较激烈[1]。尤其是随着国际性的建筑施工企业不断的进入国内市场,使得我国国内的建筑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建筑施工企业最大化的控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信息化管理显的尤其重要。
二、 项目成本控制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建筑施工企业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建筑施工企业都是通过压低价格来吸引客户最终中标,于是中标以后实际工作中,项目的成本控制就显的极其重要。从项目接手一直到项目结束,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要科学的计划和控制。目前,在欧美等国家,基本步骤包括成本估算、成本预算、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数据分析和归类等等[2]。我国目前在成本控制方面还不够成熟,可以借鉴国外的成本控制方法,通过项目成本控制,很直观的掌握项目的管理状况和实际能够达到的水平。
目前我国施工企业在项目成本控制这块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缺乏一定的监督和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这与建筑施工项目的特点有着直接的关系,建筑施工项目的特点有点多、线长、面广[2]。虽然很多建筑施工项目实施责任制,但大部分变为单纯的承包制度,按时按量完成工作任务即可,并没去很好的实现监督。其次,与成本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有很大关系,项目成本控制部门涉及到部门多,而项目成本管理工作是需要涉及多个部门同时合作完成的,但是仍然有成本管理人员很普遍的觉得此事与自己无关紧要,仅仅是财务或者其他单一部门的事情,不配合工作[2]。这就导致了项目成本管理上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有的时候,还会出现各种小集团利益,尤其是在材料的采购方面。只有从根本上抓好管理,对于扰乱秩序,不配合工作的人员从严处理,才能提高人员素质,加强管理,降低成本[2]。
在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时,还需要优化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措施,注重合同的法律效力,签合同办事情,以合同为法律依据。尽量避免当事双方的冲突和误解,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带来的经济损失[2]。同时需要将项目成本管理责任进行层层落实。在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过程应当有成本工程师或工料测量师等专业人员的参与[2]。避免出现因小失大的损失。
三、 信息化管理
随着现代建筑施工企业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施工技术难度不断增加,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慢慢的,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已经被市场经济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管理创新和信息化建设[3]。当前阶段,国家已经非常重视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各级管理层次在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宣传上、推广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也制定了一系列科学可行的实施方案,推动高科技和建筑施工企业的有效结合[4]。因此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企业领导的重视。
基于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施对项目成本管理的要求,我们在借鉴其他项目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信息化建设做了一些探索。硬件方面,利用网络技术,将分散于各个部门的计算机互联,搭建了信息共享的基础平台。但是,并不是有了计算机就实现了信息化。只有这些计算机能为我们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时,信息化建设才能说是成功的。所以,软件的选择才是至关重要的。在综合考虑各种方案后,我们选择了“项目成本管理软件系统”作为项目部的管理软件。它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为项目提供了在运作当中动态归集成本、量化分析盈亏等多项功能,使得过程中的成本管理成为可能,其核心是实现对项目成本的全过程管理。“软件系统”一般包括:进度管理、预算管理、材料管理、机械管理、分包管理、劳务管理、财务管理和成本分析等子系统。这一系统从施工项目中来,服务于施工项目,真正做到事先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和市场响应能力。
建筑施工企业在行业规划上,通常会规划为传统行业,传统产业如何能进一步发展,是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用信息化等高新技术改造建筑施工企业,是建筑施工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途径。通过管理创新和运用信息技术来实现信息化管理,可以改造和提升施工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建筑施工企业资源的共享,实现建筑施工企业的优化管理,以信息化带动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4]。从而最大的获得经济效益,与发达国家建筑施工企业在竞争中有优势。但是,在针对不同企业信息化管理时,要涵盖企业各方面的需要,尽可能的做到全面,根据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模式设计信息化管理的解决方案,贴合建筑施工企业的需要,更要根据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特色充分体现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特色[3]。
四、结语。
在市场和社会的要求下,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不得不面临着项目成本控制的不断提高与信息化管理的不断增强。控制项目成本,既节约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从更大的角度来说是节约了能源,一定程度上实现可持续发展[1]。让建筑施工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与时代接轨,是让建筑施工企业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杨红霞,孙宪华.浅谈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与信息化管理.科技信息.2011(29):763.
1、成本管理与控制意识问题
当前我国很多建筑施工企业整体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意识淡薄,而且片面认为成本管理与控制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仅仅重视财务方面的登记与账务管理,却忽略了施工企业全体人员的共同参与。一方面施工企业领导阶层缺乏成本管控意识,进而无法推行行之有效的成本控制策略;另一方面领导阶层在成本管理方面的认识误区也会对施工企业员工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整体成本控制意识匮乏,最终无法实现施工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使用,引起建筑工程造价总成本的提高,不利于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长远发展。
2、成本管理和控制制度体系问题
完善的成本管理与控制制度体系是强化成本管控的重要制度保障,然而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与控制都不完善,首先表现为缺乏相应的成本管理机构,而且没有专业的成本管理人员,导致很多成本管理措施无法得到全面有效的落实;其次表现为监督和约束机制不健全,无法对施工企业的各项成本支出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控,忽略了对施工人员、施工材料以及机械设备的监管,导致工程施工过程中资源浪费的现象频发,而且又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遏制。此外,建筑工程成本控制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以及政策支持,从而导致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效率低下。
3、全过程的动态成本管理问题
成本管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相对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建筑施工企业从施工设计阶段到现场施工阶段再到工程竣工的全过程,然而我国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对施工成本的管理和控制仍然局限在事后控制,忽略了事前和事中控制,缺乏对建筑工程全面的管控,很容易导致施工组织设计不合理,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资源浪费,甚至时常发生工程返工,不仅延误工期,增加工程造价总成本,甚至还无法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仅靠事后成本控制往往于事无补,后果不堪设想。
二、完善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措施
1、强化建筑施工企业整体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意识
强化建筑施工企业整体的成本管控意识,主要是为了促进全员参与,贯彻执行相应的成本控制措施,提高成本管理效率。具体而言,需要通过宣传教育,树立施工企业全体职工对成本控制的正确认知,领导阶层要以身作则,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可以结合典型的案例分析,强化其成本控制责任意识,鼓励职工积极配合成本控制工作。而且施工企业要加强财务部门、管理部门以及施工部门等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及时反馈成本管理信息,提高整体的成本管理效率,节约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成本开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健全完善成本管理和控制制度体系
健全成本管理和控制制度体系,一方面需要建立相应的成本管理机构,并聘用专业的成本管理人才,注重成本管理人才的引进以及后期培训和教育,同时要明确成本控制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贯彻执行成本控制措施;另一方面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和奖惩机制,对建筑施工全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管,对于任意浪费施工资源的行为要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以示警戒,而对于积极配合成本管理并取得一定成效的相关工作人员要给予奖励,通过奖惩结合,并严格监管,可以实现良好的成本控制效果。此外,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管控离不开国家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规支持,企业需要利用法律保障来强化成本控制的执行力度,降低建筑工程总成本,提高工程项目建设的社会经济效益。
3、重视建筑施工企业全过程的成本管理与控制
在施工准备阶段,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充分结合建筑工程项目合同规范要求以及施工企业的具体施工条件,对工程项目的施工工期、进度、技术方法、以及质量和安全等各方面进行统一筹划,优化施工资源配置,并制定相应的节约和综合利用施工资源的目标措施。同时,还需要明确目标责任成本,并将其作为编制施工工序标准成本以及确定施工作业层的考核指标,而且要通过市场调查,明确工程项目施工风险,以便及时做出应对和调整措施,对相应的施工方案进行不断优化,强化成本控制。
在现场施工阶段,首先,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科学规划和布置,并利用施工企业的技术优势,调动有关成本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参与成本控制的积极性,并对施工技术、施工人员、施工材料、施工机械设备以及具体的施工工艺进行综合分析,优化施工方案以及施工组织设计,尽可能地降低施工资源消耗,节约工程建设成本开支。其次,要加强建筑工程项目质量安全监测,制定工程施工技术规范以及安全操作流程,避免不必要的返工增加工程项目总开支,同时要及时排除施工现场的安全风险因素,避免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力求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再者,对于施工人员、施工材料和施工机械的管理,要确保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机构冗余以及人员闲置,同时要加强对材料和机械设备的管理,一方面要加强材料和设备的检测,保证其规格以及质量达标,而且要控制材料设备采购的数量,避免资源浪费。具体而言,就材料成本管控来说,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领料制度,明确材料去向,避免施工材料不必要的浪费和损耗;而对于机械设备要进行定期维护,避免机械故障延误工期,同时对于不经常使用的而且购置成本非常高的机械设备,可以通过租赁手段来降低成本开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影响下,我国建筑施工企业逐渐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主要经济实体,而企业所追求的发展目标也就是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的同时实现效益最大化。面对我国现阶段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市场竞争较为激烈、总体造价水平相对较低、低价竞标等问题,各个施工企业只有不断强化成本管理工作力度,才能够从根本上减少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风险,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
一、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项目成本意识
我国现阶段建筑施工企业中从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的思想相对陈旧、不能够积极主动地接受各种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新规范,其表现如下所示。首先项目经理部门表面呈现出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的现象,但是,总体缺乏成本管理意识以及思想;其次,项目经理成本意识相对淡薄,很多建筑施工项目在开工之前没有编制系统的项目成本工作计划,有的项目成本工作计划在实际编制过程中不能够考虑各种成本降低的相应措施。
(二)成本管理以及控制体系有待完善
在对建筑施工项目进行成本管理过程中不能够有效落实管理工作人员的“权、责以及利”,从而导致工程项目各个岗位、各个部门没有形成明确具体的成本管理责任,难以对其优劣进行考核,无法把项目成本和管理工作人员的经济利益有效结合,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权责利有效结合的成本管理工作体系。所以,项目管理工作人员只是一味地追求项目质量、产值、进度以及安全等相关指标,对于可能会对成本费用造成直接影响的材料机械、人工等因素的节约以及控制很少关注。
(三)没有对建筑施工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
项目成本管理除了包括成本核算之外,事后控制中的成本核算对实际发生的成本加以归类、记录以及计算,从根本上反应具体的计划执行状况,也是下一阶段循环成本控制的依据所在。因为建筑工程生产过程有着一次性的特征,其成本管理工作重心要能够有效转移到事中以及预控过程中控制。我国现阶段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工作时,不能够有效进行施工管理以及事前控制,大都是在项目完工或者进行到具体某一阶段时才核算期成本,这就导致成本管理工作受到影响。
二、做好成本控制管理工作
(一)转变施工项目成本核算意识
项目成本核算表示和项目成本核算相关的范围、原则、办法、程序、责任、内容以及要求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要想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就要能够建立项目经理责任制以及成本核算制度。而这两个制度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项目成本核算制度是基础所在,也是成本管理的依据。任何缺乏成本核算的控制、考核、计划等工作都将成为空中楼阁,企业经营核算部门属于施工成本核算以及管理的职能部门,需要能够充分发挥其相关职能,不断挖掘其存在的潜力,从根本上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保证项目管理工作人员能够意识到施工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二)强化施工成本核算监督工作力度
各个建筑施工项目经理要能够认真学习并贯彻和执行建筑施工企业所制定的成本核算管理以及控制制度,保持一定的纪律性,不得利用自己的职权来扰乱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核算管理工作。成本核算工作人员还要能够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和施工成本相关的变更项目做好资料整理以及收集,并办理相关的签证手续,并向公司经营部门上报相关状况,从而保证企业管理和领导阶层能够更好地控制施工成本,掌握建筑项目施工的具体状况,降低工程竣工结算过程中出现各种损失的可能性。
(三)做好建筑施工材料管理工作
建筑施工材料管理作为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的一个主要环节,一般性的建筑施工项目材料成本占整体造价的60%左右,因此做好材料成本控制工作显得较为重要。企业材料采购可以实施的招投标方式,不同项目部门在施工预算中所用的材料需要安排企业采购部门加以采购,其余的材料则可以通过项目部门自行采购,其采购单价以及采购量需要引导专门机构进行监控。项目部所指定的委托书需要对采购裁量的价格、质量、验收办法、服务以及交货时间进行明确规定,从根本上降低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
三、结束语
项目管理作为行业管理的一个主要窗口,也是建筑施工企业整体形象的主要体现,项目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就是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也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最基本、最基层的管理。因此,做好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以及控制工作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意义,对于降低项目施工成本、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提升建筑施工项目运行成本有着显著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小平.改进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06:133+132
[2]程艳霞.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J].中外企业家,2014,26:80-81
0 引言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它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正处于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发展的过渡阶段,建筑业的增长速度很快,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很大。
1 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特征分析
1.1 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的一般特点
首先,建筑企业不同于其它生产性企业,其产品为建筑产品。建筑产品随设计图纸变化而无统一标准,导致建筑企业的生产非标准化,一个建筑企业可能在存续期间都不会生产两个相同的产品,而建筑产品所需材料成千上万。因此建筑企业的成本管理,尤其是制造成本(以下称成本)管理也就显得无序可循,非常困难。
其次,建筑企业是项目导向型企业,而且项目的周期较长,短则一年,长则数年甚至十数年。因此,建筑企业的管理突出的表现为以项目管理为载体,以成本管理为核心。工程项目成本集中地反映了建筑企业进行施工活动的经济效果,通过对工程成本的计算、考核和分析,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水平。因此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
最后,进度、成本和质量称为建筑项目管理的三大控制目标,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形成一个辩证的统一体。工程项目控制的理想状态是同时达到最短的工期、最低的成本和最高的质量,即实现总体价值最大化。因此,成本的管理必须要和进度、质量的管理密切结合,才能最终实现成本管理的目标。
1.2 企业成本管理与项目成本管理相互对立管理的特点
建筑企业具有明显的双重成本管理的特点。建筑业的生产特点使得建筑企业普遍实行项目管理制度,一个正常运行的企业一般同时设立数个项目部,每个项目部都由于其针对的建筑产品的独特性而具备独立性,每个项目部都是独立的成本中心。因此项目的成本管理,包括成本预算、成本控制、成本差异比较一直都是建筑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重心。但是,建筑企业不仅仅是项目公司,项目有生命周期特点,而作为企业必须存续经营,因此企业层面的成本管理对建筑企业亦是同样重要。如果说项目层面的成本管理主要解决成本中心的成本管理问题,企业层面的成本管理则主要解决企业全面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问题。企业能否利用规模优势,如何连结战略与成本,如何实现全面成本管理等,这些都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
1.3 企业成本管理的分散性和项目成本管理的一次性特点
建筑企业的成本管理中心在各个项目部,而各个项目部的地点又因工程地点的不同而分散在不同的地点。这种分散性的好处是使成本管理中心与成本发生中心相一致,符合成本管理原则,但是也带来了集中管理困难的问题,尤其是全国性的建筑企业由于项目分布广,为了有效对项目管理而不得不花费巨额的管理费用。
另外建筑成本管理具有一次性的特点,建筑企业的生产方式是:固定的产品、流动的生产线。每个建筑项目都有自己的成本发生机制,针对项目的成本管理方法和制度有可能随着工程项目的结束而结束,不再重复发生。从成本管理的角度,这种一次性不利于成本数据积累,不利于成本管理学习效应的体现。
2 建筑工程成本管理特征分析
对于成本,不同学术机构也从不同的功能角度给出了不同的概念。我国的企业财务通则第二十六条规定:“企业为生产经营商品和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各项直接支出,包括直接工资、直接材料、商品进价以及其他直接支出,直接计人生产经营成本。企业为生产经营商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分配计入生产经营成本。”美国会计学会(aaa)认为:“成本是指为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的或应发生的价值牺牲,它可以用货币单位加以衡量。”这两个成本概念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我国的成本概念较为具体,而美国会计学会的成本概念更具有普遍性。
建筑工程成本,是成本的一种具体形式,是建筑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为
获取和完成工程所支付的一切代价,即广义的建筑成本。在项目管理中,我们更多接触的是狭义建筑成本的概念,即在项目施工现场所耗费的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现场其他直接费及项目经理为组织工程施工所发生的管理费用之和。狭义建筑成本,将成本的发生范围局限在某一项目范围内,不包括建筑企业期间经营费用、利润和税金,是项目经理进行成本核算和控制的主要内容。
3 我国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的控制重点
3.1 摒弃单一成本控制,重视价值链分析的战略成本管理
在市场上,真正有意义的是整个经济过程的成本,企业须清楚与产品有关的整个价值链中的所有成本。因此,企业需要从单纯核算自身的经营成本,转向核算整个价值链的成本,与处于价值链上的其他厂商合作共同控制成本,寻求最大收益。尽管我国国有企业一直在寻找一条有效的降低成本的途径,许多企业都提出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的成本管理模式,而在成本管理的实际操作中,企业不应把降低成本的着力点放在对生产成本的单一控制上,而应把影响产品成本的每一个环节,项目科研、产品设计、材料供应、生产制造、产品销售、运输到售后服务都作为成本控制的重点,进行逐一的作业成本分析。管理人员对产品的生产周期和每一环节的控制方法应有充分的了解,没有使产品的利润在整个生产周期最大化。
3.2 成本管理工作中经济与技术分析相结合
由于长期以来,我们投标报价并没有将组织设计作为估价的依据。不管投标项目上应使用的设备、人力等情况,都是按照政府规定的统一定额和取费系数进行计算,这样的投标报价根本不需要考虑施工方案。由于在获得项目的过程中并不考虑施工方案,所以我们的项目成本核算中,往往不重视对不同的技术方案、不同的施工方案进行充分的技术经济评估,这样使我们的项目成本管理失掉了技术的支撑。
3.3 项目成本控制由引入作业成本法改善传统的会计核算制度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业具有劳动密集、自动化程度低、进入门槛低、竞争激烈等产业特征。在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中普遍存在实际成本难以精确控制、企业内部价值链难以优化组合的企业成本管理问题,由于我国的建筑市场环境不好,供应链管理更是摆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面前的一大难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有详细、准确的成本信息做支持,需要企业作业分析、流程再造,需要建立与业主、供应商/分包商的竟合机制,而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作业成本法使成本信息更加科学。作业成本法解决了传统成本信息失真的问题,同一种工序的单位成本在作业成本法下和传统的成本计算法下,计算的结果常有差异。作业成本法可以保证每一工序成本的准确性,增强成本计划与控制的有效性。
4 结束语
总之,我国建筑企业目前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己发生很大的变化,建筑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谋求生存和进一步的发展,并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建立成本竞争优势,寻求降低成本的措施将是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孙兴民.建筑企业管理[m].科学出版社,2002.
中图分类号: F293.3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因此成本的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及整体发展。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却难免会出现工程造价因各种原因超出投资控制的情况,这明显不利于工程整体成本的控制。如何合理、有效地提高建设工程成本控制质量成为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内容,如何提高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的效率,成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此,必须在明确建设工程造价咨询管理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全面性的基础上,切中成本控制的关键点,采取必要的对策措施,切实提高成本管理的质量。
1、工程造价的特点
工程造价的专业性强,包括土建工程、钢结构工程、精装修工程、强电工程、弱电工程等各个专业,都需要不同专业的造价人员进行专业的计算。
工程造价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涵盖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预算、招标控制价、施工过程成本控制、施工结算等各个成本阶段,都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依托造价经济指标信息、人工、材料价格信息、对图纸的精确计算来实现成本的全面控制。
2、工程造价咨询管理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工程造价体制不断改革,工程建设项目概预算审核,在工程建设领域中因委托而产生、后来逐步发展的一种工程投资控制专业行为,是一种具有明显中介咨询服务性质的行为,是专业咨询机构向委托人提供的工程造价专业的咨询服务。对于当今的房地产成本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加强工程造价的控制及投资计划管理,合理分配投资资金。设计概算的偏高或偏低,都会影响工程造价的控制,也会影响投资计划的真实性,影响投资资金的合理分配。二是有利于促进概预算编制对国家有关规定和费用的严格执行,从而提高编制水平和质量。三是有利于促进设计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的有机结合。审核后的工程概预算技术经济指标是工程建设指标的综合反映,以此可以看出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技术是否先进,并由此促进设计方案的更新。四是有利于控制建设规模、标准,确保项目投资准确、完整,减少投资缺口,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或者说,办多少事花多少钱。五是有利于为建设资金的落实提供可靠的依据,不留缺口,有助于提高项目的投资效益。六是有利于积累和分析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发现设计中的薄弱环节,找出关键问题,提高设计水平。
3、工程造价咨询管理的全面性
全过程造价咨询一种专业技术工作,工作内容涵盖了成本相关的方方面面:
a) 投资估算、投资计划、合约规划、成本测算、付款计划的编制,投资过程动态成本控制,投资纠偏措施及成本控制可行性建议。
b) 招标文件的编制,工程量清单、拦标价及标底(预算)的编制及审核;清标、议标、合同谈判、直至合同的签订。
c) 施工全过程投资控制,合同审查、材料、设备价格询价,工程变更、洽商的审查及索赔费用的计算和审核,投资动态控制及审核月进度款;
d) 在施工过程中的材料设备认价工作进行市场询价,询价厂家不少于三家,并对询价的准确性负责。
e) 协助处理与造价有关的工程文件,使投资方免于施工方或供应商的费用索赔,并及时处理工程中已出现或即将出现的各种索赔事项。
f) 工程结算工作内容:工程结算的资料整理、审核、出具审核报告、结算分析、结算报告。
g) 竣工决算的编制及分析。
h) 建立本项目成本控制的各种台帐、报表,包括但不限于合同台帐、总包进度款台帐、付款台帐、材料认价台帐、分包工程台帐、洽商变更费用台帐、投资预算动态报表、动态成本控制报表等。
4、工程造价咨询管理的关键点分析
4.1工程造价成本管理工作核心是“审”而不是“编”
工程造价“编”、“审”分离是工程造价体制改革中的一个发展方向,是工程投资控制中的两个阶段,是由不同单位在不同的时间完成的。工程造价各专业的编制与审核工作虽然都是工程造价工作,委托单位(人)都是一个,采用的依据相同,但是,由于其处的位置、角度和出发点不同,其工作重心或工作的核心内容是不同的。
4.2工程造价审核人员只是一个执行者,而非决策者
在工程造价过程中,工程造价各专业的编制和审核都必须严格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客观规律,依照法律法规、规范规定进行工作。工程造价审核人员在其工作中,尽管和编制人员所处的位置不同,尽管要在审核过程中决定一些事情,但是,还是同编制人员一样,都是一个执行者。
4.3工程造价审核是贯穿于投资控制的整个过程
工程造价控制,是把建设工程造价的发生控制在批准的工程概预算限额以内,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以求在各个建设项目中能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保证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由于工程建设项目的复杂性,在整个建设过程中,不可见因素非常多,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人力、物力、财力的变化,甚至是项目的调整,加之目前我国对投资控制管理还缺少科学性,管理手段、信息交流手段落后,定额也跟不上现代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要求,常会出现投资失控的情况。因此,工程造价控制是一种全过程的控制,其目标值也会随时变化,必须结合项目的不断发展变化不断调整目标成本,与工程项目的发展变化相匹配
5、提高工程造价咨询管理质量的对策措施
5.1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根据不同的审核环节和事项,考虑工程造价审核人员自身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道德修养,依据工程项目结构、规模,并结合成本与效益,制定符合各自专业特点的审核质量规章制度,明确职责权利,建立完善的激励措施。各专业人员在实施过程中需相互配合、互相协商,这就要求规章制度在具有操作性的同时,需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仅是提高工程造价审核质量的根本保证,而且还能推动咨询机构的健康发展。
5.2不断加强审核人员的人才建设
审核人员是决定审核质量的重要角色,具体体现在审核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专业技术知识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等。为了更好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强审核人员队伍建设已刻不容缓,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职人员的能力提升;二是提高从业人员的工作期望,让从业个人的职业发展有更快更好的成长通道;三是行业间内外部的沟通交流,商榷。广大从业人员也应该遵循公开、公正、平等竞争的原则从业,注重自身职业道德的修养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技能,更要熟悉相应的法律、法规。做到依法行事,依法执业,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5.3工程项目不同阶段的审核要求
对于整个项目而言,招投标阶段的造价审核是重中之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招标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可能导致的风险问题,如可能产生的风险究竟应由谁来负责,不同供货方式的材料、设备及其处理办法是否权责分明;分包工程的工程内容、分包工程的估算造价及需要投标人配合协调的内容和承担的责任等,如要求投标人对由业主提供的材料设备的装卸保管费及双方的责任划分、以及另行分包工程的配合管理费等进行报价;涉及暂定价格项目的调整方法应在招标文件中予以明确;工程量由招标人提供。施工阶段的造价审核主要是审查合同的执行情况,出于建筑工程的复杂性难免会出现施工图在会审中或施工过程中会有变更和签证,这就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在重点审查现场签证,保证变更、签证的真实性、合理性、经济性,避免弄虚作假现象。竣工结算阶段,主要审查工程量,定额套用和费用的计取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规范工程造价审核人员执业道德及审核程序,确保良好的信息沟通和认真收集、整理资料,注意审核工作的方式方法,才能提高造价审核的质量。从而控制整个工程造价投资,尽量充分利用资金、为投资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王晶.建筑工程造价概预算审核中存在的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3期
一、前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建设项目的质量、工期以及造价等问题和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越来越密切,可以说,现阶段建设监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社会对监理工程师寄予了极大的期望。但另一方面,监理工程师提供专业技术服务时可能面对的风险也逐步凸现出来,对此,人们的认识是非常不够的。我们一方面要继续推动监理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重视监理工程师职业风险的防范。笔者认为,逐步推行监理工程师的职业责任保险制度,将有利于我国建设监理事业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我国职业责任保险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职业责任保险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仅在个别经济较发达地区开办了一些职业责任保险,主要包括律师职业责任保险、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医师职业责任保险、设计职业责任保险。中国首份监理责任保险于2002年在上海诞生,上海外建建设咨询监理有限公司取得了1000万元的监理责任保险。但上述职业责任保险尚处于试办阶段,远未形成规模。与其他险种相比,职业责任保险从总体上仍然是最为滞后的保险业务。
纵观几年的发展历史,我国专业责任保险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业务量极其狭小,与巨大的职业责任保险潜在市场不相适应。虽然我国的职业责任风险大量存在,职业责任保险的需求巨大,但目前我国保险公司的职业责任保险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处于低迷状态,难以满足社会各界的需要。
(2)发展不稳定,无规律可循。职业责任保险自从在我国起步以来,一直在低谷中徘徊,保费收人等指标不是平稳地上升,而是上下波动,起伏不定,为保险人分析评估该险种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保险人目前在职业责任保险的风险控制上找不到规律,无法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职业责任保险承保办法以及其他实务操作规范,不能像其他险种那样放手经营。
(3)风险巨大,效益不佳。尤其是近几年,国内职业责任保险暴露出高风险的性质,赔付率居高不下,个别年景赔付率甚至超过1000l0,保险人几乎无利可图。为此,很多地区对这一险种望而却步,不敢问津,有限的几个地区开办这项业务,也是本着极其谨慎小l:的态度。
上述特点,也可以说是我国职业责任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有:
(1)我国目前缺乏完备的法律制度,还没有足够的能够作为职业责任保险开办依据的各种职业责任赔偿条例。职业技术责任事故的处理,需要各种具体的法律依据。在我国,职业责任纠纷很大程度上依靠《民法通则》的损害赔偿原则来解决,各种专门的具体的法律、法规还很少。具体到建设工程监理,到目前为止,我国仅有《建筑法》、《工程建设监理规定》等有限的几个法规条例对监理单位的损害赔偿作了规定,但却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且赔偿数额相对较小,致使监理单位风险意识薄弱。其他行业也类似。这就使职业责任保险缺乏坚实的法律基础和依据,从而无法大规模开展。
(2)缺少权威的鉴定机构来明确判断职业责任归属,对职业责任纠纷进行仲裁。由于职业责任与专业技术有关,保险人不可能对各行各业所特有的专业知识像专家那样深人掌握,一旦发生事故,对于是否属于职业责任,是否应该赔偿损失,仅仅依靠自身的能力是很难判断的。因此,必须有权威性的责任事故鉴定机构充当职业责任者与受害者及保险人之间的仲裁人,对责任事故做出科学的鉴定,才能明确责任归属,保障受害人的利益,从而有利于专业责任保险的发展。
(3)保险公司缺乏经营职业责任保险的经验,无法为投保人提供相关服务。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保险公司由于既懂保险又懂专业的人少之又少,因此难以为投保人提供有效的风险防范服务。而保险公司不承担任何保险服务的做法,也极易引起投保人的抵触情绪。即使在法规、政策等配套措施到位后,如果不尽早提高保险公司的服务水平和能力,将阻碍职业责任保险的顺利实施。
因此,受上述条件的制约,职业责任保险在我国发展缓慢,步履维艰。
三、我国职业责任保险的发展对策
1.完善相关法规和合同条件
监理工程师责任赔偿制度在立法上是否明确、完善,是监理工程师职业责任保险能否有效推行的关键。《建筑法》规定了监理责任赔偿制度,这是实行监理工程师职业责任保险的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建立内容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和相关法规与之配套。此外,与FIDIC条件相比,我国的《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没有对监理工程师的职业责任保险做出规定,对其中涉及监理工程师赔偿责任的条款也存在着模糊不清的解释,使得我国现有的监理工程师职业责任保险的保障范围过小,不足以补偿由于监理工程师的失误所造成的业主和第三方的损失。应参照FIDIC合同条件,在监理合同中加入监理工程师职业责任保险的专项条款,使职业责任保险真正为业主和工程监理单位所重视,全面提高监理单位的质量意识、风险意识。
2.监理工程师的职业责任保险宜采取强制保险的形式。
这是因为:第一,从保险原理分析,责任保险的基本社会目标是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如果监理工程师职业责任保险以自愿保险方式开展,则工程监理单位有可能不愿投保,保险人则有可能拒绝承保。这样,监理工程师职业责任保险的功能和作用将会降低。第二,从社会现实分析,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和保险意识还不强,监理工程师制度的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规范工程监理单位和监理工程师的行为,实施监理工程师职业责任赔偿制度还有许多工作要靠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去贯彻落实。鉴于这些情况,只有实施强制的监理工程师职业责任保险,才能确保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才能促进我国建设监理制度的完善。在目前尚无强制保险的情况下,也可以制定一些倾向性的政策,来推动工程监理单位投保的积极性。在这方面,上海市的做法值得借鉴。《上海市建设工程监理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在同等条件下,参加监理责任保险的监理单位在建设工程监理招投标中享有优先中标权。建设工程监理评标方案应当有体现参加监理责任保险的监理单位优先中标权的内容。
3.建立监理工程师职业责任归属鉴定机构。
在发生监理工程师职业责任索赔纠纷时,由何种机构判断责任归属,是实施监理工程师职业责任保险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监理工程师提供的服务专业性极强,保险人以及一般仲裁机构不可能对复杂的监理工程师职业责任做出权威判断。目前,能够成为我国监理工程师职业责任归属判断的权威机构有两种:一是人民法院,这是监理工程师职业责任索赔纠纷案件通过诉讼程序解决时的责任认定机构;二是由司法行政机关!行业协会的专家组成的鉴定机构,这是监理工程师职业责任索赔纠纷案件通过非诉讼程序解决时的责任认定机构。监理工程师职业责任索赔纠纷案件经上述权威机构认定后,保险公司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实施理赔工作。
4.提高保险公司服务水平
目前,我国保险公司在建设工程方面开发的险种单一,保险费偏高,服务质量较差,专业人才缺乏,这与我国推广工程保险制度的要求相去甚远,也难以适应加入WTO后面临的国际竞争,必须尽快加以改变。保险公司应建立健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人才和工程保险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制度,联合社会上现有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投保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这不仅是推行监理工程师职业责任保险的需要,也是提升我国保险公司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艾幼明,关惠清,沈晓凤.责任保险与建筑安装工程保险[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对公民的职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更要求职业工作者要注重加强对思想观念的重视以及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职业素养,是指关于职业生涯中职业技能、敬业精神以及道德修养的总体概念,它是对于职业本身的一种规范和约束,是在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所展示出的综合素质,精神风貌等等,包括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工作态度等各个方面。随着工作竞争的越来越激烈,许多人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重视职业技能的提高与锻炼,端正工作态度,我们才能真正做好自己的事业,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
一、当前我国监理工程师的职业素质现状
1、部分监理工程师职业道德低下
职业道德是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反映了个体在工作中以怎样的态度及道德水准来要求自己,在某些方面,甚至比职业技能更为重要。同时,职业道德也反映了个人的价值观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反映,一个高素质的人才必然要有一个较高的道德水平,具备爱岗敬业、奉献精神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自己的事业上取得重大的成就,这个社会才能处于不断的发展前进之中。监理工程师的工作实质就是监督管理,把好工程的质量关,对企业负责,更对人民负责。因此,监理工程师的职业道德更为重要。它关系着工程的施工质量,甚至影响着工程相关人员的工作态度,以及整个工地的工作作风。但是反观当前的一些监理工程师,肩负企业的期望以及整个工程的管理重担,但在实际工作中,却,,作风不正,实行权钱交易等等,导致工程质量低下,最终影响企业的发展。
2、工作态度不端正,责任心不强
监理工作对于监理工程师的工作态度要求比较高,因为监理工程师在工作时要熟悉图纸,了解工程进度、熟悉各项规范、要求、标准,只有建立在对工程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做好监理工作。这就要求各个监理工程师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以及端正的工作态度,在检查验收时严肃、认真、在施工现场监督、考察时有目的,有意识,有针对性,提高监理服务工作的质量。但是,在许多施工现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些监理工程师不能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只是做到了日常性的现场巡查监理工作,但是却没有认真核对施工图纸及验收的标准,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比如承包商是否按照要求严格执行承包合同,技术力量是否到位,相关施工人员的素质是否有保证等.工作态度不端正,直接影响着工程的施工质量。
3、工作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监理工程师的工作是建立在熟悉工作流程,熟悉图纸、施工规范以及施工标准的基础之上,这是对监理工程师职业技能的考察,因此相关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技能。然而反观当前的而一些监理工程师,职业技能比较低下,难以满足工作的需要,比如,对于图纸、规范、规章、标准等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清楚设备材料是否符合规范要求,不能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有效控制等。监理工程师的工作技能不强,是关系到工程质量的大问题,应该引起有关人员的反思。
二、提高监理工程师的职业素养的相关方案及其具体应用
1、加强职业道德和技能的培养
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是监理工程师自身工作性质的需要。工程监理工作的特点之一是要体现公正原则。监理工程师在执业过程中不能损害工程建设任何一方的利益,所以监理工程师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才能够确保建设监理事业的健康发展。
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是职业工作者提高自身工作能力的必然要求,对于监理工程师而言,更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监理工程师应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不仅要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还要熟悉设计、施工、管理,要有组织协调能力,能够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各种问题。较高的职业技能,将会大大提高监理工程师的监督与管理能力,保证工人施工严格按照图纸标准,从而保障工程质量,而且,也会无形之中约束工人确保实际施工进度与计划进度基本一致,从而降低建筑企业的成本。当前许多业主对监理工程师的专业素质要求比较严格,甚至高于承包商,监理人员更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以满足监理工作的需要。相关人员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加强对监理工程师的技能考核。在招聘监理工程师时,企业应注重对监理人员专业技能的综合考核,优先选用有一定监理经验的人员,并注重对其专业知识的考察。其次,监理人员要注重经验积累。监理工作对于经验要求也比较严格,丰富的经验不仅可以提高其业务水平,更能增强监理人员的综合能力。
2、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端正工作态度,是做好工作的首要前提。监理人员在工作期间,要时刻注意端正工作态度,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正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要重视对自身的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监理工作往往有多个监理工程师共同完成,各个监理工程师的工作任务都彼此相关,并且每个人都在团队中扮演着同等重要的角色。所以,在工作中要常学习、多交流,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监理工作,对待其他监理人员态度要诚恳,这样彼此间才能处理好关系,从而推动工程顺利开展,同时也要积极主动协助好其他人员的工作,注重自身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3、重视交流沟通的技巧
职业技能是工作中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它关系着个人能力、工作质量的高低,甚至影响着创新能力的发挥,只有建立在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之上,才能够推动我们智力的开发,才能帮助我们把专业知识与创新思维完美的结合起来。而在实际工作中,监理人员也要重视与人交往的技巧。对业主要尊重,要理解业主的意图,主动帮助业主处理建设工程中的事务性工作,以自己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工作去影响和促进双方工作的协调一致。对承包商来说一个既懂得坚持原则,又善于理解承包商项目经理的意见、工作方法灵活、随时可能提出或愿意接受变通办法的监理工程师肯定是受欢迎的。监理工作是建立在监督的基础之上,必须要严格对待,对于别人的错误要及时指出,这是对工作负责的表现。因此不可避免会与施工人员、设计单位、政府部门等各色人员联系密切,监理人员就必须提高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探索人际交往的技巧。在探讨工作时,要虚心求教,既要有原则,又要有一定的亲和力,这样才会真正赢得别人的尊重。
总之,提高监理工程师的职业素养,是监理工作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关企业要重视对监理工程师职业素养的考察,从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团队协作能力,重视交流沟通的技巧三个方面着手,努力提高监理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我国建筑监理行业一直实行公司企业制度。监理企业按照监理制度必须拥有足够的技术力量和该行业工作人员,依据工作业绩和企业资质水平进行升级,从而开展下一级别的业务。该制度下监理工程师为企业的合同员工,工资、福利均由企业决定,各企业内部根据自身情况形成不同水平的福利待遇,因此,监理工程师的工作开展就缺少独立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甚至毫无规章可言。企业制度下形成的竞争,使得各监理企业为了揽到工程,无原则的降低监理费用,导致实际发到监理工程师手中的劳务费大打折扣,所以就出现真正有监理工程师职业资格证的监理工程师并不在监理企业工作,即所谓的挂靠现象,具体的监理工作是无证人员在完成。再则,企业制度下出现的监理行业腐败现象也是屡禁不止。
本文从制度角度入手,尝试用“监理协会制度”来代替现有制度,将企业制度下的正确的部分在协会制度下继续运用,同时设计一些新的制度来解决问题。
每一位取得监理工程注册证人员必须将职业资格证在某个协会注册,由协会向业主介绍每一位监理工程师的情况,业主可以根据本单位工程建设的规模请求协会派遣人员数量,并直接按照国家收费标准支付监理人员服务费用,再由监理人员根据收入给协会缴纳一定比例的协会运营经费,但业主不得直接与监理工程师形成交易,否则视为违法,将受到相应处罚。
协会负责对管辖范围内的工程监理人员实行基本的人事和业务管理,比如:监理人员的档案必须放于协会内,协会根据要求为其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用;协会负责审核申请加入协会的预从事监理行业的注册监理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监理员、其他服务人员的资格证书、专业背景、工作背景,并负责本协会内从业人员的资格晋升和注册考试报名工作;协会为每一位从业人员建立工作档案,实行严格的工作岗位晋升制度,只有在满足一定条件的基础上才能晋级岗位级别,而不同的岗位级别直接和服务费用挂钩,这样只要一个人在这个行业里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坚守监理职业道德准线,其工作岗位就可以得到不断地晋升,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会不断提高,也就杜绝了腐败的诱惑,从而做到公正、独立、自主的开展工作;协会还负责对监理从业人员进行信用管理,如果发现监理人员在工作中出现违反监理规范的现象,将对其信用记录进行修改,并反应给业主,这样业主会参考其信用等级决定是否聘用,而监理人员是否被聘用是直接和收入挂钩的,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监理人员违规的风险。
协会制度下的监理工程师职业管理使得监理工程能够独立的开展监理工作。该制度下,监理工程师的工资福利等待遇标准不再由企业或者是协会来决定,而是变成一种固定的标准。监理工程师的工作内容完全按照监理大纲来执行,一旦不能完成业主交予的任务,业主可以随时更换,从而影响到监理工程师的收益和声誉。由于协会不对监理工程师的工作方式、内容形成任何的影响,所以监理工程师开展工作就相对独立,不再受来自于自身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
协会制度下的监理工程师在业界的声誉比什么都重要。好的声誉会得到业界的认可,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职业等级,还可以承揽到工程,也就是收入会增加。监理工程师在此种制度下只要是认真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水平,积累声誉,其社会地位,工作环境,尤其是收入水平会得到很好的保障,这就减少了其违规的可能性,极大的增加了违规的风险,因为,此制度下一旦发现监理工程师有违规操作的现象,则监理协会将对其进行严厉的处罚,轻则败坏声誉,以后必定影响到承揽工程数量,直接影响收入;重则被吊销职业资格证,从此不得从事监理行业。
协会制度下的监理工程师收益得到了可靠保证,业主所付监理费用90%以上为监理工程师所得。协会只是个组织单位,非法人单位,不存在盈利行为,即使为数不多的几个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仍然需要所有在册监理工程师来决定。这样,高收入极大的减少了监理工程师违操作的可能性。
协会制度下监理工程师之间的竞争增加了,从而迫使其坚守操守,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以增加收入,提高社会地位。原有制度下监理单位的竞争不断激烈,而监理工程之间并没有形成竞争局面,导致监理行业人员虽多,但工作水平并没有很大的提高。该制度下,监理工程师成为人一生最高的最求,一旦取得行业内的职业资格,将终身受用,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经验越来越多,工作能力也越强,从而被聘用的几率也越高,收入也相应的增加,形成比较稳定的局面。
当前我国建设工程监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既有体制不健全、不完善的原因,也有机制上需要探索和解决的制度上的原因。解决和克服这些问题需要整个监理行业的不断探索和调整,更需要各从业企业和人员的努力。随着我们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学习国外相关知识的力度不断加大,我国建筑市场的不断发展,监理行业出现的问题也将逐步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朱宏亮.中国式监理制度的未来之路[Z].
[2]牛二萍.建设工程监理的现状及改进意见[J].山西煤炭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7(1).
[3] 黄洪刚,梁锋,蓝奇.建设工程监理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9).
我国建筑监理行业一直实行公司企业制度。监理企业按照监理制度必须拥有足够的技术力量和该行业工作人员,依据工作业绩和企业资质水平进行升级,从而开展下一级别的业务。该制度下监理工程师为企业的合同员工,工资、福利均由企业决定,各企业内部根据自身情况形成不同水平的福利待遇,因此,监理工程师的工作开展就缺少独立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甚至毫无规章可言。企业制度下形成的竞争,使得各监理企业为了揽到工程,无原则的降低监理费用,导致实际发到监理工程师手中的劳务费大打折扣,所以就出现真正有监理工程师职业资格证的监理工程师并不在监理企业工作,即所谓的挂靠现象,具体的监理工作是无证人员在完成。再则,企业制度下出现的监理行业腐败现象也是屡禁不止。
本文从制度角度入手,尝试用“监理协会制度”来代替现有制度,将企业制度下的正确的部分在协会制度下继续运用,同时设计一些新的制度来解决问题。
每一位取得监理工程注册证人员必须将职业资格证在某个协会注册,由协会向业主介绍每一位监理工程师的情况,业主可以根据本单位工程建设的规模请求协会派遣人员数量,并直接按照国家收费标准支付监理人员服务费用,再由监理人员根据收入给协会缴纳一定比例的协会运营经费,但业主不得直接与监理工程师形成交易,否则视为违法,将受到相应处罚。
协会负责对管辖范围内的工程监理人员实行基本的人事和业务管理,比如:监理人员的档案必须放于协会内,协会根据要求为其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用;协会负责审核申请加入协会的预从事监理行业的注册监理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监理员、其他服务人员的资格证书、专业背景、工作背景,并负责本协会内从业人员的资格晋升和注册考试报名工作;协会为每一位从业人员建立工作档案,实行严格的工作岗位晋升制度,只有在满足一定条件的基础上才能晋级岗位级别,而不同的岗位级别直接和服务费用挂钩,这样只要一个人在这个行业里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坚守监理职业道德准线,其工作岗位就可以得到不断地晋升,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会不断提高,也就杜绝了腐败的诱惑,从而做到公正、独立、自主的开展工作;协会还负责对监理从业人员进行信用管理,如果发现监理人员在工作中出现违反监理规范的现象,将对其信用记录进行修改,并反应给业主,这样业主会参考其信用等级决定是否聘用,而监理人员是否被聘用是直接和收入挂钩的,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监理人员违规的风险。
协会制度下的监理工程师职业管理使得监理工程能够独立的开展监理工作。该制度下,监理工程师的工资福利等待遇标准不再由企业或者是协会来决定,而是变成一种固定的标准。监理工程师的工作内容完全按照监理大纲来执行,一旦不能完成业主交予的任务,业主可以随时更换,从而影响到监理工程师的收益和声誉。由于协会不对监理工程师的工作方式、内容形成任何的影响,所以监理工程师开展工作就相对独立,不再受来自于自身协会制度下的监理工程师在业界的声誉比什么都重要。好的声誉会得到业界的认可,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职业等级,还可以承揽到工程,也就是收入会增加。监理工程师在此种制度下只要是认真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水平,积累声誉,其社会地位,工作环境,尤其是收入水平会得到很好的保障,这就减少了其违规的可能性,极大的增加了违规的风险,因为,此制度下一旦发现监理工程师有违规操作的现象,则监理协会将对其进行严厉的处罚,轻则败坏声誉,以后必定影响到承揽工程数量,直接影响收入;重则被吊销职业资格证,从此不得从事监理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