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学术会议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30 16:08:5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妇产科学术会议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妇产科学术会议

篇(1)

【中图分类号】R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064-02

中医妇产科学本身作为一脉相承的学科发展有其自然运行的轨迹,遵循其内在的逻辑规律,由实践到理论,不断把感性认识进行理性的升华。中医妇科学是颇具中医特色与优势的临床学科。对于保障生殖健康、防治生殖障碍、优生优育、提高女性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1]。

1 中医妇科学发展历程

1.1 春秋战国至隋代(公元前--公元220年)

到了夏、商、周时代,中医妇产科学已有了萌芽,主要有关于难产、种子和胎教理论的记载。随着历史的前进,医学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许多医家,这一时期妇产科理论进展主要是难产、优生学、胚胎学的相关理论。秦汉时代,已有妇产科病案的记载,妇产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出现了一批妇产科专著。到了魏晋南北朝,脉学和病源证候学的成就,推动了妇产科的发展[2]。

1.2 唐宋金元时代(公元618--公元1368年)

唐宋时代妇产科已发展成为独立专科,在国家医学教育规定设置的九科之中有产科。此期,在妇产科方面成就最大的是陈自明和他的著作《妇人大全良方》。陈自明于公元1237年著成该书,全书分调经、众疾、求嗣、胎教、妊娠、坐月、产难、产后8门,《妇人大全良方》是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著,是当时一部杰出的作品。金元时代是医学百家争鸣时期,医学流派开始兴起,刘、张、李、朱四大家对妇产科从不同角度做出了贡献。

1.3 明清至民国时代(公元1368--公元1949年)

明代此期妇科专著较多。李明珍著的《奇经八脉考》和《濒湖脉学》,对月经理论和奇经八脉的论述,对中医月经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清代妇产科的著作较多,傅山的《傅青主女科》,系后人辑录而成。民国时期对妇科贡献比较大的著作有张锡纯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成书于公元1918年。还有张山雷笺正的《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成书于公元1933年,曾作教本而广泛流传。

1.4 建国后的发展(公元1949年以后)

建国后,中医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医妇科学理论进一步得到整理和提高。1956年以后各省市相继建立了中医学院,连续编写了六版《中医妇科学》材,出版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学》、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妇科学》,各地先后编写了一批内部教材和妇科专著。开展了博士、硕士不同层次的医学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中医妇科人才。同时,出现了许多中西医结合的新成果。

2 中医妇科学发展现状

自一九八四年在天津市召开全国第三次妇科学术会议以来,广大中医妇科工作者为了发掘医学宝库,继承先辈遗产,在学术流派的创立、临床研究、名医文献的整理以及人才培养和临床研究等方面均取得可喜的成就,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2.1 学术流派的研究

中医妇科在其发展历程中受到地域文化和地方学派的影响,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如燕京妇科、新安妇科、钱塘妇科、海派妇科、岭南妇科等。各个医学流派均有一批名医为代表,并以其独到的学术风格与临证经验代代相传。自2005年以来,在上海、成都、广州等地召开了多次中医妇科流派学术交流会,举办了以学术流派研究与名家经验传承为主题的研讨会和继续教育项目[3]。

2.2 临床研究

妇科疾病诊疗指南的制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07年启动《中医常见病诊疗指南》的编制工作,列为中医药标准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接受了《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的研究任务,并组织全国中医妇科专家,集中优势力量,建立42个妇科常见病种的中医诊疗指南[4]。

2.3 名医经验的整理与研究

20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韩百灵、刘云鹏、沈仲理、朱南孙、蔡小荪、姚寓晨、夏桂成、刘敏如、李光荣、杨家林、欧阳惠卿、韩冰、马宝璋等15人“全国中医妇科名专家”称号。通过全国第一、二、三、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师承教育,传承妇科名医的学术经验,培养了一批学术继承人。

2.4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自1986年国家启动重点学科建设以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妇科学先后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从2002年启动,中医妇科的建设单位首批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和天津中医药大学二附院。中医妇科的国家级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单位由十五 期间的9个增加到“十一五”期间的27个[5]。

综上所述了中医妇科学发展的简要史料以及现在发展现状。中医妇科的研究与发展适逢盛世,面临机遇与挑战。与此同时,中医妇产学科与学术的发展还需要全国各地专家们的团结协作。中医妇科学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必须对中医妇科学进行深入地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肖承、吴熙:《中医妇科名家经验心悟》,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版。

[2] 罗颂平、许丽绵、刘雁峰:《中医妇科学科发展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中华中医药学会编著2008年版。

篇(2)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益气活血;止痛消;止痛化胶囊

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被覆内膜及宫体肌层以外其他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该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组织学上虽是良性的,却有增生、侵润、转移及复发等恶,是生育年龄妇女常见的病症之一。异位子宫内膜组织可侵犯全身任何部位,但绝大多数位于盆腔内,其中宫骶韧带、子宫直肠陷凹及卵巢为最常见的被侵犯部位,其次为子宫浆膜、输卵管、乙状结肠、腹膜脏层及阴道直肠膈等。该病一般见于生育年龄妇女,以25~45岁妇女多见,发病率为10%~15%[1]。生育少、生育晚的女性发病明显多于生育者。该病的发病率近年来有明显增高的趋势。我院妇科于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3年中收治的3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经口服止痛化胶囊治疗后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30例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年龄在23~52岁之间的已婚女性,其中40~52岁9例;30~39岁16例;23~29岁5例;病程在3个月到10年。既往有妇科手术史者22例,其中剖宫产史9例,人工流产史15例,输卵管通液史3例,上环16例。其中12例以痛经就诊,10例以慢性盆腔痛就诊,4例以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就诊,1例以不孕就诊。全部病例结合临床症状、妇科检查、B超检查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排除生殖器恶性肿瘤,并除外接受其他治疗者。

1.2 诊断标准:30例患者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及文献的有关内容拟定:(1)渐进性痛经;(2)经期少腹、腰骶部疼痛不适,进行性加重;(3)周期性直肠刺激症状,进行性加剧;(4)后穹窿、子宫骶韧带或子宫峡部触痛性结节;(5)附件粘连包块伴包膜结节感,输卵管通畅;(6)月经前后附件肿块有明显大小之变化(未用抗炎治疗)。具有以上1~3点之一和4~6点之一,即可作为临床诊断,并经B超及妇科检查确诊。

1.3 中医辨证:所有病例均符合气虚血瘀之候,症见经行腹痛、经行有血块,伴神疲乏力、纳呆、舌质暗淡有瘀斑,卖等症。

1.4 治疗方法:止痛化胶囊:每次6粒,一天2次,疗程均为6个月。治疗期间未用任何激素及消炎止痛药物治疗,并在服药期间避孕。

1.5 疗效标准:参照中国中西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修订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女性不孕的中西结合诊疗标准》[2]。痊愈:症状(包括瘀血症状)全部消失,盆腔包块等局部体征基本消失,不孕患者在3年内妊娠或生育;显效:症状基本消失,盆腔包块缩小,虽局部体征存在,但患者得以受孕;有效:症状减轻,盆腔包块无增大或略缩小,停药3个月症状不加重;无效:主要症状无变化或恶化,局部病变有加重趋势。

2 治疗结果

治疗一个疗程后,30例,痊愈3例,显效16例,有效8例,无效3例。止痛化胶囊治疗子宫内膜移位症总有效率为90%。

3 典型病例

患者张某,女,32岁,2007年5月6日初诊。患者主因经期腹痛且进行性加重3年就诊。患者既往月经规律,周期30天,经期5~7天,量中等,色暗红,无痛经。于3年前药物流产后因胎膜残留行清宫术,术后第三月出现经期腹痛,且逐渐加重,经量正常,但伴有小血块,经期及周期均正常。患者自认为“盆腔炎”,自服抗菌素治疗,无明显效果。近3年来未避孕,未怀孕。一直未做进一步检查及治疗。近日患者自觉痛经症状较前加重,不能忍受,遂来我院妇科门诊就诊。诊见该患者前额、鼻梁处有黄褐斑,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暗淡,有瘀斑,苔薄白,脉沉细。妇科检查示:已产外阴,阴道通畅;宫颈光滑;子宫后位,正常大小,尚活动;双侧附件区增厚,压痛明显,无反跳痛。B超示:子宫后位,正常大小,双附件区均可见肿物(小于3cm),与周围组织粘连。根据病史,本病例属于气虚血瘀之候,治疗以益气活血、消止痛为大法,给予口服止痛化胶囊,每次6粒,每天两次,饭后服。连服3个月后,见患者面部黄褐斑变淡,自述痛经症状较前减轻,妇科检查见双附件区轻压痛。B超示双附件区包块较前缩小。治疗6个月后,患者已无经期腹痛,妇科检查见双附件能扣合,无压痛。B超示:双附件区未见异常。

4 讨论

子宫内膜移位症并非肿瘤,但其病灶可向外播散,种植生长,治愈后还可能复发。其主要病理变化为异位种植的子宫内膜随卵巢激素的变化而出现周期性出血,病灶局部反复出血和缓慢吸收,导致病灶周围纤维组织增生,粘连,出现紫褐色斑点或小泡,最后发展为大小不等的实质性瘢痕、结节或形成囊肿,从而使患者出现痛经,常为下腹部及腰骶部胀痛,也可向臀部、会阴及放射[3]。此外,还可能出现不孕、月经失调、痛、急性腹痛、直肠膀胱刺激症状等。子宫内膜异位症属西医病名,在中医可在“痛经”、“瘕”、“月经不调”、“不孕”等病中见到此类症候,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经行腹痛,进行性加重。其痛有定处,多数患者盆腔内可见包块、结节,且固定不移,符合中医瘀血证的特点。瘀血阻滞冲任、胞脉,不痛则痛,可致经期腹痛;瘀血内结,积聚日久,可成积;经脉瘀滞,冲任瘀滞,可致不孕。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是产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状和体征的关键。因此要以祛瘀、止痛为先。同时,气为血之帅,阳气不足,则其温煦、推动作用减弱,血液运行不畅,阻滞于内,而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且冲任之本在肾,肾阳失于温煦,致胞宫虚寒,气血运行不畅,经血瘀滞,不痛则痛,故治疗上应温阳益气,活血化瘀,散结止痛。止痛化胶囊方中以党参、黄芪、炒白术补气以行血,丹参、当归、鸡血藤、三棱、莪术活血破瘀,芡实、山药助补气之力,延胡索、川楝子、蜈蚣、全蝎、土鳖虫止痛,炮姜、肉桂、温肾阳,暖胞宫,使气血行,瘀血去。鱼腥草、败酱草苦寒以防气有余而化热。全方用以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见气虚血瘀者,通过临床观察,达到了祛瘀活血而不伤正,补气而不化热,标本兼治的疗效。

参考文献

篇(3)

绝经后是否补充激素,“内行”一眼就能看出

绝经所带来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其核心是卵巢功能衰退造成的雌激素的缺乏。雌激素缺乏后的雌激素补充治疗虽然在半个世纪的应用历程中备受争议,但仍然是女性解决因卵巢功能衰退、性激素不足所带来的健康问题的必要医疗措施。

我在门诊中发现,有很多更年期妇女虽然深受绝经相关症状的困扰,但出于传统观念对激素的恐惧心理,就诊时仍然犹犹豫豫。即使是医生,也有不同的看法。实际上,妇科内分泌专业的医生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哪位在使用激素补充治疗,哪位没有用,从体态、行走姿势,甚至精神状态,就可以明显区分开来。在医院里,70多岁还积极活跃在临床工作中、在各种学术会议上积极提问、关注最新学术进展的女性,大都以积极的生活态度面对绝经、积极参与绝经期管理、接受激素补充治疗。

其实,是否重视绝经、是否关注并接受激素补充治疗,是一个生活态度问题。激素补充治疗并不能使人更长寿,而是可以让人更有尊严,获得正常的生活质量。

激素补充治疗,利大于弊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临床实践,特别是经过近10年的反思和总结,现在学术界对激素补充治疗在治疗时机、剂量、使用途径和孕激素选择等方面都进行了审慎的思索,各方面已经趋于理性和成熟。关于激素补充治疗的利弊,现在认识得越来越充分:只要应用得当,就会利大于弊。

激素补充治疗存在“机会治疗窗”,即绝经10年以内、60岁以前,在此阶段开始激素补充治疗获益最大、风险最小。如果在绝经早期合理使用激素补充治疗,除了可以有效缓解更年期症状之外,还可以预防骨质疏松症和冠心病,还对其他慢性病和全身退化性问题,如阿尔兹综合征(老年痴呆症)有预防作用。目前的研究还证实,激素补充治疗使60岁以下妇女的总体死亡率减少了40%~50%,极大提高了中老年妇女的生活质量,节约了医疗资源。

大量研究表明,在达到这些获益的同时,激素补充治疗并没有增加包括子宫内膜癌在内的多种癌症的发生率。因激素补充治疗而增加的乳腺癌发生实际上是很少的,至少在用药5年之内不增加乳腺癌发生率,目前已经发现天然孕激素和某些合成孕激素是不增加乳腺癌发生率的。

(醒目处理)“激素补充治疗存在“机会治疗窗”,即绝经10年以内、60岁以前,在此阶段开始激素补充治疗获益最大、风险最小。”

篇(4)

经阴超声;宫外孕;内膜厚度

根据有关医学家报道宫外孕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是妇科最常见的急腹症。早发现早治疗对保护生命和对前期选择针对性的医学治疗方法非常重要。随着有关医学技术的不断完善,阴道超声技术在早期宫外孕诊断中显示良好效果,已成为临床首选检查方法。本文应用阴道超声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对早期宫外孕及宫内未形成孕囊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009~2010年自妇科收住院的50例疑似怀孕患者,大部分尿妊娠试验阳性入院,因为宫腔内未发现孕囊而入院观察治疗。年龄为20~43岁,平均年龄31岁

2 结果

在50例住院观察的妇科患者中随访发现动态观察子宫内膜厚度的数值

经阴彩超动态观测的47例宫外孕一周子宫内膜厚度的变化比较见表1。

经阴彩超动态观测的3例早早孕一周子宫内膜厚度的变化比较见表2。

两组对比显示:子宫内膜与宫外孕的关系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呈反比关系,而宫内早早孕与子宫内膜的关系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呈正比关系的。

3 讨论

由于异位妊娠的患者子宫内膜的早期变化有时可呈增生期改变,中晚期可呈分泌期反应,出现的内膜变化和宫内妊娠是不同的[2,3]。

在一段时间的治疗和观察后才能真正有一个诊断,容易误诊[4]。在经阴超声下动态观察内膜及宫旁的低回声出现的时间,结合灵敏度高的放射免疫法测定血β-HCG,可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保守治疗的效果评价也很有意义[5]。

随访的结果证实:经阴超声下宫内膜的厚度与宫外孕的关系对早期诊断治疗有更广阔的前景。为了更好的服务患者,减少患者痛苦,我们应该为此做更细致的工作。

参 考 文 献

[1]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第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6:1145.

[2] 乐杰.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篇(5)

1、强化领导,加强管理 。年初调整了医学伦理委员会、医学技术委员会。一是通过加大中高端设备配置、技术培训和人才引进,全院全年共开展新项目、新技术的推广实施共计17项,其中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较好10项已转入常规技术开展,继续临床试用6项,待定1项。项目包括辅检新技术、中医骨伤康复、儿童康复、乳腺手术、宫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妇科肿瘤化疗等。二是通过邀请三级医院的专家、教授,来院会诊手术指导,从而推动我院二甲执业范围内重大手术的开展,缓解我院一些技术上的瓶颈。三是对承担的西南区域自然人群出生队列研究项目工作,做到了启动及时,工作开展有序。

2、教学工作:我院接收南充卫校学生进修实习,并签订了定点实习协议。为落实该项工作,我院规范带教管理制度,出台了带教管理资质人员文件,实施了见习前岗前培训,全年共完成5名应届毕业生实习带教工作,主要分布在护理、助产、影像、药剂专业,实习时间共8个月。并接待其他医学院校见习人员6人,这些学生中最长的见习1月,短期为7天。同时接受基层人员在我院进修妇幼保健5人。

二、科教管理

1、进修学习是提升医疗技术水平的直接方式,本年度制定了年度业务培训计划,进一步规范了外出进修、培训学习管理制度。针对重点、紧缺专业由单位统一安排人员外出到三级以上的医疗机构脱产进修学习,年内共派出医疗、护理、医技等专业10人外出进修学习,分别到省妇幼保健院、川北医学院等。

2、按照上级安排,积极派出相关专业人员参加专项业务培训学习、短训、学术交流、学术年会、资质认证等。全年完成短训14人,参加各类培训、学术讲座等61人次。

3、参加市、县医学会,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等举办各类学术活动,年会和专项培训共100余人次。

4、全年医技、护人员参加国家级资格考试,取得执业医师4人,助理医师2人,执业护师1人 ,护士1人,国家职称考试中级职称考试合格2人。

三、继续医学教育工作

1、强化领导,加强管理 ,本年度我院把该项工作纳入单位目标管理考核,并制定了相关制度。

2、规范了继续医学教育和学分管理,各科室成立了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委员会,年度有计划,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到科室及个人,科室设置了继续医学教育专人负责,科室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各科室每月不少于两次科内业务培训。

3、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取得了预期成效,全院职工共计152人,参加各类业务技术人员培训135人,院部组织的年业务培训有12次,内容涉及传染病管理、母乳喂养知识、医疗安全与风险防范、医院院感管理、毒麻精药品的管理、抗生素的应用管理、医疗核心制度解读与执行、流行性疾病等,医院全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覆盖率100%,达标率99.3%。

4、法律法规,三基三严考试。本年度我院组织了各类形式的业务理论、操作考试,主要针对低年资初级人员,本年度的各项培训、考试开展顺利,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5、市继续医学项目在我院举办。通过精心筹备,多方努力,我院组织申报的市继续医学项目“xx县2018年妇产科学术年会”顺利开展,圆满完成任务,来自辖区内一百多名妇产科医师及代表参加了会议,此次学术会议的举办,增加了妇产科学术交流,提高了基层妇产科医师的临床诊治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我院创建市级重点专科建设,填补了继教经验的空白。

四、存在的问题

1、全科科研水平实力较低,申报激情不高。

2、市级重点专科建设未落实。

3、各科室新技术新项目整体创新能力不足。

4、科技论文产出少,级别不高,这可能与职称晋升有关。

5、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一是流于形式的情况很普遍,部分科室及个人在参加院部的相关培训任务时还是有抵抗情绪。二是医务人员参加院内业务学习兴趣不高,有迟到早退现象。

五、整改措施

1、一是做好科研(含论文、学科建设、科研项目)工作量的统计及奖励工作,重视上级批准课题的进展,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联络,邀请省、市专家指导,探索科研合作,认真组织全院医师、特别是重点专科申报各级科研项目、课题、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修订,并制定有关在科研课题的监督,激励方面的鼓励措施。二是加强已开展的课题研究常规管理,使课题研究能够扎实有序的进行,做到有记录、有检查、有总结、有专人负责,并重视课题完成率,总结成绩,找出不足。

篇(6)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255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720-01

在对妇科患者进行疾病治疗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妇科恶性肿瘤疾病较大的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应采取临床疗效较好的方式进行疾病治疗,其中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缩短患者的手术治疗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排气时间,并且减少患者的出血量[1]。本文就此对腹腔镜妇科临床诊疗进行观察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期间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50例,在患者同意的基础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对照组中有25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年龄段在32岁至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6±5.7)岁,其中内膜癌患者为17例,宫颈癌患者8例。治疗组中有25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年龄段在33岁至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4±5.1)岁,其中内膜癌患者为18例,宫颈癌患者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绝经情况、疾病类型以及疾病情况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有可比性。

1.2方法在对两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疾病治疗时,其中对对照组中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采取开腹手术治疗,而对治疗组中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即在对患者进行麻醉成功后,在腹腔镜的见识下,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对两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排气时间等进行比较分析。

1.3数据处理将资料输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分析,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s)及例数(n、%)表示,组间资料对比采取t检验及χ2检验。P

2结果

由表中资料可知,相对于对照组,治疗组中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排气时间均较短,且术中出血量较少,P

3讨论

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主要为卵巢癌、子宫颈癌、阴道癌以及子宫内膜癌等,其一定程度上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应积极的给予患者较好的临床治疗。而在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疾病治疗时,相对于常规的开腹手术治疗,在腹腔镜监视下进行手术治疗有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2]。而本次试验所得资料可知,相对于对患者采取常规的开腹手术治疗,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使得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排气时间均较短,且术中出血量较少,有较好的临床疾病治疗意义。

在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疾病治疗时,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其手术适应证以及手术范围较大,且发生相关并发症的概率较小。另一方面,采取腹腔镜探查患者的腹腔以及解决患者的卵巢淋巴,能够达到微创的临床治疗效果[3]。而临床上采取阴式手术治疗联合腹腔镜对子宫内膜癌以及子宫颈癌患者进行临床疾病治疗,一定程度上能够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从而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4]。

综上所述,在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疾病治疗时,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庞德春,邓梅玉,黄小清.不同复合麻醉方式在腹腔镜妇科手术中应用的临床观察[J].微创医学,2009,01:30-32.

篇(7)

在整个妇科肿瘤治疗体系中,腹膜后淋巴切除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1],结合临床资料来看,很大一部分淋巴囊肿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感染,进而引起下肢静脉血栓和泌尿系梗阻,不仅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还会对院方按计划进行后续治疗产生影响[2];基于以上原因,我院将采用实例研究的方式,探讨并分析妇科肿瘤腹膜后淋巴切除术后囊肿形成的因素;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收获,现将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2月收治的90例妇科囊肿病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形成淋巴囊肿的原因进行探讨和分析,其中子宫内膜癌患者12例(13.33%),宫颈癌患者26例(28.89%),卵巢交界性肿瘤6例(6.67%),卵巢癌患者例39(43.33%)以及其他恶性肿瘤患者7例(7.78%)。

1.2手术 对本组所有患者行分期手术治疗,并以患者实际情况和不同肿瘤诊治规范决定为参考依据,决定是否对患者行淋巴结切除。结合我院的实例研究结果来看,本组患者切除腹膜后淋巴结平均(32.9±11.8)个,腹腔主动脉淋巴结的中位数为3.5个,盆腔淋巴结平均(30.3±9.8)个。

1.3观察指标 手术过后,以引流量为参考依据对引流管的拔除时间进行限定,本组患者的平均拔除时间为(5.1±2.8)d;术后24h中位引流量为(0~1400ml)。术后血清白蛋白降低的患者53例(58.89%),正常患者37例(41.11%),平均值为(34.1±6.3)g/L。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使用(x±s)表示本实验的计量资料,并应用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2.1淋巴囊肿发生情况 本组所有患者在经过淋巴结切除术后,有52例(57.78%)患者出现了淋巴囊肿;我们对52例发生淋巴囊肿的患者及另外38例未发生淋巴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和对比,见表1。

2.2并发症及病状 52例发生淋巴囊肿的患者中,12例(23.08%)患者出现了并发症,主要包括:泌尿系梗阻4例(33.33%),下肢静脉血栓3例(25.00%),继发感染3例(25.00%),兼有继发感染和和泌尿系梗阻2例(16.67%);13例(25.00%)患者存在自觉症状,其中下腹胀痛合并下肢酸胀3例(23.08%),下腹胀痛合并发热患者4例(30.77%),下腹胀痛患者5例(38.46%)。

2.3处理及转归 淋巴囊肿体积小,无自觉症状,不予进行特殊处理[3]。继发感染且淋巴囊肿体积比较小的患者,直接进行抗生素感染治疗;体积大者,在B超的引导下对患者行引流并留置引流管,并辅以抗生素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给予消肿、制动和抗凝治疗,血环机化稳定淋巴囊肿可逐渐消退;下腹胀痛的患者,对其行中成药治疗。本组52例淋巴囊肿患者,经过上述针对性治疗后体积明显减小患者13例(25.00%),囊肿消退患者24例(46.15%),囊肿体积无变化患者15例(28.85%)。

3讨论

淋巴囊肿是腹膜后淋巴切除后比较常见的一类近期并发症;结合本组患者的研究来看,90例患者中有52例患者出现了淋巴囊肿,发生率为(57.78%),略高于文献资料,这与手术的检查时间间隔不同和手术的范围有一点的关联。

其次,结合研究结果来看,我们对淋巴囊肿形成的预防措施进行总结,主要包括:①在手术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腹腔化疗次数,减少对腹膜造成直接的刺激;②留置引流管经腹壁引出;③手术过后对患者血清白蛋白含量进行密切的监察,对低蛋白血症进行纠正。此外,对于已经出现症状的患者,应尽早对其行有针对性的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

参考文献:

[1]姚远洋,李云,王悦,等.妇科肿瘤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囊肿的相关分析[A].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肿瘤会场(妇科肿瘤学组、妇科病理学组)论文汇编[C].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2012:1(3):105.

篇(8)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806―01

蒙医妇产科学是一门以蒙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思想,研究妇女正常生理及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是蒙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1]。众所周知教学的目的,是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又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工作的能力[2]。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老套,使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听课兴趣,更谈不上课后温习了,那么怎样提高蒙医妇产科学课堂教学水平,提起学生的兴趣及爱好,提高教学质量呢?笔者观点如下。

1 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其素质的高低在教学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作为教学院校的蒙医妇产科教师,不同于基础教学的教师,必须打好蒙西妇科和西医妇产科基础理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奠定教师的知识丰富多彩,才能给学生们完整无误的把知识传授,自己首先应是一名合格的蒙医妇产科医生,同时又是一名负责蒙医妇产科学临床教学的教师,是具有医生和教师双重身份的临床传教士。除应具有一般师资所必备的政治道德和责任心等优良品德之外,还要有独立诊断和处理妇产科疾病的医疗本领,作为一名蒙医妇产科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创新意识,除了应该具有广博娴熟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具有一定的教育学理论基础、人文修养。教师的教学工作要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将自己在临床工作中的收获、体会、经验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自觉地将知识、技能和技巧运用于临床实践中,为学生今后的临床诊治工作当中,打下坚实的基础。本人以下几个方面叙述个人观点;

1.1临床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收集病例,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践又反过来指导理论。

1.2向经验丰富的蒙医妇科学教师吸取经验,做讨论、听课,把好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来。

1.3不断学习国内外文献、专著,参加学术会议。

1.4锻炼自己的口才及语言组织能力,使自己的表达具有感染力。

1.5拓展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只有知识面变宽了,教学才会宽广。

1.6请其他教师听课,给你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1.7课堂后及时与学生沟通。

1.8态度要谦和,充分备课。

2 课堂上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

随着社会发展需要,近年来很多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的也慢慢增加,教学资源难以同步增长,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与完善,病人自我要求越来越高,往往不愿配合教学。妇产科病人的病变部位特殊,存在一定的隐私性,加上病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致使临床教学效果、教学质量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闭。这些新时期教学形势的变化,使以往旧的临床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临床教学的需要,但这种变化却不应该影响到我们的教学质量。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为临床见习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1 将多媒体教学手段用予见习教学

妇产科的有些概念及疾病的发生机理比较抽象,用传统的黑板板书及挂图,教师既难以讲解清楚,学生们也感觉难以想象理解。因此,在大课教学中,都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动画、图片、视频等,形象、生动、直观的学习相关内容,加强学生的记忆,通过多媒体可以给同学们进行大课内容的补充,展示一些临床上常见及特殊的图片或者病例,可以动态播放一些常规手术的操作过程,并对每一步骤进行必要的解说,同学们便会一目了然,印象也会十分深刻。通过以上这些方法,既节省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增加了知识的容量,同时也增强了教学效果。

2.2 问题解决式教学

“问题为基础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在国外发达国家医学院校已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并已逐渐形成了一种医学课程模式,问题式学习是指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将问题作为基本因素,将课程的内容相互联系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分小组讨论和教师指导是教学的主要形式,课程强调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单纯获得知识。这样课后留个悬念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相关疾病的临床思维模式。

2.3 利用仿真模型进行教学

蒙医妇产科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临床学科。光靠讲解理论,有的操作难以掌握,如妇科检查就需要直观感受和用手实际操作,如果没有非常形象和具体化的展示方式,学生较难掌握正确的检查手法。所以必须开展实训教学,苦练操作技能。由于妇产科解剖部位的特殊性,教师在同学们的见习阶段不太可能在病人身上进行具体的演示,这时利用仿真模型作为教学工具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仿真模型既接近活体,又能反复操作,通过仿真模型可以使教学过程由抽象变为形象,学生们可以将理论所学转化为实践操作,可以使临床见习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生动。

2.4 结合临床病例,进行课堂讨论

在蒙医妇产科的临床见习课中,教师可以将一些典型病例收集整理,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病例分析、总结病史特点,逐步引导学生建立完善的临床思维。病例讨论中,也可以采取讨论式教学,先由学生就自己的诊断和处理进行分析,教师最后根据同学们的讨论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和分析,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临床逻辑思维,加深理解,培养认识,从而使学生更加牢固掌握知识。见习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师生之间语言、情感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合理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小结与展望

蒙医妇科学是运用蒙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以及相应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的一门蒙医临床医学学科。蒙医妇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对民族地区妇女保健事业起着很大的作用。

总之蒙医妇产科学是蒙医学专业的重要一门课程。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及良好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上来,让他们在“疑”中“思”,“思”中“学”[3]。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蒙医妇产科学的兴趣爱好,更可以提高蒙医妇科教学质量,达到学生蒙医妇科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及蒙医传统医学真正的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篇(9)

产后出血是产科严重并发症,产后出血量≥500 ml视为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1]。急诊子宫切除术是治疗产后出血、抢救孕产妇生命的一项措施和手段[2]。为探讨子宫切除术在抢救产后出血中的应用价值,对商丘市妇幼保健院1990~2007年间经保守治疗不能控制的产后出血急诊行子宫切除术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院1990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共收治孕产妇36 546例,其中因产后出血行子宫切除术患者20例,发生率0.547‰,20例急诊行子宫切除术患者,经产妇12例,初产妇8例。年龄24~35岁,平均28岁。孕次为1次患者9例,孕次为2次患者9例,孕次为3次患者2例。孕周28~40周,平均35周。分娩方式:剖宫产8例(其中2次剖宫产3例),阴道分娩12例。

1.2 手术指征 20例急诊行子宫切除术患者,DIC 9例(胎盘早剥4例,羊水栓塞3例,严重子痫1例,死胎1例),胎盘粘连4例,宫缩乏力5例,剖宫产术后子宫伤口裂开2例。

1.3 诊断标准

1.3.1 DIC诊断 采用1987年中华血液学会提出的DIC诊断标准(修正案)[3]。

1.3.2 胎盘早剥诊断 胎盘检查有压迹,胎盘病理报告为子宫卒中。

1.3.3 胎盘粘连诊断 术后病理报告。

1.3.4 产后失血量的测定及估计[1] ①:称重法:分娩后敷料重(湿重)分娩前敷料重(干重)=失血量(血液比重为1.05 g=1 ml);②:容积法:用专用产后接血容器收集血液后用量杯测定失血量;③:面积法:血湿面积按10 cm×10 cm=10 ml,即每1 cm2为1 ml计算失血量;④:根据失血性休克程度估计失血量(为粗略估计):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指数=0.5,为血容量正常; 指数=1,丢失血量10%~30%(500~1500 ml血容量);指数=1.5,丢失血量30%~50%(1500~2500 ml血容量);指数=2.0,丢失血量50%~70%(2500~3500 ml血容量)。

2 结果

20例患者中,次全子宫切除术13例,全子宫切除术7例。手术时间50~120 min,平均80 min,术前及术中总失血量为1200~3500 ml,平均2200 ml。20例患者均先用保守治疗方法如按摩子宫、压迫法、宫缩剂应用、宫腔填塞纱条、结扎子宫动脉等,其中9例因出现DIC而应用肝素,但均因保守治疗无效而急诊行子宫切除术。20例患者中,其中1例因严重子痫经抢救治疗无效死亡外,余19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产后出血患者经保守治疗仍达不到完全止血者,则应行次全子宫切除术,不失时机地抢救产妇生命[4]。手术尽量选择次全子宫切除术,力争缩短时间[2],必要时行全子宫切除术,以治疗产后出血为目的。

产后出血是产科严重并发症,居导致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其发病率占分娩总数2%~3%[1]。病因主要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及凝血功能障碍等,以上病因可共存或相互影响,在诊断中应予重视,本组中子宫切除术的手术指征依次为胎盘因素、子宫收缩乏力及凝血功能障碍。产后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阴道流血过多及因失血引起休克等相应症状。本组资料中2例剖宫产术后子宫伤口裂开,多与剖宫产时机选择、感染、横切口选择过低或过高及缝合技术不当等有关,以上因素均可在肠溶线溶解脱落后血窦重新开放,多发生在术后2~3周,出现大量阴道流血,甚至引起休克。产科一旦出现产后出血则病情凶险,延误诊治易发生多脏器功能损害,甚至死亡。治疗原则是尽可能积极保守治疗,无效时应果断行子宫切除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同时,也应看到,手术虽然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但也留下了失去生育能力的问题,给年轻及未育患者带来一定的身心伤害。为了减少和避免产后出血急诊行子宫切除术的发生,结合本院的经验教训,注意做好以下方面:①重视产前保健,必要时如有凝血功能障碍者应积极治疗后妊娠或及早终止妊娠,加强孕前及孕期保健,重视对高危孕妇的产前检查,提前去有抢救条件的医院分娩,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②正确处理产程,在各个产程中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促进孕产妇顺利分娩;③加强产后观察,产后2 h是产后出血发生的高峰期,产妇应在产房至少观察2 h;④鼓励及早让新生儿吮吸,反射性引起子宫收缩,减少出血量;⑤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与剖宫产时机,医源性因素及社会性因素所导致的剖宫产率上升应予控制[5];⑥做好计划生育宣传工作,减少多产次。

总之,急诊行子宫切除术是治疗经保守治疗不能控制的产后出血的有效治疗措施之一。

参 考 文 献

[1] 乐杰.妇产科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24-225.

[2] 马水清,边旭明,郎景和,等.产科临床中的子宫切除术.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5:39-40.

篇(10)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本组共71例均为门诊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为肾虚血瘀型,所有患者近6个月内均未接受激素治疗。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9例,年龄21~46岁,平均33.15±14.71岁,病程6月~13年,轻度痛经11例,中度痛经20例,重度痛经8例;对照组32例,年龄20~48岁,平均34.15±13.46岁,病程5月~12年,轻度痛经9例,中度痛经17例,重度痛经6例。经比较两组在年龄、病程、临床症状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分述如下。

1.2.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1990年第三届学术会议修定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1]。

1.2.2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及《中医妇科学》[3]有关内容拟定。肾虚血瘀证:经行腰腹疼痛,渐进性加重,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色暗夹血块,伴不孕,神疲,头晕,减退,大便溏,盆腔有结节包块,舌暗红体胖,或边有瘀斑,苔薄,脉涩。

1.2.3 痛经程度的划分标准[2]:根据腹痛、腰痛、坠胀、痛的程度分为无、轻、中、重,分别计为0、1、2、3分。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采用香鹿消痛汤加减治疗,其药物组成:炒九香虫、桂枝各6g,鹿角片、制元胡、当归、川芎、三棱各10g,丹参、赤芍各15g,红藤20g。加减:若小腹痛剧,加红豆杉10g;若月经量少者,加益母草15g,红花6g;若月经量多者,加花蕊石15g,炒山楂10g;若倦怠无力,加黄芪、党参各30g;若热象较重者,去桂枝,加丹皮10g。每日1剂。水煎服(由本院煎药房用煎药机煎制)。经净后7天服用至月经第2天,为1个疗程,连服3个疗程。

2.2 对照组:服用散结镇痛胶囊1.6g/次,每天3次。于月经来潮第3天开始服药,连服3个月经周期。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痛经的疗效评定标准。痊愈:服药后经期腹痛及其它症状消失,积分为0,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见复发。显效:治疗后积分降至治疗前积分的1/2以下,腹痛明显减轻,其它症状减轻,不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有效:治疗后积分降至治疗前积分的1/2~3/4,腹痛减轻,其余症状好转,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无效:腹痛及症状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4 体会

香鹿消痛汤中,炒九香虫温肾止痛,鹿角片温肾阳,桂枝温通经脉,当归养血活血,川芎行气活血,丹参破血散血,镇静止痛,三棱破血逐瘀,制元胡行气止痛,红藤活血解毒散结,赤芍凉血活血,行瘀止痛。诸药合用,共奏补肾扶正、活血散结、化瘀止痛之效。

5 参考文献

[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女性不孕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6):376.

上一篇: 工程承包合同管理 下一篇: 成人教育研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