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16:09:0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国际教育交流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3月1~2日,教育展在北京国贸展厅举行,1日开幕当天参观者超过3万人次。
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任方茂田介绍,本届教育展是历届教育展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参加本届教育展的共有英国、法国、荷兰、爱尔兰、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瑞士、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所高校和教育机构。
展会上最为火爆的是设在2层的美国和加拿大展区,一上楼,满眼只是人,脚下都迈不开步子,只能随着人流慢慢移动。包括号称“华人上市公司CEO摇篮”的旧金山大学在内的近30所美国学校的展台前挤满了人。与之“同室对垒”的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组织的阵容强大的参展展团,共30多所院校,有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西蒙弗雷泽大学及维多利亚大学等知名学府。
位于1层的其他国家展团也毫不示弱。以绿色为标志的新西兰院校系列展台在黑压压的人群中格外醒目;英国驻华使馆文化教育处组织了60余所英国院校参展,还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式展览以及专门的出国金融信息咨询,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更是带来了具体的招生学院,宽大的展台,众多的工作人员在现场宣传、答疑,很是热闹。
法国教育服务中心,荷兰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合作办公室、爱尔兰贸易与科技局等也都纷纷携本国高等院校亮相教育展,推广本国的优质教育资源,推介种类丰富的奖学金项目以及最新的留学政策,吸引中国学生前往留学。
(一)在国际远程教育专业组织中崭露头角
中央电大作为我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大学,也是我国唯一一所单一模式的远程教育大学,在参与国际交流上不仅有着较长的历史,而且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中央电大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泰国、印度、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埃及、南非等许多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的远程教育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进行了广泛的项目合作和人员交流,电大还作为亚洲开放大学协会(AAOU)和国际远程开放教育理事会(ICDE)的成员,在国际远程教育组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北京电大、河南电大、江苏电大、江西电大、陕西电大、上海电大、四川电大、天津电大、云南电大以及香港公开大学和香港大学等也都是AAOU的独立成员。同时,中国远程教育专家也在国际组织中担任了一定的职务,为推广中国远程教育的研究成果做出了贡献。
(二)国际会议中的学习和交流
远程教育国际会议是各国远程教育实践和研究者公开、平等、自由交流各自所取得的成果、经验甚至教训的一个良好平台。改革开放后,我国打开交流的国门,不仅欢迎外国远程教育学者到中国讲学,传递远程教育的最新进展和成果,也派出了许多专业人士参加各种类型的远程教育会议,到国际会议的大舞台上展示中国远程教育的成果。
中央电大是我国远程教育国际交流中的一支主要力量,远程教育界的许多国际交流都是由其发起的。如早在成立之初的1981年,就在北京举办远距离教学讲习班,邀请英国文化委员会官员尼尔森、英国开放大学课程制作专家麦可睦、英国广播公司(BBC)海外服务部高级编辑邓克林介绍英国远距离教学的经验。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远程高等教育在国际会议中的学习和交流得到了明显地增长。世界远程教育大会(ICDE)是国际上最为著名的远程教育盛会,我国从1995年开始,连续有代表参加了第17届至今的所有ICDE大会。参加历届ICDE世界大会的中国代表,有的来自广播电视大学,也有的来自普通高校,并且在会议上都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他们或者参与世界大会的筹备和会务工作,或者在世界大会上宣读论文获得国际学者的普遍赞誉。在ICDE世界大会上中国香港公开大学还获得了优秀院校奖,这是ICDE首次向在远程开放教育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机构颁奖;2001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举行的第20届ICDE世界大会上,中国香港公开大学校长谭尚渭又获得了大会颁发的个人优秀奖,这两个奖项的获得证明了中国远程教育所取得的成绩是世界瞩目的。
在世界远程教育的学术论坛上,中国还是亚洲地区远程教育一支主要且非常活跃的力量。亚洲开放大学协会(AAOU)成立于1987年,是一个在亚洲范围内负责开放和远程学习领域研究与交流的非政府组织机构。亚洲开放大学协会组织其成员每年轮流举办亚洲开放大学年会,以促进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远程教育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到2004年,亚洲开放大学年会已经成功举办了18届,其中有4届年会在中国举行。这4届年会分别是1995年由我国台湾空中大学主办的第九届年会,1998年在香港公开大学举办的第12届年会,1999年在北京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第13届年会,以及2004年由上海电视大学主办的第18届年会。其中,在北京举行的AAOU年会是中国内地举办的第一次规模大、级别高的远程教育国际盛会,是中国远程教育研究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在上海举行的第18届AAOU年会,出席会议的代表共350人,来自33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机构,是历届亚洲开放大学大学协会年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除了主动承办AAOU年会,中国代表也积极参加了在其他国家举行的会议,从1995年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8届AAOU年会开始,中国代表参与并记录了会议召开的情况,向中国远程教育从业者传递每次会议的精神和理念。
大型远程教育专门会议是展现我国远程教育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通过一些较小型的远程教育会议则可以对专门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如1999年“远程教育、远程学习与21世纪教育发展”国际会议在清华大学召开,会议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家教育部、人事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共同支持。国际远程教育协会(ICDE)主席A.R.Trindade教授,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IACEE)主席F.E.Burris教授在会上都作了特邀报告。在开幕式上清华大学主会场还和日本早稻田大学分会场进行了实时的对话,日本早稻田大学校长奥岛教授及“全球虚拟大学”项目的专家在东京以远程方式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五个子主题都是当时远程教育的研究热点,分别是:远程学习对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冲击,远程教育和学习的新理念,远程教育的技术支持,远程教育的课件,远程教育的管理。会议有来自美国、英国、新加坡、菲律宾、芬兰、比利时、日本、意大利、法国、葡萄牙、澳大利亚、中国及香港、台湾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总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全委会、华南师范大学和亚洲开放大学协会在广州联合主办了以“网络时代的学与教——实践、挑战与展望”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有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30位代表,其中30%是国外代表。
(三)国际研究作品层出不穷
谈松华先生曾说:“如何有效地延伸和拓展我国的远程教育,使远程教育能在建立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应有的贡献,是我们目前正在探讨的主题。在这方面,了解和学习国际上先进的远程教育理念,吸取远程教育实践的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我国远程教育工作者扩大视野,借鉴经验,在实践中少走弯路。”因此,为数众多的研究作品是中国远程高等教育国际交流成果的一个很好表现。
1956年,远程教育的主要形式还是函授教育,当时北京函授师范学校就编辑了《苏联函授教育经验选辑》,这是我国第一本远程教育国际交流方面的著作。改革开放后,我国远程教育得到了恢复和充分的发展,远程教育的主要形式也由函授教育转向函授教育和广播电视教育齐头并进。80年代,我国远程教育国际研究的作品主要有:中央电大远距离教育研究室编译出版的《远距离教育工艺学引论》(1987),周简叔编著的《世界高等函授教育概观》(1988)等。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远程教育的国际交流成果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不但是成果在量上的增加,成果的质量水平也明显提高。代表的书籍有:丁兴富主编出版的《世界远距离高等教育概观》(1990),丁新等翻译的《远距离教育基础》(1996)和《远距离教育理论原理》(1999),黄清云等主编的《国外远程教育发展与研究》(2000),张伟远主编的《英汉开放远距离教育词典》(2003)。以上这些成果都是我国远程教育在国际交流的过程中所积累的重要成果。
研究论文方面,从1979年至今,中国远程教育界研究国外远程教育发展状况的论文已达数百篇,研究论文的范围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有韩国、马来西亚、南非等后起之秀,还有印度、埃及、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范围非常广。而研究的内容不仅有介绍他国远程教育的概况和经验,而且有从比较远程教育的角度、从研究的目的出发,考察各国远程教育的制度、政策、质量保证等的研究分析类文章。张伟远先生根据我国已有的远程教育研究论文,把我国在国际交流方面的研究论文形式划分为三类。形式一:本国学者研究境外教育,其优点在于作者了解我国读者的特点,能根据读者需要直接参考那些认为有用的内容。形式二:特邀境外学者撰写文章,由我国学者进行点评。这类由境外著名学者按要求的内容撰写其所在国家或地区的远程教育文章,优点是文章内容能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远程教育的最新发展。形式三:由本国学者和境外学者合作。这类形式的优点是,本国学者了解自己国家的远程教育,境外学者可以从不同的视野来进行分析,这种结合能使文章的内容符合本国读者的需要又能从国际的视野来探讨。
在我国对国外远程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引入和分析的同时,通过各种渠道,中国远程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也得到了国际远程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本研究开展时,利用google对全球远程教育、教育类的著作进行了查询,结果有3540本书都阐述或谈到了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状况。其中,由MichaleMoore等人主编的《远程教育手册》(HandbookofDistanceEducation),DesmondKeegan著的《远程教育基础》(FoundationsofDistanceEducation)等远程教育界非常有影响的著作都对中国远程教育开展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另外,丁兴富教授的博士论文《中澳远程高等教育系统比较研究》(AComparativeStudyofDistanceHigherEducationSystemsinAustraliaandChina)英文版也由德国远程大学于1999年出版,是我国远程教育学者出版英文研究作品的代表之作。
(四)跨国界远程教育服务和合作的发展
引进国外的远程教育服务,在教材和课程资源上的合作,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从开办之初就给予了相当强的重视。如与英国开放大学在英语课程开发、远程教育专业人才培训、多种媒体课程材料设计制作等方面都开展了卓有成效地合作。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还与一些海外教育院校和商业公司(如加拿大奥兹网络公司),合作开设继续教育课程也取得了成功;上海电视大学凭借已有的在计算机教学领域和艺术教学领域中的软硬件优势,与日本京都精华大学合作开设动漫设计专业;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则特别下设了国际合作培训部,本着业务独立、资源共享、团结协作、优势互补的原则开展培训工作,以引进优质资源、孵化精品项目为目标,目前已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爱尔兰、瑞典等国家的一批优秀院校开展了合作,并将在广泛的学科领域面向在职管理人员和高校应届毕业生,开展涉及国际教育合作的学历学位教育和非学历学位课程培训;英国开放大学与人大网院合作招收工商管理硕士生;加拿大阿尔伯塔理工大学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举办“信息技术应用学士学位教育”;美国管理技术大学与北京国际工商管理研修学院合作办学等等。
在向外推出远程教育服务上,中央电大也在远程教育界做出了表率。为扩大对美国的宣传影响、弘扬中国文化,通过教授汉语让更多的美国人了解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教育部(原国家教委)于1996年决定在美国斯科拉(SCOLA)卫星电视网开设全中文教学频道。原国家教委决定由中央电大对外汉语电视教学节目中心负责该频道的节目组织、制作和播出,并与有关部门一道,在美国进行推广汉语教学、汉语水平考试(HSK)和调查研究等工作。这是向外提供主课程、及课件制作的远程教育服务。另外,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也利用函授或互联网向海外提供中文远程教学服务;华南师范大学通过与美国出版在线集团合作,在网上开展对印度尼西亚的华语短期培训和学历教育;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与华夏大地教育共同开办网上对外教学的学历和非学历课程、汉语水平考试(HSK)的教学与考试辅导课程,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培训等相关网上教育课程,并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为考试的学员颁发国家认可的相应学历、学位证书和结业证书。
除了以上4种形式的国际交流活动以外,我国还通过各种形式的考察与访问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到1999年,中央和各地省市电大已接待各国和地区考察团、来访专家超过22次。而中央电大和各省市电大也派出了至少7个访问团到国外学习和交流。考察和访问在集中学习和交流双方感兴趣的远程教育问题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考察和访问也有利于增进我国与国际机构间的感情交流,有利于争取国际上对于中国远程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和帮助。如1985年,由武汉市教委和武汉电大组成的武汉市成人教育代表团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与加政府国际开发署、加成人教育协会签署《中国·加拿大共同发展武汉市成人教育中心协议书》。该协议书规定由加拿大国际开发署无偿援助武汉电大106万加元,其中26万加元为电教演播制作系统设备费及安装费,用于发展武汉市成人教育中心的9个合作项目;帮助武汉电大选派22名教师、一批电教专家、两批管理专家赴加作访问学者、攻读硕士学位和访问学习等。另外,选派人员到国外进修和学习也是国际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如中央电大通过中英合作的奖学金项目和志奋领奖学金项目,选送了超过22位研究人员和教师赴英国学习。
二、中国远程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史思考
1.科学引进国外远程高等教育研究成果,是中国远程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首要原则。国外开展远程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就已起步,在远程高等教育的许多子领域都开展了广泛而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成果也具有较高价值和较为普遍的适用性。国际上几个比较重要的研究机构和大学,如英国开放大学的教育技术研究所、知识媒体研究所等,开展的研究在全球都处于领先和先导的位置,是世界远程教育研究的榜样。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经贸与交流的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逐步成为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专业并于1985年正式招生。据网络数据,到2009年为止,已经有226所高校开办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这226所高校涵盖了理、工、综合、医学等各类不同专业高等院校分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也一度成为媒体上大力宣传的具有广阔就业前景的热门专业。网络及各种汉语教师培训机构也加强了汉语教师人才的培育和宣传工作。短短几十年时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人数也由无到有,数量一路攀升。本文将以河北工业大学国际汉语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加强就业针对性的教育模式。
一.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状况调查
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对河北工业大学2007到2009级三届共151名学生的就业状况做了一个调查,调查的依据是学生就业后的实际工作岗位,主要考察就业岗位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程度。通过调查,毕业生的去向可以分为五种:第一种是考取研究生,第二种是教学工作,包括在各种培训机构包括外语培训结构和中小学学生课外学习辅导机构授课,还有一种是进入各地的中小学校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第三种是进入公司企业从事语言文字类的工作,第四种情况是进入新闻媒体进行语言文字的编辑工作,第五种情况是考取公务员,从事办公室文秘工作。第六种情况是进入企业从事其他工作。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第一培养目标是对外汉语教学人才,第二目标是的汉语言文字应用和对外交流人才。
从第一培养目标来看,就业岗位符合目标的仅为0.7%,从第二目标考虑,就业岗位基本符合目标的为39.7%。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四年大学生活结束后直接从事对口工作的所占比例极少,主要是因为留学生教育主要由高等院校掌控,而进入高等院校当老师对学历要求极高,目前教学岗位编制人员必须具有博士学位,这样,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是不可能直接到高校从事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所以很多人不得不选择其他就业渠道,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如何立足于本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专项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为达到这一目标,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日常教育可以采取潜分流式教育模式。
二.潜分流式教育模式
潜分流式教育模式指的是在保证专业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计划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意愿和自由选择,由教育主体操作和控制的针对不同分流对象的有层次、有计划、有差别地培养学生的活动和模式。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就业选择或就业意向及个人兴趣爱好选择相匹配的日常学习和训练模式。这种选择的前提是保证本专业培养体系要求。
我们可以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分为三种教育模式培养,包括汉语言文字能力提高模式培养、教学能力提高模式培养和交际能力提高模式培养。
汉语言文字处理能力是结合汉语言知识对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辨别的能力,也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字处理能力可以为以后从事各种文字语言处理工作打基础。
教学能力不仅仅指学生教课讲课的能力,还包括一切和教学有关的综合能力。包括不断学习,对教学反思的能力,灵活运用教学手段的能力、把握教学对象心理的能力。教学能力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需要着重提高的能力,是学生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全面体现。对于日后从事教学的学生来说,教学能力的增长是工作的有力保障。
交际能力是人类与他人交往并进行交流的能力,是存活于世的不可逃避的问题。基于学生视角分析,从幼儿园时期一直到大学毕业,近20年的时光都是在学校度过,学校的生存环境相对简单,人际交往也较单纯,学生的交际能力普遍较低,因此加强大学期间的交际能力学习和训练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更加强调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职业角度考虑,也应该加强对内交际能力与人交流能力的培养。
三.潜分流模式下的教学体系与能力培养
潜分流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就可以结合以后的发展方向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我们主要从选修课课程设置和课余训练两方面考虑学生三种能力培养模式。
(一)汉语言文字处理能力模式
从课程的设置来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也设置了语言类的基础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是对汉语本体知识的学习,包括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是学生汉语言文字处理能力的基础。事实上,由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主要涉及到中国语言文化、外国语言文化、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这类课程只是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学习时间,且因为属于汉语理论基础课,主要集中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学习,因此除了日常的学习之外,如何加强汉语言文字的专项能力需要精心安排。
1.课程规划
由于不同学生的人生规划不同,从二年级开始就可以设置汉语言文字小组,专门针对学生的汉语言文字处理能力设置的小组。对本小组的学生来说,可以从两个角度加强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从课程设置上来说,除了专业必备的汉语言基础课程的学习之外,还应该加强专项课程的学习。主要是增加选修课程,使学生真正做到了自由选择、有所想有所选。主要包括以下课程:
第一、应用写作课
应用写作课注重应用,是立足于工作需求的写作,应用写作课的开设可以打破长期以来学生写作的学生腔和自我角度。从应用角度谈写作,不仅有利于学生习惯于对用词造句的斟酌,对学生全面思维和换位思维的提高也具有重要意义。学好应用写作,学生可以加强对汉语本体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编辑能力意味着深厚的文字功底,包括书面文字编辑能力和计算机文字编辑能力。编辑能力更加注重对语言文字规范的遵守,编辑能力的课程训练通过对他人语言的修改和审核更能给审核人以警醒,有利于反省自己的错误和习惯,养成优良的语言文字使用习惯和职业素养。计算机语言文字编辑能力主要包括对一些常用软件的文字处理和编辑能力,能熟练使用办公室工作软件即可。
2.能力实训
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需要一个过程,课上所学知识真正转化为个人的能力必须通过实践环节的训练和熏陶。这个过程主要通过课下时间来进行。课下训练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建立各种和语言文字能力有关的兴趣小组或社团组织,如应用写作社团、我是编辑社团等等,通过这样的组织,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与语言能力处理有关的活动或竞赛,并进行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另外一种方式是建立与语言文字应用直接相关的实习基地,给学生以实际操作的空间,在真实工作场景下运用所学知识会更加务实。如和一些大中报刊编辑部建立联系,可以让学生在暑假或寒假期间去实习,真正融入到实践环节,从现实角度加强对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视程度。
(二)教学能力提高模式
教学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与教学综合能力,前者是学生教学能力的最直观的体现。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第一要素。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来说,这种能力尤其重要,
1.语言能力培养
语言能力的首要表现形式是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技巧。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首先表现在基础能力的培养,即指对字、词、句简单运用的能力,在交际时吐字清晰、语言连贯等。基础能力的核心环节可以在课堂上实施。在语音课堂教学时纠正学生的发音,加强语音理论知识的指导,指导学生如何在课余时间练习发音。课堂上完成此类环节后,基础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就主要通过学生的自我训练和教师的检查督导来实现。
学生的自我训练包括锻炼自己说话的清晰度和在公共场合流利表达的信心,要求对照汉语普通话测试教程联系单字发音、双字发音、儿化音和变调,每天播放和模仿播音员的朗读范文,结合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所学专业语音知识,自己训练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种训练可以采取个体方式进行,也可以采用多人团体的方式进行。采取个体方式进行方式和时间比较灵活,采用群体方式进行则需要考虑时间安排和场地问题。教师的督导包括定期的检查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提倡学生相互之间的监督和纠错,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2.综合能力培养
教学的综合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上的有意识引导和教学观摩课与教学实习实现的。主要通过三方面的有机结合来实施。为了加强学生的教学能力,理论应用能力,部分理论课堂进行了积极教学方法的改革,形成实践型理论课程。如“古代散文经典选读”课程摒弃了以往由教师讲授的模式,先由教师讲授、示范,再指导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对进行教学实践的每位学生,从讲授的内容与方法、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到教案、讲义的撰写都给予细心指导。学生在自己教学实践中不仅多方面提高了教学能力,同时在配合其它学生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在师生角色的对换中,对如何听讲加深了理解,非常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学生也真正体味到了做教师的甘苦。
教学观摩课指的是学生选听不同老师的课程,就每个老师的教学从教学方法、教学特点、教学的优点与不足等角度专注于教学的安排和流程,不仅仅从内容上去学习,而是通过对他人上课过程的反复观摩和思考,从实践上对教学的“教”有感性认识,通过观察他人的教课过程时时去学习,从而有所警醒,有所借鉴。
教学实习是指学生在特定的学期和时间段去校外实习基地开始教学的真实操练,真正站在讲台上体会课堂语言表达、课程教案设计和教学策略的应用,这一阶段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开阔了视野,教学实战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社会,发挥自己的特长。也是学生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学实习需要有一定时间的锻炼和上讲台经验才能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实习期间既有利于向老教师学习,也能及时反馈问题及时解决,使学生的教学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这样,通过教学实践型理论课程对教学能力的初步涉及到教学观摩课的教学分析与观察,最后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工作。这样的逐层深入和逐步加深,使学生的语言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三)交际能力提高模式
“交际能力”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在《论交际能力》一文中提出来的,根据海姆斯的分类,我们把交际能力的培养分为语言交际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两种。语言交际能力指的是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语言的知识能力,它是社会交际能力培养的基础,这种能力的提高主要是在课堂上实现的。
1.语言交际能力培养
具备汉语言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理论知识能力是一件相对简单的事情,可是如何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则需要进行专门知识和策略的学习。就课程设置角度来说,语用学是必不可少的课程。对人物语言的分析和把握能够使学生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能利用所学知识从语境、人物角色、所在场景等角度去分析,避免盲目和无所适从。同时在进行语用学的学习时,教师应多加强语言运用的实例分析,尽量从日常生活或真实职场交往中选择个案,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悟语言运用的奥妙。
人际关系与沟通课程也是重要的选修课之一,通过课堂知识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沟通技巧和策略,以及沟通的艺术,为社会交际的开展提供知识保障。当然,这门课程的安排也适合采用教师讲解和交往模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使学生对人际交往有初步的认识和感受。
2.社会交际能力培养
社会交际能力的提高则必须依赖于真实的社会交际,让学生参与到真正的社会交往中去,在社会实践中有辨别力,有分析能力,能够随着不同交际环境和交际地位的变化来自我判断交际的策略和交际的方式。主要从两个方面去尝试。一种是学生从学校环境中做起,主动参与与教师教学和研究密切相关的事务,锻炼与学校员工的交往。主要包括学生大型活动的场地安排和活动的组织。筹备学生社团的资金赞助等等,学校内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走上社会做了一个铺垫,能够知道简单的交往方式和技巧。
学校是一个人际交往简单的场所,只有真正融入到社会上去才能锻炼社会交往能力。
就学生个人来说,应充分利用假期时间,积极参与暑期实践,包括勤工俭学活动、支教活动。很多行业是最直接地面向不同人群的工作种类,例如餐厅服务员、推销员、茶馆、这些行业会接触到形形的人群,工作中首先是面向直接服务对象的交际能力,其次是如何与同事相处的交际能力,还有,如何与上级沟通的能力。面对服务对象可以使人学会应付各种层次的人,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及合理解决问题,与同事的交际可以提高如何面对长于自己或与同龄人的相处能力,面对上级的交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话语交际策略,针对不同性格人群采取不同方式。社会实践和打工经历可以使学生提早进入社会,了解社会交往的复杂性与个体性,从心理上有一个逐步适应的阶段。
学校应加大实习基地的建设,并有专业的实习教师带队,掌握学生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或引导积极的解决策略。争取学生在二、三年级即可有机会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加强专业课学习的情况下尽早实现与社会的接触和交往,不仅从专业能力,也从交际能力方面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四.结语
立足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本专业学生的实际就业方向,本文提出来潜分流式教育模式。从汉语言文字处理能力、教学能力、交际能力三个方面以及课程设置安排和课外训练的角度论述了如何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及方法。本文所论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潜分流培养模式,指的是在完成基本学业内要求的情况所采取的教育教学模式,考虑到任何人才的培养都应该服从专业培养目标的安排,因此,旨在提高就业能力的培养必须坚持几个原则,即服从专业培养目标、以利用专业课学习之外的时间为主、以加大实践学习力度为基本原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分流模式培养体系是坚持以上原则与灵活引导的统一。
参考文献
[1]何健.贯穿全程的“汉语国际教育”实践模式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4):95-98
[2]周启红、牟莉.基于工作坊模式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4(5):136-138
[3]彭建玲.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86-92
天津市教委副主任孙志良和国际交流处处长张健青出席了会议。孙志良指出,“联席会”的成立体现了国内教育交流开放、包容、共享的胸怀。在分别从留学生规模、合作办学、汉语推广以及引智工作等不同方面介绍了天津教育外事工作的发展情况之后,孙志良提到:“虽然天津在教育对外开放领域始终不断进取,但较其他优秀省市依然有不足之处。我们现在面临着进一步扩大教育国际交流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这其中有国家的要求,有政府的要求,有老百姓的期待,还有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想要向其他兄弟省市学习、取长补短,与大家坦诚相待、相互包容、相互支持、平等互利。”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3-0005-07
世贸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将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方式分为四类: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其中,境外消费是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最主要的形式 [1],其总体规模与发展水平都远远超过其他三种方式。而留学生教育作为一种具有层次多级性、形式多样性和内容广泛性的教育形式,是国际教育服务贸易中最典型的服务产品,也是最具成熟特性的贸易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境外消费的基本内涵和特性。近年来,顺应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国内高校一直致力于推进外国留学生教育进程。目前,浙江省已成为国内留学生数量增长较快的省份之一。
一、浙江省外国留学生教育现状解析
(一)基础背景分析
1.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意识催生良好政策环境
教育行政部门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意识不断增强,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全力推进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方向稳步发展。“十一五”期间,浙江省教育厅颁布《浙江省教育强省建设与“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首次将“国际化”作为未来工作的重点之一,并从教育输出、英语教学改革[2]等几个方面加以规划和指导。最近颁布的《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则将“扩大教育开放”纳入“十二五”期间的主
要目标,并专门对合作办学、外国留学生教育及国际汉语推广等具体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另外,浙江省教育厅还颁布了全国首个高等教育国际化专项规划——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2010-2020),对省内高校对外合作交流事务提出指导性意见,并指明发展方向。
全省高校均将拓展国际教育服务贸易作为提升学校整体实力的重要手段,相关机构与人员得以不断扩充。目前,浙江省77所高校中有87%以上设立了专门的外事部门或配备了专职外事干部;2/3以上的高校已将国际化纳入学校发展总规划;有25%以上的高校成立了国际教育学院,具体负责留学生教学工作。具备留学生招生资格的高校纷纷采取措施健全留学生管理制度,构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体系,组建以留学生办公室为主体,校办、保卫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宣传部、学生工作处、团委、后勤部门参与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网络,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情况,采取果断有效措施, 将事件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2.人缘和学术优势助推市场、拉动需求
浙江省是中国重点侨乡,有海外侨胞、港澳同胞近150万人,分布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各地以浙江籍华侨、华人、港澳同胞为主成立的团体有300多个。浙江省充分利用以上人缘优势,引导侨胞为祖(籍)国与所在国间的教育贸易项目服务,全力助推外国留学生教育事业进程。比如,温州市教育局为该市43万海外华人华侨资源与当地高校牵线搭桥,开办短期汉语与中国文化培训课程,建立华文教育基地,吸引海外华裔青少年及其他外籍人士来华求学;宁波市亦积极发挥海外“宁波帮”作用,拓展对外教育交流渠道,有计划地吸纳海外学生到宁波留学或短期游学。
高校外国留学生数量“实际上是该校学术地位的一种象征”[3],而高校学术地位的提升亦有助于增进学校知名度和整体实力,吸引更多留学生就读。鉴于此,浙江省高校借助贸易全球化契机和沿海地缘优势,着力推进与国际知名大学、国际科研机构、跨国公司及国外研究基金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比如,浙江大学与日立集团共建浙江大学-日立建机流体动力联合实验室,浙江理工大学和美国宝洁公司共建纺织品保护研究中心,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和通用电气发那科自动化公司共建GE Fanuc自动化系统集成实验实训室等。目前全省高校已与世界各地的80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无形中提升了高校的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层次,使外国留学生有机会在留学费用相对较低的浙江享受国际高水平的学术资源,这一亮点无疑是拓展外国留学生教育的制胜法宝。
吴 敬 国际教育服务贸易背景下留学生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3.全方位服务举措奠定发展基础
偶然翻看学生们自己创办的系刊“又松走天下”,我的思绪不禁又回到了又松,眼前禁不住图画般一连串浮现出一幅幅清新而又熟悉的校园美景,一次次往返于学校、宿舍之间令人陶醉的新的发现、新的感受,还有活动其中,我那永远让人羡慕的阳光内心、甜蜜笑脸和开心工作的优雅倩影……
一、美丽校园与教室环境
窗外的景色剪影般不断地变化着,而喜欢凭窗伏案工作的我,却依然还是一副老样子。时常喜欢品着从北京带来的茶,望着窗外,漫无目的地回忆那些值得纪念与珍藏的往事!享受那份追忆的快乐,品味那些启迪生命的哲理,在心中虔诚地感恩曾经给我带来喜悦与感动的人和事,那一时分将是我这一天最感欣慰的时刻。
明媚的阳光透过明净的窗户照进房间,窗外的微风吹来阵阵清爽的秋风。抬头眺望远处的青山蓝天,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飞到了远方……
记得那是2008年3月,正值韩国最南端美丽的济州岛樱花烂漫的时节,我带着几分好奇和满怀的希望,从中国的北京乘机到达韩国的仁川国际机场,又就地转乘旅游大巴,大约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行程,午夜时分来到了韩国著名的中部城市大田市。漆黑的夜晚迎接我的是系办公室小郑老师那双温暖的双手和亲切的问候,是她送我到HRD宿合安顿下来,也是她在我登机不顺的情况下,几次往返于大田――仁川之间等候,直到现在,我的眼前常常闪现小郑老师寒夜中等候我的身影,让我至今为之感动!
好像是在四年前吧,在济州大学校通译研究所任教期间,就曾从我的学生那里得知大田的物美价廉、夏暑冬寒、补习班多、学生的活动也多……可当时并无机会亲眼看看大田。真的很想知道大田是什么样的城市?那里的学生是如何学习汉语的?他们在学习中又面临着怎样的难题?所有这些问题都曾在我的脑海里一闪而过,而并未引起特别的关注。也许这就是有缘吧!不曾想济州工作期满回国两年后,我又再次来到了韩国,而且是早已耳闻的大田市的又松大学,这真令我欣喜!
清晨时分的校园,美丽而宁静。当你步入学校的正门,永远都有一位身着制服忠于职守的值班男士,最先迎接你一天工作的开始。进了校门往右拐,过了停车场,不远处的学生宿舍附近,总是很准时地有两三位阿姨,在认真地清扫着地面上的落叶和星星点点的垃圾。也许是经常在那里、在那一时刻见面的缘故,我们彼此都会很自然地用韩语问候早晨好,每天如此。有幸的话,还能看到学生宿舍前,一位阿姨正在专心致志地用清水冲刷楼前的台阶,有好几次,我都会情不自禁地默默地站在一旁,欣赏她的工作,我觉得晨曦中她的工作神态最为美丽!
走进又松大学,沿着蜿蜒而上通往中国学系的板油马路,随处可见一排排正在成长中的松树,听说又松大学每年都要种植松树,每次有什么奠基仪式活动,也总是以种植松树作为纪念!那些松树青青的,并非高大苍天,但却给人一种茂盛生长的感觉和遐想的空间……
绕过操场,展现在眼前的是两座灰白色的建筑物,其中高层的建筑物是留学生宿舍大楼,三层的建筑物是国际交流大楼,中国学系的系办公室、教师办公室以及学生教室就在该楼的二层。大楼里各层楼梯走廊干净整洁,地面上没有一丝的灰尘纸屑。大大的玻璃窗总是以它明亮干净的面容迎接太阳的光芒,随时随处可以看到的辛勤清扫的母亲们,总能通过自己的双手,使宽敞的楼道变得更加敞亮。
国际交流大楼每层楼道的阳面为教室,阴面全是很大的玻璃窗。阳面教室内摆放着一排排干净的桌椅连体课桌。不同功能的教室,面积大小有别,上课所需的黑板也不同。小教室的前面一般都是使用白板笔书写的白板,大教室的前面才是需要粉笔书写的黑板。不同的教室,桌椅的数量和颜色都有所不同,有的教室是蓝色的桌椅,有的教室是黄色的桌椅。不管教室面积大小、桌椅数量与颜色有何不同,每个教室前边,都有一个统一颜色与样式、可以自由移动的教师小讲台。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随时灵活地移动小讲台,就好象随时可以展现不同的情景教学一样,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教室前面进行着不同组合的会话练习,整个情景画面充满动感,十分有趣。
二、课程设置与学生特质
课程设置主要分为基础实践课与专业研讨课两大部分,中韩任课教师也有明确分工。一般而言,中国教师主要担任会话、听力、作文等语言实践课;韩国教师主要讲授语法理论与翻译课,如汉语语法、基础汉字、阅读、翻译、中国经济的理解、中国现代小说、论文指导等。平时教师自己决定如何设计每一堂课、如何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如何启发学生参与教学,遇到需要反映和商量的具体问题,中国教师可以直接和系主任取得联系。此外,还有固定时间,中韩教师一起交流教学工作,商讨教学问题,决定教辅活动安排等等。
在课程的设置与安排上,值得一提的是,该系新近推出了一系列提升教学质量、营造汉语学习氛围的改革措施,除正常授课外,课后还有中韩教授共同配合组织指导的四个社团活动――歌唱社团、话剧社团、读解社团和杂志社团。此外,从去年开始,该系还制定了优秀学生培养计划;成立了针对留学和HSK考试不同需要与等级要求的各种强学籍管理;每年5月定期举办口语演讲比赛,一展学生汉语口语表达之风采。生动严谨的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不仅扩大了学生汉语学习范围,增设了不同内容教学情景,延长了学生韩国语环境下说汉语的时间,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身学习汉语的强烈愿望与开口说汉语的兴趣与热情,使该系的汉语教学充满了勃发生机。
要说中国学系最为闪亮的一道风景,还是那些充满朝气、满怀理想与远大志向的学生们!他们热情奔放、思想活跃、积极进取、富有挑战意识和认真务实的学习态度,他们尽情享受大学的美好生活,挥洒打工的收获和快乐,开心于每天上课师生活动中的点点滴滴和那记忆犹新的欢笑。他们之中,不乏有聪明智慧者,善良仁爱之人;也不乏有善于学习与思考,有望成为未来优秀人才的研究学者;苦学多门专业、立志成为国际贸易公司董事长的男儿志士;以及愿为中韩两国的友好发展和共同强大做出自己不懈努力,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经济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的优秀学生。应该说,经历了紧张而痛苦的高考学习,刚入学的韩国大学生,主观上一般都有松口气的想法,喜欢以玩的方式,加倍享受自由轻松的大学生活,但部分优秀的学生还是非常努力刻苦的。不过,由于汉韩两种语言所属语言类型不同,特点各异;加之,中韩两国教育体制、教学理念不尽相同,韩国学生较少愿意主动问答老师问题,特别是不习惯在同学面前开
口做各种口语练习。因而,在汉语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上,还需中国教师某种程度的指导帮助。适应了中国教师讲课方法之后,学生们不仅大胆地与教师一起探讨学习汉语口语的方法、准备HSK汉语水平考试的策略、在中国找工作的途径,而且,还会就学习内容,与老师交流中韩文化方面的见闻,其中包括恋爱婚姻、饮食服饰、汽车住房、留学信息等等。由于韩国语环境下汉语学习确有一定困难,所以,在韩汉语学习者能够通过HSK高级考试的学生并不太多,很多学生都是来中国学习以后,顺利通过HSK考试初级、中级乃至高级的。随着学习汉语的人数越来越多,以及外贸公司对汉语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希望早些来中国留学、哪怕只是为期一个月短期旅行学习的学生逐年增多,正为此,汉语国际教育在韩国很流行,每年来华留学的韩国学生也最多。
三、展望未来与研究思考
随着中国当今经济、政治以及国际地位影响力的日益发展与提高,学习汉语已成为韩国学生发展自我、成就自我的一种趋势和最佳就业选择之一。掌握汉语,会使他们插上理想的翅膀飞翔,会为他们精彩的人生更增七色光彩!为此,又松大学中国学系紧跟形势,在巩固、发展以往与北京外国语大学为代表的中国多所高校校级交流、
“2+2”、
“3+1”合作项目以及短期留学共同培养计划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对外宣传,并于今年,在教学管理与国际市场开拓上,又实施了一项海外联合教学的新举措,将一年级中文系的学生,只要自愿,全部送到北京外国语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汉语学习。课程设置与授课分别由中韩双方老师担任,一年以后,学生回国继续完成其本科学业。此举之目的,是使学生尽早接受中国本土汉语教学,在真实的汉语语境与中华文化的熏陶下,感受中华文化,学习纯正道地的中国语。这一留学策略不仅为韩国又松大学学生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留学之门,铺垫了一条理想之路,而且更为该校提高其韩国境内的知名度,扩大招生、广增生源,做了一次强有力的造势宣传。学生们从这一教学新尝试中得到多少实惠,获得多少收获,留有多少遗感;我们中国教师在此过程中面临何种挑战,遇到什么困难,解决何种问题,从中受到多少启迪,拥有多少思考,目前尚无确切的研究显示,不得而知。但我希望并坚信,所有的努力都会使学生们学有所成,满载而归。无论在韩国任教,还是在中国或其他国家工作,作为国际汉语教师,我都衷心希望每位学生能够好好把握机会,认真对待每一次课上实践,努力学好汉语。时不我待,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希望更多、更深人地了解中医药而来到传统医学的发源地中国留学。目前约有3500名外国留学生在华学习中医药,已居我国自然科学教育界招收留学生人数之首。中医药已成为来华留学生中最热门的专业,高等中医药教育正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走在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沿。
1高等教育国际化与留学生教育
1. 1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涵义
指高等教育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增加留学生的派遣与接受,开展合作研究与联合办学的趋势。
1.2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中以“团结之路”为题,专门论述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其中包括学生和教师的国际流动性,并认为“学生的流动也和教师的流动一样,可以扩大他们在智力方面和文化方面的眼界,也可以使他们能够找到通向最好的或最专门化的机构的道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5年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是通过加强跨国科研的联系,稳步发展信息和交流技术进行国际合作,包括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而其中,让学生在国际环境中从事学习和生活则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重要内容之一的学生的国际流动,不仅受到学术界而且更受到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因为学生的国际流动所具有的各种因素会产生各种政治经济的影响,而这又往往关系到一国政府如何制定其留学生教育的政策,所以留学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主要实现形式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发展留学生教育以促进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主要包括派出和招收留学生两个方面,这里仅从招收来华留学生角度予以论述。
2发展高等中医药留学生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 1面临的机遇
2.1.1我国加入WTO
我国加人WTO,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了机遇和发展空间,中医药将被WTO所有成员接受,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扩大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影响,有利于开拓中医药国际市场。一方面,我国加人WTO后,大批国外人员的流人使得他们有机会直接了解或接受中医药治疗。据统计,长期在华的外国人员90%以上接受过中医药治疗或有过中医药方面的咨询活动;另一方面,我国加人WTO后,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更趋频繁,中医药学的独特文化与神奇疗效,使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大大增强。
2. 1.2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上升形成了吸引各国留学生的良好外部环境。经济实力的强大和市场经济带来的繁荣为我国招收外国留学生提供了基础。作为一个经济增长迅速、社会变革急剧且又极具发展潜力的发展中国家,了解中国的需求已经日益明显和增强,伴随着这种需求,学习中文、中国文化、中国传统医学的人不断增加。我国的几所著名高等中医药院校都具有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综合优势,拥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拥有较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等,且留学费用相对发达国家低廉,具有价格上的优势。
2. 1.3全球中医热
在人类“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潮流推动下,全球中医热方兴未艾,中医药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价值,成为与西医药并驾齐驱、优势互补而不能相互取代的人类又一医疗保健体系。在这样的潮流推动下,中医药学备受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外国留学生的青睐,在国际教育市场上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
2. 2面临的挑战
2. 2. 1观念的挑战
90年代以来,高等中医药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我们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因而在现行的留学生工作模式中,很大程度上还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在观念上没有树立把来华留学生教育看作是中医药国际教育市场的开拓与份额占有的一种竞争以及留学生教育创汇产业的思想。在工作中往往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没有以教育服务的意识来研究中医药国际教育市场的需求,缺乏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教育观念,从而制约了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 2. 2不断上升的来华学习中医药需求对传统宣传与招生方式的挑战
长期以来,我们在宣传与招生上缺乏主动出击的姿态,常常是采取“坐等”的方式,对一些咨询信件有时不及时回复,咨询接待不到位,宣传手段单一。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各高等中医药院校虽建立了留学生招生网站,但网上宣传力度不够,有的内容更新不及时,信息不完善,未建立市场化、专业化的招生宣传网络体系。
2. 2. 3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挑战
教育质量始终是留学生教育的生命线,但在高等中医药留学生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教学计划长时期未作修订,师资长年不流动,师资队伍的年龄、学历与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等等。有的教师一本教案用了几十年不更新,现代教学技术又不会应用。在教学管理中尚未建立留学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 2. 4国际上中医药的立法状况对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的挑战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掀起了中医立法热,新加坡、泰国、加拿大卑诗省、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等国家和地区已成功将中医立法,针灸已在大多数国家取得了合法地位。但不可否认,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态度是制约来华留学生规模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外在因素之一。
3对策与建议
3. 1转变观念
我国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在观念上积极向一些发达国家靠拢,将招收留学生作为服务贸易的一项内容给予特别的重视。不仅把招收来华留学生与国家关系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还应形成并确立高等中医药教育创汇产业和教育国际市场的观念,而后一种观念的形成在世界各国普遍将留学生教育视为创汇产业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要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留学生教育给高等中医药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益处。在理念上强化招收留学生的市场化意识,变管理为服务,全面改进留学生工作。
3. 2加强宣传,扩大生源
高等中医药教育在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中,面临的巫待解决的问题是扩大生源,扩大留学生的规模,所以做好国际宣传工作尤为重要。我们必须摈弃守株待兔的工作方式,主动出击,充分利用国外广播、电视、报刊、国际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和驻外使领馆,向国外宣传中医药的文化特色及独特优势,开辟网上留学申请通道。在主要国家设立招生点,与留学中介机构合作,建立海外机构,参加国外留学说明会等等二利用一切对外交流的机会,以各种方式渠道全方位地宣传展示中医药教育的现状与前景,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增强吸引力,提高竞争力。一方面应在保持原有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增加新专业和拓宽现有专业方向;另一方面要开拓思路,按市场的需求招生办班。同时,要利用国际合作关系,开辟各种渠道,建立和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生源输人点,以保证充足的留学生生源。
3. 3保证质量,创立品牌
近些年来,话语权成了政治权力的一种越来越突出的表现方式,国际政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话语权政治”。纵观当今世界的话语权状况,大体是西方、特别是美国处于一种明显的优势地位,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话语权则相当有限[1],处于“失语”状态,中国并不具备与之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强而有力的话语权。因而,中国越来越需要在全球化背景下抢抓先机,加紧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与重塑,而提升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则是一重要渠道。通过增强我国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可以传播中国的理念和文化,能够提升中国软实力,从而抢占国际话语权高地,重塑中国话语权。
1.话语权的内涵
话语权这一概念,直接脱胎于法国社会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关于话语与社会权力关系的理论[1],是目前学术领域出现频率甚高的一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话语”解释为“言语,说的话”[2]。学者们从不同的立场、观点出发,对话语权的解释虽然各不相同,但又有共同的关注点,多数学者认为话语权就是说话权,其指的是一种“权力”,而非“权利”。换言之,话语权不是指有没有说话的权利,而是指话语背后体现着的权力关系,话语权决定了谈什么。掌握了对外话语权,就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占据了对外交往的主动权。若我国学生掌握了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我国就能在国际人才培养、留学生教育、国际学术会议交流、国际合作等各方面占据主导地位,拥有主动权,能促进中华文化知识的传播,增强我国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2.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话语权的现状分析
客观冷静地分析认识当今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所拥有的话语权的实际情况,是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国际交流话语权建设、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基本前提。
2.1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得到很大提升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学生培养的观念、制度、实践等多个层面都取得了明显突破,与国际化接轨,确立了国际化的教育观念,加强了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建立健全了学生培养国际化的管理机构,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优秀人才,为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话语权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并行的战略,拓宽了学生国际交流的网络和渠道,通过加入各类国际教育联盟,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学术联合会等国际组织,以及通过校际合作研究、参与国际会议、合作办学等进行了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学生数量增长迅速,国际交流形式日益多样[3],这不仅使中国学生的学术成果得到认可与重视,还很好地传播了我国的优秀文化、核心价值观、国家形象等,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使得中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得到极大提升。
2.2西强东弱的基本格局没有根本改变
在看到发展成就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在当今学生国际交流的话语权领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国际话语权的根基依然坚固,中国在此方面的话语分量依然有限。在学生教育国际化上,我国尚未确立清晰的教育国际化目标和路径,国内绝大多数大学的国际化战略都是形式上的,都是被国际化的,重经验借鉴,轻自主创新,缺少像西方大学那样涉及到核心价值体系的国际化实质,没有自己的特色,优秀的国际化人才极度缺乏,这大大影响了我国学生国际交流话语权的争取。同时,受诸多条件制约,我国学生的国际交流仍然有限,呈现出机会少、数量小的特点,在当前重要的国际学术交流场合很难听到中国学生的声音,同时,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的国际化层次不高,尚未形成国际性育人氛围和环境,来华留学生的总体生源情况也不太理想,这些都与国外大学形成鲜明对比,限制了我国学生国际交流的话语权。
2.3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话语权争取上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在提升学生的国际交流话语权上面临着全方位的挑战,问题众多,归纳起来,主要有:①学生教育国际化重形式,轻内容,没有特色。大多数高校只是简单移植国外的教育形式,没有自己的核心理念,没有与中国的国情、学校的校情相结合建立自身的特色,从而就影响了能够参与国际交流的国际化人才的质量。②教学质量评价盲从国外标准,缺乏自有评价体系。当今,我国教育国际化中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大多依赖外国的标准,没有建立一套本土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不仅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合理性,也使得我国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丧失。③国际交流的主动性不强。当前,在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中国学生发出的声音很少,大多学生因英文写作、演讲能力有限,很少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学术成果对国际学术界影响甚微,得不到了解与认可,这是限制中国学生国际交流话语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④国际交流形式化。目前,我国学生国际交流的形式多样,有合作办学、合作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国际间教育资源的互补等,但大多流于表面,成效不大,没有形成规模性的创新学术成果,也没能积极地传播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大大影响了中国学生国际交流话语权的争取。
3.提升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话语权的对策建议
我国应基于理念和实践,从对内和对外两个角度出发,采取多种措施来改善现状,以提升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进而提高我国的政治、文化地位。
3.1对内提升学生教育国际化的质量,为我国学生国际交流话语权的提升奠定优秀的人力资源基础
3.1.1树立教育国际化的理念,有针对性地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
应顺应教育的“新国际化”趋势,确立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坚持开放式的、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国际化办学思想,将学生的培养工作置于整个世界的大背景中进行考虑,按照国际标准来培养人才,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促进世界共同进步的高层次人才,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成为国际交流的中坚力量。同时,应注重制定教育国际化的长远战略,保持实践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有力推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应在吸取和借鉴国外其它大学的先进管理理念、良好管理机制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充分分析自身的现状和潜力,采取差异化战略,发挥比较优势。
3.1.2注重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加强英语的教学和学习
课程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应在国际化理念的指导下,实现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国际化。应调整优化现有课程结构,淘汰陈旧落后的课程,增开具有国际化内容的课程,培养拥有国际知识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并根据世界前沿课题的研究,不断更新学科设置,使教学科研与国际接轨;也可与国外高校的交流、合作开办课程,或直接从国外引进;亦可设立海外学院,通过让学生赴海外创业或教育中心进行学习和工作;在经费允许时,还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海外高校或机构开展网络课堂与网络研讨会[4]。
英语是进行国际交流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在实行教育国际化时要特别注重学生英语的学习和使用。可引入全英文课程,也可建设双语课程,以加强英语的教学和学习,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交流应用能力,使他们能毫无障碍地直接吸收西方丰富的信息,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技知识和管理经验,为国际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也有利于提升学生所在学校的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有利于吸引海外高校的交换学生和外国留学生,使学生在参与国际交流时拥有良好的学校背景。
3.1.3加强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
应通过实施“走出去、请进来、靠自己”的三步策略,建立一支国际化师资队伍,这样才能提高教育国际化的质量,真正培养出能够参与国际交流的国际化人才。一方面,应大力培养中青年科研教学人员的国际化水平,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外语培训,重视教师的海外交流,可聘请国外著名学者前来讲学或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出国进修或攻读学位,并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国际学术活动,进行国际科研合作。另一方面,应加强“引智”工作,用优质的工作条件如提供高薪高福利,建立科技研究所和国际一流的实验室等方式和途径,吸引国际知名学者、教授来华访问和讲学,聘请著名学者为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等[4]。
3.1.4建立本土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大学教育尤其是国际化教育的评价大多是参照国外发达国家的标准,没有形成自身的评价体系。因此,为了提升我国的教育国际化水平,增强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应建立自己本土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减少对国外评价标准的依赖,促进我国自有评价体系的大力发展。可借鉴国际经验,实行双评制度,增加影响力。还可利用自己的评价体系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增加外国对我国本土评价体系的认可和支持。
3.1.5重视重大国际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
西方的话语往往基于学术研究,而中国的话语则缺乏学术理论支撑,因此,中国学生要想在国际交流有一定的话语权,就不能再继续只关心中国关心的问题,而必须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有更加深入和细致地了解,在关系中国的重大国际问题上,要作扎实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要拿出自己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形成自己有力量的话语体系。我国高校应成立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站在全球的层次上研究世界问题,充分发挥高校国际关系学院和研究国际问题的学者的作用,争取在重点院校形成一批高水平智库[5],以为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话语权的争取奠定理论基础。
3.2对外主动出击,实行多样化的国际交流形式,加强对交流内容和实质的重视,争夺学生国际交流话语权
应通过大力宣传,增强学生参与国际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多样化的国际交流渠道,将各方面的跨文化、跨国界交流整合起来,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先进的核心价值观,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将文化软实力优势转化为话语权优势。
3.2.1加强留学生的“输入”和培养交流
外国留学生是向世界传播中国理念和文化,开展国际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针对目前我国留学生“输出”远远超过 “输入”的特点,应该采取各种措施, 吸引留学生到中国来接受教育。各高校应加强宣传力度,健全留学生管理制度,挖掘本校特色课程和优势课程的潜力,给留学生提供充足的奖学金和科研经费,逐步扩大留学生的规模。
在培养留学生时,一方面应介绍外国优秀文化和科技知识,另一方面也应将本国的文化源源不断地介绍给外国,促进跨文化传播。本校学生也应利用机会加强与留学生的交流,传播中国先进的核心价值观、优秀的传统文化,并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这样随着留学生队伍的不断壮大,文化间学术交流的日益兴盛,能够使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学术成果等被外国所熟知,提升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的影响力。
3.2.2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学术组织
高校可设立国际学术会议专项,举办创办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参与,为我国学生打造学术交流的高层次平台。我国学生应尽快提高英文写作、演讲水平,积极、广泛地参加相关国际学术会议,勇于在重要国际场合就相关国际问题,诸如文明对话、世界和平、科学发展、生态文明等等各种世界性的重大时代课题,发出中国学生的声音,积极占据世界思想文化制高点,以拓展国际视野,了解学科发展动向,增强国际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从而提升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
高校还可成立固定的国际国内问题学术组织,吸引国内外优秀学者共同开展理论、学术交流活动,为我国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活动提供另一个高质量平台。也可适时适当地加入相关国际学术组织,这既可以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发展优质的国际合作伙伴,也可以显著提升学生国际交流活动的层次和效果,促进我国学生国际交流话语权的提升。
3.2.3积极开展学术信息交流
中国应改变重输入轻输出的现状,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并行的方式,成立学术精品海外推介平台,积极向世界传播展示我国学生的优秀学术成果,在国际事务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断概括出新理论,使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更具说服力、感染力、影响力。可重点建设一批国际知名的外文学术期刊,打造若干大型国际性研究数据库和有影响力的外文学术网站,支持设立海外出版发行基地,鼓励高校学生加强学术成果的国际发表和出版,推出一批体现国际学术地位的标志性成果,以增强中国学生学术成果的国际影响力,向国外显示中国学生的能力,提升我国学生的国际交流话语权。
3.2.4开展灵活多样的交流与培训计划
高校可根据自身所具有的先进学科专业优势,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加强与世界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企业公司等交流与合作,可开展学生海外交流、海外访学计划,开办各类短期非学历合作项目、学分制暑期课程班以及跨学科研究项目等,让学生学习国外先进知识和方法,了解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6]。
同时,这也是我国学生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应树立理性和成熟的话语体系,采用对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来宣传我国的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人权价值理念等,让对方对自己的态度发生改观的方法在于使对方认识到我们之间存在相同之处,而不是去强调彼此的不同,可强调与国际接轨,引入了诸如“全球化”等国际通行概念,适当淡化政治色彩,突出人文因素,另外,要敢于和对象国社会中的舆论权威进行竞争,提升中国价值观的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中国学生争取更多的国际交流话语权。
本文得到2011年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高等教育调研及政策研究”课题:《国际教育中的跨文化管理研究》(课题批准号:2011GJB001)课题项目的资助。
参考文献:
[1]张志洲.话语质量: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关键[J].红旗文稿,2010,(14):22.
[2]郭继文.从话语权视角谈和谐世界[J].前沿,2009,(10):30.
[3]罗尧成、束义明.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62-67.
[4]李友文.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加坡经验——以新加坡国立大学及南洋理工大学为例[J]. 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30(1):89.
[5]杨卫、王小奕等.发出中国的声音——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问题的研究[J].新远见,2012,(1):18.
[6]邹美旸.浅谈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的国际交流工作[J].科技创新导报,2011,(9):195.
作者简介: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希望更多、更深人地了解中医药而来到传统医学的发源地中国留学。目前约有3500名外国留学生在华学习中医药,已居我国自然科学教育界招收留学生人数之首。中医药已成为来华留学生中最热门的专业,高等中医药教育正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走在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沿。
1高等教育国际化与留学生教育
1. 1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涵义
指高等教育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增加留学生的派遣与接受,开展合作研究与联合办学的趋势。
1.2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中以“团结之路”为题,专门论述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其中包括学生和教师的国际流动性,并认为“学生的流动也和教师的流动一样,可以扩大他们在智力方面和文化方面的眼界,也可以使他们能够找到通向最好的或最专门化的机构的道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5年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是通过加强跨国科研的联系,稳步发展信息和交流技术进行国际合作,包括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而其中,让学生在国际环境中从事学习和生活则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重要内容之一的学生的国际流动,不仅受到学术界而且更受到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因为学生的国际流动所具有的各种因素会产生各种政治经济的影响,而这又往往关系到一国政府如何制定其留学生教育的政策,所以留学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主要实现形式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发展留学生教育以促进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主要包括派出和招收留学生两个方面,这里仅从招收来华留学生角度予以论述。
2发展高等中医药留学生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 1面临的机遇
2.1.1我国加入wto
我国加人wto,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了机遇和发展空间,中医药将被wto所有成员接受,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扩大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影响,有利于开拓中医药国际市场。一方面,我国加人wto后,大批国外人员的流人使得他们有机会直接了解或接受中医药治疗。据统计,长期在华的外国人员90%以上接受过中医药治疗或有过中医药方面的咨询活动;另一方面,我国加人wto后,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更趋频繁,中医药学的独特文化与神奇疗效,使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大大增强。
2. 1.2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上升形成了吸引各国留学生的良好外部环境。经济实力的强大和市场经济带来的繁荣为我国招收外国留学生提供了基础。作为一个经济增长迅速、社会变革急剧且又极具发展潜力的发展中国家,了解中国的需求已经日益明显和增强,伴随着这种需求,学习中文、中国文化、中国传统医学的人不断增加。我国的几所著名高等中医药院校都具有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综合优势,拥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拥有较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等,且留学费用相对发达国家低廉,具有价格上的优势。
2. 1.3全球中医热
在人类“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潮流推动下,全球中医热方兴未艾,中医药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价值,成为与西医药并驾齐驱、优势互补而不能相互取代的人类又一医疗保健体系。在这样的潮流推动下,中医药学备受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外国留学生的青睐,在国际教育市场上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
2. 2面临的挑战
2. 2. 1观念的挑战
90年代以来,高等中医药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我们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因而在现行的留学生工作模式中,很大程度上还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在观念上没有树立把来华留学生教育看作是中医药国际教育市场的开拓与份额占有的一种竞争以及留学生教育创汇产业的思想。在工作中往往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没有以教育服务的意识来研究中医药国际教育市场的需求,缺乏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教育观念,从而制约了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 2. 2不断上升的来华学习中医药需求对传统宣传与招生方式的挑战
长期以来,我们在宣传与招生上缺乏主动出击的姿态,常常是采取“坐等”的方式,对一些咨询信件有时不及时回复,咨询接待不到位,宣传手段单一。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各高等中医药院校虽建立了留学生招生网站,但网上宣传力度不够,有的内容更新不及时,信息不完善,未建立市场化、专业化的招生宣传网络体系。
2. 2. 3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挑战
教育质量始终是留学生教育的生命线,但在高等中医药留学生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教学计划长时期未作修订,师资长年不流动,师资队伍的年龄、学历与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等等。有的教师一本教案用了几十年不更新,现代教学技术又不会应用。在教学管理中尚未建立留学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 2. 4国际上中医药的立法状况对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的挑战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掀起了中医立法热,新加坡、泰国、加拿大卑诗省、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等国家和地区已成功将中医立法,针灸已在大多数国家取得了合法地位。但不可否认,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态度是制约来华留学生规模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外在因素之一。
3对策与建议
3. 1转变观念
我国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在观念上积极向一些发达国家靠拢,将招收留学生作为服务贸易的一项内容给予特别的重视。不仅把招收来华留学生与国家关系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还应形成并确立高等中医药教育创汇产业和教育国际市场的观念,而后一种观念的形成在世界各国普遍将留学生教育视为创汇产业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要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留学生教育给高等中医药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益处。在理念上强化招收留学生的市场化意识,变管理为服务,全面改进留学生工作。
3. 2加强宣传,扩大生源
高等中医药教育在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中,面临的巫待解决的问题是扩大生源,扩大留学生的规模,所以做好国际宣传工作尤为重要。我们必须摈弃守株待兔的工作方式,主动出击,充分利用国外广播、电视、报刊、国际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和驻外使领馆,向国外宣传中医药的文化特色及独特优势,开辟网上留学申请通道。在主要国家设立招生点,与留学中介机构合作,建立海外机构,参加国外留学说明会等等二利用一切对外交流的机会,以各种方式渠道全方位地宣传展示中医药教育的现状与前景,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增强吸引力,提高竞争力。一方面应在保持原有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增加新专业和拓宽现有专业方向;另一方面要开拓思路,按市场的需求招生办班。同时,要利用国际合作关系,开辟各种渠道,建立和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生源输人点,以保证充足的留学生生源。
3. 3保证质量,创立品牌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9-0098-03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7 年设立的,旨在提高我国汉语国际推广能力,加快汉语走向世界,改革和完善国际汉语教学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需要的国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专门人才。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课程设置。许多学者都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深入研究,但主要是针对中国本土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而言的,关于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简称“留学生汉硕”)的课程设置则较少有专文论及。因此,本文拟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剖析我校留学生汉硕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促进今后我校留学生汉硕的培养,同时也为中西部地区兄弟院校留学生汉硕的培养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江西师大留学生汉硕概况
江西师范大学于2009年6月获批成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并于2010年春季开始招收留学生汉硕,目前已有两届学生顺利毕业,并有一届留学生汉硕在读。我校留学生汉硕的生源以马达加斯加籍留学生为主。虽然我们在招生时要求申请者需具备大学汉语言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具备相当于新HSK五级的汉语水平,但班级汉语水平层次区分仍较明显,由于印尼和韩国等亚洲籍留学生一般都有在中国的大学学习四年汉语的经历,他们的汉语水平明显高于马达加斯加和加纳等非洲籍留学生。根据我们的调查,在非洲籍留学生中,有7人在大学孔子学院学习过两年汉语,还有7人在孔子学院学习过三年汉语。相对来说,这些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时间不长,基础也不太扎实,特别是书面表达的时候,暴露的问题更多。
二、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
江西师大留学生汉硕的课程设置是在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外国留学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留学生方案》)的指导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的。其课程体系也是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课程类型与学分分布与《留学生方案》完全一致,只在课程与学分结构方面稍有微调。
(一)核心课程的设置
学位公共课程(6学分)包括《当代中国专题》、《高级汉语》、《汉语语言学》。学位核心课程(12学分)包括《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第二语言习得》、《汉语教学案例分析》、《中华文化及技能》、《跨文化交际》。其中,《中华文化及技能》这门课程与《留学生方案》稍有出入,《留学生方案》是《中华文化专题》。
(二)拓展课程的设置
我校的拓展课程整体结构与《留学生方案》一致,但每一类里可供选择的课程与《留学生方案》又稍有不同。关于汉语教学类,我校把《留学生方案》的《汉语语言要素教学》这门课程根据语言各要素分解成3门课程:《汉语语音教学》、《文字词汇及其教学》、《语法修辞及其教学》。同时,删去了《汉语技能教学》,并增设了《汉语教学研究方法》和《古代汉语》。关于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类,《留学生方案》是2门:《中华文化经典》、《中外文化比较》,我校还增设了2门:《中国思想史》、《国别与地域文化》。关于教育与教学管理类,《留学生方案》是3门:《外语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与管理》、《国别汉语教学调查分析》,而我校则增设了《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
(三)训练课程的设置
《留学生方案》共有4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汉语教学资源及其利用》、《教学测试与评估设计》、《中华文化技艺与展示》。我校把《留学生方案》的第4门课程换成了《课型与教学技能训练》,因为核心课程里已有一门《中华文化及技能》。
通过以上比较可知,我校留学生汉硕的课程设置对《留学生方案》所做的修改归纳起来有三点:一是个别课程的教学侧重点不同,如《中华文化及技能》这门课程,我校更偏重于文化技能的教学。二是个别课程的类别归属不同,如在《留学生方案》里,《汉语技能教学》属于汉语教学类拓展课程,而我校实质上把这门课程移到训练课程中了。三是增加了一些课程,并细化了个别课程。那么,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这些修改是否合理呢?从整个课程体系来看,还有哪些需要完善呢?
三、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重汉语教学类课程,轻汉语知识类课程
在我校留学生汉硕的26门课程中,纯粹的汉语知识类课程只有3门(占12%),汉语教学类课程却有14门(占54%)。留学生们普遍反映,一个学期的《高级汉语》课根本不够,他们迫切希望有更多的汉语课程,以进一步提高汉语水平。这不难理解:一个母语就是汉语的教师若没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仅仅依赖自身作为母语使用者的语言直觉,尚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更何况我们的留学生呢?试想一下,如果他们毕业时连自己的发音、用词造句、书面表达等方面都存在着缺陷,又谈何去教别人汉语?
(二)课程内容交叉重复
课程设置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各门课程之间有机联系,应尽量避免课程之间内容的交叉重复。从上文提供的数据来看,我校留学生汉硕的汉语教学类课程与汉语知识类课程的比重约为4.7∶1。教学类课程设置过多势必造成某些课程在内容上的交叉重复。如《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这门核心课程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讲语言要素教学,而拓展课程里又分别开设了《汉语语音教学》、《文字词汇及其教学》、《语法修辞及其教学》,这是比较突出的交叉重复。
(三)部分课程的设置必要性不足
在对我校留学生汉硕与国内汉硕的课程设置进行比较时我们发现,在留学生汉硕的课程中,约有70%的课程与国内汉硕的课程相同或相近。我们认为,有的课程对于将要去海外执教的中国本土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来说是必要的,但是对于留学生汉硕却未必如此。孟瑞森(2011)指出,留学生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与中国教师相比,存在着天然的优势:留学生毕业后在其本国从事汉语教学不存在难以适应海外生活环境的问题,不存在因语言、文化、习俗的不通而产生的沟通问题;留学生更了解当地教育的政策、体系、规章制度等,而且他们自身有学习汉语的经历,可以更好地指导当地的学生。因此,像《国别与地域文化》、《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这样的课程似乎更符合中国本土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需要,对留学生汉硕来说,开设的必要性不大。此外,《国别汉语教学调查分析》也是如此。
四、课程设置的建议
(一)加大汉语知识类课程的比重
语言学知识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基础和依托,是语言要素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前提(田艳,2012)。因此,我们建议根据留学生汉硕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汉语知识类课程。比如把作为学位公共课程的《高级汉语》从目前的一个学期扩展到两个学期甚至三个学期,而且在教材内容及训练重点方面要逐渐向书面正式语体倾斜,要涵盖议论文、杂文、学术论文、散文随笔、文言文和书信尺牍等各种文体,强调学生对现代汉语书面语特征的掌握与运用,同时注重选文所含的丰富的文史底蕴。其次,针对这两年毕业生在撰写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完全不了解汉语学术论文的结构体例、行文方式,措辞口语化严重等,还可以考虑在第一学期增设一门《论文写作》的选修课程,为学生将要进行的学位论文开题和写作打基础。另外,由于我校每年都有部分留学生因为第二学期末的新HSK六级没有通过而拿不到汉办的奖学金,甚至不得不中途退学回国,我们认为非常有必要在预备课程中开设针对新HSK六级考试的辅导课程,以利于生源的稳定。
(二)调整部分课程的内容
首先,为避免汉语教学类拓展课程《汉语语音及其教学》、《文字词汇及其教学》、《语法修辞及其教学》与学位核心课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交叉重复,同时给学生打下更坚实的汉语基础,这三门拓展课程可以只讲授关于汉语语言要素的系统知识,把“教学”部分留给《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另外,由于与对外汉语教学有关的“词汇”部分内容较多,而且根据学习的难易程度和留学生们的反馈意见,语音部分的课时可适当压缩,并把“文字”并入“语音”部分,形成《汉语语音及汉字概说》、《汉语词汇概说》、《汉语语法修辞概说》三门课程。
其次,学位核心课里的《中华文化及技能》宜按照《留学生方案》设成《中华文化专题》,本课程的目标是较系统全面地向留学生介绍中华文化,而文化技能的训练则可放到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类拓展课程里,开设诸如《中国武术》、《中国书法》、《中国礼仪》、《中国舞蹈》等课程。值得一提的是,在进行文化技能教学时,我们是让国内汉硕和留学生汉硕合班上课,留学生们非常赞同这种做法,认为这样能增进与中国学生的交流。我们认为,像《跨文化交际》、《中外文化比较》等文化交流类课程也可以尝试这种做法,使教师、留学生、中国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从而让中外学生都能更深刻地理解异国文化及与本国文化的差异。
最后,《汉语语言学》这门课程,根据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课程说明”,会涉及“语用理论与语用分析、结构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具有较强理论性的教学内容,这对于汉语水平都还迫切需要提高的我校大部分留学生汉硕来说,是很有难度的,因此可以考虑放入汉语教学类拓展课程里,供学有余力的留学生选修。
(三)删减部分课程
《国别与地域文化》、《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国别汉语教学调查与分析》这三门课程如前文所述,可以考虑删除。另外,既然要开设以汉语语言各要素为主题的汉语知识类课程,如《汉语语音及汉字概说》等,为避重复,原来的预备课程《现代汉语》可取消。至于《古代汉语》和《中国思想史》,《留学生方案》上并没有做要求,目前来看并无增设的必要,一是因为这两门课程的内容对我校留学生汉硕来说,艰深难懂不好理解,二也考虑到留学生汉硕的学习期限只有两年,上课的时间最多一年半,课程安排本来就已经非常紧张。
总之,课程设置直接影响研究生知识面的广度、深度和研究能力的高低以及能否顺利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罗尧成,2006)。除此之外,担任留学生汉硕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也应该有全局观念,不仅要对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有深刻地理解,也要明确所任教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和任务,同时任课教师之间也要加强沟通和交流,特别是遇到某些内容可能有交叉重复的课程时,更应协商分配好各自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
[ 参 考 文 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