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管理体系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30 16:09:0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校教学管理体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校教学管理体系

篇(1)

[作者简介]徐承刚(1964- ),男,天津人,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在读博士,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文化传媒系副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天津 30007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3-0029-03

校本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来源于“人本主义”在教育改革中体现出来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行为的改变。狭义的校本管理比较注重分权现象,强调要通过技术理性路线提高效率,改善管理;同时,还从学校人本管理出发,强调员工参与决策的重要性,以此作为改进工作的关键。实践证明,那种把校本管理完全当成治理学校的灵丹妙药而应用于学校管理各个方面的做法是不恰当的,校本管理的实质在于改变管理方式,突出管理效益。罗莎琳德・李瓦西认为:“校本管理改变了学校资源的配置,与官僚行政管理的旧体制相比,它更有效益。”将这样一种管理理论引入中国,会在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环境中产生新的融合点。

一、校本教学管理的特征

教学管理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规划和特点,对教学过程实施的全面管理,包括教学过程、教学业务、教学质量管理等内容。校本教学管理强调“细化”,实施过程中更加尊重教育的一般规律。校本教学管理主要包括以下特征:

1.强调目标明确、团队共同承担的办学理念。表现为团队的意志、利益相同,目标明确,团队成员拥有共同的理想,即参与发展的教育理想,这种教育理想是促进团队不断发展的动力。

2.开展独立、灵活、高效的校本活动。校本活动是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而进行的管理和教育活动。校本活动主要包括校本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产学研实训基地建设等。

3.建立“人本主义”的管理策略。重视对人的管理,关注团队成员的发展和参与需要,倡导分权管理原则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尊重人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性,以人为本,有效进行责任划分,提高人的能动作用。校本人力资源管理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分层级、分职责、实行考评结合是基本管理原则。

4.强化学校组织有效性、公平性的工作要求。校本管理要求团队成员对于学校的理解要全面、清晰。学校是教师、学生、行政人员和服务人员共同生活的地方,要重视个体发展,协调好团队成员的利益诉求,这是学校组织运行的基本手段。

5.目标管理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校本管理追求多元化、动态化和长期化。学校制定的管理目标要随环境、时间、人力的改变而及时做出调整,目标管理呈现动态化。但团队在相对稳定阶段要规划长期的发展目标,特别是要结合学校的特色和办学理念制定适度超前的办学目标,以引导团队积极进取,提升学校整体的办学质量。

6.采用相对民主的决策方式管理学校。依照分权管理、参与决策的校本原则,学校要求全体的员工、学生和家长都要参与到学校决策中来,明确职责,合作共建。

7.在校本权力运用中推崇“专家治校”。弗伦奇和雷文认为:“学校权力包括奖赏权、强制权、法定权、参照权和专家权等形式。”我们所推崇的专家权是指学校依靠专家来更好地为管理主体做好服务,即依托学校的专家来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领导者,并以高尚人格感召教师。

8.追求不断更新的管理技术。校本管理在技术层面上不断追求更新。一般认为,学校如果缺乏监控行政管理的制度或者认为监控只是形式主义,那么管理者的权力就会被无限放大。校本管理提倡管理监督,并不断更新管理技术,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9.对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强调“自控”。学校在实施校本管理以后,在教育资源分配和使用中更多地以自我为中心,自主运用、自我管理。学校在经政府同意后取得部分资源的使用权和管理权,但对资源的使用不是无限制的,有些资源的使用还需要较高的成本,所以领导者要有选择地使用。

10.合理的角色分配。每个人对校本管理都承担一定的责任,而在责任确定之前必须分派不同的角色,角色分配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管理的效果。因此,校本管理强调合理的角色分配,打造和谐的工作团队。

11.建立开放合作的人际关系,强调团队合作。基于有效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将学校的人际关系定义在平等、开放、协作和有效率的范畴内,其根本目的在于使校本管理渠道畅通,管理绩效明显和充满活力。

12.加强行政人员素质教育。一个优秀的团队,其成员必须具备现代管理知识与技术,具有可发展的潜力,特别是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行政人员素质教育是校本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构建高校二级教学单位校本教学管理体系的内容

高校二级教学单位的管理效果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因而科学、合理地构建二级教学单位的校本教学管理体系是学校的首要任务。这一体系包括以下内容:

1.教学决策与指挥系统。目前国内二级教学单位行政决策机制有三种:一是集体领导个人负责制,即通过党政联席会议,实行共同负责制;二是教学单位首长负责制,即系(院)务会议为决策机制,更多地体现行政权力的行使;三是党总支领导下的教学单位首长负责制,一般被部队院校采用。从普遍情况来看,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比较符合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采用会议决策、责任人分工负责的办法确保责任落到实处,制定严格的议事规程,并详细、完整地记录、讨论决策过程,在意见暂时无法统一的情况下,除请示校领导、职能部门或再议外,单位负责人拿主导意见。教学单位党政副职除参与决策外,主要职责是组织力量,执行党政联席会形成的决策。除此之外,教学学术决策一般由二级教学单位的学术委员会负责,主要解决学科和专业建设、人才引进、教学成果认定等问题,委员会组成人员一般由教授、教学单位领导、学科和专业建设带头人以及特聘的学术权威人士组成。

2.教师队伍管理系统。一般认为,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决定了学校未来的发展。学校要根据本校教师队伍的特点,如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按照极值原理合理规划、配置、优化组合、灵活培训,从而提高人力资源整体效能。二级教师队伍管理系统一般分成五个模块,每个系统模块既相互支撑又独立发展。

第一,教师招聘系统。二级教学单位对专业发展所涉及的人力资源的规划、招聘、考核等负有组织和实际运行的责任。教师拥有过硬的知识、技巧和能力,从而能有效完成教师岗位所需工作;学院帮助教师了解所聘任岗位的职责,方便教师确定是否接受聘任;通过交流使教师岗位的申请者对应聘的单位产生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承诺对其获得岗位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同时,教师招聘指标还包括学科结构、从教经历、教法应用、教学策略、学法态度、因材施教、发展定位和协调能力等。

第二,教师培训系统。教师培训系统包括岗前培训、业务进修、上级部门要求的职业培训、导师培训、求职培训等。通过岗前培训,让教师了解学校及所属社区的环境、教学常规、组织结构、团队要求、学校制度、文化等;通过业务进修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其培训内容包括教学管理制度、学科资源、绩效评价等,可以辅助教师制定发展规划。

第三,教师专业发展系统。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态度、理解分析能力和业绩水平等。教师发展项目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形式、内容,包括人际关系、特定课程、教学策略、教学技术手段和学习方法等。学校要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这些培训不仅包括与教学、科研相关的学科培训、教学技能培训、科研开发能力培训等,还应包括与管理相关的团体决策能力培训甚至是领导能力培训。

第四,教师绩效评价系统。绩效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教育原则的完善、教学使命的实现,以及教学责任的有效完成。绩效评价一般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评价标准主要围绕教师的学科知识背景、课堂教学、教学科研、教学实践、学生评教、教学环境等内容来进行。评价方式一般采取课堂听课、交流座谈、督导评价、学生评价等。

第五,教师福利待遇系统。除教师发展培训外,完善的教师薪酬制度和奖励制度是这一系统的核心。完善的教师薪酬一般有以下特征:具有一定的外部竞争优势、保持内部分配公平与平衡、提供激励与控制支出的方法以及充分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等。教师福利包括附加福利、非工资收入、非物质福利等,从管理实践来看,增加教师福利比增加教师工资更能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3.教学环境协调系统。教学环境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既包括人际关系等软环境,也包括教学条件等硬环境。高效能的教学环境必须具备学习型的组织文化、支持型的领导风格、和谐型的同事关系、尊重型的管理模式、校本化的人才机制、舒适化的工作环境和公平化的薪酬待遇等。

教学软环境关注的焦点是解决和舒缓教师面临的压力,如职业倦怠等,采用的方法有提醒教师完成工作的时间,缓解时间压力;协助教师处理好有情感和心理问题的学生;培训教师有效面对具有破坏行为的学生;为教师提供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减小教师因绩效评价而产生的心理负担;将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反馈给教师,并提出改进建议。管理者应尽量满足教师召开教学专题会议的请示,不挫伤教师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交流环境,加强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提倡团队精神,多安排教师外出旅游和学习;积极鼓励受挫折的教师,邀请优秀毕业生讲授成功的经验。

教学硬环境建设是直接提升教师教学自信力和教学水平的主导因素。教学硬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办公环境、教学环境、先进教学仪器设备、优质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等。学校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并通过管理团队的优质服务解决教师教学的后顾之忧,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情舒畅、自信力提升,进而会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和积极的工作态度,客观上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教学检查与评价系统。一是进行科学、准确的教学评价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从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要求和教育教学规律出发,以办学指导思想、教学基本建设、教学改革、教学效果为主线,突出办学特色和创新成果。校内教学评价主要围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环节建设等环节进行,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教学评价方案一般包括专业建设评价方案、课程建设评价方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案、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方案和教材建设评价方案。二是做好教学检查分类有助于提高教学监控质量。教学检查是教学监控管理的基本内容之一,教学检查按照时间划分为平时检查、期中检查和期末检查;按照检查范围划分为全面检查和专项检查;按照检查的性质划分为诊断性检查、形成性检查和终结性检查;按照检查的层次和级别划分为校长检查、督导检查、教务处检查、院系领导检查、教研室检查。教学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态度、教学进度、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教学作业、教学测试、教学效果、教书育人、教学档案等。

5.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教学信息采集与处理是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一方面,教学信息随着教学工作的开展不断发生变化,需要及时采集、分析和提出教学管理建议;另一方面,针对分析的结果所做出的教学决策是进行教学信息采集的最终目的。因此,这项工作必须保证教学质量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全面性。教学信息采集系统主要包括建立全面检查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学生评教制度、完善日常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建立并实施好学生座谈制度和接待制度、实施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建立教学信息管理数据采集网络体系等。而信息处理系统则包括教学信息平台、教学事故应急处理机制、教师座谈会、教学仲裁机制等,教学监控也应纳入这一系统。

三、构建高校二级教学单位校本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议

校本管理给我们的启示不仅仅是管理权力的分配,更重要的在于观念的更新和权力下移后实施的效果。对于如何加快实施校本二级教学管理,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充分认识校本教学管理的内涵与特征,让更多的人从自我的角度理解校本管理。严格意义上讲,校本管理只是一种管理的方式,之所以被更多的现代大学接受,主要是其“人本主义”思想和人人参与的态度使大学教师和学生乐于接受。通过实践教育改良行动,将“人本主义”指导下的校本管理深入大学的各个角落,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对于校本管理的推广,除了学界的大量呼吁以及政界的因势利导之外,还应该选择在一些有影响的大学进行实验,并将研究和总结的实验成果加以推广。

2.进一步细化决策与指挥系统、教师队伍管理系统、教学环境协调系统等以上五个方面的内容。和国外一流大学相比,国内大学在学校管理细则上比较粗糙,条块分明,相互衔接和融合的领域较少,这是大学行政化管理比较滞后的一面。校本教学管理系统是一个合作协调系统,它需要将现有的条块进行柔化处理,将条块边缘区域变成融合实验区,细化管理内容,追求管理实效。

教育战略发展研究已成为大学走向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适时将区域内或者行业内大学发展战略研究组织起来,成立专门的校本教学管理研究专家咨询机构进行科学研究和工作指导,以助推校本教学管理系统的实施。

[参考文献]

[1](美)罗莎琳德・李瓦西.校本管理:分析与实践[M].乔锦忠,楚红丽,王远,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申杲华,卓思廉.最新学校教务工作手册[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

[3](美)赛弗思.有效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M].原亮,郑美勋,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篇(2)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9-0089-02

随着全球经济、社会一体化趋势的逐步加强,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现急需大批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对外交流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为此,教育部在2001年和2003年分别文件,提出“高校要实行双语教学”,“今后本科教育20%以上的课程必须进行双语教学”等战略部署。全国各高校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改革实践,在完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双语教材、改进双语教学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与经验,但在整体管理和建设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如对双语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在双语教学课程设置、教学系统设计以及在双语教学系统准备、实施、评价与反馈机制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没有真正发挥双语教学的优势和教学效果。因此,高等学校需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双语教学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一、建立完善的双语教学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在大多数开设双语课程的高等院校里由于实施双语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往往在教学实践中容易产生如下问题:

1.双语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的双语教学大多是采用英语这个语言媒介来学习专业课程,用以培养能直接用英语参与国际化交流的全面复合型人才。由于我国是非移民国家,且社会的主流语言是汉语,与英语语系差别很大,在进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受语言的限制,往往使得双语教学从教专业导向了教语言,双语课程由此变成了专业外语课、翻译课,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由于教学目标的不明确,很多大学在双语课程的设置方面缺少统筹规划,盲目设立双语课程,而忽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专业接受水平,导致那些富有创见、在母语教学中非常活跃的学生在双语教学课上难于自由表达思想,从而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发展。

2.在教学系统设计方面存在欠缺

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简称ISD),也称作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它包括人员要素(教师和学生)、信息要素(教材)以及物质要素(教学媒体)等几个组成部分。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又构成系统输入和输出之间复杂的运行过程。

大部分高校将双语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师资、教材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建设上,而忽视了学生这个最基本的要素,学生是双语教学的受众,一切教学计划与准备应该从学生这个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需要的基础上制定相关教学策略。忽视了学习者的需求,注定达不到良好的双语教学效果。

3.双语教学准备和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双语教学的实施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是将先进的专业化理论知识通过外语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并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知体系的一个重要过程。这个过程的实施程度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的效果。在双语教学实践中,一方面,由于教师的英语应用能力、表达水平以及专业理论掌握程度不一,会对学生的学习与理解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外语基础差异,以及对专业知识的陌生,也会造成双语教学的效果差强人意。很多高校不重视在双语实施过程中进行有效地监督管理,造成“教”与“学”之间的矛盾与分歧越来越大,长此以往,不仅打击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使学生丧失了双语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4.双语教学评价与反馈体系缺失

双语教学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离不开长期、有效的监督管理和评价体系。而双语教学又不同于一般的教学,不能用一般教学的考评机制来衡量。目前,各高校普遍缺少专门的双语教学质量考评体系,对双语教学课程的开设、过程管理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都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这不利于双语教学经验的总结,也不利于双语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有评价有反馈才能促进双语教学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双语型专业人才。

二、双语教学管理体系模式研究

为克服双语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高校应逐步建立起一套以“双语教学管理”为中心的全面的教学管理体系。该教学管理体系的设计应侧重于对双语教学的宏观指导和管理上,整个体系成一个闭路的循环系统。该系统由管理中枢全权指挥,由教学系统设计、教学实施以及教学成果评价与反馈几大板块组成。(如下图)

1.双语教学管理中枢的职能

双语教学管理中枢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职能部门,一般是指由校方建立起的专门的双语教学管理小组,全面负责双语教学的宏观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能包括:

(1)对整个双语教学的课程进行统筹规划与管理。对实施双语教学的专业拟定专门的双语人才培养计划,明确双语教学目标,并结合本专业特点,逐步地开展双语教学实践。如在低年级的基础学科教学中适当穿插使用英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采用穿插型双语教学,即交替使用中英文两种语言;在专业课程中采用示范型纯英语教学。这样循序渐进地使学生从慢慢接受到逐步适应再到流利灵活地使用外语进行专业知识学习,消除了英语学习的陌生感和紧张感。

(2)对双语教学系统进行合理设计与管理。

双语教学系统设计包括人员要素(教师和学生)、信息要素(教材)以及物质要素(教学媒体)等几个组成部分。

首先,在双语教学师资培养上,各高校应兼顾近期急需与长远规划,从多方面着手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结构、年龄梯队的双语教师队伍,并形成梯队式师资储备。如建立健全双语教师培训机制,选派任课教师去国内名牌大学观摩教学或短期培训,或参加一些国际学术讨论会或直接赴国外大学深造;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特别是在双语教师的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办公条件、出国进修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建立双语教师档案库,不断扩充双语教学师资储备以确保双语师资队伍的稳定。

其次,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和专业素质方面,学校应注重双语教学环境的建设,主动创建双语课堂以外的双语社会环境。利用图书馆、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定期开展外文图书、音像、广播及影视作品等的推荐与展播,举办读者座谈会与学习研讨会等文化交流活动;通过设置英语角、成立英语俱乐部,开展英语文化周、英语故事会、英语文艺演出、英语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等形式扩大英语的普及范围,强化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此外,学校还要主动加强同国际学校的友好关系,通过将部分师生送出国门或者邀请外国学校师生来校访问等途径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这对于学生开放性格、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也十分有益。

再次,学校可设立专项经费资助双语教学实践活动,支持教师用于购买英文原版教材及通过网络等途径获取相关教学资料,支持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翻译、影印以及自编教材以及与教学活动有关的支出等。在教材、教学媒体和手段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学习和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应用到双语教学实践中。

(3)对双语教学准备、实施、评价与反馈等各个环节实行有效监督和管理,对存在和发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纠正和解决,以保证整个体系的正常运转和实施。

2.双语教学准备与实施环节

双语教学的准备和实施是整个双语教学的关键性环节,也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在双语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应根据本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双语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合理制定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双语教材。在开展双语教学前可预先对学生进行英语测试,根据学生英语基础和个人意愿进行分班授课。同时,教师还应认真备课,积极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是学生能不仅掌握相应的专业英语,更能对专业知识的应用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

在双语教学的实施阶段,教师应应在课前提供给学生详细的英文课程提纲,包括课程目标、课程教材、参考书目、教学内容等,作为预先的准备和参考;在课堂讲授环节,应结合先进的教学技术与方法,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将图片、图表、表格、音频、视频等国内外最新的信息数据补充到课程教学中以帮助同学直观地理解和记忆,并组织同学进行案例分析、课堂讨论、随堂小测验、现场答疑等;每次讲授结束后,教师可推荐与本次课堂内容有关的英文参考文献供学生阅读,并以英文布置相应的平时作业,也可通过在线应用的方式提供给学生相关中英文网站,学生从这些网站中查阅自己所需资料并解答问题。

3.双语教学评价与反馈子系统

双语教学的评价与反馈环节是整个双语教学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双语教学评价与反馈子体系的建立,是根据双语教学的目标,对整个双语教学的过程与效果进行有效监督和评估,包括对教师的教学态度、能力和效果,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成就作出的价值判断,把评估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双语教学管理中枢,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

对于教师与教学方面的评价,可以制订详细并具操作性的评估细则,对教材的选用、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案、教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检查、试卷、学生意见反馈等进行规范和管理, 制定相应的章程和模式,做到凡事有章可循、有案可查。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可采用平时作业、课堂讨论、课堂小测验、课程小论文、阅读报告等形式多样的考评模式,全英文设题与答题,考核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外语语言表达能力。

三、小结

高校建立完善的双语教学管理体系,不仅可以改变和避免双语教学实践“一哄而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宏观上做到统筹兼顾,协调一致;还可以从微观上对双语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有力的监督与指导,从教学准备、实施到教学效果与质量的评价与反馈,形成一个完整的良性循环,保证双语教学长期、稳定发展,并有助于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国际型双语人才。

参考文献

[1]詹丽娟,李瑜,庞凌云,祝美云.高校双语教学模式探讨与制约因素分析[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08-25.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0-0036-01

大部分高校的办学管理体制都是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学院自我发展成为明显趋势,这种管理体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促进高校教学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就要进行体制改革与完善。

一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中的问题

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中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充分发挥学院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同时还有利于消除专业和学科的隔阂,达到相互交融的境界,也进一步拓宽了广大学生的知识面。虽然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有很多优势,但也有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职能的划分界限不够明确,各项改革工作没有落到实处,导致教学质量和水平难以进一步提高。校院两级的管理体制有效降低了机构设置的繁琐程度,管理起来极为方便,但是校和院的很多职能之间存在着重复,多重管理导致各项教学工作的效率并不高,另外,在管理中还存在许多盲区,这些都阻碍了高校教学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目前,校院两级管理工作的观念中还存在很多落后的因素,虽然管理的层级关系变得比较简单,但如果管理观念陈旧,也会给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创新带来一定的阻力。例如,在教学方法上欠缺灵活性,对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认识层面不够深刻和全面,管理程序过于教条化等。

第三,两级管理的体制会导致学院内各系管理的弱化,在主要强调学院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容易将系的作用忽略,各个专业之间也没有形成一定的促进作用。学院教学管理的工作最后还是要由各系来落实,如果忽略了校、院两者的关系,很容易导致系级办学单位权利出现不平衡,具体的教学实施工作就难以展开,专业特色与优势也难以发挥出来。

二 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中存在问题的有效对策

首先,明确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流程。针对具体的办学水平和实际教学条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使教学管理工作走上更加规范的道路上来。为了科学确定学院的办学目标,并制订出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学院可以专门成立本科教学的指导委员会,基于学校总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出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在原有教学管理基础之上,加强学院内部各系之间的联系,同时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营造起良好的教学氛围。

其次,逐步完善学院教学例会制度。学院例会的优点是可以按时举行,在例会举行之前有充分的准备时间,在会议进行的过程中就可以开展论据充分的讨论活动,集思广益,有效推动学院教学管理的发展。学院教学管理例会的负责人主要是院系领导,在日常组织和安排活动中,院系领导要落实各项工作,提前督促教师准备会议的研讨材料。在这一过程中加强系的参与,可以提高教师参与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为了给学校提供更具建设性的意见,完善改革,在举行例会的时候,可以聘请校级的教学质量督导小组来参加会议并给予评价。学院和各系一定要将教学管理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加强自我监督与管理,特别是要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系统性,要建立起全方位的管理体系,对教学工作进行立体化的监控,范围要广,并且要加深力度。

再次,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的内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这是推动教学管理体系改革的一种内在动力。学院要在已有的办学规章制度和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新。教学管理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的先进与否,尤其是要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的结果做出科学的评价,及时发现不足之处加以改正。在学院教学管理层面,教学质量监控的对象是教师队伍,尤其是广大青年教师。在现代高校的教育环境下,对教师的评价要更加科学和客观,不能仅仅依照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评价结果来衡量,而要更加注重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水平,不能简单按照教学信息系统的结果来评价教师,而要重视教师的培养及师资队伍的建设与规划。

最后,不断完善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各系和各院要大力协助学校共同建立起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便更快捷地了解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等。同时还要加强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开放性,以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为根本目的。现阶段,各大高校都实行了学生为教师评分的教学评价机制,虽然也伴随着很多质疑的声音,但是总体来看还是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有着推动作用的,为了进一步加强管理的力度,学院要尽可能营造出一种宽松的评价气氛,增强透明度,还要正确对待评价的结果,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不应该将学术评价与行政奖惩紧密结合,教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发展。

三 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如果不加以正确有效的解决,就会影响到高校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只有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校院两级管理制度进行深刻变革,灵活运用管理方式,才能完善教育管理体系,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4)

1954年,美国著名管理学者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MBO(即目标管理)概念,自此,目标管理理论在企业界被广泛应用,对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依据目标管理理论,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教学管理,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稳定学校教学秩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依据教学规律,建立学校、学院、教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管理系统,成为高校改革与发展的迫切要求。

1 教学目标管理体系的确立问题

所谓教学目标管理体系(Teaching Management Objectives System)是指教学管理者根据教学目标,对各院系、教研室和教师进行引导监控,通过对教学过程管理和其绩效的评估,促使各教学单位和教师自觉地朝着预定的目标努力工作,以实现整体教学目标。

1.1 教学指标体系确立

确立科学的目标体系,是建立教学目标管理的重要前提。教学目标管理的建立应着眼于高校的教学基本建设、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其中在教学的基本建设中,应考虑到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研室建设、实验室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手段建设等;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各环节实施监控,从平常的学习、考试、毕业设计(论文)等各个环节着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设想把一个人的学习状态、工作状态,把一个教研室、一个系、一个学院、一个学校的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工作、管理工作的状态,分解为若干个能够表达其数量、质量、贡献、效益的指标,对每一指标,按照一定的办法,赋予一定的分类数值。即用分类的概念、积分的方法,以定量的形式显示出来,作为度量学习、工作状态的依据。最后应用数学统计的方法,求得其综合的总积分,以积分的高低反映各院系教学管理工作的业绩和水平。

1.2 教学目标管理的实施要求

在目标的实施过程中,要让各学院、教研室及教师明确在实现总目标过程中自身的责任,落实层层责任制,使各教学单位和个人能在工作中进行自我管理,并独立地实现个人目标。在围绕目标奋斗的过程中,应注意加强领导和管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指导,领导者应积极听取下级教学单位和教师个人的意见,提供各种有利条件,极大地激发各教学单位和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工作才能,提高工作效率。目标实施必须严格按照教学目标管理的要求进行,从而保证完成预期的各项目标值。实践证明,子目标编制得越细,问题分析得越透彻,保障措施越具体、明确,工作的主动性越强,目标实施的过程就越顺利,效果也越明显。

1.3 教学目标成果的评价

根据激励理论原理,教学目标实施到预定时间,必须按照定量目标值对实际取得的效果进行评价,对取得成效显著的教学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反之,则惩罚。将评价结果提供给人事部门,作为教师晋级、评职、获奖的依据,成为激励全体教职员工积极争取更好成果的强大推动力。

2 教学目标管理体系建立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教学目标管理体系建立的科学合理性

(1)在教学目标管理体系具体制定中,尤为要注意学校、学院和教师、上级和下级三位一体的联合参与。运用戴明环原理,围绕教学目标管理体系定期修正,制定每学期工作重点、具体工作计划、计划执行的步骤以及中期检查调控、期末总结提高;科学的实现对各目标管理指标的具体分解落实,以实现教学目标管理体系的全面激励,即全员激励、全程激励、全素激励。

(2)理论指导实践,科学合理的确定目标。由分类积分得出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否合理科学,权集往往是其最集中的反映,为杜绝实际上常常存在的主观性、随意性、长官意志,采用专家评定法和迪尔菲(Delphi)咨询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权重。即反复用分发专家咨询表的形式,将专家的意见集中、返回、再集中,最后取得确定权系数的较为一致的意见。

2.2 建立健全教学评价制度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应围绕教学总目标,建立健全不同教学时间和不同教学环节的教学评价检查制度。每学期初有对上学期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分析综述;学期中有学校领导、教学督导员、学院教学院长、教务职能部门及师生之间的教学检查、调查;学期末、年度终有对全年、全期教学总完成情况的综合考评和评优。师生有权力和义务,在教学的整个循环周期中,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提出质疑,为教学目标管理体系的实施提供有力的监控。

2.3 加大在教学管理上的现代化装备投入,努力满足教学目标管理体系的监测、运作技术要求

随着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对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动态过程的调控,监测愈来愈显得重要和迫切。在教学目标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学校实际,完善教学管理的现代化设施,使用先进的教学评价,综合教务管理、动态教学网页、教学监控点播系统等一系列教学管理软件,为教学目标管理体系定量系统研究、纵深发展,提供精确的经验理论与实践数据。

3 教学目标管理体系实施情况分析举例

3.1 某校教学目标管理体系实施结果运行轨迹

以下是某校实施教学目标管理体系多年来的数据图表1,图1。

篇(5)

执行力在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凡是规划或者是方案,只有在执行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效果,而执行力越强,效果也会越明显,所以现在的社会实践,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校园管理,都十分重视执行力的强化。在校园教学管理工作中,执行力代表是教学管理方案的落实,执行力越高,方案落实便越好,所以进行全面的执行力评价体系构建,可以帮助教学管理工作者认清自身的规划落实情况,从而实现自我执行能力的提升。

一、执行力评价体系构建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目标导向性原则

进行教学管理执行力的评价主要是为了实现对教学管理组织落实战略规划和年度计划目标实施能力的诊断。所以在进行执行力评价体系构建的时候,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当目标明确的时候,各阶段的评价内容,以及不同的工作组织所担负的责任才会更加的清晰。

(二)系统与完备性原则

系统与完备性原则也是执行力评级体系构建中必须要遵守的原则。执行力评价要能够彻底的反应问题,必须要保证评价具有系统性,而且评价的内容要有完备性,所以在进行评价体系构建的时候,要牢牢掌握系统和完备性的原则,使得评价体系的构建更加的全面。

(三)普通性与突出性原则

在执行力评价当中,要根据不同的项目进行具体的评判。而在实际工作中,工作的重要性和价值性不同,对于执行力的评价要求也不同。再者,不同的工作涉及到的是执行力的不同内容,所以在具体执行力评价中需要突出侧重点,还要认识到普遍性。换言之,在进行执行力评价体系构建的时候,要体现普遍性和突出特色的原则。

(四)动态性和精简高效的原则

在具体执行政策或者落实方案的时候,需要经过不断地调整才能保证最终目标的实现。所以在进行执行力评价的时候,要重视其动态发展的过程,还要对其的精简程度进行掌握。所以在构建执行力评价体系的时候,一定要将动态性和精简高效的原则融入进去。

二、高校教学管理执行力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

(一)执行力

在执行力评价体系中,执行力是最根本的构成要素。而对于教学管理而言,执行力主要指的是四个方面的能力。第一是战略目标的转化能力。即教学管理人员要根据学校的教学发展战略进行目标的转化,使得战略发展具体化。第二是实施方案的设计能力。在目标转化完成后,需要具体的方案实施,这时候就需要利用对现有资源以及情况的把握进行方案设计,进一步的明确教学管理的实施步骤和细节。第三是目标任务的实施能力。这一步主要指的是教学管理人员对于具体方案的实施情况。通过实施情况可以判断工作人员执行力的强弱。最后是目标调控能力。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干扰因素,这时候需要对目标进行调控,从而克服干扰。总体而言,教学管理的执行力由这四种能力构成,执行力的强弱是这四种能力的综合体现。

(二)执行力度

执行力度也是执行力评价体系当中的重要因素。在教学管理中,执行力度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执行人员的支撑力度。其中主要指执行工作人员的态度、信念以及抗压能力。一般而言,执行人员的支撑力度越强,其执行力和执行效果越好。第二是执行经费支持力度。在教学管理中,需要一定的经费来支持工作的开展,而执行人员的最终目标是要利用有限的资金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越好,执行力度越强。第三是优质资源调配力度。在教学管理工作中,不同的人员可调配的资源存在着差异性,通过优化组合可以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发挥,而调配资源的力度则是执行力度的重要体现。

(三)评价组织

评价组织是执行力评级体系中的重要构成要素,通过评价组织的作用,可以实现对教学管理工作执行力的综合评价。在高校中,评价组织一般由负责教学的校长领导。在评价过程中,以校长为核心可以组成专项的评价小组,然后对学院,对专业开展评价。而评价的主要指标便是执行力、执行力度以及执行效果。通过三方面的综合考评之后,评价小组对学院和专业给出相应的考评成绩。通过考评成绩的高低,便可以判断各个学院和专业的执行力。

(四)评价方法

评级方法在执行力评价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评价方法直接关系评价的结果。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主要采用的评价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自评,主要是由被考评单元进行自我的测评,通过自评,学院或者企业可以加深自我认识。第二是进行互评。互评主要在不同的学院或者是专业间进行,通过互评可以发现其他学院或者专业的优势。第三是进行专业的测评。专业测评主要由石油专家小组展开评价,在三种评价中,专业测评的含金量最高。在通过专业测评之后,综合自评和互评的结果,便可以得出最终的执行力评价。

结束语:

执行力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科学的对其进行评价,有助于教学管理组织工作效率的提升。所以在教学管理执行力评价体系当中,正确的应用评价原则,并且把握好体系中的构成要素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胡若飞,梁英.地方高校化学化工类实验教学管理体制与质量评价体系的改革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13,02:59-62.

[2]周元琴.高校二级学院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教育与职业,2013,20:103-105.

篇(6)

发达国家的高校质量管理体系基本模式有美国和英国两?N模式,其中美国的模式主要以中介组织为主,美国的教学评估活动由教育部认可的中介组织来认证,包括院校的认证和专业认证,政府也不参与评估的过程。而英国模式比较多元化,主要是民间组织、高等学校和政府共同参与管理,英国的教学模式更强调自身的教学质量,所有的教学评估活动都由学校完成而外部的评估只是对学校进行评估认证。目前我国的教育部也在积极的学习国内外教学管理体系的优势,教育部对各高校有良好的引导作用,教育部应当引导国内的教育评估模式也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仅仅只由政府来完成评估认证。教育部也在新的教学评估活动中做出了要求:学校与自我评估为基准来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体系,评估内容包括:专业认证评估、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监测、院校评估等,再结合政府,社会机构和学校建立起和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相吻合的管理认证制度。新的教学评估体系,要注重建立学校自己的评估认证制度和和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部门要保证本科教学评估活动,就要对教育质量进行监控并且督促各高校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并且对各自院校进行定位,这与ISO9000指定的教学管理体系认证的管理目标相同,两者都是为了完善教学管理体系,加强对教学活动的监督,保证人才质量的培养。外界通常通过对本科教学的评估来鉴定本科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合格,相当于对本科学校进行了一次体检,体检的内容包括该校的教学管理体系是否适合当代的发展趋势、是否更有利于对人才的培养。

2我国高等院校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经常将ISO9000应用到各个教育领域,相比之下,我国将ISO9000族标准应用到教育领域时间较短,而且主要应用在各类职业教育领域、军事教育领域以及航海教育领域等。目前我国应用该标准的高校主要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而航海教育领域是应用该标准比较早、比较成熟的领域。

我国引进该标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该标准在西方教学体系中表现比较出色。比如我国的航海类高校引入该标准就是为了适应国际公约的要求。早在1995年国际海事组织就修订了国际公约并对相关教育培训机构明确提出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而我国在1997年就制定了相关规定,要求我国航海类的院校也必须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体系而且还要接受外界的审核。为此我国的航海类院校率先建立起了质量管理体系,从某种层面上讲ISO9000族标准对我国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航海类院校都把ISO9000族标准应用到了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之中,航海类的院校在培养学生的环节方遵照相应的管理方法确定各个过程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履行各个过程的职责权限,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3我国高等院校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3.1对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不足

在这套体系的运作下相关教师对该套体系却并不了解,没有发挥出该套体系的作用,很多教师对该管理体系甚至有认识误区。在中国有许多名牌大学并没有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来作为教学保障,但是这些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就非常高。一所好的大学可以没有基于ISO9000的质量管理体系,但是必须有更符合自身情况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每个大学的质量管理体系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只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身体情况制定的,而且有健全的体系、能够保证高效的运行,这都算是一套非常优秀的质量管理体系,都能够保证对人才的培养。而且各个学校自己的教学质量管理体虽然在结构等方面不相同但是都有一致的规律性:各个高校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定位自身的办学,有着一致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且都制定了相应的科学培养方案,并且建立了相应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制度;还保证了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加强教学评估活动包括自我评估和质量监控;能够及时的收集教学信息和学生或者教师对该套系统的反馈信息,进而改进教学计划;学校也有自己的保障机构来保证该制度的顺利实施。而外部的审核不过就是为了拿到几个证书,人才培养的质量不仅要靠学校内部的质量认证评估体系来认证,有时候必须要靠外部认证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只有当与外部进行比较的时候高校才能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利于高校进行自我修订。学校内部的审核通常是学校内部人员来找出相应问题,而外部审核就是请别人来为自己找出相应的问题。

3.2其实审核工作本身就是教条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审核工作就是一种浅层次的要求,只是根据相应的依据来做记录,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比较高的层次就要求看到执行的效果和是否立即生效。目前大部分教师对审核的理解还没有上升到比较高的层次。质量管理体系通常不注重教育的内容,只是强调教育规范化、程序化。但实际上,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也会促进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更能够保障人才的培养。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还有待完善,有些高校在执行教学管理体系时不注重创新、缺少创意,只是一成不变的按要求执行,这就是程序化问题比较严重的表现,比如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固定的事情不能够灵活地进转变,不能根据变化的情况调整自身的计划,因此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效益的弱化了。而且相关认证机构的评审人员也没有相应的教学经验导致执行能力不足,而且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审核的工作结果可能并不准确,导致审核工作的主要没有完全被发挥出来。

4关于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对策

4.1保证教学质量

主要的两种手段其就是本科教学的评估,另外一个就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够保证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就是用来保障人才的培养,并且起到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的作用。高校只有真正理解了教、学、管三方面并且对相应的需求信息有了足够的了解才能够切身实地的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等。在实际执行中要整合相关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来获得更为客观的评价。

4.2高校应该注意加强二级教学单位质量管理

篇(7)

关键词:普通高校 教学质量 教学管理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人才培养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而教学管理又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教学管理的创新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建立一套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先进教学管理制度,是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迫切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传统教育管理模式,摒弃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传统教学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和实践活动提供更多、更广泛的时间和空间,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就目前情况看,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扩招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高校连续几年的扩大招生,高校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最为突出的矛盾是质的发展跟不上量的扩张,致使本科教学管理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管理手段上都存在许多问题,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主要表现为: 

1.教学管理观念落后 

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是近年来在教学改革中一直强调的问题。但是,在短时期内扭转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是不现实的。长期以来,高校在本科教学管理上,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一直比较注重统一,而不是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显然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在教学工作中,依然存在着过于追求学科或专业理论体系完整性的倾向,此种倾向不仅会导致教学内容的重复和陈旧,同时不利于学生尽快地接触到科学前沿,结果导致既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新的理论内容却又未能得到充分的阐述。上述问题,应当说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有关。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校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改革与更新依然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2.教学管理的目的和任务不明确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这个新形势对高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挑战,对高校教学管理的目的,任务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许多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还停留在过去的思想上,对高校教学管理的目的、任务没有深刻的理解,这将影响和制约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因此,要想提高教学管理工作质量和成效,必须充分了解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在规律,并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目的与基本方法有深刻理解,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与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高级人才,教学管理必须紧紧围绕教学这个中心进行。符合客观教学规律的高效管理,围绕教学管理科学化体系,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科学制定教学规章制度,加强各项教学工作规范建设,使教学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有相当一部分教学管理干部,特别是基层教学单位专职教学管理者只是起到一个执行、传达、归纳、整理的作用。其实,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及其管理规律,改进教学管理水平;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从事教学管理工作者必须认识到教书是育人,管理同样也是育人。 

3.教学管理中重教轻学 

随着高校的扩招,为了满足改善办学条件的需要和扩大办学规模的需求,各高校也努力多方筹措经费投入基础建设和教学硬件设备的建设,积极增添实验设备、网络系统、图书资料等。但多数学校只注重了数量上的增加,而用于质量方面的经费投入有限,其具体表现在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培训机会少。另外,许多学校尚未建立网络化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因而不能及时掌握教学各环节所提供的实时信息。高校在教学管理方面只重视对“教”的管理,主要表现在:强调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能够经常性组织教师去兄弟院校考察、学习,并鼓励教师搞科研;然而,在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上则一直比较注重统一,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教”的主导作用,忽视作为主体的“学”的积极性的调动与发挥;造成学生长期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对学习缺乏兴趣和主动性,从而直接削弱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很多学校忽略对“学”的管理。在大学里,学生迟到、缺课、考试作弊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学生学习热情低,没有正确的学习观和就业观,不能正确的约束自己

。这些都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针对上述种种问题,以提高教学管理为根本宗旨,笔者建议如下: 

1.更新教学管理观念 

高校领导对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是影响教学质量的直接因素,也是教学管理体系高效运转的基础。这就要求高校领导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具备责任感、紧迫感,不断进行研究,提高对教学质量保障理论的认识,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应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逐步提高对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认识。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需要把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上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把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2.改进教学管理的方法,明确目的 

高校教学管理包含的内容多,涉及面广,责任重大。为了保证高校教学管理系统能科学、有序、规范、高效地运行,制定和改善教学管理制度应遵循规范性与科学性、系统性与一致性、可行性与可测性以及可持续性与创造性等原则。其中包括完善的激励机制与执行机制、教学信息监测与反馈制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教学管理环节与过程控制系统等。教学管理人员作为学校教学管理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必须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才能树立高质量服务意识,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资源进行积极地和优化和整合。所以,首先应经常性对其进行业务培训,定期开展教学管理的交流活动,研讨教学管理改革趋势,不失时机地开展教学改革;其次,应通过适当的竞争。激发教学管理工作的活力。要健全竞争上岗机制,为教学管理人员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舞台和发展机会,通过竞争体现优胜劣汰,提高整体素质;另外,建立一个符合校情的完善的现代化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可使学校管理层利用该系统实施宏观调控和微观处理,使统计、评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并可以辅助决策。 

3.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提倡教学并重 

目前高等教育模式多限于传授学科、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样的教育模式远不能适应新世纪高科技、多元文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求。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更多的关注其社会性、先进性、发展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并以此为指导,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革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设施。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实施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教学改革中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改革不是简单追求形式、手段的翻新,更应该突出学生的个性和主体作用,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制,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建立一种开放的灵活的教育教学体系,保护和发展学生差异和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和优势培养和养成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开拓创新精神、自主学习、实践、研究和创新的能力。另外,教学管理部门必须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状况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必要让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管理,参与教改方案的修订,从而不断改进教学和教学管理。只有创新观念,才能跨越教学管理创新上的障碍,突破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形成教学思想活跃、教学对象主动、管理方式灵活的新的教学管理机制。 

另外,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教学管理能建立新的管理平台,为各种时空、不同模式教学量化管理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信息的网络化、全球化,必然引起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和课程内容的更新,从而影响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的过程,对学科知识结构以及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程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管理必须紧跟现代化进程,利用信息化、网络化技术为教学提供良好的支撑环境。 

总之,高校人才培养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教学质量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高校必须始终把教学质量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必须改革教育管理,加快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知识经济的成败取决于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育能否有效地培养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创新教育的实施又需要教学管理的创新来保障,高校教学管理决定着能否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实践证明,只有狠抓教学管理创新,才能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因此,在深化教学改革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努力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是保证高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

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唐未兵.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9). 

篇(8)

中图分类号:G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9-0020-02

为了能够适应现代教育的各种要求,各种教学设备越来越多进入到中小学校,设备管理及维护任务大大增加。设备如果得不到及时管理和维护,非常容易出现故障影响教学使用或者是缩短使用年限,而将信息技术引入设备管理工作中,不但能够节约很多人力、物力,同时还能够提高管理工作的效果与质量,更好地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现阶段,在中小学设备管理工作中科学地引入信息化技术,应是一项重要课题。

1 中小学校教学设备管理的现状与分析

中小学教育是我国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基础阶段,对其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国家也非常重视我国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开展,在资金以及政策上都给予了很多支持,在中小学教学设备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教学设备作为教育过程中的辅助工具,是教学开展的重要保障和条件,作用不可小觑。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教学设备的作用,日常维护与管理,是一项常规性的非常重要的工作。目前中小学校中教学设备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1],具体分析如下。

管理体系不完整,管理不够科学 从各个学校的教学设备管理的情况来看,缺少一个完整系统的管理机制。由于目前不同设备管理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建立完善的、分工明确的管理体系,是将管理工作真正落实到位的前提。但是实际上,很多中小学中,不但缺乏这样的管理规范,同时在管理方式上也不够科学。学校购买教学设备的时期不同,用途、型号、操作方法也存在巨大差异,其中有很多教学设备应用必须要有具有相应的条件、环境,如多媒体教室,如果学校没有与之相配合的教学网络以及教师,那么必然会影响多媒体设备的效能发挥。

技术培训不足 科技的发展使得教学设备也处在不断的更新换代过程中,学校也必然会根据不同时期的教学要求,不断地引入新的教学设备,但在新设备引入后,学校在这些设备的使用操作的培训方面力度不够,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缺乏能够完全独立操作新设备的人才,使引入设备的作用无法真正被发挥出来,教学应用效果难以产生。

教学设备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足 在学校中,一部分设备管理人员对自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不了解职业的特点以及责任,工作意识不强,服务观念差,很多管理人员缺乏专业培训,不仅影响管理工作的进行,并且也容易导致工作效率不高。设备也往往会因此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影响教学的开展。

教学设备购置经费不足 引入各种先进的办学设备,并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教室,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但部分学校受到地域经济水平的制约,政府给予的支持有限,自身的经济实力又不够,添置新设备难度很大,即使有能力购买设备,也难以保障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保养费用,从而导致设备管理力度效果的降低。

2 基于信息化的中小学教学设备管理的有效途径

信息化设备管理平台,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之下,建立的能够及时搜集、分享以及处理、设备信息的系统,是学校设备管理工作得以发展与进步的必经之路。其管理途径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要明确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的初始意义就是以学生为本,为素质教育教学发展服务。将中小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教育目标,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是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同样也需要将学生的需求作为基础,能够与学生积极进行沟通,管理员以及领导、学生之间需要及时进行沟通,并及时将设备资源进行有机整合,达到设备优化配置的目的[2-3]。

其次,构建信息化教学设备管理新模式,要建立一个全面的信息化教学设备管理系统,打破设备部门管理局限和管理现状,建立统一的管理信息库,管理系统有全部设备的信息,能对所有的设备采购、使用信息进行查阅,实施动态管理,能够为管理者提供具体的管理依据,该管理系统既要与学校现有的网络视频中控系统和全自动录播系统兼容匹配,实现网络互动教学或教学直播以及精品课程录制,也要与教务处教学资源库链接,便于教务处进行教学质量网络评估、教学评比与远程教学观摩,还可以实现优质精品课程资源的共享。

再次,管理系统还要具有图形查询功能和资产管理功能。图形查询是根据信息化教室中设备的位置、类型,绘制出信息化教室设备分布图,需要查询具体设备信息时,可以直接在设备分布图中点击相应设备,即可得到所需的结果,具有良好的交互性。

最后,要不断完善设备管理制度,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基础上,科学进行教学设备管理,这样可以有效提高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另外,还需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并使其能够更好地操作管理设备,将设备的运行状况一一进行记录,设置建立使用反馈、投诉功能,通过网络、意见簿收集学生、教师的反馈意见,以不断改善管理,保障教学需求,充分发挥设备功能。

3 结束语

基于我国中小学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学校各项教学设备的不断增多,建立更加完善的设备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各中小学校管理部门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教学设备的正常稳定运行,能够有效地推动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我国很多地区的中小学校已经建立信息化的设备管理系统,实现了各类设备信息的整合、储存、分类以及分享。从而极大地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篇(9)

高校教学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价值的最终体现,它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素质水平,与市场建设息息相关。所谓的校内监控是对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教学水平的调查,它监控的内容也不仅仅只有“人”,还包括学校的各项教学措施、基础硬件和资源情况,在监控的过程中,有助于高校明确了解自身在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教师的教学。

与传统的教学管理不同,课程教学质量的管理是利用标准化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资质进行评定,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高校学生的水平,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计划和教学体系,做好综合性管理,变单一管控为全面管理,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使其形成一体化建设流程,从而切实完善高校的教学能力。

二、课程的高校教学质量校内监控

高校教学质量的校内监控涉及到的内容较为多样,监控也不是一句空谈,它需要完善的设备作基础,也要有良好的监控条件,并且需要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进行把关。具体而言,监控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组织监控的结构。监控结构是教学质量控制的基础,要保证职责的明确性、层次的合理性以及权限的分明构建。所以,校园监控组织一定要做好多级控制,从院系到学校都要严格加以控制,分布加以管理,逐级监管,负责,做好协作和分工。

第二,评价监控的结构。教学质量的监控从本质上而言是为了提高评价的科学性,根据不同的监管目标、监控对象,建立起具有针对性的评价规范,其中还包括过程性评价、条件性评价和随机性测评,完善它的实际操作性,构建测评的核心力量。

第三,教学信息监控结构。教学信息是教学质量得以提升的中心方法,也是控制好信息流的源泉。各大高校要坚持引进现代化设备,利用最科学的方式采集与教学情况有关的信息,并及时做好分析和决策工作,提高监控的整体水平。

第四,教学环境监控。教学环境是教学的外在情况,它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中既包括学校的硬件条件,也包括软件情况,学校的景色、学习氛围、设施设备质量、科学资讯等都包含在内。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为学生提供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树立踏实学习的作风,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通过全方位的监控提升教学的质量。

三、课程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健全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保证管理科学性的关键和基础,也是提高高校教学水平的重点。

(一)完善决策指挥管理体系

决策指挥是指导管理工作的核心,高校要建立决策的良性循环机构,由校长负责总指挥,校内领导、主任干部以及教师队伍都要加入其中,根据自身的职责分布进行管理。结合教学现状,对高校的办学方针、人才的培养开展测评,制定科学的管理体系,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有效发挥出教学的能力。

(二)教学信息系统的构建

教学信息系统是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关键,也是软件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中枢,学校领导、教学专家、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好信息建设工作,通过网络技术的引进,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并结合市场对人才的定义,有针对性的开展信息系统的构建,及时调整人才的培养措施,做好他们能力的提升。

(三)健全运行系统和评价系统

篇(10)

根据自组织理论,自组织是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靠涨落导致有序,对稳定状态的偏离是其存在的永恒机制。可见,青年自组织应该是一个结构松散,活跃而极不稳定的组织系统。同时,非线性特点使它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大于其各组成要素功能机械相加的总和,所以青年自组织虽结构松散但可能产生的能量巨大。从目前来看,这些高校青年自组织总体是健康向上的,其产生和运作对高校校园文化繁荣起推动作用,然而它虽然能量巨大但可控性差,给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带来挑战是显而易见的。

 

一、构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理念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门人才。因此,教学质量的管理就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及其成才的需求,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智能潜质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能主动适应的高级专门人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成才途径;根据学生成才要求,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安排教育教学活动,用现代人才的总体要求(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来设计教学环节和配置教育资源;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平、接受程度,并据此调整、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教学生学会做人、严于自律,把知识学习同养成教育有机结合,始终将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宗旨。

 

二、自主视野下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特点及原则

 

(一)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具有全面性、统一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特征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统一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特征,是高校制定教学质量标准、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构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统一性,表现为它规定了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是国家和社会对学校进行管理、监督和评价的基本标准,也是学校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活动,进行课程考核和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教育质量标准的多样性表现为它是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多样性的客观反映,是教育服务对象(学生)对教育服务需求多样性的客观要求;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发展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自身发展、追求卓越的必然结果。统一性是在多样性基础上的统一,多样性则是在统一性前提下的多样;统一性是相对的,发展性是绝对的。对于同一层次同一类型或者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其基本质量标准应该是大致统一的。如果不能正确认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这三个基本特征,就可能导致学校定位的偏离,教育行为的偏差,严重影响到教育质量的建设。

 

(二)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必须体现系统性、全面性、全程性和持续改进性特点

 

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和提高并非一蹴而就,它是无数教学环节需求不断满足的体现。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内容、主体、客体、环境等多种因素,是多种对象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正是这种固有的系统性特征,要求我们设计教学工作、管理工作特别是质量管理活动要从系统的角度统筹规划,按照系统性原则,使系统达到最优化效果的角度设计教学及其环节,设计达到的质量标准及要求。教育教学质量内涵目标也是多样化的,是由多项(种)教学工作组合而成,比如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涉及德智体美四方面,因而人才培养对这四个方面都必须有明确的要求,并有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及教学环节来加以落实和实现。

 

(三)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必须贯彻全员性原则

 

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和管理者,唯有三方面的人员形成合力,共同作用,方可到达教育教学活动预先设计的目标。其一,教学活动具有双边性、互动性和共生性的特点,光有教师的一流教学而没有学生的积极回应、努力学习,是不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哪还谈得上质量!另外,光有学生求学的积极性,而缺少教师一流的教学,缺少教学管理部分的优质服务,缺少学校相应的设施配备和教学资源等,也同样难谈质量问题!是否只要有了学生,有了老师,教育教学质量就达到了,不一定。事实上,师生共同完成的教育教学活动达到标准否,必须通过教学管理予以指导、判断并不断加以纠正和提高。故而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绩效和质量又显得弥足珍贵和必不可少!以上足以证明: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需要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全员参与,需要全员的共同努力。

 

上一篇: 沟通交流技术 下一篇: 实体经济概念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