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16:09:0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金属材料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基于粉末的制备工艺
2.1粉末烧结法该法是首先将造孔剂和金属粉末混合形成预制体,再通过加热、烧结等方式来制造出多孔金属。还有一种方法是直接在模具中加入粉末,然后通过烧结制成多空金属。其优势在于设备无需太好,烧结需求的温度、气氛和时间等可以调试,在室温下,造孔剂就可完成和金属粉末的混合,制成的多空金属具有孔均匀、整齐、连通等特质,而且孔径小,孔隙率为30%左右。常用来制造多孔钛、铜、铝等材料。目前已经成功研制的产品有:多孔lgiAMS合金、多孔纯钛、利用粉末造孔剂研发的孔隙率在55%~75%之间的多孔钛、多孔Ti-7.5Mo合金、3SCOr发泡剂条件下研制的孔隙率为22.4%的多孔不锈钢。
2.2浆料发泡法该法主要是将金属粉末、活性添加剂、发泡剂搅浑后装进模子,然后利用高温使其在浆料中产生气体,然后利用烧结和晾干而形成的多孔材料。常见于生产多孔镍、铜、不锈钢、铝等。制成的多孔金属孔隙率高达90%以上,且成本较为低廉,而且发泡剂颗粒大小可以决定孔径的大小。有研究者就才曾利用这种方法制成孔隙率高达96%的多孔不锈钢。
2.3空心球烧结法该法是粘连金属空心球后进行燃烧和凝结,然后在其扩散后来制成多孔金属材料,其具有开孔和闭孔的双重功能。有研究者在制造金属空心球的时候会在球的表面再镀一层金属,之后再将树脂去除即可。这种方法的机械性能和物理性能都是提前预算好的,孔的尺寸分布也非常有规律,常用来制造多孔铜、钢、钛。目前最为常见的是孔隙率36%的多孔TAVil64合金。
3基于沉积技术的制备工艺
3.1电解沉积法该法利用电镀工艺,经过化学沉积来获得高孔率开口结构材料金属化。主要过程为现在它的表面电镀一层金属,经过烘焙来使得里面的开口结构材料溶解,然后就能得到多孔金属材料。通常情况下,聚酯、乙烯基、聚酰胺等聚合物是高孔率开口结构材料的首选材质,多为三维网状有机泡沫。现如今,世界上较为流行的生产高孔率金属材料大型制备多选用这种方式来完成。它的优势在于产品孔隙率高达80%以上、且结构和孔隙分布都较为均衡。缺点在于成本比较昂贵,且生产工序非常繁琐,也很耗费时间。一般情况下,多孔镍、铜、银、钴等薄膜材料选用此法来制成。TanKai等利用化学镀铜、电沉积铜等方式成功研制多孔铜。
3.2气相沉积法该法主要指的是液态金属到金属蒸汽的演变过程,一般需在真空、惰性气体等状态下来进行,在网状聚亚胺酯等物上附着后而出现的金属沉积层。然后再经过热处理等手段将这层聚合物清楚,就可以获得通孔金属多孔材料。其优势在于对于任意的金属和合金都使用,且孔隙率可以达到60%~80%。其缺点在于沉积的过程缓慢,设备必须精良且成本昂贵,为此主要用于制备电极材料的制作。有研究者就曾利用该法研发出开孔多孔irelNCFA合金材料。
3.3原子溅射沉积法该法的前提是利用阴极喷射法在惰性气压下,使得高压惰性气体和金属原子在飞溅中冲撞,并且双方互相捕获和凝聚,最后形成金属液滴流入衬底。然后在衬底形成具有均匀包裹气体原子的金属,再加热至熔点,然后保温,使捕获的气体进一步胀大出现孔隙,再进行冷冻就会出现多孔金属材料。这种材料虽然性能和结构都俱佳,但是生产成本过高,不适宜于大批量生产。
2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数控加工控制方法
2.1RBF神经网络及相关算法概述下页如图1所示,RFB的每一个神经元同输入层连接的向量W1i与输入的矢量Xq的距离设为b1,输入y=radbas[dis(W,x)×b],并且输出层的神经元对相应的输出函数采用线形的加权组合。对于基函数大齿常采用高斯函数:对于RBF的初始化及相关的学习可以参照图2。在进行训练前,先输入矢量X,与之对应的是目标矢量T以及径向基函数的一个拓展常数C。具体的训练目的是,求W1,W2以及b1和b2。当系统完成所有输入值的聚类以后,会自动求得每个隐层节点RBF的中心ci,进而确定相应的W1。在改进方法上,主要是针对第0个神经元进行初始的训练,排查出错误后自动的增加神经元[2]。
2.2难加工金属材料的RBF监控系统难加工金属材料的RBF监控系统构造如图3所示。整个系统采用的是M317069的速度传感器进行测速,SZMB-9的磁电转速传感器进行转速的测定,HK-NS-WY04的位移变送器进行对吃刀量的检测。一旦检测到加工过程存在问题,系统就会实行自主的参数控制。该系统的工作原理如图4所示,神经网络所采用的最基本单元是神经元结构的模型。它的输入模式具有线性不可分性,考虑到这些实行的是多层化的感知器网络,以实现多层次的网络输出,若最终的输出结果不是想要的,可以通过修改各个感知器的权值来达到目的。
2实验结果
2.1现场腐蚀产物分析图1为A变电站服役13a接地网镀锌扁钢的腐蚀产物的XRD分析结果。由图1锈层X射线衍射可以看到,红壤中服役13a的接地网镀锌扁钢材料锌层已经完全腐蚀,腐蚀产物中铁的不同氧化物为主要腐蚀产物成分,腐蚀产物主要。主要是黏附在腐蚀产物中的土壤成分。图2为镀锌扁钢锈层微观形貌图,该接地扁钢腐蚀产物有4层,从外到内依次为图中标出来的a、b、c、d。对4处腐蚀产物进行能谱分析,所对应的能谱图见图3。从各腐蚀层的能谱分析结果可以看到:a层腐蚀产物以铁的氧化物为主,但夹杂了一些SiO2之类的土壤成分;紧挨着的b腐蚀层则以铁的氧化物为主,比较干净;c腐蚀层能谱中出现了S;而d腐蚀层不仅出现了S,还出现了Cl。Cl-是土壤腐蚀性最强的一种阴离子[5,6],Cl-能够破坏接地材料的钝态膜,加速接地材料腐蚀的阳极极化过程,并能穿透金属腐蚀层,生成可溶性产物Fe2(OH)3Cl,从而加速接地材料的腐蚀[7]。c层能谱中S的存在说明了SO42-参与了阴极反应,这可能与硫酸还原菌的存在有关[8]。
2.2室内电化学实验A站的土壤理化性质测试结果如表1中所示,图4为镀锌Q235在不同浓度Cl-与SO42-下的腐蚀电流曲线图,腐蚀电流随Cl-与SO42-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都是先增大后减小。随着Cl-与SO42-浓度的增大,土壤的电导率增加导致了金属腐蚀速率增加,该过程为电阻控制过程。但土壤电导率增加有限,当Cl-与SO42-浓度继续增大时,土壤与镀锌Q235界面之间形成的腐蚀产物影响了离子的扩散[10],因此无论是Cl-还是SO42-,镀锌Q235碳钢的腐蚀电流都出现了小幅下降。但是,Cl-能够吸附在氧化膜上,与氧化膜中的阳离子结合形成可溶性氯化物[11],酸性的红壤环境更有利于氯化物的溶解,SO42-离子则没有这种作用,因而其腐蚀电流下降的比Cl-更为迅速。从图4中还可以看到,当SO42-含量高于0.01%时,镀锌钢腐蚀电流基本维持在200µA左右,在SO42-含量为0.25%时达到最大值250µA;当Cl-含量达到0.5%时,腐蚀电流增加到最大值254µA;当继续增大Cl-含量时,腐蚀电流基本上维持在200µA左右。在腐蚀电流峰值附近,1份SO42-与2份Cl-对土壤腐蚀性具有基本等效的贡献。
2.3室内腐蚀加速实验结果5座变电站接地网层土壤理化性能测定结果如表1所示。
2.3.1腐蚀速率分析由图5镀锌Q235在该地区5座变电站土壤中的腐蚀速率图可以看到,随着腐蚀时间的增加,镀锌Q235在5座变电站土壤中的腐蚀速率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最终略有增大并趋于稳定的规律。腐蚀初期以局部腐蚀开始,由于点蚀的增多使得腐蚀速率增加。当镀锌层受腐蚀后露出碳钢基时,碳钢基体与镀锌层就会构成微电池[12],形成类似于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形式,起到保护碳钢基体的效果,基体的腐蚀速率较小。随着镀锌层的逐渐腐蚀,这种保护效果逐渐变弱,碳钢基体逐渐受到腐蚀,腐蚀速率增大,在红壤介质中,碳钢处于类似于酸性溶液体系的环境,其腐蚀速率较为平缓。
2.3.2腐蚀产物分析图6a~e为镀锌Q235在该地区5座变电站土壤中加速腐蚀65d后的腐蚀形貌图,图7为镀锌Q235在A座变电站土壤中加速腐蚀65d后腐蚀产物的X射线衍射图。由图6可知,镀锌Q235试片在5座变电站红壤中均发生了较为严重的腐蚀,部分试片表面黏附有土壤,与现场开挖情况较为一致。图7镀锌Q235在A变电站红壤中的XRD分析结果表明,镀锌Q235碳钢在A座变电站红壤中的腐蚀产物主要是ZnO、Fe2O3、FeOOH。该腐蚀产物中检测到ZnO,而现场开挖接地扁钢腐蚀产物检测不到锌的氧化物,这可能与接地网镀锌扁钢服役时间较久导致镀锌层已经完全腐蚀掉有关。图8给出了5个站现场开挖腐蚀数据与室内加速腐蚀数据的相关性趋势,其中现场腐蚀速率理论计算得到。结果表明,室内模拟加速腐蚀实验加速比平均达到6.4,在不改变土壤腐蚀介质情况下,该实验具有较好的加速效果,即65d的加速腐蚀即可达到现场埋设1a以上的腐蚀效果。此外,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的相关性系数达到0.88,表明该加速腐蚀实验具有与现场较好的相关性。
我国的经济发展为目前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改革提供了方向,做好基础性、根本性、原则性的工作任务是目前应该完成的要求,教学体系的改革首当其冲。当前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政治上合格的,在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领域内有广阔而扎实的理论基础、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技术开发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加强科学基础以及计算机基础技术的学习,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无疑成为了影响社会生产的第一要素,强化学生的自然科学基础能力同时结合计算机技术的适用,在加强其对自然科学本质理解的情况下,显著提高其运用科学技术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和速度;其次是重视对工程基础的学习,在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中,基础知识的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掌握了工程技术的共同理论、共同技术,即使就业工程中专业知识有所偏差,也能利用基础知识弥补,强化学生适应人才市场缺口的问题;最后,建立完善的学科专业知识实践教学平台,为了培养更全面的应用型人才,针对地方经济发展以及人才缺口方向,加大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有利于让学生走入工作岗位就能迅速为企业创造产业价值,理应成为本次教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因此强化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热工基础以及水泥等研究方法和实验等实践环节至关重要。具体到应用步骤,应加大对每一个环节的检查力度,教师做出相应的实践要求,一环扣一环,分步完成。保证学生的实践环节无论是设计或是草图绘制等阶段都有配套的记录,以便于对实践教学质量的控制。同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验,从事实验操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处理、误差分析,有助于观察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2建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建立一支教学水平高、技术能力硬、思想素质好的师资队伍,形成应用型学科的专兼职教学建设。“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一位高水平的教师给学生带来的好处是其他方面无法比拟的。教师不但要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更应该在实践教学上给学生正确的指导,从一开始就避免学生走入操作的误区。同时,学校可以与相关大型企业建立起互动关系,建立教学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与一线工作者多多交流,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聘用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在学校担任客座讲师,让企业的技术人员向其讲解各个生产线的优缺点,保证本专业学生能够迅速掌握一线工作中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以帮助其迅速掌握学习中的要领,从而适应工作的需要。其次,积极开展与当地的企业相互合作,建立一批质量较高、相对稳定的校外技术实训基地;将校外实训基地建立在当地的相关企业内部,充分利用生产技术骨干和先进的生产设备;同时利用学校的实验室,“材料制备技术”、“工程测试技术”、“材料表征技术”三大课程实验及“专业综合实验”为建设重点,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学资源,把实验室打造成技术培训和理论知识结合的基地以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最后,要革新学生考核体系,开展校内证书认证制度过去的一卷考核体系已经不适应当前学习的需要,考生在考试前简单突击一下就能随意应付过去,为了让学生从深入理论研究,可以开展论文考察等形式,高屋建瓴的从应用的角度掌握理论的知识。目前,专业证书代表了各专业的等级水平,也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学校可顺应潮流构建校内证书认证制度,建立奖励机制,将职业资格证书引入人才培养机制,以鼓励学生多多考取专业资格证书,强化基础专业的理解,拓展相关知识的学习。
1.2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地方本科院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我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以实践项目为载体进行实践教学,结合“三性”实验等多层次实验教学内容的合理配置,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以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3]。地方本科院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可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程”项目,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举办科技作品大赛,引导学生参加导师课题。通过组织协会、开办论坛讲座、举办创业大赛等形式开展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创业实习,以学生创业促进学生就业。以地方科技园的资源优势为平台,鼓励在校研究生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实现自我价值。我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教师以江苏省“材料表面技术”重点实验室、常州市“先进金属材料和制备技术”重点实验室为科研平台,开放材料科学与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从科研项目中提炼综合性实验项目,拓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近三年指导学生参加了国家和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7项,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两次荣获一等奖,创新成果丰富,效果明显。
1.3加强与地方产业、行业、企业的互动,促进产学研合作,整合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资源通过与材料和工程技术领域的重点企业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形成高校与企业协同培养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应用人才的机制。根据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的要求,改革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建设大学生和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聘请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产业教授”和“兼职硕导”,联合指导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从而为江苏省培养科研及实用型经济建设人才。目前,我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与南方轴承、江苏国强镀锌实业有限公司、常州鑫隆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常州中钢精密锻材有限公司等几十家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分别从铸造及轧制技术、热交换器焊接技术、金属材料热处理、新型镀锌合金成分优化、材料失效与防护等方面承担了多项产学研项目,不仅解决了企业的关键材料和工艺等技术问题,而且为人才培养提供优质的教学和科研条件保障,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衔接。
2金属材料热处理节能新技术的应用
2.1化学热处理薄层渗透技术在工业生产当中,热处理技术是一些金属材料的性能得到保障的前提基础,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化学热处理薄层渗透技术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技术手段,在传统化学概念当中,化学元素深入金属表层会严重的影响金属材料的性能,但是这一技术的运用,打破了这一传统的观念,从技术手段方面得到了突破。在传统的热处理技术当中,加热的时间通常都是比较长的,长时间的加工过程自然会造成耗电量的增加,并且也会产生一定的污染。为了改善这样的状况,运用化学热处理薄层渗透技术能够有效的缓解,实现高效节能的目的,相对于之前的技术手段来说,新节能技术的应用能够节约大量的电能,并且相比于传统生产来说能够极大的提升生产效率。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的生产目的,并且对于环境的污染也是比较小的,从节能减排到环境污染等多个方面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2激光热处理技术激光热处理技术主要是运用激光束对金属表面进行合金化或者是硬化处理,高功率高密度的激光束能够改变金属表面的性质,这是其他传统技术手段做不到的。激光具有很强的穿透性,能够使金属的表面快速的达到临界熔点,进而金属表面就会发生变化,逐渐的硬化。经过激光改变过后的金属表面特性一般都是比较优良的,硬度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耐磨性也会增强,另外金属组织的细密程度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对于金属来说是难得的改变,能够有效的提升金属产品的性能。在传统金属热处理加工过程中,一些特殊部位的处理通常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利用激光热处理技术就能够轻松的解决这一问题,对于一些管孔、微小的区域或者是深沟等特殊部位也能够进行硬化。在热处理过程中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也极大的提高了整个加工过程的自动化程度,使得生产加工的过程更加数字化、智能化,机械控制处理的过程中更加有利于节能的实施。
2.3真空热处理技术对于金属部件来说,最常见的问题就是金属的氧化问题,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也重点的考虑这一问题,运用真空热处理技术能够在无氧介质的条件下对零件的内部进行处理,避免零件内部出现氧化的现象。运用真空热处理技术能够省去大量的生产设备,生产过程所用的时间可以变得更短,另外高新技术的运用能够极大的缩短生产的周期,能够有效的提升生产效率。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可以知道,真空热处理技术的运用是比较先进的技术手段,通常在将抽成真空的部位冲入一些惰性气体,惰性气体的性质比较稳定,不容易与外界的物质或是气体发生化学反应,是一种很好的填充气体,在真空技术当中常用的就是对流传热方式,这种方式使得加工的速度更加迅速并且均匀。
1明确培养目标提升教育品质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我国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旨在造就一批综合能力过硬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它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品质概念,即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应当遵从社会发展需求和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双重标准,这不仅包含了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还明确了人才培养应以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拓展为核心。这就意味着高等学府对人才的培养应具备适应与时俱进的时代需求和高品质的工程技术发展要求的培养理念和课程体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不仅要求对工程技术有全方位深层次的掌握,还需通过正确的价值理性的引导,人文社会科学及企业管理精神的长期熏陶,懂得工程技术在社会和国家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然而,目前的教育体系缺乏对学生进行从事工程工作意义的教育,很多工科学生并不明确工程工作的意义及其相应的社会责任,同时由于社会对工程和工学的认知度的欠缺与偏差,导致出现了一种现象——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仅就学生生源方面,工学硕士明显优于专业学位硕士,甚至出现了工学硕士落榜的考生可以转向专业学位学习的第二选择。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大学生的理想职业是“不当工程师也要当技术员”。而且很多院校过去也常常以被命名为“工程师的摇篮”而自豪,但是在21世纪飞速发展的今天,这样的提法已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目前的统计数据显示,现在大学生的理想职业一般为公务员、管理者、金融会计师等一些不具有工程意义的职业。对此我们不禁要发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的本科毕业生,会按照原本的设想,一部分继续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学习,另一部分转而攻读工学硕士吗?是不是学术研究型大学“卓越计划”的本科毕业生主要进入工学硕士阶段,从事科学研究;而一般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则进入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学习?当然,不管答案如何,都要求我们要实践好金属材料专业的三阶段(本科、硕士、博士)培养,这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及时有效地转变思想观念,更新教育理念,才能真正提高教育品质。
2创新工程教育培养模式
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常规的是变革课程体系、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强化实践环节等。而工程教育的创新模式,例如“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学分互认”也在积极推动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模式的全面改革发展。针对本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常见的按学年分为“2+2”“3+1”“5+1.5”等。高校应打破学校封闭办学的传统模式,积极促进通过校企合作创设工程教育的环境与条件。我校金属材料专业本科卓越工程师计划采用“3+1”培养模式,即3年的校内学习,1年的企业学习,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相互交叉。在3年的校内学习时间内,穿插各类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以及认识实习,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辅修管理学、经济学、自动化等第二学位专业。在1年的企业学习中,部分学生采用顶岗实习的方式,另一部分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项目研究。
3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知识认识,对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必不可少。我校金属材料专业本科“3+1”教学模式下,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分离,将实践教学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改变原来的将专业、基础课程以教师传授的方法给学生的这种传统教学方式。把培养学生能力作为主要目的,以通过精炼理论知识和工程训练作为辅助依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检验标准。与理论教学相得益彰又各自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课程的学时有效性不同于理论教学,优化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将工程人才的培养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同时,学校开设创新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学生可自由选择。此外,课外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的奖励机制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大力提升高校教师的工程素养
跟20世纪末期相比,现在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高校的教师参加到工程实践中的次数和地位也在下降,这就使得高校教师更难把教学和工程设计都处理好。现在很多刚进入高校的青年教师大多都是没有或者很少有在企业实际的工作经验。结合生产实际和参加到工程的机会也在本科高年级的教学中正在减少,在本科的毕业设计中更是如此。因此,国内很多高校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不足的现象突显。结合我校实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来提升教师的工程素质,从而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计划要求。
4.1教学相长结合
我校的实际情况,在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发现,培养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养成两个同等重要的因素是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师在研中学、学中教;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
4.2产学研紧密结合
学校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使用该平台可以连贯地培养青年教师的工程素质,也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新的工程实践机会。
4.3合理高效的利用
社会资源创办校企联合教学模式,整合高效利用社会办学的资源优势,发挥出社会办学的力量。通过上面2种方式可以使教学紧密的结合行业发展的前沿,而且可以为教师工程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的支持。
4.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要打造一支整体素质和技术能力都优秀的师资队伍,学校不仅要大力引进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还要建立一种长效机制,使得工科类专业教师有接受与社会发展接轨的工程实践锻炼的机会,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工程实践。学校还可以出台相关政策,以资助和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中进修学习。在岗位评聘、职称晋升等方面将工程素质考核纳入指标体系也是一种提升教师在工程教学方面素质的好方法。高水平工程教师师资队伍不但要有校内专职教师,还要有企业兼职教师,只有既鼓励有工作经验和科研水平的工程师到学校兼职任教,又鼓励专职教师到企业中兼职,才能使二者充分结合和交流,达到知识技能互补和彼此相互学习的目的。
5积极探讨校企合作方式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必须重视校企合作,紧密依托行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有效途径。然而,长期以来国内的大部分企业都不愿意接纳未毕业大学生的实习,把在校大学生实习看成是企业负担,并且有很多企业把大学生实习的时间期限规定为1年,这都是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难点。同时,在校大学生在公司进行实习时,实习期间所需的实习费、安全保险费、交通费等各种费用都需要学校支付,这对于学校是很难承受的高额费用,会导致实习质量“缩水”。目前,在校大学生在企业实习中基本以参观实习为主,学生安全被学校和企业放在了第一位,在有限的实习期间内,对大学生的培养基本难以实现。针对该问题,希望国家明确要求企业担负起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校外责任,更希望国家实施政策鼓励企业的这种行为,促使企业积极主动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参与人才培养,将培养金属材料专业卓越工程师变成企业的经营政策。事实上,开展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是一项学校和企业双赢的战略。首先,高等院校的发展,尤其是实施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离不开相关企业的深度参与。其次,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等院校培养出的各种专业型人才。我校材料学院已与很多企业(如东北轻合金有限公司、东安发动机有限公司等)共同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工程硕士培养关系,已经帮助这些公司培养了众多工程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最后,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能使高校与企业达到彼此生存共赢的目的。高校与企业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合则两利,所以应该促使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更深层次的合作,即高校应该在企业建立生产实习基地,根据高校和企业的真实情况,建立各种等级的学生工作站,利用企业在生产、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企业所能提供的实际技术、工作和科研环境,给高校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提供相应的研究课题。企业在给高校提供实习设备、场地、工作站的同时,高校学生也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润,并且出站的毕业生也可以留在企业继续工作,使企业人才得到新鲜的血液,达到高校与企业双赢的目的。
1引言
变电站容量的扩大对接地网安全运行的要求更为严格,对接地体的热稳定性的要求更高。在我国,由于资源、经济等原因,接地网所用的材质主要为普通碳钢。接地网腐蚀通常呈现局部腐蚀形态,发生腐蚀后接地网碳钢材料变脆、起层、松散,甚至发生断裂。某盐碱性土壤变电站现场与接地网连接的普通碳钢试片埋置2年后的表面情况。一般性土壤变电站现场与接地网连接的普通碳钢试片埋置226天后的表面情况。无论在盐碱性土壤中还是在一般性土壤中,接地网的碳钢试片腐蚀是非常严重的,其表面有许多局部腐蚀坑,试片边缘也不完整。
腐蚀是导致接地体事故扩大的一个主要原因。因为对于运行多年的接地网而言,由于腐蚀性土壤环境中的电化学腐蚀以及电网设备等运行中的泄流造成的腐蚀使得接地体截面减小,甚至断裂,造成接地性能不良,不能满足热稳定性的要求,因而电路电流将会烧坏接地网,使得变电站内出现高电位差,造成其它主设备的毁坏事故,还会危及人身安全。由于接地网埋设在地下,一旦腐蚀严重到使接地网的接地电阻不合格,甚至局部断裂时,对接地网的翻修改造是相当费劲和困难的,费用也是巨大的。因此防止接地网腐蚀,保证接地性能的稳定性,延长接地网的使用寿命,是电力系统安全经济生产所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对于接地网防腐蚀的研究,目前国内主要有两条路线[1],一是研制耐蚀性能优良而且经济性好的导电材料以取代目前普遍使用的碳钢;二是采用电化学保护技术以减缓正在服役的接地网的腐蚀速度,延长使用寿命。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接地网防蚀研究及应用”课题组经过长期大量的试验,已经筛选出耐蚀性能优良且价格合理的材料,可以取代目前广泛使用的普通碳钢。
2试验情况
由于接地网土壤腐蚀是一个缓慢过程,因此为了能快速优选出所需的材料,在实验室里进行了电化学测试,试验测试方法包括极化曲线、交流阻抗和动电位扫描。由于变电站接地网要承受雷电流及电网不平衡电流的泄流作用,因此在对材料进行筛选时必须了解材料的耐电解电流腐蚀的性能,为此在实验室里进行了材料的电解试验。试验所用土壤介质的理化性质分析结果,其自腐蚀电位为-688mV。根据德国DIN50929土壤腐蚀性评价标准评价该土壤为腐蚀性土壤[2]。试验所筛选的材料为2种稀土钢材(CL4和CL5)及3种常见表面处理的合金钢(CL1、CL2和CL3)。为了便于对比,试验还使用了普通碳钢及镀锌钢。根据实验室初步试验的结果,在变电站现场土壤中埋置了一定数量的材料试片以了解材料在变电站土壤现场中的耐蚀性能。
(1)极化曲线测试
1)试验条件
试验采用三电极体系,即工作电极、参比电极和辅助阳极。其中工作电极是将各种材料制作成体积为1cm3的小块,留出一表面作为研究面,其余表面用环氧树脂密封;参比电极为饱和甘汞电极,通过鲁金毛细管插入电解池;辅助阳极为铂电极。试验介质为土壤水土比为5:1的浸出液。试验所用仪器为TD3690型恒电位仪,HD-1A型信号发生器及3086-1AX-Y型记录仪。
试验时,起扫电位的选择是阳极极化时起扫电位比自腐蚀电位低100mV,阴极极化时起扫电位比自腐蚀电位高100mV。每次扫描的速度为2mV/s。
2)试验数据处理
采用BETACRUNCH(VERSION)程序进行计算。
(2)交流阻抗测试
1)试验条件
试验采用三电极体系,介质为水土比为5:1的土壤浸出液和水土比为2:1的泥浆,试验使用的仪器为EG&G公司的交流阻抗测试仪,包括锁相放大器,M283恒电位仪。计算机3个硬件部分通过GPIB总线连接起来。软件为M398阻抗数据专用测量软件。
2)数据处理
以频率最低处的阻抗值(|Z|0.05)来表征材料在介质中的耐蚀性能。|Z|0.05越高,说明材料的耐蚀性能越好,反之亦然[3]。
(3)电解测试
电解时试验材料与直流电源正极连接,用石墨棒作为阴极与直流电源的负极连接,电解所用介质为变电站土壤的水土比为2:1的泥浆,电解时间为3h,电解电流为64.0mA,槽压为150V。
3试验结果和讨论
3.1极化曲线测试
极化曲线测试试验的结果可见,在这些土壤介质中,材料CL1、CL2的腐蚀速率较其它材料低,其耐蚀性能较好。
3.2交流阻抗测试
试验结果可见,材料CL1、CL2的阻抗值明显高于其它材料,比普通碳钢高出2个数量级。材料CL4、CL5的耐蚀性能与普通碳钢差不多,甚至有时还不如普通碳钢。
3.3电解测试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镀锌钢耐电流电解腐蚀性能较差,材料CL1和CL2的耐电流电解腐蚀性能较好,其耐蚀性能比普通碳钢要高得多。电解结束后观察材料表面可以看出,镀锌钢表面的镀层出现了局部剥离现象,而其它材料表面均没有出现这种现象。
?
3.4现场埋置试验
不同材料制作的试片在变电站现场土壤中埋置624天后挖出,经过表面处理后测定材料的腐蚀速率,结果可见,材料CL1和CL2的腐蚀速率较碳钢及镀锌钢要小得多。
同种材料,当与接地网连接时其腐蚀速率高于接地网不连接时的腐蚀速率,原因是与接地网连接的试片除了要受到土壤自然腐蚀作用外,还要受到变电站接地网泄流时的电流电解腐蚀。
在变电站土壤现场埋置试验过程中发现,与接地网连接的镀锌钢材料在不到1年时间其表面镀锌层就已经被电解腐蚀掉,而未与接地网连接的镀锌钢材料其表面镀锌层却完好。从现场埋置材料试片测定的腐蚀速率结果也可以看出,镀锌钢用作接地网材料时其耐蚀性能较普通碳钢没有多大提高,因此用镀锌钢材料来延长接地网使用寿命意义不大。
4结论
(1)在土壤腐蚀性较严重的地区,为了延长接地网使用寿命,在设计时往往考虑采用镀锌钢。其防腐蚀的原理是锌的腐蚀电位较普通碳钢的低,在土壤介质中锌优先被腐蚀掉从而保护了普通碳钢,达到延长碳钢使用寿命的目的。在没有电流作用下,镀锌钢的使用寿命的确较长,在变电站土壤现场埋置试验的结论也是如此。但是作为接地材料,由于其要受到接地电流的作用,镀锌钢表面的镀锌层很快就会被电解掉,因而镀锌钢对延长接地网的使用寿命实际作用不大。
(2)根据实验室电化学测试的结果可知,无论是在土壤浸出液中还是在土壤泥浆中,材料CL2的耐蚀性能较其他材料的耐蚀性能好,是普通碳钢耐蚀性能的5~7倍。
(3)经试验测试表明,材料CL1和CL2的耐蚀性能较普通碳钢要强得多,这对于延长变电站接地网的使用寿命,确保接地网安全经济运行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考虑材料的经济性及来源等因素,本文推荐用非铜质材料CL2替代普通碳钢用于接地网防腐蚀。
参考文献
2脉冲电流对金属材料性能的影响
有关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脉冲电流不仅能够使金属材料的流变应力大大降低,同时可以有效延长金属材料的疲劳寿命。通过研究高密度脉冲电流对a-Ti和多晶铜等金属材料的疲劳性能的影响,发现针对a-Ti的低周疲劳,高密度脉冲电流不仅能够彻底消除软化过程中的硬化峰,同时,还能够有效降低其疲劳初期的软化速率。脉冲电流能够使多晶铜的沿晶断裂倾向大大降低,有效延长高多晶铜的疲劳寿命。有研究人员认为,高密度脉冲电流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次滑移系中的位错运动,同时,还影响了驻留滑移带中的位错运动,从而使滑移的均匀性得到有效提升。并且,随着所施加应力的不断降低,脉冲电流对多铜晶疲劳寿命的影响也会相应地有所增加。另外,有大量研究证明,用脉冲电流进行处理,可以有效减少驻留滑移带的平均间距和平均宽度,并且有效减小驻留滑移带和基体界面处的应力集中,从而大大延长其疲劳寿命。除此之外,脉冲电流还能够有效阻止疲劳裂纹进一步扩展,使金属材料的疲劳寿命大大延长。
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必须突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线,采用核心化、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结构。核心化是指服从实验目标,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核心;多层次是指实验内容设置划分多个层次:基础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实验(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综合型实验(学科间交叉)、专业设计型实验。精炼基础(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基础实验、玻璃工艺实验、陶瓷工艺实验、水泥工艺实验)实验内容,使其与理论知识同步,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小综合实验为辅,既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实验基础技能与应用。在大三下学期增加综合型实验,此类实验内容为至少两个二级学科之间的交叉,这样可以巩固学生的实验技能,并且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使学生能独立完成实验方案确定、原材料检测、材料制备、材料性能检测、材料结构分析等实验内容,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大四上学期,为了帮助学生就业以及进一步深造和后面的毕业论文打下基础,增加专业方向设计性实验,以设计为主,讲究与工厂实际内容和研究热点相符的研究型实验,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另外,新的实验教学体系要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实验内容应设立必做实验项目、选做实验项目和研究性实验项目,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1.2采用利于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实验教学方法
(1)在实验教学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采用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多种辅助教学手段,将原来分离的理论课及实验课教学合二为一,使原来课堂上枯燥乏味的专业课及实验课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通过下载精品课程实验录像,展示实验仪器的内部结构及操作方法。通过自制和下载FLASH动画展示实验原理及实验过程中的细小变化,通过到企业拍摄的生产实况录像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生产环境。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将生涩、抽象、难懂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尤其对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中的大型及昂贵的工厂设备原理、设备、方法的理解与掌握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为学生提供反复观摩实验过程,加深理解实验原理的机会。
(2)在实验过程中,改变实验指导方法,强化学生能力培养。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变“被动”实验为“主动”实验。使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都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只提供指导,实验由学生自主完成。这样就要求学生实验前必须认真准备,查阅相关文献,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数据表格等。通过实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主动实验的参与者、探索者。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实验效果,增长实验经验,锻炼实验技能。实验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实验中的问题。
1.3建立科学、公正的考核体系
实验教学的考核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应改变传统以实验报告作为主要评分依据单一考核方式,对不同类型实验采取不同的考核手段,使考核更加客观公正,并且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亦可有效杜绝实验报告抄袭和雷同的现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考核重点应是对学生综合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对于基础性实验的考核以实际操作与实验报告为评价依据,其中实际操作现场考核,实验报告应为学生独立完成的,无固定模板,教师对其做出综合判断,两项综合评定为其最终成绩;对于综合性实验的考核,以答辩的形式评定成绩,采取抽签的形式,确定每个选择答辩评定成绩的学生必须答辩的实验题目和内容,答辩结束,要求学生针对答辩题目与内容提交自己答辩情况分析和最佳答辩结果书面报告。教师依据学生就实验内容设计与结果分析方法等问题的答辩和书面总结情况评定学生成绩。对于设计性实验的考核,可建议学生撰写相关的科技论文,通过引导学生针对所做的实验内容,有目的的查阅文献、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以论文的形式呈交实验报告,全面锻炼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
1.4增加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实验室安全课程
笔者在美国访学期间对美国大学实验室安全教育系统(EHS)印象深刻,其教育形式多样,内容齐全,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为此,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实验教学新模式中应引入类似美国EHS管理系统。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室要强制实行安全训练课程及考试制度,实行硬性的安全教育和实验室准入制度。在进入实验室之前,每个学生都必须进行安全培训与考核,最好相关部门建立一套安全教育网络学习系统,设立包括一般实验安全、安全用电、防火、逃生以及如何使用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实验品等在内的多个专门培训课程,并通过考核作为进入实验室的前提条件,考试不合格者禁止进入相关实验室,必须重修合格后才准进入实验室。另外,还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的做法,拍摄不同内容的专题安全教育影片,放到相关网络系统中,供有需要的人员下载或在线观看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