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系统一体化管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2 09:53: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财务系统一体化管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财务系统一体化管理

篇(1)

一、电费管理的现状

电费信息化建设自2003年8月机构改革后,至今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在全局已成功推广使用营销MIS系统、远方财务核算系统与资金对账系统等几大系统,几大系统相互配合,实现了电费自动对账,财务与营销数据相对一致等,但由于各系统间的资源相对独立,没有完全实现财务与营销业务的高度集成和数据共享,在不同管理层次、部门、经营环节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信息孤岛”。这就需要建立财务与营销业务一体化的电费管理系统,实现财务与营销业务的有机融合。

广州局电费管理主要涉及到的部门、机构有电费核算中心、配营部、财务部、银行。各部门、机构负责电费管理的内容及流程为:

1.电费核算中心设立于市场部,负责全局的电费系统的核算、对银行的数据传递和与财务系统的账务核对等。操作系统为营销MIS系统。

2.各配营部负责电费档案的数据录入和维护、电量抄录、收取电费、追缴欠费、打印发票和受理客户咨询、小金额退费等业务,操作系统为营销MIS系统。

3.财务部主要负责电费应收及实收电费的收入核算,对电费核算中心和银行进行实时对账、电费退费等。操作系统为远光财务核算系统、资金对账系统。

4.银行主要负责每日传递给电费核算中心与财务部汇总收费数据(其中包括收费清单与收费总金额),传递给财务部银行进账单与电子对账单等。

二、电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的电费管理平台下,电费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应收环节由营销MIS系统计算完成,每月营销部门向企业财务部门上报的是按照电价分类统计的总数,财务部门则以表代账,在财务系统里面手工录入应收凭证,计入销售收入。

2.由于财务核算系统与财务资金对账系统相对独立,财务会计人员根据银行回单手工输入凭证,确定实收,财务电费资金人员再根据银行回单与电子对账单核对后发送给电费营销系统,从而,月中大部分时间用于简单、重复的凭证录入与对账,并在一定程度延长了数据传递的时间,降低了工作效率。

3.电费现金收款主要集中配营部收费,财务在现金存入银行后,根据银行回单确定实收,在这过程中,可能会由于现金送银行不及时,财务对现金监管不到位,从而会产生电费资金风险,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4.由于营销与财务系统的相对独立,电费退费没有形成闭环管理,营销在发起电费退费申请后,走完营销MIS退费流程后,即使财务当月没有退费,营销部门也已确认实际退费,产生退费报表,这样就导致财务与营销数据的不一致,减弱财务对电费退费监督力度。

5.电费财务数据基本都由营销部门提供,以表代账,财务部没有用电用户的明细数据,只掌握一个总数,对分户的销售收入、应收账款了解不够,无法直接跟踪一些重大用户、特殊用户的实际情况,无法对电费坏账、账销案存等数据进行管理与分析。

三、设计方案

1.指导思想: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核心,通过对财务、营销业务的高度集成和数据的充分共享,实现对电费收入的实时控制和集约化管理,既满足会计核算和内部控制的要求,又满足营销管理及绩效评价的要求。

2.实现营销、财务数据共享的方法

要实现财务与营销业务的高度集成和数据的充分共享,一般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在营销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之间建立数据接口,财务处理和营销业务处理是分开的,只是定时进行数据的传递和核对。

优点: 不需要改变相关人员的工作习惯和工作内容,实施起来花费时间少,阻力小。

缺点:营销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不能同步,不能实时反映、实时控制。

第二种:建立财务与营销业务一体化的电费管理系统,实现财务与营销业务的有机融合。

优点:数据入口唯一,业务的异动在营销、财务、绩效评价等方面同步反映,实时控制,管理无交叉、没有空白,可随需应变。

缺点:系统要重新开发,要熟悉收费、业扩、计量、计费、开票、催费、考核等非财务业务;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业务流程要重新梳理和设计,营销部门和财务部门的业务界限要被打破,实施起来难度大。

3.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系统可以有以下功能模块:

(1)电费档案管理。可以实现抄表员和工代号管理、用户档案管理、编制抄表计划、客户资信等级、电费账销案存等功能。(2)电费业务处理。可以实现抄表数据的采集、电费计算、电费收费、网关划账,电费退费等功能。(3)对账管理。可以实现客户对账和银行对账等功能。(4)账务处理。可以实现电费账务科目的建立、账务凭证的审核、记账操作、凭证明细账管理和总账的查询等。(5)票据管理,可以实现发票、收据等功能。(6)报表管理。可以实现自动生成各类电费报表。(7)其他功能。

四、实施电费管理系统的优势

1.营销财务基础信息一体化。财务与营销数据完全集成,数据来源唯一,实现财务系统与营销系统的数据实时共享,为电费科学性管理、精确掌握、实时稽核提供了完整的数据基础。

2.电费核算自动化。电费管理系统可以自动生成应收电费、实收电费和其他相关凭证。使电费会计从繁杂的事务劳动中解放出来,从根本上扭转电费核算工作中的困难局面,电费财务工作真正实现了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

3.电费业务处理规范化。可以规范统一工作流程,统一标准,通过系统的硬授权,用程序来规范所有行为,强化内部控制,最大限制地消除了制度执行中的人为因素。

4.加强财务对电费的监督管理。通过电费管理系统,财务管理可以从事后管理变成实时管理,可以根据用电客户的还款、经营及财务状况,自动进行账龄分析,欠费坏账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和化解。

5.可以提高服务质量。营销与财务系统的高度集成,可以提高工作质量,减少电费处理流程,实现高效、快捷的客户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

五、其他需要考虑的问题

根据企业的情况,要实现营销、财务一体化建设,还需考虑以下问题:

1.如何解决目前营销口与财务口有可能存在的电费项目余额差异。如电费违约金、重收电费、多解电费等电费项目的差异。

2.如何解决电费管理系统与其他财务管理系统的数据传递。

3.如何解决电子回单作为电费收入记账凭证的安全性。

4.如何更好界定营销与财务人员的职权。

5.如何培养具有营销理念与会计意识的高素质人员。

篇(2)

公司在财务集约化、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集团典设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财务信息化应用特色之路。在遵循集团公司典设的基础上,公司根据实际情况深挖需求,集思广益,在营财接口、员工报销、物资款集中支付、税金计提、项目全口径等方面上进行了本地化的创新,达到了典设与创新并重的局面。通过这些大量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工作,从2010年起,公司在不断的实践应用基础上,深层次挖掘ERP系统强大功能,每时每刻不间断的发现应用新功能,解放了以往的繁琐对账及大量错误调整,极大的提高了财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财务管控能力显著提升。

一、财务管控与业务前端一体化的目标

随着财务集约化管理的全面实施,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各单位依赖信息系统建立了基本的财务流程,它是落实“三集五大”与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手段。财务信息化的实施以集约化为目标,“集” 主要为理清标准,细化规范,固化流程,实现纵向一个体系,横向一个平台 ,实现标准于一体。 “约”主要为加强系统开发与业务集成,促进信息共享,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实现操控于一键。“化”主要为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实现基本功能,深化拓展应用,实现机制于一行。建立统一的、面向公司管理、经营和决策全方位的信息系统平台,能够充分共享公司各项资源,提升管理效益与经济效益。

东营公司在集约化思想的指导下,以ERP系统固化功能为指导,以标准流程实施为途径,以信息化平台为依托,同时深入挖掘本地化需求和实际情况,集思广益,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了在固化功能指导下的客制化开发,既遵循了统一的架构,又适应了东营公司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升了东营公司的信息化水平。

二、财务管控与业务前端一体化的工作内容

财务管控与业务前端一体化主要包括三大标准流程,即业务流程、财务会计流程、管理流程。各标准流程的建设实施是一个动态的、循序渐进的进程。将计算机的“共享”功能引入流程设计,建立财务一体化信息处理流程,使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融为一体。将财务集约化信息系统实用化、常态化,推进财务管控与业务前端一体化融合。这种方式能最大限度实现数据共享,实施控制经济业务,真正将会计控制职能发挥出来。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系统随着ERP系统深入应用,以财务集约化管理为目标,搭建财务应用系统平台,将标准化业务流程全部纳入平台运作和操作,使各单位层级间的业务处理实现横向同一,纵向贯通,对信息数据进行动态管控,实现业务流、信息流的有效匹配,提高决策支持和战略执行的服务保障功能,最终实现公司在物资采购、营财接口、生产信息、工程建设、协同业务等方面实现了财务管控与业务前端一体化、数据信息的集中和共享、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公司管理成本,达到业务、资金、信息横向集成、纵向贯通、高度融合,实现公司范围内会计核算工作标准化处理,资金的集中收付,预算的统一下达、控制、分析,着实推动公司的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实现数出一方,共同使用,各级管理者可以实时、动态地获取所需的信息,支持决策,会计信息数据的处理也由微观逐步转变为宏观数据运作。公司可以利用基于信息化的财务软件(管控、SAP)对所有分公司及子公司实现集中记账、远程报账、远程审计和集中资金调配等处理。集团公司本部相关部门可以对数据进行及时的获取、处理和分析,使公司实现决策化、业务智能化,并能充分利用集团内部信息资源,实现真正的信息共享。

三、行业内财务管控与业务前端一体化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物资采购一体化系统

一是将供应商、物资供应部门及最终使用者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即供应链。它主要是由采购(物)流、信息流及资金流三部分构成。在ERP环境下,信息流是核心,物流是保障,而资金流则是实现的手段。三者之间的有效互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同步处理模型。在此环境下,物资供应部门和财务部门能随时掌握库存情况,防止库存积压,从而降低库存成本,帮助实现零库存的目标。同时及时反馈信息,与财务系统协同工作,自动完成供需协调,实现供应链的无缝连接。二是依托财务信息化固化的会计科目(包括总账科目和明细账科目)及会计科目上的借贷关系。通过物资供应部门录入采购信息(一般包括采购入库、出库、发票信息),实时生成会计凭证,实现财务管控与业务前端数据的集成。三是通过基础信息的录入,实现数据共享,财务与物资供应部门可随时查询供应商付款欠款信息、订单信息、合同信息。对于应付账款的处理,在输入发票的同时系统能够自动检查有关的采购单和收货单,进行三方匹配,保证基础信息无误,以防出现收款单位与供应商不一致的情况发生。四是财务人员根据物资采购人员输入基础信息,再根据接收到的发票通过发票校验模块进行发票校验,将所采购的商品根据物资目录准确分类计入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及生产维护中,最终准确地形成会计凭证,进行相应地挂账处理。

(二)营销一体化信息系统

一是构建95598互动服务平台和一体化交费接入平台,为提升供电服务能力提供技术手段,客户可以通过95598互动服务网站,办理电费查询和交纳、网上业务办理、服务监督、用电服务等多种业务,满足了客户多方面的需要;二是建设基于GIS公共应用平台和统一电网模型的营销GIS可视化平台,为供电方案制定、故障抢修、有序用电管理等提供支撑;三是整合配电、调度、财务等相关数据,购建“购、供、销”一体化购售电电力市场交易运营系统平台,集成应收电费、实收电费及业务分类汇总,协同营销电费账务与财务电费账务工作,保证营销系统与财务应用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和实效性,彻底消除手工凭证。

(三)生产一体化信息系统

一是优化生产技改、维修项目管理流程,建设固定资产与设备信息集成联动系统,实现设备实物与资产价值联动管理;二是应用PMS系统,将设备权限与业务权限分两条线进行管理,建设输、变、配专业设备台账,对工作票、操作票进行流程管理,对试验数据、运行记录等进行规范化、流程化管理,建立起了真实、翔实的数据体系和闭环管理的应用系统;三是依托生产管理系统信息平台,实现无功电压管理、社会化资源管理、技术监督管理、状态检修管理等的全面应用。通过项目构造器,查看工程项目WBS结构及预算下达情况,据以列支相关费用,并对项目整体财务状况进行了解,月末运行单个项目/集中项目结算,将计入项目成本的款项结转至在建工程。

(四)工程建设一体化信息系统

公司依托ERP中的基建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将工程管理延伸到业务源头,围绕基建计划信息集成、项目进度信息集成及电子文档标准化三个方面展开,实现基建业务全面覆盖,系统可以实时反映工程立项及概算批复状况,实现对工程项目信息流、资金流、业务流的集约化管理,从项目规划、设计、建设到价值确认实现全方位管理,对防范风险起到显著作用。

(五)财务协同一体化信息系统

在集团公司系统内,设置凭证协同规则,利用协同平台。对于关联交易,由开发票方发起协同单据,付款方确认,双方的会计凭证与抵消凭证同步生成,实现业务同步。同时严格限制关联交易只能在协同平台处理。这样凭证协同平台就把事后对账变为事前控制,极大地提升了抵消数据的准确性。能更好地满足合并报表编制的需要,同时通过凭证关口前移,提高集中核算质量。为最终实现“一键式”财务报表编制模式。

篇(3)

一、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仅凭传统形式的资源整合是不够的,也是不经济的。于是以核心能力为形式的,企业内部跨地区、跨行业的资源优化整合的生产模式——生产系统一体化集成,成为制造企业的现实选择。

二、 生产系统一体化集成决策的指导思想

本文的研究是从生产系统一体化集成程度与结构确定的角度展开的,其基本思想是,当把企业生产系统一体化集成的各种具体形式作为一体化程度与结构来选择时,受利润最大化驱使的企业,其选择的目的是为了尽量增大选择所产生的收益,尽量减少选择所带来的交易成本,选择受制于5个外生变量,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企业,这些外生变量所起的约束作用不同,因而会有不同的选择。在本文的内容中,交易成本理论也是重要的分析工具。

三、 生产系统一体化集成组织形式的选择

1. 生产系统一体化集成类型的划分。

(1)生产系统一体化集成程度的类型划分。一家企业可以选择最有竞争力的地区完成从R&D到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在跨地区进行价值增值活动时,企业需要确定相应的一体化集成程度与结构。①独立子公司形式。独立子公司型是指独立的子公司或分属多地的子公司针对单一母公司或母公司地区进行生产,母公司给子公司以高度的自主权,子公司对自己价值链上的行为负责,母、子公司之间联系主要表现为财务流量,即母公司的资本流向子公司、子公司的利润流向母公司。②简单一体化形式。简单一体化形式是指企业主要通过外源来组织自己的生产活动,一些活动在母公司进行,并与在别处所进行的工作(如装配、销售等)联系起来。在这种形式下,作为外部资源利用承担者的子公司无法独立存在,在一些关键活动中,它们必须依赖母公司,而母公司也在总价值链的某些方面依赖子公司。母公司对子公司采取紧密、简单控制,主要战略决策集中制定,母、子公司的联系以物品流量为主。外部资源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公司在特定零部件生产中的成本优势。③复合一体化形式。复合一体化是指企业的一体化生产可发生在价值增值链构成的任何一点上。在复合一体化形式下,企业将生产和销售等活动按最有利区位进行分布,企业可根据自己的整体发展目标,将公司的任何职能安排在任何地方;只要需要,企业可以将自己的生产安排在不同的地区,形成跨地区的产品生产线。在任一地方运作的任一子公司都能独立地与其它子公司一起为企业行使职能,从而形成一个职能一体化的网络。这种形式表明了整个价值链跨地区的“解构”。此时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存在大量部件、产品、资源、信息的流动,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加强。企业的复合一体化使全球经济联系愈加紧密。

(2)生产系统一体化集成结构的类型划分。从生产系统一体化集成的角度出发,对应前述一体化集成程度的三种类型,将生产系统一体化集成的结构也分为三种:自治型结构、区域有限协调型结构、网络型结构。①自治型结构:是指企业各子公司之间基本上没有横向联系,母、子公司之间靠等级制度来维系,信息联系是单向的。②区域有限协调型结构:是指职能联系局限于企业一体化生产体系的某个部分,母、子公司之间的信息联系是双向的,但等级制仍然是基本的结构特征。③网络型结构:是指职能联系发生于企业的整个体系之中,而不是仅指其中的某一部分,资源、信息流动同时呈纵向、横向两个方面。网络结构缩短了信息的流程,保证了信息共享,有利于各子公司经营决策的协调和合作,更重要的是网络结构减少了中心、减少了等级,调动了网络中各节点的优势。网络结构能否正常运作,依赖于网络中各节点的素质、相互理解及先进信息技术的采用,还依赖于各地经济的制度环境等。

2. 生产系统一体化集成形式的选择。本文将一体化集成形式的选择分为两个层面来予以研究:一是一体化程度的确定;二是与该一体化程度相对应的结构的选择。

(1)生产系统一体化集成程度的选择。生产系统一体化集成程度选择作为内生变量,受制于五组外生约束变量:①A1—市场规模和竞争程度。制约生产系统一体化集成程度选择的第一组外生变量是市场规模和竞争程度。很显然,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企业会更愿意采用一体化集成程度高的形式,故当因为需求类型差异而导致市场分割时,最好采用独立子公司形式;当各国市场需求结构趋同时,宜采用复合一体化类型。因此竞争程度越激烈,企业越可能采用一体化集成程度高的形式。②A2—市场全球化的范围和程度。市场全球化的范围与程度从宏观的制度安排上影响生产系统一体化集成程度的选择,为企业在更大地理范围以及更频繁的资源与信息流动中进行价值链各环节活动的区位配置提供了制度安排上的可能。一体化集成程度越高,生产系统一体化集成体系内资源、信息的流动越频繁,要求市场全球化的程度越高。譬如,当某地的市场进入壁垒很高时,宜选择独立子公司;反之,则应选择复合一体化形式。③A3—信息与通讯技术。信息与通讯技术为不同一体化集成程度的选择提供了实现的技术保证,若企业不具备现代先进的信息与通讯技术,则无法选择复合一体化形式,因为先进的通信技术是生产系统内部一体化体系内各实体跨区域协调的必要条件。④A4—企业的所有权优势。企业的所有权优势是生产系统一体化集成程度选择的又一影响因素。主要指一国企业能够拥有或获得的其它企业所没有或无法获得的资产及其所有权,它既包括有形资产,如对原材料产地的垄断、拥有某种经营和生产技能的劳动力等;也包括无形资产,如某种特殊的生产专利或技术、组织与经营管理经验、商标权和在金融市场上的筹资地位等等。所有权优势越大,则企业对资源进行区位配置的能力越大,越能采用一体化集成程度更高的形式。⑤A5—其他变量。其他变量主要包括对竞争对手相关信息的掌握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生产系统一体化集成形式的选择问题中关于一体化程度选择的结论,即:当因市场需求及人均收入差异而使市场规模受到限制,当信息与通讯技术落后,当市场全球化程度低时,宜选择独立子公司形式;在市场需求增加导致市场规模增大以及市场竞争激化的条件下,当信息与通讯技术和市场全球化为企业进行价值链各环节的区位配置提供了技术上、制度安排上的可能性时,企业可选择简单一体化或复合一体化形式,具体选择哪一种形式,还取决于企业自身所有权优势的大小及信息与通讯技术水平、市场全球化程度。

(2)生产系统一体化集成结构的选择。对生产系统一体化集成结构的选择实际上是在一定一体化集成程度下,对组织企业生产体系的内部市场活动的结构形式进行选择。结构选择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一体化程度并尽量使内部交易成本最小。我们用内部交易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将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内部交易频率作为基本的分析工具。①资产专用性,是指生产系统一体化集成体系中各独立实体之间在物质资产、技术、知识及人力资产等方面的特殊性及其协同性,它既包括了有形资产方面,又包括了无形资产方面。②不确定性,有外生的不确定性和内生的不确定性。在生产系统一体化集成体系中,假定不考虑其他的不确定,内部交易的不确定性主要受信息与通讯技术和市场全球化的影响。③内部交易频度,包括生产系统一体化体系中各实体间的一切有形与无形流动的频率,如中间产品贸易、职能联系等。

综合以上对描述内部交易的三个要素的认识,我们可以给出生产系统一体化集成结构选择的一个模型,见表1。

由表1可知,当资产专用性小、内部交易不确定性大且内部交易频率小时,应选用自治型结构;当资产专用性较大、内部交易不确定性较大、内部交易频度较高时,应采用区域有限协调型结构;而当资产专用性大、内部交易频率高且内部交易不确定性小时,宜选用网络型结构。这个结论具有一般性,企业可根据自身体系中这3个描述内部交易性质的基本要素的状态来决定选择何种结构,这里对企业结构的分析是以内部交易为基本分析单元的,这其中的含义是,对生产系统一体化程度的选择并非一定要覆盖企业一体化生产体系的整个价值链,可使其中有些内部交易活动一体化程度更高,而另一些则不然,选择的基准是对内部交易性质的把握。

四、 结论

由于生产系统一体化集成组织形式的选择是企业管理系统建立的基础,一体化集成形式的选择对企业的经营绩效有着重要影响,故对于缺乏经验的企业,如何管理分支机构、如何使整个体系协调运转,首要解决的问题便是确定生产系统一体化集成的程度与结构。因此本文研究生产系统一体化集成组织形式的演进、研究各种形式的一体化集成实现应具备的条件,对企业的经营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预算;财务;一体化;信息;建设

1预算管理定义概述

预算管理是指对企业的业务预算、资本性支出预算、筹资预算及财务预算等进行管理.业务预算是指企业基本业务活动的预算,它因不同业务类型而异.资本预算是对企业的长期投资业务及其他筹资业务进行费用预估的工作,具体包括资本支出预算和一次性专门业务预算等.筹资预算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资金来源进行预测和规划,具体包括长短期借款、应收款和股票和债权发行等;财务预算则综合反映了各项业务对企业现金流量和经营成果的影响,从而有效地规划企业的现金流量和经营成果.预算管理的环节主要包括:

(1)预算编制,是以预算目标为依据,对预算总目标的具体的量化处理;

(2)预算审批,即根据企业的具体业务流程,将预算申请提交给具有审批权限的工作人员进行审核和批准;

(3)预算执行,是各级预算负责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并通过各项调控和人的主动性努力完成预算目标,是预算的具体实施和预算控制的核心环节;

(4)预算调控,是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日常控制职能;

(5)预算评价,对预算结果进行评估等.

2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2.1预算管理系统较为独立,未与其他系统相协调

当前,大多数企业已经开始实施了企业资源计划,在企业各个部门开始实施ERP系统管理.但ERP系统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企业在运用ERP系统对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系统、财务系统、生产系统、销售系统等进行关联与整合时,却缺少了与预算管理系统的有效结合,使得预算管理系统没有有效发挥其作为企业目标计划和战略实施及内部控制的重要管理作用.

2.2预算管理系统缺乏信息化技术支持

预算业务的控制分布于预算编制、审批、执行与评价等各个阶段,企业在执行预算业务的过程中,往往缺乏相关的信息化技术支持,使得预算管理在整个流程中明显存在短板.主要表现在:

(1)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分析.企业的主要做法往往是综合过往的预算数据及当月的预支出情况,而未进行科学的模型计算.

(2)审批过程过于主观.企业对预算的审批主要是根据业务流程给予相应的负责人进行审批,缺乏相应的技术审核,即对不符合要求的审批内容通过信息系统予以指正与驳回等.

(3)评价控制能力弱化.预算的评价控制主要集中在经济活动发生之后,这样易导致经济活动事项与预算执行环节中状态的信息不对称,致使预算的约束能力弱化,无法有效地发挥预算控制成本、防范财务风险等相关作用.

2.3预算管理未覆盖企业全部运营经济活动

目前,大部分企业的财务预算控制主要集中在企业的收支预算中,而没有覆盖企业全部的经济活动.企业要提高预算控制成本和防范财务风险等能力,必须将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纳入全面预算管理.但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存在一些不确定性项目,使得其支出与收入数据也存在一定的变动性,在进行年度预算编制时,无法进行准确预测,故这类领域的数据预测往往变成预算控制的盲区.如纵向的科研经费、在建工程、新研制产品的销售收入、捐赠收入等,均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高发区.

3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解决方案

3.1整合对接办公自动化,与其他系统相协调

要构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必须以预算管理为核心,以ERP信息系统为基础,通过ERP专业技术人员对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将企业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系统、预算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销售系统、生产系统等协同平台系统进行相互关联,同时对采购、基建、科研、捐赠、费用报销等业务的审批权进行严格规定.让财务部门在进行预算审核时,能够通过相互关联的其他部门的相关信息,来准确判断预算的有效性与科学性,进而使预算能够真正起到实现企业目标计划和战略实施及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

3.2加强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

加强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除了对预算管理从有纸化办公转变为无纸化办公外,还需精细化预算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首先,详细分析企业所需参与预算的全部经济活动,根据不同的经济活动,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及科学的理论知识设计相关预算模型,再利用相关预算模型进行不同经济活动的收支预测,确保预算数据的科学性及有效性.其次,利用信息技术建立预算审批系统.即根据相关联的部门信息,确定相关预算金额的最大化数据,再根据业务流程确定相关负责人的审批权限,对不符合标准的预算申请,审批系统在审核后予以驳回并要求相关人员进行再次修改,直至达到相关标准后,审批权限才予以开通,确保预算审批的权威性及严格性.最后,科学设计预算评价系统,整个预算管理的评价功能需贯穿预算执行的各个环节,及时堵住预算执行过程中所存在的漏洞,避免超预算行为,对违反预算管理相关制度的行为进行严格的责任追究,进而强化预算管理的约束能力.

3.3将预算管理覆盖企业全部经济活动

企业的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有可能产生财务风险.而预算管理的重要目的是控制企业成本、防范财务风险,确保企业的目标和战略顺利实现.在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中,如果需要将预算管理覆盖企业的全部经济活动,则需要考虑一些难以准确进行收支预测的项目.对于这种项目,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应积极建立风险防控系统,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和岗位管理职责以及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等,通过建立全面的风险防控体系,来降低预算管理难以控制的领域.

4预算管控下的财务管理一体化建设内容

4.1预算维度设计

企业预算管理相关工作人员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并结合预算管理制度,设计合理的预算管理维度.维度内容包括:预算管理岗位职责、预算管理制度、基于信息系统的预算管理流程;预算管理工具;业务表单和管理方案.并将此维度贯穿在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评价、调整等全过程,做到预算动态化管理,及时控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超预算及其他违反制度等行为.

4.2建立费用控制平台

以预算管理为核心,以资金管控为主线,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费用控制平台,并将此平台与员工日常办公系统相连接,让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能够轻松便捷地用日常办公系统登录密码进行登录.同时,对预算申请流程及审批权限进行统一,确保预算全过程能在内部控制环境下严格执行.

4.3实现预算动态监控预算监控系统

能够实现对费用申请及执行过程的实时监控,实时分析,对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所遇到的预算超支情况及已超支但必须进行费用支出情况,系统一方面可以进行实时提醒及相应地干预费用的支出,另一方面能够科学地判断已超支预算是否有权限能够继续进行费用支出及及时对相应预算进行调整,并在系统中保持调整痕迹,以便预算的评价工作有据可依.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预算管理是企业控制成本、防范财务风险的有效手段,但当前存在诸多企业在预算管理方面控制不严,预算约束力弱化等现象.这使得预算管理常常流于形式,对超预算行为无法进行有效地控制.只有将预算管理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相互关联,将预算管理透明公开,采用科学分析和信息技术对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评价等过程进行实时、动态和严格的控制,对不符合预算标准的行为不予相应审批权限及执行权限,才能切实保障预算管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吴丹枫,王琪.以预算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一体化信息建设[J].中国卫生经济,2016,(03):89G90.

[2]李开军.我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应用研究—现状、问题及对策[D].武汉:武汉大学,2005.

篇(5)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3(c)--0077--02

国民经济核算是把国民经济作为整体,利用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数量关系进行系统、完整、统一的核算,它是宏观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的基础。要建立市场经济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关键是要解决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问题。新时期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两大组成部分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实现两者一体化的呼声渐强。但一直以来,在实际工作中这两种核算体系之间不协调和各自为政的状况使得资源不能共享,无论会计核算还是统计核算不能发挥应有作用,造成了企业经营管理的诸多不便。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需要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一体化。笔者将从两者的现状出发,探析统计会计―体化的途径,提出合理建议。

一、统计核算工作与会计核算工作各自的特点

(一)统计核算工作的特点。统计核算是通过对经营活动各种数量关系的研究,对客观现象的大量调查和统计,运用科学的方法掌握事物的总体特征,推算事物发展的总体概貌,揭示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其特点是:1 在统计对象上。统计核算的对象是宏观经济活动既包括实物核算也包括资金核算,从总体、宏观的角度来观察现象的资金运动以及实物运动、技术经济、人、财、物资源、社会政治环境等,并运用统计指标对各种总体、宏观的经济活动的某一方面或其规模、速度、效率等进行反映、评价,为各种总体、宏观经济分析、政策制定服务。2 在核算原则上。统计核算则是按生产原则以及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劳动消耗量,除了按货币为计量单位外,还要以劳动消耗量、实物消耗量为计量单位,从实物和价值两种形态上评价经营活动过程及成果。

(二)会计核算工作的特点。会计核算是指会计人员根据会计事项,将发生的每笔经济业务,取得或编制会计凭证,并将其数据采用记帐方式记入有关帐簿,定期根据帐簿编制会计报表。其特点是:1 在核算口径上、价格上,以实际价格为表示。会计核算的销售收入是以取得价款或索取价款的凭证为依据,并以实际价格为标示。对未出售的商品,会计核算按成本计算。2 在核算对象上,以微观的经济业务为对象。会计核算以微观的经济业务为对象,着重于经营活动过程中资金运动的财务状况,并通过会计报表为公众提供其资金运作情况。其目的是准确、及时、完整地记载经营活动的结果,分析检查、监督财务计划执行情况以及资金运转情况。3 在核算原则上。会计核算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计算经营活动的结果,并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以价值形式反映经营活动过程和成果。以及按照支出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JI生支出原则。

二、统计核算、会计核算工作现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统计核算工作与会计核算工作自成体系,造成数据不一,多重复劳动,各自的效能得不到更好的发挥,进而影响到企业经济核算和管理。两者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会计与统计各自为政,缺少信息沟通。因会计核算工作与统计核算工作的职责的差异、体系的不同。双方都使用自己的一套计量方法和指标体系进行收集、整理、汇总数据。会计工作的性质要求数据信息具有可信性、准确性。因而会计人员轻易不会采纳其他渠道的统计信息,使财务运行状况成为纯数据表,以致缺乏可比性。现行的统计工作隶属于国家统计局管理,会计工作隶属于财政部门,各部门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根据自身的工作需要进行相应核算,造成核算指标口径不一致。部门之间的利益也会限制相互之间的协调统一,并最终影响到核算信息的沟通与传递。2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工作方法的差异对协调性有影响。在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工作原则上,会计核算按责权发生制原则即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原则以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为基础认定生产和经营的最终结果。统计核算是按生产原则和责权发生原则来计算和评价生产经营成果并核算劳动费用。如在计算生产经营成果时,会计核算是按实际销售价格进行计算的,而统计核算则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统计核算对本期生产未出售产品,按出厂价计算,会计核算则按成本价计算。统计核算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自制设备、大修理作业、定货者来料加工的原料价值都计算产值,而会计核算则不将其作为销售收入。在会计、统计在核算的方法上,会计核算是通过设置科目,填制审核会计凭证,采取复式记账的方式,对每一项业务加以登记、分类并进行成本核算。统计核算则是对经营活动通过大量观察,运用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动态数列分析法、统计指数法等来推断事物总体特征及发展的总体趋势,进而揭示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国民经济核算采用的复式记账法和账户体系都是微观会计的方法。3 缺少会计、统计核算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大部分基层会计人员缺乏统计知识、统计的综合能力,提供的财务分析报告停留在简单的算术计算上,缺乏深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无法将统计分析手段运用于财务分析报告之中以提供市场风险、财务风险、收益风险等指标分析和作出财务预测、决策。同时基层统计人员对会计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会计职能上,不了解账户内涵,无法将会计资料汇总成为可用的统计指标,造成基层大量的信息资源流失,也造成人力物力的重复浪费。复合型人才的缺乏也给会计、统计的协调统一带来了难度。

三、协调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途径和建议

1 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会计统计核算的复合型人才。人才是实行会计统计核算一体化的关键。在高速发展的经济时代,企业经济的管理和发展要求财务报表分析不能仅停留在简单的算术计算上,会计和统计核算不仅要提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基本指标分析,还要更有效、更系统地把统计分析手段运用于财务分析报告之中,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分析报告,提供市场风险、财务风险、收益风险等指标分析来指导经济工作的方向。这都要求会计统计人员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自觉地进行相互交流和借鉴,成为掌握现代会计知识、统计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加快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可以通过教育部门在学校课程设置上加强统计与会计的结合,培养会统一体化人才;另一方面各级领导也要创造条件在部门之间建立合理的人才交换培养机制,对现有的统计、会计工作

人员要进行定期互补性培训、学习培训。使他们成为既懂会计,又掌握现代统计分析方法和电算化技术的信贷管理人才。

篇(6)

关键词 企业财务 财务业务一体化 协同 企业管理

一、财务业务一体化协同的内涵

财务业务一体化协同,划分为两个维度,一是财务与业务一体化,二是财务与业务协同,财务业务一体化是指利用网络、数据库、管理软件平台,将企业经营中三个主要的流程,即业务流程、财务流程、管理流程有机融合,将计算机的“事件驱动”概念引入流程设计,建立基于业务事件驱动的财务一体化信息处理流程,使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融为一体。财务业务一体化强调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数据共享和实现管理控制,而财务与业务协同强调的是财务与业务进行协调、协作,推动企业经营管理优化提升,实现1+1>2的整体效应。财务与业务协同是不同应用系统之间、不同数据资源之间、不同终端设备之间、不同应用情景之间、人与机器之间,乃至人与人之间的协同,它不只局限于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的集成共享信息处理范畴,而是一种贯穿于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管理理念,更是一种团队协作的精神,它将使财务管理先进思想内化为企业经营管理核心理念,发挥财务与业务协作效应。

二、某集团公司财务业务一体化协同建设实例

某集团公司于2009年6月ERP系统全面上线,并且通过几年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初步建成了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系统集成体系,财务与业务在磕碰磨合中达到了初步协同,实现了数据共享,实时监控,为经营决策提供了全面的数据支持,降低了经营风险。

首先,实现财务系统与营销、计划、项目、设备、物资等业务环节的集成与应用,以业务流程为导向,利用自动凭证触发技术、业务多样化技术、引擎技术和联机事务处理技术,实现财务、业务信息协同处理,实时生成,数据信息实现数据的一方录入,多方使用,实现数据共享,打破了“信息孤岛”现象。

其次,在信息化集成技术应用基础上,财务管理控制前移至物资管理、项目管理、营销管理、设备管理等行业主要业务环节,初步实现了对业务前端的预算协同管理,资金协同管理,资产协同管理、购售电协同管理、物资储备定额协同管理和风险在线监控等,财务管理逐步融入业务环节,管理工作取得了实效。

第三,财务业务一体化协同流程标准化、规范化、透明化,实现了协同业务全流程在线监控,进一步完善了企业基础管理,增强业务过程控制的同时有效防范了经营风险。

第四,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得到全面更新和提升,企业决策支持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为管理者特别是中高层管理人员提供了多角度查询、统计和分析功能及手段

三、某集团公司财务业务一体化协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该集团公司财务业务一体化协同在一体化系统建设和协同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一体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深化、优化

1.首先是业务细分和管理精细化要求,财务凭证类型、凭证数量较以往剧增,财务人员会计核算手工处理量大量增加,基层财务人员仍疲于应付大量会计核算工作,自动凭证触发技术应用程度有限。其次是财务系统各模块关联数据一体化集成程度有限,预算管控仍通过财务人员手工配置方式实现,在降低效率同时弱化了管控力度,财务对前端业务协同的管控手段有限。

2.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数据集成应用深度不够。一是部分重要经济业务尚未实现与财务数据集成应用;二是业务系统对接功能无法完全满足财务管理需求;是财务业务一体化集成数据对企业决策支持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缺少对多方采集数据的综合应用和决策模型,部分一体化数据沦为摆设。

(二)财务与业务协同度较为薄弱

1.财务与业务协同参与人员未树立财务业务一体化协同意识。一方面是是财务人员本身财务管理意识薄弱。其管理触角没有真正延伸到前端各个业务部门,对财务人员从信息处理者转变为业务管理者角色认识不够,参与、制定和实施整个业务处理的意识不够;另一方面是业务部门关键岗位人员缺乏财务业务协同意识,对许多财务业务一体化协同事项消极应对,反而导致了效率低下和经营风险层出不穷。

2.财务与业务协同缺乏配套完善的协同管理制度、标准,财务与业务管理流程不协同,不一致。存在“两张皮”情况:财务管理流程与业务管理流程两者不同步严重降低了业务效率,同时业务重复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和矛盾。

四、创新财务业务一体化协同建设的几个主要方面

通过以上分析,财务业务一体化协同工作应立足于一体化和协同两个维度,遵循简单、务实、高效原则、成本与效益衡量原则以及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创新财务运行的体制机制,横向上深化财务与业务的融合,纵向上优化各级财务机构的职责界面,增强业务一体化财务管控能力。

(二)做好一体化信息系统集成建设规划,推进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的一体化有效融合

(三)加强培训,转变观念,通过业务流程重组和制度标准规范,实现财务流程与业务流程的双向作用,加强财务与业务协同度。

在财务业务一体化协同工作中,一体化是基础,而协同才是关键,必须在一体化信息处理完备的前提下,坚持简单、务实、高效原则,充分衡量成本效益,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处理财务与业务协同关系,才能发挥协同效应,实践企业战略,并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篇(7)

按照省财政厅关于推进县乡财政一体化管理的指导意见,采取充分发挥我镇财政职能作用,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制度化、规范化,使财政管理规范化工作适应新要求。

主要内容

(一)业务管理一体化。

1、各项工作业务按照县局的规定和指导意见进行,业务数据按规定及时整理归档并妥善保管,以备县局随时查看,掌握我镇各项业务进展情况。

2、按照县局对财政资金使用审批程序的规定,我所结合本镇实情制定了《万安镇财务审批制度》、《万安镇村组资金收支管理制度》,严格票据管理,坚持以票据管费,票款同行。建立《票据领、销、存登记薄》,健全按月定期结报核销制度,每月与县局核对票据及款项入库情况。

3、涉农补助资金发放工作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严格按照县局规范流程,使用县局统一的操作平台,实现信息通达,资源共享,使县局通过操作平台能够准确了解我镇财政所业务进行情况。

(二)资金监管一体化。

1、建章立制,规范监管。建立与县局的信息沟通机制,按照《休宁县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暂行)办法》,我镇对财政预算分配、财务支出、一事一议奖补、涉农补贴、政府采购、民生工程、村级三资等方面的严格标准,我镇对专项资金支付和工程项目施工进度实行动态管理。对立项、审批等资料分项目建立《项目管理资料》,加强项目资料的归集和整理。

2、实行公开公示制。工程类资金,实行公开招投标,实行报账制;补贴类资金,严格按发放程序和操作规定及时在规定场所进行公开公示,公示不少于七天,实行“一卡制”发放。并做好公示影像等资料的归档工作。

3、检查巡查。每项财政资金均实行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抽查巡查工作。

4、建立资金监管台账。按照资金监管的要求,对所有财政性资金进行分类整理,分别建立资金监管台帐,对每项资金的“收、拨、用”实行严格的动态管理

(三)队伍建设一体化。

1、建立健全岗位职责体系和考核激励机制,合理配置人员岗位,实行轮岗交流制。

2、积极参加县局组织的各种业务培训活动,并利用休息时间深入基层,走村入户,能真正的深入人民群众,和群众做朋友,提高服务群众水平。

3、加强廉政教育,加强纪律约束,加强廉洁自律,培养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

(四)信息系统一体化。

我镇现已使用县局统一的财政资金信息化管理软件操作系统、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系统,并按照县局统一培训安排专人操作,并按要求,已全面开展农户基础信息采集和“一卡通”管理发放软件升级工作,努力为县乡财政一体作技术准备。

(五)为民服务一体化。

1、建设规范化服务大厅。我镇财政服务大厅是按省厅规范化财政所标准建设的,并荣获省规范化财政所称号;大厅内“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操作流程图、家电及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流程图、新农合报销业务流程图以及财政所相关制度和人员岗位等进行公开公示,使老百姓一目了然;根据阳光村务的要求,我所在大厅内放置财政资金监管台账专柜并设立一台村级三资查询机,让涉农补贴资金发放、村级三资透明公开,接受群众对村级三资的监督。财政服务大厅真正成为规范、有序、高效、整洁、便民的服务场所。

2、财政大厅设立惠农资金补贴窗口、家电摩托车汽车下乡补贴窗口、“三资”窗口及群众来访等窗口,有效提升各窗口的服务质量。设立来访群众登记表和意见薄,定期总结经验,提高为民服务水平。财政大厅实行首问责任制,切实为群众解决来访问题。

3、财政大厅设立一块大屏幕,用来宣传惠民政策,也能让群众直接查询涉农补助资金“一卡通”发放信息、各村民生工程实施情况等,实现对外服务的标准化、一体化。

工作要求

(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为积极地推进我镇县乡财政一体化管理工作,成立我镇推进县乡财政一体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篇(8)

是什么导致客户不满意

记者随机抽查了身边同事对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的客服呼叫中心服务的满意度,结果显示80%的人是不满意的,电话录音流程过于复杂,等待时间过长,人工也不能有效解决问题,是大家比较集中的意见。

为什么金融企业的客服呼叫中心的满意度会这么低,其在建设和应用中出了什么问题?

从以往金融机构呼叫中心的建设来看,由于网络结构、接入方式和软件系统的不同,造成了目前一家金融机构的呼叫中心会有多种语音卡,系统很难实现统一。PBX(Private Branh Exchange,专用分局交换机,即集团电话)、IVR(Interactive Voice Response,交互语音应答系统)等多种系统版本造成呼叫中心开发接口不统一,集成难度大,系统扩容、版本升级复杂,数据一致性不能保证等问题。

除了技术上的问题,在业务上对呼叫中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华保险客户服务部总经理刘琛表示,服务竞争越来越激烈、服务对象越来越复杂、公司业务发展变化越来越快、集中运营压力也越来越大都给公司呼叫中心的工作带来很大挑战。

由于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对服务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同行业间各公司不断加大资源整合,强化服务能力,呼叫中心必须在服务产品、服务响应、服务方式等方面加大投入与研究。随着外部客户、合作机构、内部客户(分公司、业务伙伴)数量迅速增长,呼叫中心必须从被动式服务向主动式、有选择的服务转变。随着业务创新、产品创新不断发展,以及呼叫中心自身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演进,呼叫中心的建设和管理面临巨大挑战。

走向一体化联络中心

远离客户对企业来说是一种自我放逐,随着业务流程外包趋势的发展,呼叫中心对于金融企业的作用越来越关键。如何才能搭建高效的客服平台呢?

在Aspect 2008年亚太地区的客户体验论坛(ACE)上,Aspect软件公司亚太及中东区产品与战略市场总监陈泽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金融企业的呼叫中心更需要的是能够实现一体化控制管理的联络中心,来统一通信、统一平台、统一管理和整合应用。

篇(9)

材料、销售、工资、固定资产、成本等各个核算子系统之间彼此分隔,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时性、一致性和系统性,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开发没有统一规划,而采用单项开发再通过凭证方式传递各种数据,不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各核算模块是彼此独立的孤岛。

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各核算子系统提供的信息只能满足财务部门的需要,而不能同时满足与财务部门相联系的人事、仓库等职能部门的需要,这主要是受最初会计软件开发中缺乏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及传统组织机构的制约。因此,目前的会计信息系统只能提供主体信息,不能提供与主体相关联的信息。

一、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概述

目前企业遇到很多困难、如销路不畅、资金周转困难,造成这些困难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现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缺陷也是造成这些困难的原因之一,尤其是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不能共享财务部门所提供的信息,就会造成结算拖延、应收款难以收回、坏帐损失加大、信用下降等弊端,如果要解决这些,就必须由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来完成。那么,什么是管理工体化信息系统呢?即实现了管理信息系统中各子系统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它是一个能够覆盖企业的全部业务,体现当代先进管理思想,采用最新信息技术,为各级管理职能部门及时提供管理上所需要信息的全面统一信息系统。一般包括供、产、销、人、财、物等子系统,通过系统集成技术,整合成一个并发操作、统一管理、数据共享的有机整体。其中每个子系统都按照本身特有的进行运作,完成本身特有的管理目标和任务,但同时各个子系统之间又要互相联系、互相支持、互相提供必要的管理信息。这样一来,会计信息系统成为企业一体化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使得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具有了核算到信息系统的完全功能。它不仅可以完成凭证录入、记帐、算帐和报帐等核算工作,而且还可以为企业各个部门进行服务。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不仅允许在使用过程中调阅其他部门的相关信息,而且增加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的功能,这为各部门顺利完成其职能提供了保证。在国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已从MRP到MRPⅡ再发展到ERP。MRP、MRPⅡ都是面向生产部门的,而ERP与MRP相比,扩展了管理信息集成范围,除财务、库存、分销的生产管理之外,还集成了企业的其他管理功能,如人力资源、质量管理、决策支持等功能。ERP是在MRP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尽管可以面向企业外部提供管理信息,但本质上依旧是面向生产部门的。现在的世界早已形成了买方市场,因此,开发以业务为中心的管理信息系统是上乘之选,不过我国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都比较落后,因此就要从低起点上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二、基于企业MIS的会计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概念图如下:

图1 管理信息系统

财务信息系统包括了会计和财务两部分,会计主要的任务是记帐,使资金的运作不发生差错,财务则更多关心如何运作好资金,使其产生效益。会计系统最成熟、最固定的部分是记帐,这部分几乎已经定型,各种企业几乎相同。目前会计主要涉及的是数据,根据这些可以产生一些综合数据报表如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但的会计已开始向财务延伸,涉及未来的数据,如获利能力计算,责任会计等。尽管当代会计系统已经相当成熟,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随着全球化,会计制度和会计信息系统仍会不断变化。会计信息系统只是财务信息系统的一部分,财务的总目标是最好的利用资金和剩余资金的最优投资。财务信息系统是为协助主管达到以上目标的计算机系统。财务信息系统概念模式如图2:

图2 财务信息系统

图2财务信息系统输入子系统中的内部审计子系统实际上也是会计功能。审计包括财务审计和运营审计。财务审计主要看公司的财务记录是否正确,帐、钱是否一致。调运营审计是审计财务手续是否完备。高效,它往往和信息系统的再设计联系在一起。运营审计一般应有信息系统分析员参加。财务情报子系统向股票持有者、财务社团以及政府机构提供信息,帮助了解公司经济环境,还从政府报告、期刊、网上数据库收集经济信息,以便分析经济形势。输出子系统是财务系统的主要系统、它们能帮助公司进行财务决策。资金管理子系统可以说是财务系统的最重要的子系统,它通过现金流分析,按照现金流人大于现金流出的标准进行调节以确保全年现金净流量的稳定。资金和证券管理也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用计算机模拟寻求最佳的资金来源,并处理多余资金的投资问题,确定合理的证券组合、投资组合等。财务控制子系统主要控制一些支出和控制一些企业性能的参数。

MIS的概念是发展的,最初设想MIS是一个单个的高度一体化的系统,它能处理所有的组织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高度一体化的单个系统显得过于复杂,并难以实现。MIS的概念转向各子系统的联合,按照总体计划、标准和程序,根据需要,开发和实现一个个子系统,MIS成了相关的信息系统的集合。对于企业来说管理信息系统只有优劣之分,不存在有无的问题。目前企业所拥有的管理信息系统通常只是一些子系统的简单集合,系统与系统之间往往相互独立,本文所倡导的就是将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子系统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即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随着对信息处理规律认识的逐步提高,人们提出更高级系统。直接支持决策的要求,从现实条件来看,将AIS进行扩张发展成为MIS是一条必由之路。

三、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的实现思路

(一)开发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的几种方式

在开发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时,首先要其数据来源,一般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来自凭证资料,为分析提供原始数据,第二类来自帐簿中的数据,第三类是财务部门之外的数据,前两类是财务处理的主要,在核算型的会计信息系统中可直接产生数据,而第三类数据来源复杂,与管理的各个方面密不可分,这使开发管理型财务软件的难度远远大于核算型财务软件。为获取这类数据,可采取以下几种不同方式:第一种是在其他业务部门拥有自己独立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情况下,解决好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接口,实现不同系统间的数据传递。第二种是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全面规划和整体设计,系统高度集成、数据完全共享,建成一个集业务管理、生产管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于一体的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财务只是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第三种是在原有财务核算软件的基础上,向其他业务部门扩展。

上述三种方式中,第一种方式要将原先各自独立开发的各个系统组合在一起,往往因接口过于复杂,在许多情况下比重新规划难度更大,一般很少采用这种方式。第二种和第三种方式的实质都是将会计核算信息系统全面提升为企业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它不仅实现了财务会计与管组会计的功能,而且集成了企业各个业务部门的管理功能。

从上讲,第二种方式最理想也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但在是否符合我国国情这一点上值得考虑。国外的管理一体化软件一般由财务系统、配销系统、生产制造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等构成,相对于国外软件这种以业务为中心的模式,我国开发商大都认为“财务是管理的中心”,这是与我国现阶段企业管理水平和计算机水平相联系的。国内财务软件一般由帐务处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与折旧管理、采购管理、存货管理、成本管理等系统组成,其范围起出了国外的财务软件,包含了业务系统中关于资金的核算,尚不具备真正的管理功能。我国的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管理系统相对独立,作为一个专门的系统,其普及和应用程度大大超过了其他管理软件。近年来,我国的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发展明显加快,有些企业按上述国外模式进行开发,结果是失败的多成功的少。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的管理水平太低,应用计算机管理的意识不强。而另有一些企业从财务部门起步,分级分步实施,从单一部门应用逐步向生产管理。物资管理、人事管理等部门扩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这是在企业管理模式不够规范、资金比较紧张、人员素质不够高的情况下,发展管理一体化的一条现实可行的道路。因为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都不可能像财务系统那样,占有整个企业70%左右的信息量、从资金的实物形态(产量、质量、物资、耗费等)到价值形态(利润成本收入)全面综合地反映了企业的概貌、严密地(数据之间有对应关系,报表之间有勾稽关系)、系统地(编码顺序系统、时间顺序系统、业务分类系统)记录企业的经营状况,而且财务部门有一套严格的控制制度,在企业管理水平普遍不高的情况下,财务部门提供的数据和管理相对来说是比较规范的。这是财务部门的软件普及应用程度大大高于其他业务管理部门的根本原因。正因如此,许多企业将计算机应用于管理是从财务部门开始的,在取得一定成效,积累一定经验后,企业很地要求与财务部门相关的其他部门运用计算机管理,从而实现整个企业的信息共享。对我国广大中小企业而言,还是采用第三种方式即在原有财务软件基础上向其他业务部门扩展的方式较为可靠。分系统、分阶段开发,一次性投资不会太大,完成每一阶段都能很快见到成效,这样既增强了使用者的信心,又积累了经验,使系统开发和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以财务管理为核心扩展的每一个子系统都必须保证与财务系统的联接和数据共享,避免出现子系统之间相互孤立的局面。其不足之处是系统间的联系可能不够紧密,信息流程不够合理,因为较多考虑适应企业现有管理水平,未能充分考虑利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所以。对那些管理水平高,计算机应用基础好,技术力量雄厚的大企业而言,可以采用第二种方式,建立以业务为中心的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更好地为提高经济效益和支持决策服务。

(二)开发管理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1.必须以完善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为基础财务核算数据是管理层分析、预测、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核算信息系统应能实现手工会计的全部职能,提供和输出完整的会计资料,能够方便提取数据供分析之用。在生成管理报表所需的数据中,有许多是对财务核算的帐证表数据加以分解之后才取得的。如果核算软件没有设计这方面的内容,当管理会计需要这些数据时,只能人工分解数据,再输入系统,造成同一数据两个人口的情况,了系统的效率和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因此,在设计核算信息.系统时,要求做得更深更细,将与经营业务管理要求有关的会计数据进行分类细化,充分考虑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的需求。

2.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接口

篇(10)

二、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意识方面

业财融合是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才开始应用于企业中,因此业财融合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比较高。而现实是一些企业对信息化技术的意识还比较薄弱,企业内信息传递渠道阻塞,业财融合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就难以在企业中发挥作用。还有一些企业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认为企业的财务数据具有严格保密性,在传递过程中受到繁琐程序的干扰,使企业进行项目决策或风险管控时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数据信息,也无法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做出最有效的判断。

(二)一体化融合方面

企业在建设业务财务一体化系统时,由于信息化基础薄弱或内部组织机构设置不够科学,导致业财一体化系统不全面、不严谨,进一步影响到企业财务会计的转型。一方面,信息系统更新不及时、基础设施环境差等都会影响业财一体化系统对业务完成各环节信息的及时获取和跟进;另一方面,管理层对执行层垂直管理的传统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下财务业务一体化的模式,垂直管理使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要经过中间层层的部门,极大地影响了信息传递的速度,财务部门难以及时处理分析数据,执行层各岗位间沟通不畅,管理层也不能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实时监督,不利于企业的运营。

(三)人员专业素养方面

业财一体化的管理模式给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传统的手工核算到智能化核算系统不仅需要会计人员具备专业的会计知识,还需要财会人员能够熟悉电脑操作,树立管理意识。但实际上很多企业的财务会计还停留在财务核算、编制报表的基础工作上,无法适应新型管理模式的需求,影响了财务业务一体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业务和财务一体化还需要业务相关人员能够具备一定的财务管理知识,而财务管理人员也有业务知识的储备,企业内部人员知识能力不足都会使业财一体化的实施难以达到预期标准和效果。

三、业财一体化下管理会计转型的准备工作

传统的核算型会计是对企业财务数据进行记录、计量和报告,主要针对历史数据信息的分析,而管理会计则侧重如何利用数据信息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因此管理会计必须具备管理职能,通过对历史数据、实际经济状况以及未来的预测方向向管理层提供决策建议,共同主导更科学的决策。在业财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下,管理会计不但要掌握全面的财务管理知识,还必须了解企业业务流程,并与数字化信息技术集合,从侧重于会计处理的工作方式转变为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财务管理方式。在这一基础上,管理会计要充分了解企业的财务管理相关制度,做好资源配置和风险防范工作,提高业务处理效率。为了适应业财一体化的新型管理方式,管理会计也要不断学习和储备知识技能,熟练计算机系统的操作方法,在事务中进行创新应用,将管理会计与业财一体化更紧密的结合。

四、构建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管理会计模式

(一)树立一体化转型意识

以信息技术作为业财融合和会计转型的支撑,对企业来说是一项重大的管理改革,涉及到企业的业务项目和企业的财务管理,还会辐射到企业的组织结构,可以说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个机遇。企业想要抓住这次变革机会,将风险转化为机遇,必须树立业财一体化的转型意识,结合实际情况将一些成功的经验更好地利用到实践中,保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外,企业还要在内部大力宣传业财一体化的思想,让基层员工也了解到业财一体化对企业的推动作用,并设置科学的管理流程,促进业财一体化在企业中的有效实施。

(二)促进企业财务管理职能的转型

财务风险作为企业主要风险之一,是企业完善管理职能的重要内容。因此,为了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企业可以将风险管理作为内部控制机制的主体,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风险进行预测、评估和防范,并采用一定的手段规避风险。其次,管理职能的转型还离不开财务导向作用,财务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心,不仅是财务部门这一个部门的工作,财务部门也不是独立于企业之外的部门,企业需要以财务创造价值为导向和目标,将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从财务部门中抽离出来。管理会计在这一过程中的任务就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风险内控,把握业务的获利点,发挥管理职能,实现经济价值目标。当然,在业务和财务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下,财务管理工作也需要业务部门与实际相结合,提出指导意见。同样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也不能再局限于对业务活动的事后监督,必须以创造价值为目标和导向,加强对业务流程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将有效的信息提取出来递交给业务部门的人员,为今后的业务开展提供科学的数据。最后,财务业务一体化模式下企业实现了财务共享,将传统的核算工作利用信息化技术解决,而财务会计也从以往的工作中脱离出来,参与到财务战略中,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与业财融合、财务战略共同构建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构建业务财务一体化下,管理会计的职能转型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搭建企业的财务职能,例如立足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制定科学的财务战略;或将信息转化为数据,将制度运用到实际中,推进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发展和成熟等。

(三)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

财务管理人员是业财融合和会计转型的主体,企业只有具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才能推进财务业务一体化模式的贯彻落实。因此,企业要定期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有针对性的建立财务管理人员上升通道,满足企业管理层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也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督促财务管理人员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现代化技术的操作水平,适应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和质量。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要建构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管理会计模式,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完善业财融合的信息化体系,加强业财融合在企业内部的宣传,并将财务会计人员从传统的财务核算工作中抽离出来,更好地发挥其管理职能,创造企业价值。企业有优良的人才储备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才能实现精细化发展模式,促进企业的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 财产法律关系 下一篇: 春冬火灾防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