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的特征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2 09:53:5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地域文化的特征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地域文化的特征

篇(1)

    “文化”一词的外延十分丰富,针对沈从文的文化研究也十分宽泛,包含了沈从文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地域文化特征(既有苗族文化本身的文化特质,又包括苗汉杂居状况下展现出的文化的丰富性)和作者自身及其作品中人物自觉不自觉的所体现出来的道家艺术精神。

    “凤凰情结”是沈从文创作的显着特征,也最能说明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杨义《沈从文的“凤凰情结”及其小说的文化特质》一文中强调了沈从文的“凤凰情结”这一文化意蕴。所谓“凤凰情结”,“一是指地理意义上的凤凰的放大,放大到湘西的民俗、山川风物,二是精神文化上的凤凰的放大,放大到楚文化的图腾崇拜、精神信仰。”[1]文章以《龙朱》为例,阐述了作品中独特的苗族文化因子以及在长期的苗汉杂居中,汉文化对苗文化的影响与渗透。《龙朱》具有一种神话氛围,但却又不完全脱离人间性,作者将白耳族苗人族长的儿子龙朱塑造成了“兽中之狮”,是对唱情歌的圣手。反映了苗族人唱歌求偶的独特方式,极具地方文化特色。但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在苗族的传统中,唱歌求偶以“四月八”为最盛,可作品中为我们描述的欢歌盛事却是中秋节,这无疑渗透了一些汉文化因子。因此,对“凤凰情结”的理解不易过于狭隘,杨义先生所指的地理意义上的凤凰情结不仅仅是指纯粹的湘西民俗或者苗族文化,更多的应该是指以湘西山川风物、民风民俗为主的苗族风情。“凤凰情结”更深一层的含义在于其精神文化特征。楚文化源远流长,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屈原作品中展现出来的带着美丽的忧愁、幽思陈郁的特点。因此,杨义先生认为“沈从文的小说比起废名作品中陶渊明式的闲适冲淡来,多了几分屈原《九歌》式的凄艳幽渺,其源盖出自他与楚文化的深刻的精神联系。”[2]另外,在图腾崇拜上和精神信仰上,沈从文也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在他看来,龙作为汉人的图腾,代表的是封建权威,而凤不然,人们对凤的应用更自由,它更亲近群众。

    沈从文的创作地域文化特征浓重,他笔下的自然美丽而纯净,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亦如自然般清纯、善良。一些研究者便试图从“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来解读沈从文的作品。其中,陈国恩《沈从文的湘西小说和道家艺术精神》比较具有代表性。文章认为,《边城》、《长河》、《三三》等篇什为我们展现了造化所具有的那份素朴的景观,正所谓钟灵毓秀,沈从文也极力塑造了具有人间性的、但现实中却又不太可能存在的生命形态,这其中就蕴含着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同时,陈国恩指出,这种“天人合一”永远只能是一种理想,他看到了在优雅的牧歌下还隐含着一丝悲凉,认为沈从文的作品在抒情的笔调下暗含了悲剧性因素,使悲哀化成了淡淡的哀愁和忧郁。且不论这其中是否与道家精神相吻合,但就其对沈从文作品特点的评价我是非常认同的。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读出他的确想要极力留住湘西人的纯粹、善良等一切美好的天性,这是湘西这片净土赋予这里人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但他同样意识到,这里除了翠翠、夭夭、三三,也出现了顺顺这样一类人,他清楚地知道湘西最终还是不可能躲避商业化的浸染,不会永远保存那份纯粹。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很少能看到喜剧性的完美结局,作品中的人物也或多或少带有悲剧因素(比如《豹子·媚金与那羊》的凄惨结局;单纯、善良的翠翠也只能与年迈的爷爷相依为伴,最终在无尽的等待中度日)。陈国恩先生认为沈从文笔下的这种阴差阳错、造化弄人的情境与道家的命运观有相似性。除此之外,他还从沈从文的艺术观中三个重要的范畴“童心”、“生命”和“神性”中阐述了沈从文的道家观点。他认为,沈从文推重童心的纯真,珍视生命的价值,认为“神即自然”,他的伦理观和审美趣味上这种回归自然、崇尚浑朴的倾向,就是他的创作浸透了道家艺术精神的重要表现。三个范畴分析得出,在沈从文的文学世界里这三个范畴原来都指向“自然”。但是,在论证生命的价值时候,陈国恩认为“生命是美丽的”“是凭生命自身的价值使萧萧免于被沉潭”,[1]但我却认为,萧萧不被沉潭并非出于对生命的敬畏而只是因为她生了男孩,这一现象的背后隐含的是文化的陋习。需要指出的是,陈国恩先生并不认为这些道家观点是沈从文刻意研习所得,而是受大自然熏陶,自然而然形成的独特的气质禀赋。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何尝不是一种“天人合一”的道家艺术精神。

    除了文化地域特征研究外,沈从文研究的角度还有很多,比如平行研究,现代性研究等,尤其是随着西方文学理论的深入传播,一些学者试图用更新的理论、更独特的视角去解读作家作品的做法是值得学习与借鉴的。多角度地解读是可以的,更是十分必要的,但无论采取何种解读方式都一定要基于作家创作本身,更要把握其创作的基调,并将创作还原到特定的历史时期,力求出新却不牵强,这样所得出的结论才是更具价值,也更趋于最本真的认识。

    参考文献:

篇(2)

贾平凹,土生土长的商州人,挥之不去的“商州情结”、“独行侠”的文学创作,使他成为当代文坛中极具创作个性而又最具争议的作家。20世纪80年代,在“文化寻根”的道路上,他以“文化本位”的审美价值取向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浓郁商州地域文化特色的“商州小说”。其中,《古堡》以商州独特自然风貌的描写、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挖掘、神秘巫风土俗的再现以及方言土语的运用等,成为“商州小说”中最具地域文化特征的代表作品之一。

一.独特的自然风貌

商州,位于陕西南部,地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衔接地带,“它偏远,却并不荒凉;它瘠贫,但异常美丽”[1],是贾平凹生活了近20年的故乡。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作家,故乡独特的自然风貌成了贾平凹小说创作的重要因子。在作品中,贾平凹“深情地把商州称作是‘美丽、富饶而充满着野情野味的神秘的地方’,这里的树细而高长,向着天空拥挤,炊烟也被拉成一条直线,山里的悬崖险峻处则树木皆怪、枝叶错综,白云忽聚忽散、幽幽冥冥,有水则晶莹似玻璃,清澈见底……”[2]在“商州小说”中只要是提及乡村,他都会对该村的自然风貌作如此相近的描绘。例如《古堡》一开篇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典型的商州山地风貌:“商州东南多峰,××村便在天峰、地峰、人峰之间。三峰鼎立,夹一条白花花的庄河蛇行,庄河转弯抹角,万般作弄,硬使一峰归陕,一峰归豫,一峰归鄂……”[3]作者通过寥寥数笔就勾画出小说故事发生的地域文化背景:故事发生地××村被三座山峰所包围,在客观上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环境,再通过三峰的不同归属我们便可以知道这是一个三省交界处的闭塞小山村。而处于峰顶的古堡更是极具山地险峻特点,还有那古堡道观中的九仙树,因其古老而被村民奉为该村的风脉神树。这里透过奇树、奇峰以及神秘古堡的描写,不但为我们展示了商州独特的自然风貌,而且从侧面烘托了故事发生的文化氛围。正因为如此封闭、落后的环境才会形成村民落后、愚昧的意识,也才会出现改革过程中变革与守旧的矛盾冲突。最为有趣的是作品中作者以“蛇形”来比喻故事发生地××村的地形,以经常有麝、狼、狐、野兔等动物出没来描写该村独具特色的“野味”。透过这样的的描绘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从另一个方面为我们传达出了与闭塞相对照的另一种文化信息:美丽富饶、人杰地灵。也只有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中,作品才会围绕小说的中心事件——开矿事件,最终塑造出张老大这个顺应时代的改革者形象。

可见,贾平凹笔下对自然风貌“原生态”的描绘,并不是一种文学创作的装饰或卖弄,相反,透过这些古朴甚至近乎纯粹的自然风貌呈现,它折射出的是饱含作家情感的商州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

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商州小说”中的地域文化与商州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商州,地处秦岭南麓,自古便是兵家的必争之地。早在战国时期,该地区便是秦国和楚国相互鏖战的常发地,后来秦国凭借商鞅变法而迅速强大之后,秦王将该地区赐封给商鞅作为其封地。《古堡》中对商州地区历史的描述主要依靠一部《史记·商君列传》,细读作品可以发现作者将整篇《商君列传》都穿了小说,除了首尾两章之外,其余各章都有所涉及。首先在第二章中便以道士之口将《商君列传》中商鞅入秦前的部分故事讲述给孩子们听;第三章中是老道士吟诵老《商君列传》,全引其中商殃入秦为秦孝公赏识这部分的原文;第四章中是导演听老道士给小道士讲商殃故事,同时陈述商鞅变法的道理;第五章基本上是翻译原文,即老道士给老二、光小讲述商较变法时制定的各种法则;第六章中是《商君列传》中商殃在变法时惩处不法贵族至商殃死前部分的摘要;第七章为孩子们在田野中嬉戏,学老道士说商殃故事。作品通过穿插商鞅变法的故事,不仅预示着张老大带领村民致富改革的艰难,还暗示了张老大最后的悲剧结局。总而言之,作者通过这一部分史料的穿插,不但延伸了作品的历史纵深感,而且还增强了作品深刻的文化意蕴。

三.神秘的巫风土俗

自古楚地多尚巫。从小深受荆楚巫风影响的贾平凹,在其“商州小说”创作中随处可见巫风土俗等神秘文化的影子。例如作者在《古堡》中就精心构建了几个展示原始民俗的场景:第四章第四节中为轰赶阴霉气而做的“红场子”。受“麝”怪的影响,村民一直认为应该给矿洞做“红场子”仪式。“第一个进洞子的人就脱了外衣,用锅煤黑、桃红色研成水,在背上、肚皮上画了青龙、玄虎、朱雀,额头上又画了太阳、月亮,再用红布包了头,紧了腰带,列队进去。立即,洞内一人呐喊,十人呐喊,喊的字句不清,其实也没有字句,一尽声嘶力竭。待到喊到时,锣鼓大作,唢呐齐鸣,那鞭炮就哔哔叭叭如炒豆一般。这时就见硝烟从洞口喷出来,声浪从洞口涌出来,小伙娃娃们就往洞里一窝蜂地钻,媳妇女子们却全捂了耳朵往后退,退不及,跌倒了,就有一只红鞋被人拾起,‘日’地一声从人头上飞过,落到场圈外去了……”[3]在挖矿前郑重、严肃地举行的“红场子”仪式明显是带有原始宗教文化色彩的。

《古堡》除了对“红场子”仪式有细致入微的描写外,第六章第二节对男人们在篝火边发狂般跳舞的描写更是具有奇幻性:“他们就跳起往日过会时祭神驱邪的巫舞。已经是寒冷的暮晚,他们全脱了身上的棉衣,甩掉了帽子和包头巾,将那些废纸撕了条子,一条一条贴在脸上,举着钎子、镢头绕篝火堆跑。皆横眉竖眼,皆龇牙咧嘴,似神鬼附身,如痴如疯。旁边的人就使劲敲打铁器,发出‘嗨!嗨!’吼声。……”[3]这段堪称神来之笔的描写,虽然在表现上虚妄成分较浓,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其与远古的宗教仪式舞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作者对神秘荆楚巫风的书写以及对原始民俗的再现,不但从侧面衬托出了现实社会中改革的艰难,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由此而深刻地揭示出了商州地域文化的当下意义。

四.方言土语的运用

在文学创作中,贾平凹始终认为“语言是第一的”,并主张“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新汉语写作”,其作品《古堡》乃至“商州小说”对方言土语的运用,不但“不土”,反而让人感到生动、活泼,更具有表现的张力。

“老大提了十板响炮,又将河南那边的一个自乐班请来,……说是要在矿洞‘红场子’哩。……”“红场子”是商州方言中的专有名词,表示当地的一种特殊习俗。这里作者把“专有名词”创造性地运用于小说创作中,不仅突出了小说的亲和力,而且还彰显了小说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

“乱跳乱叫的村人筋疲力尽地倒在地上,望着满天的星星,像是卸了套的牛,下了竿的猴,没了一丝力气。”这段话是作家从商州的顺口溜中演化而来的,“虽然不及文人的细腻,但它却刚健清新。”[4]

此外,《古堡》中方言土语的运用还体现在人物的言谈中。如“老大却狠狠地说:‘胡成精!后晌你去祖坟里,……’老二说:‘扛到这里来?干啥用场?’老大说:‘所有的洞都垮了,只有咱这个洞子还好……’老二惊得噎了半天,说道:‘你是疯了?……’老大:‘别人都穷着,你当着个财主,心里就安生吗?别人也能安生让你做财主吗?”中的“胡成精”“啥”,“洞子”,“噎”,“安生”等都是透着商州风味的地道方言。这些商州方言的运用,不但塑造出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而且还突显出了小说语言“本土化”的审美价值取向。

五.结语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中,不能不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气息。作家的创作必然渗入地域文化的因素,表现出地域性。贾平凹作为土生土长的商州人,其“商州小说”以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表达了他难以割舍的“商州情结”。从某种意义上讲,“商州情结”更是承载了他“文化寻根”的审美诉求。

参考文献:

[1]贾平凹.商州[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

[2]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篇(3)

任何空间设计都脱离不了“地域”背后各种内在或外在的自然约束力,室内设计同样如此。研究地域文化在室内空间中的批判性继承,将有助于地域文化与其他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和而不同”,有益于地域文化与现代技术之间的融合,有益于提升室内空间设计中的文化品位,为设计工作者打开灵感之门。

一、影响室内地域特征形成的要素

深入分析影响室内设计地域性特征形成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主要的方面:

(一)地域物质文化

建筑,是人类在自然界生存的庇护所,必然受到自然界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影响室内设计地域性特征形成的物质文化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自然资源、历史环境等多个方面,这是制约建筑设计最为直接的因素。首先,地形地貌是影响建筑形式和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生存空间区位和自然条件,不同的民族生存智慧,孕育着差别巨大的地域文化;其次,从气候条件来看,我国各地区民居为适应不同气候条件做出直接反映。如在降雨、降雪量大的地方,建筑屋顶坡度较大,以达到加快泄水和减少屋顶积雪的目的。再次,自然资源是影响建筑形式和室内装饰地域性特征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土质、水质等的差异,不同地域的自然资源也有所不同;最后,建筑的营建总是处于某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并受到该历史时期的技术状况、经济基础等的影响。建筑既是文化现象,又是商业现象,它不但受文化发展规律的支配,也受经济发展规律的支配。

(二)地域制度文化

相对于物质文化是自然存在或人类创造的有形环境而言,地域制度文化是由于人类活动而形成的无形环境,它是人为的、社会的、非自然的民族精神,包括家庭关系、等级制度、民俗民风等几个方面。首先,建筑的存在除了满足人类生理需求之外,也承载着调节、转换人与人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人际关系的作用。因受到不同的婚姻家庭类型、生育制度、社会习俗、生存技术手段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产生了特色鲜明的民居建筑制度文化。其次,在等级制度方面,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等级社会中,不同等级的建筑形式,其屋顶样、色彩装饰、方位朝向、建筑用材、群体组合等,几乎所有的细则都有明确的等级规定,让建筑成了传统礼制的象征与载体。再次,民俗民风是地域文化的主要部分,是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文化标志,如在侗族村寨的鼓楼建筑、北京四合院等,就是传统民俗文化的象征。最后,宗教信仰是历史上形成的意识形态,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精神风俗。世界上不同宗教的建筑有不同的风格,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也影响着几乎所有的宗教建筑。

(三)地域意识文化

我国的传统民居不仅传承着先民改造自然、争取更大生存自由的物质文化,展示着人类社会有序发展的制度文化,还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意识文化。传统民居通过对居住地地址的反复推敲,外形的精心设计,结构技术的琢磨等多方面做出努力,并注重意境之美、伦理之美、生态之美,一座建筑才产生了有情、有味的“美”。首先,意境是关系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哲思创构,集中体现出中国文化的高深意蕴。意境之美让人回味无穷,激发人们窥探其内部深层结构的欲望。民居建筑更超越了诗意和画意之外的美,它活生生地存在于人类的视野中,让人顿感建筑的愉悦。其次,尽管美的感受总是依附于事物的形而产生,但美的概念仍然在转义上被运用于道德。再次,生态美是充盈的生命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所展现出来的美,人类渴望回归自然,眷恋于大自然赐予的美丽景色,这是人类作为上帝造物的本性回归,是自我生命的和谐状态及与普遍的生命关联和交融的感悟和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始终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还逐渐萌生出一种生态的审美观念。

二、传统地域主义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比较

(一)传统地域主义:表现出其明显的局限性

20世纪以来,中国的“固有设计模式”正遭受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在面对该问题时,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对异域风情的盲目移植;二是民族(地域)形式的表象处理。当代中国建筑中的地域特色的自觉追求思想,更多地表现为对乡土建筑形式的当代借用。人们看到的始终是依附于建筑表面的装饰,容易导致在设计中产生只强调纯符号性、图案化的表面装饰,高档材料的堆砌,传统建筑残垣断壁的复制,传统建筑屋顶或构件的大小简化等肤浅历史文化现象。不可否认的是,脱离空间去看某些装饰元素,很多都是非常优秀的艺术品,甚至可称其为地域文化博物馆。这种现象源于思想上的闭关自守,排斥外来文化,坚守风格不放,对民族文化采取了狭隘的保护主义,也造成了落后于时代的必然结果。当传统地域形式的表象处理被运用到现代空间中时,那些所谓的华丽装饰无疑费时、费工又费钱,是浪费资源的浩大工程,其结果除了在短时间内造成震撼和轰动外,很容易被复制而失去特色,是经不起历史考验的。

(二)批判性地域主义:室内设计的发展方向

对地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认可,于是人们对室内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中,伴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如果我们的建筑师对于各自的地方文化缺乏明确认识,而不自觉、自尊、自新,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就有可能被冲淡、遗忘。因此,室内设计应植根于本土文化,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精髓,实现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并使其共生、共融,让设计作品充分展示出民族文化的特色。在现代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室内设计不仅要求功能布局合理舒适、使用材料绿色环保、施工工艺与时俱进,也更加注重营造空间精神功能。在纷繁复杂的外来文化和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相互碰撞过程中重新整合形成与时代相统一的审美情趣。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渗透范围广,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从室内空间的功能格局、装饰符号、装饰材料、家具、灯具、软装饰品,到自然界的声、光、电、水,以及人类的一切活动等,都可能成为营造室内空间传统文化氛围的重要元素。

三、室内设计中地域文化的批判性表达

(一)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表现原则

一是尊重传统、辩证继承的原则。地域文化是一个永恒发展着的文化体系,只是在一定时期内,某种形式相对稳定后才能形成传统。对待地域传统文化,应该看到它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笼统继承。在室内设计中,批判性的地域主义思想鼓励建立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对话,在满足现代人使用功能的舒适性前提下,在造型、色彩等形式上表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真正做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二是古为今用、意在创新。创新是一种技术手段,就是利用已有的资源创造新东西的手段,是对原有物种的改善和提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传统文化的现代继承和创新一直是人们谈论的焦点,在设计中继承传统和体现地域特色,不是简单地模仿和抄袭古典建筑的形式和文化符号,而是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这样辩证的继承才有价值。

三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现代设计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各个地域、各种文化背景、各个年龄层次人群的使用需求,考虑人类在空间中的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求。一方面,要从细节入手,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另一方面,要以“天人合一”为指导原则处理人、自然、建筑之间的和谐关系。 

    (二)适宜于地域自然环境的室内设计

在古代建筑中,室内是建筑设计的延续,是先有建筑的基本形态,才有室内室外之分,离开了建筑和环境谈室内是空洞无意义的。自然环境制约着建筑的基本形制,建筑形式影响着室内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交流。一是源自本土的基本形态。现代建筑灵感源于本土的设计思维,是指其设计原型来自于传统民间建筑中具有民俗意味的空间形态、建筑形态、构造方式、及细部等方面。建筑师可以选择任何一种处于起源状态下的形式或构思来进行新的创作。二是依山就势的主动姿态。批判性地域主义强调建筑与场所的和谐关系,最大限度地适应不同的地形地貌,实现建筑内外空间的和谐统一。三是地域材料的全新阐释。现代设计不能简单复制传统,只能在精神层面上去体现。材料是非常具有表现力的建筑要素,地域建筑的特色通常是通过材料的特殊性表现出来。四是与大自然的亲密拥抱。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现代建筑和室内设计更加注重自然性、生态性。对于乡村而言,建筑本就融合在大自然中,自然性显而易见;大城市则采用庭院绿化、道路绿化、滨水景观设置、室内植物引入等方式最大限度地保持与自然界的融合。

(三)适宜于地域人文环境的室内设计

一是地域文化符号的运用。人是符号的载体,人的一切活动过程,就是不断创造符号、利用符号,并赋予符号特定内涵与价值的活动过程。当代室内设计要延续传统文化精髓,必须借助符号的经验去解读传统文化。要充分发挥形体的象征和隐喻功能,注重运用熟悉的图像、故事情节、器物等唤起人们对文化的思考,以此表达地域人文精神。

二是地域色彩的处理。色彩是影响感官的第一要素,在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不同文化背景对不同颜色的物象、意象解释会有微妙或是明显的差异。在中国的许多民居中,色彩一般偏向于秀丽淡丽的格调,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架、立柱装修,整体色彩淡雅、和谐。色彩设计讲究技巧,如冷暖色的对比、色彩分布的平衡、颜色的统一和谐等。

三是装饰和构造的现代演绎。从建筑历史发展来看,功能美和形式美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形式美与功能美的探索曾出现过两个极端:有的设计作品的艺术气质完全超越了它的功能性,以形式驾驭功能;另一种是建筑要彻底摒弃装饰,认为“功能决定形式”。而事实上,历史证明了功能美与形式美是不可对立而论的。

四是空间意境美的营造。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传统绘画中常采用散点透视、虚实相生、计白当黑、意象造型等手法来表现时空意境。中国古建筑中的意境之美堪比中国传统绘画。无论是宫殿、庙宇,还是散落在田间中的住宅,都委婉地流露出一种恬静、怡情的自然美,这充分体现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

总之,地域文化的现代继承讲求创新,拒绝主张拿来主义。要注重建筑内外环境的有机更新,如将地域材料作为建筑设计的主要材料,但是又有别于当地材料的普遍用法,这就取决于设计师如何将材料注入技术手段和表现手段。室内装饰设计提倡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要注重融入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达到功能美和形式美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 武宏志,刘春杰. 批判性思维和论证批判[j]. 河池学院学报,2007(12)

篇(4)

作为黑龙江人文地理资源的一个体现,湿地文化已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湿地自然风景的表现具有地域文化的特点,存在着与其他地区文化特征的差异性。中国美术史上早已存在南、北方画派的画风文脉区别。无疑,所谓的“地域性”和“差异性”都不是浅层面的一些表象,还承载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共同需求。笔者力求从地域差异的角度去探讨黑龙江湿地作为地域特色文化,在油画表现中呈现出的面貌与南方湿地风景在油画表现风格中存在的本质上的不同。

湿地一般分五大类: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黑龙江省的沼泽湿地是我国沼泽湿地分布最集中、最广泛的地区之一。扎龙湿地是我国北方同纬度地区中保留最完整、最开阔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天然的物种库和基因库,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以芦苇湿地广泛分布最具特色。可以说,以黑龙江扎龙芦苇湿地作为典型元素,研究黑龙江地域特色的湿地风景油画创作具有现实意义。

研究黑龙江地域特色的湿地风景油画创作首先要理清湿地的色调对我们的视觉的影响,以及自然景物承载的光与色彩的地域性文化差别。

一、季节性的色彩变化

黑龙江芦苇沼泽湿地景物的固有色,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产生不同的变化。黑龙江省的沼泽湿地,属于寒温带季风气候,霜冻期较长。因此,黑龙江芦苇沼泽湿地颜色随着季节的交替而呈现出季节分明的色彩变化。春季和夏季黑龙江芦苇沼泽湿地整体颜色呈由浅到深的不同绿色,而秋季和冬季湿地颜色呈现出从黄绿色到土黄色的不同变化。在霜冻期,由于冰雪覆盖,整个湖区呈现银白色,这是与南方湿地终年存在绿色的最大不同。那么,根据黑龙江扎龙湿地整体存在的固有颜色的变化,创作者可以确定表现芦苇沼泽湿地风景的油画基本用色,分为绿色调和黄色调以及白色调等,是具象油画表现色彩的基本色调。

二、亮丽的色调

除了考虑景物固有的颜色,在绘画中创作者还要思考光源色对画面的影响,不断丰富其光色的变化内容,不仅使画面本身的色调和谐自然具有层次感,还能使单调的色形呈现出空间体积感,增强了画面的可塑性及欣赏性。

我们都知道,日出、日落方向的天空是红色的,就连被它照亮的云层底部和边缘也变成红色了。原因在于空气的分子、水汽和杂质,使得光线的短波部分大量散射,而红色、橙色的长波部分,却散射得不多,那么就不难理解光线在水里面会折射。由于无数个水珠存在,光线就要折射无数次,光线在折射过程中是有损耗的。就南北方的空气湿度来分析,南方湿度大,空气中水分子含量高,太阳光到达地面时会受到水分子的折射,所以南方的天气经常会给人烟雨蒙蒙的感觉,这也是南方的特色。在常人眼中这种微小的变化几乎没有区分,但在画家挑剔而又敏锐的观察中就不可能无动于衷,南方风景画家早已把这种朦胧含蓄之感通过自己的作品与世人交流了,并形成了整体的风格。已故绘画大师吴冠中是江浙人,不仅从色彩上表现江浙一带的风景特色,同时又在中国画当中吸取了许多抽象元素运用于油画当中,为我们中西文化融合拓展了思路,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广西画家张冬峰所表现的风景画,色彩细腻而甜美,温润之感沁人心脾,这就是南方画家所捕捉到的南方水乡景色的魅力。而北方则不然,气候干燥,光线感强烈,景色更像叙事诗一般的壮丽,以感情的豪迈气魄而动人心目。北方的色彩明快,对比强烈,优美简洁概括,别具视觉冲击力,呈现亮丽的色调,也是笔者所强调的黑龙江省与南方各省市地区地域性的光线上的差别。

三、蓝色的和谐

环境色是物体表面受到光照后,除吸收一定的光外,也能反射到周围的物体上。环境色的存在和变化,加强了画面相互之间的色彩呼应和联系,能够微妙地表现出物体的质感。作为黑龙江湿地元素之一的扎龙芦苇沼泽湿地,地处黑龙江省西部的松嫩平原。从表现内容上有蓝天、白云、芦苇、各种水鸟、冰雪,还有季节变化所赋予的颜色等,虽然没有南方景色山水相依的婀娜多姿,但绝不会缺少坚毅、苍劲、豪迈的气魄。这里我们可以分析表现内容之间色彩的相互影响。天空作为必不可少的元素,其色彩对其他景物色彩的影响较大。我们知道,北方比南方各省区云量少,日照时数多,而且辐射强度大,用湛蓝形容北方的天空一点也不为过。而这种天空的颜色对芦苇湿地其他景物的色彩产生影响,也会带有蓝色的倾向,其他景物的色彩必然与天空的颜色相呼应,形成整体的色彩和谐,而不是孤立的色块存在。由于平原地区物象相互遮挡现象较少,光影关系直观、明确,表现内容时更应该注意色彩的层次性变化与分布。

通过以上分析与论述可知,扎龙芦苇沼泽湿地作为黑龙江湿地特有元素在油画表现中色彩的应用规律。首先,应抓住季节色彩的变化规律,以及自然光色的特点,表现具有强烈色彩对比关系的画面效果。其次,以此为出发点表现以黑龙江湿地为特色的北方地域文化,以色彩的独特性表现南北方地域文化的差异。最后,色彩可以抽象为具体的地域文化符号,体现不同地区、地域的文化差异。黑龙江湿地风景油画表现的风格就可以体现这种色彩,使其抽象为具体的符号呈现给观众,使观看者体会到符号的象征意义——地域文化。

(注:本文为大庆师范学院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0SK17)

参考文献:

[1]张亮.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岛状林植物区系特征及多样性分析.中国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

[2] 吴冠中.我负丹青:吴冠中自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篇(5)

教育是对美术文化传承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我国美术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其文化蕴含着我国整个时代的发展历程,诸如:时代的政治、生活、经济等等内容,属于最丰富的文化形态之一,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内容之一。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每个地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行为习惯、欣赏水准等等,使得美术文化也呈现出地域特色,诸如:西域、乌江流域、东北地域等等他们的地域特色不一样,所创作的美术也不尽相同,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随着民族的同化,时代经济的发展,文化媒体的出现,使得地域美术文化的传承成为尤为关键的问题,新一代的青年对民间美术文化认知呈下降趋势,为了更好的继承、保留、发展地域美术文化,高校开始增设民间美术课程,以必修课、公共课、讲座等方式来对地域美术文化进行宣传,引导更多的人对地域文化的发展、变革等知识有个初步的认知和了解。可以说,现在高校美术教育都开始民间美术文化这一课程,为地域美术文化的传承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引导学生来欣赏地域美术作品,了解各个地域的美术文化特点、审美观点、创作原则等等,有意识的在教育中渗透地域美术文化。如:西安美术学院邀请陕北著名的剪纸艺术家高凤莲到学校来开展剪纸艺术教育活动,让学生熟悉、认知陕北地域美术文化的技巧、风格等。再如:长江师范学院属于乌江流域,他们在开展民间美术文化课程时,以乌江流域民间美术研究所为依托,采取实践教学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蜡染、陶艺、泥塑等美术文化,这样运用教育途径来实现对地域美术文化的传承。

二、地域美术文化研究机构的建立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作为民族、地域大国,其不同的风俗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的美术文化形态,而不同的地域差异性决定了多元化美术文化的生命与价值。为了将这种美术文化价值更好的延续,我国大多地区都设立了专门的地域美术研究机构,借以整合了地域美术文化,建立了一定的地域美术文化体系。拓展了教育的传承途径和范畴。如:江苏以江苏人学单位为中心成立的民间艺术研究所,其宗旨是“弘扬民族文化,保护和研究中国民间美术。”其重点是挖掘地域美术文化,整合地域美术文化信息,开办地域美术文化的实践、宣传、展览等活动,将江苏地域的美术文化相关技艺开辟一条传播途径。再如:河北省以河北科技大学为中心成立了“中国冀派内画艺术中心”,将冀派内画的一些创作技巧、实践经验、工艺美术等相关文化知识进行整理,从而让更多的人众来鉴赏、学习,促使大众对地域美术文化有所了解,增强大众对地域美术文化的情感。我们知道,时代以及审美的发展,使得美术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建立一个集保护、研究、发展、经营为一体的地域美术文化研究机构能够有效的缓和目前美术文化的发展现象,对地域美术文化的“后继有人”进行实际的弥补,进而,有效的唤醒地域美术文化的生命力。

三、地域美术实践活动的开展

地域美术文化在教育体系中的出现以及建立地域美术文化研究机构,为地域美术文化的传统提供了一定的发展途径。而想要地域美术文化从根本上让大众深入认知,明确地域美术文化在发展中的地位,必须开展一些地域美术实践活动,诱发群众的参与,让地域美术发挥其作用和价值,促使其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地域美术文化的传承。地域美术文化本身是以群体的形式发生和发展的,是劳动者集体生活、智慧、需要、理想愿望的体现,呈现出的特点是群众性、地域性、民族性等等。因此,我们开始结合大众的需求开展一些地域美术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实现地域美术文化的渗透、传承。美术文化与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性,中国地域文化多种多样,其美术文化也应试多种多样的,人们可以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来开展地域美术实践活动,诸如:就剪纸美术文化,南方可以开展佛山剪纸、福建剪纸、莆田礼品花、扬州剪纸、浙江戏曲窗花、浙江民间剪纸等剪纸活动,而北方则可以开展蔚县剪纸、山西剪纸、陕西民间剪纸、山东民间剪纸活动等等。其活动形式可以是美术工艺展示,也可以是调查报告,论文竞赛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大众参与的积极性。进而,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来强化大众对地域美术文化信息的了解,诸如:宗教、经济等方面的文化。这样以来不仅仅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丰富了群众文化项目,而且能够让地域美术文化在传统文化的领域中拥有自己发展的空间,深化了地域美术文化的渗透和传承。

总的来说,地域美术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显著的民族特色。我们应基于这种传统的地域、民族特征,吸取其艺术文化精华,努力发扬地域精神,探究地域美术文化传承途径,将地域美术文化作为主导性工作来开展。借以来充分挖掘地域美术文化所特有的艺术文化价值,最大限度的传播、发展它,力争让更多的群众来加入对地域美术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中来,借以来确保地域美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1.前言

地域文化自古以来就存在,是随着人们在生活和生产的过程中,结合其生活行为习惯逐步总结和沉积的文化遗产。随着当前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各个地区交流的逐步扩大,在各个城市建设中,对城市建筑物和风景设计要求逐步增加,对外来文化的的归纳和引进不断的提高,这就要求在园林建设的时候能够将当前地域景观同外来文化景观能够相结合,形成一套系统化设计方法和措施。

1.1地域的内涵

地域景观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因素形成的具有区域色彩的景观形式,是通过在当前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文因素与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发展和相互综合应用而形成的地理因素。这里的地,主要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或地球的某一部分,包括地理环境和地理资源。在当前各种技术措施和技术手段的日益完善的趋势引导下,为了反映出人们对时空、人类活动因素、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综合认识。其在社会发展的中是不可缺少的地理形态方式,更是当前地区人们对环境认识不断加深和应用的最终结果。

1.2景观的内涵

在当前社会发展中,人们对城市建设要求逐步的提高,城市在建设中,对城市功能逐步的完善,在其建设中是利用相应的技术措施施工设计,保证景观设计中能够满足当前人们的需求。这是城市功能在社会发展中逐步改变的结果。在城市发展中是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修对城市中的建筑物进行设计和修筑,提高其管理措施和管理方式是当前城市发展的重点形式,更是保证人们在生活的过程中能够满足当前城市要求的关键,结合自然界各种因素协调统一发展。景观是自然地理区划中起始的或基本的区域单位,是人们实践发展中能够发生上相对一致和形态结构统一的区域,是自然地理区域的总称,更是当前地理区域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为改变和改善结局。在当前社会中,随着各种自然因素和地理因素的不断变化,各种景观形式逐步的发展出现,成为当前城市景观设计的主要难点。在当前社会中,景观被分为自然景观、文化景观和经济景观灯。由于各种景观在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一定相似性,因此在当前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是采用综合处理和设计的原则进行园林景观的设计和分析。

1.3地域景观的内涵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中,地球村概念的出现,使得人们在信息发展技术要求的过程中对世界各个领域的文化景观要求不断地发展与完善,鉴于景观概念的宽泛性和景观类型的区域性特点,在景观设计和研究的过程中就需要针对其地域特色进行分析,提出其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提。它是与地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融合,因此在当前建设的中却又带着一顶的自然特色与地域特色。通过对地域景观的详细认识综合分析其在应用中所能使用的方式,精益求精,对各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应用。由于地域景观是在长期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应用中是结合人们精神情感为一体的综合应用方式,是当前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发展趋势和措施。因此研究地域景观必须融入历史阶段的概念。在当前有句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可以看出在当前社会中地域因素对当前人们生活的影响。由于地域因素的影响使得养育出长期生活在这片地域上的人群独特的文化性格同样的,因此在当前也可以说是一方水土一方园林,这里的水土我们可以将他看做是自然园林景观。而园林是由于当前人们对自然景观进行设计与改造而逐步形成的人为景观建设思路和模式。是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啊的主要发展趋势。

2.风景园林的文化内涵

2.1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人们长期与自然界争斗的产物,更是当前人们生活中的主要社会精华的产物。文化作为历史的沉积物,是人们在过去生活中,各种精华元素的聚集成分。其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是相应的技术措施和技术管理手段,更是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其相应的技术管理措施和技术控制手段。在当前园林景观的建设过程中,离不开文化的支持,提高其文化的建设目标是当前园林景观的建设依据,更是其在建设过程中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前提关键。

2.2风景园林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随着城市风景园林建设的要求日益的增加与提高,各种园林建设过程中,其文化底蕴要求日益增加,打造文化品牌以逐步成为当前风景园林建设和设计的重点,更是提高当前城市文化的关键。其在管理和控制的过程中对文化要求日益提高,在风景园林创作中对当前各种地域文化要求的表现得尤为突出,其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是对园林绿地进行管理和分析的过程。但是随着当前文化体系发展的要求,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式不断的增加和提高。

3.展现地域自然景观特征的风景园林创作

3.1地域自然景观特征的提炼

地域自然景观是特定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等自然要素及其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的综合体现。由于构成自然景观主体的地形地貌、土壤水系、动物植物等自然要素都是有生命,往往也是十分脆弱的,彼此之间又是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的,因此要素和自然暴观特征的基础上开展整治行动,避免过度的人工干预导致原有自然景观特征的丧失。

3.2地域景观特征的艺术再现

篇(7)

街区是组成区域的一个小单位,不同的地域里街区的组成形态不一。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街区多以整齐为主,这是为了适合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方便行人汽车的移动。而在以旅游为特色的城市中尤其是古城,街区多以原有的格局为主尽量保留古朴的特色。无论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兴城市还是古城,特色街区越来越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重头戏。因此在城市规划发展中要以各地域的文化为参考标准,打造适合本地域的街区文化,让街区格局既适宜当地居民的生活又铸造本地区的地区文化。

一、什么是特色街区

特色街区从古至今一直都有,它是普通街区的一种延伸。它是城市的一张名片。涉及到购物、美食、娱乐、餐饮等单一式或复合式的街区模式。古代人口密集程度比较低,在大城市才存在特色街区。并且商业街区与居住区并不重合,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唐代和宋朝才实现了商业街区与居住区的合并。纵观我国现今的城市格局我们会发现在一线城市商业街区与居住区的分离还是很明显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线城市人口密集度大,遵照空间节省原则商业街区与居住区实现分离;二是交通方便为商业街区和住宅区的分离提供了可能;三是对住宅区的高要求,一线城市的工作压力相对比较大,人们迫切需要释放压力,对于居住区就会有安静环境优雅的要求;四是房价成为商业区与住宅区分离的导火索,商业区可以创造高利润高效益其地段的价格相应的高一些。

二、特色街区的特点

特色街区如同整个城市格局的心脏,它连接着整个城市的衣食住行,是整个城市的信息集散地,外地人在此获得了对整个城市最直观的印象。作为街区来说特色街区应该具备其他街区所有的基本特点如实用性、可识别性、可流动性等,同时特色街区也要具备相应的特色来区别于普通街区。

首先是开放性。一个城市的特色街区有不同的种类,包括历史文化特色街区、现代商业特色街区、休闲娱乐特色街区、风味美食特色街区和民俗风情特色街区等类型。而开放性是所有特色街区必须具备的重要前提。作为信息集散地以及衣食住行的综合体,特色街区必须把开放性放在首位。一个街区的开放包容程度是这个城市进行有序发展的当务之急。对比工业园以及居住区的封闭性,特色街区需要把开放性发展到极致。随着经济的发展街区的作用已从当初的仅为方便行走延伸到促进经济文化综合发展。实践表明,特色街区在促进零售旅游方面有重大的作用。这得益于特色街区的开放性,它包罗万象充分发挥了特色街区的作用;

其次是效益性。不同于居住区,特色街区除了担负起地域特色的名片的作用以外还需要把城市的特色经济搞上去。对于一线城市来说,特色街区不仅是城市向外人展示的华美外衣也是拉动整个城市内需的重要场所。根据实践得知,特色街区是大部分促销、商业会展、节日庆祝,公益,文体活动的举办场所。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在特色街区方面一定不能忽视它的效益形。重视特色街区的效益性就需要城市规划过程时,把每条特色街区的功能进行提前定制。对于古城的特色街区来讲,效益性尤为重要。古城的经济来源以旅游为主,与一线城市多经济来源的情况不同,特色街区的经济收入在古城经济发展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效益性成为特色街区的首要特点。

三是实践性。实践性是特色街区存在在的根本。有人来看,有人来体验,特色街区才能发挥它的作用。这需要特色街区在建设方时了解顾客的心理特点,游客想要看的想要听的是什么,特色街区就要从这些角度出发真正做到有得看、有得玩、有得听 。这一点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古城都需要谨遵。

三、城市与街区的关系

城市与街区如同大海与水滴的关系。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的特点,构成城市特点的有这个城市的人文和地理两方面。街区是这个城市的人为表现与地理因素又息息相关。城市是一个系统,它包含的内容多种多样甚至有些杂乱无章,而街区的出现把城市的各个元素进行了整合,从此人们的活动有序而细致,衣食住行有条不紊。街区是实在的物体,但是它把城市非物质文化整合到一起,是整个城市的纽带。特色街区突出了街区某一方面的特点,商业街是零售业的天堂,也是购物者的青睐之地。民俗街则是古城的一大福地,它不仅把城市特色渲染的有声有色更是促进了古城的经济发展。街区在演进的历史过程中作用和特色越来越鲜明,这有效促进了城市的分区发展。在一线城市中,住宅区从市中区的搬离就是特色街区发展的一大表现。当然对于古城来说还需要一段的发展时间。

四、地域文化在特色街区的表现

地域文化是一个区域得以区别于另一区域的重要表现。地域文化如何与特色街区实现最优结合是城市规划过程中要考虑的关键。特色街区是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无论哪种类型的特色街区都要回归到经济上来,所以理清了各个特色街区的作用之后要尽量朝经济方向发展。地域文化是建设特色街区的参考标准,一个地区的特色街区只有按照本地域的地域文化来建设才会实现效益最优,也只有按照本地域的文化来建设才能做出特色,实现长足发展。由于每种特色街区担负的作用不同,其体现的文化韵味也就各有千秋。

对于一线城市,商业街区是整个城市打造的重中之重。一线城市多以高度发达的商业经济为主,在特色街区表现这种高度发达的商业经济需要把商业街与步行街作为建设的重点。由于步行街的人流量比较大同时街道比较宽广这样就可以有效促进零售行业的发展;商业街多以办公楼与写字楼为主,这种特色街区的建设相对简单一些,它以追求高效率工作为目标,在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距离最优,即把相关单位相关领域的距离设置得小一些达到工作效率上的最便宜最及时,有效节省各项成本。

对于古城来讲,小吃街以及民俗文化街能够体现古城的风貌与特色。古城以旅游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其经济效益也体现在民俗文化街与小吃街这两种特点街区上。如何把小吃街与民俗街的作用发挥好,需要建设者结合古城实际考虑街区的建设与拓展。古城的街区大都沿袭传统格局,这实现了古城面貌的保存。但是这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街区职能划分不明显,其次是无法承载越来越多的居民与游客。对于这些问题,古城规划者进行了规划与处理。一些古城进行了改革,如居民区远离市区和古建筑,仿照原有古街道建设新的街区等等措施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小吃街与民俗街的建设遵照本区域的文化特点,小吃街避免出现大消费场所以免破坏小吃街的古朴特色,并且小吃街多以本地小吃为主,严格控制外地小吃所占比重。对于民俗文化街,这是古城获取经济效益的重要街区。民俗文化街的建筑严格遵循古建筑的风格和样貌。

结束语:

地域文化是地域不断发展得来的,它既有人文因素也有地理因素。而特色街区在地域文化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它不仅是一个地域文化的名片也是地域文化的所在,所以在特色街区的建设过程中要以地域文化为参照标准。

参考文献:

[1]整合文化资源 打造特色城区[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03)

[2]庄晓蓉,赵小兵,王勇森.延续青岛的城市文脉[J].走向世界.2008(03)

篇(8)

洛阳经歌是河洛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和劳动中形成的,并直接反映河洛地区民间风俗活动的基本内容和特征的一种风俗性歌曲,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1]。经歌最初系寺院僧尼诵唱经文之经调流入河洛地区民间后,在吸收和容纳当地的民间音乐曲调的基础上,以佛教思想内容或神话故事传说为题材内容而形成的劝善歌。这里的“经”是当地的信徒们根据佛教思想或佛教教义而编唱与佛教有关的各种题材内容,并在在朝山拜佛或进庙拜香时而演唱。

一、河洛地区经歌的人文背景

古人云:“洛阳居天下之中”,洛阳位于古代中国的腹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一带和黄河、洛河交汇的地区位于黄河中游的腹心地带,是传统文化资源荟萃之地。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自夏代起曾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千余年间洛阳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由于河洛地区独特的地理和人文条件,洛阳文化在世代连续传递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容纳和增添新因素的过程中,形成了极其深厚的积淀,使之至今保留着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

产生于河洛地区的洛阳文化,是指以黄河与洛河交汇处和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一带。这一地区不仅正处于人们常说的与文明起源有缘分的北纬34℃半[2],同时也为洛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大面积的洛阳王湾遗址、二里头遗址等众多文化遗址的发掘,都说明了河洛地区早已成为文化内涵丰富的地区。乃至夏商周三代在这里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正是由于洛阳悠久的历史,独特的人文景观,丰厚的文化底蕴,使洛阳文化在中华民族古代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处于无处可置疑的核心地位。

洛阳文化丰富深邃,其中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源于河洛大地的洛阳民间音乐,也有着自己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

(一)具有独特的典范性

洛阳在历史上不同的时期产生了代表各个时代文化最高水准、最具典范性的艺术创造,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就音乐而言,两周时期,乐律学理论已形成完整体系,早在商代后期的河洛先人们已掌握‘五声’和‘十二律’的音乐知识,三分损益法的理论早已有文献记载。 就音乐文物而言, 大量古代乐器的出土和鉴定,更加坚定了“中国音乐艺术根在河洛”的结论[3] 。例如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原始骨笛的发掘,证明了早在八千多年前河洛地区先人们已经跨进了音乐文明的门槛。

(二)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洛阳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和音乐文化的影响和积淀中,产生了具有浓郁河洛特色的民间音乐。如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周南》、《王风》等就是指西周、春秋时期河洛地区的民歌。另外,自东汉以来,由于浓厚的佛教氛围和佛教文化历史,民间信佛者多,使洛阳出现一种独特的民歌形式——“经歌”。至今,特别是在每年岁首正月十三日的关林庙会和农历五月二十一的龙门庙会,是经歌演唱集会的日子,如1981年的农历五月二十一日,龙门一带参加跑经人数多达3000人[4]。经歌已成为河洛地区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民歌种类之一。

(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尽管由于历史、地理、社会因素、风格与情调等方面,洛阳经歌呈现明显差异,但就其传承、流播途径、方式等方面,却有着许多共同的规律,这些方式和规律正是由洛阳民间音乐的产生、形成、发展的自身特征(即集体性、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所决定的,同时在民间的广泛流传,深受广大平民百姓的喜爱和欢迎,正显示出洛阳经歌艺术的强大生命力和深深的民间文化根基。

二、河洛地区经歌的音乐艺术特征

(一)题材内容特征

洛阳经歌作为河洛地区的一种风俗性民间歌曲,经歌的主题思想以宣传佛教思想教义为主,因此,就其题材内容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一是以宣传佛教信仰或描述佛教寺院的生活习俗或劝人信佛、皈依三宝为题材内容:如《扫经堂》、《十上香》等,主要体现了佛教信徒通过吃斋念佛、出家修行的虔诚心理和对佛的敬重。

二是以宣扬传统道德观念即劝人行善行孝、从善节俭、勤劳戒恶等为主,这类题材内容在洛阳经歌曲目中占大多数,如《试试儿的心》、《十大劝》等。由于这类经歌以劝善为主,故在民间又被称为“劝人方”。

其三,是以讲述古代历史人物、神话传说故事为主,虽然没有体现佛教内容,但它连续使用衬词“弥陀佛”构成一个相当于“副歌”的衬腔,加强佛教的色彩,如《霸王鞭》、《四出戏》等。

(二)表演种类特征

洛阳经歌的表演最早为室内清唱的形式,后来随着不同场合性质的需要,逐渐衍变为座经、跑经和耍经三种主要演唱形式[5]。

座经是指在佛堂室内面对佛像的诵唱,主要有独唱或齐唱两种方式。座经以《五上香》、《十二盘果子》等为主要曲目内容,以寺院的木鱼、碰铃为特色乐器敲击伴奏,气氛庄重、肃静。

跑经一般在佛堂室外的广场上表演,其方式为领唱者领唱正词,有时边扭边领唱,众人和唱衬腔“嗨嗨弥来、嗨嗨陀来、嗨嗨佛来…”。跑经的伴奏乐器同样以木鱼、梆子或碰铃等敲击乐器为主。跑经的主要曲目以《十朵莲花》、《扫经堂》、《一根经担三尺三》、《打岔歌》等为主。

篇(9)

一、引言

笔者在旁听了苏州大学大三年级英语专业的外教课。在外教Tina的《英美文学》课堂上,笔者惊讶的发现:在80分钟的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丝毫懈怠疲倦,并且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学习热情。通过综合研究各方面的材料,笔者认为,外教在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实施、课堂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充分考虑了地域文化特征,实现了有效的英语教学。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这里,笔者试图通过对苏州大学外教英语课例的分析,为“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二、大学英语专业外教英语课例介绍

这节英美文学课一共50分钟,教学对象为35名 英语专业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外教的教学内容丰富、步骤紧凑、环环相扣,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第一步:作者简介,导入课文。教学内容涉及所讲文学作品的作者简介、生平轶事以及写作背景。课前让同学搜集关于文学作品作者的相关信息,并观看相关的视频作品。在课堂上,让同学自由选择方式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第二步:欣赏文本内容,讲解重点段落。外教先让学生浏览一遍课文,了解课文大概。然后由学生选出感兴趣的部分(书中的人物、情节、美文美句等),可以向老师提问,也可以自己研究。

第三步、交流反馈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外教让学生自主分组,集思广益,共同探讨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然后,让各个小组分别发言,最后总结出作品的大概内涵。在外教的课堂上,Tina从不提供标准答案。

这节外教课长达80分钟,但是外教为了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契合了当地学生的学习习惯,精心设计了每一个教学步骤,充分考虑到了地域文化特征。

三、大学英语专业外教英语课例解析

1.教学时间片段化。在80分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外教将教学时间分割成几个小部分,每个部分的长度为15-20分钟不等。由于苏州地区经济发达,当地文化也较为开放,因此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方式多变。将教学时间片段化有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当学生觉得无聊分心时,新任务的到来又会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在地域文化特征基础上的教学时间的片段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了英语有效教学的实施。

2.教学活动多样化。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苏州地区的山山水水造就了吴越文化缔造者的文化习性和人文精神,注定了吴地子民“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开放胸怀。在今天,教育学者们又将这种精神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通过移动的课堂和丰富的课堂活动来避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疲劳状况。

3.教学目的具体化。苏州自古以来便是富庶繁华之地,在此地商品经济率先起步,实业传统、工商精神、务实个性等都是吴越文化的重要部分。因此,苏州学生“经世致用、务实求真”的个性也要求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明确学习目的”。在这节外教课上,外教老师充分考虑到苏州地区的地域文化特征,学习目标由易到繁,遵循“I+1”原则,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让学生快速融入到英语学习中。

四、对高校英语有效教学策略的启示

1.教学时间合理化,教学目标分散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为25-30分钟。通常情况下,大学授课时间为50分钟一节课。因此,英语教师在设计一节英语课的教学过程时,可以考虑将5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分为每20-25分钟为一个时间单位,在每个时间片段完成一个或多个教学任务。将整体的教学目标分散成小的教学任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2.教学内容趣味化。针对不同地区学生的不同性格,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体现新颖性、趣味性,最好能根据当地的文化特征来因材施教。

3.课堂管理自主化。课堂管理是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由于大学生这个群体的主体为有独立思想的青年人,所以在课堂管理方面可以利用其自尊心和羞耻心让其自主管理。这种既灵活又具有约束力的课堂管理方式大大提高了课堂管理的效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五、结语

上述对于苏州大学外教课堂的研究虽然只是一个个案,但是其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为我们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目前,我们高校英语教学还存在教学效果不理想、“哑巴英语”等困难和问题。但是,通过与外教的交流和相互学习,可以借鉴其丰富的英语教学经验,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英语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篇(10)

一、梅山剪纸的文化底蕴

任何民间艺术形式都打上了当地传统文化的深深烙印,梅山剪纸也不例外。由于安化梅山镇及周边地区独特的地理、历史乃至宗教特征,使梅山剪纸承载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底蕴。这些文化底蕴成就了梅山剪纸,使梅山剪纸这一艺术形式被人们不断认识和发现。

(一)梅山剪纸与梅山民俗文化

湖南安化古代称为“梅山”,其自然地理特征挺拔险峻,大山连绵不绝,山下是碧波荡漾的资江,自古以来这片地域以神秘著称。梅山人自古以来勇武善战、爱好自由,同时又质朴勤劳,充满智慧,他们创造出了热情而野性的山歌、哲理深厚的民间传说、奇诡神秘的宗教,梅山剪纸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产生的。由于剪纸这种艺术形式与传统梅山人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贯穿其祭祀活动、婚礼庆典以及鞋花样、生活装饰等方方面面,梅山文化已经深入到梅山剪纸这种民间艺术的各个细节。

“梅山剪纸”是建立在梅山地区独特的民俗性之上的,蕴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也承载着梅山人朴素的情感。

剪纸是梅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在梅山人的精神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涉及婚丧嫁娶、祭祀先人等重大活动时更有严格的讲究。比如清明时节制作纸幡、中元节“烧包”“扎冥屋子”、送丧用的花圈等,都有着严格的形式规定,这些规定至今依然被完整地保留。对很多梅山人来说,剪纸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很多妇女能够剪些花样。梅山剪纸艺术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著名剪纸大师向亮晶说:“只要没有事情手就痒痒,想做些手工。”因此,逢年过节,她都要剪出各式各样的图案贴在窗户、门楣、墙壁等地方,在她心中,剪纸就像连接个人与家乡的纽带,能使人从心灵的深处认同故土。

梅山剪纸的内容也印上了深刻的文化烙印,使之与其他地区的剪纸不同。在梅山传统风俗中,讲究“无鹅不成婚”,因此,婚庆剪纸以“鹅”为主要图案是梅山剪纸的重要特征之一。婚庆剪纸虽表喜庆,但亦有禁忌,如剪纸时要和主人家房屋的间数相合。“鸡蛋花”是梅山民俗的另一种独特形式,如果出嫁的女儿生了小孩,外婆要以红纸剪花贴在鸡蛋上面,用箩筐盛装挑着去作为道喜首要礼品。除了上述民俗外,剪纸在其他艺术形式和工艺中扮演着原始“图样”的角色。比如梅山地区的木雕、刺绣等民间工艺,都要先用纸剪出花样,再照着剪纸去制作。传统梅山影子戏的角色(影身)也是用剪纸剪成的。

(二)梅山剪纸与宗教文化

梅山教广泛流传于梅山地区。据资料记载,流传于梅山地区的宗教主要有梅山教、巫教、佛教、道教和基督教。其中,梅山教和巫教是最早的宗教。从源流来看,梅山教是道教的一个较远的分支。梅山教中人们尊奉梅山祖师――张五郎。传说,张五郎既是狩猎能手,又是能工巧匠,还是抗击外来敌人的英雄。他长着一双反脚,双手倒立行走,飞禽走兽都听从他的调令。可见,梅山神张五郎被融入了大量的儒、道文化内容。

梅山剪纸也起到了承载宗教内容的重要作用,其中大量含有宗教内容。作为梅山教的祖师,张五郎自然成为了梅山剪纸的重要角色。张五郎反脚、能调动飞禽走兽等特征等都在剪纸中得到表现,张五郎的各种故事和传说也成为剪纸的重要内容。另外,表现原始巫教中的祭祀等场面以及其“神灵”的形象、故事也成为重要的题材和内容。

二、梅山剪纸的审美特征

梅山剪纸独特的文化土壤也造就了其与众不同的审美特征。由于植根于少数民族与汉族、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不断融合的文化环境之中,其具备了拙朴、粗犷、神秘而又不失细腻的审美特征。

(一)梅山剪纸质朴夸张、装饰性强

古代梅山人骁勇善战,富有反抗精神,在中原地区的统治者眼中,属于“开化”较晚的地区。据史料记载,晚唐时梅山很长时间“为蛮所据”,不听朝命、不服州统、不为县辖、“不与中国通”。今安化县境史称“梅山蛮地”,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宋代中期。正是这种对中原文明的不断反抗与碰撞,造就了梅山剪纸独特的审美特征。

与中原地区剪纸往往总体细腻、精致不同,梅山剪纸对其对象的塑造质朴而夸张,能够用拙朴而简洁的手法更加写意地塑造各种角色。其造型元素更加质朴,有种“大巧若拙”的美感。在塑造角色时,梅山剪纸多采用夸张的手法,以夸张为美。与此同时,在对一些细节的塑造上,又可以看出受中原艺术形式的深刻影响,梅山剪纸不失细腻,如塑造花、云等形象时,手法非常精致。由于造型的质朴、夸张,使梅山剪纸的装饰性更强,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能够令人产生深刻的印象。

(二)梅山剪纸的神秘之美

梅山剪纸与民俗、宗教密切相关,尤其在古代,剪纸的内容样式因使用场合不同而具有严格的规定。宗教和民俗是梅山剪纸艺术的源头。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梅山剪纸所承载的内容和形象往往给人以神秘之感,而神秘是美的一种形式。在梅山文化中,与剪纸有关的类似宗教与巫术的活动有很多。常见的活动有“受惊”“打符”“招魂”等。

与宗教、巫术以及民间传说的密切联系,梅山剪纸一方面在题材、内容等方面带有神秘感;另一方面,在形象塑造、造型元素等方面也往往更加夸张独特,使人相信鬼神之力,产生发自内心的敬畏。

梅山剪纸植根于独具特色的梅山文化之中,与安化梅山地区的传统民俗、宗教有着密切联系。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也造就了梅山剪纸与众不同的审美特征:质朴、粗犷、神秘而又不失细腻,是民间艺术的杰出代表。

参考文献:

[1]熊莹,陈飞虎,张雅妮.湖南梅山婚丧剪纸的民俗文化内涵与现代艺术演变 [J].装饰,2014(2).

上一篇: 合同管理现状 下一篇: 生态价值的含义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