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纠纷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2 09:53: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企业经济纠纷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企业经济纠纷

篇(1)

中图分类号:F42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14-0135-02

由于我国铁路建筑市场的急剧变化,导致许多从事铁路工程建设的施工企业出现大量经济纠纷案件。这些案件的出现,严重制约了这些企业的健康发展。为此,作为一个想要健康发展和迅速壮大的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正视企业所发生的经济纠纷案件,从中分析经济纠纷案件产生的原因,及时堵塞企业管理漏洞,从而真正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近期,笔者就铁路施工企业经济纠纷的产生原因进行了专门调研,从调研中发现,这些经济纠纷案件产生的原因主要集中在:

1 当前铁路建筑市场中大量存在的工程转包、工程分包现象与现行法律规范相冲突

工程转包、工程分包甚至是以包代管、抽点管理是我国当前铁路建筑市场普遍存在的现象。作为铁路建筑施工企业,一直被这一现象所困扰,而且随着自身施工任务的增加,此种现象还呈上升趋势。由于长期的习惯做法,使诸多施工企业将这种习惯养成自然,“大家都这么做,我们也这么做”。但是,大家却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工程转包、工程分包是一个十分严肃的法律问题,在我国的建筑法、合同法中,对工程转包、工程分包都有十分明确的规定,即工程是不可以转包的,一旦转包即是违法;而对于工程分包,法律规定可以进行,但同时又对工程分包做了大量的约束性规定,如工程分包必须经

发包方或业主同意,承包人不得将其承包的全部工程肢解后以分包的名义包给第三人,禁止承包人将工程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建设工程主体的施工必须由承包人自行完成等规定,作为铁路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工程分包时必须遵守,否则就是违法,就会带来法律风险,甚至产生诉讼。但是,在现实项目管理中,多数企业的管理者并未将这些问题上升到法律的层面看待,从而为工程管理留下法律隐患,最终引发诉讼纠纷。

2 传统的管理意识、管理模式与现行国家法律规定相矛盾

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推动,我国市场经济法律框架日趋成熟。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铁路建筑工程领域的法律规范也日趋完善,其中对处在建筑市场中间层面的铁路建筑施工企业的制约和要求也越来越多,甚至是越来越苛刻。前面提到的建筑法、合同法对工程转包、工程分包的规定,只是建筑行业中最基本的法律规定,而随之相配套、相呼应的法律规定也在不断的出台,如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和相关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对铁路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学习和适应这些新的要求。但在

现实的项目施工现场,由于受到工期、安全、质量等的重重压力,项目施工现场的项目经理及管理人员很少甚至几乎不去学习和了解新的法律法规,一味地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旧有的习惯做法去应对工程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些经验性、习惯性做法经常将企业置于法律的对立面,从而成为诉讼纠纷产生的根源。

3 缺乏有效的合同管理机制

随着铁路建筑市场法律环境的日趋规范和完善,合同和合同管理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从企业的社会信誉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再到项目的施工,无不依托与企业的合同管理工作。作为一个现代施工企业,要想做强做大,必先管理好项目,要想管理好项目,必先抓好合同管理。由此可见,合同管理工作是铁路建筑企业做好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基石。然而,在现实中,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的合同管理工作还十分薄弱,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合同管理工作,如项目管理人员合同意识淡薄、企业缺乏有效统一的合同管理机构、项目没有专职或兼职合同管理人员、缺乏有效的合同管理制度、具体工作中合同评审流于形式、合同内业资料管理混乱。合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以上不足,是直接导致铁路建筑施工企业经济纠纷案件频繁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4 对协作队伍、农民工缺乏有效的管理制约机制

协作队伍和农民工问题,是广大铁路建筑施工企业无法回避又不得不正确面对的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协作队伍和农民工问题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建筑施工企业的好坏,由于协作队伍和农民工管理不力而引发的经济纠纷案件在建筑施工企业的案件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一现象直接反映出建筑施工企业在协作队伍和农民工的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漏洞:①对协作队伍的管理不是建立在法律、合同、协议基础上,而是停留在传统的、习惯的做法上,有的甚至是建立在人情关系上;②与协作队伍签订阴阳合同;③使用协作队伍时未签约先进场;④与协作队伍签订的协议条款不够完善,不够严密,漏洞较多,常常违背相关法律规定;⑤对协作队伍资格审查不严,协作队伍无资质、借用资质以及挂靠等现象严重;⑥将协作队伍纳入企业内部管理体系,混淆双方法律身份;⑦对协作队伍的履约行为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督和制约手段,对协作队伍的履约能力完全寄托于协作队伍的口头承诺;⑧对协作队伍的物资采购、工程计量、验工付款等关键环节把关不严。凡此种种原因,都可导致经济纠纷的产生。

5 业主及在工程施工中的其他有关相对人的违约

由于业主违约而损害铁路建筑施工企业权益,直至连锁引发建筑施工企业对第三方违约的情况频频发生,如业主工程款不到位、随意改变设计、随意缩短工期等行为,直接影响到铁路建筑施工企业的合同履行,同时牵扯到协作队伍的施工、劳务费的支付和料款的支付等一系列的问题。身处夹层中的建筑施工企业若不能妥善处理相关事宜,极有可能引发连锁诉讼。此外,材料供应商的违约行为也有可能诱发诉讼。

6 铁路建筑施工企业在经营环节中对所承揽项目的风险预测不足、项目亏损

在现实中,一些纠纷案件的产生根源于铁路建筑施工企业自身对所投标和承揽的项目风险预测不足,承揽一些先天不足的工程项目。一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缺少对所投标项目的理性分析和论证,对业主的资信、地材地料情况、市场风险等与日后履约密切相关的因素了解不够,有的企业甚至为了单纯的追求经营指标,而不合理报价。这样的结果往往使项目严重亏损,官司缠身。亏损项目官司多,盈利项目官司少这一客观现象警示大家必须合理投标,规范经营。

7 工程项目管理环节的疏忽

“细节决定成败”,在铁路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中也同样如此,任何一个细小的法律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引发诉讼。如,公章管理不严,随意使用;合同专用章刻制和使用把关不严;项目部随意对外签订合同;工程决算和结算不认真,工程款超拨超付;口头合同、口头承诺大量存在;施工文件和文字材料格式不统一、用词不准确;施工现场,工作人员随意对外签字;内业资料管理混乱,随意处置。凡此种种细节问题都有可能为日后诉讼的发生埋下隐患。此外,铁路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人员素质的好坏、业务能力的高低、责任心的大小,法律素养的程度均直接反映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上,管理行为的偏差和纰漏,都有可能被他人利用,引发诉讼。

综上所述,上述7方面的原因导致了铁路建筑施工企业经济纠纷案件的不断发生,作为铁路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地位,就必须预防和减少经济纠纷案件的发生,正确看待和分析企业产生诉讼纠纷案件的原因,理性面对建筑市场的各种特点和现象,从法律的视角审视和分析这些问题,积极地适应铁路建筑市场的不断发展,主动把握铁路建筑领域法律规范的变化,努力改变旧的习惯性做法,构建以合同管理为主线的现代工程项目管理制度,进而推动企业及项目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和规范的制度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减少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降低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预防企业经济纠纷案件的发生。

Analysis Railway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Economic Disputes Causes

篇(2)

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以现代化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作为支撑,而经济管理工作作为企业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也应该与时俱进的进行适当调整,增强经济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凸显经济管理的价值,有效促进现代企业在新时期实现持续稳定发展。因此针对当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类型问题,十分有必要积极探索相应的优化管理措施,进而逐步改善管理现状,促使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高,为企业在新时期背景下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一、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我国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发现企业开展现代经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整体管理工作不理想,经济管理的作用无法得到全面发挥,对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具体来说,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企业经济合同签订和审查方面的问题

对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中经济合同的签订和审查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在经济合同的签订和审查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对经济管理工作的稳定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如“君子协议”问题的出现影响合同签订和审查工作的规范性,对合同主体资信情况的审查相对忽视、在签订合同过程中主要条款缺乏完善性、文字表述不清、前后矛盾现象严重等等,对合同签订合同审查工作的开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性影响,不利于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推进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1]。

(二)经济纠纷和劳动仲裁处理方面的问题

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经济纠纷和劳动仲裁处理问题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部分管理人员缺乏对这一管理工作的全面系统重视,对新法律制度的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开展经济纠纷和劳动仲裁处理工作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定的问题,对经济纠纷的处理和劳动仲裁关系的处理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2]。因此在此影响下,应该加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并积极探索问题解决措施,为经济管理问题的解决提供良好的支持。

(三)缺乏对工商法律事务的应有重视

企业的所有工商法律事务工作都属于经济管理工作的范畴,在探索经济管理工作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保证工作成效。但是在企业实际发展过程中,由于工商法律事务相对复杂、繁琐,部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极易忽视一些问题,并且缺乏对其的应有重视,导致工作的开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对经济管理效益的获取也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所以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应该全面加强对工商法律工作的重视,突出工商法律事务工作的全面性,凸显工商法律事务工作的价值[3]。

二、新时期背景下全面加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基于上述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企业经济管理工作者应该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以及企业整体管理工作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新时期背景下必须积极探索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创新的措施,突出企业经济管理的现代性特征,全面推进企业在新时期获得持续稳定发展,逐步推进企业的现代化建设进程。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合同签订和审查方案

经济合同的签订和审查工作质量会对经济管理质量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人员应该全面认识到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经济合同签订和审查方案,有效规避管理不当问题的出现。具体来说,经济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该认识到合同管理的重要性,增强自身书面合同意识,并且在工作中全面审查合同主体资信情况,保证能够对合同的签订合同审查工作作出客观的判断。同时对签订合同过程中所需的各项条款和制度等加以完善,针对部分不合法内容、信息完备内容以及表述不准确内容等进行全面处理,增强合同签订和审查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支持。此外,也应该认识到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合同的签订合同审查也会出现部分前后矛盾和文字遗漏等情况,对合同的法律效力产生不良影响,所以也应该加强对合同审查工作的重视,保证合同质量,增强合同的法律效力,促进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取得更好的发展成效[4]。

(二)合理处理经济纠纷和劳动仲裁问题

在现代经济管理工作中,经济纠纷和仲裁处理都是关键性的工作,只有处理好经济纠纷和仲裁工作,才能够提高经济管理水平,为企业在新时期背景下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因此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人员在遇到经济纠纷和劳动争议问题后,应该在全面分析实际情况后有选择性的开展调解、仲裁和诉讼工作,保证能够针对不同经济纠纷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解决方案,保证处理效果。同时,由于部分工作人员缺乏足够的经验,应激处理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在工作中应该开展老员工带新员工的方式,逐步积累新员工的工作经验,将员工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为经济纠纷和劳动仲裁处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撑。唯有如此,在经济管理人员高度重视并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处理措施后,才能够取得良好的处理结果,为企业现代经济管理作用的发挥和企业在新时期背景下的高效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5]。

(三)全面优化工商法律事务工作

由于工商法律事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因此要想保证工作质量,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对工商法律事务进行优化创新,对工商法律工作中涉及到的各类型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处理,切实保证工作质量,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一方面,企业在开展工商法律事务的过程中,可以邀请外来律师和企业律师在企业中开展法律体检工作,为工商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增强经济管理工作实际效果[6]。另一方面也可以积极争取工商部门的支持,让工商部门的工作人员到企业中开展专题讲座,让企业经济管理人员和基层员工都能够认识到工商法律事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学习现代化管理理念,促进企业取得更好的工商法律事务成效,为企业经济发展创造相对稳定的条件。如张家口市现代企业在开展经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为了取得良好的工商法律工作成效,就加强与张家口工商的联系和合作,邀请工商部门为企业工商法律事务工作提供相应的指导,进而在企业中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促进企业工商法律事务取得了更好的发展成效。可见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对工商法律事务工作进行全面优化也是较为重要的内容,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重视。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活动对现代企业的建设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并积极探索相应的管理措施,对经济管理活动进行全面创新,才能够突出经济管理工作的现代性,真正促使经济管理工作能够为企业的现代化建设发展而服务,促进企业在新时期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娟.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企业导报,2015(15):48-48,42.

[2]梁娟.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4(16):82.

[3]杨媛媛.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贸实践,2016(1):17.

[4]沈杰.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贸实践,2016(17):111.

篇(3)

一、就业难与就业歧视

由于高校扩招,2003年毕业生就业难便开始出现,2003―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212万、280万、338万、 413万、495万、559万、611万、631万、660万、680万和699万。2013年更是被冠以“最难就业年”的称号,事实上,2014年形势亦不容乐观,预计届时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高达727万人,堪称“更难就业年”。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下,确保就业公平关系重大。在劳动力市场买方市场之下,除了就业中的“代际传递效益”现象让无家庭背景的学生输在就业起跑线上之外,另一个不公平的显著表现就是就业歧视。针对应届毕业生而言,比较突出的是户籍歧视、经验歧视和学历歧视。

二、户籍歧视及其经济学分析

户籍歧视有多种表现形式,应届毕业生群体主要因不满足用人单位所要求的“具有本地户籍”而遭遇户籍歧视。户籍歧视的根源于把户籍与就业、教育及各种社会福利挂钩的户籍制度,它阻碍了劳动力跨区域流动,使得没有取得本地户籍的学生在应聘时遭到不平等待遇。

对用人单位而言,短期来看,户籍制度的限制为其带廉价劳动力,有助于企业赢得低成本优势。

三、经验歧视及其经济学分析

应届高校毕业生群体的最弱势特征就是无经验。对多数大学毕业生而言,历经十三载寒窗以及中、高招的筛选,方才进入大学并开始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三四年时间恰学有所成便进入求职的队伍里,基本上是没有相关经验可谈的。然而企业却动辄声明要求:工作经验三年以上,这着实令应届毕业生望而却步。

企业之所以歧视应届高校毕业生,究其因是不愿承其所附带的培训成本。这些成本至少来自四个方面:第一,直接货币成本,包括支付给训练者的费用及培训过程中所耗物资的费用。第二,利用资本设备和有经验的雇员从事非正式培训的间接或机会成本。第三,受训者时间的间接或机会成本。第四,风险成本,由于培训具有外部性,员工受培训后可能会跳槽到其他待遇更好的企业。

四、学历歧视及其经济学分析

高校毕业生遭遇的学历歧视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某些用人单位只招收或优先招收211、985院校的毕业生。二是,第一学历歧视,如规定第一学历必须是全日制本科、重点大学且和最高学历的专业一致等等。

学历歧视实际上扩大了高考的“一考定终身”效应,严重损害了普通高校毕业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对于许多用人单位提出的“211”、“422(本科211+硕士211)”、“633(本科211+硕士211+博士211)”等苛刻要求,不但打击了非211学生的求职信心,也影响了他们继续深造的热情,甚至触及部分高中生权衡高考得失。从长远来看,学历歧视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端人才的培养。

五、结论和对策建议

只有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大学生的就业水平和质量。

首先,从国家层面上讲。一是要尽快健全平等就业的法律法规,出台《公平就业法》以及扩大《劳动法》中对于就业歧视的认定范围,使得相关就业歧视有法可依。二是要限制高校扩招规模,调节不同层次高校的扩招比例,量力扩招才是上策。三是要采取一定的鼓励措施引导用人单位吸纳应届毕业生就业。

第二,从市场层面上讲。传统的“大而杂”招聘会往往演变成用人单位的形象工程,带着广告色彩。因此,应建立和形成专业人才服务机构,对招聘工作进行专业化分工,确保招聘渠道畅通。

第三,从企业层面上讲。应加强对岗位技能需求的调研,完善行业发展对专业性人才需求的技能标准。

第四,从高校的层面来讲。要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各方面进行实用性改革,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最后,从毕业生个人来讲。要学会以积极思维、乐观归因、发挥优势、提前准备、寻求支持等健康的压力应对方式,提高抗压能力,参加社会实践,转变就业观念,做好就业定位和职业规划,培养创业意识。

参考文献

[1]伊兰伯格・史密斯 现代劳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蔡 都阳 高文书 王美艳 劳动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现实[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孙阳春 曾柳 户籍歧视下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及对策分析.管理观察[J],2009,(5)。

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融资困难 国民经济

一、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现状及困境

近年来,随着融资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大型企业越来越依靠资本市场的融资,反过来对银行信贷逐渐地减少,因此可说,国内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潜力十分广阔,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在全国总企业数量中占到99%以上,但信贷融资量仅为全国信贷总量约15%。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严重缺稀,为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方面提供了发展机遇。

银行信贷目前是我国中小企业筹资的最主要途径之一。但由于很多因素的影响,使其在信贷方面面临很多约束,因此在企业资产占有比例十分低。

据统计,在我国的中小企业群体80%以上的中小企业资金匮乏,其中20%的企业严重缺乏。随着企业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和生产成本的不断增加的影响,中小企业的信贷资金需求不断增大。近年来,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实行,加息政策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不断执行,趋紧的信贷政策,以及银行不断压缩信贷规模,使得中小企业借款数额不断降低,因此,信用问题成为银行收缩信贷的主要对象,致使中小企业信贷供给量不足。目前四大行在信贷方面在我国占据大量份额,但主要是信贷仅给大型企业开放,而中小金融机构的信贷能力有限,导致其信贷供给量不足。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政策建议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很多,除了依靠创新融资模式外,还要结合实际和实践,需中小企业自身、金融机构、政府等多方努力,着力构建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一)加强中小企业自身管理

(1)健全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使企业的产权归属明晰,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建立现代企业组织制度,明确设置企业机构,明确机构职权,建立起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约束机制,同时又能充分调动各自的积极性;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依托市场为中心,明确发展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的经营战略要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并推动其发展。

(2)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要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加大创新经费投入,促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要注重企业间的良好合作和优势互补,努力形成区域优势或产业集群效应,避免恶性竞争,以期长期稳定发展;要加强技术创新,提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加快设备改造、工艺更新的步伐,提闻产品附加值;要树立企业品牌意识,不断使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保护知识产权力度要加大,严厉打击非法侵权;人才引进与开发力度和要不断加大,在创新人才方面数量与质量方面不断提高,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调动科技人才的创新积极性,挖掘创新潜力,确保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活动。

(3)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中小企业要不断提高内源融资能力,并不断完善自身积累,进而实现企业滚动式发展,对中、良、好的企业财务管理十分重要。建立的财务管理体系要进行规范化,能准确预测资金的收回和支付,使企业的内源融资能力不断提升,使企业资金良性循环;要健全企业内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企业会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的透明化;加强企业财务运行和约束管理规范并完善企业财务制度,加强企业的成本、收支、往来结算、资产存货以及现金流的管理,严控成本支出,合理分配企业盈利,防止企业盈余留存影响企业职工收入分配,避免乱摊成本现象的发生。

(二)加强中小企业信用建设

中小企业信用主要来自如下三个方面:企业自身的成长与发展、企业间的互相借助及依靠信用担保机构的提升。建立信用管理机构公司章程要明确信用管理的职能和职责;要建立信用风险防控机制促进中小企业加强信用建设,避免违约行为的发生;要加强与担保机构、投资机构的合作,要注重防范风险,企业要真实反映相关经营和财务情况担保机构、投资机构要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监控有效控制风险。

(三)拓宽融资渠道

(1)完善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体系。当前中小企业对我国的贡献很高,但大多数中小企业银行贷款难,可见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银行业加大融资力度,提升银行的综合竞争力,降低企业的融资门溢,建立与中小企业相适应的信用评级办法。

(2)合理发展民间金融。民间金融作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补充,在当前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情况下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要发展民间金融,首先要承认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坚决取缔一些高利贷和非法集资活动;要将民间金融纳入到金融管理体系,加强对民间金融的有效监管;要防范风险,量化指标,建立民间金融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要积极引导,发展中小型投资机构、股份合作制民营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等。

(3)加快创业板市场建设。创业板通过发行证券解决了上市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还可以持续的为具有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的市场机制。创业板市场企业的入市条件相对宽松,但为了防范风险,保护投资人的资金利益创业板市场采取和主板市场一致的标准法人治理结构,要求企业内部职责明确,并建立了一套比主板市场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以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创业板市场丰富了资本市场,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融资渠道,推动中小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促进企业技术进步。

(三)加强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国家有关部门将中小企业司升格为部级机构,统一管理全国中小企业事务,并在各地设分支机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展经济成为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政府可从如下两点帮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篇(5)

【关键词】

企业经济统计;改革;背景;意义;内容;途径

1 企业经济统计的改革背景

1.1 企业经营规模的改变

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原本市场扩张的壁垒——地域壁垒被进一步打破。文化、信息、交通等的全球化发展,为各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年来在该方面最具代表的当属不断兴盛的跨国贸易和以互联网和物流渠道为依托的虚拟商业,而复合式的企业形式也成为众多大型企业重点考虑的发展方向。商业界有一个著名的理念——“不能将鸡蛋放于同一个篮子里”,讲究的是价值链结构形式的多样化,以此分散风险同时增加收益的可能性。这一系列的现状都在表明一个问题,即是现代企业正逐步摆脱原本单一的经营形式,向着更加复杂的道路前进。在此过程中,必不可少地将会出现一系列的“扩张问题”,单论经济统计而言,如何做到对各个方面经济数据的搜集和分析,不进行必要的体制改革是决计办不到的。

1.2 行业内相关理念的转变

自原始资本主义萌芽直到现今,商业界从来没有停止过变革,特别是在企业管理方面,人们不断研究如何才能更好地管理企业,实现利益更大化。以我国而言,加入WTO之后,国内商业格局经历了大小数次洗牌,而后又受到西方经济的影响,在产业格局、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却又离不开国际环境的独特形势。20世纪末至今经济危机影响,商业界从西方商业变迁中汲取了大量养分,各种新式的企业管理设想和研究结论不断被提出。由此背景影响下,企业经济统计改革及相关研究成为一种必然。

1.3 未来市场竞争日渐激烈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之国家对自主经营的鼓励,使得我国新兴企业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四处林立,国外经济形势的长久萎靡,令国外企业纷纷对准我国市场,在当前乃至于未来较长的时间内,我国企业都将被动接受竞争激烈这一事实。唯有改革经济统计,精确掌控企业成本和财务,才能把握住企业核心脉络,巩固管理效能,提高竞争力。

2 企业经济统计改革的重要意义

①有助于企业适应社会变革。企业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其经济行为的实施以及与外界利益的置换,都需要依靠两个至关重要的元素——市场和行业。加强企业经济统计改革,能够使企业整体企划更加迎合市场发展需求,通过一段时间内企业经济数据的统计,企业能够较为直观地掌握一些市场情况,便于调整经营策略。同时,随着企业管理改革成为一种潮流趋向,而企业经济又是管理的重点,因此作出相应的作为是现代企业适应社会变革的表现。②有助于明晰企业经济状态。从企业经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企业经济统计是对企业经营活动和生产活动等信息的搜集、研究和处理,对调节企业人员、企业关系和经济状况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换而言之,企业经济统计即是用经济手段调查、分析和表述企业发展情况的一种途径,它有利于明晰企业状况,特别是企业在成本、投资、收益和分配方面的实际情况。③有助于企业管理精细化发展,提高工作效率。精细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普遍方向,面对庞大的企业结构,唯有实现细化管理才能准确把握企业各个环节的状况,找出企业症结,针对性的提出进一步的建议或意见。成立专门的统计管理体制、划分专门的部门和人才队伍,并实现专业化的管理,有助于减少管理过程中的冗杂部分,提高工作效率。

3 企业经济统计改革的内容与途径

3.1 改革内容

①统计内容的细化:企业不再实行笼统的经济统计,而是对宏观意义意义上的“收支”进行细化,建立直观的统计体系。主要分为成本统计、产量统计、销售统计、利润统计、后勤统计、指标构建、时间段对比研究、动态跟踪监管等若干方面,对企业的所有经营生产环节进行统计和分析。②在制度建设方面:根据传统统计部门规程设计新式制度,划分具体工作范畴,落实部门责任权限,确保统计工作顺利进行。③技术层面:凭借计算机网络科学技术,实现软硬件系统的升级换代,包括数据搜集分类统计系统、对比分析系统、决策系统以及ERP技术等。另外,企业内部网络平台的构建,也为企业经济统计信息化改革提供了基础。④人才方面,着重甄选具备“企业经济统计学”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或者企业自行培养相关人才队伍,实现人力资源的专门化和高端化,提高经济统计效率。⑤思想观念方面,重点树立“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念,重在尊重和利用人、企业、经济三者之间的深层关系,建立起可循环的企业经济统计模式。⑥运行模式:将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同时运行,实现综合高效管理模式,特别是信息处理和指令传达方面,杜绝完全意义上的集权形式,多利用科学技术和管理队伍的智慧,集思广益地探知管理真谛。

3.2 未来建议

企业经济统计改革与研究,应当被有机统一起来,未来的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应当向着如下方向发展。数字化:主要以数字技术为依托快速处理问题,准确判断经济现状。精细化:在已有的基础山进一步细化管理项目,并做好新项目的应对工作。

4 总结

面对未来日益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存发展权限,就必须要在既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这不仅包含企业综合结构和战略定位方面的改革,同时还包含了企业各项内部机制的配套完善,其中经济统计相关改革尤为重要。在未来发展道路中,必须树立起足够的意识,有机利用包含人力资源、经济资源、科技资源等一切形式的因素,才能构建更加完善的统计机制,以便观察和审视企业发展路线,及时地制定相关策略,引导企业良性发展。而以盈利目的的现代企业,重视成本和经济管理将会是恒久的话题。

【参考文献】

[1]平莉.关于企业经济统计改革的思考[J].中国商贸. 2013(02)

篇(6)

如今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化大市场正在逐渐的形成,各个国家的经济也慢慢的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在这种情况下,旨在调整本国经济的经济政策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来自他国的影响与制约。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大多数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相对较弱,而且市场机制发育相对不完善,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机制也相对尚不成熟。随着外国投资的进入,我国将面临比其他国家更大的挑战,对经济的控制力也会受到严重威胁。此时,企业如果还继续停留在全面引进状态,没有自主创新,那么民族工业的发展就会裹足不前,企业的振兴就没有希望。经济全球化己经无法回避,并且己经明显对国有企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对国有企业的发展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

1、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1.1、提升企业家经营和管理素质

企业家经营管理素质的好坏,才能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在现代市场经济大潮中,企业家应当胸怀韬略,足智多谋,既有广博的知识,又有军事家和政治家的战略目光与决策能力,能够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敢于决策。一名优秀的现代企业家必须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1.2、规范出口秩序,加强企业行业协会建设

为应对日益增多的国际贸易摩擦,规范企业出口秩序,应加强企业行业协会建设。行业协会在解决企业国际贸易争端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如温州的烟具行业协会在应对欧盟打火机CR条款的过程中发挥了较大作用。但当务之急是要从法律上确立行业协会性质、地位、职能,切实理顺行业协会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关系,使行业协会在政府法规的框架内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步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2、鼓励和引导企业创新

2.1、加强技术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创新也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和希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大企业集团,必须拥有自主创新能力,拥有通过创新增加财富的本领。但目前我国相当多的企业还没有充分意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还只是停留在口号上,科技开发投入不足,没有花力气解决技术创新的机制问题。为此,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国有企业重点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鼓励企业大力引进和培养人才,加快提高职工整体素质;二是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依托,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三是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强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

2.2、加强体制创新

随着企业业务拓展,规模扩大,亟需导入现代企业制度的运行方式和管理体制。推进企业体制创新,关键要在四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加快建立适应快速发展的运行体制。快速发展是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显著特点。许多中小企业从零起步,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成长为销售上千万甚至上亿的企业。而更多的中小企业长期停留在某一个水平,有的甚至破产倒闭。必须及时建立起适应快速发展的运行体制,确保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二是加快建立适应与科研单位、科技人员长期合作、共同创业的机制。与科技人员合作创业或科技人员之间共同创业是国有企业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但也有许多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以后,开始不断“裂变”。有的技术骨干被挖走或另立门户,有的技术合伙人退出企业等等。这些情况,常常导致企业的败落。必须加快导入现代企业制度,落实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知识产权参与投资的政策,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3、科学用人,加强企业文化和信息建设

3.1、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

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后大都实施了本土化的策略,其关键是人才的本土化。跨国公司以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管理理念、富有吸引力的待遇和灵活的用人机制,吸引了国内许多优秀人才。当今社会,技术型人才紧缺,如何留住这样的人才成为了企业最大的难题。在现而今,招工并不成为困难,难的是留住那些有经验的工人。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今天,光靠涨工资并不能留住他们,问题的根源在于人才的稀缺,企业的激励机制。所以要想提高自身竞争力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留住人才。

3.2、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对于我国大型企业来说,当成长到一定的规模之后实现信息化建设是自然的需求,但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他们会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改变,逐渐领悟到实现企业建设的信息化是帮助企业突破发展瓶颈的重要手段。而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自身的管理和运营素质提供了契机,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搜集和整合信息的最优途径。企业利用网络提供的优质资源服务,既不用投入很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费用,也不需要开发和维护应用软件,就可以获得海量的资源信息,信息化建设是一条低成本的途径。

4、结论

总之,我们在引进管理思想、企业文化的时候,应加强学习、消化、吸收和创新,借鉴西方国家的文明成果,立足于企业的实际,建立起具有我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思想和企业文化,打破传统的家庭式的小生产管理模式,树立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产品的知识含量,形成开放式市场化管理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发挥企业员工的创造性,求得新的发展。

篇(7)

一、前言

目前不少企业聘请律师对本单位签订的合同进行审核把关,目的是降低企业风险,避免纠纷的发生。而律师对合同审核把关的出发点往往是基于合同条款的用词规范、严谨,符合法律的强制性规定等方面考虑,而基于企业的内部管理、财务核算方面的要求,考虑的相对少一些,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很少参与合同的谈判、审核、监控、存档备查等项工作,造成企业合同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对销售部门转来的单据被动的事后接受,凭借自己对业务内容的理解进行记账、核算,出现财务人员“死记账、记死账”的尴尬局面,使财务核算内容不全面、不准确,不能很好的用财务数据揭示企业发展的态势,不能为经营者、决策者提供高质量的决策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经营顺畅发展。

二、财务管理与合同管理的联系

在当今经济社会,签订合同已经是一个司空见惯的事情。平常百姓装修房屋要与装修公司签订装修合同,有富余房屋的房主将房屋出租要签订出租合同。在企业中,签订合同更是平常的事情,采购货物要签订采购合同,出租资产要签订租赁合同,工程施工要签订工程施工合同,并购企业要签订并购协议等等。国有企业对合同管理工作更是严格,一些国资管理部门对监管企业下发关于加强合同管理的文件,明确规定对合同的标的、期限、事项达到一定条件的情况下,需要事先申请、报批并备案,且作为对监管企业的量化考核内容之一,由此可见,订立合同是企业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效方式,加强合同管理,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合同管理工作的好与坏,影响着企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果。

合同管理管理工作是动态的工作,从寻求合同的一方主体、拟定合同文本、磋商合同条款、签订正式合同,到履行合同、合同变更、终止、出现合同纠纷等等事项,都是企业经济运行的环节。财务管理工作渗透于企业经济管理的每一个环节,财务管理与合同管理紧密相连,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增加对合同的监督、管理工作,不但能够促进财务人员了解掌握企业经营状况,准确核算经济业务,形成真实、全面的经营成果,更是企业从财务管理角度实现对经济业务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补救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扎实的财务管理是合同管理工作的有力保障,有效的合同管理工作,可以促进企业实现预期的经济目标。

三、财务工作中加强合同管理的几方面作用

(一)赋予财务管理人员对合同管理的职责和权限,是保证合同管理工作良好运行、提高财务监督效果的有效途径

财务管理部门,作为企业运行的重要机构,赋予对合同管理的审批、会签职责和权限,势必有助于合同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财务管理人员,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参与者,应主动参与合同管理,并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财务管理人员掌握企业经济信息比较准确,有助于合同签订前的因素对比分析。比如主要从事资产租赁经营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掌握企业租赁资产的具体面积、租金价位、相同区域的经济增长幅度等因素,在租赁合同签订之前,由财务人员对拟定的租金价位进行对比、分析,提出意见,有助于制定合理的租金价位与招商厂家进行洽谈,使企业经济效益尽可能实现最大化。另一方面,财务人员对合同条款中涉及账务处理的内容会更加关注,从账务处理的角度提出意见,有助于企业在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的严谨规范。再有,由财务管理人员参与合同的签订,有利于企业财务的公开、透明,防止“一言堂”以及随意变更合同内容、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出现。因此说,赋予财务人员对合同管理的职责和权限,是保证合同管理工作良好运行、提高财务监督效果的有效途径。

(二)财务人员参与对合同履行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可以提高合同管理的效率,降低成本

1、参与合同条款的拟定工作,有助于加强资信审查,明确条款的约束性

财务人员参与合同的拟定、洽谈工作,有助于审查合同另一方主体的经济履行能力,考察企业资信、经营范围;有助于从本企业财务实际操作的角度拟订合同文本,使账务处理严谨、规范。比如说在租赁业务中,明确约定收取租金的具体日期,以及在收取租金的同时开具租金发票,以此明确财务业务的操作流程,防止拖欠收入、先行纳税的情况出现。

2、负责签订合同的存档备案工作,有助于合同管理资料齐备、信息全面

一份经济合同可能持续履行几年或更长时间,财务工作会贯穿合同履行的全过程,在履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合同补充、合同变更的情况,由财务人员负责合同的保管工作,一方面使合同资料齐备,经济业务信息连续、有效;另一方面财务人员及时掌握合同变更、解除等信息,有助于调整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使财务管理事项更加及时、准确。在出现纠纷时,财务人员会提供齐全的财务手续来佐证合同的履行情况,有助于纠纷的化解和处理。

3、参与合同履行过程的管理工作,有助于规避企业经营风险

首先,在目前的经济行为中,存在不少的随意性。比如说工程施工合同,存在“黑白合同”,还有工程挂靠的行为,这些现实情况造成领受(给付)工程款可能不是合同的一方当事人。现实中因这类情况出现不少经济纠纷。财务人员参与合同管理工作,在财务凭证的取得上注重合法、合规的审查,加强账务手续的完善工作,在遵守财务制度的同时,也能规避企业经营中面临的风险。比如在审核工程发票时,与工程施工合同的主体进行核实,如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对发票不予接收入账;涉及领取款项时,要求领款人有合同主体一方的盖章委托书,由此确保资金往来的安全。

其次,对合同加强管理,有助于杜绝超规模筹集资金和计划外资金支出,使资金支出成本更具合理。比如工程施工合同,财务人员对给付工程款的时间、方式、支付额度、保证金的支付等内容充分掌握,在后续合同履行过程中,根据合同内容,有计划的筹集安排使用资金,既节约资金成本开支为企业增加效益,又规避可能面临的合同违约风险。

再有,对合同加强管理,有助于发挥财务管理的监督作用。财务人员对合同履行情况密切关注,针对不同主体、经济类型建立风险防控办法。比如租赁合同,对租赁面积体量大、租期较长的租赁商户,关注租赁商户的经营状况,充分掌握商户进货、出货的流量,利润高低状况,有助于租金收入的及时收取,在商户经营出现异常或屡次出现拖欠租金时,要及时与业务部门反映问题,防止出现商户违约撤租,企业暂时不能及时补招新商户而造成经济损失的情形。

4、参与合同管理工作,有助于在企业集团内部降低税负

规模较大的集团公司,存在跨行业经营的现实状况。由财务人员参与合同管理工作,有助于利用集团内部企业经营领域的不同,利用税法知识合理避税,降低企业税负。比如说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进行经营投资时,土地增值税是一项不可避免的税负。而如果有财务人员参与合同的制定、洽谈、协商工作,财务人员能够根据掌握的税法知识,利用集团控股的优势,以其他非房地产开发的名义进行投资,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规避土地增值税的问题,使集团利益最大化。

四、进一步提升财务人员在合同管理中作用的途径

(一)加强财务人员合同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财务人员对合同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签订合同的质量。为了更好的提升企业经营运行质量,实际工作中部分企业自己外聘专业教授或律师,结合本企业经营范围、工作出现的问题情况,“量体裁衣”,有针对性的传授合同、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解决企业实际经营管理遇到的疑难问题,使得财务人员能够将学习的合同管理知识,很好的与财务知识相结合,促进提高签订合同的质量。

合同管理不是阶段性工作,是企业运行发展中的一项长期重要工作内容,加强对财务人员在合同管理知识的考核和培训工作势在必行,并且应当建立培训、考核和奖励的长效机制,与财务人员的升职、评优选先挂钩。通过财务人员长期、循序渐进的加强合同知识培训、学习,增强财务管理对合同签订、履行、变更的审核、监督、评价作用,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二)财务人员主动参与经济纠纷的处理解决

在现实工作中,财务人员少有参与企业经济纠纷处理解决事务的。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设有法务部门,专门负责处理企业经营管理运行中出现的经济纠纷、劳资纠纷,财务人员虽然学习一些合同或法律方面的相关知识,由于没有机会领会法庭或仲裁庭对企业经济合同履行事务的审判,对合同管理往往局限在存档备查的形式上,造成在合同的谈判签订时、经济业务的履行中,不能主动提出有针对性的实质意见供领导层决策。而刻意锻炼财务人员参与纠纷的处理工作,可以增加财务人员的实践经验,知晓纠纷的关键节点与账务处理的联系,提高财务人员在今后实际工作中辨别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将合同管理流畅的蕴含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深层次。加强合同管理对财务管理的积极作用必将得到企业的重视和认同。

参考文献:

[1]吴云.试论财务管理中如何加强合同管理[J].中国外资,2012(10下)

篇(8)

中图分类号:D912.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095-03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考验。大学生们不仅受到就业机会有限的巨大压力,还要面对就业歧视大量存在的现实。就业歧视现象侵犯了大学生的平等权,对社会和谐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学者们分析这一问题多从社会学角度,我们将采用法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分析,需要提出的是我们主要采用的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

一、大学生就业歧视成因的法经济学分析

企业作为理性经济人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通常决定了其招聘的取舍。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家们就认为人类存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一面,我们可以称之为经济人。新古典经济学正是假定人是追求财富最大化的经济人,但这种理论只是讲人类追求财富的最大化,而现实中人们往往还追求非财富的最大化,因而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这种假定进行了批判并作出修正,“诺思把诸如利他主义、意识形态和自愿负担约束等其他非财富最大化行为引入个人预期效用函数,从而建立了更加复杂的、更接近现实的人类行为模型;非财富最大化动机往往具有集体行为偏好,人们往往要在财富和非财富价值之间进行权衡。”[1]制度的存在意义之一就是禁止人们的机会主义行为。虽然社会道义要求企业对大学生一视同仁,但是企业毕竟受利益的驱动,招聘谁决定于谁能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例如情形比较严重的男女性别歧视。女大学生就业受到歧视,原因在于男女生的诸多差异造成用人单位不同的成本收益,雇佣男生其成本会低一些,收益会高一些,雇佣女生则往往会相反。雇佣女生增加的成本表现在一是女生投入工作的时间相对男生少一些。因为社会传统,女士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大量的家庭事务影响到女士投入工作的时间,当然这也是我们照顾女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工作方面对女士提出同样严格的要求是不公平的。二是女性往往比男性早退休,这样女性给用人单位创造的收益往往少一些,同时女性的寿命比男性长,用人单位为此要付出更多退休金等。再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女性生育给用人单位造成了一定的负担。女生工作一段时间后,就会到了生育年龄,其怀孕阶段,工作状况要受到一定的影响。在生育和哺育阶段,即使女性脱离工作岗位,用人单位仍然要负担工资及其他福利。因为上述种种原因,用人单位更喜欢招聘男生。

人的有限理性和交易费用的存在导致某些用人单位简单的选择方式。用人单位简单地用性别、地域等简单的标准将一些大学生排除在外,而不仔细考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这种做法跟人的理性有限有关,人的有限理性导致交易成本的存在。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人具有完全的理性,即人们对各种可选方案完全了解,无所不知地最大化他们的既定目标。新制度经济学家否定了这一假设,用“有限理性”的概念代替了“完全理性”概念。“有限理性”概念最早由西蒙提出,是指决策者在认识方面要受到知识和计算能力两方面的限制。交易费用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威廉姆森继承了这一概念,他认为思维是一种稀缺资源,思维的专业化必然产生经济的结果,由此导致理性的有限性。人之所以只具有有限理性,主要是人往往只能获得有限的信息,而信息之所以有限,则是因为获取信息是需要成本的。“完全理性”是指对所有可选择的方案进行了充分的了解,但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因为获取不同方案的信息所需要的资源和时间却十分稀缺和昂贵,所以不可能无休止的收集信息。信息成本是使人从一无所知到无所不知的成本,而极少有交易者可以承担起这种成本,正是因为这种成本的高昂,所以我们不得不保持一定程度的无知。在获得信息问题上还存在一个信息悖论,因为人们在获得信息之前不可能了解获得某类信息的预期成本和收益,所以不可能从尚未到手的知识中获得最大化的净收益。新制度经济学用“有限理性”代替“完全理性”使其理论更具有了解释力。交易成本或说交易费用是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交易成本概念源于1937年科斯发表的关于企业的论文。他认为企业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交易成本的存在,企业将一部分外在成本内在化,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交易成本一般是指进行交易所需的信息成本、谈判成本、监督执行成本等各种成本的总称。宽泛的交易成本概念还包括制度建立、改变、自身运行的费用。本文只在一般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新古典经济学假设交易是零成本的,并在这种假设下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新制度经济学摈弃了这一不符合现实的假设,认为交易成本是存在的,而且有时是巨大的,影响着主体作出决策;在原先零交易成本环境下可以实现的市场均衡在正交易成本环境之下将无法实现;在零交易成本下产权制度或说法律制度是无关紧要的,但在正成本交易下则变得至关重要,交易成本的存在是产权制度或说法律制度产生的原因。因为用人单位了解一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费用,这些时间和费用就是交易成本,用人企业往往倾向于采用低成本的简单排斥的方式来选择人员。

二、大学生就业歧视对策的法经济学分析

如果要解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问题,不能单靠社会公义的宣传,要靠实际的法律制度。除了运用道德这种内在制度还要依靠法律这种外在制度。制度框架的拓展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制度是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有助于我们防止难于预见的行为,也可以避免机会主义。新制度经济学家们把制度分为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内在制度是从人类经验中演化出来的,它体现着过去曾有益于人类的各种解决办法。其例子即有习惯、伦理规范、良好礼貌和商业习俗,也有盎格鲁——撒克逊社会中的自然法。违反内在制度通常会受到共同体成员的非正式惩罚。”[2]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出道德属于内在制度。很多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比如要讲真话这个例子。这种道德的起源与说谎会给人误导,增加别人的成本和破坏信任有关。勿讲假话是通过将说谎违规的人排除在社会交往之外这种方式实现的,这是一种非正式的但并不是没有效果的方式。内在制度可以分为非正式的内在制度和正式的内在制度,其标准是遵守监督情况和违规惩罚方式。非正式内在制度不会受到特定组织的惩罚,但是会受到非正式的惩戒。属于非正式内在制度的有习惯、风俗和道德。比如在中国市场上用“斤”这种计量单位来进行交易,这是人们长期形成的习惯,人们出于一种自利的动机会自觉的遵守这种规则;因为人们不遵守这一规则,就可能造成交易的不便,影响其收益,这是一种非正式的惩罚。正式的内在规则与非正式的内在规则不同,他们是通过正式的方式进行强制的,虽然这种规则也是经验产生的。如足球比赛的规则就是一种非正式的内在规则,这种规则不是通过国家机关来执行的,其执行是靠足球协会。一个俱乐部如果违反相关规则,就会受到足球协会的惩罚,甚至逐出竞赛。可见这种规则的惩罚的方式与执行方式是相当正式的。内在制度可以促进人们合作,减少成本,减少机会主义,促进人们准确预期,有助于一个社会的良性运转。以讲诚信这一美德为例,如果人们普遍讲诚信,人们就可以放心的合作,而不用投入大量的成本去了解对方是否值得信赖,这样社会的交易成本就比较低。相反,如果社会上很少人讲诚信,大家就会不得不在合作前投入大量的成本去调查对方的诚信和能力,这样合作的成本就会很高,而且没有效率,因为了解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外在制度是指被特定的组织设计出来并依靠强制力来适用于社会的规则。这种规则是从上而下适用的,它的设立和执行都需要一批人员,这些人员通过法定的程序获得行为的合法性。法律是最典型的外在制度,它通过有权的组织和人员创设出来,并以强制力为后盾。法律是通过强制的方式施加到社会的,通常通过警察、监狱和法院等暴力机关来强制实施。

与内在制度相比,外在制度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外在制度的正式惩罚方式更具有威慑力。内在制度的惩罚方式是不设层次的,没有多少惩罚的种类,往往是一种惩罚方式,只是惩罚的轻重有别。而且因为惩罚的实施是自发的,所以很容易逃避,这样就导致内在制度的威慑力很有限。外在制度就不同,它由公权力具有者制定,并通过国家强制力实施。因为有警察、法院、检察院、监狱、军队等强制工具,违反者通常会被这些机构和人员追究责任。与内在制度不同,外在制度是有层次的,如刑罚可以分为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等类别,可以针对不同的犯罪情形做轻重不同的处罚。显然,外在制度的惩罚方式更具有威慑力,可以督促人们更好的遵守社会规则,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转。二是外在制度的惩罚更具有确定性。因为违反内在制度受到的是一种自发的惩罚,这种惩罚就难免会有失平等或公平。现实中某一明星做了有违道德的事情,往往因为其原来很受大众的喜爱而受到较弱的谴责,而类似的事情如果发生在普通人身上,可能受到的舆论压力就要大得多。也就是说内在制度的惩罚难免带有偏见和倾向。而外在制度则不同,其处罚往往更具公平性。外在制度往往有一套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这种公平性。例如审级制度,如果当事人对下级法院的判决不服,可以向上级法院,通过这种多次的审判实现当事人受到公平的对待。再就是严格的程序也降低了偏见对审判的影响。三是外在制度更具明确性。内在制度如道德、习惯、风俗等往往含义比较模糊,缺乏明确的表述,因此其理解往往各不相同.外在制度则通常不存在这一问题。因为其是通过特定的组织机构或特定的高素质人员通过严格的程序创制出来的,大多情况下具有文字形式,而且有专门解释这些规则的机构和人员,这就使这些外在制度很容易被了解,从而减轻了大众获取信息的负担。例如一个商人到某地去经商,当地有特殊的交易风俗和交易习惯,如果他不了解,他就很难去和当地的人们进行交易,而了解风俗习惯这些没有文字记录的规则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需要耗费不少时间。如果这些风俗习惯被制定为成文法,这位商人就可以很轻松的了解当地的交易规则,这样交易的成本就降低了。不容忽视的是这种明确的规则不易被任意解释,从而降低了交易的风险。四是外在制度更能促进合作,避免囚徒困境。如果有第三方的保证,合同更容易达成。外在制度制定出来后,会有相应的机构而且往往是国家机构负责实施,这些国家机构就成了第三方,由国家机构充当第三方,通常更令人信赖,因而会促进合同的达成,避免了双方都受损的囚徒困境。五是外在制度可以防止排外和歧视。内在制度通常在熟人社会里能够很好的发挥作用。在一个熟人圈里,大家彼此比较了解,了解别人的能力状况和信用状况,这样交易的信息成本并不高。如果一个人违反了内在制度,因为在这个熟人社会里,信息流通很快且流通的成本很低,那么他将受到这个熟人圈子的排斥,这就形成了一种威慑。这种例子并不少见,如中世纪在阿姆斯特丹、佛罗伦萨、威尼斯、纽伦堡等地的商人。因为大家比较熟悉,交易成本不高,因而大量交易可以促成。但是这个熟人网络人数是比较少的,如果人数很多,大家难以熟悉,内在规则就难以发挥作用了。因此,这个熟人网络在达到一定规模后,会排斥其他人员。因为这个原因,单靠内在规则不能无限度的促进经济的发展。而外在制度能防止歧视与排外,保障所有进入市场的人员得到公平竞争的机会。因而外在制度可以促进经济规模的扩大,持续促进经济的发展。

基于外在制度的优势,所以我们要进行适量的立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明确和扩大就业歧视范围。二是明确规定法律责任和救济方式。三是在举证责任方面,实施举证责任倒置。四是设置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机构。强化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五是强化社会保障。在当前情况下,用人单位聘任少数民族学生、残疾人学生、女生等群体需要支出更多的成本,这些成本是由用人单位负担的,这样会导致用人单位不倾向于招聘这些群体,如果招聘了也有可能给予相对较低的工资待遇。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最合理的解决办法是由政府承担用人单位的成本。如解决歧视女大学生的问题,就必须强化生育保障制度。应该适当增加生育险的保障力度,依据用人单位女工作人员的数量给予足够的补贴,这些补贴由国家财政负担。当然这会增加政府的负担,目前政府财政状况良好,应该不是问题。补贴可以逐步增加,直到充抵掉用人单位多支出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聘用女大学生对其利润最大化不构成损害,又可以得到招聘公平的名声,必然会杜绝歧视。

篇(9)

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的反映主要体现在财务管理方面,而财务管理中一个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财务经济分析工作。财务经济分析就是企业对自身的财务报告与经济活动信息资料进行科学且系统的分析,从而对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与跟踪,以此来考察企业自身的经营成果如何,分析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好坏,有利于进一步优化企业的资产配置与运营控制,为企业的未来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经济信息支持。

一、企业财务经济分析的内容

企业的财务经济分析过程中,包含了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以及经济活动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当中,是对企业财务活动以及内外部经济状况的高度融合性分析,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因此,企业的财务经济分析涵盖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企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与专项分析,切不可盲目的一刀切进行分析。具体来说,企业的财务经济分析内容主要包含了进行会计报表解读分析,企业生产经营业绩评价和盈利能力分析,企业运营能力分析,企业发展能力及发展战略分析,企业资本结构分析以及企业财务经济综合分析。

二、企业财务经济分析的程序

由于企业的财务经济分析是一项较为复杂且系统化的工作,企业应该有一定的科学分析程序来具体实施,否则,很难得出科学的分析结果。一般来说,企业的财务经济分析工作的具体程序主要是这样的,即企业首先应该确定一个具体的分析目标,这是做好财务经济分析工作的前提条件所在,也是进行财务经济分析活动的起始点,因为不同的分析目标将会需要使用不同的经济信息,实施的分析策略也是有所不同的。然后,企业就应该收集、整理、检查、核实相关的分析资料,不仅包含了企业内部的微观经济资料,还包含了企业外部的宏观经济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并做出一定的调整,尽可能的提高这些信息资料的真实可靠性。接着,企业应该确定分析评价的基准,即经验基准、行业基准、历史基准、目标基准等,并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分析评价基准。当然,企业还应该选择正确的分析方法,要发挥出每一种分析方法的优势,尽可能的避免每一种分析方法的局限性,根据分析目标与分析资料进行分析方法的对比与选择,尽可能的让分析结果达到客观全面的标准。目前为止,企业最常使用的分析方法为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

三、企业财务经济分析的方法

企业的财务经济分析方法有多种多样的,主要是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业绩进行分析与评价,它就是说要对企业在一定经营时间内的生产经营成果、盈利能力、资产状况等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与判断,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全面价值管理实施以及企业自身的健康稳定发展。那么,在企业生产经营业绩的项目指标当中,利润表项目指标是整个经济评价分析指标中的核心所在,它综合性的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执行状况以及管理水平的高低状况,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可靠性及适用性。那么,在具体的财务经济分析方法中,主要包含了生产经营业绩指标总体完成情况分析、营业收入增减变动情况分析、营业成本增减变动情况分析、期间费用增减变动情况分析、资产价值变动损益分析、投资损益增减变动情况分析、税金及附加增减变动情况分析、营业外收支增减变动情况分析、利润增减变动情况分析等。这些不同的经济分析方法,将为企业提供更为准确的经济指标与信息。具体来说,第一种财务经济分析将为企业计算出各个不同项目的指标变动状况;第二种则包含了营业收入增减变动的原因分析,产品销售数量增减变动的原因分析,产品销售单价增减变动的原因分析,营业收入构成变动分析等,从而为企业分析出现行的经营状况是否能够适应企业的发展战略性要求;第三种则包含了营业成本率增减变动分析,营业成本增减变动分析,产品单位销售成本增减变动分析等,从而为企业的日常活动中的实际发生成本提供可靠的分析数据。其他几种分析方法则反映了企业的偿债能力、举债能力及财务杠杆的利用效果,资产减值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状况,未来投资环境的分析以及相关税收政策的分析,有利于分析企业资产的实际运用状况,还可以对利润的结构和质量进行分析以及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分析,从而通过以上的分析评价来找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之处,进而提出扬长避短的针对性措施与建议,不断推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让企业的资产配置、内部控制、市场营销等多个方面的环节都有着更为真实可靠的经济数据提供指导与支撑,从而让企业的真实状况通过财务经济分析指标来更为透明的反映出来,有利于企业在自己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做出更为科学、合理且可行的战略性决策。

参考文献:

[1]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领导小组办公室.高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大纲(第1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2]袁淳,吕兆德.财务报表分析(第1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篇(10)

中图分类号:TS958 文献标识码: A

从20 世纪末,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腾飞,建筑市场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因为我国的政府行政管制逐渐地放开,打破了原来计划体制的产物―――行业壁垒。随之而来的是市场缺乏必要的规范与对应的准入机制,市场没有完全向着健康方向发展,恶性竞争愈演愈烈,而建筑行业也相对较早地变完全的垄断行业为尚不成熟的完全竞争性行业。而当时的国家采取了以控制投资规模为重点的宏观政策,由此导致了我国建筑行业经营收入总体上呈现出收敛状态,建筑行业的处境不容乐观。随着时间推移,在近些年市场环境不断规范、经济社会的宏观环境有所改善的形势下,建筑行业也随之迎来了乐观的经济增长周期。建筑行业从原来的举步维艰,到现在的良好现状,似乎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但现实去仍然严峻。究其原因,是建筑企业仍采用之前的无法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的管理系统以及经营模式,仍然是采用落后的扩大再生产的经营方式来承担远远大于本身经营能力的业务量,由此产生了巨大的企业风险。

一、概述

建筑工程投资规模大,工期长,人员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工程在建期间,施工管理任务繁重,生产经营状况复杂多变,造价控制所面临的考验是非常严峻的,而且财务管理工作也存在诸多风险,加之企业缺乏抵御风险的能力,那么财务运营状况恶化,如亏损、投资回收率低等将成为必然。建筑企业要进行风险预控,提高投资回收率,首先要基于财务风险的特点和根源对风险点和风险类别进行准确预测,提高风险防范措施的针对性,同时构建一套相对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尽量使企业规避风险所引起的经济损失,提高经济效益。

二、财务风险的主要特征

(一)客观必然性。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财务风险存在于每一个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之中,人们无法改变它的存在状态,只能通过一定措施有效减少或降低财务风险带来的损失。企业存在于市场经济之中,必然受到财务风险的干扰。

(二)复杂多样性。风险不可能是单一因素造成的,引发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有很多,如市场环境改变、企业的某个决策失误、财务管理不得当等都会引发财务风险,所以财务风险具有复杂性特点。同时财务风险又是多样的,企业的任何经营环境都可能产生风险,这是管理者很难把握的。

(三)不确定性。财务风险只是存在,但并不一定确切发生。如果风险产生了,那么肯定会对企业造成不利影响,但如果不发生,那么就会朝有益的方向发展,所以企业存在财务风险并不一定是坏事。

(四)损失性。财务风险总是与损失联系在一起的,不管损失是大还是小,都会使企业蒙受损失。

(五)收益性。损失与收益虽既矛盾又可相互转化,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一般风险越大所得收益就越多,就像建筑企业一样,在迅猛的发展时期,其利润是相当可观的,但同时承受的财务风险也十分大。

三、建筑企业风险内容

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不同于计划经济,所有企业的本质的经营目的都是赢利,建筑企业也不例外。但是随着企业飞速发展的过程,市场的扩张以及承建项目数量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是企业的风险的出现和变化。在企业的管理中,对风险的管理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相对于其他行业,建筑企业的投资数量和种类更多,规模更大,周期也相对较长,产品更是较为多样。

(一)履约风险

建筑过程中,在工程承包合同生效以后建筑企业要根据合同的规定依法提供给业主一定的预付款保函和履约保函(通常各为合同价的10%),保函方式为现金担保和银行担保两种。但在施工过程中,技术、成本和资金等不确定因素都可能影响建筑企业,致使建筑企业由于客观原因不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最终导致建筑企业面临履约风险。

(二)投标风险

建筑企业的运营是以投标为起点的,只有投标中标之后才能有工程项目并开始建造。但现在的投标市场尚缺乏规范性,监管也没有落到实处,就目前而言,投标风险在建筑企业的主要表现于不能确定的标价盈利空间以及不能准确预计的投标成本与投标回报。

(三)质量风险

工程质量的高低与建筑的工艺水准、技术是否成熟、材料质量好坏等许多因素有关。建筑企业要承担的质量风险主要有工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的严重程度、由修复工程水平差异导致的工程缺陷的相关费用多少。

(四)运营风险

运营风险是指建筑企业并不能确定自身可获得的营业利润。建筑企业最终获得的工程收入、工程施工全过程中消耗的总成本都会对其运营产生影响,存在运营风险。

(五)采购风险

在建筑的企业总成本里比重最大的当属材料成本,通常超过五成,所以材料成本对于工程成本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因为建筑的施工一般来说时间跨度较大,建筑材料价格受瞬息万变的供需情况以及宏观经济的影响较大而难以预计,尤其在当前全球普遍存在的通胀形势下,要承担比之前较高的材料采购风险。

(六)财务风险

2013 年10 月,中铁建发出一则公告,显示中铁建在沙特正在进行施工的一个轻轨项目面临着超过四十一亿元的巨额亏损。财务风险表现为:由于缺乏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不能及时收回应收账款,致使建筑企业的坏账增多,资金链受影响;建筑企业的实际能力不能满足在一定时期所进行的建筑项目的总量,令财务状况不容乐观;建筑企业在进行投标决策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效益分析,导致建筑项目发生亏损。

(七)技术创新风险

当今社会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飞快,同意,企业要想具有生命力就离不开持续创新。技术创新具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高收益和高风险的对称性。建筑企业所面临的技术创新风险就是因为技术创新成功的可能性受到技术创新过程的可控程度的影响,而这一过程是难以有效控制的。一项统计显示:商业成功率约为30%、经济的成功率为12%,也就是说失败率分别为70%、88%。据国内一项对新产品开发项目的调查显示,7O%的获得技术成果,但开拓了市场的项目仅有11%。

(八)工程分包风险

在建筑工程的管理过程中,管理层不能与作业层进行即时的信息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制约了建筑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因为作业层,建筑企业也许无法对工程的管理进行实质上的监管,使得建筑工程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最终导致建筑企业面临无法履约的风险。

四、建筑企业风险预警系统

以企业的危机预警系统组成原理为基础,可以将企业的危机预警系统分为危机评判子系统、危机监测子系统、危机预报子系统三个组成部分。考虑到对建筑项目的风险管理,可以将工程项目的风险预警系统分为五个子系统(见图1)。

(一)风险评判子系统

风险评判由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两部分组成。风险估计是指通过对风险的定量分析来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可能造成的损失和不良后果。风险评价则是指基于各种风险的共同作用,对风险的各项因素对建筑项目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建筑企业面临的各项风险的风险量作出科学的评价。就建筑工程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的种类而言,建筑企业应当确立并构建风险警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建立警度评价指标体系,建筑企业能正确认识到所面临的风险的性质以及风险的程度。建筑企业在建筑项目的实际建设过程中要面临的风险种类很多。成功构建风险预警系统以后,建筑企业在系统运作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了更能适应工作的新指标,就应把新指标加入到警度评价指标体系中去,这样才能更为及时和准确地发现新风险,降低甚至规避预警系统的误判和漏判出现的可能性。

(二)风险识别子系统

风险识别是建筑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是指分析在建筑项目建设的过程中要面临何种风险,并进一步把这些风险按照特性进行分类。风险识别子系统通常由收集资料、分析项目的不确定性、确定风险事件、编制风险识别报告等部分组成。

(三)风险对策子系统

风险对策子系统是建筑企业存储处理不同情况的风险的方案的对策库。要发挥风险对策子系统的作用,须完成如下两项工作:一是归纳和总结已实施的对策,以便于日后借鉴和参考;二是模拟预控对策,预控对策子系统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和选择警戒状态下和危险状态下的危机管理对策。

(四)风险预警子系统

风险预警子系统是依据风险评价子系统中得到的风险量,判断是否有必要发出警报,如果有必要,还应判断需要发出哪种状态的警报。如果风险的危害程度较大,就要及时地向建筑企业的高级管理层发出警报。根据建筑工程项目当前的状态、风险管理者的能力和水平,风险预警子系统对风险预警所处的区间进行确定,进而判断风险量处在哪一种状态。

(五)风险后评价子系统

在风险评判、风险识别、风险对策和风险预警四大子系统完成运行后,仍有必要对风险预警管理进行风险后评价。风险后评价包括:一是对改进后的风险指标进行再评价,判断实施相应的策略和措施后所获得的效果;二是收集风险计划实施的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决策效率;三是检查预警系统能否准确判断,如果有误判等情况要尽快地处理。

五、建筑企业风险预警系统建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风险预警系统是建筑企业的战略信息系统。在该系统的生命周期中,多数步骤需要企业几乎所有部门的大部分工作人员的共同参与。完全构建建筑施工的企业风险预警系统离不开各部门工作人员的合作,特别是高级管理层的重视和所需配套资源的支持程度。同时,建筑企业采用风险预警管理还必须依据项目的进展情况来确立配套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并设立相应的管理部门。

(一)履约风险预警

就一个建筑项目而言,如果发生违约,需要支付的违约金额远远超出预计的亏损总额,这意味着其面临的履约风险被提升。另外,建筑企业还应充分地考虑企业总资产、全部的保函金额和净资产的关系。当保函金额的比重持续加大时,建筑企业对履约风险的考虑要特别慎重。

(二)投标风险预警

投标风险在建筑企业的一切风险中是最不容易确定的,相应的控制和风险预警也最不容易把握。建筑企业可以利用会计信息来对投标风险进行预警,对以下的指标涉及最大的,即在中标项目的预计盈利空间和投标成本之间建立联系,以及在签约合同额和投标的成本之间建立起联系。倘若盈利空间或签约合同额持续减少,但投标的投入持续增加,就意味着投标风险会对建筑企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三)财务风险预警

资本金、负债、工程款以及金融机构借款是当前国内未上市的建筑企业的四种主要资金来源。向金融机构借款所产生的财务风险最应注意资金的成本问题,即利率并非一成不变。因为利率一旦变动,就会对企业财务费用的风险目标造成一定影响,要时刻关注并预测利率变化。

(四)经营风险预警

许多方面的因素会对施工企业经营风险产生影响,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工程成本以及工程结算收入。建筑企业应建立起本企业的收益模型,在本企业的收益模型的基础上确定有可能对企业带来损失的风险因素,并建立起相应的指标体系以体现和量化这些风险。

(五)材料采购风险预警

材料采购风险预警的常用方式是通过风险指标的设定来显示单位成本的降低率。当风险接近或者超过该指标时立即通知相关的部门以在第一时间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而控制风险。

(六)质量风险预警

建筑企业在建立质量风险预警以前,必须核算好质量成本,完善好质量成本核算帐簿,并设置好质量成本的预警目标。质量成本越接近预警目标,就意味着要付出更多钱来修复工程缺陷,此时企业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的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

(七)工程分包风险预警

业主通常都会对建筑企业采取风险防范措施,但建筑企业对分包单位却缺乏有实质性作用的风险防范,这导致建筑企业在与业主发生纠纷时常处于被动局面。对工程分包风险预警的重中之重是建立起对分包单位的指标防范系统,使建筑企业能对分包单位采取行之有效的监控。

(八)技术创新风险预警

技术创新的风险的重点是衡量技术创新工作的投资回报,所以要重视和完善对于技术创新的核算,准确核算,若无法按原先的计划实现目标控制,就要立即进行风险预警。

结语

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对建筑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为了加强财务管理工作,预防财务问题的产生,建筑企业要时刻进行财务分析,加强强化资金管理意识,加强预算管理力度,提高建筑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只有如此,建筑企业才能不断获得发展,在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中得以生存。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大企业税务管理的难点 下一篇: 中学德育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