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2 09:53:5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数学教学环节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9-0071-02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即在课堂45分钟内,使每个学生的知识、技能及心理都得到发展。数学作为现阶段初中教育的基础科目之一,与其他很多课程都有密切的联系,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深入研究课题教学的结构和特点,从各环节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目标是教学的方向和标准,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有效性的前提。首先,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素养,熟知整个教材体系的框架,使设置的教学目标具有整体性――所授内容能帮助学生对讲授内容有整体的了解,既能唤醒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又能促使学生进一步探索新知。其次,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态度习惯等特点设置个性化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精心组织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需要创设生活化并具有问题意识的情境。生活化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对数学的恐惧,用形象事物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从而让他们爱上数学,喜欢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的问题。例如《概率的简单运算》一课可以联系生活中的抽奖活动进行讲解,让学生计算各种抽奖活动的中奖概率。又如“黄金分割”的知识点可以用在生活中的诸多应用导入:当外界环境温度为人体温度的0.618倍时,人会感到最舒服,古希腊帕提依神庙由于高和宽的比是0.618而成了举世闻名的完美建筑,古希腊维纳斯女神塑像及太阳神阿波罗的形象都通过故意延长双腿使之与身高的比值为0.618,二胡演奏中“千金”分弦的比符合0.618∶1时,奏出来的音调最和谐、最悦耳……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具有问题意识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对新授知识的积极思考,使学生产生“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问题意识,从而促使其主动地接受并建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借助猜想、游戏、对比、设置悬念等方式创设有问题意识的情境。不过问题的设置应具有目的性(吸引学生注意,拓展学生思维)、层次性(基于学生已有水平)和趣味性(引人入胜促进学生思考)。
2.调整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第一,数学教学是一个主动思考的过程,教师应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参与教学,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例如让学生充当教师进行授课,用自己的观点分析问题并讲解给其他同学;又如开展多样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再如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总结和评价,增强其主体意识。
第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教师可以借助PPT、Excel、Flash、几何画板等软件将抽象、难懂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增强数学的乐趣。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画出动态的三维坐标、特殊的二次曲面、空间中的立体,等等,还可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开展数学模拟实验,使其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
第三,教师应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如解题方法内容的讲解要侧重案例及步骤的讲解,以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答题规范,而探索规律内容的讲解要侧重让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分析、反思、表达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3.做好课堂总结与评价,促进学生提炼知识
课堂总结常常被人忽视,但在教学中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既可以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又可以帮助检测当堂所学的知识,弥补遗漏的知识点,确保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此外,它还可为下一节新课的授课做好铺垫。有效的课堂总结应具有点睛性,可使学生对本节课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有效的课堂总结应具有强化性,可加深学生对所授知识的印象;有效的课堂总结还应具有延伸性,可引导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思考,并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下一步的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应坚持全面性,不仅注重结果,还要注重过程;不仅看学生学习知识的习得情况,还要看其情感态度的养成情况;不仅看学生思维的拓展情况,还要看其动手能力的提升情况。课堂评价还应具有激励性,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方式为主,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当然,教师也不应忽视学生的错误,应对学生错误的行为进行批评,有效遏制其进行错误的尝试。
三、认真布置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并不等于题海战术,它的作用应是拓展学生思维、巩固课堂知识。因此,教师在布置课后练习时要做到精炼,应使练习具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与消除疑点的特征。另外,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使学生能够合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教师布置课后练习时还应引导学生用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所学应用于自身的实际生活。例如学完面积知识后让学生回去测量自家的住房面积,学完函数知识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灯塔,等等。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也不能单靠某一环节的提升来实现,它需要教师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提升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效性,需要教师长久的努力与坚持。
参考文献:
一、前言
新时期,人类发展进入了以智力资源占有、配置为主,重视知识生产、分配、使用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时代。但是,从国内教育现状来看,重“分数”的应试教育依然存在。就家长来看,一味地追求高分;就课堂教学而言,一味地“填鸭教学”;就学校而言,盲目地追求高升学率。凡此种种,导致学生学习单一、被动,缺乏主动性和探究学习精神,导致学生的创造性严重低下。由此,新课程推进下的人教版初中教学课程对原有的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一线教师必须要优化教学环节,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尽快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
二、新课程背景下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环节
(一)优化课堂导入
创设适合数学课堂学习的问题情境。根据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标准:“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的设置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的好奇心,诱发其去探究学习内容,尽早地进入学习的备战的状态。比如:通过进课堂学习找座位的方式创设直角坐标系的教学情况、通过猜字寻找数字间关系的方式来创设函数与方程的教学情境等等。
(二)优化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进行教学的要求。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遵循这一原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地接受能力,进行分层教学。
首先,进行学生分组,教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在进行分组的过程中,要采取学生自愿、老师及家长意见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将全班的学生分为A、B、C三个学习小组。同时,要注意保护学生自尊心,将小组冠名的时候要避免“差”字出现,可将A组命名为“竞赛组”、B组为“提高组”、C组为“基础组”,这样也给每一组提出了学习上的要求。同时,教师要提醒学生这样的分组只是暂时的,每一学期我们都会根据学生成绩和本人要求进行适当调整。其次,进行分组备课。学生分出不同组之后,教师课前要做的就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组备课,这样就不至于学生分组流于形式。在备课中要明晰,那些内容是该小组必须掌握的、哪些内容是该小组只作了解的等等。最后,进行分层次课堂授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就是上课,在上课时,可以考虑将学生分两大组,即优等生组和相对差等生组。同时,采用帮扶教学的方式,即“优等生——差等生”的一一对应方式。
(三)优化作业批改方式
作业批改是初中数学教学环节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师生双方获取“教与学”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应该注重作业批改方式的多样化。具体可做一下的尝试:第一,随堂作业批改,主要是针对比较简单的随堂作业进行的,采用集体讨论答案的方式,进行统一批改。第二,小组批改,将A、B、C三组学生均匀分组,保证每组都包含了同等比例的三个层次学生。有老师在上课前对上节课留下问题的答案进行阐述,由小组内学生对答案进行批改,并把批改情况向教师汇报。第三,教师批改,由老师对分组成员进行抽查批改,寻找问题,了解情况,并对明显的问题进行面授。第四,进行批改信息的反馈。
三、具体的可选择做法
(一)要鼓励教师大胆地去尝试
首先,老师要自我激励,相信自己是可以上好新课程的。其次,学校及上级部门要给予其足够的信心和勇气上好这些课程,减少对教师新教学方法的责骂。最后,就是加强自身的职业素养,通过不断地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量,为上好新课程做好准备。
(二)要注意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比如,当学生学习注意力下降的时候,老师要及时向A、B、C分组的同学进行简单的课堂问题问答,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积极性给予适当地加分。
(三)合情使用小组讨论,使课堂结构高效化
如何有效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笔者认为:在正确理解和把握“小组合作学习”基本理论内涵和特征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组建学习小组,教师要对学生的分组进行认真研究设计,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以保证各小组开展公平竞争。小组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由4~6人组成;分组时不仅要求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而且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在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合理差异,以便学习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小组建成后,还必须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体现了小组的团体力量和精神。
(2)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和责任分工。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责任分工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要素。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各成员应有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和具体的责任分工。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才能使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并明白各自应该承担的职责,掌握各自所分配的任务,使合作学习有序又有效地进行。
(3)建立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顺利发挥每个成员的最大潜力,实现共同目标和个人目标的辩证统一,就应该建立一种合理的评价机制。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对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并更加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
(四)示例演练
示例演练是进行学习的方式和认知心理学中信息加工原理。 在课堂上进行示例演练是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法则、提高能力的新举措。 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学得又快又好,是减轻师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 示例演示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示例演练教学的做法是:基本概念习题化,基础训练多样化,习题编排合理化,训练方法科学化. 且每组习题都应具有低起点、快节奏的特点,从而提高正确率。
(五)双边活动
课堂教学以师生双边活动为主要形式,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学生获得知识、提高智能的重要场所。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由于教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所以,学是教的基础,是教学过程发展变化的内因,教是促进学的外部条件,教是通过学起作用的. 从教与学的关系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参考文献:
[1] 肖爱贞.新课程标准下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12)
[2] 汤志新.新课标下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的思考[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0(20)
[3] 王信华.优化数学教学,培养创新人才[J]. 学生之友(初中版)(下). 2010(10)
课前学生独立学习,让学生依照教材自学,起到了“先学”的作用。学生课前自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突破:
1.对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进行研读、做好记忆、理解掌握、应用等方面记录。
2.对于例题进行小结反思,做好领悟、学解、改造、自编等尝试。
3.对于配套练习、习题进行尝试解题,做好领悟思路、知识应用反馈。
教师设计如下的《自学水平测试记录卡》,让学生自学时记录。这样一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独立学习达到的水平,二是有利于教师及时地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便于课堂导学。
3.1对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
a、记忆:反复自学,但还不甚理解,只好先记住自学内容。
b、理解:自学达到合上书本,能用自己的语言通顺无误地再现所学内容。
c、掌握:看书自学,达到心领神会或能对其评价、改进。
d、应用:熟练掌握其本质,灵活应用于解题。
3.2对于例题:
a、不懂:看不懂书上解答,需要请教他人。
b、学解:看懂书本的解答,并能再现解题过程。
c、自解:只看例题题目而不看解答,自己解之。
d、自编:能先不看例题,自己依据定理、公式的条件和结论编题并解答。
3.3对于练习题:
a、参考他人完成,不理解。
b、参考他人完成,已理解。
c、独立完成,有错,已纠正。
d、独立完成,全对。
应该强调,无论用哪种水平自学,都要认真阅读课本,把自己的思考与课本的表述加以比较、分析,做到学有所得,并把自己独到的见解或疑点认真、简要地记录到表中去。
二、课堂学生合作学习,教师设教导学
学生在独立完成导学案上的“复习与预习”和“探究新知”中教师设置的问题后,带着求知欲(问题意识)和表现欲(参与意识)来到课堂,他们对课堂、对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从而迫使教师不能把教学仅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上。而应在启迪智慧、培养悟性上下功夫,可设计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1.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由4至6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由学习水平为上、中、下的学生组成,可由学习好的同学当小组长,充当“小老师”的角色,让优秀的学生不仅参与学也参与教。上课时,安排10至15分钟时间由小组同学互相检查、核对预习、练习习题的解答、交流自学体会、解决较易于解决的疑难问题,并确定小组中有代表性的问题有待于全班质疑。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相互启发、相互质疑,彼此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有利于纠正独立学习中存在的错误和克服知识上的不足。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较简单的疑难问题,并确定中心质疑问题,为下一个环节保证质疑的质量,节省质疑时间。
2.质疑释疑,归纳反思
2.1质疑:学生把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后而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质疑,根据学生的质疑情况,教师也可设立问题让学生思考,疑点控制在5至7个有代表性、能突出主题的问题。
2.2释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由教师设立的问题情境,教师应不急于作出正确的解答,而是留有一定的时间给同学思考,尝试解答,教师再做点拨、评价、补充完善。
2.3归纳反思:随着师生质疑、释疑的结束,教师应及时地总结质疑问题的种类、释疑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关键,并归纳本节课学习应达到的知识目标、学习要点,让学生反思,知识要点的归纳也可让学生进行尝试。
本环节用时应控制在15至20分钟内。
3.强化练习,内化能力
根据课前掌握到的学生独立学习的信息(可由自学水平卡来收集),以及课堂学生小组讨论,质疑释疑中收集到的疑难问题,或由教师把握的知识点的重要性、题目设计的疑难性、解题方法的关键性,预先制定需要强化练习、重点讲解的例习题,或引入课外习题,做为课堂作业,当场矫正反馈、规范纠正。本环节时间控制在20至10分钟内。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达到以下目标:规范解题、攻克难点、尝试训练。
通过强化训练,作业课堂完成,课后不留作业,起到了“断后”的作用,让学生课后总是一心为主动参与明天的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三、课后复习,温故知新,内化新知
根据洋思中学的教改实验理论要求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堂堂清”,同时还要求教师不留课后作业、不用任何练习册、不搞加班加点。但通过教师实施教学,发现要达到上述的要求有点困难,而且也可能加剧了优差生两极分化,又现行教学班里优、中、差学生各有之。为此我们建议根据教学班的特点,课后可采取一些补救措施,一是学生自主补救:学生可将课前独立学习达到的水平与课堂合作学习、教师导学后应达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等加以比较,再次温故知新、尝试巩固,内化新知;二是教师指导补救:教师可根据课堂授课情况,对部分差生进行适当面授指导、作业点拔、张贴部分习题答案,对优秀生可设立探索性思考题让他们探究,意在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
通过实践证明,上面几个教学环节效果非常不错,但在教学中应注意的以下几个问题:
1.要真正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只有观念转变了,才能在教学中真正贯彻新课程理念,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自主、合作、探究”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才能实现“师生关系融洽、合作交流、探究解难”的生机勃勃的课堂教学景观。
2.要创设民主、和谐、偷悦、宽松的良好课堂学习环境。
创设民主化的良好课堂学习环境是学生大胆质疑、交流合作、开放思维的前提条件。有了民主化的学习环境才能实现学生的学习由原来被动的、接受式的“苦学”向独立自主的、主动的、探索性的“乐学”转变。
3.要鼓励学生超前自学,并加强自学方法的指导和及时把握学生的自学情况,以便课堂导学。
4.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成,让学生感受数学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5.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与交流,在小组学习中开展质疑问难、释疑反思的探究学习活动。
影响学生进行知识点学习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把握好每一环节的教学活动,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当然,在不同的初中数学教学环节需要教师注意的问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各个环节如何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值得每一个初中数学教师深思。本文就初中数学教师如何把握好各个环节有效开展教学进行探析。
一、引导学生把握好预习环节
预习环节虽然教师不直接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但是学生在预习环节的学习活动,对学生有效掌握知识产生重要影响。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预习环节的学习活动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指导。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为了使初中学生能够有效的把握预习阶段的学习活动,进而更好地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虽然是学生有效进行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对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能力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自觉、有效的进行预习。同时,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部分学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因此,教师要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引起重视,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就能够自觉的展开预习活动。
(二)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与技巧
为了使学生有效的把握预习环节的数学学习,教师不仅要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引起重视,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与技巧。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并不是学生毫无目的的在教师对新课讲解之前进行预习,就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必须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与技巧,这样才能有效克服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更好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也能够更好的提升预习的有效性。
二、有效把握课堂教学环节
教师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并引导学生掌握了有效的预习方法与技巧,使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做好了充分的上课准备,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做好的一个环节就是课堂教学环节。在学生数学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教学环节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学生能否把握好课堂教学环境,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那么,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做好课堂教学环节的教学活动呢?本人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就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做好课堂教学环节的教学活动与大家分享:
(一)做好课堂导入
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教师在课堂之始,直接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难以有效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也无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教师能够有效的进行课堂导入,那么,对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及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都有很大帮助。
本人为了把握好课堂环节的教学活动,首先对课堂导入引起了高度重视。在组织课堂导入的过程中,一方面注重提升课堂导入的趣味性,将一些能够很好地将初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的元素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在课堂之始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好的锁定于课堂。另一方面注重提升课堂导入的知识性。学生不管进行哪一学科的学习,都应该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进行,教师将数学知识点穿插到课堂导入中去,有助于营造与课堂上教师要讲解的知识点相关的浓浓的教学氛围。
(二)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
在通过课堂导入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的基础上,接下来需要把握好的一个教学环节,就是教师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不管是在心理上还是能力上对教师的依赖性都较大,因此,为了使学生有效进行数学知识点的学习,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就目前初中数学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言,要求教师以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在授课过程中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活动,并积极的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点的讲解。
(三)为学生留出进行独立思考的空间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能够有效对学生进行知识c的讲解,还要能够为学生留出进行独立思考的空间。数学是一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较高要求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进行独立思考的空间,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不仅能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通过独立思考还能够更好的对知识点进行应用,通过独立思考更能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得到有效解决。
三、对学生的课后复习进行有效指导
复习作为学生有效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也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形成了这样的数学学习理念:课后要做数学作业。实际上,学生在课余时间不仅要做数学作业,还有很多环节的学习活动需要学生把握。
(一)完成作业任务
学生在课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首先要完成的任务就是家庭作业,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家庭作业,即使在做作业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也不能抄袭,要通过多种途径寻求帮助,进而更好的完成家庭作业。
(二)有效复习
学生不仅要完成作业,还要在课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效复习。学生首先要对教师当天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进行复习,查漏补缺,在此基础上学生还要有计划的对以往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复习,温故而知新。一些学生由于在课后复习环节,没有对有效复习知识点引起重视,最终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有效进行复习。
随着各种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教育呈现出新的特点,课堂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角色,激发出数学独特的魅力,成为教学改革的焦点。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如何把握课堂,准确处理课堂中的几个关键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精心备课,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整个教学系统都处于高效运转的状态,必须提高备课的质量,实施有效备课。首先,作为教师应该明确角色转变意识。教师不再去唱独角戏,而是如何做一名指导师、参与者。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教材,通过文本研究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出教学计划,这个计划要反映教学大纲要求、要体现进度安排,更要突出重难点,同时还要关注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并做好相关课件、实验、教辅资料的准备。当然,备课的另一个重点是备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个性心理特点、认知能力及学习习惯、方法等,尽量在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
重点和难点是数学教学的关键,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重点与难点的处理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而对重点难点的处理技巧更为突出。举例,在学习抛物线一节中,教学重点是图像的认识和处理,尤其是做二次函数y=x2的图像时,因为通过图像可以认识和理解函数的性质。但识图和作图更是初中生的难点,所以教师要把握几点,一是根据图像,看自变量x和函数y的取值是否对应,二是找准自变量x的范围,三是通过给x和y赋值,进行描点、连线,最后得出图形样式和规律。如此的教师处理,不但使重点得以突出、难点得到突破,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另外,具体内容固然是教学中常见的难点,但是难点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教师不能只把难度定格在数学知识上,更不能忽视了对学生的分析和研究。因此处理教学难点时,教师应该在平衡心理位置和思维水平方面上为学生着想,分析学生,将学生具体情况和重点难点知识系统的联系起来。
三、特殊教学方式的运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已经流传很久,但魅力无穷,作为教师,一定要掌握一些专门的教学方式,挖掘教材中的有效成分,才能让课堂科学有效,让学生兴趣盎然。比如,变式教学就突出显现特殊教学法的独特作用,变式法可以让题目一题多解,也可以多题同解,举例,在一次函数的定义中,形如y=kx+b(k不能为零,且k,b为常数)叫做一次函数,但我们要突破固有模式,深层考虑,假如k等于零呢?又假如b等于零呢?定义是不是变了?情形又该如何?这样的变式让学生打开思路,并激发学好数学的动力。再如,生成性教法,即教师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生成新的知识经验,这要求教师对生成性资源有科学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并着手开发和利用,比如,一些公式的延展利用、图示的再加深等。这种教法能让学生深入学习,层层递进,有效培育数学人才。
四、关注学生,因材施教
数学学科比较枯燥,而且大家的兴趣度不尽相同,因此,关注学生,分析学生,并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1.积极评价学生
中学生已处在青春发育期,他们希望教师能把他们看做独立的,有自己思考的成人。在数学课堂上,很可能遇到学生反应不到位等现象,如采用批评态度会引起学生逆反,影响到今后的学习。怎么激励呢?除了及时表扬,还要适时启发,比如三角函数的理解有难度,学生对公式比较麻木,教师可以对真实的三角形实物进行测算,当学生有了兴趣后,趁势牢固公式,效果会很好。
2.采用分层教学
数学教学一定不能一刀切,那样会将大部分学生关在数学的大门外,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一是设立学生分层档案,按短时摸底情况把本班学生分为A、B、C三层,然后从学习成绩、课堂表现、数学能力、潜力程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动态跟踪。在实施分层教学过程要在课堂设问中体现层次性,既包括提问的内容要分层次,找同学回答时也分层次,通过不同层次回答,做不同点评和总结。
五、设计练习,强化巩固效果
数学的练习环节非常重要,所以,教师为学生设计练习非常讲究。一是作业的设计,基本要分达标、拔高两个档次,另外量也要科学合理,作业的评改也体现层次性。二是课外练习,教师最好根据本班级特点设计不同的练习内容,这样的效果会非常好。
总之,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挖掘科学方式处理数学中的关键环节是初中数学教师不能放松的任务。
参考文献:
一、概念的引入
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恰当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是搞好数学概念教学的前提。由于概念特点不同,因此,引入概念的方法也比较灵活,但常用的有以下四种方法:
1、联系实际引入。形成准确概念的首要条件是使学生获得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因此,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数学概念的现实原型,在具有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入概念。
2、以旧引新。一些新的数学概念,同已学过的概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复习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例如,小学学过三角形的概念,当时受年龄限制,只能通过实例说明:“在生产和生活中常可以看到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这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初中学习这个概念时,就应在这个概念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这样的定义有什么漏洞?因此定义“三角形”时,要加上“首尾顺次连结”这样的几个字,这样认识了旧概念的不完整性,从而明确了新概念的必要性。
3、类比法引入。类比不仅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是引入新概念的常用方法。例如,分式可以类比分数引入,不等式的概念可以类比方程的概念引入,n次方根的概念可以类比二次根式引入。
4、从数学发展的内在需要引入。例如,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需要引入负数,为表示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就需要拓展有理数域,由此来引入无理数的概念。
二、概念的形成
引入概念后,对学生来说只能算是初步形成了感性认识,对概念认识的深化,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归纳、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必须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作深入地剖析,抓住定义中关键字句引导学生分析把握概念的基本特征,掌握其本质属性,才能逐步形成正确深刻的认识,这一环节是数学概念教学的关键。
三、概念的表示
教会学生会用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表示数学概念。数学概念的形式化,既是数学的特点,又是数学学习的必要性所决定的。由于数学概念本身就十分抽象,用符号、图形表示后,从而使概念更加抽象化,因而概念教学中,使学生准确掌握概念符号、图形的含义,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教学中,常常遇到概念与符号脱节的现象,导致错误。
四、概念的巩固
概念形成之后,一方面应及时让学生复述,加深记忆;另一方面,注意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巩固概念常用的方法用:
1.对比法。学习的概念一多,容易混淆、模糊。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对比法,注意分析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抓住概念特点来加深理解记忆。
2.分类法。一方面可以根据概念的从属关系,建立起新旧概念的联系,纳入概念系统。例如,学了实数概念后,列出下列从属关系表:
另一方面,根据相关概念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突出概念特征,建立知识网络,不仅起到了巩固概念的目的,而且便于记忆概念,为今后灵活应用概念作好准备。
3.反例法。对于易产生望文生义的概念,通过反例来加深理解概念。
五、概念的应用
一、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精心地设计和挑选好数学习题,题目的选择与编制一般应考虑下列要求
1.以巩固新授课为主要目标
当一节课主要内容讲授完毕后,应围绕本节课的重点,以巩固当堂知识为主要目标,布置作业。一般作业本中的作业可直接采用,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改编或自编过渡题、联系题、延伸题等,以达到循序渐进、巩固和消化所学新知识的目的。
2.习题中要有机地结合模式训练和变式训练
新授的法则、公式、定义、定理的析辨或直接应用,常规题的一般解法属于模式训练,这种作业有利于知识的及时巩固与强化,有利于练好基本功。但若只局限于这种训练,易使学生死搬硬套、满足浅尝辄止。故宜辅之以多样性、灵活性、技巧性、趣味性的变式训练,如判断、改错、选择、填空、作图及开放性和探究性习题等,促使学生对概念、法则、定理等理解深化并深化其兴趣,发展其思维能力。
3.作业的深浅应适宜
习题的选编应慎重,一般情况下作业所涉及的知识面不宜过宽,运算量不能太大,综合性不要很强,要求上也不要“一刀切”,对差生可提供较浅显的题目,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信心,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适量提供难度稍大的作业供选做,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激励他们的进取精神,但是作业的主要内容还是要面向大多数,抓中间兼顾两头。
4.作业的量应适中
作业太少了,影响新知识的理解、巩固及基本功的训练,作业太多了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不但完不成,反而会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份调查报告指出:“对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引者注:初中生),……学习效果是有相应限度的,当学生的计算技能达到相应的一定到达度后,再进行重复性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不发生显著影响,”“因此,不加分析地加大习题量和复杂性的教学有一定的盲目性。”
5.作业的形式要多样
为了更好地发挥数学作业的作用,锻炼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在作业的形式上注意变化多样,除了常见的题型外,还可以布置适量的其他形式的作业,如,小制作、小实验、实地测量等,还可以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对于有数学潜力的学生,还可指导他们撰写数学小论文,如,解题规律总结、数学问题思考、学习方法小结等,学生通过这些作业训练,既尝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开阔了知识视野,又学会了多方面的能力,这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数学作业的批改能使教师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查漏补缺,总结经验,改进数学方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传统的数学作业批改方式,仅仅简单地打“√”或“×”已经不适应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在作业批改这个环节上,我们要摒弃旧的作业批改模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类型的作业,有针对性地写眉批,这不仅传递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要求和指导意见,而且可以密切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常见的眉批有以下几种形式:
1.赞扬式
对学生在作业中的优秀解法及灵活的解题,在题边的空白处加上简练、准确、生动的眉批,如,“思路开阔”“方法灵活”“解题巧妙”“推理缜密”等,肯定他们的成绩,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新的学习动力,继续登上新的台阶。
2.指导式
学生解题不符合要求,这是常有的事,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要及时指导,让学生知道不足之处,从中吸取教训,使解题正确完整。
3.启发式
由于学生审题不严,思路不活,解题走了弯路,可用富有启发性的批语,如,“为什么”“是否考虑周全了”“再审题意,开阔思路”“挖掘隐含条件,走出陷阱”“解题能不能再简捷些”等,这有利于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从而激发学生纠错的意愿和探索精神。
4.鼓励式
学生在解题时,常因贪快而忽视作业书写格式或书面潦草等。这是难免的事,对于这种情况,不要急于批评而要耐心帮助,对于中下等学生要找他们在作业中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好”“喜见改进”“进步可喜”“再把字写工整就更好了”等等,简朴而富有感彩的眉批,能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的温暖,尝到在教师帮助下取得学习进步的甜头,沟通师生感情,逐步地调动了学生做作业的主观能动性。
5.警钟式
目前,我国各地的中小学均实行班级授课制的教学体制,班级的容量比较大,教师授课可能顾全大多数中等生,这就势必要出现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的现象。这种现象从七年级就开始显现,八年级更明显,九年级则更为严重。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尽可能的避免出现上述情况?五环节教学法则给出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解答。
五环节源自杜郎口教学法,吸取杜郎口中学教学的优点,与本土学生实际结合形成了“导学、自学、展示、探究、总结”五节一体的教学新方法。
“导学”即导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喜新厌旧是常人的心理规律,当然初中生更喜欢新鲜东西。因此,在学习中恰当的给学生提供新题型、新题材、新教具、新问题、新方法、新数学故事、游戏等新鲜东西,就能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这一节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同学们,从前都是老师出题来考你们,今天则让你们出题来考老师好么?你们随意写一个有解的一元二次方程,我就能马上回答出这个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各是什么。”同学们感到很新鲜,马上动手出题考老师。我一一进行了回答,并让他们进行检验。全体学生热情高涨,主动快乐地求知,整节内容在热烈的气氛中学完,可见只要有特色地“导学”便能使处于身心发展的初中生激起兴趣,开始美好的一节课。
“自学”即预习,预习分为课前预习,课堂预习。教师在备课时已将每节课的重、难点及所要掌握的任务打印好,在课前发给学生,学生将容易完成的任务课下完成,例如:定义、公理、定理、公式的记忆背诵,做标记等。课堂上再自主学习重、难点,主要是运用基础知识如技能和方法。自学时,小组内交流讨论,将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师从旁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共性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良好的自学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差等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心中的疑惑,即在课堂上得到了解答,又保全了他们的脸面。小组内提问题,小范围就解决了,从而树立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而优生与中等生则有一种成就感,为解答问题而骄傲和自豪,为能帮助他人而欣喜,觉得学有所用,这样会激起他们更强的学习欲望。
“展示”即输出知识。自学效果如何,全在展示环节,与以往的课堂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让每一组学生都能参与展示,将本节课学习内容用自己的嘴说出来,用自己的手写出来,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展示出来。在展示中,优等生展示比较难的任务,中等生展示一般任务,而差等生则展示比较简单的任务,展示一段时间后,差等生的胆子会由小变大,展示任务的难度可逐渐增加。展示面由班额大小决定,班额小的可各人展示,班额大的可合作展示,总之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把自己最好的最擅长的一面表现出来。
引言
素质教育倡导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绩。《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非常明确,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包括数学的结果及结果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思想方法都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学活动更应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明确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到组织、引导、合作的作用。对于数学教学更是明确说明: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所以,笔者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特点出发,研究数学学习在这一特定年龄阶段如何有效开展自主学习。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对数学课堂的多个环节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努力通过对不同课程类型、课堂环节的雕凿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就自主教学展开以下几点分析:
一、教师引导制定学习目标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风格、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要根据自我需要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学生要思考自己能学、要学、想学的内容,根据整体学习情况制定学习目标。学生在制定学习目标的过程中能增加他们对学习目标的认同感,激发学习热情,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这里以《二元一次方程》内容为例,数学教师可以预先准备好预习作业、预习提纲,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中,学生会先对一元一次方程知识进行回顾、复习,再预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在对两者进行比较后,他们也会认识到二元一次方程解的相关性和不唯一性,然后再设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参与性。
二、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激起学生自主参与和自主学习的欲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教学的本质其实是师生互相交往的过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他们也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出更多的学习热情。此外,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新颖的问题,创设一些能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这样才会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让学生都能自主参与、自主学习。学生对一些比较贴近他们实际生活、与他们实际需求相吻合的事物充满着浓厚的兴趣,如果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设计一些贴近他们生活、学习的题目,并且再创设相关的情境,则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极大地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和自主学习的欲望,培养他们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例如,在学习“平均数”概念的相关知识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某广告公司需要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分别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创新、综合、语言等方面的测试,那么,他们中谁将被录用呢?可在课堂上让学生扮演广告公司老总,如何招聘并且讲出理由。创设这种让学生扮演角色的情境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以此来锻炼他们的分析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他们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而且还形成好的课堂氛围,推动着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放宽教学过程,重视教学成果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在教师上课前先为讲课内容做好充分准备,很多教师怕课堂上出现“意外”。使得教与学按照老师的思维方式进行,W生在这一过程中只扮演着任务完成者的角色。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不是探索知识而是完成任务,学习意识被教师支配着,逐渐失去探索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开放教学过程,老师课前不将课堂进行规划,可按照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利于调动他们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意识。例如,有这样一道数学题:一服装店专门卖短袖,在批发货物时每件25元,按照市场价格,销售情况和衣服单价是这样的关系:在一个时间阶段内,每件衣服的价钱是33.5元,总销售为500件。如果每件都降低一元钱,销售量则会增加200件。由此,可让学生分析最佳的销售方案。学生在得到这道题时,都会认真计算起来,仔细考虑、分析,再通过讨论,得出最后的答案,在讨论中得到最佳的销售方案。以上实践证明,教学是一种开放的活动,学生不断思考问题,才能解决更多的问题,因而也才能感受学习的乐趣,更好地培养自主发展学习能力,激发求知欲望做好准备。
四、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
自主合作的教学方式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自主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平台,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让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拓展。在开展自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搭好“引导”的平台,通过恰当的问题,准确清晰地启发、引导学生投入到积极思考中去,在思考中求知求真,再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更透彻,在自主学习中掌握技能、积累经验。例如,在学习“幂的乘方”内容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已经掌握了上一节“同底数幂的乘方”的运算方法与推导过程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稍加引导,很多学生便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究,自己推导出幂的乘方的公式,并且使用起来驾轻就熟,这是教师直接讲授所达不到的效果,并且使学生有兴趣求新知,在激发学习积极性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教学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是一门深奥的学科,初中数学教学还处在入门和打基础的阶段,需要引起教师与学生的高度重视。而自主学习给学生带来的无穷的“财富”,自主学习教会学生如何去观察、去思考,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展开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呈现出来的是多元、动态、开放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唤醒、发掘和提升他们的潜能,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这样的教学为全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迈出新台阶。
参考文献:
预即预习。有些同学忽视预习的现象,他们说,光复习已学过的东西时间就不够,哪来的时间预习。其实,如果课前预习好,准备充分,提高了听课的效率,课后复习时间可大大减少了。
二、题
题有两层意思,一层含义即解题,有些题目需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细解。另一层含义是教师课前向学生出几个自学题或思考题,目的是为学生学习新课指路。
三、读
数学教学中常常是重讲轻读,重练轻读。其实“读”也是数学教学别重要的一环节,一个题目读通了、读懂了,自然也就理解了、会做了。常有学生在做题时,因漏掉关键字而做错了的。
四、听
现代数学课堂重练、重讨论、重交流、重探索,而淡化了讲,即要求精讲。有讲便有听,当然有时学生不爱听,教师也得进行一点反省。如:由于教师备课不充分、讲得缺乏条理性、艺术性,对一类问题重复嗦,激不起学生听课的兴趣,他们不愿意听,教学目的无法达成。
怎样听课呢?笔者常对学生听讲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听懂,增强理解力;二是听全,增强记忆力;三是听话,增强想象力。这就要求学生一要会神专心,即不分心、专心致志地听课。二要连续思路,保证听教师讲课的思路连续而不间断。三要抓住关键,即听课时要抓住所教师讲内容的重点、难点、趣点,听得轻松、愉快。
五、思
思即思考。即听课要动脑,即深思。为什么要深思?一是深思才能解惑,故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二是深思才能加深记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你对问题思考得越深,记忆就越牢固”。三是深思才能更好地领会所学的内容。
会“思”的学生往往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加深理解和记忆,联系实际应用所学到的新知识,解决过去思考过却没有解决的问题。
六、问
学数学要善疑好问,因为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教师一方面来说,在数学课中精心设问是很重要的。怎样设问,主要做到以下三点:其一,擎心设问,有利于深入理解新课内容。其二,精心设问,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其三,细心设问,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新知识和已学过的旧知识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七、记
记,主要指在听课时怎样做笔记。笔者认为,数学笔记在于记住有代表性的教材上没有的难题,特殊的解题方法,以便记一解十。
八、议
议的形式主要是讨论,在新课学习之后,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课后的思考题、教师提出的自学题分组进行讨论,各抒己见,然后教师加以综合、分析,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九、练
对于数学课来讲,练习是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为目的的实践训练活动。学生从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如果不及时巩固、复习,与实践没有结合起来,就会稍纵即逝。因此,对教师所布置的练习,必须按时独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