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2 09:54:0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村农田水利建设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近年来,从重庆、成都大旱到2009年的河南、山东等华北地区大旱,到2010年的西南五省区大旱,其频率似乎越来越快。频繁大范围干旱暴露出了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存在大问题。华北、黄淮等地降雨持续偏少,河南、山东、山西、河北、江苏、安徽等省出现不同程度旱情。
1 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威望的提升,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逐渐达到了小康水平,过上了幸福、富裕、和谐的生活。近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土地深化改革和“三农”政策推行,积极的利民、保民、惠农政策走进农村,农村发展展现良好势头,农村建设不断得到完善,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健康指数稳步上升。
但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前进步伐。因此,此次调查研究将重点放在新农村建设中农田水利建设问题,选取安阳市周边乡镇为调查对象,分析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并进一步深入研究,查找问题根源,尝试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1.1 农田水利建设的内容
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是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基本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农田水利建设就是通过兴修水利设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1.2 农田水利建设的意义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农田水利建设任重而道远,意义深远。
2 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
2.1 基础水利设施重视程度不够
一方面,国家每年的水利投入都给了大工程、大项目,对给予农民帮助最大的“小工程、小项目”投入明显不足。在资金投入和水利建设方面,主管部门都是更偏重经济效益的考虑,主要关注点都在大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和城市、工业用水的保障,然而对于农业用水投入却是少之又少。而地方政府则更不愿意把钱花在这方面,而把更多的资金用来招商引资,建工厂、建商品房。
另一方面,农民自己没有能力也不愿意独自去投入,粮食是靠天吃饭,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需要政府与农民共同行动。目前为止,很多农村的沟、塘、渠、堰都是在三四十年前建起来的。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原有的“两工”(农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使得原本依靠“两工”体系提供和维护的原有农田水利设施进一步被荒废。农田水利设施运行和维护相应机制的缺乏,也使得农村水利公共投入缺失。
2.2 基础水利设施薄弱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半数以上的耕地没有灌排设施,产量低而不稳,农田水利工程普遍存在建设标准低、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等问题,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是依靠农民投工投劳、因陋就简兴建起来的,工程建成时就存在标准低、配套不全、质量差、设备及技术落后等问题,再经过几十年运行,现在大部分都到了工程设计年限,进入更新、改造时期,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报废严重。近40%的水库病险问题严重,近40%的灌溉设施已经损坏,近80%的灌溉耕地只能抗御一般性干旱灾害。
2.3 基础水利设施资金投入缺乏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农村基本建设投资的减少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反差加大,部分地方乡镇政府脱离农村客观现实进行的各种各样的超前建设和达标活动等,逐渐加大了乡镇政府的财政负担。基层政府不能够有效地将有限的公共资源用于当地民众和当地经济发展最需要的基础设施,地方政府(或政府官员)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进行花费资金多、短期显性效益不明显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格局扭曲甚至主体缺位,影响了农村水利建设工程的实施。
同时,农村大批劳动力外出打工对促使劳动力市场化,提高农民现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农民不愿意在低效益的农田上投入更多的资金修建水利设施,导致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持续下降。
2.4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管理难
一方面,我国农村地区特征差别很大,农民的需求差异不同。缺乏在组织与制度上与当地发展情况相适应的规划安排,农民和政府之间缺乏一个可以表达农民真实意愿和心声的“桥梁”。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不能很好的参与项目的管理,农民的声音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反映不出农民的需求。
另一方面,农田水利“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大部分水利工程运行时限长,管护机制不健全,加之自然灾害破坏等因素影响,许多设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且得不到及时修复。
2.5 农村饮水安全形势已迫在眉睫
近年来多地河湖水污染问题已十分严重且治理不易,目前我国农村有近3亿人的饮水已经不安全,高氟、高砷、苦咸等水质问题严重影响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全国4万多个乡镇中有1/3基本上没有符合标准的供水设施。
我国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中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农民及牲畜的饮水问题。农民们在耕地用水过程中,只会对水资源进行不加限制的开发、使用,但是不懂得如何对水资源进行保护,久而久之导致了水资源的不断恶化,进而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限制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在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人畜饮水困难的情况。
1.2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我国农村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在兼顾性方面考虑的不是特别充分,例如进行水库修建的时候只是由和水库建设相关的人员单独进行设计、建设,没有将水库的建设放在一个水利系统中进行整体性的规划和设计。
1.3地方管理部门资金投入不足。
国家对于农村水利工程的投入资金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是位于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地区还是会面临资金不足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对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地方出资的,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在这方面的投入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实际需要的经费还是有较大差距的。资金不足可能导致一些对农民特别有益的农田水利工程无法按期开工,即使开工建设中途还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最终导致工程无法按时竣工进行验收。
1.4农村农田水利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与其他企事业单位所面临的问题一样,我国农村的基层水利工程相关单位普遍存在非工程管理岗位偏多,专业技术人员人数少或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等问题。
1.5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问题。
首先,我国农村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目前主要是由地方政府直接领导,缺乏独立、专业的管理部门;其次,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还存在地形复杂等一些客观因素;这些最终导致了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在管理方面较混乱,从而出现上面提到的水利工程建设盲目性和随意性等问题。同时,由于没有独立的小型水利建设管理部门,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就会存在与目前的实际情况不相符的情况,这样就更加大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难度。
2、改善农村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通过大力发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我国农村经济可以实现快速发展,能够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现状,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2.1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规划、审批制度。
无论是集中在大城市的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还是农村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它们的基础都是合理的规划。也就是说,只有前期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水利工程建设才能规范、有序的发展、完成。我们应该根据西部农村水利工程的现状,由政府带头进行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规划,有效解决目前农村水利建设方面对于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我们还可以通过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工程技术和方法,加大处理污染的力度,同时提倡农民们在平时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逐步形成一个节水型的大农村。
2.2对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进行科学而有效的管理。
对于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的管理,主要包括现有或者叫已有工程的有效管理以及在建的小型农村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其中,通过对已有的水利工程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不仅可以为社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可以为在建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参考。首先,我们应该根据《水法》的要求,尽量防止已有的小型水利工程遭受到泥石流、洪水、地震等灾难的毁坏,同时还应防止人为因素的主观损坏;我们还应该知道水利工程不能区分重点环节和非重点环节,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同等重要的,与小型水利工程配套的设施建设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其次,与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相关的设计图纸、文件档案、检测信息、工程进度等记录都必须建立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保管。当然,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最终的解决办法等资料都应该进行很好的存档。
2.3设计严格的水利工程资质证制度和招投标制度。
依据审批工程的具体规模,确保聘请具有一定设计资质的、从事相应水利工程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杜绝通过其他方式聘请无资质的个人和单位对水利工程进行设计。农村任何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即使是一个水库的建设,都必须进过本地的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招标。
2.4在小型水利工程竣工后,承担工程建设的单位必须向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
与此同时,作为施工单位也要提供有甲乙双方签字的施工保证资料和其他资料。地方水利单位可以根据提供的相关资料对工程进行全部验收;最后做出综合性的评定。
我国一直将“三农”[1]问题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心,农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农村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相对重要的农田水利建设,还存在设施相对落后、用水较为紧张和管理方式存在漏洞等问题。在新农村建设的环境下,应该怎样的发展农村水利是一个大问题。
1科学的利用各种资源
资源的利用是开展建设的第一步,只有将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才能对农村农田水利的顺利建设加以保证。首先是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近几年,水资源在我国农村甚至全国的利用都出现匮乏的情况。因此,在农村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中要首先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利用,这也是为资源的优化配置打下基础。对此农村方面要做的以下几方面:首先,对水资源的利用情况调查清楚,了解水资源都用在了哪些方面并且有无浪费情况。其次,一旦发现用水方面存在问题,就要立即采取措施,根据当地的新农村建设情况以及整体规划进行方案的调整,建立相应的水资源开发整体方案。要引起注意的是,对地下水的开采不能过度,更不能污染水资源。还要注意资金[2]的利用。资金往往是项目建设中的动力所在,有很多项目不能被很好的完成就是因为资金的周转出现困难,资金是农田水利建设中的基本保障。这就需要农村相关的管理人员要对资金合理利用,不能浪费,在此基础上还要将资金的来源渠道不断扩大,这不能单纯的依靠政府和国家,还要鼓励有一定资产的投资人来进行水利项目的建设投资。总而言之,只有资金通畅了,农村农田的水利建设才会更加完善。
2加强领导的组织管理
首先是对政府职能的强化,要做到各项工作有法可依。对于农村的农田水利建设政府始终是带头者,具体职责有:对各项政策进行调节,让农田水利建设可以顺利的按照政策推行;对各方面的关系进行不断的协调,尤其是水利建设与其他建设之间的关系;在建设实行中,时刻注意杜绝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在农村农田水利的建设中,只有政府起到了主心骨的作用,水利建设才会更加富有生机。其次,在农村农田的水利建设中组织领导小组,这也是为了确保水利建设中具有一个领导核心。在这个领导小组中,组成人员要熟悉当地的水利科学,最好是农田水利建设的专家们。在此基础上,领导小组也要具备良好的责任心,争取在水利建设的各个阶段中都能认真的进行监督,不管是资金、技术还是项目的评估,都尽量把握好,为工程质量打好坚实的基础。最后,就是建立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相关机制。就我国目前的相关制度来看,内容缺乏很多重要细节,这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所以,将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相关规章制度做进一步的改善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以“三农”为基础,重新调整制度。
3加入科技条件
新农村建设中对现代科技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只用将科技合理的融入到农田水利建设当中,才能让水利工程建设更加充满时代感和活力。首先,要对农业节水技术加以大力的推行,上文已经提到了水资源对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资源缺乏就会造成工程出现桎梏。对于这种情况,首先就是对节水技术的重要性进行推广和宣传,让村民们从思想上理解到节水的重要性,才能在行动有所体现。在此同时,也要对表现好的群众加以表扬,树立榜样,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让更多的群众融入到节水的大环境中。然后就是科技的研发。农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在实施的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只有掌握了核心的科研能力,才可能很轻松的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这就需要政府将投资的力度加大,号召和组织高校专业学生、技术人员以及科研人员大力参与,大家共同努力,让农田水利工程可以顺利的开展。
4在农村农田水利建设中加入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在农村农田水利的建设中主要起到两方面的作用:第一,通过宣传增加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在农村中,还有一部分的村民对农田水利建设不了解也不重视,这会对工作的开展带来影响。针对此类问题,民主管理组织就要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教育,群众们认识到了“三农”的重要性,自然而然就会对水利建设加以保护。还有就是对水利建设基础知识的宣传,让群众可以将知识运用在日常的工作当中;第二,就是对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3],要确立明确的管理者和管理权,管理者才会对工作产生积极性并将管理功能发挥到极致。
5结语
总而言之,农业达到现代化我国才能真正的走入现代化,其中农田水利方面的建设,已经成为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保障因素。虽然我国农田水利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只要真正的将科学的运行机制和科技条件融入到农田的水利建设中去,再结合科学的组织管理,做到“新农村新水利”,就能让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发展的越来也好。
参考文献
[1]唐书林.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的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J].科技风,2014(01):270.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是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当前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实施中面临诸多困难,本文在研究其问题的同时,结合我国基本国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探索了新的管理模式,以对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有所裨益。
一、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现状
对比大中型农田水利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涉及的利益主体关系相对单一,回报率高。每年,国家都需要对大中型农田水利建设给予巨大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则十分有限。随着上世纪末大规模治水的兴起,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发展迎来了崭新的“春天”,然而,建设主体仍不明确,导致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农村税费改革后,过去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所依赖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逐渐取消,造成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面临严峻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农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农业用水更加紧张,农田水利设施需求更加复杂。另一方面,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利益主体和利益关系逐步确立,农民群众思想观念逐渐转变,市场意识日渐加强,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模式、机制制度创新提供了可能。
二、目前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有多种含义,通常我们认为它是为了解决农民种地的灌溉问题和人畜饮水问题而修建的相关水利工程,包括小型水库、水泵站以及蓄水池等设施。目前,在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2.1农村人畜饮水问题
我国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中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农民及牲畜的饮水问题。农民们在耕地用水过程中,只会对水资源进行不加限制的开发、使用,但是不懂得如何对水资源进行保护,久而久之导致了水资源的不断恶化,进而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限制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在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人畜饮水困难的情况。
2.2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我国农村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在兼顾性方面考虑的不是特别充分,例如进行水库修建的时候只是由和水库建设相关的人员单独进行设计、建设,没有将水库的建设放在一个水利系统中进行整体性的规划和设计。
2.3地方管理部门资金投入不足
国家对于农村水利工程的投入资金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是位于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地区还是会面临资金不足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对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地方出资的,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在这方面的投入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实际需要的经费还是有较大差距的。资金不足可能导致一些对农民特别有益的农田水利工程无法按期开工,即使开工建设中途还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最终导致工程无法按时竣工进行验收。
2.4农村农田水利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与其他企事业单位所面临的问题一样,我国农村的基层水利工程相关单位普遍存在非工程管理岗位偏多,专业技术人员人数少或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等问题。
2.5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问题
首先,我国农村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目前主要是由地方政府直接领导,缺乏独立、专业的管理部门;其次,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还存在地形复杂等一些客观因素;这些最终导致了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在管理方面较混乱,从而出现上面提到的水利工程建设盲目性和随意性等问题。同时,由于没有独立的小型水利建设管理部门,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就会存在与目前的实际情况不相符的情况,这样就更加大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难度。
三、改善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几点建议
通过大力发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我国农村经济可以实现快速发展,能够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现状,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3.1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规划、审批制度
无论是集中在大城市的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还是农村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它们的基础都是合理的规划。也就是说,只有前期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水利工程建设才能规范、有序的发展、完成。我们应该根据西部农村水利工程的现状,由政府带头进行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规划,有效解决目前农村水利建设方面对于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我们还可以通过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工程技术和方法,加大处理污染的力度,同时提倡农民们在平时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逐步形成一个节水型的大农村。
3.2对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进行科学而有效的管理
对于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的管理,主要包括现有或者叫已有工程的有效管理以及在建的小型农村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其中,通过对已有的水利工程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不仅可以为社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可以为在建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参考。首先,我们应该根据《水法》的要求,尽量防止已有的小型水利工程遭受到泥石流、洪水、地震等灾难的毁坏,同时还应防止人为因素的主观损坏;我们还应该知道水利工程不能区分重点环节和非重点环节,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同等重要的,与小型水利工程配套的设施建设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其次,与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相关的设计图纸、文件档案、检测信息、工程进度等记录都必须建立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保管。当然,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最终的解决办法等资料都应该进行很好的存档。
3.3设计严格的水利工程资质证制度和招投标制度
依据审批工程的具体规模,确保聘请具有一定设计资质的、从事相应水利工程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杜绝通过其他方式聘请无资质的个人和单位对水利工程进行设计。农村任何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即使是一个水库的建设,都必须进过本地的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招标。
3.4加强水利建设宣传,倡导民主参与机制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我国农村拥有着世界上最庞大的农民群众,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实施的主体是农民,只有有效组织、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到水利工程建设中来,才能更好地推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各级部门与单位应充分利用媒体舆论,加大水利建设宣传力度,使每个农民都能够深刻认识到水利建设的意义,从而获得农民认可和参与。大力倡导民主参与机制,让人民群众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真正收益,进一步提高农民参与度。
3.5在小型水利工程竣工后,承担工程建设的单位必须向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与此同时,作为施工单位也要提供有甲乙双方签字的施工保证资料和其他资料。地方水利单位可以根据提供的相关资料对工程进行全部验收;最后做出综合性的评定。
四、小结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发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对于促进农村的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加强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科学、有效的对小型水利工程进行管理,不断发展农村的水利建设,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变农村的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陈志平.建立与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若干问题[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4,04:259-260.
1.1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是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中要项目之一。在我国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当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其保障农民生活用水和农田种植用水的供给。但是因为我国各个地区的地理条件、经济实力、气候条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使得各个地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情况不同。但综合我国各个地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整体情况来看,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1.1 资金不足。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需要较多,雇佣施工人员、采购施工材料、选购施工设备等。但有些地区经济实力不强,当地政府拿不出足够的资金支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这使得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迟迟不能落实。
1.1.2 小型农田水利站管理不善。小型农田水利站的有效应用,可以长期为人们提供水资源,促使人们合理利用水资源进行生活和农田灌溉。但是一些地区对小型农田水利站的管理比较疏忽,促使水利站的一些设备未得到良好的养护,在应用一段时间后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致使水利工程不能够有效的应用。
1.1.3 水利工程蓄水能力不佳。在建设农田水利站的同时我们要考虑它的装备,当下雨的时候要考虑它蓄水功能,不下雨的时候要考虑不让农田缺水,要选择好建站的地点和考虑周边环境,重工业和轻工业都要考虑周全。但一些地区所建设的水利工程蓄水功能不佳,不能够有效的应用,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1.2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供应的水的质量存在问题
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还有2.6 亿以上的人存在喝水困难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我国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当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并未到各个地区,为人们提供水资源。但需要更为注意的是尽管有些地区建设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然而所提供的水的质量并不过关,其中存在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饮用这种水会严重危害居民的身心健康。所以,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注意加强优化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2 加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
综合以上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来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还未达到新农村建设要求。对此,制定行之有效的优化对策,强化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非常必要,这可以大大提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应用性,为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条件。
2.1 加强水利维护
为了可以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在优化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注意加强水利维护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促进水利建设补偿条例的建立、水利建设技术水平的提高、优化土地环境。
2.1.1 建立水利建设补偿条例。水利工程作为公共财产和设备,其使用遵循政府相关条例。为了能够保证所建设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以长期安全、稳定、高效的应用,需要建立补偿条例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予以保护。如此,在水利建设补偿条例的基础上,对水利工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促使其有效应用,为促进农民经济实力提高创造条件。
2.1.2 水利建设技术水平的提高。在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下,水利建设方面所以应用的技术也有一定水平的提高,将其科学、合理的应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可以提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应用性,另外,水利工程使用的过程中,应用适合的科学技术对水利工程进行检测,可以及时发现故障或不足,并对其进行维修和养护,可以使水利工程长期有效应用。
2.1.3 优化土地环境。土地是一个复合体,它的构造是复杂的,因此农田水利站的建设也就成为了土地整治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俩是相辅相成的。加强土地环境优化,可以构建一个完善的、系统的水利工程,使其可以用于农田灌溉、输水、发电,这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有很大作用。
2.2 加强薄弱环节的建设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薄弱,如若不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建设,最终将会影响水利工程应用效果。所以,在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注意利用适合的施工技术,科学、合理的施工,完成薄弱环节的建设,并对其进行全面的、深入的、详细的检查,可以及时发现不足或弊端,在对其进行有效处理,将增强薄弱环节的建设质量,为使高质量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伫立在祖国大地上创造条件。
2.3 严格对农田水利项目进行管理
一、吐鲁番市耕地面积、水资源及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
吐鲁番市高昌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市,农民人均耕地少、水资源极度匮乏,资源性缺水区,面积1.57万平方公里,辖六乡三镇两场三个街道办事处,60个农牧区行政村。总人口28.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97万人。乡村人口21.43万人。维、汉、回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74.36%、18.4%、6.89%。粮食播种面积0.81万亩,棉花播种面积7.4万亩,蔬菜播种面积6.06万亩,其中,葡萄总面积25.35万亩。全市水资源总量为4.2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509立方米,远低于全疆和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降雨稀少、空气干燥,年降水量仅为16.2毫米,而蒸发能力却高达3000毫米以上,属极端干早缺水区,被吐鲁番市确定为地下水超采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农业的大量用水(农业用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95%以上),造成我市缺水矛盾日趋突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市工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必须建设必要的水利设施予以调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性工作和保障条件,但是当前我地区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却面临着工程的基础比较薄弱、水浪费以及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和其管理制度的不完善这几种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迎来了农田水利进行相关建设管理的黄金期。那么我们就要从创新的产权管理、对政府的职能进行转换、对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完善以及培育良好的合作组织等几个方面来加强对农田水利的管理和建设。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农田水利的基本任务就是要通过各种水利相关的技术措施,从而对农业的不利因素进行改造,充分合理的对地下水和地表水以及降水进行利用。进而对农田的土壤中的水分状况进行调节,来提高土壤中的肥力,保证农田的作物能够稳产高产;还可以调整部分区域的水情,防止各种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从而保证农业的生产得到全面的丰收。长期以来,农田水利建设对我地区农业生产乃至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总体投入不足、机制不活等问题日益突出,其现状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综合多方面因素,导致农田水利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设标准偏低,老化严重。现有水利工程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且供水标准标准很低,目前功能普遍衰减。既造成供水能力弱,农田灌溉无法得到保障,又导致引水、供水、配水能力差,不能满足灌溉需要。
二是保护意识淡漠,疏于管理。由于投入不足,导致的只建不管、重建轻管及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的问题比较普遍,使得众多小型水利设施功能丧失殆尽,农业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三是重经济轻水利,投入不足。随着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变化,对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资投劳力度逐步弱化。实施农村水费改革以后,投资投劳数量逐年减少,农村小型水利建设步入低谷。农村小型水利投劳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村以下小型工程投劳的组织难度明显加大,实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后,筹资筹劳总量有限,能够投入农田水利的资劳微乎其微。
四是农民兴办水利的积极性下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葡、粮、菜价已经放开,加之农民增收缓慢,种葡萄、种田的积极性不高,使兴办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
三、就如何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当前乃至今后如何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尤为重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仅是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提供可持续水利灌溉保证。就如何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创新工作思路,确保农田水利建设有序进行
要本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注重实效”的原则,对全地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和统一部署,科学制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长远规划。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规划。要改革耕作方式,培育、推广使用抗旱品种,发展旱作农业。要利用水文地质资料和现有耕地状况合理布局井位,科学利用地下水发展水浇农业等问题,用规划的形式明确下来。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特别是农民群众、农村基层组织的意见,着力解决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明确建设任务、投资规模、预期效益,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推进。
(二)创新投资方式,建立农田水利多元化投资机制
目前,我地区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主要存在投资总量不足和投资结构不合理两个问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为主、多方参与”的投融资机制的新路子。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建立政府、农民、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新机制,提高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总体投入水平。一是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要调整支出结构,不断增加农田水利建设财政预算,保证政府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要通过建立不同级别的事权和财政配比机制、合理的投资和分担机制,缓解地方财政困难;二是积极推进农村经营组织创新,加快土地流转制度改革。通过国家投资的积极引导,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速实现农业水利化进程。三是鼓励群众筹资。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民主议事、组织协调和技术服务等方式,充分调动农民群众投资投劳的积极性,在农民自愿和充分考虑农民承受能力的前提下,把政府财政补助与农民自筹挂钩,多筹多补,先干后补,充分调动农民自筹建设农田水利的积极性。
(三)创新管理办法,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利用率
要在摸清本地水利设施底数的情况下,本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尊重受益群众意见”的原则,全面开展“明确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为特征的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一是加强技术支持。对改革后的水利设施建立档案,协助经营者做好水利设施的维护管理规划设计,有计划地组织经营管理者开展水利设施建设和维修等方面技术培训,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加强环境建设。有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打击干扰、破坏水利设施和妨碍经营者正常经营的不法行为,切实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三是对大中型水利设施要强化集中权,落实政府的管理、使用和维修责任;对小型水利设施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个人或群众参与建设和管理。
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
建设现代新型农田水利,任务十分艰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 广辟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调动群众积极性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作为政府应该积极建立良好的制度激励机制,通过利益诱导,吸引更多的农民、企业或社团参与到水利设施建设中来。认真贯彻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政策原则,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保证农村集体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激发他们自觉投资投劳参加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增加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广泛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努力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确保水利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 将农田水利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水利系统提出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水利之路这一全新治水理念。近些年农田水利建设中生态水利、环境水利、景观水利、城市水利等亮点频现,都充分体现了“人水和谐”的理念。
(三) 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
将农田水利建设与节水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广应用喷灌带。发挥喷灌带投资少、使方便、水压要求低,便于管理的优势,逐步在果园和棉花已成片开发建发的农田中推广。积极发展大棚滴灌,实现大棚膜下滴灌化。搞好渠道、河道浆砌防治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提高农民节水积极性。
(四)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
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农田水利从业者队伍。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灌水员的培训,切实让他们掌握新科技、新知识、新技术,增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地区实际的小型农田水利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水利合作组织发展的框架体系。另外,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建立适应当前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使人才和技术更好的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
中图分类号:TV5文献标识码: A
农田水利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是改善农村生态与环境的重要保障。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既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地势西高东低,季风气候明显。降水季节集中,年际变化很大地区分布不均。东南沿海地区年降雨量约1800mm,西北内陆不及200mm。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年平均总量为28100亿m3,居世界第六位。中国雨热同步的气候条件、江河的丰沛水资源及江河中下游的广大冲积平原,都给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带来了有利条件。但水土资源的开发也伴随着与水早灾害的斗争。人口的增长又增加了对水土资源开发的压力,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四分之一。特别是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分布不相协调,南方水多而耕地少,北方水少而耕地多。如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江河径流量占全国的83%,但耕地只占33%;长江以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67%,但江河径流量仅占17%。我国大部分地区降雨的年内和年际分配不均,必须建设必要的水利设施予以调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性工作和保障条件。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总体投入不足、机制不活等问题日益突出,其现状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综合多方面因素,导致农田水利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标准偏低,老化严重。
现有水利工程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且排灌标准很低,目前功能普遍衰减。既造成排涝能力弱,农田积水无法排出,又导致提灌能力差,不能满足灌溉需要。
2.保护意识淡漠,疏于管理。
由于投入不足,导致的只建不管、重建轻管及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的问题比较普遍,使得众多小型水利设施功能丧失殆尽,农业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3.重经济轻水利,投入不足。
随着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变化,对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资投劳力度逐步弱化。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投资投劳数量逐年减少,农村小型水利建设步入低谷。随着农村绝大多数强壮劳动力的转移输出,农村小型水利投劳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村以下小型工程投劳的组织难度明显加大,实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后,筹资筹劳总量有限,能够投入农田水利的资劳微乎其微。
4.农民兴办水利的积极性下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粮价已经放开,特别是中国加入W T O后,外国的农产品已经占领了我国的部分市场,加之农民增收缓慢,种田的积极性不高,使兴办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
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建议
建设现代新型农田水利,任务十分艰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广辟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调动群众积极性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财力有限,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作为政府应该积极建立良好的制度激励机制,通过利益诱导,吸引更多的农民、企业或社团参与到水利设施建设中来。认真贯彻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政策原则,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保证农村集体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激发他们自觉投资投劳参加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增加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广泛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努力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确保水利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将农田水利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水利系统提出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水利之路这一全新治水理念。近些年农田水利建设中生态水利、环境水利、景观水利、城市水利等亮点频现,都充分体现了“人水和谐”的理念。特别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河道综合治理中,推广了“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根产业链、一道风景线”的治理模式,许多水土流失治理区变成了山川秀美的观光风景区,将河、沟、渠建设成"清水长廊"、“绿色长廊”、“亲水乐园”。
3.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
将农田水利建设与节水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广应用喷灌带。发挥喷灌带投资少、使方便、水压要求低,便于管理的优势,逐步在果园和已成片开发建发的农田中推广。积极发展大棚滴灌,实现大棚膜下滴灌化。搞好渠道、河道浆砌防治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提高农民节水积极性。
4.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
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农田水利从业者队伍。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水利员的培训,切实让他们掌握新科技、新知识、新技术,增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地区实际的小型农田水利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水利合作组织发展的框架体系。另外,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建立适应当前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使人才和技术更好的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是我国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而农业基础薄弱和水资源总量不足又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加大农田水利建设, 深人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战略研究,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 the small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s of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facilities, improv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nditions, in ensuring rural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 and raising farmers' living standards, and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irreplaceable important position and role. Sound of farmland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system an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measures, can make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of long-term play its full benefits, ensur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people's life of smoothly. Would be great relief to people's natural disasters from the inconvenience of life, reduce the los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Keywords: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发展的最基础的条件,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健全的农田水利建设体系和完善的管理措施,将很大程度上缓解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的不便,减少农业生产的损失。因此,对于农村进一步做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十分重要。
1 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
1.1定义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指为解决耕地灌溉和农村人畜饮水而修建的田间灌排工程、小型灌区、灌区抗旱水源工程、小型水库、塘坝、蓄水池、水窖、水井、引水工程和中小型泵站等。
1.2现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农村现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一部分是由乡镇、村(组)集体投资投劳建成的,一部分是贷款、国债资金或其他农业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兴建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出台,农民个人及联户兴办的小型水利工程数量也日趋增多。但由于工程措施不配套、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等客观因素造成了季节性、区域性的干旱缺水。同时,对水资源缺乏保护和合理利用及水污染等人为因素,加重了干旱缺水和洪涝灾害影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2.1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
大部分农田水利工程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标准不高,土法上马,而且基础设施配套不齐,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年久失修,工程老化、破损严重,灌排能力下降,运行效益递减,更新改造任务越来越重。
1.2.2渠系配套不完善,输水损失较大
灌区设施不配套,渠道渗漏、淤塞。多数灌区尚未进行全面续建配套和更新改造,灌区干支渠的工程配套率低;已建成渠系建设标准低,输水损失大。国家每年虽有资金投入,但投入经费较少,不能维持渠系正常运行。渠系完好率低,渠系水利用系数小,水库灌溉作用难以发挥,有效灌溉面积逐年减少。
1.2.3工程建设标准不高,工程管理滞后
工程建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只知用水,不愿管水。工程重复建设多、半拉子工程多以及工程纠纷多。规划无序、施工无质、科技含量低, 管理粗放,建设标准低,造成好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过早的失去其使用价值。大量的开采地下水,也是对水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样下去,不只是农业生产受到影响,生态环境也会受到破坏。
1.2.4农村劳动力缺乏,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
多年来,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主体是农民,主要来源于乡提留、村统筹、“两工”以及集资等。税费改革后,农民投工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幅减少,村提留、集资等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等都没有了,而各级财政未加大投入,市场化的办法和“一事一议”政策只能少量解决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来源。由此,税费改革后造成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现今,虽然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在资金补助上给予很大倾斜。但由于农村难有较多资金用于水利程的建设配套,致使部分工程无法按期开工建设和按计划竣工验收,加大了继续向上争取工程项目的难度。同时,由于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形成农村劳动力相对匮乏,直接影响工程进度。
1.2.5政策法规难配套,管理体制不完善
从整体来看,适用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法规少、不配套。尤其是地方性法规难制定、难执行,导致管理工作无章可循,矛盾较多,阻力较大。虽然完成了对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任务,但整个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和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管理体制不完善的问题影响了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
1.2.6农村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水利管理单位内设机构不科学,非工程管理岗位多,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导致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真正急需的高、中、初级工程技术人员又严重短缺,技术力量薄弱。
2 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
2.1 进行科学管理
2.1.1全面加强对现有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维护
农田水利工程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特别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亟待从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等方面加以完善,从而推动改革逐步完善、健康发展,走上正规化、法制化轨道。必须进一步明晰产权归属,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21
一、引论
就近几年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研究来看,强调增加农民收入的研究成果最多,而这其中,强调如何开辟各种财源,从而使农民能获得更多的货币收入的研究成果是主流部分。然而,只要我们将粮食安全作为国家战略且不得不作为国家战略来考虑时,就意味着,我国农村的农业必定会以粮食生产作为最重要的部分。悖论恰恰也在此,从国家的战略安全的角度来看,粮食价格会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稳定,不可能大幅上涨。所以,在这个大前提下,农民收入不可能短期内大幅增加。
单纯的增收思维实际上是一种加法原理,也即考虑在既有基础上继续增加一定的量。然而,当我们发现这种加法原理在上述大前提下短期内无法实现时,我们就应该考虑反向的思维是否可能。也即,新农村建设中,单就经济方面来说,我们能否考虑一种与加法原理相反的模式来达到加法原理所想要达到的目的。这就是本文要讨论的减法原理,简要来说,就是要通过减少农民的生产生活成本,从而使得其在现有基础上即使收入数量不往上扬也能实现实质性的增长。
当前对农民农业生产成本影响最大的就是农田水利。就我们的调查来看,当前农田水利普遍出现了十分严重的问题,从而使得农业生产成本极高,农业生产的经常性减产甚至绝收即使在风调雨顺的年份也不断上演。因此,详尽地揭示当前农田水利困境的现状,并理解这种现状的形成机制,从而找到相应的治理对策,以达到改变现有困局,进而真正降低农民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实质性收入增长的目的就极为必要。
正是基于这一考虑,本文将以笔者在湖北省洪湖市汊河镇开展的农田水利调查来讨论农田水利与新农村建设的减法原理。汊河镇位于洪湖市中部腹地,东与小港管理区相邻,南濒百里洪湖,西倚洪排主隔堤,北接黄家口镇。全镇土地面积152平方公里,其中旱地38300亩,养殖水面35000亩,水稻种植面积38700亩。镇辖39个行政建制村(场、居委会),全镇实有总人口65320人。①
本文要回答的问题主要有如下三个:第一,当前农田水利的现状是什么,这种现状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第二,当前农田水利现状的形成原因是什么?第三,如何改变这一现状,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减法原理,达到农民实质增收的良好局面?在叙述上,本文主要从两个部分展开,一方面则是从相对较为宏观的层面叙述汊河镇的农田水利现状,另一方面则从较为微观的角度,选取汊河镇的一个典型村庄进行解析。
二、农田水利投入的历史状况
农田水利的好坏与国家、乡镇和农户个体对其投入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我们可以透过这三重主体在农田水利的历年投入状况来察看全镇水利的兴盛与衰败。总体来说,无论是国家、乡镇还是农户个体,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基本均经历了“大量投入――维持――少量投入――基本不投入”这样一个过程,农田水利则相应也经历了“兴盛――维持――修补――瘫痪”这样一个过程。每个主体在不同的时期内,投入略有差异,详细情况我们下文分述之。
(一)国家、乡镇和群众的投入
我们先看国家对汊河镇历年农田水利的投入情况,见图1 。②由图1可以看出,在经过1974年至1980年的集中投入后,此后直至1990年,国家投入明显不足。
1990年以后因为两次更换新建泵站,从而使得有两个年度的投入较高,如果去掉这一因素,那么,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段时期,国家投入也是严重不足的。也就是说,从1981年至1996年这一段非常长的时期内,国家对汊河镇的农田水利投入非常少,有些年份,甚至趋近或达到零的程度。而在有一定投入的年份,投入主要都用于泵站和涵闸的维修,仅泵站维修每年便在2万元至3万元左右。因此,即使投入,除泵站以外,几乎没有多少财力能用于其它水利设施如河道沟渠的维护与疏挖。
同样,乡镇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在1980年代以来也是持续减少,甚至有些年份也趋近为零,见图2。与国家投入略有差别的是,由图2,我们可以看出,乡镇在1984年前后还投入了几年,这基本上是体制作用短暂的延续,随后很快便开始减少了。1991年的高投入与泵站建设有关,实际上,在日常的农田水利投入中,乡镇已经持续走低,后几年更是一直为零。
而群众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则与国家和乡镇(实际上,这两个都可以看做是国家的投入)略有不同,见图3。
由图3,我们知道,从1973到1981年是群众对农田水利投入最密集且最稳定的时候,此后,整个1980年代,群众在农田水利上的投入接近于零,1991年的走高同样是因为建设泵站的原因。因此,实际上,这一阶段仍在持续减少对田间的农田水利的投入。1993年以后,投入开始逐步走高,是因为,经历1980年代的吃老本后,农田水利已经到了快要彻底崩溃的边缘,这种投入的暂时增加是农田水利死亡前的最后挣扎。据水管站的工作人员与乡镇领导介绍,此后一直到2008年,群众基本没有再在农田水利上投入。
(四)总体投入
将国家、乡镇、群众三者在农田水利上的投入汇总后,我们再来看看整个汊河镇这一段时期内的农田水利的总体投入情况,见图4。
整个1970年代的农田水利投入除有一年投入较少外,其他时候都是稳定且持续地投入的。1980年代以后,波动十分明显,其中四个明显的波峰都与泵站建设有关,分别为:1983年投入建设一座装机容量为720千伏的电排站;1988年投入建设一座装机容量为360千伏的电排站;1991年投入建设一座装机容量为310千伏的电排站;1994年投入建设一座装机容量为160千伏的电排站。如果去除这四个水利大件的投入情况,那么,从分田到户以来,全镇在农田水利的总体投入上,相较于1970年代,基本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我们进一步从每五年的投入情况来看,会更加清晰地发现农田水利投入的演变轨迹,见图5。
按每五年作为时间段来统计,我们从图6可以看出,就国家投入而言,1976年至1980年以及1986年至1990年这两个五年投入较多。1990年以后则是持续下降的。乡镇投入在1971年至1990年这20年间是较为平稳的,而在1991年以后则持续上升。显然,这种上升与国家投入在这一时期的持续下降是高度相关的。同样,群众投入的走势与国家投入基本相同,但这种趋势的内涵不一样。群众投入的两个走低的时间段,即1981年至1985年以及1991年至1995年,表明了与农民关系最为密切的小型水利投入减少,也正是这两个时间段,小型水利走入了两个破坏性的时期。1981年至1985年这段时期,恰逢分田到户伊始,农田水利在汊河镇迅速陷入破坏的开始期。而1991年至1995年这5年则是小型水利毁坏的加速期和完成期。从总体投入的角度来说,两个波峰所表明的意义也完全不一样,第一个波峰反映了投入较多情况下的农田水利的兴盛时期,第二个波峰则反映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吃老本后,对农田水利进行修补的时期,介于这两个时段之间的则是整个农田水利的维持时期,实际也是持续的破坏时期,而在第二个波峰之后的时间段,则反映了农田水利彻底走向了衰败。
(五)其他指标的投入
以上仅是从对农田水利的货币投入的角度来观察农田水利的由盛而衰的生命历程的,我们可以进一步从更加具体的技术参数上来观察这种由盛而衰的历程,如历年工程建设处数、历年工程量砌方、历年工程量投工、历年工程量完成土方等。
从图6可以看出,水利建设的在197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初期,此后除1987年出现一个波峰外,基本均呈下落态势。这进一步可以吻合,货币投入在1980年代以后的几次走高仅仅是因为单个较大型工程而致,而并非实质性的投入有所增加。同理,我们从历年工程量砌方也可以看出,见图7。
由图7,可以清晰地看出1970年代的辉煌与1980年代以来的衰败的强烈对比。一样的逻辑反映在另外两个指标上,见图8以及图9。
这两幅图都反映了1970年代的辉煌和1980年代以后的衰败的强烈对比。
(六)小水利的投入
进一步,为了考虑到有些年份的波峰段是因为大中型水利的修建所导致,因此,我们有必要考察与农民关系最为密切的小型水利的投入情况。见图10。
小型农田水利的投工在1976年至1980年是非常稳定的投入的,土方的完成情况在1976年到1980年也处于一个投入的高位,两者的完成情况,在1980年以后均一直走低,这在1986年到1995年这十年中尤其突出。小型农田水利的建设完成情况图的背后表明,分田到户以后,整个1970年代建设起来的小型农田水利在1980年代以后的初期经历短暂的维持后,便开始逐渐出现问题。
(七)小结
由上叙述可以做出如下几点小结:第一,农田水利经历了一个由兴盛到衰败的过程。第二,1970年代是农田水利建设的时期,1980年代是农田水利的维持与修补时期,1990年代中期,农田水利已经陷入崩溃。第三,与农业生产接触最直接的小型农田水利,在经过1970年代的建设辉煌后,1980年代初期开始发挥作用,以后便逐渐走向衰败直至1990年代中期,走向死亡。第四,这种农田水利由兴盛到衰败的过程有一个重要的制度变迁背景,即体制的解体,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
三、农田水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田水利的衰败与损毁对农业生产有着严重的影响。我们可以透过全镇历年粮食单产的数据来说明,如图11。
由图11,我们可以看出,从1964年到1980年这段时期内,粮食单产的变化并不是十分明显,粮食单产较低,基本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而1980年代这十年中,粮食单产实现了持续上涨的良好形势,且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的态势。而1990年以后,粮食单产开始出现波动,且波动的幅度还比较剧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继续看图12。
由图12,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在农田水利还没有大规模起步的1960年代,粮食单产是最低的。1970年以前,汊河的农田水利投入完成土方共2万方,工程4处,总投入约5.2万元。1970年代,农田水利投入大量增加,尤其是1970年代中后期,更是达到了顶峰,这一段时期,粮食单产较之1960年代有所上涨,但并不是十分剧烈。
可以说,1971年至1980年是农田水利投入的起步以及加速完成期,农田水利处于建设与完成的整个过程中,其作用还未能充分体现出来。因此,这一段时期内,粮食单产基本较为平稳。1981年以后,农田水利开始发挥作用,粮食单产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到1990年时,粮食单产基本已完成了连续增长态势。此后,农田水利设施的逐渐毁坏,与农田水利投入的下降和剧烈波动,使得粮食单产也开始出现波动。这种波动表明,整个1980年代,经过1970年代的大兴水利,使得农业生产基本上做到了旱涝保收,而经过1980年代的吃老本,旱涝保收的局势明显开始受到天灾的影响,粮食单产不仅无法保证持续上升,而且开始在某些年份出现下跌。
这种关系在我们估算的图中尤其明显,见图13。由于1996年以后的数据缺失,因此,我们只能对此后的粮食单产根据村民的经验来进行估量。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自1990年至2009年这二十年中,粮食单产一直处于波动状态。这种波动并不是其他因素所造成,每逢粮食单产下跌的时候都是因为1970年代建立起来的农田水利体系的崩溃而导致无法调节雨水的丰与旱,特别是对于雨水较多的年成,由于河道沟渠淤塞导致无法正常和及时排水,造成大面积粮食减产甚至部分绝收。这在1996年、1998年、2006年、2009年四年尤其突出。如果说,1996年和1998年是因为特大洪水而导致雨水不允许排入长江外,那么,2006年和2009年的受灾则几乎可以看做是人祸。而且,可以预测的是,如果当前的河道沟渠淤塞还不改变,那么,这种受灾情况会成为常规性。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在讨论新农村建设的减法原理时,才会以农田水利为基本切口。换句话说,只要我们将农田水利建设重新搞好,使农民农业生产低成本、高效率地进行,从而使得粮食单产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相比于1980年代更加稳步增长,或者至少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后,能够十分平稳地维持,那么,这就相当于是给农民增收了。
四、农田水利在水晶村的微观实践现状
在了解了全镇的农田水利的基本情况后,我们再从更为微观的层面考察农田水利更加细致的实践情况。本文以汊河镇水晶村为例进行叙述。
水晶村位于汊河镇北部,村部离汊河镇约5公里。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共1460人,310户。全村有耕地面积2848.58亩,每亩按1000平方米计算 ,③共有鱼池约820亩。水晶村是一个以小亲族为主要特征的村庄 。④因此,家族观念仍然比较浓厚。
水晶村的水系十分完善。主要由高汊河、五丰河、西城河以及与黄家口镇交界的返口河为主要河流。此外,便是与之配套的村内大小河流、沟渠共30多条。所有河道、沟渠在1970年代开挖好后,1980年代基本均可以通畅行船。因此,河道和沟渠不仅充当排灌的功能,实际上还充当了水上运输的水路功能。村内的河道与沟渠连通了村内所有土地,2848.58亩土地均没有留有水利死角,船只可以四通八达地通过河道沟渠往返于村庄。
高汊河开挖于1972年,1973年挖成,长约6公里,经过水晶村、颜台村、农科村、汊河四村,河水主要排往返口河以及五丰河,由于淤塞,现在高汊河的水主要排往返口河。再经由返口河排入南套泵站,经由南套泵站将水排出,然后入长江。高汊河原来深度大多均在2米左右,现在的深度约0.7米。所以,现在雨水稍微小一点时,河床就会出来,因而,也就无法行船,这不仅对需要水的时候的灌溉造成问题,就是不需要水的时候,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受到严重影响。
五丰河开挖于1974年,1975年挖成。长约11公里,经过十八家、新学、金湾、五丰、颜台、曾台、沿湖、沙嘴、甘寺等村。五丰河水排往主干渠后,再经由南套泵站排出,然后入长江。五丰河原深约3米,现在深度普遍在2米以下,淤塞较为严重,但因为原来开挖的深度比较深,因此,目前对于行船等影响不如高汊河严重。
西城河开挖于1979年,并于当年挖成。西城河长约5公里,经过石杨、五丰、曾台、金湾、新学、水晶等村,河水排往高汊河,再经高汊河出返口河。西城河原来深度在2米左右,与高汊河一样,到2006年时,水深已不足0.5米,淤塞极其严重,基本成为一条死河。2006年,镇政府将靠近水晶村的一段,因其靠近高汊公路的缘故,疏挖了长约3公里。这样,这条河暂时得到了拯救,现在疏挖好了的这一段行船排水都十分方便。
对于水晶村而言,这三条河道是最主要的。此外便是散落在村庄内大大小小约30条河流、沟渠均开挖于1970年代末期。
高汊河靠近镇政府公路的地方建有高汊河泵站,该泵站排灌两用,但由于设计不太合理,对于水晶村而言,这个泵站起的作用被他们称之为“害排”,也即当他们需要水时,汊河镇南片高的地方也需要水,因为将水提到南片灌溉,这样,水晶村等北片村庄就容易缺水。而涝时,因其相当于位于河流上游,实际上不能很好地起到排涝的作用。因此,水晶村的水主要只能通过返口河经南套泵站排出。
水晶村的海拔在23.3米到24米之间,由于位置低,排涝从来都是其头等大事。然而,由于河道、沟渠淤塞甚至死亡,导致排水极其困难。下大雨时,全村约2000亩位置低点的农田均会被淹没。从1970年代末期开挖好河道沟渠后,由于初期即使不清淤也能河道沟渠通畅,因而,排水从来不存在问题。1980年代末期开始,由于吃老本基本到了尽头,河道沟渠淤塞,此后,排涝就一直成为问题。
水晶村的排涝问题不仅仅是大的河道如高汊河等淤塞的问题,还有更为严重的是,村内约30条人工开挖的河道沟渠现在基本淤塞死亡,仅剩下不到5条村内河道在丰水时节还能行船。
五、灾害与巨大损失
我们前文的分析清晰地揭示出,1970年代农田水利建设起步之时,由于处于一个建设的过程中,粮食单产相对较为平稳。1980年代,受益于1970年代建立起来的十分完备的农田水利体系,粮食单产稳步上升。而随着农田水利的恶化,1990年代以来,粮食单产不断出现波动,说明了农田水利的衰败与死亡严重威胁到了农业生产安全。本节我们将以水晶村的角度就农业灾害与损失算一笔细账。
(一)农田水利恶化所造成的农业生产灾害与损失
水晶村的农田水利灾害主要是从1990年代开始的。1996年是这近2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特大洪涝灾害使得整个南套水系的水都不能往长江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次主要是自然灾害,但早已崩溃的农田水利系统毫无疑问加剧了灾害的严重性。水晶村的大部分农田绝收,部分高田亩产⑤平均也只达到150公斤。这种灾害的最直观的结果就是,当年整个水晶村基本靠吃国家拨付的返销粮度日。随后,还没缓过神来的水晶村又遭遇了1998年的长江特大洪水,与此前一样,水也无法排入长江。整个水晶村受淹面积1000多亩,低田绝收200亩,减产十分严重,所有低田平均产量约每亩150公斤,高田产量平均亩产约300―350公斤。
如果说,1996年与1998年因自然因素本身十分明显而无法明确农田水利系统的崩溃对水晶村所造成的损失外,那么,2006年与2009年的情况则能充分说明问题。
2006年农历6月中旬时分,秧苗刚好插下约半个月,突然一场大雨,由于水无法迅速顺利地排出去,将水晶村的农田淹了15天。最后亩产平均只有350公斤。有意思的是,2006年的那次雨水还远不如1985年的一场雨水大,但1985年的情况是因排水快而旱涝保收,2006年则是减产严重。
2009年6月下旬,下了一场暴雨,整个水晶村受淹面积约1210亩,这一次水淹后,南套泵站启排2天后,水才开始从水晶村缓慢流动,其原因就是河道和沟渠的严重淤塞所致。最后的结果是,平均亩产约500公斤,减产约40%,全村总减产达到90万斤,按当年1元每斤的谷价,也就意味着仅此一项,水晶村的损失就达到了90万元!而90万元的概念对于水晶村来说,意味着可以将全村大小河道沟渠疏挖至少4遍!
如果算上其他年份比较小规模的受灾减产损失,1990年代以来的近20年中,整个水晶村因农田水利的崩溃所造成的粮食减产或绝收的损失至少在500万元以上。年均损失约25万元。
(二)农田水利恶化所造成的农业生产成本上升
显然,受灾减产或绝收所造成的损失是显性的看得见的损失,而看不见的损失则是因大中型水利没用上,小型农田水利又无法发挥最大作用后所造成的农业生产成本的攀升。
我们以该村吴姓组为例。吴姓组共11户,田的总面积118亩。这一片田共建有18座抽水的机墩。原来的成本就是2台柴油机,规格为12码195一台,8码185一台,这两台机子足够灌溉这118亩农田。随着农田水利体系的崩溃,农户之间的合作也已经瓦解。于是,便形成每户一台柴油机,甚至多台。这11户现共有柴油机29台,价格均在1200元左右一台,共有水泵18台,价格在300元左右一台,耕整机共11台,每台约1000元。如果是连片灌溉,只需一台8层水泵(价格在1200元左右)和35KW的电机一台(价格在2000元左右)以及4台耕整机即可。
因此,如果仅算净成本,并考虑折旧率,那么,每亩农田多增加了260元的成本。除此之外,还有因为这些机器需要维修、耗油等开支,每亩约平均增加180元的成本。因此,总增加的生产成本每亩在440元左右。由此测算全村耗费在农田水利上的平均亩增成本,总共约达到每年125万元左右。
就我们的调查所知,整个水晶村仅柴油机一项便大约达到700台套!因此,如果我们结合前述年均减产或绝收等灾害造成的显性损失来看,整个水晶村平均每年因农田水利系统的崩溃所要承担的实际损失达到150万元。所以,在过去的20年中,对于水晶村来说,其损失总量至少在3000万元以上!平均每年的户均损失达到近5000元,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意味着这过去的20年中,损失在农田水利上的显性与隐性收入达到约10万元!
所有这些计算还都只是最保守的计算,因为,我们还没有计算因河道和沟渠的淤塞所造成的不能行船,从而只能将耕整机、柴油机等机械靠人工抬到田里所耗费的时间成本!如果将这一方面也计算进来,那么,隐性的损失还会攀升很多。但是,即使我们不考察这一方面,而只按最保守的损失计算,也足以说明问题。
有趣的是,对于整个水晶村的河道沟渠等水系来说,即使崩溃成现在的死亡或准死亡状态,也只需10万元左右即可将村内所有河道沟渠疏挖一遍,而这一次疏挖至少可以保持5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年均成本约2万元。
每年投资2万元搞活整个村庄的农田水利,使其恢复到1980年代的旱涝保收的水平,意味着可以为水晶村每年减少损失150万元,这种减少的实质就是相当于为整个水晶村每年增收148万元!更进一步说,投资10万元换来5年的农田水利的辉煌,可以为整个水晶村增收740万元!这即是我们所要考察的新农村建设中的减法原理的诀窍所在。
但显然,到目前为止,无论是从整个汊河镇来说,还是整个水晶村来说,农田水利已经困境重重。那么,这种困境的背后又是什么更为深层的机制促成的呢?
六、如何做好减法
最后,本文将回到要讨论的新农村建设的减法原理上来。如我们前文所述,所谓新农村建设的减法原理,即是要在增收困难的刚性条件下,如何通过减少农民的农业生产成本从而达到实质性增收的目的的道理。
就本文来说,我们要考察的重点是从农田水利的角度来讨论这一原理。农田水利是制约当前农民农业生产成本的最关键的因素。因农田水利的崩溃或濒临死亡边缘的困境,使得农民直接增加的因灾害而造成的显性损失与因农田水利的衰败而间接增加的隐性生产成本逐渐走高。以我们前文所计算的为例,农民每年亩均损失至少在440元左右。由此,一个家庭年均损失约5000元,一个村庄年均损失约125万元!
所以,我们的做法就是要减少这笔损失,从而达到农民实质增收的目的。因此,本文才会花很大的篇幅讨论农田水利在乡镇与村的现状、困境以及深层原因。
也因此,我们所说的新农村建设的减法原理的逻辑机制,使得我们转移到考虑农业生产成本上来 ,⑥进而,我们将讨论的话题转换到农田水利上来。从这一点上来说,要建设好新农村,从农田水利的视角就是要将农田水利搞好,从而减少农民在农业生产上的成本。
如何搞好农田水利,实质上也就是如何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减法。
就洪湖地区来说,根据我们本文所述汊河镇的经验为例,我们认为有几件事是当下需要加快做的。
第一,洪湖市已经意识到排涝水利的公共性与公益性,目前已借国家大湖区排涝费的转移支付之机,将连村的泵站全部上收至市水利局统一管理。这是一个无比正确的做法,对于连村的泵站,以县级这个公权力的代表来统筹管理,就会起到十分良好的效果。根据去年以来的经验表明,原本走向失序与混乱的农田水利――泵站这一块,目前已经迅速扭转形势。现在的问题是,要继续加强这种统筹管理模式,千万不能再弱化或下放。
第二,泵站这一块已经盘活了,那么河道和沟渠怎么办?这是当下急需解决的最大问题。否则,目前的局面仍无法彻底改善,农田水利还是会大踏步迈向死亡!因为泵站搞好了,田间地头因划片承包的效果目前也还不错,但从泵站到田间的中间的那一段――河道沟渠,已经濒临死亡。我认为,河道沟渠的疏挖,要么农民主体、自己解决,要么政府主体、政府解决。除此之外,不要去寻求第三条道路。事实证明,寻求第三条道路,过分迷信市场化的做法是绝对会失败的。因为市场化的做法本质上就是根据市场原则来做的,它的目的是要盈利的。目前来看,农民主体与政府主体在洪湖地区还有结合的可能,政府负担大部分,农民负担小部分,设计一个合理比例,分摊一定的农业生产成本,然后由政府组织出面,合力将河道沟渠一次性全部疏挖好。
值得警惕的是,洪湖市目前正在探索“以林养渠,林水结合”的做法,这种做法本质上还是过于迷信市场化的产物。客观地说,这种做法也是在目前的困局下努力突围的无奈之举。然而,这种所谓的“制度创新”只能起到“饮鸩止渴”的效果。林业公司将树栽好后,承包期都是10至20年,而根据经验,目前林业公司所疏挖的渠道最多能维持5年。5年以后怎么办?正如某些领导干部所担忧的,5年以后想再次疏挖渠道时,用来疏挖渠道的钱可能还不够赔林业公司的树钱!
第三,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要完善。我认为改革不能调整过猛,不能搞笼统的“一刀切”,或简单的“切一刀”。对于乡镇水管站等事业单位,改革显然调整过猛了。洪湖市也已经意识到这种改革所造成的新的问题,将水管站再次上收至水利局势在必行,仍然恢复事业编制也十分必要。当然,这并不是说,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不应该改,从我们前文讨论的改革起点来看,确实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但如何改,是公益性公共性方向,还是市场化方向,不妨先争议一下,再做出决定。事实证明,凡属公益性和公共性的事务,市场化的改革方向都是走不通的,最终必然会以失败告终。最好的办法是,对乡镇七站八所实行分类改革,对于公共性与公益性最高的农技部门和水管部门,只需控制机构膨胀、人浮于事的局面即可,仍应保留其事业编制的性质。而对于其他可以推向市场的,市场化色彩比较高的如农机部门,则确实可以交由市场来解决。
就目前情况来看,这三个方面是当前农田水利中的纲,其他技术性的因素都是目。只有抓住了这个纲,才能纲举目张,整个农田水利困局才有破局的可能。只要农田水利能够突围,农业生产成本的下降也就在望,因此而造成的灾害损失的减少也就有了可能,新农村建设的减法原理也就有望成为现实。
注释:
① 数据来源:《汊河镇镇情介绍》,见汊河镇人民政府网站。
② 由于水管站几经改制,1996年以后的相关资料基本缺失,但可以肯定的是,根据乡镇、村组等干部以及群众的访谈可以知道,1996年以后至2008年这一段时期内,国家对该镇农田水利的投入持续减少,甚至趋近为零。关于数据来源,如无特殊说明,均来源于汊河镇水管站,下同。
③ 若无特殊说明,本文所指的亩均按1000平方米算,也即1亩实际相当于计税面积的1.5亩,下文均同。
我国很多地区的农田水利工程都是建造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导致很多基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已经不能够满足建造时期的农村水利需求。首先,一些农村小型农田基础设备由于使用时间较长,且缺乏相应的日常维护,设备的工作效率严重不达标,直接影响了整体的水利工程作用效果;其次,一些基层农田水利工程中,依然保留着原始的土渠,且渠道内缺乏相应的日常检修和维护,导致渠道破损、堵塞严重,水渠内杂草丛生,严重影响了农村水利设施的供水效率。通过对我国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进行调查,发现基层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存在很多问题,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农村的发展需求。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全面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情况,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和新农村建设内容。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提出的新需求
1.1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必须要满足农业发展需求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求我国的农业产业必须要在原本的发展基础上,全面提高农业的发展潜力,促进基层农业能够进一步发展,提高农业的收益、效益。首先,要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必须要能够确保基础的农业用水需求,要通过进一步完善小型农田水利渠道网络,进而确保能够满足农田灌溉的基本用水需求;其次,要提高水里设备的高效节水率,有效降低灌溉农田造成的水资源浪费。传统的土渠灌输过程中,渠道渗水性较严重,导致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低下,造成了水源浪费的现象,这种情况下,不仅影响了小型农田的灌溉效果,同时也增加了农田水利灌溉过程中的水电投入,不利于新农村建设下的现代农业发展。总之,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要求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必须要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全面提高农田水利建设的工作成效。
1.2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必须要以提升经济效益为本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作为我国农业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活用水、农业灌溉用水和农业养殖用水等与农村生产、工作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小型农田的运作情况直接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情况。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除了影响了农民日常生活的用水需求,同时也肩负着洪涝灾害多发时节的抗洪任务。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构建经济繁荣的新型农业产业链,这就要求能够通过各方面的资源有效利用情况,从节约成本、资源充分利用、提高农业产品效果等方面全面提升农业发展产业链,促进新农村农业能够朝着更加先进的方向发展。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背景下,要求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能够以促进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为本,通过建设现代化的农田水利工程,确保能够通过最低的农田水利投入成本取得最佳的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农民的生产收入。
1.3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要结合地区生态环境建设需求
随着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成效日益明显,基层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也由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的经济收益转变为营造环境优美的新农村环境为主。基层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农业收益日益增长,使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迫切希望能够有一个良好、丰富、生态和谐的新农村,这就要求将新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上日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除了涉及到农田水利灌溉的基本需求,同时还影响了农村洪涝灾害防治、农村河道网络建设、居民生活用水、农村生态环境等相关内容,是否能够建设适宜农村人口生活的生态环境,必须要融入到农村小型农田的水利建设过程中。近年来,我国每当夏季雨水多发时节,就经常报道基层农村由于洪涝灾害而发生洪水灾害,不仅影响了农田的作物收成,更对水利建筑周围的居民造成了严重影响;除此之外,由于缺乏适宜的农田供水,导致在农业生产中滥用化肥、农药等都严重影响了新农村的生态环境构建。因此,在新农村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必须要以地区生态环境的发展为参考理念。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践建设研究
2.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践项目介绍
笔者主要围绕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2015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程展开。锡山区位于北亚热带和北温带的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地处南方地区,降雨量较大。锡山区现有耕地面积21.981万亩,地区主要种植小麦、稻谷和大豆,农业发展较为成熟。地区内水资源丰富,依托外围骨干河网水系,境内构成了“四纵四横”骨干水系主框架:“四纵”即望虞河、走马塘、白屈港、东青河,“四横”即锡北运河、九里河、伯渎港、北兴塘-双泾河,地区的水利建设以此为基础,细致展开,具体水系图如下图1所示。本工程项目中主要围绕锡山区的羊尖镇、鹅湖镇和东港镇具体展开。水利工程项目涉及的地区都以农业为基本产业,形成了蔬菜、瓜果、药材、家禽、海鲜等多领域融合发展的新型新农村产业发展网络,对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依赖较大。
2.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具体建设要点
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首先具体考察了地区的地形结构、水源条件和区域农业发展需求情况,通过全方面的细致考察,最终制定了此次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工程计划,为后期的具体工程建设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价值;其次,针对农田灌溉设施建设,通过采取田间沟道专项治理、渠道衬砌、灌溉站全面翻修等具体措施,进一步完善地区的农田灌溉系统,确保能够满足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求;随后,针对地区内的河道情况,进行了专项河道疏浚工作,通过对水环境进行排污整治,有效地提高了地区水环境的生态建设;最后,通过水土保持、排涝沟道修复新建等方法,全面提升地区的防洪抗涝能力。通过这种专项建设工作,有效的确保了此次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能够更加高质量的完成。
2.3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施工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