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学习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2-10-07 14:34:2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文科学习计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文科学习计划

篇(1)

高二文科学习计划表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建议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制定:

1、将现有的课程学好,熟记重点内容,重视基础知识,夯实基础;

2、课下复习文科知识时,重点对薄弱学科进行针对性的加强复习,并制定各科学习计划;

3、要保持个良好的心态,多进行体育活动和参加集体活动。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1、内容及编排

本教材从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分八个专题;多彩的秋天;学校生活爱祖国;怎样看问题、想问题;友好相处、团结协作;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热爱科学。每组课文包括导语、识字、4-5篇课文及“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形式多样,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生动。

2、教材特点

⑴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每一组教材均以“导语”的形式点明专题,识字课、课文以及“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展示台等内容都围绕着本组的专题安排。

⑵识字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识字课的内容围绕本组的专题,而且形式多样。有的描写秋天美丽景色、反映学校生活和引导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词语,有的表达爱国之情的三字经,有讲思想方法、给人启迪的成语,有提倡团结合作的,有教学生怎样做人的对联,还有反映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拍手歌。

⑶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具有时代感,贴近儿童生活。

本册教科书与九年义务教育同册教材相比,大幅度地更新了课文,更新率达50%。课文体裁多样。童话、寓言、诗歌、散文、故事、科普文章以及日记等应有尽有,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⑷课后练习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着眼于积累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⑸突破传统教材的呈现方式,增强亲和力。编写角度由服务于教师的教转向服务于学生的学。教材的呈现方式,有利于学生发现、探究。“语文园地”里设有“展示台”一栏,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和才能的机会。

⑹教材内容具有开放性和弹性。

本册教材规定了识字量认识450个,但同时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认字,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多认字,超过规定的识字量。在识字方面,每课要求认识的字体现基本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多认。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8人,其中男同学22人,女同学26人。大部分同学有责任心,在学习过程中能努力向上,认真完成作业。经过一年的学习,有一定的识字基础和阅读能力,但也有一些学生识字能力欠佳,有待加强,有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欠佳,有待改进。班里国彤彤、国泽龙、杭玉洁、国雪曼、田佩琪、何永帅等同学学习认真,成绩优良,国彤彤等朗读较好。

三、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

2、认识450个字,会写35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了解意思,不作字形分析,不要求书写。要求会写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意思,正确书写,练习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养成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会使用音序查字法,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4、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断。

5、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

6、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学习使用句号、问号和叹号。

8、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和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9、对写有兴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了解日记的格式,学习写日记。

四、教学措施

这册教科书是以专题形式编排的,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各项训练也都围绕专题设计的,所以备课时胸中要有全局。我们领会“语文首先是一种文化”这种编排理念,要在通读全册的基础上,一组一组地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每组教材围绕哪个专题,有哪些内容,有哪些要求,重点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习惯,怎样进行教学设计,在体现自主、合作学习上有哪些措施,什么时候布置学生进行哪些学习准备,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备课时胸中要有全局,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做到既符合教材编写意图,又不拘泥于教材,使教学充满活力。

1、采用多种形式的见面活动,增加学生与生字的接触机会,提高学生的识字水平。

篇(3)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记忆的关键,在于要有“我能记妆这种自信心。人的记忆力强弱,固然与先天因素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环境的影响和个人的努力,尤其是后者。肌肉越锻炼越发达,人的记忆力也是如此。

高尔基说:“人的天赋就象火花,它既可能熄灭,也可能燃烧起来。”意志消沉,懒懒散散,遗传素质再优越,环境再好,也是无济于事的。

学生的记忆效果与心理状态也有密切的联系。如有的学生说:“真糟糕,我的记忆力太差,看书总是记不祝”也有的学生平时精神饱满,但一读书就“头痛”起来。这些大多不是因疾病引起的,而是对自己记忆力缺乏信心的一种心理反应。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因不良的心理状态而引起的真正的健忘。

二、身心健康,增进记忆。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师充分认识到,神经系统是记忆机制的基础,就会明白健康的精神对正常记忆的作用”。在记忆的艰苦劳动中,一定时间的休息好比是记忆的油,会加快储存信息的进程。而疲劳则会减弱脑细胞的活动能力,使接受、理解、记忆的能力变得迟钝。

因此,教师应教育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注意劳逸结合。

保持乐观镇静的情绪,也可以增强学习和记忆能力。因此,教师应告诉学生,焦虑不安、悲观失望、忧郁惶惑,会降低人的智力活动水平,影响记忆。心胸开朗、愉快乐观,则使人思维活跃。

三、理解融会,增强记忆。

理解和揭示知识的本质联系,要比死记硬背的效果好得多。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学而思,思则疑,疑然后能悟。理解了再背,就意味着增加了信息冗长量,就能触类旁通,历久不忘。如对于气体摩尔体积这一概念,一定要理解:只有气体物质,在标准状况下,一摩尔的体积才是22.4升,而不要靠死记硬背。

四、适当复习,强化记忆。

“记忆之母”是重复和复习。有一种错觉,似乎复习是考试前的工作。其实,对于需要长时间保留在记忆中的信息,应该经常复习。通过反复温习,记忆的信息会越来越强。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关于遗忘的曲线规律(即遗忘先快后慢),教师可教育学生:及时复习,使记忆基础化;合理分配复习时间,使记忆经常化;多次复习,使记忆深入化;因人而异,变换复习方法,使记忆具体化。

五、利用联想,提高记忆。

联想可打开人们的记忆闸门,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会在头脑中形成复杂的也是系统的暂时联系,从而引发出对过去事物的回忆。

教学中,尽量揭示现实对象之间多种多样的联系和关系,形成多种联想,就可大大提高记忆效果。例如,对于酸酐的记忆方法,若掌握规律:对于一种含氧酸,它失去所含的水分子剩余的那部分就是该酸的酸酐,对于直接不能失去水分子的酸,可以扩大该酸中各元素的倍数,然后再失去水分子,所剩余的部分便是该酸的酸酐,就不必逐一记住多种酸的酸酐。只要联想到关于“含氧酸失水”的规律,就会想起好多种酸的酸酐。

六、浓缩知识,择要记忆。

在知识总量成倍增加的情况下,删繁就简,筛沙淘金,提纲挚领,“浓缩”知识,就显得很必要,这也是排除干扰、提高记忆效果、防止遗忘的一个重要条件。如讲授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时,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可概括为“动”(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正反应和逆反应仍在进行)、“等”(正反应速度和逆反应速度相等)、“定”(反应条件一定,各组分百分含量一定)、“变”(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化学平衡就被破坏了,此时正、逆反应速度不相等,各组分百分含量也发生变化,直到在新的外界条件不变时,又建立一个新平衡)。

七、语言用韵,利于记忆。

韵律化的材料,富于魅力、感染力,易上口,易记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心理学角度看,凡用韵之处,可增加信息冗长量,利于记忆。如把硫酸的工业制法概括成“三阶段、三方程、三设备、三净化、三原理”就利于记忆。

八、注意集中,容易记忆。

从心理学分析,学习时注意力集中,大脑细胞兴奋点强烈,对事物的印象深刻,容易记忆。心理学家实验证明,集中注意力看两遍材料,比不注意去阅读十次的记忆效果好得多。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设法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如课前布置预习提纲或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预先思考,以便使学生通过思考,在上课时有意注意教师的讲解,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教师还可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或运用多种直观教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篇(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6-0147-03

一、我校学生文化基础课学习现状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校学生的基础课学习现状,我们对会计、模具、酒店管理三个专业8个班439人做了一次关于学习状况的抽样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涉及了学生对自身的学习基础评价、学习目标和动力来源、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及习惯、学习气氛与学习环境及对教育教学改进的建议等6个方面共30个问题。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每个问题由学生进行多项选择。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39份,由各班学习委员组织填写好后上交,回收问卷为439份,有效卷率为100%。其中,女生占70%,男生占30%。调查结果显示:

1. 对基础课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其中,90%以上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缺乏自信心;60%以上的学生对文化基础课不感兴趣,只有2%的学生很感兴趣,其余31%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如表1和表2。

表1 学生学习能力自信心

表2 学生对各课程的学习兴趣

2. 大部分学生对基础课认识不够,学习目的不明确,如表3。

表3 学生学习文化基础课的目的

从学生学习文化基础课的目的来看:42%的学生认识到学习文化课可以提高文化水平;25%的学生认识到文化课在将来工作中的需要;65%的学生认为是为了应付考证必须的,也有益于将来就业;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基础课程是学校的要求,自己无可奈何,这部分比例达到了94%;只有7%的学生完全没有学习目的。这说明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还不够明确,需要老师加以适当地引导,不管出于哪种动机,大部分学生仍会认真对待文化课。

3. 学生课堂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欠佳。除了学习目的和动机以外,学生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表4和表5。

表4 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表5 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情况

表4和表5说明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欠佳,只有一半的学生集中听课,有高达72%的学生不回答问题,一半以上的学生没有听课记笔记的习惯。另外,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欠缺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没有制订学习计划的意识和预习的习惯,基本不预习和偶尔预习的学生占了近80%,绝大多数学生都不善于提问,大部分学生课后没有进行复习和巩固,甚至一部分学生考前也不复习;遇到问题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不提问或者放弃。以上调查虽然还不能完全覆盖职业学校学生学业状况的所有方面,但可以反映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动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足。

二、反思及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中职学校学生文化基础课学习状况令人堪忧。不管何种类型的教育,都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

1. 社会因素。

(1)社会岗位职位的发展使得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目前,在中职教育究竟是服务于人,还是服务于社会职业岗位的问题上,还没有达成共识。人们在喋喋不休的争论之中模糊了中等职对文化基础课的准确定位。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更高一级的教育,但是社会的岗位发展速度却大大低于教育层次的提升速度。高等教育、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某种程度上一致,使培养对象所能从事的工作岗位重复,导致社会从业人员中大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大,原有中职生的岗位逐渐被大学生所代替。

(2)用人单位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导致了对文化基础课的忽视。毕业生就业情况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直接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这使人们错误地将职业教育和就业教育划上了等号,将目光都盯在学生的专业课成绩上,并把能否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学会技能作为评价学生学习优劣的唯一标准。由于用人单位在短时间内无法对应聘者的内在素质做出准确判断,因而招聘时更看重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了其他内在综合素质的考察。

(3)其他社会因素导致了生源素质的下降,从而影响到基础课学习。生源素质下降是基础课教学效果受到影响的直接原因。近年来,国家为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办学门槛不断降低,造成了中职学校的恶性竞争。为了抢夺生源,每所学校的招生都是零门槛自愿就读。这样就难以保证生源的素质。同时,初中阶段基础教育随之也降低了要求,最终只会导致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越来越差。另外,来自互联网及社会各类媒体的负面影响,使得学生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和嗜好,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

2. 家庭因素。不良的家庭坏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家庭是一个人生存、生活的基本场所。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其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对其子女有着极大的影响。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造成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素质现状的重要原因,从而影响到教学。在存在问题的学生中去深究原因,大部分根源来自家长。家庭成员的观念直接影响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认识,父母亲的观念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于文化基础课的认识。加之,如今的孩子在父母眼中都是宝贝,溺爱、顺从和一味地迁就,造成了学生的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

3. 学校教育因素。

(1)初中阶段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下降。社会对初中教育的评价,主要以升入重点高中的人数为主。为了追求重点高中的升学率,学校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有希望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身上。有的学校甚至连编排座位等日常班级管理,都是按成绩编排。初中阶段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忽视使中职生源的基本素养大打折扣,因材施教和素质教育在城乡结合部的初中几乎是一句空话。

(2)职业学校为迁就学生基础而降低要求。进入职业学校后,由于学生普遍文化课基础不牢,学校也逐步降低了对文化基础课的要求。有的学校甚至砍掉了基础课程,为专业技能课“让步”,期望能用好的专业技能弥补文化基础课程的缺陷。

(3)学校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一部分基础课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较深,教育理念较落后。尤其是在课堂教学方面,大部分教师仍然是“以知识讲授为主”,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最直接因素,直接导致了基础课教学的失败。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只重视“教书”而忽略“育人”:很少与学生沟通交流,也不了解学生的需求,更不会去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生和教师感情上的淡漠导致教师不能客观、准确地去评价学生的进步。久而久之,学生对自己丧失信心,并逐渐转变为无所谓的态度。

文化基础课的学习状况直接导致培养的学生素质结构单一,人文底气严重不足,职业核心技能缺失。毕业生的素质不能满足企业要求,许多毕业生缺乏起码的人际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更缺乏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改变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现状,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毕业生才能更受市场和企业的欢迎。因此,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更关系到学生的潜能开发与终身发展,也是我校在教育改革大潮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邵良忠.当前中专文化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机械职业教育,2001,(7).

篇(5)

摘要: 本文针对课程某一知识点的微课教学,从教学选题、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方法手段和整体感知几个方面对整个教学环节进行了反思,从中得出教学经验并总结出不足。

关键词 :微课;教学反思;内涵探析;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6—0060—02

收稿日期:2014—01—26

作者简介:童湘屏(1979— ),女,湖南长沙人。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兰州市分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2012 年 11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正式下发通知,决定于 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举办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至此,微课迅速地完成了从小学、中学、高校到社会大众的全面覆盖。作为从事远程开放教育工作的一员,笔者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与安排讲解并录制了微课《伏羲文化基本内涵探析》,现拟从以下三个方面逐一进行教学反思。

一、关于微课的教学选题

笔者此次在教学选题上颇费了一番工夫,考虑所讲内容的共知性和新颖性,选择了《河陇文化》这门课程。这是甘肃电大的一门省开必修课,此门课程文化性较强,地域色彩浓厚,有较强的吸引力。在知识点的选择上,最终敲定了“伏羲文化内涵”这一知识点,一是这个知识点是重点,也是难点;二是内容较为宽泛,可利用的资料较多;三是可以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得到延伸和拓展。

二、整体教学思路设计阐释

(一)教学目标的融入

在这节微课的教学内容中,基础知识为上节课所积累的“伏羲及伏羲文化”知识点的积累和延伸。本次微课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在有限的讲解之后,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课后思考题“谈谈你所理解的龙文化或者是伏羲文化”,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思考能力的训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与学生良好的人格和心态相辅相成。伏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伏羲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一堂文化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能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能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地问、多方位地交流,最终实现基础知识和能力层次的顺利过渡,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立体的课堂教学。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得是否精当,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微课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要首先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可能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地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去讲。微课时间短,只能着力于重点的讲解,而对于难点则只能体现在课后思考题中,不能完整地呈现于微课中。当然,这个难点掌握得如何也完全可以在下一知识点讲解之前,在师生交流讨论时进行了解。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教学目标达到与否也就了然于心了。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及时的教学反思,然后,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三、教学方法手段的反思

教师在设计完一堂课后,总会用很多教学方法予以呈现,但方法运用的多寡与课程质量的好坏并无直接关系。《伏羲文化基本内涵探析》这节微课,我在脑海里也想象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呈现,但时间的局限性决定了不可能将之全部运用,也无此必要。

(一)重讲解,轻文字

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但是,过分依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只会顾此失彼。微课教学需要展现教师良好的语言功底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于是笔者摒弃了以往侧重使用的幻灯片展示的方法,将重点放在教学语言准备上。

(二)PPT:三幅图

就教学方法而言,选择一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且直观印象深刻的教学方法有锦上添花的作用。教学内容是既定的,讲到“伏羲文化的内涵”,会关联“龙”、“八卦”、“书籍”等元素,于是,笔者决定用图来展示这三个元素,PPT的核心即是这三幅图。图示法能给学生留下直观且感性的印象,能在第一时间内展示教师所讲重点,学生们只需跟着教师的思路即可。

四、整体感知,教学反思

进行微课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过程(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的积极、持续、周密、深入的自我调节性思考。

(一)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容小觑

一直以来,“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而贯穿于教学当中,应当是“以生为本”。教师的备课过程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但是,如果仅仅只看重学生的发展,而忽视了教师自身的发展需求,那么,“以生为本”的理念也将成为一纸空文。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学生是主体,但是,教师的引领作用也不容小觑。微课教学虽是知识点的浓缩,但知识点前期的积累是教师的传播与积累而成的,也为新课程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和课后过程中,教师像一根线一样贯穿始终,脱离了主线,整体教学便无支架作用可言。微课是教师观点和思想的体现,同时,也是启迪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发现新问题的过程。

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积极进取,无私奉献,满腔热情地去教育学生。否则,如果教师不顾学生去进行一些与教学无关的自身发展,则会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作用,必将给教学带来严重后果。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此次微课,限于条件,没有面对面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但就一堂完美的微课而言,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学习,体现合作,调动学生上课的情绪,为学生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以一个平等对话者的姿态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探讨,使学生的学习愉快而有效。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教师一直所期待的,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学习环境,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这更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因此,在今后的微课教学中,我们应该排除各种困难,尽量呈现一种良好的气氛,真正地实现教学相长。

(三)教学的持续性发展需要改革创新

我们进行教学反思,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新要求和新发展。改革与创新是必须且必然的。我们不能为了创新,一味讲究形式,忽略了教学质量,同时,也不能为了改革而偏离或背离了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韩文奇.河陇文化[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

[2]雍际春.论伏羲文化的演变与内涵[J].甘肃社会科学,2008(6).

篇(6)

(一)教材分析 

《世间最美的坟墓》是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单元教学的重点是欣赏散文,而本文是外国文学作品,涉及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死观,学生首先会对文章的取材及内容有疑惑。这篇散文最突出展现的是托尔斯泰的人格美。在教学设计时也一定要紧扣住这个要点。 

(二)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教学对象为中职卫校2014级护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是16~17岁女孩子, 都是成长在信息时代,易于接受新事物,喜欢寓教于乐,崇尚荣誉,性格活泼,好表现,动手操作能力较强,表达能力不错,平时比较关注时尚与潮流,热衷于美的事物。但他们个体间发展空间不同,学习基础不一,而能力有差异,所以运用以问题教学法为主,与分层教学、任务型教学法相结合的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他们喜欢如FLASH、视频、音画PPT等直观可感的教学手段,喜欢能以信息手段充分参与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托尔斯泰及文章作者茨威格的成就及著作。 

2.感受文章“平淡其外、激情其中”的散文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生多形式地接触名家名著,理解“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感悟生命真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追求。 

2.理解并领会文章所描绘的“朴素美”以及托尔斯泰的人格美。 

(四)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掌握、运用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理解托尔斯泰墓“美在何处”,“为何最美”;体会文章如何运用清丽简洁的语言描绘景物的“朴素美”,感受“朴素美”的震撼力,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结合实际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2.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所昭示的哲理;体会列夫·托尔斯泰的人格魅力。 

三、教学方法 

教法:分组分层与问题教学法相结合、创设情境法、任务型教学法。 

学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四、学习情境创设 

(一)创设性情境 

采用多媒体课件、计算机、智能手机、音响设备、投影仪及幕布等教学用具,使课文文字感官化,从而形成创设性情境。 

(二)问题性情境 

在教学的几个环节中,进入文本阅读时,老师出示A型题5个、B型题4个、C型题2个(共11个问题)(设疑),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有序地启发引导学生探究、思考、提升。 

(三)互动性情境 

在课堂里的“三实践一拓展”四个活动中,形成老师与学生的引导互动、共情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协作、竞争互动,在课堂外教师与学生也可利用QQ、微信、飞信、短信等平台进行信息交互、交流。 

五、课前准备 

(一)学习环境 

采用多媒体课件、计算机、智能手机、音响设备、投影仪及幕布等教学用具,使课文文字感官化。 

(二)分组 

以宿舍为单位将全班学生分成6组(方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问题进行讨论),每组各选出一名组织能力强及具有责任心的学生为小组组长。具体做法是以A(优等生)、B(中等生)、C(学困生)层学生混层分组的方式(确保每一组都有三个层次的学生),目的是在“三实践一拓展”活动中,A层带动B、C层的学生共同进步,各小组间开展答题竞赛, 不同层次的学生合作协同, 互动交流,自己来品味、感悟、表达,使每个学生都能“摘”到果子,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利用现代信息手段进行课前准备 

篇(7)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得各种技术手段被恰当地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促成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为学生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的能力。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显示汉字的笔划顺序,化静为动,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便于学生记忆。同时,把合体字分成部件,用不同的颜色对比显示(部首用黑色、基本字用红色),会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感知偏旁部首的概念,学会利用部件识记合体字。这种方法便于学生发现、分析、归纳汉字的规律,进行自主识字,进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性。

把传统教学的优点与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运用信息技术更新课堂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文字感受能力和语文素养

教材中有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如《草原》《葡萄沟》《黄山奇石》《》《十里长街送总理》等,然而学生由于阅历有限,对一些时代背景也比较生疏,往往缺乏深切的感受,无法和作者产生共鸣,教学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信息技术带来的强烈的视听感染力,使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这种局限性得以减弱,提高了教学内容的感染力,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形象、丰富的信息,为学生获取知识开辟了更宽广的道路。

例如《葡萄沟》一文中提到阴房的样子及作用,可以用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画面表现出来,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或氛围,生动、有趣、明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其仿佛身临其境。再如学习《蝙蝠和雷达》一文时,学生很难理解蝙蝠在飞行过程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这时就使用动画片段来展示这部分内容,化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使学生一看就懂,一说就通,不仅起到了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的重要作用,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运用信息技术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的或难以感知到的知识点进行动态的展示和体现,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形象、有趣,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而且能够提高他们对母语的感受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

6―12岁的小学生自觉性比较差,缺乏耐心和毅力,行为缺乏一贯性。在学习活动中,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爱做小动作,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观察事物时往往更加注意事物的整体形象,更多关注学习活动本身的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对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甚至最勤奋的学生,尽管他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努力去识记教材,他也会很快地‘越出轨道’,丧失理解因果联系的能力”。单调的形式、呆板的内容是无法长久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兴趣对于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古诗语言凝练,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在学习《望庐山瀑布》时,运用课件,就能使瀑布的壮丽形象和雄伟气势、瀑布落地时的奇特景观一览无余,那瀑布银白耀眼的光泽,那惊心动魄的轰响……让学生感到无比兴奋和喜悦,“挂”“落”也得到了很好的理解。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多种媒体资源被融为一炉,产生了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为学生提供了多姿多彩的学习环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稳定、持久,达到“课伊始,趣易生”的效果。

四、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新的课程资源,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

语文课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听、说、读、写训练,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但语文学习却不应局限于课堂。信息技术丰富了语文教学的信息载体和传输渠道,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新的资源。在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学生的视野被引向课外知识的海洋和丰富多彩的生活,这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8)

1.科学性。课堂教学中教师对预设的问题的遣词造句也必须正确无误,设计的问题观点内容必须是正确的,隐含的已知判断必须是学生学习过的内容,或是与学过的知识密切相关的史实。当然老师的提的问题也不能是“是不是,对不对”,之类,比如:“秦始皇是位暴君吗?”这样的问题只让学生没有运用自己语言表述思想的机会,将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

2.合理性。设计的问题必须与教学目标关系密切,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疑问,而不是凭空设计出来的。我们知道,提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领会新知识,你提出的问题一定是学生可以接受的。教师对教材、学生实际事先要认真研究问题的答案范围避免过广太宽,让学生无从下笔,因为初中学生思维的宽度和广度还有待于提高;也不能过深太难,让学生苦思冥想难觅其解。

3.典型性。设计的问题应该抓住学生可能产生的众多问题中的关键问题,面向大多数学生,能引起学生足够的思考,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在学生近期的知识能力发展区中,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解决。如果问题抽象、笼统、模棱两可,学生则无从回答。

二、问题设计在课堂上的实施艺术

有教师认为初中学生认知能力较弱,缺乏思辩研究的心理素质。稍难略活的问题答不好,讨论也不激烈,会影响课程教学效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这实际上是教师没有在初中生的思辩能力、方法、思维品质方面进行切实的探索。或者过去一直采用满堂灌或让学生仅作简单回答,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不能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事实上由于当前社会的不断进步,尤其是信息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大大提高,心理成熟速度已大大加快,已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刚开始时,教师应循序渐进,教学模式应该为出题DD思考DD讨论DD小结与整理知识。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到最后,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不断提高,应调整为自主DD质疑DD讨论DD点拨DD小结作业。下面谈谈在课堂教学上的具体运用:

(一)老师提出问题

问题设计的前提是教师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在课前准备上,除了钻研教材和辅助资料外,还应在课前根据学情,精心设计问题,胸有成竹进课堂,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1.递进式的提问,设计的问题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DD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出一组切实可行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逐一分析讨论,能顺利的完成由浅入深、由感性至理性的学习过程。

2.通过实物、图片、模型展示等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如讲埃及金字塔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建造金字塔》插图,并适时提问从这幅图你想到 什么?学生从图上具体形象,如230万块磨光的石块、金字塔的精密度、监工手中的鞭子、 奴隶的暴死等,就 能认识到金字塔不仅是古埃及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而且是奴隶和农民被残酷奴役 的历史见证。

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在实物,问题情境等引导下激发兴趣,自己去主动寻找答案。

(二)学生发现问题

就教学的关系而言,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因此教师对问题的精心设计,主要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起示范作用,最终使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进而能解决问题,完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建构知识的过程。

比如在上《》时,当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策动为什么易如反掌”。并且还补充了倒向顽固派的材料。结果学生听过后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假如不告密,在天津阅兵时维新派对慈禧太后兵谏成功,那变法能否成功?我马上觉得这是一个有深度的问题,学生创造性思维火花在课堂上展现出来。这时对这一点火花的保护,并且使之熊熊燃烧起来,作为学生学习促进者的教师应马上把握机会。学生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辩,但都未能深入问题的本质,我适当的提醒他们说:“一个全国性的影响很大的运动的成败,是否取决于一两个人物的行为,大家能否从主要人物所代表的阶级特点、派别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去思考,提几个有利于深入探讨的相关问题来。”学生思维因为方向明确马上活跃起来。“变法能否成功,必须看维新派代表哪个阶级、这个阶级力量和特点怎样”、“维新派能否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维新派与顽固派的力量谁强大”, 围绕这些问题的讨论,大家逐渐取得了共识,学生思维极大的调动了起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全体参与研讨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当教师设计好问题或者学生们自己发现问题,但是却引不起大多数同学们的兴趣,或者他们讨论积极性不高,最后还是功亏一篑。1.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当问题提出时,教师不能旁若无事,漫不经心,;要认真倾听,用信任的眼光扫视全体学生,让学生受到激励,感到振奋,真正做到“善学,师逸而功倍。”

篇(9)

对话教学就要把对话作为核心的主题,由对话作为中心点并延伸,构成一种具有鲜明主题,并且环环相扣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要做好预习以及交流工作,帮助学生确定对话核心主题,并与学生进行主题的分析并引出分主题,借助对话阐述主题,再归纳总结,完成教学内容。

对话核心主题是教师在对话教学过程中展开对话教学的中心主题,教师把教材作为唯一载体,借助师生之间的隐性关系,围绕核心问题展开的教学过程以及对话过程。紧抓对话主题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并且可以在主题明确的前提下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

根据对话教学大的主题框架,教师要学会把主题分成几个小主题,学生根据对不同主题的不同理解会有不同的感受,他们会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不仅考验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对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是一种考验。

对话式教学要注重“点”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由每个提问做成一个个点。再由点拉成线,让学生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然后再由点画成面,师生之间互相补充,共同研究,把对话教学发挥到最大作用。同时,教师在面对不同的观点时,要认真思考,不可轻易的否决或者认同,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批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共同进步。

2.分析小学语文对话教学注意事项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过程中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在教学教学中相互沟通、相互补充,改变以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与学分开,不仅要教,更要学,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去学,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当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话教学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更和谐、更活泼的课堂氛围,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已语文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的对话主体较为单一,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小学语文对话学习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处在一种平等的环境下,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而不是决定者,教师不能帮助学生包办一切的事物,更不能依照自己的想法为学生决定事情。教师只有与学生站在同样的高度、人格平等的情况下与学生进行对话学习,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的进步以及精神世界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提出一些教师想来会比较幼稚的问题,教师一定要有耐心的为学生进行解答,小学阶段的学生的心智都处在一个成长的状态,教师耐心的解答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同时对待这种类型的问题的解答方式是考验一个教师是否尊重学生的重要标准之一。目前的教学课堂上的一问一答的形式存在着许多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状况,让学生按照教师设定的思路去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目前的对话教学很容易使教师与学生进入对话内容的误区,脱离文本内容。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有时候在教学过程中几个简单的问题就能使学生联想到其他的事情,不经意间,教师也会被学生带到其他的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上,把对话教学变成了聊天。这种状况则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不可以完全否定学生的观点,给予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每节课的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有时候会没虫充足的时间思考教师的问题,只能完成较为肤浅的作答。这就造成对话教学转变为简单的对话,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有时候还存在教师的问题较为繁琐的状况,教师在课前没有完成较好的准备工作,在提问时没有进行深思熟虑,导致问题趋于表面化,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从而无法对问题进行解答,或者不能对课程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3.强化小学语文对话教学实施策略

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和教师要加强对对话教学的重视程度,主动去对对话教学进行一系列理论上研究,同时要进行不断的实践,不断完善对话教学。同时教研部门要及时整理出对话教学实施的一些成功的案例,让教师进行学习。还要较大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以及素质的培养,对话教学时一项非常考验教师综合能力的教学方式,它不仅需要教师具备相当扎实的教学功底,还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灵活的思维。学校方面一定要对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参考持一种鼓励的态度,尽量多的对教师进行培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去请一些国内名师在学校进行公开授课,让本校教师进行观摩,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09795(2014)05(c)-0000-00

童话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文学体裁,对其内涵进行界定的时候也经历了很多的演绎和变化,不同的学者对其解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由于童话是小学生比较能够接受的载体,因此,对其教学策略进行分析十分必要。童话在表现手法方面是比较夸张的,而且都是一些幻想出来的文章,通常都是以故事为主要叙述载体,因此,在对教学策略进行分析时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1 人教版小学语文童话课文分布情况

童话作品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被广泛的在小学语文课本进行了体现。在小学一、二年级中,选用了大量的文章,非常适合学龄初期的儿童阅读。这些文章是非常符合小学生的欣赏和审美趣味的,在年级不断增长过程中,童话作品的数量呈现了递减的趋势,对于一些高年级的教材,出现了一些比较经典的作品。

2 童话课文的教育学意义

和神话故事想相比,童话故事对人们生存中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体现,对人性的善与恶和人们生活的贫与富等方面都进行了体现,而且,童话具有丰富的意义,在情感色彩方面也是非常浓厚的,这样比课本知识和现实的教材更加能够让学生明白,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也更加的深刻,这样能够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童话的编写意图就是为了借助其故事性非常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好的体验快乐。童话以文本为载体,在语言学习方面更加的规范,这样能够唤起学生的童心,在阅读过程中更好的感受真、善、美。

3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生处在学龄期,普遍的年龄是六岁到十二岁,在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是处于勤奋和自卑的冲突阶段的。在学习课程过程中,如果他们能够顺利完成,那么就会获得勤奋感,这样能够培养其以后生活和工作的信心。但是,相反的情况下是会导致其出现自卑心理,这样对小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在小学时期,学生有了运算的思维,这样就会出现守恒性和可逆性的心理,因此,在心理方面对抽象的概念非常重视,思维活动要有具体的内容作为支持。

4 人教版小学语文童话课文的共性特点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在画面感方面非常强,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以及夸张的手法来编写适合儿童欣赏的故事,在人教版教材中,童话的插图也占据了很大的篇幅,利用插图能够使童话故事的画面感更强。童话利用了很多的艺术表现手法,因此,其艺术性是非常强的,这样能够更好的满足儿童欣赏和接受的叙事文学样式。童话故事将工具性和艺术性进行结合,能够更好的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接受美的熏陶。童话故事是叙述文体,在行文方面是比较夸张和充满想象力的,这样就使得童话中出现了很多的对话,这些对话是叙事更好的完整。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也是非常多的,这样就使得故事在对话方面更佳的丰满。

5 在朗读中体悟“真、善、美”

很多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在语言方面非常优美,同时,也非常明快、活泼,在语言使用方面出现了很多的重复词和象声词,这样在进行朗读的时候更加的上口。朗读能够更好的实现语言、情感以及思维方面的交融,在很多的童话教学过程中,反复对其进行朗读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策略,这样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的明白真善美的内涵。

1.粗读

在对童话进行学习的时候,可以先要学生进行自由的朗读,这样学生能够对课文的大意进行掌握,然后在粗读过程中对出现的生字词进行标记。

2.再读

在读过程中,教师进行示范,教师通过生动活泼的朗读,能够给予童话更多的情感,这样能够将学生吸引到童话故事中。教师在朗读过程中可以对重点字词的语调进行加重,在语境中让学生体会不懂字词的含义。

3.精读

针对生字词集中的段落和重点段落,把握情感转折,指导学生齐读,再次体悟字词的含义并将其各个击破。如四年级上册《巨人的花园》一课,“洋溢”一词,就可用这种方法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在精读过程中,还可尝试让学生对典型句子中的某些词语做替换,如《巨人的花园》一课中,“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这句,教师可设定填空题,“春天,夏天,秋天,冬天”让学生自由填空,扩充词汇量。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运用“头脑风暴”的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描绘出属于自己的个性画面。如,教师可提问,“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读到这里,我想到……”。或为让中高学段学生更深层次地揣摩角色心理活动,在情节转折中参透事情发生背后的原因,让学生立足课文,大胆推理、小心求证,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朗读和推理、想象中体会童话的乐趣,享受语文的精妙滋味。

4.齐读

在细品童话带来的乐趣之后,教师带领全班同学再次齐读课文,这时的故事发展,学生已能达到烂熟于心的程度。而此时的齐读,则是帮助学生再次体会童话要传达的信息,感悟童话散发出的纯真隋感。让学生在潜意识层面深刻地习得人类智慧、社会习俗和种种美德。童话充满了真善美,在教学中,教师切忌拔高越界,切忌功利化和说教,切勿将语文课上成德育课,谨记引导学生体悟美、想象美、感受美是重点;童话充满了表演性,教师切忌喧宾夺主,切忌教学形式化,切勿将语文课上成表演课,谨记带给学生丰富的感受即能水到渠成;童话充满了“诗意的真实”,教师切忌过分“求实”,切勿将语文课上成科学课、数学课,谨记学生拥有一颗童心,同时,让自己捧着一颗童心进行童话教学。

6 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童话作品的数量非常多,而且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具有非常重大的教育意义。在不同年级的小学课本中都是有童话故事的,对于较低年级,童话故事的文章比较多,这符合学生接受能力,对不同年级的童话课文进行教学的时候存在着共性,主要表现在教学策略方面。童话是儿童比较喜欢的文体,在内容方面非常丰富,尽管,现在对童话的定义存在着差异,但是,作为一种儿童能够接受的文体,其以后的发展也将会非常好。童话在表现手法方面比较夸张,以故事作为叙述载体,能够更好的被儿童接受。

参考文献

[1]刘晓东.论童话的教育学意义∞].教育科学,2000(1).

上一篇: 大学篮球赛总结 下一篇: 路政中队巡查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