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网页设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3 16:08:3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创新网页设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创新网页设计

篇(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网络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网站向外界宣传个人或单位形象,推广公司产品或开展公关活动,已成为一种新的流行趋势。为此高职院校很早就开设了“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掌握静态网站设计、制作的流程和技法,锻炼静态网站开发能力,既可以确定毕业设计的创作方向,也可以设计与制作个人网站来展示自己的优秀作品,有利于就业率的提高。

一、“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实用型课程,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往往会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无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对课程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难以提高;以期末考核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因过分强调结果而忽视过程,无法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热情,也无法全面了解学生技能掌握的真实情况。针对这种状况笔者认为,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才是根本出路。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改革。教学内容主要解决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如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教学方法主要解决如何实现“以人为本”,如何通过任务引入、启发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利用软件工作室,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人才培养方案对“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把课程学习划分成培养学生的基本设计制作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制作能力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安排在大一第一学期,主要针对没有任何设计经验的大一新生,重点介绍基本知识,包括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网页布局和css、Dreamweaver软件的使用和简单的JavaScript的使用。在第一阶段教学中,笔者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掌握代码的使用方法和艺术设计的美感。第一阶段学习结束的时候,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一个小的图文并茂并且布局合理的网站。第二阶段教学放在大一第二学期初,针对具备基础程序设计能力的学生,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制作能力。在第二阶段的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采用国家火炬计划河北省软件人才工程实训课程,使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目的。迄今为止,学生完成的项目包括“旅游网站”、“小游戏网站”和“化妆品网站”。教学实践证明,这种理论和实践技能并行的教学模式,更加有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设计技能,在技能学习中提高基础能力。

三、教学手段的创新

在授课期间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投影演示教学,将真实项目的设计与制作过程直观的演示给学生,传达给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来达到教学的目的。利用课程网站辅助教学。建设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课后的学习。课程网站放置学习资源,并定期更新,学生可以通过课程网站了解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利用课程qq群、博客等辅助教学。通过课程qq群、博客等现代化沟通方式和学生探讨学习中的疑点和难点。

四、教学方法的创新

课程每个章节内容结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知识点:介绍本章需要掌握的知识或技术。

应用案例:介绍本章知识应用的案例。

创新训练:针对具体的问题,应用本章技术来完成知识点的应用。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教学。将实际工作任务引入教学体系,将每次课程中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知识与技能,精心设计并包含在工作任务中,使之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在实践教学中采取分组教学法来实施教学。首先进行分组时,兼顾学生任务实施过程中相互间的合作配合问题和学生的个体情况,采取互补的方式,按学生的学习成绩、知识结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搭配分组,利于学习的相互促进。每组人数控制在6人左右,同时设立组长一名,便于意见的集中统一。对各组员明确分工,防止个别组员出现依赖思想,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工作实践过程中。各个组员分工合作,独立完成工作任务,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提升职业素养。

五、考试方式的创新

课程考核以学期末大作业形式实现。改变了以前闭卷笔试的考核形式,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独立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站,主题自拟并且积极向上,使用Dreamweaver,Photoshop和Flash等软件实现至少80%课上讲解的知识。对使用课外的工具和手段使得网站更加生动的学生可加分,即鼓励学生自己摸索和创新网站制作方法。最终成绩的评定依据网站的创意、美观性、内容、技术和工作量等多个方面来评分。同时也考核了学生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学习方法、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和职业素养。本课程最后的综合成绩评定除了依据上述大作业完成情况,还依据平时上课情况和上机实训完成情况,其比例分别为60%,10%和30%。

总之,经过不断的摸索与实践,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自己的设计作品更加满意,对自己更加充满信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制作的美感,充分发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锻炼了创新和协作精神。

参考文献:

篇(2)

2网页设计中有效的艺术创新实施方法

2.1基于网页设计中艺术色彩方面的创新方法

随着网页艺术设计的快速发展,色彩作为设计过程中的主要元素,给人更加直观的印象和感受,易于影响到人们的情绪和心情。那么在设计中运用不同的色彩往往更能凸显出艺术的冲击力,给人更为新颖的感觉,因此,关于在色彩方面的加工与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两种表现形式是选用的自由化模式和色彩的简约模式。前者倾向于对色彩的集中度突显、自由化组合,使得网页的个性特征得以体现,让网页风格不同于常见的形式,以恰当的色彩组合设计,给不同的客户带来有益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设计者在艺术色彩的设计与选用的过程中,要以访问者的角度给予情感和心理方面的情绪变化融入,进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后者则强调在色彩选用和设计的过程中遵循简约的风格,让网页设计效果让人看起来更加舒服、美观。尤其在近年来的网页艺术设计发展当中,这项创新理念的发挥已经逐渐成为众多设计者首选的方式,其优势在于能够实现很多繁杂艺术设计无法体现的朴素、极简风格,让设计者拟定的主题更加清晰和显著。例如:在网页设计中,如何合理搭配与运用色彩,使其与艺术动态网页文字相呼应和匹配,为访问者呈现出更有层次感和对比效果的变化,将设计者想要表达的心理感受体现出来。如图所示的操作界面中,为了匹配“2004高雄表演艺术”中心主题,设计者需使用100%纯度的黑色作为主色彩,以达到形成和背景巨大反差的目的,同时在底色方面以透明灰色镂空形式来表现“mityhaircutsdesign”等字体,更具吸引力,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征。

2.2保证留白的合理性

在网页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很多设计者认为要充分利用每一块空间位置,才能呈现出最佳的效果。事实上并非如此,优秀新颖的网页设计不必非要利用到每一个位置,适当的留白处理更能为访问者留下好的印象和感受。留白旨在突显出艺术作品中虚实结合、相得益彰的良好成效,它的科学合理性设计,不仅能在视觉呈现方面显得平衡感十足,保持动静结合、虚实相应的观感体验,而且简洁、合理的内容分布,则有效提高了访问者的效率,有助于相关工作处理获得便捷,进而无形中促使更多的访问者加以浏览和关注,增强整体的网页设计效果。此外,将Flas运用到网页设计当中,突显出一些广告等信息的新颖性,增强吸引效果,借助Flash自身的动画特效优势和特点,表现出设计者寄予的思想和感情,像网页中诸如旗帜与按钮类型的广告设计,均能够利用Flash的动画效果来呈现。

篇(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4-0155-01

一、创新创业网络平台简介

创新创业网络平台是利用网络空间创造一个学生交流平台。利用网络搭建生生创新创业平台,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真正实现了校园的无界性合作以及跨专业跨地域相关性的合作。在这个网络平台的每个学生只需注册一个实名账号也就实现了范围内资源的共享。将数所高校的现有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信息数据库,实现学校资源的无界性共享。以及实现院校间合作扬长避短实现效益最大化。

二、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分析

创业的开始是创新,创业是创新的成果。以国内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目前状况来分析,目前学生创新创业还是以教寺为主导的单方面引导为主,缺乏对学生课外创新活动的支持,学生局限在教师主导的项目合作、狭窄的专业知识学习范围之内,制约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当代日臻健全完善的网络环境,及时高速的信息传递,相对成本较低以及硬件限制较少的网络优势,使部分院校已开展网络创新创业平台的搭建工作。但这种模式大多数只局限在一所院校中,资源相对匮乏不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和项目合作。

三、基于网络的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1.建设目标

依托网络资源,构建一个集系统资讯、教学资源、教育管理、协同创新和校企合作等为一体的学生创新创业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创新创业知识学习平台。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完成后, 学生可以通过登录个人空间,在网站上搜索资料,成功经验,相关项目,以及搜寻自己需要的合作伙伴或者支持项目发胀的企业。

2.建设内容

2.1构建资源平台,将以往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按类别整理以供学生参考。

2.2构建系统资讯平台,将社会及企业需要的开发项目公布,寻求对项目有意向的学生个人或团队。

2.3构建综合管理平台,与创新创业相关技的能培训部门信息、创新创业类的项目申报的具体要求、开展创新创业类比赛的职能。

2.4构建协同平台,完成非院校主导学生部分学校以需求为主的团队组建实现学生间跨院校合作。

2.5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增强校企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间项目,减少校企双方的沟通不便利因素。打通更为便利校企合作通道。

3.运行方案

3.1教学资源平台:学生需要的文献、籍物的视频、课件、论文、书籍等材料,学生通过在线查看、下载等方式,让学生全面的了解创新创业要做什么,该怎么做。

3.2系统资讯平台:学生需要的政府相关的优惠政策信息、创业支持、创新动态等信息。学生可随时登陆网站查看相关的政府政策,浏览最新的创新创业动态,了解最新的创新创业成功项目, 找到最恰当的时机,有助于提高创新创业项目成功的可能性。

3.3教育管理平台:相关培训的安排,有关创新创业项目申报、 审批的资讯, 创新创业竞技比赛的活动以及创新创业比赛所获的成绩等信息。 高校可通过网络平台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创业培训,以及组织学生参加“创青春”等一系列政府主导或企业发起的创新创业竞赛;学生可在第一时间获取有关创新创业竞赛的相关资料,网络填写项目申请表格,为学生和相关部门搭建快速便捷的沟通桥梁,避免学相关部门和学生的沟通不方便。

3.4协同创新平台:在网络平台学生和老师可以通过注册,及时的找到自己学要的合作伙伴。无学校限制,地域限制,甚至是国界的限制。真正做到无校际合作的,学生间合作机制。让不同学校,地域,国家的学生通过网络平台”面对面”的合作。同时平台可以将相同或类似的项目整合到同一群组开展类似项目的竞赛,有利于学生与其他团队的交流,在交流中找出自身的弊端,解决不足共同提升。

3.5校企合作平台:将企业将要做的专利申报、产品研发、合作交流、技术支持等信息在平台上,搭建一个沟通在校学生与企业间相互联系的桥梁。企业结合自身业务的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平台空间上相关技术需求,即解决企业研究难得问题,也解决了在校学生找不到项目经费支持的问题。

4.平台优势

基于网络平台的学生创新创业平台, 将为有意向的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科学的、直接的、全方位、开放的指导,学生间可避免,学校或地域的局限性进行交流。将成功的创新创业案例进行分享,有效的使学生学习和经验积累。

4.1集校企交流、校际间交流和学生间交流等“多元一体化”,搭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有效进行的桥梁,解决校际间学生互动不便的问题,实现学生的无校际合作。

篇(4)

提升旅游产业网络组织成员间的核,资产分享力度。网络组织制度是维系旅游产业组织规范执行力的标准,是统一旅游产业组织成员企业行为的守则。若要在特定的旅游产业网络组织中提升组织信任机制建设水平,应当引导旅游物流网络组织成员企业积极将其核心旅游物流资源贡献到组织平台上,并强化旅游物流组织成员积极利用其他成员企业的核心资产来巩固本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提升旅游物流企业集群核心资产的相互利用水平,使各物流企业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从而有利于各企业以共同利益为基础来建立新型旅游物流联盟,提升其联盟成员间的信任度。    

篇(5)

随着国家发展方向不断倾向信息化,信息技术的改革成为了提升欧国家综合实力、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样的发展趋势,为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带来了更多便利,也带来了更多挑战,教学领域亦是如此。网页设计教学当前页面对着这样的发展需求,教学创新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所以文章中将针对当前网页设计教学的改革进行分析,以促进教学改革。

1网页设计教学内涵分析

网页设计是网络上每一个平台建设过程的重要一环,有了设计过程,才能让网络平台的作用真正体现出来。所以网页设计技术对于信息领域的人才来说,也是十分必要的一项技术。这这项技术的掌握,对于人才未来在信息领域的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特别是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下,网页设计课程的改革,对于信息人才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信息相关的教学科目即便是作为当前时展背景下的重要科目,在我国应试教学体系的影响之下,亦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进而导致教学认知不准确、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对于学生的自主精神亦完全不重视。这样对网页教学设计是有害无利的,只有认清趋势,不断改革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开拓精神,才能让教学作用真正体现出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信息人才[1]。

2网页设计教学问题分析

2.1教学认知不准确

任何科目的教学过程,都只有依靠校方与教师对这一科教学要点的明确认知,才能有更明确的方向。网页设计教学是同样的道理,校方与教师应当更加明确这一科的教学目标、教学要点,才能让教学作用进一步体现出来。但是由于当前受到国家应试教学体系的影响,所以许多教师对于网页设计在这一门课程的认知与规划也是十分单一的,这会导致教学不符合时展趋势,更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2教学方法缺乏先进性

教学方法决定教学成效,这一理念在各科教学过程当中都是十分重要且不可否认的,网页设计教学亦然,所以校方与教师也应当更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才能够让网页设计教学的意义真正体现出来。但是当前许多教师都只是单纯遵从固定的教学方针,依照固定步骤去落实教学。这样会影响教学的灵活性,使得教学实效性无法体现。

2.3忽略学生主体地位,影响主观能动性

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在我国教学体制的影响之下,学生的主体地位长久以来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也是一项重要的事实。教师如果始终意识不到学生对于教学过程是怎样的存在,有着怎样的地位,那么学生的学习需求将永远得不到重视,教学改革也自然是空谈。但是由于我国教学体制长久以来都是由教师主导的,所以教师很少会去思考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喜好以及学生的思维方式,这样自然是不利于教学改革的。特别是对于网页设计这一类需要以个人创新思维为主导的科目,更需要教师以学生的视角去思考,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反之则只会让学生愈发感到枯燥,甚至很可能对教学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对网页设计学习完全失去兴趣[2]。

3网页设计教学创新改革策略

3.1明确教学认知,确保教学意义的体现教师的眼界开阔,对于教学的认知精准且创新,那么教学规划也自然会更加灵活、更有意义。所以当前网页设计教学要得到创新,最重要的一项课题便是教师教学认知的改革。教师应当进一步意识到网页教学的本质,摆脱长久以来被我国应试教学体制所限制的教学思想,以更具创新性的思想以及当前的发展趋势去合理规划网页设计教学。例如在规划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对当前社会上信息领域网页设计需求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去了解哪一类网站是当前在设计领域最受重视的,并且将这样的设计项目融入教学过程中,这样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更符合社会发展需求。3.2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先进性教学方法决定教学成效,在网页设计教学当中这一理论依然适用。所以教师为确保教学先进性的体现,应当更加注重对教学方式的不断改革,特别是在当前追求创新的时展趋势下,教师应当注重更多先进教学要素的融入,可以利用主题项目教学方式的融入,将各类网站的设计作为探索项目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分组或个人进行去进行自主探索,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3.3注重主观能动性的激发,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我国教学领域当中始终缺乏认知,但却是必须要得到重视的因素。学生乐于投入学习,乐于主动积极的去探索,教学的作用才能真正体现出来,所以教师在规划教学时,应当更注重学生的性格、喜好以及发展方向等等,并以这些要素来对教学进行改革。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个人需求得到重视,逐渐意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这样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激发。例如对于课堂的实践项目,教师可以适当让学生来决定主题、内容等等,并且可以适当轮班,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定机会去决定教学,这样对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十分有利。此外每个学生都有自身擅长的部分,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对学生优势的激发。例如部分学生擅长电商类网站的设计,便可以让其决定设计主题,并引领同学学习电商类网站的设计细节,部分学生则擅长论坛类网站的组建,那么则可以带领同学向这一方向去探索,这样的教学方式很有激发性[3]。

4结语

网页设计相关的知识与能力,是学生步入信息领域所必须具备的,也是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赢得更好发展的必胜筹码。所以对于网页设计教学改革的重视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在当前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情况下,网页设计教学也自然应当审时度势进行改革,才能确保教学作用的体现,帮助学生提升设计能力,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人,这样的网页设计教学,对于社会信息人才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

引用:

[1]李素铎.网页设计公共课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研究[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5,(04):217-218.

篇(6)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自从计算机发明出来以后,很多领域人们的工作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放了出来,大大提升人们的工作效率,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而网络的成熟和发展则让整个世界的距离大大缩短,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够获取全世界范围内的信息。网络的信息大多是通过网页展示出来的,当前网站众多,人们获取资讯不再仅仅满足于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还要首先能被网页吸引住。从这个方面看,网页设计应当作为网站的管理者日常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工作去做。网页设计中也应当进行艺术创新。

1网页设计的一些美的准则

有些网页的设计者总是存在着误区,要么认为必须把所有的信息都恨不得塞在同一页面行,要么就忽视内容,过分追求网页的美感。上述二者都是片面的,应当将网页的时效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既美观又实用,才能够吸引更多人的访问。

那么在具体设计时,就应当遵循一些准则:第一,板块、内容的平衡性。这里的平衡并不是说网页的设置必须左右堆成,左边的板块大小与右边的板块大小应当一致,这里说的平衡是指一种整体上的感觉。例如,将网页一分为二,左边全是图片,右边全是文字,给浏览者的体验就是不佳的。第二,要简明扼要,又要清晰明了。网页设计地再富有美感,也只是吸引人的眼球一次,网站的生命力仍然是在内容。那么在内容的编排和导航上就应当清楚明确,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2当前网页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当前网页设计出出现了较多的问题,较为典型的有下面的几项:

首先,设计者胡子眉毛一把抓,恨不得将所有的内容全部集中到首页上来达到吸引人注意的目的。网页的版面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内容都塞进去,过分地追求网页的丰富性,可能就会给人杂乱无章的感觉。的确,内容和信息是一个网站的基础和生命力所在,但是人们浏览网页时是一种轻松的心情下进行的,人们希望一个系统的规范的导航来引领自己获取资讯而不是眼花缭乱不知道如何选择。

其次,过分追求所谓的艺术性而忽视了实用性。通俗地来说,就是过分追求装饰而忽视内容。这与上面的第一点正好相反。很多网站在设计时色彩绚丽,特效很多,但是浏览者静下心来看,其实能够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并不多,这样的网站也仅能吸引人们一次并不能长久吸引人,这是网页设计中的大忌。

最后,缺乏必要的自主创新,过分借鉴,甚至是抄袭。只要涉及到设计领域,就无法完全避免抄袭,因为某些网站只要能吸引人,人们总是想要去刻意的模仿甚至说完全照搬来以这种方式达到吸引人的注意的目的。借鉴是好的,有利于激发设计者更多的设计灵感,创造出更多好的设计。

3网页设计中的艺术创新研究

综上所述,如果想要彻底解决网页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将其实用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才是唯一的出路,并且在网页设计中要进行大胆的艺术创新。

首先是在色彩上进行创新。人们感知这个世界最直接的还是通过视觉,视觉承担了人们感知世界八成以上的重任。人们天生对于色彩的注意力正是网页设计者可以利用的。并且色彩是一种神奇的事物,不同的色彩能够代表不同的情感,所以在网页设计时一定要注意色彩的创新,进行一些色彩搭配上的尝试,但是要注意不能用太鲜艳和太多的色彩。

其次是在版式上进行创新。网页能够吸引人,除了色彩以外,版式是最重要的。但是在版式的创新设计上一定要注意一个原则性的问题就是版式设计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是根据网站的性质不同而进行不同的版式设计,所以不能脱离了网站的主题肆意发挥。

4结语

艺术这个抽象的事物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艺术的生命力就在于不论在任何时期或者任何地点,艺术都能够以其极强的适应性爆发出新的力量。当今的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碰撞就形成了新的艺术之美,艺术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在新事物中有所体现并且大放异彩,这样才能保证艺术永不消亡,永葆活力。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世界都还将处在网络时代中,在网络时代里,网站仍然会是人们获取信息的直接工具,在当前网站数量数以亿计的情况下,想要在纷纭众生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注重网页的品质和美感的结合,在网页设计时充分注重艺术的创新,确保网站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吴家煜.形式的突破与思维的创新――从西方现代派绘画看网页的版式设计[J].艺术探索,2005.02.

[2] 李健.网页设计的色彩调配和应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

篇(7)

1.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出现了大批经济规模超过十亿、几十亿甚至百亿元的产业相对集中、产供销一体化、以镇级经济为单元的新型经济形态。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是指为了提高专业镇(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促进优势产业发展,以“官产学研中金”等组织的有机合作为主要模式,形成一个优势互补的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开展的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的支撑系统。

2.总体架构

技术创新资源中心网络平台是资源的聚合,是为公众、政府管理机构、专业镇及专家等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综合门户和管理平台。技术创新资源中心网络平台只涉及信息的聚合和流动、服务的协同,不涉及信息和服务的构建,技术创新资源中心网络平台制订各方单位信息和服务的接入和使用规范,和提供信息基础设施构架。

技术创新资源中心网络平台以门户的形式来对信息、服务、网络进行聚合和导航,各个子创新中心的相关服务,以服务空间的形式在技术创新资源中心网络平台上进行登记和,与此同时,技术创新资源中心网络平台门户还提供各个搜索引擎入口,搜索结果的筛选和集成,问答系统、推荐系统、专家系统等子模块入口。通过标准数据接口与特定的专业接口相结合的方法,整合我省各科研机构、高校的信息资源库资源,包括科技文献、期刊、专利、科技政策等成熟的专业数据库,在系统前端以技术创新资源中心网络平台作为综合展示与服务窗口,在系统后端通过强大的”云存储”和”云搜索”技术实现专业信息库的管理,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实现与专业镇特有的信息资源实现网状互联。具体功能主要包括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与开发、技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信息服务、创新人才引进与培训、产品检测与认证、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等内容。

3.系统的技术路线

3.1 基于云计算的共享基础架构方法

云计算是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它旨在通过网络多种资源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系统,并借助SaaS、PaaS、IaaS、MSP等先进的商业模式把这强大的计算能力分布到终端用户手中。

云计算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按需服务。狭义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硬件、平台、软件)。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云”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并且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按使用付费。这种特性经常被称为像水电一样使用IT基础设施。广义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的,也可以使任意其他的服务。

云计算平台通过相关调度策略利用虚拟化技术,针对用户的不同需求,动态、透明的提供其所需的虚拟计算与存储资源,并在当前用户不使用时将其资源动态回收供给其他用户,就像发电厂供电一样为用户输送廉价的计算与存储资源,让普通用户实现大规模并行计算与海量数据操作成为可能,也为搭建统一开放的知识网格系统提供了底层支持。

云计算方式非常适合构建技术创新资源中心网络平台这种类型的系统,它适合对多种资源和计算能力进行无缝透明集成,并且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安全性、拓展性。在使用上,能够提供按需服务方式,并且用户也无需关心具体资源的存放位置。

3.2 基于PaaS模式的服务提供方式

PaaS是Platform-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的简称,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软件的成熟,而在21世纪开始兴起的一种创新的软件应用模式。它是“On-Demand Software”(按需软件),The 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ASP,应用服务提供商),Hosted Software(托管软件)的发展,是一种通过Internet提供服务的模式,软件提供者将应用软件统一部署在Internet服务器上,用户根据自己实际需求,通过互联网向软件提供者定购所需的应用软件服务,按定购的服务多少和时间长短向厂商支付费用,并通过互联网获得软件提供者提供的服务。软件提供者在向用户提供互联网应用服务的同时,也提供服务的离线操作和本地数据存储,让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其定购的软件和服务。对于许多中小型单位来说,PaaS是采用先进技术的最好途径,它消除了购买、构建和维护基础设施和应用程序的需要。在这种模式下,用户不再像传统模式那样花费大量投资用于硬件、软件、人员,而只需要支出一定的租赁服务费用,通过互联网便可以享受到相应的硬件、软件和维护服务,享有软件使用权和不断升级,这是网络应用最具效益的营运模式。

技术创新资源中心网络平台由于面向多种类型的用户,用户的IT应用和操作能力参差不齐,同时在地理位置上,遍布全省各个区域,在维护和培训上都存在一定困难。通过PaaS的模式,构建统一软件服务平台,将信息和服务以一致的形式提供给用户使用,能够降低成本和加快系统应用推进过程。

3.3 基于协同计算的任务工作架构

协同计算是针对传统的软件和服务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进行的一场变革,社会逐步由个人工作时代迈入协同工作时代。先进的技术,如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群件技术共同构成了协同计算环境,可以使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协调一致地为某项任务而共同工作。传统的软件是单机、个人的应用形式,协同计算软件考虑的是如何让多个主体在一个平台上协调一致地进行协同工作,并提供相应的信息基础设施。

由于创新活动涉及多种信息和服务,多个活动参与单位和人员,环境非常复杂,更重要的是,创新工作中包含了多种多样的创新活动和流程,传统单纯的面向Web信息的网站方式已经不适合复杂的创新管理需求了,必须使用协同计算的一些方法和架构来设计灵活的基础服务平台。

3.4 基于SOA的服务集成方法

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即面向服务的架构,是一种新的IT体系结构,通过一组动态组合的可重用服务完成用户业务,并可在需要时通过网络访问这些服务。这个网络可以是本地网络、Intemet,也可以分散于各地且采用不同的技术。用户可以对这些服务进行组合,以完成特定的业务任务,从而使业务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条件和需求。SOA最初是由IBM提出的概念,随后得到了HP、ORACLE等企业的认同和推广。SOA的提出旨在使IT与用户的业务保持一致性,提高业务的灵活性,使IT资产得到最大重用。

面向服务的架构(SOA)首先涉及的最基本的概念是服务(Service)。服务(Service)是能够重复执行的业务任务,最简单的如检查客户的信用值,建立新账号。第二个概念面向服务(Service Oriented)是指组合己有服务用以实现业务功能的方法。而面向服务的架构(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是支持面向服务的IT架构模式。要使IT资产得到最大重用,就必须将原有IT资产中的相关服务在SOA架构基础上进行组合,构建业务流程,实现新的业务,这就是服务组合。服务组合应用是组合在一起真正运行的一组服务,它能够支持用户业务功能。SOA帮助用户更快,更容易地建立和完善此类应用。

3.5 集成信息检索和多种知识挖掘方法

信息检索是指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的需要找出有关的信息的过程和技术。由于技术创新资源中心网络平台所涉及的创新中心、专业镇、科研院所、专家等等主体拥有大量的文档和信息,如新闻报告、科技文献,科学数据,仪器设施,科研成果、项目材料等等,如何在繁杂的资源中找到所需的信息,是用户面临的难题。信息检索使用搜索引擎,主题爬虫、智能检索等多种方法,对异构信息进行集成和梳理、同时提供多种存取检索手段供用户选择。

在信息索引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多种知识挖掘工作。在创新平台所涉及的多种数据中,蕴含了大量的隐藏信息,如何发现和提炼这些蕴含信息,需要用到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领域的多种方法。这些方法能够发现信息背后蕴藏的知识。

数据挖掘(Data Mining)是近十几年中迅速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它融合了数据库、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统计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和技术,搭建了上述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间连接的桥梁。因其所涉及的知识领域众多、应用范围广泛,数据挖掘已成为最为研究人员和商业组织所关注的领域之一。当前数据挖掘的最大研究热点之一是WEB挖掘,来自INTERNET的各类数据和需求对数据挖掘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数据挖掘技术拓展了新的研究平台。网上智能(Web Intelligence)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它集成了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领域最新的成果,大大强调了智能手段在互联网上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在网上智能的研究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基于网络的智能系统研究是WEB挖掘和网上智能的重要研究方向,而智能推荐系统(Intelligent Recommendation System)又是网上智能系统的典型应用。随着互联网上信息的不断增长,人们不愿在信息的搜索和辨别上浪费时间而将自身迷失在数据的海洋当中,因此希望有一种友好而实用的方式帮助解决类似的问题,这为智能推荐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近年来,网络已广泛使用到各行各业,人们都希望在使用网络的同时,还能基于某类方便的媒介,用一种容易理解的形式,有效获取和处理所需信息。目前主要运用传统的文本分析技术来获得相关的语义信息。而通过用户使用WWW的模式发现新的隐含信息的研究也逐渐发展起来。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数据的规模呈指数性的增长状态。用户面对如此众多的资源,一方面为能获得丰富的信息而感到高兴,但另一方面又为如何从这些信息资源中快速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的东西而担忧,因此迫切需要一种高效快速的信息资源分析工具帮助用户快速浏览网络,并能从这些大量的信息中找出隐含的内容,减少用户的负担。面对这种需求,Web信息挖掘技术应运而生。信息挖掘源于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挖掘(DataMining)可以用Fayyad等人的观点,定义为:从数据集中识别出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以及最终可理解的模式的非平凡过程。有效性、新颖性、潜在有用性和最终可理解性综合在一起可称之为兴趣性。一般来说,数据挖掘则主要流行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界。根据面向Internet的分布式信息资源的特点,我们认为,信息挖掘是一种模式抽取过程,它不仅能查找到分布式信息资源中己存在的信息,还能识别出大量存在于数据中的隐含的、有效的规律。

4.主要特色

技术创新资源中心网络平台不仅仅是信息和服务的简单聚集,其更重要的角色,是各种创新信息的流动和创新活动的协同,因此提供网络及协同服务是技术创新资源中心网络平台的重要功能。对于创新活动所涉及的每一个实体,均可视为创新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如:专业镇、政府机构、科研院所、专家等等。各种信息在节点之间流动,节点之间可以相互协同工作。因此,技术创新资源中心网络平台提供创新网络和协作的基础服务,包括社会网络平台、消息传送平台,文档交换平台,内容平台等等一系列的信息基础设施,只要在技术创新资源中心网络平台中使用服务空间提供服务的主体,均可使用这些公共基础服务来构建适合自身的网络及协作系统、需求和服务的对接、信息流动及工作协同。

5.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建立专业镇技术创新资源网络平台的方法,叙述了平台的设计及主要技术。

参考文献

[1]陈康,郑纬民,云计算:系统实例与研究现状[J].软件学报,2009,20(5):1338-1340.

篇(8)

引言

自2015年我国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相关的行业计划和政府政策相继推出,标志着“互联网+”的时代到来。

在“互联网+”趋势下,很多传统行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有着必须做出改变的紧迫感。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大国实力体现的重要行业,承担着实施国家产业政策、服务国家工程建设项目、加强工程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重要使命,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生态保护、提高效益等方面肩负重要的责任。

近年来,勘察设计行业也从CAD制图模式发展出新的BIM技术理念、工程数字化管理理念等新模式、新理念。作为设计单位,既要面对经济转型实现持续发展,又要融合互联网新模式适应社会的深刻变革,在新的背景下,如何认识互联网新模式、如何利用产业资源、如何找到模式融合的发展方向,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互联网+”和“+互联网”

伴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兴起,如何将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行业整合以及整合的路径成为人们研究的方向。当前,主要的整合方式包括“互联网+”与“+互联网”两种模式,二者本质相通但具体路径及内部关系仍有差异。

具体到勘察设计行业,在选择“互联网+”或“+互联网”两种道路上,有各自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互联网+”和“+互联网”的主导方不同。“互联网+”模型下的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要以互联网为主导,以互网的模式、需求甚至管理为主导,实现原有勘察设计行业的业务,依托互联网的优势来提升整合效果。而“+互联网”更强调传统勘察设计企业的主导作用,在传统企业自身业务、机制等基础上,融合互联网的技术或理念,提高企业或业务运转的效率,从而增加生产力。

第二,“互联网+”和“+互联网”优势不同。“互联网+”以互联网行业为依托,借助互联网行业技术开发、快速迭代、业务运营等方面的先进工具,将用户体验、业务效率提高,达到前所未有的业务规模,达到对传统行业的整合或冲击。而“+互联网”则侧重传统企业对勘察设计行业多年的积淀,以此为基础,融入互联网行业的思想,逐步进行流程改进、业务优化等过程,实现传统行业的业务变革。

第三,互联网+”和“+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不同。“互联网+”利用互联网行业模式,实现传统行业业务,形成对传统勘察设计行业的整体的模式转变或革命,其模式转变大,变革更彻底。“+互联网”则是利用传统行业的基础不断引入互联网经验提升效率,其整合过程存在一个阶段性的融合,通过不断得整合使得原有设计行业与互联网行业的融合深化,形成变革。

总的来说,“互联网+”和“+互联网”是两种不同的整合方式,但二者并不对立,有效利用两者思路,相辅相成,实现传统勘察设计行业的变革发展。

二、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

设计行业首先面临的转型发展问题是行业属性的变化问题,随着过去长时间以来设计行业的发展,收入不断提高,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原有行业的内在属性在逐渐变化,收入结构不断调整,本质上,设计行业在新的经济结构中创造价值的方式发生了改变,设计行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经济新常态给设计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生产方式受到了威胁,设计行业必须思考挑战背后的核心,设计行业作为服务型机构的核心本质依然成立,必须更加突出服务属性,立足新的环境探索新的发展方向,寻找转型过程中的竞争力。

设计行业首先面临的转型发展问题其次是发展环境的变化。每一次社会经济的变革都是伴随着技术的变革和应用,每当处在新技术发展并冲击传统技术和行业的时候,便是旧的经济模式收到新模式冲击的时候。设计行业目前便处在行业环境剧烈变化的时刻,新模式不断涌现对旧模式形成冲击,这也促使新模式不断试错并最终取代旧的模式。只有意识到所处的环境,才能激发紧迫感,促使传统设计企业思考变革的方向,必须选择一个转型的指导思想,实现自我革新,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第三个设计行业首先面临的转型发展问题是供给结构的变化,互联网行业的迅速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使得互联网行业对许多传统行业进行了革新。设计行业同样是非常依赖技术的行业,作为深刻改变人们生活行为的技术进步,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势必影响设计行业的技术运用和行业本身的发展方向。当前互联网技术最显著的发展方向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向都给予设计行业非常多的冲击,加之互联网技术本身具有的信息共享、数据检索等优势,促使设计行业人员不得不考虑行业技术的走向,将行业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结合,主动将“互联网+”作为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最后是工作模式上的变化。新生态下将衍生出自由的设计群体,他们不属于任何设计机构,通过专业的分包平台,上传自己的专业背景、设计案例、项目经验、收费标准等内容,实时更新内容便于发包方来有针对性的选择承接人员。同时,设计人员也可在平台上搜罗适合自己的项目,联系对方;平台上的共享各类项目文档,有助于真正实现协同工作,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整合各种专业资源,通过平台,还可以学习各类专业规范和标准以及获取技术资源和工具,有的放矢;作为设计人员会很注重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客户反馈评价,不同的等级和评价会直接影响自己未来获得项目的机会和定价费率。

三、发展和转型的突破口

寻找发展和转型的突破口,首先要了解互联网的主要经济模式,其中最主要的内容,便是平台的构建。互联网实现对传统经济的变革,主要是依赖平台概念,平台连通了多个不同的客户群体,解决这些群体的某些需求或通过连接提高其某方面的效率。各行业通过平台的建设来为用户创造价值,这既是未来行业竞争的关键,也是转型发展的重点。

在“互联网+”的发展中,云平台的概念即成为了平台的新型模式,云平台所连接的更放更强调价值的高效整合,通过形成整合各方的价值闭环,极大地提高整合各方的协调与创造能力。

在平台的概念下,业务发展模式从过去的产业、区域等发展思路转变成了以资源整合方式为创新方向的发展思路,其主要融合的方面包括互联网技术资源、资本资源、其他产业资源等。通过这些资源的融合,整合出新的业务模式,提高竞争力。作为设计单位,能整理利用其他单位的资源,或与其他单位资源共享、整合创造以提供更具竞争力或更高效率的产品,将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四、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导向

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并非原地踏步,近年来,随着管理要求的不断细化,勘察设计行业的信息化包括信息管理、信息采集、业务流程等方面,在引进信息技g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经验。

另一方面,信息化建设在“互联网+”的时代对传统行业也有了新的要求,更加促使企业要加强信息化顶层设计、做好统筹规划,才能使业务发展适应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有能有力推动企业精细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互联网+”已经成为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不断转变发展方式、转型提质的新时期。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新型城镇化及建筑产业化的推进,城市快速交通体系、绿色建筑、海绵城市、城市综合管廊等方面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平台”打造也将给设计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改变传统的商业模式、生产模式以及管理模式。未来,需要我们更加全面地制定转型和发展战略,甩开膀子以更大的决心面对新技术的挑战并迎接更大的市场前景,同时更要拥有变革转型的信心。

五、结语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互联网+”虽然对越来越多的行业进行改造和升级,但与其相对应的是这些行业同样产生了新的市场,甚至是更加广阔的发展机会,勘察设计行业唯有主动求变,主动融入互联网行业,找准切入点、夯实着力点,方可在新的行业竞争中抢占制高点。

参考文献

[1] 罗百辉.《互联网+协同制造是一个有机的生态体系》,2016年4月7日.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103-02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截至2010年12月,全球网站数量为2.55亿个,仅智联招聘网页相关从业人员就不少于3万名。当前,各高校普遍开设了网页设计类课程,但在其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内驱力较弱、动手能力有限,学习积极性不高,职业竞争力差,毕业后不能真正进行项目的开发。根据社会对网页设计人才的巨大需求现状,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强职业竞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因此,《网页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许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网页制作》课程,它已成为软件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信息管理、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物流等专业公共的必修课程,也受到了其它专业学生的欢迎。网页设计教学内容通常包括HTML、语言、JavaScript 语言、CSS+div、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等方面,常用的软件是网页三剑客和Photoshop 的搭配使用。因此就授课内容而言,该课程具有知识点多、操作性强的特点。[2]

分析目前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条式的课程教学内容,内容无法反映当前社会需求;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缺乏互动,学生缺乏积极性;实验教学与实际需求脱节,课程实验往往是一些基础知识的练习,缺乏用于解决实际项目的技术,形成了学生学而不会用的局面。同时,各高校网页设计课程多为36学时,课堂上学生无法获得足够知识点。而一些课程网站则只是简单的知识堆积,缺乏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二、教改思路

本课程改革的宗旨是:由以知识为本位向以能力为本位转变,以就业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为依据,以项目教学为主线,以学校网站建设为目标,进行课程内容整合,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内容。[3]通过讲授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介绍网页制作的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成为参与项目、创造实践的活动者,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实现具有独立完成网站建设与开发的专业技能,[4]同时,通过本课程的改革与研究,找出适合专业学习的教学模式,探索出一条培养复合型大学生的新途径。[5]

三、教学改革措施与方法

1.教学内容安排

整个教学内容的安排必须以实际应用为主线来进行,完成必要的知识点传授。同时,按照项目应用实际需求,改变教条式的教学内容安排。[6]在以教师为主的主动“教”、学生被动“学”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下,学生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为了让学生知道怎么学、学到什么以及知道学会了后具备什么能力,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以实际项目或目前应用中的项目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项目的研究内容中去,从项目制定、需求、开发、测试的全过程安排教学内容,从“因材施教”转变为“因需施教”,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7]

2.课程教学方法

采用实训――教学相辅相成的方式,选择合适的案例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每节课讲授一个模块的同时,完成一个实际项目。在“因需施教” 的教学内容安排中,从“教”与“学“的传统教学模式过渡到“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实验课则致力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教师只是讲解基础知识点,启发学生学会在项目开发中主动应用学到的基础知识,通过实训――教学的训练方法完成实际项目,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增加学习效果。

3.基于用户体验的教学网站建设

目前的网页制作课程学时量较少,对这类实际操作要求高的课程,必须通过课外练习的手段达到学习效果。而传统的课程网站多为知识简单的堆积,无法提高学生的兴趣。本文提出采用基于用户体验的教学网站设计,来达到快速吸引学生眼球、发挥课程网站对课程教学的作用。在教学网站内容安排上,既要有课堂教学内容,还必须结合课程安排大量有趣、巩固知识内容的课外练习。同时,基于用户体验的教学网站也是网页设计课程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在课程网站教学的过程中,处处体现网站采用的知识点及其用户体验,学生在通过课程网站学习的同时,也学习了网站的制作方法,从而增强课程网站对学生的吸引力。

4.基于认证的课程培养模式

目前社会就业对网页设计人才需求的缺口较大。针对一部分学生对网页设计有较大兴趣的实际,努力培养学生成为从事网站开发、WEB技术等方面专业技能的IT高级专门人才。依据目前网页设计认证方向和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可以选择ADOBE网页设计认证作内容作为培养方向,在教学内容、网站设计中穿插一些网页认证的教学设计,起到以点带面、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水平的作用。通过网页认证知识的学习,促使学生不仅能学到新的和社会接轨的知识,还可以通过参加认证考试,获得相应网页设计认证证书,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5.工作室培养模式

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针对本地或本校实际情况,在指导教师指引下,采用工作室培养的方法,积极和实习基地以及相关企业合作,对外承接一些小型网站设计项目。以工学结合作为切入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工作室模式作为该课程的配套改革措施。工作室建设采用学生自愿、教师引导机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真实商业项目,在工作室中的学习、开发完全利用课余时间,工作室运行完全采用商业公司运行机制,按学生能力进行分工,最后完成作品并交由企业运行。工作室的建立,既锻炼了学生,又使学生明白课堂学习与实际项目的不同。既锻炼了学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以点带面,对其他学生产生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笔者发现网页设计课程改革最重要特点是,必须适应社会就业需求。课程定位要明确与相关岗位技能全面接轨,培养网页设计能力、网站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五大关键能力。课程改革通过项目引导,工学结合,精心选取典型的实用案例,形成循序渐进、种类多样的教学项目。同时加强与相关合作单位的实际交流。课堂教学与面向用户体验的网络教学相互补充,依托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得课程教学不再局限在小规模的案例范围内。利用大量多媒体课件、课程录像、习题库、试题库等手段,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基于认证的培养模式和工作室培养模式则作为课程改革的配套措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当然,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对计算机应用类其它相关课程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改革,也具有有益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宁.浅议《网页设计》课程改革[J].中国科技博览,2009,(26).

[2]李海燕.基于项目化的《网站规划与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06(30).

[3]吕立霞.以产品开发为工作过程的《静态网页设计》课程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 2011,(10).

[4]郭玉.“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6(13).

篇(10)

团队形式的创业过程需要创业团队不断的与外部环境进行资金、信息等资源的互惠交换,社会网络作为企业与市场资本交换的有效配置方式,对创业团队的创业过程具有重要作用。社会网络是指彼此相互联系的行为个体或组织,通过获取资源、信息及社会支持,实现甄别及利用机会的动态稳定结构[2]。团队社会网络则是基于个体网络的嵌入关联,由团队成员之间以及团队成员与外部实体间的正式或非正式关系所形成的网状结构[3],其细分为团队的内部社会网络和团队的外部社会网络。已有的研究成果更多的是基于团队内部社会网络视角,探究内部社会网络是如何影响团队内部成员间的知识共享及转移。如Granovetter(1985)提出团队成员间的凝聚力是内部资源流动的内核基础,良好的团队内部社会网络能够催生内部资源的合理流动及共享意愿[4]。不过,团队内部社会网络作为内部社会资本共享的桥接介质,其创新资源的流动速率受到社会资本存量的影响。而团队外部社会网络作为团队获取社会资本存量的路径媒介,却没有得到学者的足够重视。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以社会网络理论为切入点,从团队外部社会网络角度,探讨团队外部社会网络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旨在丰富和拓宽团队外部社会网络理论分析的研究视角,检验社会网络理论对国内组织的普适性。

二、理论研究综述

(一)社会网络综述

社会网络的最初概念是由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R.布朗在1954年对乡村文化是如何影响部落的有界结构中提出来的。随着国内外学者将社会网络理论不断嵌入社会心理学、经济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社会网络理论得到长足的发展。其中,比较成熟的社会网络概念是由wellman(1988)提出来的,认为社会网络是由某些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网络是联结行动者的一系列社会关系和社会联系,它们相对稳定的模式构成社会结构[4]。Granovetter(1985)基于经济学视角,将社会网络引入经济学分析领域,认为社会网络与企业的知识共享、资金积累、信息沟通等紧密相关,网络个体的异质性特征,使得网络行动者占据着不同的稀缺资源,关系的紧密度、数量、方向、网络位置等因素,影响资源的流动方式及利用效率。Ronald(1992)基于结构洞视角,认为结构空洞是研究网络结构的重要因素,网络成员通过占据结构空洞的优势位置,能够获得控制势能和信息势能,企业获取的信息资源数量的多寡,质量水平的高低不仅与拥有的强弱关系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企业的结构空洞嵌入匹配程度有关。Coleman(1990)认为,社会网络是企业获取社会资本的有效载体,关系的强度、对称性及规模对企业成员的行为过程具有较强的折射效应。

(二)团队社会网络综述

Adler & Know(2006)将团队社会网络界定为,是由团队成员之间以及团队成员与外部相关行为体间,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媒介而形成的稳定的网络结构。学术界对于团队社会网络的研究已经从静态的关系结构向动态的关系嵌入转变,认为团队社会网络结构、团队特质等团队属性对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Levin D Z(2006)基于内外联结视角,将团队社会网络界定为团队内部社会网络和团队外部社会网络,前者反映的是团队成员内部的联结关系,后者反映的是团队与团队间的动态权变联结关系。团队内部成员间的社会网络有效的驱动成员间的资源共享,促进资源的叠加价值流动。团队外部社会网络是团队获取外部社会资本的核心载体和运行渠道,外部网络更多的强调外部团队间的桥接观点(bridging view),处于外部社会网络内核的团队,通过网络的结构空洞嵌入程度、网络中心性等路径,有效的降低获取资源的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团队异质性资源的互补,进而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水平。

(三)创新能力综述

伴随着衡量企业竞争能力的传统绩效指标研究的日益成熟,诸如投资收益率、人力资本等,创新能力作为衡量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指标,逐渐成为了国内外学者的主流分析范式。Birley(1985)、Aldrich & Zimmer(1986)最早关注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Birley(1985)最早提出社会网络对于创新过程的影响,认为创业者在网络的影响下进行的创新行为受到社会网络关系的制约,网络关系可以为创业者带来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资源[5],不过该研究结论并没有剖析外部社会网络关系如何影响社会资本的获取。LarsonA(1991)将研究的重点聚焦到社会网络关系对创新过程的影响研究上,通过对创业者网络资源的定性分析,提出关系治理的契约机制,研究表明,组织创新能力与行为个体间的合作水平、信息交换与共同决策有关。国内学者杨俊(2005)基于创新绩效视角认为,成长与机会把握成为组织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对于创新绩效的衡量,要从盈利能力、成长绩效、机会把握及创新能力等维度进行测度,其中创新能力是衡量企业创新绩效的关键指标。

(四)综述述评

社会网络具有企业性与市场性的双重特征,是企业资源合理流动及灵活配置的有效方式,通过对过往关于社会网络的经济嵌入性研究的梳理发现,更多的研究是基于社会网络是如何成为企业资金、人力资源等传统资本获取的路径,诸如团队社会网络结构的动态关系对企业销售绩效的影响,已得到大量验证(Baldwin,1997;Nelson,1991;Rosenthal,1996)。然而较少关注社会网络是如何影响组织的创新能力,企业的创新能力又是企业任何阶段必须面临的核心议题。因而 ,本文的第三部分基于团队外部社会网络分析视角,以信任作为中介变量,探讨社会网络的衡量维度、联系强度、结构空洞与创新能力间的逻辑机理关系,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及理论模型。

三、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一)团队外部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主要分为全域网络分析和自我中心网络(ego-center)分析,全域网聚焦于网络的整体结构属性,自我中心网关注个体自我属性特征在团队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联结[5]。Hansen等(2005)基于社会网络测量子集,将团队社会网络分为团队内部社会网络,跨团队社会网络以及团队资源转移网络(团队外部网络)。内部网络的测量指标主要用网络的异质性及联系的强度进行测度,跨团队社会网络主要用关系黏度性及关系竞争进行测量,而外部社会网络的衡量指标主要是联系强度及关系结构空洞[6]。因此,本文选取联系强度与关系结构空洞作为团队外部社会网络的测量指标因子。

联系强度映射出的是网络成员的关系特征,反映网络成员间联系的紧密性程度。Granovetter从互动频率、情感强度、亲密程度以及互惠交换四个方面,对网络关系的强弱程度进行界定,互动频次多,情感依附性强,关系亲密、互惠交换频繁则为强联结关系,反之则为“弱联结关系”[7]。若社会网络节点(成员)间的关系黏度性强,通过团队社会网络通径获取的信息资源更多表现为冗余同质性特征,不利于创新团队知识资源的获取,阻碍创新。而弱联结关系更易于将两个相似性低、彼此孤立且拥有不同创新资本的网络节点联结起来,增强网络团队成员间的异质性资本,提高网络团队的创新水平[8]。Port(1998)认为,以社会网络为传输介质获取的关系黏度性越强,不利于团队异质性资本的获取,有碍于团队的创新与发展。Simonnin(1999)认为,弱联结关系的行为主体间的反馈较弱,使得网络节点需要获取大量的嵌入信息,萌生更多的新颖创意,提高创新水平。Adler&Kwon(2002)认为,网络行为主体间建立的信任契约程度越高,团队易形成刚性边界,不利于外界异质性知识的传播介入,从而抑制创新。基于此理论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设:

H1:联系强度对创新能力具有负效应作用。

Ronald(1992)认为,若干个体或群体,彼此间直接联系或关系间断的现象,称之为结构空洞;从网络整体视角,看似网络中出现了空洞,他将这种关系密集路径之间的疏松路径称为结构洞,将衔接结构洞的位置称为“桥”。结构空洞的位置势能优势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控制优势。拥有结构空洞内核优势的行为基体,通过对关键路径的管辖或利用,控制知识资源的流向;(2)“信息盒”优势。处在“结构空洞”位置的节点,成为其他行为节点联系的“信息网络桥梁”,是信息的聚散中心,通过对信息的吸收、甄选及利用,实现知识的获取、共享及转移,进而提升团队的创新水平。

结构空洞的位置势能优势对跨团队知识转移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结构洞”位置势能优势,行为基体能够串联起不同兴趣及知识背景的节点,在企业内部架起信息网络桥,当企业需要资源时,只需通过社会网络,与控制“桥梁”位置的节点保持沟通,就可以获取大量关于创新方面的知识信息。Andrew(2004)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社会网络节点通过“结构空洞”嵌入,可以有效的实现知识情报的传递、吸收与共享。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网络结构空洞对创新能力具有正效应作用。

(二)信任契约行为的中介效应

对于社会网络创业团队而言,行为“节点”的创新知识信息的获取、吸收、共享及转移,具有高密度、高频率、高复杂性及高风险性特征。因而,信任可以作为新创企业社会网络“节点”间知识管理的契约机制,增强彼此间的情感依附,实现创新知识的传递转移。

信任会使创业团队依据免罪原则(benefit of doubt)假定社会网络其他节点的行为,降低其消极预期的可能性,从而促进知识信息的共享,当相互信任的知识团队交换信息和知识时,信任对创新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进而推动企业的不断创新[9]。知识的传递转移是网络节点间通过沟通及互惠交换,促使网络其他节点获取持续有效性动力的过程。创业团队以信任契约作为互惠交互机制,通过社会网络载体,将不同履历、行业背景、异质性结构的网络节点凝结起来,进而推动网络节点分享情感效能及心智模式(Mental model)的意愿,实现异质性知识流媒介畅通,是企业能否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创业团队的关系联结强度有利于团队成员彼此间交换、转移和传播知识,建立信任机制,进而促进创意的孵化,提高创新能力[10]。

由于弱联结关系能够涌现大量的非冗余及异质性信息,信任契约可以将彼此关系间断的团队连接起来,形成弱联结关系,实现团队成员间创意知识的获取、传递及转移,提升创业团队的创新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信任契约对联系强度与创新能力具有中介效应作用。

Burt(1992)认为,社会网络成员间的关系间断,抑制创新知识及信息资源在创业团队成员间的自由流动。处在结构空洞势能位置的网络节点,依据其占据的控制优势和信息优势,可以桥接资源的异质性网络嵌入。拥有结构空洞的网络节点,由于信息沟通的单向闭塞,使得其必须依靠信任契约作为网络信息流动的交换机制,实现网络节点间关系的弱联结,“结构空洞”嵌入更多折射出的是成员间的资源信息流动以及依赖共生关系,即使“结构空洞”嵌入程度高,也不能投射出穿越结构边界的创新能力就高,社会网络“结构空洞嵌入”需要孕育信任运行机制,使得网络节点间形成弱联结关系,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基于以上理论逻辑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信任契约对结构空洞与创新能力具有中介效应作用。

创业团队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模型如图1所示。

(三)理论述评

市场是由一系列受约束的社会网络关系构成,创业团队通过企业的外部社会网络载体,实现社会资本累积剩余,促进企业的孵化生成。而结构空洞的存在致使组织具有社会性和易变性特征,占据结构洞势能位置的创业团队通 过结构洞路径媒介获取信息利益,而信息利益以三种形式存在:通路(access)、先机(timing)及举荐(referrals),通路是指信息在竞争场上匀质传播,主体运用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先机是网络资源信息转移传递的重要节点,网络行为主体对先机的把握程度与资源的合理流动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效应关系。举荐是行为关系人通过社会网络过滤,引导、汇聚及传递信息给予关系紧密的联系人[12]。社会网络的行为基体以结构空洞作为信息流通的介质,基于不同的权变环境,通路、先机及举荐随着异质性结构空洞数量的递增所获得的知识信息优势呈线性增长,有益于组织获取更多的关于创新方面的资源,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结构空洞的嵌入程度与创新能力正相关。但团队外部社会网络的异质性资源的获得需要信任机制的中介作用,信任度越高,行为主体拥有的异质性结构空洞数量越多,进而实现异质性创新资源的市场化流动,提升企业的创新水平。

创业团队通过外部社会网络获取的最关键资本是孵化创新能力的异质性资源,而异质性资源的获取与创业团队间的弱联系紧密正相关。创业团队与外部社会网络节点(个体或组织)的联系强度受沟通频率与情感强度的制约,沟通频率越高,情感强度越深,对获取同质性资源具有积极的效应作用,但不利于异质性资源的吸收,抑制创新能力的提升。创业团队与外部社会网络成员间的联系强度与创新能力之间呈现负相关[11]。创业团队与外部竞合基体间的弱关系是基于信任作为互惠交换的契约机制,信任度越高,企业通过竞合机制获取的行业经验与技能以及通过弱关系传递的异质性信息资源就越丰富,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创业团队的创新水平。信任契约的中介效应假设模型如图2所示。

四、结语与展望

本研究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分析视角,探究创业团队外部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内在机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创业团队社会网络的衡量指标变量联系强度及结构空洞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其中联系强度与创新能力负相关,结构空洞与创新能力正相关,信任契约在创业团队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的机制模型中起中介效应作用,信任程度越高,机制效应模型作用越显著。

因此,作为创业企业,首先,需要引进市场人才,弱化原有团队的强联结关系情境,实现团队的弱联结关系,提升创业团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其次,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分享机制,强化企业的社会网络结构洞嵌入水平,使企业占据结构空洞的核心位置,控制资源及信息的流动,实现创业团队资源与创意的契合,提升创意能力。最后,需要构建企业外部社会网络创业团队间的信任机制,将信任作为资源信息互惠交换的契约,实现创业团队外部社会网络的动态管理,以团队外部社会网络作为资源获取载体,基于信任契约机制,提升创新能力。

本文主要从创业团队外部社会网络视角,分析创业团队外部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之间的效应机制关系,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能够很好的弥补当前国内对于外部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间的理论研究不足。于此同时,基于理论推导,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为未来的实证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当然未进行实证分析亦是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2007,28(3/4):315-332.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6):1360-1370.

[3]王端旭,国维潇,等.团队内部社会网络特征影响团队创造力过程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09,23(9):25-28.

[4]Granovetter 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9l(3):481-510.

.New York:Routledge,2002.

.Organization Science,2002,13(3):232-248.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6):1370-1380.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58(14):2310-2324.

上一篇: 高校合同管理 下一篇: 工程质量出现问题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