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乡村产业规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3 16:08:3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美好乡村产业规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美好乡村产业规划

篇(1)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0-17-03

1 濉溪县美好乡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2年10月以来,濉溪县委、县政府积极稳妥推进好乡村建设,采取统一部署,加强领导,深入宣传发动;精心组织,强力推进项目实施;结合城乡同治,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等措施,使首批25个美好乡村示范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1.1 村庄布点规划编制完成 坚持规划全面覆盖,强化县域一体化理念,突出抓好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县域村庄布点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规划布置居民点563个,其中10个中心镇区(不含濉溪镇)、14个一般集镇、172个中心村、367个自然村。按照《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议建设标准(试行)》,选择黄新庄、蒙村等25个村作为首批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进行建设规划。濉溪镇蒙村、百善镇道口村的建设规划入选“安徽省美好乡村优秀规划方案”(全省1710个中心村仅入选40个)。此外,还编印发了全县美好乡村建设标准,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指导依据。

1.2 项目建设、资金整合扎实推进 截至8月底,首批25个中心村组织实施335个项目,总投资3.86亿元,开工315个,竣工204个,完成投资2.37亿元。其中省市县三级专项配套资金项目156个,总投资0.5778亿元,全部开工,竣工106个,完成投资约0.51亿元;部门整合涉农资金项目125个,总投资1.42亿元,开工110个,竣工72个,完成投资0.79亿元;镇村自行组织项目54个,总投资1.86亿元,开工49个,竣工26个,完成投资1.07亿元。已建道路75.5km,绿化19.9万m2,修建排水管道7.13万m,建设污水处理厂4处,农民娱乐休闲文化广场38个,配置各类文体器材102台套。

1.3 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成效明显 开展环境卫生“城乡同治”。目前各中心村可视范围内的垃圾及杂物已基本清理,尤其是黄新庄、北湖南、张圩等中心村内部卫生保洁状况较好,设置了垃圾收集桶,基本做到垃圾日产日清。治理生产、生活水系。结合农田水利项目,芦沟、黄新庄等22个中心村实施了沟塘疏浚和水土保持等工程,共投入资金1 980万元。房屋外粉美化。对县域主要道路两侧可视范围内房屋进行粉刷出新,全县25个中心村均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农户外墙喷涂工作,粉刷面积超过400万m2。

1.4 产业发展和创业富民稳步推进 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是建设美好乡村的根本目的。全县努力做到产业发展和美好乡村建设的互动融合。完成首批25个中心村产业发展规划初编,确立规模种植特色产业村8个,采煤塌陷形成水面养殖村5个,近厂矿运输商贸服务第三产业村12个。加强创业培训和宣传,在25个中心村开展创业培训班12期,培训学员360人,培育成功创业村民316人,带动600余人就业。新建村级创业点10个,发放创业小额担保贷款805万元。结合小老板培育工程,安排1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中心村创业富民工作。

2 濉溪县美好乡村建设目前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2.1 规划编制相对滞后 全县首批25个示范村除濉溪镇蒙村外都是经过2~3a先行建设的基础上完善和提升的,而且多数建设在前、规划在后,建筑模式单一,布局呆板,地方特色不鲜明,乡土气息不浓厚。

2.2 建设资金缺口大 25个中心村项目建设总投资需要3.86亿元(不含环境卫生日常维护管理费用)。目前,除省市县三级财政专项资金0.57亿元和部门整合涉农资金1.42亿元外,配套资金缺口达1.86亿元,而这些资金需镇村自筹,超出镇村的承受能力,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到位。

2.3 产业支撑作用不强 靠矿靠集市的中心村多以运输、商贸服务第三产业为生。传统种植、养殖业比例较大,规模种植养殖数量小、标准化低,特色产业引领作用不强;土地流转缺乏规范机制,种粮大户、养殖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所需要的粮食晒场、农机大棚、仓储、养殖用地等建设用地指标难以解决。村级经济严重不足,绝大多数村没有集体经济,仅有的几个村也只是靠原有固定资产的发包租赁。

2.4 环境整治力度不大 绿化管理不到位,高矮不一、杂草丛生、缺苗枯死现象较为普遍。环境整治只注重村部和主干道沿线,支路、沟塘等处存在卫生整治盲点。此外,有些村庄选用稀缺名贵的风景树种,难栽、难管理,成本高;绿化本地树种少,缺乏乡土特色,村内高大乔木少,缺少纳凉树荫。

2.5 农民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美好乡村建设既是民心工程,又是系统工程。由于农民对美好乡村建设认识上的误区,缺少积极性,主动参与热情不高。绝大多数群众认为,美好乡村建设是政府要做的事,对于日常环卫管理、基础设施维护不愿出资出人,甚至安全饮水的水费都不交,垃圾也不能放到指定收集点。村规民约和理事会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3 推进濉溪县美好乡村建设的对策

3.1 统筹推进城乡发展 党的十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美好乡村建设要同城镇化战略有机结合,优先发展城镇化,加快发展城镇工业,带动商贸流通业、三产服务业发展,以城镇增容扩量,转移农民,增加市民,这是解决“三农”问题,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领全民奔小康的必然选择。要大力推进县城、集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着力提高县城和小城镇的承载力、集聚力和辐射力。经过10~15a的努力,县城人口要达到30万~40万,每个重点镇达到5万人左右。农村直接从事种植、养殖的人口减少至10万~20万,人均年收入在3万元左右。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工业、城镇、农业协调发展,扩大就业,拉动内需,带动经济全面增长。

3.2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多年以来,大多数村缺少科学规划,农民建设用地未能集中划片解决,农民急需建房就近在承包地违规建设,杂乱无章。因此,要按照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目标,每年要培育20多个中心村,总体上要整体谋划、分步实施、逐年推进。首先要科学编制中心村建设规划,统筹推进配套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要坚持以规划为引领,切实做好设计方案、建设方案,严禁随意变更,确保美好乡村建设按照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推进。在规划编制中要充分尊重农民意见,防止贪大求洋,要具有可实施性和操作性;要利用原有道路、树木、水系等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布局,统筹安排农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防止大拆大建;要充分考虑土地利用、人口集中、产业培育等因素,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3.3 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要立足于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文化底蕴等实际,彰显地方特色,着力构建风格各异、功能齐全、独具特色的美丽新村。

3.3.1 企矿占地整体搬迁型 濉溪县正在建设的25个美好乡村示范村,除濉溪镇蒙村外,都是整体搬迁安置村,利用工矿企业占地搬迁的时机,重新选择规划新村建设用地。其特点是,有利于总体规划设计,工程项目布局合理整齐,各级财政投入资金负担减轻,拆迁补偿费用使用合理有效。目前,濉溪每年采煤塌陷地面积约0.33万hm2,还将有很多村庄需要整体搬迁,要抓住契机,把搬迁补偿资金用于美好乡村建设。

3.3.2 自愿自建自管型 双堆集镇芦沟村不靠工矿,不靠大集,没有拆迁补偿资金支持。该村村民有改善居住生活环境的强烈愿望,村干部组织农民代表到外地学习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回村后座谈讨论,确定了新村建设用地,开展新村建设整体规划设计,以抓阄的方式确定每户建房位置,每户按规划建设位置各自出资建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由村统一解决。为弥补资金缺口,预先约定临街门面,每户出资1万元。一期工程建成后,省、市、县领导前往调研、指导,并给予奖补资金支持,有力推动了该村全面开展美好乡村建设。此类村农民参与度、满意度高,自愿、自建、自管的主体作用发挥充分,宜于普及推广。

3.3.3 老村改造型 百善镇、刘桥镇、濉溪镇10多个村靠近县城,全县11个镇有30多个村靠近集镇,30多个村靠近全县17对矿井,还有20世纪90年代初,撤区并乡后靠近乡政府旧址的几十个村。这些村人口较为密集、商贸流通活跃,交通十分便捷,农民收入相对较高,应该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先行开展美好乡村规划建设。可以借鉴濉溪镇蒙村、烈山区榴园村的老村改造模式;也可以采取若干个自然村庄搬迁集中到一个中心村,人口规模以3 000~8 000人为宜。人口基数大些,能够更加有效发挥公共财政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让更多的群众享受改革开放发展成果,享受公共服务。

3.4 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全县美好乡村建设资金需求量大,初步估算中心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人均投入将达1万元。按照省委、省政府美好乡村建设要求的建设速度、建设标准,以及资金投入比例,县、镇财政压力很大。解决建设资金问题,应从争取上级专项扶持资金、整合涉农资金、招商引资、企业社会捐助等方面多渠道筹集资金。在涉农资金整合上,建议出台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办法,能整尽整。县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参与,财政部门统一资金管理,统筹安排中心村建设资金,避免“撒胡椒面”。

在美好乡村建设中,要充分考虑规划设计与节约资金有机结合。因为资金缺口大,镇、村负担压力大,所以在设计建设中,要把资金用在刀刃上。比如村庄道路、环村路及沟、坑、塘边,绿化工程不一定栽植稀缺名贵的景观树种,可栽植杨树、柳树等用材的树种;绿化带应栽植易成活、易管理、价格便宜的苗木,花木、草坪可以不栽;沟、塘坡面暂不铺设水泥面板。若资金不足,有些景观装饰工程如长廊、亭榭、阁、台也可以暂时不建。

3.5 着力促进产业培育、发展

3.5.1 突出特色,确立主导产业发展方向 发挥资源优势,突出传统产业特色,发展“一村一品”,培育主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选择自然资源丰富、产品综合竞争力强、市场发展空间大的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建设专用粮油、优质瓜菜、畜禽养殖基地;采煤塌陷村要着力建设水产养殖基地,发展滨水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5.2 发展乡村工业,以工促农 应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智力打造县开发区、濉芜产业园、6个工业集中区,可起到龙头带动作用,兴办更多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镇村也要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农民创业园,与工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农民就业创业,促进财税增长和农民增收。

3.5.3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通过招商引资、资产重组等方式,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公司+农户+基地”运行机制和农产品品牌战略,辐射带动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搭建土地流转平台,规模化流转农民承包土地,加快发展家庭农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

3.5.4 加快科技转化,提高农业效益 通过实施“阳光工程”、“小老板培育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民致富带头人,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和农业综合效益。制定农民创业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资金、带技术回乡创办实业,带领农民增收致富。

3.5.5 积极探索解决土地用管矛盾 按照村庄规划,积极探索集体建设用地解决途径。通过租赁进行商业、农家乐、小工业等项目建设,激活土地资源,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就业;农村建设用地由农村集体组织自己开发建设,甚至可以抵押融资。对中心村内闲置的宅基地,探索按照“宅田合一”进行土地置换或货币补偿的办法,给急需建房农户让出宅基地。对于压煤搬迁新建村庄在规划和征地时应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对于整合的自然村要加大土地复垦力度,适当缓解土地指标难的问题。对照农用地有关政策,切实解决养殖用地、农民家庭农场晒场、仓储等建设用地难题。

3.6 建立维护管理长效机制 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和政府、群众、社会共建共享推动机制。美好乡村建设管理,最大受益者是农民,工作推进最大阻力也来自农民。要通过农民喜爱的宣传形式,引导农民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自觉参与美好乡村的建设与管理。

3.6.1 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监管机制 积极探索美好乡村建设物业管理办法,试行市场化、公司化经营模式,建立“美好乡村长效物业管理基金”,按照县财政拨一点、镇财政拿一点、村民自筹一点的办法筹措,重点用于村容卫生日常保洁和公共基础设施日常维护。将公众参与卫生行动纳入村规民约,严格执行垃圾清运和集中处理制度,培养农民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

篇(2)

一、目标任务

按照全市“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总体目标,结合我镇实际,自20__年10月起,全面启动美好乡村建设工作。20__-2013年安排建设美好乡村精品村1个(__村__自然村)、一般村1个(落星村落星自然村)、农村新社区2个(__村、__村、__*村),同步实施__省道沿线的整治工作,按照“抓点、连线、成片”的分步推进计划,初步打响__*“美好乡村”品牌。

二、重点工作

结合农村清洁工程、土地综合整治、农村新社区、农业园区建设等项目实施,突出抓好村庄规划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农业产业提升、农村土地整治和农村管理创新“五大工程”。

(一)实施村庄规划建设

1、完善村庄布点规划。根据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按照“四留四不留”的原则,划定村庄布点范围,调整完善村庄布点规划,制作镇、村两级村庄布点规划示意图。“四留”即:有历史遗存或传说等独特人文资源的村庄保留,有“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的村庄保留,农业就业率高的村庄保留,农民居住较为密集的村庄保留。“四不留”即:靠近城镇建设规划区的村庄不留,将其纳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等土地整治项目进行重建;靠近农业产业园区的村庄不留,将其纳入园区发展统筹集中;非农就业率高的村庄不留,将其纳入土地整治项目逐步进行撤并;处在工矿区和存在自然、地质灾害的村庄不留,将其纳入有关项目进行搬迁。

2、编制美好乡村建设规划。以保留的自然村为单元,以生态优先、景观优先、公建优先为准则,以示范村、精品村为重点,尊重农民意愿,高标准编制美好乡村建设规划。

3、强化村庄建设管理。在科学安排保留村的数量、布局、范围和用地规模的基础上,疏堵结合,引导农民向保留的村庄集聚建房,严禁在规划点外新建住房,尤其要严禁骑路建房。对新建住房,鼓励建造联排式住宅,推广双拼式住宅,控制建造独立式住宅。

(二)开展环境综合整治

1、开展__*省道沿线的整治。对__*省道沿线(两侧100米范围内)全面进行整治、美化和绿化,对沿线的房屋统一粉刷出新,对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披乱挂等现象进行整治,并协调市、区相关单位对道路沿线进行退让和绿化。

2、开展旧村整治。对建设美好乡村一般村的旧村整治:完成村庄“八乱”环境综合整治要求,并实现村庄道路硬化。一是整治建筑乱搭乱建。农户除主房外,一般不保留辅房,如人口较多确需保留的,至多保留一处,且必须建设到位,做到整齐美观。对已有乱搭乱建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要自觉拆除。二是整治杂物乱堆乱放。农户建房剩余的沙石砖瓦等建筑材料要码放整齐,并尽可能捐出或出售用于村庄整治建设。柴草等杂物也要放在不显眼的地方并码放整齐。三是整治垃圾乱扔乱倒。在彻底清理村庄、沟塘垃圾的基础上,农户要自备垃圾桶,将生活垃圾收集入桶,由村庄清洁员定时清运。农户对自家庭院、宅基地和门前道路负责卫生保洁,及时清扫各类垃圾。四是整治污水乱泼乱排。农户的厨房、厕所原则上建在主房内,并自行建设或接入污水处理系统。村庄内不得将畜禽散养,要实行圈养。村庄内不搞一家一户养猪。

对建设美好乡村精品村的旧村整治:一是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工程。拆除乱披乱挂和残墙断壁,清理乱堆乱放和乱扔乱倒,清除房屋周边杂草和垃圾,消灭卫生死角,做到村庄“干净、整洁、美观、有序”。二是实施房屋改造工程。拆除危房和破旧房屋,突出地方特色和当地风情,对房屋进行统一设计、统一改造,全面出新。三是实施杆线规范工程。对电力线、广播线、电视线、通讯线等村庄及周边杆线进行整理,确保杆线竖立整齐规范。四是实施塘坝扩挖工程。对村内沟渠进行疏浚整治,对当家塘坝进行清淤扩挖。五是实施村庄绿化工程。对村民房前屋后院内、公共绿地、村内道路两侧进行美化绿化。六是实施改水改厕工程。对村民家庭旱厕全部进行改造,所有厕所一律入户,旱厕改为水厕。建设水冲式公共厕所,配套污水处理系统,实施农村污水净化工程,有效处理农村二次污染。七是实施公共设施建设工程。对村内道路进行硬化,利用村内空闲地铺石筑径,塑造园艺景观,建设集村民休闲、健身、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广场,并配套文化娱乐、健身器材等公共设施。八是实施亮化工程。在村内主干道及广场架设路灯,进行亮化。

(三)提升农业产业水平

1、编制农业产业提升项目。利用现有农业产业发展基础、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编制一批推进生态养殖、高效农业种植、农业休闲观光、苗木花卉种植以及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农业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建立项目库,寻找招商引资线索,积极开展对外招商活动。

2、推进现有园区提档升级。积极指导茂林农业循环园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档升级,突出特色、扩大规模、提高效益。

(四)推进土地整治工作

1、扎实推进现有项目。加快推进第一、五、七三个批次的土地复垦,努力做好项目验收协调工作,确保在20__年底前全部申报验收。

2、编制储备一批新项目。建立土地双挂钩项目库,积极争取村庄整治项目,全力编报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确保全区完成600亩,力争完成1000亩的指标任务。

3、加快建设农村新社区。结合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加快推进向阳、锁库农村新社区建设。按照“七室、两栏、一厅、一校、一场所”的建设标准,开展农村社区设施规范化建设,在全区率先将向阳、锁库农村新社区建成文明和谐的农村新型社区。

(五)强化农村管理创新

1、培育农村乡风文明。开展“城乡同创”活动,把文明乡风培育作为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在村庄建设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墙、文化橱窗、进行道德宣讲、邻里互助、志愿服务以及开展评比文明村、文明家庭活动等形式,展示和宣传文化知识、文明礼仪、先进典型,教育引导农民群众树立良好的文明风尚。

2、提升公共服务管理。进一步整合资源、拓展功能,在建成的精品村(自然村)建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实行集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化体育、法律服务等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模式。健全和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力度,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加大农村低保、医疗救助、住房保障、教育救助、临时救助力度。

3、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级领导班子,健全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村级财务管理等自治制度,加强村民理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组织建设,加强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依法保障农民在美好乡村建设中的主人翁地位和管理权、监督权。

三、方法步骤

1、动员部署阶段(20__年10月15日前)。制定全镇美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成立镇美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动员会议,全面启动美好乡村建设。创建村要组织召开会议,进行宣传发动,并由村民自主推选成立美好乡村建设理事会。

2、规划设计阶段(20__年10月)。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对精品村的地形进行全面测绘,并组织有关单位进行设计,设计方案要因地制宜,要充分听取当地村民代表的意见,凝聚广大村民的智慧。

3、启动实施阶段(20__年10月-2013年11月)。创建村对照创建工作目标,制定创建工作计划,明确具体的项目支撑、项目筹资渠道、项目设计方案和项目施工方案,并组织实施。南庄红光胜要在年内完成。

4、考核验收阶段(2013年12月)。由镇组织力量对审定的精品村、一般村进行自查初验,符合条件的申报区美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进行考核验收,验收达标的予以授牌表彰和奖补。

四、工作要求

1、坚持规划先行。强化规划引领,按照高标准、高起点要求编制完成美好乡村建设规划。要注重与村庄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充分衔接,强化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着力解决群众反响最强烈、与群众利益关系最密切的问题。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坚持注重特色。因村制宜、突出重点,结合自然地形,依托山水资源,精心设计载体,彰显村庄特色,形成“一景、一业、一貌、一品”。注重挖掘历史渊源文化、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中丰富的生态理念,努力把创建村打造成为弘扬农村生态文化的教育示范基地。

4、坚持资源整合。通过项目带动、资源整合,与农村清洁工程、农村危房改造、村庄整治、农村环境集中整治等有机结合,共同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工作。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镇美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镇美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具体工作。实施镇领导、有关部门和重点企业与美好乡村创建村结对帮扶制度。创建村要相应的成立领导组,明确实施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的有效载体,将建设美好乡村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篇(3)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幸福指数”的内涵  

近年来,“幸福指数”一词在社会上被广泛运用。指数,本是经济学中经常用到的一个术语,其最初含义是指某一经济现象在某一时期内的数值和同一现象在另一个作为比较标准的时期内的数值的比数,反映的是经济现象变动的程度。后来,这一术语被广泛运用,逐渐演变为一个大众词汇。幸福,是与“美好”联系在一起的,对它至少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指美好的生活;另一是指人们的主观感受和体验。由于每个个体都浸染于特定的文化,因而这种幸福体验便具有了较多的文化特色。幸福指数所针对的幸福,显然接近于人们对幸福的后一种理解,也可以称之为幸福感。 

美好乡村建设意味着更高的幸福指数

美好乡村建设包括两层意思:硬件设施的建设,以改变村容村貌为主;精神层面的建设,摒弃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用全新的生活理念占领农村市场,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满幸福。

(一)加快建设美好乡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

农村生态文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并决定着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快建设美好乡村。只有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协调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在全国真正实现。

(二)加快建设美好乡村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

建设美好乡村作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其实质是在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在农村的确立。当前,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加上发展方式相对粗放,农村资源过度利用和环境恶化问题突显,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日益加大。加快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加快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因此我们应把加快建设美好乡村作为农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切实抓紧抓好。

(三)加快建设美好乡村是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等目标任务,其中蕴含着生产集约高效、生活低碳富裕、生态环境良好等生态文明要素。只有加快建设美好乡村,把生态文明建设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产业导向、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融入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等各方面,才能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全面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

美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要想提升美好乡村建设的幸福指数,就要正视美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于进一步改进和提升。

(一)缺少全面而可行的规划引领

规划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居于龙头地位。然而,在现实操作中,很多村干部觉得无所适从,反映规划的引领作用不能在具体实施中得到贯彻落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反映规划没有走在前面,比较仓促,规划人员不能充分了解当地情况,考虑问题欠周全,而参与审定的人员或是不够专业或是为了应付走过场,造成规划脱离实际、起点不高或不够全面。

二是反映上级领导对美好乡村建设的观念不同,要求不一样,在检查工作中会提出不同的指导意见。造成的结果是规划与施工脱节,在具体实施中七改八调,既浪费了资金又影响了进度。

(二)个别地方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很好体现

美好乡村建设首先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要从符合农民意愿、得到农民拥护的实事入手,渗透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美好乡村建设的成败得失,取决于农民心中一杆秤。而现实我们发现少数地方或个别领导全然不顾实际情况和农民意愿,搞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盯着村容村貌作表面文章,结果劳民伤财,有了面子失了里子,有了外形没了精神,引起农民的反感。

(三)土地流转困难和用地指标紧张问题亟待解决

村庄整治规划实施的核心问题是土地流转。一方面一户一宅、建新拆旧等法律规定缺乏政策措施配套,两大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即现行宅基地无偿使用政策与集体供不出宅基地之间的供需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老宅基地无偿收归集体的规定与农户实际有偿取得新宅基地之间的退补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另一方面村集体资金匮乏,缺少有效的宅基地置换、流转调控手段。

(四)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与资金供给之间缺口大

在美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各地在建设过程中,每年都向农村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即使这样,对于美好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来说也是杯水车薪。其次就是项目启动资金不足,而项目一旦启动,就需要资金投入。而在村一级,资金严重不足,多数村没有或很少有集体经济来源,为了建设美好乡村,多为农村集体资金、银行信贷资金、社会和私人集资及项目的先期财政拨付。这种先借钱建设,后拿到财政补助后偿还的现象在大部分农村已经普遍存在。

建设美好乡村,提升幸福指数

(一)因地制宜,重视群众利益

乡村的建设和城市建设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乡村的建设必然遵循一点,它应该向着城乡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这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城乡一体化指的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城乡的发展不能够分离开来,它们应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将乡村建设与城市建设分割成两个部分,那么就不利于农村的长远发

展。由此可以看出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最主要的是推动城乡一体化,让乡村逐步的向城镇靠近,特别是要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乡村规模和面积,让农村的人口集中在一起。这样做得目的是让农村的土地经营更加的规模化和规范化,这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

另外,美好乡村建设最终目的是改善农村经济环境,造福与乡村人民,换句话说,它是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的。因此在美好乡村建设的时候应该重视群众的利益,关心群众所关心的问题,为群众创造一个高水平的生活环境。

(二)统筹规划,加大资金投入

在乡村建设的时候应该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并且在项目开始之前,先制定好整体的规划,然后按照规划一步一步的实施,这样才能够实现最终的目的。以安徽省为例。在规划建设的时候,安徽省首先按照当地情况制定好了整个项目的规划方案,然后按照方案分步骤的实施,这样就让整个项目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在推动美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将各个方面的建设统筹的进行规划,这样才能从整体之上把握全局。特别是要将当地的旅游规划和乡村建设规划结合在一起,让建设的规模扩大。

另外,美好乡村建设少不了政府财务的支持,因此要想顺利的推动乡村建设,必须加强财务的投入,这样才能够让乡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内容落实到处。

(三)注重产业发展,加强政府引导

美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当地的政府应该重视产业的发展,向外引入一些产业项目,推动乡镇产业向着规模化的方向前进。同时,还需要重视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的主要工作是在乡村宣传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让乡村人民认识到美好乡村建设是符合他们的切实利益的。并且政府还需要出台一系列的扶持政策,鼓励乡村人民进行美好乡村建设。这样才能够为美好乡村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健全机制,狠抓落实 

良好的工作机制对于推动工作,落实党委、政府决策具有重要作用。各级政府及相关单位要及时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建立各级党政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与村结对共建机制,对口支持、共同建设美好乡村。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选派干部、选调生、大学生村官等基层干部在美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美好乡村建设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评价党政领导班子政绩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实施岗位目标责任制,责任分配到人。同时,严格奖惩兑现制度,激发广大干部建设美好乡村的积极性。对在美好乡村建设总成绩突出的同志要优先提拔使用,对工作拖拉懒散,涉农违法违纪的同志予以严肃查处。

结语

综上,美好乡村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它涉及的内容非常多,需要解决很多复杂的问题,因此美好乡村建设需要我们循序渐进的解决困难,这样才能够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目前,幸福测量本身还不完全成熟,应该主要采取探索的方式,尤其需要从中更多地知道到底有些什么因素影响了农民的主观幸福感,并随之不断完善施政的指标体系。目前幸福感测量研究存在指标不统一、研究方法有待创新、文化差异性日益突出等问题,所以从中国的文化背景和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出发,编制一套适合当今中国农村农民的幸福感量表即幸福指数,是最为迫切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克亮,罗丽云.统筹城乡发展视角下的广州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研究[J].探求,2012.5.

篇(4)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9-07-02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思想,并作出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战略部署。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任务和现实需求。总结近年来安徽省新农村建设成绩,安徽省委、省政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出建设美好乡村的重大决策,这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三化同步”的战略举措,是创造性落实中央部署、提升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的有力抓手,是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重要任务;是提升农民生活品质、造福千万农民的最大民生工程。这项重大决策为全省农村今后的建设发展指明了大方向,也是打造良好和谐的人居环境的重要前提。

1 美好乡村建设情况

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方略,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和农田整理为突破口,协调推进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乡村,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根据《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制定的总体目标是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乡村。《规划》明确,从2013年开始,每年重点培育建设1 500个左右中心村,全面推进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周期2a。每年治理10 000个左右自然村,以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建设周期1a。目前,安徽省有行政村15 000多个,自然村22万多个,据测算,到2020年,安徽省常驻人口将达到6 700万,城镇化率在60%左右,农村人口大约2 700万,按照目前全省中心村平均1 000人左右规模计算,需要保留和建设15 000~20 000个中心村。2013年正在建设的中心村1 710个,计划两年内建成,其中586个重点示范区村已年内基本将基本建成,像巢湖市炀镇南湖方村、淮北市烈山区榴园村、蒙城县小辛集乡李大塘行政村、萧县白土镇费村等。

2 开展美好乡村标准化工作的意义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非常突出,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同样面临此问题。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农村传统生活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农民“离乡不离土,失地不失业”至关重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改变农村以单一的农业生产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提高乡村建设和管理水平,实现乡村地区的全面发展,扩大产业容量,稳定社会秩序。

将标准化工作引入美好乡村建设其目的是促进美好乡村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增强乡村综合竞争力,有效整合农业资源,实现农业多功能利用,扩大城乡交流,促进乡村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2.1 标准具有固化经验、提高经济效益降低成本的作用 以标准的形式把美好乡村建设中涉及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固定下来达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的目的。通过标准化简化、系列化、统一、协调的原则,可以把美好乡村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在满足建设需要的前提下有目的地,大大地简化,提高经济效益降低成本。

2.2 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可以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 通过制定各种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能够实现美好乡村建设认识上的统一,步调相互一致,操作上相互衔接,同时对建设过程中阶段性工作、建设结果等界定,使建设工作能够有效进行。例如,在美好乡村建设的公共设施、道路交通、村容整治、绿化美化等方面制定建设标准,在美好乡村建设项目验收方面制定各项目考核标准,在美好乡村建设项目管理方面制定管理标准等。

2.3 标准化的引领作用 通过对标准体系的建立,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对美好乡村标准体系进行整体、全面的考虑,通过标准先行,把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的各项标准建立起来;通过提高标准水平来提高建设准入门槛,淘汰落后乡村,推动美好乡村建设升级,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制定、修订标准,提升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的科学管理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2.4 标准与美好乡村建设的相互作用 标准在美好乡村建设实践中运用的同时也在接受实践对标准的检验,将检验的结果运用于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使之随着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而逐步适应并协调同步服务美好乡村建设的目标。

3 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对标准化工作的需求

3.1 顺应美好乡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构建美好乡村标准体系 良好而健全的美好乡村标准体系建设是保证美好乡村建设质量的关键内容和技术支撑。构建美好乡村标准体系,发挥标准体系的作用,对美好乡村建设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标准化体系可以明确建设的主体目标和需求,围绕“宜居、宜业、宜游”目标的相关要素构建包含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服务标准等3方面内容的标准体系。其中技术标准主要是指在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定的标准,包括规划设计、公共设施建设、住房建设等方面的标准;管理标准主要是指在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定的标准,包括日常事务管理、公共设施管理、村务管理、产业发展管理等方面的标准;服务标准是指在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服务事项所制定的标准,包括商品流通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标准。

3.2 美好乡村标准化工作需要成立标准化组织支撑 美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庞大的工程,开展标准化工作离不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组织和协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作为标准化工作的平台,可以站在全省美好乡村标准化建设的角度开展工作,如推进美好乡村标准制修订、标准宣贯实施及其他标准化工作。

3.3 美好乡村建设量化指标需要标准化提供技术基准 美好乡村建设中的公共设施、道路交通、污水治理、饮用水安全等方面需要有定量的技术指标。对公共设施的面积、道路交通中路面、污水治理中的污染物限量值以及饮用水安全中的卫生标准等方面都需要制定具体的限制标准。这些标准明确规定了美好乡村建设中的指标要求和实现方法,为科学衡量和评价美好乡村情况提供了定量化的技术基准。

3.4 美好乡村建设的规划和科学管理需要标准化提供技术依据 美好乡村建设是以安徽省政府为主导的一项活动,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标准的规定进行规划设计、建设、考核和验收,以便对美好乡村建设的效果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为此需要在规定量化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规划设计要求、建设标准、考核评价程序以及验收标准,为主管部门评价美好乡村建设效果提供技术依据,为政府部门建立美好乡村持续发展方面提供政策支持,也为政府进行城镇化建设的宏观调控、综合管理提供技术依据。

3.5 美好乡村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运用标准化方法 美好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美好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除了基本的公共设施、道路交通、饮水安全、电力电信、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容整治、绿化、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等方面外,随着建设的深入还应包括管理、产业经营等方面的内容。根据建设目标和内容的要求需要在制定的相关标准的基础上运用“综合标准化”的理念和方法开展标准化工作,制定为实现总目标而需要的相关标准,从而实现标准的互为关联、互为协调,形成一个最佳的有机整体。

篇(5)

XX村座落于XX乡的腹地,距县城成约10公里,全村总面积9.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58.4亩,山场6189亩,下辖46个村民组,889户居民,总人口3658人,境内一条大河贯穿其中,XX中学、中心小学分布中段两岸,村民分南北两岸居住,人口密集度大,村民主要收入有传统的农业,特色种养业和劳务输出等,人均收入2013年度为3280元,全村有贫困人口1072人,其中五保56人、低保203人是XX乡的贫困村之一。

二、指导思想和帮扶目标

以十和十八届四中全面精神为指导,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稳步发展的指导思想,大力开展造血式扶贫,实现XX乡XX村三年脱贫的目标。

三、具体措施

1、做好XX村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工作。

2、建立本单位职工和XX村的贫困人口进行结对帮扶制度和结对帮扶计划,建立“一对”的结对帮扶台帐,并实行台帐销号制度。

3、从各贫困对象的实际出发,着眼长远,变“供血”为“造血”,在定脱贫致富项目上,产业发展上进行“滴灌式”精准扶贫。

4、帮助XX村扎实开展危房改造、森林防火、防汛、美好乡村建设和计划生育、维稳、安全生产等工作,实现全村均衡发展,人均收入逐年提高。

5、根据XX村产业发展情况,每年给予XX村相应的发展资金支持。

四、年度任务

第一年:

1、深入细致的通过实地调研了解村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制定解决方案。

2、帮助XX村制定“美好乡村”建设规划工作和产业发展规划。

3、局机关支部与XX村支部结对共建,开展活动不少于一次;帮助XX乡XX村支部完善制度,提高党建水平。

4、建立职工与XX村贫困人口包保制度;给予包保和扶贫资金不少于5万元,力争实现四分之一的包保人口脱贫。

第二年:

1、进一步帮助XX村加强和完善村两委工作的制度化与规范化,实现工作资料齐全,各种档案规范齐备。

2、帮助XX村支部抓好载体建设,扶持培育以党员为带头人的“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建设,鼓励农民通过劳务输出,自主创业,优化产业等多种形式发展经济,实现创收,力争实现年均收入增长10%以上的目标。

3、帮助XX村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力争在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投入,改善生活生产条件。

4、帮助XX村争取启动“美好乡村”村居布局、产业布局等建设,在建设中坚持以村民为主体,坚持不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原则和坚持产业支撑的原则,稳步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5、完善职工与XX村贫困人口包保制度;给予包保和扶贫资金不少于5万元,力争实现四分之一的包保人口脱贫。

第三年:

1、帮助XX村抓产业,促增收,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篇(6)

中图分类号:U41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城市概况

宣城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苏、皖、浙三省交界处,地处皖南山区余脉与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结合地带。古代有“土控吴兼越,川连歙与池。山河地襟带,军镇国藩维”之誉;近代有“宁芜之屏壁,徽杭之项背”之评;当代有“皖东南大门”之称。

宣城市域面积12340平方公里,辖宣州区、宁国市、广德县、绩溪县、泾县、郎溪县和旌德县。共有27个乡、57个镇、14个街道办事处(其中宣州区9个)、897个村(社居委)。

二、现状特征

宣城市地形、地貌丰富多样,从北到南包含了平原、丘陵、山地等多种地形,这在国内的城市中也是少有的。由于自然禀赋、历史文化以及交通条件的不同,就使得村庄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村庄的集聚程度、规模大小、形态以及风貌等都不尽相同。

北部为平原和丘陵地区,村庄规模较大(约560人/村庄)、密度较高(0.58个村庄/平方公里),呈成片式布局,因地势低平,水网稠密,圩区较多,雨水频繁,建筑大多建设在圩埂上或台地上,形成带状的村落布局,建筑基地较深。鼓励发展坡屋顶,建筑色彩基调色以浅色调和淡雅的色调为主。

中部村庄规模适中(约520人/村庄)、密度适中(0.42个村庄/平方公里),距离较远,为避开地质灾害、发展特色产业,村庄基本沿重要交通廊道和河流轴向生长,因丘陵较多,用地少,部分村庄沿缓坡及地势低平地区分布,传统民居形成了以祠堂为中心,布局紧凑的村落。

南部以山区为主,人均耕地较少、交通通达性较差、地形复杂,村庄规模较小(约370人/村庄)、密度较小(0.35个村庄/平方公里),村庄零星布局。南部片区村庄历史文化特色显著,建筑的粉墙黛瓦与山清水秀的地理环境相融合,其马头墙有特殊的防火功能。

三、空间布局

1.空间体系

综合考虑宣城市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和发展潜力,将宣城市美好乡村规划建设路径规划为“七点、十带、三片”的空间格局,实现美好乡村建设的点轴带动效应和分片分类指导。

于城市主要门户节点规划“七点”

宣城主节点、面对太湖方向的主门户广德郎溪节点、面对杭州方向的主门户宁国节点、面对黄山太平湖方向的泾县节点、面对徽州区、歙县、婺源方向的绩溪旌德节点。

沿主要交通沿线规划“十带”

宣州区狸桥至水东示范带、洪林至文昌示范带,郎溪县214省道示范带,广德县东卢山水画廊示范带,宁国市215省道示范带、港口至千秋关示范带,泾县322省道琴溪至云岭至桃花潭示范带,绩溪县登源河历史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带、215省道生态特色产业示范带,旌德县205国道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带。

依据地形地貌和历史文化划分“三片”

北部片区(圩区为主):即南漪湖周边片区,包括宣州区(除新田镇、周王镇、溪口镇外乡镇)、郎溪县(除姚村乡)、广德县(除柏垫镇、四合乡、卢村乡、杨滩乡)。以优化人居环境、加快产业发展和加强社会建设为重点;突出土地整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产业提升、风貌塑造和文化保护等内容。

中部片区(丘陵区为主):包括宣州区(新田镇、周王镇、溪口镇)、泾县、广德县(柏垫镇、四合乡、卢村乡、杨滩乡)、宁国市、郎溪县(姚村乡)。以优化人居环境,突出风貌为重点。

南部片区(山区为主):包括旌德县和绩溪县,以保护乡村自然资源、文化遗产、民风民俗为重点;加强综合配套与人居环境建设,突出山村空间肌理,彰显传统风貌特色,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2.村庄布点

统筹乡村人口分布

为优化宣城市村庄空间布局,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促进乡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规划到2016年,全市建设中心村700个左右,达到美好乡村标准的约430个,建设自然村约3000个;到2020年,全市建设中心村680个左右,达到美好乡村标准的约630个,建设自然村约2300个;到2030年,全市建设中心村560个左右,全面达到美好乡村建设标准,建设自然村约1250个。

分区村庄规模

北部片区(圩区为主)中心村人口规模不宜少于500人,自然村人口规模不宜少于200人。中部片区(丘陵区为主)中心村人口规模不宜少于200人,自然村人口规模不宜少于100人。南部片区(山区为主)中心村人口规模不宜少于200人,自然村人口规模不宜少于100人。

3.分类引导

依托资源,引导村庄特色发展。村庄按照区位与交通条件分为城郊型村庄和乡村型村庄。城郊型村庄注重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对接,乡村型村庄注重自身各项设施的配套。

因地制宜,采用不同建设模式。美好乡村村庄建设主要采用改造提升、拆迁新建、旧村整治、特色保护四种模式。其中,中心村一般宜采用改造提升或拆迁新建模式,保留的自然村一般宜采用旧村整治或特色保护模式。

四、建设要求

1.总体原则

在村庄建设和整治中,要坚持不破坏自然环境、不破坏自然水系、不破坏村庄肌理、不破坏传统风貌,做到尊重自然、注重安全、远近结合、因地制宜。

2.选址与布局

村庄选址应遵循安全原则,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便于基础设施配套;尽量不占或少占优质农田,对原村庄用地要及时进行复垦,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尊重农民意愿,结合自然条件,提倡相对集中。符合城市和乡镇总体规划,并避让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核心区域;避开国家、省、市在法律和法规中规定的各类应当避让的区域。

村庄布局一是要有利于组织现代农业生产,有利于农村产业调整。二是要基于现状,避免大拆大建;三是要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四是要突出地域特色,充分尊重当地生活习俗及传统布局模式;五是要保护好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防止对农村传统文化、乡土风情、地方特色和民族风貌的破坏;六是不得随意砍伐古树名木,不得随意破坏林地、湿地和水面等自然地形地貌;七是根据丘陵山地、丘陵、水网等不同地形地貌特点,采用不同的设计手法。

3.建筑风貌

尊重村庄现有建筑风貌,避免不必要的建筑形体及风格改造,对圩区、丘陵、山区等不同地形环境所形成的地方建筑特色进行梳理整治,建筑色彩不得使用红、黄、蓝等三原色,鼓励引导徽文化元素的应用,体现乡土气息,新建建筑不宜超过三层,使用新型建筑材料。

北部片区(圩区为主):新建建筑结合当地水系环境布局,强调与原有建筑轮廓线组合的流动性及柔美曲线的形态塑造,原有建筑仅对危破房改造,并不强调对原有建筑形式整合统一。

中部片区(丘陵为主):居住较密集,为现代与传统相对有序并存的建筑风格,新增建筑结合当地自然地势与原有村庄分形发展。现代建筑风貌区的原有建筑仅对危破房进行改造,传统建筑风貌区的现代建筑保持色彩协调且运用攀援植物造景的形态空间设计。

南部片区(山区为主):居住相对分散,为传统建筑风格,新增建筑与原有村庄的风貌及尺度相协调,原有现代建筑改造在空间尺度、建筑形式、色彩肌理与历史建筑协调。

4.景观风貌

村口景观

村口景观应注重传统水口文化的打造,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及传承传统文化的前提下,通过小品配置、植物造景、活动场地与建筑空间营造等手段突出标志性景观效果。

水系景观

加强坑塘河道水环境保护,充分发挥功能作用。结合村庄布局,通过梳理、整理水系,进行景观建设,包括修建水边步道、开辟滨水活动场所、局部设置亲水平台及修正岸边植物等内容。水体护坡宜采用自然护坡、适度采用护砌,营建村庄特色水系景观。

村庄景观

村庄景观营造以自然淳朴风格为主,充分尊重原有村庄空间肌理及历史文脉,利用现状要素有选择地赋予村庄新的景观和功能属性,运用保护与再生设计理念创作地域特色景观,延续村庄地域文脉。完整传统空间结构并能长期健康发展的地方特色聚落,注意保护和利用。加强保护古树名木,本着适地适树原则,多采用乡土树种,种植经济果林。

公共活动空间

从村落布局结构、功能流向出发,适应当地村民的生活方式和劳作习惯,结合村庄土地利用格局,选择自然集聚、可达性强的场地作为村庄公共活动中心。

公共活动场地景观与功能相协调,充分利用地方物种和材料塑造村民喜闻乐见的公共活动空间。

庭院景观

庭院景观满足农民生活和生产需求,满足农用车辆暂停、谷物晾晒和家禽家畜活动的空间需求。绿化植物选择应以实用性的瓜果蔬菜为主,欣赏性的花木为辅,建设能创造经济效益和美化空间双重功效的经济庭院。注重对围墙、绿篱等围合构筑物和庭院出入口的美化处理,鼓励村民利用地方特产积极美化庭院,营造户户皆美景的景观效果。庭院景观可综合考虑沼气池、雨水回收利用等统筹考虑。

5.产业发展

结合自身自然资源优势,鼓励工业进入工业园区,依托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畜牧水产养殖、观光农业、苗圃蔬菜种植基地等特色产业。

北部片区(圩区为主):以水产养殖、加工为主的渔业及其观光渔业及农家乐为附加产业,代表地区主要是水阳镇、狸桥镇等水资源丰富的圩区。

中部片区(丘陵区为主):以茶叶、毛竹、林木、板栗、苗木花卉和蔬菜种植为主导的林业及生态观光、休闲农业和加工为附加产业的田园经济,代表地区为宁国、广德等低山丘陵地区;以红色旅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代表地区为泾县的茂林镇。

南部片区(山区为主):以古村落和古建筑为旅游资源的乡村旅游为主导的地方产业,代表地区为旌德县江村、绩溪县龙川村、湖村、冯村、石家。

五、结语

美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远的事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政府应建立长效机制,做好规划引领和资金保障措施,加大美好乡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整合民间资本、村级资金等,分期实施,制定年度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美好乡村建设能力。

参考文献:

《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2012

篇(7)

二、创新体制机制,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有力保障

1.强化规划引导。

不断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强化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使规划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始终发挥引导和调控作用。

2.明晰城镇之间的产业分工。

坚持以产促城,以产兴城,用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化建设,建立健全产业布局跨行政管辖区域转移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坚持错位发展,明晰产业分工合作,延长产业链,形成主城区和各乡镇之间产业结构合理,产业布局科学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3.建立区域一体化的综合承载体系。

把城乡一体化与美好乡村建设,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把城市基础设施延伸到乡村,把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乡村,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重要基础设施一体化的综合承载体系,实现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的一体化和同城化,不断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承载力。

4.完善土地保障机制。

要进一步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注重多规合一,坚持规划先行。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科学制定村庄合并和美好乡村建设的目标和时序安排,避免大拆大建,实现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以主城区、县城、中心镇、一般镇和村庄居民点为重点,探索建立土地指标分配机制,保障区域协调发展。

篇(8)

“今年以来,全镇规模工业企业生产总值达15.5亿元,外贸出口2470万美元,财政收入1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36元。工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运行质量逐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说起近年来的发展变化,该镇党委书记郭杰激情满怀,一组组鲜活的数据见证了固镇镇跨越崛起的速度和力度。

近年来,该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效能建设为契机,以打造创业固镇、效率固镇、平安固镇、诚信固镇四张名片为目标,以“加快发展、富民强镇”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创优、提速提效,奋力夺取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新胜利。截至目前,全镇拥有中小企业129家,其中规模以上羽绒(毛)加工企业12家,亿元企业7家,中小型羽绒服装、羽绒羽毛加工贸易企业65家,家庭作坊式“拣吊吊绒”羽绒个体工商户近500户。

培育区域品牌 打造“鹅乡羽都”

初冬时节,皖西大地寒风刺骨尽显萧杀,但在裕安区固镇镇到处可见生机盎然的喜人景象:工业集中区内一个个挂着羽绒、羽毛等“羽”字厂牌的工厂企业随处可见,一辆辆挂着外地牌照的运输车辆装载着各类羽绒产品,正抓住“年关”时节加紧“冲刺”。据现任镇长崔书来介绍,这是他们发展优势产业,培育区域品牌,打造“鹅乡羽都”,撬动镇域经济大发展、大提速带来的可喜变化。

近年来,固镇镇党委、镇政府举全镇之力积极谋划,利用羽绒(毛)集散地和羽毛(绒)加工贸易专业镇的优势,全力攻坚羽绒、羽毛加工业,提出了“打造区域工业重镇” 的科学战略思路,并先后出台了《固镇镇关于实施重工强镇战略的决定》、《固镇镇关于实施工业发展梯度推进计划的意见》、《关于印发固镇镇白鹅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等扶持发展壮大白鹅养殖、羽绒、羽毛加工特色产业的相关文件。截止2012年11月底,全镇12家羽绒、羽毛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5.5亿元,出口创汇2470万美元,特色产业优势彰显,成为拉动地方经济腾飞的强大引擎。

为开展白鹅特色经济,该镇致力于羽毛(绒)专业市场的培育,积极抢抓机遇,牢牢把握“白鹅富民、羽业强镇”的工作重点,坚持“产业集聚化、工业园区化”的发展思路,不断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着力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完成了工业集中区的测绘、规划审批、道路建设和“七通一平”配套设施建设,为企业入驻提供有力保障;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主战略,制订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完善“一站式”服务,并承诺“只要你愿来,一切我帮办”,为来镇投资客商提供保姆式服务。今年以来,已有四家外资企业落户固镇,累计实现招商引资2.25亿元。目前,园区已入驻企业14家。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积聚了镇域经济发展的“正能量”。2012年,该镇还编制了《六安市固镇镇皖西白鹅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为巩固“皖西白鹅之乡,中国羽绒之都”品牌、打造全国产业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打造体育强镇 丰富精神家园

每日清晨和傍晚,裕安区固镇镇国家级乡镇全民健身示范广场的各个角落,不仅在诉说着百姓们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更见证了该镇近年来着力打造“体育强镇”、“篮球名镇”,提升群众精神生活品位与质量的成果。“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村容村貌改变了,我们的群众也学会了健体强身了;镇篮球队的球技也在不断提高。”该镇篮球队队长丰明兴奋地说。通过一系列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提升了老百姓的身体素质,更营造了社会的和谐氛围。如今,在群众体育浓烈氛围的感染下,全镇上下呈现出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政治建设、文化建设齐头并进的新风貌。据了解,2011年,凭借承办安徽省第三届农民篮球大赛,该镇文体广场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国家级乡镇全民健身示范广场”称号;同年该镇还被国家体育总局评选为2011年度全省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2012年,镇农民篮球队又代表六安市出征在蚌埠市举办的全省第四届农民篮球大赛,并取得骄人战绩。

体育活动阵地和设施建设,是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工作的基础。为此,固镇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农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已纳入固镇镇“十二五”规划,以镇“全民健身示范广场”为中心,覆盖全镇的体育健身网点正在逐步完善。同时,积极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全民文体健身场地条件。先后投资200多万元新建固镇镇全民文体健身广场,如今一座占地8000余平方米,拥有容纳近千人的观众看台席、两片塑胶灯光篮球场、1片篮球训练场、6片羽毛球场、8张室外乒乓球桌、30余套健身路径的运动区域和近千平米的休闲区域的综合性文体健身广场建成并投入使用。

为积极推动全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近年来,固镇镇先后成立了镇农民体育协会和篮球、乒乓球等6个单项体育协会。以协会为主线,构建全镇全民体育健身网络体系,进一步营造了“人人应是农民体育工作的参与者,人人都是固镇体育工作的受益者”的良好氛围。

“现在通过广泛宣传,全民健身已经形成了社会的舆论导向。也正是有了全民的参与,我镇群众性体育工作才有了更大的发展。”固镇镇文化站站长王永青感慨地说,让经济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百姓,也是镇党政领导班子的共同心声,只有镇党委、政府提高了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视程度,才能进一步增强群众全民健身的意识,才能积极有效推动群众性体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美好乡村如画 幸福指数提升

初冬时节,走进固镇镇乡村沃野,到处可见成片的麦苗透着绿意,乡村处处呈现着祥和与温馨。置身其中,深切地感受到在党的阳光普照下,这个冬日有着别样的温暖。“住上农家‘小别墅’,新增耕地好几亩,农民口袋‘鼓又鼓’……”,在该镇冯郢村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如今过上如同城里人一样生活的村民,写满笑容的脸上讲述着今天幸福生活。

篇(9)

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休闲需求逐步增加,他们希望通过投入更多时间和金钱去获取某种高质量的体验。这一变化正是从产品和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演化的体现。旅游的天然属性使其成为促进体验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也成为我国体验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乡村旅游以其“无忧无虑”的特质,也将成为人们外出旅游的主要选择之一(杨阿莉,2011),他们期望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与田园风光中体验乡村的历史与文化、体验农民的生产与生活。基于消费者的体验需求,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也就成为我国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的主要类型及其功能

我国乡村旅游业兴起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经过近30年时间的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国现代旅游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成为振兴国内旅游市场、拉动旅游消费的有效途径(丁培卫,2011)。如今,我国乡村旅游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呈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经营形态。

从旅游主题角度可以分为农业游、民俗游、文化游;从旅游客源角度可以划分为城市依托型、景区依托型、产业依托型;从旅游形式的角度可以划分为观光型、教育型、参与型、康乐型。从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的动机和需求角度,立足于对乡村旅游所具有的功能与特征,可以将乡村旅游分为体验农村文化型、生态休闲型、特色村镇度假型、科技教育型、特色餐饮品尝型和综合体验型。

以体验农村文化为主导的乡村旅游项目,通常是依托村镇特有的农业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来吸引游客,通过参与性的活动设置和特色文化产品购销,让游客欣赏、体验当地优秀文化。以生态休闲为主导的乡村旅游项目,则是充分利用村镇优秀的山水、林木等自然景观和特色田园景观吸引游客到乡村来休闲度假、疗养身体、缓解心里压力。特色村镇度假型乡村旅游项目,通常以历史悠久或民族韵味浓郁的村镇为载体,利用村镇建筑、村民的生活方式、特色的文化资源等为游客提供休闲、度假服务。这三种类型乡村旅游是在保持乡村古朴、真实、自然的基础上,对村镇当地特色优势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为旅游者创新一个愉悦心情、康健身体、返璞归真的环境。

科技教育型乡村旅游项目通常在城市郊区,以高新农业生产技术为主导,建立农、林、牧生产示范园,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发展观光旅游服务,让游客观看、品尝各类新奇特农产品,增长农业知识。特色餐饮品尝型乡村旅游项目则以本地特有的菜肴、农产品来吸引游客,满足游客品尝、体验需求。综合体验型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乡村优美环境为基础,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完善的配套设施和规范的高质量服务,为游客提供休闲、餐饮、会议、培训等一系列服务。这三种类型乡村旅游项目是在乡村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融入科技、设施、服务等人为因素来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项目。不同类型乡村旅游项目的功能与特征,如表1所示。

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体验需求

旅游者离开其惯常的居住地,到异地去寻求某种体验的过程,这是旅游的本质所在(王兴斌,2003)。随着消费者旅游支付能力与时间的增多,消费者的旅游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观光,而是越来越注重在旅游过程中获得符合自己心里需要和情趣偏好的特定体验。

(一)乡村旅游者体验需求的本质

随着旅游者收入增长与文化素质的提高,乡村旅游者(尤其是来自城市的游客)不再满足于“吃农家饭、摘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这些简单的体验,他们期望能够在乡村优美的生态环境与田园风光中,更深入地参与旅游活动,感知乡村悠久的文化与民俗、感受农家特有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体验中得以缓解心理压力、康复身体,在体验中满足自身的兴趣爱好,获得愉悦的心情和美好的感觉。

这种美好的感觉就是旅游者在参与乡村旅游的各种活动时,其情绪、体力、智力,甚至是精神达到某一特定水平后,在他们的意识中所产生的感觉,并且当离开乡村后,这种感觉仍将弥留或延续在旅游者的意识中(袁志超等,2004)。乡村旅游的发展就是围绕旅游者需求,通过各种旅游产品和服务,在旅游者内心深处产生美好的值得回忆的印象、感受和领悟(刘敏等,2003;李经龙等,2005)。

(二) 乡村旅游者体验需求的典型表现

旅游者走出自己生活空间,为寻求某种乐趣来到乡村,他们希望在乡村里能够获得一些在自己日常生活空间中无法获得的体验。这种体验表现在旅游者对乡村景观、乡村美食、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兴趣和参与。

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体验需求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到全新的环境中去释放日常工作压力。当旅游者(尤其是来自城市的旅游者)厌倦了日常按部就班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时,这种厌倦感驱动他们“逃避”到乡村,在乡村游览中去忘却那些“像机器一样工作”所带来的烦恼,在乡村旅游活动中获得一些内心的“安慰”与解脱。这种摆脱日常工作和生活压力的需求是旅游者到乡村休闲的基本需求。

2.追求乡村特色娱乐,享受乡村特有乐趣。到乡村这个陌生的空间里追求在原有生活空间中无法找到的娱乐也是现代旅游者到乡村旅游的基本体验需求之一。旅游者去乡村观看当地的民族表演、节庆活动、宗教仪式,去参观乡村的博物馆和庙宇,去品味乡村的特色美食、购买当地的农产品和工艺品,通过这种特定的娱乐项目使自己得以放松和享受,获得一种新的乐趣。

3.感受乡村生活方式满足内在好奇心。旅游者由于长期“沉溺”于原来的生活,对乡村生活方式产生好奇心,他们期望住在农民家里、吃农家饭菜、跟随农民生产、参加乡村节庆活动,在乡村中获得自己日常生活空间内所无法获得的感觉。乡村里异样的风景、独特生活方式和特有文化所带来的纯粹的陌生感成为游客到乡村旅体验最大吸引力。

4.利用乡村特有资源,促进身心健康。旅游者到森林中自由呼吸、到草原牧场中骑马奔驰、到温泉中疗养身体,或者参加乡村探险、野营、垂钓、慢跑等活动,在休闲和运动中去纾解日常工作生活所造成的心里压力,去恢复身体的健康。这种利用乡村美丽环境、清新空气、特色资源来调节身心健康也成为旅游者到乡村休闲的主要需求之一。

体验需求驱动下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的趋势

旅游者体验需求的变化是驱动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外在动力,为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导向。从体验经济角度来看,乡村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必须以旅游者的体验为中心,创新性地开发更具有差异化、参与性的体验活动和服务,让旅游者在参与中获得全方位的美好感觉。在体验经济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体验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与旅游者日常居住地的休闲项目形成竞争

乡村旅游通常距离消费者(尤其是来自城市的消费者)居住地较近,易于抵达和往来方便,无形中乡村旅游活动与旅游者日常生活空间的娱乐项目形成竞争。因此,乡村旅游产业必须依靠独特的环境培育自身的竞争优势,满足旅游者寻求宁静、放松,对乡村文化、乡村养生、乡村生活体验的需求。

(二)科学设置个性化的乡村旅游体验项目

不同类型游客出于自身需求与条件差异,参与乡村旅游的体验需求不同。对于年轻的乡村旅游者,设置具有独特吸引力、活跃性较强的乡村旅游项目,例如,滑雪、野外跋涉、乡村探险、乡村健身,更能满足其需求。对于那些独自出行的旅游者,最好能够设置一些符合其个人兴趣与偏好的项目,如特殊兴趣型、生活体验型、节庆体验型、文化体验型和保健养生型项目则更具有吸引力。对于以家庭或团队形式出游的旅游者,除设置通常观光项目外,设置特色餐饮体验型、特色度假型项目则更为适宜。

(三)在各乡村旅游项目中构建完善的“体验链”

从现有的研究看,高质量的乡村旅游体验不是来自于某一项活动带来的满足,而是一次旅游经历中各环节体验所带来的总和,这些体验形成一条高品质的旅游“体验链”。在这种“链式”体验需求的驱动下,乡村旅游产业的升级必须在区域整体层面上实现一体化式的发展模式,在围绕核心项目下,构建差异化的乡村旅游项目群,确保从一个旅游环节到另一个旅游环节之间的连贯与统一,为旅游者带来一种整体性的体验。

(四)需要管理组织对区域内各项目进行协调

由于旅游者对一次乡村中全程“体验链”的需求,乡村旅游产业的升级需要在目的地构建涵盖感官、情感、思维、行动等多层面的体验价值体系(黄志红,2009;黄志红等,2011),并围绕体验价值体系,科学规划、设计区域内乡村旅游产业的整体结构与布局。这就要求旅游目的地政府主管部门、乡村旅游合作机构等管理组织对区域内各乡村旅游体验项目与服务进行协调、优化,保证各项目之间的差异化和匹配性,从而保证旅游者完整的“体验链”需求得到满足。

结论

在参与意识和体验动机的驱动下,乡村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变得愈加多元化、复杂化、深入化,他们愿意为获得所期待的体验而付出时间和金钱。为满足旅游者的体验需求,乡村旅游产业在未来发展中需要做好区域内的统筹规划,利用或引进多种关联资源,设计开发出具有差异化、特色化的乡村旅游体验活动,营造独特而美妙的旅游体验环境,让旅游者在参与中深切体验到乡村旅游的乐趣和愉悦,实现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阿莉.从产业融合视角认识乡村旅游的优化升级[J].旅游学刊,2011.26

2.丁培卫.近30年中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路径选择[J].东岳论丛,2011(7)

3.王兴斌.“体验经济”新论与旅游服务的创新—《体验经济》读书札记.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4

4.袁志超,马瑞.验经济与内蒙古裁员旅游开发[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

5.刘敏,石学勇.体验经济背景下的品牌战略与管理研究初探[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3.24

6.李经龙,张小林,郑淑婧.旅游体验—旅游规划的新视角[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11)

7.黄志红.休闲农业体验价值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9(23)

篇(10)

但与此同时,铜陵作为一个依矿设市的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比较单一,新兴产业相对滞后,城市建设、生态环境和社会保障欠账较多,在发展过程中也累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比如说,人均生产总值与人均收入水平不协调、工业化率与工业化水平不协调、城市化率与城市功能不协调、市场要素和市场秩序不协调、生态条件和环境质量不协调,正是在思索、摸索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进一步坚定了转型发展的决心。

众所周知,资源型城市的根本出路就是转型发展,这方面有不少深刻的教训。举个例子,曾是美国第四大城市的底特律,全市财政收入的80%依靠汽车产业。可是近年来美国汽车市场不景气,于是底特律人口流失、税收萎缩,最终沦落到破产。可见,如果一个城市产业单一又不能转型发展,风险是很大的。

《决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铜陵作为老工业城市,转型的压力不仅来自于经济,也来自于生态环境、社会民生等方方面面。铜陵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转型之路,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宋国权:2013年11月,国务院公布《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将全国262个资源型城市划分为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四种,而铜陵就被划分为衰退型城市。可以说,资源枯竭的压力也在倒逼铜陵加快转型。

对于铜陵来说,加快转型发展必须坚持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发展,处理好总量与质量、存量与增量、产业与城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系统思维谋划转型。具体来说,首先要加快修编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启动编制产城一体、节能环保、化工新材料、PCB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以科学规划引领转型。其次要深入推进千亿产业引领、百亿企业服务、中小企业希望和民营经济促进“四大工程”,进一步完善促进园区、民营经济、现代农业加快转型发展的相关政策,以政策措施促进转型。再次要深入落实“项目建设年”活动,着力加快开发园区、现代城市和美好乡村建设,以项目和平台建设支撑转型。

铜陵的转型只有立足自身的比较优势,把握阶段性特征,找准发展与转型的“黄金平衡点”,加快产城一体、城乡一体、港城一体化进程,才能最终走出一条具有铜陵特色的集约化、内涵式、追赶型转型发展的路子,从而真正实现铜陵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决策》:如您所说,铜陵转型发展的基础是立足自身的比较优势。铜陵的比较优势在哪里?

宋国权:铜陵的比较优势我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去把握。第一,作为工业城市的铜陵,产业基础比较厚实,市场发育比较充分,特别是铜产业特色鲜明。所以铜陵要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大力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城一体发展。

第二,作为山水城市的铜陵,生态资源丰富、城市化率较高,是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所以铜陵要坚持城乡统筹战略,加快建设美好乡村、深化配套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发展,切实将铜陵打造为“中国古铜都·生态山水城”。

第三,作为港口城市的铜陵,拥有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是万吨级海轮进江终点港。所以铜陵要积极对接上海自贸区和长江经济带,深入谋划“港口经济”、“高铁经济”,加快推进“跨江发展”,实现港城一体发展。

最后作为文化城市的铜陵,市民受教育的程度比较高,并且思想解放、包容性强,对铜陵的发展有信心、有期待,我认为这也是铜陵转型发展的优势所在。总之,铜陵的转型就是要做到在城乡一体上“先行先试”、在产城一体上“先人一步”、在港城一体上“后来居上”,最终在转型发展上“当好示范”。

《决策》:既然转型发展的路线已经指明,那么铜陵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怎样的目标?

宋国权:2014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2016年铜陵将迎来建市60周年。未来三年可以说是铜陵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铜陵的总体目标就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包括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和居民收入水平,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教育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这个总体目标也可以分解为三个方面:构筑世界铜都、建设幸福铜陵和提升皖中南中心城市地位。

上一篇: 跨境电商的经典案例 下一篇: 连锁店经营模式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