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5 16:54:0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七五普法工作成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国家、省、市水利“六五”普法规划部署的各项任务和要求,全面检查验收全市水利系统 “六五”普法工作开展情况,推动水利普法依法治理向纵深发展,为水利“七五”普法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
二、验收内容
(一)全市水利“六五”普法规划的实施情况。重点总结“六五”普法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安排部署、制度建设情况;
(二)《宪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关法律、《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XX省水资源管理条例》、《XX省水土保持条例》等水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情况;
(三)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以及水行政管理相对人等重点普法对象学法用法情况;
(四)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六进”活动开展情况;
(五)“国家宪法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法治XX宣传月”等纪念宣传活动情况;
(六)依法治理工作开展情况,普法联系点建设、法制宣传方式方法创新情况及保障措施落实情况等。
三、验收方式
总结验收将采取实地考察、听取汇报、查阅档案材料、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
四、工作安排
总结验收工作从2015年7月下旬开始,9月底结束,具体安排如下:
(一)开展自查。7-8月,各单位根据当地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一安排以及本通知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切实可行总结验收方案,开展自查、整改和验收工作,并于8月20日前将总结验收报告报送局政策法规处。
(二)检查验收。8-9月,市水利局以抽查形式对部分县(区)水利部门进行总结验收。
(三)典型推荐。9月,各单位要在总结验收基础上,及时发现“六五”普法先进典型,做好“六五”普法工作先进典型的推荐准备工作。
(四)普法成就宣传。各单位要结合总结验收,大力宣传“六五”普法经验、成效和“六五”普法涌现出的先进集体、个人的典型事迹,全面展示5年来的工作成就。各单位要做好“六五”普法以来体现本部门工作成效的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并于8月31日前报送局政策法规处。
五、有关要求
11月30日(周一)——12月6日(周日)
二、活动主题
深入学习宣传法治思想,大力弘扬宪法精神。
三、重点宣传内容
1.法治思想,特别是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
2.党的五中全会精神;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疫情防控等相关法律法规;
5.“七五”普法工作成就。
四、具体安排
结合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实际,今年“宪法宣传周”原则上不集中组织大型线下宣传活动,重点组织安排七场宪法学习宣传主题活动。
2020年“宪法宣传周”举办七场主题活动:宪法、民法典进企业、农村、机关、校园、社区、军营、网络。各主题活动由区委宣传部、区司法局统一协调安排,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开展。各单位各部门要综合考虑工作实际和肺炎疫情防控情况,围绕宣传主题,细化宣传内容,组织实施既有地方特色又具有良好社会影响的法治宣传活动。具体时间安排、开展活动形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1.宪法、民法典进企业
基本要求:结合企业法治文化建设,面向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职工,突出宣传“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集中展示民营经济法治建设成果,宪法法律对国有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保障和规范,优化营商环境法律法规,法治企业建设等。
牵头单位:区工商联、区总工会
2.宪法、民法典进农村
基本要求:针对农村群众法治需求和关注的热点问题,突出宣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打赢脱贫攻坚战,宪法关于农村农业农民的有关规定,法治乡村建设等。
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镇、乡
3.宪法、民法典进机关
基本要求:结合学习贯彻党的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法治思想,组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学习宪法、民法典知识,组织宪法宣誓活动,依宪依法依规履职,做制度执行的表率。
牵头单位:区直机关工委
4.宪法、民法典进校园
基本要求:在青少年学生中组织开展参与度高、具有仪式感的宪法、民法典宣传活动。突出宣传宪法、民法典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培育青少年学生的宪法、法律意识。举办中小学校宪法、民法典“法治一堂课”活动。
牵头单位:区教育局
5.宪法、民法典进社区
基本要求:针对社区群众法治需求和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宪法进万家”活动,深入基层社区、家庭开展普法宣传。突出宣传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关于居民委员会有关规定,推进基层依法治理。充分利用社区大讲堂等阵地为社区居民讲解民法典。
牵头单位:区民政局、各街道
6.宪法、民法典进军营
基本要求:结合部队工作实际,突出宣传宪法法律关于军人履行职责、军属权益保障、退役军人保障等内容。
牵头单位: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7.宪法、民法典进媒体(网络)
基本要求:组织主流媒体、网络媒体在“宪法宣传周”期间开展报道宪法、民法典宣传活动的情况,利用好媒体平台,扩大媒体宣传力度。
牵头单位:区委宣传部
各单位各部门要参照本方案策划制定本单位本部门“宪法宣传周”活动方案,因地制宜策划组织特色鲜明、群众参与度高的重点宣传活动,在公共场所设置宪法、民法典宣传元素,让宪法、民法典看得见、找得到、学得懂。
五、工作要求
一、主要工作
县教体局站在提升学生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县进程的高度出发,采取各种措施,丰富宣传形式和教育内容,进一步健全了学校普法工作齐抓共管格局,促进了中小学校法治建设。
(一)抓组织,健全网络。
全县中小学普遍把青少年法治教育纳入本校教育教学工作总体规划中,作为依法治校的基础工程之一,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四有”(有计划、有教材、有师资、有课时)要求,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考核,年底有总结。全县各中小学均落实了“一校一警”制度,中心小学以上建立了校园警务室18个,积极开展了警校共建活动;由县关工委牵头,组织教体局等部门成立了学校法治教育工作联合委员会,聘请了县公安局、县检察院和法院等部门的同志32人担任学校法治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颁发了为期三年的聘任证书,定期到学校进行法治宣传和讲座,并为学校重大项目建设提供法律服务。法治教师一般由学校各班级班主任兼任,利用主题班会、班刊、黑板报等各种形式积极开展法治教育,为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抓载体,创新形式。
2017年,教体局参与编撰了XX县法治教材《中小学道德与法治》丛书,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中学和小学版本。由县财政出资10万元,印刷后分发到全县各中小学。在对中小学生法治宣传教育过程中,各学校大多以法治讲座、法律知识竞赛、图片展览等形式,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激发学生的学法热情,提高趣味性。同时,还以“八荣八耻”、中小学生“三热爱”教育及“师风师德建设”等活动为载体,巩固中小学生法治教育基础,加大中小学生法治教育力度。如大段小学每学期初和学期末都组织学生开展“珍爱生命,预防溺水”、“远离”的签名活动。一些学校在寒暑假中组织学生自办“法治天地”小报及“法在我心中”的征文活动,开学后评出优秀作品在学校展出;另外还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集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法律知识”竞赛。如2020年上半年组织各校开展了禁毒和疫情防控知识专场竞赛、教育体育法律法规专场知识竞赛、森林法专场知识竞赛、民法典进校园等活动,这些活动的举行,有力地促进了中小学生学法用法工作的开展。
(三)抓预防,重在教育。
在深入开展中小学法治宣传教育过程中,各学校把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探索出许多有益的做法,收效明显。如棋坪小学因住宿生较多,且大部分属于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欠缺,生活习惯、学习成绩和品德培养方面问题较多,易出现心理问题,如得不到及时解决,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学校把加强留守儿童的法治教育纳入年度宣传教育工作重点,切实解决留守儿童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安全失保等问题。同时动员老师、社会热心人士等担任留守儿童的“家长”,
及时纠正其不足,共同关注其成长,并定期开展法治和心理教育培训,使广大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受到关爱,在身体上和心理上感到温暖,为更好的开展留守儿童法治教育工作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学校法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四)抓协作,发挥综合效应。
青少年普法和法治教育工作涉及范围广,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尤为重要。各学校均能主动与综治、司法、公安、共青团、关工委等部门密切配合,明确职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如三都小学与官山自然保护区、县林业局组织开展“关爱野生动物,共建美好家园”主题讲座,XX中心小学与县检察院联动,在XX小学开展防法制教育示范课,XX中学与XX交警中队和XX派出所联动,在XX中学开展交通安全知识与治安法律知识讲座。XX二中专门成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家长委员会,建立了以学校为中心,社区、家庭联动的“三方联动”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创办了家长学校,定期指导家长了解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及青少年保护的法律法规知识。另外组织开展“致家长的一封信”活动,以及多种形式学习宣传《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家长、社会对依法治校的认识,促进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配合,为学校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建设平安校园提供了坚强保证。
二、存在问题及成因
尽管各校在加强对学生普法和法治宣传教育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法治教育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化。目前学校绝大多数法治课教师基本上由班主任教师兼任,一方面他们缺少必要的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另一方面缺乏实践经验,大部分仅靠自学相关法律法规读本掌握一些理论知识,遇到实际问题存在措施盲区。二是存在认识偏差,少数教师和家庭存在重智育轻德育倾向。少数教师和家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倾向,忽视青少年的法治教育。有的认同“智育”是硬指标,“德育”是软任务,忽视了要想学生“成才”必须首先“成人”的道理。三是综合治理机制有待加强。一些青少年学生离开学校后开始走向社会,有的还不到法定就业年龄,思想不够稳定,如不加强教育管理,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四是普法和法治宣传资金投入不足。中小学普法和法治宣传教育缺乏资金投入,影响了普法和法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强化师资,着眼实践,加大学校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力度。
一是大力增强学校法治课的师资力量,配备法律专业专职教师。高度重视初中阶段学生的法治宣传教育,加强对那些不能升入高中、过早步入社会的青少年学生,进行基本法律知识的普及,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产生。二是充分发挥法治副校长的作用。各学校聘请的法治副校长,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以开展“法律进校园”为主题,协助学校组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对师生和学生家长进行普法教育,培养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的遵纪守法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三是大力开展法治实践活动。如制作普法和法治手抄报、举办法律知识竞赛、举办模拟法庭、充当小交警、开展法治文艺演出、举办法治夏令营活动、开展法治征文等等。
(二)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增强普法工作成效。
进一步探索符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法治教育有效形式,转变靠书本灌输、枯燥乏味的现状,提高他们学法用法的兴趣,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首先,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法治教育内容,引导中小学生学法用法。其次,要把加强中小学生法治教育与抓好其他普法对象学法用法工作结合起来,纳入到全民学法用法的总体规划中。第三,结合道德规范教育和科技文化知识的学习开展中小学生学法用法活动。第四,要把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打击青少年违法犯罪与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结合起来,积极为青少年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帮助,运用法律手段帮助青少年解决困难和问题,使每一次法律服务都成为一场生动直观的法治教育。第五要把加强对“双差生”、“问题生”、“后进生”、“留守儿童”的帮助教育作为中小学法治教育的重点之一,树立转变一个“双差生”比培养一个“尖子生”更重要的教育观念。
(三)增加投入,完善阵地,提高法治教师队伍的素质。
按照今年的工作要求和安排部署,我局结合工作实际,对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培训工作进行了安排,一是认真落省工商局关于“七五普法规划”的要求,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并认真加以落实。二是利用窗口受理业务、日常检查、专项执法行动等机会,多种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活动。今年共接受群众法律法规咨询500余人次。三是结合“3.15”、“4.26”、“12.4”等重要节日时点,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和咨询活动,发放《反不正当竞争法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宣传资料3000余份,使工商相关法律法规在群众中得到广泛宣传。四是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加强学法用法阵地建设,制作宣传栏、电子显示屏,悬挂法治工商标语,在门户网站开设普法宣传栏,营造学法良好氛围。运用新媒体开展宣传,通过短信、QQ群、琼海工商微信公众平台宣传法律法规,定期推送消费维权法律知识、典型案例、消费提示相关知识,营造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五是认真开展业务培训工作,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依法行政的能力。今年以来我局共举办各类法治业务培训7场,参训人次650人次,并坚持逢训必考制度,做到培训有成效。同时,根据本局实际,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等为内容的企业登记、执法办案等各类学习、宣传和培训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认真做好案件核审等法制工作。
加强法制工作力度,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切实加强各项法制业务工作。一是严格案件核审程序,确保案件质量。各办案机构认真贯彻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严格程序,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统一行政处罚文书的制作与使用,尤其是对案件终结报告和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制作,严格按照“说理性”要求予以规范。另外,严格按照要求,按时上报执法案件统计报表及有关材料。截止本月底,全局共核审案件97件,罚没款合计34.91万元,做到一般程序案件核审率100%,行政处罚做到合法有效,无一行政过错责任。案件核审中,建议办案机构修改定性不准,适用依据错误,处罚不当的案件2件;建议办案机构补正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1件;建议办案机构纠正程序不合法的案件13件;建议办案机构撤销违法事实不成立的案件1件。
全局在行政案件办理过程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有合法的事实根据,有法律法规依据,向当事人出具文书合乎规范,无违法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情形,没有超过法定的期限,扣留物资保管妥善,罚没物资的处置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全年所查处全部案件无一例引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属听证范围的案件共有15宗,各办案机构均按要求送达听证告知书,但当事人没有提出听证要求,故而没有发生听证案件。
三、加强行政处罚信息公示工作
(一)高度重视,明确要求。按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信息公示暂行规定》的要求以及今年上半年国家工商总局关于检查行政处罚信息公示情况的要求,我局制定落实相关规定,强化组织领导、强化思想认识、强化宣传引导、强化责任分工、强化日常推进、强化考核问责等六项工作措施,在新业务系统上线期间,顶住压力,全力做好今年以来所有行政处罚一般程序案件的公示工作,圆满完成了省局交办的各项任务目标。
(二)加强监督检查,工作成效良好。我局法制室针对今年以来所有办结的一般程序案件,认真统计,将所有案件按办案机构以及违法主体类型分别归类,并逐个认真排查,分别在内网信息系统和外网企业信息公示系统认真核对,检查全局所有行政处罚案件录入、公示情况,收集汇报数据,拟定工作简报,督促全市工商系统及时完成行政处罚案件的录入公示工作。
四、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
为进一步理清各项行政权力和部门责任,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加快形成权责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政府职能体系,今年,我局结合工作职能,明确权责清单清理的清理范围、主要任务、工作方法和步骤,制定了强有力的工作措施,依照“职权法定、权责一致、简政放权、公开透明”的原则,根据行政权力清单制度有关文件和现行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等材料,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本局行政权利按照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检查等10类进行清理和规范,对现有行政权力事项进行认真细致梳理,逐笔逐项分类登记,不擅自增加、扩大或遗漏、隐瞒项目,确保行政权力和责任事项全面、真实、合法、有效,使权责事项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全面履行“行政权力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权力”。
按照 “应减尽减”原则,对行政职权清单进行了五次重新调整规范,将行政职权精减到94项,其中:行政许可类事项清单4 项,行政处罚类事项清单46 项,行政强制类事项清单15 项,行政检查类事项清单11项,行政确认类事项清单2项,行政裁决类事项清单2项,行政其他类事项清单14项,同时对职权的名称,特别是合并后职权的名称、承办机构、职权依据法条引用等内容逐项进行了重新规范。在对行政权力清单、流程图梳理和优化的基础上,按照权责一致原则,依据法律法规等文件规定,逐一梳理并厘清与拟保留的行政职权相对应的责任事项,认真编制了责任清单,对每项行政职权的每个环节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应履行的义务进行了具体描述,填写了引用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依据。对梳理出来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在经过市法制办审核通过后,将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向社会公布,自觉接受公众监督。
五、转变执法理念,提高执法效率。
为贯彻国家工商总局、省局关于推广随机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精神,我局自觉转变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方式,推广随机抽查,强化信用监管,认真组织有关随机抽查工作,在全力推动“宽进”的同时,深入落实以随机抽查为主要手段的“严管”措施。我局结合本地区实际,按照“随机抽取被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检查人员”的要求,于2014年底积极探索建立本地区市场主体“双随机”抽查机制,取得了很好的经验。我局在“双随机”抽查工作中,立足被检查对象与检查人员双向互盲的原则,规范检查流程,保证了市场主体和被监督对象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促进阳光监督和执法,降低了基层履职风险,得到了被检查对象的认同和肯定。
六、开展专项整治,打击监管重点。
结合我局在市场监管中发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我局开展了多项有针对性的专项集中整治行动,确保了各项工作任务的有效落实。一是开展旅游市场综合整治活动,对全市旅游景点、旅游购物点、海鲜排挡、宾馆酒店等重点场所进行了检查,整治了各类失信违法违规行为,重点查处景区景点、旅游购物点通过向旅行社、导游或司机支付高额回扣获取非法利益的商业贿赂行为及各类旅游经营者无照经营行为。约谈了嘉积城区、博鳌、潭门地区的部分接待酒店代表和旅游经营户。对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损害琼海形象影响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经营户一律依法予以严处。二是严格开展海洋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大力整治非法销售国家野生保护动物及其制品的行为,并一直把这项工作作为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对我市辖区宾馆、酒店、集贸市场非法宰杀、出售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等违法行为进行全面清理,对全市工艺品商行及海港码头进行了反复检查,对市场主体采取了行政指导和行政处罚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宣传保护野生水生保护动物的重要意义,今年以来,我局共查处非法出售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案件49件,罚没款合计89295元,没收野生动物制品560件,取得了良好效果。
以全面落实五大任务为主线,有效保证了经济稳定增长
突出抓好“三去一降一补”。全年淘汰钢铁落后产能31万吨、煤炭落后产能30万吨。持续实施去库存系列措施,房地产市场总体稳定,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0.7%,待售面积下降17.7%。开展了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专项行动。加大实体经济扶持力度,全面推行“营改增”政策。突出抓好项目建设。突出抓好经济运行调度。积极稳定工业生产,推动81户停产的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复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842.6亿元和1381.5亿元,分别增长23.3%和18.8%。
以培育六大产业为抓手,有效推动了结构转型升级
现代农牧业:全面实施“3661”工程,取得了玉米种植面积、肉羊养殖规模“两减”和设施农业、人工种草、高效丰产经济林、生猪养殖、肉牛养殖“五增”的可喜成效,较好完成年度工作目标,荣获“中国牛羊肉食品之都”称号。冶金产业:有色金属产业综合体及非标有色金属交易中心启动建设。清洁能源产业:落实了京津冀1000万千瓦的新能源电力市场消纳承诺。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航空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项目合作签约。旅游业:全年接待游客1453万人次,旅游收入228亿元。商贸物流业:全市物流园区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
以搭建四个平台为支撑,有效破解了瓶颈要素制约
壮大工业发展平台。编制完成赤峰城区东部工业经济带总体规划。创新投融资平台。39个PPP项目开工建设或落实社会资本方,撬动社会投资360亿元。市本级设立产业基金11支,引进金融资本233亿元,通过其他金融工具成功融资55.1亿元。优化对外开放平台。举办了内蒙古牛羊肉产业大会、京津冀蒙旅游推介大会、蒙冀辽文化产业博览会,与广东省湛江市缔结友好城市,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1.3%。完善科教人才支撑平台。全市农村牧区中小学办学条件提升工程启动实施,开工率达87.9%。阿旗、右旗、元宝山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全市高考本科上线率提高5个百分点。完成职教园区选址,规划论证和社会资本方选定工作正在推进。
以打好五大攻坚战为重点,有效增强了发展保障能力
脱贫攻坚开局良好。投入资金84.3亿元,实现了5.76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十个全覆盖”工程基本完成,三年累计投入资金512.6亿元,村庄覆盖率达77.4%,农牧民人口覆盖率达92%。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生态环保工作成效明显。扎实开展“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有效排查治理环境突出问题426个,完成自治区下达的污染治理和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启动实施千亿元工程包,当年完成投资210亿元。
以推进五大工程为依托,有效增进了民生福祉
全市民生支出346.3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78.8%。就业创业工程: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3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进了北京双创服务龙头企业,共同打造“赤峰安快创业谷”。社会保障工程:完成城乡医保整合工作,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健康赤峰工程: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晋升为三级甲等医院,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深化,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85%。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全面完成。文明创建工程:群众艺术馆和青少年宫建成并投入使用。社会建设工程:获得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市和全国创新社会治理优秀城市荣誉称号。
以打造廉洁务实高效政府为目标,有效加强了自身建设
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扎实推进“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专项整治。完成了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强化财政资金监管,通过财政投资评审、公共资源集中交易节约资金69.3亿元。深化以“放管服”为重点的审批制度改革,向社会公布了市县权责清单和中介服务事项清单。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有效规范了行政权力运行。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293件。
2017年重点工作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落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和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守住发展、生态和民生三条底线,狠抓项目建设,突出产业发展,注重城乡统筹,持续改革开放,切实改善民生,确保安全稳定,奋力加快赤峰跨越崛起步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以优异成绩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迎接党的胜利召开。重点做好八项工作。
突出把握发展关键,全力推动项目投资实现较快增长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年实施投资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700个以上,完成投资突破1200亿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年签约落地投资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00个,引进资金同比增长10%以上;激发社会资本活力。年内落地PPP项目100个以上,全市PPP项目盘子超过2000亿元;做大做实政府投融资平台,加快提升资信等级,提高国有企业公司化、市场化、运营化管理水平。
持续积蓄发展动能,着力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千方百计做大做强矿产冶金和新型化工产业,挺起工业经济发展脊梁。谋划铜业的全产业链发展,推动落地一批铜精深加工企业,打造千亿元级产业。确保大地云天一期60万吨磷肥、伊品生物10万吨苏氨酸和10万吨合成氨建成投产。
千方百计培育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构建多极支撑的工业发展格局。发展新材料产业,加强硅产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发展新能源产业,力争全市新增电力装机110万千瓦。发展装备制造业,培育大数据产业,改造提升食品、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
千方百计推进“3661”工程,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完成年度“3661”工程任务。推动电商下乡,加强农畜产品市场体系和快递服务网络建设。依托农牧业资源,积极发展旅游观光。
千方百计推动文化旅游业实现新突破,促进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全年力争完成旅游投资250亿元,接待游客突破16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0亿元。
千方百计培育激活金融产业,助推实体经济良性发展,力争新增贷款100亿元以上,贷款余额突破1500亿元。
加快夯实发展基础,集中补齐城乡基础建设短板
公路建设,年内力争完成公路建设投资100亿元以上。铁路建设,推进赤峰高铁等4个在建铁路项目,确保集通铁路增二线蒙大段全线开工,年内力争完成铁路建设投资40亿元以上。民航建设,启动并完成玉龙机场改扩建前期工作。
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加快哈日朝鲁水库、沙那水库和47座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建设。
加快“能源通道”建设。完成赤峰至朝阳180公里输气管道工程。
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力争完成总投资500亿元、5.12万户的棚户区改造任务,改造老旧居民小区150万平方米以上。
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举全市之力建设赤峰城区东部工业经济走廊。
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选取中心城区及旗县城关镇周边有条件的村庄,开展集中供暖、供气、给排水和污水及垃圾综合处理试点。
着力创新发展路径,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年内淘汰煤炭产能210万吨。研究制定非商品住宅去库存政策,综合利用土地、税收等政策手段,推动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权责清单”为抓手,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改革,完成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工作,实现审批事项标准化、远程化管理。
全方位扩大开放。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注重共享发展成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狠抓脱贫攻坚头号民生工程,年内完成1.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任务。
推进就业创业工程,年内安置就业困难人员4000人,新增城镇就业3.15万人,农牧民转移就业稳定在68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助、社会福利等事业发展。
促进各类教育统筹发展。加快建设公办幼儿园。实施“卓越校长、品牌学校”行动,推进城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
加快健康赤峰建设。启动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快发展养老产业,推动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
系统提出总投资200亿元的迎庆自治区成立70周年十大民生工程。
切实强化发展保障,努力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
坚决扭转安全生产工作被动局面。深刻吸取“12·3”事故的沉痛教训,提高事故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
加强市场安全监管。启动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建设,推行全行业信息化监管,研究建设全市食品药品安全云平台,加快实现餐饮单位信息化管理全覆盖。
抓好环境保护工作。全面取缔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加快排污权市场化改革。
推进生态建设。全年完成林业生态建设100万亩、水土保持治理150万亩,年内全市完成重点区域绿化20万亩。
保持社会大局安全稳定。创新社会治理,坚决防止个人极端事件和危害公共安全事件发生,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积极营造发展环境,不断加强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推进依法治市。科学编制立法工作规划,推动生态环保、城市管理、水资源保护等重点领域立法。深入实施“七五”普法,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
全面接受各方监督。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呼声,以社会舆论为风向标,主动改进政府工作。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全市大力弘扬“六德”文化,建设德善赤峰。
团结凝聚各方面力量。充分调动中区直驻赤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凝聚广泛共识。
不断提升引领发展能力,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不懈强化治庸治懒、忠诚担当。按照市委要求,开展好“比实干、比担当、比奉献”解放思想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一)以项目促增长,经济发展呈现新活力。我们全力抓项目、扩投资、稳增长,发展潜力持续增强,全县经济保持总体向好、稳中有进的态势。预计实现生产总值170.8亿元,增长7.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5.1亿元,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亿元,增长15%;财政总收入3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2亿元,同口径增长8.6%;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51元,增长9.7%。紧扣项目用地、融资、管理等关键环节,一批拉动性较强的项目顺利实施。97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0.5亿元,16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6.4亿元,占任务165.8%,大汉山旅游综合开发、黎坪旅游公路、龙头山森林公园和县城西大街西北片区、竹园阳光城棚户区改造等项目推进有力,S211县城至青树公路改建工程即将通车,百隆时代广场、兴周国际酒店等项目建成投用。组团参加丝博会暨西洽会、陕南循环经济项目合作交流等招商活动,新签约招商项目22个,到位资金52.8亿元,占任务104.4%。
(二)以优化促升级,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我们着力强基础、优服务、解难题,综合施策,精准发力,产业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工业经济增添新动能。落实工业促投资、稳增长措施,持续挖潜改造、提质增效,新培育规上企业7户,县属企业产值实现35.7%高速增长,带动工业经济逆势上扬,降低了烟厂产值严重下滑的不利影响。工业园区扩容提质,投入5800万元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机电工业集中区企业孵化园项目主体竣工,新入园企业6户。预计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85.5亿元,增长12.4%,完成非公经济增加值84.4亿元,占GDP比重49.4%。农业生产呈现新亮点。2016南郑新茶展销暨赛茶大会成果丰硕,新培育丰产茶园2.3万亩,全县茶园面积达19.7万亩,茶业产值13.3亿元,增长13.8%。粮食总产14.8万吨,油料总产3.7万吨,种植蔬菜8.82万亩、烤烟2.35万亩、中药材14.7万亩,出栏生猪65.5万头。42个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实现产值8.06亿元,增长13.8%。预计完成农业总产值43.5亿元,增长5.5%。三产发展彰显新态势。成功举办2016中国最美油菜花海汉中旅游文化节,新打造的陈村等精品乡村旅游环线,迅速成为全市旅游新亮点。汉山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完成投资4.8亿元,汉山大道、汉山路、汉山广场、登山步道及沿途景观节点建成投用。黎坪创5A景区工作正式启动,南湖、红寺湖、龙头山综合开发进展顺利。全年接待游客98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8亿元,分别增长36.7%和40.1%。电子商务发展势头强劲,建成汉中(南郑)电子商务产业园,入驻企业58户,圣水、黄官等13个镇级服务网点试运营,全县电商销售额8亿元,电商精准扶贫惠及3.23万人。
(三)以统筹促提升,城乡风貌展现新形象。我们注重规划、建设、管理同步,汉南一体化步伐持续加快。县城西大街西北片区棚户区改造推进有力,周家坪路即将竣工通车,安置区建设启动实施,让水大道、海棠路等6条城市道路路基工程完工,全市棚改推进现场会在我县成功召开。濂水公园尤曼吉游乐中心建成运营,将军巷道路竣工通车,东昌路南段及桥闸巷建设稳步推进,龙岗大道、梁山大道北段开工建设,龙岗温泉旅游区项目顺利启动。大河坎、青树等5个市级以上重点镇共实施各类项目62个,完成投资11亿元。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完成县垃圾卫生填埋场提升改造,新建农村污水处理站3处、镇级垃圾填埋场2个。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工作顺利通过省级技术评估,即将正式授牌。
(四)以惠民促和谐,民生保障得到新改善。我们持续抓投入、保民生、增福祉,最大限度将发展成果惠及群众。精准脱贫扎实有效,识别贫困村111个、贫困人口6.43万人,落实县级领导联村、部门包村、干部驻村的扶贫工作机制,发挥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作用,综合运用产业扶贫、搬迁扶贫等“五个一批”措施,年度脱贫20908人。民生工程加快实施,60个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开工建房4530户,建成保障性住房2685套(户)。完成汉江综合整治防洪工程8.5公里,除险加固病险水库4座。拆改燃煤锅炉15台,节能减排和主要污染物控制完成目标任务。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成功申报省级文化先进县,汉调桄桄《韩信拜将》参加了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展演。教育质量稳步提升,高考二本及以上上线率、上线人数全市第一。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实施全民健身工程66个。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两孩生育政策全面实施。县救灾物资储备库建成投用,累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42亿元。新增城镇就业9274人,转移劳动力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基金征收、社保扩面稳步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实现全覆盖,成功创建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
(五)以作风促效能,自身建设得到新加强。我们狠抓作风、提升效能,强化治理,深入开展“两学一做”专题教育,自觉接受县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64件、政协委员提案70件,办复率100%。加强审计监督、政策跟踪审计和效能监察,对605个单位(项目)进行审计,核减财政投资1.92亿元,审减率13.2%。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县镇两级权力清单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已向社会公布,行政审批事项精减29项。打造快捷高效的网上行政审批平台,开通民情直通车系统及“民生热线”,累计办理各类事项22万件(次)。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明显,顺利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全年新登记企业485家。推进法治南郑建设,常态化开展严打整治,查处治安案件1236起,侦办刑事案件1254起,群众社会治安满意率位居全省前列。持续深化司法行政“六大行动”,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336件,排控调处矛盾纠纷2110件。依法规范秩序,扎实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同时,统计、档案、老龄、地方志、民族宗教、妇女儿童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各位代表,2016年主要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为本届政府各项工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五年来,我们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规律,注重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十大重点工程”厚植发展基础,提升“产业园区”构筑发展平台,实施“全域旅游”增强发展后劲,建设“四个南郑”的基础愈加坚实。
五年来,我们始终抢抓发展机遇,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6年生产总值是2011年的1.8倍;规模工业增加值是2011年的2.1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2011年的2.1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20亿元,是2011年的3.2倍。新型建材、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以茶叶、烟叶为主的特色农业提质增效,以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比优化调整为13.3:56.6:30.1,全省县域经济综合排名跃居第18位,较2011年上升5位。先后荣获全国“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科技进步先进县”,全省“保障房建设十佳县”、“移民搬迁先进县”、“双拥模范县”,被联合国地名组织和中国地名遗产保护促进会认定为“千年古县”。
五年来,我们持续加强基础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城乡发展加速融合。紧扣“汉南一体,三镇共振”的发展思路,统筹汉山、大河坎和梁山三大板块建设,城区面积扩大到24.3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增至25.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5%。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5.3亿元,新建汉山大道、江南西路等19条城市道路,建成蜀汉大都会、东龙华府等6个城市商业综合体,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宝汉高速南郑段竣工通车,西成客专、黎坪旅游公路等项目进展顺利。大河坎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连续5年考核位居全省前列,青树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建设成效显著,黎坪、圣水等市级重点镇建设扎实推进。
五年来,我们坚持绿色生态发展,强力推进环境治理,生态质量持续改善。累计投入资金4.8亿元,用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营造生态林18.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5%,综合治理水土流失450平方公里,实施汉江河、濂水河等河流治理50.3公里,新建人饮工程250个,除险加固病险水库25个,完成江南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新建农村污水处理站14座,垃圾填埋场10个,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8.6%和64%,创建省级生态镇14个、市级生态镇2个,空气、地表水、地下水、环境噪声等质量指标均达到市考要求。
五年来,我们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发展活力充分迸发。全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镇村综合改革和重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任务。推进放管服改革,取消非行政许可事项,减少行政审批项目271项、收费项目35项,精简率分别达63%和60%,公布县镇两级权责清单和公共服务事项共计5160项。财税体制改革顺利推进,营改增全面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建立综合治税平台。全面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和林权改革,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建立运行。对外合作交流成效明显,引进陕西水务集团、广厦集团、地矿集团、地建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到我县投资兴业。累计签约项目104个,到位资金250.8亿元。
五年来,我们坚持发展成果共享,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累计投入民生资金110亿元,是2011年的8.4倍,一批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5125户群众告别危旧土坯房,19.14万群众喝上放心安全水。开工建设陕南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106个,安置群众1.56万户。建成各类保障房9514套,实施棚户区改造6798户,累计解决1.03万户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难题。累计减少贫困人口9.53万人。连续4年有效应对暴雨洪涝等灾害,累计投入2亿元用于灾民安置和恢复重建。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成功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省级“双高双普达标县”,中高考成绩稳居全市前列,学前三年入园率98.3%。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县医院综合大楼、县镇医疗机构远程会诊系统投入使用,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
各位代表,五年来,我们经受了经济下行、动力转换的严峻考验,收获了城乡巨变、民生提质的丰硕成果,蓄积了加快发展、再次腾飞的磅礴力量。我们深切体会到:必须突出项目带动,建成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大项目,发展支撑才会更加坚实;必须突出改革创新,勇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发展活力才会有效释放;必须突出生态文明,守护好南郑的绿水青山,发展质量才会稳步提升;必须突出民生为本,把更多财力、精力投向民生领域,发展成果才会惠及全县群众。
五年的历程充满艰辛,五年的成就令人鼓舞。这些成绩是县委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县人大和县政协依法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县上下同心同德、苦干实干的结果,汇聚了代表委员的智慧与力量,凝结着全县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县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南郑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在前行的道路上还存在一些困难:县域经济总量不大,产业发展层次还不高,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任务艰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力“剪刀差”缺口逐渐拉大,保民生、保发展任务艰巨;城乡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社会矛盾增多,群众诉求多元化,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任务艰巨。对此,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科学谋划新一届政府各项目标任务
未来五年,是南郑实现新跨越、再攀新高峰的重要时期,也是南郑转型发展、追赶超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放眼大势,南郑已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展望未来,我们又站在历史的新方位。当前,我们既要看到前进道路上的许多困难和问题,更要看到面临的大好机遇和有利条件: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农村工作会提出的发展新理念和一系列战略举措,为我们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支撑;“一带一路”、振兴川陕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等战略纵深推进,以及省委省政府支持陕南循环发展决策深入实施,为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机遇;随着西成客专、十天高速、宝汉高速汉中段建成通车,我县交通瓶颈制约将进一步缓解,区位优势将进一步显现,为我们更好的融入区域发展,扩大交流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经过多年发展,我县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镇规模快速扩张,骨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这些长期积聚的发展潜能将加速释放,为南郑加快追赶超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县第十五次党代会对南郑未来发展作出了总体部署,目标令人鼓舞,形势催人奋进。按照县委描绘的宏伟蓝图,我们将聚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扣“五大发展理念”,以追赶超越、绿色循环、转型升级为基调,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城市经济、民生经济,重点推进改革创新、精准脱贫、全域旅游、改善民生等工作,以更大的决心、更加积极的作为,奋力开创活力南郑、人文南郑、生态南郑、法治南郑建设新局面,赢得新一轮发展的主动权。主要奋斗目标是: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以上。全体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各项事业更加进步、人民群众更加幸福。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我们必须把握发展大势,立足县情实际,牢牢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要紧扣创新发展主线,善于跳出南郑谋超越,主攻影响发展的薄弱环节,推动重点领域的改革工作,创新体制机制,突破瓶颈制约,全力建设大项目,打造大产业,推动大发展,加快追赶超越步伐,倾力筑牢活力南郑的发展根基。二要坚持先进文化引领,进一步挖掘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推进文化大县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文化产业,打造精品力作,弘扬时代精神,讲好南郑故事,不断彰显人文南郑的魅力风采。三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处理好加快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发展,用心呵护生态南郑的绿水青山。四要持续强化法治思维,善于运用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加快改革、化解矛盾,持续深化政务公开,大力推行权力清单制度,提高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自觉接受社会和公众监督,奋力开创法治南郑新的篇章。
(一)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推动县域经济实力上台阶。围绕实现追赶超越,持续做大经济总量,着力培植特色产业、做强优势企业、壮大产业集群,推动新型工业、第三产业、现代农业协调联动发展。积极实施工业第三个翻番工程,持续推进农业倍增工程,扎实推动旅游“百亿投资”工程。抓好现代材料、绿色食品、机电设备3个集中区建设,全力打造“五大”精品景区,做好小南海天坑群的保护性开发工作,扩张电子商务产业园和物流产业园规模,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壮大,加快构建循环产业集群。到2021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全县生产总值达33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达400亿元,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35%以上,建成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2个以上、省级农业园区3个。
(二)坚持把统筹城乡作为关键举措,加快汉南一体化大融合。遵循“一尊重、五统筹”要求,处理好城乡、区域、产城等关系,注重扩容与提质并重,建设与管理同步,实现城乡一体、相融互动。做好撤县设区准备工作,推进汉山、大河坎、梁山三大板块建设,启动“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加速与中心城区融合发展。抓好青树、黎坪、圣水和新集重点镇建设,完善城镇功能,做强产业支撑,吸引人口向城镇集中。推进美丽乡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做好民居改造、绿化美化等工作,持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到2021年,全县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城镇化率超过55%,逐步形成宜居繁荣的城镇集群。
(三)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强力引擎,提升县域发展综合承载力。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保持强劲投资态势,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拉动大发展,超前做好项目谋划、论证、筛选工作。推进交通、城建、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抓好黎坪旅游公路、龙岗大道、南湖开发、棚户区改造等事关发展的大项目,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全面扩大区域合作,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精准化招商,吸引一批大企业、大集团投资南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循环产业、工业园区、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开发,力促一批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项目落地生根。
(四)坚持把保护环境作为发展底线,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把绿色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绿色生活空间。统筹做好污染防治、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作,在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持续推进“绿水、蓝天、青山、宁静”四大工程,抓好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重点区域绿化工程。到2021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超过67%,主要污染减排等控制性指标达标,让南郑大地的水更清、山更绿、天更蓝。
(五)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最终目标,推动群众幸福指数大提升。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抓好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工作,确保6.43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加大文化强县建设力度,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培育特色文化艺术品牌。以创新型试点县建设为引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坚持教育优先,统筹推进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实施十三年免费教育,加快建设教育强县。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计划,提高群众健康指数。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和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逐步实现85%的患者在县域内就诊。强化法治建设,不断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构建县、镇、村(社区)三级社会治理服务平台,完善利益冲突防范、法治宣教疏导、矛盾纠纷化解等体系。做好政策跟踪审计,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
各位代表、同志们,发展是最大的要务,发展是最重的责任!我们坚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南郑有条件发展的更好,有底气发展的更快。我们坚信,无论面对任何困难挑战,只要务实重干、群策群力,就能够在追赶超越的新征程上再创辉煌。
2017年主要工作
2017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做好今年工作至关重要,我们将把握工作基调,紧扣目标任务,在实干中加快发展,在创新中追赶超越,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完成市上下达节能减排任务。
(一)突出项目建设,保持投资稳健增长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追赶超越的支撑点,拉动大投资,保障高增长,实施81个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80.1亿元。
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严格落实重点项目领导包抓、督查通报、观摩促进、跟踪审计的工作机制,推进青树至黎坪公路、龙岗大道、县城西大街西北片区棚户区改造和张坝片区棚户区改造、大河坎圣水路棚户区改造等38个基础设施项目,实施大汉山旅游综合开发、南湖旅游综合开发、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提升等34个产业化项目,抓好美康源高端医学颐养保健、妇女儿童医院等7个社会事业项目,力促签约项目早落地、开工项目快建设、建成项目早达效。
持续强化要素保障。加大争资跑项力度,强化政银企对接,用好各类融资平台,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规范土地管理工作,清理闲置土地,盘活存量土地,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保障项目用地需求。扎实开展发展环境集中整治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三乱”行为,创优项目建设环境。
力促项目滚动实施。紧抓“一带一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省政府支持循环发展等重大机遇,用优势引项目、用精力找项目,重点在产业升级、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领域,精心策划包装一批好项目、大项目,在政策、环境、配套上鼎力支持,做实做细前期工作,确保项目结构合理、接替有序。
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创新招商方式,借助各类经贸洽谈活动宣传推介,发挥商会、协会桥梁作用以商招商,开展小分队精准招商,加大央企、外企、民企等“三维”项目招商力度,吸纳机电设备、电子信息、新材料、茶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培育和发展。注重招商实效,优化投资环境,对重大项目一事一议,强化招商项目的跟踪落实,提高项目签约率、到资率、投产率。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9亿元。
(二)做大工业园区,构筑发展强力支撑
坚持把工业作为追赶超越的主抓点,按照规模化、集群化、品牌化的发展思路,紧抓园区、企业、产品等关键,推动工业经济大步快走,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大关,增长14%。
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出台支持工业促投资、稳增长综合性措施,实施第三个工业翻番工程,加速工业扩量升级。重点促进以汉中卷烟厂为主的卷烟制造业、以锌业特材为主的矿产冶金业,改善产品结构,提高综合效益。着力提升以华燕仪表、精测电器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以金正米业、宏力魔芋等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业,推进技改扩能、抱团经营,促进产业链向多元化、多样化方向发展。
加速园区提升发展。用好扶贫产业园区贷款,实施园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打通梁山工业园区与梁山大道连接通道,建成机电、食品园区入园主干道,完善电力燃气、供水排污等配套设施,同步收储土地500亩,加快筑巢引凤步伐。重点抓好锂电池包生产线、联业科技数据线生产线、杭萧钢构住宅产业化基地、万目仪电等工业项目入园工作,促进汉中玉综合开发、大鲵养殖加工等项目落地开工,全年新引进入园企业5户以上。
狠抓企业梯队建设。按照骨干企业稳增长,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的发展思路,确保企业梯次健康发展。采取“一企一策”方式,重点保障38个产值过亿元企业的生产运行,集中力量培育产值亿元以上企业,夯实增长基础。助力中小企业成长,发挥“助保贷”融资平台作用,建立应急互助基金,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扩大非公经济占比,大力发展“专、精、特、新”的瞪羚企业,精心培育增长型小微企业,扶持壮大企业梯队。全年新培育规上企业5户,新增小微企业600户以上。
(三)发挥优势特色,推动农业提质增效
坚持把现代农业作为追赶超越的着力点,大力实施农业倍增工程,以产业扶贫为突破,持续推进主导产业规模扩张、效益提升,实现农业总产值46亿元,增长5.5%。
巩固农业倍增基础。稳定粮油生产规模,确保粮食总面积51万亩、油菜23万亩。推进水稻产业转型升级,抓好稻田立体化养殖试点。烤烟种植面积稳定在2.2万亩。做大做强茶产业,重点围绕绿茶、红茶体系开发新产品,加快有机、绿色、无公害生态茶园建设,全年新建茶园1万亩,低改茶园1万亩,总面积达到21万亩。扎实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支持龙头企业做优品牌、做大市场。
做强农业园区载体。发挥产业发展基金导向作用,继续捆绑项目、整合资金,支持绿娇子、新美新等42个现代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园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适度发展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种养加工专业大户,促进规模化生产和订单农业有机结合,构建农产品销售市场。
加快创新融合发展。坚持用现代经营方式拓展农业,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建立农业发展融资平台,加大扶贫资金对农业园区及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快产业发展。集中力量改善云峰寺、罗帐岭等4个观光茶园的基础设施,打造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休闲观光茶园,逐步推动茶叶产业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
(四)繁荣旅游商贸,持续激发消费活力
坚持把发展三产作为追赶超越的聚焦点,强力推进“全域旅游工程”,持续放大优势,塑造精品,加快旅游产业升级提档步伐,全年旅游综合收入增长35%以上。
抓精品景区打造。坚持“两山两湖一中心”的总体布局,整合资源资金,强力推进建设。持续加大汉山旅游综合开发,建设植物园、打造金石谷、修建通天阁、营造祈福台、亮化大汉山,推动万亩休闲农业体验区项目,打造休闲、康体、祈福综合旅游景点。推进黎坪5A级景区创建,加快黎坪特色集镇建设工作。建成龙头山景区滑雪场、狩猎场、索道、游客中心,确保年内如期开园。开工建设南湖景区门户区和安置区,实施核心区建设项目。完成红寺湖景区大孤山酒店工程,建设环南湖、红寺湖自驾游观光带。强力宣传推介,塑造旅游品牌,不断提高南郑旅游知名度。
抓乡村旅游发展。坚持用画廊理念打造乡村旅游环线,优化旅游环境,注重特色发展,推进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深度融合,满足差异化需求。完善陈村和高台旅游环线配套设施,拓宽外环线,打通陈村至梁山通道,建设阳春苇池、青树二坪、高台李沟旅游示范村,重点打造一批星级农家乐。建设湘水、法镇片区美丽乡村环线,建成自行车慢道、自驾游营地。推进濂水、黄官、红庙米仓古道乡村旅游环线建设。
抓商贸服务业升级。坚持传统路径与新兴业态融合发展,优化商业布局,创新经营业态,提升服务档次。壮大电子商务规模,扩建电商产业园区,吸引电商企业入园发展,推进仓储物流园区建设,打造大河坎电子商务聚集区,争当全市电商发展排头兵。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加快建设专业市场和特色街区,实施东龙华府三期等综合体项目,全年培育限上企业4户。
(五)攻坚城市建设,提升城镇功能品质
坚持把新型城镇化作为追赶超越的立足点,把握发展规律,统筹建设管理,持续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发展品质,城镇化率达47.5%。
在规划落实上出实招。强化规划引领,注重多规融合,继续做好“三规合一”和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重点地段控制性详规、各项专业性规划,合理布局公共设施,严格控制道路红线及沿线建筑风貌,做好重要节点的景观设计,不断提升规划品质和协调性。严抓规划落实,加大规划巡查、执法监察力度,严厉打击违法占地、违规建设等行为。
在城市塑造上出精品。实施城建重点项目20个,完成投资14.6亿元。汉山片区以完善设施、扩大县城规模为目标,完成西北片区让水大道、周家坪路等7条道路工程,加快安置区建设,打造精品住宅区。启动张坝片区棚户区改造工程,打通区域断头路,带动东片区开发建设。推进汉山景区周边综合开发,加速融景入城步伐,建设精品城市旅游休闲区。大河坎片区以完善功能、提升品质为目标,进一步健全商业圈,依托竹园阳光城、利民路以南片区、圣水路区域等棚户区改造项目,打通圣水路、汉桂路等道路,畅通城市路网。重点抓好渔营商贸城、汉江国际等工程,跟进江南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及中水回用工程、大河坎给水工程(二期)等重大项目,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梁山片区以完善路网、产城融合为目标,打通梁山大道、龙岗大道主动脉,促进汉山、大河坎、梁山片区的协调发展。支持龙岗区域开发建设,跟进龙岗温泉旅游度假区、锦圣玫瑰产业园等项目,加速“三镇共振、汉南一体”步伐。
在集镇建设上出亮点。以省市重点镇建设为引领,示范带动其它镇加快建设、特色发展。青树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实施4条街道立面改造工程,启动安置区新城、农贸市场、广场等项目,完成年度投资2亿元,力争在全省考核中争先进位。新集、黎坪、圣水市级重点镇按照3A级旅游景区标准,完善旅游集散功能、彰显地方文化特色,捆绑项目、整合资金,有序推进规划实施,建设各具特色的集镇街区。开展“三线三边”环境治理工作,营造整洁有序的镇村环境。
在城镇管理上出成效。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探索集镇管理新模式,推进城镇管理的法治化、精细化和常态化。巩固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果,规范户外广告、门店招牌,开展交通秩序、废品回收和夜市摊点专项整治。加强集镇绿化,补植管护绿化带,维护好市政公共设施。做好进城落户农民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政策衔接,强化市民素质教育,推进城市共建共管。
(六)倾力改善民生,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追赶超越的首要目标,围绕群众所需所盼,统筹发展社会事业,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十大工程”,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争取国开行贷款7亿元,整合财政涉农资金2.3亿元,重点实施贫困村道路、环境整治和饮水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引进一批适合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发展的新技术、好项目,大力发展茶叶、烤烟、苗木花卉等特色产业,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围绕创建全省土地确权示范县,依托良好的土地资源、山林资源,开展贫困户土地流转、抵押贷款等工作,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全年实现67个贫困村退出,2.5万贫困人口脱贫。
深化环境综合治理。以梁山片区环境整治、植被恢复工程为重点,推进其它生态脆弱区域的环境整治工作。以汉江流域污染治理为抓手,扎实开展环境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实施汉江综合整治防洪工程3公里,完成圣水、青树、新集三个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建成云河水利水电工程,治理水土流失90平方公里,创建成省级生态示范县。严守基本农田保护红线,高标准实施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做好城市、村镇、道路绿化美化工作,完成营造林2万亩。新建改造农村安全饮水项目50个,解决4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大力实施创业扶持工程,全年新增城镇就业8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5万人。不断健全社会保险体系,狠抓保险扩面征缴、社保待遇兑付和基金监督管理等工作。开工建设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72个,安置群众3545户7713人,改造土坯房2345户。严格落实各类救助政策,更加关爱留守妇女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建成黎坪区域敬老院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县儿童福利院等项目,加快推进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完成全国地名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县创建任务。
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巩固双高双普、义务教育均衡创建成果,加强队伍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规范落实“营养改善计划”和学生资助政策,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体设施建设,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打响汉山歌会文化品牌。全力推进全省“第二批创新型试点县”建设,实施好科技兴县项目,狠抓专利及科技成果转化。全面落实“二孩”生育政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关爱扶助计生特殊家庭。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行分级诊疗制度,持续巩固药品“三统一”工作成效。
(七)强化治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把依法治理作为追赶超越的重要保障,不断创新管理方式,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持续深化各项改革。坚持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动态管理,继续精减行政审批项目,健全政府权力清单制度,不断提升政府效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财税、审计、农村、文化、社会民生等领域的改革,重点抓好教育、卫生、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等具体改革任务。进一步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加大对改革工作的跟踪督查和考核力度。
狠抓安全生产管理。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严格监管执法,抓好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健全社会预警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强化防灾减灾工作,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能力。坚持质量兴县,深化商标战略,加强食品药品市场监管,严格执行“双随机”抽查、严重违法企业“黑名单”等制度,完善企业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从严查处食品药品非法添加、制假售假等违法案件。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以建设法治南郑为统揽,实施“七五”普法工作,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强化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做好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工作。发挥人民调解作用,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完善“三调联动”工作体系,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坚持阳光、法治、责任,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和包案制度,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工作。深化“平安南郑”创建活动,强化重点区域和场所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持社会治安持续好转的良好态势。
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加快南郑发展,实现追赶超越,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面对发展的重任、人民的厚望,我们将主动适应新形势,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高效的工作,切实肩负起建设“四个南郑”的历史重任。
(一)强化法治意识,开创法治政府新局面。始终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工作的准则,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政府职能。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主动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等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二)强化创新意识,实现综合发展新突破。进一步突破思维定势,研究新情况、探索新办法,注重用改革的手段、市场的办法,加快破解瓶颈制约,解决好产业发展、城乡统筹、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贯彻落实好“三项机制”,激发新动力、提振精气神,在脱贫攻坚、征地拆迁、突发事件处置等工作中,勇于担当负责、拼搏进取,凝聚起追赶超越的强大合力。